一、先简支后连续T梁桥——兰溪新建南门桥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邹大晴[1](2020)在《UHPC铺装在提升既有混凝土梁桥承载力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交通量的增长以及车辆的严重超载急剧增加,公路桥梁病害和损伤与日俱增,针对既有混凝土梁桥结构因为荷载等级不足,承载能力不满足交通需求,需要进行提载加固。以往由于对桥面铺装的重视不够,导致桥面铺装出现过早的破坏,给车辆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带来了隐患,在长期重载或超载作用下荷载直接作用在桥梁梁体上,将会降低桥梁的承载力,加速桥梁的功能退化,影响桥梁的使用功能。因此需要对桥面铺装层的设计、计算、使用和更换进行研究。基于UHPC具有比普通混凝土更好的抗拉、抗压强度和低渗透性等优良的力学性能,本文提出采用UHPC桥面铺装提载加固既有混凝土梁桥的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桥面铺装的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桥面铺装力学变化规律,基于桥梁结构可靠性理论提出采用UHPC桥面铺装提升桥梁承载力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UHPC桥面铺装提载加固既有混凝土梁桥的本构模型研究较少。针对这种现状,本文建立了UHPC桥面铺装提载加固既有混凝土梁桥本构关系。(2)虽然对UHPC可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较多的研究,然而,对于界面处的粘结强度没有统一有效的方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粘结强度计算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考虑桥面界面效应作用,提出以受拉钢筋和预应力控制值指标的桥面铺装层厚度计算方法。(3)依据UHPC桥面铺装加固提载既有混凝土梁桥承载力的本构关系,推导了UHPC桥面铺装加固法的抗弯承载力和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对采用UHPC加固提载作用加固机制进行了分析。(4)既有混凝土结构存在裂纹对加固后的极限承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对考虑既有混凝土结构存在裂纹的情况下,通过试验对UHPC加固既有混凝土结构的参数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到最佳的施工参数。(5)将本文研究成果应用到加固设计中,对加固后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进行了动载和静载试验,通过荷载试验分析了UHPC桥面铺装结构对桥梁的挠度、应变、自振频率和冲击系数的影响,证明加固效果良好。
陶东阳[2](2018)在《多跨钢管混凝土拱桥动静力性能整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钢管混凝土拱桥发展迅速,作为一种优秀的钢混组合结构,具有跨越能力强、施工成熟以及造型优美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我国的公路当中,成为一种常见的桥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钢管混凝土拱桥也朝着更大跨径、更多组合形式的方向发展。早期在修建钢管混凝土拱桥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建造经验、统一的行业标准规范、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的限制以及交通量日渐增加,导致很多钢管混凝土拱桥开始出现病害,因此针对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动力与静力特性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为钢管凝土拱桥的加固改造提供了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国内外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动静力研究现状和加固的实例进行了调研,并提出本文研究问题。(2)通过对国内某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缺陷进行分析,得出该桥飞燕端上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大桥的系杆和主梁受到温度作用下引起收缩,从而导致桥梁的飞燕端上翘。(3)对2009年对该钢管混凝土拱桥加固后的动静力病害进行分析,得出大桥在2009年的加固中,仅仅只考虑了桥梁的静力方面的病害,从而导致大桥在2009年加固后整体刚度下降,产生动力病害。(4)通过对该钢管混凝土拱桥综合分析后,在考虑桥梁静力性能方面整治的同时,兼顾桥梁动力性能的整治,提出三种桥梁动静力性能整治方案。通过对三种方案进行各个方面的对比后,比选出推荐方案,并对桥梁的关键部位进行了进一步的计算。综上所述,钢管混凝土拱桥作为柔性体系的桥梁,具有自重轻、强度大、抗变形能力强等优点,在对其结构进行性能整治时,要准确分析桥梁病害产生的根本原因,不仅要考虑静力方面的整治,同时也要对桥梁动力性能进行研究,兼顾桥梁动力性能对整治效果的影响。
徐天倚[3](2017)在《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耐久性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管混凝土拱桥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在跨度200m-500m桥梁中有着巨大的竞争力。过去20多年中,钢管混凝土拱桥已经暴露出钢管锈蚀、吊杆断裂等病害。相对于设计理念与施工工艺的日趋成熟,钢管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研究相对滞后,耐久性影响因素不够明确,无法为后期养护管理提供有效指导。本文以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香火岩特大桥主拱构造、砼灌注与养护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122-052)中的子课题“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耐久性影响因素研究”为题,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从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各主要结构的材料和受力角度出发,分析了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主要耐久性影响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形成机理及危害进行了分析。结合香火岩大桥中周围自然环境与运营环境,提出钢管锈蚀、高强螺栓失效、焊缝开裂、混凝土裂缝和钢筋锈蚀是香火岩大桥主要耐久性影响。2、针对钢管均匀锈蚀问题,利用重叠单元与生死单元技术计算分析了均匀锈蚀对拱圈应力、挠度和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基于锈蚀后钢管混凝土套箍系数、钢管与管内混凝土应力和桥梁极限承载力分析结果,提出香火岩大桥最大锈蚀度容许值。3、针对香火岩大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桥道梁结构,分析了温度变化与管内混凝土收缩徐变对主梁内力的影响。以现有钢筋锈蚀速率时变模型为基础,考虑混凝土碳化及钢筋锈蚀产物对混凝土孔隙率的影响,推导了适用于实际工程的钢筋锈蚀速率时变模型,并讨论了钢筋锈蚀对桥道梁截面承载力的影响。
郑亚鹏[4](2015)在《系杆拱桥健康检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系杆拱桥已经在我国的实际工程中得到大量应用。对已建成的系杆拱桥进行检测评定,是确保桥梁寿命期内运营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规范、标准及研究成果,研究了系杆拱桥的检测、评估及其计算机系统实现问题。系杆拱桥检测系统主要运用C++语言,基于MFC框架和Google Earth编码实现。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有以下四点。1、检测单元划分及其计算机程序实现桥梁检测单元是桥梁检测过程中需要独立对待的基本构件。检测单元的划分是桥梁现场检测细致、全面、不会疏漏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计算机编程中信息传递、信息共享和数据管理的必需条件。本文研究了系杆拱桥一般性的检测单元划分方法和编码方式,在单元划分的基础上对其的检测内容、检测方法进行了分类介绍。论文还利用计算机编码实现了检测单元的划分。2、吊杆和系杆两大部件的检测流程和方法在吊杆和系杆两大部件病害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研究这两大部件的一般性检测流程和方法。总结了柔性吊杆及短吊杆的索力计算公式,及检测的流程。论文结合Midas有限元分析,提出基于关键点位移变化的系杆断裂检测方法。3、系杆拱桥关键部位病害的长期跟踪监测方法本文对系杆拱桥的裂缝、吊杆、系杆、墩台腐蚀、沉降位移、拱肋外鼓变形等关键部位病害进行了整理,并且针对每一类病害,阐述了长期监测的方法。4、系杆拱桥检测信息集成及其计算机程序实现本文针对系杆拱桥,建立了桥梁的成桥信息、定期检测、养护管理、维修工程、监测数据等数据信息的整体分类方法,详细规定了每部分信息的定义和集成要求。利用计算机编码实现了系杆拱桥的检测信息集成,便于大量检测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存储。5、系杆拱桥技术状况评估及其计算机程序实现本文主要依据了国内的桥梁检测规范,并结合系杆拱桥的结构特点制定了系杆拱桥的技术状况评估流程。利用计算机编码实现了基于检测信息的桥梁技术状况评定。论文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系杆拱桥的检测评估领域,为该桥型的实际管理工作提供帮助和便利。
罗文韬[5](2014)在《桥面系形式对下承式拱桥受力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下承式拱桥在我国发展应用多年,设计理论、施工工艺都相当成熟,但随着交通量、汽车载重的不断增加,桥梁运营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近年来拱桥吊杆断裂事故频发,下承式拱桥的安全问题引起整个桥梁界的关注。本文从桥面系结构形式的角度,探究不同桥面系形式对下承式拱桥受力性能的影响。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下承式拱桥模型,通过添加纵梁的方式改变桥面系结构形式,做了如下工作:首先对全桥结构在恒载、满布荷载作用时,吊杆受力的规律进行了初步评价。然后比较了不同桥面系吊杆轴力影响线数值大小。再沿顺桥向不同位置作用车辆荷载,考察吊杆轴力值。然后通过改变纵梁截面尺寸,讨论纵梁刚度对吊杆受力的影响。最后分析了荷载作用位置吊杆失效后,附近吊杆的受力情况。然后选择桥头、四分之一跨径和跨中截面,分别在这三个截面上沿横向不同车道位置布置车辆荷载,考察不同桥面系中吊杆轴力值和纵梁弯矩、剪力大小,并分析了横梁截面处一对吊杆轴力分配的规律。然后讨论了荷载在两片拱肋上的横向分布情况,并与传统的杠杆原理法计算横向分布系数进行比较。最后建立了几何尺寸与下承式拱桥相同的悬索桥模型,分析了悬索桥吊杆轴力影响线大小,与拱桥进行了对比,考察不同端部约束条件下吊杆受力情况。
刘斐[6](2014)在《近期桥梁安全事故深度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桥梁事业也蓬勃发展。但是随着交通量的增大,以及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桥梁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对近几十年发生的桥梁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找出引起桥梁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为避免同类桥梁安全事故再次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近40年的611起桥梁安全事故,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引起桥梁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本文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对安全理论进行简介并且对桥梁安全事故进行系统的分类;(2)列举自然因素引起的国内外桥梁安全事故,包括地震、洪水、泥石流、大风等自然灾害对桥梁的破坏;(3)列举人为因素引起的国内外桥梁安全事故,包括设计因素、施工因素、运营管理因素、碰撞因素(船撞和车撞)等人为因素对桥梁的破坏;(4)对收集的国内外桥梁安全事故进行深度调查和分析,主要包括桥梁安全事故的基本原因、详细原因的统计分析,不同桥型和不同材料的桥梁安全事故破坏程度的统计分析,不同主要原因(施工事故、碰撞事故、水利事故以及过载事故)造成的桥梁破坏程度的统计分析等。最后,总结出引起桥梁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有益的安全评估措施和建议。
黄灿[7](2012)在《连续刚构大桥建设—营运期监测合理测点布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桥梁基于建设—营运期全寿命健康监测技术的日益兴起,连续刚构大桥为了保证桥梁在建设期和营运过程的安全,大多对其进行了建设期施工控制和营运期的长期监测工作,但几乎所有都是将二者孤立开来,独立进行。这样在不同阶段布设的传感器没能有效衔接、充分共享,既破坏了监测信息的完整性,同时也是一种信息及传感器硬件的浪费。针对这种现状,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全寿命监测模式下的合理测点布置技术,使建设期预埋传感器和营运期表贴传感器优势互补,实现桥梁建设—营运期监测的有机统一起来。论文首先根据施工监控及成桥后荷载试验取得的结构参数,运用结构反演理论实时修正有限元模型,准确捕捉到桥梁最不利控制截面,提出一种基于建设期结构状态反演理论的营运期监测测点布置技术;其次,借助力学和数学手段,通过分析结构和传感器本身提出传感器有效监测半径的概念。然后依据有效监测半径,一方面完成对既有表贴方案的优选,同时通过分析对应位置预埋—表贴传感器监测数据的相关性,构建一种预埋—表贴传感器互补协同工作的新模式,使得表贴传感器能够共享到预埋传感器早期监测到的恒载、预应力等结构信息,体现了传感器布置的高效性、经济性,达到了测点优化布置的目的。最后以龙河特大桥为依托工程,应用遗传算法得到表贴传感器初步布置方案,再通过分析有效监测半径,最终完成基于全寿命监测的测点优化布置。本文提出的连续刚构大桥基于建设—营运期监测合理测点优化布置技术,对实施桥梁的全寿命监测、保证桥梁结构安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胡丽娟[8](2011)在《钢管混凝土拱桥维修与养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管混凝土拱桥具有跨越能力大、地基适应能力好、承载能力高、外形优美、施工快捷和工程造价低等优点。自1990年建成国内第一座钢管混凝土拱桥以来,已建成260多座钢管混凝土拱桥。受到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理论、施工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加上养护技术不完善,已有不少钢管混凝土拱桥出现病害,因此有必要开展钢管混凝土拱桥养护维修技术的研究和技术开发,以提高其使用寿命和可靠性能。本文以浙江省公路管理局科研项目《钢管混凝土拱桥养护关键技术研究》为依托,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①收集、整理国内钢管混凝土拱桥出现的各种病害,从设计、施工、材料、环境等方面分析钢管混凝土拱桥钢管锈蚀、管内脱空的机理或原因;②吊杆与系杆的病害及其成因;③钢管混凝土拱桥振动病害机理;④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病害检测方法与常见病害判别细则;⑤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养护与维护技术;⑥从病害机理出发,提出钢管混凝土拱桥结构体系、桥道系型式、吊杆优化设计、吊杆保护层设计改进建议;⑦基于全寿命设计理念有关全寿命周期的考虑,探讨钢管混凝土拱桥吊杆、系杆等构件的更换和全桥拆除的原则和控制要点。
金星[9](2010)在《拱桥动测参数评价结构性能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桥梁结构承载力动力评定方法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目前,还没有一种成熟的动力评定方法能广泛地应用于实际桥梁工程的评定。拱桥跨径一般较大,其静载试验工作量大,寻求一种快速的评定方法对其承载力进行有效的评定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在实际工程项目中选取17座拱桥作为样本,通过对样本桥梁原始动力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得出桥梁结构动载试验结果与静载试验结果之间的关系,通过桥梁结构动力特性来评定结构承载力,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对样本拱桥实测冲击系数进行统计分析,与规范公式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规范值与实测值的比值来判定结构受力状态;基于冲击系数和静力校验系数对结构承载力综合分析与研究。其二,引入频率校验系数概念,对结构承载力进行评定。该评定方法通过建立动载频率校验系数与静载挠度校验系数和静载应变校验系数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挠度校验系数和应变校验系数的合理取值范围来确定频率校验系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并以结构频率校验系数为参数快速评定拱桥承载力。对工程实桥结构动力性能进行试验验证分析。
丁勇文[10](2009)在《先简支后连续桥梁结构与施工》文中指出先简支后连续梁桥结构刚度大,钢材和混凝土用量相对较少;施工简便且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和行车舒适性,并改善外观质量。先简支后连续的结构应用范围较广,文章对先简支后连续梁桥现状、结构型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工程案例对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
二、先简支后连续T梁桥——兰溪新建南门桥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简支后连续T梁桥——兰溪新建南门桥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UHPC铺装在提升既有混凝土梁桥承载力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既有混凝土梁桥检测、评估与加固概述 |
1.2.1 既有混凝土梁桥检测、评估与加固意义 |
1.2.2 既有混凝土梁桥病害 |
1.2.3 桥梁承载力评估 |
1.2.4 桥梁承载力不足加固方法 |
1.3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概述 |
1.3.1 超高性能混凝土基本性能 |
1.3.2 UHPC应用于桥梁加固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UHPC铺装提载加固本构模型 |
2.1 概述 |
2.2 桥面铺装受力分析 |
2.2.1 桥面铺装受力分析理论 |
2.2.2 桥面铺装弯曲正应力计算分析 |
2.3 UHPC桥面铺装提升承载力本构模型 |
2.3.1 桥面铺装提升桥梁承载力原理 |
2.3.2 加固流程结构内力分析 |
2.3.3 桥面铺装受力本构关系建立 |
2.4 UHPC-NC结构界面行为分析 |
2.4.1 结构界面不协调变形对粘结强度影响 |
2.4.2 既有混凝土强度对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 |
2.4.3 UHPC-NC粘结强度分析 |
2.4.4 考虑界面效应的铺装层厚度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HPC铺装提载加固机制 |
3.1 概述 |
3.2 承载力计算解析模型 |
3.2.1 抗弯承载力计算 |
3.2.2 抗剪承载力计算 |
3.3 承载力评估 |
3.3.1 极限状态方程 |
3.3.2 功能函数的确定 |
3.4 提载加固机理分析 |
3.4.1 界面微观力学特性 |
3.4.2 UHPC-NC组合结构强度 |
3.5 承载力分析 |
3.5.1 极限承载力 |
3.5.2 参数影响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UHPC铺装结构设计及评定 |
4.1 工程概况 |
4.2 桥梁现状分析 |
4.2.1 桥梁病害分析 |
4.2.2 承载力验算 |
4.3 结构设计 |
4.3.1 方案选择 |
4.3.2 参数设计 |
4.4 施工工艺 |
4.5 加固后桥梁性能测试与评定 |
4.5.1 试验方案 |
4.5.2 结构有限元模型 |
4.5.3 测试断面以及测点布置的确定 |
4.5.4 试验荷载 |
4.5.5 试验结果分析及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多跨钢管混凝土拱桥动静力性能整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起源与发展 |
1.2 钢管混凝土拱桥动静力特性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静力特性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动力特性研究现状 |
1.3 钢管混凝土拱桥加固案例 |
1.3.1 静力加固案例 |
1.3.2 动力加固案例 |
1.4 本文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钢管混凝土拱桥加固方法 |
2.1 一般拱桥加固方法 |
2.1.1 增大主拱圈截面加固法 |
2.1.2 粘贴钢板加固法 |
2.1.3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
2.1.4 改变结构体系加固法 |
2.1.5 减轻拱上建筑加固法 |
2.2 钢管混凝土拱桥常用加固方法 |
2.2.1 增强主拱圈加固法 |
2.2.2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
2.2.3 更换或新增吊杆加固法 |
2.2.4 改善桥面系结构加固法 |
2.2.5 增强横向整体性加固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管混凝土拱桥整治前分析 |
3.1 依托工程 |
3.2 历史情况及其主要病害 |
3.2.1 历史情况 |
3.2.2 2009年简单加固后主要病害 |
3.3 桥梁性能整治前分析 |
3.3.1 有限元分析 |
3.3.2 建立有限元模型 |
3.3.3 桥梁静力特性分析 |
3.3.4 桥梁动力特性分析 |
3.4 主要病害原因分析 |
3.4.1 主桥动力病害成因 |
3.4.2 主桥静力病害成因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桥梁性能整治方案比较分析 |
4.1 桥梁整体性能整治方案比较分析 |
4.1.1 桥梁性能整治方案 |
4.1.2 性能整治方案的分析 |
4.2 桥梁关键部位整治方案 |
4.2.1 主梁性能整治 |
4.2.2 飞燕端的整治 |
4.2.3 吊杆的整治 |
4.2.4 主拱圈拱肋的整治 |
4.2.5 拱座的整治 |
4.3 推荐方案整体静力计算分析 |
4.3.1 恒载效应作用分析 |
4.3.2 活载效应作用分析 |
4.3.3 荷载组合效应分析 |
4.4 推荐方案关键部位计算分析 |
4.4.1 飞燕位置支座反力计算 |
4.4.2 过渡墩强度计算 |
4.4.3 新更换盖梁计算 |
4.4.4 新更换混凝土立柱计算 |
4.4.5 新更换槽形板及实心板计算 |
4.4.6 钢横梁应力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3)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耐久性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钢管混凝土拱桥发展概况 |
1.1.1 国外钢管混凝土发展概况 |
1.1.2 国内钢管混凝土发展概况 |
1.2 国内外耐久性研究现状 |
1.2.1 耐久性的基本概念 |
1.2.2 国内外耐久性研究现状 |
1.2.3 钢管混凝土耐久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钢管混凝土拱桥耐久性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依托工程概况 |
第二章 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耐久性影响因素分析 |
2.1 拱圈结构耐久性影响因素 |
2.1.1 钢管锈蚀 |
2.1.2 钢管混凝土防护体系失效 |
2.1.3 管内混凝土脱空 |
2.1.4 高强螺栓失效 |
2.1.5 焊缝疲劳开裂 |
2.2 香火岩大桥钢管拱圈结构耐久性主要影响 |
2.2.1 拱肋钢管锈蚀 |
2.2.2 腹杆连强螺栓失效 |
2.2.3 拱圈焊缝开裂 |
2.3 桥道梁耐久性主要影响因素 |
2.3.1 混凝土碳化 |
2.3.2 氯离子侵蚀 |
2.3.3 硫酸盐侵蚀 |
2.3.4 混凝土的冻融破坏 |
2.3.5 混凝土碱—集料反应 |
2.3.6 钢筋腐蚀 |
2.3.7 混凝土裂缝 |
2.4 香火岩大桥上部结构梁耐久性主要影响 |
2.4.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桥道梁混凝土开裂 |
2.4.2 混凝土桥道梁内钢筋锈蚀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管锈蚀度指标研究 |
3.1 钢管均匀锈蚀时变模型 |
3.2 钢管混凝土本构关系 |
3.2.1 锈蚀钢管本构关系 |
3.2.2 混凝土本构关系 |
3.3 钢管混凝土拱桥非线性分析 |
3.4 钢管锈蚀度指标研究方法 |
3.4.1 有限元软件介绍 |
3.4.2 单元选择 |
3.4.3 求解思路及计算流程 |
3.4.4 钢管锈蚀过程模拟方法 |
3.5 钢管锈蚀度指标分析 |
3.5.1 以套箍系数为控制钢管锈蚀度指标分析 |
3.5.2 以钢管与管内混凝土应力为控制钢管锈蚀指标分析 |
3.5.3 以极限承载力为控制钢管锈蚀指标分析 |
3.6 钢管锈蚀养护对策 |
3.6.1 重新涂装 |
3.6.2 维护性涂装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桥道梁耐久性研究 |
4.1 香火岩大桥连续桥道梁内力分析 |
4.1.1 主梁自重内力 |
4.1.2 二期恒载内力 |
4.1.3 车辆荷载内力 |
4.1.4 温度变化引起的主梁次内力 |
4.1.5 管内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桥道系次内力 |
4.1.6 主梁内力组合分析 |
4.2 常见的混凝土内钢筋锈蚀速度模型 |
4.2.1 钢筋锈蚀速率的研究方法 |
4.2.2 常见的钢筋锈蚀速率预测模型 |
4.3 钢筋锈蚀预测模型 |
4.3.1 基本假定 |
4.3.2 公式推导 |
4.4 基于抗弯承载力的钢筋锈蚀度指标分析 |
4.4.1 锈蚀钢筋力学性能 |
4.4.2 锈蚀预应力梁截面承载力分析 |
4.5 钢筋锈蚀养护对策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取得主要成果 |
5.2 有待完善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4)系杆拱桥健康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系杆拱桥介绍 |
1.2 桥梁检测研究背景 |
1.3 桥梁检测及检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和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杆拱桥检测内容介绍 |
2.1 引言 |
2.2 检测单元定义 |
2.3 检测单元划分及编码 |
2.4 检测单元汇总 |
2.5 一般部件的检测内容和方法 |
2.5.1 上部结构 |
2.5.2 下部结构 |
2.5.3 桥面系 |
2.6 检测流程制定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吊杆和系杆的检测 |
3.1 引言 |
3.1.1 吊杆检测简述 |
3.1.2 系杆检测简述 |
3.2 刚性吊杆的检测 |
3.2.1 刚性吊杆的构造 |
3.2.2 刚性吊杆的病害 |
3.2.3 刚性吊杆的检测方法 |
3.3 柔性吊杆的检测 |
3.3.1 柔性吊杆的构造 |
3.3.2 柔性吊杆的病害 |
3.3.3 柔性吊杆的常规检测方法 |
3.4 吊索振动方程及其求解 |
3.4.1 基于弦理论的张力计算 |
3.4.2 无拉力的梁横向振动 |
3.4.3 带拉力的梁横向振动(欧拉-伯努利梁) |
3.4.4 吊索的抗弯刚度识别 |
3.4.5 柔性吊杆索力检测流程 |
3.5 短吊杆的检测 |
3.6 系杆的检测 |
3.6.1 中、下承式拱桥系杆的常见病害 |
3.6.2 系杆的检测方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杆拱桥病害的长期跟踪监测 |
4.1 引言 |
4.2 长期监测的目的 |
4.3 吊杆的长期监测方法 |
4.4 系杆的长期监测方法 |
4.5 桥梁其它病害的长期跟踪监测 |
4.5.1 裂缝开展监测 |
4.5.2 氯离子腐蚀监测 |
4.5.3 墩台沉降位移监测 |
4.5.4 钢管混凝土拱肋外鼓监测 |
4.6 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 |
4.6.1 数据传输 |
4.6.2 数据处理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检测系统的设计 |
5.1 引言 |
5.2 总体设计 |
5.2.1 系统目标 |
5.2.2 系统设计原则 |
5.2.3 系统模块构成 |
5.3 成桥信息 |
5.3.1 桥梁简介 |
5.3.2 地理位置图 |
5.3.3 简要资料 |
5.3.4 整体尺寸图 |
5.3.5 材料参数 |
5.3.6 照片信息 |
5.3.7 图纸信息 |
5.3.8 竣工资料 |
5.4 定期检测 |
5.5 养护管理 |
5.6 维修工程 |
5.7 监测数据 |
5.8 系杆拱桥技术状况评估 |
5.8.1 技术状况评估方法综述 |
5.8.2 《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 |
5.8.3 《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H21—2011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检测系统的实现 |
6.1 引言 |
6.2 开发环境 |
6.2.1 常见的结构模式概述 |
6.2.2 本系统采用的开发工具介绍 |
6.2.3 本系统使用的C++类库 |
6.3 数据库系统 |
6.4 功能实现 |
6.4.1 主页面及桥梁选择 |
6.4.2 成桥信息 |
6.4.3 定期检测 |
6.4.4 养护管理 |
6.4.5 维修工程 |
6.4.6 监测系统 |
6.4.7 技术状况 |
6.4.8 打印 |
6.4.9 后台管理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工程实例 |
7.1 桥梁简介 |
7.2 检测单元划分及编码 |
7.3 桥梁病害情况 |
7.4 基于关键点位移变化的系杆检测 |
7.4.1 有限元建模 |
7.4.2 加载工况 |
7.4.3 系杆两侧对称断裂的计算结果分析 |
7.4.4 系杆单侧断裂的计算结果分析 |
7.4.5 长期温度变化的计算结果分析 |
7.4.6 系杆断裂的检测方法 |
7.5 检测系统的应用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和成果 |
8.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桥面系形式对下承式拱桥受力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拱桥的发展简史 |
1.3 下承式拱桥介绍 |
1.4 问题的提出 |
1.4.1 下承式拱桥吊杆破坏研究现状 |
1.4.2 下承式拱桥桥面系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桥面系形式受力初步分析 |
2.1 下承拱桥的桥面系结构形式 |
2.2 有限单元方法简介 |
2.3 工程实例及模型建立 |
2.3.1 工程实例 |
2.3.2 模型建立 |
2.4 恒载作用分析 |
2.5 满布荷载作用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辆荷载作用分析 |
3.1 桥面系的受力性能 |
3.2 吊杆纵向影响线分析 |
3.2.1 ANSYS 求解吊杆影响线的基本步骤 |
3.2.2 吊杆纵向影响线分析 |
3.3 桥面板与横梁连接方式对比 |
3.4 车辆荷载作用分析 |
3.4.1 吊杆内力数值分析 |
3.4.2 吊杆失效后附近吊杆受力分析 |
3.4.3 纵梁截面大小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荷载横向作用分析 |
4.1 桥梁空间计算理论 |
4.1.1 荷载横向分布 |
4.1.2 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方法 |
4.2 车辆荷载横向作用分析 |
4.2.1 吊杆内力数值分析 |
4.2.2 吊杆内力分配计算 |
4.2.3 纵梁内力数值分析 |
4.3 荷载横向分布分析 |
4.3.1 吊杆横向影响线 |
4.3.2 荷载横向分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悬索桥吊杆受力对比 |
5.1 悬索桥发展现状 |
5.1.1 悬索桥的主要构造 |
5.1.2 悬索桥的结构形式和受力特点 |
5.2 建立悬索桥模型 |
5.3 悬索桥吊杆受力性能比较 |
5.3.1 悬索桥吊杆轴力影响线比较 |
5.3.2 集中荷载作用时吊杆内力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取得的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6)近期桥梁安全事故深度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国外近代桥梁的发展 |
1.1.2 我国近代桥梁的发展 |
1.2 桥梁安全事故概述 |
1.3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
2 安全理论与桥梁安全事故分类 |
2.1 安全理论 |
2.1.1 安全评估的起源与发展 |
2.1.2 安全评估的目的、原则等 |
2.1.3 安全评估的基本程序、基本原理 |
2.2 桥梁安全事故分类 |
2.2.1 根据桥梁安全事故基本原因分类 |
2.2.2 根据桥梁安全事故详细原因分类 |
2.2.3 根据桥梁安全事故的损伤程度分类 |
2.2.4 其他方法分类 |
2.3 本章小结 |
3 自然因素引起的桥梁安全事故 |
3.1 地震灾害引起的桥梁安全事故 |
3.1.1 地震灾害综述 |
3.1.2 桥梁安全事故震害现象 |
3.2 洪水、泥石流灾害引起的桥梁安全事故 |
3.2.1 洪水 |
3.2.2 泥石流 |
3.3 风灾引起的桥梁安全事故 |
3.3.1 风灾概述 |
3.3.2 风灾引起的桥梁安全事故实例 |
3.4 其他自然因素引起的桥梁安全事故 |
3.4.1 冰凌 |
3.5 本章小结 |
4 人为因素引起的桥梁安全事故 |
4.1 设计因素 |
4.1.1 设计因素综述 |
4.1.2 设计因素引起的桥梁安全事故实例 |
4.2 施工因素 |
4.2.1 施工因素综述 |
4.2.2 施工因素引起桥梁安全事故实例 |
4.3 运营管理因素 |
4.3.1 超载因素 |
4.3.2 维护因素 |
4.4 碰撞因素 |
4.4.1 船撞因素 |
4.4.2 车撞因素 |
4.5 其他因素 |
4.6 本章小结 |
5 桥梁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
5.1 概述 |
5.2 桥梁安全事故原因统计分析 |
5.2.1 桥梁安全事故基本原因统计分析 |
5.2.2 桥梁安全事故详细原因统计分析 |
5.3 不同桥型和材料的桥梁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
5.3.1 不同桥型的安全事故 |
5.3.2 不同材料的安全事故 |
5.4 不同主要原因造成的桥梁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
5.4.1 施工事故统计分析 |
5.4.2 碰撞事故统计分析 |
5.4.3 水利事故统计分析 |
5.4.4 过载事故统计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桥梁安全评估措施和建议 |
6.1 施工方面 |
6.2 碰撞方面 |
6.3 水利方面 |
6.4 过载方面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7.2 本文的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7)连续刚构大桥建设—营运期监测合理测点布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及背景 |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方向和现状 |
1.2.1 桥梁长期健康监测研究现状 |
1.2.2 桥梁长期健康监测测点布置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监测模式下测点布置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
1.4 主要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连续刚构大桥建设—营运期全寿命监测及相关技术 |
2.1 连续刚构大桥的结构分析 |
2.2 建设—营运期全寿命监测模式分析 |
2.3 建设—营运期全寿命监测项目与内容 |
2.3.1 建设期施工监控项目 |
2.3.2 营运期健康监测项目 |
2.3.3 建设—营运期全寿命监测项目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建设期实际结构状态反演理论的测点布置研究 |
3.1 引言 |
3.2 结构状态反演理论 |
3.2.1 反问题的概念 |
3.2.2 结构力学系统的反演问题 |
3.2.3 系统相似准则 |
3.3 基于结构状态反演的有限元模型修正 |
3.3.1 建设期桥梁参数识别 |
3.3.2 桥梁建设时期静力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 |
3.3.3 成桥阶段综合模态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 |
3.3.4 有限元模型修正结果检查 |
3.3.5 算例验证 |
3.4 基于结构有限元模型修正的营运期测点布置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建设—营运期传感器互补技术的测点优化研究 |
4.1 建设—营运期传感器协同工作模式 |
4.1.1 现有监测模式的缺陷 |
4.1.2 传感器共同工作模式 |
4.2 传感器有效监测半径理论研究 |
4.2.1 数学模型 |
4.2.2 监测半径确定 |
4.3 基于监测半径的建设—营运期测点布置优化模式 |
4.3.1 预埋—表贴传感器监测信息的优化技术 |
4.3.2 表贴传感器布点方案的优选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2 基于施工控制确定预埋传感器布置 |
5.3 基于二重结构编码遗传算法初步确定表贴传感器位置 |
5.3.1 算法简介 |
5.3.2 测点的确定 |
5.4 基于传感监测半径确定表贴传感器布置 |
5.4.1 确定结构信息 |
5.4.2 确定有效监测半径 |
5.4.3 最终确定表贴传感器位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8)钢管混凝土拱桥维修与养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桥梁养护维修研究现状 |
1.2.1 桥梁养护维修意义 |
1.2.2 国外桥梁养护维修研究概述 |
1.2.3 国内桥梁养护维修现状 |
1.2.4 开展钢管混凝土拱桥养护维修研究的意义 |
1.3 项目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项目来源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钢管混凝土拱桥典型病害及成因分析 |
2.1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构造 |
2.2 拱肋典型病害及成因分析 |
2.2.1 管内混凝土脱空 |
2.2.2 钢管锈蚀、钢管涂层损坏 |
2.2.3 焊缝质量差、开裂、锈蚀 |
2.2.4 钢管局部变形 |
2.2.5 主拱外包混凝土开裂 |
2.2.6 拱轴线变形 |
2.3 吊杆典型病害及原因分析 |
2.3.1 吊杆防护套破损 |
2.3.2 防护罩病害 |
2.3.3 锚具破损 |
2.3.4 吊杆破损 |
2.3.5 吊杆力不均匀性 |
2.3.6 短吊杆 |
2.3.7 吊杆扭曲 |
2.3.8 吊杆横梁锚垫板下混凝土周围开裂 |
2.4 系杆典型病害及原因分析 |
2.4.1 病害形式 |
2.4.2 原因 |
2.5 桥面系典型病害及原因分析 |
2.5.1 吊杆/立柱横梁病害 |
2.5.2 桥道纵梁 |
2.5.3 桥面铺装 |
2.5.4 伸缩装置 |
2.5.5 人行道、栏杆、防撞护栏及排水设施 |
2.6 桥梁振动病害 |
2.6.1 病害形式 |
2.6.2 病害原因 |
2.7 下部结构典型病害及原因分析 |
2.7.1 拱座病害及原因分析 |
2.7.2 支座典型病害及原因分析 |
2.7.3 墩台典型病害及原因分析 |
2.7.4 基础病害及原因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管混凝土拱桥病害检测及判别 |
3.1 检查方法 |
3.1.1 经常性检查 |
3.1.2 定期检查 |
3.1.3 特殊检查 |
3.2 检测方法 |
3.2.1 外观检测方法 |
3.2.2 钢管混凝土脱空检测方法 |
3.2.3 混凝土检测方法 |
3.2.4 吊杆索力检测方法 |
3.2.5 钢管、吊杆锈蚀检测方法 |
3.2.6 桥面平整度检测方法 |
3.2.7 拱轴线形检测方法 |
3.2.8 特殊检测方法 |
3.3 钢管混凝土拱桥常见病害判别细则 |
3.3.1 钢管混凝土拱肋病害判别细则 |
3.3.2 吊杆常见病害判别细则 |
3.3.3 桥面系常见病害判别细则 |
3.3.4 下部结构常见病害判别细则 |
3.4 技术状况评定 |
3.4.1 一般评定 |
3.4.2 适应性评定 |
3.4.3 评定结果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管混凝土拱桥养护与维修 |
4.1 养护与维修的工作内容 |
4.2 养护与维修工作的分类 |
4.3 上部结构的养护与维修 |
4.3.1 拱肋的养护与维修 |
4.3.2 系杆体系的养护与维修 |
4.3.3 吊杆系统的养护与维修 |
4.4 下部结构的养护与维修 |
4.4.1 基础的养护与维修 |
4.4.2 拱座的养护 |
4.4.3 桥墩的养护 |
4.4.4 拱座及桥墩的维修加固 |
4.4.5 支座的养护 |
4.5 桥面系的养护与维修 |
4.5.1 桥面铺装 |
4.5.2 伸缩装置 |
4.5.3 排水设施 |
4.5.4 人行道、栏杆、护栏及灯柱 |
4.5.5 交通标志及其它附属设施 |
4.6 振动病害的养护维修 |
4.7 浙江三门健跳大桥养护措施建议 |
4.8 新建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建议 |
4.8.1 桥型的设计建议 |
4.8.2 桥道系的设计建议 |
4.8.3 吊杆防护层的设计建议 |
4.8.4 吊杆的设计建议 |
4.8.5 钢管管径和壁厚的设计建议 |
4.8.6 外法兰盘优于内法兰盘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管混凝土拱桥构件更换与拆除 |
5.1 构件的更换 |
5.1.1 系(吊)杆更换的关键问题 |
5.1.2 系杆的更换 |
5.1.3 吊杆的更换 |
5.1.4 支座的更换 |
5.2 钢管混凝土拱桥拆除实例 |
5.2.1 拆桥的依据与控制原则 |
5.2.2 工程概况 |
5.2.3 项目病理检测分析结论 |
5.2.4 缆索吊装系统的布设 |
5.2.5 桥梁拆除的过程 |
5.2.6 拱肋的拆除控制要点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9)拱桥动测参数评价结构性能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在役桥梁检测评定的意义 |
1.3 桥梁结构动力评定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拱桥的振动理论 |
2.1 拱桥动力学分析内容与方法 |
2.2 拱桥的自振特性分析 |
2.3 拱桥的车辆强迫振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冲击系数结构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冲击系数分析 |
3.2.1 桥面不平度对冲击系数的影响 |
3.2.2 桥梁固有频率对冲击系数的影响 |
3.2.3 车速对冲击系数的影响 |
3.3 基于冲击系数和校验系数结构性能综合评价 |
3.3.1 冲击系数实测值与规范值差异成因分析 |
3.3.2 差异趋势分析 |
3.3.3 差异成因分析 |
3.4 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频率校验系数的结构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频率校验系数评定方法分析 |
4.2.1 基于频率的结构刚度分析方法 |
4.2.2 频率校验系数与挠度校验系数关系 |
4.2.3 频率校验系数与应变校验系数关系 |
4.3 基于频率校验系数评价结构刚度的试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桥结构动力性能的试验验证 |
5.1 引言 |
5.2 桥梁概况 |
5.3 结构有限元建模及试验验证 |
5.3.1 有限元模型 |
5.3.2 模态分析 |
5.3.3 动力特性试验结果 |
5.3.4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5.4 桥梁行车动力响应试验验证 |
5.4.1 动力响应试验实测结果 |
5.4.2 冲击系数实测值与规范取值对比分析 |
5.5 基于β指标的结构承载力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发表的论着 |
(10)先简支后连续桥梁结构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一、先简支后连续梁桥现状 |
二、先简支后连续梁桥结构型式 |
(一) 先简支后连续桥的结构型式 |
1. 按材料分:有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及混合结构, 即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构件, 钢筋混凝土连续构造。 |
2. 按预制构件施加预应力的方式分: |
3. 按预制构件上部构造断面形式分: |
(二) 先简支后连续梁桥的优点 |
1. 先简支后连续双排支座梁桥, 由于采用双排永久支座, 施工方便, 连续处开裂后修补容易, 湿接缝处剪力小等优点; |
2. 先简支后连续单排支座桥, 优点是结构受力明确, 支座不托空; |
3. 先简支后连续全预应力梁桥, 此结构优点是抗裂性能好, 刚度大; |
4. 由于采用预制构件, 因而可以在预制场内批量生产, 这样则便于统一生产管理并严格控制预制构件的尺寸。 |
(三) 先简支后连续梁桥存在的问题 |
1. 先简支后连续梁桥在施工过程中, 在整体桥面板浇注后往往出现沿预制T梁翼板接缝的混凝土纵向裂纹。 |
2. 梁端部接缝设置较多的预应力钢筋, 当没有汽车荷载 |
3. 桥梁在运营阶段长期受到反复活载作用, 由于活载所 |
4. 重复荷载降低了湿接缝的抗裂强度, 常常出现沿纵向接缝的裂纹和墩头接缝处的反拱。 |
三、工程实例分析 |
(一) 工程概况 |
(二) 施工过程 |
1. 预制主梁, 并注意支座预埋件、桥面铺装连接钢筋、护 |
2. 桥梁基础、墩台身和盖梁施工完毕后, 设置临时支座并 |
3. 连接连续接头段钢筋, 绑扎横梁钢筋, 设置接头板束波纹管并穿束。 |
4. 接头施工完成后, 浇筑剩余部分桥面板湿接缝混凝土, |
5. 连接顶板钢束张拉预留槽口处钢筋后, 现浇铺装混凝土、喷洒防水层、护栏施工、进行桥面铺装施工及伸缩缝安装。 |
四、结语 |
四、先简支后连续T梁桥——兰溪新建南门桥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UHPC铺装在提升既有混凝土梁桥承载力中的应用研究[D]. 邹大晴.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2]多跨钢管混凝土拱桥动静力性能整治研究[D]. 陶东阳.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5)
- [3]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耐久性影响因素研究[D]. 徐天倚.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 [4]系杆拱桥健康检测系统研究[D]. 郑亚鹏. 东南大学, 2015(08)
- [5]桥面系形式对下承式拱桥受力性能的影响[D]. 罗文韬.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1)
- [6]近期桥梁安全事故深度调查与分析[D]. 刘斐. 中南大学, 2014(03)
- [7]连续刚构大桥建设—营运期监测合理测点布置技术研究[D]. 黄灿.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4)
- [8]钢管混凝土拱桥维修与养护技术研究[D]. 胡丽娟. 重庆交通大学, 2011(04)
- [9]拱桥动测参数评价结构性能方法研究[D]. 金星. 重庆交通大学, 2010(12)
- [10]先简支后连续桥梁结构与施工[J]. 丁勇文.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