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土石坝几种筑坝材料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汤洪洁,王传菲,柳莹,杨玉生,王中良,杨孝攀[1](2021)在《碾压机械对土石坝压实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文章从振动时间、振幅和频率、压实功能和压实方法等几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碾压机械对土石坝压实质量的影响,并基于已建工程碾压施工参数和沉降监测资料,研究了碾压机械与高土石坝变形控制效果之间的联系。分析指出,土石坝的沉降率随碾压机械吨位的增大显着减小,在现有的碾压机械条件下,面板砂砾石坝和面板堆石坝竣工沉降率可分别控制在0.3%和0.5%以内,建议采用26t以上的振动碾进行强震区150m级以上的高面板坝施工。提高碾压机械吨位,增加其压实功能,可有效改善坝料的施工碾压效果,但碾压机械对压实质量存在边际作用递减效应,填筑施工时应结合坝体设计填筑标准,考虑边际效应递减现象,选择经济高效的碾压施工参数。
袁俊平,邱豪磊,胡有方,朱俊高,何宁[2](2021)在《土石坝力学参数反演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提出系统梳理了影响力学参数反演结果的三项基本要素(待反演参数、反演方法和实测数据),并从4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土石坝力学参数反演技术的研究进展:(1)发展了智能反演算法;(2)针对多材料、多模型的参数反演问题,发展了"参数解耦"方法;(3)发展了影响反演结果可靠性的测点布置优化方法,以及消除观测误差、补充虚拟测值等测值预处理方法;(4)反演结果唯一性可通过相关性分析和试算验证等方式进行评判,反演结果的唯一性与工程特性、反演分析的基本要素相关。随着土石坝工程规模的扩大以及坝料、坝型的创新,需进一步发展实时动态反演技术和适用于新材料坝、新坝型的反演技术。
郑克[3](2021)在《深厚覆盖层上土石坝坝基加固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西南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科学、合理地开发水能资源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区域团结稳定,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西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河床覆盖层深且分布不均匀,活断层多、地震频发且强度大,给水利建设带来了诸多难题。随着我国水电事业的不断发展,土石坝建设和分析方法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在深厚覆盖层上修筑土石坝仍处于起步阶段。覆盖层存在性质差异大、变形特性复杂、动力非线性明显、可液化土层分布广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深厚覆盖层上土石坝的安全。地基处理是在深厚覆盖层上修筑土石坝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振冲碎石桩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地基加固措施,但已有的工程实践和研究大多针对路堤、堆料场等低矮结构,对土石坝等大型水工建筑物的实践与研究不多。鉴于此,本文基于粗粒土改进的广义塑性本构模型,并联合有效应力理论和动力固结理论,对深厚覆盖层上土石坝坝基加固措施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介绍了碎石桩处理不良地基时常用的几种数值计算模型,总结了各模型的特点与适用情况,并简要介绍了基于粗粒土改进的广义塑性本构模型。(2)采用简化模型进行网格敏感性分析确定合适的桩土单元网格,并利用该网格对在深厚覆盖层软弱地基和碎石桩加固地基上修建的土石坝-地基系统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将加固地基的坝体-地基系统有限元结果与同类工程的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本文的结果。(3)对面板堆石坝可液化深厚覆盖层地基的碎石桩处理效果开展研究,分析了天然地基和碎石桩加固地基上的坝体-地基系统在施工和运行期的的变形,分析了地震动作用下大坝-地基系统的动力响应、砂土液化情况和震后永久变形,探讨了振冲碎石桩对可液化深厚覆盖层地基上土石坝的加固效果。
程展林,潘家军[4](2021)在《土石坝工程领域的若干创新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土石坝数量居世界之首,保证高坝大库建设与长期运行安全是国家经济和公共安全保障的重大需求。系统总结了长江科学院近年来在土石坝工程领域的若干创新与发展。提出了基于"旁压模量当量密度法"的粗粒料级配相似理论试验方法;介绍了研发的系列CT三轴仪,实现了粗粒料组构要素的定量测量;提出了三轴试验中加载板与试样之间由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整体式接触变为分散式接触的减摩新方法,研发了相关减摩装置;研制了大尺寸、高压力、微摩擦、刚柔复合加载的土工真三轴仪;揭示了粗粒料真实三维应力条件下的强度与变形变化规律、湿化与蠕变变形特性;构建了粗粒料三参量非线性K-K-G剪胀模型、六参数湿化模型、九参数蠕变数学模型及相应的参数确定方法;基于当量密度法的原创思想,提出了利用旁压试验间接确定超百米级深厚覆盖层现场密度的试验方法。上述研究成果可为高土石坝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魏萍[5](2021)在《考虑材料空间变异性的面板堆石坝动力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可开发的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川滇新藏等西部高海拔地区,这些地区山高谷深、地形条件复杂,且地震烈度高、交通不便,给水利工程的勘察设计带来很多挑战。众多坝型中,面板堆石坝具有对地形地址条件要求低、安全性高、投资成本小等优势,非常适合西部地区特殊的环境条件,被诸多工程设计方案所采用。一旦大坝在强震作用下发生严重破坏,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会受到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保证大坝在强震作用下的安全至关重要。数值模拟是分析面板堆石坝动力响应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有限元数值模拟中筑坝材料被视为理想化的均质材料,但严格来讲,堆石体和混凝土面板都是典型的复杂多相材料,其力学性质存在一定的空间变异性。为了考虑这种空间变异性,在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高土石坝随机动力分析方法与安全控制标准(51979026)”的资助下,本文将随机场理论引入到大坝的动力分析过程中,使数值模拟得到的加速度、位移、应力、面板损伤等信息更加合理,从而为结构安全控制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具体工作如下:(1)结合有限元计算程序接口,开发能够模拟材料参数空间变异性的二维可视化随机场人工生成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完成材料参数输入,为随机有限元计算做好准备工作。(2)以堆石料广义塑性本构模型中的四个塑性相关参数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场生成和有限元计算,并结合概率密度演化方法展开可靠度分析,研究了堆石体的空间变异性对高面板堆石坝坝顶地震沉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尽管四个参数考虑空间变异性后对坝顶沉降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但整体上都会使沉降值呈现增加趋势,导致结构处于更加危险的状态,且这种趋势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3)将面板视为沿着顺坡向和坝轴向变化的非均质材料,选择弹性模量和抗拉强度为随机场模拟对象,研究混凝土的空间变异性对面板动力损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混凝土的空间变异性后,面板的主要损伤区域仍集中在坝高0.45H-0.95H范围内,但损伤面积增加、损伤等级提高、损伤分布趋于弥散。相对于将面板视为均质混凝土材料分析结果,对损伤影响最大的是考虑弹性模量和抗拉强度相关的随机情况,其次是仅考虑抗拉强度随机,仅考虑弹性模量随机情况影响最小。最后系统研究了随机场的统计特征参数对面板损伤的影响程度,结果为面板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与参考。
宋来福[6](2021)在《基于Copula函数的混凝土面板坝三维坝坡稳定可靠度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简称面板坝)因具有对自然环境的高适应性、施工便捷、造价低、抗震性能好等诸多优势,已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坝型之一。近年来,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分布的高度不平衡,实现东、西部经济发展与资源共享,我国在西部地区相继兴建了一大批面板坝。随着经济、科技、施工技术与设备的快速发展,逐步实现了坝高由100m级向300m级跨越。然而,西部地区的水电工程多处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地质、地形条件复杂,地震频发、强度大,一旦发生溃坝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确保大坝地震安全是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面板坝在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筑坝材料参数与地震动的不确定性。随着相关分析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可靠度分析方法已成为岩土工程领域分析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工程安全影响和评价的重要手段。目前面板坝坝坡稳定可靠度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传统坝坡稳定可靠度分析多基于二维模型,然而高坝建于高山峡谷之间,具有明显的三维河谷效应,采用二维模型分析坝坡稳定不尽合理,也难以确定有效的加固范围;2)堆石料强度是影响坝坡稳定的关键指标,其强度参数间存在相关性,因此建立堆石料强度联合概率分布模型是极为必要的。然而面板坝工程试验数据有限,在有限的数据条件下只能确定参数的相关系数和边缘分布函数,无法唯一确定堆石料强度联合概率分布函数;3)筑坝堆石料具有强非线性,传统概率分析方法已不再适用。因此,建立适用于面板坝工程不确定性问题的概率分析方法,提高坝坡稳定静、动力可靠度分析的精度与效率,对面板坝坝坡安全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三维坝坡静、动力稳定分析,结合Copula理论合理表征堆石料强度参数的相关非正态特征,采用功率谱和随机函数方法生成随机地震动,发展了适合面板坝工程的静、动力概率分析方法。基于堆石料强度参数随机、强度参数与地震动耦合随机两个方面,开展面板坝三维坝坡静、动力稳定可靠度研究,为合理评价坝坡稳定与抗震性能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考虑参数与地震动随机性的三维边坡静、动力稳定可靠度分析方法。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建立了考虑参数随机的三维边坡静力可靠度分析智能响应面法;基于广义概率密度演化理论,建立了考虑地震动随机的三维边坡动力稳定可靠度分析方法;并验证了两种方法在岩土工程结构可靠度分析中的适用性;为后续考虑参数随机及参数与地震动耦合随机的面板坝三维坝坡稳定可靠度分析奠定了基础。(2)提出了基于Copula函数的筑坝材料强度联合分布模型。收集整编了国内外124座土石坝工程的1257组筑坝材料强度参数,并将数据进行分类;基于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开展了强度参数分布模型及相关性表征的研究;分析了边缘分布函数与Copula函数对筑坝材料强度联合分布模型的影响。(3)提出了基于智能响应面的面板坝三维坝坡静力稳定可靠度分析方法。在不完备概率信息条件下,基于Copula理论建立了堆石料强度联合概率分布模型;定义了坝坡静力稳定可靠度,引入了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MCS)的边坡失效概率计算公式,提出了面板坝三维坝坡静力稳定可靠度分析的智能响应面法,并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基于所建的智能响应面,揭示了 Copula函数类型与样本数量对坝坡静力稳定可靠度的影响规律。(4)构建了考虑堆石料强度参数随机性的面板坝三维坝坡动力稳定可靠度分析方法。以三维面板坝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揭示了不同堆石料强度联合分布模型对坝坡动力稳定可靠度的影响规律;分析了 Copula函数类型对坝坡动力稳定可靠度的影响。(5)发展了考虑堆石料强度参数与地震动耦合随机性的面板坝三维坝坡动力稳定可靠度分析方法。以三维面板坝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揭示了不同堆石料强度联合分布模型对坝坡动力稳定可靠度的影响规律;分析了 Copula函数类型对坝坡动力稳定可靠度的影响;系统比较了参数随机性、地震动随机性、参数与地震动耦合随机作用下的坝坡动力稳定可靠度的差异。
刘赛朝[7](2020)在《堆石料缩尺效应的试验研究及细观模拟》文中研究表明堆石料是土石坝工程常用的筑坝材料,随着土石坝建设高度的不断增加,其施工技术和建设要求不断提高,也就对堆石料的强度和变形等关键性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石坝施工现场所用的堆石料最大粒径已经超过1000mm,而目前国内三轴仪的最大直径为1000mm,堆石料的室内试验最大粒径为200mm,就必须考虑对超出粒径范围的颗粒进行缩尺,以满足室内试验的要求,而缩尺后的试验成果与施工现场堆石料力学特性的差异,则是工程安全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堆石料进行超大型三轴和大型三轴剪切试验,探讨了堆石料经过缩尺后其强度与变形特性、邓肯张E-B模型参数等变化规律,采用颗粒流软件PFC真实再现室内三轴试验过程,揭示了堆石料在剪切过程中颗粒破碎位置、破碎形式和颗粒破碎对剪胀性的影响。(1)对某堆石坝主堆石区料开展试样尺寸分别为φ500×1000mm(最大试验粒径为100mm)和φ300×700mm(最大试验粒径为60mm)超大型三轴和大型三轴剪切试验,整理得到超大型三轴和大型三轴试验后的粘聚力C分别为201.1和199.5k Pa,内摩擦角Φ分别为39.7°和40.4°,与大型三轴相比,堆石料的超大型三轴试验结果均偏低,但主要是内摩擦角,对粘聚力的影响不大。(2)整理两组试验的邓肯张E-B模型参数发现大型三轴和超大型三轴弹性模量参数K分别为1294.1和1106.8,体积模量参数Kb分别为545.9和498.8,即大型三轴邓肯-张弹性模量参数K以及体积模量参数Kb分别比超大型三轴大16.92%和9.44%。分析还发现大型三轴和超大型三轴的初始变形模量呈幂函数关系,泊松比则呈二次多项式关系。(3)采用颗粒流PFC软件建立含有柔性体颗粒簇cluster的试样,分别开展了超大型三轴和大型三轴的细观数值三轴剪切试验。在调节细观参数过程中发现,颗粒的法向刚度和切向刚度越大,其初始弹性模量越大;峰值应力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颗粒簇的法向连接力和切向连接力越大,颗粒簇越不易破碎;颗粒的刚度比与试样的剪胀性有关,刚度比越小,试样越容易出现剪胀。(4)分别统计了超大型三轴和大型三轴围压为3000k Pa时几个特殊应变时刻的颗粒破碎情况,发现加载初期颗粒破碎率较低,在偏应力峰值前应变时刻开始产生大量颗粒破碎,随后颗粒破碎迅速增加,初步揭示了超高土石坝中的堆石料在高围压作用下颗粒破碎现象明显的内在机理。(5)分别统计两组数值试验的颗粒破碎类型及分布情况,发现两组试验的颗粒破碎大部分都是在剪切作用下发生的破坏,观察破碎颗粒的分布发现,颗粒破碎量较大的位置与剪切带的位置基本相同,分布上大体呈X型分布。
宁凡伟[8](2020)在《基于超大型三轴仪的筑坝粗粒料缩尺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粗粒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工程材料,由于其透水性好、填筑密度大、压密性好及不易液化等优点,在大型土工构筑物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人工岛、机场高填方、路基、堤坝等土工构筑物的主要建筑材料。为了满足这些工程对变形、稳定及安全评价的需求,国内外学者对粗粒料的变形与强度特性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由于振动碾压施工技术的发展,目前工程现场用于碾压的粗粒料尺寸明显大于室内试验所允许的最大值。现场碾压后粗粒料的最大颗粒粒径约为碾压厚度的2/3(碾压厚度800mm~1000mm)。因此实际工程中粗粒料只能进行大比例缩尺后的室内试验研究,缩尺后粗粒料的变形规律的改变是粗粒料试验研究面临的难题。常规大型三轴仪所允许进行试验的最大粒径仅为60mm。研究表明,采用室内最大粒径60mm试验结果计算得到的高土石坝变形与实际观测值有着较大的差距,普遍认为缩尺效应是导致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粗粒料缩尺效应是人工岛、机场高填方、路基和堤坝等工程设计和数值分析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粗粒料缩尺效应研究成果大都是基于最大粒径为60mm的试验成果得到的,由于缺乏大尺寸试验的验证,目前研究主要局限在定性分析,对缩尺前后的粗粒料变形特性的变化规律和机理的认识尚不清楚。为此,本文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工程抗震研究所重点实验室最新研制的超大型三轴设备,进行了粗粒料的静、动力特性的缩尺效应研究,主要研究了缩尺效应对粗粒料峰值强度、模量特性、颗粒破碎特性、临界状态特性、动剪切模量及阻尼比、残余变形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缩尺效应研究成果应用于阿尔塔什砂砾石-堆石面板坝项目填筑过程的研究,通过与实测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基于超大型三轴试验结果的考虑缩尺效应模型参数的合理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l)采用超大型及大型三轴仪对如美及阿尔塔什爆破料进行了静力缩尺效应研究。试验表明,爆破料的峰值强度、峰值前割线模量以及剪胀性均随最大粒径的增大而降低。通过将最大粒径引入到强度包线、初始模量方程中可以很好地模拟不同最大粒径试验的峰值强度以及初始模量。(2)根据静力缩尺试验结果,整理比较了邓肯张E-μ模型、E-B模型、清华K-G模型及沈珠江模型参数,结果表明缩尺效应对如美爆破料及阿尔塔什爆破料常用静力本构模型参数的影响是一致的,通过在邓肯张E-B模型的弹性模量、体积模量、破坏比中引入最大粒径的影响,可以对不同最大粒径试验的结果进行模拟。(3)采用如美、阿尔塔什爆破料及文献中Pyramid坝料进行了颗粒破碎特性的缩尺试验研究。研究表明,不同最大粒径试验的颗粒破碎率与塑性功关系均可用双曲线表示,随着最大粒径的增大,颗粒破碎与塑性功的关系曲线逐渐上移,即相同的塑性功条件下,颗粒破碎率随着最大粒径的增加而增加,根据试验成果构建了考虑最大粒径的颗粒破碎率与塑性功的关系。(4)采用如美爆破料,研究了应力路径及缩尺效应对爆破料临界状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爆破料的临界状态与应力路径无关。不同最大粒径试验的临界状态在e-(p’/pa)ξ空间中有着明显的差别。不同最大粒径试验的临界状态线在e-(p’/pa)ξ空间中的截距几乎相同,随着最大粒径的增大,e-(p’/pa)ξ空间中的临界状态线绕顺时针旋转,根据试验成果构建了考虑最大粒径的临界状态线方程。(5)采用超大型及大型三轴仪对阿尔塔什爆破料的动力变形特性进行了缩尺效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阿尔塔什爆破料的最大动剪切模量以及阻尼比均随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增大,残余轴向应变及残余体变均随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增大。根据试验成果,量化分析了颗粒尺寸对沈珠江等效线性模型参数的影响,并对常用残余变形模型进行了修正。(6)研究了如美及阿尔塔什爆破料颗粒形状的颗粒尺寸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颗粒尺寸的增大,如美爆破料及阿尔塔什爆破料的傅里叶形状指数以及棱角性指数均降低,即随着颗粒尺寸的增大,颗粒的整体形状更加浑圆,棱角尖锐程度降低。颗粒形状的尺寸效应可能是爆破料缩尺效应的影响因素之一。(7)采用超大型及大型三轴仪对阿尔塔什砂砾料进行了静力缩尺效应研究,根据阿尔塔什筑坝材料试验结果进行了阿尔塔什面板坝施工期有限元分析,通过与实际监测资料的对比,研究了缩尺效应以及本构模型对面板坝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影响。主要结论有:砂砾料缩尺效应规律与爆破料相反,阿尔塔什砂砾料的峰值强度以及峰值前割线模量随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增大。考虑缩尺效应的模型参数计算结果相比于未考虑缩尺效应的模型参数计算结果更接近实测值,但邓肯张E-B模型参数计算得到的坝体位移,尤其是顺河向位移相较于实测值明显偏大,考虑缩尺效应的广义塑性模型参数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在分布规律及量值上均吻合良好。
蒋丽[9](2020)在《土石堤坝管涌演化进程中三维电场特征动态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堤坝管涌及其通道的形成、发展形态具有较强的随机性、隐蔽性和快速性,为给堤坝的长期稳定性监测与灾后抢险提供决策依据,有必要对堤坝管涌的演化过程进行信息跟踪与状态识别。鉴于电场参数对该过程中土石复合介质的含水率变化较为敏感,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土石堤坝管涌演化进程中的电场动态响应特征及临界阀值研究”(51879017),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土石堤坝管涌演化进程中三维电场特征动态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潜在管涌及管涌动态演化发展趋势进行动态跟踪和预测奠定实验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土石堤坝的基本性质及主要隐患类型,利用等效介质原理,提出了土石堤坝概化模型和含渗漏通道的土石堤坝概化模型;通过对管涌形成、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出了管涌通道演化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划分出堤坝管涌的宏观演化阶段及其对应的管涌状态,构建出了管涌演化各阶段对应状态的概化模型,为后续的模型试验设计奠定基础。(2)通过对模型试验筑坝材料的物理特性测试,依据管涌土的判断标准,可将模型试验筑坝材料作为管涌土;在此基础上,根据上述概化模型,制作四个土石堤坝物理模型,并在不同堤坝模型内部设置相应的管涌隐患;围绕测试电极布置形式、测试装置及信号采集与数据处理,建立了适于堤坝管涌演化分析的三维电场动态测试模型试验装置。(3)通过含不同管涌状态的土石堤坝模型的电场测试试验,对不同模型、不同断面、不同电压和不同跑极条件下下游坝坡面的电场信息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电势差变化曲线大致都表现为三阶段规律:稳定阶段,突变阶段,峰值稳定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单一模型不同断面的蓄水-渗流稳定过程的电势差分布,结果发现随着渗流时间的累积,电势差峰值稳定阶段处的位置沿坝坡向上移动;通过对比分析稳定渗流时同一模型不同断面的电场信息,电势差曲线变化也出现三阶段规律且有管涌通道断面的电势差峰值稳定处更加靠近坝底位置。(4)通过提取并分析不同管涌演化阶段在稳定渗流时管涌通道断面的电场信息,得出全阶段的管涌演化发展趋势的电场规律:随着管涌通道的发展,电势差开始突变的位置沿坝坡向下移动;且电势差峰值稳定时的位置相同。
马春辉[10](2020)在《基于离散元的堆石料宏细观参数智能反分析及其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重要的工程建筑材料,堆石料是具有高压实性、强透水性、高抗剪强度等工程特性的散粒堆积体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坝工、堤防、道路、机场、港口以及海洋等工程中。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水资源开发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着“四高一深”(高寒、高海拔、高陡边坡、高地震烈度、深厚覆盖层)的全新挑战。作为水利工程中堆石坝、堆石边坡等堆石工程的主要建筑材料,迫切需要更进一步掌握堆石料物理力学特性及其堆石工程安全性态。因此,本文建立了堆石料多个尺度变量间的强非线性关系,通过改进、串联和优化机器学习等智能算法,使反分析计算确定的堆石料力学参数更符合工程实际,并将其应用于堆石料细观变形机理研究与堆石工程实际问题解决中。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构建了基于结构监测数据的堆石料宏观本构模型参数自适应反分析模型,应用和声搜索与多输出混合核相关向量机等算法,快速、精确地实现了对不同工程、不同监测项目的自适应反分析,进一步提高了材料参数反分析的计算精度与适用性。此外,提出了基于相关向量机与随机有限元的不确定性反分析模型,以量化堆石坝在设计、施工、建设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模型综合考虑了结构数值仿真计算以及算法模型输入-输出间的不确定性,能够对堆石料参数的变异系数进行不确定性反分析计算,使反分析后的随机有限元正算值与沉降值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930。(2)建立了精细化的堆石料离散元三轴试验模型,以准确反映堆石料的材料特性,并深入分析了离散元细观参数对堆石料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和机理。通过总结堆石料细观接触模拟研究进展,构建了基于应力应变曲线的堆石料细观参数标定模型,应用量子遗传算法和支持向量机解决以往堆石料细观参数标定中影响因素多、耗时严重的问题。此外,提出了基于宏观本构模型参数的堆石料细观参数标定模型,使标定后的多围压应力应变曲线误差均小于0.21MPa,进一步拓展了细观参数标定模型的适用性,据此定性、定量地分析了三轴试验中堆石料的细观变形演化过程。(3)提出了基于结构监测数据的堆石料细观参数标定模型,根据堆石坝运行期的实测变形值对堆石料细观接触模型参数进行标定,促使堆石料细观参数值更符合工程实际运行情况。随后,为进一步发挥离散元数值仿真方法在堆石工程结构模拟中的明显理论优势,尝试采用离散元对堆石坝进行数值仿真,并对比分析了堆石坝离散元与有限元仿真的变形、应力计算结果。最后,开发了堆石料宏细观参数反分析平台,将上述多个参数反分析模型集成于平台中,实现堆石料不同尺度参数间的快速、准确转换。(4)在应用上述堆石料参数反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工程尺度的堆石边坡离散元模型,以模拟施工、运行、滚石、地震和防护措施等工况下的堆石边坡失稳演变过程,从而解决了堆石边坡的挡墙高度确定问题。其中,为解决地震波在人工边界处发生反射、叠加等问题,建立了离散元的粘性边界,并对比了不同边界下离散元模型的响应情况,后将其应用于堆石边坡地震工况分析中。通过多个工况的分析明确了堆石边坡的失稳过程及影响范围,并建议该堆石边坡的混凝土挡墙加高到11m,为类似堆石工程的防护措施设计方法提供了参考。
二、浅析土石坝几种筑坝材料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土石坝几种筑坝材料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碾压机械对土石坝压实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碾压机械对筑坝方式演变的影响 |
2 碾压机械特性对压实质量的影响 |
2.1 振动时间的影响 |
2.2 压重的影响 |
2.3 压实功能的影响 |
2.4 振幅、频率和振动加速度的影响 |
2.5 压实方法的影响 |
3 碾压机械对压实质量控制的影响 |
3.1 碾压机械对堆石坝设计的影响 |
3.2 碾压机械对堆石坝变形控制水平的影响 |
3.3 碾压机械对压实质量的边际作用递减效应 |
4 结论 |
(2)土石坝力学参数反演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土石坝力学参数反演的基本要素 |
1.1 待反演参数 |
1.2 反演方法 |
1.3 实测数据 |
2 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
2.1 反演技术的改进 |
2.2 多参数反演方法 |
2.3 测点优化布置和测值预处理 |
2.3.1 测点优化布置 |
2.3.2 测值预处理 |
2.4 反演结果多解性和唯一性 |
3 土石坝力学参数反演的发展趋势展望 |
3.1 力学参数实时动态反演 |
3.2 新材料坝和新坝型的力学参数反演技术 |
4 结论与展望 |
(3)深厚覆盖层上土石坝坝基加固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碎石桩加固地基研究现状 |
1.2.2 地基液化的机理和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任务 |
2 碎石桩数值模拟方法及本构模型 |
2.1 几种常用的碎石桩模型 |
2.2 广义塑性模型 |
2.3 广义塑性模型改进 |
3 土石坝深厚覆盖层软土地基碎石桩处理 |
3.1 引言 |
3.2 桩土单元网格尺寸的选用 |
3.2.1 桩土单元网格划分 |
3.2.2 桩土单元网格选取 |
3.3 有限元网格及材料参数 |
3.4 土石坝深厚覆盖层软弱地基碎石桩加固分析 |
3.4.1 土石坝-地基系统竣工期应力和变形 |
3.4.2 碎石桩处理坝基效果分析 |
3.4.3 加固地基满蓄期结果分析 |
3.4.4 加固地基数值结果与同类工程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4 面板堆石坝深厚覆盖层可液化地基碎石桩加固处理 |
4.1 引言 |
4.2 工程概况及有限元分析信息 |
4.2.1 工程地质概况 |
4.2.2 有限元模型及材料参数 |
4.2.3 抗震设计标准及设计地震波 |
4.3 天然地基与加固地基面板坝-地基系统数值分析 |
4.3.1 面板坝-地基系统静力分析 |
4.3.2 面板坝-地基系统的动力、液化及永久变形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4)土石坝工程领域的若干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粗粒料试验方法与测试技术 |
2.1 粗粒料级配相似理论试验方法研究 |
2.2 粗粒料细观试验方法 |
2.3 土工试验微摩擦加载技术 |
2.3.1 土工三轴试验中试样与加载板之间的减摩新方法 |
2.3.2 土工常规三轴试验单向微摩擦荷载传力板 |
2.3.3 土工真三轴试验双向微摩擦荷载传力板 |
2.4 大型土工真三轴试验技术 |
3 粗粒料应力-应变特性与K-K-G本构模型 |
4 粗粒料湿化特性试验与模型 |
4.1 堆石料的湿化试验与湿化模型及参数 |
4.2 砾石土的湿化试验 |
5 粗粒料蠕变特性试验与模型 |
5.1 粗粒料的蠕变试验 |
5.2 蠕变模型及模型参数 |
6 深厚砂砾石覆盖层的原位密度试验方法 |
7 结 论 |
(5)考虑材料空间变异性的面板堆石坝动力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面板堆石坝的数值分析现状 |
1.2.2 空间变异性模拟现状 |
1.2.3 可靠度分析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2 考虑空间变异性的面板堆石坝有限元分析方法 |
2.1 筑坝材料本构模型 |
2.1.1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
2.1.2 堆石料广义塑性模型 |
2.1.3 接触面广义塑性模型 |
2.2 随机场离散的Karhunen-Loéve展开法 |
2.3 广义概率密度演化理论 |
2.4 随机场模拟方法的实现及验证 |
2.4.1 随机场模拟方法的实现 |
2.4.2 随机场模拟方法验证 |
2.5 小结 |
3 考虑堆石料空间变异性的面板堆石坝坝顶地震沉降分析 |
3.1 概述 |
3.2 有限元模型 |
3.2.1 计算模型 |
3.2.2 材料参数 |
3.2.3 地震动输入 |
3.3 不同广义塑性本构模型参数的影响 |
3.3.1 随机场模拟 |
3.3.2 堆石体竖向位移概率分析 |
3.4 不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下的影响 |
3.5 小结 |
4 考虑混凝土空间变异性的面板堆石坝面板动力损伤分析 |
4.1 概述 |
4.2 有限元模型 |
4.2.1 计算模型 |
4.2.2 材料参数 |
4.2.3 地震动输入 |
4.3 不同混凝土本构模型对面板堆石坝动力响应的影响 |
4.3.1 堆石体的位移和加速度 |
4.3.2 面板应力 |
4.4 均质场和随机场对比分析 |
4.4.1 随机场模拟 |
4.4.2 堆石体的位移和加速度 |
4.4.3 面板的损伤分布 |
4.4.4 面板的损伤发展过程 |
4.5 敏感性分析 |
4.5.1 均值 |
4.5.2 相关系数 |
4.5.3 变异系数 |
4.5.4 不同次生成 |
4.6 小结 |
5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6)基于Copula函数的混凝土面板坝三维坝坡稳定可靠度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水电能源的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 |
1.1.2 面临的挑战与研究的必要性 |
1.2 面板坝坝坡稳定分析中的不确定性 |
1.2.1 堆石料强度参数的不确定性 |
1.2.2 地震动随机性 |
1.3 可靠度理论研究进展 |
1.3.1 静力可靠度研究进展 |
1.3.2 动力可靠度研究进展 |
1.4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路线 |
2 三维边坡稳定分析及可靠度分析方法 |
2.1 引言 |
2.2 三维边坡稳定分析 |
2.2.1 三维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 |
2.2.2 主滑动方向控制与投影 |
2.3 智能响应面法 |
2.3.1 智能响应面法的数学模型 |
2.3.2 三维边坡静力可靠度分析框架 |
2.3.3 典型算例验证 |
2.4 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法 |
2.4.1 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程 |
2.4.2 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程的求解过程 |
2.4.3 概率空间离散代表点选取方法 |
2.4.4 非平稳随机地震动模型 |
2.4.5 动力可靠度分析方法 |
2.4.6 算例验证及工程应用 |
2.5 小结 |
3 基于Copula函数的堆石料强度参数相关性及分布模型 |
3.1 引言 |
3.2 筑坝堆石料抗剪强度 |
3.3 筑坝堆石料强度参数的边缘分布函数模型 |
3.3.1 筑坝堆石料强度参数的最优边缘分布函数识别 |
3.4 基于Copula函数的筑坝堆石料强度二维分布模型 |
3.4.1 Copula函数 |
3.4.2 筑坝堆石料强度参数的相关系数 |
3.4.3 筑坝堆石料强度联合模型 |
3.4.4 建立筑坝堆石料强度联合模型的步骤 |
3.5 边缘分布函数类型与Copula函数类型对联合分布函数的影响 |
3.5.1 边缘分布函数的影响 |
3.5.2 Copula函数的影响 |
3.6 不同方法构造的强度联合分布函数的比较 |
3.7 小结 |
4 基于Copula函数的面板坝三维坝坡静力稳定可靠度分析 |
4.1 引言 |
4.2 基于Copula函数的面板坝三维坝坡静力稳定可靠度分析 |
4.2.1 面板坝三维坝坡静力稳定可靠度定义 |
4.2.2 面板坝三维坝坡静力稳定可靠度分析智能响应面法 |
4.3 面板坝三维坝坡静力稳定可靠度分析 |
4.3.1 计算模型 |
4.3.2 计算模型参数 |
4.3.3 堆石料强度联合分布模型 |
4.3.4 面板坝三维坝坡静力稳定可靠度结果分析 |
4.4 讨论 |
4.4.1 Copula函数类型的影响 |
4.4.2 样本数量的影响 |
4.5 小结 |
5 考虑强度参数随机性的面板坝三维坝坡随机动力稳定分析 |
5.1 引言 |
5.2 计算模型 |
5.3 本构模型及材料参数 |
5.4 地震动输入 |
5.5 面板坝三维坝坡动力稳定可靠度分析方法 |
5.6 面板坝三维坝坡动力稳定可靠度分析 |
5.6.1 坝坡稳定地震响应分析 |
5.6.2 坝坡动力稳定可靠度分析 |
5.7 讨论 |
5.7.1 Copula函数类型对坝坡稳定地震响应的影响 |
5.7.2 Copula函数类型对坝坡动力稳定可靠度的影响 |
5.8 小结 |
6 考虑强度参数与地震动耦合随机性的面板坝三维坝坡随机动力稳定分析 |
6.1 引言 |
6.2 基本信息 |
6.3 面板坝坝坡随机动力稳定分析方法 |
6.4 面板坝三维坝坡随机动力稳定可靠度分析 |
6.4.1 坝坡稳定地震响应分析 |
6.4.2 坝坡动力稳定可靠度分析 |
6.5 讨论 |
6.5.1 Copula类型的影响 |
6.5.2 随机因素的影响 |
6.6 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堆石料缩尺效应的试验研究及细观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堆石料缩尺室内试验方面研究 |
1.2.2 堆石料缩尺数值模拟方面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主要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堆石料缩尺效应的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用料及缩尺方法 |
2.2.1 缩尺方法及试验用料 |
2.3 相对密度试验 |
2.4 三轴剪切试验 |
2.4.1 试验设备 |
2.4.2 试样的制备 |
2.4.3 试样固结并剪切 |
2.5 邓肯张模型参数 |
2.5.1 邓肯张参数概述 |
2.5.2 邓肯张参数计算方法 |
2.6 试验成果分析 |
2.6.1 应力-应变关系 |
2.6.2 两组试验结果的强度差异特性 |
2.6.3 两组试验结果的变形差异特性 |
2.6.4 邓肯张E-B模型参数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离散元的数值试验方法 |
3.1 引言 |
3.2 颗粒离散元的求解方法及基本方程 |
3.2.1 物理方程 |
3.2.2 运动方程 |
3.2.3 动态松弛法基本原理 |
3.3 接触的本构模型 |
3.3.1 接触刚度模型 |
3.3.2 接触滑动模型 |
3.3.3 黏结模型 |
3.4 颗粒间黏结破坏过程原理 |
3.5 刚性簇(clump)和柔性簇(cluster)基本原理及生成方法 |
3.5.1 刚性簇的生成方法 |
3.5.2 柔性簇的生成方法 |
3.6 离散元在堆石料中的应用 |
3.7 数值模型的建立 |
3.7.1 数值试样的生成 |
3.7.2 细观参数的选取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堆石料宏观与细观对比分析 |
4.1 引言 |
4.2 宏观结果分析 |
4.2.1 强度特性分析 |
4.2.2 颗粒破碎分析 |
4.3 细观结果分析 |
4.3.1 应变-体变及颗粒破碎的变化过程 |
4.3.2 颗粒破碎的类型及剪切带的形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展望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科研成果及参加科研情况 |
(8)基于超大型三轴仪的筑坝粗粒料缩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粗粒料缩尺效应的研究现状 |
1.2.1 传统大型三轴试验研究现状 |
1.2.2 超大型三轴试验研究现状 |
1.3 粗粒料的颗粒破碎、颗粒形状及临界状态试验研究现状 |
1.3.1 颗粒破碎试验研究 |
1.3.2 颗粒形状试验研究 |
1.3.3 临界状态试验研究 |
1.4 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2 超大型三轴仪的研制及试验方法开发 |
2.1 超大型三轴仪介绍 |
2.1.1 大连理工大学超大型三轴仪研制背景 |
2.1.2 大连理工大学超大型三轴仪介绍 |
2.2 超大型三轴试验试验方法 |
2.2.1 径-径比及缩尺方法的选择 |
2.2.2 超大型三轴试验的制样步骤 |
2.2.3 超大型三轴试验的试验过程 |
2.3 超大型三轴仪的校准试验 |
2.3.1 国际上超大型三轴仪的校准 |
2.3.2 静动校准试验方案 |
2.3.3 静动校准试验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筑坝爆破料静力基本特性的缩尺效应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内容 |
3.2.1 试验设备 |
3.2.2 试验材料 |
3.2.3 试验方案 |
3.3 缩尺效应对筑坝爆破料强度及模量的影响 |
3.3.1 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
3.3.2 缩尺效应对爆破料强度特性的影响 |
3.3.3 缩尺效应对爆破料模量特性的影响 |
3.4 缩尺效应对筑坝爆破料静力分析模型参数的影响 |
3.4.1 邓肯-张模型 |
3.4.2 清华K-G模型 |
3.4.3 沈珠江“南水”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筑坝爆破料颗粒破碎、临界状态及颗粒形状的缩尺效应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筑坝爆破料颗粒破碎试验研究 |
4.2.1 颗粒破碎量化指标 |
4.2.2 缩尺效应对筑坝爆破料颗粒破碎的影响分析 |
4.3 缩尺效应对筑坝爆破料临界状态特性的影响研究 |
4.3.1 爆破料临界状态的应力路径无关性 |
4.3.2 缩尺效应对爆破料临界状态线的影响分析 |
4.4 筑坝爆破料颗粒形状的缩尺效应研究 |
4.4.1 颗粒形状量化指标 |
4.4.2 筑坝爆破料颗粒形状的缩尺特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筑坝爆破料动力基本特性的缩尺效应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内容 |
5.3 缩尺效应对筑坝爆破料动力特性的影响 |
5.3.1 动剪切模量试验规律 |
5.3.2 动阻尼比试验规律 |
5.3.3 缩尺效应对沈珠江等效线性模型参数的影响 |
5.4 缩尺效应对筑坝爆破料残余变形的影响 |
5.4.1 残余变形试验规律 |
5.4.2 缩尺效应对永久变形模型参数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筑坝砂砾料与爆破料缩尺效应的差异性及工程应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筑坝砂砾料静力缩尺效应试验研究 |
6.2.1 试验内容 |
6.2.2 试验结果 |
6.3 阿尔塔什大坝工程概况及有限元分析信息 |
6.3.1 大坝轮廓及材料分区 |
6.3.2 碾压指标及填筑密度 |
6.3.3 大坝有限元网格及填筑过程 |
6.3.4 大坝变形监测 |
6.4 缩尺效应及本构模型对阿尔塔什面板坝变形及应力影响分析 |
6.4.1 邓肯张E-B模型 |
6.4.2 广义塑性模型 |
6.4.3 同类工程比较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土石堤坝管涌演化进程中三维电场特征动态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土石堤坝管涌演化机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3 土石堤坝管涌模型试验与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土石堤坝管涌演化的概化模型研究 |
2.1 引言 |
2.2 土石堤坝的电场特性理论分析 |
2.2.1 稳定电流场的基本性质 |
2.2.2 不同场源的稳定电流场 |
2.2.3 土石堤坝三维电场的勘探方法 |
2.3 土石堤坝的概化模型 |
2.3.1 土石堤坝的主要隐患类型 |
2.3.2 无隐患的土石堤坝的概化模型 |
2.3.3 含隐患的土石堤坝概化模型 |
2.4 土石堤坝管涌演化进程的概化模型 |
2.4.1 管涌的形成及发展规律 |
2.4.2 管涌的发展规律 |
2.4.3 管涌演化进程的概化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石堤坝管涌演化模型设计与制作 |
3.1 引言 |
3.2 土石堤坝管涌演化模型设计 |
3.2.1 土石堤坝管涌模型结构设计 |
3.2.2 土石堤坝管涌演化通道的设计 |
3.2.3 测压管的设置 |
3.3 筑坝材料参数试验 |
3.3.1 土石堤坝填料颗粒级配分析 |
3.3.2 土石堤坝填料管涌土类的判别 |
3.3.3 土石堤坝填料击实试验 |
3.4 模型制作 |
3.4.1 水槽的制作 |
3.4.2 土石堤坝模型的制作 |
3.4.3 测压管的制作与布置 |
3.4.4 管涌演化通道的制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石堤坝管涌演化进程中电场测试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电场测试的测线布置 |
4.3 测试装置选择 |
4.4 测试设备与参数设置 |
4.4.1 测试仪器简介 |
4.4.2 仪器参数设置 |
4.5 电场测试试验 |
4.5.1 电场测试试验过程 |
4.5.2 试验误差控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石堤坝管涌演化进程的三维电场变化规律分析 |
5.1 引言 |
5.2 土石堤坝管涌演化中含水率变化与浸润线的关系分析 |
5.3 土石堤坝不同管涌状态下电场分布规律分析 |
5.3.1 均匀渗流状态下电场分布规律分析 |
5.3.2 管涌发生初期阶段电场分布规律分析 |
5.3.3 管涌发生中期阶段电场分布规律分析 |
5.3.4 管涌全贯通时电场分布规律分析 |
5.4 跑极方式及供电电压对电场分布规律的影响分析 |
5.4.1 不同跑极方式对电场分布规律的影响分析 |
5.4.2 不同供电电压对电场分布规律的影响分析 |
5.5 土石堤坝管涌演化进程的三维电场特征动态变化规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以及科研成果 |
一、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三、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实习 |
(10)基于离散元的堆石料宏细观参数智能反分析及其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程中反分析问题及其适定性研究进展 |
1.2.2 堆石料宏观本构模型参数反分析研究进展 |
1.2.3 堆石料细观接触模型参数标定研究进展 |
1.2.4 工程尺度的离散元方法应用研究进展 |
1.2.5 人工智能算法研究进展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2 基于结构监测数据的堆石料宏观本构模型参数反分析 |
2.1 堆石料材料特性 |
2.2 堆石料材料的多尺度描述 |
2.3 堆石料宏观本构模型参数自适应反分析 |
2.3.1 堆石料本构模型 |
2.3.2 HS-MMRVM算法基本原理 |
2.3.3 堆石料宏观参数自适应反分析模型构建 |
2.3.4 堆石料宏观参数自适应反分析模型应用实例 |
2.4 堆石料宏观本构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反分析 |
2.4.1 蒙特卡洛随机有限元基本原理 |
2.4.2 基于RVM和随机有限元的不确定性反分析模型构建 |
2.4.3 不确定性反分析模型应用实例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室内三轴试验数据的堆石料细观接触模型参数标定 |
3.1 堆石料离散元模拟 |
3.1.1 离散元模拟的关键技术 |
3.1.2 堆石料细观接触模型 |
3.1.3 堆石料离散元三轴试样生成 |
3.2 堆石料细观参数对其变形特性影响分析 |
3.2.1 堆石料变形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3.2.2 堆石料细观参数的影响机理分析 |
3.2.3 堆石料变形特性曲线关联分析 |
3.3 单围压下基于应力应变曲线的堆石料细观接触模型参数标定 |
3.3.1 QGA-SVM算法基本原理 |
3.3.2 基于应力应变曲线的细观参数标定模型构建 |
3.3.3 基于应力应变曲线的细观参数标定模型应用实例 |
3.4 多围压下基于宏观本构模型参数的堆石料细观接触模型参数标定 |
3.4.1 基于宏观参数的细观参数标定模型构建 |
3.4.2 基于宏观参数的细观参数标定模型应用实例 |
3.5 堆石料三轴试验细观机理分析 |
3.5.1 堆石料破裂特性分析 |
3.5.2 堆石料细观组构特性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结构监测数据的堆石料细观接触模型参数标定 |
4.1 基于结构监测数据的细观参数标定模型 |
4.1.1 基于结构监测数据的标定模型可行性 |
4.1.2 基于结构监测数据的标定模型目标函数 |
4.1.3 基于结构监测数据的标定模型构造 |
4.2 基于结构监测数据的细观参数标定模型应用实例 |
4.2.1 堆石料宏细观数值模型构建 |
4.2.2 堆石料细观参数标定结果分析 |
4.3 基于细观参数标定的堆石坝离散元数值仿真研究初探 |
4.3.1 堆石坝离散元模拟的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
4.3.2 堆石坝离散元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4.4 堆石料宏细观参数反分析软件开发 |
4.4.1 反分析软件结构设计 |
4.4.2 反分析软件功能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细观参数标定结果的堆石边坡失稳演变过程离散元分析 |
5.1 堆石边坡工程案例背景 |
5.2 堆石边坡细观接触模型及其参数标定 |
5.3 堆石边坡施工工况分析 |
5.3.1 施工工况离散元模型构建 |
5.3.2 施工工况失稳演变过程分析 |
5.4 堆石边坡运行工况分析 |
5.4.1 运行工况离散元模型构建 |
5.4.2 运行工况失稳演变过程分析 |
5.5 堆石边坡滚石工况分析 |
5.5.1 滚石工况离散元模型构建 |
5.5.2 滚石工况运动分析 |
5.6 堆石边坡地震工况分析 |
5.6.1 离散元粘性边界基本原理及其构建 |
5.6.2 不同边界条件下的离散元模型动力响应分析 |
5.6.3 堆石边坡工程地震时程分析 |
5.7 堆石边坡工程措施实施效果分析 |
5.7.1 工程措施的离散元模型构建 |
5.7.2 不同混凝土挡墙高度下运行工况分析 |
5.7.3 不同混凝土挡墙高度下滚石工况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浅析土石坝几种筑坝材料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碾压机械对土石坝压实质量的影响[J]. 汤洪洁,王传菲,柳莹,杨玉生,王中良,杨孝攀.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1(09)
- [2]土石坝力学参数反演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 袁俊平,邱豪磊,胡有方,朱俊高,何宁.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21(03)
- [3]深厚覆盖层上土石坝坝基加固措施研究[D]. 郑克.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土石坝工程领域的若干创新与发展[J]. 程展林,潘家军.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1(05)
- [5]考虑材料空间变异性的面板堆石坝动力响应研究[D]. 魏萍.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基于Copula函数的混凝土面板坝三维坝坡稳定可靠度分析方法研究[D]. 宋来福.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7]堆石料缩尺效应的试验研究及细观模拟[D]. 刘赛朝.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8]基于超大型三轴仪的筑坝粗粒料缩尺效应研究[D]. 宁凡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9]土石堤坝管涌演化进程中三维电场特征动态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D]. 蒋丽.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10]基于离散元的堆石料宏细观参数智能反分析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 马春辉. 西安理工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