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管迷走性晕厥三种反应类型的心率变异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欣,许毅,王成[1](2021)在《儿童及青少年直立不耐受心电学变化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儿童及青少年直立不耐受(OI)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自主神经与心血管系统密切相关,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可引起心电学指标变化。心电学指标包括心率变异性(HRV)、心室晚电位(VLP)、P波离散度(Pd)、QT间期离散度(QTd)、Tp-Te间期等。现就儿童及青少年OI心电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叶孟奇[2](2021)在《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中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通过对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不同阶段的心率变异及心率减速力的定量测定及比较,进一步分析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异常在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 法]收集2017年10月—2020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就诊的高度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的患者行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sting,HUTT)表现为药物试验阶段阳性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134例。按照预定时间设定分别截取直立倾斜试验每一阶段中的4分钟连续心电图,记作基础卧位时间段,基础直立位时间段,阳性卧位前时间段,恢复平卧位后时间段;在阳性复位前4分钟、2分钟、30秒、阳性复位时刻、阳性复位后2分钟,截取直立倾斜试验30秒心电图,记作T-2、T-1、T0、T1、T2,分别分析其心率变异频域指标中的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LF),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HF)和低频功率/高频功率(LF/HF),其中低频功率(LF)反映交感神经活性和部分迷走神经活性,高频功率(HF)反映迷走神经活性,低频功率/高频功率(LF/HF)反映交感神经活性,并分析整个直立倾斜试验期间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和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结 果]直立倾斜试验阳性患者134例平均年龄为33.18±19.01岁,年龄<18岁患者43例(占总人数32.09%),年龄>65岁占6.7%;134例患者中73.10%的患者为女性。其中,混合型(Mixed,MX)77例,血管抑制型(Vasodepressor,VD)52例,心脏抑制型(Cardioinhibitory,CI)5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中比较发现LF在阳性复位前时间段较其他三个时间段明显降低(P<0.01);HF在基础直立位时间段较基础平卧位时间段降低(P<0.01),在阳性复位前时间段较基础平卧位时间段和基础直立位时间段降低(P<0.01);LF/HF在基础直立位时间段较基础平卧位时间段上升(P<0.01),在阳性复位前时间段较基础平卧位时间段和基础直立位时间段上升(P<0.01)。对于阳性复位前后,发现LF在阳性复位前2分钟最低,之后逐渐升高,在阳性复位时刻最高,之后降低;HF同样在在阳性复位前2分钟最低,之后逐渐升高,直至恢复平卧2分钟后最高;LF/HF则在阳性复位时刻最高,恢复平卧后降低。直立倾斜试验四个阶段内三组亚型之间比较发现LF血管抑制型在阳性复位前时间段内对比混合型明显降低(P<0.01);HF三组亚型之间比较时发现血管抑制型在阳性复位前时间段内对比混合型明显降低(P<0.01);LF/HF三组亚型之间比较时没有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复位前后三组亚型之间比较,在LF之间比较发现在阳性复位前2分钟血管抑制型LF低于混合型LF(P<0.01)阳性复位前30秒血管抑制型LF小于混合型和心脏抑制型LF(P<0.01);阳性复位时刻血管抑制型LF小于混合型和心脏抑制型LF(P<0.01);HF比较发现阳性复位前4分钟血管抑制型HF低于混合型HF(P=0.01);阳性复位前2分钟血管抑制型HF低于混合型HF(P<0.01);阳性复位前30秒三组亚型间两两相比均有差异(P<0.01);阳性复位时刻心脏抑制型HF高于混合型和血管抑制型(P<0.01);在LF/HF比较没有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整个直立倾斜试验期间血管抑制型和混合型meanRR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角指数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我们的结果表明:1.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交感神经活性在直立倾斜试验中呈进行性升高,直立后交感神经活性较平卧时升高,药测立位较直立位升高,恢复平卧后恢复至基础平卧水平,迷走神经活性则相反,呈进行性降低,直至血管迷走性晕厥发作时升高,恢复平卧后恢复至基础平卧位水平。2.血管迷走性晕厥三种亚型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中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变化强度不相同,血管抑制型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较混合型变化强度弱。
童可[3](2021)在《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的自主神经功能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患儿在无症状时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capacity,DC)、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变化规律,分析DC对VVS诊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01.01~2019.12.31期间于本院就诊,确诊为VVS的45例患儿作为VVS组,同期来体检的4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完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VVS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基础DC值、DRs及HRV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按年龄段及性别进行分组比较;同时分析DC与HRV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及DC对VVS诊断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对象中,VVS组45例,对照组45例。1.VVS分型:45例VVS患儿中,血管抑制型VVS(Vasodepressor vasovagal syncope,VVS-VI)27例(60%)、心脏抑制型VVS(Cardioinhibitory vasovagal syncope,VVS-CI)0例及混合型VVS(Mixed vasovagal syncope,VVS-M)18例(40%)。2.VVS组与对照组的DC、DRs及HRV各指标的比较:VVS组患儿的低频与高频之比(LF/HF)、DC及DR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DC、DRs、HRV各指标随年龄和性别的变化规律:在VVS组中,学龄期患儿的DC值、DR4及HRV参数中的低频功率(LF)均明显低于青春期患儿(P<0.05),而男女患儿的DC、DRs、HRV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对照组,无论是按照年龄段分组还是性别分组,DC、DRs、HRV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4.VVS组和对照组在学龄期及青春期HRV、DC值及DRs比较:在学龄期,VVS组患儿的D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青春期,VVS组患儿的DC值、DR4、DR8及L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DC与HRV各指标的相关性:DC与HRV多项指标呈显着正相关(r=0.31~0.67,P均<0.05),与LF/HF呈显着负相关(r=–0.36,P<0.05)。6.DC值对VVS患儿诊断的预测价值:分别对学龄期和青春期患儿的DC、DRs、HRV参数等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学龄期及青春期患儿均仅DC与VVS相关;采用ROC曲线分析DC的预测价值,发现学龄期DC值以7.72ms为界值及青春期DC值以8.36ms为界值时,有较好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论:VVS患儿无症状期自主神经功能存在异常,随年龄增长,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更加显着。学龄期及青春期VVS患儿均有迷走神经张力升高,且青春期VVS患儿还有一定程度交感神经张力升高;DC与迷走神经张力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对VVS诊断有较好预测价值。
王国栋[4](2021)在《儿童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心率变异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神经介导性晕厥(neurally mediated syncope,NMS)儿童的24小时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bility,HRV)的变化规律,评估患儿的自主神经功能以及预测HRV对NMS诊断的价值,为临床早期筛查儿童NMS提供参考依据以及寻求更加简便、安全的检查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具有晕厥或晕厥前兆症状,且排除器质性病因的临床疑似NMS患儿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结果分为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syncope,VVS)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tachycar diasyndrome,POTS)组、HUTT阴性组以及VVS组内血管抑制型组、混合型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全部儿童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记录HRV,比较VVS组与HUTT阴性组、VVS组与对照组、不同类型VVS、POTS组与HUTT阴性组、POTS组与对照组、HUTT阴性组与对照组、VVS组与POTS组儿童之间的HRV指标。计量资料采用(X±SD)或P50(P25,P75)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两个独立样本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之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进行统计,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通过ROC曲线分析HRV指标预测VVS、POTS的可行性,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VVS组SDANN、VLF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OTS组p NN50、r MSSD、LF、HF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管抑制型组与混合型组HRV的各项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SDANN、VLF分别预测VV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58、0.645,SDANN(105ms)、VLF(993.52ms2)在截断点预测VVS的敏感度60.00%、62.90%,特异度75.00%、67.50%。5.r MSSD、p NN50、LF、HF分别预测POT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79、0.645、0.657、0.697,r MSSD(48.5ms)、p NN50(16.55%)、LF(591.21ms2)、HF(422.95ms2)在截断点预测POTS敏感度78.60%、57.10%、64.30%,71.40%,特异度为50.00%、75.00%、67.50%、67.50%。结论(1)HRV可对VVS、POTS儿童的自主神经功能进行初步的评估和分析。(2)VVS、POTS儿童的自主神经功能存在异常,其中VVS儿童以交感神经活性降低为主,而POTS儿童以迷走神经活性降低为主。(3)VVS血管抑制型、VVS混合型二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的活动情况可能相似。(4)HRV指标对于诊断儿童VVS、POTS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童可[5](2020)在《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方法》文中研究表明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是儿童和青少年晕厥中最多见的病因,约占所有儿童和青少年晕厥的45%~60%。反复晕厥发作严重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及其生活质量,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VVS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相关。因此,检查和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有助于诊断VVS及预防晕厥发作。该文对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及P波离散度、心率减速力及连续心率减速力、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运动后心率恢复等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方法进行综述,探讨其对儿童VVS诊断的有效性。
王国栋,陈丽清[6](2020)在《儿童神经介导性晕厥与心率变异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神经介导性晕厥(neurally mediated syncope,NMS)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类型,诊断主要依靠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able test,HUTT),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这种操作简单、危险小的技术被国内外学者应用来分析、评估该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防治,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任增志,林丽,王道昉[7](2020)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血管迷走性晕厥60例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PICU收治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60例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组,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的58例儿童为对照组,收集PICU收治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晕厥前诱因与晕厥先兆症状等情况;比较血管迷走性晕厥组与对照组、不同性别及不同血管迷走性晕厥疾病类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变化结果。结果血管迷走性晕厥组最大频域功率小时指标、血清CK、CK-MB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t=17.778、3.555、7.859,P<0.05);血管迷走性晕厥男患儿CK水平明显高于血管迷走性晕厥女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62,P<0.05)。结论掌握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诱因与晕厥先兆症状,联合动态心电图与CK、CK-MB检查可为临床评估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提供参考。
孔清玉[8](2020)在《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是儿童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的最常见类型。患儿反复出现晕厥、头晕、胸闷等症状,在体位改变、情绪紧张、长时间站立等情况时症状加重,平卧位后症状减轻,具有发病率高、反复发作、诊断困难、预后良好等特点。大样本临床数据分析有助于缩短诊疗周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VVS及POTS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VVS及POTS患儿进行简单快速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儿茶酚胺直接反映自主神经活动状态,VVS患者晕厥前血浆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nonepinephrine,NE)水平升高,晕厥发生时进一步快速升高;POTS患儿晕厥等症状的出现可能与直立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有关,推测高水平儿茶酚胺可能是VVS及POTS发生的重要因素。β受体阻断剂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降低儿茶酚胺水平,理论上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药物之一,但临床实践中疗效偏差较大。目前临床上缺乏对患儿儿茶酚胺状态评价及指导β-受体阻断剂应用的有效生物学指标。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反复或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给患儿及家长带来严重的心理及精神负担。对VVS及POTS患儿心理状态的评估及干预是此类疾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OI症状评分量表目前主要用于OI患儿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的评估,与患儿情绪障碍的严重程度是否有相关性尚未见报道。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EETs)是花生四烯酸经过细胞色素P450途径产生的一种内皮超极化因子,作用于临近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产生超级化和血管松弛作用,从而引起血管舒张,血压下降。VVS及POTS患儿存在外周血管过度舒张导致血压下降,推测引起血管舒张的因子可能参与了WS及POTS的发病过程,但目前尚未见EETs是否参与VVS及POTS发病机制的研究。研究目的1.分析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心率、血压变异率并描绘ROC曲线,以期发现指导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指标。2.LC-MS/MS测定患儿24h尿儿茶酚胺水平,探讨NE水平指导β-受体阻断剂精准治疗VVS和POTS的临床价值;探讨儿茶酚胺、01症状评分对评估VVS和POTS患儿合并情绪障碍的预测价值,指导临床及早联合心理干预。3.测定患儿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14,15-EETs水平,并与尿儿茶酚胺水平做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EETs指导儿童VVS及POTS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的VVS和(或)POTS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主诉时间、主诉症状、伴随症状、诱因、基础收缩压、基础舒张压、基础心率、HUTT期间症状、HUTT阳性发作的时间、阳性发作时血压、阳性发作时心率、阳性发作时症状等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记录了所有入组患儿HUTT过程中血压及心率数据,包括患儿平卧位(1、5、10min)、直立位(1、5、10min)、倾斜后(1、5、10、15、20、25、30、35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评估VVS和/或POTS患儿HUTT过程中的心率及血压变异性及其与阴性组、正常儿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若患儿在HUTT过程中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症状时回复至平卧位,则数据计入至回复平卧位前一次(未出现VVS阳性反应)时间节点的心率及血压数据。根据试验结果,患儿数据分为VVS组、POTS组、POTS合并VVS(VVS+POTS)组、阴性组、健康对照组,计算各组患儿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异系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儿茶酚胺指导VVS和POTS患儿精准治疗的价值本研究选取我院就诊的不明原因反复晕厥或先兆晕厥患儿38例,均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VVS,选取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纳入研究的38例VVS患儿均在明确诊断后次日开始留取24h尿标本,采用液相二级质谱(LC-MS/MS)法检测24h尿NE水平,给予基础治疗及口服美托洛尔(0.5mg/kg.d,bid,口服3月)。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随访周期为3个月,随访内容包括症状发作频率和程度、治疗的依从性及药物耐受情况等并详细记录。本研究还回顾性分析了43 例 POTS 及 VVS+POTS 患儿的临床资料(POTS 19 例,VVS+POTS 24 例),均检测24h尿NE水平。19例POTS患儿均给予基础治疗及口服美托洛尔(用法同上)治疗,疗效判断同VVS。VVS+POTS患儿的治疗采用了包括基础治疗在内的个体化干预。所有患儿均于3月后进行最终效果评估。以晕厥及晕厥先兆症状的发作频率作为主要的疗效判断指标。参与评分的症状包括:晕厥、头晕、恶心、心悸、头痛、双手震颤、胸闷、视物不清共8个症状,当症状总评分降低大于50%时定为治疗有效。采用ROC曲线分析24h尿NE指导VVS及POTS选用美托洛尔的预测价值。3.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本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存在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儿童42例,年龄9~14岁,均经HUTT确诊为VVS或POTS。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及儿童抑郁量表(CDI)对患儿进行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评估,采用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进行症状评分。根据量表评分结果,将患儿分为焦虑及非焦虑组,抑郁及非抑郁组。以上量表评分均在入组儿童确诊并取得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之后,由入组儿童自行填写。SCARED所得各样本均数与全国常模组比较,CDI所得各样本均数与2010年王君等进行的合肥地区城乡中小学CDI评估数据比较。所有患儿均在明确诊断后次日开始留取24尿标本,采用LC-MS/MS法检测24h尿儿茶酚胺水平,将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VVS及POTS患儿的心理量表评分与01症状评分进行关联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症状评分量表对VVS和POTS患儿合并情绪障碍的预测价值。4.EETs指导VVS和POTS患儿准治疗价值的初步探讨本研究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儿童医疗中心住院的存在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儿童38例,均经HUTT确诊为VVS或POTS(VVS 26例,POTS 12例)。采用ELISA检测患儿 24h尿14,15-EET(DHET)水平,并将患儿24h尿14,15-EET水平与年龄、体重、24h尿量、14,15-EET浓度、基础收缩压、基础舒张压、基础心率、24h尿Na+、K+、CL-、Ca2+、24h尿儿茶酚胺、卧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进行关联分析。结果1.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心率、血压变异性分析结果(1)当患儿存在OI症状且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应行HUTT明确是否为VVS及POTS,VVS及POTS患儿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及卧、立位试验过程中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VVS组直立倾斜及卧、立位收缩压变异系数均高于POTS组(P<0.05),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低于POTS组(P<0.01);VVS组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低于VVS+POTS组(P<0.01),卧、立位舒张压变异系数低于 VVS+POTS 组(P<0.05)。(3)POTS组直立倾斜位收缩压变异系数低于VVS+POTS组(P<0.05),卧、立位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系数均低于VVS+POTS组(P<0.05),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低于VVS+POTS组(P<0.01)。(4)VVS组、POTS组、VVS+POTS组、阴性组患儿组内比较,直立倾斜位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低于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当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10.47%时,可作为行HUTT检查的参考指标。2.VVS及POTS患儿24h尿去甲肾上腺素结果及临床价值(1)VVS患儿24h尿NE水平有明显个体差异(离散系数44.63%),且与其基础收缩压、舒张压显着相关(r=0.604;P<0.001)和(r=0.400;P<0.05)。(2)依据美托洛尔的疗效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26(95%置信区间为0.848到1),当24h尿NE=34.84μg/24h时,其预测美托洛尔对VVS有效的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100%。(3)VVS+POTS患儿24h尿NE水平低于单纯POTS患儿(P<0.01);男性患儿更易出现单纯的POTS,而女性POTS患儿则较容易合并VVS(P=0.01)。美托洛尔治疗单纯POTS的有效性为84.21%。3.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1)VVS患儿SCARED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高于常模组(P<0.01),VVS焦虑组SCARED总评分及各分量表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1);焦虑组OI症状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1)。(2)Pearson分析显示VVS组症状评分与SCARED评分呈显着相关(r=0.691,P<0.001)。根据患儿的OI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焦虑,ROC曲线下面积为0.911(95%置信区间为0.804到1),当VVS患儿症状评分=8.5时,其预测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评估VVS患儿合并焦虑的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91.7%。(3)VVS组CDI评分与常模组比较(P>0.05);VVS抑郁组CDI评分高于合肥常模组(P<0.01),VVS抑郁组OI症状评分高于非抑郁组(P<0.001)。(4)Pearson分析显示VVS患儿的OI症状评分与CDI评分有相关性(r=0.46,P<0.05)。根据患儿的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抑郁,ROC曲线下面积为0.688(95%置信区间为0.476到0.899),当VVS患儿症状评分=7.5时,其预测儿童OI评分量表评估VVS患儿合并抑郁的灵敏度87.5%,特异度为55%。(5)POTS组患儿SCARED评分高于全国常模组(P<0.05),POTS焦虑组患儿SCARED总分、躯体化/惊恐、简明焦虑量表评分明显高于非焦虑组(P<0.01),“分离性焦虑、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怖”各项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5)。POTS患儿均存在明显的学校恐怖症。POTS焦虑障碍患儿NE水平低于非焦虑患儿(P<0.05),降低的人数比率高于非焦虑患儿(P<0.05)。(6)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OTS患儿的0I症状评分与SCARED评分呈显着相关(r=0.71,P<0.01)。根据患儿的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焦虑障碍,ROC曲线下面积为1(95%置信区间为1),当POTS患儿症状评分=8.0时,其预测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评估POTS患儿合并焦虑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OTS患儿的0I症状评分与CDI评分有相关性(r=0.625,P<0.05)。4.EETs指导VVS和POTS患儿稍准治疗的初步探讨(1)VVS患儿24h尿14,15-DHET(EETs)水平与24小时尿量相关,与卧位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呈弱相关。(2)POTS患儿24h尿14,15-DHET水平与患儿24小时尿量相关,与24h尿Na+呈强相关(r=0.668,P=0.018),与 24h 尿 Ca2+呈中度相关(r=0.485,P=0.11),与24h尿CL-呈中度相关(r=0.539,P=0.07);与24小时尿多巴胺呈中度相关(r=0.512,P=0.089),与 24 小时尿NE 呈弱相关,(r=0.346,P=0.271)。结论1.心率及血压的变异系数可作为VVS及POTS患儿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判断的参考指标;当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10.47%时,可以建议行HUTT检查。2.VVS患儿24h尿NE个体差异明显,24h尿NE水平可作为选择美托洛尔治疗VVS的参考指标。3.POTS+VVS患儿24h尿NE水平低于单纯POTS的患儿。单纯POTS男性多于女性,女性患儿POTS+VVS更多见;β-受体阻断剂治疗单纯POTS患儿的有效性高,但剂量需个体化。4.VVS及POTS患儿合并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的比率较高;POTS合并焦虑障碍儿童24h尿NE低于非焦虑儿童。5.情绪障碍与患儿直立不耐受症状评分呈正相关,OI症状评分高的患儿存在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的可能性更大,症状也更为严重。6.EETs可能对VVS及POTS患儿体内的升压因素起到一定的拮抗效应,对POTS患儿效应可能更为明显。
吴彬澜[9](2020)在《血管迷走性晕厥中医体质及HRV、TH、NE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在无症状期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并观察其心率变异性(HRV)、酪氨酸羟化酶(TH)、去甲肾上腺素(NE)在各体质的情况,讨论中医体质与反应类型、HRV、TH、NE的关系,为血管迷走性晕厥中医辨证客观化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来自我院心内科门诊及病房的符合纳入标准的VVS患者共102例,根据直立倾斜试验结果进行VVS反应类型判定,并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对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判定。采集VVS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无症状期的HRV、NE、TH等,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VVS发病年龄阶段分布是不相同的(P<0.01),20-29岁年龄阶段为发病高峰期,60-69岁、50-59岁发病率依次降低。2、88例(86.3%)VVS患者晕厥前有具体诱因,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长时间站立(15.7%)、熬夜失眠后(13.7%)和如厕(11.7%)。3、102例VV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如下:气虚质21例(20.6%)>气郁质20例(19.6%)>平和质19例(18.6%)>血瘀质17例(16.7%)>痰湿质11例(10.8%)>阴虚质5例(4.9%)>阳虚质4例(3.9%)>湿热质3例(2.9%)>特禀质2例(2.0%)。4、心脏抑制型患者SDNN、SDANN、SDNNi、rMSSD、PNN50、TP、HF均低于血管抑制型、混合型患者(P<0.01),LF、LF/HF、NE均高于血管抑制型、混合型患者(P<0.01);血管抑制型患者rMSSD低于混合型患者(P<0.05),两者余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反应类型的VVS患者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血瘀质、气虚质SDNN、SDANN、SDNNi、PNN50、TP、HF均低于平和质(P<0.05),LF/HF、TH高于平和质(P<0.05);血瘀质LF、NE高于平和质(P<0.05);血瘀质SDNN、SDANN、SDNNi、rMSSD、PNN50、TP、HF均低于气郁质(P<0.05),LF、LF/HF、TH均高于气郁质(P<0.05);气虚质SDNN、SDANN、TP均低于气郁质(P<0.05);痰湿质TP高于血瘀质(P<0.05)。6、TH与SDNN、SDNNi、rMSSD、PNN50、TP、HF呈负相关(r=-0.398、r=-0.686、r=-0.305、r=-0.253、r=-0.282、r=-0.466,P均<0.05)。TH与LF、LF/HF、NE呈正相关(r=0.463,r=0.467、r=0.629,P均<0.01)。TH与SDANN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1、VVS患者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是:气虚质、气郁质、平和质、血瘀质、痰湿质。2、在VVS反应类型中,血管抑制型患者与混合型患者无症状期的自主神经功能总体无差异;心脏抑制型患者较血管抑制型、混合型患者无症状期的自主神经活动减弱,交感和迷走张力失衡明显,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占优。3、在常见中医体质类型中,自主神经活动减弱程度、交感和迷走张力失衡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瘀质、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平和质。4、TH作为新型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指标,可协同传统辅助检查更好对VVS患者进行诊断。
何爽[10](2020)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特点及直立倾斜试验的预警指标》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的病史特征以及在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中的特点,寻找HUTT中发生晕厥前的预警指标,以便早期识别VVS阳性反应,降低检查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为临床医生对患儿生命体征监测以及对突发状况的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因疑诊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neurally mediated syncope,NMS)行HUTT检查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及在HUTT中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以及阳性反应的预警指标。结果:1.一般资料:共收集90例病例,VVS组,共41例,其中男18例,女23例;阴性组49例,男26例,女23例,两组性别和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VVS组平均年龄(11.59?1.94)比阴性组平均(10.59?2.10)年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4,p=0.020)。2.临床特征:发作诱因之持久站立,VVS组人数比阴性组多,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χ2=7.22,p=0.011)。晕厥先兆之视物模糊在VVS组中人数比阴性组多,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χ2=5.854,p=0.019)。其他临床特征,如晕厥前的体位、缓解方式、发作后的状态、既往史、家族史、饮食饮水习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ased head-up tilt test,BHUT):临床表现为胸闷HUTT阴性组有1人(2%),VVS组9人(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7.057,p=0.008)。4.硝酸甘油激发直立倾斜试验(sublingual nitroglycerin head-up tilt test,SNHUT):VVS组头晕、胸闷、面色苍白、恶心、视物模糊、乏力、发热明显增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5.HUTT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有3人,均发生在SNHUT阶段,1例仅表现为意识丧失7分钟,1例表现为意识丧失和失语18分钟。1例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和心脏骤停14秒同时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处理上立即予以平卧,加之抬高并按摩双下肢,必要时予以胸外心脏按压等处理,患儿均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意识。6.心电图改变:HUTT中,VVS组直立性T波改变比阴性组多,两组有统计学差异(χ2=16.131,p=0.000)。7.心率改变特点:41例VVS中,有38例阳性反应发生在SNHUT,阳性反应时间是在SNHUT开始后的5-10分钟,平均时间6.8分钟,25例阳性反应(65.7%)在SNHUT开始后的3分钟内心率较试验前基础心率上升≥30次/分。8.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晕厥先兆之视物模糊、诱发因素之持久站立是HUTT中发生VVS阳性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VVS有其临床特征,在HUTT前应仔细询问病史,通过严密观察和综合分析HUTT中的临床表现、心率变化和心电图改变,可一定程度上提前预警HUTT中阳性反应的发生,减少检查风险。
二、血管迷走性晕厥三种反应类型的心率变异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迷走性晕厥三种反应类型的心率变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中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管迷走性晕厥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的自主神经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方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儿童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心率变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本实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
综述 儿童神经介导性晕厥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儿童神经介导性晕厥与心率变异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神经介导性晕厥的类型及发病机制 |
1.1 常见类型 |
1.2 发病机制 |
2 HUTT和HRV |
2.1 HUTT |
2.2 HRV分析方法及时域指标 |
2.2.1 健康儿童与HRV |
2.2.2 VVS与HRV |
2.2.3 POTS与HRV |
2.2.4 HUTT与HRV |
(8)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VVS和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 |
前言 |
1.0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2.0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VV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
2.3 POT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
2.4 VVS合并POT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
2.5 阴性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
2.6 临床中其他晕厥或疑似晕厥病因总结 |
2.7 VVS、POTS、VVS并POTS、阴性组临床数据 |
2.8 各组患儿变异系数统计及比较 |
3.0 讨论 |
4.0 结论 |
第二部分 儿茶酚胺指导VVS及POTS患儿精准治疗的价值 |
前言 |
1 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查方法 |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4 24小时尿去甲肾上腺素检测 |
1.5 判断标准 |
1.6 治疗及随访 |
1.7 疗效判断 |
1.8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VVS组资料分析 |
2.1.1 VVS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 |
2.1.2 VVS组与对照组各项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 |
2.1.3 VVS患儿24h尿NE与基础血压及心率的相关性分析 |
2.1.4 VVS血管抑制型与混合型对比分析 |
2.1.5 有效组与无效组的对比分析 |
2.1.6 ROC曲线对美托洛尔疗效的预测分析 |
2.2 POTS与VVS并POTS组资料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 |
前言 |
1.0 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研究方法 |
2.0 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VVS组相关资料分析 |
2.3 POTS在相关资料分析 |
3.0 讨论 |
4.0 结论 |
第四部分 EETs水平指导VVS和POTS患儿精准治疗价值的初步探讨 |
前言 |
1.0 材料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筛选标准 |
1.1.3 研究分组 |
1.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直立试验、BHUTT |
1.2.2 SNHUTT操作步骤同前 |
1.2.3 VVS及POTS诊断标准 |
1.2.4 24h尿14,15-DHET留取及检测方法 |
1.2.5 统计学分析 |
2.0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1.1 VVS患儿基本资料 |
2.1.2 POTS组患儿基本资料 |
2.1.3 VVS及POTS组患儿基本资料对比 |
2.2 VVS患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
2.2.1 VVS患儿24小时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
2.2.2 VVS患儿尿14,15-DHET浓度关联因素分析 |
2.3 POTS患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
2.3.1 POTS患儿24小时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
2.3.2 POTS患儿尿14,15-DHET浓度关联因素分析 |
3.0 讨论 |
4.0 结论 |
附正文图表 |
第一部分 图表 |
第二部分 图表 |
第三部分 图表 |
第四部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茶酚胺、EETs在儿童OI发病机制及指导诊治的研究进展 |
引言 |
1.交感神经系统及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在直立体位中的作用 |
1.1 交感神经系统在直立体位中的作用 |
1.2 直立位的神经体液变化 |
2.VVS的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VVS相关性晕厥及先兆晕厥的评估 |
2.2 反常性代偿反射 |
2.3 对直立应力的交感神经反应及VVS中的交感神经失活 |
2.4 交感神经蛋白在VVS中的缺陷 |
2.5 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变化 |
3.POTS的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 |
3.1 POTS的评估 |
3.2 交感神经去神经支配可能与POTS有关 |
3.3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能与POTS有关 |
3.4 POTS患者NET表达的改变 |
4.心理因素及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与VVS及POTS |
4.1 心理因素与VVS、POTS |
4.2 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
4.3 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在儿童心理疾病中的作用 |
4.4 5-羟色胺(5-HT)系统与焦虑和抑郁 |
5.EETs、过敏性疾病与VVS和POTS |
5.1 EETs的来源及对血压的调节作用 |
5.2 过敏性疾病、EETs与VVS和POTS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部分 |
(9)血管迷走性晕厥中医体质及HRV、TH、NE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终止研究的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一般资料收集 |
4.2 VVS反应类型判定 |
4.3 中医体质类型判断 |
4.4 心率变异性指标检测 |
4.5 TH及 NE的测定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1.1 一般情况 |
1.2 年龄与发病年龄阶段分布 |
1.3 晕厥诱因及晕厥次数 |
1.4 晕厥家族史及合并症 |
1.5 心率变异性及NE、TH指标 |
1.6 中医体质分布及反应类型情况 |
2 VVS反应类型的相关因素 |
2.1 不同反应类型与性别构成、年龄、BMI、身高比较 |
2.2 不同反应类型与发病年龄、晕厥次数比较 |
2.3 不同反应类型与HRV的比较 |
2.4 不同反应类型与NE、TH的比较 |
3 体质的相关因素 |
3.1 不同体质与性别构成、年龄、BMI、身高、发病年龄、晕厥次数比较 |
3.2 不同体质的HRV时域指标比较 |
3.3 不同体质的HRV频域指标比较 |
3.4 不同体质的NE、TH比较 |
4 TH与NE、HRV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研究背景 |
2 VVS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3 VVS患者反应类型与HRV、NE、TH关系 |
4 不同中医体质在VVS患者的分布 |
5 VVS患者中医体质与HRV、NE、TH关系 |
6 TH与HRV、NE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
7 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特点及直立倾斜试验的预警指标(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临床特征 |
2.2 VVS在 HUTT中的特点 |
2.3 临床特征中影响HUTT结果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在直立倾斜试验中心电图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四、血管迷走性晕厥三种反应类型的心率变异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及青少年直立不耐受心电学变化的研究进展[J]. 王欣,许毅,王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19)
- [2]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中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分析[D]. 叶孟奇.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的自主神经功能分析[D]. 童可.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儿童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心率变异性分析[D]. 王国栋.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5]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方法[J]. 童可.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0(10)
- [6]儿童神经介导性晕厥与心率变异性的研究进展[J]. 王国栋,陈丽清.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0(08)
- [7]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分析[J]. 任增志,林丽,王道昉.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0(07)
- [8]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D]. 孔清玉. 山东大学, 2020(08)
- [9]血管迷走性晕厥中医体质及HRV、TH、NE的相关性分析[D]. 吴彬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特点及直立倾斜试验的预警指标[D]. 何爽.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标签: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论文; 心率变异性论文; 植物神经论文; 健康论文; 养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