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归因错误”的基本对策和方法

克服“归因错误”的基本对策和方法

一、克服“归因误差”的基本对策与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朱尧[1](2020)在《旅游社区隐性社会冲突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旅游业逐渐成为中国乡村地区扶贫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但由于旅游产生的全面渗透作用,旅游社区的内部文化体系与整体经济环境之间关系的不协调、不适应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逐步凸显,旅游社区冲突事件见诸报端。众多研究均致力于解开旅游社区冲突爆发因素,望为其提供一个普遍的解释模式。而旅游社区冲突具有阶段性与演变性,旅游隐性冲突作为冲突表现形式之一,亦可能作为冲突爆发的“警示器”,有必要剖析其演变路径及背后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将“关口”前移,聚焦于旅游社区隐性冲突形成机理这一核心研究问题;即旅游社区隐性冲突内涵,导致隐性冲突持续演变升级的原因及背后的机理。上述研究问题是旅游社区隐形冲突研究迫切需要回应的问题,亦是本研究的出发点。本研究整体采用归纳与演绎研究路径。首先,本研究以旅游社区隐性冲突为切入点,基于传统冲突演变理论与归因理论,以婺源县李坑村为案例,剖析旅游社区隐性冲突演变路径及背后机理;其次,通过实证检验旅游社区冲突各阶段驱动因素。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其一,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旅游社区隐形冲突内涵进行归纳与梳理;其二,以案例研究为先导,通过深度访谈、二手资料收集数据,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技术详细剖析旅游社区隐形社会冲突演变阶段及影响因素,并借助心理动力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解构隐性冲突形成逻辑;其三,通过入户调查收集问卷数据,利用SPSS等数据分析软件对旅游社区隐形冲突驱动因素进行验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旅游社区隐性冲突是指当地社区居民与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在旅游开发互动过程产生的心理排斥或个人性对抗;主要为萌芽性、知觉性与意向性冲突三个阶段,表征出低破坏性和潜伏性,能降低旅游生产效率,阻碍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借助李坑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冲突事件的演变对隐性冲突阶段进行阐述。(2)本研究以婺源县李坑村这一典型乡村旅游社区为案例地探究旅游社区隐性冲突演变机理,研究发现外部情境与内部情感要素相互促进导致旅游社区冲突螺旋上升。首先,旅游开发初期是政府、景区等开发主体的制度失衡以及当地居民的认知蒙昧使得当地居民与其他利益主体间构成潜在对立。其次,旅游发展中,一方面管理组织正式制度脱嵌,当地居民的网络脱嵌、社会脚本的嵌入使得当地居民认知开拓,另一方面,当地居民内心信任感的变化促使当地居民争权意识觉醒产生知觉性冲突。最后,正式制度持续脱嵌,当地居民非正式制度嵌入导致利益主体间冲突凸显,而社区居民的旅游亲和感促使其与旅游管理主体减少正面直接冲突,产生意向性冲突。此外,本研究进一步构建基于当地居民视角的旅游隐性冲突结构变化模型,并运用心理动力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理性人假设对其持续演变机理背后理论逻辑进行剖析。(3)通过访谈资料及参考以往相关文献将各概念进行可操作化,通过问卷调查对驱动因素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社区从事旅游业时间,职业类型是影响社区隐性冲突重要的控制变量;当地居民认知蒙昧对当地居民潜在性冲突有显着正向影响作用;正式制度信任,结构嵌入对关系型信任有正向影响作用;关系型信任对当地居民知觉性冲突有负向影响作用;旅游亲和感对当地居民意向性冲突有负向影响作用;社会脚本嵌入对社区非正式制度嵌入有正向影响作用,正式制度嵌入对其影响作用不明显。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从重塑信任,复建互惠规范,增强参与网络三方面给予实践指导建议。重塑信任而言;政府应引导旅游发展信任的重塑,注重共享信息与共同商议机理建设,坚持与时俱进的方式推进公民教育;其次,旅游管理组织要以责任意识获取当地居民信任。复建互惠规范而言,加强旅游发展法制建设,防止混乱和违规行为;其次,利用互惠规范体系,建立奖惩制度。增强社区参与而言;培育多项参与模式,搭建互动平台,完善旅游合作机理,以此构建旅游发展协同参与机理.

蒲潇[2](2020)在《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困难成因分析 ——以南充地区为例》文中提出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是有部分高一学生物理学习成绩长期不够理想,物理概念公式混乱不齐,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薄弱。为了解决学生物理学习中的困难,为了给教师提供部分参考信息,促进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顺应新高考改革的潮流,笔者对高一物理学习困难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对物理学习困难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具有一定的成效。但随和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特点,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渠道等都发生变化,出现了新的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以笔者所处的教育环境为基础,以切身体会和物理教学实践为出发点,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依托归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四川省南充市某中学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具体进行高一物理学习困难学生成因分析。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物理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进行梳理;然后在学界关于“学习困难”界定的基础上界定“物理学习困难”的概念;随后对高一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接着编制调查问卷;然后给学生分发问卷调查,从学科因素、学生因素(包括学习情感,学习方法和态度)、学校教师因素、家庭因素系统的进行高一物理学习困难学生成因分析;还编制教师访谈问卷,对结果进行佐证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针对高一物理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策略。本研究表明高一物理学习困难学生成因有以下原因:学科方面,由于初高中物理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数学知识跟不上物理学习的要求;学生方面,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对物理学习动机不足,对物理学习信心不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方法不当,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习惯不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意志薄弱,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态度不端,在物理学习过程遭遇情感障碍;学校和教师方面,课后督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存在问题;家庭方面,部分学生家庭因素影响学生成绩。针对以上原因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和所见所闻提出以下建议: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不仅要理解知识,更要懂得灵活运用,面对暂时的学习困难,要正确归因,对物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及时解决;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增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兴趣,进行多样化教学,还要关注学生心理情感动态,主动关心学生,督促学生;家庭要关注学生学习表现,及时分析问题所在并及时改正,不能将孩子交给学校不管不顾,还要与学校一起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

张国旗[3](2018)在《农村初中留守寄宿生厌学行为调查研究 ——以保山市隆阳区汉庄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父母外出务工数量增加,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学生跟一般的非留守学生不一样,亲情的缺乏与不足,导致留守学生很多心理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厌学问题。厌学问题关系到学生的自身发展,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安定,而且初中生是心理趋向成熟和学习的关键期,解决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问题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推进农村素质教育关乎农村的发展甚至是祖国的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基于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厌学现状,选取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一所农村寄宿制初中的学生,分别在七、八、九三个年级各选两个个班的学生共计237人作为研究对象,意在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对留守初中生厌学情况包括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以及他们的学习现状,厌学行为表现进行调查研究,试图分析初中留守学生厌学的表现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通过调查和访谈,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厌学现象呈严重趋势,留守学生较之非留守学生厌学行为严重;非寄宿生较之寄宿生厌学情绪相对严重。留守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主体意识不足,学习动机的缺失和错误的学习结果归因,以及初中阶段特殊年龄的特殊心理都是留守学生厌学的学生主体原因。然而亲情的缺失,监护人低效的教育监督,以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未形成合力是导致留守学生的主要原因。另外,学校原因有:教学评价缺陷,教学方法单一,学校文化建设不足等。最后,通过典型的个案矫正分析从学校管理层面相应提出了更具实效性的矫正留守寄宿生厌学的四个建议:改变留守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教育价值评价,科学全面地进行评价;丰富校园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加强家校联系,增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为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进行思考和探讨。

韦美条[4](2018)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广西河池市东兰县为例》文中提出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初中数学课程对认识数学与自然界及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作用。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重要的聚居地之一,其地理条件以及人口原因限制了广西的经济发展,也极大影响了教育发展的进程。正基于此,本文深入研究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现状,并提出提升少数民族在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质量的对策和建议,为教育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首先,本文在阅读大量关于少数民族数学教育、数学学习等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再结合本地区实际现状构建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自身教育四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分别包括了5个一级指标,社会教育包括了2个一级指标,学生自身教育包括了3个一级指标和7个二级指标。然后根据该指标体系并借鉴相关现有成熟调查量表的基础上,设计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现状问卷调查,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保证问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了使得本次调查结果具有一般性和代表性,选取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国清中学和东兰县民族中学共约400名学生进行问卷。其次,利用SPSS21.0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全面的统计与分析。第一,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初中生数学学习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以全面揭示该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的现状;第二,基于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按照学生性别、民族、是否留守、家庭类别、是否独生对数学学习影响因素进行差异性分析,以揭示以上各项对数学学习影响因素的程度;第三,基于相关系数法对数学学习影响因素的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揭示数学学习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第四,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以数学成绩为因变量,以揭示数学学习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以揭示影响数学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最后,根据本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并综合参考当地的实际情况,全面论述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现状及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学生自身及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对策和建议,供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人作为提升数学学习水平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刘杰[5](2018)在《转化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现代教育是以发展、提高学生素质为主的教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然而,英语学困生的普遍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英语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行,成为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十分头疼的问题。这部分学生不但影响着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给社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英语作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

胡莹[6](2017)在《生态心理学视阈下的民族村寨景区组织冲突研究 ——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村寨景区作为旅游环境对于村寨社会环境介入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组织形态,其内外关系的变化是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变化的集中体现。景区范围内各类型冲突的频发必然影响民族村寨的和谐与民族地区综合发展的可持续。民族村寨景区的发展是基于原生社会生态环境,所以其组织的变化体现出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对应统一性。需要从整体的社会环境关系出发,去研究其组织的冲突问题。通过对社会生态环境与组织关系变化的关联研究,把握冲突与环境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进而实现组织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整体协调与可持续。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理论研究方面(1)明确复合组织与社会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关系组织是社会系统的构成基础。在社会环境关系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组织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联系与整体性更加突出,这促进了组织属性和内涵的发展变化。复合组织是组织与其存在或关联的社会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协调适应的产物,其内涵、发展与社会环境有内在联系,并体现整体统一性。以组织的结构、关系与文化三个主要层面表现。(2)提出组织冲突与社会生态系统关系变化相统一的假设冲突的本质是关系主体相互作用的关系状态反应,主体范围内的冲突以及应对可以促进其发展方向。组织主体的复合关系也蕴含复合冲突。从组织与社会生态系统关系的整体性,可推导出组织冲突与社会生态系统关系的应对关系。这是基于生态心理学元理论的整体性、系统性与有机联系性,对于组织与社会生态环境关系内在关系的思考。(3)构建复合组织冲突分析框架并对冲突体系进行分析以生态心理学的思想基础、理论及分析方法对复合组织关系主体进行分析。从复合组织的内涵、结构关系、功能特点到组织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统一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构建组织冲突分析框架。以此分析框架对复合组织的冲突进行研究,在明确组织冲突本质的基础上,拓展组织冲突的内涵,并分析组织冲突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内在联系,进而研究冲突的立体化体系。2、实证研究部分(1)西江景区组织冲突变化与社会生态环境变化的一致性以复合组织冲突分析框架为基础,以旅游发展前后西江苗寨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变化为依据,对景区内组织的具体冲突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旅游开发以前西江苗寨的核心冲突是“日常生活、田地房产”为主的社会性冲突,与其农业生态社会关系对应;旅游发展以后,西江景区冲突发展成为以“村民与景区管理层、田地房产”冲突为核心的“经济性+社会性”复合冲突体系,并以经济性冲突为主体。这与景区的复合性及其“旅游经济+农业”的复合化社会生态环境相对应。(2)西江景区组织冲突体系的构建以西江景区“经济+社会”的复合社会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对各层次组织主体间的冲突分析,明确组织冲突的物质结构和关系;从主体关系发展的时间出发,通过组织主体互动作用的过程,即管理层对村民的具体管理过程冲突进行研究分析。以时空相结合的系统性整体视角,研究西江景区组织冲突的复合属性、分类、关系和特点,构建了西江景区的组织冲突体系与作用机制模型。(3)组织冲突管理的生态化发展构建通过对西江景区组织冲突体系分析研究,依据组织冲突与社会生态关系统一性的理念,提出冲突管理的生态化发展构建。运用多元的研究方法,把握组织群体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复杂关系与交互构建作用。以整体性思维为基础,针对具体的组织层次冲突制定多维目标体系,并通过营造良好的组织内外关系,构建良性、开放的组织发展环境关系。使其在与环境互动作用过程中,通过对冲突的有效管理、控制,促进其转化、预防,进而实现组织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适应与整体构建。3、主要创新点(1)以组织与环境的统一性关系为认识基础,通过对组织冲突本质与组织系统的内在联系与统一性分析,推导并研究组织冲突与组织环境关系的对应统一性。(2)引入生态心理学的整体性思想和理论,对冲突内涵做出拓展探究。以复合组织冲突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关联性与相互作用研究为基础,构建复合组织冲突分析框架。(3)以复合组织冲突框架对民族村寨景区组织冲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尝试整体社会环境中的组织冲突问题研究,并提出组织冲突的生态化管理理念。研究对于组织心理研究的生态化发展,以及组织冲突机制、发展规律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实际环境中的组织及其冲突的系统性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把握环境变化中的组织发展方向与特点,下一步应加强复合组织的环境适应过程和适应差异研究,以及冲突转化过程研究。

陈晓燕[7](2013)在《学生学习动机障碍分析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调查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缺乏,其结果影响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和成长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必须对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陈宜[8](2012)在《基于行为决策理论的公务员决策偏差分析及其干预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与兴起,决策的研究方向逐渐回归到决策主体,即对认知和实践具有支配能力的决策者本身。与传统的决策理论不同,行为决策理论不再沿用理性人、经济人的假设,而是对决策者个人行为选择进行了新的诠释,转向在认知、评价、判断等层面的研究。目前,我国对行政决策的研究偏重于公共政策的法制化、民主化,对公务员个人层面的决策研究有所忽视,尤其是从行为决策的角度,对公务员个人行为决策的探讨较少。公务员既是行政决策的主要制订者,也是决策执行者,其个人的行为选择和决策水平,会影响到整个行政决策的质量。与所有人一样,公务员在决策中也会可能受到代表性直觉、锚定效应、易得性直觉等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决策偏差。这些因素普遍存在而且难以察觉,但是这些因素引起的决策偏差却是系统性的、有规律的,因此,如何避免这些因素引起的决策偏差成为优化公务员行为决策质量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行为决策理论为支撑,在研究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借助前景理论对人类决策与判断的新成果,对引起决策偏差的因素做了系统的介绍,并对选择性知觉、情景依赖、记忆的偏差、代表性直觉、问题的可塑性、易得性直觉、锚定效应、关联性错觉等因素做了详细论述,并解释了这些因素在公务员信息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储存和信息输出过程中引起偏差的作用机制。最后,本文结合我国行政决策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公务员行为决策偏差进行干预的措施,以期达到优化公务员行为决策质量的目的。

朱淋[9](2012)在《政府雇员绩效评估的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政府雇员制是各地政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而推行的一项新的人事制度。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政府部门出现了许多公务员难以胜任的技术性工作,政府雇员制就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积极的推进雇员制,因此建立和完善政府雇员的绩效评估体系对其绩效进行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该文结合我国地方政府雇员管理的特点,从雇员绩效评估的现状出发,探讨我国政府雇员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针对目前雇员绩效评估理论的缺失,从评估的目标、程序、方法、指标、反馈和运用方面构建绩效评估体系,试图为解决雇员绩效评估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路径。在此基础上,该文认为:由于绩效评估不是一个单独的评估过程,需要制度保障以及完善配套机制,以真正建立起一整套公正透明、操作合理的政府雇员绩效评估机制,从而给予其法律保障,提升雇员绩效评估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最终达到更好的带动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促使和谐政府建设的目的。

李海云[10](2011)在《初中数学学困生与学优生差异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是学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数学学习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其他学科的成绩,但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学生的数学学习分化日趋严重,数学学困生问题日渐突显,成为教育研究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探讨初中数学学困生与学优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并从中寻找一条转化学困生的途径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数学学困生和数学学优生;在对国内外相关课题进行综述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题,分析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学习兴趣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和学习态度理论;编制出所需的调查问卷,并对初中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对比,发现数学学困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上普遍低于数学学优生,进而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和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强化数学学习动机和转变数学学习态度对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定的帮助,根据调查得出的结论,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两方面提出了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建议,主要有:选择好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自我选择能力;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互助合作学习,改进课堂教学形式;实行分层教学,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课堂内的分层教学和课堂外的个别辅导相结合;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改进课堂评价标准,及时地表扬和鼓励;及时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

二、克服“归因误差”的基本对策与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服“归因误差”的基本对策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旅游社区隐性社会冲突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新常态下旅游社会冲突:旅游地发展的阶段性必然产物
        1.1.2 揭示旅游社区隐性冲突:旅游地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风险隐患
        1.1.3 化解旅游社区隐性冲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1.1.4 研究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冲突理论
        2.1.2 归因理论
    2.2 社会冲突相关研究进展
        2.2.1 社会冲突研究概况
        2.2.2 社会冲突主要研究内容
    2.3 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研究进展
        2.3.1 旅游社会冲突研究概况
        2.3.2 旅游隐性冲突与旅游显性冲突
        2.3.3 旅游冲突的引致因素
        2.3.4 旅游冲突的评价与治理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案例地选择
    3.2 案例地简介
    3.3 调研过程
    3.4 研究方法
        3.4.1 方法论基础
        3.4.2 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质性研究:旅游社区隐性冲突形成机理建构
    4.1 旅游社区隐性冲突:萌芽性阶段形成机理
        4.1.1 开放性编码:萌芽性阶段隐性冲突范畴的形成
        4.1.2 主轴编码:萌芽性阶段隐性冲突概念的形成
        4.1.3 选择性编码:萌芽性阶段隐性冲突形成机理
    4.2 旅游社区隐性冲突:知觉性阶段形成机理
        4.2.1 开放性编码:知觉性阶段隐性冲突范畴的形成
        4.2.2 主轴编码:知觉性阶段隐性冲突概念的形成
        4.2.3 选择性编码:知觉性阶段隐性冲突形成机理
    4.3 旅游社区隐性冲突:意向性阶段形成机理
        4.3.1 开放性编码:意向性阶段隐性冲突范畴的形成
        4.3.2 主轴编码:意向性阶段隐性冲突概念的形成
        4.3.3 选择性编码:意向性阶段隐性冲突形成机理
    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4.5 旅游隐性冲突形成机理:基于结构变化模型的进一步解释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量化研究:旅游隐性冲突的影响因素验证
    5.1 量表选择与问卷设计
    5.2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5.3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1 信度检验
        5.3.2 效度分析
        5.3.3 模型修正与假设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5.5 相关性分析
    5.6 社会人口统计变量的差异性影响分析
        5.6.1 性别差异影响分析
        5.6.2 年龄差异影响分析
        5.6.3 职业特征差异影响分析
        5.6.4 从事旅游业时间影响分析
    5.7 关系假设检验
        5.7.1 萌芽性冲突驱动因素直接关系检验
        5.7.2 知觉性冲突驱动因素直接关系检验
        5.7.3 意向性冲突驱动因素直接关系检验
    5.8 检验结果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贡献
    6.3 研究建议
        6.2.1 再构信任:重构旅游合作心理基础
        6.2.2 复建互惠规范:重构旅游合作制度保障
        6.2.3 增强社区参与:重构旅游合作支撑平台
    6.4 研究展望
        6.4.1 可能创新点
        6.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李坑村村规民约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部分访谈记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困难成因分析 ——以南充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
2、理论基础
    2.1 归因理论
    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2.3 建构主义理论
3、高一物理学习困难学生成因调查
    3.1 研究对象
    3.2 调查设计与实施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1 研究的不足
    5.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教师访谈问卷
致谢

(3)农村初中留守寄宿生厌学行为调查研究 ——以保山市隆阳区汉庄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四) 研究内容
    (五)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2. 文献法
        3. 访谈法
        4. 观察法
    (六) 研究创新点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农村留守初中生
        2. 厌学
        3. 寄宿生
    (二) 理论基础
        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 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三、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厌学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一) 研究样本
    (二) 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1. 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现象较严重
        2. 农村初中生学习动机过弱
        3. 农村初中生厌学现象呈严重趋势
        4. 留守学生较之非留守学生厌学行为相对严重
        5. 非寄宿生较之寄宿生厌学情绪相对严重
        6. 留守寄宿生厌学情绪有年级差异
四、初中留守寄宿生厌学行为原因分析
    (一) 学生主体原因
        1. 留守寄宿生自我管理能力和主体意识不足
        2. 留守寄宿生学习动机的缺失
        3. 错误的学习结果归因
        4. 特殊年龄时期的特殊心理
    (二) 学校原因
        1. 教学价值评价缺陷
        2.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
        3. 学校文化建设不足
    (三) 家庭与社会原因
        1. 亲情的缺失与不足
        2. 监护人低效的教育监督
        3. “读书无用论”的负面影响
        4.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未形成合力
五、初中留守寄宿生厌学行为矫正个案分析
    (一) 个案基本情况及背景
    (二) 个案问题分析
    (三) 个案矫正厌学过程
    (四) 个案矫正结果分析
六、解决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厌学问题学校管理建议
    (一) 强化留守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 改善教育价值评价,科学全面地进行评价
    (三)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四) 加强家校联系,增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4)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广西河池市东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第2章 数学学习基础理论
    2.1 数学学习核心概念
        2.1.1 民族教育
        2.1.2 数学学习
        2.1.3 民族数学教育
        2.1.4 民族数学文化
    2.2 数学学习基础理论
        2.2.1 学习动机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巴班斯基的同心圆理论
        2.2.4 北尾伦彦的三层次学说
        2.2.5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6 多元智能理论
第3章 数学学习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过程
    3.1 调查研究目的
    3.2 调查问卷设计
        3.2.1 数学学习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调研问卷的设计
    3.3 研究对象
    3.4 问卷回收与处理
    3.5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3.5.1 信度分析
        3.5.2 效度分析
第4章 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4.1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影响因素的单因素统计分析
        4.1.1 家庭教育的单因素统计分析
        4.1.2 学校教育的单因素统计分析
        4.1.3 社会教育的单因素统计分析
        4.1.4 学生自身教育的单因素统计分析
    4.2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4.2.1 性别对数学学习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4.2.2 家庭类型对数学学习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4.2.3 是否独生对数学学习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4.2.4 是否留守对数学学习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4.2.5 民族类别对数学学习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4.3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3.1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一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3.2 数学学习成绩与学生自身教育方面各二级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4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第5章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对策及建议
    5.1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成因分析
        5.1.1 家庭教育的成因分析
        5.1.2 学校教育的成因分析
        5.1.3 社会教育的成因分析
        5.1.4 学生自身教育的成因分析
    5.2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对策及建议
        5.2.1 家庭教育方面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对策及建议
        5.2.2 学校教育方面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对策及建议
        5.2.3 社会教育方面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对策及建议
        5.2.4 学生自身教育方面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对策及建议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生态心理学视阈下的民族村寨景区组织冲突研究 ——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民族村寨景区冲突事件的普遍性与影响
        1.1.2 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对于我国和谐统一发展的重要性
        1.1.3 组织研究的生态化发展是组织管理提升的关键
    1.2 研究进展与评述
        1.2.1 民族村寨景区冲突研究综述
        1.2.2 组织冲突研究综述
        1.2.3 生态心理学研究综述
        1.2.4 综述总结
    1.3 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基础与典型性
        1.4.1 研究基础
        1.4.2 典型性分析
    1.5 研究方案
        1.5.1 基本研究思路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核心概念研究及理论应用分析
    2.1 民族村寨景区冲突
        2.1.1 民族村寨景区的定义
        2.1.2 民族村寨景区的内涵
        2.1.3 民族村寨景区组织冲突性质
    2.2 组织冲突
        2.2.1 冲突的内涵
        2.2.2 从社会学到管理学的组织冲突
        2.2.3 组织冲突理论的发展
        2.2.4 组织冲突的内涵拓展
    2.3 生态心理学及应用分析
        2.3.1 生态心理学的概念
        2.3.2 生态心理学的发展
        2.3.3 生态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革新
        2.3.4 生态心理学元理论解析
        2.3.5 生态心理学理论适用性分析
3 复合组织分析框架构建及冲突体系分析
    3.1 复合组织的界定与内涵分析
        3.1.1 复合组织的定义与分类
        3.1.2 复合组织的结构分析
        3.1.3 复合组织的内涵解析
    3.2 复合组织的内部系统分析
        3.2.1 组织心理环境
        3.2.2 复合组织的内在结构——文化体系结构
        3.2.3 复合组织文化体系的内涵
    3.3 复合组织的冲突解析
        3.3.1 组织冲突的本质是矛盾的运动
        3.3.2 组织冲突物质体系的构成
        3.3.3 组织的冲突体系与作用机制
    3.4 复合组织系统的功能与实现途径
        3.4.1 复合组织的功能机制
        3.4.2 功能实现的条件
        3.4.3 组织冲突转化是实现功能的途径
4 西江景区社会环境与组织复合化研究
    4.1 西江景区概况及旅游发展
        4.1.1 西江苗寨概况
        4.1.2 西江景区旅游发展概况
        4.1.3 旅游环境介入后的基本变化
    4.2 西江景区原生环境的组织属性及构成分析
        4.2.1 西江苗寨原生社会生态环境
        4.2.2 苗族传统组织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解析
        4.2.3 西江苗寨原生组织形态与生态环境关系分析
    4.3 西江景区及管理层组织形成演化的过程
        4.3.1 西江景区管理层组织结构变化过程
        4.3.2 西江景区管理层组织系统分析
    4.4 西江景区组织构成及复合社会系统分析
        4.4.1 西江景区组织构成与层次关系分析
        4.4.2 西江景区的复合社会生态系统分析
5 西江景区组织功能失调与冲突系统研究
    5.1 西江景区组织功能失调的表现:冲突系统分析
        5.1.1 西江景区原生社会系统中的组织冲突分析
        5.1.2 西江景区环境变化与组织冲突体系构成
        5.1.3 西江景区组织冲突体系解析
    5.2 西江景区组织冲突的系统原因
        5.2.1 组织关系结构性原因
        5.2.2 组织层次原因
        5.2.3 组织的文化差异原因
    5.3 西江景区冲突的心理原因分析
        5.3.1 西江景区组织心理环境
        5.3.2 西江景区组织冲突心理原因分析
6 西江景区组织管理过程冲突及机制研究
    6.1 管理过程实施的复合化组织环境
        6.1.1 组织系统环境的复合化
        6.1.2 组织系统内部的复合化
    6.2 管理过程冲突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6.2.1 西江景区组织主体性质及规范差异
        6.2.2 西江景区管理层领导力作用与矛盾关系分析
        6.2.3 西江景区组织沟通的障碍分析
    6.3 西江景区的组织冲突机制
        6.3.1 西江景区组织冲突模型构建
        6.3.2 冲突系统作用机制分析
        6.3.3 冲突转化是西江景区组织功能实现的途径
7 民族村寨景区组织冲突管理的生态化发展
    7.1 组织冲突与组织发展的辩证关系
        7.1.1 组织冲突管理的“两分法”与“综合法”
        7.1.2 生态化的组织冲突功能:从分化到整合的组织文化构建
    7.2 组织冲突管理生态化的理论思考
        7.2.1 组织理论对于组织冲突管理的作用
        7.2.2 组织系统发展与应变理论
    7.3 组织冲突管理体系的构建
        7.3.1 景区组织系统整体性
        7.3.2 复合组织系统中制定组织的多目标体系
        7.3.3 组织内各层次主体的个性策略
        7.3.4 组织(内外)良性开放性环境的构建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理论研究结论
        8.1.2 实证研究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点
        8.2.1 提出了组织和组织冲突与环境的统一性理念
        8.2.2 构建复合组织冲突分析框架
        8.2.3 提出组织冲突生态化管理理念
    8.3 研究展望
        8.3.1 复合组织的量化研究
        8.3.2 组织冲突的转化过程研究
        8.3.3 生态心理学理论发展下的组织冲突问题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西江苗寨景区冲突调查问卷
致谢

(7)学生学习动机障碍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
2 高职学生学习动机障碍的原因
    2.1 外在动机缺乏的原因
        2.1.1 必要的强化措施缺失
        2.1.2 学习标准失调
        2.1.3 目标设置模糊
    2.2 内在动机缺乏的原因
        2.2.1 归因消极
        2.2.2 学习自我效能感低
        2.2.3 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3 解决高职学生学习动机障碍的对策
    3.1 激发外在动机的对策
        3.1.1 适当运用强化手段
        3.1.2 帮助制定恰当的学习标准
        3.1.3 抓好学习目标教育
    3.2 培养内在动机的对策
        3.2.1 正确引导归因
        3.2.2 增强自我效能感
        3.2.3 引导和培养成长性需要

(8)基于行为决策理论的公务员决策偏差分析及其干预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定性分析法
        1.4.3 描述分析法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述评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主体认知引起的决策偏差
        2.1.2 信息引起的决策偏差
        2.1.3 时间引起的决策偏差
        2.1.4 群体性决策偏差
        2.1.5 行为决策理论在行政管理领域的运用
        2.1.6 国外研究的综合评价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决策偏差的类型
        2.2.2 决策偏差的成因
        2.2.3 决策偏差的干预措施
        2.2.4 公务员行为决策
        2.2.5 国内研究的综合评价
第三章 行为决策理论及决策偏差的相关因素
    3.1 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
        3.1.1 期望效用理论
        3.1.2 有限决策理论
        3.1.3 前景理论
    3.2 决策偏差的相关因素
        3.2.1 选择性知觉
        3.2.2 不协调的认识
        3.2.3 有偏差的记忆
        3.2.4 情景依赖
        3.2.5 问题的可塑性
        3.2.6 代表性直觉
        3.2.7 易得性直觉
        3.2.8 风险知觉
        3.2.9 相关性错觉
        3.2.10 归因误差
        3.2.11 锚定与调整
        3.2.12 群决策的弊端
第四章 基于行为决策理论的公务员决策偏差分析
    4.1 我国公务员决策特征
        4.1.1 决策角度双重性
        4.1.2 决策目标统一性
        4.1.3 决策行为合法性
        4.1.4 决策效用权威性
    4.2 公务员决策的信息特征
        4.2.1 决策信息准确性
        4.2.2 决策信息时效性
        4.2.3 决策信息全面性
        4.2.4 决策信息开创性
    4.3 公务员决策偏差分析
        4.3.1 信息搜集阶段
        4.3.2 信息加工阶段
        4.3.3 信息储存阶段
        4.3.4 信息输出阶段
第五章 对公务员行为决策偏差的干预
    5.1 锻炼信息搜集能力,防止选择性偏差
        5.1.1 保持一视同仁的评价标准
        5.1.2 防止生动信息的迷惑
        5.1.3 开拓多样的信息渠道
    5.2 夯实信息加工能力,防止认知性偏差
        5.2.1 培养反向思考的思维模式
        5.2.2 构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5.2.3 增加阶段性的规则训练
    5.3 完善信息储备功能,防止记忆性偏差
        5.3.1 提升文件档案的管理利用水平
        5.3.2 加快信息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
    5.4 加强信息输出功能,防止群体性偏差
        5.4.1 保持坚定立场,克服从众心理
        5.4.2 健全决策机制,减少群体性压力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政府雇员绩效评估的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公务员制度的挑战
        1.1.2 绩效评估在政府部门的发展历史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政府雇员
        1.3.2 政府雇员制
        1.3.3 绩效评估
    1.4 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2 政府雇员制背景下的雇员管理
    2.1 政府雇员制的产生背景
        2.1.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1.2 人事制度的改革
    2.2 政府雇员制与公务员制度的关系
    2.3 政府雇员制在我国的应用
        2.3.1 吉林模式
        2.3.2 珠海模式
        2.3.3 深圳模式
    2.4 政府雇员的特殊性分析
        2.4.1 政府雇员的"公利性"和"自利性"
        2.4.2 政府雇员需要的复杂性
        2.4.3 政府雇员的流动性
    2.5 政府雇员的管理现状
        2.5.1 管理体制
        2.5.2 运行机制
        2.5.3 激励机制
        2.5.4 绩效评估
3 政府雇员绩效评估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3.1 我国政府雇员绩效评估的现状
    3.2 我国政府雇员绩效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照搬公务员绩效评估体系
        3.2.2 雇员绩效评估指标设计不合理
        3.2.3 绩效评估单向性明显
    3.3 对雇员绩效评估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复杂性
        3.3.2 政府雇员绩效的复杂性
        3.3.3 主观因素的影响
4 政府雇员绩效评估的体系构建
    4.1 政府雇员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与框架
    4.2 评估的目标和内容
    4.3 评估的指标及其量化
        4.3.1 借鉴关键性绩效指标法的可行性分析
        4.3.2 基于KPI的雇员绩效指标
        4.3.3 评估指标的量化
    4.4 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4.4.1 绩效评估程序
        4.4.2 绩效评估方法的选择
    4.5 评估结果的反馈与运用
        4.5.1 绩效评估结果的反馈
        4.5.2 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
    4.6 对本评估模式的预期成效分析
5 政府雇员绩效评估体系的优化与运用
    5.1 树立正确的绩效评估观念
    5.2 政府雇员绩效评估体系的优化
        5.2.1 完善政府雇员的法律体系
        5.2.2 规范政府雇员的管理过程
        5.2.3 完善人事争议解决机制
        5.2.4 建立健全绩效评估监督管理机制
        5.2.5 建全绩效评估的反馈激励机制
        5.2.6 建立健全雇员绩效评估信息系统
    5.3 政府雇员绩效评估的运用
        5.3.1 政府雇员绩效评估的启动阶段
        5.3.2 政府雇员绩效评估的运作阶段
        5.3.3 政府雇员绩效评估的总结阶段
        5.3.4 政府雇员绩效评估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初中数学学困生与学优生差异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学优生
        1.3.2 学困生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课题相关研究综述
    2.1 学困生的界定研究
        2.1.1 国外学者对学困生的界定
        2.1.2 国内学者对学习障碍的界定
    2.2 学习困难学生的因素分析研究
        2.2.1 国外学者对学习困难的因素分析研究
        2.2.2 国内学者对学习困难的因素分析研究
    2.3 关于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的研究
        2.3.1 国外学者关于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的研究
        2.3.2 国内学者关于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的研究
    2.4 关于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
    2.5 关于学优生数学思维特征的研究
第三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学习兴趣理论
        3.1.1 基本理论
        3.1.2 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3.2 学习动机理论
    3.3 态度理论
第四章 初中数学学困生与学优生差异的调查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问卷调查研究
        4.2.1 调查目的
        4.2.2 调查的问卷编制
        4.2.3 调查对象的选取
        4.2.4 问卷调查与成绩调查的实施
        4.2.5 数据处理
    4.3 关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情况
        4.3.1 初中数学学优生、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调查
        4.3.2 初中数学学优生、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动机调查
        4.3.3 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与数学学习兴趣的相关性
        4.3.4 初中数学学优生、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态度调查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数学学优生、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的现状分析
        4.4.2 数学学优生、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动机的现状分析
        4.4.3 数学学优生、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态度的现状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生数学学习的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
致谢

四、克服“归因误差”的基本对策与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社区隐性社会冲突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研究[D]. 朱尧. 华侨大学, 2020(01)
  • [2]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困难成因分析 ——以南充地区为例[D]. 蒲潇. 西南大学, 2020(01)
  • [3]农村初中留守寄宿生厌学行为调查研究 ——以保山市隆阳区汉庄中学为例[D]. 张国旗. 云南大学, 2018(04)
  • [4]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广西河池市东兰县为例[D]. 韦美条. 陕西理工大学, 2018(07)
  • [5]转化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对策研究[A]. 刘杰.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五卷), 2018
  • [6]生态心理学视阈下的民族村寨景区组织冲突研究 ——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D]. 胡莹. 云南大学, 2017(12)
  • [7]学生学习动机障碍分析报告[J]. 陈晓燕. 中国高校科技, 2013(Z1)
  • [8]基于行为决策理论的公务员决策偏差分析及其干预究[D]. 陈宜. 西北大学, 2012(01)
  • [9]政府雇员绩效评估的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 朱淋.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10]初中数学学困生与学优生差异的调查研究[D]. 李海云. 天津师范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克服“归因错误”的基本对策和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