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涡与黔东南强降水关系分析

西南涡与黔东南强降水关系分析

一、西南低涡与黔东南州强降水的关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肖艳林,池再香,严锐,瞿中友,刘丽娟[1](2019)在《准静止锋背景下的贵州两次暴雨天气过程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该文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及NCEP1.0°×1.0°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6月9日08时—10日08时(简称9日,下同)和6月26日08时—27日08时(简称26日,下同)贵州出现的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两次暴雨均集中分布在20时准静止锋附近及其偏南一侧,跨越纬度约1°,其分布与环流垂直结构有较好的对应关系。②9日暴雨落区主要集中在贵州西南部,呈团状分布,降水时段比较集中;26日暴雨落区位于贵州南部一线,呈不连续的带状分布,降水时段偏长;9日08时准静止锋位于滇东,26日08时准静止锋位于贵州东北部,结合两次暴雨落区与准静止锋位置变化,暴雨落区与滇黔准静止锋摆动有极大的关系。③9日暴雨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西南气流;26日暴雨的水汽受孟加拉湾偏西气流和副高外围西南气流共同作用。9日暴雨位于反气旋底后部东南气流与偏西气流交汇处,26日暴雨发生在低涡前部偏西南气流与偏南气流的交汇处。④9日暴雨垂直上升运动大值中心位于贵州西南部,26日暴雨垂直上升运动大值中心分别位于贵州西南部和东南部,暴雨落区与垂直上升运动大值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9日暴雨在贵州西南部上空存在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高层辐合的配置,26日暴雨在贵州东南部上空存在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高层辐合的配置,高、低空抽吸作用对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李帮英,廖领,廖育玲[2](2018)在《黔东南两次冷锋低槽型降水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对比2016年8月31日—9月1日与9月9—10日黔东南地区出现的一般性降雨和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探讨两次过程降雨发生发展的天气学条件差异。结果表明:两次降水过程均属于冷锋低槽型降水,降水发生前,黔东南受热低压控制,以晴好天气为主,冷空气都是从西北路径入侵,锋面过境时地面辐合线触发降水的发生发展,降水带主要发生在中低层切变线附近,850 h Pa风速有所加强,但未达到急流强度,对降雨的强度有一定的制约。两次过程都存在降水范围大、时间长的特点。所不同的是:降水强度前者弱,后者强,两次降雨过程中低层影响的天气系统存在不同,8月31日降雨的低层影响系统为贵州西南部发展的低涡系统,黔东南上空850 h Pa形势场出现弱的辐合区;9月9日降雨的低层影响系统为明显的辐合性切变线,存在多个呈东北—西南向的以带状分布的对流系统。通过对两次冷锋低槽型降水讨论得出,黔东南冷锋低槽型暴雨预报应着眼于影响贵州的强涡度中心的建立和加强以及其移动路径。

李欣欣[3](2018)在《黔东南州地形抬升导致灾害性天气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常规观测、Fy2E红外云图、区域自动站降水量、新一代天气雷达等资料,对黔东南州灾害性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统计出因地形抬升触发作用引起的局地灾害性天气。结果表明:黔东南州复杂的高原山地地形特征,在天气系统来临时,因地形抬升触发对流不稳定机制导致对流强烈发展,对各类天气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配合天气尺度及中尺度系统,可形成较强的灾害性天气。

蒋瑛,朱克云,张杰,唐娴,林文桦[4](2018)在《高空槽引发的黔东南降雹天气过程诊断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和FNL1.0°×1.0°资料对高空槽影响下的黔东南地区降雹与非降雹型天气进行合成诊断分析,针对黔东南的特殊地形,计算了垂直螺旋度的局地变化及其分解项,并得出新的诊断量,结合其他动热力因子的分析表明:降雹型天气大气呈上干下湿,非降雹型整层水汽条件差异较小,850hpa水汽辐合强度小于降雹型天气.降雹型螺旋度整层为正值,非降雹型螺旋度在较低层出现较小正值,中上层小于零.降雹型700hpa垂直螺旋度通量散度在降雹前出现闭合的大值区.湿螺旋度在两种类型天气中均为下层负值,高层正值,降雹型湿螺旋度上层与下层之间梯度较非降雹型大.

吴树炎[5](2018)在《南支槽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我国南方冬季气候之间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基于低压槽的客观识别技术,识别了1979—2015年冬季南支槽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定义一个南支槽强度指数,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小波分析、波作用通量等方法,研究了南支槽年际变化特征及影响南支槽年际变率的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了南支槽强(弱)年与大气环流及与中国南方冬季气候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使用客观识别方法能较好识别南支槽活动,其活动最频繁区域位于高原中部南侧的90°—92°E附近。该南支槽指数能较好体现700hPa位势高度变化与南支槽强弱的关系,同时对副热带南支西风急流绕流作用的反映能力最好。南支槽强度主要存在准4年和准14年周期,且这两个周期存在有显着的年代际变化,即准4年周期在1985年前后最为显着,准14年周期在1996年前后显着。(2)南支槽上空的200hPa西风急流以及其上游的阿拉伯海以北地区的大气热源对南支槽强弱的年际变率有重要影响。当高层西风急流增强(弱)时,高原大地形对低层西风的阻挡而导致的绕流作用也增强(减小),导致南支槽强度增强(减弱)。南支槽强度变化还与沿着急流带传播的波能量密切相关。南支槽强年西风急流偏强,波能量主要来自沿着急流轴传播的西风带内及孟加拉湾地区;南支槽弱年急流偏弱,沿急流轴传播的波能量少,波能量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及以东地区。另外,阿拉伯海以北地区的大气热源会导致整个高原地区及其周边低空流场出现气旋性辐合,在高原南侧,这种气旋性环流的叠加在大尺度西风绕流之上,使得南支槽显着发展。(3)冬季南支槽强弱对冷空气活动以及我国冬季的水汽输送具有重要作用。当南支槽异常偏强(弱)时,来自高纬的偏北气流异常偏强(弱),冷空气势力也显着偏强(弱),副热带高压偏弱(强),有利(不利)于冷空气向南爆发。南支槽异常偏强年,在20°N附近有一条源自孟加拉湾绕过高原南侧到达我国境内的水汽输送带,是我国西南和华南的主要水汽通道,同时西南地区水汽辐合较为显着;南支槽异常偏弱年,南支槽经孟加拉湾到达我国西南和华南的水汽输送偏弱,同时在我国西南、华南地区及菲律宾海域,水汽辐合较弱。(4)南支槽的强弱对我国同期冬季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南支槽异常偏强,西南到华南一带均降水偏多,降水偏多的正中心位于广东东北部至福建一带;同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气温异常偏低,且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气温偏低最为显着。当南支槽异常偏弱,西南至华南一带降水偏少,降水偏少的负距平中心位于两广中部;同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偏高,尤其是华东、西南地区气温异常偏高最为显着。

秦畅畅,曹宏健[6](2017)在《近31年三穗县暴雨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提出利用1986—2016年三穗县地面气象观测站出现暴雨的降水资料,分析暴雨和大暴雨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分布特征,结合运用小波分析三穗县暴雨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三穗县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近31年三穗县暴雨总日数为67 d,年平均暴雨总日数为2.23 d;三穗县共出现暴雨日数64 d、大暴雨3 d。近31年三穗县暴雨日数出现了低→高→低→低的波动变化,20世纪90年代暴雨日数出现最多,20世纪80年代和2010年后暴雨日数持平。三穗县暴雨多出现在4—9月,约占总暴雨日数的92.5%,集中出现在5—8月,7月份出现次数最多,暴雨出现最少的为11月;三穗县出现大暴雨次数偏少,其中夏季出现频率较高。三穗县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暴雨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为高空槽、低涡、急流、中低空切变、地面冷锋等。

曹书培,尹丽,陆明红,翟保平[7](2016)在《武陵山区白背飞虱大发生种群的形成:2007年个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武陵山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的频繁暴发,给当地的水稻生产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明确其大发生的机制,对于实现精细化异地预测和综合治理至关重要。【方法】用WRF模拟风温场,用HYSPLIT模拟迁飞轨迹,对武陵山区2007年白背飞虱多个灯诱高峰的虫源分布和降落机制进行不同尺度的模拟分析。【结果】(1)西南低空急流是武陵山区白背飞虱早期种群形成的首要条件,降水、低温屏障、下沉气流和地形阻隔是造成此次洪江早期种群大发生的主要原因。(2)2007年主害期,我国南方的大面积高温干旱天气刺激了白背飞虱的大量外迁,为武陵山区提供了更加充足的虫源;连续多日的降水致使迁入种群大量聚集降落,同时也使得本地外迁种群迁出受阻,从而造成了武陵山区白背飞虱种群的大发生。(3)地形引起的垂直涡旋等小气候变化是造成不同站点间迁入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所带来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冷涡南下的冷气团常在武陵山区上空交汇,形成大范围长时间的强对流天气,加之该地区西南低涡的强辐合作用,从而造成了2007年武陵山区白背飞虱种群的大发生。

陈绍河,黄滢,曾琪,唐盛[8](2016)在《一次华南低涡西移引发防城港大暴雨的诊断分析》文中认为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1°×1°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从大气环流形势和物理量特征方面对广西防城港市沿海地区2015年9月3日一次华南低涡影响下产生大暴雨的原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副高西伸引导华南低涡西移是造成此次大范围暴雨的直接原因;(2)低涡右侧辐合上升气流诱发副高边缘不稳定能量释放,有利于增加降雨强度;(3)本次华南低涡非对称结构,左侧风小,右侧风大,但系统深厚,西移过程中发展并在防城港沿海一带形成明显的气旋性拐点;(4)低空急流带随着低涡西移而向西移动,强降水出现在低涡右侧和低空急流左侧的重叠区域;(5)垂直方向上的螺旋度在强降水产生期间和产生后量级相差10-3Pa·s-2,在强降雨预报中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滕林,李小兰,陈军[9](2016)在《黔东南一次区域性强降水的诊断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1°)等对2015年6月7—8日发生在黔东南州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的环流背景为副高西伸北抬,内蒙冷涡发展强盛,高原低值系统活跃,不断引导冷空气南下;700 h Pa与850 h Pa上西南急流加强并维持,低层风速风向辐合,为暴雨提供了水汽和动力条件;在降水发生前期,CAPE较大,不稳定能量明显积蓄,降水产生及雨势减弱停止时,CAPE迅速释放,强降水落区位于地面辐合线与850 h Pa切变线之间;雷达资料显示对流回波长时间维持并发展,"列车效应"显着。

陈绍河,黄滢[10](2016)在《一次华南低涡西移引发防城港大暴雨的诊断分析》文中提出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1°×1°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从大气环流形势和物理量特征方面对广西防城港市沿海地区9月3日一次华南低涡影响下产生大暴雨的原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副高西伸引导华南低涡西移是造成此次大范围暴雨的直接原因;2低涡右侧辐合上升气流诱发副高边缘不稳定能量释放,有利于增加降雨强度;3本次华南低涡非对称结构,左侧风小,右侧风大,但系统深厚,西移过程中发展并在防城港沿海一带形成明显的气旋性拐点;4低空急流带随着低涡西移而向西移动,强降水出现在低涡右侧和低空急流左侧的重叠区域;5垂直方向上的螺旋度在强降水产生期间和产生后量级相差10-3h Pa·s-2,在强降雨预报中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二、西南低涡与黔东南州强降水的关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南低涡与黔东南州强降水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准静止锋背景下的贵州两次暴雨天气过程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暴雨分布特征及其与云贵准静止锋的关系
    3.1 暴雨分布特征
    3.2 暴雨分布与云贵准静止锋的关系
    3.3 影响系统概念模型
4 暴雨产生的基本条件
    4.1 水汽条件
    4.2 动力条件
        4.2.1 流场及速度场
        4.2.2 散度场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2)黔东南两次冷锋低槽型降水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降水实况
3 两次降水过程特征对比分析
    3.1 环流特征
    3.2 物理量分析
    3.3 云图资料分析
4 数值预报检验
5 结论

(4)高空槽引发的黔东南降雹天气过程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高空槽影响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合成对比分析
3 物理量诊断对比分析
    3.1 水汽条件与固液态降水关系对比分析
    3.2 径向风和垂直速度分布与降雹落区关系
    3.3 垂直螺旋度及其局地变化分解项的合成诊断分析
4 结论

(5)南支槽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我国南方冬季气候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南支槽的来源及结构特征研究现状概述
        1.2.2 南支槽对我国天气的影响研究现状概述
        1.2.3 南支槽强度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现状概述
        1.2.4 低值系统客观识别现状概述
    1.3 问题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方法与客观识别技术介绍
    2.1 资料简介
        2.1.1 观测资料
        2.1.2 格点资料
        2.1.3 其他资料
    2.2 方法说明
        2.2.1 合成分析及其检验
        2.2.2 相关分析及其检验
        2.2.3 小波分析
        2.2.4 波活动通量
        2.2.5 大气视热源Q1
        2.2.6 水汽通量
    2.3 南支槽的客观识别技术
第三章 南支槽气候特征分析及强度的定义
    3.1 引言
    3.2 南支槽气候特征分析
        3.2.1 南支槽平均位置
        3.2.2 南支槽活动日特征分析
    3.3 南支槽强度指数的定义
    3.4 多种方法定义的南支槽强度指数对比
    3.5 已有的南支槽强度指数的表征能力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支槽强度的年际变化研究
    4.0 引言
    4.1 南支槽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
    4.2 南支槽强度的年际变率与西风急流波作用通量的关系
    4.3 南支槽强度的年际变率与大气热源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支槽与中国南方冬季气候的关系
    5.1 引言
    5.2 南支槽强(弱)年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5.3 南支槽强度对水汽输送的影响
    5.4 南支槽与我国降水和气温的关系
        5.4.1 与降水的关系
        5.4.2 与气温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6)近31年三穗县暴雨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资源来源和分析方法
2 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2.1 暴雨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
    2.2 暴雨季节分布特征
    2.3 小波变化分析
3 暴雨发生的主要天气形势特征分析
    3.1 有利的地形条件
    3.2 高空槽、冷空气
    3.3 低空急流
    3.4 锋面
    3.5 地面辐合线
4 结论

(9)黔东南一次区域性强降水的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降水实况
3 环流形势分析
    3.1 500 h Pa环流背景
    3.2 低空急流与切变
    3.3 地面中尺度辐合线
4 物理量诊断分析
    4.1 水汽通量散度分析
    4.2 垂直速度分析
    4.3 能量条件分析
5 雷达资料分析
6 结论

(10)一次华南低涡西移引发防城港大暴雨的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暴雨过程实况
3 环流形势特征
    3.1 低涡触发副高边缘不稳定能量释放
    3.2 低涡系统深厚
    3.3 防城港位于低涡右侧和低空急流左侧重叠区域
    3.4 南北向等压线
4 理量场特征
    4.1 水汽通量分析
    4.2 水汽通量散度垂直剖面分析
    4.3 垂直速度垂直剖面分析
    4.4 垂直螺旋度分析
5 小结

四、西南低涡与黔东南州强降水的关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准静止锋背景下的贵州两次暴雨天气过程对比分析[J]. 肖艳林,池再香,严锐,瞿中友,刘丽娟.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9(01)
  • [2]黔东南两次冷锋低槽型降水对比分析[J]. 李帮英,廖领,廖育玲.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8(05)
  • [3]黔东南州地形抬升导致灾害性天气成因研究[A]. 李欣欣. 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 2018
  • [4]高空槽引发的黔东南降雹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 蒋瑛,朱克云,张杰,唐娴,林文桦.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 [5]南支槽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我国南方冬季气候之间的关系[D]. 吴树炎.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18(04)
  • [6]近31年三穗县暴雨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J]. 秦畅畅,曹宏健. 安徽农业科学, 2017(32)
  • [7]武陵山区白背飞虱大发生种群的形成:2007年个例分析[J]. 曹书培,尹丽,陆明红,翟保平. 应用昆虫学报, 2016(06)
  • [8]一次华南低涡西移引发防城港大暴雨的诊断分析[A]. 陈绍河,黄滢,曾琪,唐盛. 2016年中国-东盟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 2016
  • [9]黔东南一次区域性强降水的诊断分析[J]. 滕林,李小兰,陈军. 贵州气象, 2016(04)
  • [10]一次华南低涡西移引发防城港大暴雨的诊断分析[J]. 陈绍河,黄滢. 贵州气象, 2016(03)

标签:;  ;  ;  ;  ;  

西南涡与黔东南强降水关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