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复杂生产设备数字多媒体远程服务与远程工程支持系统研究——产教示范应用

制造企业复杂生产设备数字多媒体远程服务与远程工程支持系统研究——产教示范应用

一、制造企业复杂生产设备数字化多媒体远程服务与远程工程支持系统研究──工业与教育示范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宁[1](2021)在《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根本改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均已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的兴起(如苹果、小米、海尔、特斯拉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构成了经典创新耦合模型的基础,但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三种创新驱动模式——设计驱动型升级。自2000年起,众多国家制定了国家层面的设计政策与发展体系,其中,不乏将设计产业政策作为国家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的关键部分。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如何演变和进化,以及我国未来5-10年,工业设计相关国家战略的前瞻探析和实施路径的科学选择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溯因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设计学等多方面、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国际国内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总结了我国工业设计正在发生的三方面深刻变化,即创新属性、创新关系、创新业态。由此,提出了在我国传统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和升级这一重要论点。进而,明确界定了工业设计产业的概念、特征,并基于发展社会学、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范式与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通过钻石模型、SWOT分析,结合阿里巴巴、小米、方太等实际案例,解析了如何推动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以及如何构建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阶段,即在智能互联为产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着力构建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创新驱动力的新生态、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等战略。最后,具体规划了战略实施路径,其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包含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两个部分。其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包括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等。其三,开展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工程,包括建设设计开放大学、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等。其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两个部分。本次研究遍览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分析总结全球20多年工业设计发展历程,紧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时代浪潮,并基于产业发展理论,提出我国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陈科百[2](2020)在《机器人智能柔性生产线远程维护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物联网和5G通讯技术不断发展,制造企业对生产线的维护方式和维护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现制造的物理空间、数据信息空间的互联互通,还要更加智能化。而传统制造企业对生产线的维护模式和方法主要是工人现场检查与维护,不能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无法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现场维修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存在隐患。本文从维护技术与远程维护系统研究入手,研究一个功能完善、性能可靠的机器人智能柔性生产线远程维护系统,实现对柔性产线的各个设备在线监测、快速诊断、故障预测、智能维护等功能。本文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针对机器人产线生产特点,分析产线工业机器人故障类型,建立产线故障树,验证故障树诊断方法。根据远程维护系统的功能需求,结合5G和边缘计算特点,设计系统总体构架、通信网络硬件架构以及软件功能系统。(2)设计一种面向产线的远程巡检机器人,定义远程巡检机器人的功能要求,研究总体系统结构,确定系统参数,设计了传感器系统、控制系统、驱动系统和动力系统。(3)从智能柔性作业车间的实际生产特点出发,加入工件运输和处理的时间约束,考虑机器随机维护和突发故障的情况,在改进遗传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混合遗传算法,该算法能及时重新调度生产任务,最大程度减少故障停机和维护计划改变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更好地实现远程维护功能。

孙璇[3](2020)在《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科技革命是在新的科学理论的突破和科学范式的转变下,新技术的发明、应用与扩散对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历史进程。21世纪初以来,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发展加速,新技术快速交织、融合并应用于社会生产,带来劳动关系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为劳动关系的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科技革命发展及和谐劳动关系等重要论述为指导,探索和深化我国劳动关系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观照,从历史维度纵向梳理历次工业革命中劳动关系的演化规律,从现实的维度阐发新科技革命中生产方式变革的新特征,通过剖析新科技革命视域下劳动和资本的双重变革特征,探析我国劳动关系在技术变革中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并提出推动我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劳动和资本的双重变革,促使劳动形态数字化、劳动对象和产品非物质化、劳动资料智能化、劳动价值创造隐性化,推动高科技资本形成了新的积累和扩张的运动逻辑。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的治理既要把握新科技革命发展的战略机遇、实现科技进步下的生产力跃升,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推动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劳动正义引领新时代劳动关系健康有序发展;推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创新,从用工管理、收入分配、工会改革、三方协调机制等方面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健全党领导下的劳动关系协同治理机制、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促进劳动法制现代化,完善劳动立法、司法和执法,把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调处的全过程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曾维新[6](2019)在《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新兴产业,并日益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大部分国家对该产业采取扶持政策。目前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以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新闻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已初具规模,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及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众多涉及该产业的重要政策,从明确该产业的重要地位到文化产业统计范围变化以及各种财政、税收、金融扶持补助政策不一而足。这些财税金融扶持政策提供的各种政府资源最终落实到企业层面都归入了政府补助范畴。然而对于政府是否应当介入和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尚存争议,有关网络文化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情况如何,因扶持政策形成的巨额补助是如何落实到网络文化企业层面,补助是否实现了政府部门既定目标,这些问题都亟待深入探讨。因此研究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政府补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发现:一是当前国内外对网络文化产业并无权威统一的界定,众多学者或部门将其称之为数字创意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数字内容产业、互联网文化产业等;二是现有对政府补助的研究大都聚焦于战略新兴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鲜有以网络文化产业为对象的研究;三是对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研究主要以定性为主,较少以定量方法来研究政府补助的绩效;四是在考察政府补助对企业的影响时,大都只考察总体补助的作用,较少考察不同类型补助的效果差异,且对政府补助类型的研究仍有细化的空间。基于此,本文依据“要不要-怎么样-行不行”的逻辑,聚焦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研究其政府补助问题。“要不要”是解决政府是否有必要对网络文化产业进行补助,这就需要对网络文化产业的特性及在中国国情下的现实必要性开展研究。“怎么样”是解决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现状如何,这就需要梳理中国现有的关于网络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和研究当前中国网络文化企业获取政府补助所呈现的总体特征和内容特征。“行不行”则要解决政府补助是否有效,即绩效评价问题,这就需要验证政府补助(包括总体补助和不同细分类型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经营绩效、创新和社会责任方面是否起到积极作用。最终目的在于为政府通过补助扶持网络文化产业提供依据,并帮助其更好的制定和修正补助政策,实现补助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本文的研究工作可概括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政府通过补助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本文采用归纳演绎法在明确和完善网络文化产业概念及系统研究网络文化产业各种特性的基础上,先是从市场失灵、产业竞争力理论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出发论述政府扶持该产业的理论依据;然后在介绍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现状及其原因之后,从中国经济转轨及文化体制改革角度探讨政府通过补助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同时尝试明确政府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第二部分全面剖析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现状。一是依据重要政策出台或技术进步的关键节点将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并详细梳理各阶段的政府政策,总结政策演进情况以及特点和问题。二是依据筛选的179家网络文化上市公司(其中核心领域132家,相关领域47家)年报中披露的政府补助金额数据剖析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特征,包括总体政府补助和不同类型补助(财政拨款、政府奖励和税收优惠)在所有制、细分行业和区域等方面呈现出的分布特征;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和LSD多重比较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验证所有制性质、细分行业和区域因素是否是影响网络文化企业获取政府补助的因素。三是对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内容结构进行分析。基于补助的目的和具体指向性,将样本企业补助明细科目归类整理分为七大内容板块,通过统计分析揭示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内容结构特征。第三部分检验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有效性。本文搭建了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有效性的综合评价框架,利用179家网络文化样本企业2013-2017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政府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财务绩效和市场价值)、创新和增加就业三方面的影响。不仅考察总体政府补助,还考察财政拨款、政府奖励和税收优惠三种细分类型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影响。在整个实证研究中还考虑了所有制因素和细分行业因素对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各种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调节作用。此外还检验了研发投入在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之间是否起到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可归纳为:第一,网络文化产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动态概念。通过梳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及学者繁杂众多的概念中可知,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内容产业到数字文化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数字内容产业再到互联网文化产业、网络文化产业,这些概念的出现是文化产业和不同时段的技术融合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随着科技进步,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网络文化产业的定义还会不断演进。第二,中国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网络文化产业具有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三重属性,同时表现出强大的产业融合和技术关联性等特征,这些特征让其具备了其他产业没有的优势。市场失灵理论(外部性、公共产品、信号传递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为政府介入网络文化产业提供了理论基石。同时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缓解中小科技型网络文化企业融资困境的现实情况也需政府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本文还明确政府的角色应定位为公共网络文化产品的监管者和提供者,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者和调控者,网络文化市场秩序的建设者和维护者。第三,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政策不断完善但仍需优化。我国网络文化产业从萌芽发展至今可划分为六个阶段,管理和补助扶持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并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现有补助政策呈现出规制监管的专门性和政府补助的一般性,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网络化转型补助政策多过扶持新兴网络文化产业补助政策等特征。同时补助政策也存在不够具体,相对被动和滞后需求等问题。虽然我国已形成了包含财政资金、专项基金、税收减免、政府采购、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项目补贴和政府奖励等在内的多种手段的综合补助政策体系,但尚未建立对各种政策和措施的效果和绩效进行评价的机制。第四,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具有普惠性并且特征复杂。我国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2013-2017年政府补助覆盖率在95%以上,说明补助对于网络文化上市公司是“普惠”政策,而非“特惠”政策。财政拨款是我国网络文化上市公司政府补助最主要的形式,其次为税收优惠;政府奖励呈现出“奖励名目较多,奖励金额不高”的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网络文化企业、相关领域企业和东部地区的网络文化企业相较于非国有、核心领域和中西部地区的网络文化企业在获取补助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法研究发现,网络文化企业在获取政府补助上存在显着的所有制和细分行业差异,而地区差异并没有统计上的显着性。第五,技术创新类补助是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主要内容。中国政府对网络文化产业的补助大部分都投向了技术和创新方面,这符合网络文化产业与技术高度关联的特征。其次为产业专项补助和项目专项补助,投融资补助、涉外补助、人才和就业补助、无形资产补助四块内容的政府补助金额占比较少。第六,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在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方面,政府补助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对企业市场价值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企业财务绩效并无显着影响;在网络文化企业创新和社会责任(就业)方面,政府补助均有积极正向促进作用;(2)不同类型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影响存在差异,财政拨款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市场价值、创新和增加就业方面均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税收优惠对其网络文化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增加就业方面均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奖励对网络文化企业创新有负向影响;(3)所有制因素并没有对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的经营绩效、创新和就业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4)细分行业是影响政府补助和网络文化企业创新、就业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以生产网络文化设备为主的相关领域相较于以网络内容生产为主的核心领域而言,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和增加就业的影响更加显着;(5)研发投入(RD)在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政府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有6.63%是通过企业研发投入来实现的。鉴于以上主要发现和研究结论,本文就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提出如下优化建议:一是要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补助体系;二是明确财政拨款、政府奖励和税收优惠三类补助各自的特征和效果,依据政策既定目标选择合适的补助类型,确保补助发挥最佳效用;三是破除“所有制惯性”,坚持“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立”原则,给予国有和民营网络文化企业平等市场地位,公平合理分配补助资源。四是关注网络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差异,鉴于核心领域企业是网络文化产业的主体最能体现该产业特性,补助可适当向核心领域企业倾斜;五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文化产业补助绩效评价机制,以提高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利用效率。

王雪野[7](2020)在《传媒经济发展的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的经济发展有三个重要节点需要跨越,一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保证信息不再被区隔;二是解决物体不联接问题,实现物体和人的协同互动;三是解决价值实现不对等的问题,使每个人或组织创造的价值都能得到精准记载并随时完成。这三个节点的跨越的根本问题是通过信息畅达,实现资源要素配置的全效问题,也就是解决持续变革中传媒的效能发挥和传媒经济实现问题。本文作者对科技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推动传媒持续变革的思考,对传统媒介变革,新的传媒属性、形态、效能的思考,始于2010年前后;对传媒变革引发的传媒经济范畴和实现机制改变等问题的研究,始于2014年提出“传媒要素”概念[1]。研究至今,在成果有所积累、思路日渐清晰的基础上,希望能借博士学位论文撰写,对此研究进行系统阐释,以期得到各位专家教授和同行学者的教诲与指正,以继续明确方向,深入探索。当云技术解决了数据存储问题,移动终端技术让我们使用网络无比便捷,大数据帮助我们可以精准确定信息来源端和发送端,社交媒体实现信息的轻松交互,5G技术实现数据大容量快速传输,以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人机协同,信息传播主体平台便从广播电视网转移到了互联网,且广电网与互联网的内容传输功能日渐相融,传播形态不断裂变和衍生,单纯的数字信息与传媒内容信息实现了互融和共享,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文化效能的实现开始依赖于信息的传输与交互。于是,传统媒介的单一传播功能日趋复杂化,并迎合于市场需求发生质变,成为一种作用于诸多领域和环节的“要素”,融入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和社会实现环节,积极作用于信息的传输、要素的融通和市场实现模式的创新。为方便表述,基于介质功能的传播技术、平台和机构、组织,在本研究中定义为“媒介”。传统的,定位于媒介的产业和经济实现及其描述,在本研究中定义为“媒介经济”。基于新技术、新业态和传播新生态的媒介、媒体,及其传播方式、运转机制和效能等,在本研究中定义为“传媒”;通过信息精准畅达传输,从而实现对市场资源要素配置全效的驱动和市场实现模式不断创新的传媒作用,被定义为“传媒要素”功能(作用);基于“传媒要素”作用的经济实现和状态描述,被定义为“传媒经济”。在经历了千余年的文字和纸张介质传播、近百年的广播及电视介质传播后,在互联网传播时代,传媒如何最终从“介质”脱胎为“要素”,如何通过要素功能驱动传媒经济挣脱媒介产业樊篱,渗透至全产业完成经济实现,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也就是通过对传统的“媒介”与当今“传媒”属性异同的对比论证,阐明在驱动机制层面,“传媒要素”如何通过资源要素配置驱动和市场实现模式创新,使传媒经济在不同的产业经济体系和多种经济形态中有效实现。鉴于传媒由媒介变革为要素和从媒介经济发展至传媒经济是全新事物和现象,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结论之一是“介质传媒”(媒介)蜕变为“要素传媒”,并成为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要素之一。传媒通过“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形式,驱动市场资源要素配置趋于全效,促进市场实现模式持续创新。本研究的结论之二是由于传媒属性使然,在固有的传播效能发挥和作为要素的传媒在被配置过程中,传媒生产要素通过信息精准畅达驱使市场资源要素配置驱于全效的同时,实现着不同资源要素的相融和互通;传媒创新要素通过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再到系统的创新裂变效能,驱动着市场实现模式的创新、相融和互通。本研究的结论之三,是传媒要素已经从市场资源要素配置和市场实现等机制层面,浸入并影响各行业产业,使传媒经济实现在各行业产业经济实现中的比重日益增长,作用日趋重要。传媒生产要素作用的核心体现,是传媒通过信息流的丰富、精准、畅达而在市场实现中对要素资源配置的优化;传媒创新要素作用的核心体现,是传媒通过其固有特性催化和驱动创新从点到面到体至系统的演化和繁殖,进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实现效能。传媒作为要素实现着不同行业和产业的相融互通,既从解决经济稀缺问题的角度突破了即有的传媒(媒介)经济概念,也把传媒经济从研究单一媒介领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传媒经济从内涵至外延实现了全新发展。[1]本研究中传媒要素概念的提出与论证、传媒要素驱动机制、基于传媒要素理论的传媒经济定义和传媒经济的“媒介+要素”二层次说等,皆为全新见解,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本研究创造性成果为传媒要素理论和新传媒经济观点,包括基于媒介概念创新的传媒要素概念、基于市场资源禀赋和要素配置理论创新的传媒要素作用,和针对传统的、囿于媒介行业产业本身的传媒经济变革研究,以及实现创新和突破的传媒新经济理论等。

刘雪松[8](2018)在《“工业4.0”中政企合作及政府治理的研究 ——以长沙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世界,先进制造业国家纷纷制定和实施“工业4.0”国家战略,力图提升自身工业制造的竞争力,占领职能制造的制高点。在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版“工业4.0”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希望通过“工业4.0”突破困境,并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在此发展战略和大背景下,政府首先负责着战略导向,制定了适合国家特色的工业战略,已走出了升级自身工业的重要第一步。在“工业4.0”发展过程中,政府还发挥行政职能,为企业协调服务,横向扩展。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实践者,以不同形式迎接工业4.0战略,促进自身发展,企业是“工业4.0”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核心所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天然属性的离不开政府的影响,另一方面需要主动寻求政府的支持。本文重点研究在“工业4.0”发展伊始,从发展过程中政府治理和企业发展的利益相关方及需求出发,参考国内外政府和企业在“工业4.0”战略和发展上的预期规划、实际行动及经验,结合长沙本地企业的“工业4.0”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分析本地政企合作实践以及政府治理的政策和应用,针对其中的成功经验和短板,着眼全局,从需求角度筛选总结出一些经验。本文分别在开放思维方式、完善工作组织设计和职能角色、促进“工业4.0”标准建设、制定路线图、加强产业政策、发挥先进企业示范作用、促进基础研发与教育变革、完善法律与政策保护保障,以及预防失业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措施。这些建议和措施,旨在有助于提高政府在“工业4.0”上的治理能力,提升企业发展动能,促进“工业4.0”良性发展。研究“工业4.0”中政企合作实践方式及其公共政策,有助于我们对先进国家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有清晰和本质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积极主动的去迎接挑战,吸取有利于我们进步和发展的观点、理念、战略和政策思想;有助于了解企业发展的规律,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有助于理清政企合作的方式、方法,可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和升级对策;更有助于完善政府治理水平,推动政府管理理念的更新进步,并对政府自身的改革具有参考意义。探索“工业4.0”,实现互利共赢,也更加拓展政府的积极影响力。

苏贝[9](2018)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已经向实体经济回归,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衡量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与世界先进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相比,我国长期以来的发展规律以及发展轨迹,使得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出现了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低端化、产业空心化、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等核心问题。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破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因此,本研究基于目前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探索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产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的文献基础,梳理并总结现有关于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研究成果;其次,根据目前我国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确定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确定产品市场需求、智能技术创新、智能装备资源、智能交互能力、数字化集成能力、智能服务平台等为制造业智能化的影响因素,将市场竞争强度作为调节变量,深入分析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提出6个主假设、18个分假设,共24个研究假设;之后应用spss19.0和Amos17.0进行实证研究,具体地,包括样本描述、数据质量检验、差异性分析、回归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最后根据实证检验结果提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政策措施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市场需求、智能技术创新、智能装备资源、智能交互能力、数字化集成能力、智能服务平台对智能化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作用,但产品市场需求对智能制造效率并不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同时市场竞争强度对影响因素与智能化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具有调节作用。24个研究假设,其中23个研究假设被证实,1个研究假设被证伪。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持。

蒋昌俊,陈启军,乔非,杜晓丽[10](2008)在《数字服务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行业服务乃至整个服务业进入数字化时代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全球经济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和网络技术驱动的广泛深刻的革命,每个行业生存的指导原则就是必须变成一个服务行业。如果说技术是制造经济的生命,服务就是知识经济的灵魂[1]。网格计算和互联服务的研究、面向服务的结构(SOA)的建立、开放服务网关标准(OSGi)的提出、万维学的兴起、各种智能终端技术的日新月异,从理论、技术、资源、服务载体等各个层面,推进整个服务业进入数字化时代。作为互联服务的先行者,IBM公司

二、制造企业复杂生产设备数字化多媒体远程服务与远程工程支持系统研究──工业与教育示范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造企业复杂生产设备数字化多媒体远程服务与远程工程支持系统研究──工业与教育示范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来源
    第二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一 工业设计正在成为全球创新发展新模式
        二 我国工业设计已处于突破规模优势临界点
        三 工业设计正在发生三个深刻变化
        四 我国工业设计快速升级发展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 意义1: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政策红利”阶段转向“创新红利”阶段
        二 意义2: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跟随式发展”转型为“先进性发展”
        三 价值:为中国工业设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行动路径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行动路线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 工业设计产业研究综述
        二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三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 研究的创新点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
    第一节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一 工业设计的界定
        二 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主要特征
        四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产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定义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三 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执行
    第三节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工具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分析工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脉络
    第一节 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与成长
        一 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
        二 与产业脱节的初期成长阶段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成长
    第二节 政策推动下的产业发展
        一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重要政策的提出
        二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典型企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智能互联时代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一 工业设计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二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分析
    第一节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和特征分析
        一 智能互联时代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特征
        二 智能互联时代对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新的要求
        三 智能互联时代设计产业的发展和走向
    第二节 服务国家现行战略
        一 “双循环”战略
        二 “一带一路”倡议
        三 供给侧、需求侧升级
    第三节 发展战略分析
        一 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二 智能互联时代下的中国工业设计产业SWOT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互联时代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战略
    第一节 战略之一: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构建战略
        一 构建设计产业资源配置系统
        二 工业设计产业领域扩展
        三 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第二节 战略之二:设计创新力的新生态构建战略
        一 智能互联重构“人、物、环境”设计生态
        二 数字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三 工业设计产业生态构建策略
        四 法律法规的保障策略
    第三节 战略之三:推动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构建战略
        一 工业设计与数字技术的新关系构建
        二 工业设计与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的新关系构建
        三 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的新关系构建
    第四节 战略之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构建战略
        一 融入国际设计业界的“语境”
        二 成立中国主导的国际设计组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路径之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
        一 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二 构建智能互联时代工业设计技术支撑体系
        三 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
    第二节 路径之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
        一 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
        二 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三 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
    第三节 路径之三:开展人才培养工程
        一 建设设计开放大学
        二 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
        三 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
    第四节 路径之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 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二 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机器人智能柔性生产线远程维护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相关技术研究综述
        1.3.1 故障诊断技术
        1.3.2 远程维护技术
        1.3.3 5G和边缘计算技术
    1.4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机器人智能柔性生产线远程维护系统总体设计
    2.1 机器人柔性生产线组成部分
    2.2 产线生产特点
    2.3 系统功能需求
    2.4 体系构架设计
    2.5 通信网络硬件架构设计
    2.6 软件功能架构设计
        2.6.1 数据指标管理
        2.6.2 设备维护管理
        2.6.3 远程控制与视频模块
        2.6.4 故障诊断
        2.6.5 数据库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远程维护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1 产线故障树建立
        3.1.1 故障树分析方法概述
        3.1.2 故障树建立过程
        3.1.3 故障树的结构函数
        3.1.4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3.1.5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3.1.6 产线设备故障树
    3.2 远程巡检机器人总体设计
        3.2.1 技术要求
        3.2.2 总体构建
        3.2.3 执行机构与维护机构
        3.2.4 辅助传感器
        3.2.5 行走机构与动力系统
        3.2.6 控制系统与通讯系统
    3.3 本章小节
第四章 考虑设备故障的产线调度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3 改进遗传算法混合贪婪操作设计
        4.3.1 编码与解码
        4.3.2 个体适应度计算
        4.3.3 种群初始化
        4.3.4 交叉操作
        4.3.5 变异操作
    4.4 仿真分析与结果
        4.4.1 无机器维护的产线调度
        4.4.2 出现机器维护的产线调度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远程维护功能实现
    5.1 远程维护系统总体框架图
    5.2 登录界面
    5.3 远程实时监测
    5.4 故障诊断与健康状态评估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3)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与资本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一、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二、恩格斯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三、列宁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第二章 劳动关系在历次工业革命中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第二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第三节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第三章 新科技革命推动劳动关系的新变革
    第一节 新科技革命的技术特征及其引发的生产方式变革
        一、新科技革命的技术特征
        二、新科技革命中的生产方式变革
    第二节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的劳动新形态和新特征
        一、劳动形态数字化
        二、劳动对象和产品非物质化
        三、劳动资料智能化
        四、劳动价值创造隐性化
    第三节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的资本新形态和新逻辑
        一、资本形态的历史流变与新发展
        二、新科技革命视域下资本运动的新逻辑
    第四节 新科技革命中的劳动关系新变化
        一、契约关系多元化
        二、支配关系隐蔽化
        三、博弈关系复杂化
第四章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变革中的矛盾问题
    第一节 劳动过程的劳资矛盾问题
        一、用工矛盾
        二、“机器换人”矛盾
        三、收入分配矛盾
    第二节 劳动关系调节机制不完善
        一、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有待强化
        三、劳动保障监察机制有待健全
    第三节 劳动法制不健全
        一、劳动立法有待完善
        二、劳动司法有待规范
        三、劳动执法有待健全
第五章 发达国家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第一节 美国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一、美国劳资关系现况
        二、美国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第二节 德国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一、德国的劳资关系现况
        二、德国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第三节 日本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一、日本的劳资关系现况
        二、日本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第六章 推动我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坚持以劳动正义引领新时代劳动关系健康有序发展
        一、保障平等的劳动发展权
        二、坚持劳动分配正义
        三、约束资本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
    第二节 推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创新
        一、强化用工矛盾调处
        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三、深化工会改革创新
        四、健全三方协调机制
    第三节 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一、健全党领导下的劳动关系协同治理机制
        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
        三、构建规范化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
    第四节 促进劳动法制现代化
        一、健全完善劳动立法
        二、推动劳动司法规范化建设
        三、提高劳动执法效能
结语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6)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论文结构和创新
    四、研究不足及展望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政府补助研究综述
        一、政府补助界定及类型
        二、政府补助的动机研究—政府宏观角度
        三、政府补助的影响研究—企业微观角度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一、网络文化产业的界定和分类
        二、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评价
        三、网络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国际经验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综述
        一、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和角色
        二、网络文化产业的财税金融补助政策
        三、政府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影响
    文献述评
第二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的特性
        一、网络文化产业的“三重属性”
        二、网络文化产业的经济特征
        三、网络文化产业的产业特征
    第二节 政府补助网络文化产业的理论依据
        一、市场失灵理论
        二、产业竞争力理论
        三、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第三节 政府补助网络文化产业的现实依据
        一、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简析
        二、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因
        三、中国政府补助网络文化产业的现实考虑
    第四节 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定位
        一、网络文化产业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二、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演进历程及政策梳理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孕育期(2000 年以前)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初步发展期(2001-2004 年)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期(2005-2008 年)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四节 网络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期(2009-2012 年)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五节 步入移动互联网时期(2013-2015 年)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六节 成为战略新兴产业新时期(2016 年至今)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特征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筛选与政府补助总体情况
        一、样本公司筛选和数据来源
        二、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总体情况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总体政府补助特征
        一、总体政府补助的所有制分布特征
        二、总体政府补助的实际控制人分布特征
        三、总体政府补助的细分行业分布特征
        四、总体政府补助的区域分布特征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不同类型政府补助特征
        一、不同类型补助的所有制分布特征
        二、不同类型补助的细分行业分布特征
        三、不同类型补助的区域分布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分类
        一、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补助明细科目情况
        二、网络文化上市公司补助内容分类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特征
        一、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补助内容结构总体分析
        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三、不同细分行业的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四、不同区域的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一、区域与细分行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二、区域与所有制性质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三、所有制性质与细分行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有效性验证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
        二、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
        三、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社会责任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和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取和度量
        三、模型设计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
        二、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
        三、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社会责任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一、网络文化产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动态概念
        二、中国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存在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
        三、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政策不断完善但仍需优化
        四、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具有普惠性并且特征复杂
        五、技术创新类补助是网络文化产业补助的主要内容
        六、补助有益于企业提升市值及促进创新和增加就业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补助优化建议
        一、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补助体系
        二、明确各类补助的特征和效果确保发挥最佳效用
        三、破除所有制惯性确保市场主体可公平获得补助
        四、关注产业内部结构差异可适当向核心领域倾斜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文化产业补助绩效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A:《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
附录 B:中国网络文化及相关产业上市公司名单
致谢

(7)传媒经济发展的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关于媒介和传媒的界定
        1.3.2 关于传媒产业、媒介经济和传媒经济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安排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传媒经济研究文献梳理与分析
        2.1.1 相关概念的提出与论述
        2.1.2 传媒经济研究的发展脉络
    2.2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文献梳理与分析
        2.2.1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的起步——20世纪80年代~2003年
        2.2.2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的发展——2003 年至今
        2.2.3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类别
    2.3 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研究文献综述
        2.3.1 生产要素相关文献综述
        2.3.2 创新要素相关文献综述
    2.4 传媒要素与传媒经济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章 传媒变革:从介质到要素
    3.1 传媒从介质到要素的属性变革分析
        3.1.1 传媒变革的生态分析
        3.1.2 传统媒体的转变
        3.1.3 传媒属性变化分析
    3.2 传媒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的机理分析
        3.2.1 传媒生产要素
        3.2.2 传媒创新要素
第四章 传媒要素驱动机制
    4.1 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的配置效应
    4.2 传媒要素配置模型分析
        4.2.1 基本工具——新古典多部门模型
        4.2.2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4.3 传媒要素配置案例分析
第五章 从媒介经济到传媒经济
    5.1 媒介产品的经济分析
        5.1.1 媒介产品生产的终止分析
        5.1.2 媒介产品生产的分离和临界分析
    5.2 媒介市场现状分析
        5.2.1 产业边界在媒介融合中趋于淡化
        5.2.2 利益共同体在传媒共融中逐渐形成
        5.2.3 视频化与泛内容化传播逐渐升级
        5.2.4 传播垂直化推进大众传媒小众传播
        5.2.5 媒介产业化推动实体化功能发展
        5.2.6 特殊情形下的主流媒体融合
    5.3 从媒介经济至传媒经济
        5.3.1 传媒经济新环境与传媒经济新发展
        5.3.2 传媒要素作用与传媒经济发展
第六章 传媒经济实现
    6.1 大数据技术与传媒要素作用
        6.1.1 传媒与大数据的融合运用分析
        6.1.2 大数据构架与传媒要素作用体现
        6.1.3 数据云技术的传媒效能实现
        6.1.4 数据分析与挖掘的传媒要素作用
    6.2 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传媒经济实现
        6.2.1 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介产业发展
        6.2.2 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传媒要素效能
        6.2.3 智能产业发展与传媒经济实现
    6.3 智慧金融发展中的传媒经济实现
        6.3.1 智慧金融发展与传媒效能实现
        6.3.2 传媒效能与金融发展
        6.3.3 智慧金融的传媒经济实现
    6.4 5G技术应用中的传媒经济实现
        6.4.1 5G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分析
        6.4.2 5G的传媒融合与效用
        6.4.3 5G技术应用的传媒经济实现
    6.5 传媒要素作用于区块链技术的传媒经济实现
        6.5.1 区块链运作机理及传媒作用
        6.5.2 区块链应用中的传媒经济实现
    6.6 传媒要素作用于传统产业的传媒经济实现
第七章 结论
    一、对媒介和传媒的再认识
    二、对媒介经济和传媒经济的再定位
    三、经济与传播新生态和传媒经济发展新机遇
    四、传媒要素驱动传媒经济发展研究的缺憾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8)“工业4.0”中政企合作及政府治理的研究 ——以长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工业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1.1.2 “工业4.0”的战略期待
        1.1.3 政企合作是发展“工业4.0”必由之路
    1.2 “工业4.0”中政企合作及政府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简析
    1.3 研究意义、资料收集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资料收集和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的特点
第二章 “工业4.0”中政企合作中的利益关系及需求
    2.1 关键概念释义
        2.1.1工业4.0
        2.1.2 政企合作
    2.2 “工业4.0”中政府和企业的利益关系
    2.3 “工业4.0”中政府和企业的基本职能
        2.3.1 政府的基本职能
        2.3.2 企业的基本职能
    2.4 政企合作发展“工业4.0”的需求及因子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工业4.0”发展及政府治理的经验综述
    3.1 国外先进国家“工业4.0”战略背景
        3.1.1 德国“工业4.0”
        3.1.2 美国“再工业化”
        3.1.3 日本工业智能化
        3.1.4 韩国“制造业创新3.0”
    3.2 国外先进国家“工业4.0”实践上的经验
        3.2.1 METHODS– 政府高度重视“工业4.0”战略规划
        3.2.2 MOTHER-NATURE– 政府塑造“工业4.0”发展的健康环境
        3.2.3 MEASUREMENT– 政府促进专业组织管理和标准化建设
        3.2.4 MATERIAL– 政府加强产业政策和合理配置资源
        3.2.5 MACHINERY– 政府和业界高度重视利用新科技优势
        3.2.6 MANPOWER– 政府和业界共同加强提高人才素质
    3.3 “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实践概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沙市“工业4.0”政企合作及政府治理的实证研究
    4.1 长沙市“工业4.0”相关政策和行动
        4.1.1 长沙市“工业4.0”相关政策和行动的综述
        4.1.2 政策和行动对满足政企合作需求的覆盖面
    4.2 长沙博世“工业4.0”案例介绍
    4.3 分析政企合作及政府职能上的成功经验
        4.3.1 政企共同构建良性的“工业4.0”外部生态系统
        4.3.2 企业在积极构建良性的“工业4.0”内部生态系统
    4.4 思考政企合作及政府治理上的的短板
        4.4.1 METHOD– 对整体规划和产业政策编制上的担忧
        4.4.2 MOTHER-NATURE– 对软环境改善上的疑问和不足
        4.4.3 MEASUREMENT- 标准和评估监督机制的不足
        4.4.4 MATERIAL- 满足产业资源需求上的不足
        4.4.5 MACHINERY– 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不足
        4.4.6 MANPOWER- 人力资源和研发资源开发的不足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升级“工业4.0”下政企合作及政府治理的措施思考
    5.1 METHODS– 顺应战略趋势和细化发展路线
        5.1.1 政府要继续强化品牌战略和引导
        5.1.2 政府要细化发展路线图
    5.2 MOTHER-NATURE– 打造创新务实的环境
        5.2.1 政府要具备开放创新和务实推进的心态环境
        5.2.2 政府要促进形成有战略合力的舆论
        5.2.3 政府要加强法律保护和政策保障
    5.3 MEASUREMENT- 完善工作组织设计和监督评估机制
        5.3.1 政府要完善策略化、专家型、知识型组织设计
        5.3.2 政府促进缔结地方“工业4.0”产业技术联盟
        5.3.3 政府要推动“工业4.0”标准体系和框架建设
        5.3.4 政府要完善监督评估机制
    5.4 MATERIAL- 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5.4.1 政府要持续加强“工业4.0”产业政策支持
        5.4.2 政府要充分利用先进企业的示范作用
        5.4.3 政府要更加关注中小企业的需求
        5.4.4 政府要主动搭建信息资源互动平台
    5.5 MACHINERY- 加强软件和关键零部件研发
        5.5.1 政府要加大工业软件国产化研发投入
        5.5.2 政府要增加关键硬件、零部件研发投入
        5.5.3 政府要加大支持发展5G移动通信网络
    5.6 MANPOWER- 促进基础研发和人才教育变革
        5.6.1 政府要加强引进和培育“工业4.0”人才
        5.6.2 政府要规划完善系统化的教育体系
        5.6.3 政府要倡导终身学习的文化
        5.6.4 政府要提前关注失业和保障再就业
    5.7 本章小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2 研究综述
    2.1 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内外转型升级内涵相关研究综述
        2.1.2 国内外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综述
        2.1.3 国内外转型升级路径相关研究综述
    2.2 智能制造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智能制造内涵相关研究综述
        2.2.2 国内外智能化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综述
        2.2.3 国内外智能化转型升级路径相关研究综述
    2.3 研究述评
3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现状
    3.2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存在问题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理论研究
    4.1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确定
        4.1.1 扎根理论
        4.1.2 案例选择
        4.1.3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4.1.4 范畴提炼
    4.2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
        4.2.1 产品市场需求与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4.2.2 智能技术创新与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4.2.3 智能装备资源与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4.2.4 智能交互能力与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4.2.5 数字化集成能力与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4.2.6 智能服务平台与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4.2.7 市场竞争强度的调节作用
    4.3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影响因素模型假设
        4.3.1 研究假设
        4.3.2 概念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研究设计与预调查
    5.1 变量定义
    5.2 预试问卷设计
    5.3 预试问卷分析
        5.3.1 预试问卷的项目分析
        5.3.2 预试问卷的因素分析
        5.3.3 预试问卷的信度分析
    5.4 正式问卷
    5.5 本章小结
6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6.1 研究样本
        6.1.1 数据收集
        6.1.2 样本描述
    6.2 数据质量检验
        6.2.1 正态性检验
        6.2.2 相关性检验
        6.2.3 信效度分析
    6.3 差异性分析
        6.3.1 企业规模
        6.3.2 行业地位
        6.3.3 员工受教育程度
    6.4 回归分析
        6.4.1 产品市场需求正向影响智能化绩效
        6.4.2 智能技术创新正向影响智能化绩效
        6.4.3 智能装备资源正向影响智能化绩效
        6.4.4 智能交互能力正向影响智能化绩效
        6.4.5 数字化集成能力正向影响智能化绩效
        6.4.6 智能服务平台正向影响智能化绩效
        6.4.7 市场竞争强度调节作用的假设检验
    6.5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6 检验结果总结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果讨论
    7.2 对策与建议
        7.2.1 企业层面
        7.2.2 产业层面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制造企业复杂生产设备数字化多媒体远程服务与远程工程支持系统研究──工业与教育示范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D]. 刘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机器人智能柔性生产线远程维护系统研究[D]. 陈科百.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D]. 孙璇.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1)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D]. 曾维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7]传媒经济发展的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研究[D]. 王雪野. 西北大学, 2020(07)
  • [8]“工业4.0”中政企合作及政府治理的研究 ——以长沙为例[D]. 刘雪松.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9]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D]. 苏贝.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10]数字服务系统[A]. 蒋昌俊,陈启军,乔非,杜晓丽. 2007-2008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 2008

标签:;  ;  ;  ;  ;  

制造企业复杂生产设备数字多媒体远程服务与远程工程支持系统研究——产教示范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