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化探室内工作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振焕[1](2021)在《滇西保山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示踪》文中指出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云南保山地块北部,是“三江”特提斯域南段已知的大型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重要科研意义。本文以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为基础,从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等方面入手对该矿床进行了研究。查明了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及演化过程,揭示了矿质运移方式与沉淀机制,进一步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本次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详细的野外及岩相学观察,理清了矿床具有水平方向从东至西、垂直方向由深至浅依次为含Fe黑柱石阳起石矽卡岩、含Cu石榴子石阳起石矽卡岩、含Pb-Zn阳起石矽卡岩的矿化蚀变特征,对应的成矿流体从下往上、从东向西远距离运移。(2)岩石地球化学方面,根据岩(矿)石主量元素含量随标高的变化趋势和微量及稀土元素的配分特征,确定成矿物质来源于Eu亏损的深部岩浆,而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体位于地下深部。(3)不同阶段石英内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从退化蚀变阶段至碳酸盐阶段流体的均一温度逐渐降低,盐度先升高,再降低。其中,石英-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为151~266℃,WL型包体盐度为1.9~18.9wt.%Na Cle q,S型包体盐度为31.9~33.5wt.%Na Cleq,盐度具有2个区间。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成分为H2O和极少量N2,在子矿物中新发现了斑铜矿。成矿流体属H2O-Na Cl体系。(4)硫化物的S、Pb同位素特征显示,硫源为深部幔源岩浆硫和地层硫构成的混合硫,各成矿阶段内硫同位素分馏已达平衡状态;硫化物富铀铅、略亏损钍铅,呈造山带铅特征,铅源为上地壳铅和少量深部壳源乃至幔源岩浆铅的混合。(5)根据上述研究成果,重塑了流体来源及其在成矿过程中的演化特征,推演成矿流体携带的成矿金属元素主要以稳定络合物形式运移,成矿物质经历流体沸腾、水-岩反应及氧化-还原环境的改变发生沉淀。推断与成矿有关的中酸性岩体隐伏于地下深处,矿床为层控矽卡岩型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崔正坤[2](2020)在《晋北古店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文中提出研究区地处华北板块北缘,位于山西省北部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的阴山山脉东段,总体呈北东—南西走向,北部位于内蒙断块东南缘,南部位于大同盆地东支。区内前寒武纪变质基底构造及中、新生代构造广泛发育,自太古宙起,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了较复杂的地质状况。前人在该地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利用地球化学勘查方法进行找矿勘查,而对构造与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聚集规律之间的关系研究尚显不足。因此,本文以“晋北古店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为题,从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调查及以往地质资料收集入手,对古店地区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内中、新生代断裂构造的变形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在深入剖析地球化学综合异常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其所指示的构造意义。古店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样品分析结果表明,Au、Ag、Pb、Zn、W、Mo是该区主要的成矿元素。各主要成矿元素的变异系数基本均大于1,分布也极不均匀,多数元素的极大值、标准离差较大,且高于元素的背景值。根据区内的地层和岩浆岩分布特征把研究区的地质单元划分为13个,其中新太古代岩浆岩和第四系样品数占较大比重,区内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在新太古代岩浆岩和第四系两个地质单元有重要显示。研究区地球化学综合异常主要有AS4、AS9、AS10、AS12、AS31和AS36。对这6个综合异常特征的深入剖析,并结合区内断裂构造的变形特征研究表明,元素异常的分带和浓集中心展布方向主要受区内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少部分受南北向断裂所控制。其中,Au异常受北东向断裂控制比较明显,其他大部分成矿元素的异常晕形态呈北西向展布,特别是Ag、Pb、W、Mo、Cd、Bi等元素的分布受北西向断裂控制尤其明显。在断裂构造切割交汇部位,元素的浓集度往往变高、异常范围变大,是寻找隐伏矿体的最有利部位。
武国朋[3](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集宁浅覆盖区钼多金属矿成矿预测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集宁地区是华北克拉通北缘重要的钼多金属矿产地之一,具有较大的钼多金属矿成矿潜力。然而,该区地表所覆盖的新生代玄武岩和碎屑沉积物对成矿信息具有屏蔽和衰减作用,对进一步找矿勘查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本文结合覆盖区的特点,基于研究区地质构造及成矿规律,建立了钼多金属矿找矿模型,综合地质、重磁、地球化学等多源地学数据,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开展了多源找矿信息提取与成矿定量预测研究。主要取得成果如下:(1)断裂构造解译基于1:20万区域重力和航磁数据,运用位场分离及边界识别方法开展断裂构造解译,结果将覆盖区隐伏断裂及深部断裂刻画出来。同时,借助t统计量分析定量评估断裂构造对矿床产出的最佳影响域为4 km。(2)中酸性岩浆岩圈定基于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及重磁场数据,分别利用主成分分析、有监督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方法开展中酸性隐伏岩浆岩的圈定。通过t统计量及ROC曲线对以上三种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得,采用随机森林得到的推断岩体与出露中酸性岩体具有更好的空间对应关系,并可进一步帮助揭露隐伏花岗岩体的分布;(3)综合矿化异常提取基于专家知识获得的矿化指示元素(包括W、As、Bi、Hg、Sb、Cu、Mo、Ag、Pb、Zn、Au),在利用因子分析提取的矿化综合异常的基础上,采用能谱-面积(S-A)多重分形模型进一步将异常与背景分离,从而压制玄武岩覆盖层影响,同时突出弱缓地球化学异常;(4)基于机器学习的覆盖区矿产资源预测机器学习成矿预测中已知矿床(点)数量较少,导致预测结果准确率虽高,但实际意义指示不大。本文探索扩大负样本选取数量,然后对正样本过采样以平衡样本集,训练结果同时提高了预测准确率及成功率。正例和无标记样例(即PU算法)学习仅利用正样本标签和无标记样本数据,避免创建负样本标签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尝试被引用到成矿预测,得到的预测结果优于传统有监督方法。多源找矿信息结果对比显示,基于过采样随机森林方法得到的成矿预测结果最优,基于此集宁地区圈定A级远景区6个,B级远景区2个,C级远景区3个,为研究区钼多金属矿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部署建议。(5)泉子沟远景区综合地球物理评价综合重磁电震等方法,对泉子沟覆盖层区域主要地质体及构造进行勘查,并评估其找矿潜力。重磁震联合建模结果显示,该区发现一隐伏断陷盆地及三个隐伏花岗岩体,其中中部花岗侵入岩具有低阻、高极化率及较高钼异常,因此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且已得到部分钻孔资料验证。
王彬[4](2020)在《东昆仑莫河下拉金银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文中认为莫河下拉所在区域位于东昆仑西段北坡,柴达木盆地南缘,大地构造单元属于秦祁昆造山系的东昆仑弧盆系,所在区域对应的构造位置处于柴达木陆块与祁漫塔格陆块的结合部位,对应的构造单元是东昆仑晚加里东造山带中的祁漫塔格-都兰造山亚带。研究区属祁漫塔格-都兰华力西期铁、钴、铜、铅、锌、锡、硅灰石、(锑、铋)成矿带,是本省内矽卡岩矿床-铁多金属矿的主要成矿带,该带地质构造特征对热液型和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多金属矿产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成矿地质条件极为优越。出露的主要地层为白沙河组,岩性以片麻岩、混合岩为主;侵入岩较为发育,常见有肉红色二长花岗岩、深灰色闪长岩、灰白色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及浅肉红色—肉红色中细粒钾长花岗岩;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断裂作用较强烈,以北西向断裂为主。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地层中Au、Cu、Zn、Pb、W元素含量较高,富集成矿的可能性较大;本区断裂构造较为活跃,为成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化探异常显着,套合较好,预示着成矿有利部位;邻区成矿事实明显;同时研究区内已圈定金矿(化)体多条,目前工作程度比较低,可以通过进一步勘查,提高地质成矿背景研究程度,故本区对寻找金多金属矿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综合研究成果表明区内矿体分布与印支期浅肉红色、灰白色二长花岗岩关系较为密切,目前所发现的矿(化)均产于该套岩体内或与地层接触带附近。研究区矿体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英岩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根据上述金矿化体地质特征分析,可看出研究区金矿化体的形成具有以下特征:矿化体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化体形态简单,呈条带状、脉状产出;破碎蚀变带为后期热液成矿提供了导矿、容矿空间;矿化体近矿围岩蚀变强烈,以热液蚀变为主,主要为硅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多出现在矿化体两侧及附近。莫河下拉地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下元古界金水口岩群。矿体主要呈脉状产出,近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和绢英岩化,主要金属矿物有磁铁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铜矿。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侵入岩为晚三叠世花岗岩和中酸性脉岩。流体包裹体测试显示,成矿流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少量纯液相包裹体。成矿第Ⅰ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420~440℃,盐度为9.5%~11.5%Na Cl eqv。第Ⅱ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50~300℃,盐度为5%~8%Na Cl eqv。第Ⅲ阶段均一温度为100~160℃,盐度为2.5%~4.5%Na Cl eqv。估算主成矿压力为7~8MPa,成矿深度为0.7~0.8km。矿石硫铅同位素组成显示矿质来源于深源,可能主要为与成矿有关的晚三叠世花岗岩类,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床成因类型为中温热液脉型多金属矿。通过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和找矿标志分析,认为区内主攻矿床类型为中温热液脉型和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存在斑岩型铜矿找矿潜力。
龚庆杰,夏学齐,刘宁强[5](2020)在《2011~2020中国应用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分析应用地球化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着重介绍了勘查地球化学在调查、评价、开发和修复四个阶段近十年的研究进展。调查方法可分为传统化探和非传统化探方法,传统化探方法日趋成熟、规范并得以持续推广应用,非传统化探方法在覆盖区勘查备受重视;评价主要集中在确定元素组合、圈定异常和评价异常方面,除持续应用外,其方法技术仍以对比为主导,但知识驱动技术初露端倪;在开发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地浸法铀矿采选方面;修复主要是针对矿山环境的修复,由此产生了地球化学工程学这一新兴领域。
张涛[6](2020)在《岩性地球化学基因的检验 ——以河北王安镇地区为例》文中指出不活动元素具备的稳定性使风化产物(如风化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等)充分保留其母岩元素组合特征,继而不活动元素间的含量变化趋势很有可能由母岩传递到风化产物中。基于不活动元素的稳定性组合特征,严桃桃等(2018)构建了岩性地球化学基因序列:Al2O3→SiO2→P→Ti→La→Fe2O3→Th→Zr→Nb→Y→U,并以基因相似度比较不同地球化学基因之间的相似性。本文选取河北省涞源县王安镇地区从岩石至土壤的花岗岩风化剖面、剖面配套的土壤-水系沉积物剖面和王安镇地区1:20万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三种比例尺尺度的样品,检验所构建的岩性地球化学基因在不同程度风化产物中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岩性地球化学基因能够很好地适用于花岗岩及其风化产物,在其风化过程中,岩性地球化学基因从土壤样品至母岩(花岗岩)具有良好的继承性,从花岗岩至其风化产物具有良好的遗传性。对于相同母岩的土壤和水系沉积物样品,它们之间的岩性地球化学基因相似度也很高。因此,岩性地球化学基因不仅可利用其继承性对土壤和水系沉积物进行源岩示踪,而且可以示踪土壤和水系沉积物样品的来源,即对样品进行溯源。以区域化探海量地球化学数据为支撑,可以创建适合地球化学大数据的地球化学样品数据库,继而创建相应的岩性地球化学基因数据库,该数据库在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生态环境评估及物证溯源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司臣[7](2020)在《临沧花岗岩风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基因》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对风化过程中的产物进行物源示踪,严桃桃(2018)利用不活动元素的稳定性创造了岩性地球化学基因;而为了描述样品的矿化程度并区分矿化与背景样品,李睿堃(2019)采用不活动元素及热液成矿元素构建了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本文选取了滇西勐海县勐阿镇地区临沧花岗岩从岩石到土壤垂向风化剖面、土壤-水系沉积物水平迁移剖面和1:20万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扫面样品三种机制对岩性地球化学基因和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进行应用及检验。基于70%基因相似度标准,研究区内岩性地球化学基因在风化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遗传性和继承性,来自同一母岩的土壤及水系沉积物样品具有相似的岩性地球化学基因,因此可以利用岩性地球化学基因进行物源示踪。在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方面,矿化样品与未矿化样品各自之间具有较好的基因相似性,但未矿化样品及矿化样品之间基因具显着差异性。以相似度70%作为具有相似基因的标准,1:20万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表现出相似的岩性地球化学基因及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风化剖面及水平迁移剖面样品采样位置位于相似基因区域内。可以利用中国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数据构建岩性地球化学基因库对风化产物进行溯源,并应用于基础地质、法庭地球化学等领域;利用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区分背景样品与矿化样品,并应用于地质找矿等领域。
展雪辉[8](2020)在《微量元素风化行为的定量表征 ——以河北涞源王安镇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风化过程中微量元素的行为在刻画地球化学背景值、圈定矿化异常以及环境地球化学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河北涞源王安镇地区分析风化过程中元素的行为,采用经验方程法来定量表征微量元素的风化行为,前人经验方程是对全国14个剖面数据进行拟合得到的,仅利用三个风化指数WIG、Al2O3/Ti、K2O/SiO2便能计算出27种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本文在王安镇地区采集27件样品数据,其中风化剖面11件、土壤样品3件,水系沉积物2件,岩石样品11件。通过对王安镇地区的样品测试分析和数据处理发现27种微量元素中有15种微量元素的背景值可由前人的经验方程得到较好的定量表征,针对其他13种微量元素,本文发现其含量与WIG值之间存在着二次函数关系,因此将这13种微量元素的背景值定量表征为:lg(c)=A*lg(|a*WIG2+b*WIG+c|)+B*lg(Al2O3/Ti)+C*lg(K2O/SiO2)+D式中c为微量元素的含量,除Cd、Hg含量单位为ng/g外其余微量元素含量单位为μg/g;WIG为花岗岩风化指数;Al2O3,SiO2,K2O代表氧化物的质量百分数(单位为%);Ti为样品中Ti的含量,单位为μg/g。回归数据中WIG值的变化范围约为49.7893.96,SiO2含量变化范围为57.5774.22,Al2O3含量变化范围为13.0516.72,CaO含量变化范围为0.2585.585,其中A,B,C和D为拟合参数,a,b,c为WIG的系数。基于收集的背景区10个样品对新拟合的经验方程进行验证,发现在误差范围计算值与实测值相一致,这表明上述方程对刻画王安镇地区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可行的。基于原经验方程和新拟合方程,对王安镇地区的八种重金属元素Pb、Zn、As、Ni、Cr(采用原经验方程)和Cu、Cd、Hg(采用新拟合方程)进行研究,提出经验方程在环境评价中识别元素异常的方法。将经验方程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若计算值与实测值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代表正常风化的元素含量;若计算值明显高于实测值,代表元素迁入;若计算值明显低于实测值,代表元素迁出。
魏超[9](2020)在《冈底斯西段打加错-纳弄勒地区化探数据处理及找矿评价》文中提出冈底斯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带,区内大多数矿床在异常图中表现出“高大全”的特点。但位于成矿带西段的打加错-纳弄勒地区,地质情况复杂,林子宗群火山岩覆盖严重,化探异常较弱。此前在打加错-纳弄勒地区已开展过许多地质-化探工作,找矿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总体找矿效果不显着。因此,如何在打加错-纳弄勒地区特殊的地质情况下,筛选出具有成矿潜力的弱异常,为矿产地质调查提供有利靶区十分必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传统均值标准差法、C-A法、地质内涵法3种处理方法分别处理分析冈底斯西段火山岩区(打加错-纳弄勒地区)1:50万水系沉积物数据,对比几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确定最优方法;然后根据异常特征、区内已知的矿床(点)及地质特点等情况综合分析,进一步优选出找矿靶区,在靶区内先进行异常查证工作,再结合短波红外光谱新技术及地质调查工作预测热液中心的位置,最后通过探槽检查矿化情况。传统方法确定的异常下限较高,异常较少,分布零散,异常区与已知矿点套合一般,弱小异常难以显示,在特殊的地质情况下,有一定的局限性;而C-A法确定的异常下限较低,使得异常大面积显示,常出现有矿无异常、有异常无矿的现象,进而影响后期优选靶区等工作;上述两种方法是依据数理统计原理,寻求最佳异常下限为目的方法。无论异常下限被确定到具体哪个数值,其成图的最终效果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仅仅是异常面积大小的变化,而异常的位置未发生变化。“地质内涵法”客观赋予数据以地质内涵,对原始数据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元素异常强度值再绘制异常图,其中的元素复杂程度图与其相比具有质的区别,尤其是打加错-纳弄勒地区特殊的地质情况下,“地质内涵法”相比于其他两种方法更有一定优势,能够快速筛选出具有成矿潜力的弱异常。根据元素复杂程度图反映出的异常特征,并结合矿床类型异常特征,通过相似类比方法来优选靶区,划分出6个成矿远景区和18个找矿靶区,并选取打加错北铅锌银铜找矿靶区、纳弄勒银铅金找矿靶区进行验证,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各个靶区内均发现了不同程度的矿化,找矿前景良好。
胡凯[10](2020)在《大兴安岭中北段兴安地区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文中认为兴安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北段,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南东缘扎兰屯陆块,东乌旗—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缘内,中生代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北段。研究区内出露地层有古元古界兴华渡口岩群;古生界上泥盆统大民山组;中生界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和下白垩统龙江组;第四系冲洪积和沼泽沉积物。区内侵入岩分布广泛,成岩时代为晚石炭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石类型为中-酸性岩,以晚石炭世侵入岩为主。区内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熔岩类、火山碎屑岩类。变质岩零星出露,主要为基底变质岩系的区域变质岩。区内构造总体方向为北东-南西向,控矿断裂构造主要为东西向和北东向,为矿液提供了运移通道和存储空间。通过对研究区内已知矿(化)体的地质背景、1:5万物化探综合异常特征的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研究区成矿条件。在此基础上,优选金厂沟地区开展重点异常检查工作,主要进行1:1万的地质草测、磁法测量、激电中梯测量、土壤测量以及取样等工作。之后开展综合研究,于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碎屑岩内发现钼矿化点2处,均强烈发育褐铁矿化、硅化等,岩石局部呈片理化,较破碎。通过对比研究区的地质和物化探信息,初步建立了找矿模型,将研究区初步划分为2个B类成矿远景预测区。其中光头山成矿远景区(B-1)主攻矿种为钨钼铜多金属;金厂沟-五道沟成矿远景区(B-2)主攻矿种为钼多金属。根据研究区内预测找矿模型,对比区内地质和物化信息圈定了1个Ⅱ级找矿靶区,金厂沟找矿靶区(B-2-Ⅱ1)以Mo、Ag和W为主要成矿元素,靶区内钼矿化点具有进一步工作前景。
二、区域化探室内工作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区域化探室内工作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滇西保山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示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2.1 大地构造背景 |
1.2.2 矽卡岩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工作概况及完成的工作量 |
1.4.1 工作概况 |
1.4.2 完成的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和认识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4 岩浆岩 |
2.5 区域物、化探异常特征 |
2.5.1 区域物探异常特征 |
2.5.2 区域化探特征 |
2.5.3 区域物、化探异常特征综合分析 |
2.6 区域矿产特征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1.4 变质岩 |
3.2 矿区物、化探异常特征 |
3.2.1 物探异常特征 |
3.2.2 1/2.5 万土壤异常特征 |
3.3 矿床地质 |
3.3.1 矿体特征 |
3.3.2 矿石特征 |
3.3.3 围岩蚀变特征 |
3.3.4 矿化与蚀变分带特征 |
3.4 成矿阶段划分 |
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4.2 样品测试分析 |
4.2.1 岩石主量元素 |
4.2.2 岩石微量及稀土元素 |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3.1 主量元素特征 |
4.3.2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
5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5.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3 包裹体显微测温特征 |
5.3.1 实验设备 |
5.3.2 包裹体均一温度 |
5.4 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5.5 成矿流体性质 |
6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6.1 C-H-O同位素 |
6.1.1 H-O同位素 |
6.1.2 C-O同位素 |
6.2 S同位素 |
6.2.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6.2.2 样品测试分析 |
6.2.3 测试分析结果 |
6.3 Pb同位素 |
6.3.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6.3.2 样品测试分析 |
6.3.3 测试分析结果 |
7 成矿流体演化及成矿机制 |
7.1 成矿物质来源 |
7.1.1 岩石地球化学 |
7.1.2 S同位素 |
7.1.3 Pb同位素 |
7.2 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演化过程 |
7.2.1 成矿流体来源 |
7.2.2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
7.3 成矿物质运移形式与沉淀机制 |
7.3.1 矿质运移形式 |
7.3.2 矿质沉淀机制 |
7.4 矿床成因探讨 |
7.5 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
7.5.1 成矿模式 |
7.5.2 找矿方向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奖励、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2)晋北古店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发展趋势 |
1.3 研究区以往工作概述 |
1.3.1 区域地质调查 |
1.3.2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工作 |
1.3.3 遥感地质工作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2.1.2 构造单元划分 |
2.2 区域构造 |
2.2.1 变质基底构造 |
2.2.2 中生代燕山期构造 |
2.2.3 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构造 |
2.3 区域地层 |
2.3.1 新太古界 |
2.3.2 古元古界黄土窑岩组(Pt1h) |
2.3.3 中元古界长城系(Ch) |
2.3.4 中生界白垩系助马堡组(K2z) |
2.3.5 新生界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侵入岩 |
2.4.2 火山岩 |
第三章 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 |
3.1 地球化学测量概述 |
3.2 研究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3 不同地质单元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
3.3.1 各地质单元样品统计 |
3.3.2 各地质单元元素分配特征 |
3.3.3 各地质单元元素富集程度 |
3.4 地球化学综合异常特征 |
3.4.1 综合异常圈定 |
3.4.2 主要综合异常特征 |
3.5 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对断裂构造的指示意义 |
第四章 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
4.1 地球物理场 |
4.1.1 区域航磁特征 |
4.1.2 区域重力特征 |
4.1.3 研究区岩石物性特征 |
4.2 遥感影像特征 |
4.2.1 羟基异常与断裂的关系 |
4.2.2 线性构造与断裂的关系 |
4.2.3 环形构造与断裂的关系 |
4.3 断裂构造变形 |
4.3.1 古店地区NE向断裂变形特征 |
4.3.2 古店地区NW向断裂变形特征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3)基于机器学习的集宁浅覆盖区钼多金属矿成矿预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区域矿产预测的研究现状 |
1.2.2 机器学习在矿产勘查中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2 研究区区域地质 |
2.1 区域地层 |
2.1.1 太古宇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岩浆岩 |
2.2.1 侵入岩 |
2.2.2 火山岩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地球物理 |
2.4.1 岩石地球物理特征 |
2.4.2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6 典型矿床与找矿预测模型 |
2.6.1 区域金属矿产 |
2.6.2 主要成矿类型 |
2.6.3 控矿要素 |
2.6.4 找矿预测模型 |
3 机器学习 |
3.1 无监督学习 |
3.1.1 主成分分析 |
3.1.2 因子分析 |
3.2 有监督学习 |
3.2.1 支持向量机 |
3.2.2 随机森林 |
3.3 半监督学习 |
3.4 性能评估 |
4 覆盖区成矿要素提取与预测 |
4.1 断裂构造解译 |
4.1.1 重磁场处理方法 |
4.1.2 重磁构造推断 |
4.1.3 矿床点与断裂构造的空间关系分析 |
4.2 中酸性隐伏岩浆岩圈定 |
4.2.1 数据预处理 |
4.2.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酸性岩体推断 |
4.2.3 基于有监督方法的中酸性岩体推断 |
4.2.4 中酸性岩体推断结果评价 |
4.3 覆盖区矿化综合异常信息提取 |
4.3.1 数据预处理 |
4.3.2 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综合信息提取 |
4.3.3 基于S-A多重分形模型的综合信息提取 |
5 基于机器学习的覆盖区矿产资源预测 |
5.1 训练模型的构建 |
5.2 基于有监督学习的多源找矿模型 |
5.2.1 基于有监督模型的多源信息集成 |
5.2.2 基于过采样有监督模型的多源信息集成 |
5.3 基于PU半监督算法的多源找矿模型 |
5.4 多源找矿信息结果对比评价 |
5.5 成矿远景区圈定以及级别划分 |
6 泉子沟成矿远景区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
6.1 泉子沟地质及矿床地质 |
6.2 重磁构造分析 |
6.3 二维反射地震 |
6.4 重磁震联合二度半建模 |
6.5 泉子沟找矿潜力评估 |
7 结论 |
7.1 主要认识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东昆仑莫河下拉金银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1.3 勘查研究程度 |
1.3.1 区域地质工作 |
1.3.2 矿产工作 |
1.3.3 科研工作 |
1.3.4 以往工作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2.2.1 断裂 |
2.2.2 韧性剪切带 |
2.3 岩浆岩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2.3.3 脉岩 |
2.4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2.5 区域矿产特征 |
2.5.1 区域矿产特征 |
2.5.2 典型矿产特征 |
第3章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
3.1 地球物理特征 |
3.1.1 区域航磁特征 |
3.1.2 区域重力特征 |
3.1.3 1 :5万地磁异常特征 |
3.1.4 1 :5000激电中梯异常特征 |
3.2 地球化学特征 |
3.2.1 1 :25万区域化探异常特征 |
3.2.2 1 :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 |
3.2.3 1 :1万土壤测量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区地质特征 |
4.1.1 地层 |
4.1.2 构造 |
4.1.3 岩浆岩 |
4.1.4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4.2 矿体特征 |
4.2.1 破碎蚀变带特征 |
4.2.2 矿(化)体特征 |
4.2.3 矿石特征 |
4.2.4 围岩及其蚀变 |
4.2.5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 |
第5章 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探讨 |
5.1 矿床成因分析 |
5.1.1 成矿地质条件 |
5.1.2 成矿流体特征 |
5.1.3 矿床成矿类型 |
5.2 找矿方向探讨 |
5.2.1 找矿标志 |
5.2.2 找矿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2011~2020中国应用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应用地球化学概况 |
1.1 发展历程 |
1.1.1 起源阶段 |
1.1.2 初创阶段 |
1.1.3 确立阶段 |
1.1.4 发展阶段 |
1.2 研究内容 |
2 勘查地球化学 |
2.1 调查 |
2.1.1 传统化探方法 |
(1)系统总结。 |
(2)持续发展。 |
2.1.2 非传统化探方法 |
(1)地气测量。 |
(2)地电化学测量。 |
(3)其他非传统化探方法。 |
2.2 评价 |
2.2.1 元素组合 |
2.2.2 异常圈定 |
(1)单元素异常圈定。 |
(2)综合异常圈定。 |
2.2.3 异常评价 |
(1)单元素异常评价。 |
(2)综合异常评价。 |
(3)找矿预测区评价。 |
2.3 开发 |
2.4 修复 |
3 总结与展望 |
(6)岩性地球化学基因的检验 ——以河北王安镇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岩石中元素的风化行为 |
1.2.2 元素地球化学示踪方法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地层 |
2.1.1 太古界 |
2.1.2 中元古界 |
2.1.3 古生界 |
2.1.4 中生界 |
2.1.5 新生界 |
2.2 岩浆岩 |
2.3 构造 |
2.4 区域矿产 |
3 样品与方法 |
3.1 样品采集 |
3.2 样品加工分析 |
3.3 研究方法 |
3.3.1 元素地球化学基因的构建 |
3.3.2 基因相似度 |
3.3.3 岩性地球化学基因 |
4 从岩石至土壤的垂向风化剖面 |
4.1 元素含量与深度关系 |
4.2 风化指数与深度关系 |
4.3 稀土元素特征 |
4.4 岩性地球化学基因特征 |
4.5 小结 |
5 从土壤至水系沉积物的侧向迁移剖面 |
5.1 风化指数与距离的关系 |
5.2 稀土元素特征 |
5.3 岩性地球化学基因特征 |
5.4 小结 |
6 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调查溯源 |
6.1 区域水系沉积物样品风化程度 |
6.2 风化剖面土壤与岩石的溯源 |
6.3 地表土壤-水系沉积物的溯源 |
6.4 不同岩性岩石的溯源 |
6.5 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临沧花岗岩风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元素地球化学示踪 |
1.2.2 地球化学基因 |
1.2.3 风化指数 |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已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中元古界 |
2.1.2 中生界 |
2.1.3 新生界 |
2.2 岩浆岩 |
2.3 构造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样品与方法 |
3.1 样品采集 |
3.2 样品的分析测试 |
第4章 从岩石到土壤风化剖面的地球化学特征 |
4.1 元素含量与深度关系 |
4.2 稀土元素特征 |
4.3 风化指数与深度关系 |
4.4 地球化学基因特征 |
4.4.1 岩性地球化学基因特征 |
4.4.2 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特征 |
4.5 小结 |
第5章 土壤到水系沉积物水平剖面的地球化学特征 |
5.1 元素含量特征 |
5.2 地球化学基因特征 |
5.2.1 岩性地球化学基因特征 |
5.2.2 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 |
5.3 小结 |
第6章 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基因检验 |
6.1 风化剖面岩性地球化学基因相似度检验 |
6.2 土壤平均样品岩性地球化学基因相似度检验 |
6.3 岩石平均样品岩性地球化学基因相似度检验 |
6.4 风化剖面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相似度检验 |
6.5 YSD02 岩石样品的金矿化地球化学基因相似度检验 |
6.6 小结 |
第7章 结束语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微量元素风化行为的定量表征 ——以河北涞源王安镇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和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工作量 |
1.5.1 野外工作 |
1.5.2 室内工作 |
2 区域概况与样品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层 |
2.1.2 构造 |
2.1.3 岩浆岩 |
2.1.4 区域矿产 |
2.2 样品 |
2.2.1 样品采集 |
2.2.2 样品收集 |
2.2.3 样品分析测试 |
3 王安镇地区风化过程元素行为 |
3.1 风化剖面元素行为 |
3.1.1 风化剖面元素含量 |
3.1.2 元素含量与深度 |
3.1.3 风化指数与深度 |
3.1.4 实测值计算值 |
3.2 王安镇地区面上样品元素行为 |
3.2.1 面上样品数据结果 |
3.2.2 元素实测值与背景值之间的关系 |
3.2.3 元素含量与风化指标的关系 |
3.3 小结 |
4 经验方程拟合 |
4.1 经验方程系数拟合 |
4.2 经验方程验证数据 |
4.3 经验方程验证 |
4.4 小结 |
5 经验方程在重金属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
5.1 环境评价发展现状 |
5.2 重金属环境评价法 |
5.3 经验方程在环境中的应用 |
5.3.1 主、微量元素及地球化学指标统计参数 |
5.3.2 八种重金属污染圈定及分析 |
5.3.3 综合污染指数与评价 |
5.4 优点与不足 |
5.5 小结 |
6 结束语 |
6.1 结论 |
6.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冈底斯西段打加错-纳弄勒地区化探数据处理及找矿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来源、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区概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基于统计学化探数据处理现状 |
1.3.2 基于分形理论的化探数据处理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和矿产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2.4.1 矿产分布 |
2.4.2 找矿标志 |
第3章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1 化探数据源 |
3.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2.1 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 |
3.2.2 元素的共生组合特征 |
第4章 化探数据处理及效果 |
4.1 传统方法 |
4.1.1 方法原理 |
4.1.2 过程与结果 |
4.2 分形含量-面积法(C-A) |
4.2.1 方法原理 |
4.2.2 过程与结果 |
4.3 地质内涵法 |
4.3.1 方法和原理 |
4.3.2 过程与结果 |
4.3.3 矿床类型异常特征 |
4.3.4 元素复杂程度 |
第5章 靶区圈定及验证 |
5.1 靶区圈定 |
5.2 靶区验证 |
5.2.1 打加错靶区 |
5.2.2 纳弄勒靶区 |
第6章 结论 |
6.1 取得主要认识 |
6.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大兴安岭中北段兴安地区综合信息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研究区位置交通与自然地理 |
1.4 研究区以往工作概况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 |
1.6 完成的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 |
2.2 区域地球物理 |
2.3 区域地球化学 |
3 研究区成矿特征 |
3.1 地层 |
3.2 岩浆岩 |
3.3 变质岩 |
3.4 构造特征 |
3.5 地球物理特征 |
3.6 地球化学特征 |
3.7 遥感异常特征 |
3.8 研究区矿产 |
4 重点工作区检查 |
4.1 成矿地质条件 |
4.2 1 :1 万土壤测量异常特征 |
4.3 1 :1 万高精度磁测异常特征 |
4.4 1 :1 万激电中梯异常特征 |
5 综合信息与找矿模型 |
5.1 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
5.2 控矿物化探因素分析 |
5.3 找矿预测模型 |
6 矿区找矿前景分析 |
6.1 远景区划分及特征 |
6.2 B-2-Ⅱ1 找矿靶区特征 |
6.3 B-2-Ⅱ1 靶区找矿前景分析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四、区域化探室内工作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滇西保山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示踪[D]. 李振焕.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晋北古店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D]. 崔正坤.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3]基于机器学习的集宁浅覆盖区钼多金属矿成矿预测与评价[D]. 武国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4]东昆仑莫河下拉金银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D]. 王彬. 吉林大学, 2020(03)
- [5]2011~2020中国应用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龚庆杰,夏学齐,刘宁强.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0(05)
- [6]岩性地球化学基因的检验 ——以河北王安镇地区为例[D]. 张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7]临沧花岗岩风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基因[D]. 司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8]微量元素风化行为的定量表征 ——以河北涞源王安镇地区为例[D]. 展雪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9]冈底斯西段打加错-纳弄勒地区化探数据处理及找矿评价[D]. 魏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10]大兴安岭中北段兴安地区综合信息成矿预测[D]. 胡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