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电力产业发展思考

玉溪电力产业发展思考

一、玉溪电力工业发展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诗语[1](2019)在《云南省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城镇化建设是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国家关于城镇化建设的规划要求,到2020年国家平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同时要求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明确提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是落实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云南省经济发展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云南省在目前难以扭转的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城镇化的进程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二者之间很可能互相冲突,这就要求云南省要在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利用和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城镇化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试图测算云南省各州市城镇化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是否协调,并找出引致两者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进而可以找到促进各州市城镇化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协调发展的措施。综合考量后,本文首先选取了云南省11个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测算云南省11州市的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然后根据响应模型测算城镇化水平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响应指数,正响应表明二者相互促进,良性协调发展,负响应表示二者相互抑制,是恶性发展,需要缓和改善,零响应表示二者无明显关系;最后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11州市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11州市的城镇化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测评结论。11州市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在时间演变方面整体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在空间演变方面存在并保持着以昆明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趋势,且11州市在2008-2016年这9年的城镇化综合指数的平均值的排名只有微小变化;从增长率来看,呈现出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区域其增长幅度相对越低,而城镇化水平越低的区域其增长幅度相对越高的规律。11州市中的大多数州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在时间演变方面有所提升,其中只有楚雄和文山有所下降;在空间演变方面存在西部最高,其次为滇中城市群,最后呈现出以滇中城市群为中心往四周递减的趋势,且2008-2016年这9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的平均值的高低排名只有微调,没有剧变;从增长率来看,整体上呈现出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靠前的州市其增长速度居中,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居中的州市其增长速度最靠前,而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最靠后的州市其增长速度最慢,其中楚雄和文山甚至还有下降。(2)对11州市响应指数的测评结论。根据11州市响应方向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将响应分为三类。正响应类——保山和临沧。优化响应类——昆明、玉溪和昭通。恶化响应类——楚雄、文山、德宏、曲靖、红河和丽江。(3)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结论。每个州市主要影响因素都由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和城镇化系统的指标构成。正响应类的保山市,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城镇绿地建设和社会保障投入力度;临沧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公路通车里程和固定资产投入等城镇化建设因素,以及废气处理能力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资源环境因素。优化响应类,包括昆明、玉溪和昭通,昆明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投入力度以及湿地覆盖率;玉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污染处理较强、节能环保投资力度较大以及卫生技术人员缺乏;昭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污染处理能力欠佳以及其人均产值、人均建成区面积等城镇化建设不足的因素。恶化响应类,包括楚雄、文山、德宏、曲靖、红河和丽江,前三个州市的主要影响因素都存在耕地、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匮乏,以及工业污染排放量大、污染处理和节能环保投资不足的问题,在城镇化建设中,他们都面临着社会保障和就业以及教育投入少的问题;后三个州市的主要影响因素都有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少,另外,曲靖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低,丽江、红河的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突出。

王尤举[2](2019)在《科技创新视角下云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要实现产业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增长动力转变转换,必须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推动作用,这样才能够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也把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科技创新在支撑经济高质高效发展、服务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以及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科技创新的视角下,厘清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结合云南省各州市产业发展现状,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产业政策的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方向选择以及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与生态环境建设战略部署,以及云南省“三个定位”和强省战略,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型工业化,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和突破口,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全面掌握云南省工业产业发展现状,总结问题并探究原因。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全文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包括绪论与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结合经济发展情况、时代背景、国家战略部署以及科技创新重要作用等阐述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国内外对该论文所涉及问题的研究程度,简述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内容以及难点和创新点等内容。后者主要是对科技创新的内涵和特征、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进行解读,并对市场机制主导理论、政府产业政策干预理论、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的理论进行综合阐释。第二部分,包括哲学审度和理论提升两个方面。前者是厘清科技创新的内在机理,并对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重点是对两者互为内部结构与外部条件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机制、耦合系统进行分析。后者是依据论文研究方向,结合云南省实际情况并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并把处理好“五大关系”、构建倒逼机制以及实现价值理性等作为认识层面的重点,以作为本文研究的更高起点,反映出所要研究的方向性问题。第三部分,现状梳理与总结。通过样本调查、实地调研、网络调查等方式,对云南省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及其有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具体了解当地的科技创新状况、工业产业发展情况,归纳总结出产业升级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等内容。第四部分,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根据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当地产业发展的问题,深入分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以科技创新和专业方向的角度,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科技创新驱动”两大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重点突出五个“怎么转”的问题,从而为实现云南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路径选择。

吉冠秋[3](2017)在《滇中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典型区域在全国范围内涌现,滇中区域作为我国西部地区一体化发展基础较优的典型区域,近年来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一体化进程持续发展。从区域一体化构成要素看,产业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和发展动力,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可以实现区域产业整体效益最大化,同时获得对外的竞争优势。从发展现状看,滇中地区产业一体化程度与区域一体化的目标要求不符,区域产业之间结构有待优化,产业带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无论从区域一体化构成要素看,还是从滇中地区产业一体化现状看,研究滇中地区产业一体化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拟从滇中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现状入手,对滇中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滇中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首先,文章系统地总结了产业一体化的概念与相关理论,在明晰滇中区域一体化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区位熵、产业专业化相关系数等方法对滇中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进行定量分析;其次,运用SWOT分析法,对影响滇中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全面分析,提出滇中产业一体化未来发展的策略。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滇中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滇中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较低。滇中区域应积极采取产业结构调整,推行区域产业差异化布局,改革体制加强保障等措施,促进滇中区域产业一体化持续发展。

王梦华[4](2016)在《基于GIS的玉溪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云南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能源大量消耗所排放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逐渐显着。作为云南省经济枢纽,玉溪市地区空气质量模拟是研究区域大气污染形成特征的重要方法,也是进行地区大气污染综合控制策略制定研究的重要手段。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制定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不仅为空气质量预报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也对云南省其他城市和地区源清单编制的科学发展有重要的预见和示范作用。本研究在玉溪市大气污染源清单本地编制空白的基础上,首次对玉溪市中心城区工业源、流动源和面源排放的PM2.5、PM10、 SO2、NO2、CO、VOCs和O3污染物建立排放源清单;在大量的监测数据基础上,对玉溪市工业企业SO2、NO2和PM10本地排放因子进行了计算和对比分析,减小了SO2、NO2和PM10排放源清单不确定性。排放源清单是空气质量模型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对了解空气污染状况和预测未来的污染趋势都有着重要作用,针对玉溪市中心城区污染源清单的空缺,本研究以2014年为基准年,收集大量的活动水平数据,尽可能采用本地区和国内的排放因子,估算工业源、流动源和面源等排放清单,得到2014年玉溪市中心城区PM2.5排放总量大约为1553 t,PM10大约为9530 t,SO2总量大约为15207 t,NO2为29635.68 t,CO为40222.56 t,VOC大约为31112 t,03大约为76.9 t。其中,工业源为玉溪市中心城区PM10、SO2、NO2和CO主要排放贡献源,贡献率分别为为61.53%、87.52%、60.82%和40.73%。面源为PM2.5排放量主要贡献源,贡献率为41.27%,面源为VOC排放量主要贡献源,贡献率为63.24%。在玉溪市中心城区本地排放清单调查的基础上,以AERMOD空气质量预测模型为预测工具,通过玉溪市实地小球测风试验、风洞示踪实验得到玉溪市本地粗糙度和风廓线指数等,对模型内两个参数进行修改,建立参数本地化AERMOD并进行空气质量预报。此外采用GIS技术应用于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展示中,使模型模拟结果以可视化的图像方式呈现出来,并能充分发挥GIS的空间分析能力,为辅助决策提供依据。模型选取了2104年8月至2015年7月作为典型模拟时段,对玉溪市中心城区进行空气质量预测模拟,AERMOD模拟预测的结果同监测站监测数据结果采用趋势对比、模型预测结果定量分析和空间分析,得出:(1)五个站点预测结果中,除玉溪一中站SO2的预测浓度值略微偏高和东风水库站预测值略微偏低外,其余站点预测值与监测值趋势一致;NO2预测结果中除东风水库和玉溪一中站点预测浓度值低于监测值外,其余站点均与监测值结果趋势相近;PM10站点预测结果与观测值相比,除大营街站点偏高外其余站点略偏低。(2)模型预测结果定量分析采用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均值来评估,平均值代表预测值整体偏离度,为1时预测值无任何偏差,预测分析结果表明AERMOD对于三种污染物的模拟可信度SO2>NO2>PM10。(3)由AERMOD预测空间分布结果和监测站监测数据ARCGIS插值结果对比结果可知,预测SO2、NO2和PM10高浓度与低浓度区域的AERMOD预测空间分布与监测站点ARCGIS插值结果呈现的高浓度与低浓度的空间分布较吻合。在本地源清单和AERMOD模型校准的基础上,采用AERMOD对玉溪市中心城区2015年2月至2015年7月时间内进行SO2、NO2和PM10模拟预测,预测模拟结果表明三种污染物中仅SO2和NO2仅有略微超标。

王健[5](2015)在《云南电网输变电设备利用率分析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建设的进展,我国电力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电力系统输变电容量不断扩大,电力网络结构更为庞大、复杂,而变电站作为整个输变电系统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文以输变电设备利用率为研究对象,对这项电网经营的重要衡量指标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科学的探索,结合“十三五”电网规划工作,研究了针对提升电网规划设计水平、优化投资策略、提高投资效益的云南电网优化设备利用率的建议,通过对云南电网输变电设备利用率的研究,选取云南省昆明市、曲靖市、大理州、德宏州及怒江州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地区进行深入研究,让我们对如何在保证安全可靠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电网利用率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并对在电网规划领域中影响电网设备利用率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电网规划领域中提高电网设备利用率的对策,这是电网规划建设及电网运行中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唯有不断钻研,继续强化电网建设,不断优化电网资源,才能在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实现安全、稳定、经济、可靠、绿色供电的目标。

赵壮天[6](2014)在《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研究 ——基于云南的实践》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陆地边界最长和陆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内陆边疆地区面积广大、自然资源丰富、民族结构复杂,战略地位十分显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边疆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是,受内陆边疆地区地缘政治复杂、地理环境特殊、民族成分众多、宗教文化多元以及边疆治理能力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边疆地区与沿海发达省份、内地省份的发展差距持续拉大,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并已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方方面面。如何正确处理边疆地区这些特殊矛盾和问题,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国家稳定大局,关系广大边疆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治国必治边,治边亦治国。在我国,中央政府是边疆治理的主导者和决策者,边疆地方政府是边疆治理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的背景下,边疆省级政府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边疆治理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鲜有学者从边疆省级政府行为的层面来研究边疆治理问题,尤其是对边疆省级政府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处理边疆地区特殊矛盾和特殊问题的研究,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边疆省级政府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有些是边疆地区独有的,有些虽然与内陆省份共有但具有其特殊性、复杂性。由于缺乏处理这些特殊、复杂矛盾和问题的法定程序或者是可以从内地省份借鉴的经验,使边疆省级政府根据法律法规和中央政府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一系列自主创新实践成为必要和可能。边疆省级政府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边疆地区特殊矛盾和特殊问题?边疆省级政府现有的治理实践能否满足国家的期待、能否实现边疆地区的利益诉求?边疆省级政府的自主性行为有什么规律可循,带来了哪些负面效应?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如何优化和调适?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有助于厘清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逻辑、特点、规律,有助于提升边疆省级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并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参考。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相关理论和逻辑入手,构建了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分析框架,并从特殊性、重要性、代表性三个维度,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5个领域各选取了3个案例,在国家对边疆省级政府期待和边疆地区自身利益诉求双重约束下,对边疆省级政府的自主创新行为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本文研究过程中,贯彻了“提出问题——构建理论框架——经验性分析和讨论——导出政策含义”的思路。同时,以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逻辑为主线,对15个案例进行深度描述和清晰勾勒,以使研究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分析边疆省级政府各领域自主创新行为实践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以及通过对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相关要素的提炼,构建了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模式的动态框架,并由此引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第一,边疆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导致了许多特殊的矛盾和问题,是边疆省级政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一系列自主性行为实践的重要原因,而国家针对边疆制定的一些差异化政策措施使这些自主性行为实践成为必要和可能;第二,在国家对边疆省份的期待和边疆地区自身利益诉求的双重约束下,边疆省级政府的自主性行为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并可分为动力来源、制约因素、创新实践、权益博弈、路径选择、优化调适、制度创新7个层次;第三,改善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途径可分为授权调适和行为优化两条主线,授权调适主要针对边疆省级政府根据其职能职责应该做但做不到的情形,行为优化主要针对能够做但没做好的情形;第四,在当前体制环境下,边疆省级政府的自主性行为边界十分模糊,充分理解边疆省级政府“普遍”和“特殊”两类自主性行为,是从制度层面理顺中央政府与边疆省级政府关系、规范边疆省级政府的自主性行为边界和范围的重要基础。第五,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对完善国家治边政策体系、提升边疆省级政府治理能力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孙瑜[7](2013)在《TH电网线损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作为电网经营企业,为贯彻、落实国家对能源实行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加强线损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电网综合线损率也因此成为电网经营企业一个综合性的核心经济技术指标。本文是以中国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下属的一家县级供电企业一通海供电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文章首先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电网综合线损率水平发展概况,并结合中国南方电网和云南电网“节能降耗”政策及创先目标和要求,从通海电网网架结构、公司产权变输配电设备运行状况、电网电压无功运行管理、计量管理、用电秩序管理、客户设备管理、线损内控管理及负荷管理等方面对通海电网线损管理现状进行了诊断分析,找出通海电网线损管理中存在的“短板”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从管理体系、技术体系、保证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一系列解决通海电网线损管理问题的对策,并提出了基于线损“四分”管理和通海电网实际的线损360°管理模式。依托线损360°管理模式构建通海公司线损精细化管理平台,通过精细化管理确保线损管控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企业节能降损目标的实现。

李南[8](2011)在《中国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建筑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近代庐山、莫干山、鸡公山、北戴河避暑地为研究对象,从“避暑地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视角”、“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近代避暑地的建筑活动”3方面开展研究工作。首先,回顾分析了相关文献资料及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其后分析比较了避暑地形成的地理、气候、风景条件,阐明了避暑地的基本概念,阐述了近代避暑地相关章程的订立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论文研究的相关背景及研究视角。其次,将庐山、莫干山、鸡公山、北戴河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按时序梳理为大致平行的4条线索展开论述,从而对四避暑地的发展进程形成整体性与比较性的架构。论文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广泛搜集、整理、研究相关史料和文献,多次赴现场开展实地考察和建筑测绘,多次访问相关部门和个人,全方位获取充足的基础研究资料,取得了相当数量的一手考察资料和建筑测绘资料。在此基础上,运用计量史学及比较史学的研究方法,开展庐山、莫干山、鸡公山、北戴河避暑地的比较研究,完成了近代避暑地的综合性研究工作。论文从影响避暑地形成与发展的区位交通条件、西方教会、特定历史人物、人文历史事件等因素出发,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对各避暑地形成发展的共性及个性化影响,其中区位与交通影响因素是避暑地开辟及形成发展的支撑促进要素;西方教会影响因素是避暑地早期开辟及建筑活动发展的主导性动力;特定历史人物影响因素是避暑地开辟及规划建设的推动性因素;人文历史事件影响因素是避暑地建筑活动发展进程阶段划分的关键性依据。进而,论文将避暑地建筑活动的发展进程划分为5个阶段,并理清了各发展阶段避暑地建筑活动的主要概况;将避暑地建筑活动的发展主线梳理为前后交叠与交替的“西方人建筑活动发展主线”与“中国人建筑活动发展主线”,并论述了两条发展主线中后者所具备的差异性特征,即以北戴河、鸡公山为代表的“北京政府主导型的中国人建筑活动发展主线鼎盛期的‘前置’”和以庐山、莫干山为代表的“南京政府主导型的中国人建筑活动发展主线鼎盛期的‘后置’”。再次,论文阐述了近代避暑地营造业、建筑师(工程师)、市政机构的基本状况,提出避暑地营造业、建筑师(工程师)、市政机构的出现开启了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避暑地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近代主流城市的辐射与影响,避暑地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相对于近代主流城市的发展滞后的观点;运用计量史学的方法,研究避暑地近代建材及建筑符号,得出避暑地建筑活动塑造了有别于近代主流城市以及各避暑地间互异的“地方性知识”的结论。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创新研究观念与创新研究方法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50838007)。

杨艳蓉,罗增勇[9](2010)在《云南区域性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性人才培养方案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云南区域性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办学起步相对较晚,其师资、教学设备、办学经验等都无法和研究型工科大学相比,也不能完全照搬研究型工科大学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借鉴各工科大学科学、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要立足于学校办学条件,面向市场,充分利用地域产业优势,合理定位,科学制定课程体系,走出特色化的专业办学之路.

付冶[10](2010)在《云南省工业产业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有着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地域,多样的气候,众多的民族和丰富的资源,扼守着中国与东南亚的交通咽喉。但是长期以来云南省的工业一直都不是很发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工业产业布局得不合理,所谓大型的产业集聚区和产业联合体基本上没有,一些中小规模的产业由于布局较为分散,不能产生足够的集聚效应,丧失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机会,也造成了云南省整体经济竞争力不强的局面;同时一些市、区、县的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对于入园的企业没有较为严格的审查,不能指导进行合理的布局,从而造成了小范围内的产业布局不合理;全省过度的重、化工业也对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本文以这样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立足于实际的数据和科学的分析方法,探讨当前云南省工业产业布局的缺陷和不足,试着找出一些可以改善云南省经济发展,提供工业竞争力的建议和方案。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论述的是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产业布局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径。第二部分论述的是云南省工业产业布局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分别对云南省的工业产业布局现状、工业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第三部分提出了优化云南省现有产业布局的若干措施,考虑了招商引资、城市化进程、环境保护、产业集聚以及民族风俗等多种原因。第四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了结论并分析了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发现当前云南省工业产业布局的缺陷和不足,并探析造成这些缺陷和不足的真正原因。试着找出一些可以改善云南省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工业竞争力的建议和方案,为云南省将来的工业经济发展和规划提供自己的一些见解,使云南省的工业布局能够更加的科学合理,使云南省的工业竞争力能够更加的强大,是云南省的整体经济能够加快发展。

二、玉溪电力工业发展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溪电力工业发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城镇化综述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述
        三、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关系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与不足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城镇化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
        三、响应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承载力理论
        二、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互动效应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云南省11州市城镇化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水平测度与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现状
        一、云南省区域概况
        二、云南省城镇化水平与资源环境状况
        三、研究州市的选取
    第二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二、指标选取及体系建立
        三、数据来源
        四、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节 云南省11州市城镇化水平测度与分析
        一、11州市城镇化水平的测度
        二、11州市城镇化水平分析
    第四节 云南省11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测度与分析
        一、11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测度
        二、11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第四章 云南省11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城镇化水平的响应
    第一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城镇化水平的拟合
        一、响应模型
        二、数据来源及曲线拟合
    第二节 云南省11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城镇化水平的响应及分析
        一、11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城镇化水平的响应指数
        二、11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城镇化水平的响应分析
第五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城镇化水平的响应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模型选定
        一、灰色关联法的优势
        二、基本模型
    第二节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一、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二、结果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11州市城镇化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测评结论
        二、11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城镇化水平的响应结论
        三、响应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云南省整体层面的共性建议
        二、云南省11州市的差异性建议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一、获奖情况
    二、发表论文
    三、科研课题

(2)科技创新视角下云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论文不足之处
2.科技创新的内涵特征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2.1 科技创新的内涵和特征
        2.1.1 科技创新的内涵
        2.1.2 科技创新的特征
    2.2 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2.2.1 产业转型
        2.2.2 产业升级
        2.2.3 产业转型升级
    2.3 相关的理论基础
        2.3.1 市场机制主导理论
        2.3.2 政府产业政策干预理论
        2.3.3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关系的审度
    3.1 科技创新的内在机理
    3.2 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关系的考察
        3.2.1 内部结构与外部条件
        3.2.2 互动机制
    3.3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系统的特点
    3.4 云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认识
        3.4.1 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
        3.4.2 是革新性和创新性等本性的体现
        3.4.3 应把握并处理好“五大关系”
        3.4.4 构建产业转型升级倒逼机制
        3.4.5 更加注重实现价值理性
4.云南省科技创新及工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云南省各地州市科技创新现状
        4.1.1 云南省科技创新现状
        4.1.2 昆明市科技创新现状
        4.1.3 曲靖市科技创新现状
        4.1.4 玉溪市科技创新现状
        4.1.5 云南省其他各市科技创新现状
        4.1.6 云南省各自治州科技创新现状
    4.2 云南省各地州市工业产业发展现状
        4.2.1 云南省工业产业发展现状
        4.2.2 昆明市工业产业发展现状
        4.2.3 曲靖市工业产业发展现状
        4.2.4 玉溪市工业产业发展现状
        4.2.5 云南省其他各市工业产业发展现状
        4.2.6 云南省各自治州工业产业发展现状
    4.3 云南省工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4.3.1 云南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问题
        4.3.2 产业转型中存在认识误区
        4.3.3 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危机意识不强
        4.3.4 云南省工业产业转型升级“高成本”问题
    4.4 云南省工业产业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缺少产业基础做支撑
        4.4.2 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
        4.4.3 科技经费投入不足
5.云南省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及路径
    5.1 推动云南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1.1 政府加强引导和支持
        5.1.2 推进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5.1.3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5.2 以科技创新驱动云南省产业转型升级
        5.2.1 主动适应市场,走出转型升级的认识误区
        5.2.2 转变观念,强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
        5.2.3 畅通流通渠道,降低生产要素成本
        5.2.4 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项目建设
        5.2.5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5.2.6 加大科学研究投入力度
        5.2.7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发表的论文情况)

(3)滇中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基础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1.3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国内研究综述
        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2.1.2 区域产业一体化研究
    2.2 国外研究综述
第3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概念基础
        3.1.1 研究范围
        3.1.2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3.1.3 区域产业一体化概念
    3.2 区域产业一体化相关理论
        3.2.1 早期区域产业布局理论
        3.2.2 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发展理论
        3.2.3 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理论
        3.2.4 产业融合发展理论
        3.2.5 落后区域产业发展布局理论
第4章 滇中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
    4.1 滇中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4.2 滇中区域产业发展现状
        4.2.1 滇中区域产业发展概况
        4.2.2 滇中区域产业发展特征
        4.2.3 滇中区域产业布局现状
第5章 滇中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定量分析
    5.1 指标选择与研究方法
        5.1.1 区域产业一体化指标选择
        5.1.2 研究方法说明
    5.2 滇中区域产业分工分析
        5.2.1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5.2.2 产业分工发展预测
        5.2.3 分析结果
    5.3 滇中区域产业集聚分析
        5.3.1 区位熵
        5.3.2 产业集聚分布分析
        5.3.3 分析结果
    5.4 滇中区域产业发展相关分析
        5.4.1 相关系数法
        5.4.2 测度产业选择
        5.4.3 产业一体化测度
        5.4.4 分析结果
    5.5 小结
第6章 滇中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SWOT分析
    6.1 优势(Strength)
        6.1.1 区位条件利于发展,地区文化差异较小
        6.1.2 公共基础设施齐全,交通通达程度较高
        6.1.3 特色产业发展良好,优势产业集聚较优
    6.2 劣势(Weakness)
        6.2.1 区域经济总量落后,城镇化率有待提升
        6.2.2 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区域内部相互竞争
        6.2.3 一体化发展意识弱,区域合作动力不足
    6.3 机遇(Opportunity)
        6.3.1 内外经济环境稳定,经济全球化机遇佳
        6.3.2 各级政府支持发展,利好政策不断出台
        6.3.3 工业园区稳步推进,重点项目相继落户
    6.4 威胁(Threat)
        6.4.1 规划管理匹配度较低
        6.4.2 资源环境供给压力大
        6.4.3 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6.5 SWOT矩阵分析
第7章 滇中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对策建议
    7.1 明确三次产业发展方向,引导区域产业特色发展
        7.1.1 打造滇中高原特色农业
        7.1.2 推进区域特色工业发展
        7.1.3 因地适宜发展第三产业
    7.2 重点调整昆明产业结构,积极选择适宜产业承接
        7.2.1 以昆明为产业结构调整核心,带动区域产业升级
        7.2.2 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7.3 立足滇中现有优势条件,推行区域产业差异布局
        7.3.1 昆明重点布局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
        7.3.2 曲靖重点布局矿化工业与现代农业
        7.3.3 玉溪重点布局烟草工业与装备制造业
        7.3.4 楚雄重点布局生态农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业
    7.4 强化产业一体化驱动力,推进区域产业融合进程
        7.4.1 树立产业一体化发展意识
        7.4.2 调动企业市场竞争驱动力
        7.4.3 强化政府政策引导驱动力
    7.5 打破滇中区域内部隔阂,发展产业一体化新环境
        7.5.1 设立专业管理机构
        7.5.2 拓展交通运输网络
        7.5.3 架构信息共享平台
    7.6 实施区域体制改革创新,完善政策实施保障机制
        7.6.1 制定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
        7.6.2 建立行政法规,完善监督机制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GIS的玉溪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预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排放源清单研究现状
    1.5 空气质量模型理论
        1.5.1 空气质量模型发展
        1.5.2 预测软件对比与选择
    1.6 论文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玉溪市主城区污染源清单建立
    2.1 调查范围及方法
        2.1.1 大气污染源调查范围
        2.1.2 排放清单污染源分类与识别
        2.1.3 大气污染源调查区域
        2.1.4 玉溪市中心城区源调查概况
        2.1.5 估算方法
    2.2 工业源
        2.2.1 调查范围和调查对象
        2.2.2 监测数据资料收集
        2.2.3 工业源估算方法及参数获取
        2.2.4 行业划分
        2.2.5 工业源排放量及分布
        2.2.6 行业排放量分布
        2.2.7 主要排放企业
        2.2.8 污染物空间分担率
        2.2.9 工业源小结
    2.3 流动源
        2.3.1 机动车流动源估算
        2.3.2 排放总量及时空分布
    2.4 面源
        2.4.1 扬尘面源
        2.4.2 民用燃料燃烧
        2.4.3 VOC面源
        2.4.4 面源排放总量小结
    2.5 玉溪市中心城区大气污染排放清单
        2.5.1 排放总量
        2.5.2 各污染源排放分担率
        2.5.3 各排放源分担率
        2.5.4 清单不确定性分析
第三章 空气质量模型理论
    3.1 模型原理
        3.1.1 AERMOD组成及原理
        3.1.2 AERMOD基本计算公式
        3.1.3 AERMOD运行流程
    3.2 模型运行所需基本数据
        3.2.1 模型基本数据要求
        3.2.2. 污染源参数要求
        3.2.3 气象数据处理
        3.2.4 地形数据处理
        3.2.5 扩散计算
    3.3 模型验证方法
第四章 基准年模拟结果及模型验证
    4.1 模型数据获得及处理方法
        4.1.1 污染源排放数据
        4.1.2 污染源设置
        4.1.3 地形利用资料
        4.1.4 气象数据
        4.1.5 关心点选取
    4.2 模型验证
        4.2.1 结果趋势图
        4.2.2 预测结果定量验证
        4.2.3 模拟结果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3 预测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课题项目支撑及论文发表情况

(5)云南电网输变电设备利用率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电网设备利用率研究
    2.1 引言
    2.2 电网评价指标
    2.3 设备评价指标
    2.4 电网设备评价指标度量
    2.5 电网设备评价指标公式及算法
第三章 电网设备利用率分析
    3.1 引言
    3.2 电力系统概况
    3.3 电网设备利用率总体分析
    3.4 主变和线路重轻载情况
    3.5 电网设备利用率不均衡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典型地区110KV及以上电网设备利用率优化建议
    4.1 引言
    4.2 优化电网利用率建议的主要方向及典型地区选取
    4.3 昆明电网
    4.4 曲靖电网
    4.5 大理电网
    4.6 德宏电网
    4.7 怒江电网
    4.8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研究 ——基于云南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边疆治理对中国的特殊意义
        二、边疆省级政府面临的新挑战
        三、边疆省级政府的治理转型
    第二节 问题提出
        一、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
        二、国内外已有研究回顾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主要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五节 组织结构
第一章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概念界定及理论逻辑
    第一节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概念界定
        一、地方政府
        二、地方政府行为
        三、地方政府自主性
        四、地方政府自主性行为
        五、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
    第二节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央地博弈理论
        三、地方自主性理论
        四、其它理论的考察
    第三节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理论逻辑
        一、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相关问题
        二、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逻辑框架
第二章 边疆省级政府在政治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研究
    第一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政治领域的自主性行为概述
        一、云南省级政府政治领域自主性行为的界定
        二、云南省级政府政治领域的主要自主性行为
    第二节 云南省级政府政治领域自主创新的动力来源
        一、云南省级政府政治领域的职能职责
        二、国家对云南政治领域的要求和期待
        三、云南在政治领域自身的利益诉求
    第三节 云南省级政府政治领域面临的主要特殊问题
        一、特殊群体贫困问题十分突出
        二、民族团结进步面临较大挑战
        三、“三股势力”等造成的影响
        四、周边外事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政治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一、云南省级政府推进扶贫开发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二、云南省级政府推进民族团结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三、云南省级政府参与国际合作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第五节 云南省级政府政治领域自主性行为实践分析
        一、中央与云南在政治领域的利益诉求对比及分析
        二、云南政治领域自主创新实践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三、云南省级政府政治领域自主性行为的优化调适
第三章 边疆省级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研究
    第一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自主性行为概述
        一、云南省级政府经济领域自主性行为的界定
        二、云南省级政府经济领域的主要自主性行为
    第二节 云南省级政府经济领域自主创新的动力来源
        一、云南省级政府经济领域的职能职责
        二、国家对云南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期待
        三、云南在经济领域自身的利益诉求
    第三节 云南省级政府经济领域面临的主要特殊问题
        一、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问题
        二、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
        三、扩大沿边开放面临的问题
    第四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一、云南省级政府推进矿电结合发展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二、云南省级政府推进烟草创新发展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三、云南省级政府沿边金融综合改革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第五节 云南省级政府经济领域自主性行为实践分析
        一、中央与云南在经济领域的利益诉求对比及分析
        二、云南经济领域自主创新实践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三、云南省级政府经济领域自主性行为的优化调适
第四章 边疆省级政府在社会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研究
    第一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社会领域的自主性行为概述
        一、云南省级政府社会领域自主性行为的界定
        二、云南省级政府社会领域的主要自主性行为
    第二节 云南省级政府社会领域自主创新的动力来源
        一、云南省级政府社会领域的职能职责
        二、国家对云南社会领域的要求和期待
        三、云南在社会领域自身的利益诉求
    第三节 云南省级政府社会领域面临的主要特殊问题
        一、特殊地缘环境导致的社会问题
        二、民族文化差异导致的社会问题
        三、极端宗教势力导致的社会问题
    第四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社会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一、云南省级政府开展“禁毒防艾”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二、云南省级政府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三、云南省级政府推进宗教管理治理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第五节 云南省级政府社会领域自主性行为实践分析
        一、中央与云南在社会领域的利益诉求对比及分析
        二、云南社会领域自主创新实践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三、云南省级政府社会领域自主性行为的优化调适
第五章 边疆省级政府在文化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研究
    第一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文化领域的自主性行为概述
        一、云南省级政府文化领域自主性行为的界定
        二、云南省级政府文化领域的主要自主性行为
    第二节 云南省级政府文化领域自主创新的动力来源
        一、云南省级政府文化领域的职能职责
        二、国家对云南文化领域的期待和要求
        三、云南在文化领域自身的利益诉求
    第三节 云南省级政府文化领域面临的主要特殊问题
        一、对民族文化保护的认识不足
        二、教育事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
        三、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模偏小
    第四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文化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一、云南省级政府保护民族文化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二、云南省级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三、云南省级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第五节 云南省级政府文化领域自主性行为实践分析
        一、中央与云南在文化领域的利益诉求对比及分析
        二、云南文化领域自主创新实践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三、云南省级政府文化领域自主性行为的优化调适
第六章 边疆省级政府在生态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研究
    第一节
    第二节 云南省级政府生态领域自主创新的动力来源
        一、云南省级政府生态领域的职能职责
        二、国家对云南生态领域的期待和要求
        三、云南在生态领域自身的利益诉求
    第三节 云南省级政府生态领域面临的主要特殊问题
        一、重点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二、边境落后地区加快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问题
    第四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生态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一、云南省级政府开展九湖水污染治理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二、云南省级政府推进怒江水电开发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三、云南省级政府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第五节 云南省级政府生态领域自主性行为实践分析
        一、中央与云南在生态领域的利益诉求对比及分析
        二、云南生态领域自主创新实践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三、云南省级政府生态领域自主性行为的优化调适
第七章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模式的特点和规律
    第一节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边疆省级政府面临的特殊矛盾和问题
        二、边疆省份与我国其它省份的主要差异
        三、中央对各边疆省份的战略定位和期待
    第二节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创新的制度基础及影响
        一、边疆省级政府自主创新的合法性基础
        二、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制度空间
        三、边疆省级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权益博弈
        四、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优化及授权调适
        一、边疆省级政府授权调适的基本思路
        二、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优化途径
    第四节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模式的动态框架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主要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TH电网线损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2 国内外电网线损管理概况
    1.3 研究思路、理论及方法概述
2 通海电网线损管理现状
    2.1 通海县经济发展概况
    2.2 通海电网概况
    2.3 通海电网线损现状
3 通海电网线损存在问题分析
    3.1 通海电网技术线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通海电网管理线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4 提升通海电网线损管理水平的对策
    4.1 健全线损管理组织保障体系
    4.2 技术线损降损对策
    4.3 管理线损降损对策
    4.4 构建并常态运用基于通海电网实际的线损360°管理模型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建筑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2 文献及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1.2.1 相关文献资料综述
        1.2.2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1.4.1 避暑地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视角
        1.4.2 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
        1.4.3 近代避暑地的建筑活动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梳理
        1.5.2 实地调研与建筑测绘
        1.5.3 计量史学方法
        1.5.4 历史比较研究
第2章 避暑地的概况及其社会历史背景
    2.1 避暑地的地理、气候、风景条件
        2.1.1 地理条件
        2.1.2 气候因素
        2.1.3 风景资源
    2.2 避暑地的基本概念
    2.3 避暑地溯源
        2.3.1 避暑地在亚洲地区的起源
        2.3.2 避暑地在亚洲地区的传播
        2.3.3 避暑地在亚洲地区的分布
        2.3.4 避暑地与亚洲国家的殖民类型
    2.4 避暑地章程的订立及其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避暑地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3.1 庐山避暑地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3.1.1 李德立涉足牯岭及牯岭的初期建设
        3.1.2 "牯岭交涉案"与《牯岭十二条》的签订
        3.1.3 长冲地区的扩充与其它地区的开辟
        3.1.4 西方人自治机构的产生
        3.1.5 庐山避暑地的早期规划——波赫尔规划
        3.1.6 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1.7 庐山避暑地中国人管理机构的成立
        3.1.8 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1.9 庐山避暑地的收回
        3.1.10 庐山避暑地的衰落
    3.2 莫干山避暑地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3.2.1 西方传教士初涉莫干山
        3.2.2 西方人自治机构的产生
        3.2.3 莫干山避暑地早期的建筑活动
        3.2.4 清末民初莫干山避暑地管理权之争
        3.2.5 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2.6 莫干山避暑地中国人管理机构的成立与避暑地的收回
        3.2.7 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2.8 莫干山避暑地的衰落
    3.3 鸡公山避暑地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3.3.1 李立生、施道格初涉鸡公山
        3.3.2 西方人自治机构的产生
        3.3.3 鸡公山避暑地早期的建筑活动
        3.3.4 鸡公山避暑地的收回
        3.3.5 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3.6 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3.7 鸡公山避暑地中国人管理机构的成立
        3.3.8 鸡公山避暑地的衰落
    3.4 北戴河避暑地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3.4.1 避暑地划定前西方人最初的活动
        3.4.2 北戴河避暑地的划定
        3.4.3 西方人自治机构的产生
        3.4.4 北戴河避暑地早期的建筑活动
        3.4.5 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4.6 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4.7 北戴河避暑地中国人管理机构的成立
        3.4.8 北戴河避暑地的衰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避暑地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阶段与主线
    4.1 区位与交通影响因素
        4.1.1 长江航线、南浔铁路对庐山避暑地的影响
        4.1.2 京杭运河、沪杭甬铁路对莫干山避暑地的影响
        4.1.3 芦(平)汉铁路对鸡公山避暑地的影响
        4.1.4 津榆铁路对北戴河避暑地的影响
    4.2 西方教会影响因素
        4.2.1 西方教会的发展与避暑活动的兴盛
        4.2.2 西方教会早期对避暑地的涉足及其发展概况
        4.2.3 西方教会在各避暑地的建筑活动
    4.3 特定历史人物影响因素
        4.3.1 朱启钤对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贡献
        4.3.2 朱启钤对北戴河避暑地规划建设的贡献
    4.4 人文历史事件影响因素
        4.4.1 全局性人文历史事件的"同一性"
        4.4.2 地方性人文历史事件的"差异性"
    4.5 避暑地建筑活动发展进程的阶段与主线
        4.5.1 避暑地建筑活动发展进程的5个阶段
        4.5.2 避暑地西方人、中国人建筑活动交叠与交替的不同发展主线
        4.5.3 避暑地中国人建筑活动发展主线鼎盛期的"前置"与"后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避暑地营造业、建筑师及各类中西组织机构
    5.1 中国传统营建体系的转变——避暑地近代营造业的繁荣
        5.1.1 庐山避暑地近代营造业的繁荣
        5.1.2 莫干山避暑地近代营造业的繁荣
        5.1.3 鸡公山避暑地近代营造业的繁荣
        5.1.4 北戴河避暑地近代营造业的繁荣
    5.2 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工程师与建筑师的出现
        5.2.1 避暑地近代的西方工程师、建筑师及其建筑活动
        5.2.2 避暑地近代的中国工程师、建筑师及其建筑活动
    5.3 西方人现代市政管理机构的出现——避暑地近代西方人的自治机构
        5.3.1 上海租界现代市政管理机构的出现与仿效摹本的设立
        5.3.2 避暑地西方人自治机构的出现与对租界市政机构的效仿
        5.3.3 避暑地西方人自治机构的现代市政管理职能
    5.4 中国人现代市政管理机构的出现——避暑地近代中国人的组织机构
        5.4.1 近代主流城市中国人现代市政管理机构的出现与发展
        5.4.2 避暑地西方人自治机构的示范效应与中国人自治机构的出现
        5.4.3 避暑地中国人官方管理局的逐步出现及其现代市政管理职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避暑地建材及建筑符号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
    6.1 避暑地建材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
        6.1.1 墙体建材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1.2 屋面建材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2 避暑地建筑符号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
        6.2.1 亭式构图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2.2 拱券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2.3 过梁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2.4 坡屋顶、老虎窗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2.5 栏杆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3 避暑地建材及建筑符号与建筑活动的"地方性知识(LOCALKNOWLEDGE)"
        6.3.1 避暑地建材及其建构方式与建筑活动"地方性知识"的构造
        6.3.2 避暑地建筑符号与建筑活动"地方性知识"的构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避暑地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阶段与主线
        7.1.1 避暑地形成与发展的各类影响因素
        7.1.2 避暑地建筑活动发展进程的5个阶段
        7.1.3 避暑地建筑活动发展进程的不同主线
    7.2 避暑地营造业、建筑师、组织机构与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
        7.2.1 避暑地营造业、建筑师、市政机构的出现开启了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
        7.2.2 避暑地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近代主流城市的辐射与影响
        7.2.3 避暑地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相对于近代主流城市的发展滞后
    7.3 避暑地建材及建筑符号与建筑活动的"地方性知识"
        7.3.1 避暑地建筑活动塑造了有别于近代主流城市建筑活动的"地方性知识
        7.3.2 避暑地建筑活动塑造了各避暑地之间互异和具有特色的"地方性知识"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录内容

(9)云南区域性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性人才培养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人才培养要求规格分析
    1.1 社会需求分析
    1.2 教育供给分析
    1.3 人才规格需求情况
    1.4 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2 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
    2.1 面向社会需求 合理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2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2.3 面向职业市场 结合实际办学条件 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途径
3 结束语

(10)云南省工业产业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工业产业布局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工业产业布局研究的历史脉络
        二、国内关于工业产业布局研究的历史脉络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云南省工业产业布局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 云南省工业产业布局的现状
        一、云南省工业产业的整体现状
        二、云南省工业产业布局的区域现状
    第二节 云南省工业产业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一、依赖自然资源较为严重
        二、基础设施成为主要瓶颈
        三、轻重工业严重失调
        四、工业产业选择不够合理
        五、产业集中、集聚不明显
    第三节 云南省工业产业布局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
        二、自然条件原因
        三、思想观念原因
        四、资金、技术、市场原因
        五、政策原因
第三章 优化云南工业产业布局的对策措施
    第一节 对自然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
        一、工业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做好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地区的转型
    第二节 改变传统思想观念、与民族文化相协调
        一、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二、与民族文化相协调
    第三节 引进外资和优质项目与技术
    第四节 制定有效的工业产业布局政策
        一、与城镇建设发展相协调
        二、做好产业布局的“点、面”结合
        三、促进工业产业布局的区域平衡
第四章 研究结论及讨论
    第一节 本文结论
        一、关于云南省工业产业布局现状的结论
        二、关于云南省工业产业布局中存在问题的结论
        三、云南省工业产业布局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的结论
        四、云南省工业产业布局如何优化的措施
    第二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和发表的科研成果

四、玉溪电力工业发展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D]. 王诗语.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1)
  • [2]科技创新视角下云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与路径研究[D]. 王尤举.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3]滇中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D]. 吉冠秋.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4]基于GIS的玉溪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预报[D]. 王梦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5]云南电网输变电设备利用率分析研究[D]. 王健.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6)
  • [6]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研究 ——基于云南的实践[D]. 赵壮天. 云南大学, 2014(07)
  • [7]TH电网线损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 孙瑜. 云南大学, 2013(05)
  • [8]中国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建筑活动研究[D]. 李南. 浙江大学, 2011(07)
  • [9]云南区域性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性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 杨艳蓉,罗增勇.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0(08)
  • [10]云南省工业产业布局研究[D]. 付冶. 云南财经大学, 2010(04)

标签:;  ;  

玉溪电力产业发展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