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保证担保制度在工程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艾[1](2020)在《H公司工程保证担保业务拓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廉租房建设等政策实施,建筑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得到空前繁荣。同时,建筑业也面临更多的风险:工程质量问题、资金纠纷、变更违约纠纷、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由于建设项目周期长、规模大、生产复杂等特点,决定风险具有普遍性。工程担保应运而生,它能够合理控制工程项目的风险,有效规范建筑市场行业的有序运作,诚实守信,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的正常运行。H公司是国内首批开展工程保证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之一,如何更好地拓展工程保证担保业务,成为公司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在概述工程保证担保业务的理论基础上,深入分析H公司工程保证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认为目前问题主要表现在:业务审批流程冗长、获得银行信贷额度不足、保函业务增长缓慢、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等。然后,采用诸如波特五力竞争模型的方法,分析H公司工程保证业务的内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环境、客户需求和内部资源优势。最后,提出H公司工程保证业务拓展的具体策略以及实施保障策略。论文认为应该从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优化、市场开拓与品牌深化、业务品种与业务模式创新、担保模式创新与合作结盟等四个策略入手,应该优化组织架构,简化业务流程,改变原有市场拓展方式,深化品牌形象,创新担保模式,开发新的业务品种,与银行、企业建立合作共荣的友好关系等策略建议,希望能够提升H公司的工程保证担保业务特色和竞争优势,有助于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
李燕妮[2](2020)在《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公共工程担保制度是担保制度与工程建设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对于规范工程参与利益主体的交易行为,防范和化解公共工程风险,保障公共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过去以保证金、工程保险等形式的担保行为给建筑企业带来巨大资金压力的同时,还时常带来低价中标引发的工程质量不达标、农民工工资拖欠以及企业违约跑路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担保弊端,2018年7月住建部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实施工程担保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各类保证金的保函替代率要提升30%。这一措施将有助于建筑企业释放更多可用资金,减轻自身负担,保障工程质量和农民工工资支付,全面推进工程担保制度。然而,作为一种控制工程建设履约风险的工具,工程保函在试点与推广过程中也面临着担保市场不健全、履约能力不足、监管制度缺失等新的风险问题,实际的政策执行效果与制度预期存在明显的偏差,这也对政府部门如何进行工程担保风险管理,实现预期的制度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2019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在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实行工程担保制度的指导意见》中继而指出,要“全面提升工程担保保证人风险评估、风险防控能力,切实发挥工程担保作用。”广州市最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济基础雄厚,每年在建工程规模总量巨大,公共工程担保新制度的推行尤为重要。因此,在新的政策要求下,相较于传统的以现金保证金为主的工程担保,研究以保函为代表的担保新形式下工程担保活动存在哪些风险问题,地方政府存在哪些风险管理的困境,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去防控风险发生,进而探索出政府、担保主体与建筑企业三方的良性互动模式,协同推行公共工程担保制度实现预期目标,对于我国政府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的问题与现状,分别对广州市政府管理部门、银行部门以及建设单位设计访谈提纲,通过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从不同主体对担保中的风险管理问题与原因进行分类归纳,发现政府在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中存在:对保函价值与风险的认知存在偏差、事前风险预警能力不足、事中信息共享水平低以及事后缺乏综合决策能力。在借鉴国内外工程担保制度开展的优秀经验基础上,本研究从制度、技术、组织以及理念四个层面提出了改善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市场征信体系,落实公共工程担保核实制度;提高政府信息化管控能力,建立电子担保服务平台;明确责权利关系,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树立履约守信意识,加强公共工程担保风险防控教育以及创新政府监管方式,加强风险防控手段多元化和全程化。
王浩赟[3](2020)在《建设工程领域担保制度发展比对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建设工程担保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手段之一应合理推广应用,在工程担保市场成熟的国家地区已广泛应用。我国引入工程担保制度以来,从部门规章和国家层面、地方层面相继出台的政策文件来看,大力推行的工程担保结构设计主要有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履约担保、付款担保、业主支付担保、质量保证金担保、农民工工资支付担保等。由于建设工程市场风险管理机制差异,市场资源配置和统筹秩序力量差异,我国逐步推行的建设工程担保制度还应进一步完善,优化建设工程市场诚信主体,提升建设工程市场诚信竞争。本文在充分阅读相关文献、书籍及主要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美国、英国、FICID合同范本、《世行采购指南》等主要成熟的工程担保结构设计为研究比较对象:第一:采用横向比对方法针对我国工程担保结构设计合理性,进而重新构建适应我国目前建筑业的基本工程担保结构设计和辅助担保结构设计两部分;构建工程担保方式和担保保额设计合理性,是否满足当前建设工程担保市场主体需求。第二:采用纵向比对方法针对我国工程担保发展历程合理划分发展阶段,研究不同阶段我国工程担保结构设计、担保方式和担保保额完善演化;第三:通过实践案例及相应学术研究,归纳我国目前建设工程担保完善实施过程存在主要问题,分析其产生根源并给予解决建议。本文主要结论:通过以上内容梳理,我国工程担保结构设计应逐渐建立以“投标担保+履约担保+付款担保”为核心的基本结构,并辅以“维修担保”逐渐替代质量保证金和工程修复费用的辅助结构;建设工程担保方式以银行保函、建设工程担保公司保函和保险公司保险单等主要保函为主,建设工程担保保额根据我国市场结构,以基本担保结构设计逐渐向高保额担保模式过渡,加强落实建设工程担保制度及完善实践过程中问题。切实完善工程担保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可有效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合同履约水平、保障合同主体各方利益,促进和完善建设工程担保制度有利于我国工程担保市场发展、有利于工程担保人业务发展,进一步促进建设工程市场和工程担保市场诚信机制。
丛福祥[4](2018)在《工程履约担保保前综合评估及承保决策研究》文中认为工程保证担保作为一种信用工具,可以加强建设市场中各主体及保证人间的责任关系,从而有效保障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然而,由于建筑行业的复杂性与风险多发性,国内许多担保机构在风险管理上不够重视,保前对被保证人的调查不够充分,导致工程担保机构死亡率很高。本文从工程担保机构的角度出发,对工程履约担保保前综合评估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以风险管理、信息经济学原理等理论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履约担保保前综合评价模型,并为工程担保机构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步骤与具体说明。在此基础上,工程担保机构可以快速高效的进行承保决策并采取相关策略。最后,本文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对构建起的工程履约担保保前综合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可用性进行了检验。
薛彦广[5](2018)在《基于智能合约的工程再担保交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工程担保行业存在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缺失、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主体不明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工程担保行业的持续、健康和规范化发展。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借鉴工程再担保的相关原理、社会共治的治理理念以及美国联储银行承担一定准公共职能的私人机构市场监管的最佳实践,构建了具有工程再担保交易功能和工程担保市场治理职能的工程再担保平台,以期借助平台实现承保风险的有效分散和转移,并寻求一种创新的公共治理模式来实现工程担保机构的自律监管。就此,对深圳市所有工程担保机构进行市场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确定了平台的运营模式、市场治理模式、资金构成和功能定位,通过专家会议法初步验证了平台构建的合理性以及其对工程担保市场治理的有效性,并利用数学建模和算例分析方法分析了平台微利运营模式的可行性。为了实现高效率、高信任、低风险的工程再担保交易,本文从效率、信任、安全和创新4个维度探讨了工程再担保和智能合约技术的契合性,构建了基于工程再担保平台的联盟链,将基于联盟链的智能合约技术应用到工程再担保交易中,以提高其业务操作效率、减少交易各方信息不对称、提升交易数据的安全性,为工程再担保交易打造一个高效、高安全性的去中心化分布式交易平台。以此为基础,本文对工程再担保交易的两个核心内容,工程担保分保交易和工程再担保履约展开研究。在分保交易研究中,本文借鉴了再保险的业务流程、工程担保实务及网上多属性逆向拍卖的研究基础,引入分保竞拍机制并建立了基于多属性逆向拍卖的分保竞拍博弈模型,涉及分保综合费用、分保承保风险和来自第三方企业征信系统的信用评价3个维度,分析了其均衡策略,并进行了相关仿真研究。基于上述模型,本文给出了分保竞拍规则、交易机制及步骤,提出了基于联盟链智能合约的工程担保分保竞拍设计方案,并初步编写了适用于分保竞拍方式的《标准化工程再担保电子合同》,弥补了国际工程担保领域分保竞拍机制的空白。然后,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基于联盟链智能合约的工程再担保自动履约和工程再担保合同续转的设计方案,以期借助智能合约技术构建一个交易效率高、数据安全性强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化工程再担保交易生态系统。
李钰[6](2015)在《工程保证担保视角的中美保证人权利保护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工程保证担保的发展存在着法律基础不足和工程保证担保核心价值误解的问题。其中,工程保证担保保证人权利保护不足是问题的突出表现。美国是我国工程保证担保的移植来源国,具有较为完善的保证人权利保护制度。其工程保证担保也在工程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两国保证人权利保护制度进行深入比较分析。本论文通过结合规范分析方法、风险分析方法、比较法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我国保证人权利保护措施的不足。进而与美国保证人权利保护措施进行比较,找出了值得我国借鉴的保证人权利保护制度。为了系统地梳理我国保证人权利保护制度并发现其中的不足,论文采用了风险分析的方法建立法律对比坐标。综合运用法律控制理论分析和定性研究等方法对保证人的风险进行辨识,将保证人需要法律控制的风险分为来自债权人的风险、来自债务人的风险和来自其他利害关系人的风险、来自特殊保函的风险等四种风险类别。并在四种类别之下再细分为十六种风险状况。基于风险坐标,论文首先分析国内的法律控制措施,逐一评价特定风险状况是否得到法律层面的控制及其原因,将控制级别分为“已控制”,“未控制”和“未完全控制”三种类别。我国保证人未完全控制和未控制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债权人行为风险、债务人投机破产风险、债务人预先履行不能风险、反担保难以实现风险等方面。针对这些未完全控制和完全未控制的风险,论文具体分析了美国控制措施并从法律和合同两个层面进行对比。进而得出了两国保证人权利保护措施对比图表,初步提出值得借鉴的保证人权利保护制度,如要求业主一定程度的注意义务、确保保证人的第二性、赋予保证人事前救济措施、保证人代位权和反担保弱化、综合授信与补偿协议等。论文还结合对法律移植理论,两国法律移植客观环境和假设案例的分析,并运用成本收益分析的方法综合论证了相关制度的可借鉴性,最终得出我国保证人权利保护措施完善的六点建议,分别是:逐步塑造良性的移植环境;将保证关系与原因关系相结合;要求债权人承担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注意义务;以多种措施达成预防性禁令和卸责权的效果,规定保证人的代位权;推广运用综合授信与补偿协议。论文创新性地从法律控制的角度分析保证人风险并作为法律对比的坐标,从法律和合同两个层面系统分析了中美两国保证人权利保护的不同,并探讨在两国不同的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环境下相关制度的可借鉴性,提出了可行的改善措施。
唐俊虎[7](2014)在《高铁施工风险管理和担保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风险管理的的角度,将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的建模分析和数学预测,分析施工风险造成经济损失,将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量化成为财产损失计算,将定性的理论模型转化为量化模型研究,从而为风险损失量化为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率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系统地论述包含推行高铁施工风险管理和担保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工程保险、担保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对高铁建设风险分析、规避和防范,以及铁路建设工程保险、担保模式研究。并通过与国内外对工程保险和担保制度的对比,通过对投保人的选择、保险中介的理顺、理赔人的确定、保费来源和费率制定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工程保险与担保制度新模式构想,并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过程。研究内容上力求“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结合,通过对铁路建设工程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规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国情、路情对建立铁路建设工程保险、担保制度的困难和难点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铁路建设工程保险、担保制度。本文的研究贡献与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视角独特:现有文献多集中于铁路施工的技术性问题解决,从隧道施工、特大桥梁施工、软土地基的解决等技术性问题。本文从中观层面选取施工中出现安全事故的资金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为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高铁施工企业出现施工风险及风险防范,现实问题与长远问题结合。(2)研究方法新颖:本文采用大数定律和风险因素统计与分解高铁施工现实和可能出现风险和事故。在传统的风险因素分析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计量经济模型,有效统计并实地验证,对风险有效定价。(3)论文应用性突出:本人一直致力于高铁施工风险管理以及在施工合同研究,论文研究成果为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招标办所采纳,作为制定招标的参考依据。对高铁施工中风险预测、风险防范、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操作依据。进而从实践层面提出积极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性意见。(4)在运用基于数字化模型构建,为工程保险的风险管理的研究方法,特别是非寿险精算,做出了新的探索,为费率的制定和风险过程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臧利军[8](2011)在《关于有效推行我国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的研究》文中提出在宏观经济环境的有力支撑和有效推动下,我国的建筑数量和建设速度都处于快速持续发展状态,但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建设领域的信用缺失愈加严重,突出表现在工程质量问题和工程款拖欠问题,工程保证担保作为利益制约和信用保障手段已在我国开始大范围的强制推行。目前由于缺乏完备的法律支撑体系和科学有效的运作机制,造成了目前推行工程保证担保陷入市场环境、法律法规、具体规定与操作实现的困境,以至于我国工程担保市场化程度严重滞后。本文立足于我国建筑市场和工程担保市场的宏观背景,通过对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的理论实践及运行机制研究,并从微观的角度对我国工程保证担保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着手从操作层面提出了落实我国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的策略。首先,提出利用银行信用卡支付工程款模式代替业主付款担保,切实解决业主拖欠工程款的问题;其次,提出了培育工程担保人市场的建议,特别是通过改善保费收费依据,引导担保竞争从费率的低价竞争转为担保服务的竞争;最后,为了加强建筑行业市场的监督与信用体制建设,创新性的提出了建立工程保证担保网络交易平台的设想,对提高我国建筑市场信用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张杰辉[9](2008)在《银行业工程保证担保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风险,信用风险是其中之一,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保证体系或风险转移制度来规范建设活动主体的行为。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工程保证担保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已成为保障建设工程招投标有序进行及合同履行的一种重要信用工具。我国担保制度起步晚且尚不健全,施工企业过多造成的低价恶性竞争,给施工企业日后无法完全履行施工合同及业主拖欠工程款埋下隐患。本文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理论,研究建筑市场上的承包商的履约行为;运用非合作博弈理论分析业主与承包商的困境,针对我国当前建设工程承发包、合同订立与履行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各方当事人和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后果,论述了推行工程保证担保制度能够解决建设活动主体违约的机理。进一步,论文借鉴斯蒂格里兹和温斯对银行信贷配给的研究,验证了仅提高担保费率无法化解银行担保风险,加强对申请人的审查力度是可行的方法之一,并就审查力度与申请人履约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经济学分析。在借鉴国外工程保证担保制度与实践,以及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作者从事建设银行中间产品业务工作过程的体验,研究我国银行业在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的建立和运行过程,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工程保证担保产品的选择、定位、业务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以提高工程保证担保的业务技术水平、降低风险,并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工程承包合同的履行,发挥其重要的保障与支持作用。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工程管理体制的现实条件出发,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应成为开展工程保证担保业务的主体。应把业主方支付保证担保、承包商履约(工程承包)保证担保、承包商付款保证担保和预付款保证担保作为银行业面向工程建设的中间产品业务的核心产品,加强行业内部运作机制、监管体系建设和现代科学管理手段的开发与应用,整体提升工程保证担保的业务水平。论文在强调有效应用反担保手段防范银行工程保证担保风险的同时,重点研究了工程保证担保业务的前期受理、保函定价、合同审核和后期跟踪管理等方面的机制建设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应对策略。
刘达飞[10](2008)在《华远地产公司工程保证担保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发展壮大于美国,以其特有的方式保证了美国建筑业快速健康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工程担保制度被引入我国,到1999年前后工程担保推行成为热点。本文作者作为华远地产公司工程担保的主要研究者和实践者,自2003年开始学习工程担保制度,通过创新性的理论研究,结合项目开发实践,逐渐建立起一套完整、全面的工程担保实施体系,并在华远旗下开发项目中逐步推行。本文在对华远地产工程担保推行历程回顾的基础上,研究了工程担保的理论,通过阐述工程担保与工程保险及监理的关系和区别,论证了为何需要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引入工程担保。通过比较银行保函和专业担保公司保函,得出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使用专业担保公司承接担保业务的具体实施方法要优于银行保函。本论文提出两阶段的担保实施模式,即“工程建设阶段”和“工程保修阶段”的担保体系,第一阶段目的是使工程顺利履约完成,保障开发商、承包商、供货商和劳务工人等各方的利益。在此阶段引入了投标担保和多品种的履约担保;第二阶段的目的是使房屋(工程)得到应有的保修,保障购房人的利益,使得房地产工程担保的最终受益人成为商品房的最终业主。在这个阶段引入了以开发商为受益人的工程保修担保,以购房人为受益人的商品房屋保修担保。如何实施好工程担保,而不是走走过场是本论文论述的重点。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具体实施情况,研究并建立了工程担保具体流程和实施保障体系:承包(供货)商履约情况及信用评价体系、合同履约担保工作管理办法、索赔和理赔体系、经济保障体系。这些流程和制度体系的设立,推动了工程担保在具体操作中顺利实施。论文分析了多年来华远地产各个项目中工程担保的案例,分阶段论证了本文提出的担保模式、实施流程、保障体系在工程实践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真正保障了工程担保的推行和发展。还总结了华远地产所有项目实施工程担保的情况,并进行了经济分析,证明虽然工程担保制度实施会增加工程建设的成本,但对比其带来的重大作用来讲,具有很强的经济可行性。
二、论保证担保制度在工程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保证担保制度在工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H公司工程保证担保业务拓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2 工程保证担保业务相关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的主要理论 |
2.1.1 波特五力模型理论 |
2.1.2 品牌营销理论 |
2.1.3 担保风险管理理论 |
2.2 工程保证担保业务的分类 |
2.2.1 履约和工程质量保证担保 |
2.2.2 预付款和业主支付工程保证担保 |
2.2.3 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担保 |
3 H公司工程保证担保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H公司工程保证担保业务概况 |
3.1.1 H公司简介 |
3.1.2 H公司工程保证担保业务现状 |
3.2 H公司工程保证担保业务存在的问题 |
3.2.1 业务审批流程冗长 |
3.2.2 获得银行信贷额度不足 |
3.2.3 保函业务增长缓慢 |
3.2.4 市场开拓力度不够 |
3.3 H公司工程保证担保业务问题的原因 |
3.3.1 岗位职能设置的限制 |
3.3.2 银行授信模式限制 |
3.3.3 准入标准不同 |
3.3.4 地方保护政策的限制 |
4 H公司工程保证担保业务环境分析 |
4.1 工程保证担保行业发展趋势 |
4.1.1 市场整体需求将不断增加 |
4.1.2 保函品种需求变化 |
4.1.3 市场供需矛盾将加剧 |
4.2 波特五力竞争态势分析 |
4.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2.3 潜在市场进入者的威胁 |
4.2.4 替代品的威胁 |
4.2.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4.3 客户需求分析 |
4.3.1 客户分析 |
4.3.2 市场发展机会 |
4.4 内部资源分析 |
4.4.1 行业地位和资金规模 |
4.4.2 专业人才优势 |
4.4.3 风险管理经验 |
5 H公司工程保证担保业务拓展策略设计 |
5.1 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的优化策略 |
5.1.1 增设部门专岗专责和品牌宣传 |
5.1.2 智能化审批的业务流程优化 |
5.1.3 风险把控与反担保的制度化 |
5.2 市场开拓与品牌深化的推广策略 |
5.2.1 上下游客户需求的延伸开发与授信 |
5.2.2 深化公司品牌影响力 |
5.3 业务品种与业务模式的创新策略 |
5.3.1 业务品种的创新 |
5.3.2 业务模式的创新 |
5.4 担保模式创新与合作结盟策略 |
5.4.1 银担企模式创新与增强沟通 |
5.4.2 构筑以核心客户为支点的市场网络 |
6 H公司工程保证担保业务策略的实施与保障 |
6.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6.1.1 构筑分享的组织文化 |
6.1.2 知识共享与职业发展相结合 |
6.1.3 鼓励员工创新 |
6.2 完善员工激励机制 |
6.2.1 改进考核指标体系 |
6.2.2 设立不同层级奖金比例 |
6.2.3 完善员工培训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阐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公共工程 |
2.1.2 公共工程担保 |
2.1.3 保函 |
2.1.4 风险与风险因素 |
2.1.5 风险管理 |
2.1.6 公共工程担保风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协同治理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 研究分析框架 |
第三章 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的现状 |
3.1 广州市公共工程建设担保管理概况 |
3.1.1 广州市公共工程担保管理的流程 |
3.1.2 广州市公共工程担保管理的机构 |
3.1.3 广州市公共工程担保管理的相关法规与制度 |
3.2 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的风险识别 |
3.3 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的风险评估 |
3.4 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的风险处置 |
3.5 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四章 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中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
4.1 调研设计与实施 |
4.1.1 调研设计 |
4.1.2 实施过程 |
4.1.3 结果处理与分析 |
4.2 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2.1 对工程保函的价值认识、风险认识存在偏差 |
4.2.2 事前风险识别缺乏主动性,风险预警能力差 |
4.2.3 事中政府部门缺乏协调性,信息共享能力差 |
4.2.4 事后风险应对效果薄弱,缺少综合决策能力 |
4.3 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3.1 未建立明确的市场准入和风险评估机制 |
4.3.2 未建立全流程的工程担保风险监管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 |
4.3.3 公共工程担保的法律体系建设不完善 |
4.3.4 监管力量薄弱,未能吸纳多元主体参与 |
第五章 国内外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
5.1 高效专业的美国工程担保风险管理制度 |
5.1.1 建立了完善的工程担保法律体系 |
5.1.2 形成了高效的工程担保监管体系 |
5.2 完善的英国担保监管体系和担保模式 |
5.2.1 构建了健全的工程担保监管体系 |
5.2.2 形成了英式“信托基金”担保模式 |
5.2.3 建立了成熟的担保经纪人中介组织 |
5.3 逐渐成熟的深圳市工程担保风险管理 |
5.3.1 日趋完善的工程担保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
5.3.2 不断完善的工程担保风险管理 |
5.3.3 辅助监管的工程担保行业协会 |
5.4 制度建设与监管并重的北京市工程担保风险管理 |
5.4.1 逐渐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 |
5.4.2 完善了公共服务平台监管力量 |
5.5 国内外优秀经验借鉴 |
5.5.1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工程担保管理的制度支撑 |
5.5.2 健全的监管体系是市场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
5.5.3 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是工程担保的必然趋势 |
第六章 改善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的对策 |
6.1 建立和完善市场征信体系,落实公共工程担保核实制度 |
6.2 提高政府信息化管控能力,建立电子担保服务平台 |
6.3 重点厘清政府的职责边界,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
6.4 树立履约守信意识,加强公共工程担保风险防控教育 |
6.5 创新政府监管方式,加强风险防控的多元化和全程化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的调研提纲 |
致谢 |
(3)建设工程领域担保制度发展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建筑产业背景 |
1.1.2 我国工程担保背景 |
1.1.3 建设工程领域担保制度设计的目的性 |
1.1.4 建设工程领域担保制度研究的必要性 |
1.2 问题提出 |
1.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2 关键问题的拟定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设计框架 |
第二章 建设工程担保现状及研究方法 |
2.1 建设工程担保理论基础 |
2.1.1 信息不对称引发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 |
2.1.2 逆向选择导致承包商履约能力下降 |
2.1.3 工程担保有助于化解承包商履约能力下降 |
2.2 建设工程担保发展现状及问题 |
2.2.1 建设工程担保概念溯源 |
2.2.2 我国建设工程担保政策现状 |
2.2.3 我国建设工程担保研究现状 |
2.3 建设工程担保比对研究 |
2.3.1 研究比较对象选择 |
2.3.2 研究方式方法选定 |
2.3.3 研究比较内容确定 |
第三章 工程担保结构设计比对研究 |
3.1 国际工程担保横向比对 |
3.1.1 国际建设工程担保品种 |
3.1.2 国际工程担保品种形成机制 |
3.1.3 工程担保法理背景比对研究 |
3.1.4 工程担保社会背景比对研究 |
3.2 我国工程担保结构纵向比对 |
3.3 工程担保结构设计比对结论 |
第四章 工程担保形式设计比对研究 |
4.1 工程担保方式设计比对研究 |
4.1.1 工程担保方式设计横向比对 |
4.1.2 我国工程担保方式纵向比对 |
4.1.3 工程担保形式设计比对结论 |
4.2 工程担保保额设计比对研究 |
4.2.1 工程担保保额设计横向比对 |
4.2.2 我国工程担保保额纵向比对 |
4.2.3 工程担保保额设计比对结论 |
第五章 建设工程担保实施研究 |
5.1 工程担保保函方式推行困难 |
5.1.1 我国力推保函担保方式 |
5.1.2 保函申请管理解除困难 |
5.1.3 保函推行困难的应对措施 |
5.2 工程担保制度落实困难 |
5.2.1 预付款担保实践应用困难 |
5.2.2 工程款支付担保进展困难 |
5.3 工程担保制度实施中财务处理问题 |
5.3.1 投标保证金利息处理矛盾 |
5.3.2 利息退还矛盾解决新思路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工程履约担保保前综合评估及承保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1.5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章节安排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工程保证担保 |
2.1.2 工程履约担保 |
2.2 工程保证担保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2.2.1 工程保证担保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工程保证担保国内研究现状 |
2.2.3 相关研究问题总结 |
2.3 相关理论 |
2.3.1 风险管理 |
2.3.2 信息经济学原理 |
2.3.3 短板效应 |
2.3.4 德尔菲法 |
2.3.5 AHP方法 |
2.3.6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4 借鉴与启示 |
3 工程履约担保保前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保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析 |
3.2 保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流程 |
3.2.1 成立专家组 |
3.2.2 筛选指标 |
3.2.3 确定指标权重 |
3.3 保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建立过程 |
3.3.1 指标的初选 |
3.3.2 指标的调查筛选 |
3.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4 一票否决制指标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履约担保保前综合评估模型的构建 |
4.1 保前综合评估模型的构建 |
4.1.1 模糊综合评估评语集的确定 |
4.1.2 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确定 |
4.1.3 模糊综合权重矩阵的确定 |
4.1.4 模糊综合评估模型的应用步骤 |
4.2 工程履约担保保前综合评估模型的实操 |
4.2.1 工程履约担保保前综合评估模型的实操路径 |
4.2.2 应用注意事项 |
4.3 工程担保机构承保决策与相关策略 |
4.3.1 担保费用的费率厘定 |
4.3.2 保函条例完善 |
4.3.3 保后跟踪 |
4.3.4 承保决策与相关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项目概要 |
5.2 施工合同情况分析 |
5.3 承包商情况分析 |
5.4 保前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
5.5 承保决策与相关策略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作者简历 |
(5)基于智能合约的工程再担保交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工程再担保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工程再担保交易研究现状 |
1.2.3 智能合约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4 总结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工程再担保与智能合约的契合性分析 |
2.1 工程再担保相关理论与实践 |
2.1.1 工程再担保的基本概念 |
2.1.2 工程再担保的方式与安排 |
2.1.3 工程再担保的主要作用 |
2.1.4 国内外工程再担保实践 |
2.2 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相关理论与实践 |
2.2.1 区块链相关理论 |
2.2.2 智能合约相关理论 |
2.3 工程再担保与智能合约的契合性 |
2.3.1 效率方面 |
2.3.2 信任方面 |
2.3.3 安全方面 |
2.3.4 创新方面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程再担保平台的功能分析 |
3.1 工程再担保平台设计 |
3.1.1 工程再担保平台的设计理念 |
3.1.2 工程再担保平台市场需求调研问卷设计及调查分析 |
3.1.3 工程再担保平台的功能构建 |
3.1.4 工程再担保平台有效性的初步验证 |
3.2 工程再担保平台微利运营模式的建模分析 |
3.2.1 投资方的期望利润 |
3.2.2 非投资方的期望效用 |
3.2.3 平台最优保费的确定 |
3.2.4 实证算例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工程再担保平台的联盟链设计 |
4.1 联盟链的参与主体 |
4.2 联盟链的核心功能 |
4.3 联盟链的关键机制 |
4.4 联盟链的相关加密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智能合约的工程担保分保竞拍机制设计 |
5.1 基于多属性逆向拍卖的工程担保分保竞拍博弈模型构建 |
5.1.1 分保竞拍模型构建与均衡策略分析 |
5.1.2 仿真分析 |
5.2 工程担保分保竞拍机制设计 |
5.2.1 工程担保分保竞拍规则 |
5.2.2 工程担保分保竞拍交易机制与步骤 |
5.3 基于智能合约的工程担保分保竞拍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智能合约的工程再担保自动履约机制设计 |
6.1 标准化工程再担保电子合同的编写 |
6.1.1 标准化工程再担保电子合同的实现基础 |
6.1.2 标准化工程再担保电子合同编制 |
6.2 工程再担保自动履约主体识别 |
6.3 基于智能合约的工程再担保自动履约设计 |
6.4 基于智能合约的工程再担保合同续转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工程保证担保视角的中美保证人权利保护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相关研究 |
2.1.1 工程保证担保中的保证人 |
2.1.2 保证人保护制度总结 |
2.1.3 保证人权利保护理念 |
2.1.4 保证人保护完善建议 |
2.1.5 保证人风险相关研究 |
2.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3章 保证人风险分析 |
3.1 保证人风险辨识依据 |
3.2 保证人风险分析过程 |
3.2.1 第一步:保证人风险文献综述 |
3.2.2 第二步:保证法律关系自身特点分析 |
3.2.3 第三步:从中美现有法律文本反推风险 |
3.2.4 第四步:参加工程保证担保行业专家研讨 |
3.2.5 第五步:结合相关保证担保纠纷案例分析 |
3.2.6 第六步:借鉴保险领域法律保险人风险控制措施 |
3.2.7 第七步:专家学术会议汇报研讨修正 |
3.3 保证人风险状况列举 |
3.3.1 来自债权人的风险(RC) |
3.3.2 来自债务人的风险(RD) |
3.3.3 来自其他利害关系人的风险(RS) |
3.3.4 来自特殊保函的风险(RG) |
第4章 我国保证人风险的法律控制措施 |
4.1 来自债权人风险(RC)的法律控制措施 |
4.1.1 主合同条件未成就的索赔风险(RC1) |
4.1.2 保证合同条件未成就索赔风险(RC2) |
4.1.3 债权人隐瞒影响债务人偿债能力的重要信息风险(RC3) |
4.1.4 债权人增加保证责任的行为风险(RC4) |
4.1.5 主合同重要变更风险(RC5) |
4.1.6 债权人欺诈或与债务人恶意串通风险(RC6) |
4.2 来自债务人风险(RD)的法律控制措施 |
4.2.1 债务人投机或破产风险(RD1) |
4.2.2 保证人追偿权行使瑕疵风险(RD2) |
4.2.3 债务人预先履行不能风险(RD3) |
4.2.4 债务人重大变化风险(RD4) |
4.2.5 债务人欠缴保费风险(RD5) |
4.3 来自其他利害关系人风险(RS)的法律控制措施 |
4.3.1 反担保不符合法定程序风险(RS1) |
4.3.2 反担保人违约或预先违约(RS2) |
4.3.3 共同保证人拒绝赔偿(RS3) |
4.4 来自特殊保函的风险(RG)的法律控制措施 |
4.5 我国保证人风险法律控制情况小结 |
第5章 中美保证人权利法律保护措施对比 |
5.1 美国保证人权利保护法律措施概况 |
5.1.1 美国担保法律体系 |
5.1.2 美国保证担保的类型 |
5.1.3 美国保证人的类型 |
5.2 来自债权人风险的法律控制措施 |
5.2.1 RC2:承认并确保保证人第二性 |
5.2.2 RC3:债权人的信息披露义务 |
5.2.3 RC4:债权人的注意义务 |
5.2.4 RC4&RC5:赋予保证人多项抗辩权 |
5.3 来自债务人风险的控制措施 |
5.3.1 RD1:合同与法律措施相结合的追偿权 |
5.3.2 RD2保证人超额赔偿与保证期间的规定 |
5.3.3 RD3&RD4保证人事前救济措施 |
5.4 来自其他利害关系人风险的控制措施 |
5.4.1 RS1:反担保的扩大解释 |
5.4.2 RS2:扩大补偿范围 |
5.4.3 RS3:代位权与风险分担原则的竞合 |
5.5 来自特殊保函的风险的控制措施 |
第6章 中美保证人权利合同保护措施对比 |
6.1 针对来自赔偿义务人风险的合同保护措施 |
6.1.1 美国保证人权利保护合同措施 |
6.1.2 我国保证人权利保护合同措施 |
6.2 针对来自债权人风险的合同保护措施 |
6.3 针对来自其他利害关系人风险的合同保护措施 |
6.4 中美保证人合同保护措施比较 |
第7章 可借鉴性分析与对我国保证人权利保护措施的完善 |
7.1 中美保证人权利保护措施对比图表 |
7.2 移植理论与环境分析 |
7.2.1 法律移植外在因素理论 |
7.2.2 法律移植成本收益理论 |
7.2.3 我国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环境 |
7.3 基于假设案例的可借鉴性分析 |
7.3.1 业主注意义务的可借鉴性分析 |
7.3.2 确保保证人第二性的可借鉴性分析 |
7.3.3 事前救济措施的可借鉴性分析 |
7.3.4 代位权与反担保弱化的可借鉴性分析 |
7.3.5 综合授信与补偿协议的可借鉴性分析 |
7.4 我国保证人权利保护措施完善建议 |
7.4.1 逐步塑造良性的移植环境 |
7.4.2 将保证关系与原因关系相结合 |
7.4.3 全面规定债权人的注意义务 |
7.4.4 以多种措施达成预防性禁令和卸责权的效果 |
7.4.5 规定保证人的代位权 |
7.4.6 推广运用综合授信与补偿协议 |
第8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综合授信与补偿协议(试行) |
附录B 主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C 主要涉及案例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高铁施工风险管理和担保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新形势的需要 |
1.2.2 大环境的需要 |
1.3 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内容结构 |
1.5.1 绪论部分 |
1.5.2 风险管理和担保制度分析 |
1.5.3 施工风险模型建立 |
1.5.4 风险管理与担保制度对策措施 |
1.5.5 工程保险与担保制度建议 |
1.6 主要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内外高铁施工风险担保的研究 |
2.1 建筑工程事故损失的研究 |
2.2 高铁施工风险因素辨识的研究 |
2.3 高铁施工风险管理的研究 |
2.4 工程担保制度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铁施工中风险和担保制度分析 |
3.1 高铁施工风险管理分析 |
3.1.1 风险概述 |
3.1.2 面对高铁施工风险出现的选择 |
3.2 风险管理在高铁施工中推行的可行和必要分析 |
3.2.1 推行高铁施工风险管理和担保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3.2.2 工程保险与担保制度的地位作用 |
3.2.3 铁路建设风险分析与规避防范 |
3.2.4 铁路建设工程保险与担保模式研究 |
3.2.5 工程保险案例 |
3.3 我国推行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存在的困难分析 |
3.3.1 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
3.3.2 中介组织发育不够 |
3.3.3 缺乏配套措施 |
3.3.4 道德风险较高 |
3.3.5 管理体制接轨困难 |
3.3.6 担保市场不配套 |
3.3.7 缺乏认识 |
3.4 施工风险外部环境变化分析 |
3.4.1 建设风险不确定性 |
3.4.2 市场机制的要求 |
3.4.3 改善融资条件 |
3.4.4 与国际接轨 |
3.5 保险担保种类分析 |
3.5.1 常见的工程保险和担保的种类 |
3.5.2 风险管理和担保的种类分析 |
3.6 目前我国应重点推行的保证担保品种 |
3.6.1 投标保证担保 |
3.6.2 履约保证担保 |
3.6.3 维修保证担保 |
3.6.4 业主支付保证担保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铁施工风险经济损失模型建立 |
4.1 回归分析及时间序列基本理论 |
4.1.1 回归分析模型 |
4.1.2 时间序列模型 |
4.2 风险事故统计分析 |
4.3 风险经济损失预测 |
4.3.1 经济损失预测 |
4.3.2 事故风险经济损失与总风险经济损失相关性 |
4.3.3 人为风险事故与生产安全事故相关及预测分析 |
4.3.4 责任风险事故风险经济损失(万元)预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保险担保制度的法律法规比较分析 |
5.1 国外工程保险与担保比较 |
5.1.1 美国的工程保险担保情况 |
5.1.2 英国的工程保险担保情况 |
5.1.3 法国的工程保险担保情况 |
5.1.4 加拿大的工程保险担保情况 |
5.1.5 日本的工程保险担保情况 |
5.2 国内工程保险与担保实施情况分析 |
5.2.1 水利水电、高速公路工程的实施情况 |
5.2.2 铁路施工风险管理、担保制度的实施情况 |
5.3 高铁施工风险管理、担保的法律制度分析 |
5.3.1 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
5.3.2 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工程保险和担保的规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铁施工风险管理与担保制度对策措施 |
6.1 选择好高铁施工风险自留或工程保险 |
6.1.1 增加风险自留的好处 |
6.1.2 增加风险自留的成本 |
6.1.3 选择最优自留方案的基本原则 |
6.1.4 风险自留的适用条件 |
6.1.5 高铁施工风险自留与投保的抉择分析 |
6.2 确定好高铁施工风险管理投保人 |
6.2.1 有关投保人规定 |
6.2.2 影响投保人确定的因素 |
6.2.3 高铁施工风险管理投保人的确定 |
6.3 确定高铁施工风险管理理赔人 |
6.3.1 当前高铁施工风险管理理赔方面存在的问题 |
6.3.2 高铁施工风险管理理赔人的确定 |
6.4 高铁施工风险保险费率 |
6.4.1 建筑工程一切险保险费率的影响因素 |
6.4.2 现行一些工程项目的保险费率情况 |
6.5 保证担保和保险经费来源 |
6.5.1 我国建筑业现行保险担保费的来源问题 |
6.5.2 高铁施工造价中估列工程保险费用的建议 |
6.6 引入高铁施工保险经纪人 |
6.6.1 保险经纪人的定义及发展 |
6.6.2 保险经纪公司提供的服务和作用 |
6.6.3 保险经纪人介入高铁施工风险管理的时机分析 |
6.6.4 保险经纪人在铁路施工中的实施情况及引入建议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铁施工保险与担保制度建议 |
7.1 完善高铁建设项目的法人责任制 |
7.2 相应的政策法规健全 |
7.3 尽快解决保险费和担保费用来源问题 |
7.4 加强工程保险的理论研究 |
7.5 逐步引入保险中介机构 |
7.6 建立完善的担保信用管理体系 |
7.7 减少或分散保证担保人风险 |
7.8 建立工程保证担保制度 |
7.8.1 加快工程保证担保立法 |
7.8.2 加大宣传力度 |
7.8.3 积极培育专业担保机构 |
7.8.4 大力培育工程保证担保中介机构 |
7.8.5 改革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制度 |
7.8.6 建立完善社会信用制度 |
7.8.7 发挥政府在保证担保制中的作用 |
7.8.8 组织项目试点 |
7.9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风险经济损失统计表 |
附录B 高铁施工风险调查问卷 |
附录C 施工风险经济损失保险调查问卷 |
附录D 专家问卷之基本架构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关于有效推行我国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1.1 我国建筑市场背景 |
1.1.2 我国工程担保行业背景 |
1.1.3 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内容 |
1.2.3 主要创新点 |
1.2.4 论文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工程保证担保理论及实践研究 |
2.1 工程保证担保理论研究 |
2.1.1 工程保证担保的概念及种类 |
2.1.2 工程保证担保运作机制的研究 |
2.2 国外工程保证担保产生与发展 |
2.2.1 工程保证担保在工程管理实践中产生 |
2.2.2 工程保证担保已成为国际工程管理惯例 |
2.3 我国工程保证担保推广及发展 |
2.3.1 我国工程保证担保的实践与发展 |
2.3.2 推行工程保证担保的必要性 |
2.4 工程保证担保的作用 |
第三章 我国工程保证担保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工程保证担保发展现状 |
3.1.1 建筑市场的工程保证担保主体现状 |
3.1.2 工程保证担保的政策支持 |
3.1.3 工程保证担保的法律体系基础已初具规模 |
3.1.4 工程保证担保市场配套服务初步形成 |
3.2 我国工程保证担保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缺乏有效的市场准入机制 |
3.2.2 建设市场主体对工程担保的需求不足 |
3.2.3 工程担保费用没有资金来源 |
3.2.4 工程担保品种设置尚需完善 |
3.2.5 工程担保费率不规范 |
3.2.6 缺乏公正、透明、完整的信息披露机制 |
第四章 有效推行中国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的策略 |
4.1 银行信用卡支付工程款替代业主付款保证担保 |
4.1.1 银行信用卡支付工程款模式的提出 |
4.1.2 工程款银行信用卡支付模式优点分析 |
4.2 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担保人市场 |
4.2.1 工程担保人市场建设的需求条件分析 |
4.2.2 工程担保人市场培育 |
4.3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信息披露,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 |
4.3.1 建立工程保证担保网络交易平台 |
4.3.2 工程保证担保网络平台的运作机制 |
4.3.3 工程保证担保网络平台运作模式的优点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9)银行业工程保证担保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建筑市场与工程担保行业背景 |
1.1.2 推行工程保证担保的必要性和作用 |
1.2 论文主要工作 |
1.2.1 研究工作路线及方法 |
1.2.2 论文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
1.3.1 主要创新点 |
1.3.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章 工程保证担保的发展与研究综述 |
2.1 国外工程保证担保的产生与发展 |
2.1.1 工程保证担保在工程管理实践中产生 |
2.1.2 工程保证担保已成为国际工程管理惯例 |
2.1.3 工程保证担保独具行业特色和要求 |
2.2 我国工程保证担保的实践与发展 |
2.3 我国工程保证担保的理论研究 |
2.3.1 关于建立我国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的研究 |
2.3.2 关于工程保证担保机理与运作机制的研究 |
2.3.3 关于工程保证担保合同与法律特征的研究 |
第3章 工程保证担保的经济学分析 |
3.1 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模型及道德风险分析基础 |
3.1.1 信息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原因 |
3.1.2 逆向选择经济分析基础—阿克劳夫的旧车市场模型 |
3.1.3 道德风险经济分析基础—纳什均衡的哲学思想 |
3.2 建设工程合同订立前之逆向选择分析 |
3.2.1 逆向选择导致承包商履约率下降 |
3.2.2 逆向选择导致业主支付履约率下降 |
3.3 建设工程合同履行中之道德风险分析 |
3.3.1 业主与承包商信息不对称的博弈结果 |
3.3.2 强制推行保证担保有利于化解信息不对称状况 |
3.4 基于期权理论的工程保证担保效用分析 |
3.4.1 期权交易原理 |
3.4.2 工程保证担保的责任与效用 |
第4章 银行业工程保证担保的核心产品定位 |
4.1 银行业工程保证担保业务的现状 |
4.1.1 银行担保的业务范围 |
4.1.2 银行业保证担保业务的发展 |
4.1.3 银行业工程保证担保存在的问题 |
4.2 银行业提供工程保证担保的优劣势分析 |
4.3 银行业工程保证担保核心产品的选择 |
4.3.1 建设项目业主支付保证担保 |
4.3.2 承包商付款保证担保 |
4.3.3 预付款保证担保 |
4.3.4 承包商履约保证担保 |
4.4 银行业工程保证担保产品定位的适用性分析 |
4.4.1 整合工程保证担保核心产品 |
4.4.2 提升工程保证担保核心产品经营力 |
第5章 银行业工程保证担保的内部机制建设 |
5.1 银行业工程保证担保内部机制存在的问题 |
5.1.1 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
5.1.2 内部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
5.1.3 银行保证担保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
5.2 银行业工程保证担保机制建设的内容 |
5.2.1 前期审核的风险预控机制 |
5.2.2 银行保额及保费确定机制 |
5.2.3 保函的审批与控制机制 |
5.2.4 保函业务的日常管理机制 |
5.3 促进银行业保证担保机制建设的进一步措施 |
5.3.1 健全业务管理组织体系 |
5.3.2 加强业务管理制度建设 |
5.3.3 做好客户信息动态管理 |
第6章 银行业工程保证担保的风险管理对策 |
6.1 银行担保风险的构成分析 |
6.1.1 市场风险 |
6.1.2 法律风险 |
6.1.3 汇率风险及政治风险 |
6.1.4 经营风险 |
6.2 银行担保风险管理的现状 |
6.2.1 银行担保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6.2.2 提高担保费率无法化解银行担保风险 |
6.3 规避风险的主要对策措施 |
6.3.1 提高担保风险的识别能力 |
6.3.2 加强审查力度—审查力度与履约率的经济学分析 |
6.3.3 控制担保期间风险 |
6.3.4 提高担保银行的专业化程度 |
第7章 银行业工程保证担保的外部制度保障 |
7.1 外部制度保障的基本方面及其存在的问题 |
7.1.1 担保制度及监管体制方面现存的问题 |
7.1.2 法律制度方面现存的问题 |
7.1.3 诚信制度方面现存的问题 |
7.2 改善外部制度保障环境的几点措施建议 |
7.2.1 担保制度及监管体制方面—完善制度,健全监管体制 |
7.2.2 法律制度方面—确立工程保证担保的法律地位 |
7.2.3 诚信制度方面—构建建筑业诚信评估体系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华远地产公司工程保证担保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背景 |
1.2.1 工程担保发展历史简述 |
1.2.2 选题背景 |
1.3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工程保证担保理论 |
2.1 工程保证担保基本理论 |
2.1.1 工程保证担保的基本功能 |
2.1.2 工程保证担保是一种工程履约风险控制机制 |
2.1.3 工程保证担保的信用和利益机制 |
2.1.4 工程保证担保在合约前后的作用 |
2.2 工程保证担保与银行保函的对比研究 |
2.2.1 关于银行保函 |
2.2.2 银行保函与专业担保公司保函的区别 |
2.3 工程保证担保与工程保险、工程监理的关系 |
2.3.1 工程保证担保与工程保险 |
2.3.2 工程保证担保与工程监理 |
第3章 工程保证担保实施模式以及实践 |
3.1 实施工程保证担保的作用 |
3.1.1 规避工程质量风险 |
3.1.2 规范市场行为 |
3.1.3 建立信用体系 |
3.2 工程保证担保实施模式的研究 |
3.2.1 应全过程全方位的实施工程担保 |
3.2.2 设立两阶段担保模式 |
3.2.3 提出全程履约保函的工作方法 |
3.3 华远地产工程担保实践 |
3.3.1 尝试:海润国际公寓 |
3.3.2 推广:尚都国际中心与盈都大厦 |
3.3.3 成熟:静林湾与昆仑公寓 |
3.3.4 求精:裘马都 |
3.4 工程担保体制及实践革新 |
3.4.1 体制革新——全程履约担保的推出 |
3.4.2 走出北京—异地项目担保实施 |
第4章 工程担保实施流程 |
4.1 开发商工程保证担保流程制度 |
4.1.1 制度流程图 |
4.1.2 编制项目担保方案确定实施保函种类 |
4.1.3 选择担保公司的原则 |
4.1.4 各阶段担保的管理方法 |
4.1.5 担保文件管理 |
4.1.6 后评估和合作伙伴定级 |
4.2 各种保函详解及办理流程 |
4.2.1 投标担保 |
4.2.1.1 目的和作用 |
4.2.1.2 操作流程 |
4.2.2 履约担保 |
4.2.2.1 目的和作用 |
4.2.2.2 操作流程 |
4.2.3 工程款支付担保 |
4.2.3.1 目的和作用 |
4.2.3.2 操作流程 |
4.2.4 劳务工资支付担保 |
4.2.4.1 目的和作用 |
4.2.4.2 操作流程 |
4.2.5 监理责任担保 |
4.2.5.1 目的和作用 |
4.2.5.2 操作流程 |
4.2.6 设计责任担保 |
4.2.7 保修担保 |
4.2.7.1 目的和作用 |
4.2.7.2 操作流程 |
4.2.8 商品房屋质量保修责任担保 |
4.2.8.1 商品房屋质量保修责任担保与工程保修担保的关系 |
4.2.8.2 商品房屋质量保修责任担保的重要作用 |
4.2.8.3 操作流程 |
第5章 工程保证担保实施保障体系 |
5.1 承包(供货)商履约情况及信用评价体系 |
5.1.1 合作伙伴分类与分级 |
5.1.2 合作伙伴评价 |
5.1.3 合作伙伴等级评定 |
5.1.4 不同级别的合作伙伴给予不同担保条件 |
5.2 合同履约担保工作管理办法 |
5.2.1 实施合同履约担保工作管理办法的意义 |
5.2.2 工程现场会议的管理要求 |
5.2.3 工程进度管理的管理要求 |
5.2.4 工程质量的管理要求 |
5.2.5 分包(包括材料、设备供货商)的管理要求 |
5.2.6 劳务工资支付的管理要求 |
5.2.7 工程综合的管理要求 |
5.3 工程保证担保索赔、理赔体系 |
5.3.1 工程建设阶段的索赔、理赔体系 |
5.3.2 工程保修阶段的索赔、理赔体系 |
5.4 经济保障 |
5.4.1 保费标准的设计 |
5.4.2 担保保费成本举例分析 |
第6章 工程保证担保案例分析 |
6.1 工程建设阶段工程担保案例分析 |
6.1.1 节约资金,优胜劣汰:投标担保 |
6.1.2 诚信履约,共赢互惠:履约担保 |
6.1.3 支付到位,和谐发展:支付担保 |
6.2 工程保修阶段工程担保案例分析 |
6.2.1 公共设施有人保障:工程保修担保 |
6.2.2 首创的商品房屋保修保证担保 |
6.2.2.1 尚都国际中心住户幕墙漏雨担保索赔 |
6.2.2.2 户屋内墙面质量问题的担保索赔 |
6.2.2.3 工程担保解决采暖管道漏水问题 |
6.3 华远地产实施工程担保案例总结 |
第7章 论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华远地产保函式样 |
附录B 华远地产工程保证担保相关文件格式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论保证担保制度在工程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H公司工程保证担保业务拓展策略研究[D]. 高艾.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2]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的风险管理研究[D]. 李燕妮. 兰州大学, 2020(01)
- [3]建设工程领域担保制度发展比对研究[D]. 王浩赟.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7)
- [4]工程履约担保保前综合评估及承保决策研究[D]. 丛福祥. 浙江大学, 2018(01)
- [5]基于智能合约的工程再担保交易研究[D]. 薛彦广. 清华大学, 2018(04)
- [6]工程保证担保视角的中美保证人权利保护比较研究[D]. 李钰. 清华大学, 2015(08)
- [7]高铁施工风险管理和担保制度研究[D]. 唐俊虎.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7)
- [8]关于有效推行我国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的研究[D]. 臧利军. 广西大学, 2011(07)
- [9]银行业工程保证担保机制研究[D]. 张杰辉. 同济大学, 2008(04)
- [10]华远地产公司工程保证担保实践[D]. 刘达飞. 清华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