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动机运行节能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张少华[1](2021)在《襄汾北支线提水泵站节能运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资源利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泵站工程作为水资源合理调度的首选技术手段,目前普遍存在使用效率低,能耗大等问题,严重影响输配水过程效益的发挥。因此,开展泵站节能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为适应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泵站工程运行秉承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优选经济及安全运行方案,最终实现能耗最小、效率最优的目标。本论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测试等方法,遵循泵站优化运行准则,分别以效率最高和耗电量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水泵稳态运行及变频、变径调节模型,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利用此决策系统进行数值模拟,以襄汾北支线提水泵站工程为研究对象,对比模拟与现场测试结果,分析误差来源及泵站能耗偏低原因,分析研究泵站调速变频运行作为节能手段的可行性,为优化决策支持系统、优选节能运行方案提供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工作点调节方式原理各不相同,能量损耗情况也不同,变速调节是有效的节能调节方式;(2)结合泵站现场测试结果,对泵站进行能耗评价,分析了装置效率偏低的原因,主要有1)所选水泵扬程大于实际所需扬程,使得工作点接近高效区右边界;2)电机效率未达到能耗限定标准;3)运行过程中汽蚀、磨损等因素影响;(3)对比现场测试结果,得出模拟结果与测试结果偏差源于水泵性能曲线拟合误差,引入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进行优化,优化后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差距明显缩小,在此基础上优化决策支持系统;(4)考虑水泵调速变频,确定最优变频范围,优选襄汾北支线提水泵站的节能运行方案。
周绘彤[2](2020)在《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及控制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供暖面积快速增长,供暖能耗也随之增长。如何提高供热质量、降低能源消耗、保护资源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加强供热技术与运行管理方法研究,以较少的能源消耗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供热调节是保证供热质量和节能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研究了集中供热系统运行管理的优化问题。针对国内外集中供热系统发展以及建筑供热能耗基本现状展开调查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阐述本文研究的内容及重要意义;分析集中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特性,探讨系统运行调节过程的相关参数及其计算方法计算;以供热系统在供暖期内循环水泵能耗最低为目标,对集中供热系统运行的循环流量比和运行过程中循环水泵的耗电量进行了全面理论分析,得出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方式下供热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量理论计算式,并对采用不同运行模式供热系统循环水泵电耗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所调研高校冬季集中供暖的特点,提出了分时分区分温调节控制方案。根据集中供热系统所服务的建筑物在不同时间段的室内温度需求,将供暖阶段划分为正常供暖期、短期低温供暖、长期低温供暖三种供暖模式,通过计算可得采取分时分区供暖后供热量可减少24.38%,并提出了相应的供暖节能方案;采用气候补偿技术,优化供暖循环泵变频节能控制系统,给出了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及控制流程,设定10℃的恒定供回水温差控制方式,实现对换热站二次供水温度和循环流量的控制。以青岛某高校集中供暖系统为例,对2018-2019年采暖季供热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整理分析。针对该校区某一换热站现阶段采用的运行调节方式,结合不同室外温度下的负荷变化,得出耗热量和耗电量。对比分析表明,供热系统的运行能耗较大,节能效果仍有待提升;通过智能换热站和监控平台对供暖系统进行合理的调节控制,能够优化运行模式,降低运行成本。依据所提出的节能运行控制模式,提出了该校区1号换热站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方案,并预测了运行效果,预测整个供暖季热量利用率将提高4%,将节约电能38.7%。
马彦伟[3](2019)在《火力发电厂循环水泵节能改造》文中研究表明节能降耗,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接触、谈论的日常话题。随着节能降耗工作的不断推进,最大限度的降低发电厂的厂用电率,增强电价竞争力,已成为各发电企业一直追求的工作方向。循环水泵作为发电厂常规运行的大功率设备,长期在过度出力的状态下运行,白白消耗厂用电,增加机组发电能耗。因此各电厂在机组负荷或者环境温度下降后,在满足机组冷却水需求的前提下设法通过减少循环水泵提供的冷却水量,达到循环水泵节能降耗的目的。降低循环水泵电机的转速成为节能的最优选择,从资料来看基本都是将电机或者系统直接进行改造,从未使用现代仿真软件对电机和系统进行模拟,从而验证改造的可行性、正确性并找到最大的节能数值。因此,本文选择火力发电厂循环水泵长时间过度消耗厂用电的实际问题,通过水泵节能改造现状和方法、电机改造和软件仿真等,为各个电厂的循环水泵电机改造提供参考。基于循环水泵供应的水量可减少的前提,水泵和电机的连接方式可通过降低电机转速的方法,在电压不增加的前提下来减少电机电流,从而达到节能改造效果。国内外普遍采用异步电机在频率或极性对数变化下调速,即变频或极对数变换来降低能耗。变频模式下的调速方法需要安装变频装置来实现速度转换,具有调速平稳、调速面积大、电机种类多等优点。从目前改造情况来看,高低速凭借其改造成本低和经济效果好的优势,成为诸多电厂首选的改造方式。本文结合循环水泵结构和工作特性曲线、调速理论,对循环水泵电机侧和水泵侧的节能方法进行比较,选择了对电机进行变频和变极调速改造。再运用ANSYS软件和MATLAB软件对循环水泵调速系统进行仿真,由仿真结果图直接认识调速方式对电机定子电流、转速和循环水系统的影响,为节能改造提供理论支撑和效果验证。通过结合实际改造后的运行数据,验证改造的安全性和节能效果。通过节能改造途径的分析,找到了各种节能改造方式下的关键点。使用仿真软件对电机和水泵系统进行负载变化后的仿真观察,明显看到调速的效果。水泵转速下降,电机定子电流下降,电机输出转矩有所减小,电机磁密分布均匀。对电机改造前后的运行数据记录分析,看到电机调速后的工作电流减小,水泵出力仍然满足机组运行需求。比较电机调速改造费用和回报时间,分析出各种调速方式的优劣。最终,从仿真模拟、电机改造和成本分析上为火力发电厂循环水泵的节能改造提供参考。
房少华[4](2019)在《周期性负载下轻载异步电动机的节能控制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异步电动机在日常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电气化生产的主要动力机械。当前我国工业领域使用的异步电动机常时间运行在空载或者轻载的状态,存在着严重的“大马拉小车”现象,电动机的效率和功率因数都很低,造成极大的浪费。本文针对负载是周期性变化的异步电动机,根据电动机的运行特性,研究调压节能的控制方法。本文根据异步电动机Γ型等效电路研究了电动机的损耗,分析了负载是周期性变化的异步电动机调压节能原理。然后分析了负载的变化和电压的变化对电动机运行特性的影响,同时说明了可以通过续流角来表示电动机的运行效率,从而判断电动机的节能效果。本文建立了一个输入量为续流角的偏差值和续流角的改变值、输出量为关断角的变化增量的二维T-S模糊控制器。针对模糊控制中隶属函数和模糊规则等难建立和学习的问题,将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结合起来,根据神经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一个四层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且根据神经模糊控制模型进行matlab仿真,将仿真结果进行离线计算,得到一个模糊查询表。将神经模糊控制模型进行matlab/simulink调压节能仿真,并对调压过程中产生的谐波进行分析,说明了电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主要构成是基波电压电流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最后,在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了电动机的调压节能装置,硬件电路包括STM32F103RCT6控制系统、直流供电电路、供电检测电路、电压同步信号检测电路、晶闸管管压降信号检测电路、双向晶闸管驱动电路。软件设计包括软起动、节能控制和软件保护。将设计好的装置在抽油机负载上进行实验,记录相关数据和波形,证明了调压节能装置可以显着的降低相电流,减少电动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提升电动机的功率因数。
王耀楠[5](2018)在《并联泵机组能耗影响因素及变频节能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田注水是保障油田生产的耗能大户,变频调速技术作为一项有效的节能技术,在油田现场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对并联泵机组,不同的变频组合方案节能差异大,而且对泵的变频工况点的选择将影响最终的节能效果,所以对注水机组进行合理的变频改造和工况点参数寻优是提高泵机组效率、降低能耗的关键。基于此,论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结合现场生产实际中常用的解决流量匹配的措施,对满足工况需求的并联泵机组能耗影响因素及参数进行分析,确定调节水泵工况点是一项降低能耗、提高泵效的有效措施。然后,对并联泵变频调速节能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并联泵变频调速组合方案和工况参数寻优两个方面。在变频组合方案方面,以往的研究多是仿真和算例,本文则通过理论分析和极值算法,确定最优的变频组合方式是全变频同步调速运行;在工况寻优方面,结合能耗模型特点和智能寻优算法的优劣,确定粒子群算法为该模型的优化控制算法。最后,以油田并联泵机组为对象,对本文的理论研究进行验证。通过分析某注水泵站进行首次改造(部分变频)后运行效果,确定了部分变频存在变速泵高扬程、低流量和定速泵过流量运行现象;预测分析机组总功率与两变频泵转速比差的关系,结果显示转速比差越小,总功率越小,在转速相同时达到最小,节能效果最好;工况寻优方面,通过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对该并联泵能耗模型寻优对比,确定粒子群算法在并联泵能耗模型寻优上更有优势。
张宝迪[6](2016)在《混合动力推土机节能机理与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土机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技术装备,而推土机具有能量利用率低、油耗高和排放差的特点。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推土机的节能减排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混合动力技术被公认为是节能减排的最佳解决方案之一,因此开展推土机混合动力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混合动力推土机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了作业循环工况、整机仿真模型、节能机理和控制策略四个方面的研究。本文开展了构建混合动力推土机作业循环工况的研究,提出了基于车载数据构建混合动力推土机代表性作业循环工况的方法。进行了混合动力推土机作业工况运行数据采集试验;选取了作业工况表征参数;采用最小二乘法辨识出了履带式推土机动力学模型的参数,利用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对CAN总线数据进行计算,获取了工况总体数据集;提出了作业片段的特征参数组;提出了采用最小马氏距离为准则选取代表性作业片段,最终构建了混合动力推土机代表性作业循环工况。有效性检验显示:所构建的循环工况与总体数据的联合概率分布较一致,推土机在该工况下的油耗与总体平均油耗的误差约为2.1%,表明所构建的循环工况具有显着的代表性和有效性。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了混合动力推土机整机燃油经济性仿真模型,模型由动力传动系统部件模型、履带式推土机动力学模型、驾驶员模型和整机控制器模型四部分组成。在该模型中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修正的发动机燃油消耗模型,并建立了液压泵模型。利用现场实机试验对模型的仿真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对混合动力推土机在直行和转向工况下的性能进行较高精度模拟,并能够模拟出发动机瞬态油耗以及工作装置液压系统对动力系统工作过程和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了混合动力推土机的节能机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解析法的混合动力推土机节能机理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混合动力推土机等效节油率的解析式,给出了等效节油率与其影响因素的函数关系,通过采用混合动力推土机和传统机模型进行能量消耗仿真计算,结合能量消耗仿真数据和解析式可以揭示混合动力推土机的节能机理。利用该方法进行分析阐明了混合动力推土机的节能效果,揭示了关键的节能影响因素和节能途径,获得了各节能途径的节能贡献率和节能潜力。针对发电机组跟随波动的需求功率会因发动机工作点波动频繁导致瞬态油耗较高,发电机组输出功率变化率大会因瞬时响应不足导致发电机组工作点切换过程中偏离目标工作轨迹,以及液压泵消耗发动机转矩同样会导致发电机组工作点偏离目标工作轨迹的三个问题,本文研究了混合动力推土机的控制策略,将功率跟随控制策略、模糊自适应滤波算法和发电机组最优效率Map相耦合,提出了基于最优效率Map的自适应平滑功率跟随控制策略。应用dSPACE实时仿真系统,建立了混合动力推土机整机控制器硬件在环试验平台。通过硬件在环试验研究验证了基于最优效率Map的自适应平滑功率跟随控制策略的控制性能和节能效果。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控制策略能够实时控制推土机实现预期功能;与传统机相比,采用该策略可获得的等效节油率约为23.2%;与原试验机控制策略和基于最低燃油消耗率曲线的功率跟随控制策略相比,该策略降低了瞬态油耗,改善了发电机组的工作点分布和工作点的切换过程,可使等效节油率分别提高约7.8%和3.4%。
李许军[7](2016)在《异步电动机节能运行控制器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目前,三相异步电动机是使用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动力设备,在额定功率附近工作时,具有良好的机械特性和较高的功率因数及运行效率。但在实际生产运行中往往存在电动机启动电流大、轻载时运行效率低、缺乏保护功能等问题,易造成经济损失。本论文针对异步电动机轻载时效率低下的问题,研究并设计一种具有软启动、保护功能,能够自动随负载变化而调整输出电压的节能控制装置。论文对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和运行能耗结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异步电动机轻载时电动机损耗和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为异步电动机实现降压节能奠定理论基础。研究了通过定子电流的大小调节电动机工作电压的控制方法,设计了基于黄金分割法在线搜索最小定子电流的控制算法,该控制策略能有效减小搜索时间,又具有良好的收敛性,能够使电动机工作在与负载大小相匹配的最佳工作点。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设计并完成了电动机降压节能控制器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硬件电路包括主控制电路和电动机驱动电路两部分,主控制电路以DSP为控制器,满足了系统对采样数据处理的快速性和实时性要求;电动机驱动电路包括基于IGBT模块的主电路、IGBT管门极驱动电路、电流和电压检测电路、系统直流稳压电源以及其他辅助电路等。其中电源部分设计了基于电压反馈的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IGBT管门极驱动设计了基于高速光电耦合器TLP350的驱动电路;同时对其他辅助电路进行了合理的设计。最后完成了节能控制的程序设计,重点对电流、电压和功率等关键量的计算处理、IGBT模块触发脉冲的生成、故障处理以及人机交互等程序进行了设计。最后对完成的样机进行了各项功能测试和节能效果试验,实验表明了节能控制器的各项功能和节能效果达到了设计的目标,验证了所提出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李嘉伦[8](2016)在《风机与异步电机功率互补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现阶段的能源结构仍然以燃煤火力发电为主,火力发电量占到了我国总发电量的八成左右。降低火电厂厂用电的损耗是火力发电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提出了一种小汽轮机驱动风机与异步电机的功率互补可调节能方案。此节能方案是在保持小汽轮机汽门开度不变的条件下,风机和异步电机作为一对功率互补器件,风机负荷需求的变化通过异步电机的吸收或输出功率来进行调节,减少了小汽轮机汽门开度随着风机负荷变化而经常改变引起的能量损耗。作为分析的基础,本文阐述了本节能系统的工作运行原理,建立了风机和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并指出本功率互补系统并网运行对厂用电网冲击电流和无功吸收等影响,是否会造成电压波动和电能质量劣化等安全性影响。继而通过小容量系统实验和Simulink软件仿真对功率互补节能方案进行可行性和安全性论证。首先实验验证了风机和异步电机功率实现完全自动调节,异步电机由风机负荷调节自动切换与电动机和发电机状态,论证了本节能系统功率互补的可行性。然后对本节能系统对电网的安全性影响进行研究,进行了本功率互补系统并网投入运行时负荷突然切除对电网的暂态影响仿真,论证了异步电机发电并不会对电网电压波动造成额外影响;异步电机突然切除对电网的暂态影响仿真,论证了异步电机切除波动电压和电流有限;异步电机并网对电网的暂态影响仿真,论证了合闸冲击不会造成电网电压大幅波动。综上所述,本功率互补节能系统不会对电网造成安全性影响。
徐向前[9](2013)在《游梁式抽油机采油系统矢量控制节能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游梁式抽油机是我国的主要采油设备,在油田的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一直存在效率低、能耗大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论文以游梁式抽油机采油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提高系统效率,节能为目标,对抽油机的四连杆机构、电动机、负载特性以及抽油机优化运行,进行节能降耗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游梁式抽油机采油系统矢量控制节能方法研究。该部分内容在分析现有节能型抽油机、电动机以及控制器的节能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矢量控制节能方法,首次将游梁式抽油机采油系统的节能分为周期内节能和多周期运行节能。基于电动机矢量控制技术,使电动机适应抽油机悬点载荷的变化,实现周期内节能。以油井供排平衡为基础,依据抽油机电动机运行参数,判定油井供液能力,对抽汲参数进行优化,实现多周期运行节能。矢量控制节能方法为采油系统建模和优化运行奠定了基础。2游梁式抽油机采油系统矢量控制模型构建。运用矢量法对抽油机悬点载荷进行求解。按照异步电动机转子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方法,建立了游梁式抽油机电动机模型。以抽油机电动机输出轴为等效构件,将由皮带轮、减速箱、四连杆以及悬点载荷产生的等效力矩和惯性力矩作用其上,建立了地面等效力学模型。根据抽油杆柱悬挂的弹性和纵向振动力学方程,建立了抽油杆柱预测模型。利用抽油机采油系统的地面等效力学模型和抽油杆柱的预测模型,进行了系统动态分析研究。3游梁式抽油机采油系统供排平衡优化运行研究。分析现有优化方法,提出了基于矢量控制的优化运行方法。根据电动机转矩电流与抽油机供排平衡的关系,建立了8种油井工况下电动机转矩与API标准的示功图对应关系。建立了以系统效率最优为目标的游梁式抽油机供排平衡优化运行模型,实现了系统多周期运行节能。4用支持向量机预测油井产液量方法对抽油机供排平衡优化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利用网格搜索寻优和粒子群寻优法对支持向量机的参数C、g进行了寻优。优化模型的改进减少了油井预测产液量的误差,增加了模型的准确性。5对论文中建立的模型进行了仿真和试验。系统有功功率仿真与实测电能曲线中的有功功率比较,验证了游梁式抽油机采油系统模型的正确性。优化模型仿真验证了周期内节能和多周期运行节能。给定冲次的节能试验和优化运行试验表明:节能效果明显。
何纯[10](2013)在《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运行节能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机械加工系统量大面广,机床总量世界第一,能量消耗总量惊人。同时,大量统计调查表明,机床能量利用率低下,平均低于30%,节能潜力很大,所以机床节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控机床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与普通机床相比,数控机床具有能量源多、能耗规律复杂等一系列特点;而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作为机床最核心的关键部件之一,其能量流是机械加工系统能量流的主体,提高其能量利用率对数控机床的能效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对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运行节能技术及应用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分析了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的结构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的能量流构成,并对其能量损耗特性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的功率方程,为建立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的能量利用率测算方程提供了基础。建立了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的能量利用率测算方程,通过对能量利用率测算方程的分析得出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运行节能的途径,包括降低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空载功率、空载率以及提高切削负载率;并基于此提出运行节能关键技术,分别是基于空载状态识别的数控机床停机节能技术以及基于△-Y转换的数控机床动态降压节能技术。然后对基于空载状态识别的数控机床停机节能技术进行应用研究,通过分析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空载运行规律建立其能耗模型并提出基于能效监控平台的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的停机节能方案,当判断机床处于空载运行状态时通过提醒、报警并实现停机节能,提高机床能量利用率。同时对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Y转换降压节能方法进行探讨,构建了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Y转换的最佳切换点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实验方法寻找其最佳切换点并探究其变化规律,为后续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Y转换动态降压节能技术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最后,基于能效监控平台介绍了数控机床上主传动系统运行节能应用软件模块及硬件平台的搭建,并且对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停机节能技术进行应用验证及结果分析,证实了本论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二、电动机运行节能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动机运行节能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襄汾北支线提水泵站节能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供水系统稳态运行数学模型 |
2.1 水泵基本概念 |
2.1.1 水泵装置 |
2.1.2 水泵效率 |
2.1.3 机组效率 |
2.1.4 装置效率 |
2.2 确定水泵工作点数学模型 |
2.2.1 基本性能曲线 |
2.2.2 管路损失曲线 |
2.2.3 管路特性曲线 |
2.2.4 水泵工作点确定方法 |
2.3 泵站工作点调节方法及能耗比较 |
2.3.1 调节方式概述 |
2.3.2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
2.3.3 改变水泵性能曲线 |
2.3.4 各种调节方法能耗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供水系统优化运行方式研究 |
3.1 泵站优化运行准则 |
3.2 确立目标函数 |
3.2.1 系统效率最高 |
3.2.2 耗电量最小 |
3.2.3 运行费用最低 |
3.3 变频调速节能理论 |
3.3.1 水泵变频调速原理 |
3.3.2 变频调速相对节能率计算 |
3.3.3 水泵变频最佳调速范围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供水工程经济及安全运行决策支持系统开发 |
4.1 系统开发概况 |
4.1.1 系统开发语言及数据库 |
4.1.2 系统结构及功能 |
4.1.3 系统主要流程图 |
4.2 供水工程优化调节子系统 |
4.2.1 供水工程优化调节子系统模块程序图 |
4.2.2 稳态系统模块 |
4.2.3 变速及变径调节系统模块 |
4.3 系统数据库备份与还原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泵站现场测试 |
5.1 泵站现场测试的意义与任务 |
5.1.1 目的与意义 |
5.1.2 测试任务 |
5.2 泵站现场测试的测试条件 |
5.2.1 机组处于正常状态 |
5.2.2 测试仪器 |
5.2.3 测试工况 |
5.2.4 参数换算 |
5.3 泵站主要运行参数测定与评价方法 |
5.3.1 水泵流量 |
5.3.2 水泵扬程 |
5.3.3 功率测量 |
5.3.4 转速测定 |
5.3.5 其他参数测定 |
5.3.6 效率计算 |
5.4 泵站现场测试的测定标准 |
5.4.1 随机不确定度 |
5.4.2 合成不确定度 |
5.4.3 扩展不确定度 |
5.4.4 相对不确定度 |
5.4.5 不确定度评定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襄汾北支线提水泵站能耗分析 |
6.1 项目概况 |
6.1.1 泵站设计参数 |
6.1.2 泵站工程特性参数 |
6.2 泵站运行稳态特性分析 |
6.2.1 水头损失计算结果 |
6.2.2 稳态计算结果 |
6.3 泵站运行安全校核 |
6.3.1 计算工况及标准 |
6.3.2 泵后无防护措施水力过渡过程计算 |
6.3.3 蝶阀与空气阀联合防护水力过渡过程计算 |
6.4 泵站现场测试 |
6.4.1 测试仪器方法及使用仪器 |
6.4.2 测试过程说明与结果 |
6.4.3 泵站现场测试结论 |
6.4.4 泵站能耗评价 |
6.5 泵站关键问题研究 |
6.5.1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
6.5.2 水泵装置效率偏低原因分析 |
6.6 泵站节能优化措施 |
6.6.1 模型平台优化 |
6.6.2 增设变频调速装置 |
6.6.3 电机运行节能 |
6.6.4 虚拟仪器技术 |
6.7 节能配水方案确定 |
6.7.1 合理确定配水计划表 |
6.7.2 确定合适的配水方案 |
6.8 水泵装置节能技术导则 |
6.9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2)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及控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集中供热系统调节理论基础 |
2.1 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类型 |
2.2 集中供暖系统运行调节计算公式 |
2.3 供暖循环水泵变频调节原理 |
2.4 气候补偿调温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集中供热系统能耗分析 |
3.1 集中供热系统理论能耗分析 |
3.2 分阶段变流量质调节的耗电量分析 |
3.3 变频调节的运行能耗分析 |
3.4 不同运行调节模式的循环水泵理论能耗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4 集中供热系统运行策略与控制技术 |
4.1 集中供热系统换热站 |
4.2 集中供热系统换热站控制方法 |
4.3 校园集中供暖系统运行调节技术 |
4.4 换热站智能供热控制系统 |
4.5 智能换热站系统控制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5 集中供热系统运行控制案例分析 |
5.1 建筑概况 |
5.2 换热站供暖控制系统运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火力发电厂循环水泵节能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水泵节能的现状 |
1.2.2 异步电机调速节能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现状 |
1.2.3 异步电机调速的发展趋势 |
1.2.4 火电发电厂厂用电现状及节电途径 |
1.2.5 循环水泵电机节能改造的现状 |
1.2.6 循环水系统节能改造研究的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循环水泵节能改造途径 |
2.1 循环水泵在电厂中的作用 |
2.2 循环水泵的主要参数和典型特性 |
2.2.1 主要参数 |
2.2.2 循泵的典型特征 |
2.2.3 管道的典型特征 |
2.2.4 水泵的流量特性 |
2.3 循环水泵泵侧的节能改造方法 |
2.3.1 水泵节能的技术措施 |
2.3.2 水泵在节能过程存在的问题 |
2.4 循环水泵电机的节能改造方法 |
2.4.1 频率改变方式下的速度调节 |
2.4.2 极对数改变方式下的速度调节 |
2.4.3 循环水泵电机变频调速和变极调速的工作特性 |
2.5 异步电机调速中的计算 |
2.5.1 计算电动机容量 |
2.5.2 采用变频时的功率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3 火力发电厂循环水泵变频改造 |
3.1 设备概况 |
3.2 循环水泵变频改造方案 |
3.2.1 变频系统节能原理分析 |
3.2.2 电机变频改造方案 |
3.3 变频器的选型 |
3.3.1 变频器选型原则 |
3.3.2 几种变频器的比较 |
3.4 循环水泵变频改造控制方案 |
3.4.1 高压变频系统的组成 |
3.4.2 循环水泵变频改造控制方案 |
3.5 基于ANSYS的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仿真 |
3.5.1 变频调速 |
3.5.2 调速结果分析 |
3.6 基于MATLAB的循环水系统变频调速特性仿真 |
3.6.1 变频调速 |
3.6.2 变频调速仿真小结 |
3.7 循环水泵变频改造后运行情况 |
3.8 循环水泵变频改造小结 |
4 火力发电厂循环水泵变极改造 |
4.1 设备概况 |
4.2 循环水泵电机变极改造方案 |
4.2.1 电机变极改造方案 |
4.2.2 电机综合保护装置 |
4.2.3 高低速电机定子线圈改造过程的注意事项 |
4.3 基于ANSYS的异步电动机变极调速仿真 |
4.3.1 变极调速 |
4.3.2 调速结果分析 |
4.4 基于MATLAB的循环水系统变极调速特性仿真 |
4.4.1 变极调速 |
4.4.2 变极调速仿真小结 |
4.5 变极调速改造后运行情况 |
4.6 循环水泵变极改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周期性负载下轻载异步电动机的节能控制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异步电动机调压节能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周期性负载下异步电动机调压控制方法 |
1.3.1 星角转换控制 |
1.3.2 最优调压控制 |
1.3.3 断续供电控制 |
1.3.4 三种控制方法的比较 |
1.4 异步电动机的交流调压电路 |
1.5 调压电路振荡问题分析 |
1.6 异步电动机的调压控制策略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异步电动机调压节能理论研究 |
2.1 引言 |
2.2 异步电动机的调压节能原理 |
2.3 负载变化对异步电动机性能的影响 |
2.3.1 负载与电磁转矩和转差率的变化关系 |
2.3.2 负载与损耗的变化关系 |
2.3.3 负载与效率的变化关系 |
2.3.4 负载与功率因数的变化关系 |
2.4 电压变化对电动机性能的影响 |
2.4.1 电压与电磁转矩和转差率的变化关系 |
2.4.2 电压和电动机损耗的变化关系 |
2.4.3 电压和效率的变化关系 |
2.4.4 电压和电动机功率因数的变化关系 |
2.5 效率和功率因数的关系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异步电动机调压节能控制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模糊控制 |
3.2.1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3.2.2 模糊控制器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
3.2.3 输入量的论域和量化因子 |
3.2.4 输出量的论域和比例因子 |
3.2.5 输入量模糊化 |
3.2.6 模糊规则 |
3.2.7 系统输出U |
3.3 人工神经网络 |
3.3.1 神经元 |
3.3.2 神经元的数学模型 |
3.3.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3.4 神经模糊控制模型 |
3.5 神经模糊控制模型的matlab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异步电动机调压节能控制仿真 |
4.1 引言 |
4.2 异步电动机调压节能控制的仿真模型 |
4.2.1 相电压同步信号检测模块 |
4.2.2 晶闸管压降信号检测模块 |
4.2.3 晶闸管驱动电路模块 |
4.2.4 软起动模块 |
4.2.5 续流角检测模块 |
4.2.6 神经模糊控制模块 |
4.3 仿真结果 |
4.4 调压节能的仿真谐波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异步电动机调压节能装置设计 |
5.1 引言 |
5.2 调压节能装置的硬件设计 |
5.2.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选择 |
5.2.2 三相晶闸管调压电路的设计 |
5.2.3 直流供电电路的设计 |
5.2.4 供电检测电路 |
5.2.5 电压同步信号检测电路 |
5.2.6 晶闸管管压降信号检测电路 |
5.2.7 双向晶闸管驱动电路 |
5.2.8 芯片控制系统 |
5.3 调压节能控制装置软件设计 |
5.3.1 调压节能软起动软件设计 |
5.3.2 调压节能控制软件设计 |
5.3.3 调压节能软件保护设计 |
5.4调压节能控制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并联泵机组能耗影响因素及变频节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工程背景与研究意义 |
1.3 离心泵变频调速原理概述 |
1.3.1 离心泵变频调速工作原理 |
1.3.2 离心泵变频调速节能运行原理 |
1.4 并联泵变频调速研究现状 |
1.4.1 变频水泵特性研究 |
1.4.2 变频控制技术研究 |
1.4.3 研究现状分析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离心泵变频调速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离心泵基本特性参数 |
2.3 离心泵工作特性方程及求解 |
2.3.1 额定转速工况下离心泵基本特性方程 |
2.3.2 变转速工况下离心泵基本特性方程 |
2.3.3 离心泵基本特性方程求解 |
2.4 水泵变频调速工况点的确定 |
2.4.1 净扬程为零时泵工况点的确定 |
2.4.2 净扬程不为零时泵工况点的确定 |
2.5 水泵变频调速范围的确定 |
2.5.1 水泵变频的工作范围 |
2.5.2 基于能耗比的最低转速的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并联泵机组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
3.1 引言 |
3.2 并联泵理论基础 |
3.2.1 离心泵并联原理及条件 |
3.2.2 并联泵运行工况分析 |
3.2.3 离心泵并联运行的意义 |
3.3 建立并联泵机组能耗数学模型 |
3.4 并联泵机组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
3.4.1 电机效率分析 |
3.4.2 泵效率分析 |
3.4.3 运行泵台数影响分析 |
3.5 泵工况点调节措施 |
3.5.1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
3.5.2 改变泵特性曲线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并联泵机组变频节能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并联泵部分变频节能分析 |
4.3 并联泵全变频节能技术研究 |
4.3.1 并联泵能耗数学模型 |
4.3.2 基于机组能耗模型的理论节能研究 |
4.4 并联泵节能优化控制技术研究 |
4.4.1 建立目标函数 |
4.4.2 约束条件 |
4.4.3 并联泵工况寻优策略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实例 |
5.1 引言 |
5.2 并联泵变频改造实例 |
5.2.1 泵站运行存在问题分析 |
5.2.2 泵站变频改造应用 |
5.3 变频改造效果及存在问题分析 |
5.3.1 机组改造效果分析 |
5.3.2 机组改造后存在问题分析 |
5.4 机组全变频性能预测 |
5.4.1 泵特性方程求解 |
5.4.2 全变频性能预测分析 |
5.4.3 全变频同步调速节能效果 |
5.5 并联泵变频优化控制技术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混合动力推土机节能机理与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符号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混合动力推土机发展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循环工况研究现状 |
1.3.2 混合动力工程机械建模仿真研究现状 |
1.3.3 混合动力工程机械节能机理研究现状 |
1.3.4 混合动力工程机械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2 混合动力推土机作业循环工况构建研究 |
2.1 作业工况运行数据采集试验 |
2.1.1 试验机型及测试设备 |
2.1.2 试验方案设计 |
2.1.3 运行数据采集 |
2.2 工况表征参数计算 |
2.2.1 行驶速度计算 |
2.2.2 作业阻力计算 |
2.3 代表性作业循环工况构建 |
2.3.1 作业片段划分方法 |
2.3.2 作业片段特征参数分析 |
2.3.3 代表性作业片段的选取方法 |
2.3.4 代表性作业循环工况的构建 |
2.4 构建工况的有效性分析 |
2.4.1 工况数据分布的有效性分析 |
2.4.2 基于试验油耗对比的有效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混合动力推土机整机建模研究 |
3.1 混合动力系统建模方法分析 |
3.2 动力传动系统部件模型 |
3.2.1 发动机模型 |
3.2.2 电动机与发电机模型 |
3.2.3 超级电容模型 |
3.2.4 减速器与分动箱模型 |
3.2.5 机械制动器模型 |
3.2.6 液压泵模型 |
3.2.7 履带行走机构模型 |
3.3 履带式推土机动力学模型 |
3.4 驾驶员模型 |
3.5 整机控制器模型 |
3.6 整机模型试验验证及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混合动力推土机节能机理研究 |
4.1 混合动力推土机节能机理分析框架及其评价指标 |
4.2 混合动力推土机节能率解析式推导及分析 |
4.3 能量消耗仿真计算 |
4.3.1 传统推土机能量消耗仿真计算 |
4.3.2 混合动力推土机能量消耗仿真计算 |
4.4 混合动力推土机节能机理分析 |
4.4.1 节能途径及贡献率分析 |
4.4.2 关键部件效率对节能的影响分析 |
4.4.3 作业工况对节能的影响分析 |
4.4.4 节能潜力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混合动力推土机控制策略研究 |
5.1 混合动力推土机工作模式分析 |
5.2 控制策略总体架构 |
5.3 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策略特点分析 |
5.4 基于最优效率曲线的功率跟随控制策略 |
5.4.1 功率跟随控制策略结构 |
5.4.2 基于最优效率曲线的发电机组工作点控制 |
5.5 基于最优效率Map的自适应平滑功率跟随控制策略 |
5.5.1 自适应平滑功率跟随控制策略结构 |
5.5.2 基于最优效率Map的发电机组工作点控制 |
5.6 本章小结 |
6 混合动力推土机控制策略硬件在环试验分析 |
6.1 硬件在环试验方案设计及平台搭建 |
6.2 硬件在环试验及结果分析 |
6.2.1 基本控制性能测试 |
6.2.2 节能效果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 |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异步电动机节能运行控制器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3 电动机节能控制器的研究现状 |
1.4 异步电动机节能降耗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1 异步电动机节能途径 |
1.4.2 节能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异步电动机的降压节能原理 |
2.1 异步电动机的损耗分析 |
2.1.1 异步电动机的功率传递关系 |
2.1.2 异步电动机损耗分析 |
2.2 输入电压和工作电流之间的关系 |
2.3 动态降压节能理论分析 |
2.3.1 降压节能原理 |
2.3.2 异步电动机负载特性分析 |
2.3.3 异步电动机调压范围分析 |
2.3.4 异步电动机工作效率与负载率关系 |
2.4 降压节能实用场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异步电动机降压节能控制策略 |
3.1 异步电动机的节能控制策略 |
3.1.1 在线寻优的节能原理 |
3.1.2 在线寻优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
3.2 基于在线搜索最小定子电流的控制策略 |
3.2.1 在线搜索最小定子电流的原理 |
3.2.2 基于黄金分割法的在线搜索最小定子电流的控制算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降压节能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控制系统设计思路 |
4.2 节能控制器总体硬件设计 |
4.3 主控电路的设计 |
4.3.1 DSP的选择及其外围电路 |
4.3.2 存储扩展电路 |
4.3.3 JTAG接口电路 |
4.4 IGBT模块驱动电路板的设计 |
4.4.1 IGBT驱动电路设计 |
4.4.2 IGBT模块滤波电路设计 |
4.4.3 电流采样信号处理电路 |
4.4.4 电压检测电路 |
4.5 系统辅助电源的设计 |
4.5.1 主控电路电源设计 |
4.5.2 IGBT模块驱动电路板中辅助电源的设计 |
4.6 PCB设计与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降压节能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DSP程序设计 |
5.1.1 DSP开发环境简介 |
5.1.2 DSP主程序 |
5.1.3 电流和电压信号采集程序 |
5.1.4 节能控制算法 |
5.1.5 三相SPWM波的生成 |
5.2 小结 |
第6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6.2 节能控制器的实验数据测量 |
6.3 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风机与异步电机功率互补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火电机组制粉系统运行优化 |
1.2.2 汽轮机代替电动机驱动给水泵系统 |
1.2.3 风机变频调速技术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小汽轮机驱动风机与异步电机功率互补系统的方案设计及工作原理 |
2.1 引言 |
2.2 小汽轮机 |
2.2.1 小汽轮机类型 |
2.2.2 小汽轮机运行方式 |
2.2.3 小汽轮机驱动与电动机驱动风机的比较 |
2.2.4 本设计方案中小汽轮机的工作情况 |
2.3 风机 |
2.3.1 风机类型 |
2.3.2 各类风机比较 |
2.3.3 风机工作原理 |
2.3.4 本设计方案中风机工作情况 |
2.4 异步发电机 |
2.4.1 各类发电机比较 |
2.4.2 异步电机运行状态 |
2.4.3 本设计方案中异步电机工作情况 |
2.5 本功率互补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运行方式 |
2.5.1 工作原理 |
2.5.2 运行方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功率互补系统的数学模型 |
3.1 引言 |
3.2 动叶可调轴流式风机的数学模型 |
3.3 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3.3.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3.3.2 两相旋转坐标系下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异步发电机并网对厂用电电网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异步发电机的并网方式 |
4.2.1 直接并网方式 |
4.2.2 准同期并网方式 |
4.2.3 降压并网方式 |
4.2.4 可控硅软并网方式 |
4.3 异步发电机并网冲击电流对电网的影响 |
4.3.1 异步发电机并网冲击电流的产生机理 |
4.3.2 并网冲击电流对电网的冲击 |
4.4 异步发电机并网吸收无功对电网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汽轮机驱动风机与异步电机功率互补系统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小容量功率互补系统实验概述 |
5.2.1 小容量功率互补系统实验方案 |
5.2.2 小容量功率互补系统实验设备 |
5.3 异步电动机拖动风机运行实验 |
5.4 直流电动机拖动风机实验 |
5.5 直流电动机拖动风机与异步电机实验 |
5.6 异步电机不同工况下的电流波形 |
5.6.1 异步电机从电动状态切换到发电状态时的电流波形 |
5.6.2 直流电机突然切除时异步电机的电流波形 |
5.6.3 异步电机不同转速下合闸并网的电流波形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小汽轮机驱动风机与异步电机功率互补系统仿真 |
6.1 引言 |
6.2 仿真软件概述 |
6.3 Simulink仿真模型的建立 |
6.3.1 仿真模型系统图 |
6.3.2 仿真系统元件 |
6.4 厂用电负荷变化对母线电压的稳态影响仿真 |
6.5 突然切除部分厂用电负荷对电网的暂态影响仿真 |
6.5.1 突然切除部分厂用电负荷对电网的暂态影响仿真模型 |
6.5.2 切除负荷前后系统均向电网输出功率 |
6.5.3 切除负荷前系统从母线吸收功率,切除后系统向电网输出功率 |
6.5.4 切除负荷前后系统均从母线吸收功率 |
6.5.5 进一步的研究:异步电机不发电以及无异步电机情况下切除负荷仿真 |
6.6 异步发电机突然切除对电网的暂态影响仿真 |
6.6.1 异步发电机突然切机对电网的暂态影响仿真模型 |
6.6.2 母线向电网输出功率情况下切除异步发电机 |
6.6.3 母线既不输出功率也不吸收功率情况下切除异步发电机 |
6.6.4 母线从电网吸收功率情况下切除异步发电机 |
6.6.5 进一步的研究 |
6.7 异步电机合闸并网对电网的暂态影响仿真 |
6.7.1 异步电机合闸并网对电网的暂态影响仿真模型 |
6.7.2 同步速下异步电机合闸并网 |
6.7.3 不同转速下异步电机的合闸并网 |
6.7.4 不同用电负荷下异步电机的合闸并网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某电厂厂用10.5KV母线一次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9)游梁式抽油机采油系统矢量控制节能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抽油机能耗现状 |
1.2.2 抽油机节能控制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3 抽油机电动机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游梁式抽油机采油系统节能方法研究 |
2.1 游梁式抽油机工作原理及能耗分析 |
2.1.1 抽油机工作原理 |
2.1.2 抽油机能耗分析 |
2.2 现有的游梁式抽油机节能方法分析比较 |
2.2.1 现有节能抽油机分析 |
2.2.2 现有节能电动机分析 |
2.2.3 现有的节能控制器(柜)分析 |
2.3 游梁式抽油机采油系统矢量控制节能方法 |
2.3.1 抽油机负载特性与电动机机械特性匹配分析 |
2.3.2 抽油机电动机矢量控制方法选择 |
2.3.3 矢量控制节能方法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游梁式抽油机采油系统的矢量控制模型 |
3.1 游梁式抽油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
3.1.1 基于矢量法的游梁式抽油机的运动学分析 |
3.1.2 基于矢量法的游梁式抽油机的动力学分析 |
3.2 基于矢量控制的电动机数学模型 |
3.2.1 电动机的矢量控制数学模型 |
3.2.2 异步电动机按转子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 |
3.2.3 磁链观测 |
3.3 游梁式抽油机采油系统建模 |
3.3.1 游梁式抽油机采油系统地面等效力学模型 |
3.3.2 游梁式抽油机采油系统井下抽油杆柱预测模型 |
3.3.3 游梁式抽油机采油系统动态分析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游梁式抽油机采油系统供排平衡优化研究 |
4.1 游梁式抽油机优化运行分析 |
4.1.1 游梁式抽油机常用优化运行方法分析 |
4.1.2 矢量控制的游梁式抽油机优化运行的可行性分析 |
4.2 抽油机电参数与油井供排状态的关系研究 |
4.2.1 抽油机电参数的特征 |
4.2.2 矢量控制的抽油机电参数与井下供排平衡状态的关系 |
4.3 游梁式抽油机采油系统供排平衡优化模型 |
4.3.1 抽油机优化运行模型 |
4.3.2 改进的基于供排平衡的抽汲参数优化模型 |
4.4 优化过程 |
4.4.1 参数优化计算过程 |
4.4.2 抽油机电示功图预测 |
4.4.3 采油系统效率计算过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仿真与试验 |
5.1 系统仿真 |
5.1.1 抽油机采油系统仿真 |
5.1.2 抽油机优化运行仿真 |
5.2 试验系统的组成 |
5.2.1 实验室采油系统硬件 |
5.2.2 系统的软件结构 |
5.3 系统试验研究 |
5.3.1 给定冲次下的节能试验 |
5.3.2 优化运行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10)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运行节能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1 能源节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
1.1.2 机床运行节能——量大面广的复杂问题 |
1.1.3 我国数控机床发展现状 |
1.2 相关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械加工系统的绿色制造研究现状 |
1.2.2 机床能耗特性研究现状 |
1.2.3 机床节能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目的意义及项目来源 |
1.3.1 论文研究目的 |
1.3.2 论文研究意义 |
1.3.3 论文项目来源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2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结构及运行能耗状态特点 |
2.1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结构特点 |
2.1.1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结构 |
2.1.2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的特点 |
2.2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运行能耗状态特点 |
2.2.1 数控机床运行过程的能量流程 |
2.2.2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能量损耗特性分析 |
2.2.3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功率方程 |
2.3 本章小结 |
3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的能量利用率测算方程及其节能途径分析 |
3.1 数控机床能量利用率测算方程 |
3.1.1 数控机床能量效率 |
3.1.2 数控机床能量利用率测算方程的提出 |
3.2 基于能量利用率测算方程的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节能途径分析 |
3.2.1 降低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空载功率 |
3.2.2 降低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空载率 |
3.2.3 提高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切削负载率 |
3.2.4 节能途径实验验证 |
3.3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运行节能关键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空载状态识别的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空载运行停机节能技术 |
4.1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非加工状态运行的能耗特点及规律分析 |
4.1.1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非加工状态阶段划分 |
4.1.2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空载运行能耗模型分析 |
4.1.3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启动能耗分析 |
4.2 基于能效监控平台的数控机床停机节能方案 |
4.2.1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停机节能模型 |
4.2.2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运行状态判断 |
4.2.3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停机节能方案流程 |
4.3 本章小结 |
5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Y 转换降压节能方法探讨 |
5.1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降压节能 |
5.1.1 主传动系统运行降压节能原理 |
5.1.2 主传动系统△/Y 转换降压节能 |
5.2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Y 转换最佳切换点探讨 |
5.2.1 以电流为控制信号寻找△/Y 转换最佳切换点存在的问题 |
5.2.2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Y 转换最佳切换点理论模型 |
5.2.3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Y 转换最佳切换点确定 |
5.3 探寻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 Y/△转换最佳切换点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6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运行节能技术应用 |
6.1 基于能效监控平台的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运行节能模块 |
6.1.1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能效监控平台 |
6.1.2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运行节能模块 |
6.2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运行节能硬件平台 |
6.3 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空载运行停机节能技术应用实现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四、电动机运行节能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襄汾北支线提水泵站节能运行研究[D]. 张少华.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及控制模式研究[D]. 周绘彤.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火力发电厂循环水泵节能改造[D]. 马彦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4]周期性负载下轻载异步电动机的节能控制综合研究[D]. 房少华. 东南大学, 2019(06)
- [5]并联泵机组能耗影响因素及变频节能技术研究[D]. 王耀楠.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6]混合动力推土机节能机理与控制策略研究[D]. 张宝迪.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6)
- [7]异步电动机节能运行控制器的研究与实现[D]. 李许军. 兰州理工大学, 2016(04)
- [8]风机与异步电机功率互补系统的研究[D]. 李嘉伦.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9]游梁式抽油机采油系统矢量控制节能方法研究[D]. 徐向前. 长安大学, 2013(07)
- [10]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运行节能技术及应用研究[D]. 何纯. 重庆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