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泰罗“挑选第一流的工人”观点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李萍[1](2020)在《浅析泰罗科学管理对我国当前公共管理的启示》文中认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泰罗科学管理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其科学管理思想在管理思想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泰罗的科学管理不仅对当时的企业生产起到显着效果,对我国当前的公共管理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深刻解读,结合当前我国公共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探讨泰罗的科学管理可供我国公共管理借鉴之处以及其历史局限性给我国公共管理带来的反思,以期提高我国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能力。
王昊坤[2](2017)在《技术哲学视域下“泰勒制”管理思想初探》文中指出作为现代管理学的第一个管理思想流派,“泰勒制”对后世的管理学说有着极其重大的开创及奠基意义,其许多管理方法至今仍在具体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学界对“泰勒制”的研究可谓经久不衰。近年来,随着管理哲学在国内学界的兴起,对“泰勒制”的研究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已有学者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科学哲学等视域对“泰勒制”管理思想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本文选择从技术哲学的视域来开展对“泰勒制”管理哲学思想的跨学科探讨,以期为这一经典流派更深入的哲学研究提供一种较新的视角。“泰勒制”是随着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方式走向成熟从而应运而生的管理思想及其制度,它必定与“大机器”这样的技术体系存在着内在关连,人与机器的关系,即人与技术的关系,必定构成“泰勒制”产生的本体论基础。而人与技术的关系历来是技术哲学研究的核心课题,笔者认为,在技术哲学视域下,通过对人与技术关系的探讨,才能从本体论上更深入地把握“泰勒制”管理思想的核心实质。在此本体论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更清晰地分析“泰勒制”管理思想体系建构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而从技术哲学的视角对其管理哲学思想给予一个较新评价。“泰勒制”是一种调整工厂内部“人-机”关系以提高效率的管理学说。泰勒制所要达到的并非简单的提升工厂生产的效率,而且还要达到工厂内部“人—机”关系的和谐,和劳资双方的共赢。然而泰勒由于自身和时代的局限使其理论在提高生产效率之外其他目标都没有达到。
张卓[3](2016)在《基于西方人性假设的管理制度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方人性假设引领下的管理制度观变革与演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性化制度构建实践资源,以文化人类学的方式对其进行分析和审视,能够获得人性假设与管理制度观之间合逻辑的解释体系,从而为人性化制度设计中彰显人的主体意义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参照。本文力图运用人类学关于人类自然缺陷与制度社会性弥补的分析框架,来解读管理思想史中的典型人性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观之间的逻辑关联和逻辑走向。本文首先详细阐释了人与制度的一般性关系,并建立了人性假设与制度观之间的逻辑分析框架。由于自然并没有赋予人像动物一样的能够赖以生存的专门性器官,这激发了人发展“精神器官”联合行动来确保生存,制度就是由于能够为人们提供稳定的交往基础来弥补生存本能匮乏而得以创生的。人也由于形成了“制度化思维”从自然状态过渡到了社会状态并获得了人之为人的特性。制度伴随着人的自我理解而产生,而且还“助力”了人的自我创生过程。因此,人性假设作为定型化的自我理解深刻的影响着制度的实存,人性假设的认知规定、价值规定、能力规定、目的规定影响了制度的起源与生成、意义与性质、形式与效用、存续与变迁。其次,本文深入到管理思想史中展开典型人性假设与制度观之间逻辑联动的内在机理分析。经济人假设将人的多维结构嵌入在“物化”价值取向的预先规定性中,形成了价值无涉、规范高效的科学化管理制度观,它经由一系列实践或实验“科学化”探索将传统的观念、习俗、常规等制度自然“扩展”因素遮蔽在明文格式表达的规则和规范结构的羽翼之下;社会人假设重新找回了人在工业社会丢失的情感、知觉、灵感等自然人性因素,形成了“情感-满足”、建立联结的人性化管理制度观,将情感约束表达为可利用的非正式制度弥补正式制度的“人性化”缺失;复杂人假设以复杂性思维的转向为基础预设了一个欲挣脱工业贵族和魅力领袖束缚的、向往自由独立的现代人形象,形成了多维取向、自由秩序的平衡性管理制度观,它以制度要素的综合治理和灵活转向来适应人们在动荡的时代下对管理弹性的新要求;文化人假设关注了人的深层动力的缺失,预设一个人格完善、理想崇高、热爱真理的“完整的人”,形成了关注价值观形成、制度“赋能”逻辑和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建构性管理制度观,激励着人改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走向和谐美好的未来。最后,从管理制度观的演进史中,我们实现了对人性与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入,也窥探出人性假设的管理制度观将始终在发展的过程之中的命运,管理制度观与人“未完成性”的吻合注定了管理制度功能表达总体上的“未完成性”特征。西方人性假设管理制度观的研究为我国制度化建设带来诸多启示。通过对中国人性观的解读以及对当代社会心理变化的分析,我们看到,我们将需要建构一个能够为我国重建人文理性制度和改变传统权力化生存方式的基于价值整合的管理制度观。
屈新珂[4](2012)在《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及教育管理的意义》文中认为弗雷德里克·温·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他首开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核心是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协调性、规范性和效率性等显着特点。是管理的基础,直到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教育管理在具体的方法、职能和分工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借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实现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将借鉴与创新相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起来。通过搜索相关资料发现,国内外研究泰勒科学管理的无论是从人数还是相关着作来看都比较多。但是将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到教育方面的很少,本研究试从泰勒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分析出发,探讨泰勒科学理论形成的基础,归纳泰勒科学理论的精华,论述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实践的启示。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围绕论文基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造性成果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二、三、四、五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其中第五部分是论文的创新之处,将科学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管理实践当中。
黄穗棱[5](2012)在《工业化浪潮中的“标准化” ——泰罗管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美国工业转型期为历史背景,以泰罗管理思想的核心“标准化”为切入点,研究泰罗的管理思想。研究内容包括泰罗管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影响。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述了选题的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论文中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以及论文的主体内容。第一章介绍了泰罗“标准化”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论述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与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着重阐述由此引起的企业管理领域的变化,这些变化迫切要求变革旧的管理制度,呼吁新的管理人才与管理理念,以适应工业时代的发展。第二节描述工业化浪潮中的泰罗,通过梳理泰罗的生平,突出泰罗所拥有的特殊经验优势、以及他在管理实践中所作的科学探讨,泰罗必将成为这个时代变革企业管理制度的最佳人选。第三节论述泰罗之前的企业管理思想与实践,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泰罗的管理思想也传承了前人的管理理论精华与实践经验,若没有前人的理论奠基,泰罗也将无法完成时代赋予他的使命。第二章论述了泰罗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共包括三节。这一部分以泰罗管理思想的核心“标准化”为切入点进行论述。第一节作业层面的“标准化”,分别论述了通过动作与工时研究,制定工作定额;科学地选择和培训“第一流工人”;对工作条件进行标准化;实行刺激性的工资制度。第二节组织层面的“标准化”,内容包括划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采用职能工长制;实行“例外原则”。第三节“标准化”管理之关键,即劳资双方进行一场思想革命,内容有转变对待“盈余”的态度;最大限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用科学取代经验、以合作取代对抗。第三章评价了泰罗管理思想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影响,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了泰罗的管理思想对管理学的确立、人事管理的出现、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所产生的理论层面的影响。第二节描述了泰罗管理思想在世界各国管理实践领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结语部分简要阐述了泰罗管理思想存在的一些消极影响;然后,联系中国当前的实际发展状况,说明泰罗的管理思想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应用和发展。
赵菲[6](2012)在《泰罗合作理论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初泰罗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此后世界范围内的管理理论界和工商业界不断对泰罗制进行研究与实践。然而,无论是人们的认识还是实践,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偏离了泰罗制的宗旨,于是种种疑惑随之产生。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泰罗制的研究大都没有涉及其管理理念和管理哲学,只是停留在其技术层面。本文通过重温泰罗制,认为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是技术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我们在学习、实践泰罗制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着眼于它科学的技术、方法或标准,其实它所蕴涵的管理哲学思想才更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合作机制就是劳资双方在思想层面上的一次巨大的“精神革命”,是实现劳资合作道路中的一个里程碑,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员工对待工作、同事、企业完全负责的态度,二是指企业管理层对于员工、企业完全负责的态度。早在百年之前,泰罗就已经将劳资合作作为其科学管理理论在精神层面的核心问题提出,即把双方的注意力都转移到谋求更多利益上来,使劳资双方目标一致,以谋求共赢。诚然,中国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合作范围、合作的层次、合作的深度要比泰罗所要求的要广泛得多,然而在新的生产条件下,历经百年的以合作取代对抗的理念依旧熠熠生辉,指导着现实中的管理实践,是管理成功的关键。本文首先通过对泰罗精神革命的核心——合作管理理论展开论述,以消除人们对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片面解读,让人们能够全面地思考并分析泰勒制,注意到其精神内涵——合作取代抗争。然后针对现今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管理基础薄弱、劳资矛盾严重、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进行哲学反思,结合中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现阶段中国企业需要泰罗合作理论的三个层面的原因:微观层面中国企业谋求发展的出发点与泰罗制的基本出发点一致,宏观层面原因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与泰罗时期的经济发展阶段相类似,而中观层面的原因在于无论是生产技术方法还是管理思想模式,中国企业的革新都亟需以泰罗合作理论为指导。不过,本文认为,尽管当前中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百年前泰罗所面临的企业管理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我们绝不能将两者简单的等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泰罗科学管理也逐渐显示出其历史的局限性。中国企业要学会放开眼界从高处和远处审视自己,绝对不能一味的照搬照抄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打好坚实的管理基础。选择性地借鉴吸收泰罗思想精髓——合作理论在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管理工作等方面的优势的同时,一方面要针对中国企业所处的工业化时代,避免列宁笔下的泰罗制的资本主义运用,并提前预防现代性异化现象的扩张,另一方面还要针对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注意克服奴性意识,结合社会制度上的优越性和传统文化上的闪光点,对泰罗合作理论不断进行超越。
刀加田[7](2011)在《试论古典管理理论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初诞生的以泰罗、法约尔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和一般管理的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因其孕育着重大的价值而不断被后世所发现。古典管理理论不仅促进了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其独特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对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性作用。
谢吉晨[8](2006)在《泰罗人本管理思想及对农民工管理的启示》文中认为人本管理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泰罗在其着作中突出强调了人的重要性,提出要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同时倡导各方利益的一致性和协调合作的重要性,蕴涵着丰富的人本管理思想,对农民工管理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
刘建利[9](2006)在《中国国有企业人本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干,建国后的管理方式受到前苏联模式的巨大影响,但管理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鞍钢宪法”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国有企业管理改革,历经放权让利、实行承包责任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几个阶段,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中,国有企业无论是从企业制度还是内部管理上都出现了明显的“西化”趋向。尽管总体上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但如果失去政府支持,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仍远远低于其他性质的企业。企业活力和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每一个时代都有与之脉搏相契合的管理方式,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契合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管理方式是什么?国企改革如何深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性课题。本文正是从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现代市场竞争对企业管理的要求出发,提出人本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对企业管理的要求表现于管理的社会属性。由于管理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管理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的管理有本质差别。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决定了管理的目的是实现资本所有者的利益,管理的实质是监督。在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中,员工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双重所有者成为国有企业的主体,管理目的不在于利润最大化而在于员工素质技能的提
朱生伟[10](2006)在《行政管理科学化:泰罗的启示》文中认为行政管理科学化是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之一,要提高行政管理科学化的水平,管理者必须培养科学管理的理念,掌握科学管理的方式、方法。本文在介绍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基础之上,分析科学管理的理念、方式、方法在我国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以期为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科学化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二、泰罗“挑选第一流的工人”观点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泰罗“挑选第一流的工人”观点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泰罗科学管理对我国当前公共管理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泰罗科学管理概述 |
2 泰罗科学管理思想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启示 |
2.1 泰罗科学管理的可供借鉴之处 |
2.1.1 设定任务,提高效率 |
2.1.2 科学进行职能划分 |
2.1.3 完善人才选拔、培训和晋升机制 |
2.1.4 完善激励工作制度 |
2.1.5 培养协调合作精神 |
2.1.6 设立例外原则 |
2.2 泰罗科学管理的历史局限反思 |
2.2.1 泰罗科学管理未真正解决阶级矛盾问题 |
2.2.2 泰罗科学管理未解决整体管理问题 |
2.2.3 泰罗科学管理忽略了人的社会因素 |
3 结语 |
(2)技术哲学视域下“泰勒制”管理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本论文的研究现状 |
1.2.1 本论文国内的研究情况 |
1.2.2 本论文国外的研究情况 |
1.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
1.3.1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1.3.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2 泰勒制科学管理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具体情境 |
2.1 从手工业生产到机械化大生产 |
2.2 第二次产业革命和美国的科学技术共同体 |
2.3 泰勒生平:从工人到经理 |
2.4 泰勒对企业效率底下现象的认识与分析 |
3“泰勒制”管理思想产生的本体论基础 |
3.1 技术哲学的视域 |
3.2.机器化大生产条件人机关系 |
3.3 人机矛盾与冲突 |
3.4 用科学管理化解“人-机”矛盾,“泰勒制”的本体论基础 |
4“泰勒制”管理体系建构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
4.1 基于“人-机关系”实际体验的经验主义认识论 |
4.1.1 当代哲学对经验论的发展 |
4.1.2 基于“人-机关系”实际体验的“泰勒制”建构 |
4.2 基于“人-机关系”试验获取量化管理标准的操作主义方法论 |
4.2.1 来自物理学的操作主义 |
4.2.2“人—机”获取量化标准的“操作主义”试验 |
4.3 基于“人-机关系”试验改进机器的技术革新方法论 |
4.4 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共赢利益激励机制 |
5 对“泰勒制”管理思想的反思与评价 |
5.1“泰勒制”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管理体制 |
5.2“泰勒制”加深了人的技术异化 |
5.3“泰勒制”管理思想的实用主义本质 |
5.4“泰勒制”没有超越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西方人性假设的管理制度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创新 |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人性假设与管理制度观的概念厘定 |
第一节 关于人与制度之间关系的一般理论 |
一、人与制度的自然—社会演化 |
二、人的自然本能匮乏与制度的社会补偿机制 |
第二节 人性假设的概念与内在规定性 |
一、人性假设的概念界定和形成过程 |
二、人性假设的内在规定性 |
第三节 管理制度观的界定 |
一、制度的定义:诠释与综合 |
二、管理制度观的界定 |
第四节 分析框架:人性假设与管理制度观的逻辑关联 |
一、认知规定与管理制度观:起点和限阈 |
二、价值规定与管理制度观:意义和性质 |
三、能力规定与管理制度观:延伸与扩展 |
四、目的规定与管理制度观:动机与补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科学化制度观:管理制度化时代的开启 |
第一节 社会的剧变及其对管理的影响 |
一、社会的剧变 |
二、管理领域的变化 |
第二节 管理视域下“经济人”假设的形成及其内在规定性 |
一、“经济人”假设理论在管理领域的形成过程 |
二、“经济人”假设的内在规定性 |
第三节 “经济人”假设与科学化制度观的逻辑演绎 |
一、机械式思维模式与作为正式规则的制度 |
二、效用论价值原则与制度的功利主义性质 |
三、知性能力的延伸与制度的技术理性逻辑 |
四、经济人的“增值”目的与制度的工具性 |
第四节 科学化管理制度观的表现及其历史局限 |
一、科学化管理制度观的表现 |
二、科学化管理制度观的历史局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性化制度观:管理制度的转型期 |
第一节 管理面临的新问题以及人性认识的转向 |
一、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与恢复 |
二、工业文明中人的适应问题 |
三、工业文明中的社会失范 |
第二节 管理领域中“社会人”假设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在规定性 |
一、工业组织内部的“田野研究”:霍桑实验 |
二、社会学、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影响 |
三、“社会人”假设的内在规定性 |
第三节 “社会人”假设与人性化制度观的逻辑演绎 |
一、社会化认知模式与制度的非正式形成过程 |
二、人文价值的追求与作为价值输入的制度 |
三、情感本能与“情感-满足”制度逻辑 |
四、“社会-角色”诉求与组织制度的“角色化”功能 |
第四节 人性化管理制度观的表现与实践困境 |
一、人性化管理制度观的表现 |
二、人性化管理制度观的实践困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衡性制度观:管理制度的繁荣期 |
第一节 战后经济的重建以及社会规范的变迁 |
一、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
二、社会规范的变迁 |
三、战后人们迷惘的精神状态 |
四、管理领域的复杂性转变 |
第二节 生态人性观的重塑以及“复杂人”假设的提出 |
一、人性认识的转变 |
二、“复杂人”假设的提出 |
三、“复杂人”假设的内在规定性 |
第三节 “复杂人”假设与平衡性制度观的逻辑演绎 |
一、复杂性思维模式与制度的多样化 |
二、“自由”的价值诉求与制度公正 |
三、决策能力的扩展与制度的模糊性逻辑 |
四、自主性与选择性激励的制度安排 |
第四节 平衡性管理制度观的表现及其价值评价 |
一、平衡性管理制度观的表现 |
二、平衡性管理制度观的价值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建构性制度观:管理制度的未来走向 |
第一节 全球化与新的管理机遇 |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二、日本文化的特点及其战后经济的腾飞 |
三、生活方式和社会期望的转变 |
第二节 “文化人”假设的哲学释义及其在管理领域的表达 |
一、“文化人”假设的哲学释义 |
二、“文化人”假设在管理领域的表达 |
三、“文化人”假设的内在规定性 |
第三节 “文化人”假设与建构性制度观的逻辑演绎 |
一、“文化-认知”模式与作为“互动”的制度 |
二、意义的寻求与“文化共同体”的建立 |
三、能动性的创新能力与制度的“赋能”逻辑 |
四、创造“新的人类”和新的合作观 |
第四节 建构性管理制度观的表现及内在限度 |
一、建构性管理制度观的表现 |
二、建构性管理制度观的内在限度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西方人性假设管理制度观研究的现代启示 |
第一节 西方人性假设下的管理制度观演变史评析 |
一、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 |
二、管理制度观的使命 |
三、管理认识的深入与升华 |
第二节 西方管理制度观的演进对中国制度化进程的启示 |
一、中西管理人性观异同 |
二、当前中国社会心理的特征分析 |
三、中国制度化进程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及教育管理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相关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注释 |
第二章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
一、 泰勒生平及其理论的影响 |
(一) 泰勒生平 |
(二) 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 |
二、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一) 泰勒科学管理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 |
(二)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社会伦理基础 |
(三) 泰勒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 |
注释 |
第三章 泰勒理论的精华 |
一、 科学管理是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 |
二、 科学管理原理 |
(一) 衡量工长管理好坏的标准 |
(二) 科学管理的结构 |
三、 科学的工时研究 |
四、 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 |
五、 采用新的工资制度 |
六、 职能管理原则 |
注释 |
第四章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对管理思想发展和管理实践的影响 |
一、 以“科学管理”的主张取代经验管理 |
(一) 传统的经验管理 |
(二) 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科学管理”主张 |
二、 企业组织管理形态的升级 |
(一) 设立计划部门 |
(二) 提出职能工长制 |
三、 以体制取代胜任的个人 |
(一) 胜任的个人 |
(二) 体制 |
四、 标准化管理思想 |
五、 实行绩效工资制度 |
注释 |
第五章 科学管理理论的教育管理意义 |
一、 教育管理与一般管理 |
(一) 教育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定范畴 |
(二) 教育管理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
二、 基于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教育管理法则 |
(一) 教育管理者要提高管理水平,首先要树立现代管理意识和思维方式 |
(二) 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明确责权利关系,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
(三) 加强现代教育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
(四) 教育管理者要加强与其他人员的合作 |
(五) 科学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限度 |
(六) 教育管理的未来价值取向仍需加强科学管理的基础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工业化浪潮中的“标准化” ——泰罗管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选题的提出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3、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4、三个概念 |
5、论文主体内容 |
第1章 泰罗“标准化”思想的形成 |
1.1 美国工业革命的完成与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
1.2 工业化浪潮中的泰罗 |
1.3 泰罗之前的企业管理思想与实践 |
第2章 泰罗的“标准化”管理思想 |
2.1 作业层面的标准化 |
2.1.1 工作定额的标准化 |
2.1.2 “第一流工人”的挑选与培训 |
2.1.3 工作条件的标准化 |
2.1.4 差别计件工资制 |
2.2 组织层面的标准化 |
2.2.1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 |
2.2.2 职能工长制 |
2.2.3 “例外原则” |
2.3 标准化管理之关键:劳资双方的思想革命 |
2.3.1 劳资双方“盈余”态度的转变 |
2.3.2 劳动生产率的最大化 |
2.3.3 科学取代经验,合作取代对抗 |
第3章 泰罗“标准化”管理思想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影响 |
3.1 泰罗“标准化”管理思想的理论意义 |
3.2 泰罗“标准化”管理思想的现实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泰罗合作理论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三) 文献综述 |
一、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 |
(一)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
(二)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
(三) 正确理解列宁对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 |
二、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时代特色——合作理论 |
(一)泰罗合作理论产生的时代针对性 |
(二) 泰罗合作理论的本质 |
(三) 泰罗合作理论的基本内容 |
(四) 泰罗合作理论实施后的结果 |
(五)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泰罗合作理论的局限性 |
三、罗合作理论在中国企业中的现实应用性分析 |
(一) 中国企业管理发展现状 |
(二) 泰罗合作理论在中国企业中的可行性分析 |
1. 微观层面——与泰罗制的基本出发点一致 |
2. 宏观层面——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类似,社会制度更具优越性 |
3. 中观层面——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相同 |
四、 泰罗合作理论在中国企业中的选择性应用及超越 |
(一) 泰罗合作理论在中国特殊国情下的水土不服之处 |
(二) 泰罗合作理论在中国企业中的选择性应用 |
(三) 泰罗合作理论在中国企业中的超越 |
1. 现代性上的超越——从马克思、马克斯·韦伯到马尔库塞关于现代性异化的批判与反思 |
2. 文化背景上超越——以黑格尔主奴理论为视角 |
3. 人性假设上的超越——变“经济人”为“社会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7)试论古典管理理论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典管理理论的内涵 |
(一)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
(二) 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 |
二、古典管理理论的启示 |
(一) 管理思维的前瞻性 |
(二) 管理制度的稳定性 |
(三) 管理手段的协调性 |
(四) 管理过程的创新性 |
小结 |
(8)泰罗人本管理思想及对农民工管理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中的人本思想 |
(一)把人看作人——科学管理的逻辑起点。 |
(二)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科学管理的题中之义。 |
1、尊重人。 |
2、关心人。 |
3、发展人。 |
(三)建立劳资双方之间和谐的关系——科学管理的精髓。 |
二、泰罗人本管理思想对农民工管理的启示 |
(一)尊重、保护农民工,培育劳资双方良好的人际关系。 |
(二)理解、关心农民工,塑造其与城镇职工之间融洽的合作关系。 |
(三)教育、培养农民工,提高其适应现代化的素质能力。 |
(9)中国国有企业人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主要内容 |
第一章 企业人本管理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人本管理的内涵 |
一、人本管理的内涵 |
二、人本管理中的“人”与“本” |
三、人本哲学视角下的企业与管理 |
四、人本管理中的基本矛盾 |
第二节 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原则与体系 |
一、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 |
二、人本管理原则 |
三、人本管理体系 |
第三节 人本管理中的企业与员工 |
一、企业的性质 |
二、企业员工是追求全面发展的人 |
三、实现企业员工全面发展的途径 |
四、人本管理中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
五、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
第二章 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纯粹物本管理阶段 |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
一、科学管理理论 |
二、亨利·法约尔的管理思想 |
三、巴纳德对组织与人的认识 |
四、霍桑实验与“社会人” |
五、行为科学理论中的管理思想 |
六、人力资源管理总结 |
第三节 人力资本管理阶段 |
一、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人力资本 |
二、人力资本管理理论发展 |
第四节 美国、德国、日本现代企业管理新实践 |
一、美国的财务参与计划 |
二、日本企业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
三、德国的参与管理 |
四、对三国企业管理实践的评述 |
第五节 西方企业管理发展趋势 |
一、对人性的假设均未超越“手段人” |
二、资本私有制企业制度下的管理止步于人力资本管理 |
第三章 中国国有企业人本管理的实践与改革 |
第一节 解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企业人本管理的尝试 |
一、劳动立法与安源煤矿工人俱乐部 |
二、华记水泥厂工厂管理委员会 |
三、“三人团”决策模式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
四、厂务会议与“一元化”领导 |
五、依靠工人的积极性进行管理 |
六、推广工厂管委会 |
七、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的管理 |
一、成立职工代表大会,回归双轨制 |
二、鞍钢宪法 |
三、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修订与完善 |
四、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恢复 |
五、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管理总结 |
第三节 中国国有企业管理改革历程 |
一、改革试点与扩权让利阶段(1979—1986年) |
二、经营机制更新阶段(1986—1992年) |
三、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2年—) |
第四节 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改革 |
一、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中的劳动关系 |
二、劳动就业与用工制度的改革 |
三、工资制度和福利保障制度改革 |
第五节 国有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变迁 |
一、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 |
二、当前职工代表大会的困境 |
第六节 改革前后中国国有企业人本管理状况比较 |
一、改革开放前企业管理分析 |
二、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人本管理分析 |
第四章 人本管理是中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
第一节 人本管理是社会主义制度对企业管理的要求 |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目的是劳动者的充分发展 |
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目的要求的企业管理必然是人本管理 |
第二节 人本管理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对企业管理的要求 |
一、发展的真正含义 |
二、社会主义人本发展观落实于国有企业管理即表现为人本管理 |
三、只有以劳动者为主体的改革才能实现发展 |
第三节 现代竞争要求国有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竞争优势 |
一、导致人本管理必然性的企业内部因素 |
二、迫使企业实施人本管理的外部压力 |
第四节 人本管理对国有企业的作用 |
一、肯定国企员工的主体地位,实现国有企业员工的权利 |
二、发挥国企员工在推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
三、实现国企员工素质技能的提高 |
第五节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再一次的制度创新 |
第六节 国有企业权力体系的重新构造 |
一、明确国有企业的含义 |
二、重新构建国有企业权利体系 |
第七节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权利与责任 |
一、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权利 |
二、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责任 |
三、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监督 |
四、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保护 |
第八节 国有企业员工的权利和责任 |
一、国有企业员工的权利 |
二、国有企业员工的义务 |
第九节 以民主法制作为国有企业人本管理的内在依据 |
第五章 中国国有企业人本管理运作 |
第一节 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
一、企业文化的特性 |
二、确立企业价值观与企业使命 |
三、人本管理企业中应倡导的企业文化 |
第二节 人本管理中的组织工作 |
一、吸引员工加盟 |
二、以人为本的组织结构原则 |
三、工作设计 |
第三节 人本管理中的计划与控制 |
一、目标管理 |
二、人性化的绩效考评 |
三、员工满意度调查 |
第四节 人本管理中的培训与开发 |
一、培训与开发要贯穿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 |
二、培训与开发活动不局限于技能素质的提高 |
三、培训开发活动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
四、针对不同员工的需要制定完备的培训计划 |
五、实行“一专多能”的技能素质培训 |
六、正确认识培训开发与员工离职之间的关系 |
七、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
第五节 人本管理中的领导 |
一、人本管理中对领导者能力的要求 |
二、领导者的任务 |
三、领导风格 |
四、授权是领导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六节 人本管理中的激励 |
一、重视物质激励的基础性作用 |
二、物质激励基础上多种激励方式并用 |
三、注重全系统、多环节的激励 |
四、认清个体差异,实行个性化激励 |
五、团体合作的激励导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声明 |
四、泰罗“挑选第一流的工人”观点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泰罗科学管理对我国当前公共管理的启示[J]. 李萍.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11)
- [2]技术哲学视域下“泰勒制”管理思想初探[D]. 王昊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3]基于西方人性假设的管理制度观研究[D]. 张卓. 黑龙江大学, 2016(12)
- [4]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及教育管理的意义[D]. 屈新珂.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09)
- [5]工业化浪潮中的“标准化” ——泰罗管理思想研究[D]. 黄穗棱. 湘潭大学, 2012(01)
- [6]泰罗合作理论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 赵菲. 苏州大学, 2012(03)
- [7]试论古典管理理论的启示[J]. 刀加田.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02)
- [8]泰罗人本管理思想及对农民工管理的启示[J]. 谢吉晨.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 [9]中国国有企业人本管理研究[D]. 刘建利.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2)
- [10]行政管理科学化:泰罗的启示[J]. 朱生伟.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6(01)
标签:泰罗论文;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论文; 人性假设理论论文; 标准化管理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