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龙江垦区物流发展模式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婷婷[1](2019)在《面向大农业发展的五常市兴隆乡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内容。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指示,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元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大农业发展模式是我国东北地区以及广大平原地区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大农业的发展对于小农经济下形成的现有居民点布局体系会造成很大的冲击。乡村居民点用地及布局的变化作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单纯的就空间讲空间,就乡村讲乡村就会重蹈覆辙,只有将居民点布局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因此,本文重点研究面向大农业发展的乡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为使研究结果更具实践性和可靠性,研究选取了哈尔滨五常市兴隆乡为代表,作为本文的研究范例。文章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总结,界定了相关概念,并对东北地区大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历时态发展下乡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乡村居民点重组动力机制等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在大农业的发展模式下,乡村居民点重组的主要方向受经济发展影响,同时其重组的速度和形式也受到乡村社会关系网络和乡村政治制度的影响。其次,研究选取五常市兴隆乡为代表,结合乡村实践调查和深度访谈,对兴隆乡的产业发展现状、大农业发展预期进行分析;通过GIS等应用方法对兴隆乡的居民点分布特征及其人口流动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着重分析了大农业发展对乡村居民点布局产生的影响。文章最后结合兴隆乡居民点布局规划实践提出面向大农业发展的乡村居民点布局优化路径:建立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居民点布局结构;建立适应多元产业发展的居民点职能结构;通过公共设施布局优化引导新型居民点布局形成;以特色小城镇建设为抓手推进居民点布局调整;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居民点布局调整有序推进。本文尝试结合大农业产业发展提出乡村居民点布局优化路径,以期为大农业地区乡村居民点布局的优化调整提供新思路,为实现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做出探索。
宋艾[2](2019)在《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运作模式改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科技水平的日益进步,中国农业及农村经济正不断的进行战略性调整,其目标在于进一步进行结构优化与调整,而粮食物流对于黑龙江垦区的经济发展和解决农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物流,销售等都经历了很大的发展。随着黑龙江垦区种植调整步伐的加快,依靠自身的地理优势,黑龙江垦区粮食产业进入黄金时代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黑龙江垦区调整了种植结构,加快粮食生产的发展,已多次创下历史最高水平。然而,随着粮食产业持续发展,粮食物流却发展滞后,导致许多黑龙江垦区粮食不能及时运送到消费者手中。因此,优化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经营模式,解决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使黑龙江垦区粮食流向全国和世界更加顺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在物流研究领域,粮食物流一直被忽视。目前,我国粮食物流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宏观层面、物流现状、必要性、可行性和政策体系等方面。对粮食物流的深入研究还很少。本文定义了物流、分析了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的现状和运作模式。比较了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成熟的粮食物流经营模式经验,找出符合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系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行粮食物流运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建议。文章主要以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的运作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努力解决粮食物流效率低、成本高、损失大的问题为目的,通过查阅大量有关于粮食物流运作模式优化的相关文献、运用比较研究法、SWOT分析等研究方法,将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发展的现状与国内外做的比较好的典型地区进行了详细且深入的分析,进而得出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物流经营模式的对策与建议,为黑龙江垦区粮食产业竞争力提供有益的决策依据,对黑龙江垦区农产品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运作模式的改善具有现实意义。
李晓彤[3](2019)在《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三大产业中工业和服务业得以正常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发展也有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今农业主要是以发展大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为主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将“三农”问题列入国家发展主要进程。要想从根本上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改善农民条件,就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转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有“中国豆都”之称的九三管理局隶属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是黑龙江省所辖9个管理局之一,九三管理局的经济发展对其农业的发展有着较高的依存度,所以发展现代农业对九三管理局的经济发展有着开创性、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目前,随着九三管理局企业化改革的发展,全局各农场内部“五分开”、农场有限公司挂牌、工商登记注册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等工作走在垦区前列。九三管理局的农业发展已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发展的同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首先结合近年来现代农业的理论成果,对九三管理局的农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统计分析,通过对九三管理局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分析,总结了九三管理局存在农业信息服务不到位,市场营销水平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并结合存在的问题对九三管理局的现代农业发展阐述出了一系列的成因分析。其次,对于现代农业在九三管理局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结合法、日、美三国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出发展现代农业对九三管理局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王秀红[4](2019)在《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海南垦区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立社会经济系统,其城镇化发展与一般城镇不同,与乡村也有着本质的区别。根据2016年国务院关于农垦改革的意见,海南省人民政府提出改革意见,对远离中心城镇且符合建镇条件的农场设“镇”;与城镇毗邻的农场设“居”,由附近的乡镇或市县政府管理。“居”作为农场社会管理属地化的机构,承接了原垦区的社会职能。当前改革背景要求垦区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其城镇化发展应与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化发展模式应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为此,本文以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梳理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历程,从不同角度对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为了评价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质量,构建了海南垦区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选取具有针对性且可量化的评价指标,运用改进熵值法测算其城镇化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并对垦区城镇化发展质量做出客观的评价,总结其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归纳适合当前垦区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并提出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最后选取八一总场和雅星镇为典型案例研究。本文对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不仅为我国垦区城镇化发展建设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而且将丰富我国城镇化发展理论的内容,也将补充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中的特殊案例。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海南垦区经历了创建开发阶段(1952-1988)、低速发展阶段(1989-2006)和改革发展阶段(2007-2016)。其中,选取2007-2016年改革发展阶段为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度的时间,通过量化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探讨其改革背景下城镇化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2)通过对海南垦区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三大产业的产值比例从2007年70.76:11.10:17.94演变成2016年的55.31:8.6:36.09,产业结构的类型始终为“一、三、二”的结构,其热带农业产业资源丰富,主导产业一直是农业,非农产业发展较弱,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落后于农业产业的发展,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同时,2016年人口城镇化率达93.57%,出现人口城镇化虚高现象。因此,对垦区城镇化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3)通过改进熵值法对海南垦区城镇化综合发展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6年,海南垦区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从0.0930增加至0.0973,总体上呈现缓慢波动增长的趋势。其中,2015-2016年,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出现下降趋势,是因为受改革影响,城镇化水平受到一定影响。横向对比各一级指标指数,结果显示除了生活发展质量一级指标指数从0.0201下降至0.0187,其余四项一级指标指数都有所增加。表明,垦区改革后将社会职能移交地方,由于职责不明确、政策未完全落实阶段,对人们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确定上,重视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要重视环境发展质量,促进区域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探讨时,由于其体制的特殊性,不仅从社会和经济发展层面提高其城镇化发展质量,还应考虑与地方如何发展才有利于推动垦区城镇化的发展。(4)根据垦区与地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城镇发展的历史经验,归纳总结适合海南垦区的三种城镇化发展模式,即场地共生模式、场地共建模式、场部单核心型模式。场地共生型模式适用于场地空间距离小(空间距离h≤1),相互包含,空间相互联系紧密的地区,该模式的发展路径为产业集群带动型城镇化、资源整合型城镇化。场地共建型模式适用于场地在区域空间布局上的相对集中(空间距离:1<h<10),毗邻、交叉,但不包含,空间相互作用较强,该模式的发展路径为辐射带动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集约化经营。场部单核心型模式适用于场地之间距离较远(空间距离h≥10),空间相互作用弱,农场城镇化发展呈典型的内生性。农场主要依托自身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小镇,适宜的路径有特色资源带动型城镇化和品牌化带动城镇化。
安丽娜[5](2018)在《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垦区作为我国重要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激烈。虽然在环境保护“地板”和资源能源“天花板”的约束下,推动所属农牧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利用,但秸秆焚烧、畜禽粪便资源排放和弃置等非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占比仍较大,因此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对于以农业为发展基石的黑龙江垦区来说,促进垦区可持续发展,挖掘农业生产潜力的的主要途径。本文以生态学理论、农牧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实地调查法、能值分析等方法,对黑龙江垦区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可再生农业废弃物资源总量、区域分布差异、以及能源化和资源化利用潜力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描述,在此基础上,能值分析方法,对可再生秸秆和畜禽废弃物资源进行了生态足迹分析。以期能够通过上述分析,探究黑龙垦区在秸秆和畜禽粪便可再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存在内部不足之处和外部限制因素,进而针对性提出提高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2015年黑龙江垦区种养废弃物资源量达3862.58×l04t,粮食作物秸秆资源总量达2372.2×l04t,其中水稻和玉米秸杆合计占比83.71%,可利用秸秆资源集中分布于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东部四局。畜禽粪便资源总量达946.76×l04t,其中肉牛、奶牛及生猪粪便资源量合计占比83.24%,主要分布于九三管理局、牡丹江管理局、北安管理局和红兴隆管理局。从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资源组成分析,玉米、水稻、大豆三大粮食作物秸秆资源量是“两牛一猪”、羊和家禽畜禽粪便资源量的3倍。可知,粮食作物秸秆是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点方向。如完全实现肥料化,可提供有机质量约为1815.69×l04t;如将其完全实现能源化利用,可折合转化1089.74×l04t标准煤和479921.26×l04m3沼气。目前,黑龙江垦区主要有五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其中农业废物利用量比较大的是肥料化和能源化两种利用方式,其次有饲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三种利用方式。结合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资源总体利用现状,从优化利用机制,完善整体保障体系,引导和培育农业废弃物利用产业化发展,构建农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梁冬红[6](2018)在《广东农垦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垦是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农垦是国家农业部直属的国有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在六十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垦区集群式企业,成为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及以全产业链为特点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面对竞争激烈的全球农业发展格局,广东农垦农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本论文以广东农垦集团为例,通过比较和归纳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对广东农垦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提出了广东农垦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农垦内部管理体制和外部政策支撑相对落后,(2)人口老龄化严重,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3)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滞后,(4)现代农业产业链不完备,(5)农业+互联网尚处于粗放发展阶段,(6)农业专业化程度和机械化程度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系列对策及建议,包括(1)构建政府、企业、职工等利益相关方的责权利联动机制,(2)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运作机制,(3)构建垦区现代化农业产业链,(4)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5)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6)提升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7)创建绿色环保的农产品品牌,(8)确保各项政策落地,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冯浩城[7](2018)在《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特征及调控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与趋势,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内生性需求。国家越来越重视城镇化发展,强调“走中国特色、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黑龙江垦区是以开发区域水土资源并进行专业化农业生产为主的一种特殊的地域系统和区域发展类型,垦区的城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还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如何走出有垦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基于选题背景、国内外文献的综述和基础理论总结,文章从发展过程、质量评价、空间格局、影响因素、调控路径五个方面全面、系统的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演变特征和调控路径。文章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重心模型、空间聚类分析等方法评价了垦区的城镇化质量、分析了垦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定性分析了垦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分析,总结垦区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和现存问题,依据垦区发展的新背景,提出垦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策略。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将黑龙江垦区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五个时期,即1947-1978年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发展阶段。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发展阶段细分为创建发展、建设发展和曲折发展三个时期,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发展阶段细分为提速发展和快速发展两个时期。其次,文章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演变。采用聚类分析法,发现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与自然条件,尤其是江河的分布十分相关。从垦区人口、经济、生活质量和地域景观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来看,总体上呈现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的特征。垦区人口、经济、生活质量和地域景观城镇化的发展重心同样也呈现出向东和南偏移的过程,表明在过往的十余年垦区东部和南部农场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和质量要高于西部和北部的农场。然后,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五个方面选取了20个指标,构建了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文章构建了由总体评价、过程评价和要素评价组成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既分析了各管理局城镇化质量的静态空间格局特征,又分析了各管理局城镇化质量的动态演变特征。再次,文章四个方面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发展因素、政策引导因素和体制机制因素。最后,文章总结了垦区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和现存问题,并依据垦区城镇化发展的新背景,提出垦区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李书亭[8](2018)在《黑龙江省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垦区在我国地域空间分布广泛,且与地方区域形成了复杂的空间与管理关系,垦区的形成背景千差万别、发展基础截然不同,垦区与地方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也大相径庭,日渐突出的垦地区域发展问题引起了国家各级机构的高度重视。在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垦地区域整合发展目标,即要“引导农垦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垦地合作”,“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强化垦地统筹协调……在依法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及公共服务体系等规划时,要将农垦纳入其中并同步组织实施”等。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我国三大垦区之一的黑龙江垦区与地方的区域关系与问题为对象,论证垦区与地方整合发展的方法与路径。研究对国内外区域发展的理论、实践及我国垦区与地方整合发展实践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垦地区域整合发展的目标、对象、程序及方法。从黑龙江省垦地区域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垦区与地方组织管理机构与行政职能构成,从不同空间层次对垦区与地方的空间构成进行分类,对垦区与地方的产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与城镇建设、城镇化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综述了垦地区域发展的现状特征,真实反映了垦地区域发展的现实状况与整合发展潜力。从区域协调发展视角,针对垦地区域协调发展现状,从经济、社会、生态及建设4个方面构建了包含41个指标的垦地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及相关数据,对黑龙江省垦地区域的总体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合现状调研资料,概括了垦地区域发展问题,对垦地区域未能协调发展的原因进行了解析。提出垦地区域未来发展应从平行与协调发展向整合发展过渡;并以垦地区域发展问题为导向,提炼出垦地区域整合发展构成要素包括空间、管理及体制三要素。并提出垦地区域整合发展要采用区域空间整合、区域分类发展、区域问题整治、区域体制优化的技术路线。提出垦地区域整合发展要适应国家农垦改革目标及政策要求,首先进行空间整合与分类重构。即利用加权Voronoi图方法及Arcgis工具,生成垦地交叉区域的城镇空间影响范围图,形成垦区113个农牧渔场与52个县(市、区)的空间整合方案。在空间整合方案基础上,利用碎化指数法将垦区9个管理局划分为集中型、连续型与离散型三类,进而将垦区与地方的空间构成关系分为集中型垦区与地方、连续型垦区与地方及离散型垦区与地方三类。在空间整合与分类基础上架构了以整合发展模式、整合发展策略与整合发展机制三位一体的整合发展框架。提出三种类型的垦地区域空间的整合发展应选择不同的行为整合模式、空间结构模式及组织制度模式;明确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应重点从空间规划、基础设施与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化与社会发展等方面构建适应性的策略;同时,整合发展还需形成以市场机制、合作机制及治理机制相结合的保障机制体系。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研究,致力于推动农垦改革进程,将有助于垦地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及空间规划有效落地实施,进一步推动垦地区域整合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助于加速推进垦地区域整合发展,带动垦地区域乡村振兴发展及民生事业改善。黑龙江省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研究也将为我国广大垦地交叉区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潘权富,董大朋[9](2018)在《黑龙江垦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江垦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选择,是推动垦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实践中形成的农业产业链延伸型、农业产业集群型、农业功能拓展型和服务性企业引领型等多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各有特点,黑龙江垦区因其农场分布地域性差异造成了资源禀赋不同,应根据实际采取以上多种模式共同推动其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并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打造高水平产业集群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竞争力,依托垦区生态资源优势拓展农业多功能,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等途径实现黑龙江垦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林璇[10](2017)在《黑龙江农场物流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黑龙江农场及其垦区是国家食品安全基地,在维持国家的食品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领先的理念和技术对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垦区相关部门在“十一五”末期提出了“绿色物流”的发展新理念,这观念能够更好的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城镇,这“两绿”的核心产业——物流产业对整个经济腾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了垦区粮食仓储的成本控制率、运输和供应的运行率以及质量保证。虽然,随着人才引进,小城镇建设的三年不断努力,黑龙江垦区的物流业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傲人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着物流管理体制效能低下、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开发、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模式经营发展缓慢、物流科技化程度不高、整体软实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建立基础设施健全、运行效率快捷、信息化程度高的现代物流体系是确保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论文以黑龙江垦区物流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绿色产业理论、增长极理论和现代物流理论对黑龙江垦区物流的现状进行了深度的剖析,找出了限制垦区物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成因,并根据制约因素制定了农场物流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思路、发展布局、发展模式和重点建设任务和政策建议,并以某农场为例,有针对性的制定了某地区的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对垦区其它管理局及农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黑龙江垦区物流发展模式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垦区物流发展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大农业发展的五常市兴隆乡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概念解析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国外研究概况 |
1.4.2 国内研究概况 |
1.4.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基础研究 |
2.1 大农业产业发展 |
2.1.1 大农业的内涵 |
2.1.2 大农业产业特征分析 |
2.1.3 东北地区大农业发展研究 |
2.2 乡村居民点布局演化 |
2.2.1 “匀质分散型”的农耕文明时期 |
2.2.2 “多元混杂型”的工业化时期 |
2.2.3 集约化发展的生态文明时期 |
2.3 乡村居民点重组动力机制分析 |
2.3.1 农业经济发展 |
2.3.2 政策制度环境 |
2.3.3 社会关系网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兴隆乡产业发展及居民点分布调查分析 |
3.1 调查目标与内容 |
3.1.1 调查目标 |
3.1.2 调研内容 |
3.2 产业特征及大农业产业基础条件分析 |
3.2.1 产业发展现状 |
3.2.2 产业发展特征 |
3.2.3 大农业产业发展预期及条件储备 |
3.3 居民点分布及人口流动特征 |
3.3.1 居民点分布及生产生活特征 |
3.3.2 人口流动特征 |
3.4 大农业发展对居民点布局的影响 |
3.4.1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居民点布局结构调整 |
3.4.2 多元产业发展促进居民点职能分工调整 |
3.4.3 提升对公共设施服务水平的要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大农业发展的乡村居民点布局优化路径 |
4.1 优化原则 |
4.1.1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
4.1.2 植根乡土,保留乡情 |
4.2 建立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居民点布局结构 |
4.2.1 农业生产单元特色农庄 |
4.2.2 产业新村 |
4.2.3 区域服务中心特色小城镇 |
4.3 建立适应多元产业发展的居民点职能结构 |
4.3.1 从区域层面研究乡村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模式 |
4.3.2 因地制宜塑造特色避免同质化和恶性竞争 |
4.3.3 培育农业技术人才支撑产业体系构建 |
4.4 通过公共设施布局优化引导新型居民点布局形成 |
4.4.1 构建完善的区域道路交通体系 |
4.4.2 差异化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
4.5 以特色小城镇建设为抓手推进居民点布局调整 |
4.6 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居民点布局调整有序推进 |
4.6.1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
4.6.2 加强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工作 |
4.6.3 协调多方利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运作模式改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4.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粮食物流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
2.1.1 粮食物流的概念 |
2.1.2 粮食物流的特点 |
2.1.3 粮食物流运作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2.3 营销渠道理论 |
2.2.4 市场效率理论 |
第三章 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的运作模式分析 |
3.1 粮食发展现状 |
3.2 粮食物流环境现状 |
3.3 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的运作模式 |
3.3.1 农户+加工性企业物流模式 |
3.3.2 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流通模式 |
3.3.3 龙头企业模式+合作社(基地) |
3.3.4 第三方物流 |
3.4 案例研究 |
3.4.1 八五〇农场情况简介 |
3.4.2 八五〇农场粮食物流经营环境分析 |
3.4.3 八五〇农场粮食运作模式的选择 |
3.5 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运作模式存在问题 |
3.5.1 粮食供应主体分散 |
3.5.2 粮食物流专业化程度低 |
3.5.3 粮食物流标准化体系不完善 |
3.5.4 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不发达 |
第四章 国内外粮食物流运作分析及经验借鉴 |
4.1 国内典型地区粮食物流运作分析 |
4.1.1 大连港粮食物流运作分析 |
4.1.2 深圳市粮食物流运作分析 |
4.1.3 吉林省物流运作分析 |
4.1.4 经验借鉴总结 |
4.2 国外粮食物流运作分析 |
4.2.1 美国粮食物流运作分析 |
4.2.2 加拿大粮食物流运作分析 |
4.2.3 澳大利亚粮食物流运作分析 |
4.2.4 经验借鉴总结 |
第五章 完善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体系运作模式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粮食物流的运作模式 |
5.2 加强粮食物流市场体系建设 |
5.2.1 完善粮食物流市场主体 |
5.2.2 加大粮食储运设施建设投资 |
5.3 加强粮食流通环节监测预警和应急供应网路建设 |
5.3.1 推进粮食应急体系构建 |
5.3.2 加强粮情监测预警 |
5.4 专业人才培养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九三管理局现代农业的现状分析 |
3.1 九三管理局概况 |
3.2 九三管理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
3.3 九三管理局现代农业的特点 |
第四章 九三管理局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农业生产观念落后 |
4.2 农业生产者受教育程度低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
4.3 农业劳动力外流 |
4.4 农机社会化服务和农业信息服务不到位 |
4.5 农产品市场营销水平不高 |
4.6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 |
第五章 国内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 |
5.1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经验 |
5.2 国内经典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
5.3 对九三管理局发展现代农业的启示 |
第六章 九三管理局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
6.1 转变农业生产观念 |
6.2 培育新型农民 |
6.3 减少直接农业生产者外流 |
6.4 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提高规模化程度 |
6.5 健全市场营销体系 |
6.6 提升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区概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城镇化及城镇化发展模式 |
2.1.1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
2.1.2 城镇化发展模式 |
2.2 垦区城镇化及垦区城镇化发展模式 |
2.2.1 垦区城镇化 |
2.2.2 垦区城镇化模式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 |
2.3.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2.3.3 城乡共生理论 |
2.3.4 城镇空间结构理论 |
第三章 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
3.1 城镇化发展历程 |
3.2 城镇化发展水平 |
3.3 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指标选取 |
4.2 测度方法 |
4.3 数据的来源与综合评价结果 |
4.4 测度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特殊体制下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 |
5.1 场地共生模式及路径选择 |
5.1.1 场地共生模式内涵 |
5.1.2 场地共生模式的现实基础与环境分析 |
5.1.3 场地共生模式特点 |
5.1.4 场地共生模式的路径选择 |
5.2 场地共建模式及路径选择 |
5.2.1 场地共建模式内涵 |
5.2.2 场地共建模式的现实基础与环境分析 |
5.2.3 场地共建模式特点 |
5.2.4 场地共建模式的路径选择 |
5.3 场部单核心型模式 |
5.3.1 场部单核心型模式内涵 |
5.3.2 现实基础与环境分析 |
5.3.3 场部单核心型模式特点 |
5.3.4 场部单核心型模式路径选择 |
第六章 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对策建议 |
6.1 垦区与地方转变城镇管理理念,拓展合作思路 |
6.2 垦区推进企业管理升级,建立多元投资体制 |
6.3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场地产业融合发展 |
6.4 加强场地间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度 |
6.5 加强场地间政策支持和组织协调 |
第七章 典型案例分析 |
7.1 八一总场城镇化建设概况 |
7.2 雅星镇城镇化建设概况 |
7.3 八一总场与雅星镇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
7.4 测度结果分析 |
7.5 八一总场与雅星镇共建现状 |
7.6 适宜的发展路径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资源的概念 |
2.1.2 农业资源利用 |
2.1.3 农业废弃物 |
2.1.4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2.1.5 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的产业运行机制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生态经济理论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 |
3.1 黑龙江垦区农业背景和基本现状 |
3.1.1 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
3.1.2 黑龙江垦区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现状 |
3.2 黑龙江垦区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分布特征 |
3.2.1 2015年黑龙江垦区秸秆资源总量 |
3.2.2 2015年黑龙江垦区秸秆资源分布 |
3.2.3 2010-2015年黑龙江垦区秸秆资源量的变化 |
3.3 黑龙江垦区畜禽粪便资源量及分布特征 |
3.3.1 2015年黑龙江垦区畜禽粪便资源总量 |
3.3.2 2015年黑龙江垦区畜禽粪便资源分布 |
3.3.3 2010-2015年黑龙江垦区畜禽粪便资源量的变化 |
3.4 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资源量及分布特征 |
3.5 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潜力分析 |
3.5.1 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肥料化潜力 |
3.5.2 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能源化潜力 |
3.5.3 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其他利用潜力 |
4 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的能值生态足迹分析 |
4.1 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能值总量估算 |
4.2 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各种利用途径能值估算 |
4.3 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生态足迹分析 |
5 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
5.1 黑龙江垦区农业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
5.1.1 标准体系及促进机制方面 |
5.1.2 配套政策及资金投入方面 |
5.1.3 技术研究和项目储备方面 |
5.1.4 市场组织管理体系方面 |
5.2 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影响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因素 |
5.2.2 影响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参与者态度 |
5.2.3 影响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策因素分析 |
6 促进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对策建议 |
6.1 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
6.2 因地制宜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 |
6.3 建立和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市场环境 |
6.4 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 |
6.5 完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配套政策体系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广东农垦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本文技术路线 |
2 农垦农业转型升级的概念、特点与国内外发展状况 |
2.1 农垦的定义 |
2.2 国家对农垦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现实要求 |
2.2.1 承担新时代农垦企业的发展使命,以垦区百姓步入小康作为目标 |
2.2.2 供给城市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和服务 |
2.2.3 依托国家土地编制政策和城市土地规划,确保耕地和建筑用地平衡 |
2.2.4 农垦农业转型的专业化和技术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 |
2.3 农垦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
2.3.1 有利于带动农业集团化和产业化发展转型 |
2.3.2 有利于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 |
2.3.3 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农民增收 |
2.3.4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
2.4 发达国家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概述及经验启示 |
2.4.1 国外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模式概述 |
2.4.2 发达国家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共性特点 |
2.4.3 部分发达国家农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 |
2.5 我国垦区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 |
3 广东农垦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状 |
3.1 广东农垦基本情况介绍 |
3.2 广东农垦近年来发展改革的主要方向 |
3.2.1 积极做大天然橡胶和蔗糖等主业板块 |
3.2.2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 |
3.2.3 加快垦区内社会职能改革 |
3.2.4 加强垦区的农机普及和补贴 |
3.2.5 积极建设现代农业区块链和物联网系统 |
3.3 广东农垦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状况及建设成效 |
3.3.1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实现净资产利润翻番 |
3.3.2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
3.3.3 促进了农机的标准化作业 |
3.3.4 其他建设成效 |
4 广东农垦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农垦集团内部管理体制和外部政策支撑相对落后 |
4.2 人口老龄化严重,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 |
4.3 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滞后 |
4.4 现代农业产业链不完备 |
4.5 农业+互联网尚处于粗放发展阶段 |
4.6 农业专业化程度和机械化程度低 |
5 广东农垦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5.1 构建政府、企业、职工等利益相关方的责权利联动机制 |
5.2 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运作机制 |
5.3 构建垦区现代化农业产业链 |
5.4 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
5.5 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完善各层次人才体系 |
5.6 提升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 |
5.7 提升广东农垦品牌结构、品牌系统、品牌战略 |
5.8 确保各项政策落地,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特征及调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一节 城镇化的相关概念 |
一、城镇化 |
二、城镇化质量 |
三、非农化 |
四、新型城镇化 |
五、垦区城镇化 |
第二节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一、城镇化研究 |
二、城镇化模式研究 |
三、城镇化水平测度研究 |
四、城镇化质量研究 |
五、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
第三节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一、城镇化研究 |
二、城镇化模式研究 |
三、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
四、城镇化空间特征研究 |
五、城镇化质量研究 |
六、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 |
第四节 垦区城镇化研究进展 |
一、新疆垦区 |
二、海南垦区 |
三、黑龙江垦区 |
小结 |
第二章 城镇化相关基础理论 |
第一节 城镇化空间组织相关理论 |
一、农业区位论 |
二、工业区位论 |
三、经济区位论 |
第二节 城镇化动力机制相关理论 |
一、经济增长推动论 |
二、二元结构理论 |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第三节 非均衡发展理论 |
一、增长极理论 |
二、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
三、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 |
第四节 新型城镇化理论 |
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三、新型城镇化路径的发展模式 |
小结 |
第三章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与相关要素变化特征 |
第一节 黑龙江垦区概况 |
一、研究区域 |
二、垦区发展概况 |
第二节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的过程 |
一、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划分 |
二、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发展阶段(1947-1978年) |
三、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发展阶段(1979年至今) |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相关要素变化特征 |
一、黑龙江垦区人口发展特征 |
二、黑龙江垦区产业发展特征 |
三、黑龙江垦区城镇建设特征 |
四、黑龙江垦区社会发展特征 |
小结 |
第四章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 |
第一节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 |
一、垦区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 |
二、垦区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 |
三、垦区经济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 |
四、垦区生活质量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 |
五、垦区地域景观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 |
六、垦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分异的总体特征 |
第二节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的演变 |
一、垦区城镇化重心的测算 |
二、人口城镇化重心的区位及移动趋势 |
三、经济城镇化重心的区位及移动趋势 |
四、生活质量城镇化重心的区位及移动趋势 |
五、地域景观城镇化重心的区位及移动趋势 |
六、垦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
第三节 典型区研究——建三江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化及驱动力分析 |
一、建三江管理局城镇化发展概述 |
二、建三江垦区城镇用地扩张时空特征 |
三、建三江城镇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质量的评价 |
第一节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方法 |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二、指标体系的选择 |
三、垦区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方法 |
第二节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质量的总体评价 |
一、垦区城镇化质量的总体评价 |
二、垦区城镇化质量的子系统评价 |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质量的过程评价 |
一、垦区城镇化质量发展过程的总体评价 |
二、城镇化质量发展过程的阶段评价 |
三、城镇化质量发展的空间过程评价 |
第四节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质量的要素评价 |
一、经济发展子系统 |
二、产业结构子系统 |
三、物质生活水平子系统 |
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子系统 |
五、生态环境子系统 |
小结 |
第六章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自然因素 |
一、垦区自然条件概况 |
二、垦区自然条件的重要性 |
三、垦区自然条件对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塑造 |
第二节 经济发展因素 |
一、周边城市的辐射 |
二、农业主导的产业结构 |
三、非农就业比重偏低 |
四、新经济时代的机遇 |
第三节 政策引导因素 |
一、城镇建设引导 |
二、农业供给侧改革 |
第四节 体制机制因素 |
一、改革开放以前垦区体制变革 |
二、改革开放以后垦区体制变革 |
三、垦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影响 |
小结 |
第七章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调控路径 |
第一节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 |
一、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滞后于农业现代化矛盾并存 |
二、非国家建制镇导致财力薄弱与财政支持不稳定 |
三、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与服务业发展滞后 |
四、制度劣势限制了垦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
第二节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城镇数量多但规模小且布局不合理 |
二、人口城镇化水平虚高导致公共服务落后 |
三、农业就业人员比重偏高 |
四、城镇基础设施落后与环境质量较差 |
五、城镇产业结构趋同导致经济互补性差 |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的新背景 |
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
二、东北持续振兴的系列政策 |
三、垦区“造城”运动 |
四、黑龙江农垦总局体制改革 |
第四节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
一、立足区情——探索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
二、面对收缩——践行乡村收缩发展策略 |
三、依托绿色——打造因地制宜的田园综合体 |
四、革新体制——垦地融合发展 |
五、机构重组——加快土地制度改革 |
六、质量提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
七、加强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八、统筹城乡——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三、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黑龙江省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垦区与地方相关概念 |
1.2.2 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相关概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与论文框架 |
1.5.1 技术路线 |
1.5.2 论文框架 |
第2章 相关研究基础 |
2.1 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区域空间相关理论 |
2.1.2 区域发展相关理论 |
2.1.3 基于相关理论的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逻辑框架 |
2.2 国内外区域整合发展实践经验及启示 |
2.2.1 国内外区域发展的问题解析 |
2.2.2 国内外区域整合发展经验 |
2.2.3 国内外区域整合发展的启示 |
2.3 农垦改革背景下国内垦地区域整合发展实践模式分析及思考 |
2.3.1 垦地区域整合发展实践模式分析 |
2.3.2 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方向导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龙江省垦地区域发展现状分析 |
3.1 发展历程 |
3.1.1 垦地区域形成与发展历程 |
3.1.2 垦地区域总体发展现状 |
3.2 垦地区域发展现状 |
3.2.1 组织与管理 |
3.2.2 区域与城镇建设区空间构成 |
3.2.3 区域基础设施与城镇建设 |
3.2.4 经济与产业发展 |
3.2.5 城镇化与社会发展 |
3.3 垦地区域发展现状特征分析 |
3.3.1 独立性与交叉融合性趋势并存 |
3.3.2 同质性与异质性并存 |
3.3.3 空间构成的复杂性与碎片化并存 |
3.3.4 协调发展趋向日益突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龙江省垦地区域整合发展构成要素解析 |
4.1 垦地区域协调发展评价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2 评价方法及步骤 |
4.1.3 垦地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水平评价 |
4.2 垦地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与原因解析 |
4.2.1 垦地区域协调发展存在问题与壁垒 |
4.2.2 垦地区域发展不协调原因解析 |
4.3 垦地区域整合发展价值与动力机制 |
4.3.1 垦地区域整合发展转向辨析与价值构成 |
4.3.2 垦地区域整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
4.4 垦地区域整合发展构成要素 |
4.4.1 整合发展构成要素提取 |
4.4.2 整合发展构成要素的作用机理 |
4.5 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技术路线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黑龙江省垦地区域空间整合与分类重构 |
5.1 垦地区域空间整合 |
5.1.1 空间整合方法选择与分析 |
5.1.2 空间整合中城市权重确定方法与步骤 |
5.1.3 垦地区域空间加权Voronoi图的生成与分析 |
5.1.4 垦地区域空间整合方案构建 |
5.2 垦地区域空间分类重构 |
5.2.1 区域空间分类方法 |
5.2.2 区域空间碎化指数计算与类型划分 |
5.2.3 垦地区域空间分类重构方案构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黑龙江省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路径 |
6.1 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模式 |
6.1.1 区域空间类型特征解析 |
6.1.2 整合发展模式构建 |
6.2 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策略 |
6.2.1 区域与城镇空间规划整合策略 |
6.2.2 基础设施与城镇建设整合发展策略 |
6.2.3 产业整合发展策略 |
6.2.4 城镇化与社会整合发展策略 |
6.3 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保障机制 |
6.3.1 市场机制 |
6.3.2 合作机制 |
6.3.3 治理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黑龙江垦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模式 |
1.1 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 |
1.2 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1.3 功能拓展型模式 |
1.4 服务性企业引领型模式 |
2 黑龙江垦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模式选择 |
2.1 黑龙江垦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 |
2.1.1 农业生产基本概况 |
2.1.2 工业生产基本概况 |
2.1.3 农业服务体系概况 |
2.2 黑龙江垦区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选择 |
3 黑龙江垦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路径 |
3.1 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 |
3.2 打造高水平产业集群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竞争力 |
3.3 依托垦区生态资源优势拓展农业多功能 |
3.4 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
4 结论 |
(10)黑龙江农场物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回顾与简要述评 |
1.2.1 关于物流相关议题的研究 |
1.2.2 关于农场物流的相关研究 |
1.2.3 简要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基本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 |
第二章 农场物流概念及体系概述 |
2.1 农场物流的概念 |
2.1.1 物流 |
2.1.2 农场物流 |
2.2 农场物流体系 |
2.2.1 一般要素 |
2.2.2 功能要素 |
2.2.3 支撑要素 |
2.2.4 物质要素 |
2.2.5 市场要素 |
第三章 黑龙江农场物流发展现状 |
3.1 黑龙江农场物流基本要素 |
3.1.1 产业化运营基本状况 |
3.1.2 农场种养殖业的基本特点 |
3.1.3 主要农产品产销情况 |
3.2 黑龙江农场物流功能要素 |
3.2.1 机械化程度实现较快增长 |
3.2.2 交通和运输状况快速发展 |
3.3 黑龙江农场物流支撑要素 |
3.3.1 政府角色转换,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
3.3.2 顶层设计与强化管理并行发展 |
3.3.3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共建 |
3.3.4 强化人才引进措施 |
3.3.5 以共建物流园区带动区域发展 |
3.4 黑龙江农场物流物质要素 |
3.4.1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
3.4.2 物流设施情况 |
3.4.3 物流信息技术发展状况 |
3.4.4 加强监督并广泛应用质量追溯系统 |
3.5 黑龙江农场物流市场要素 |
3.5.1 农产品批发市场情况 |
第四章 黑龙江农场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 |
4.1 整体软实力有待提高 |
4.2 物流科技化程度不高 |
4.3 农业全产业链模式经营发展缓慢 |
4.4 物流管理体制效能低下 |
4.4.1 内部框架不成体系 |
4.4.2 员工职能随意性较大 |
4.4.3 物流成本核算误差过大 |
4.5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开发 |
4.5.1 仓储设施老化严重 |
4.5.2 集散点分散 |
4.5.3 仓储的基础设施类型单一陈旧 |
4.5.4 现代化物流装备落后 |
4.6 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尚不完善 |
第五章 促进黑龙江农场物流发展的对策 |
5.1 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提高农场发展软实力 |
5.1.1 基本原则 |
5.1.2 发展思路 |
5.1.3 发展模式 |
5.2 提高科技化水平、规范现代农场物流标准体系 |
5.3 推进企业重组,改善农场经营模式 |
5.4 健全农场物流信息网络体系、提高管理水平 |
5.5 加强农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务实农场物流发展基础 |
5.6 加强高层次农场物流人才的培养、坚实人力资源力量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黑龙江垦区物流发展模式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大农业发展的五常市兴隆乡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D]. 王婷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2]黑龙江垦区粮食物流运作模式改善对策研究[D]. 宋艾. 延边大学, 2019(01)
- [3]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D]. 李晓彤.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4]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 王秀红.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黑龙江垦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及对策研究[D]. 安丽娜.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6]广东农垦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梁冬红.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2)
- [7]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特征及调控路径研究[D]. 冯浩城.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8]黑龙江省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研究[D]. 李书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9]黑龙江垦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J]. 潘权富,董大朋.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8(01)
- [10]黑龙江农场物流发展研究[D]. 林璇. 福州大学, 2017(05)
标签:农业论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互联网农业论文; 物流整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