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临床护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李庆印,吴岳,刘湉,王诗瑜,李朝晖[1](2021)在《心血管病康复护理实践与思考》文中提出回顾国内外心血管病康复护理发展历程,分析心血管病康复护理研究现状的热点和难点,选取具有特色的心血管病康复护理探索性实践研究进行阐述,并对该领域后续的发展方向进行思考与展望,旨在为国内心血管病康复护理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成翼娟,陈忠兰,谷波,冯先琼[2](2021)在《我国护理管理20年的发展变化与展望》文中提出以时间轴为框架,每五年一个时间段,以"十一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的孵化、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的落实、《护士条例》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等护理管理实践大事件为线索,以文献为支撑回顾我国护理管理20年来的发展变化。
游彤阳[3](2021)在《遵义市某三级医院ICU护士视角下患者死亡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ICU护士版QODD-14量表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混合方法研究,分析ICU护士视角下患者死亡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第一部分ICU护士版QODD-14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XYZ理论指导下,按照跨文化调试指南,对ICU护士版QODD-14量表进行翻译、专家咨询、预调查等,形成中文版ICU护士视角下患者死亡质量评价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包括采用条目分布、临界比值法和相关系数进行项目分析,采用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进行效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和折半信度进行信度检验。第二部分ICU护士视角下患者死亡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并行三角互证的混合方法研究设计,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同步且独立开展,并在讨论分析阶段进行结果整合,全面了解ICU患者死亡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1.量性研究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9年8月-2020年11月遵义市某三级医院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342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死亡48小时内运用中文版ICU护士视角下患者死亡质量评价量表对其符合标准的责任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ICU患者死亡质量相关资料收集表收集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资料。2.质性研究部分运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对遵义市某三级医院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5名ICU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传统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第一部分ICU护士版QODD-14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经汉化修订,形成了中文版ICU护士视角下患者死亡质量评价量表,包括个体症状照护(4个条目)、家人陪伴(4个条目)、灵性关怀(2个条目)、死亡时刻(2个条目)、临终决策(2个条目)5个维度共14个条目。各条目CR绝对值均大于3(P<0.05),各条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206-0.704(P<0.05),结果均在可接受范围,未删除条目。量表总Cronbach’sα系数和Spearman-Brown系数分别为0.848和0.802,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705-0.93。I-CVI为0.85-1,S-CVI为0.92。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本量表有5个公因子,各条目在相应公因子的载荷值均在0.5以上,且无双载荷的现象,累计方差贡献率76.125%,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得到的量表结构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修正后模型拟合指数χ2/df=2.006,RMSEA=0.071,GFI=0.924,CFI=0.945,IFI=0.946。第二部分ICU护士视角下患者死亡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1.量性研究部分,量表总得分45.71(40.71,52.14)分,各维度得分:个体症状照护4.75(4.25,5.25)分、家人陪伴5.5(4.75,6.75)分、灵性关怀1.5(1,2)分、死亡时刻5.5(4.5,6.5)分、临终决策5(4.5,5.5)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U护士视角下患者死亡质量影响因素包括婚姻状态、医疗付款方式、生命支持受限、死亡前24小时内使用镇痛药物、死亡前24小时内行心肺复苏术、死亡前24小时内使用约束带。2.质性研究部分,共得到5个主题:濒死患者的身心状态、家属的陪伴和理解、临终决策的讨论和制定、死亡质量的影响因素、对护理过程的反思。其中ICU患者死亡质量影响因素包括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次数、孤独离世、器官捐献等。结论:1.中文版ICU护士视角下患者死亡质量评价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值得推广。2.该院ICU护士视角下患者死亡质量得分不高,尤其是灵性关怀维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婚姻状态、医疗付款方式、生命支持受限、死亡前24小时治疗措施(使用镇痛药物和约束带、行心肺复苏术)等。
王亚萍[4](2021)在《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参考国外护士处方教育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护理教育背景,构建科学合理的、实用的、适合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为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确定培训大纲中各课程的重要性,为护理硕士研究生药物处方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文献调研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与护士处方教育相关的文献,并追溯其参考文献,查找国外知名大学官网中与护士处方教育相关的内容,充分了解国内外护士处方教育现状。结合我国护理本科、研究生教育现状,拟定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初稿。2.半结构访谈法依据专家纳入标准分别选取医学院校和三甲医院从事临床医学、护理、药学专业的专家各2名,共计6名专家进行半结构访谈。整理分析访谈结果,经小组讨论后修改形成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第一轮咨询问卷。3.改良德尔菲法邀请省内外医学院校和三甲医院中从事临床医学、护理、药学等专业的专家共30名进行专家咨询,咨询关于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的内容,对咨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最终结果。4.统计学方法建立EXCEL咨询结果数据库,运用SPSS26.0软件进行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系数的计算。确定培训大纲中各培训内容的权重,运用克朗巴赫ɑ系数和相关系数对培训大纲进行信效度评价。结果:1.专家的代表性较好,咨询结果可靠从专家基本情况可看出,专家来自不同的领域且均有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代表性较好。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6.67%和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37和0.850,协调系数分别为0.740和0.135(P<0.001)。由此可见,专家对本课题的关注程度和认可度较高,所有专家对此培训大纲的认同度也较为一致,咨询的结果可靠。2.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的确定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对咨询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后,最终确立了适用于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其共涵盖了课程导论、诊断学、药物治疗学、相关法律法规、诊疗伦理与药物管理、课程考核等六个课程版块,这六板块共有18项课程内容(包含91项授课内容和2项考核内容),并根据培训内容设定了相应的培训目标以及学时数,共116个学时(1学时=50min),此外,还确定了讲授、案例分析、PBL、演示法、翻转课堂、实验室高仿真模拟教学等培训方式。3.培训大纲中培训课程的权重结果培训大纲中六个板块(课程导论、诊断学、药物治疗学、相关法律法规、诊疗伦理与药物管理、课程考核)的权重依次为0.145、0.169、0.178、0.165、0.173、0.165。除第一章课程导论的权重较低,与其它单元权重相差较大外,其余单元权重相差不大。4.培训大纲的信效度评价结果信度方面,除第一单元“课程导论”外,其余课程单元与所包含的章节内容的内部信度依次为0.589、0.848、0.890、0.707、0.827;除第二章与其两节内容间信度较差外,其余章节的内部信度都较好;效度方面,这六章内容以及各章与所包含的各节内容间的相关性较好,由此看来,此培训大纲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结论: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确定了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培训大纲内容全面丰富、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科学性和可靠性较高,可为国内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的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张姝坛[5](2021)在《护士引导患者参与患者安全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初步构建护士引导患者参与患者安全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项指标权重,以明确临床护士引导患者参与患者安全行为评价的重点内容,为医疗机构评价护理人员的引导行为提供科学、有效的测评工具,为促进医院患者参与患者安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管理,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提供可靠、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1)通过文献阅读、理论分析和小组讨论,探讨学习护士引导患者参与患者安全引导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2)通过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法对护士进行访谈,了解护士对患者参与患者安全项目的真实看法、执行情况和障碍等,构建指标初稿条目池;(3)通过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对初步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条目进行筛选、修改,最终确定护士引导患者参与患者安全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条目;(4)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和比例分配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5)数据的处理:采用Nvivo 12.0软件和Colaizzi现象学分析法对质性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采用Excel 2010、SPSS26.0对专家咨询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运用Yaahp V12.0 AHP软件计算各指标权重。结果:1.构建护士引导患者参与患者安全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共有26名专家完成了2轮专家咨询,问卷的回复率分别为87.50%、92.86%,有效回收率均为100%,提出建议的专家共有24人,表明专家对本研究的积极性较高;2轮咨询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68、0.877(均>0.70),说明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2轮变异系数(CV)分别为0.082~0.100、0.080~0.124,肯德尔协调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0.239、0.314(均P<0.001),说明专家的意见趋于统一。最终确定护士引导患者参与患者安全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个人素养、职业素养、专业素质能力、临床实践能力4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和47项三级指标。2.确定护士引导患者参与患者安全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基于专家对护士引导患者参与患者安全行为评价指标条目的重要性打分(Likert5级评分)结果,分别采用AHP百分比权重法和比例分配法确定一、二指标和三级指标权重。最终一致性比例(CR)值在0.0000~0.0516之间(均<0.1),各层次指标清晰、明确;组合权重在0.0108~0.4934之间。一级指标权重由高到低分别为临床实践能力(0.4251)、专业素质能力(0.2996)、职业素养(0.1954)、个人素养(0.0799)。结论:1.本研究以“胜任力冰山理论”和“互动式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初步构建护士引导患者参与患者安全行为评价指标条目池,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比例分配法确定指标权重,最终构建护士引导患者参与患者安全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47个三级指标,具有较好科学性和可靠性。2.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各项指标权重系数良好,研究方法科学、合理,专家咨询结果真实可信,评价体系从个人品质、专业素养和临床实践等方面全方位对护士行为进行评价,可作为医疗机构对护理人员患者参与患者安全工作管理的评价工具,为促进患者参与患者安全项目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石瑞[6](2021)在《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山西省11个地市级医院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明确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与总结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最佳证据,结合专家会议法,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问卷调查法:自制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知-信-行现状调查问卷,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山西省11地市级中1087名心血管科护士通过问卷星调查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2)半结构访谈法:根据访谈提纲,深入访谈18名冠心病患者并了解其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3)证据总结:系统检索冠心病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筛选并对指南证据整合分析。(4)证据评价:依据“2014年版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对上述证据进行综合、提炼,拟定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5)专家会议法:组织临床、护理及康复相关专家举行专家会议,对护理方案初稿结合国内临床实际进行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问卷1120份,有效问卷1087份,有效回收率为97.0%。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识维度得分为(24.17±5.37)分,态度维度得分为(53.85±7.97)分,行为维度得分(51.23±10.0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同科室、近12个月是否学习相关指南/共识、心血管工作年限、所在医院及科室是否开展心脏康复、医院等级、是否参加过心脏康复专科培训是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总分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2)质性研究结果: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的需求主要为5个方面:冠心病相关知识缺乏,个性化、操作性康复指导需求,出院后延续康复指导需求、家庭与社会关怀需求、医院与社区联合服务需求。(3)证据综合和证据评价: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共纳入17篇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证据总结,初步总结13个方面,150条证据,包括心脏康复、运动疗法、膳食推荐、情绪/心理/睡眠管理、血压、血脂、血糖管理、戒烟、限制饮酒,体重和腰围管理、职业康复、健康教育及性生活。(4)专家会议结果:结合问卷调查、患者访谈和最佳证据结果,并结合专家会议的讨论意见,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版《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论:(1)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知识和行为水平有待提高,而护理态度较积极,护理临床实践管理与指南建议存在较大差距,加强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培训是必要的。(2)不同患者存在不同的心脏康复需求,健康教育及心脏康复干预策略的不同导致患者临床结局不同,提示医务人员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策略应评估个体需求,实施个性化管理方案。(3)基于现况调查、患者访谈、证据综合和专家会议法构建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符合临床实际和满足患者需求,该方案涉及内容共13个方面,为后续管理者针对护理人员心脏康复管理的培训提供方案,推动心脏康复管理向精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发展。
李洪艳[7](2021)在《手术室护士加速康复外科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编制信度和效度良好的手术室护士加速康复外科(ERAS)知信行调查问卷,为准确评估手术室护士ERAS知信行水平提供客观工具;调查山西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手术室护士ERAS知信行现状,探讨不同人口学特征对手术室护士ERAS知信行得分的影响,并为改善其现状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1.问卷编制:通过理论分析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和专家函询法构建手术室护士加速康复外科知信行问卷初稿;选取太原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60名手术室护士进行预调查后通过区分度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进行条目筛选;对山西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335名手术室护士进行正式调查后评价其信效度,形成最终问卷。2.现状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根据纳排标准调查山西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512名手术室护士,采用频数和构成比对手术室护士的一般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知信行得分情况,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手术室护士ERAS知信行得分的影响因素和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问卷编制及评价:最终形成的手术室护士加速康复外科知信行调查问卷包含3个维度,共43个条目,经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10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7.965%;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程度总体较理想,X2/df=2.867,RMR=0.05,GFI=0.904,PNFI=0.791,AGFI=0.891,NFI=0.864;总问卷内容效度为0.83,各条目内容效度为0.93-1.0;总问卷和3个分问卷的Cronbach’sɑ系数分别为0.876、0.837、0.938、0.867,重测信度分别为0.987、0.758、0.841、0.768。2.现状调查结果:(1)68.19%的手术室护士听说过ERAS,仅有22.91%参加过规范化培训,手术室护士加速康复外科知信行问卷总分131分,平均得分(109.20±11.70)分,100分以上占78.32%,知识部分总分为21分,平均得分为(14.83±2.40)分,答题正确率为70.61%,态度部分总分为60分,平均得分为(52.39±7.18)分,行为部分总分为50分,平均得分为(41.98±6.76)分。(2)影响手术室护士ERAS知识得分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是否学习2018 ERAS指南(b=1.416)、职务(b=1.094)、是否接受过规范化培训(b=0.961)、最高学历(b=0.72);影响手术室护士ERAS态度得分的主要因素为:是否学习2018 ERAS指南(b=1.848);影响手术室护士ERAS行为得分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职务(b=2.618)、是否学习2018 ERAS指南(b=2.376)、职称(b=1.082)。(3)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知识与态度之间呈正相关(r=0.179,P<0.001),态度与行为之间呈正相关(r=0.27,P<0.001),知识与行为不相关(r=0.039,P=0.382)。结论:1.本研究编制的《手术室护士加速康复外科知信行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调查手术室护士ERAS知信行水平的评估工具。2.山西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手术室护士的ERAS相关知识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对ERAS态度较积极,但对ERAS措施执行现状不够理想,实施情况存在不一致性。3.建议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发挥政策主导作用,加强对手术室护士ERAS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指南和共识的学习,同时合理配置高学历护理人才,鼓励和促进低学历护士进行继续教育,并且尽早建立基于循证的手术室ERAS护理标准化实施流程,从而提高ERAS措施依从性和手术室护理质量。
牛雅斌[8](2021)在《降低院内跌倒安全事件漏报率综合干预措施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横断面研究调查住院患者院内跌倒安全事件的漏报率及各伤害程度的漏报情况。2.运用根因分析法分析造成跌倒事件漏报的各项因素,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3.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式,提出构建我国患者上报院内跌倒安全事件管理模型的理论框架,并对多种上报途径进行探讨,为其应用及后续研究提供可靠依据,以期提高事件上报率,促进患者安全。4.根据前期研究,结合文献研究、专家会议法,构建降低住院患者院内跌倒安全事件漏报率的综合干预措施方案,为提高院内安全事件上报率提供借鉴,为提升住院患者安全提供新途径。方法:1.现况调查及根因分析以山西省某三甲医院2017年至2019年出院患者病历为研究对象,运用院内住院病历管理大数据平台及安全事件专项管理信息系统对其进行检索、分析、统计,确定住院患者院内跌倒安全事件漏报率现状,以及漏报事件中各伤害程度的比重,运用根因分析法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2.构建管理模型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11名符合专家遴选要求的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半结构访谈,运用Colaizzi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初步构建我国患者上报院内跌倒安全事件管理模型理论框架。3.构建干预方案依据前期研究的结果,同时对相关文献中的意见给予整合,构建降低住院患者院内跌倒安全事件漏报率综合干预方案的初稿。通过专家会议法,讨论初稿方案的适用性及可行性,保留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部分,并对其进行完善,形成方案终稿。结果:1.住院患者院内跌倒安全事件的漏报形势严峻。调查结果显示,住院患者院内跌倒安全事件的漏报率高达43.87%,漏报现象较为严重,漏报事件中63.24%都是未对患者造成伤害的事件、27.94%为轻度伤害的事件,可见事件结果的严重性对是否上报影响较大。2.运用根因分析法,确定造成住院患者跌倒事件漏报的根本原因为相关制度(管理、监督、沟通)及培训体系不健全,事件上报系统不完善,执业环境需改进。3.运用半结构访谈初步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患者上报跌倒安全事件的管理模型,并对上报途径进行分析,推动形成医护患共同参与的管理体系。4.依据造成漏报的根本原因并查阅相关文献后,由10名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方案初稿进行讨论及完善,形成方案终稿。结论:1.住院患者院内跌倒安全事件漏报率高,根因分析法研究显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由于我国特殊的医疗背景,国家层面的改善措施实行较为耗时困难,急需管理者从医院层面营造广泛而深度的关注患者跌倒事件的安全氛围、采取多方面措施进行改善,真正降低事件的漏报率以最终达到保障患者安全的目的。2.确立了由信息收集、事件核实、整理分析、事件共享、事件反馈组成的患者上报跌倒安全事件管理模型,并对上报途径进行了分析探讨,可在初期选择电话、微信相结合,逐步转化为全国统一的网络直报系统。3.降低院内跌倒安全事件漏报率综合干预措施的方案主要包括了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培训体系、事件上报系统、患者参与、执业环境几个方面。
程唯[9](2021)在《ICU过渡期护理照护转移质量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照护转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初步构建ICU过渡期护理照护转移质量评价指标框架,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从而帮助护理管理者和临床护士对护理照护转移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测,为实现护理质量的科学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经过查阅文献并结合专家访谈,以三维质量管理理论作为基础,初步构建指标体系的条目池。2.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Delphi)对指标进行反复筛选和修改,直至专家意见达成一致即可结束函询。3.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和组合权重。4.依据初步构建的评价指标编制调查问卷,选取山西省四所三级甲等医院内324名ICU护士和8名临床护理专家检验评价指标的信效度,其中运用临界比值法筛选出有意义的条目,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条目间相关性大小,运用Cronbach’sα系数、分半信度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条目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1.初步构建ICU过渡期护理照护转移质量评价指标框架本研究共有26名专家参与完成两轮函询,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性均较高,两轮专家函询问卷的回收率为92.9%和84.6%,专家权威系数分别是0.824和0.907,且对各指标的修改意见一致,和谐系数分别是0.224和0.245。最终初步确定了包含3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47项三级指标的ICU过渡期护理照护转移质量评价指标框架。2.确定ICU过渡期护理照护转移质量评价指标中各级指标的权重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Yahhp软件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一级指标中过程和结果指标所占权重相同,均为0.4286,结构指标所占权重为0.1429。3.ICU过渡期护理照护转移质量评价指标的信效度检验本研究通过临界比值法分析得出所有条目差异均具有显着意义,且决断值(CR)大于3.0,因此保留所有条目。Pearson相关分析中各维度得分与总体指标的相关系数(r)在0.715-0.956之间,且相关性显着(P<0.01),因此各维度间相关性较好。本研究通过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总体指标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57,分半系数为0.802,指标体系中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在0.966~0.978之间,各维度的分半系数在0.892~0.985之间,均大于0.8,因此总体指标的信度较好。效度分析中内容效度S-CVI为0.976,探索性因子分析中以特征根>1.5为标准,共提取出3个公因子,方差的累积贡献率达69.236%,因此总体指标具有良好的效度。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指标内容真实可靠,方法严谨合理,结果科学可信,能从多个维度体现ICU患者过渡期护理照护转移的核心内涵及基本要点,为我国护理照护转移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闫媛媛[10](2021)在《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造口患者存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适应问题,使造口护理呈现专科性和复杂性特点,造口适应对于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造口适应过程复杂,有待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全面解决造口患者身-心-社-灵综合需求。叙事循证医学模式提倡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初步开发出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模型,可使客观数据与主观体验相互联合,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在解决造口患者综合需求方面具有优势。目的:本研究基于叙事循证医学模式理论框架联合行动研究实施,探索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造口专科护理实践现状;探索肠造口患者适应因素影响机制;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检验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的有效性,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护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评估对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过程作为研究实施基本框架,在每阶段实施过程联合不同方法:第一阶段,以质性研究描述性现象学调查造口患者适应需求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第二阶段,通过整合综述法获取造口适应相关文献,分析造口适应因素影响机制;第三阶段,以循证方法检索、筛选、评价、汇总造口适应最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级别推荐,包括造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第二阶段获取的造口适应相关文献;第四阶段,通过改良德尔菲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适宜本土特色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确定模式的具体维度和标准实践方案的具体条目;第五阶段,以叙事探究结合个案研究形式,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途径及临床意义,完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结果:(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通过对11名造口患者及7名相关医务工作者半结构化访谈和现场观察得出四个主题类属: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包含6个次级主题(生理性需求、支持性需求、信息需求、情感需求、社会文化适应需求、自我护理需求);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2)造口适应因素分析:获取符合评价标准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相关文献22篇,获取45条相关证据,持续比较分析法得出结果,造口适应与支持具有相关性,通过作用于多种适应因素,促进造口患者达到个人-行为-环境的适应状态,由此构建造口适应支持要素模式图,包含3个适应条件:家庭支持、医疗支持、社会支持;9个适应因素:时间、认知、生理、心理、自我护理、信息、经济、文化、同伴支持;3个适应要素:个人、行为、环境。(3)造口适应最佳证据获取:共获取经AGREEII质量评价工具A级和B级推荐的造口护理相关临床实践指南8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6篇,结合前期获取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22篇相关文献,共提取实践者、评估、专项护理、自我护理、健康教育、生活重建、出院前指导、延续护理8个类属,获取最佳汇总证据30项。(4)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实践方案构建:通过一轮改良德尔菲法达成专家共识,问卷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6,最终确定造口适应实践模式6个维度:时间、实践者、实践内容、实践措施、实践工具、评价;时间维度:疾病诊断期、术后住院期、出院准备期、调整适应期4个分期;实践内容:评估、专项护理支持、信息支持、心理社会适应支持4项;实践措施:基于提取的30项最佳证据,以时间维度为纵轴,实践内容为横轴,确定每一阶段相应实践内容下具体执行措施,各执行措施以条目清单形式列出,可根据时间分期选择相应条目内容,共形成73条推荐建议;实践工具:提供经检验有效的相应工具;评价:各阶段过程性考核和综合评价。(5)叙事与循证联合可行性评估:以前期拟定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为指导依据,研究者运用叙事探究方式介入造口术后患者生活,与患者、家属及相关医务工作者形成三维叙事探究空间,选取其中3例造口术后参与者,以个案护理故事形式展示标准化护理方案执行联合叙事干预过程,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未发生并发症,或已发生并发症患者在干预后得到缓解。结论: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可实现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用于造口专科护理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框架为最佳证据与人文关怀在同一情境下发挥共同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循证方法构建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在造口专科性护理实践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叙事与循证联合可用于造口适应实践的应用,叙事可发挥评估收集资料、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质性研究的联合作用,易于探索患者内心体验。
二、我国临床护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临床护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心血管病康复护理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康复护理的发展历程 |
1.1 国外心血管病康复护理的发展 |
1.1.1 心血管病康复护理理念的形成 |
1.1.2 心血管病康复护士工作内容逐步明晰 |
1.1.3 心血管病康复护士培训及认证体系建立 |
1.2 国内心血管病康复护理的发展 |
1.2.1 康复护理成为心血管病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
1.2.2 心血管病康复护理工作内容日益清晰 |
1.2.3 心血管病康复护理拓宽至心血管健康全周期服务 |
2 国内外心血管病康复护理现状分析 |
2.1 心血管病预康复护理的探索 |
2.2 不同心血管病康复护理 |
2.2.1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者术后康复护理 |
2.2.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术后康复护理 |
2.2.3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患者术后康复护理 |
2.2.4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患者术后康复护理 |
2.2.5 下肢外周动脉闭塞康复护理 |
2.3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促进新兴心血管病康复护理模式发展 |
3 展望 |
3.1 应用循证护理指导心血管病康复护理实践 |
3.2 关注和强化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
3.3 在心血管病康复护理新技术和转化研究上持续创新 |
3.4 加强国际同行合作交流,组建心血管病康复护理多层次人才队伍 |
4 小结 |
(2)我国护理管理20年的发展变化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2001—2005年护理管理科学化的起步 |
1.1 原卫生部启动8个护理研究课题 |
1.1.1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 |
1.1.2 护理质量标准的建设 |
1.2《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的出台 |
1.3 第一本由卫生行政部门主管的护理管理专业期刊创刊 |
2 2006—2010年落实“十一五”发展规划,护理管理取得突破性进展 |
2.1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与进展 |
2.2 护理质量管理方法日趋科学 |
2.3 专科护理骨干培训范围不断拓展 |
2.4《护士条例》的颁布使护理管理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
2.5 2008年汶川地震特大灾害对护理管理的高效调度运转提出要求 |
2.6 优质护理服务启动与全面推进 |
3 2011—2015年护理管理发展驶上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快车道 |
3.1 建立护理管理人员培训制度,推动护理管理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变 |
3.2 护理服务领域和护理管理范围不断拓展 |
3.3 护理信息化建设为管理科学化提供了支撑 |
3.4 建设护理重点专科、获批为一级学科的影响 |
3.5 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将优质护理服务推向更高层面 |
4 2016—2021年护理管理进一步迈向专业化、精细化 |
4.1 医护比例倒置首次扭转,护士人力结构不断优化 |
4.2 基于信息网络系统支撑的护理质量控制中心与敏感指标建设 |
4.3 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和对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的再认识 |
4.4“互联网+护理服务”推动护理管理的变革 |
5 展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中需要进一步挖掘护理的力量和护理管理的作用 |
(3)遵义市某三级医院ICU护士视角下患者死亡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和文献回顾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4 研究设计 |
第一部分 ICU护士版QODD-14 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ICU护士视角下患者死亡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对策与建议 |
5 小结 |
总结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性 |
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ICU患者死亡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培训大纲的构建 |
2.1 拟订培训大纲草稿 |
2.2 专家咨询问卷的编制 |
2.3 专家咨询的实施 |
2.4 数据处理 |
2.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半结构访谈结果 |
3.2 德尔菲咨询结果 |
3.3 第一轮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咨询结果 |
3.4 第二轮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咨询结果 |
3.5 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最终咨询结果 |
3.6 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的权重设置 |
3.7 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的评价结果 |
4 讨论 |
4.1 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4.2 培训大纲的科学性分析 |
4.3 培训大纲的全面性分析 |
4.4 培训大纲的适用性分析 |
4.5 培训大纲的前瞻性分析 |
4.6 本培训大纲与国外护士处方教育体系对比分析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
附录2 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
附录3 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护士引导患者参与患者安全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3 国内外PFPS研究发展现状 |
1.4 相关理论依据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意义 |
1.7 研究方法 |
1.8 技术路线 |
1.9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2 护士引导患者参与患者安全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2.1 成立研究小组 |
2.2 半结构式访谈 |
2.3 结论 |
3 护士引导患者参与患者安全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3.1 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的形成 |
3.2 咨询专家的选择和确定 |
3.3 专家咨询过程 |
3.4 专家咨询结果 |
3.5 专家咨询可靠性分析 |
3.6 讨论与小结 |
4 护士引导患者参与患者安全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 |
4.1 权重设置方法 |
4.2 权重设置步骤 |
4.3 权重设置结果 |
4.4 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护士引导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真实体验的访谈提纲 |
附录 2 护士引导患者参与患者安全质量评价指标权重专家意见调查表 |
附录 3 护士引导患者参与患者安全质量评价指标权重专家意见调查表(第二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现状 |
3 相关理论基础 |
4 研究目的 |
5 研究意义 |
6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 样本量计算 |
2 研究工具 |
2.1 问卷维度、条目设定 |
2.2 问卷编制注意事项 |
2.3 问卷质量评定 |
2.4 问卷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调查过程 |
3.2 统计学方法 |
3.3 质量控制 |
4 结果 |
4.1 基本资料 |
4.2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 |
4.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单因素分析 |
4.4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影响因素分析 |
4.5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
4.6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阻碍因素 |
5 讨论 |
5.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有待提高 |
5.2 影响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管理的因素 |
5.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护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相关 |
5.4 提高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建议 |
6 结论 |
第二部分 冠心病患者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对象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访谈主题 |
2.2 访谈过程 |
2.3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3.2 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需求的分析 |
4 讨论 |
4.1 关注冠心病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是二级预防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
4.2 个性化、切实可行的二级预防管理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 |
4.3 提升心血管科护士循证实践能力,建立循证实践方案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证据综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 检索策略 |
2.3 证据评价标准 |
2.4 证据评价过程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4 讨论 |
4.1 纳入证据的指南/共识发表现状和质量评价分析 |
4.2 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相关证据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 |
4.3 对冠心病二级预防本土化指南与患者指南制定的启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证据传播 |
1 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 |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2 《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专家论证 |
2.1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3 结论 |
3 小结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3 研究局限性 |
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国内外心脏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调查问卷 |
附录2 冠心患者半结构式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Pubmed文献库检索策略 |
附录4 中国知网文献库检索策略 |
附录5 AGREEⅡ评价条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手术室护士加速康复外科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提出问题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手术室护士 ERAS 知信行问卷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专家函询结果 |
2.2 预调查与问卷条目筛选结果 |
2.3 正式调查与问卷信效度评价结果 |
2.4 问卷的最终形成 |
3 讨论 |
3.1 问卷编制的意义 |
3.2 问卷的效度分析 |
3.3 问卷的信度分析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手术室护士 ERAS 知信行现状调查 |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手术室护士一般基本资料 |
2.2 手术室护士ERAS知信行得分情况 |
2.3 手术室护士ERAS知信行得分情况单因素分析 |
2.4 手术室护士ERAS知信行得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2.5 手术室护士ERAS知信行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调查对象基本资料分析 |
3.2 手术室护士ERAS了解情况分析 |
3.3 手术室护士ERAS知识得分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3.4 手术室护士ERAS态度得分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3.5 手术室护士ERAS行为得分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3.6 手术室护士ERAS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
3.7 强化手术室护士ERAS行为的对策及建议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5.1 问卷编制方面 |
5.2 现状调查方面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加速康复外科在临床护理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手术室护士对加速康复外科(ERAS)知信行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降低院内跌倒安全事件漏报率综合干预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及公式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质量控制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住院患者院内跌倒安全事件漏报的现况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住院患者院内跌倒安全事件漏报率 |
2.2 漏报事件中各伤害程度所占的比重 |
2.3 漏报事件的一般资料情况 |
2.4 造成住院患者跌倒事件漏报的近端原因 |
2.5 住院患者跌倒事件漏报的根本原因 |
3 讨论 |
3.1 住院患者院内跌倒安全事件的漏报形势严峻 |
3.2 住院患者跌倒事件漏报的根因分析 |
4 小结 |
第三章 医院确立住院患者上报跌倒事件多种途径及管理模型的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管理模型 |
2.2 管理部门 |
2.3 上报途径 |
2.4 阻碍因素 |
3 讨论 |
3.1 患者参与跌倒事件上报的背景及意义 |
3.2 管理模型框架 |
3.3 管理部门 |
3.4 上报途径探讨 |
3.5 相关人员培训 |
3.6 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4 小结 |
第四章 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安全事件漏报率综合干预方案的构建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过程 |
2 结果 |
2.1 专家基本资料 |
2.2 专家权威程度 |
2.3 专家对方案的建议及意见 |
2.4 降低住院患者院内跌倒安全事件漏报率综合干预措施方案 |
3 讨论 |
3.1 方案构建的必要性 |
3.2 方案构建的科学性及可行性 |
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点 |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3.1 不足之处 |
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住院患者院内跌倒安全事件漏报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ICU过渡期护理照护转移质量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1.7 技术路线 |
2 ICU过渡期护理照护转移质量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 |
2.1 研究目的 |
2.2 专家的选取 |
2.3 研究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3 ICU过渡期护理照护转移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 |
3.1 权重设置的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4 ICU过渡期护理照护转移质量评价指标的信效度检验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5 全文总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5.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造口适应意义 |
1.2 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整合研究 |
2 理论基础 |
2.1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 |
2.2 行动研究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4 技术路线图 |
5 概念界定 |
6 研究内容 |
6.1 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
6.2 研究步骤 |
6.3 研究方法 |
7 伦理问题 |
8 质量控制过程 |
8.1 方法控制 |
8.2 研究团队协作完成 |
8.3 提高研究者可信度 |
第一部分 造口适应需求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参与者 |
3 研究内容 |
3.1 研究过程 |
3.2 研究工具 |
3.3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 |
4.2 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
4.3 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 |
4.4 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 |
5 讨论 |
5.1 造口患者多元适应需求亟待关注 |
5.2 造口患者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具有相关性 |
5.3 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
5.4 造口专科实践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
6 反思评价 |
第二部分 造口适应因素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过程 |
3.1 确定研究主题 |
3.2 文献检索 |
3.3 证据筛选与提取 |
3.4 数据评估 |
3.5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第三部分 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肠造口护理相关指南评价研究 |
2.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相关文献质量评价 |
2.3 肠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纳入指南整体质量较高 |
4.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定位 |
5 反思评价 |
第四部分 造口适应模式实践方案的初步建构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内容与统计结果 |
4.1 文献回顾与证据整合 |
4.2 改良德尔菲函询调查 |
4.3 改良德尔菲专家论证会 |
5 研究结果 |
5.1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构建 |
5.2 《造口适应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 |
6 讨论 |
6.1 造口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 |
6.2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重要性 |
6.3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
7 反思评价 |
第五部分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可行性评估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收集数据方法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原则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资料 |
3.2 个案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叙事在造口适应实践中的作用 |
4.2 叙事在护理中的应用 |
5 反思评价 |
第六部分 讨论与建议 |
1 讨论 |
1.1 研究设计的适宜性分析 |
1.2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专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
2 未来建议 |
2.1 加强造口专科护理体系完善 |
2.2 研究的可持续性改进与优化 |
2.3 本研究后续展望 |
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护理中的应用:一个理论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我国临床护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血管病康复护理实践与思考[J]. 李庆印,吴岳,刘湉,王诗瑜,李朝晖. 中国护理管理, 2021(11)
- [2]我国护理管理20年的发展变化与展望[J]. 成翼娟,陈忠兰,谷波,冯先琼. 中国护理管理, 2021(09)
- [3]遵义市某三级医院ICU护士视角下患者死亡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游彤阳.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4]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的构建[D]. 王亚萍.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5]护士引导患者参与患者安全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 张姝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6]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D]. 石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7]手术室护士加速康复外科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洪艳.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8]降低院内跌倒安全事件漏报率综合干预措施的研究[D]. 牛雅斌.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9]ICU过渡期护理照护转移质量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D]. 程唯.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10]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D]. 闫媛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手术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