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白杨叶提取物对常见病原菌体外抑菌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郝苑汝[1](2020)在《核桃内生真菌SYS-5-2的抑菌活性和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桃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种植量大且分布广泛,进一步提升核桃资源的开发和产业附加值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核桃内生真菌表现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发酵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对众多病原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植物生长也具有较为明显的抑制或促进作用,为了探究其作为安全、高效的生物源活性物质的可能,本研究通过病原菌拮抗试验综合评定核桃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以此来遴选高活性菌株,并在细胞水平和生理生化水平进一步对其高活性组分的抑菌机理进行研究,所得结果如下:(1)平板对峙法和生长速率法筛选出高活性菌株SYS-5-2,综合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归属为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2)菌株SYS-5-2固体发酵产物醇提后各萃取相的得率分别为:正丁醇相(18.03%)>乙酸乙酯相(11.06%)>石油醚相(1.69%);对供试病原菌的抑菌率依次为乙酸乙酯相(65%~100%)>正丁醇相(40.58%~100%)>石油醚相(17.24%~28%)。梯度浓度抑菌活性测定中,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水稻纹枯病原菌有高于80%的抑菌率,IC50仅10.28 mg/m L。(3)乙酸乙酯萃取物组分随着分离抑菌活性逐渐降低,表明核桃内生真菌SYS-5-2高活性萃取相的抑菌作用由多种物质协同增效产生。液质联用分析鉴定结果显示,高活性组分中含有广谱抑菌性萜类物质齐墩果酸,这是该物质在核桃内生真菌发酵产物中首次被鉴定出。(4)高活性组分处理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病原菌菌丝外表干瘪变形;菌丝培养液电导率值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增高;病原菌菌丝体内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基本保持稳定;总多糖渗透量随高活性组分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受体植物辣椒体内的SOD、POD和PPO活性明显增强,在第4 d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或趋于稳定,且高活性组分作用效果略高于水杨酸处理。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出高活性核桃内生真菌SYS-5-2,鉴定归属为裂褶菌;发酵产物醇提后的乙酸乙酯萃取相为高活性萃取相,抑菌活性为多种物质协同增效产生,并首次在核桃内生真菌发酵产物中鉴定出广谱抑菌性萜类物质齐墩果酸;机理研究证明,高活性组分通过破坏病原菌细胞膜通透性和增强植物体内酶活性来发挥抑菌作用。
耿健,向志宇,韩建鑫,赵宝凯[2](2017)在《杨树花抗菌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预防与治疗中的广泛、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下降问题日益严重。中药因其特殊的抗菌机制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杨树花作为传统中药,在我国分布广泛,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等作用。杨树花可通过影响细菌能量合成、改变细胞完整性和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发挥抗菌作用,就杨树花的抗菌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周统建[3](2016)在《银杏枝桠材防腐性能与功能性墙体材料研究》文中指出银杏是重要的经济林树种,我国具有丰富的银杏木材资源。当前银杏木材利用程度还不高,工业化利用有很大的潜力。利用银杏木材包括银杏枝桠材本身的物理化学特性,研发高附加值的功能性木质复合材料是科学合理利用银杏木材的一个主要方面。论文以银杏木材中的枝桠材为主要原材料,系统研究了银杏枝桠材防腐、银杏空心刨花板的生产工艺和弹性性能、多功能性(防腐、防霉、保温隔热、隔声)银杏空心刨花板复合墙体在现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应用等。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取索氏提取法对银杏枝桠材进行提取试验,氯仿提取物中有抑菌作用的成份。采用ASE350加速萃取仪对银杏枝桠材进行萃取试验,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鉴定提取物的化合物成份,测定了银杏树多部位的银杏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提取物经鉴定含有30种化合物成份,其中,烷类化合物约占8%,醇类化合物约占11%,酮类化合物约占39%,杂环酰胺类约占2%,甾醇类化合物约占9%,芝麻素占5.72%。此外,还含有16%具有萘类化合物的结构。在这些化合物中,除烷类化合物性质较温和,抑菌防腐性能较差,其他占91%以上的化合物成份具有抑制细胞生长的抑菌功能和广泛的杀菌活性,构成了银杏枝桠材防腐抑菌的化学机制。不同部位银杏木材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有差异,从根部到枝桠再到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呈增大趋势,符合植物生物合成规律。2、采用银杏枝桠材和挤压工艺(施胶量5%,挤压温度160℃,挤出速度0.35 m/min),制得银杏空心刨花板,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能为产品密度0.33 g/cm3,含水率10%,载荷方向与管孔方向平行的静曲强度为1.0 MPa,载荷方向与管孔方向垂直的静曲强度为0.6MPa,载荷方向与管孔方向平行的弯曲弹性模量为295 MPa,载荷方向与管孔方向垂直的弹性模量为85 MPa,甲醛释放量为9 mg/100g,银杏空心刨花板物理力学性能优良。同时,论文中建立了空心刨花板直角坐标系和本构模型,测试、分析了空心刨花板弹性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空心刨花板长度方向(挤出方向)的弹性模量远小于其厚度和宽度方向的弹性模量;6个泊松比中,泊松比μxy和μxz相对较小;挤压空心刨花板的弹性性能小于平压法刨花板弹性性能;空心刨花板可认为是横观各向同性材料,垂直于空心刨花板挤出方向的横截面的弹性性能可看作各向同性。3、系统研究了银杏枝桠材和银杏空心刨花板的防霉防腐性能,选取三种霉菌((青霉(Penicillium sp.)、根霉(Rhizopus sp.)、曲霉(Aspergillus sp.))作为银杏枝桠材、松木和杨木防霉性能试菌,选取彩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oolor(L.ex Fr.)Quel.)、灰盖褶孔菌(Lenzites acuta Berk)、密粘褶菌(Gloeophyll um trabeum(Pers.:Fr.Murr.))作为银杏枝桠材、毛白杨枝桠材、银杏空心刨花板和混合树种空心刨花板防腐性能试菌。试验结果表明,银杏枝桠材抗霉能力最强,曲霉对各种木材的侵染能力强于青霉和根霉。灰盖褶孔菌在短周期内对银杏枝桠材腐朽的重量损失率最大。银杏枝桠材和银杏空心刨花板的耐腐等级分别为耐腐和强耐腐。论文建立了银杏枝桠材防腐性能预测模型,银杏枝桠材、银杏空心刨花板的防腐试验时间与重量留存率之间的关系呈现指数关系,重量留存率的试验值和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很小。4、创新性地将银杏空心刨花板置于现代木结构建筑墙体中,形成银杏空心刨花板复合墙体,设计含有3种不同空气层厚度(0 mm,23 mm和74 mm)的银杏空心刨花板复合墙体,对复合墙体的保温、隔热和隔声等功能性进行了设计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银杏空心刨花板复合墙体具有厚度小,传热阻大的特性。与常见的普通钢筋混凝土墙和多孔砖墙相比,空心刨花板复合墙体的厚度仅是其38%,但是传热阻是这两种墙体的3.21和1.77倍。当空气间层厚度小于74 mm时,空心刨花板复合墙体传热阻随空气层厚度增加而变大,空气层厚度23 mm的复合墙体具有最好的经济性。银杏空心刨花板复合墙体的隔声性能在隔低频和隔高频声性能上都好于岩棉填充的墙体,而且增加空心刨花板的填充层数,墙体隔声性能有所提高,但并未呈线性提高。5、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银杏空心刨花板复合墙体建筑传热数值分析,对复合墙体的保温性能,尤其是空气层厚度对复合墙体的保温性能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数值分析表明,含有空气层的空心刨花板复合墙体,随着空气层厚度增大,其墙体的传热量变小;当空气层厚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空气层内部形成对流,空气层所起的热阻作用大大降低;随着空气层厚度的增加,复合墙体的传热量减小程度大大降低。
周家兴[4](2015)在《改型杨树花口服液对肉鸡肠毒综合征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当前肉鸡养殖生产过程中肠毒综合征的发病率非常高,对肉鸡生产成绩及食品安全都有严重的影响。目前我们主要采取抗生素模式治疗和保健,效果不理想。当前市面上一些替代抗生素的产品如酸化剂、微生态、植物提取物的使用效果不确切或是成本昂贵。为此,我们开发以杨树花提取物母液做为发酵底物生产有益菌,并配合仿生化学的官能团修饰方法纯化发酵代谢产物中的酯类和酰基类效能基团,并降解糖苷分子量达到提升活性作用的新产品改型杨树花口服液。对于新研发的改型杨树花口服液,我们进行了非临床安全评价,急性中毒试验和慢性中毒试验,抑菌试验,以及大量的临床治疗试验。结果表明:①在急性中毒试验中未能测出LD50说明其安全范围很大,最大给药量测定无任何不良反应;②慢性毒性试验表明该产品对大鼠的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没有毒性,脏器指数试验结果显示其有促进脏器发育的功能;③体外抑菌实验可见该产品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④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该产品在治疗中毒引起的肠毒综合征治愈率非常高,在恢复采食量、降低死亡率方面的效果显着,用药三天鸡群采食量恢复95%,稀粪比例控制在5.03%以下,死亡率明显降低,用药6天后,鸡群采食量完全恢复正常甚至略有提高,稀粪比例低于1.20%,死亡率极低。改型杨树花口服液对肠毒综合征的疗效确切,解决了肉鸡场当前最影响鸡场效益的疾病问题。
李权[5](2014)在《香樟木材提取物的成分及其防腐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香樟木材具有很强的耐腐性能,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内部含有的各种抑菌活性成分,但迄今为止香樟材提取物对木材腐朽菌(彩绒革盖菌和密粘褶菌)的抑制作用机制还不为人知。因此,本论文将各种溶剂提取香樟木质部得到的提取物作用于木材腐朽菌并测试其抑菌及耐腐性能,再采用XRD, FTIR, TG等进行表征,系统分析了香樟木质部提取物抑制木材腐朽菌生长的生理生化机制、分子生物学以及香樟材挥发性成分的释放规律,以揭示香樟材次生代谢产物与木材腐朽菌之间的关系,为香樟木质部提取物及人工合成同类物质在木材防腐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如下:1.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香樟木质部提取物,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液料比60mL/g,提取时间30min,粒径大小40~50目,在此条件下的得率为4.65%。采用生长速率法分析了香樟木质部的5种溶剂提取物对木材腐朽菌的毒力,结果表明:香樟木质部三氯甲烷提取物、甲醇提取物分别对彩绒革盖菌和密粘褶菌的抑制效果最强,在8g/L浓度下的抑菌率分别为57.5%和64.87%,EC50值分别为7.8g/L和0.3g/L。对香樟木质部甲醇提取物的GC/MS分析共鉴定出27种成分,主要包括:芳樟醇(2.9%)、樟脑(14.29%)、a-松油醇(9.88%)、反式-氧化芳樟醇(7.66%)等。在香樟木质部三氯甲烷提取物中共鉴定出20种化学成分,其中含量较高有:芳樟醇(5.9%),樟脑(17.6%),a-松油醇(11.8%),肉豆蔻醛(5.6%),(-)-g-杜松烯(7.4%)等。2.通过木材防腐剂对腐朽菌毒性实验室试验方法进行耐白腐试验,结果表明:香樟木质部5种溶剂提取物在浓度为10%(w/v)时均达到Ⅰ级强耐腐水平,在浓度为1%时的耐腐效果都达到Ⅱ级。显微镜观察香樟木质部提取物处理白腐菌菌丝,发现其细胞形态皱缩扭曲变形,菌体表面出现破裂。SEM观察发现,三氯甲烷提取物处理试样白腐后在结构方面保持较完整,具有较好的耐白腐效果。XRD对比各试样结晶度大小顺序为:毛白杨素样>乙酸乙酯提取物>ACQ>三氯甲烷提取物>丙酮提取物>甲醇提取物>蒸馏水提取物>樟脑。FTIR结果分析表明: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相关的谱峰其相对强度变化不明显或略有降低,而表征木质素的一系列特征峰峰高出现不同程度降低。通过耐褐腐试验发现,4%ACQ、4%硼酸、4%樟脑以及10%蒸馏水提取物、10%甲醇提取物、10%乙酸乙酯提取物、10%丙酮提取物处理材的失重率分别为1.78%,5.7%,13.08%,40.85%,9.39%,18.66%和21.45%。香樟木质部甲醇提取物处理褐腐菌菌丝会导致细胞壁变粗糙,细胞扩张变形,说明甲醇提取物影响了菌丝的结构和功能。甲醇提取物处理材其结构相对其他提取物处理材在褐腐后更完整,显示了其较好的防腐效果。XRD对比发现,4种香樟木质部提取物的防腐效果与相对结晶度大小呈正相关。FTIR研究发现表征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特征峰值越低,则被降解的量也越大,相对应的防腐剂防腐效果越差。热重分析表明,最大失重量越大则对应试样所用的香樟提取物防腐效果越好。各试样的一级热解反应活化能大小比较反映出防腐剂防腐效果越好,则纤维素含量保留得越多,活化能也越高。3.检测分析了香樟木质部提取物对腐朽菌的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香樟木质部甲醇与三氯甲烷提取物均对密粘褶菌和彩绒革盖菌菌丝的氧呼吸作用有抑制效果。乙酸乙酯提取物处理浓度越高,对褐腐菌分泌的纤维素酶的抑制越强。乙酸乙酯提取物会使密粘褶菌的菌丝电导率提高,且浓度越高其电导率越大。乙酸乙酯提取物浓度越高,其处理后的褐腐菌蛋白渗透量就越大。4.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和质谱技术分别对香樟木质部甲醇及丙酮提取物处理白腐菌,甲醇以及乙酸乙酯提取物处理褐腐菌的抑菌机制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①对香樟木质部甲醇提取物处理白腐菌鉴定出的差异蛋白进行细胞定位,生物学过程以及功能分析发现:9个在细胞质,6个在细胞内,5个在线粒体等;22%为生物合成,15%为小分子代谢,10%为细胞的氨基酸代谢等;25%与离子结合有关,15%与氧化还原酶活性有关,15%与ATP酶活性以及跨膜运输活性有关。②对香樟木质部丙酮提取物处理白腐菌的差异蛋白的细胞定位,生物学过程以及功能分析发现:11个在细胞器,8个在细胞质,8个在蛋白质络合物等;18%参与了小分子代谢过程,14%参与了细胞氮化合物代谢过程,13%参与了生物合成的过程等;30%与离子结合有关,14%与翻译因子活性,核酸结合有关,12%与ATP酶活性有关。③由香樟木质部甲醇提取物处理褐腐菌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析可知:酸性核糖体蛋白出现下调表达,说明褐腐菌在蛋白质合成方面受到了抑制,生命稳定性遭到破坏;磷酸丙酮酸水合酶是经过甲醇提取物处理后的褐腐菌中出现的特异性蛋白。④对香樟木质部乙酸乙酯提取物处理褐腐菌差异蛋白进行了鉴定,eIF-5A酶、NAD-苹果酸酶、GMP合成酶、富含甘氨酸RNA结合蛋白等的上调或下调表明褐腐菌在能量代谢、核糖体合成等方面发生了变化。5.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SPME-GC/MS)技术检测了香樟木质部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了两种色谱柱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弱极性DB-5MS色谱柱共分离出51个组分,解析出43种挥发性成分,其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的97.04%,分离效果和所得的峰形比采用DB-WAXetr色谱柱更好;分析鉴定出含量较高的成分包括:左旋-α-蒎烯(4.57%)、双环[3.1.0]-4-甲基-1-异丙基-2-己烯(4.16%)、D-柠檬烯(7.49%)、桉叶油醇(13.85%)、樟脑(38.71%)等。运用顶空气相色谱(HS-GC)测试分析了香樟木质部樟脑的挥发机制,推导出在40~70℃加热范围,0~1.4h检测时间内,顶空气相色谱检测到的樟脑含量y(μg)与温度T(℃)和时间t(h)的耦合关系为:Y=-75.369+2.3786T+(41.125-1.1972T)t。
张国祖,贾艳华,郭振环,马仲彬,李荣誉,刘梅[6](2014)在《杨树花、千里光、连翘与抗菌药联用对鸡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琼脂稀释法分别测定杨树花、千里光、连翘与头孢噻呋、氟苯尼考、恩诺沙星3种抗菌药联用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3味中药与头孢噻呋联用以协同作用为主,与恩诺沙星联用以拮抗作用为主,杨树花和连翘分别与氟苯尼考联用均100%表现为协同作用,千里光与氟苯尼考联用90%表现为协同作用,10%表现为无关作用。结果表明,杨树花、千里光、连翘在体外均可与氟苯尼考联用,且以连翘与氟苯尼考联用效果最好。
孟庆娟[7](2011)在《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效果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奶牛乳房炎是奶牛乳腺受到刺激造成的一种炎症性反应,可导致奶牛泌乳机能丧失,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中兽医辩证施治的理论和奶牛乳房炎的病理特征,结合现代注射剂制备工艺,研制并筛选出一种治疗奶牛乳房炎的纯中药制剂—中药复方灌注剂,其主要成分为瓜子金、甜地丁、半枝莲、紫花地丁等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通经活络之功效。为了进一步明确其防治效果及作用机理,分别对其药效和临床灌注用药安全性进行研究,筛选出疗效确切的方剂,并应用于临床试验。药效学试验:采用琼脂扩散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观察中药复方灌注剂体外抑菌活性;采用热板法和乙酸刺激扭体法观察其镇痛作用;采用乙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法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观察中药复方灌注剂抗炎作用;采用家兔伤寒、副伤寒二联菌苗致热法观察其解热作用;采用小鼠连续灌胃对免疫器官及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观察了其免疫增强作用。结果显示,中药复方灌注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显着提高痛阈百分率,减少乙酸所致小鼠的扭体次数(p<0.01);抑制乙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p<0.01或p<0.05),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的肿胀度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对致热家兔具有显着的解热作用(p<0.01或p<0.05);对小鼠免疫器官增重明显,脾小体显着增多,且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均显着性增强(p<0.01或p<0.05)。安全性试验:通过对小白鼠急性毒性试验、溶血与凝集试验、家兔肌肉注射刺激和羊的乳房灌注刺激试验、热原检查及健康豚鼠过敏性试验,观察中药复方灌注剂经乳房灌注用药的急性毒性、溶血性、刺激性和过敏性。结果显示,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小鼠无急性毒性,无溶血性和刺激性,对家兔和豚鼠无致敏作用,该中药复方灌注剂可供乳房灌注之用。临床试验:在抑菌、抗炎、解热止痛、免疫增强作用和安全性试验的基础上,筛选中药灌注剂复方二用于奶牛乳房炎临床防治效果的研究。选取患有乳房炎和健康的奶牛各40头进行临床防治及免疫试验,并对防治过程中体细胞数、乳清中的SA和乳酶的含量及SI和嗜中性粒细胞吞噬率进行测定。结果发现:中药复方灌注剂和青链霉素对奶牛隐性和临床型乳房炎的治愈率分别为94.44%和86.67%,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3.33%;对干奶期乳房炎的预防效果为88.89%。乳房炎奶牛治疗前体细胞数、SA、AST、ALT和LDH的含量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或p<0.05);中药复方灌注剂治疗5-7d后上述指标均降到正常水平,与健康组奶牛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而抗生素治疗仅隐性乳房炎治疗组的LDH降至正常水平;SI和嗜中性粒细胞吞噬率显着提高(p<0.01)。试验证实了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奶牛隐性和临床型乳房炎的治疗效果可靠,且能够降低体细胞数和SA及乳酶的含量,提高治疗后奶牛的SI和嗜中性粒细胞吞噬率,说明在修复炎症反应过程中受损乳腺上皮细胞的同时,奶牛机体免疫机能也得到改善,促进奶牛的康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复方灌注剂具有良好的抑菌、抗炎、解热镇痛及免疫增强的作用,灌注用药比较安全,经临床治疗试验验证效果良好,能够修复受损乳腺上皮细胞,改善机体免疫机能。
房春林[8](2010)在《杨树花及其复方制剂药学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杨树花(Flos popul)为杨柳科(Salicaceae)植物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加拿大杨(Populus canadensis)或同属树种植物干燥雄花序,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化湿止痢之功效。但因目前缺乏对杨树花药理、药效及毒理学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其主要活性物质的化学成分也尚不清楚,因此局限了杨树花在兽医临床上的开发利用。本研究将杨树花(毛白杨雄花序)与黄芩复方,研制了杨树花复方注射液,对其制备工艺、药理、毒理、质量标准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试管法和薄层层析方法对杨树花水提液和水提液的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检识,结果表明,杨树花水提液中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多糖、黄酮类、有机酸、强心甙、内酯及香豆素,蒽醌类化合物、酚类或鞣质;可能含有生物碱,不含有皂苷、甾醇、三萜类;乙酸乙酯萃取液中含有化学成分与水提液中基本一致;而正丁醇萃取液含有黄酮、内酯及香豆素、有机酸和鞣质。以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水提醇沉法和醇提法对杨树花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并按L9(43)正交试验设计对杨树花水提醇沉工艺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溶液PH为7,煎煮提取2次,提取时间为2h,醇沉过程中乙醇浓度为65%,超滤液浓度小于1.5g/mL(按原生药计),超滤温度为15-45℃,压强大于0.05Mpa。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和硅胶层析方法对杨树花中水杨苷进行了提取分离和纯化,结果表明,经过大孔吸附树脂和硅胶柱层析后,所得水杨苷纯度分别为24.17%和96.23%并建立了HPLC方法检测其含量,以C18色谱柱,乙腈-水(7:9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0nm,柱温25℃,水杨苷在0.025μg-4.0μg(r=0.9994)之间呈现良好线性关系。2、采用药敏实验、联合抗菌作用实验、抗细菌感染实验及抗炎实验方法,对杨树花提取物及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标准菌和致病菌对杨树花水提液及其复方制剂均表现出了中度敏感,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标准菌对杨树花水提液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物也表现出了中度敏感,但沙门氏菌致病菌对杨树花水提液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物表现为低敏;杨树花与黄芩联合抗菌具有相加作用。抗细菌感染及抗炎实验结果证实,杨树花水提液及复方制剂在体内对大肠杆菌具有抑菌作用,高、中、低剂量的杨树花水提液均可使小鼠耳肿胀度明显降低,其抑制率分别为65.0%、58.9%和51.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同时高、中剂量组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即化学性腹膜炎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57.02%和53.8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而低剂量组效果不明显,其抑制率仅为5.06%。对小鼠免疫器官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杨树花单方制剂高、中、低剂量组可显着提高小鼠的脾脏及胸腺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表明,杨树花提取物及复方制剂具有明显的抑菌、抗炎作用。3、参照农业部新兽药一般毒性实验技术要求,对杨树花复方制剂进行了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杨树花复方注射液LD50为46.4g/kg体重,95%可信区间为46.40±10.22g/kg,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高、中、低剂量三组小鼠连续28天腹腔注射给药后,一般情况、体重增长速度、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说明在上述剂量下(相当于临床给药剂量的50倍),杨树花注射液连续腹腔注射28天无明显毒性反应,兽医临床用药是安全的。4、通过对杨树花复方注射液制剂助溶剂、抗氧化剂的筛选及PH值范围的确定来探讨杨树花复方制剂的制备工艺,并采用留样观察法对制剂的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以二甲基乙酰胺为助溶剂,亚硫酸钠或亚硫酸氢钠为抗氧化剂,PH范围为6.5-7.5时,制备的复方制剂稳定性好,常温(25℃)条件下可保存1年。同时对杨树花复方制剂的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采用HPLC方法检测复方制剂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显示,此检测方法简单,结果准确。5、采用药敏试验检测从临床分离的猪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并同时采用二重PCR方法检测从临床分离的猪源大肠杆菌的耐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的主要耐药基因GyrA和Sul2基因,并以此临床分离耐药细菌为受试菌,以杨树花复方制剂为耐药性消除剂进行体外耐药性消除试验,并观察消除前后细菌生长情况、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的变化。同时通过分析大肠杆菌耐药菌消除前后质粒电泳图谱的变化及耐药基因GyrA和Sul2基因的碱基和氨基酸序列变化来探讨耐药性消除机理。结果表明,临床分离的猪源大肠杆菌对恩诺沙星及磺胺嘧啶具有很强的耐药性,二重PCR方法也检测到了耐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的主要耐药基因GyrA和Sul2基因,表明所分离菌为耐药菌。耐药消除试验结果表明,杨树花复方制剂对耐恩诺沙星和磺胺嘧啶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具有一定的消除作用,其消除率分别为19.5%和18.18%,而对照组消除率为0,经消除后的细菌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对恩诺沙星和磺胺嘧啶的MIC值也明显降低。耐药性消除前后细菌质粒电泳图谱条带数无变化,同时GyrA和Sul2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消除前后两耐药基因的碱基及氨基酸序列均无明显变化。6、为验证杨树花复方注射液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人工感染仔猪大肠杆菌进行临床治疗试验。结果表明,高、中、低剂量的杨树花复方注射液对人工感染的仔猪大肠杆菌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治愈率分别为90%、90%、80%。穿心莲注射液对照组治愈率为60%。临床扩大试验结果表明,杨树花复方注射液对仔猪大肠杆菌病有效率为97.14%,治愈率为84..28%,死亡率为2.86%。表明杨树花复方注射液对仔猪大肠杆菌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陈虹[9](2009)在《中草药对8种畜禽肠道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文中认为随着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畜、禽的肠道病发病率有增无减,应用抗生素和化学抗菌药物防治疾病仍是主要手段,但由于使用不当,造成的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已备受世人关注。而中草药属于天然药物,具有无污染、毒副作用小、残留毒物量低等优点,从中筛选抗菌药物已成为解决抗生素滥用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试验采用平板打孔法和改良的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了从56种中草药中初选出的12种中草药水提物对8种畜禽肠道病原菌的抑菌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观察了15组中草药复方对8种畜禽肠道病原菌抑菌效果及配伍关系。结果表明:①12种中草药水提物对8种供试菌既有不同的抗菌谱,又有不同的抑菌效果,抑菌圈的大小与MIC值存在一定的平行关系。其中,五倍子和诃子对大肠杆菌O2的抑菌效果较好(MIC 62.5mg/mL),五倍子对大肠杆菌O139的抑菌效果较好(MIC 62.5mg/mL),黄芩和五倍子对大肠杆菌O8的抑菌效果较明显(MIC 31.25mg/mL),黄芩、石榴皮、五倍子、黄连和艾叶对大肠杆菌O78的抑菌效果较明显(MIC 31.25mg/mL),黄芩、石榴皮和黄连对鸡白痢沙门菌的抑菌效果显着(MIC 7.8mg/mL),黄芩对鼠伤寒沙门菌的抑菌效果较显着(MIC 15.6mg/mL),石榴皮和五倍子对猪伤寒沙门菌的抑菌效果较明显(MIC 31.25mg/mL),黄芩和五倍子对猪霍乱沙门菌的抑菌效果较明显(MIC 31.25mg/mL)。②15组2味中药的配伍组方,针对不同的肠道病原菌,不但有不同抑菌效果,也有不同的协同增效作用或拮抗作用。五倍子和诃子分别与乌梅、大黄、黄柏配伍对大肠杆菌O2的抑菌效果最好(MIC 62.50mg/mL)。五倍子分别与乌梅、大黄、黄柏配伍,诃子分别与乌梅、黄柏配伍,对大肠杆菌O139的抑菌效果最好(MIC 62.50mg/mL),且诃子分别与乌梅、黄柏配伍,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五倍子与乌梅、诃子与乌梅配伍,对大肠杆菌O8的抑菌效果最好(MIC 15.6mg/mL),且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五倍子和大黄、诃子和乌梅、黄岑与大黄配伍,对大肠杆菌O78的抑菌效果最好(MIC 31.25mg/mL),诃子和乌梅配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五倍子与黄连、黄芩与大黄配伍,对鸡白痢沙门菌的抑菌效果最好(MIC 3.90mg/mL),且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五倍子与乌梅、诃子与乌梅配伍,对鼠伤寒沙门菌的抑菌效果最好(MIC 31.25mg/mL),诃子分别与乌梅、大黄、黄柏等配伍,都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五倍子分别与乌梅、艾叶配伍,对猪伤寒沙门菌的抑菌效果最好(MIC 31.25mg/mL),而诃子分别与黄连、大黄、艾叶配伍,有明显的增效作用。黄芩分别与大黄、艾叶配伍,对猪霍乱沙门菌的抑菌效果最好(MIC 15.60mg/mL),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试验结果为中草药的临床使用及配伍组方或用作饲料添加剂提供了可参考数据。
邢妍美[10](2009)在《复方茜草灌注液的制备及其药效学、毒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复方茜草灌注液是采用中药现代化的方法将茜草、丹参和苦参的有效成份进行提取和组方,以达到最佳的治疗奶牛乳腺炎的效果。该复方具有抗菌消炎、活血化瘀等作用。本论文进行了茜草的正交提取、复方茜草灌注液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的初步研究。1.提取物的制备以大叶茜草素的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以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溶剂用量和提取次数为因素,分别进行热回流提取工艺的研究,以找出最佳方法。结果显示:最佳提取工艺组合为提取时间为2.5h、乙醇浓度为70%、溶剂用量为8倍、提取次数为3次。2.药效学研究分别对茜草、丹参、苦参、复方茜草灌注液做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复方茜草灌注液的抑菌效果优于单味用药。三种中药的复方最小抑菌浓度测定表明:复方茜草灌注液的抑菌效果优于两种复方对照药物。本试验结果表明:复方茜草灌注液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3.毒理学研究在小白鼠急性毒性试验中,测定复方茜草灌注液对小鼠的经口急性毒性半数致死量(LD50)为6.59g/kg,根据中药毒性分级标准可以确定为实际无毒。在对Wistar大白鼠的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分别按1/5 LD50、1/20 LD50、1/80 LD50和0的剂量给大鼠灌胃,观察其临床表现,检测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脏器指数,病理组织学检查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小白鼠的蓄积毒性试验,采用21d剂量递增法试验设计,试验结束时未出现死亡,证明该药无蓄积毒性;一次性给于30只小白鼠半数致死剂量,小鼠共死亡13只,说明长期接触该药不会产生耐药性。家兔的眼刺激性试验,复方茜草灌注液在对兔子眼结膜刺激性试验时眼刺激性综合平均值基本在0-4之间,属于无刺激性。
二、毛白杨叶提取物对常见病原菌体外抑菌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白杨叶提取物对常见病原菌体外抑菌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核桃内生真菌SYS-5-2的抑菌活性和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内生真菌 |
1.1.1 植物内生菌概述 |
1.1.2 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 |
1.1.3 植物内生真菌的生物学作用 |
1.1.4 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活性 |
1.2 核桃 |
1.2.1 核桃概况 |
1.2.2 核桃的化学成分 |
1.2.3 核桃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 |
1.3 核桃内生真菌 |
1.4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活性菌株筛选及菌种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菌株 |
2.1.2 试验培养基 |
2.1.3 主要仪器 |
2.1.4 内生真菌的复壮 |
2.1.5 平板对峙法测定抑菌活性 |
2.1.6 内生真菌的发酵 |
2.1.7 生长速率法测定抑菌活性 |
2.1.8 高活性菌株形态学鉴定 |
2.1.9 高活性菌株分子鉴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高活性核桃内生真菌筛选 |
2.2.2 高活性菌株SYS-5-2的鉴定 |
2.3 小结 |
第三章 核桃内生真菌SYS-5-2代谢产物抑菌活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病原真菌 |
3.1.2 试验培养基 |
3.1.3 主要仪器 |
3.1.4 核桃内生真菌SYS-5-2的发酵培养 |
3.1.5 发酵产物醇提、萃取 |
3.1.6 不同极性萃取物的抑菌活性测定 |
3.1.7 不同浓度活性萃取相抑菌活性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菌株SYS-5-2固体发酵产物各萃取相得率 |
3.2.2 菌株SYS-5-2固体发酵产物各萃取相抑菌活性 |
3.2.3 不同浓度活性萃取相抑菌活性 |
3.3 小结 |
第四章 核桃内生真菌SYS-5-2活性组分分离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病原真菌 |
4.1.2 试验培养基 |
4.1.3 主要仪器 |
4.1.4 萃取物层析分离及活性测定 |
4.1.5 活性组分Fr1层析分离及活性测定 |
4.1.6 活性组分Fr1-x层析分离及活性测定 |
4.1.7 层析分离流程图 |
4.1.8 高活性组分成分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萃取物层析分离结果 |
4.2.2 萃取物分离组分抑菌活性 |
4.2.3 活性组分Fr1层析分离及抑菌活性 |
4.2.4 活性组分Fr1-x层析分离及活性测定 |
4.2.5 高活性组分成分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菌株SYS-5-2高活性组分的抑菌机理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1.1 试验试剂 |
5.1.2 试验仪器 |
5.1.3 试剂配制 |
5.1.4 供试材料 |
5.1.5 试验培养基 |
5.2 试验方法 |
5.2.1 扫描电镜观察 |
5.2.2 电导率测定 |
5.2.3 菌丝可溶性蛋白质测定 |
5.2.4 菌丝可溶性多糖测定 |
5.2.5 受体植物酶活性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菌株SYS-5-2高活性组分对病原菌菌丝的影响 |
5.3.2 高活性组分对病原菌菌丝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
5.3.3 高活性组分对病原菌菌丝可溶性多糖的影响 |
5.3.4 高活性组分对受体酶活性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杨树花抗菌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杨树花抗菌作用 |
2 杨树花的抗菌机制 |
2.1 影响细菌的能量合成 |
2.2 破坏细胞的完整性 |
2.3 调节机体免疫机能 |
3 小结 |
(3)银杏枝桠材防腐性能与功能性墙体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银杏资源及其工业化利用 |
1.1.1 银杏生长速度与用材林培育 |
1.1.2 银杏木材性质 |
1.2 银杏树木化学成份及防腐抗菌研究概况 |
1.2.1 树木提取物木材防腐作用及天然生物木材防腐剂 |
1.2.2 树木提取物的抑菌机理 |
1.2.3 银杏木材化学成份及防腐抗菌作用研究情况 |
1.3 空心刨花板研究现状 |
1.4 刨花板防腐研究概况 |
1.5 功能性墙体材料和墙体结构研究概况 |
1.5.1 新型功能性墙体材料 |
1.5.2 功能性墙体结构 |
1.6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6.1 研究目标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1.7 论文组织方式及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银杏枝桠材提取物防腐抗霉特性及化学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银杏枝桠材索氏溶剂提取及抑菌试验 |
2.2.1 材料与仪器 |
2.2.2 提取与浓缩 |
2.2.3 银杏枝桠材提取物抑菌试验 |
2.3 银杏枝桠材ASE方法提取试验与化学成份分析 |
2.3.1 银杏枝桠材ASE方法萃取过程 |
2.3.2 提取液浓缩,回收溶剂 |
2.3.3 银杏枝桠材ASE方法提取物成份分析 |
2.4 银杏树木黄酮化合物回流法提取与抑菌试验 |
2.4.1 树木回流提取方法 |
2.4.2 银杏黄酮化合物测定方法 |
2.4.3 银杏树木不同部位黄酮化合物含量分布 |
2.4.4 银杏枝桠材黄酮化合物抑菌试验 |
2.5 结果与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银杏枝桠材空心刨花板生产工艺及弹性力学性能 |
3.1 引言 |
3.2 银杏枝桠材空心刨花板生产工艺 |
3.2.1 主要材料和生产设备 |
3.2.2 挤压法生产银杏空心刨花板工艺 |
3.3 银杏枝桠材空心刨花板弹性性能 |
3.3.1 本构模型 |
3.3.2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银杏枝桠材及银杏空心刨花板防霉防腐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 |
4.2.1 供试菌种 |
4.2.2 供试木材及空心刨花板 |
4.2.3 培养基 |
4.3 试验仪器 |
4.4 试验方法 |
4.4.1 防霉性能测试 |
4.4.2 防腐性能测试 |
4.5 主要试验步骤 |
4.6 结果与讨论 |
4.6.1 防霉性能分析 |
4.6.2 防腐性能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银杏空心刨花板及其复合墙体热物理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 |
5.3 试验仪器 |
5.4 试验设计 |
5.5 试验方法与检测 |
5.5.1 银杏空心刨花板热物理量指标测定 |
5.5.2 银杏空心刨花板复合墙体热物理特性测定 |
5.6 结果与讨论 |
5.6.1 银杏空心刨花板热物理量 |
5.6.2 银杏空心刨花板复合墙体的传热性能 |
5.6.3 银杏空心刨花板复合墙体与其它建筑墙体传热性能比较 |
5.7 复合墙体保温、隔热性能计算 |
5.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银杏空心刨花板复合墙体隔声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材料 |
6.3 试验仪器 |
6.4 试验设计 |
6.5 试验方法与检测 |
6.5.1 AWA6290M型双通道型建筑声学测量系统的安装 |
6.5.2 测量频率的选择 |
6.5.3 接收室混响时间的测量 |
6.6 结果与讨论 |
6.6.1 试验数据 |
6.6.2 墙体的空气声隔声性能 |
6.6.3 银杏空心刨花板复合墙体与其他墙体隔声性能比较 |
6.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银杏空心刨花板复合墙体传热性能数值分析 |
7.1 引言 |
7.2 物理模型 |
7.3 数学模型 |
7.3.1 控制方程 |
7.3.2 离散方法 |
7.3.3 边界条件 |
7.3.4 网格划分 |
7.3.5 计算 |
7.4 空心刨花板墙体传热特性分析 |
7.4.1 模型合理性分析 |
7.4.2 三个模型温度场比较分析 |
7.4.3 模型二和模型三速度场的比较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 |
8.3 讨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图(部分) |
博士学习期间论文、专利和获奖情况 |
(4)改型杨树花口服液对肉鸡肠毒综合征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鸡肠毒综合征的综述 |
1.1.1 前言 |
1.1.2 肉鸡肠毒综合征的发病特点 |
1.1.3 肉鸡肠毒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
1.1.4 肉鸡肠毒综合征的病理变化 |
1.1.5 肉鸡肠毒综合征的病因 |
1.1.6 鸡肠毒综合征的发病机理 |
1.1.7 肠毒综合征目前的预防治疗措施 |
1.2 预防和治疗肠毒综合征药物的研发方向 |
1.2.1 前言 |
1.2.2 酸化剂的研究 |
1.2.3 酶制剂的研究 |
1.2.4 抗菌肽的研究 |
1.2.5 微生态的研究 |
1.2.6 植物提取物的研究 |
1.2.7 肠毒综合征药物研究方向 |
1.3 杨树花的综述 |
1.3.1 前言 |
1.3.2 杨树花的成分研究 |
1.3.3 杨树花药理学研究 |
1.3.4 杨树花药学及临床应用研究 |
1.3.5 杨树花的普通提取工艺 |
1.3.6 中药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
1.3.7 杨树花的环境保护分析 |
1.3.8 杨树花及其提取物的市场前景 |
第2章 改型杨树花口服液的制备、安全性评价及抑菌试验 |
2.1 前言 |
2.1.1 开发改型杨树花口服液的必要性 |
2.1.2 杨树花口服液制备的关键技术革新思路 |
2.1.3 改型杨树花的制备的理论研究 |
2.2 材料 |
2.2.1 原料 |
2.2.2 设备及仪器 |
2.3 方法 |
2.3.1 改型杨树花口服液的制备 |
2.3.2 杨树花口服液的鉴别方法 |
2.3.3 急性中毒试验 |
2.3.4 慢性中毒试验 |
2.3.5 体外抑菌试验 |
2.3.6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
2.4 结果 |
2.4.1 改型杨树花的制备结果 |
2.4.2 杨树花口服液的检测标准 |
2.4.3 急性中毒试验结果 |
2.4.4 慢性毒性试验结果 |
2.4.5 体外抑菌活性测定结果 |
2.4.6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
2.5 分析与讨论 |
2.5.1 改型杨树花口服液的分析 |
2.5.2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结论 |
2.5.3 体外抑菌试验分析与讨论 |
第3章 改型杨树花口服液对肠毒综合征的临床试验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品 |
3.1.2 试验动物 |
3.2 试验方法 |
3.3 正式试验 |
3.4 试验结果 |
3.5 讨论与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结论 |
4.1 改型杨树花口服液的成分和功效总结 |
4.2 肠毒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
4.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香樟木材提取物的成分及其防腐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树木提取物用作木材防腐剂的研究进展 |
1.2.1 树木提取物的抑菌机理 |
1.2.2 树木提取物的生物活性及对生物体的影响 |
1.2.3 树木提取物对木材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 |
1.2.4 树木提取物与化学试剂复配增效研究现状 |
1.3 植物提取物抑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1.3.1 基因组学的研究 |
1.3.2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
1.4 植物精油的主要提取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
1.5 提取物抑菌方面的文献检索 |
1.6 立题依据 |
1.7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7.1 主要的研究内容 |
1.7.2 研究技术路线 |
1.8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香樟木质部提取物的提取、成分分析及其对木材腐朽菌的抑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香樟木质部提取物的响应面优化 |
2.2.2 香樟木质部提取物对木材腐朽菌生物活性的影响 |
2.2.3 香樟木质部提取物对木材腐朽菌菌丝的毒力效果 |
2.2.4 香樟木质部提取物化学成分鉴定与分析 |
2.3 小结 |
2.4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香樟木质部提取物在木材防腐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仪器观察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香樟木质部提取物处理试样耐彩绒革盖菌性能 |
3.2.2 几种防腐剂处理毛白杨白腐后的XRD和FTIR分析 |
3.2.3 香樟木质部提取物处理试样耐密粘褶菌性能 |
3.2.4 基于XRD和FTIR的香樟木质部提取物处理试样褐腐的光谱学分析 |
3.2.5 不同防腐剂处理马尾松试样防腐效果的热分析 |
3.3 小结 |
3.4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香樟木质部提取物对木材腐朽菌的生理生化机制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1.1 香樟木质部提取物的制备 |
4.1.2 供试菌种以及培养基 |
4.1.3 供试药剂 |
4.1.4 试验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木材腐朽菌菌丝氧呼吸的检测 |
4.2.2 纤维素酶活的测定 |
4.2.3 褐腐菌细胞内蛋白质渗出量的测定 |
4.2.4 褐腐菌电解质渗透量的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香樟木质部提取物对密粘褶菌和彩绒革盖菌菌丝有氧呼吸的影响 |
4.3.2 香樟木质部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褐腐菌纤维素酶活的作用 |
4.3.3 香樟木质部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褐腐菌细胞内电解质的渗透变化情况 |
4.3.4 香樟木质部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褐腐菌胞内蛋白渗出量的影响 |
4.4 小结 |
4.5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香樟木质部提取物对木材腐朽菌抑制的分子机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彩绒革盖菌蛋白质SDS-PAGE电泳分析 |
5.2.2 密粘褶菌蛋白质SDS-PAGE电泳分析 |
5.3 小结 |
5.4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香樟木质部挥发性成分的SPME-GC/MS以及HS-GC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主要仪器与装置 |
6.1.3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香樟木材主要解剖特征 |
6.2.2 香樟木质部挥发性成分的SPME-GC/MS分析 |
6.2.3 香樟木质部中樟脑的HS-GC分析 |
6.3 小结 |
6.4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与设想 |
附录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致谢 |
(6)杨树花、千里光、连翘与抗菌药联用对鸡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7)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效果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主要试剂 |
1.1.2 主要仪器 |
1.1.3 试验动物 |
1.1.4 试验菌株与药物 |
1.2 试验方法 |
1.2.1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制备 |
1.2.2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药效学研究 |
1.2.3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稳定性与给药安全性研究 |
1.2.4 中药复方灌注剂临床防治效果的研究 |
1.2.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药效作用 |
2.1.1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体外抑菌效果 |
2.1.2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体外抑菌活性 |
2.1.3 镇痛试验 |
2.1.4 抗炎试验 |
2.1.5 解热试验 |
2.1.6 免疫试验 |
2.2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稳定性及用药安全性 |
2.2.1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稳定性 |
2.2.2 急性毒性试验 |
2.2.3 热源检查 |
2.2.4 溶血与凝集检查 |
2.2.5 过敏反应检查 |
2.2.6 刺激性检查 |
2.3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临床疗效研究 |
2.3.1 中药复方灌注剂临床试验组方的筛选 |
2.3.2 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奶牛乳房炎的临床防治效果 |
2.3.3 奶牛乳房炎防治前后体细胞数的变化 |
2.3.4 乳房炎奶牛治疗前后乳清中各指标的变化 |
2.3.5 乳房炎奶牛治疗前后淋巴细胞刺激指数的变化 |
2.3.6 乳房炎奶牛治疗前后嗜中性粒细胞吞噬率的变化 |
3 讨论 |
3.1 奶牛乳房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
3.2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药效作用 |
3.2.1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抑菌作用 |
3.2.2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镇痛作用 |
3.2.3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抗炎作用 |
3.2.4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解热作用 |
3.2.5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免疫增强作用 |
3.2.6 对中药复方灌注剂临床应用方剂的筛选 |
3.3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给药安全性 |
3.4 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奶牛乳房炎防治效果的研究 |
3.4.1 中药复方灌注剂的对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效果 |
3.4.2 体细胞数、SA 和乳酶与奶牛乳房炎的相关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杨树花及其复方制剂药学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杨属植物药理、毒理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 杨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
1.1 黄酮类物质的研究 |
1.2 酚甙类物质的研究 |
1.3 有机酸类 |
1.4 其它化学成分研究 |
2 杨属植物的药理学研究 |
2.1 抗菌作用 |
2.2 抗炎 |
2.3 镇痛作用 |
2.4 抗病毒 |
2.5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
2.6 细胞毒活性 |
2.7 其它作用 |
3 杨树花药学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3.1 杨树花提取工艺 |
3.2 药理和毒理作用 |
3.3 临床应用研究 |
3.4 杨树花药物制剂研究 |
3.5 杨树花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 |
3.5.1 杨树花单方制剂的开发利用 |
3.5.2 杨树花复方制剂的研究开发 |
二 黄芩药学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1 种质资源的研究 |
1.1 生物学特性 |
1.2 生态环境及主要产区 |
2 黄芩化学成分及提取工艺研究 |
2.1 黄芩化学成分 |
2.2 黄芩提取工艺 |
2.2.1 黄芩苷的提取 |
2.2.2 黄芩素的提取 |
2.2.3 多糖的提取 |
3 黄芩苷的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4 黄芩药理学研究进展 |
4.1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
4.2 解热作用 |
4.3 抗炎抗过敏作用 |
4.4 抗肿瘤作用 |
4.5 免疫调节作用 |
5 黄芩治疗猪细菌性腹泻疾病的应用研究进展 |
三 中药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及消除机理研究进展 |
1 大肠杆菌耐药机制 |
1.1 大肠杆菌耐药的遗传学机制 |
1.1.1 基因突变 |
1.1.2 细菌耐药性的基因转移 |
1.1.3 主动外排系统 |
1.2 大肠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
1.2.1 产生使抗生素结构改变的酶 |
1.2.2 抗生素作用靶位的修饰 |
1.2.3 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 |
1.2.4 外膜微孔蛋白的缺失 |
1.2.5 代谢途径或代谢状态改变 |
1.2.6 形成细菌生物被膜 |
2 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 |
3 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机理研究 |
3.1 对耐药质粒的消除作用 |
3.2 对耐药基因的突变作用 |
3.3 对耐药细菌外排泵抑制作用 |
4 中药耐药性消除研究发展动态趋势分析 |
四 我国中兽药及中兽药产品研究现状 |
1 中药提取技术研究 |
2 我国中兽药制剂技术研究 |
3 我国中兽药产品开发 |
4 我国中兽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中兽药研究和开发力度不够 |
4.2 我国中兽药研发技术滞后 |
4.3 中兽药标准化问题 |
5 中兽药发展趋势 |
5.1 加强中兽药基础研究 |
5.2 重视中兽药残留和毒性问题 |
5.3 加强中兽药对细菌耐药性消除的基础研究 |
五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杨树花化学成分初步分析及提取工艺研究 |
摘要 |
1 试验材料 |
1.1 药材及试剂 |
1.2 试验仪器 |
2 方法 |
2.1 杨树花粗提物化学成分检识 |
2.1.1 检识液的制备 |
2.1.2 杨树花提取物化学成分检识 |
2.2 杨树花提取工艺研究 |
2.2.1 杨树花提取液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2.2 杨树花水提法提取工艺 |
2.2.3 醇提法 |
2.2.4 杨树花水提法提取工艺优化 |
2.2.5 各提取液的稳定性初步考察 |
2.3 杨树花中水杨苷的分离纯化及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
2.3.1 杨树花中水杨苷的提取、分离纯化 |
2.3.2 杨树花中水杨苷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3 结果 |
3.1 杨树花水提液化学成分检识结果 |
3.2 杨树花水提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的薄层预试结果 |
3.3 杨树花提取工艺研究 |
3.3.1 水提法 |
3.3.2 水提取工艺优化 |
3.3.3 醇提法提取工艺 |
3.3.4 各提取液体稳定性研究 |
3.3.5 杨树花提取工艺优化条件 |
3.4 水杨苷提取、分离鉴定及含量测定 |
3.4.1 硅胶柱层析洗脱液的选取 |
3.4.2 水杨苷含量检测 |
3.4.3 水杨苷分离纯化及鉴别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杨树花水提液及水提液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检识 |
4.2 杨树花水提物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的薄层预试 |
4.3 杨树花提取工艺 |
4.4 水杨苷分离纯化及鉴别 |
5 小结 |
第二章 杨树花粗提物及复方制剂药理学研究 |
摘要 |
1 试验材料 |
1.1 药品及试剂 |
1.2 试验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体外抑菌实验 |
2.1.1 杨树花水提液体及水提液萃取物的制备 |
2.1.2 黄芩提取液的制备 |
2.1.3 杨树花复方制剂的制备 |
2.1.4 菌悬液的制备 |
2.1.5 药敏纸片的制备 |
2.1.6 体外抑菌活性测定 |
2.2 最低抑菌浓度(MlC值)的测定 |
2.3 杨树花与黄芩的联合抗菌作用 |
2.4 杨树花水提液及复方注射液的抗细菌感染实验 |
2.5 杨树花抗炎效果及对免疫器官的影响研究 |
2.5.1 杨树花水提液的抗炎试验 |
2.5.2 对小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重量的影晌 |
3 结果 |
3.1 杨树花水提物及复方制剂体外抑菌活性 |
3.2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
3.3 杨树花与黄芩的联合抗菌作用 |
3.4 杨树花水提液及复方注射液的抗细菌感染实验 |
3.5 杨树花抗炎效果及对免疫器官的影响研究 |
3.5.1 杨树花抗炎效果 |
3.5.2 对小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重量的影响 |
4 分析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杨树花复方制剂毒理学研究 |
摘要 |
1 试验材料 |
1.1 试剂 |
1.2 试验仪器 |
1.3 试验动物 |
1.4 试验药物 |
2 杨树花复方制剂毒理学研究 |
2.1 杨树花复方制剂急性毒性试验 |
2.1.1 杨树花复方制剂的制备 |
2.1.2 预试实验 |
2.1.3 正式试验 |
2.2 杨树花复方制剂亚慢性试验 |
2.2.1 试验分组与给药剂量 |
2.2.2 给药时间 |
2.2.3 观察指标 |
3 结果 |
3.1 杨树花复方注射液急性毒性试验 |
3.1.1 预试试验结果 |
3.1.2 正式试验结果 |
3.2 杨树花复方注射液亚慢性试验结果 |
3.2.1 一般状况 |
3.2.2 对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
3.2.3 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4 对脏器组织的影响 |
4 讨论与分析 |
5 小结 |
第四章 杨树花复方制剂工艺、稳定性及质量标准研究 |
摘要 |
1 试验材料 |
1.1 试剂及药品 |
1.2 试验仪器 |
2 方法 |
2.1 杨树花复方制剂工艺研究 |
2.1.1 制剂工艺处方 |
2.1.2 杨树花提取工艺优化 |
2.1.3 黄芩提取工艺 |
2.1.4 杨树花复方注射液制备工艺 |
2.2 杨树花复方注射液质量标准研究 |
2.2.1 鉴别 |
2.2.2 杨树花复方制剂黄芩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3 复方杨树花注射液稳定性试验 |
2.3.1 样品含量检测方法 |
2.3.2 高温试验 |
2.3.3 加速试验 |
2.3.4 光照加速试验 |
2.3.5 长期放置试验 |
2.3.6 低温放置试验 |
3 结果 |
3.1 杨树花复方制剂工艺研究 |
3.1.1 助溶剂的筛选 |
3.1.2 抗氧化剂筛选 |
3.1.3 溶液PH的范围 |
3.2 杨树花复方制剂稳定性研究 |
3.2.1 高温试验 |
3.2.2 加速试验 |
3.2.3 光照试验 |
3.2.4 长期放置试验 |
3.2.5 低温试验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杨树花复方制剂工艺研究 |
4.2 杨树花复方制剂质量标准研究 |
4.3 杨树花复方制剂稳定性研究 |
5 小结 |
第五章 杨树花复方制剂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 |
摘要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设备 |
1.2 试验药物、菌种及试剂 |
1.3 试剂 |
2 方法 |
2.1 耐恩诺沙星、磺胺嘧啶大肠杆菌的检测 |
2.1.1 体外抑菌效果实验 |
2.1.2 喹诺酮类、磺胺类药物主要耐药基因的检测 |
2.2 杨树花复方制剂对大肠杆菌耐药性消除试验 |
2.3 耐药消除前后最低抑菌浓度(MIC)及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2.3.1 耐药消除前后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
2.3.2 耐药消除前后细菌生长曲线测定 |
2.4 耐药消除前后大肠杆菌质粒图谱变化、耐药基因Su12和GyrA基因的序列变化分析 |
3 结果 |
3.1 耐药大肠杆菌的检测 |
3.1.1 体外抑菌实验 |
3.1.2 喹诺酮类、磺胺类药物主要耐药基因的检测 |
3.2 杨树花复方制剂对大肠杆菌耐药性消除试验 |
3.3 耐药消除前后最低抑菌浓度(MIC)及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3.3.1 耐药消除前后最低抑菌浓度(MIC) |
3.3.2 耐药消除前后细菌生长曲线测定 |
3.4 耐药消除前后大肠杆菌质粒图谱变化、耐药基因Su12和GyrA基因的序列变化分析 |
3.4.1 消除前后大肠杆菌质粒DNA电泳图谱变化 |
3.4.2 消除前后Su12和GyrA基因的扩增 |
3.4.3 消除前后大肠杆菌耐药基因Su12和GyrA基因序列分析 |
4 讨论 |
4.1 耐药大肠杆菌的检测 |
4.2 耐药性消除试验 |
5 小结 |
第六章 杨树花复方制剂临床试验研究 |
摘要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药物 |
1.2 对照药物 |
1.3 试验动物 |
1.4 试验菌种 |
2 方法 |
2.1 仔猪大肠杆菌病模型的建立 |
2.1.1 试验程序 |
2.1.2 模型建立评价标准 |
2.2 正式试验 |
2.3 观察指标 |
2.4 临床扩大试验 |
3 结果 |
3.1 仔猪大肠杆菌病模型的建立 |
3.2 人工感染临床试验结果 |
3.3 临床扩大试验结果 |
4 讨论与分析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结论和创新点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9)中草药对8种畜禽肠道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引言 |
1 畜禽肠道病的危害及防治 |
1.1 畜禽肠道病的危害 |
1.2 畜禽肠道病的防治 |
2 抗生素防治畜禽肠道疾病带来的问题及应用现状 |
2.1 使用抗生素带来的问题 |
2.2 国内外抗生素的应用现状 |
3 中草药防治畜禽肠道疾病的优势及研究与应用概况 |
3.1 中草药防治畜禽肠道疾病的优势 |
3.2 中草药防治畜禽腹泻的作用机理研究概况 |
3.3 中草药在防治畜禽腹泻疾病的应用研究现状 |
3.4 中草药防治畜禽细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前景 |
4 抑菌中草药的研究概况 |
4.1 常见抑菌中草药 |
4.2 常见中草药的抑菌活性 |
4.3 抑菌中草药的活性成分 |
4.4 中草药的抑菌作用机理 |
第二篇 研究报告 |
第一章 12 种单味中草药对8 种畜禽肠道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药材 |
1.1.2 菌种 |
1.1.3 试剂 |
1.1.4 培养基 |
1.1.5 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药液煎制 |
1.2.2 菌液制备 |
1.2.3 中草药水提物抑菌直径的测定 |
1.2.4 中草药水提物MIC 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中草药水提物的抑菌直径 |
2.2 中草药水提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
3 讨论 |
第二章 15 组2 味中草药配伍组方对8 种畜禽肠道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药材 |
1.1.2 菌种 |
1.1.3 试剂 |
1.1.4 培养基 |
1.2 方法 |
1.2.1 药液煎制 |
1.2.2 菌液制备 |
1.2.3 中草药复方MIC 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对照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10)复方茜草灌注液的制备及其药效学、毒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文献综述 |
1 奶牛乳腺炎的发病及其治疗现状 |
1.1 致病因素 |
1.2 发病机理 |
1.3 药物治疗方法 |
2 复方中的中药研究概况 |
2.1 茜草研究进展 |
2.2 丹参研究进展 |
2.3 苦参研究进展 |
3 中药治疗奶牛乳腺炎研究现状 |
3.1 抗菌作用研究 |
3.2 抗炎作用的研究 |
3.3 中药治疗奶牛乳腺炎的特点 |
3.4 中药治疗奶牛乳腺炎存在的问题 |
3.5 中药治疗奶牛乳腺炎的前景展望 |
4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中药的提取 |
1 方解 |
1.1 处方组成 |
1.2 处方方解 |
2 茜草提取的正交试验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3 中药的提取 |
3.1 材料 |
3.2 方法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药效学试验 |
1 抑菌试验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2 抗炎试验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毒理学试验 |
1 小鼠急性毒性预试验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2 小白鼠急性毒性试验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3 大白鼠亚急性毒性试验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结果 |
4 蓄积毒性试验 |
4.1 料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5 局部刺激试验 |
5.1 试验动物 |
5.2 试验药品 |
5.3 方法 |
5.4 结果 |
6 讨论 |
6.1 急性毒性试验 |
6.2 亚慢性毒性试验 |
6.3 蓄积毒性试验 |
6.4 局部刺激试验 |
7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毛白杨叶提取物对常见病原菌体外抑菌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核桃内生真菌SYS-5-2的抑菌活性和作用机理研究[D]. 郝苑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2]杨树花抗菌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 耿健,向志宇,韩建鑫,赵宝凯. 湖北畜牧兽医, 2017(01)
- [3]银杏枝桠材防腐性能与功能性墙体材料研究[D]. 周统建. 南京林业大学, 2016(02)
- [4]改型杨树花口服液对肉鸡肠毒综合征的疗效研究[D]. 周家兴.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3)
- [5]香樟木材提取物的成分及其防腐机理的研究[D]. 李权. 福建农林大学, 2014(12)
- [6]杨树花、千里光、连翘与抗菌药联用对鸡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J]. 张国祖,贾艳华,郭振环,马仲彬,李荣誉,刘梅. 中国兽医学报, 2014(01)
- [7]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效果及作用机理的研究[D]. 孟庆娟. 安徽农业大学, 2011(07)
- [8]杨树花及其复方制剂药学与临床应用研究[D]. 房春林. 四川农业大学, 2010(12)
- [9]中草药对8种畜禽肠道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D]. 陈虹.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10]复方茜草灌注液的制备及其药效学、毒理学研究[D]. 邢妍美.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