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范政府收入 减轻企业负担(论文文献综述)
穆希琳[1](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张旭东[2](2021)在《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深化供给侧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质量,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重大决策部署,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包括增值税、所得税、地方税费的综合税收优惠措施。2021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小微企业所得税征收再减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标准的减税降费新政策,3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对“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减税降费实施工作提出综合性要求。鉴于此,思考政策推行的实际情况与预期效果如何,简要探讨减税降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对更好发挥减税政策的效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或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大连市近几年经济发展和税务部门组织各项收入情况,收集选取GDP、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减税降费额度等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2020年第一季度新冠疫情疫情下大连市经济运行与财政收支情况,采用政策实施前后对比、特定对象分析政策评估方法通过对GDP、公共预算收支、税费收入主要数据的增速对比、税负核算、收支缺口测算等宏观分析以及减税降费对行业分规模、分税种、分受惠主体、分产业等微观层面研究,依据效率、效益、政策回应度等政策评估标准,得出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在降低社会整体税负、增强企业获得感、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产生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企业创新转型等积极社会效应。本文研究发现,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面临着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增加、新冠疫情造成税收收入下滑、征管工作压力加重等问题,结合政策可能带来的短期内不利影响、实施主体执行力不足,特定团体难以适用等因素,分析出地方财政支出增加、组织收入与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双重压力、税种制度复杂、企业涉税水平、减税降费配套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结合上述积极实施成果与产生的效应、面临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简要开展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的SWOT分析并以此制定对策,承上启下提出完善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的主要建议,即坚持组织收入原则、开源与节流、完善社保费管理、强化清欠管理以平衡地方财政收支,发挥减税降费新形势下稽查职能、预防骗取疫情防控税收优惠政策行为、优化执法方式助力政策落实等打击与预防涉税违法行为,完善实施政策企业涉税清单、加强税务电子政务建设、统筹部门协作为主要内容的优化减税降费配套措施,通过内部与外部减税降费政策的培训与纳税服务咨询来做好减税降费政策的贯彻与宣传,强化纳税服务人员配备以期不断完善加强减税降费的宣传教育。
晋江艳[3](2021)在《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文中指出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中国人民的社会保障实践持续了上千年,且随着社会发展,保障对象逐步扩大,保障措施日益多样,保障思想不断丰富,但严格来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始终没有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1949至1956年,较全国其他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基础较好,重工业相对发达,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处于战争前沿,优抚安置任务异常艰巨,促使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建立了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在内的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之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研究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丰富东北地区党史研究和完善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重点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计量史学法,分六部分对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进行全面分析。作为文章的起点,第1章遵循党史研究基本思路,介绍了选题背景,说明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重点整理和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成果,认为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的研究已硕果累累,但关于东北地区的研究尚有不足,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任何实践都不是空中楼阁。研究社会保障,首先要追根溯源,探究其实践基础。1949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开展的社会保障实践具有坚实的理论、历史和现实基础,三者缺一不可。第2章和第3章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认为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党组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保障思想)为指导,受中国传统社会保障思想影响,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东北解放区的社会保障实践基础上,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形势,建设国家重工业基地、开展农业合作化的经济计划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形势,在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情况下,领导人民创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亟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具备了建立社会保障的条件。第4章和第5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始终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保障”概念,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但无论是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还是社会优抚工作都已经开展起来。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系统的组织机构体系、广泛的社会动员以及以政府、社会和内部机构为主体的监督机制搭建了一个社会保障体系。第4章重点介绍了这一内容,即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东北各地竭尽所能救济灾民、贫民和朝鲜战灾孤儿,收容改造旧社会遗留的娼妓和游民;重点在企业中建立劳动保险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福利,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以及精神病人建立民政福利;优待军烈属和革命残废军人,褒扬抚恤革命英烈,妥善安置回乡转业人员等,丰富的内容使社会保障由简单的制度构建层面跨越到充实的制度实践层面。第5章则重点介绍了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在充分认识制度结构和实践内容的基础上,第6章进一步提升,重点分析了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认为其对政治建设而言,通过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巩固了新生政权;对于经济建设而言,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对于军事活动而言,激发了群众参军参战的热情,为抗美援朝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言,构建了社保制度的基本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当前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现状,以史鉴今,提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坚持群众观点,反对官僚主义作风;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想。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总体来说,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实践是成功的,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稳定性和和可持续性不足。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实践,本文采取在总体肯定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借鉴的态度。
王蓉蓉[4](2021)在《W市民营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美贸易战、经济下行、新冠疫情爆发等众多压力下,减税降费政策成为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举,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抓手。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宏观经济政策应加强逆周期调控,需继续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确保减税降费政策开花结果,减轻企业负担。2019年,中央实施了更大范围的减税和更为明显的降费政策,全年实现减税降费2.36万亿元。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我国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全年减税降费超2.5万亿元,有效地减轻了企业负担、提振了市场信心、增强了转型升级动力,为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虽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减税降费政策得以有力落实,已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与预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目前,多数学者是从宏观层面的整体税负对减税降费政策进行实施效果分析,而对地方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所取得的成果、遇到的问题还缺乏实证研究。因此,本文主要研究W市民营企业近年来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状况,并运用相关理论,探索出减税降费政策对民营经济的影响,同时,针对减税降费政策在W市民营企业落实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首先,论文介绍了国内外文献,确定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创新点;其次,界定了论文中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再次,按税种回顾整理了近年来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在此基础上以图表方式阐述了 W市民营企业2016-2020年的税负状况,并指出现阶段W市民营企业在实施减税降费时,还存在政策调节功能有限、地方财政收支平衡难、税收征管体制不完善、民营企业获得感不强、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缺陷五大问题,同时分析了问题成因,主要成因有减税降费政策不够完善、地方财政负担不断加大、税务部门任务繁重、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不够、民营企业信誉建设不完善五方面;然后,通过选取变量,建立模型,以模型实证分析形式对W市民营企业减税降费政策进行实施效果分析;最后,结合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经验及启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建议,包括完善减税降费政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调整地方收支体系,精简政策执行流程、完善税务机关服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强力推进多措并举、破解企业融资困难,希望这些建议能让减税降费政策在W市民营企业中发挥最大效用,进一步促进W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容容[5](2021)在《中小企业减税降费政策成效分析及完善对策研究 ——以A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促进就业、推动科技进步、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条件限制和外部竞争坏境的影响,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如规模小、融资困难、吸引人才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差及税收政策优惠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都会影响企业未来成长。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多次减税降费政策,特别是在2019年以来我国实施的新一轮减税降费政策的规模和强度都是空前的,对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增强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地支持了中小企业发展。本文以A县为例,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减税降费政策和中小企业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系统地分析了减税降费政策对中小企业产生的成效。首先界定了中小企业、减税降费的基本概念,介绍了本文运用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层面阐明了减税降费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随后以A县为例,对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及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整理收集的数据资料研究中小企业减税降费政策的实际成效,得出减税降费政策具有降低中小企业税费负担、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中小企业创新转型的效应;最后,剖析了在现行税制结构下减税降费政策本身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意见。本文从一个基层税务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以上结论,希望能以此来改善减税降费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存在的不足,充分发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效应,推进经济健康发展。
周超[6](2021)在《减税降费对地方财政可持续影响的研究 ——以J省为例》文中指出2016年以来,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推动供给侧改革,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促发展、惠民生的减税降费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负担,促进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随着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的持续推进,财政收支失衡的现象将愈加严重,如何在减税降费下保障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成为地方政府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J省为例,从地方财政体系保障本土经济发展和本土经济促进地方财政增长两个角度,深入研究减税降费政策对J省地方财政体系的影响。论文首先研究了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减税降费政策对各地各级财政可持续发展影响的文献,了解了国内外研究的角度和方法,树立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列举了研究的方法。其次认真研究了我国中央地方两级财政体制形成与发展,厘清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联系与区别,中央和J省减税降费相关政策内容以及减税降费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对减税降费对地方财政收支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然后分析J省地方财政的现状和特点,对J省地方财政近五年以来的财政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出J省地方财政的特点。再次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了减税降费对J省地方财政的影响。从减税降费对地方财政收入减少造成的,地方财力不足,越来越依赖土地财政等现象入手,分析出减税降费对J省地方财政不利的方面。从减税降费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J省地方经济产业创新升级等情况反映出减税降费对J省地方财政有利的因素。作者最后提出了在减税降费下,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从地方财政科学制订预算、严格执行、事后监督等方面,提高地方财政执行落实的有效性。从积极培植地方税源,规范各项政府收费项目,优化营商环境等手段,努力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来源。从严格控制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加强财政支出审批,科学高效承接高新产业布局等措施,积极压缩财政支出的规模。
刘水京[7](2020)在《减税降费和社保归税务征收后惠来县中小微企业税务负担研究》文中指出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拉动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和提供就业岗位的历史使命。近年来,金融危机荼毒犹存,中美贸易争端不断,我国的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上面临着消费疲软、成本攀升、竞争烈化等诸多困难,尤其是较为依赖人力、缺乏核心技术且资本比较单薄的中小微企业。为此,国家于2018年底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以减少企业税费负担,助力企业渡过难关。同时,将社保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以提高企业社保参保率,提升劳力进企留企意愿,减少企业人员流失。此外,还颁布了多项“放管服”措施,用以缓解企业办税负担。然而,在与纳税人日常交谈、翻看减税降费网评时,却发现这些利好政策、措施的实效似乎没有预期般显着,有些甚至反倒加重了其总体税务负担。个中缘由,值得深究。本文认为,通用、便捷的统计方法和评判标准的缺失,是社保归税务统一征收和税务“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影响减税降费政策落地、无法反映我国中小微企业真实税负水平的关键原因。因此,有必要在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创设一套较为高效、可行的税收负担测算方法,对中小微企业的税务负担进行量化处理。本文以惠来县中小微企业为分析对象,根据企业所在不同行业、销售收入、用工人数等指标,创设了一套较为合理、科学的税负评判标准,以小见大,对当前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的税负水平进行了评价。根据得出的结论,从改良税负结构,加大税费优惠、减免;优化税制结构,减少财政依赖、索取;完善相关配套,提高征缴效率、水平等方面,提出了降低中小微企业税务负担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陈敏[8](2020)在《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农村饮水安全是世界性难题,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和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近40年来先后投资1.5万亿元、新建1100多万处农村饮水工程、覆盖近10亿农村居民。从工程覆盖面看,我国应已全面解决了农村居民饮水问题。但调查和统计显示,情况并不乐观,农村饮水数量上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价格上供高于求、质量上供低于求等矛盾问题处处存在(陈敏,2020)。一方面是有水供给但无人使用,农村地区尤其是南方农村存在大量饮水工程被抛荒,供能闲置50%以上,水利部暗访统计也证实有50%左右的农村饮水工程表现为不可持续;长江水利科学院对重庆试点区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评价,只有38.5%达到可持续标准。另一方面是有部分农村居民没有水用或者有人乱用水、浪费水的情况并存,大量农村居民依旧过着喝望天水的生活,包括部分工程覆盖范围的居民,也有居民挥霍着政府提供的福利水、免费水。可见,有工程覆盖≠有产品供给,有供给≠有效供给,百姓有需要≠市场有需求。农村饮水为什么会大量出现“有供有需但非有效”的情况?这是国内外众多专家持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有效的农村饮水制度安排?为什么要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创新?如何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研究目标有三:一是把握农村饮水供给的变动规律、本质属性、现实需求和阶段性特征;二是明确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安排及其内在机理;三是揭示制约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具体制度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创新思路和具体建议。研究思路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农村饮水的产品属性入手,以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明确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总体思路和现实条件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构建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分析模型,对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进行检验,对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重要性和制度创新内容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从农村饮水制度设计冲突、农村饮水供给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农村饮水融资投入制度困境等维度,分析相关制度的缺陷及其内在机理,并提出相应制度创新的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更好地调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克服“泛市场化”“泛公益化”两种错误认识,进而构建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有:(1)农村饮水安全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应具有优先保障地位(第3章)。通过追溯农村饮水安全的发展历程,并与其他类似公共产品比较分析,可得到农村饮水安全具有基础性和致命性、垄断性和群体性、阶段性和反复性、区域性和差异性、资源性和流动性等本质属性和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交织等阶段性特征,其需求具有钢性强、受众宽、空间大等特点,在农村所有公共产品供给中具有优先地位。(2)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关键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责范围并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第4章)。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百姓饮水中市场需求部分和基本需求的市场有效部分由市场主体按照市场法则进行供给;又要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兜底保基本民生中作用,对基本需求中的市场失灵部分,应该由政府兜底保障,政府既不能越位,更不能错位、缺位。(3)市场失灵是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市场的主体表现(第5章)。通过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推导当前1100多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可能存在的360种市场供需情形中,只有72种市场有效,这意味着理论上农村饮水市场80%会失灵,为政府参与农村饮水供给提供了理论依据。(4)改进和创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是政府当前破解农村饮水有效供给难题的有效途径(第6、7、8章)。当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建设时期已经结束,饮水供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已发生深刻变化,通过考察搜集到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的38个农村饮水制度,发现之前以工程为中心、以投资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的农村饮水制度难以适应新矛盾、新任务,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创新建立以分区定性、分段定责、分量计价的农村饮水安全制度体系,包括总供给-总销售制度(CS-CS制度)、阶段水价制度、城乡联动联调水价制度、“双通道”决策制度、专用水票“需求侧”直补制度、内部交叉补贴制度等,释放制度红利、巩固建设成果,既可提高投资效益,又可增强百姓福祉。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提出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按照覆盖范围和缺失危害程度标准,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分区(ABCD)设计理论,并发现农村饮水处于A区的优先地位。并按照供需关系和市场原则,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进行分区,划分了市场和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界限,发现农村饮水刚需部分(ac C)在农村公共产品保障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有助于回答“农村饮水安全是不是公共产品”“农村饮水为何需要优先供给”“如何厘清市场和政府在供给农村饮水职责的界限”等基本问题。(2)构建融合“价格控制”和“供求干预”为一体的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基于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本文构建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把农村饮水需求分解为基本需求(公益品)和非基本需求(市场产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在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中的职责边界。这一研究结论可为在减轻政府负担中压实政府责任、在增加企业责任中促进企业发展,把原来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独木桥”路径变成“双通道”提供依据。(3)基于“卡尔-希克斯标准”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本文从定性制度、责任制度、融资制度等9个方面,考察了3个层面、38个农村饮水制度的效率,剖析了制度失灵的内在机理,并按照“卡尔-希克斯标准”进行制度改进,创新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回答了“农民可用多少水、交多少费”“政府该尽什么责、补多少钱”等长期困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的基本问题。
彭飞,毛德凤,吕鹏[9](2020)在《降费政策有效性评估:来自中国私营企业的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背景下,减税降费已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估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与既有研究普遍关注减税效果不同,本文以省级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落实为准自然实验,结合2006—2016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首次评估了降费政策对企业非税费用负担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由于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普遍在中央和省级层面落实,同时受非税收入归属的影响,降费政策总体上未能显着降低企业非税费用负担;不同地区降费意愿存在显着差异,降费力度较大的地区,呈现显着的降费效应;在收费项目数量相同的情形下,地方国库收入归属比例高的地区,能够显着降低企业非税费用负担,这说明降费效果取决于降费任务与财政目标之间的矛盾能否实现统一。本文的研究表明,深入推进省级以下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有助于实现企业减负目标。
梁宝丹[10](2020)在《中国企业税费负担相关法律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中,企业的发展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促进企业长远发展也是我国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核心问题。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是近些年来我国减税降费的核心目标,对此,我国推出不少相关措施,如激发企业特别是对小微企业的活力进行了进一步部署;对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作出严格规定。因此,需进一步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来达到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的目标。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来自企业的税费自然承担着国家财政的重任。但在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减税趋势下,适当地调整企业税费负担成本反而能对企业发展起到刺激作用,从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只有理清我国企业税费负担的概念及特征,才能对我国经济制度现状以及企业税费相关法律进行全面认识,并根据相关理论依据实现与我国发展相适应的税费法律制度。然而我国当前在企业税费方面相关法律制度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增值税制设计不健全,企业所得税法中税率水平、税收优惠形式以及税前扣除制度不科学,在国家减税政策的现阶段中,财政收入过度依赖政府非税收费,导致企业的非税负担过重。而究其根源,在于我国法律制度的缺失,导致了企业的税费负担与企业发展关系失衡。部分国家在长期实践中,在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方面具有较为合理的法律规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近些年全球税制改革的浪潮兴起,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非税收费在内的相关立法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降税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我国落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政策具有风向标作用。为完善我国企业税费负担相关法律,需要减轻我国企业税费负担,一方面需要推进增值税的立法进程,明确增值税增收的合法性;另一方面需要完善企业所得税法,提高中国企业的国内市场以及国外市场的竞争力。同时,适当提高政府非税收入相关法律的法律层级,优化市场配置,建设科学的财政体制。考虑到完善涉企税费相关法律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财税体制的复杂性决定了各项税费措施不可能一并向企业倾斜,因而建立符合我国企业当前发展的税费法律制度,具体而言,可从我国企业税费负担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造成我国企业税费负担较重的主要原因,并逐步从各方面制度加以完善。
二、规范政府收入 减轻企业负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规范政府收入 减轻企业负担(论文提纲范文)
(1)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工会 |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
1.2.3 互助互济 |
1.2.4 工会互助制度 |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
1.3.3 论文篇章结构 |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现实意义 |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国内文献回顾 |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
2.2 国外文献回顾 |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
2.3.1 学术贡献 |
2.3.2 研究局限 |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访谈提纲 |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2)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理论依据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大连市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现状 |
2.1 大连市税务部门组织各项收入情况 |
2.2 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梳理 |
2.2.1 增值税减税政策 |
2.2.2 所得税优惠政策 |
2.2.3 其他减税降费政策 |
2.3 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特点分析 |
2.4 基于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的SWOT分析 |
2.4.1 优势 |
2.4.2 劣势 |
2.4.3 机遇 |
2.4.4 挑战 |
2.4.5 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的SWOT分析矩阵 |
3 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效应与问题 |
3.1 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效果评估标准 |
3.2 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效果 |
3.2.1 社会整体税负下降 |
3.2.2 企业获得感增强 |
3.2.3 主要行业与税种减税降费效果明显 |
3.2.4 社会保险费减费明显 |
3.2.5 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增加 |
3.3 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效应分析 |
3.3.1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成本效应 |
3.3.2 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激励效应 |
3.3.3 促进企业创新转型的升级效应 |
3.3.4 提高收入促进消费的社会效应 |
3.4 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面临的问题 |
3.4.1 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增加 |
3.4.2 新冠疫情不利影响 |
3.4.3 税务部门征管工作压力增大 |
3.4.4 政策落地普惠难度大 |
3.4.5 存在发生利用优惠政策的税收违法行为 |
4 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面临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减税降费对地方财政短期影响 |
4.1.1 地方税收收入减缓 |
4.1.2 地方财政支出负担加重 |
4.1.3 完成减税降费与组织收入任务难度大 |
4.2 减税降费政策配套机制有待完善 |
4.2.1 减税降费相关工作量与人员数量不匹配 |
4.2.2 税务系统信息与政策效果分析有待完善 |
4.2.3 欠税征管工作有待加强 |
4.3 税种制度的复杂性 |
4.4 减税降费政策掌握不全面 |
4.4.1 部分税务人员对政策业务存在短板 |
4.4.2 部分企业对政策理解不到位 |
5 完善大连市推进减税降费实施的建议 |
5.1 稳定地方财政收支平衡 |
5.1.1 坚持组织收入原则 |
5.1.2 开辟税源新增点 |
5.1.3 合理控制财政支出 |
5.1.4 加强对欠缴税费的管理 |
5.1.5 完善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 |
5.2 打击涉税违法行为 |
5.2.1 发挥减税降费实施背景下的税务稽查职能 |
5.2.2 打击减税降费新形势下的税收违法行为 |
5.2.3 有效预防骗取疫情防控税收优惠等违法行为 |
5.2.4 优化稽查执法助力减税降费落实 |
5.3 优化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配套措施 |
5.3.1 完善企业涉税清单制度 |
5.3.2 增加政务信息透明度 |
5.3.3 推进税务电子政务建设 |
5.3.4 统筹部门间协作 |
5.4 做实减税降费政策的贯彻与宣传 |
5.4.1 加强减税降费政策内部教育培训 |
5.4.2 加强减税降费政策外部宣传培训 |
5.4.3 做好纳税服务与涉税咨询 |
5.4.4 完善纳税服务人员的配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
2.1.2 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 |
2.2 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 |
2.2.1 中国传统的社会保障思想 |
2.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主要领导人的社会保障思想 |
第3章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
3.1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 |
3.1.1 革命根据地的社会保障 |
3.1.2 抗日根据地的社会保障 |
3.1.3 解放区的社会保障 |
3.2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现实基础 |
3.2.1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
3.2.2 农业合作化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的发展 |
3.2.3 处于抗美援朝战争前沿 |
3.2.4 苏联社会保障制度及其示范效应 |
第4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
4.1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 |
4.1.1 社会救济的资金来源 |
4.1.2 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 |
4.1.3 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 |
4.1.4 社会优抚的资金来源 |
4.2 社会保障的组织机构 |
4.2.1 政府机构 |
4.2.2 社会团体 |
4.2.3 企业内部机构 |
4.3 社会保障制度的动员与监督 |
4.3.1 社会保障中的社会动员 |
4.3.2 对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 |
第5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
5.1 社会救济 |
5.1.1 灾害救济 |
5.1.2 贫民救济 |
5.1.3 娼妓游民收容改造 |
5.1.4 朝鲜战灾孤儿救济 |
5.2 社会保险 |
5.2.1 养老保险 |
5.2.2 医疗保险 |
5.2.3 伤残保险 |
5.2.4 生育保险 |
5.2.5 优异贡献待遇 |
5.3 社会福利 |
5.3.1 民政福利 |
5.3.2 职工福利 |
5.4 社会优抚 |
5.4.1 优待补助 |
5.4.2 褒扬抚恤 |
5.4.3 安置复员军人 |
第6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及启示 |
6.1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 |
6.1.1 增强了人们对新生政权的认同,提高了党的执政合法性 |
6.1.2 提高了劳动者积极性,促进东北工业迅速发展 |
6.1.3 激发了群众支前热情和军人士气,保障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
6.1.4 构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为新中国社会保障奠定了基础 |
6.2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启示 |
6.2.1 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
6.2.2 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作风 |
6.2.3 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4)W市民营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计量分析法 |
1.4.3 数据分析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减税降费政策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税收的基本概念 |
2.1.2 税种的基本分类 |
2.1.3 民营企业的基本概念 |
2.1.4 减税降费的基本概念 |
2.1.5 减税降费实施效果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古典学派税收理论 |
2.2.2 凯恩斯学派减税理论 |
2.2.3 供给学派减税理论 |
2.2.4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5 理论启示 |
第3章 W市民营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现状 |
3.1 近年来我国减税降费政策梳理 |
3.1.1 增值税方面的减税政策 |
3.1.2 企业所得税方面的减税政策 |
3.1.3 个人所得税方面的减税政策 |
3.1.4 降费政策 |
3.2 W市民营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现状 |
3.2.1 W市情况简介 |
3.2.2 W市民营企业结构概况 |
3.2.3 W市民营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现状 |
3.3 W市民营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3.1 减税降费政策调节功能有限 |
3.3.2 W市地方财政收支平衡难 |
3.3.3 税收征管体制不完善 |
3.3.4 W市民营企业获得感不强 |
3.3.5 W市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缺陷 |
3.4 W市民营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减税降费政策不够完善 |
3.4.2 地方财政负担不断加大 |
3.4.3 税务部门任务繁重 |
3.4.4 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不够 |
3.4.5 民营企业信誉建设不完善 |
第4章 W市民营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效果实证分析 |
4.1 研究假设与变量选择 |
4.1.1 研究假设 |
4.1.2 变量选择 |
4.1.3 数据来源 |
4.2 实证模型构建 |
4.2.1 第一组W市民营企业数据 |
4.2.2 第二组W市R民营企业数据 |
4.3 检验结果分析 |
4.3.1 减税降费对W市民营企业劳动投入检验 |
4.3.2 减税降费对W市民营企业综合税负检验 |
4.3.3 减税降费对W市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检验 |
4.3.4 减税降费对W市民营企业盈利能力检验 |
4.3.5 减税降费对R民营企业劳动投入检验 |
4.3.6 减税降费对R民营企业综合税负检验 |
4.3.7 减税降费对R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检验 |
4.3.8 减税降费对R民营企业盈利能力检验 |
4.4 实证结果讨论 |
第5章 W市民营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借鉴及实施效果改进建议 |
5.1 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经验及借鉴 |
5.1.1 浙江省桐乡市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经验 |
5.1.2 浙江省桐乡市减税降费政策启示 |
5.2 W市民营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效果改进建议 |
5.2.1 完善减税降费政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
5.2.2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调整地方收支体系 |
5.2.3 精简政策执行流程、完善税务机关服务 |
5.2.4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
5.2.5 强力推进多措并举、破解企业融资困难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小企业减税降费政策成效分析及完善对策研究 ——以A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中小企业 |
2.1.2 减税降费 |
2.2 理论基础 |
2.2.1 市场失灵理论与政府干预 |
2.2.2 税收调控理论 |
2.2.3 供给学派的减税理论与拉弗曲线理论 |
第三章 中小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现状及成效 |
3.1 中小企业减税降费政策 |
3.1.1 增值税相关优惠政策 |
3.1.2 企业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 |
3.1.3 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 |
3.1.4 “六税两费”相关优惠政策 |
3.1.5 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方面的优惠政策 |
3.2 A县中小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1 A县中小企业的现状 |
3.2.2 A县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
3.3 A县落实中小企业减税降费政策的主要举措 |
3.3.1 统一思想认识 |
3.3.2 健全制度机制建设 |
3.3.3 创新宣传培训方法 |
3.3.4 优化办税服务 |
3.3.5 加强统计核算和风险监控 |
3.4 A县中小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的成效 |
3.4.1 降低了中小企业税费负担 |
3.4.2 优化了中小企业营商环境 |
3.4.3 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激发了市场活力 |
3.4.4 推动了中小企业创新转型 |
第四章 中小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1 减税降费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1 减税降费政策缺乏稳定性 |
4.1.2 间接税与直接税比重不够协调 |
4.1.3 税收优惠政策力度偏小 |
4.2 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1 中小企业充分享受减税降费政策难度大 |
4.2.2 纳税人的政策理解和参与度不够 |
4.2.3 税收征管制度存在缺陷 |
第五章 完善中小企业减税降费政策与实施的对策 |
5.1 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方面的建议 |
5.1.1 加强税收法定性原则 |
5.1.2 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 |
5.1.3 加大减税降费优惠力度 |
5.2 优化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建议 |
5.2.1 精简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流程,优化纳税服务 |
5.2.2 加强培训力度 |
5.2.3 完善税收征管制度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减税降费对地方财政可持续影响的研究 ——以J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2 中央地方两级财政理论与减税降费政策内容 |
2.1 财政理论形成和发展 |
2.2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主要内容 |
2.2.1 我国财政体制形成与改革 |
2.2.2 我国财政体制主要内容 |
2.3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理论 |
2.3.1 中央财政形成发展 |
2.3.2 地方财政形成发展 |
2.3.3 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关系 |
2.4 减税降费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
2.4.1 财政总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理论 |
2.4.2 减税降费对地方财政收支的影响 |
2.5 减税降费政策和内容 |
2.5.1 减税降费政策出台的背景 |
2.5.2 中央发布的减税降费政策主要内容 |
2.5.3 J省发布的减税降费政策主要内容 |
3 J省地方财政的现状与收支分析 |
3.1 J省地方财政近五年以来的现状 |
3.2 J省地方财政的特点 |
3.2.1 J省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偏小 |
3.2.2 J省地方财政支出逐年较大增长 |
3.2.3 J省地方财政对中央转移支付需求增加 |
3.2.4 J省地方债务风险不断增大 |
3.2.5 J省地方财政资金未全部得到有效利用 |
4 减税降费措施对J省地方财政的影响 |
4.1 减税降费对J省地方财政积极的作用 |
4.1.1 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
4.1.2 全面提振市场信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
4.1.3 减税降费推动J省地方经济产业创新升级 |
4.1.4 减税降费助力J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4.1.5 减税降费促进J省地方产业链完善 |
4.2 减税降费对J省地方财政消极的影响 |
4.2.1 J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下滑明显 |
4.2.2 J省地方财政支出较大增长 |
4.2.3 J省对中央财政的依赖性增加 |
4.2.4 J省对非税收入需求增长 |
4.2.5 J省地方债务风险急剧上升 |
5 促进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5.1 进一步理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
5.1.1 建立健全完善的地方税收体系 |
5.1.2 逐步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 |
5.2 转作风提效能服务地方经济 |
5.2.1 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 |
5.2.2 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收费项目 |
5.2.3 着力扶持地方重点行业 |
5.2.4 制定地方经济长远规划 |
5.3 多重举措保障地方财政的运转 |
5.3.1 科学有效制定地方财政预算 |
5.3.2 加强财政支出的管理 |
5.3.3 盘活地方财政存量资金 |
5.3.4 适度增长地方政府债务 |
5.4 加强税务征管不断挖掘税源 |
5.4.1 继续优化纳税服务 |
5.4.2 税费并举同重加强征管力度 |
5.4.3 加强涉税数据分析深挖地方税源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减税降费和社保归税务征收后惠来县中小微企业税务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
2.1 理论基础 |
2.1.1 税收乘数 |
2.1.2 拉弗曲线 |
2.2 政策依据与核心概念界定 |
2.2.1 中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与主要涉及的税(费)种 |
2.2.2 惠来县社保费的主要内容、收费标准与征收价值 |
2.2.3. 2018年底开始国家颁布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 |
2.2.4 2018年至今税务“放管服”在惠来的推进情况 |
第三章 中小微企业税务负担的测算方法和评判标准 |
3.1 税务负担的测算方法 |
3.2 税务负担的评判标准 |
第四章 惠来县中小微企业的税务负担的实证分析 |
4.1 惠来县中小微企业的税务负担现状 |
4.1.1 惠来县及其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
4.1.2 减税降费后中小微企业的涉税情况 |
4.1.3 社保费税务统一征收后的征缴情况 |
4.2 惠来县中小微企业的税务负担问题 |
4.2.1 税收负担大于实际所得,税负痛楚明显 |
4.2.2 社保负担超出承受限度,裁员压力加剧 |
4.2.3 办税负担仍旧有待减轻,程序还需简化 |
第五章 惠来县中小微企业的税务负担偏高的原因与影响 |
5.1 惠来县中小微企业税负偏高的原因 |
5.1.1 减税降费政策对中小微企业的实效并不明显 |
5.1.2 征管能力提高后中小微企业的社保负担加重 |
5.1.3 许多纳税人的文化水平还跟不上智能化办税潮流 |
5.2 惠来县中小微企业税负偏高的影响 |
5.2.1 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平稳发展 |
5.2.2 不利于企业内部稳定与对外形象展示 |
5.2.3 不利于就业风险防控和工作热度激发 |
第六章 与国外中小微企业税务负担水平的分析比较 |
6.1 与外国税务负担的分析比较 |
6.1.1 与爱沙尼亚塔林税务负担的比较分析 |
6.1.2 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税务负担的分析比较 |
第七章 缓解中小微企业税务负担偏重问题的对策 |
7.1 改良税负体系,加大税费优惠、减免 |
7.1.1 调整部分税种税率,平衡不同类型企业税负 |
7.1.2 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动态调整社保缴费基数 |
7.2 优化税制结构,减少财政依赖、索取 |
7.2.1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配以适当税费减免扶持 |
7.2.2 加强税收风险应对,保障社保基金保值增值 |
7.3 完善相关配套,提高征缴效率、水平 |
7.3.1 健全税费征缴机制,明确税费征缴责任制度 |
7.3.2 审视民众办税能力,适当下调改革预期目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惠来县中小微企业税务负担情况调查问卷(模板) |
附录2 :惠来县中小微企业税务负担情况访谈笔录(模板) |
附录3 :惠来县中小微企业税务负担情况访谈笔录(摘录) |
附录4 :惠来县中小微企业税务负担情况文件调查(摘录)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结构框架 |
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
1.4.1 数据来源 |
1.4.2 数据处理 |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
1.5.1 研究重难点 |
1.5.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动态、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
2.1 研究动态 |
2.1.1 文献综述 |
2.1.2 研究述评 |
2.2 基础理论 |
2.2.1 制度经济学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
2.3 相关概念 |
2.3.1 农村饮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
2.3.2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
2.3.3 阶梯水价与阶段水价 |
第3章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
3.1 发展历程 |
3.1.1 安全标准演变历程 |
3.1.2 规划法规完善历程 |
3.1.3 水源管理制度变迁 |
3.2 比较分析 |
3.2.1 与城市饮水比较 |
3.2.2 与农村公路用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供给比较 |
3.2.3 与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类产品供给比较 |
3.3 需求分析 |
3.3.1 基础性需求:刚性强 |
3.3.2 广泛性需求:受众宽 |
3.3.3 发展性需求:空间大 |
3.4 基本特征 |
3.4.1 基础性和致命性 |
3.4.2 垄断性和群体性 |
3.4.3 阶段性和反复性 |
3.4.4 区域性和差异性 |
3.4.5 资源性和流动性 |
3.4.6 分散性和季节性 |
3.5 阶段特征 |
3.5.1 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 |
3.5.2 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 |
3.5.3 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 |
3.5.4 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 |
3.5.5 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 |
3.5.6 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交织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 |
4.1 制度创新的主流目标 |
4.1.1 以居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 |
4.1.2 形成闭环的制度体系 |
4.1.3 遵循本质属性、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制度体系 |
4.2 制度创新的基本方法 |
4.2.1 注重“卡尔多改进”追求效益最大化 |
4.2.2 注重上下结合内外互动体现实用性 |
4.2.3 注重前后比较左右借鉴凸显均衡性 |
4.3 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 |
4.3.1 统一的思想认识 |
4.3.2 扎实的经济基础 |
4.3.3 成功的经验借鉴 |
4.3.4 庞大的工程系统 |
4.3.5 归位的政府职能 |
4.4 制度创新的内部条件 |
4.4.1 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
4.4.2 逐步异化的制度目标 |
4.4.3 非均衡的制度效应 |
4.5 制度创新的考核指标 |
4.6 制度创新的基本设想 |
4.6.1 市场有效的判断标准 |
4.6.2 制度有效的制约因素 |
4.6.3 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 |
4.6.4 制度创新的现实局限 |
4.7 制度创新的基本逻辑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市场特征 |
5.1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设计 |
5.1.1 模型选择:三种常见市场分析模型比较 |
5.1.2 模型设计: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 |
5.1.3 模型说明:重要节点和区域 |
5.2 质量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供给-需求分析 |
5.2.1 基本类型 |
5.2.2 有效性分析 |
5.3 价格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成本-收益分析 |
5.3.1 基本类型 |
5.3.2 有效性分析 |
5.4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有效性综合分析 |
5.4.1 模型分析及结果 |
5.4.2 主要特点 |
5.5 调查数据分析 |
5.5.1 抽样调查分析 |
5.5.2 典型调查分析 |
5.5.3 居民反馈数据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设计冲突及创新 |
6.1 制度设计冲突的主要表现 |
6.1.1 产品定性模糊化:混淆不准的定性制度 |
6.1.2 供给质量理想化:高标低配的水质制度 |
6.1.3 供水类型单一化:人畜同饮的供给制度 |
6.2 制度设计失灵的内在机理 |
6.2.1 定性制度失灵分析 |
6.2.2 质量制度失灵分析 |
6.2.3 分类制度失灵分析 |
6.3 制度设计创新的基本思路 |
6.3.1 分区定性制度创新 |
6.3.2 “双通道”决策制度创新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农村饮水安全责任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及创新 |
7.1 制度落地矛盾的主要表现 |
7.1.1 责任落实基层化:“层层下移”的责任制度 |
7.1.2 融资主体空心化:“补助”“配套”的融资制度 |
7.1.3 运行管理公地化:抓大放小的运管制度 |
7.2 制度落地矛盾的内在机理 |
7.2.1 责任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
7.2.2 融资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
7.2.3 运管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
7.3 责任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
7.3.1 分段定责制度创新(CS-CS制度) |
7.3.2 创新绩效评价制度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农村饮水安全融资投入制度的两难困境及创新 |
8.1 融资投入两难的主要表现 |
8.1.1 资金分配均等化:数人头的投入制度 |
8.1.2 产品定价市场化:“以水养水”的定价制度 |
8.1.3 运管补贴低效化:逆向刺激的补贴制度 |
8.2 融资投入两难的内在机理 |
8.2.1 投入制度失灵分析 |
8.2.2 定价制度失灵分析 |
8.2.3 补贴制度失灵分析 |
8.3 融资投入制度创新思路 |
8.3.1 “阶段水价”制度创新 |
8.3.2 “需求侧补贴”制度创新 |
8.4 算例 |
8.4.1 现行制度导致工程荒废 |
8.4.2 实行制度保基本运行 |
8.4.3 创新制度多方受益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分区治理是破解农村公共产品治理失效的有效方式 |
9.1.2 市场失灵是农村饮水安全市场供给的基本特征 |
9.1.3 统筹推进是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必由之路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主持(研)课题 |
(9)降费政策有效性评估:来自中国私营企业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说 |
(一)收入归属与央地财政关系 |
(二)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变迁 |
(三)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 |
三、实证设计 |
(一)模型构建 |
(二)数据统计与处理 |
四、实证结果 |
(一)基准结果 |
(二)降费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基于地区降费力度的比较 |
五、稳健性检验与进一步讨论 |
(一)稳健性检验 |
1.共同趋势检验。 |
2.政策识别策略的影响。 |
3.混合政策检验。 |
4.财政压力和非税征管的影响。 |
5.度量方式与不同趋势。 |
6.聚类误差和数据敏感性检验。 |
(二)进一步讨论 |
六、结论与政策含义 |
(10)中国企业税费负担相关法律的国际比较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 |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及创新 |
一、本文研究思路 |
二、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企业税费负担适度的相关理论依据 |
第一节 税费负担的概念及特征 |
一、税费负担的概念 |
二、税费负担的特征 |
第二节 企业税费负担的分类 |
一、企业税收负担的分类 |
二、企业非税负担的分类 |
第三节 企业税费负担适度的理论依据 |
一、供给学派适度减税理论 |
二、收入分配正义理论 |
三、企业创新激励理论 |
四、企业纳税人权利保障理论 |
第三章 中国企业税费负担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增值税制设计不健全 |
一、增值税多档税率有违税收中性 |
二、增值税税收抵扣机制不完善 |
三、增值税优惠措施对企业缺乏引导作用 |
四、现行增值税纳税人分类模式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 |
第二节 企业所得税税制设计不科学 |
一、企业所得税税率水平较高 |
二、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形式单一 |
三、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可操作性差 |
第三节 企业非税负担不合理 |
一、政府非税收入项目缺乏法律依据 |
二、政府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过大 |
三、企业非税缴费成本高 |
第四章 国外企业税费结构法律设计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企业增值税立法经验 |
一、简单的增值税税率结构 |
二、成熟的增值税抵扣制度 |
三、合理的增值税税收优惠制度 |
四、适当的增值税纳税人的分类标准 |
第二节 国外企业所得税立法的经验 |
一、适度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水平 |
二、宽泛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范围 |
三、规范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 |
第三节 国外政府涉企非税收入立法的经验 |
一、完善的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立法 |
二、适当的政府财政对非税收入依存度 |
三、简单的政府非税收入项目 |
第四节 国外企业税费结构法律设计对我国的启示 |
一、国外的增值税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二、国外的企业所得税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三、国外的企业税费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五章 加强我国企业税费负担立法的几点建议 |
第一节 加快增值税立法的进程 |
一、简化并进一步降低增值税税率 |
二、完善增值税税收抵扣机制 |
三、发挥增值税优惠措施对企业的引导作用 |
四、简化增值税纳税人划分标准 |
第二节 适时修改我国企业所得税法 |
一、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 |
二、设立多样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形式 |
三、规范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 |
第三节 大幅降低我国涉企非税收入 |
一、提高政府非税收入项目的立法层级 |
二、适当降低非税收入占财政的比重 |
三、完善涉企非税收入的征管程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资料(含译着) |
(一)着作类 |
(二)论文类 |
(三)其它 |
二、外文资料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规范政府收入 减轻企业负担(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大连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研究[D]. 张旭东.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D]. 晋江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4]W市民营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研究[D]. 王蓉蓉. 扬州大学, 2021(09)
- [5]中小企业减税降费政策成效分析及完善对策研究 ——以A县为例[D]. 张容容. 河北大学, 2021(02)
- [6]减税降费对地方财政可持续影响的研究 ——以J省为例[D]. 周超.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7]减税降费和社保归税务征收后惠来县中小微企业税务负担研究[D]. 刘水京.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8]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D]. 陈敏. 西南大学, 2020(05)
- [9]降费政策有效性评估:来自中国私营企业的证据[J]. 彭飞,毛德凤,吕鹏. 经济学动态, 2020(08)
- [10]中国企业税费负担相关法律的国际比较与借鉴[D]. 梁宝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