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出生体重儿的急救与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真真,张先红,赵文静[1](2022)在《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转运模式及结局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医联体及产儿联盟模式下的新生儿转运模式对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诊疗现状。方法:选取2017年—2019年我院院前急救主动转运的350例存活的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针对转运团队、设备、流程进行改善,实施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分组分区管理,辅以多学科协作的门诊随访等一系列措施对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全程管理。结果:350例患儿根据病案系统诊疗结局分为医嘱离院组患儿(279例)及非医嘱离院组(71例),医嘱离院组患儿在孕母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问题、妊娠期宫颈环扎术、Apgar 1 min评分、Apgar 5 min评分、转运前气管插管、转运中使用呼吸机、转运团队等待生产等方面上与非医嘱离院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前端管理要从有高危因素孕母的宫内转运开始管理,新生儿院前急救根据此类患儿情况加强呼吸支持,改善这类患儿远期生存质量。
马金红,张迪,李梦娇,高媛媛,刘静,李晶[2](2021)在《个性化发育支持联合家庭干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格发育、脑功能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个性化发育支持联合家庭护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格发育、脑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44例分为2组,每组7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发育支持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发育支持联合家庭护理模式。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的体格发育情况、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分及家属满意度。结果经过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纠正胎龄40周时体格发育指标身长及体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纠正胎龄40周时NBNA评分正常人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纠正胎龄40周时aEEG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个性化发育支持联合家庭护理模式有助于其体格发育,还可促进其脑功能发育,提高家属满意度。
吴银霞,邓水莲,陈静谊[3](2021)在《提高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率的临床实践》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提高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率的临床实践。方法方便选择2018年3月—2020年1月极/超低出生体重儿患儿72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6例)和对照组(n=36例)。研究组则给予系统化的母乳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宣教及护理,干预后以住院时间、母乳喂养率、并发症发生率、患儿生长情况完成对护理效果评估。结果研究组干预后住院时间为(36.14±8.47)d,短于对照组(40.96±8.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5,P=0.020);研究组母乳喂养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0,P=0.011);研究组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发生率分别为13.89%、8.33%、8.33%,低于对照组的38.89%、41.67%、3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2、10.667、8.036,P=0.016、0.001、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体质量、身长、头围生长率依次为(15.04±3.16)g/(kg·d)、(0.86±0.26)cm/周、(0.65±0.21)cm/周,均优于对照组的(11.25±2.82)g/(kg·d)、(0.72±0.21)cm/周、(0.52±0.16)cm/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9、2.513、2.954,P=0.020、0.014、0.004)。结论提高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给予系统化的母乳管理可明显提升母乳喂养率,有助于改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羊芸,潘云,汪吉梅,秦怡[4](2021)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产房-NICU实施一体化体温管理的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究极低出生体重儿产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实施一体化体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产科收治的10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根据护理方法不同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患儿(50例)产房至NICU常规体温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50例)产房至NICU实施一体化体温管理,比较两组患儿入NICU时低体温率、入NICU时2 h低体温率、入NICU时12 h低体温率、患儿并发症率、患儿体质量增长情况、恢复体质量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入NICU时低体温率(50.00%)、入NICU时2 h低体温率(20.00%)、入NICU时12 h低体温率(4.00%)均低于对照组(80.00%)、(40.00%)、(4.00%)(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率(18.00%)低于对照组(3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增长情况优于对照组,恢复体质量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产房至NICU实施一体化体温管理效果良好,可较好保证患儿体温,降低患儿并发症率,患儿体质量恢复良好,患儿住院时间短。
杨美[5](2021)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构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权重,为护理管理者和临床工作者评价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善。方法1.以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等为关键词,运用文献回顾、内容分析法等方法筛选有价值的中外文献,提取潜在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2.拟定访谈提纲,通过半结构访谈进一步获取补充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临床评价指标。3.召开专家小组会议进一步讨论确定各指标的名称、类别、计算公式、收集方法。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指标,初步拟定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4.根据初拟的早产儿呼吸窘迫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编制函询问卷,采用Likerts5级评分法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运用德尔菲法向新生儿危重症护理、护理管理、新生儿临床医学等领域的24名专家进行了3轮专家函询。5.运用SPSS24.0对专家函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yerarchy Process,AHP)建立指标层次结构模型,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各指标权重。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4篇文献,两名分析员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为理论指导结合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专病特点,初步提取41项三级指标,将同一类别相近指标整理归纳11项二级指标。2.分析访谈资料根据访谈结果补充9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3.经专家讨论认为初步提取的指标符合其分类类别,根据专家意见新增10项指标。初步拟定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池,共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59项。4.三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0.00%、92.86%、92.31%,专家权威系数为0.88,说明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较高。而三轮函询的Kendall W协调系数分别是0.303、0.212、0.236,非参数检验P<0.05,反映了专家意见具有一致性。最终构建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3项,三级指标43项。5.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和两两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系数CR<0.1,权重分配合理。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结构指标(0.1958)、过程指标(0.4934)、结果指标(0.3108)。二级指标权重前三位分别为:NICU专科护理(0.1383)、产房复苏(0.1383)、院内感染(0.1026)、安全不良事件(0.1026)。三级指标权重前三位分别为:黄金时间段复苏规范执行率(0.092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0.0684)、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0.0684)。结论参加3轮函询的专家的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较高,地域分布广泛,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信度高。构建形成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涵盖了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可操作性强,具有较好的系统性、科学性。可为临床深入评价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钟莉芳[6](2021)在《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根据早产儿的特点制定集束化护理措施,探讨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预防或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便利取样,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昌市某三甲医院新生儿室收治住院的90例早产儿,使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早产儿护理常规护理:保证适宜的暖箱温度及湿度;提供舒适的体位;预防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血糖稳定;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内容包括非营养性吸吮、重力喂养、腹部按摩、音乐疗法。对比两组早产儿各项喂养不耐受指标的发生率、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实施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后第14天体重、头围、身长的增长情况。采用双人录入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对两组早产儿的住院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数进行描述,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或连续校正的?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单纯性呕吐(4.4%)、单纯性腹胀(2.2%)、单纯性胃潴留(6.6%)、腹胀+呕吐(2.2%)、腹胀+胃潴留(2.2%)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单纯性呕吐(17.8%)、单纯性腹胀(15.6%)、单纯性胃潴留(22.2%)、腹胀+呕吐(13.3%)、腹胀+胃潴留(15.6%)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6.18±0.86)天、达全胃肠喂养时间(12.89±3.08)天、胃管留置的时间(10.89±0.52)天、住院时间(16.42±0.71)天均短于对照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8.78±0.93)天、达全胃肠喂养时间(16.04±3.66)天、胃管留置时间(14.29±0.46)天、住院时间(23.62±0.9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观察组给予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14天后体重的增长量(0.21±0.08)Kg、头围的增长量(1.26±0.22)cm、身长的增长量(1.86±0.51)cm均高于对照组14天后体重的增长量(0.10±0.04)Kg、头围的增长量(0.71±0.15)cm、身长的增长量(1.04±0.2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改善吸吮及吞咽功能,提高从管饲喂养向经口喂养转化的过程,缩短胃管留置时间,促进早产儿早日恢复至出生体重,缩短达到完全肠内喂养时间,加快早产儿体格的增长,从而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促使其早日出院,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赵晓雯[7](2020)在《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及信效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早产儿从医院到家庭过渡期早产儿父母、新生儿科医生、护士对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的认知体验,为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提供参考依据。2.针对目前早产儿从医院到家庭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工具的不足,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并对量表进行初步信效度检验。方法:1.质性研究: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拟定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的方式,选取2019年6月~2019年8月在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父母、该院NICU的医生和护士共14例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提取主题,为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的维度和条目池提供参考意见。2.建立量表条目池:通过文献回顾及质性研究,以知信行理论为基础,建立量表条目池。3.Delphi专家函询法: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邀请21名早产儿护理相关领域的医疗、护理、儿童保健、护理教育等专家对量表条目评价。条目筛选采用界值法(量表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界值、变异系数界值和条目重要性赋值满分率),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对量表条目进行修改。4.信效度检验: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5月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NICU出院或即将出院的早产儿父母41 1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项目分析、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外部稳定性信度等方法初步检验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的信效度。结果:1.共访谈8名早产儿父母、3名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医生、3名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护士,通过分析提炼,凝练出5个主题,分别为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出院准备度、社会支持、照护能力现状。其中主题认知体验包括两个副主题:照护早产儿与足月儿之间存在不同,父母照护能力影响早产儿的成长。情感体验包括两个副主题:对迎接早产儿回家的期待,对独立照护早产儿的担忧与紧张。出院准备度包括四个副主题:环境及物品准备、照护态度、照护知识、照护技能。社会支持包括四个副主题:家人支持能够帮助早产儿父母更好的应对,社会资源有助于父母学习知识与技能,医院继续医疗支持起主要作用,社区医疗支持功能缺乏。2.本研究在质性访谈基础上结合文献回顾,共得到了包含40个条目的量表条目池。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5.2%和90%,2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904和0.903。第一轮条目筛选的界值为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3.49、变异系数0.20、条目赋值满分率58%。第二轮条目筛选的界值为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3.35、变异系数0.18、条目赋值满分率55%。根据专家函询结果,第一轮共删除3个条目,同时合并、修改及增加部分条目,形成了具有4个维度37个条目的第二轮专家函询表。第二轮又删除2个条目,修改2个条目,形成了具有4个维度35个条目的量表初稿。两轮专家函询结束后,各条目的重要性赋值均数为3.39-4.00,变异系数为0.00~0.17。第一轮专家函询Kendall’s W为0.190,第二轮Kendall’s W为0.302,体现了专家意见的统一性。3.项目分析中,条目1、30、34分别在6项项目分析(决断值、条目与总分相关、分量表校正条目与总分相关、删除条目后的α系数、共同性和因素负荷量)中各有一项不符合项,暂未达到删除标准(删除有两项及以上不符合要求项的条目),暂时保留,共35个条目。4.量表的内容效度采用条目水平内容效度指数(I-CVI)和量表水平内容效度指数(S-CVI)评价。本量表I-CVI取值范围是0.88~1.00,所有条目的条目水平内容效度都大于标准值0.78,表示35个条目的内容效度较高;总量表的量表水平内容效度为是0.975,表明所有函询专家对量表内容认同度较高,编制量表的内容效度较高。结构效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来评定。第一轮探索性因子分析中,萃取因子,正交旋转后发现因子之间存在共同性,采用直接Oblimin斜交转轴法旋转后得到4个因子,累积解释变异量为72.48%,与量表预设维度基本一致。根据前期理论基础及条目内容,将4个公因子命名为“照护知识”、“照护态度”、“照护技能”、“社会支持”,最终形成了包含4个维度,35个条目的最终版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修正模型后χ2/df=2.13,CFI=0.927,TLI=0.922,SRMR=0.073,RMSEA=0.061,模型拟合良好。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5.量表的信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分半系数)和外部稳定性信度(再测信度系数)来评定。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55;量表的四个维度的α系数为0.926~0.957。总量表的分半系数为0.978,量表的四个维度的分半系数为0.863~0.934。前后间隔2周的再测信度系数总量表为0.889,四个维度分别为0.715~0.821。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结论:1.照护早产儿与照护足月儿存在不同,早产儿从医院向家庭过渡期,其父母的照护能力能够影响早产儿的生长,目前国内在早产儿出院时对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缺乏,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普遍不能达到要求。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应多关注早产儿父母的教育与培训,提供资源与支持,加强父母照护能力评估,促进早产儿平稳过渡。2.本研究完成了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的编制,本量表最终包括照护知识、照护态度、照护技能、社会支持4个维度35个条目。初步信效度检验证实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估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的客观工具。
王兰[8](2020)在《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构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并探讨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在PICC置管早产儿导管保护中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质量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成立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研究小组,基于文献回顾、结合目标导向理论及早产儿PICC在临床中的使用,制定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初稿),通过组织专家小组会议确定终稿。第二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本地区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7月至12月住院的40例PICC置管患儿设为对照组,该组患儿PICC实行常规导管护理;将2018年2月至7月住院的40例PICC置管患儿设为观察组,对护理人员培训后,该组患儿接受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护理。比较两组PICC置管早产儿的导管移位程度、导管移位矫正成功率、导管非计划拔管率、导管相关性感染率。结果第一部分:(1)形成了《早产儿PICC导管移位风险等级评估表》(终稿)。(2)形成了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终稿)。第二部分:(1)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插管日龄、出生体重及病因分布上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有同质性。(2)两组PICC导管移位程度比较:置管2周,两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胸片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移位,其中观察组中重度移位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40%,两组移位程度具有明显差异(P<0.05);拔管前,观察组30%末次胸片示发生中重度移位,对照组70%发生中重度移位,两组移位程度具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PICC移位矫正结果比较:观察组导管移位率82.5%,均100%导管矫正成功,其中自发矫正成功率90.9%、人工矫正成功率9.1%,无1例导管重置;对照组导管移位率97.5%,92.3%正位成功,其中自发矫正成功率71.79%、人工矫正成功率20.51%,导管重置率占7.7%,两组移位矫正结果具有明显差异(P<0.05)。(4)两组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导管留置期间,观察组无1例发生非计划拔管,平均留置时间(20.25±7.66)d;对照组非计划拔管率12.5%,平均留置时间(15.36±5.92)d,两组导管非计划拔管率、平均留置时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5)两组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比较:置管7天,观察组患儿细菌培养阳性率3.28%,未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对照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1.56%,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1.56%,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置管14天,观察组患儿细菌培养阳性率1.56%,未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对照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6.24%,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3.17%,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采取统一、规范、精准护理措施,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提供了新的模式。其临床应用可以可有效预防PICC导管移位、降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在提高导管正位成功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魏宁[9](2020)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父母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的主要照顾者,其照顾能力与极低出生体重儿远期生存质量息息相关。通过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并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构建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第二部分是干预方案的实施与效果评价。1.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通过回顾文献、理论指导,形成干预方案初稿,后经专家咨询和访谈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完善干预方案,形成实施稿。2.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实施与评价。本部分研究采用量性研究的方法进行干预方案的实施与评价,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入住河南省某医院早产儿重症监护室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其父母。采用信封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实施家庭参与式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住院护理。在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后1个月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患儿父母的照顾能力、自我效能、焦虑得分和患儿的临床结局指标,评价干预效果。应用SPSS21.0分析资料,主要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描述性统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00例,流失6例,有效样本量94例,其中干预组47例,对照组47例。结果显示:1.干预后两组父母照顾能力得分比较干预组父母照顾能力总分由入院时(49.34±4.13)分提高到出院时(71.70±6.55)分,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父母照顾能力显着提高。2.干预后两组父母自我效能得分比较干预组父母自我效能总分由入院时(16.89±3.32)分提高到出院时(29.94±4.30)分,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父母自我效能总分高于对照组,且两组自我效能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3.干预后两组父母紧张焦虑得分比较干预组父母紧张焦虑得分由入院时(134.96±5.44)分降至出院时(79.53±5.05)分,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干预后两组患儿临床结局指标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结局指标在母乳喂养率、喂养不耐受率、再入院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有助于提高父母照顾能力和自我效能水平,同时缓解父母焦虑情绪。2.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有益于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结局,促进其恢复健康。
陈元[10](2020)在《71例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点及早发、晚发新生儿VAP的差异性,为新生儿VAP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机械通气≥48小时的33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符合VAP诊断标准将332例患儿分为VAP组和非VAP组;根据发生VAP时机械通气时间将VAP组又分为早发VAP组(机械通气时间<5天)和晚发VAP组(机械通气时间≥5天)。对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合并症、机械通气情况、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法探讨早发和晚发VAP的危险因素。结果:1.一般情况:共332例患儿纳入研究,非VAP组261例,VAP组71例,其中早发VAP组24例,晚发VAP组47例,新生儿VAP发病率为21.4%。VAP组平均胎龄(31.7±4.8)周,平均出生体重(1830±973)g,非VAP组平均胎龄(35.5±3.7)周,平均出生体重(2596±851)g,非VAP组平均胎龄及出生体重均大于VAP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合并症、实验室检查及治疗:VAP组合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肺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窒息的比例高于非VAP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AP组平均血清白蛋白(28.09±4.37)g/L,非VAP组平均血清白蛋白(30.28±3.53)g/L,VAP组平均血清白蛋白水平小于非VAP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P组输入红细胞悬液比例高于非VAP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机械通气及预后情况:与非VAP组相比,VAP组气管插管次数更多、机械通气时间更长、住院时间更长、病死率更高,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早发VAP和晚发VAP的比较:早发VAP组平均胎龄(33.6±4.7)周,平均出生体重(2197±1120)g,晚发VAP组平均胎龄(30.7±4.6)周,平均出生体重(1648±840)g,晚发VAP组平均胎龄及出生体重均小于早发VAP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晚发VAP组合并NRDS、BPD的比例高于早发VAP组,早发VAP组入院时合并危急重症比例高于晚发VAP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晚发VAP组输入红细胞悬液次数高于早发VAP组,且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长于早发VAP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胎龄小、出生体重低、机械通气时间增加、气管插管次数增多、住院时间延长、合并NRDS、合并窒息、白蛋白水平低、输入红细胞悬液(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早发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机械通气时间增加、气管插管次数增多;影响晚发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机械通气时间增加、气管插管次数增多、住院时间延长、合并NRDS(P<0.05)。结论:1.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轻、插管次数越多、机械通气时间越长,新生儿VAP的发病率则越高;2.晚发VAP患儿胎龄更小、出生体重更轻,合并NRDS和BPD的比例更高,而早发VAP患儿入院时合并危急重症比例更高;3.与早发VAP患儿相比,晚发VAP患儿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更长、住院期间输入红细胞悬液次数更多;4.影响早发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机械通气时间增加、气管插管次数增多;影响晚发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机械通气时间增加、气管插管次数增多、住院时间延长、合并NRDS。
二、低出生体重儿的急救与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出生体重儿的急救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转运模式及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医联体及产儿联盟转运模式 |
1.2.1 转运团队 |
1.2.2 转运设备 |
1.2.3 NICU集中管理 |
1.2.4 门诊随访 |
1.2.5 多学科协作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及孕母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 |
2.2 两组转运中的处置情况比较(见表2) |
3 讨论 |
4 小结 |
(2)个性化发育支持联合家庭干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格发育、脑功能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发育支持护理及出院宣教指导,内容包括: |
1.3.1.1 减少环境刺激: |
1.3.1.2 给予充足的营养支持: |
1.3.1.3 做好体位管理: |
1.3.1.4 进行音乐抚触护理: |
1.3.1.5 出院宣教指导: |
1.3.2 观察组: |
1.3.2.1 个性化发育支持护理: |
1.3.2.2 家庭护理培训与指导: |
1.4 观察指标 |
1.4.1 体格发育指标: |
1.4.2 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6]: |
1.4.3 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分: |
1.4.4 家属满意度: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2组患儿体格发育情况比较 |
2.2 2组NBNA评分比较 |
2.3 2组aEEG评分比较 |
2.4 2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3.1 个性化发育支持联合家庭护理有助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格发育 |
3.2 个性化发育支持联合家庭护理可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脑功能发育 |
3.3 个性化发育支持联合家庭护理可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家属满意度 |
(3)提高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率的临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
2.2 两组母乳喂养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
2.3 两组患者生长指标比较 |
3 讨论 |
(5)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理论模型与相关概念 |
4.1 Donabedian模型 |
4.2 护理质量 |
4.3 护理质量指标 |
4.4 早产儿 |
4.5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
5 技术路线图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半结构访谈法研究对象 |
1.2 专家会议法研究对象 |
1.3 德尔菲法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研究 |
2.2 半结构访谈 |
2.3 专家会议 |
2.4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 |
2.5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3 统计学方法 |
4 质量控制 |
4.1 指标体系初步拟定阶段 |
4.2 德尔菲专家函询阶段 |
4.3 统计分析阶段 |
结果 |
1 文献研究结果 |
2 半结构访谈内容提炼结果 |
3 专家会议结果 |
4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
5 指标权重结果 |
讨论 |
1 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分析 |
2 德尔菲专家函询的可靠性分析 |
3 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专病护理特色 |
3.1 结构指标着眼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所需的基本要素 |
3.2 过程指标聚焦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救治的重点环节 |
3.3 结果指标体现了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效果 |
4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4.1 结构指标权重分析 |
4.2 过程指标权重分析 |
4.3 结果指标权重分析 |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
2.1 创新性 |
2.2 局限性 |
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6)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集束化护理的概念及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
1.2.2 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的积极促进作用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技术流程图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1.4 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 |
2.1.5 样本量估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标准化培训 |
2.2.2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的实施 |
2.2.3 肠内营养喂养方法 |
2.2.4 一般临床资料及观察指标 |
2.2.5 经口喂养准备的评估 |
2.2.6 测量方法 |
2.2.7 质量控制 |
2.2.8 数据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指标比较 |
3.3 两组早产儿临床相关时间指标比较 |
3.4 两组早产儿第14天生长发育指标增长量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有利于改善早产儿喂养耐受性 |
4.2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有利于缩短早产儿临床相关时间 |
4.3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
6.1 研究的创新点 |
6.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喂养支持策略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及信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早产儿概述 |
2.2 早产儿过渡期概述 |
2.3 父母照护能力概述 |
2.4 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工具 |
第三章 过渡期早产儿父母感受及照护能力的质性研究 |
3.1 概述 |
3.1.1 质性研究 |
3.1.2 研究对象 |
3.1.3 研究方法 |
3.1.4 资料收集 |
3.1.5 资料分析及处理 |
3.1.6 伦理原则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 |
4.1 构建量表条目池 |
4.2 初始量表编制 |
4.2.1 量表条目筛选方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4.2.2 量表条目筛选标准 |
4.2.3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
第五章 《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信效度检验 |
5.1 研究对象 |
5.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结果 |
5.4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性 |
6.3 研究的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理论基础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操作性定义 |
5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 |
研究方法 |
1 成立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研究小组 |
2 制定《早产儿PICC导管移位风险等级评估表》 |
3 构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 |
研究结果 |
第二部分 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应用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样本量估算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及测量工具 |
5 资料收集 |
6 统计方法 |
7 伦理原则 |
8 质量控制 |
研究结果 |
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
2 两组PICC导管移位程度比较 |
3 两组PICC移位矫正结果比较 |
4 两组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情况比较 |
5 两组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率比较 |
讨论 |
结论 |
研究创新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9)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我国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流行病学现状 |
1.2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面临诸多挑战 |
1.3 父母参与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的益处 |
1.4 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 |
1.5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
3.1 操作性定义 |
3.2 理论依据 |
3.3 技术路线 |
对象与方法 |
1 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 |
1.1初步构建干预方案 |
1.2 修订干预方案 |
1.3 形成干预方案实施搞 |
2 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实施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3.1 干预方案构建阶段 |
3.2 干预方案实施阶段 |
3.3 资料收集阶段 |
3.4 资料分析阶段 |
4 伦理原则 |
结果 |
1 研究对象流失情况 |
2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父母基线资料的均衡比较 |
3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比较 |
4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自我效能比较 |
5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紧张焦虑比较 |
6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结局指标比较 |
讨论 |
1 干预方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的影响 |
1.1 有助于提高父母照顾能力 |
1.2 有利于提高父母自我效能水平 |
1.3 有益于缓解父母焦虑情绪 |
2 干预方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
2.1 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短期效果不明显 |
2.2 有益于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状况 |
2.3 有利于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一个月内再入院率 |
结论 |
1 研究主要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2.1 创新性 |
2.2 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产儿不同护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71例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新生儿VAP的发病情况 |
2. 早发VAP和晚发VAP的比较 |
讨论 |
1. 一般情况 |
2. 合并症 |
3. 实验室检查和治疗 |
4. 机械通气及预后 |
5. 早发VAP和晚发VAP的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研究进展 |
一、诊断标准 |
二、辅助检查 |
三、流行病学及高危因素 |
四、发病机制及病原菌 |
五、预防和治疗 |
参考文献 |
英汉双解缩略词 |
致谢 |
四、低出生体重儿的急救与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转运模式及结局分析[J]. 刘真真,张先红,赵文静. 循证护理, 2022(05)
- [2]个性化发育支持联合家庭干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格发育、脑功能发育的影响[J]. 马金红,张迪,李梦娇,高媛媛,刘静,李晶. 河北医药, 2021(14)
- [3]提高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率的临床实践[J]. 吴银霞,邓水莲,陈静谊. 中外医疗, 2021(21)
- [4]极低出生体重儿产房-NICU实施一体化体温管理的效果[J]. 羊芸,潘云,汪吉梅,秦怡.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12)
- [5]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杨美. 青岛大学, 2021(02)
- [6]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D]. 钟莉芳. 南昌大学, 2021(01)
- [7]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及信效度研究[D]. 赵晓雯. 山东大学, 2020(02)
- [8]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王兰. 青岛大学, 2020(01)
- [9]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D]. 魏宁. 郑州大学, 2020(02)
- [10]71例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D]. 陈元. 苏州大学, 2020(02)
标签:早产儿论文; 低出生体重儿论文; 出生体重论文;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论文; 新生儿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