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冲编码器在变频电梯定位中的一种设计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闫秀联,朱晓磊,储天[1](2019)在《基于脉冲编码器的教学电梯定位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介绍了教学电梯设计与集成时脉冲编码器参数的选择方法,论述和计算了电梯运行的关键参数,设计并应用了一种利用高速脉冲进行电梯平层定位的方法。
张旻[2](2018)在《输送机定位控制中旋转编码器的技术运用与实践》文中认为在使用旋转编码器实现定位控制之前,我们使用的定位方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传感器定位、另一种是时间定位。传感器定位准确度较高但是局限性较大,传感器定位是通过调节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编写PLC程序来实现的。传感器定位缺点:传感器的使用数量有限对应的定位点太单一,一个传感器只能实现一个点的定位,如果需要多点定位的话传感器定位的方法就不太理想。时间定位采用的是纯PLC程序控制,通过工件在输送机上的运动时间来确定它
杜广荣[3](2015)在《弱磁控制在电梯同步电机控制系统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相对紧凑,人们对电梯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安全、舒适的前提下不断地追求节能、高效,电梯的运行速度、运行效率成为行业竞争的关注点。随着永磁同步电机的广泛应用,基于调速范围的扩展,弱磁控制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电梯设计时,按额定负载进行驱动系统的功率设计,但在实际应用中,电梯更多的运行在低负载的工况下,系统功率并没有完全得以应用。基于电梯运行效率的追求,利用部分闲置的功率,弱磁控制能够让电梯在低负载的工况下,运行在额定速度以上,更好地适应现代楼宇高效垂直运输的需要。论文以永磁同步电机为研究对象,分析弱磁扩速的矢量控制原理及电流控制方法。结合电梯运行工况的特点,通过轿厢称重装置,实现轿厢轻负载运行的判断,在保证电机额定功率、额定电压运行的情况下,通过d轴电流的计算给定,提升电梯的实际运行速度。该方法控制精度高、稳定、可靠,工程实践性强。论文对电梯弱磁控制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进行了说明。硬件方面,简单介绍了控制回路、电源回路、驱动及保护回路、检测回路的设计点,主要论述主回路相关器件的设计思路,重点阐述了IPM模块、散热器、制动电阻等功率器件的计算选型。软件方面,简单介绍系统的软件架构,着重说明实现电机控制的程序设计流程,指出弱磁调速d轴电流给定及PI调节器参数确定的工程实现方法。通过PSIM仿真软件对以上d轴电流给定的控制方法进行电机控制模型的仿真,并结合电梯样机的测试数据进行分析,仿真及测试结果与理论基本相符,验证了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蒙忠欢[4](2015)在《太阳能变频水泵系统及其节能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决当前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就必须大力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的利用将被当作今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太阳能水泵系统是一种典型高效利用太阳能的手段,主要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来驱动水泵运行。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水泵电机的调速技术当作节能的至关重要的手段,具有高精度、高效率、高性能等优点使其成为本设计的首选装置。本设计通过综合研究太阳能水泵系统和变频恒压调速系统,把两个系统有效结合运用在实际供水工程,对今后的发展很很大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本设计主要以WQ3-20-0.75的试验泵为基础,通过分析该试验泵的性能参数来对太阳能系统的合理配置,例如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逆变器、变频器的选取设计等,使其运行过程中能提供稳定电源。对试验泵进行性能参数和尺寸分析,对比分析几种供水方案,得出变频恒压供水是较符合运行条件和节能的方式,并对恒压设备的配置做出分析计算。最后根据两个系统合理有效的搭配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太阳能变频水泵系统,并对其进行成本比较和节能效果分析。通过对整个系统的设计、试验研究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出的节能效果分析验证,发现太阳能变频水泵系统节能效果显着,在实际应用中是经济可行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效益。
鞠俊[5](2014)在《大型造船龙门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造船工业近几年发展很快,带动了造船龙门起重机的快速发展进步,特别是大跨距、大吨位的大型造船龙门起重机的广泛应用。在现代化的造船企业大型造船龙门起重机主要用于船坞、船台等的船体建造场地上,完成船体分段垂直升起和下降、平移行走和空中翻身等功能的吊装任务。由于其结构庞大,负载吨位都在几百吨以上,所以它的电气控制系统必须要精准可靠。本文首先介绍了大型龙门起重机目前的发展现状r.按主回路、控制回路和安全回路三部分详细论述了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的构成,并介绍了造船龙门起重机的通用技术原理,完成了对电气控制系统的选型设计。在整个设计当中主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整体的安全性、整体的稳定性和整个系统的综合性价比,基于现场实际的控制要求,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设计供电系统的形式、电动机和驱动系统变频器的选型计算、确定主回路和控制系统单线图系统软硬件的选型,以及本次设计的关键点一同步控制和大车刚柔腿的的纠偏控制的实现。本文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一工厂大型船舶生产线的一台400吨大型造船龙门起重机项目为背景,按照实际控制要求,对其电气控制系统整体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本项目在2012年12月投入运行,目前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黄庆武[6](2013)在《高炉卷扬机调速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高炉上料卷扬机是高炉的关键设备之一,当前国内多数1050m3级高炉的主卷扬机的调速方式采用转子串电阻调速,这一调速方式往往由于电阻容易烧毁等问题出现料车“挂顶”等故障,严重影响生产,继续新的有效控制方法加以解决。可见,针对高炉卷扬机调速控制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以8#高炉卷扬上料系统改造为背景,展开针对异步电机这一较为复杂的控制对象的控制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高炉卷扬上料系统的工艺过程与特点,详细介绍了交流电动机调速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并系统研究与分析了异步电机参数辨识与状态估计方法以及交流电动机各种调速方法的特点。然后,对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的矢量控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理论。通过转速的估计和转子磁链的观测,异步电机带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可增加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研究表明,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的矢量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静态和动态性能。因此,本工程实践选择矢量控制变频器实现上料系统控制。针对被控对象与工艺要求,首先设计了基于矢量控制的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实现方案。在电力电路设计一般规律指导下,充分考虑系统控制的实时性、安全性以及控制电路的抗干扰性能,通过设备选型、关键参数设置等工作,并对硬、软件进行了优化设计,从而,完成交频调速控制系统设计。依据控制系统设计,通过设备安装、调试,最终实现主卷扬上料系统控制,该系统运转良好,达到生产工艺要求,有效解决了主卷扬上料控制问题。
王吉明[7](2011)在《造船龙门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造船业的迅速发展,造船龙门起重机得到了高速的发展。造船龙门起重机用于船厂船体制作场所(船坞、船台等)对船体分段进行搬运。具有起升、平移、行走、抬吊、合拢和空中翻身等多种作业功能,其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直接决定了造船厂生产的安全、效率和产品效益。本文在对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包括起重机通用技术和安全保护技术介绍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造船龙门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起重机电气系统主要需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系统的安全性、系统的稳定性和性价比;基于控制需求分析,造船龙门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供电系统方案设计、驱动系统和电机的选型计算、系统单线图的确定、大车刚腿和柔腿之间的纠偏控制,以及系统硬件和软件的选型。本文以广州龙穴造船有限公司2台600吨/200米和2台600吨/176米大型造船龙门起重机(Goliath Gantry Crane-GGC)项目为背景,根据现场控制要求,对大型造船门机电气控制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考虑到造船龙门起重机控制系统对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和灵活性的要求,以及主站与变频器及编码器等通讯的要求,PLC系统选用西门子公司S7-400系列的PLC,变频驱动系统选择AFE主动前端整流回馈单元加逆变器的组态形式,并采用PROFIBUS-DP现场总线实现造船龙门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的网络配置方案。本项目在2009年9月第一台投入运行,09年11月第二台投入运行,10年2月第三台投入运行,10年5月第四台投入运行,目前4台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韩晏鑫[8](2010)在《变频调速型电动执行机构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电动执行机构以电能为动力,接受来自调节器的标准信号(模拟量或数字量),通过将这些信号变成相对应的机械位移来自动改变操作变量,以达到对被调参数进行自动调节的目的,使系统按预定要求工作。电动执行机构在核电、冶金、石油、化工、电力、水力和大型煤化工等行业的过程自动控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的可靠性、安全性、实时性等要求越来越高。国外公司因起步较早、技术垄断,所以一直占据着我国智能电动执行机构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国内对电动执行机构的研究落后于国外,因此,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国产智能电动执行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当前国内外电动执行机构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并根据现今流行电动执行机构的特点,设计完成了一款变频调速型电动执行机构。该系统由飞思卡尔的16位单片机对系统进行总体调度,功率回路部分采用交-直-交变频结构,选用适合小功率装置的PIM(功率集成模块)作为逆变器件,开关速度快,在PIM后加IR2233驱动芯片驱动三相交流感应电机,其工作电压可高达1200V。逆变部分的PWM控制信号由三相感应电动机控制芯片MC3PHAC产生,减轻了单片机的负担,使设计更具模块化。由于实际工作情况要求在系统掉电时仍能实时检测和显示阀门开度,因此,在阀位检测部分采用系统供电和电池供电互相切换的办法,当系统无外部电源供电时,由电池继续供电,保证阀位检测不间断。由于VVVF控制技术在电机低速大转矩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电机不能启动,因此本文考虑使用间接磁场定向控制(IFOC)算法来弥补VVVF控制的不足。磁场定向控制算法涉及到坐标转换和逆变换、PI调节、转速和位置估计以及SVPWM等诸多模块,软件设计上难度较大,但解决了电机在低速大转矩时的问题。本文在PSIM软件上建立间接磁场定向控制算法的仿真模型,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并将间接磁场定向控制算法应用于以ARM CortexM3为控制芯片的硬件平台上,设计实现了该算法。
秦凡[9](2010)在《门座式起重机变幅机构的变频调速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港口门座起重机是港口装卸作业的主要起重设备。为了适应集装箱发展的需求,可以进行集装箱的多用途门座起重机开始在我国生产。这种起重机具备原来的吊钩、抓斗两用性能外,还配有集装箱专用吊具,适于多种工况。起重机机械的发展与控制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变频技术、PLC、计算机控制、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港口起重机械的控制水平有了质的飞跃,随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力传动领域正发生着由交流调速取代直流调速和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取代模拟技术的革命。本文致力于门座式起重机的控制和运行,以PLC为核心,依托PLC和变频器的组合,从整机的变频调速控制系统出发,重点讨论了门机的四个控制过程中的变幅机构的控制过程,保护原理,并详细介绍了其实现方法,很好的实现了控制的有效性,系统工作的稳定性以及保护系统的可靠性。文中综述了门机变频调速系统的发展,确立了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为控制核心,对门机的控制系统做了总体设计,包括调速系统和PLC的程序设计及其监控系统。以门座起重机的变幅运行为重点,采用变频调速控制并用PLC监控,在东南船厂MQ4035多用途门座起重机电控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的,为设计开发类似机械系统自动控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作为工业自动化的三大支柱(PLC、机器人、CAD/CAM)之一的PLC,它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通用的工业自动控制装置。它具有体积小、功能强、灵活通用、维护方便等一系列优点,特别是其高可靠性和恶劣工业环境的能力更是深受用户好评,因而在冶金、能源、化工、电力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起重机这一特殊领域,变频调速技术的运用使得起重机的整体性能得到较大提高,其可靠性好、高品质的调速特性、节能效益显着的特性使得具有变频调速性能的起重机械具有令人满意的运行效果。
刘爱民[10](2009)在《高压断路器圆筒型直线感应电机操动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压断路器操动机构是决定断路器操控性能的重要部件之一。结合圆筒型直线感应电机(C-LIM)的性能优点,本文提出了应用于高压断路器的新型C-LIM操动机构。电机机构驱动具有无需传统操动机构依靠机械传动的连杆和锁扣等复杂零部件、操作噪声低、响应快速、能优化预定行程曲线、可控性高、易于与综合自动化监视系统的连接和提高状态监测范围等优点,适用于中高压断路器的操动机构,电机驱动为高压断路器操动机构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从40.5kV真空断路器操动机构运动特性入手讨论了C-LIM结构和参数的选择对性能的影响,对C-LIM进行了电磁设计。根据C-LIM机构动作形式及C-LIM机构设计要求,提出把兼有进化计算和群智能的全局优化算法—邻域拓扑粒子群优化算法引入到电机优化设计中,实现了C-LIM的优化设计。对优化后的C-LIM进行瞬态特性仿真分析,针对电机的结构变化涉及到的初级每极每相槽数、气隙长度和次级材料属性等参数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计算了不同材料次级下C-LIM起动过程中单一时刻的磁感应强度分布、磁力线、电流密度及气隙磁密曲线;研究了C-LIM不同气隙长度和不同次级材料属性对C-LIM推力和速度的影响。根据C-LIM特有的边缘效应,建立了按转子磁链定向dq同步旋转等效电路的C-LIM矢量控制数学模型和针对断路器动触头理想分合闸速度曲线的C-LIM运动曲线数学模型,对C-LIM机构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对动态纵向边缘效应进行补偿后,系统的动态特性得到提高;电机电磁推力满足断路器整个行程阶段系统运动的需要,速度的跟随性能较好,系统稳定。提出将直线伺服电机应用到高压断路器操动机构中,采用矢量控制策略、DSP技术实现了C-LIM机构的伺服控制。该系统采用电流环为内环速度环为外环的双闭环控制,具有控制精度高,起动推力大,动态响应快等特点,保证了输出力特性与断路器负载特性的配合。完成了满足40.5kV真空断路器工作要求的国内首台C-LIM样机制作,并在40.5kV真空断路器上进行了安装调试。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够使触头运动行程特性控制在最佳状态,提高断路器开断性能、机械性能的可靠性。机构的伺服控制系统易于扩展,能提高更先进的断路器操动机构技术水平。
二、脉冲编码器在变频电梯定位中的一种设计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脉冲编码器在变频电梯定位中的一种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脉冲编码器的教学电梯定位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电梯控制系统的集成 |
2 参数选择与计算 |
2.1 脉冲编码器选择 |
2.2 电梯运行参数计算 |
3 高速计数通道的配置 |
3.1 计数模式 |
3.2 最大计数频率 |
4 软件设计 |
4.1 电梯位置矫正 |
4.2 楼层位置标定 |
4.3 电梯运行区域 |
(2)输送机定位控制中旋转编码器的技术运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旋转编码器的简介 |
(一) 旋转编码器的组成 |
(二) 旋转编码器的工作原理 |
(三) 旋转编码器的信号输出 |
二、可编程控制器的选用 |
(一) 输入输出点分配 |
(二) 机型确定 |
三、变频器选择与参数的设置 |
四、旋转编码器在输送机定位中的应用实例 |
(一) 任务设计 |
(二) 分拣单元的基本功能 |
(三) 任务要求 |
(四) PLC输入输出分配表 (表2) |
五、硬件和软件程序设计 |
(一) PLC接线图 |
(二) 程序流程图 |
(三) 梯形图程序 |
六、结束语 |
(3)弱磁控制在电梯同步电机控制系统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永磁同步电机简介 |
1.2.1 永磁同步电机发展概况 |
1.2.2 永磁同步电机特点及应用 |
1.2.3 永磁同步电机主要控制策略 |
1.3 弱磁控制技术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弱磁控制原理及电梯弱磁扩速的应用分析 |
2.1 永磁同步电机(PMSM)数学模型 |
2.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原理及电流控制方法 |
2.2.1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原理介绍 |
2.2.2 永磁同步电机的电流控制方法 |
2.3 永磁同步电机弱磁扩速原理 |
2.4 电梯弱磁扩速的应用分析 |
2.4.1 电梯轿厢称重系统 |
2.4.2 负载条件与扩展速度的计算 |
2.4.3 弱磁控制d轴电流的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梯弱磁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3.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1 主回路 |
3.1.2 控制回路 |
3.1.3 电源回路 |
3.1.4 驱动及保护回路 |
3.1.5 检测回路 |
3.2 弱磁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3.2.1 程序流程 |
3.2.2 调节器控制参数的确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梯弱磁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实现 |
4.1 电梯弱磁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 |
4.2 试验样机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4)太阳能变频水泵系统及其节能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太阳能简介及太阳能目前利用现状 |
1.2.2 光伏水泵系统的研究 |
1.2.3 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太阳能变频水泵系统的设计 |
2.1 技术基础 |
2.2 太阳能供电系统的设计 |
2.2.1 太阳能电池板的选型 |
2.2.2 蓄电池的选用 |
2.2.3 逆变器的选择 |
2.2.4 变频器的特性与选择 |
2.2.5 太阳能独立供电部分 |
2.3 变频恒压供水系统 |
2.3.1 供水方案的选择 |
2.3.2 变频调速原理 |
2.3.3 水泵变频调速的节能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试验测试设备与研究方法 |
3.1 整个试验装置 |
3.1.1 试验装置 |
3.1.2 试验设备设计系统 |
3.2 试验仪器 |
3.3 试验项目 |
3.4 试验方法 |
3.4.1 性能试验测试方法 |
3.4.2 变转速试验方法 |
3.4.3 出口恒压实验方法 |
3.5 试验数据 |
3.5.1 测量数据 |
3.5.2 转速n变化对试验泵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太阳能变频水泵系统的节能效果分析 |
4.1 太阳能变频水泵系统的节能分析 |
4.2 转速调节与水泵参数的变化 |
4.2.1 H-Q曲线的变化 |
4.2.2 轴功率N-Q曲线的变化 |
4.3 试验数据处理及节能效果分析 |
4.4 成本比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大型造船龙门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大型造船龙门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1 大型造船龙门起重机电力拖动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
1.2.2 大型造船龙门起重机控制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
1.3 本次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安排 |
2 大型造船龙门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的原理与构成 |
2.1 本次设计的大型造船龙门起重机的概况 |
2.2 造船龙门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通用技术原理 |
2.2.1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控制系统 |
2.2.2 交流变频调速系统 |
2.2.3 位置负载的刹车控制 |
2.2.4 位置检测与减速控制 |
2.2.5 恒功率调速和恒转矩调速 |
2.3 造船龙门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 |
2.3.1 主回路的构成 |
2.3.2 控制回路的构成 |
2.3.3 安全保护回路的构成 |
3 大型造船龙门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
3.1 整体控制要求与执行标准 |
3.2 供电系统方案设计 |
3.3 电动机和驱动系统的选型计算 |
3.3.1 设计思路 |
3.3.2 电动机及驱动变频器的选型计算 |
3.4 系统单线图和结构图的确定 |
3.4.1 驱动系统单线图 |
3.4.2 控制系统结构图 |
3.5 系统软件选型 |
3.5.1 PLC控制系统选型 |
3.5.2 组态编程软件选型 |
3.5.3 人机界面CMS系统 |
4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关键点的实现 |
4.1 位置检测与同步控制 |
4.1.1 位置检测 |
4.1.2 同步控制 |
4.2 大车纠偏控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大车自动纠偏PLC控制程序 |
致谢 |
(6)高炉卷扬机调速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高炉炼铁电气传动的概况 |
1.1.1 高炉炼铁的冶炼原理 |
1.1.2 高炉卷扬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特点 |
1.2 交流电动机的调速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2.1 交流电动机的调速技术的发展 |
1.2.2 交流电动机的调速技术的国内外技术现状对比 |
1.3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炉卷扬机调速控制原理与问题分析 |
2.1 交流电动机的调速传动 |
2.1.1 调速传动概况 |
2.1.2 异步电动机的调速传动 |
2.1.3 异步电动机调速方法 |
2.2 原高炉卷扬机调速方法与存在的问题 |
2.3 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 |
2.3.1 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工作原理 |
2.3.2 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时的转矩特性 |
2.4 异步电动机高动态性能矢量控制的变频调速 |
2.4.1 矢量控制的概念 |
2.4.2 等效的异步电动机物理模型 |
2.4.3 矢量变换控制的构想 |
2.4.4 坐标变换及空间矢量 |
2.5 8#高炉卷扬上料系统改造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炉卷扬机调速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高炉卷扬机拖动系统要求 |
3.1.1 系统的硬件配置与控制软件 |
3.1.2 料车的运动分析 |
3.1.3 卷扬机电动机运行状态分析 |
3.1.4 主卷扬机变频器的选型 |
3.2 变频调速系统主电路设计 |
3.2.1 输入输出电路主体功能设计 |
3.2.2 主电路抗干扰措施 |
3.2.3 能耗制动电路设计 |
3.2.4 主电路设计方案 |
3.3 变频调速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
3.3.1 变频器的调速控制 |
3.3.2 电气控制要求 |
3.3.3 电气控制电路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安装与调试 |
4.1 安装过程 |
4.2 调试过程 |
4.2.1 根据系统的技术性能设定定位点 |
4.2.2 参数写入介绍 |
4.3 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4.4 卷扬料车运行信息情况 |
4.4.1 主卷扬调速运行曲线图 |
4.4.2 主卷扬正常上料运行信息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造船龙门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龙门起重机电气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1 起重机拖动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
1.2.2 起重机控制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安排 |
第2章 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的原理与构成 |
2.1 工程背景 |
2.2 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概述 |
2.3 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通用技术 |
2.3.1 起重机开关 |
2.3.2 位能负载的抱闸(刹车)控制 |
2.3.3 溜钩-起动脉冲 |
2.3.4 位置控制/智能减速 |
2.3.5 弱磁调速/恒功率调速 |
2.4 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安全回路 |
2.4.1 急停回路 |
2.4.2 机构的安全回路 |
2.4.3 抱闸控制回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造船龙门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3.1 控制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 |
3.1.1 供电系统方案设计 |
3.1.2 驱动系统和电机参数的选型计算 |
3.1.3 系统单线图的确定 |
3.1.4 大车刚腿和柔腿之间的纠偏控制 |
3.1.5 驱动参数的设置和控制功能图的使用 |
3.2 系统硬件及软件选型 |
3.2.1 造船龙门起重机PLC及其网络控制系统主站的选型 |
3.2.2 造船龙门起重机控制系统子站的选型 |
3.2.3 系统组态编程软件 |
3.2.4 工控机软件开发平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造船龙门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的工程实现 |
4.1 大型造船龙门起重机概况 |
4.2 电控系统范围 |
4.3 造船龙门起重机电气控制技术和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 |
4.3.1 电机和驱动系统的选型 |
4.3.2 造船龙门起重机系统单线图 |
4.3.3 位置检测和位置闭环控制 |
4.3.4 大车纠偏控制 |
4.3.5 联机并车运行 |
4.3.6 过载保护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相关技术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变频调速型电动执行机构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目前发展方向 |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智能电动执行机构的总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要求 |
2.2 国外同类产品设计方案 |
2.2.1 英国罗托克智能型电动执行机构 |
2.2.2 德国SIPOS5 FLASH系列变频智能型电动执行机构 |
2.3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2.3.1 主控制模块 |
2.3.2 功率回路模块 |
2.3.3 阀位检测模块 |
2.3.4 模拟量和开关量的输入输出模块 |
2.3.5 CAN总线模块 |
2.3.6 红外发送与接收模块 |
2.3.7 电源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主控制模块设计 |
3.1.1 单片机最小系统 |
3.1.2 人机接口模块 |
3.2 功率回路设计 |
3.2.1 整流电路 |
3.2.2 直流滤波电路 |
3.2.3 逆变模块 |
3.2.4 制动电路 |
3.3 驱动及保护电路设计 |
3.3.1 驱动电路 |
3.3.2 PWM控制电路 |
3.3.3 保护电路 |
3.4 阀位检测及显示设计 |
3.4.1 阀门开度检测设计 |
3.4.2 指针显示模块 |
3.4.3 与主控制芯片的通信 |
3.5 模拟量和开关量模块设计 |
3.6 CAN总线接口设计 |
3.7 红外发送接收部分设计 |
3.8 电源模块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4.2 电机驱动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
4.3 阀位检测模块软件设计 |
4.4 AD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
4.5 红外遥控模块软件设计 |
4.6 开发环境Code Warrior简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调试方案 |
5.2 系统各功能模块调试 |
5.3 系统整体测试 |
5.3.1 PWM控制和驱动测试 |
5.3.2 线电压和相电流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IFOC算法的交流电机控制研究 |
6.1 变频调速的基本控制方式 |
6.2 交流电机控制算法 |
6.2.1 间接磁场定向控制 |
6.2.2 电压空间矢量单元 |
6.3 间接磁场定向的PSIM仿真 |
6.4 基于IFOC的方案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9)门座式起重机变幅机构的变频调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门座式起重机概述 |
1.2 设计目的和意义 |
1.3 变幅机构调速现状 |
第2章 门机技术参数及变幅机构 |
2.1 MQ4035门座起重机主要技术参数 |
2.2 门座起重机的变幅机构概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 |
3.1 电气传动方案的选择 |
3.2 变频系统的原理 |
3.3 电气元件的选型 |
3.4 控制系统的设计 |
3.4.1 变幅机构系统图的设计 |
3.4.2 变幅机构变频器接线图的设计 |
3.4.3 联动台及监控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PLC控制与监控系统的设计 |
4.1 可编程控制器(PLC)简介 |
4.2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选型 |
4.2.1 I/O点数的设计 |
4.2.2 确定PLC硬件配置 |
4.2.3 输入/输出地址分配表的设计 |
4.3 GE PLC程序的设计 |
4.3.1 通信软件 |
4.3.2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3.3 系统电源梯形图的设计 |
4.3.4 变幅系统梯形图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束语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变频调速未来的发展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高压断路器圆筒型直线感应电机操动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压断路器操作机构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
1.1.1 高压断路器操动机构当前的技术 |
1.1.2 操动机构对断路器发展的影响 |
1.1.3 新型电机操动机构当前国内外应用现状 |
1.2 新型C-LIM操动机构的研究与开发 |
1.2.1 C-LIM机构的优点 |
1.2.2 新型伺服C-LIM机构给系统带来的改进 |
1.3 C-LIM的优化设计研究 |
1.3.1 C-LIM的设计 |
1.3.2 C-LIM的优化设计 |
1.4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高压断路器操动机构用C-LIM的优化设计 |
2.1 真空断路器操动机构的运动特性 |
2.1.1 真空断路器操动机构的反力特性 |
2.1.2 真空断路器C-LIM机构动作形式 |
2.2 C-LIM机构的设计特点 |
2.2.1 C-LIM的设计准则 |
2.2.2 C-LIM的结构和材料 |
2.2.3 C-LIM的等效电路 |
2.3 C-LIM的设计要点 |
2.3.1 主要尺寸 |
2.3.2 电磁负荷的取值 |
2.3.3 同步速度的选取 |
2.4 C-LIM的设计结果 |
2.4.1 C-LIM的设计要求 |
2.4.2 C-LIM的设计结果 |
2.5 C-LIM机构优化设计 |
2.5.1 粒子群优化算法简介 |
2.5.2 粒子群优化改进算法 |
2.5.3 邻域拓扑粒子群优化算法 |
2.5.4 邻域拓扑粒子群优化在C-LIM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
2.5.5 C-LIM的优化结果分析 |
第三章 C-LIM的电磁场仿真分析 |
3.1 不同次级材料的C-LIM瞬态电磁场数值仿真 |
3.2 C-LIM结构参数对起动推力影响分析 |
3.2.1 C-LIM次级材料属性对起动推力的影响 |
3.2.2 气隙长度对C-LIM起动推力的影响 |
3.3 C-LIM次级材料属性对次级速度的影响 |
第四章 C-LIM机构运动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
4.1 矢量控制简述 |
4.2 矢量控制系统基本结构 |
4.3 C-LIM的矢量控制 |
4.3.1 考虑动态纵向端部效应的C-LIM的数学模型 |
4.3.2 考虑动态纵向端部效应的C-LIM的矢量控制 |
4.4 C-LIM运动曲线模型 |
4.4.1 分闸曲线规划及建模 |
4.4.2 合闸曲线规划及建模 |
4.5 仿真分析 |
4.5.1 矢量控制系统MATLAB数学模型 |
4.5.2 断路器分合闸时C-LIM机构运动仿真 |
第五章 高压断路器C-LIM机构样机设计及控制系统 |
5.1 C-LIM机构样机模型及系统组成 |
5.1.1 整体设计原则及主要零件 |
5.1.2 C-LIM机构控制系统组成 |
5.2 C-LIM机构控制特点 |
5.3 C-LIM机构控制系统设计 |
5.3.1 硬件电路结构 |
5.3.2 C-LIM机构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4 C-LIM机构运动特性实验测试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脉冲编码器在变频电梯定位中的一种设计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脉冲编码器的教学电梯定位设计与应用[J]. 闫秀联,朱晓磊,储天.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19(03)
- [2]输送机定位控制中旋转编码器的技术运用与实践[J]. 张旻. 中国培训, 2018(02)
- [3]弱磁控制在电梯同步电机控制系统上的应用研究[D]. 杜广荣.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4]太阳能变频水泵系统及其节能效果的研究[D]. 蒙忠欢.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2)
- [5]大型造船龙门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D]. 鞠俊.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6]高炉卷扬机调速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黄庆武. 东北大学, 2013(03)
- [7]造船龙门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王吉明. 华东理工大学, 2011(12)
- [8]变频调速型电动执行机构的设计与实现[D]. 韩晏鑫. 东北大学, 2010(04)
- [9]门座式起重机变幅机构的变频调速系统研究[D]. 秦凡. 武汉理工大学, 2010(12)
- [10]高压断路器圆筒型直线感应电机操动机构研究[D]. 刘爱民. 沈阳工业大学, 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