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兴安岭南段中生代伸展成矿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吴昌志,贾力,雷如雄,陈博洋,丰志杰,凤永刚,智俊,白世恒[1](2021)在《中亚造山带天河石花岗岩及相关铷矿床的主要特征与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铷是重要的"关键金属"矿产资源,是未来各国资源争夺的焦点。虽然我国铷矿资源总量丰富,但主要为低品位难以加工利用的花岗岩型铷矿床,而以铁锂云母、锂云母和铯沸石等作为矿石矿物的高品位易加工花岗伟晶岩型铷矿床非常有限。因此,富铷花岗岩及相关铷矿床的形成过程、元素分异机制以及铷在不同矿物相中的赋存状态和控制因素是铷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和找矿工作的关键。本文在对花岗(伟晶)岩铷矿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简介中亚造山带东、西段典型天河石花岗岩及相关铷等稀有金属矿床的主要特征和时空分布,并对未来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本文认为,中亚造山带是全球最重要的天河石花岗岩和相关稀有金属矿床成矿域,其西段大量发育三叠纪天河石花岗岩,而东段大量发育晚侏罗至早白垩世天河石花岗岩。两者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分别与古亚洲洋向古特提斯洋构造域,以及古亚洲洋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巨大转折相对应,铷等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巨大,值得开展深入的年代学、岩石学和矿床成因研究。
季根源,江思宏,李高峰,易锦俊,张莉莉,刘翼飞[2](2021)在《大兴安岭南段毛登Sn-Cu矿床岩浆作用对成矿制约: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r-Nd-Pb同位素证据》文中指出毛登Sn-Cu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内蒙古锡林浩特境内,其Sn、Cu储量均达到中型。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测得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斑岩成岩年龄为138±0.6 Ma;利用LA-ICP-MS锡石U-Pb法测得锡石-硫化物-石英脉型矿石中锡石的Tera-Wasserburg谐和年龄为139±3.2 Ma,表明花岗斑岩体形成年龄与毛登矿床成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均形成于早白垩世。花岗斑岩富硅(SiO2=73.18%~77.3%)、富碱(Na2O+K2O=8.00%~8.69%)、富钾(K2O=4.80%~5.22%)、贫铝(Al2O3=11.67%~12.83%),贫钙(CaO=0.49%~0.95%)、镁(MgO=0.12%~0.46%),具有较高的FeOT/(MgO+FeOT)值(0.74~0.91)、10000×Ga/Al值(3.64~4.28);微量元素亏损Ba、Sr、P、Ti等元素,富集Rb、Th、K、Hf等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呈典型的"海鸥型"以及显着的Eu负异常(δEu=0.05~0.2);锆石饱和温度为817~861℃,以上均说明花岗斑岩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全岩Sr-Nd同位素结果显示低初始(87Sr/86Sr)i值(0.702907~0.704506)、较高的εNd(t)值(+0.8~+4.4)以及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572~863 Ma),说明花岗斑岩可能为新生地壳经部分熔融后,在上升过程中经历较强烈的结晶分异演化作用而形成。Pb同位素组成指示岩体和矿石的Pb同位素组成接近,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微量元素特征、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花岗斑岩具有A2型造山后花岗岩特征,成岩环境处于伸展构造背景。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及矿区地质特征、成岩(矿)年代学、Sr-Nd-Pb同位素特征,认为毛登矿床成矿物质的富集与花岗斑岩体侵入密切相关,矿床成矿物质的富集规模受花岗斑岩结晶分异演化程度制约。
回凯旋,秦克章,韩日,赵俊兴,王乐,高燊,张夏楠[3](2021)在《岩浆热液型银矿床、银矿省及形成的控制因素》文中研究指明岩浆热液型银矿床主要指与岩浆热液作用相关的独立银矿床和共生银矿床(Ag平均品位一般大于100g/t),它是银最重要的来源。本文对全球80多个典型的大型-超大型岩浆热液型银矿床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将其主要分为浅成低温热液型(低硫型、中硫型和高硫型)、矽卡岩型、斑岩型和五元素型四种类型,其中浅成低温热液型占主导,斑岩型和矽卡型数量较少。全球大型-超大型的岩浆热液型银矿床主要分布在东太平洋俯冲带和中亚造山带东段,这些银矿床均位于陆壳基底之上。按照发育地区不同可分为六大银成矿省,即中国兴蒙银成矿省、美国西部盆岭银成矿省、墨西哥西北银成矿省、秘鲁中部银多金属成矿省、玻利维亚银锡成矿省和俄罗斯远东银锡成矿省。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这些银成矿省与大规模酸性-中酸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包括发育大量酸性熔结凝灰岩的长英质大火成岩省,或者富锡流纹岩、黄玉流纹岩和石英斑岩等高演化岩浆岩。这些大规模岩浆热液银成矿作用通常与区域大地构造背景转换相关,比如从挤压到伸展或者伸展到挤压。相对富银的含水大陆下地壳源区、大规模高分异的岩浆作用、银对熔体中共存硫化物和磁铁矿相对弱的相容性、高盐度的流体、成矿流体集中运移的通道和高效的沉淀机制是银大规模成矿的有利控制因素。银矿床的研究工作相对于铜、金矿床远远落后,银成矿省和酸性大火成岩省的内在联系、控制斑岩钼-银/锡-银两种银成矿系统的机制、岩浆演化对银成矿的控制、银矿潜力区的勘查找矿等关键问题仍亟待解决。
季根源,江思宏,张龙升,李高峰,刘翼飞,易锦俊,张苏江[4](2021)在《大兴安岭南段毛登矿区阿鲁包格山岩体成岩成矿意义——锆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矿物学证据》文中研究指明毛登矿区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是大兴安岭南段典型的锡钼铋多金属矿床。文章选择毛登矿区阿鲁包格山斑状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精度锆石U-Pb定年和锆石、角闪石、黑云母矿物学研究,以探讨成岩时代、岩浆结晶的物理化学条件及其对成矿的意义。研究显示,斑状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140±0.9)Ma,侵位于早白垩世;锆石w(Ti)为(3.99~10.9)×10-6,结晶温度672~805℃(平均734℃),岩浆氧逸度lgf(O2)为-19.6~-14.4。角闪石化学成分显示富铁(w(TFeO)为22.38%~26.41%)、富钙(w(CaO)为9.57%~10.36%)、贫镁(w(MgO)为5.67%~8.09%),暗示了岩浆经历了明显的结晶分异演化作用;w(Al2O3)为5.13%~6.29%,小于10%,以及Si/(Si+Ti+Al)值(0.86~0.88)大于0.765,表明具壳源角闪石特征;角闪石结晶温度709~753℃,形成压力145~241 MPa,形成深度5.5~9.1 km,寄主岩浆氧逸度lgf(O2)为-16.6~-15.4,含水量H2Omelt为3.6%~4.4%。黑云母化学成分显示,富铁(w(TFeO)为24.73%~28.53%)、镁(w(MgO)为6.21%~9.02%),IMg(Mg/(Fe+Mg))值(0.28~0.39)小于0.5,表明具壳源黑云母特征;黑云母结晶温度为650~712℃,寄主岩浆氧逸度lgf(O2)为-18.3~-16.5;黑云母IMg值与华南含锡花岗岩IMg值区间范围一致,且IFe值(0.61~0.72)较高,显示岩体与矿区内Sn矿化关系密切。结合前人研究,认为斑状二长花岗岩可能为新生地壳经部分熔融后,在上升过程中经历较明显的结晶分异演化作用而形成;具A型花岗岩特征,成岩环境处于伸展构造背景。岩浆演化处于较低氧逸度,较高温度,较高的水、F和Cl含量的环境,是毛登矿区锡、钼、铋多金属矿化形成的重要条件。
段明,张祺,王国明,胡鹏,谢瑜,程银行,王天豪[5](2021)在《大兴安岭乌兰哈达地区铀矿找矿进展与找矿预测》文中指出内蒙古乌兰哈达地区位于大兴安岭林西-扎兰屯多金属成矿带上,属于扎兰屯火山岩型铀成矿远景带。通过1/5万伽玛能谱测量工作发现工区内古生代、中生代地层U背景值1.88×10-6~2.54×10-6,海西期花岗岩U背景值为3.74×10-6,具备很好的铀源条件。该区断裂构造及层间破碎带发育,为铀矿运移提供通道和沉淀的场所。粘土矿化、萤石化等热液蚀变发育,可以作为铀矿找矿的热液蚀变标志。通过放射性测量工作圈定9处铀异常区,发现2处铀矿化带,圈定了2个找矿靶区,为该地区铀矿找矿指明了方向。
李卓阳[6](2021)在《内蒙东南部白音乌拉火山机构地球物理特征及成矿意义》文中提出白音乌拉火山机构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东南段,东北方向和白音诺尔铅锌矿床相邻,受到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改造作用,该矿床成为研究多期成矿作用的最佳场所。前人基于矿物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等方法确定了白音诺尔矿床存在两期成矿,其中燕山中期形成的矿化蚀变带具有热液脉状矿床的特征,矿区地质研究表明,矿床的形成和西南部的白音乌拉火山有关,但缺乏两者深部结构联系的约束。本文通过研究该火山机构与矿床下方的深部结构,揭示两者之间的深部联系,对于建立成矿模式、确定成矿物质来源以及圈定成矿远景区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论文基于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对面积性大比例尺重力、磁法数据进行三维聚焦反演,对过火山机构的大地电磁剖面进行二维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域5 km深度地球物理模型。重力反演结果显示,火山机构具有低重力结构,研究区域重要断裂表现为梯度带的特征,另外识别出一条隐伏断裂,两组断裂于深部交汇,由南西向北东逐渐变浅。磁法反演结果揭示火山机构表现为高磁异常,深部具有向北侧延伸的特征,可能代表了和矿床深部存在联系。电阻率模型表明,白音乌拉火山机构正下方存在陡立中高阻异常,两侧表现为高阻结构,代表了从前的岩浆上涌通道虽已结晶但仍较围岩更加薄弱的特征。结合研究区域地质背景研究,获得以下认识:(1)白音乌拉火山机构具有高磁、低密度及中高阻的特征,且磁法和电法对于火山机构的刻画效果优于重力方法对于火山机构的刻画效果;(2)利用重、磁、电反演结果得到了与成矿有关的断裂的深层分布特征,并评价了重力、磁法与大地电磁法对断裂构造的识别能力;(3)白音诺尔矿床控矿要素为:白音乌拉火山机构提供热液物质来源、火山和矿床之间的断裂构造提供热液运移的有利通道、二叠纪哲斯组沉积地层提供良好的赋矿位置;(4)白音诺尔矿床和白音乌拉火山机构之间距离大于2 km,符合远距离成矿模式。发生岩浆活动时,热液物质通过重要的控矿断裂运移至赋矿地层处,和沉积地层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含矿物质析出并结晶成矿;(5)根据重力结构识别的隐伏断裂为另一组重要的控矿构造,连接火山机构和二叠纪大石寨组沉积地层,具备形成矿床所需的要素。因此,白音诺尔矿床东南侧2 km左右位置为识别的成矿远景区。
范谢均[7](2021)在《内蒙古乌奴耳锌铅银钼多金属矿床成因及成矿预测》文中认为乌奴耳锌铅银钼多金属矿床位于内蒙古东部牙克石市乌奴耳镇辖区内,为近年来在大兴安岭造山带新发现的与中生代火山-次火山岩有关的矿床。查明乌奴耳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成矿机制,建立其成矿模式,对乌奴耳勘查区的进一步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乌奴耳矿床具有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复合型矿化特征,其成矿作用可划分为斑岩成矿期和浅成低温热液成矿期共两个成矿期,并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成矿阶段:(1)斑岩型Mo矿化阶段,产于I矿段深部的花岗斑岩体内,主要矿石矿物为辉钼矿,钾化、硅化、黄铁矿化和黄铁绢英岩化围岩蚀变与成矿关系密切;(2)隐爆角砾岩型Zn矿化阶段,产于I矿段中部的隐爆角砾岩筒中,主要矿石矿物为闪锌矿,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围岩蚀变与成矿关系密切;(3)浅成低温热液型Zn-Pb-Ag矿化阶段,产于矿区浅部的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中,矿体产状受火山岩中的张性断裂构造控制,主要矿石矿物有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铜矿,高级黏土化蚀变(高岭石、伊利石、叶腊石等)与成矿关系密切。乌奴耳矿床的赋矿围岩满克头鄂博组陆相火山岩(流纹岩:144.9±0.57 Ma;凝灰岩:145.6±2.2 Ma)与成矿岩体中细粒正长花岗斑岩(144.5±0.6 Ma)具有相近的成岩年龄,且其成岩年龄与成矿年龄(143.8±0.6 Ma)相近,说明乌奴耳矿床为典型的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满克头鄂博组陆相火山岩与中细粒正长花岗斑岩具有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主量元素上具有较高的SiO2、Al2O3含量和较低的CaO、MgO、TiO2、TFe2O3含量特征,微量元素上具有富集Rb、Th、U、Zr、Hf元素,亏损Ba、Sr、P、Ti、Ta、Nb等元素特征,具有强烈的负Eu异常、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的右倾式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全岩数据、Hf同位素特征及Pb同位素特征显示乌奴耳矿区的赋矿围岩与成矿岩体均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高分异的A型花岗岩类岩石,为后碰撞伸展构造背景下新生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而用形成的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混染了少量地壳物质,又经历了较为强烈的分离结晶作用后形成。乌奴耳矿床在斑岩成矿期及浅成低温热液成矿期均有闪锌矿形成,这两个世代闪锌矿具有明显不同的结构特征及矿物化学特征。第一世代闪锌矿(Sp1)形成于隐爆角砾岩型Zn矿化阶段,呈自形粒状,具有菱形十二面体的晶形结构,显微镜下呈黄色透明状,基本不含黄铜矿、方铅矿等矿物包裹体,Fe、Cu、In等微量元素主要以类质同象的方式进入闪锌矿晶格。第二世代闪锌矿(Sp2)形成于浅成低温热液型Zn-Pb-Ag矿化阶段,呈他形粒状,在显微镜下不透明,可见大量方铅矿、黄铜矿等矿物包裹体,Fe、Cu、Pb、Ag等微量元素主要以显微矿物包裹体的方式存包裹于闪锌矿中。乌奴耳矿床中的绿泥石化蚀变与隐爆角砾岩型Zn矿化关系密切,根据绿泥石成分温度计计算其成矿温度约330℃,与该阶段的透明闪锌矿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相吻合。乌奴耳矿区的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中岩浆锆石U-Pb年龄为144.9±0.57 Ma,凝灰岩中岩浆锆石U-Pb年龄为145.6±2.2 Ma,成矿岩体中岩浆锆石U-Pb年龄为144.5±0.6 Ma,因此限定乌奴耳矿床成矿年龄上限为144.5 Ma。测定斑岩成矿期与矿化、蚀变关系密切的热液锆石U-Pb年龄为143.8±0.6 Ma,因此可以限定乌奴耳矿床斑岩期成矿年龄约为143.8~144.5 Ma。乌奴耳矿区周边还发现有一138.9±0.9Ma的中粗粒正长花岗岩体,可能对后期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提供了新的流体和热源,使其成矿作用持续较长的时间。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特征(δ34SV-CDT:0~6‰)显示乌奴耳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岩,铅同位素特征(206Pb/204Pb:18.288~18.326,207Pb/204Pb:15.528~15.568,208Pb/204Pb:38.08~38.204)与成矿岩体铅同位素特征相似,为造山带混合铅来源,指示乌奴耳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由岩浆岩从新生的下地壳源区携带而来。综合流体包裹体测温、闪锌矿矿物化学特征、绿泥石温度计、矿物组合特征等数据,认为乌奴耳矿床斑岩型Mo矿化阶段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高氧逸度、高硫逸度、高pH值特征;隐爆角砾岩型Zn矿化阶段成矿流体为岩浆流体混入少量大气降水,具有中温、中盐度、中氧逸度、中硫逸度、低pH值特征;浅成低温热液型Zn-Pb-Ag矿化阶段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流体,具有低温、低盐度、低氧逸度、低硫逸度、低pH值特征,且在该阶段成矿过程中可能有另一期富Cu流体混入。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覆盖区、隐伏岩体、断裂构造交汇部位和围岩蚀变分带、土壤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区、局部低磁异常区、局部高极化低阻异常区是乌奴耳勘查区的重要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据此我们在乌奴耳勘查区圈定一个斑岩型Mo-Zn矿化找矿远景区,及一个浅成低温热液型Zn-Pb-Ag矿化找矿远景区。根据勘探线剖面的地质信息、蚀变矿物分带及岩石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本文预测乌奴耳矿床II矿段207勘探线剖面深部具有斑岩型Mo矿化找矿前景。
李京谋[8](2021)在《吉中地区头道川金矿床成因与构造背景》文中研究指明头道川金矿床位于吉林省永吉县境内,大地构造位置上地处华北板块北缘与兴蒙造山带东南端的交汇部位,是吉林中部发现和开发较早但理论研究薄弱的一个小型金矿床。本文在收集区域地质矿产资料和矿区勘查资料基础上,通过野外调研、测试分析和综合研究,查明了头道川金矿床的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示踪了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确定了矿床成因;开展了成矿岩体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限定了成岩成矿时代,揭示了岩浆源区性质,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讨论了成矿构造背景。头道川矿床的金矿体主要受NNE向断裂构造控制,呈硫化物-石英脉和石英-方解石脉产于早石炭世余富屯组变质火山岩中。原生金矿石中的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碲银矿、碲金银矿和自然金等;非金属矿物则以石英、钾长石、绿泥石、绿帘石、斜长石、方解石为主。矿石主要呈块状、细脉状、晶洞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为自形-半自形-他形晶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交代浸蚀结构和固溶体分离结构。矿体及围岩中普遍发育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等蚀变现象,其中硅化、绿帘石化与矿化关系密切。根据脉体间穿切关系、矿石的矿物组合、矿物间交生关系及围岩蚀变特征,将矿化过程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以及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石英-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为金的主成矿阶段。头道川金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成矿早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中主要发育富液相(L型)和富CO2包裹体(C2型)包裹体,初始成矿流体为中温、中低盐度的CO2-H2O-Na Cl体系;成矿主阶段(石英-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中富液相(L型)、富气相(V型)、纯气相(PV型)、含CO2(C1型)和富CO2(C2型)包裹体共存,其中L型、C1型和C2型最为发育,在此阶段流体发生不混溶作用,流体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的CO2-H2O-Na Cl体系;成矿晚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石英中仅发育富液相(L型)包裹体,流体已演变为低温、低盐度的H2O-Na Cl体系。从早阶段至晚阶段,δ18OH2O值的变化范围分别在3.64‰~5.44‰、2.20‰~3.54‰、0.50‰~1.00‰,δD值变化范围分别为-84.7‰~-66.3‰、-83.4‰~-80.8‰、-89.0‰~-84.3‰,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在成矿主阶段和晚阶段有大气降水的混入。成矿作用从早到晚,成矿流体盐度和温度逐渐下降,在主成矿阶段发生的不混溶作用和大气降水混入作用可能是Au富集成矿的主要机制。矿石中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均为负值,介于-7.5~-1.6‰,表明其主要来源于岩浆作用,同时有地层物质的混入;矿石铅同位素206Pb/204Pb变化范围为18.477~18.579,207Pb/204Pb变化范围为15.567~15.582,208Pb/204Pb变化范围为38.286~38.324,表明铅的来源具有壳幔混源的特点。结合与辽东五龙金矿床和胶东地区玲珑金矿床等典型石英脉型金矿床的对比,综合研究认为,头道川金矿床属于与花岗斑岩具有密切时空及成因关系的中温岩浆热液脉型金矿床。成矿花岗斑岩脉和穿切矿体的成矿后闪长玢岩脉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17.6±0.8Ma和115±2.9Ma,限定头道川矿区成岩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成矿花岗斑岩的Si O2含量为75.81%~76.91%,Al2O3含量为12.10%~12.60%,Na2O含量为3.72%~3.81%和K2O含量为4.11%~4.39%,Mg O含量为0.06%~0.13%,Ca O含量为0.17%~0.22%,具有高硅、富碱和贫钙镁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REE)为187.76×10-6~215.65×10-6之间,在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图上,曲线较平坦,轻稀土元素较重稀土元素略富集,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且表现出强烈的负δEu异常和弱的正δCe异常(δEu=0.06~0.07,δCe:1.30~1.54),呈现明显的“燕式分布”特征;微量元素总体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P、Ti、Ba、Sr、Eu等元素。根据以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判定花岗斑岩为A型花岗岩。结合区内同期花岗岩的对比研究及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分析,本文认为头道川金矿区的花岗斑岩可能来源于与地幔物质有关的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成岩成矿作用发生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岩石圈伸展的构造背景。
徐巧,范春宝,刘健,张平发,唐果,高兆全,李华年[9](2021)在《大兴安岭南段白音诺尔矿田锡多金属成矿特征与隐伏锡矿找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大兴安岭南段是我国锡矿资源潜力较大的地区之一,白音诺尔矿田关于铅锌矿的开采已超40年,近年来在铅锌矿外围还发现了前景可观的锡矿。本文以多年的野外勘查成果为基础,从矿源层、成矿期次与矿化阶段等方面探讨了矿区锡多金属成矿特征,利用成矿构造、蚀变矿化分带、成矿专属性特征标志带、重-磁-电等地球物理特征、成矿元素-挥发份元素-烃汞氡元素化探异常特征,建立了成矿模式,总结了矿区锡矿找矿预测标志,在锡矿勘查区的北西部圈定了隐伏锡矿找矿靶区,并提出了具体的验证方案。
杨星,管育春,邹滔,毛启贵,徐巧,李伟,崔乐乐[10](2021)在《大兴安岭南段大陶好沟地区地球化学特征与锡多金属找矿靶区》文中提出大陶好沟位于黄冈梁-甘珠尔庙锡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的南段,具有较好的锡多金属找矿前景。本文通过对前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的梳理,对大兴安岭南段大陶好沟一带的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水系沉积物元素含量富集分异特征进行了总结研究。该地区元素富集分异特征显示大陶好沟一带是寻找锡矿床的有利地区。结合本次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及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异常查证工作,圈定了乌尼克吐锡多金属找矿靶区,查明了靶区内Sn、W、Pb、Zn、Ag等8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特征和组合规律。成矿元素展布及异常峰值受构造控制明显,呈北西向展布。靶区内异常可分为Sn-W-Cu-As和Pb-Zn-Ag-As-Sb组合两种。综合地质和化探工作成果与地表工程勘查,发现4条锡银铅锌矿(化)体。
二、大兴安岭南段中生代伸展成矿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兴安岭南段中生代伸展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中亚造山带天河石花岗岩及相关铷矿床的主要特征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花岗(伟晶)岩型铷矿床的主要研究进展 |
1.1 花岗(伟晶)岩中Rb的赋存状态 |
1.2 花岗岩型铷矿床的岩相分带与元素分异机制 |
1.3 富铷花岗伟晶岩的成因类型 |
2 中亚造山带天河石花岗岩与相关稀有金属矿床 |
2.1 中亚造山带西段典型天河石花岗(伟晶)岩及相关稀有金属矿床 |
2.1.1 南乌拉尔Il'menskie天河石伟晶岩型铷矿 |
2.1.2 中天山东段国宝山天河石花岗岩型铷矿床 |
2.1.3 中天山东段白石头泉天河石花岗岩型铷矿床 |
2.2 中亚造山带东段典型天河石花岗岩及相关稀有金属矿床 |
2.2.1 外贝加尔Orlovka天河石花岗岩型Ta-Li-Rb矿床 |
2.2.2 大兴安岭南段石灰窑天河石花岗岩型Rb-Nb-Ta矿床 |
2.2.3 大兴安岭南段维拉斯托Sn-Li-Rb多金属矿床 |
3 中亚造山带天河石花岗岩时空分布与构造背景 |
3.1 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和演化 |
3.2 中亚造山带西段天河石花岗岩的构造背景 |
3.3 中亚造山带东段天河石花岗岩的构造背景 |
4 天河石花岗岩型铷矿的研究展望 |
4.1 成岩成矿时代的精确限定 |
4.2 岩浆演化与流体分异过程 |
4.3 富矿体的形成过程与找矿方向 |
5 结语 |
(2)大兴安岭南段毛登Sn-Cu矿床岩浆作用对成矿制约: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r-Nd-Pb同位素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矿区和矿床地质 |
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2 分析方法 |
2.2.1 锆石LA-ICP-MS U-Pb测年 |
2.2.2 锡石LA-ICP-MS U-Pb测年 |
2.2.3 全岩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 |
2.2.4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 |
3 分析结果 |
3.1 锆石U-Pb年龄结果 |
3.2 锡石U-Pb测年结果 |
3.3 全岩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 |
3.3.1 主量元素 |
3.3.2 稀土元素 |
3.3.3 微量元素 |
3.4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结果 |
3.4.1 Sr-Nd同位素 |
3.4.2 Pb同位素 |
4 讨论 |
4.1 成岩(矿)时代 |
4.2 花岗岩成因 |
4.2.1 岩石类型 |
4.2.2 岩石源区 |
4.3 构造背景 |
4.4 岩浆作用对成矿制约 |
5 结论 |
(3)岩浆热液型银矿床、银矿省及形成的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岩浆热液型银矿床类型及特征 |
1.1 浅成低温热液型 |
1.2 斑岩型 |
1.3 矽卡岩型 |
1.4 五元素型 |
1.5 岩浆热液型银矿的特点 |
2 世界六大岩浆热液银矿省 |
2.1 中国兴蒙银成矿省 |
2.2 美国西部盆岭银成矿省 |
2.3 墨西哥西北银成矿省 |
2.4 秘鲁中部银多金属成矿省 |
2.5 玻利维亚银锡成矿省 |
2.6 俄罗斯远东银锡成矿省 |
2.7 其它地区 |
3 岩浆热液型银矿床及银矿省的控制因素 |
3.1 银的地球化学行为 |
3.2 富银基底和演化的岩浆 |
3.3 银的运移 |
3.4 银的沉淀 |
3.5 次生富集 |
3.6 成矿环境和控矿构造 |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
5 结论 |
(4)大兴安岭南段毛登矿区阿鲁包格山岩体成岩成矿意义——锆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矿物学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与矿床地质 |
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3 分析结果 |
3.1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及U-Pb年龄 |
3.1.1 微量元素特征 |
3.1.2 U-Pb年龄 |
3.2 角闪石成分特征 |
3.3 黑云母成分特征 |
4 讨论 |
4.1 成岩时代 |
4.2 成岩物理化学条件 |
4.2.1 温度与压力 |
4.2.2 氧逸度与含水量 |
4.3 岩石成因 |
4.3.1 成因类型 |
4.3.2 岩石源区 |
4.3.3 构造环境 |
4.4 成矿意义 |
5 结论 |
(5)大兴安岭乌兰哈达地区铀矿找矿进展与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
1.1 地层 |
1.2 构造 |
1.3 岩浆岩 |
2 地质体放射性特征 |
2.1 地质体放射性含量特征 |
2.2 放射性分布特征 |
3 铀矿化特征 |
3.1 82756矿化带 |
3.2 81721异常点 |
4 靶区圈定 |
4.1 靶区圈定原则 |
4.2 靶区特征 |
5 找矿前景分析 |
5.1 具备有利的成矿背景 |
5.2 具备较好的铀源条件 |
5.3 有利的构造条件 |
5.4 热液蚀变条件 |
5.5 良好的铀矿化线索 |
5.6 较好的放射性异常显示 |
6 结论 |
(6)内蒙东南部白音乌拉火山机构地球物理特征及成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白音诺尔铅锌矿床 |
1.2.2 火山作用相关矿床成矿模式 |
1.2.3 地球物理方法对火山机构的识别 |
1.3 存在问题 |
1.4 创新点 |
1.5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球物理特征 |
2.1 区域地层 |
2.1.1 下古生界 |
2.1.2 上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第四系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2.5 地球物理场特征 |
2.5.1 重磁场特征 |
2.5.2 区域电性结构特征 |
第3章 地球物理方法概述 |
3.1 大地电磁基本原理 |
3.1.1 亥姆霍兹方程 |
3.1.2 卡尼亚视电阻率 |
3.2 重磁勘探方法基本原理 |
第4章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反演 |
4.1 数据来源 |
4.2 重磁数据三维聚焦反演 |
4.3 大地电磁二维反演 |
4.3.1 反演原理 |
4.3.2 视电阻率相位曲线 |
4.3.3 维性分析 |
4.3.4 电性主轴分析 |
4.3.5 二维反演 |
4.4 反演结果 |
4.4.1 MT反演结果 |
4.4.2 MT反演结果验证 |
4.4.3 重磁反演结果 |
第5章 火山机构及成矿模式的讨论 |
5.1 白音诺尔矿床控矿要素 |
5.1.1 火山机构识别——热液物质来源 |
5.1.2 控矿断裂识别——热液运移通道 |
5.2 远程成矿作用 |
5.3 成矿模式 |
5.4 成矿预测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主要结论与认识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内蒙古乌奴耳锌铅银钼多金属矿床成因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矿区交通位置及地理概况 |
1.2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1 选题来源 |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乌奴耳矿床研究现状 |
1.3.2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研究现状 |
1.3.3 闪锌矿在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 |
1.3.4 矿床成矿年龄研究方法 |
1.3.5 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构造单元划分 |
2.2.2 主要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活动 |
2.4 区域构造演化 |
2.4.1 古亚洲洋构造旋回 |
2.4.2 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旋回 |
2.4.3 太平洋构造旋回 |
2.5 区域矿产 |
2.5.1 时间分布规律 |
2.5.2 空间分布规律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化特征 |
3.3.1 矿石类型 |
3.3.2 矿石组分 |
3.3.3 矿石结构构造 |
3.3.4 围岩蚀变 |
3.4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第四章 含矿岩浆岩成因及成岩动力学背景 |
4.1 岩相学特征 |
4.2 年代学特征 |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4 岩浆岩放射性同位素特征 |
4.4.1 Pb同位素 |
4.4.2 Hf同位素 |
4.5 岩浆岩成因类型 |
4.5.1 成岩温度 |
4.5.2 岩石成因类型 |
4.6 成岩动力学背景 |
4.7 岩浆演化及岩浆与成矿的关系 |
第五章 矿床成因 |
5.1 闪锌矿研究 |
5.1.1 闪锌矿矿物学特征 |
5.1.2 闪锌矿主微量元素特征 |
5.1.3 闪锌矿中的“黄铜矿病毒”成因 |
5.1.4 闪锌矿对成矿环境的指示 |
5.2 成矿年龄 |
5.2.1 围岩、岩体对成矿年龄的限定 |
5.2.2 热液锆石对成矿年龄的限定 |
5.3 成矿物质来源 |
5.3.1 硫同位素 |
5.3.2 铅同位素 |
5.4 成矿流体演化 |
5.4.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4.2 绿泥石温度计 |
5.4.3 H-O同位素特征 |
5.4.4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
5.5 成矿模式 |
5.5.1 乌奴耳矿床成矿过程与成矿机制 |
5.5.2 乌奴耳矿床成矿模式 |
第六章 乌奴耳勘查区成矿远景预测 |
6.1 外围成矿预测 |
6.1.1 地质依据 |
6.1.2 地球化学依据 |
6.1.3 地球物理依据 |
6.1.4 找矿靶区预测 |
6.2 深部成矿预测 |
6.2.1 构造依据 |
6.2.2 岩石蚀变矿物组合依据 |
6.2.3 岩石地球化学原生晕依据 |
6.2.4 深部成矿潜力预测 |
第七章 结论与问题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Ⅰ |
图版Ⅱ |
图版Ⅲ |
图版Ⅳ |
附图1 乌奴耳勘查区地质-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图 |
附图2 乌奴耳勘查区高精度磁测量解释推断图 |
附图3 乌奴耳勘查区视极化率等值线平面图 |
附图4 乌奴耳勘查区视电阻率等值线平面图 |
附图5 乌奴耳勘查区地物化综合信息及找矿靶区预测 |
附图6 207 勘探线剖面岩石破碎等值线图 |
附图7 207 勘探线剖面岩石蚀变矿物含量等值线图 |
附图8 207 勘探线剖面岩石原生晕地球化学异常图 |
附表1 乌奴耳矿床岩浆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数据 |
附表2 中粗粒正长花岗岩主量(wt.%)、微量和稀土(ppm)元素含量 |
附表3 中细粒正长花岗斑岩主量(wt.%)、微量和稀土(ppm)元素含量 |
附表4 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主量(wt.%)、微量和稀土(ppm)元素含量 |
附表5 乌奴耳矿床岩浆岩锆石Hf同位素组成 |
附表6 蚀变矿化样品全岩主量元素(wt.%)和微量元素(ppm)含量 |
附表7 乌奴耳矿床闪锌矿微量元素含量 |
附表8 乌奴耳矿床热液锆石及碎屑锆石U-Pb定年数据 |
附表9 乌奴耳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统计数据 |
附表10 乌奴耳矿床绿泥石电子探针数据及温度计算结果 |
(8)吉中地区头道川金矿床成因与构造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国内外中温热液脉型矿床研究现状 |
1.3.2 头道川金矿床勘查及研究现状 |
1.3.3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2.1 古生界 |
2.2.2 中生界 |
2.2.3 新生界 |
2.3 区域构造 |
2.3.1 断裂构造 |
2.3.2 褶皱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区地质与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区岩浆岩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4 围岩蚀变特征 |
3.5 成矿期次与矿物生成顺序 |
第4章 矿床成因 |
4.1 成矿地质条件 |
4.1.1 赋矿围岩 |
4.1.2 控矿构造 |
4.1.3 成矿岩体 |
4.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4.2.1 样品描述及测试方法 |
4.2.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2.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
4.3 成矿流体特征 |
4.3.1 流体包裹体的气相组成 |
4.3.2 成矿流体性质 |
4.3.3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 |
4.4 成矿物质来源 |
4.4.1 样品描述与测试方法 |
4.4.2 矿石S同位素特征 |
4.4.3 矿石Pb同位素特征 |
4.5 矿床成因与成矿机制 |
4.5.1 矿床成因类型 |
4.5.2 成矿机制 |
第5章 成岩成矿时代与构造背景 |
5.1 成岩成矿时代 |
5.1.1 成矿相关岩体的锆石U-Pb定年 |
5.1.2 成矿时代 |
5.2 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5.2.1 样品描述及测试方法 |
5.2.2 分析结果 |
5.2.3 岩石成因 |
5.3 成矿构造背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9)大兴安岭南段白音诺尔矿田锡多金属成矿特征与隐伏锡矿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 |
2 矿田地质 |
3 锡多金属成矿特征 |
3.1 矿源层 |
3.2 成矿期次与阶段 |
3.2.1 重熔岩浆-气液期 |
3.2.2 混液叠加期 |
4 隐伏锡多金属矿床找矿预测 |
4.1 地质方法 |
4.2 地球化学方法 |
4.3 地球物理方法 |
4.4 成矿模式 |
5 预测靶区与勘查工作建议 |
5.1 预测标志 |
5.2 预测靶区与勘查工作建议 |
6 结论 |
(10)大兴安岭南段大陶好沟地区地球化学特征与锡多金属找矿靶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靶区地质概况 |
3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3.1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3.2 靶区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3.3 靶区地球化学特征 |
4 异常查证 |
5 成矿规律与找矿潜力分析 |
6 结论 |
四、大兴安岭南段中生代伸展成矿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亚造山带天河石花岗岩及相关铷矿床的主要特征与研究进展[J]. 吴昌志,贾力,雷如雄,陈博洋,丰志杰,凤永刚,智俊,白世恒. 岩石学报, 2021(09)
- [2]大兴安岭南段毛登Sn-Cu矿床岩浆作用对成矿制约: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r-Nd-Pb同位素证据[J]. 季根源,江思宏,李高峰,易锦俊,张莉莉,刘翼飞.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1(04)
- [3]岩浆热液型银矿床、银矿省及形成的控制因素[J]. 回凯旋,秦克章,韩日,赵俊兴,王乐,高燊,张夏楠. 岩石学报, 2021(08)
- [4]大兴安岭南段毛登矿区阿鲁包格山岩体成岩成矿意义——锆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矿物学证据[J]. 季根源,江思宏,张龙升,李高峰,刘翼飞,易锦俊,张苏江. 矿床地质, 2021(03)
- [5]大兴安岭乌兰哈达地区铀矿找矿进展与找矿预测[J]. 段明,张祺,王国明,胡鹏,谢瑜,程银行,王天豪. 华北地质, 2021(02)
- [6]内蒙东南部白音乌拉火山机构地球物理特征及成矿意义[D]. 李卓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7]内蒙古乌奴耳锌铅银钼多金属矿床成因及成矿预测[D]. 范谢均.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8]吉中地区头道川金矿床成因与构造背景[D]. 李京谋. 吉林大学, 2021(01)
- [9]大兴安岭南段白音诺尔矿田锡多金属成矿特征与隐伏锡矿找矿预测[J]. 徐巧,范春宝,刘健,张平发,唐果,高兆全,李华年. 矿产勘查, 2021(04)
- [10]大兴安岭南段大陶好沟地区地球化学特征与锡多金属找矿靶区[J]. 杨星,管育春,邹滔,毛启贵,徐巧,李伟,崔乐乐. 矿产勘查,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