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家庄地区蔬菜生产效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梁浩[1](2020)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石家庄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解决我国农村“谁来种地”问题的关键,是推进农业科技水平转化的重要举措。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随后连续8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2012年农业部在全国100个县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主要任务是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制定认定办法和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农业部在开展试点工作基础上,2014年正式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骨干农民为重点对象,构建教育培养、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制度,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万人,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编制了《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条件能力建设规划(2014-2020年)》,通过近几年的探索研究,涌现了四川崇县、北京农广校、江苏太仓、陕西晨阳等典型示范地,但是距离我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目标存在一定差距。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素有“北方粮仓”之称,植被丰富,集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两大天然地貌优势,是全国粮、菜、肉、蛋、果主产区之一,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本文通过对石家庄农户调查,主要是培训方式、培训意愿的调查,通过定量定性分析,提出建议和对策,为河北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思路。1.本研究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文献,利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石家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调查。通过分析我国四川崇州、北京农广校、江苏太仓、陕西安阳等典型示范地和国外美国、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典型农民职业教育案例,结合石家庄农民培训现状以及农户对培训的调查分析,为新型职业农民提出建议和对策。2.通过对石家庄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进行石家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研究。第一,从石家庄地理条件、人均收入、教育水平、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及生活消费支出等因素分析石家庄农村发展水平。第二,通过对农户文化水平、家庭劳动力人数、收入水平、家庭收入构成的调查,分析石家庄农户文化素质水平和家庭劳动力构成,石家庄主要以四口、五口之家为主,劳动力在2、3人为主;通过对农户培训过程中生产指导、信息、技术来源的数据整理,分析石家庄农民培训中培训主体构成;通过对农民能够接受的培训时间、培训需求、培训地点、培训费用等因素研究,从农户视角分析符合农户意愿的培训方式,多数农户愿意在生产过程中,在生产场地接受培训;通过调查农户在培训中遇到的限制因素,总结农民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阻碍,调查中发现,只有30%农户认为培训效果显着,培训效果不明显、网络利用率不高、培训方式不理想、培训目标不精准成为限制因素;通过对参培目的、培训效果、政府功能等因素分析,得出农户培训效果。第三,通过对农户的基础条件与培训意愿(年龄与培训时间、受教育年限与培训费用、年收入和培训次数)的回归分析,发现农户的收入、年龄、受教育年限影响农户的培训意愿,它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提示在培训过程中,对培训对象的选择上,重点考虑农户的基础条件,提高培训质量。3.本研究通过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欧、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和以巴西为代表的金砖国家等四个典型国家国情、职业农民教育发展过程、颁布国策、实施法律进行深入分析,探寻四国之间的共同点,最后提出通过法制化、科学化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从宏观提供经费保障,提高信贷支持等政府扶持力度方面提出对我国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4.通过对石家庄351份数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以及对国内外典型实践案例探讨,总结经验,提出精选培训对象,明确培训对象职能,制定既符合农户需求又符合农户发展规律的培训内容,优化宏观环境,建立农民保障体系。本研究旨在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避免“一刀切”式的“大水漫灌”,应当遴选有需求、有能力的农户进行培训。通过优化培训环境,从政策、法律法规方面制定适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生长的环境,有效利用政府职能、学校资源、社会力量等功能,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高效、有序进行。
武倩[2](2019)在《SGX专业合作社香椿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省会城市石家庄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木本蔬菜香椿,凭借其“天然不用药而驱虫”的无公害特点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SGX专业合作社位于香椿的故乡﹣石家庄市鹿泉区谷家峪村。近几年SGX专业合作社的香椿种植面积虽然逐年增加,香椿产量也逐年增多,但香椿营销却没有得到合作社的足够重视。SGX专业合作社的香椿种植规模扩大速度依然缓慢,规模化和市场化不足。本论文即针对SGX专业合作社香椿产品的营销策略进行研究。论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研究思路,先通过对营销策略相关理论的阐述,明确基本理论依据,保证研究的正确方向。然后对SGX专业合作社的内部与外部营销环境展开分析,发现SGX专业合作社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与威胁;对SGX专业合作社香椿产品目前的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合作社在其香椿产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最后对合作社香椿产品未来的营销策略提出一些建议。研究认为,SGX专业合作社在营销中存在市场范围过大、市场定位不准确、产品缺乏差异化和吸引力、价格制定策略单一、渠道单一且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在未来的营销中,SGX专业合作社需要针对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实际情况,找准其市场定位精准发力,同时调整和改进其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在产品策略上通过丰富产品种类,强化包装分类和设计工作,拉长香椿成熟期做好储备工作及积极争取获得绿色有机认证的方法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在价格策略上通过高端定价、撇脂定价、心理定价和价格调整这四种策略来进行精准定价;在分销策略上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改进,线上领域尝试开辟电商领域,线下领域则通过增设零售门店和配送服务等方式来扩大其销售覆盖面,另外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增设种植基地体验和香椿工厂参观服务;在促销策略上,应重视传统促销方式和新型促销策略相结合,通过广告、营业推广、公关策略和人员推销策略来进行促销策略的不断优化。当然为了保证营销组合策略的顺利落地实施,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营销策略保障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对SGX专业合作社香椿产品的营销活动起到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能为其它同类企业有关产品的营销活动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崔峰[3](2019)在《石家庄市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04年开始一直到2018年,中央连续1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突出显示了“三农”问题在当下的高速发展期中的重要地位。2013年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要坚持土地承包责任制不变,强化自主经营,重点支持以家庭为主要单位的家庭农场等新兴业态的发展。这也是国家第一次明确家庭农场的发展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农场的健康持续发展,自然不能缺少金融的支持。特别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带来了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但由于我国农业长期以来的处于弱势地位,加上金融的逐利性特征,家庭农场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尤其是在资金方面。比如土地制度未放开、土地确权评估难度大,家庭农场从业人员水平低、政策性保险覆盖不全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包括以拓宽农场经营者融资渠道,完善家庭农场担保体系,构建农场合作金融体系为内容的涉农资金支持体系建设,以组建专业合作社,拓展商业信用融资渠道,创新信用贷款产品,完善抵(质)押方式及担保为内容的农场多渠道信用融资,推进家庭农场信用评级及以完善信贷支持政策,加大家庭农场补贴,推广农业保险销售为内容的家庭农场的政策保障。
赵雅鑫[4](2019)在《集体化时期石家庄家畜养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30、40年代,战争破坏、资源匮乏等因素导致了农村家畜数量的减少与缺乏。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家畜养殖形势严峻,为恢复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国家着重发展农村家畜养殖以助推工农业生产。石家庄政府响应国家号召,建立完善畜牧组织,改善家畜繁殖、防疫等条件,推动农村家畜养殖的发展。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影响了家畜养殖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家畜养殖集体化的要求与农村资源匮乏以及饲养经验不足之间的矛盾,基层执行中的冒进情绪及强迫命令与农民利益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石家庄家畜养殖的“非正常化发展”,出现基层家畜养殖实践与国家治理逻辑不同步的现象。基于此,国家不断调整并落实家畜养殖政策,促使其进入良性发展。70年代,家畜养殖发展逐渐回稳,但深受革命化社会环境的影响,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阶段特征。在石家庄家畜养殖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农民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而产生了不同于上层制度安排的家畜养殖实践,当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推动了国家农村经济治理政策及方式的调整与优化,从而促进家畜饲养、使役制度的不断完善与畜牧技术的发展,这推动了家畜养殖自身结构化的转变。同时,国家借助农民家畜养殖这一日常生活场景,在农村中建构并传播国家意志,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农民的思想及行为,增强其政治认同感。在这“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相调适的过程中,农村经济革新得以实现。
张学礼[5](2018)在《滹沱河流域水环境变迁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1949-2009)》文中研究说明建国以来,随着滹沱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及降雨量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流域水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流域出现了河道干涸、航运消失、生物种类变迁、地下水漏斗、沙尘天气等现象。目前学术界已对其变迁的自然表现特征进行了比较深入研究,而对水环境变迁背后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交织过程研究相对薄弱。本文拟以自然科学研究为基础,试图探寻滹沱河流域水环境变迁中的“人地关系”互动,重点考察人类活动、社会运行机制、社会心态与思维意识等因素在流域水环境变迁中的作用。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文献研究。本文研究的文献资料主要来自地方志、馆藏档案、各类报纸等。2.田野调查。根据社会学理论,本文通过拟定社会调查问卷,完成田野社会调查,搜集有关人地关系互动的资料。调研范围涉及滹沱河全流域,调研人群包括农民、工人、水利管理者、环境保护管理者、教师等。3.跨学科综合研究。本选题研究以历史研究方法为主,涉及生态学、社会学、水利学、经济学、考古学等学科。本文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水”资源是滹沱河流域社会演变的重要推动力。本文通过考证滹沱河流域文化、经济、交通发展演变,甚至于政治抉择,可以看出“水”资源促进了流域社会的发展变迁。(1)地名文化、地方文学和风俗信仰中的“水”资源要素。如:石家庄市庄窠村村名即是“装货”一词的谐音发展而来。“此地原为古运粮河的装货码头,故初称“装货”。后来古运粮河干涸,水运码头废弃,渐成村落,村名谐音演变为庄窠。至今当地村民仍读为“装货(音)”。(2)“水”资源与养殖产业、健康产业、休闲产业、河道产业的发展。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的修建促进了沿河滩地的开发,“建库以后,特别是1980年以后,沿着滹沱河两岸河滩开发造地15万亩,种植果树、花生、西瓜、红薯等,年亩收入500元以上,年总收入近1亿元”。(3)滹沱河水运曾是河北省和天津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水上交通方式。(4)“水”资源与政治抉择,“滹沱河为平山县提供了13万亩水田、旱田25万亩、山坡地8万亩,盛产小麦、玉米、水稻以及其他各种杂粮、夏收麦、秋收稻,一年收两季,全县最富的就是西柏坡村……平均每年收27万粮食”,这也造就了晋察冀的“乌克兰”---西柏坡,由此也促成了中央选择西柏坡作为“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重要因素。2.水体污染是滹沱河流域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水体污染是滹沱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主要污染来源包括企业生产、公共卫生事业、社会生活中的废水排放以及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与化肥。这种水“质”之变不仅改变了流域水环境的自然状态,进而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心态、区域水案等系列变迁。(1)农业生产环境遭到破坏。如辛集县“先后有10万多棵树木因害枯死,该县城关佃士营大队就有5000棵将成材的树木被碱死,自1976年以来,该县有400亩小麦、500多亩大秋作物被污水淹毁”。同时,地下水也受到污染继而出现大批机井作废的现象。(2)农村社会秩序的改变。有些地方长期饮用被污染的水,发病率显着增高,婴儿畸形怪胎增多,从而造成社会个体安全感的的缺失。石家庄市污水导致栾城县境内、沿河两岸附近的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地下水污染11个乡镇,120平方公里的土地,据卫生部门调查,污染区癌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大大高于对照的清灌区,南焦村大队1980年因病死亡中因癌症死亡86人,占35.5%。1975年:束鹿县防疫部门调查。“草丛的蚊子成群,特别是桥壁上的密度更大,每平方米约达5000-10000个,而且这些蚊子能够传播疟疾、大脑炎等流行性疾病”。(3)城市公共安全隐患的出现。城市“水缸”的“生态危机”成为社会公共安全的潜在隐患,给城市安全运行带来巨大风险。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均出现水体污染。“口头、横山岭、岗南、黄壁庄四个水库,除了口头外,衡岭和岗南水库,五种毒物发现了三种,主要是氰化物。黄壁庄水库中五种毒物发现了四种”。(4)“水”生态环境变迁导致区域间不协调现象的出现。流域出现了束鹿县工业污水污染下游衡水地区,石家庄地区污水污染栾城、赵县等地的跨区域水污染纠纷现象;(5)由于水体污染造成了赵州桥等文物古迹生态环境条件恶化,在对外交往中极大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3.水利工程背景下流域生态与社会变迁。水利工程的实施改变了“水”的自然存在状态。一方面,从水旱灾害减轻、经济效益开发、生态环境改变等方面,人类是最终“受益者”。(1)从防洪效益来看,流域内洪水肆虐情形得到有效改善。以黄壁庄水库为例,1959到1979年如果不建库可能受淹面积809万亩,而建库后,滹沱河下游同期总减少淹地面积379万亩。(2)从农业效益来看,引水工程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忻州市滹沱河灌区受益范围涉及到当地3个县(市区)14个乡镇123个村和1个国营农场,除了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以外,还有辣椒、甜玉米等经济类作物。“灌溉农业总产值约8亿,灌区内人口20万人”。(3)从综合利用上,发电效益有效提升了水资源潜能开发。黄壁庄水库自建库到1986年“工程效益为21.25亿元,其中工程总投资和运行管理费(包括群众投劳折资)为3.6875亿元,工程净效益为17.5635亿元”。(4)从生态效益来看,水利工程改善了区域生态条件。忻州市滹沱河灌区建立后,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进一步促进了生态的良性循环,“地面风速降低30%左右,相对湿度提高14%左右,蒸发量减少了28%,增进了人民健康,改善了生存环境”。其次,流域也出现了地表水系统、地下水系统、区域小气候与生物种类变迁等自然现象,以及社会人口迁移、交通方式变迁、生存条件恶化等社会连锁反应。(1)水利移民改变了区域人群的正常生存状态,出现一系列“移民综合症”。如移民生活十大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买东西难,用电难,住房难,吃粮难,生产难,结婚难”。(2)随着河道水量的减少,滹沱河水运继而逐渐消退,航运业等经济模式也逐渐消失。(3)水环境变迁背景下,社会群体逐渐表达了其生态诉求。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表达了加强滹沱河流域生态建设的诉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滹沱河流域生态的恢复和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逐渐提至社会决策层面。石家庄市提出了《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规划暨沿线地区综合提升规划》,实施“一城七县,拥河发展”的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滹沱河、安全滹沱河、文化滹沱河、活力滹沱河、智慧滹沱河的具体目标。4.地下水开发背景下流域生态与社会变迁。地下水资源在社会生产中,尤其在农业产生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力”作用。地下水开发满足了流域农业生产用水的基本保证,出现“有井一片绿,无井一片黄”的现象。(1)20世纪70、80年代,流域农业发展直接受益于地下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出现“天旱地不旱,越旱越增产”的特殊景象。“1953年石家庄地区平均亩产量97.5.4公斤,皮棉20.7公斤。大旱的1972年连续200多天未下透雨,全区平均粮食亩产仍然达到了286.4公斤,皮棉26.5公斤,1979年出现的伏旱,卡脖旱,8-9月份降雨仅有48毫米,比常年降雨量少了七成多。由于充分发挥了机井的作用,战胜了干旱。全区平均粮食总产20.41亿公斤,单产448公斤,均创历史最高水平”。(2)地下水开发不仅可以保证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回报率”较高的投资渠道。无极县单井净收益1078/年,4年可以收回全部投资,单井获纯利润64元。(3)由于人们忽视地下水再生规律的地下水开发,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的相应改变。如无水可打、埋深持续增加、地下水漏斗形成、机井枯竭。因此,应实现生态反应与社会决策修正相对应,确保水利规划与生态条件相一致。5.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历史考察与借鉴。水资源科学管理机制的构建是维护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本文对20世纪70、80年代石家庄生态环境管理进行了历史考察,得出如下启示:首先,构建生态社会管理科学运行机制:(1)应构建水生态保护的全员介入管理机制;(2)水生态环境保护应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经济管理轨道;(3)倡导生态管理法制思维;健全组织设置,提升执行效率。其次,提升社会群体生态认知水平:(1)树立“水”生态的敬畏意识;(2)摒弃“生态与生产对立”的片面思维;(3)发挥生态环境教育的教化作用。6.流域水环境变迁的非自然驱动因素及和谐水生态理念的构建。流域水环境变迁的非自然驱动因素主要包括:(1)城乡二元结构。传统社会中,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对应的工业与农业不同的产出比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出现,表现在流域水资源分配上即为城市优于农村,工业先于农业。(2)新时代的生态要求与部分传统产业的对立。在新时代新的生态要求面前,部分传统产业面临去留抉择,但是这些产业又背负有群体生存的社会责任,这就出现了新时代新的生态要求与传统产业的博弈。(3)社会若干主体的矛盾定位。首先,从社会个体来讲,一方面社会个体对水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要求,同时部分个体也存在有缺乏水生态意识,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行为;其次,在现有政府绩效考核的体制之下,往往是水生态的保护服从于对于地方GDP的过分追求,也就出现了政府监管行为无效性。(4)人类物欲主义的存在造成了人们对流域水环境经济功能的过度追求,以至于忽视其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从宏观视角上,建议构建与实践和谐水生态理念:(1)实现城乡均衡协调发展,体现水资源共享的公平环境;(2)从提升水资源利用效能、加强科技支撑、完善法制建设、把握水生态环境变迁的滞后性特征等方面借鉴和反思他国流域治理经验;(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社会多层级水生态运行保障机制;(4)尝试突破流域的自然属性与行政管辖属性的博弈。
孟维福[6](2018)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可得性及影响因素 ——以石家庄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重要的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快速发展。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较高,素有“北方粮仓”之称,农民专业合作社表现出迅猛发展态势,然而,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在购买农机设备、扩大经营规模等方面对资金的需求逐渐加大,融资难问题日益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因此,本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可得性和影响因素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首先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资料进行整理,明确研究方法,从概念上界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与信贷可得性,论述交易费用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理论基础。其次,文章基于对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地调研数据,得出了石家庄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需求现状及满足程度分析,得出有接近一半的被调查合作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信贷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其资金的需求,并得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风险较大,缺乏有效的担保和抵押资产,缺少必要的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等问题。再次,文章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能力、盈利水平、自身建设、管理者自身建设以及农业产业化程度等八个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可得性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固定资产规模、财务制度、管理者的文化程度、与银行关系、与上下游企业紧密程度等因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否获得正规信贷具有显着正向影响。接着文章对美国农业合作社融资经验和国内外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对破解石家庄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一些重要启示。基于以上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发展、提升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水平、加强政府支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潘东培[7](2017)在《石家庄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营销策略分析 ——基于消费者需求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社会公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在提升,伴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产品产量得以大幅度提升,社会公众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在营养、健康、绿色、环保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频繁暴露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让社会民众对农产品的安全性问题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与关注。有机农产品被认为是一种安全品质最高的产品,在我国的市场需求显着增加。近年来,在河北地区有机农产品市场发展的速度较为迅速,然而现实中有机农产品企业的经营状况并非如预期,导致企业经营中出现诸多困难。基于此,本文以“石家庄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营销策略分析——基于消费者需求视角”为研究课题,可为我国有机农产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对国内外关于有机农产品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无公害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结合相关经济管理理论,立足河北富美农业公司现状与经营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通过对石家庄地区有机蔬菜消费者需求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提出河北有机农产品市场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培养形成较为稳定的消费群体;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营销与宣传推广手段。基于此,论文提出河北富美农业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并结合STP理论为富美公司进行了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与完成市场定位。最后提出了石家庄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营销策略提升框架的原则、内容,论述了提升营销策略的主要途径与相应的保障措施,同时也为我国有机农产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王岳光,黄银洲,宋丹[8](2016)在《石家庄市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对水资源和能源利用的影响》文中提出为研究农业种植结构对水能利用的影响,以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节水节能的协调发展,对石家庄各县(市)2002年、2007年、2012年的农业种植结构以及农业用水和用能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石家庄市农业耗水大县主要集中在东部及东南部;西部及西南部的县(市)耗水量较少,同时农业能耗量呈现出与水耗量变化的相对一致性,这主要受西部地区地形所限,可耕地面积少,农业种植结构中除夏玉米、冬小麦外,谷子等低耗水的传统农作物仍较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远小于东部县市;(2)20022012年石家庄各县(市)农业水能利用量变化表现出一定差异:其中,藁城、辛集、赞皇、平山、行唐、赵县、深泽、元氏、新乐和鹿泉10个县(市)呈现出水能变化的一致性;其余7县(市)及市区仍存在着水能变化不一致的现象。这主要是由各地的自然条件及其对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造成的。
邢东海,耿记申,杜晓东,蔡海燕[9](2016)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思路与对策——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为例》文中提出现代农业示范区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意义深远。根据石家庄市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本思路、发展定位及发展对策,并对其发展的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将石家庄打造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冯慧敏[10](2015)在《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流场演变特征与尺度效应》文中认为石家庄平原区是我国小麦主产高产区,也是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超采最为严重地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流场变化都有明显影响。自1972年发生区域性特大干旱以来,该区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大,累计超采量已超过180亿m3,地下水位埋深已由20世纪60、70年代的10-15m,下降至目前的25-50m,地下水流场已由自然状态演变为“自然-社会”二元影响状态,纵向径流不断减缓,垂向水分通量交换不断增强,对当地供水安全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开展本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水循环理论和小波变换、地下水系统水量平衡及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石家庄平原区近50年来气象、水文、农业灌溉和地下水动态相关资料,以及应用MPI-ESM-MR大气环流模式预测2011-2060年期间降水量和气温等数据,开展了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流场演变特征及其时间尺度效应研究,揭示了该区地下水流场演变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关系与机制,预测了不同气候情景下未来50年地下水位变化趋势。主要进展和创新研究成果:(1)发现:近50年以来随着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变化,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流场演变呈现4个阶段性特征。①在超采初期,地下水位下降速率0.38m/a。②在地下水漏斗形成阶段,地下水位加速下降,达0.69m/a。③在地下水严重超采阶段,地下水位下降进一步加剧,平均下降速率1.03m/a。④在地下水压采严管阶段,因采取压减开采量和严格管理措施,地下水位下降速率明显减缓,由前期的1.03m/a减小为0.74m/a。(2)研究表明,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流场演变存在尺度效应。采用1年时间尺度研究,地下水流场演变阶段性较难厘清;采用4-5年、12年或更长时间尺度研究,存在地下水流场演变阶段性特征不同程度的概化情况。采用2-3年时间尺度研究,能够清晰的展现近50年以来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流场演变过程中各个阶段特征。(3)通过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流场演变主导因素识别研究,查明在1980年(漏斗形成阶段)之前,开采等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小于43.45%;在严重超采阶段,开采等人类活动影响强度达55.1%;在压采严管阶段,开采等人类活动影响强度53.47%。降水量枯丰变化对地下水流场有明显影响,1972年以来石家庄地区降水偏枯频发,以至超采初期降水量变化影响强度19.19%、漏斗形成阶段20.62%、严重超采阶段21.19%和压采严管阶段24.30%。(4)应用统计降尺度模型、水量平衡原理等研究方法,对石家庄平原农业区未来50年现状气候条件及大气环流模式MPI-ESM-MR下RCP4.5气候情景地下水流场的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现状气候条件300mm、240mm和210mm三种灌溉强度条件下,未来50年地下水位年均下降幅度分别为1.74m、0.79m和0.41m。RCP4.5气候情景较现状气候条件地下水位的下降幅度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三种灌溉定额条件下分别为1.58m、0.67m和0.33m。
二、石家庄地区蔬菜生产效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家庄地区蔬菜生产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石家庄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新型职业农民 |
(二)职业农民 |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
1.教育培训 |
2.认证管理 |
3.政策扶持 |
(四)农业职业教育 |
四、理论依据 |
(一)人力资本理论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三)终身教育理论 |
(四)培训理论 |
1.培训需求分析理论 |
2.培训评估理论 |
(五)成人学习理论 |
五、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1.关于农业职业教育研究 |
2.关于农村人力资本的研究 |
3.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具备综合素质的研究 |
4.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阻碍因素 |
5.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途径 |
6.国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典模式实践探索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1.国外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研究 |
2.对国外实践探索 |
六、研究内容及与研究视角、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视角 |
(三)研究思路 |
七、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统计分析法 |
(四)个案研究法 |
第一章 样本选取及描述分析 |
一、石家庄基本概况 |
(一)行政概况 |
(二)人力资源分布 |
(三)教育水平 |
(四)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生活消费支出 |
二、石家庄市培训农户调查基本情况 |
三、石家庄农户培训基本情况 |
四、石家庄农户培训数据模型 |
(一)经济学理论模型 |
(二)年龄与培训时间相关性分析 |
(三)受教育年限与培训费用相关性分析 |
(四)年收入与培训次数相关性分析 |
五、小结 |
第二章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分析与启示 |
一、美国职业农民培育 |
(一)美国教育培训体系 |
(二)美国培训形式 |
(三)美国政策扶持 |
二、德国职业农民培育 |
(一)德国培训体系 |
(二)德国农业政策扶持 |
三、日本职业农民培育 |
(一)日本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
(二)日本农业政策扶持 |
四、巴西职业农民培育 |
(一)巴西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
(二)巴西农业政策支持 |
五、对我国的借鉴与实践意义 |
(一)建立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使职业农民培育法制化 |
(二)建立科学化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
(三)明确职业农民培育经费来源,保障经费充足 |
(四)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民提供信贷支持 |
第三章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与建议 |
一、“培育谁”,精准选择培育对象,定向培训典型 |
二、“谁培训”,划分主体,统筹合作,合力共赢 |
三、“如何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合理制定培训内容 |
四、“培训环境”,出台政策扶持,建立农民保障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SGX专业合作社香椿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2 有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市场营销的概念 |
2.2 市场营销环境 |
2.3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
2.4 营销组合策略 |
2.4.1 产品策略 |
2.4.2 价格策略 |
2.4.3 分销策略 |
2.4.4 促销策略 |
3 SGX专业合作社营销环境分析 |
3.1 SGX专业合作社内部营销环境分析 |
3.1.1 SGX专业合作社简介 |
3.1.2 SGX专业合作社内部营销环境分析 |
3.2 SGX专业合作社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
3.2.1 外部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
3.2.2 外部微观营销环境分析 |
3.3 SWOT分析 |
3.3.1 内部优势与劣势分析 |
3.3.2 外部机会与威胁分析 |
3.3.3 SWOT分析 |
4 SGX专业合作社香椿产品营销策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SGX专业合作社香椿产品营销现状 |
4.1.1 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 |
4.1.2 营销组合策略现状 |
4.2 SGX专业合作社香椿产品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4.2.1 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 |
4.2.2 产品缺乏差异化 |
4.2.3 包装策略有待改进 |
4.2.4 价格制定策略单一 |
4.2.5 渠道结构单一 |
4.2.6 渠道管理不到位 |
4.2.7 促销力度小方式单一 |
5 SGX专业合作社香椿产品营销策略改进建议 |
5.1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建议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2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改进建议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分销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6 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建议 |
6.1 营销理念革新 |
6.2 进一步加强营销品牌建设 |
6.3 营销信息系统建设 |
6.4 人力资源保障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石家庄市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内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家庭农场 |
2.1.2 金融支持 |
2.1.3 农村金融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3 乡村建设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 |
第3章 石家庄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的调查与分析 |
3.1 石家庄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
3.1.1 发展概况 |
3.1.2 融资渠道 |
3.1.3 资金构成 |
3.1.4 资金需求 |
3.1.5 需求环节 |
3.1.6 需求时长 |
3.1.7 信用融资 |
3.1.8 财政补贴状况 |
3.2 石家庄家庭农场的金融供求及特点 |
3.2.1 金融需求 |
3.2.2 金融供给 |
3.2.3 金融支持的特点 |
3.3 金融支持的不足 |
3.3.1 供求不平衡 |
3.3.2 支持渠道少 |
3.3.3 借贷成本高 |
3.3.4 财政补贴不到位 |
3.4 石家庄家庭农场金融支持不足的成因分析 |
3.4.1 土地制度未放开 |
3.4.2 传统信用融资方式制约 |
3.4.3 土地确权未完成 |
3.4.4 土地评估困难较大 |
3.4.5 从业人员水平低 |
3.4.6 政策性保险覆盖不到 |
第4章 国外典型家庭农场金融支持实践 |
4.1 欧洲家庭农场的金融支持发展实践 |
4.1.1 德国 |
4.1.2 法国 |
4.1.3 荷兰 |
4.2 美国家庭农场的金融支持发展实践 |
4.3 日本家庭农场的金融支持发展实践 |
4.4 对我国金融支持家庭农场的启示 |
4.4.1 完善国家政策 |
4.4.2 拓宽支持渠道 |
4.4.3 健全补贴机制 |
第5章 优化石家庄市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的对策 |
5.1 推进涉农资金支持体系建设 |
5.1.1 拓宽农场经营者融资渠道 |
5.1.2 完善家庭农场担保体系 |
5.1.3 构建农场合作金融体系 |
5.2 探索家庭农场多途径贷款方式 |
5.2.1 组建专业合作社 |
5.2.2 拓展商业信用融资渠道 |
5.2.3 创新信用贷款产品 |
5.2.4 完善抵(质)押方式及担保 |
5.3 推进农场主培训及信用评级 |
5.3.1 对农场主进行培训 |
5.3.2 推进信用评级 |
5.4 健全家庭农场的政策保障 |
5.4.1 完善信贷支持政策 |
5.4.2 加大家庭农场补贴 |
5.4.3 推广农业保险销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集体化时期石家庄家畜养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1.2 相关范围界定 |
1.3 学术研究述评 |
1.4 研究主题及目标 |
第二章 石家庄家畜养殖的恢复与发展(1949-1957) |
2.1 家畜养殖的发展背景 |
2.1.1 严峻的家畜养殖形势 |
2.1.2 石家庄家畜养殖的历史概况 |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家畜养殖的制约因素与政策支持 |
2.2.1 家畜养殖的制约因素 |
2.2.2 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 |
2.3 农业生产合作社下家畜养殖形式及保畜措施 |
2.3.1 家畜饲养使役形式的概况 |
2.3.2 农民及干部的顾虑与行为 |
2.3.3 家畜饲养使役的调整措施 |
小结 |
第三章 石家庄家畜养殖的挫折与调整(1958-1965) |
3.1 政策导向下家畜养殖的挫折 |
3.1.1 家畜养殖的“跃进”与挫折 |
3.1.2 家畜养殖出现挫折的原因 |
3.2 政策调整下家畜养殖的转折 |
3.2.1 调整饲养方针与落实奖励政策 |
3.2.2 整顿饲养队伍与加强防疫训练 |
3.2.3 提高配种技术与建立繁殖基地 |
3.2.4 广辟饲料来源与建立家畜三院 |
小结 |
第四章 石家庄家畜养殖的转变与提升(1966-1978) |
4.1 家畜养殖的发展样态 |
4.1.1 基层牲畜养殖实态 |
4.1.2 基层猪只养殖实态 |
4.2 家畜养殖的阶段特征 |
4.2.1 家畜养殖的不平衡性 |
4.2.2 家畜养殖的新转向 |
小结 |
第五章 家畜养殖视域下的国家与农民 |
5.1 家畜养殖中国家的策略与表达 |
5.1.1 家畜养殖中的动员方式 |
5.1.2 家畜养殖中的政治伦理 |
5.2 家畜养殖中基层的选择与应对 |
5.2.1 家畜养殖中的基层干部 |
5.2.2 家畜养殖中的乡村民众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滹沱河流域水环境变迁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1949-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
五、论文架构 |
第一章“因水而兴”:“水”资源驱动下的区域社会发展演进 |
一、文化之兴:“水”资源与区域社会文化发展 |
(一)“水”资源与地名文化 |
(二)“水”资源与地方文学 |
(三)“水”资源与风俗信仰 |
二、经济驱动:“水”资源资本的开发和利用 |
(一)养殖产业 |
(二)健康产业 |
(三)休闲产业 |
(四)河道产业 |
三、交通变迁:滹沱河水运影响下区域社会生态 |
(一)滹沱河水运是区域经贸往来的主要交通方式 |
(二)渡口出行是人们日常交通出行方式之一 |
(三)滹沱河水运与革命事业的胜利推进 |
四、政治抉择:“水”资源与红色圣地 |
第二章“适可而止”: 人地互动与水环境“质”之变--以水体污染为考察中心 |
一、滹沱河流域水环境“质”变的社会驱动要素 |
(一)工业企业生产与水“质”之变 |
(二)公共卫生行业与水“质”之变 |
(三)乡镇企业生产与水“质”之变 |
(四)农业生产与水“质”之变 |
二、水环境“质”变下的社会风险的出现 |
(一)影响和改变着农村社会秩序 |
(二)城市水缸“生态危机”成为社会公共安全的潜在隐患 |
(三)“水”生态变迁与区域间不协调现象的出现 |
(四)“水”生态变迁与国际形象塑造 |
(五)“水”生态变迁与农业生产环境改变 |
第三章 作用与副作用的博弈:水利工程兴建与流域水生态环境变迁 |
一、传统社会水治理的自然驱动因素—基于“水”自然属性的考察 |
(一)水患肆虐,危害一方 |
(二)旱灾不断,生产亦难 |
(三)盐碱之害,种植不易 |
二、传统社会水治思想下的水环境之“变”—基于工程式的解决路径 |
(一)河道工程 |
(二)引水工程 |
(三)蓄水工程 |
(四)盐碱治理工程 |
三、初见红利:滹沱河流域水环境驱动下的社会发展 |
(一)从防洪效益来看,洪水肆虐情形得到有效改善 |
(二)从农业效益来看,引水工程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
(三)从综合利用上看,发电效益有效提升了水资源潜能的开发 |
(四)从生态效益来看,水利工程改善了区域生态条件 |
四、双刃剑之:滹沱河流域水环境变迁下的生态与社会之变 |
(一)水利工程与流域生态环境之变 |
(二)水环境变迁与流域社会人口迁移 |
(三)水环境变迁与交通方式的改变 |
(四)水环境变迁与社会群体生态诉求表达 |
五、水利、生态、社会联动下的历史反思 |
(一)构建水利、生态、社会共赢模式 |
(二)树立整体水环境改造观---对河北省平山县WEP/CHN2811项目的历史考察 |
(三)借鉴有机论自然观,借力机械论资源观,加速转向生态水利发展轨道。 |
第四章 恩赐与惩戒:地下水开采与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考察 |
一、地下水资源驱动下的社会发展--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考察 |
(一)渠灌井灌之交替--地下水开采的历史进程 |
(二)采水工具之变---地下水开采的标识符 |
(三)机井管理模式的历史演变 |
(四)地下水开发的成本与效益 |
二、地下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次生问题的出现 |
(一)违背地下水再生规律,地下水超采问题严重 |
(二)缺乏生态环保观念,地下水体污染严重 |
(三)城市化进程影响下的地下水环境变迁—以对石家庄市区的考察为例 |
三、滹沱河流域地下水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
(一)实现生态反应与决策修正相对应 |
(二)确保水利规划与生态条件相一致 |
第五章 并行不悖:20 世纪 70、80 年代生态社会管理的历史考察与启示 |
一、构建水生态保护的科学运行机制 |
(一)构建水生态保护的全员介入管理机制 |
(二)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经济管理轨道 |
(三)健全组织设置,提升执行效率 |
二、提升社会群体的生态认知水平 |
(一)树立“水”生态的敬畏意识 |
(二)摒弃“生态与生产对立”的片面思维 |
(三)发挥生态环境教育的教化作用 |
(四)突出乡镇企业生态管理的特殊性 |
第六章 变迁之变迁:和谐水生态理念的构建与实践 |
一、滹沱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变迁的非自然驱动因素 |
(一)城乡二元结构与水生态环境变迁 |
(二)新时代生态要求与水生态环境变迁 |
(三)社会若干主体的矛盾定位与水生态环境变迁 |
(四)物欲主义与水生态环境变迁 |
二、滹沱河流域和谐水环境生态模式的构建 |
(一)西方水生态保护理念的借鉴 |
(二)把握水生态环境变迁的滞后性特征,切勿因噎废食---兼论类似命运下的咸海地区水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启示 |
(三)构建社会多层级水生态运行保障机制 |
(四)协调流域的自然属性与行政管辖属性的博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6)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可得性及影响因素 ——以石家庄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论文的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民专业合作社 |
2.1.2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 |
2.1.3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可得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交易费用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农业价值链融资理论 |
3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农民专业合作融资难现状 |
3.1 石家庄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
3.1.1 数量不断增加,质量有所提高 |
3.1.2 分布领域广泛,并向深度拓展 |
3.1.3 经营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
3.1.4 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
3.2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需求现状及满足程度 |
3.2.1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需求现状 |
3.2.2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满足程度分析 |
3.3 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存在问题 |
3.3.1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风险较大 |
3.3.2 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有效的担保和抵押资产 |
3.3.3 农民专业合作社缺少必要的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 |
3.3.4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
4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可得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可得性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
4.1.1 信贷可得性影响因素指标的理论分析 |
4.1.2 数据来源 |
4.2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可得性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模型构建——利用二次Logistic回归分析 |
4.2.3 模型结果分析 |
5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国外经验和案例分析 |
5.1 美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经验 |
5.1.1 美国新型农业合作社产生背景 |
5.1.2 美国新型农业合作社价值链融资机制分析 |
5.1.3 美国新型农业合作社融资对石家庄地区的启示 |
5.2 依托农业价值链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案例分析 |
5.2.1 国内案例——以黑龙江玉米种植合作社为例 |
5.2.2 国外案例——以秘鲁咖啡生产合作社为例 |
5.2.3 主要启示 |
6 结论与对策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发展 |
6.2.2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
6.2.3 加强政府支持力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石家庄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营销策略分析 ——基于消费者需求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无公害农产品 |
2.1.2 绿色农产品 |
2.1.3 有机农产品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消费者需求理论 |
2.2.2 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 |
2.2.3 需求供给理论 |
2.2.4 STP营销战略理论 |
2.2.5 绩效分析相关理论 |
第三章 石家庄地区有机农产品发展现状及消费者需求 |
3.1 石家庄地区有机农产品发展现状 |
3.1.1 石家庄地区有机农产品现存销售模式 |
3.1.2 石家庄地区有机农产品现存推广策略 |
3.1.3 石家庄地区有机农产品市场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2 石家庄地区有机农产品消费者需求分析 |
3.2.1 石家庄地区有机农产品消费者认知情况分析 |
3.2.2 石家庄地区有机农产品消费者支付意愿分析 |
3.2.3 石家庄地区有机农产品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
3.2.4 石家庄有机农产品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案例分析:富美有机农产品公司 |
4.1 富美公司概况与经营现状 |
4.2 富美公司消费者需求与满意度调查 |
4.3 富美公司有机农产品经营绩效分析 |
4.4 富美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 |
4.4.1 产品营销方面的问题 |
4.4.2 产品客户忠诚度的问题 |
4.4.3 产品与配送服务的问题 |
4.5 富美公司现有的营销策略分析 |
4.6 富美公司营销策略方案 |
4.6.1 富美公司未来的企业战略 |
4.6.2 富美公司未来的营销STP策略 |
4.6.3 富美公司创新的服务营销模式 |
4.6.4 富美公司未来营销的 4P策略 |
第五章 石家庄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营销策略提升框架 |
5.1 营销策略提升的原则 |
5.2 营销策略提升的主要内容 |
5.2.1 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
5.2.2 实施有效的有机农产品定价策略 |
5.2.3 拓展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
5.2.4 提升品牌意识做好产品促销 |
5.3 营销策略提升的主要途径 |
5.3.1 有机农产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途径 |
5.3.2 有机农产品企业定价策略的提升途径 |
5.3.3 有机农产品企业销售渠道拓展的提升途径 |
5.3.4 有机农产品企业品牌的提升途径 |
5.4 营销策略提升的保障措施 |
5.4.1 人才保障 |
5.4.2 制度保障 |
5.4.3 技术保障 |
5.4.4 文化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与建议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石家庄市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对水资源和能源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能耗计算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2002~2012年石家庄地区种植结构变化 |
2.2各地区农业的水资源利用量 |
2.1.1 不同县域间农业水资源利用 |
2.1.2 不同年份水资源利用情况 |
2.1.3 种植结构调整与水资源利用情况之间的关系 |
2.2 农作物生产的能源投入量 |
3.3 水能关系 |
4 结论与讨论 |
(9)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思路与对策——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石家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条件SWOT分析 |
1.1 石家庄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Strengths |
1.1.1 生产资料装备先进,经营主体多元、工作机制创新 |
1.1.2 科研实力雄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 |
1.1.3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特色产业不断发展 |
1.1.4 农业实现快速发展,产业布局基本建成 |
1.2 石家庄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劣势———Weaknesses |
1.2.1农业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
1.2.2 水资源匮乏,农业发展方向需要进一步调整 |
1.2.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待壮大,农民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
1.3 石家庄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Opportu-nities |
1.3.1“三农”政策 |
1.3.2 京津冀协同发展 |
1.3.3 优势产业突出,带动效果明显 |
1.4 石家庄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挑战———Threats |
1.4.1 技术挑战 |
1.4.2 自然灾害威胁 |
1.4.3 农产品出口难度增加 |
1.4.4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
2 石家庄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思路及对策 |
2.1 基本思路 |
2.2 发展定位 |
2.2.1 全国粮食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
2.2.2 全国现代农业科技装备研发展示中心 |
2.2.3 全国现代农业金融创新区 |
2.2.4 北方生态型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
2.2.5 华北地区农业企业总部基地 |
2.3 发展对策 |
2.3.1 构建现代农业设施装备体系 |
2.3.2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
2.3.3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
2.3.4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体系 |
2.3.5 构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
2.3.6 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体系 |
3 石家庄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保障措施 |
3.1 建立健全农业示范区政策资金落实保障 |
3.2 强化公共服务措施保障 |
3.3 创新农业投融资和农业保险保障措施 |
3.4 加强农业技术保障措施 |
4结语 |
(10)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流场演变特征与尺度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数据来源 |
1.5 关键科学问题与创新点 |
1.6 修改说明 |
第二章 自然地理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2.1 交通与位置 |
2.2 自然地理概况 |
2.3 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2.5 社会经济概况 |
2.6 小结 |
第三章 地下水系统源汇项演变特征 |
3.1 地下水系统补给项演变特征 |
3.2 地下水系统排泄项演变特征 |
3.3 小结 |
第四章 地下水流场演变特征识别 |
4.1 地下水流场演变尺度效应与识别方法 |
4.2 地下水流场演变阶段特征与标识 |
4.3 超采区地下水流场异变阶段特征与标识 |
4.4 小结 |
第五章 地下水流场演变主导影响因素识别 |
5.1 地下水流场演变主导影响因素分析 |
5.2 地下水流场演变主导因素影响程度量化识别 |
5.3 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耦合影响地下水流场特征 |
5.4 小结 |
第六章 地下水流场演变机制 |
6.1 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对地下水流场演变影响 |
6.2 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地下水流场演变影响 |
6.3 河道干涸及过水量变化对地下水位影响 |
6.4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流场异变影响 |
6.5 农业活动对地下水流场影响分析 |
6.6 小结 |
第七章 未来不同气候情景对地下水流场演变影响 |
7.1 未来不同气候情景的建立 |
7.2 未来气候变化对作物需水量影响 |
7.3 气候变化对地下水补给影响分析 |
7.4 气候变化对地下水位变化影响 |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
四、石家庄地区蔬菜生产效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石家庄地区为例[D]. 梁浩.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SGX专业合作社香椿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武倩. 兰州交通大学, 2019(12)
- [3]石家庄市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崔峰.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4]集体化时期石家庄家畜养殖研究[D]. 赵雅鑫. 河北大学, 2019(08)
- [5]滹沱河流域水环境变迁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1949-2009)[D]. 张学礼.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
- [6]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可得性及影响因素 ——以石家庄地区为例[D]. 孟维福. 河北经贸大学, 2018(07)
- [7]石家庄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营销策略分析 ——基于消费者需求视角[D]. 潘东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4)
- [8]石家庄市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对水资源和能源利用的影响[J]. 王岳光,黄银洲,宋丹. 河北农业科学, 2016(05)
- [9]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思路与对策——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为例[J]. 邢东海,耿记申,杜晓东,蔡海燕. 河北农业科学, 2016(04)
- [10]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流场演变特征与尺度效应[D]. 冯慧敏.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