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课“对话教学”法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郑保玉[1](2021)在《线上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线上教学模式是指跨越地理空间进行教育活动,以互联网为背景,利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作为教学载体,展示教学内容的一种方式。线上教学突破时空限制,以学生为中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充分利用课下零碎化的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本研究以2020年疫情的突然爆发导致学校无法开展常规教学为契机,搜集整理了疫情期间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所采用的线上教学模式,并结合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程教学的特点,以线上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的效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选取广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课两个篮球选修班作为实验对象,选用既能适合传统教学也能适合线上教学的篮球教学内容,实验班采用线上体育教学模式,模拟特殊时期居家训练场景,对照班采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在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各项测试指标没有显着性差异的情况下开展教学实验,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学生的体质成绩、篮球技能成绩和篮球理论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在篮球技能成绩和体质成绩方面,对照班高于实验班,但差距不大。而在篮球理论成绩方面,实验班则高于对照班,且呈现显着性差异。2.通过对实验班的测试数据分析可知:在线上篮球教学中,理论成绩的提高对技能成绩和体质成绩的提高有明显作用。篮球理论成绩优秀的学生,其体质成绩和技能成绩也是优秀。3.学生主观满意度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线上教学的接受度较高,并表明自己在篮球技能水平、身体素质和理论知识方面都有所提高。因此,在特殊时期,线上教学模式同样可以运用在体育学科之中。4.开展线上体育教学应当具备以下条件:满足线上体育教学需求的平台、学习者愿意接受此类形式的教学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和有较高信息技术化水平的教师以及学校对于实施线上教学所提供的支持等。
李笑笑[2](2021)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索》文中指出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其特殊性,语言的特性要求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应当具有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但是由于英语并不是我们的母语,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小的考验和挑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提升,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比较好的途径。通过对话教学教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对单词、词组、句型进行练习和掌握,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卢三香[3](2020)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话教学的价值及实践》文中指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将更多促进学生发展的新兴教学模式引入教学中,从而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为学生后续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话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要求。基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应用原则进行了分析,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对话教学的价值和实践策略进行了探讨。
潘昕怡[4](2020)在《思维导图应用于译林版小学英语Fun time板块教学的实践效果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如何将思维导图有效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成了广大教育研究者们所关注的问题。江苏许多一线教师尝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译林版小学英语Fun time板块教学。但思维导图在Fun time板块实际教学中的效果如何?师生是否受益于此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是否存在阻碍?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着本研究对思维导图应用于Fun time板块教学进行,为师生提出相应的建议,进而改善Fun time板块教与学现状。本文的三个研究问题如下:问题一,思维导图应用于Fun time板块教学后,学生取得了哪些成效?问题二,教师得到了哪些收获?问题三,思维导图应用于Fun time板块教学存在哪些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在K市D小学的高年级中选取了四个班级,对于思维导图应用于Fun time板块的前后情况进行了调查,使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并辅以师生访谈,对本研究实施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研究发现:思维导图应用于Fun time板块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对话交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但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检测结果未达到显着程度,并且学生缺乏有效的思维导图绘制技巧,思维定势也对思维导图的应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于教师而言,思维导图的运用提高了教科研能力,转变了教学方式,融洽了师生关系,增添了教学效能感,但仍存在发散思维训练的不到位、未创设真实语言情境、无法对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有效评价等问题。基于以上问卷调查结果与师生访谈获得的有效信息,再加上教学行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研究对教师、学生以及学校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学生的建议包括:细化设计,提高绘图效率;主动练习,转变学习态度;勤于思考,绽放思维之花。对教师的建议包括: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创设真实对话语境、选择合理评价方式。对学校的建议包括:加强培训,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组织教研,提高学术探究能力;增加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对思维导图应用于Fun time板块的教学实践效果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Fun time板块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陈浩男[5](2020)在《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广东白云学院篮球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进一步明确体育强国的健身目标,任务及措施,充分发挥体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9月2日颁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当前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促进体育教育发展,《纲要》重大工程七“体育文化建设工程”中提出:构建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打造体育融媒体产品,发挥短视频平台、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在体育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本论文研究以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广东白云学院2018级两个篮球选修班为实验对象。来进行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实施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证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有促进作用。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首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微视频教学的发展背景、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做出了简单的分析和总结,接着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通过对翻转课堂的经典的教学案例分析,总结出有效实施教学实验的经验和可取之处,通过16周的教学实验来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篮球基本技术动作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篮球运动的学习兴趣来证明实验效果,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教学价值、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授课教学模式在实验后都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们的一分钟胸前传球、定位投篮、半场往返运球上篮,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更佳。(2)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有益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技术动作的练习,更有益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翻转课堂的优势在于:打破了学生们在学习时候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满足了学生们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4)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顺利有效进行的条件包括: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完整的网络设备、专业的技术保障、以及学生们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等。
尹传治[6](2020)在《探究共同体视域下小学生学习投入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探究共同体理论为指导,发现小学生学习投入出现的问题,进而建构小学生学习投入的新策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提高小学生学习质量。这种研究不但可以在理论上讨论小学生学习投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策略,为探究共同体理论添砖加瓦,而且可以在实践中了解某个地区五年级学生在各科目的学习投入现状,在探究共同体理论的引领下建构小学生的探究共同体学习投入的策略,促进小学生学习投入,同时为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提供借鉴和方法参考。本研究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1.调查H市和W市小学四、五、六年级326名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投入、情感投入、行为投入和社会投入的宏观现状,接着以五年级为重点进行多科目50人次的课堂观察,并对所观察班级的教师进行访谈,在实际课堂情境中把握学生学习投入的微观现状。2.以探究共同体视角为指导,对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发现的小学生投入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3.建构探究共同体视域下促进小学生学习投入的全新策略。研究发现,所研究年级学生学习投入状况较为良好,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男女生学习投入不平衡;班干部与非班干部学习投入水平存在差异;教师教学指导风格宽严失调;学生学习投入存在科目偏差;课堂空间位置限制学习投入;课堂纪律妨害学生学习投入等。在探究共同体视域下,促进小学生学习投入的策略有:构建小学生认知存在感、教学存在感、社会存在感,并通过合理选择学习内容、促进对话教学和建立良好氛围来解决目前小学生学习投入中出现的问题。以探究共同体为视角,分析探讨小学生学习投入存在的问题,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是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但是,受时间精力限制,本研究对一二三年级缺乏研究,课堂观察没有涉及四年级和六年级,造成覆盖面上的不足,对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可能带来一定影响,有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林琴[7](2019)在《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堂表达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以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作为载体,具有一定的理解性、思考性、反馈性的表达,以达到“你-我”之间的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补充的学习过程。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逐渐从“一言堂”转变成相互交流的课堂,也从讲授型课堂转变为注重学生的表达、探究以及活动的课堂,表达作为课堂中互相交流的的主要方式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即使表达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被看重,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表达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受其年龄、认知水平、心智的成熟程度以及自我等特征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做到理想的表达。本研究主要从师生之间的表达和生生之间的表达两个角度出发,根据信息传递原理将表达能力归纳为接收表达能力、整合表达能力和反馈表达能力,通过这三个维度来对某校的老师和学生进行深入的课堂观察和访谈。研究发现小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相同的表达问题包括:缺乏思考性表达、理解性表达、干扰性表达、错误性表达、选择性表达等;不同的是学生在向老师表达时缺乏批判性表达,学生在向同学表达时会出现缺乏关联性和共情性的表达。根据表达能力出现的问题,对小学生课堂表达的特征进行分析,再从培养表达注意力、表达整合力和表达反馈力的各方面给出相应的策略,期望对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提升以及一线教师的教学策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示。
张莉莉[8](2019)在《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生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承载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平台,课堂教学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因而,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尤为重要。由于长期受教学惯习的影响,把“德育课堂”当作“知性课堂”,教学效果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而“对话教学”在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有别于传统教学,其理念、特征切合小学德育课程的特性,在小学德育课程中实施“对话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德性成长,打牢人才的道德根基。“对话教学”与常规意义上的主学科,如语文、英语等相结合的研究较多,但目前尚没有将“对话教学”放置于小学德育课程中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为核心目标,以主体教育论、生活德育论为理论视角,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线索,在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的基础上,借鉴社会学领域的混合研究法开展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在掌握本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中的比较法、归纳法等概括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结合问卷调查法,探索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条件、实践策略。具体而言,本研究在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原理和德育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初步概括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基本理论。本研究对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分别从内涵、价值、类型、特征四个方面对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品性进行了探讨,对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基本理论有初步的概括。基于生活德育论,提出了“与生活世界对话”这一新的对话类型。第二,探寻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条件。“对话教学”实际上是作为对话主体的师生利用各项对话条件和教学资源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本研究从物理条件、理智条件、情感条件三个方面探索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条件。另外,在课堂实践中,教材与教学具有整体性,教材对教法的选择和指导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统编版小学德育教材的分析,寻找出新教材与“对话教学”的勾连点,对两者间进行适切性分析。第三,构建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策略。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实践,提出了设计策略、实施策略和改进策略。学生道德的形成与生活世界密切相关,主要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寻访探究活动等各种活动与生活世界发生对话,故而在教学设计时特别增加了活动的设计,从教学目标的设计、话题的设计、活动的设计、评价的设计四个方面构建了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设计策略。教学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心阶段,科学的实施策略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并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将“对话教学”的理论结合德育课程自身的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性,依托文本对话、人际对话、自我对话、生活世界对话这四种类型的对话,构建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现行的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虽有些许对话精神,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阻碍“对话教学”的真正开展。本研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源,提出了针对性改进策略。
袁庆晖[9](2017)在《“三位一体”视角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变革。教学方式是由教学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方式构成的,教学思维方式指导和支配教学行为方式。因此,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着手,可以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创生本土教学理论离不开本土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本研究选择“一分为三”和“工程思维”等本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力图证明“一分为三”的表现形式之一——“三位一体”这样一种“工程思维”能够从三个方向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本研究遵循着三个线索:一是用“一分为三”的理论思维分析问题;二是用“三位一体”的工程思维筹划对策;三是以研究者对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反思作为一以贯之的证据。本研究认为,教学方式的变革可以从三个进路尝试进行。首先,教学方式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未能“共振”的集中体现。因为“教学理论研究者”的理论和“教学理论实践者”的理论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和合”这种差异,首要的是要求“教学实践研究者”作为第三方的登场,从而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者共同体”。通过三方的行动,特别是“教学实践研究者”的行动,促成两种理论的交融,从“人事”的角度确保教学理论真正做到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其次,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学研究者”改变教学研究的策略,即课堂教学研究须从“类研究”转换到“类融合”。这种变革可以视为是两种理论在教学研究策略这一向度的“和合”。基于“类·数·方(式)”三者关系的“三位一体”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类融合”的方式。“教学实践研究者”是采用这种“类·数·方(式)”的“三位一体”教学研究策略的主体,他们通过这种研究策略,可以提供适宜的教学模式给“教学理论实践者”,以促成教学方式的变革。最后,教学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模式可以改变教学方式。因为教师不可能仅运用一种或所有教学元素于每一节课。最好的选择之一或许是以三种教学元素为基础,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本研究提出并论证“问题·对话·活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是一种力图建立的类似中医“经方”的尝试。教师对于“经方”式的教学模式以“三位一体”的思维方式“加减化裁”可以直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本研究的重点是力图通过对于“问题·对话·活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实证研究,进而表明了“教学实践研究者”的作用,最终证明了“三位一体”的思维方式可以从三个进路能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刘凯玉[10](2017)在《课堂对话教学存在问题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F小学为例》文中认为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话教学渐渐走入教育的视野,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许多一线教师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然而,对话教学理论在走向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误区,迫切需要做出澄清,本文在对话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探讨,促使对话教学理论顺利地进入教学实践。本文通过文献查阅、随堂听课、对师生进行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和资料,考察对话教学实施的现状,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低效现象进行了原因阐述,同时,对照课堂对话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提出相对应的引导策略。通过研究发现,课堂对话教学出现了较多误区:课堂对话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对话教学中的“假对话”现象、课堂对话中的主体地位的缺失。在此基础上对产生原因进行了归纳:对话教学理论上的认识不足、教师自身素养缺乏、对话教学主体地位不平等、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同时,根据课堂对话教学的特点,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师生关系和教学评价角度深化了有效的课堂对话教学的认识。最后,为顺利实现对话教学理论向实践的顺利过渡,本文梳理出有效课堂对话教学的引导策略:加强理论认识、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对话型的师生关系、建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期望为课堂对话教学更好地实施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二、体育课“对话教学”法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课“对话教学”法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线上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线上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价值 |
1.4 线上教学应用于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的可行性分析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
2.2 关于线上教学的研究 |
2.3 线上教学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 |
2.4 疫情期间国内高校线上体育教学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线上体育教学的构建分析 |
4.1 线上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 |
4.2 线上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比分析 |
4.3 线上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特点 |
4.4 线上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优劣分析 |
4.5 线上体育教学的设计流程 |
4.6 实验设计 |
4.7 线上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篮球课中的应用 |
4.8 线上教学应用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结果分析(组间) |
5.1.1 体质成绩结果与分析 |
5.1.2 篮球运动技能成绩前测结果与分析 |
5.1.3 篮球技能理论成绩前测结果分析 |
5.2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结果分析(组间) |
5.2.1 体质成绩结果与分析 |
5.2.2 篮球技能成绩结果与分析 |
5.2.3 篮球理论成绩结果与分析 |
5.3 实验班前测与后测结果与分析(组内) |
5.3.1 体质成绩的结果分析 |
5.3.2 篮球技能成绩的结果分析 |
5.3.3 篮球理论成绩的结果分析 |
5.4 实验班不同理论成绩学生前测与后测结果分析(组内) |
5.4.1 篮球技能成绩结果分析 |
5.4.2 体质水平成绩结果分析 |
5.5 实验班线上篮球课程教学评价与分析(组内) |
5.5.1 教学满意程度分析 |
5.5.2 线上篮球教学有效性分析 |
5.5.3 技能理论学习的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2)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 |
(一)轻松平等的教学氛围 |
(二)互动有趣的教学模式 |
(三)自主探索的教学理念 |
二、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策略 |
(一)创设话题时以生活为源头 |
(二)依托教材内容创设会话情景 |
三、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
(一)利用对话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
(二)通过教学评价提升学生的自我反思思维能力 |
(3)小学数学教学中对话教学的价值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的原则 |
1. 民主性原则 |
2. 平等性原则 |
3. 开放性原则 |
4. 合作性原则 |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应用价值 |
1.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
2. 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3. 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
4. 提高数学教学的创新性 |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实践策略 |
1.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
2. 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
3. 利用对话实现教学的延伸 |
结语 |
(4)思维导图应用于译林版小学英语Fun time板块教学的实践效果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英语对话教学变革的需要 |
(二) 译林版小学英语Fun time板块教学现状中的困境 |
(三) 思维导图与Fun time板块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较少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外关于思维导图含义与特征的研究 |
(二) 国内外关于思维导图应用于Fun time板块的研究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
(一) 研究内容 |
(二) 创新之处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思维导图应用于Fun time板块的概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思维导图 |
(二)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 |
(三) Fun time板块 |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Fun time板块的理论基础 |
(一) 脑科学理论 |
(二) 记忆的加工层次理论 |
(三) 知识可视化理论 |
(四) 建构主义理论 |
(五) “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
三、思维导图应用于Fun time板块的教学特点 |
(一) 发散性 |
(二) 直观性 |
(三) 互动性 |
第二章 思维导图应用于Fun time板块教学的实践效果调查分析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过程 |
(三) 数据处理工具 |
二、实践效果调查分析 |
(一)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二) 访谈结果分析 |
第三章 思维导图应用于Fun time板块教学的实践效果 |
一、学生方面取得的成效 |
(一) 思维导图应用于Fun time板块教学有助于提升对话交流兴趣 |
(二) 思维导图应用于Fun time板块教学有助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
(三) 思维导图应用于Fun time板块教学有助于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
二、教师方面取得的成效 |
(一) 推动教师展开研究并促其专业成长 |
(二) 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并转变教学方式 |
(三) 促进师生教学合作并融洽师生关系 |
(四) 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并添教学效能感 |
第四章 思维导图应用于Fun time板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使用建议 |
一、存在的问题 |
(一) 学生无法高效高质绘制与运用思维导图 |
(二) 教师无法高效高质把握与评价思维导图 |
二、优化对策 |
(一) 科学指导学生绘制与运用思维导图 |
(二) 教师正确把握并科学评价思维导图 |
(三) 学校努力促进并提高教师专业发展 |
四、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书籍类 |
(二) 期刊报纸类 |
(三) 学位论文类 |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学生访谈纲要 |
附录三: 教师访谈纲要 |
致谢 |
(5)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广东白云学院篮球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篮球教学的理论研究 |
1.2.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验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
3.1.1 微视频在篮球选修课技术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
3.1.2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篮球课的可行性分析 |
3.1.3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篮球课的教学价值 |
3.2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活动设计 |
3.2.1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教学活动设计 |
3.2.2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中教学活动设计 |
3.2.3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后教学活动设计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实验前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2 实验后测结果与分析 |
3.3.3 实验后教学效果学生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
3.4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公共体育课存在的问题 |
3.4.1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 |
3.4.2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考验着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 |
3.4.3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影响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水平 |
3.4.4 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教师与学生的反思不足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致谢 |
6 参考文献 |
7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探究共同体视域下小学生学习投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
(三)研究的具体方法 |
五、概念界定 |
(一)小学生学习投入 |
(二)探究共同体 |
(三)教学策略 |
六、文献综述 |
(一)关于学习投入的研究 |
(二)关于小学生学习投入的研究 |
(三)文献评论 |
第二部分 小学生学习投入调查 |
一、调查研究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教师访谈设计 |
(三)课堂观察设计 |
(四)学生问卷设计 |
二、调查研究结果 |
(一)观察数据分析 |
(二)问卷数据分析 |
第三部分 小学生学习投入问题与归因 |
一、小学生学习投入问题 |
(一)男女生学习投入不平衡 |
(二)班干部与非班干部学习投入不平衡 |
(三)教师教学指导风格宽严失调 |
(四)学生学习投入存在科目偏差 |
(五)课堂空间位置限制学习投入 |
(六)课堂纪律妨害学生学习投入 |
二、小学生学习投入问题的成因 |
(一)认知存在感缺失致男女投入不均衡 |
(二)社会存在感缺失致学生之间学习投入不均衡 |
(三)教学存在感缺失影响有效教学 |
(四)学习内容的选择缺失使学生偏科 |
(五)对话教学缺失使后排学生分心 |
(六)不良学习氛围造成纪律失守 |
第四部分 探究共同体视域下小学生学习投入的提升策略 |
一、构建小学生认知存在感促进认知投入 |
二、构建小学生教学存在感促进行为投入 |
三、构建小学生社会存在感促进社会投入 |
四、合理选择学习内容 |
五、促进对话教学 |
六、建立良好氛围增加情感投入 |
第五部分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起源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目的 |
第一章 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基本结构 |
第三节 小学生课堂表达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现状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二节 小学生课堂表达现状 |
第三章 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小学生在接收信息时存在的表达问题 |
第二节 小学生在整合信息时存在的表达问题 |
第三节 小学生在反馈信息时存在的表达问题 |
第四节 小学生存在课堂表达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提升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策略 |
第一节 提升小学生课堂表达注意力的策略 |
第二节 提升小学生课堂表达整合力的策略 |
第三节 提升小学生课堂表达反馈力的策略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一) 有利于提高德育课堂实效性 |
(二) 有利于道德教育新理念落实 |
(三)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
(四) 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
(五) 有利于课堂教学教育性发挥 |
三、概念界定 |
(一) “对话教学” |
(二) 小学德育课程 |
(三)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 |
四、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五、研究的目标、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品性 |
一、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内涵 |
(一) 德育课程的“对话”是师生“精神相遇”的过程 |
(二) 德育课程的“对话”是师生“视界融合”的过程 |
二、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价值 |
(一) 理论价值 |
(二) 实践价值 |
三、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类型 |
(一) 不同划分标准产生的不同对话类型 |
(二) “关系重建”理论下的四种对话类型 |
四、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特征 |
(一) 主体关系平等性 |
(二) 对话主体交往性 |
(三) 对话过程开放性 |
(四) 对话效果生成性 |
第三章 小学德育教材与“对话教学”的适切性 |
一、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建构分析 |
(一) 教材编写的立论:德育实质是“学德” |
(二) 教材编写的定位:“教材”实为“学材” |
(三) 教材建构的核心:学生的学习活动 |
二、统编德育教材与“对话教学”的适切性 |
(一) 新教材改变了“说教者”的面孔,构建了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平等关系 |
(二) 新教材以“学”为核心的内容设置,利于实现学生“学”与教师“教”互动对话 |
(三) 新教材体现“交往互动”的编排体例,便于有效组织各种“对话”教学活动 |
第四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条件 |
一、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物理条件 |
(一) “对话”的开展需要合适座位的摆放 |
(二) 班级规模的适当控制可以保证“对话”效果 |
二、德育课程中“对话教学”的理智条件 |
(一) 在理智和规则下“对话” |
(二) 师生双方皆要有“对话素养” |
(三) “对话”要秉持“在场因素” |
三、德育课程中“对话教学”的情感条件 |
(一) 相互信任是“对话”发生的基础 |
(二) 共情心促使“对话”持续发生 |
(三) 尊重保障“对话”的深入开展 |
第五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设计策略 |
一、目标设计策略 |
(一) 目标设计包含的内容 |
(二) 目标设计具备的特点 |
(三) 目标设计着眼的要求 |
(四) 目标设计遵循的步骤 |
二、话题设计策略 |
(一) 话题设计的分类 |
(二) 话题设计的要求 |
(三) 话题设计的要点 |
三、活动设计策略 |
(一) 活动的分类 |
(二) 活动设计的原则 |
(三) 活动设计的步骤 |
四、评价设计策略 |
(一) 评价的特征 |
(二) 评价设计的内容 |
(三) 评价设计的原则 |
(四) 评价设计的步骤 |
第六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文本对话策略 |
(一) 师本对话策略 |
(二) 生本对话策略 |
二、人际对话策略 |
(一) 师生对话策略 |
(二) 生生对话策略 |
(三) 生与他人对话策略 |
三、自我对话策略 |
(一) 师与自我对话策略 |
(二) 生与自我对话策略 |
四、生活世界对话策略 |
(一) 学生与生活世界对话的方式 |
(二) 学生与生活世界对话的策略 |
第七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改进策略 |
一、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存在问题 |
(一) 把“对话”窄化为“问答” |
(二) “对话”中教师仍是“主导” |
(三) “对话”超越学生的自身经验 |
(四) “对话”过程缺乏情感的支撑 |
二、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问题探源 |
(一) 教师对“对话式”德育课堂存在误区 |
(二) 主客观因素使教师不愿放弃权威地位 |
(三) “对话”的话题或活动设计不恰当 |
(四) 传统的教学惯习使课堂冰冷无情味 |
(五) 课程管理的不到位影响课堂有效性 |
三、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改进策略 |
(一) 厘清“对话教学”的基本形式 |
(二) 淡化“对话”中教师权威角色 |
(三) “对话”要以学生“在场因素”为出发点 |
(四) “对话”要秉持师生间的共情心和信任感 |
(五) 重视、规范课程管理和教学培训 |
四、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课堂观察表 |
附录二: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教师问卷 |
附录四: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学生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三位一体”视角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个人的教学反思 |
(二) 对教学方式的思考 |
(三) 相关理论的启发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与价值 |
第一章 “一分为三”、“三位一体”及其在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一节 “一分为三” |
一、“一分为三”的形态 |
二、“一分为三”的特点 |
第二节 “三位一体” |
一、“三位一体”的特点 |
二、“三位一体”的运行机理 |
第三节 “一分为三”及“三位一体”在课堂教学研究中运用 |
一、“一分为三”在课堂教学研究中的体现与诠释 |
二、“三位一体”在课堂教学研究中的体现与诠释 |
第二章 “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者共同体”:变革教学方式的前提 |
第一节 两种理论的差异 |
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异 |
二、理论的知识与实践的知识之间的差异 |
三、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之间的差异 |
第二节 “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者共同体” |
一、“教学实践者共同体”的概念及构成 |
二、“教学实践者共同体”的意义 |
第三节 “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者共同体”促进教学方式变革 |
一、“教学理论研究者”的行动:确保教学理论的先进性与正确性 |
二、“教学理论实践者”的行动:产生“庶民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者” |
三、“教学实践研究者”的行动:两种理论的交融 |
第三章 “三位一体”的教学研究策略:变革教学方式的基础 |
第一节 “类研究”与“类融合” |
一、课堂教学研究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类研究”现象 |
二、课堂教学研究中“类融合”的探索趋势 |
三、课堂教学研究“类融合”的价值 |
第二节 “类”、“数”与“方(式)” |
一、“类”与“数”:“数不离类” |
二、“方”与“类”:“方以类聚” |
第三节 “类·数·方(式)”三位一体的教学研究策略 |
一、“类·数·方(式)”三位一体的教学研究策略定义 |
二、“类·数·方(式)”三位一体的教学研究策略的主体 |
三、“类·数·方(式)”三位一体的教学研究策略目的 |
第四章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变革教学方式的途径 |
第一节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的关系 |
一、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的关系 |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变革 |
三、教学实践研究者与教学方式变革 |
第二节 构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原则 |
第三节 “问题·对话·活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
一、“问题·对话·活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概念 |
二、“问题·对话·活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三、“问题·对话·活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
四、“问题·对话·活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 |
第五章 “问题·对话·活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自身的三个教学案例:“问题·对话·活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
一、萌芽阶段: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工人运动掀起新高潮》的教学案例 |
二、形成阶段: 《社会教育活动方案目标的撰写》教学案例 |
三、确定阶段: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教学案例 |
第二节 他者的三个教学案例:“问题·对话·活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佐证 |
一、教学案例《鞋匠的儿子》 |
二、教学案例: 《我能行》 |
三、教学案例《HOW MUCH ARE THESE SOCKS?》 |
第三节 指导他者的三组案例:“问题·对话·活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推己及人” |
一、尝试指导五个教学案例 |
二、一次不成功的指导: 倩倩老师参加优质课比赛失利 |
三、两次比较成功的指导案例 |
第四节 在S中学所做的质的研究说明 |
一、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确定 |
三、进入现场的方式 |
四、收集、分析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
五、研究的结论 |
结语 |
一、研究的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 |
附录 |
附录一 L老师执教的《鞋匠的儿子》课堂实录 |
附录二 S老师执教的《鞋匠的儿子》课堂实录 |
附录三 W老师执教的《鞋匠的儿子》课堂实录 |
附录四 笔者在×××小学执教的《灰姑娘》课堂实录 |
附录五 教师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10)课堂对话教学存在问题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F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课堂对话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一)对话教学的特点研究 |
(二)对话教学实施问题的成因研究 |
(三)对话教学的对策研究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对话 |
(二)课堂对话教学 |
四、课堂对话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巴赫金的“复调对话”理论 |
(二)保罗·弗莱雷关于“解放教育”的对话理论 |
(三)马丁·布伯关于“我—你”关系的对话理论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观察法 |
(三)访谈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第二章 课堂对话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课堂对话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 |
二、课堂对话教学中的“假对话”现象 |
(一)课堂对话教学中缺乏倾听的假对话 |
(二)课堂对话教学中存在虚假问题 |
三、课堂对话教学中的主体平等地位的缺失 |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对话方式 |
(二)以教师为中心的对话方式 |
四、课堂对话教学在彼此互动中教学目标的迷失 |
第三章 课堂对话教学的存在问题分析 |
一、“对话教学”理论上的认识不足 |
(一)“对话教学”与“讲授”的关系认识不明 |
(二)对话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理解不足 |
(三)“教材式”课程观向“文本式”课程观过渡不畅 |
二、教师自身素养缺乏 |
(一)教师缺乏知识素养 |
(二)教师缺乏对话素养 |
(三)教师缺乏角色意识 |
(四)教师缺乏教育智慧 |
三、“对话教学”主体地位不平等 |
(一)话语霸权 |
(二)课堂失语 |
四、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
(一)精确化的评价观片面化地突出评价的选拔功能 |
(二)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
第四章 课堂对话教学实施的有效性 |
一、教学内容方面提倡认知生成性 |
二、教学过程方面提倡创造性 |
三、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方面提倡平等性 |
四、教学评价方面提倡过程性 |
第五章 促进课堂对话教学的有效途径和引导策略 |
一、加强理论认识,澄清理解 |
(一)增强对话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
(二)深化对话教学与讲授教学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
(三)顺利完成由教材式课程观向文本式课程观的过渡 |
(四)正确看待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 |
二、提高教师素质,促使“教学主体”走向对话 |
(一)将教师培训落到实处,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
(二)加强区域内小学教师的经验及学术交流 |
(三)教师要自身做到终身学习,为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断努力 |
(四)促进自身对话素养的提高 |
三、建立对话型的师生关系 |
(一)师生关系的重建 |
(二)师生对话式教学环境的重建 |
四、建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
(一)实行动态多元化评价 |
(二)把握评价时机 |
(三)注重发展性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四、体育课“对话教学”法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线上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D]. 郑保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索[J]. 李笑笑. 读写算, 2021(04)
- [3]小学数学教学中对话教学的价值及实践[J]. 卢三香. 求知导刊, 2020(50)
- [4]思维导图应用于译林版小学英语Fun time板块教学的实践效果调查研究[D]. 潘昕怡. 江苏大学, 2020(05)
- [5]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广东白云学院篮球课为例[D]. 陈浩男.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7)
- [6]探究共同体视域下小学生学习投入策略研究[D]. 尹传治. 黄冈师范学院, 2020(07)
- [7]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林琴.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D]. 张莉莉.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9]“三位一体”视角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D]. 袁庆晖.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10]课堂对话教学存在问题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F小学为例[D]. 刘凯玉. 青岛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