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窗的简单实现

异形窗的简单实现

一、异形窗口简单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熊晶晶[1](2021)在《基于图像技术的织物动态导湿性能测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吸湿快干类纺织品的不断研发,运动服、休闲服、内衣等服用类纺织品越来越青睐使用具有优良吸湿排汗性能的面料。织物吸湿、导湿速度越快,自然状态下经润湿后越易恢复干燥,人体在运动或高温高湿环境下着装时,可减少闷热、汗液粘黏等穿着不适感,更有利于人体健康。织物的导湿能力与其吸湿快干性能密切相关,对织物湿传递过程的研究以及织物吸湿导湿性能的测试与评定等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使用传统滴液法测试织物导湿性能时,借助相机获取织物润湿图像,首先针对织物图像特点,提出可以有效提取织物润湿区域及特征值的处理算法;然后通过比较不同试验条件下润湿面积测试结果的稳定性,确定合适的滴液高度、单次滴液量、采样数量等试验参数;按照规范的试验方法,对不同类型的34种织物进行了导湿性能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探讨了原料、纱线、织物结构及后整理工艺等因素对织物导湿性能的影响规律,验证测试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基于织物润湿面积动态变化曲线,提取表征织物动态导湿性能的评价指标,探索建立基于图像技术的织物动态导湿性能测试与评价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织物润湿图像处理方法:利用同态滤波和高斯滤波对织物润湿图像进行预处理,可解决织物润湿图像亮度过暗和其他噪声问题,减小织物表面纹理结构对图像分割造成的干扰,再经阈值分割可有效提取出织物润湿区域及润湿面积值。(2)优化了滴液试验条件及采样方法:滴液试验可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试验液体,需对所用液体的表面张力进行说明,当滴液高度设置为2 cm、单次滴液量为40μL、按圆形轨迹变换滴液位置重复试验5次时,测得的织物润湿面积数据稳定性较好。(3)图像法测试结果表明的不同因素对织物导湿性能的影响规律与已有研究结论相符,验证了测试方法的有效性:纤维原料对织物的导湿性能影响较大,亲水性纤维素纤维织物表现出优良的吸湿导湿性能;异形涤纶纤维较普通圆形截面的涤纶纤维表现出更好的导湿性能,异形度越大,织物吸湿导湿速度越快;不同纺纱方式的涤纶织物导湿性能差异不大,但较蓬松的涡流纺织物较环锭纺和赛络纺导湿性更好;纱线细度、织物组织和密度与织物紧度、孔隙分布密切相关,对织物导湿性能影响较大,密度较小的缎纹织物和斜纹织物吸湿导湿性能较好,而高支高密的平纹或方平织物导湿性能极差;经疏水整理的棉织物润湿性能变差,当疏水整理剂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浓度增大到1%时,织物难以被润湿,润湿面积接近为0。(4)初步形成了基于图像技术的织物动态导湿性能测试与评价体系:利用织物动态润湿面积变化曲线,提取出可表征织物动态导湿性能的评价指标,包括吸湿速率、快速导湿时间、快速导湿面积、缓慢导湿时间和最大润湿面积。按照现有标准对34种不同织物的动态水分传递性能进行测试与评级,参考织物性能评级结果,探索建立了基于图像技术的织物动态导湿性能测试与评定标准。

李可舒[2](2021)在《基于级联Faster R-CNN的尿红细胞检测》文中研究指明肾性血尿是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滤过屏障被破坏而造成的,其中血尿中尿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对该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在传统医学诊断中,医生通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血尿中异常红细胞的形态,来完成对肾性血尿的临床鉴别,其诊断灵敏度可达80%。但是,由于尿红细胞的形态小且相似,使得仅通过显微镜对尿红细胞进行人工观察和识别不仅既耗时又耗力,而且依赖于病理医生的专业水平,同时还存在着漏检和误检的问题。为了辅助医生快速且准确的做出判断,研究人员已经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应用于医疗领域,如大脑CT图像和肺图像的肿瘤检测以及细胞识别等,但在尿红细胞目标检测方面,还没有做到对多种异常尿红细胞的识别和分类。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级联Faster R-CNN用于识别图片中的尿红细胞,并将其分为五类尿红细胞:正常、异形、环形、靶形和芽孢。本文首先基于目镜10倍和物镜40倍可见光显微镜拍摄尿红细胞图片,通过框级标注构建了原始尿红细胞数据集。由于该数据集中异常类数据特别是靶形和芽孢的图片较少,故而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多目标背景融合数据增强方法,并结合传统数据增强方法,解决了原始分类数据集不平衡的问题。该方法对原始数据集进行随机裁剪,将裁剪得到的尿红细胞图层变暗并随机粘贴至其它背景,利用高斯模糊算法对尿红细胞边缘的5个像素进行虚化起到渐变的作用,从而达到自然衔接的效果,使其更好地融入背景。最终形成5237张尿红细胞图片,共包含17832个标签,其中每类细胞标签数据量平衡,有效避免了医学小样本数量少带来的数据过拟合问题。最后,基于Faster R-CNN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级联Faster R-CNN模型。该模型将Faster R-CNN最后的单个“池化全连接”模块设计为逐个Io U阈值递增的“池化全连接”模块组合。同时,利用上一个“池化全连接”模块输出的结果作为训练下一个“池化全连接”模块的输入,针对原Faster R-CNN存在的漏检问题有了较大改进,提高了检测准确度。本文研究了不同级联模块Faster R-CNN模型在尿红细胞检测方面的有效性,包括单个“池化全连接”模块(即Faster R-CNN模型)、两级级联“池化全连接”模块和三级级联“池化全连接”模块的Faster R-CNN模型。实验表明,三级级联的模型平均召回率可达97.75%,比单个模块召回率提高1.85%,MAP可达96.98%,比单个模块MAP提高2.26%。该方法有助于医生更快速且精准地识别和判断尿红细胞的类型,为肾性血尿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季策[3](2021)在《金属包覆材料多辊固-液铸轧复合技术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属包覆材料属于典型层状金属复合材料,是航空航天、电力电子等领域关键材料,其高效成形与性能控制技术一直是行业难点和国际研究热点。本文在双金属复合管双辊固-液铸轧复合工艺研究基础上,针对成形过程中产生的产品性能周向不均等突出问题,提出了金属包覆材料多辊固-液铸轧复合工艺,以铜包钢复合棒为典型对象,重点解决周向传热传质均匀性、过程仿真及工艺窗口预测、铸轧区相互作用力学行为、复合成形机理及形性调控等关键问题。为分析周向传热传质均匀性,建立了材料基础热物性参数及热塑性流变本构模型,构建了耦合多因素的完整热阻网络,分析了不同铸轧辊布置模式时铸轧辊名义半径、孔型半径和熔池高度对传热传质均匀性的影响。建立了热-流耦合仿真模型,获得了优化的工艺布置方案及设备雏形,并提出了孔型设计准则。为实现过程仿真及工艺窗口预测,自主设计了多辊固-液铸轧复合装备,基于有限差分法和数值仿真进行参数优化并完成了设备安装调试。在此基础上,基于热-流耦合仿真模型研究了熔池高度、名义铸轧速度、覆层金属浇注温度、基体金属预热温度、基体金属半径等工艺参数对凝固点高度和铸轧区出口平均温度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工程计算模型并获得了合理工艺窗口,为缩短工艺开发周期奠定了基础。为揭示铸轧区内相互作用力学行为,根据结构关系分析了铸轧区几何特性,建立了入口截面至出口截面的几何演变关系并分析了铸轧区内金属流动行为和力学图示,为力学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然后,将固-固轧制复合阶段简化为纯减壁随动芯棒轧管过程,基于微分单元法和平面变形假设推导了轧制力工程计算模型并分析了各工艺参数影响规律,可为设备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为阐明复合成形机理及形性调控,自主搭建实验平台开展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典型产品缺陷类型及其形成原因,成功制备了界面冶金结合且周向性能均匀性良好的铜包钢复合棒。结合铸轧区宏微观演变、热-流-组织多场耦合模拟、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等,揭示了多辊固-液铸轧复合成形机理,阐述了界面反应机制和界面演化过程。基于实验平台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制备单质金属线棒材、金属包覆线棒材、双金属复合管、金属包覆芯绞线、异形截面复合材料和翅片强化复合材料的可行性,丰富了特种孔型铸轧复合理论并初步构建了先进功能复合材料铸轧工艺理论体系雏形。

杨仓慧[4](2020)在《改进TRIZ理论在产品工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走科技创新之路,注重新产品的研发设计。但是,进行产品创新时,研发效率低。新产品投入市场后,应用效果差,使产品的创新周期延长,阻碍了企业的创新步伐。针对上述现状,本文对TRIZ理论与工业工程理论综合运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将二者综合应用于解决创新产品生产流程优化中的技术问题。同时,针对TRIZ理论缺乏定量分析、解题工具复杂等不足之处进行分析研究,建立改进因果链模型,并提出物理冲突改进理论,构建了改进TRIZ理论解题模型。在解决实际生产流程中的问题时,分析阶段首先运用工业工程理论工具分析出生产流程中的技术问题,其次主要运用功能分析、改进因果链模型确定导致问题发生的关键原因;解题阶段主要运用物理冲突改进理论及技术冲突理论,将关键原因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物理冲突,再运用分离原理进行分离求解,得出方案;验证阶段对方案进行效果评价,运用工业工程理论验证其是否简化生产工艺、降低加工难度、缩短加工工时。最后,对未来TRIZ理论的发展做出展望,对我国工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创新能力、缩短产品创新周期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王卉[5](2020)在《基于激光扫描方法的料堆体积测量技术的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料堆体积的准确测量与企业的稳定生产息息相关并对企业的效益和综合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自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问世后,彻底改变了数据的采集方式,该技术具有可采集的点云数量多、无接触测量、精度高和扫描速度快等优点。由于目前料堆体积测量系统存在着测量精确度低、效率低、过于依赖安装平台的弊端,本文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快速、准确、高效地测量料堆体积的方法。由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获得的原始点云在经过点云滤波、点云精简、点云分割和体积计算等步骤处理后可获得沙堆体积值。首先,对于沙堆点云表面的小尺度噪声,本文提出了组合滤波算法,使用组合滤波算法与传统滤波算法分别对点云滤波去噪,实验结果表明组合滤波算法的去噪效果最好,可对沙堆点云表面的噪声起到平滑作用,大大降低了由于点云噪声导致的体积测量结果误差;其次,针对原始沙堆点云中存在的地面点云,本文使用随机采样一致性算法来分割冗余的地面点云,并对比了使用点云分割算法处理前后的沙堆点云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和测量体积,经过对比可知,随机采样一种性算法可有效地分割地面点云,降低体积测量的相对误差;然后,由于获得的原始点云数量庞大且密度较高,本文采用体素化网格下采样简化算法来精简沙堆点云,该算法不仅可以较大程度地保存被测沙堆点云的几何结构和细节特征,还可防止在精简点云时出现丢失点云边缘信息的问题,可提升堆料体积测量系统的效率;最后根据投影法来求得料堆体积,经过累加每个小三棱柱的体积值可获得沙堆点云的测量体积结果。对小型和中型沙堆多次进行的体积测量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的测量方法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毛君钰[6](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双关语定位与解释》文中研究指明双关语是幽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具有很强的交互价值。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双关语的计算化也逐步吸引了许多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学者们的关注。在双关语中,双关词通常使用歧义暗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义(同形双关语)或与另一个词的语音或拼写的相似性(异形双关语),从而在一定的语境中创造了一种幽默效果。因此,在对双关语的计算化理解中,双关词扮演了一个尤为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机制,对双关词的定位与解释问题进行了研究。双关语定位是在给定的文本中识别出双关语位置的任务,对理解幽默文本有着重要的意义。现有的方法一般采用单独的长序列结构,但这不能很好地捕捉句子中双关词的丰富语义。并且,大多数的双关语定位方法都是基于一种类型的双关语实现的。双关语解释是双关语定位的后续任务,即识别出双关词的两种不同含义。现有的方法通常采用基于词典、基于规则或基于知识的方法,然而这些方法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基于上述各任务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本文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主要创新成果包括:(1)提出了一种用于双关语定位的结合多任务学习的组合语义网络。该方法能同时考虑词与词之间的长距离和近距离语义关系。对于长距离语义关系,我们引入多级嵌入来表示数据的最相关方面。而在短距离语义关系中,我们采用了基于多尺度输入信息自适应选择的复值模型。与此同时,本文还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任务用来区分同形双关语和异形双关语。我们引入它作为辅助分支,联合训练原有的双关语定位任务,使得模型能够一起学习不同类型双关语的定位。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模型在同形双关语和异形双关语的数据集上都取得了最佳表现。(2)提出了一种用于双关语解释的结合注释的神经网络模型。为了进一步探索双关语的一词多义性,本文率先将深度学习机制融入双关语的解释研究中,并结合了注释的方法。我们利用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学习双关词的上下文嵌入以及双关词对应的词义集合的注释嵌入。再对双关词的上下文嵌入与其对应的每一个词义的注释嵌入进行相似度计算,并同上下文嵌入一起计算最后的总得分。我们在同形双关语的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并与现有模型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我们在同形双关语数据集上实现了目前最好的结果。

管世安[7](2020)在《电致变色材料稳定性的研究及器件组装方法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电致变色是指材料颜色在外电压的驱动下发生可逆性改变的现象。电致变色器件呈“三明治”结构,由工作电极和对电极以及其中的电解质层组成。其中工作电极由电致变色材料构成,起主要变色作用;对电极主要存储传输离子。二者的匹配以及稳定性直接影响着电致变色器件的产品应用。电致变色材料主要包括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和无机电致变色材料。有机类聚噻吩及其衍生物由于具有变色响应时间快,透过率窗口大以及颜色可调控的优点,成为一种重要的有机电致变色材料;聚3,4-(2,2-二甲基丙烯二氧基)噻吩(PProDot-Me2)作为一种p型电致变色材料,主要是由于阴离子(如[ClO4]-)的迁入和迁出,与高分子复合,发生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变色。但我们在对其循环稳定性测试时发现,经过2 000次循环后,循环电流下降至初始值的36.6%。对其微观形貌观(SEM)和薄膜组分(XPS)进行表征发现,随着循环的进行,薄膜形貌逐渐从疏松的网状纤维结构转变为致密的平面结构,另外,薄膜表面出现了 Cl和Li元素。我们提出了 PProDot-Me2稳定性机理。在[ClO4]迁迁入和迁出的过程中,部分离子与高分子发生了不可逆的结合,形成[PProDot-Me2]+-[ClO4]-,被高分子捕捉吸附,由于较强的离子力作用,Li+也被吸附在薄膜表面。导致纤维有效电化学活性位点被覆盖,无法继续工作。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调节循环参数,调控[ClO4]-与PProDot-Me2的结合作用,并观测其稳定性的变化。实验结果符合我们的预期。五氧化二钒(V2O5)是典型的层状结构,离子电荷存储能力强,常被用于电致变色器件中作为对电极使用,但单层膜存在循环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文中,我们通过掺杂锰(Mn)离子来扭曲V2O5层状结构,使其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供Li+离子迁入和迁出,从而提高薄膜的循环稳定性。首次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锰(Mn)掺杂V2O5复合薄膜,Mn离子在电压的驱动下,嵌入V2O5层状结构中。相比于传统的湿化学方法,该方法可以避免前驱液产生沉淀,得到均匀的复合薄膜。经过XRD,XPS和Raman的表征,我们证明了 Mn离子嵌入到了层状的V2O5结构中,扭曲了其结构,而不只是在薄膜表面沉积了一层锰。随后我们又对不同Mn掺杂比例的V2O5薄膜进行了光学性质和电化学性质的表征和分析。最后发现,当掺杂比例为Mn/V2O5=0.94时,复合薄膜表现出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其他的金属离子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对V2O5进行掺杂,以此增加其电化学性质,与工作电极(如W03)匹配,组装得到具有较好稳定性的电致变色器件。对于电解质部分,我们开发了一种新型凝胶电解质复合膜,该电解质基于修饰过的PMMA-PEG与PVB,具有与基底很强的黏附特性。在器件内部,通过紫外光引发的聚合,得到了一种柔性、自支撑的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QSPE)。通过优化LiClO4/PC在QSPE电解质中的含量,我们发现当有30%的0.1 M LiClO4/PC混合其中时,得到的电解质薄膜在可见光区间(400-750nm)表现了超过70%的透过率和在室温下的电导率达到了5.23×10-6 S/cm。另外,具有纤维网状结构的PVB薄膜通过电纺技术制备得到,该结构可以实现与液态QSPE的完全复合。二者复合前后,分离电解质与基底的强度由0.05提高到了 0.31 Mpa,同时电解质保持了透明状态和较高的离子电导率(2.15×10-5 S/cm)。使用这种新型的QSPE-PVB电解质,我们与PProDot-Me2和V205电极组装了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器件展现了很好的电致变色性能,比如较快的变色响应时间,较好的循环稳定性。这表明了这种新型凝胶电解质与电极具备较好的相容性。将PVP聚合物引入到凝胶电解质中,对于解决电致变色器件的安全性是很有意义。在最后一部分,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电致变色器件组装方法,称为内部聚合法。其中,ProDot-Me2单体用于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也即将电致变色单体在在器件槽内部直接通过电化学聚合。器件槽由空白的ITO玻璃和V2O5-TiO2对电极组成。空白的ITO一方面用于EC薄膜沉积的基底;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个均匀的电场用于电化学聚合。使用该方法,可以成功制备得到各种大尺寸异形的器件,得到的电致变色器件展现了良好的变色性能,尤其是其循环稳定性。利用内部聚合策略,电镀液可以精准少量地注入器件槽中,避免了传统外部聚合中的浪费问题。该器件组装策略是由我们课题组首次提出。

苗志勇[8](2020)在《基于双目视觉测距的局部立体匹配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双目立体视觉测距作为机器视觉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已在智能机械、三维重建和军事主动测距等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学者针对双目测距已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工作,且在局部立体匹配技术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这类技术在处理低纹理、遮挡、复杂轮廓图像和光照不均等区域时依然存在精度明显较低的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分析、研究并做了如下工作:首先,开展了有关双目立体视觉国内外发展现状与基本理论知识的研究,同时实验对比分析了目前常用几种局部立体匹配技术的优缺点,为后期算法的改进提供了基础知识储备与理论依据。其次,针对局部立体匹配中的自适应窗口算法在匹配图像时,精度易受光照不均和窗口形状难以有效描述待匹配图像边界等问题,提出一种异形自适应窗口局部立体匹配算法。该算法在计算匹配代价之前,对待匹配图像进行引导滤波预处理,平滑图像保持边界;针对传统Census变换易受中心像素波动影响的不足,提出了像素信息三维化用以在Census变换基础上结合窗口内非中心像素间差异和窗口间中心像素差异信息计算匹配代价;最后为了比传统算法更好地贴合图像边界与轮廓从而提高匹配精度,又提出了由双螺旋路径法确定的异形窗口进行代价聚合,此法在中心像素周围区域同时沿两条螺旋搜索路径自适应地确定形状大小,形成比传统算法更加高效多变地匹配窗口,从而获得较高精度的视差图。再次,针对前一种所提算法在图像低纹理区域视差值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重构平面的图像低纹理区域立体匹配算法。其在传统超像素分割算法基础上,改进得到可预估超像素分割数k和能合并“同质”超像素,以构成低纹理区域的改进型超像素分割算法,并用快速直线段提取算法识别低纹理区域轮廓;同时本文利用提出的“锚点法”筛选出低纹理区域的真边界像素点,并与前一章的边界处视差值相结合构造若干三维空间点,再将其拟合为世界坐标系下的三维低纹理平面;最后再由此平面方程重新计算细化低纹理区域内部视差。经上述所有算法处理就可获得在光照不均、图像轮廓复杂和低纹理区域表现都相对较好的局部立体匹配算法。最后,基于Windows系统的Matlab2018a软件,结合改进的局部立体匹配技术,开发出了双目立体视觉测距软件模块,实验表明其测距误差绝大多数小于5%,能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崔宏维[9](2020)在《基于组态的自动化搬运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物料搬运技术是工业自动化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技术,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对自动化搬运技术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了物料搬运技术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将组态技术应用于物料的自动化搬运系统中。通过研究电动葫芦和直流电机的相关控制技术,分别针对大尺寸物体的吊装搬运和生产车间中的中小型工件的搬运输送设计了组态式自动搬运系统,展开了对基于组态的自动搬运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主要开展的工作如下:(1)对传统电动葫芦的控制技术进行改进,实现了电动葫芦吊钩的位置控制以及电动葫芦的无线控制功能,为多个电动葫芦的协调搬运奠定了基础;建立了直流电机数学模型,应用速度位置双闭环PID控制方法实现了直流电机的位置控制,并利用Simulink仿真工具对该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分析,为可组态混合动力自动搬运系统提供理论支持。(2)以Lab VIEW为开发平台,进行组态式自动搬运系统的组态软件设计,实现了与本文设计的自动搬运系统的硬件适配及图形化应用开发。(3)基于改进后的电动葫芦设计了一种异形大尺寸物体多点吊装协调搬运系统,设计了实现组态软件与电动葫芦模块之间数据传输的通信中继模块,研究了Wi-Fi和n RF24L01两种无线通信技术的组网方式,使用组态软件对系统进行多吊点组态控制实验,验证了系统的组态功能和多吊点协调性能。(4)针对生产车间中小型工件的搬运,设计了一种可组态混合动力驱动的自动搬运系统,完成了气压驱动和直流电机驱动的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搭建了搬运机械装置样机,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文设计的双闭环PID控制算法能有效改善直流电机位置控制系统性能,使用组态软件对样机的搬运流程进行多次配置实验,验证了系统的组态搬运功能。

周显恩[10](2019)在《饮料智能生产线玻璃瓶视觉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饮料产量规模世界第一,饮料包装材料多样,玻璃瓶具有密封性能好、可多次重复使用、降格低廉等优点,成为饮料主要包装材料,尤其广泛应用于啤酒包装。玻璃瓶易碎、易损,在运输和生产过程中发生碰撞、摩擦的现象极易造成玻璃瓶的破损,还可能存在脏污、异物等缺陷,使用存在脏污、异物或破损的玻璃瓶进行包装生产,可能造成生产线障碍、影响生产效率,甚至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在利用玻璃瓶进行包装生产之前,需要对玻璃瓶的质量进行严格检测。研究饮料生产线中的视觉检测技术,保障饮料产品质量,加快饮料自动化生产线向智能生产线改造升级,实现饮料智能制造,满足饮料生产企业需求,是《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围绕饮料生产线玻璃瓶质量检测这一实际问题,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分析饮料智能生产线和玻璃瓶的结构组成及特点,总结目前各种视觉成像机构的优缺点,研究玻璃瓶成像方案设计,设计电气控制系统,开发玻璃瓶视觉检测软件系统,研制并测试整套玻璃瓶机器视觉检测平台。(2)提出一种多次随机圆检测及圆拟合度评估的瓶口定位算法。采用阈值分割、重心法和径向扫描获取边缘点,利用从边缘点中随机采样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定义各边缘点到圆距离小于给定阈值的边缘点的数目与边缘点总数的比值为圆拟合度,提出将圆拟合度作为评估标准搜索最优定位结果的方法,利用多次重复随机圆检测获得大量圆拟合结果,并计算对应圆拟合度,以最大圆拟合度对应的圆拟合结果作为瓶口中心。为进一步提升定位精度,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极坐标空间模型拟合和最小二乘原理的单圆检测方法,建立圆在极坐标空间的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滤除噪声点,采用最小二乘法实现最终检测定位。实验证明,所提出的两种方法解决了瓶口缺损严重的情况下的瓶口速高精度定位难题。(3)提出一种残差分析动态阈值分割与全局阈值分割相结合的瓶口缺陷检测方法。分析各类瓶口缺陷特征,提出基于随机圆评估的三圆周定位法,以提高抗干扰能力和定位精度,并提出残差分析动态阈值分割与全局阈值分割结合的瓶口缺陷检测方法,以克服灰度变化和瓶口缺失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实验证明,与五种瓶口缺陷检测法对比,该方法提升了缺陷检测正确率,实现了强干扰、大缺陷的瓶口图像中缺陷快速精准检测。(4)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测地线距离变换与模板匹配的瓶底缺陷检测方法。将霍夫圆检测与瓶底的尺寸先验相结合,实现瓶底检测区域定位,并将瓶底划分为中心平面、环形平面和环形纹理三个检测区域。提出改进的测地线距离变换显着性检测方法突出缺陷与背景差异,克服不同瓶底图像灰度变化范围大的影响,实现瓶底中心平面区域缺陷检测。采用多尺度均值滤波实现环形平面区域缺陷检测。将模板匹配和多尺度均值滤波结合实现环形纹理区域的缺陷检测。构建三个瓶底图像测试数据集,评估算法性能。实验证明,该方法实现了瓶底图像中小尺寸、低对比度缺陷的精准检测。(5)提出一种基于显着性检测和小波变换的瓶底表面缺陷检测方法。提出一种熵率超像素圆检测定位方法,通过降采样减少算法计算量,提出一种改进的随机圆检测算法,将其与最小二乘圆检测、熵率分割方法结合,实现瓶底高速高精度定位,根据瓶底结构特征将其分为两个检测区域:中心平面区域和环形纹理区域。提出将显着性检测、各向异性扩散和改进的超像素分割相结合的缺陷检测方法,利用显着性检测和各向异性扩散突出缺陷,通过超像素分割使每个缺陷区域尽量聚拢为一个整体,并通过显着值和面积特征实现中心平面区域的缺陷识别。为进一步抑制纹理影响、提高对定位误差的鲁棒性,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多尺度滤波算法的环形纹理区域缺陷检测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法克服了瓶底纹理干扰和定位误差对影响,进一步提升缺陷检测精度。(6)提出一种基于二值模板匹配的瓶壁定位方法。考虑到模板和输入图像进行匹配主要利用了模板的外形结构信息,分辨率的降低对被检测瓶壁和模板的轮廓结构特征影响小,因此,为减少计算量、提升算法速度,对输入图像进行降采样,将瓶颈或瓶壁作为模板,对降采样图像进行二值化,随后进行二值模板匹配,以获取瓶壁中线位置。提出一个新的滤波核函数对瓶壁图像进行滤波处理,通过分割、扫描获取瓶口上边缘坐标,以突出瓶口上边缘区域。实验证明,该方法克服了同一视角瓶壁图像中存在多个瓶壁时定位不准的问题,满足玻璃瓶包装生产线实时在线检测要求。综上所述,本文以饮料智能生产线玻璃瓶质量视觉检测的实际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开发玻璃瓶视觉检测系统,提出多种定位和表面缺陷视觉检测方法,进行大量测试(测试数据和算法代码可下载),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和研制的系统解决了饮料视觉检测中的部分问题,其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

二、异形窗口简单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形窗口简单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图像技术的织物动态导湿性能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织物导湿性能的测试与评定
        1.2.1 织物导湿性能测试方法
        1.2.2 织物导湿性能评定方法
        1.2.3 织物导湿性能新型测试方法
    1.3 图像技术在纺织品检测中的应用
        1.3.1 图像技术在纤维检测中的应用
        1.3.2 图像技术在纱线检测中的应用
        1.3.3 图像技术在织物检测中的应用
    1.4 基于图像技术的织物导湿性能测试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织物润湿图像的采集与处理
    2.1 织物润湿图像采集
    2.2 织物润湿图像预处理
        2.2.1 图像增强
        2.2.2 图像平滑
    2.3 织物润湿区域提取
        2.3.1 图像分割
        2.3.2 润湿区域提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织物动态导湿性能图像测试系统构建
    3.1 图像采集控制界面
    3.2 测试装置
        3.2.1 装置结构
        3.2.2 装置搭建与校准
    3.3 滴液试验条件优化
        3.3.1 测试液体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3.3.2 单次滴液量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3.3.3 滴液高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3.3.4 采样方法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3.4 织物导湿性能测试步骤
        3.4.1 试样预处理
        3.4.2 测试步骤
    3.5 图像法测试的不同织物导湿性能差异
        3.5.1 不同纤维原料的织物导湿性能差异
        3.5.2 不同纱线结构的织物导湿性能差异
        3.5.3 不同组织结构的织物导湿性能差异
        3.5.4 不同后整理工艺的织物导湿性能差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图像技术的织物动态导湿性能测试与评定
    4.1 动态评价指标的提取与表征
        4.1.1 动态评价指标提取
        4.1.2 评价指标测试结果
    4.2 织物动态水分传递性能测试
        4.2.1 试验设备与方法
        4.2.2 织物动态水分传递性能测试与评级
    4.3 织物动态导湿性能评定标准的建立
        4.3.1 评价指标对比
        4.3.2 评级标准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基于级联Faster R-CNN的尿红细胞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研究相关理论知识
    2.1 尿红细胞背景知识
        2.1.1 血尿分类及病因
        2.1.2 尿红细胞分类依据
    2.2 卷积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2.2.1 卷积神经网络基本结构
        2.2.2 卷积神经网络泛化能力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集采集与预处理
    3.1 原始数据集采集
    3.2 图像预处理方法
        3.2.1 几何变换
        3.2.2 图像去噪
    3.3 数据增强
        3.3.1 传统数据增强
        3.3.2 多目标背景融合数据增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级联Faster R-CNN模型
    4.1 经典的目标检测模型
        4.1.1 一阶段网络模型
        4.1.2 两阶段网络模型
    4.2 级联Faster R-CNN模型
        4.2.1 Faster R-CNN存在问题
        4.2.2 “池化全连接”级联模块
        4.2.3 提取特征网络选择
    4.3 参数设置与评价指标
        4.3.1 训练参数设置
        4.3.2 性能评价指标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不同目标检测算法结果对比
        4.4.2 不同级联层数与IoU阈值实验结果
        4.4.3 与镜检医师性能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金属包覆材料多辊固-液铸轧复合技术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金属包覆材料研究进展
        1.2.1 市场需求及行业应用
        1.2.2 固-固相复合法
        1.2.3 固-液相复合法
        1.2.4 液-液相复合法
        1.2.5 制备技术及性能调控现状
    1.3 复杂截面产品铸轧技术研究进展
        1.3.1 铸轧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3.2 横向变截面板带铸轧工艺
        1.3.3 纵向变截面板带铸轧工艺
        1.3.4 圆形截面产品铸轧工艺
        1.3.5 复杂截面产品铸轧技术发展趋势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背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辊固-液铸轧复合工艺理论分析及方案优化
    2.1 材料性能参数
        2.1.1 工业紫铜T2
        2.1.2 普碳钢Q345
        2.1.3 辊套 42CrMo
    2.2 传热传质过程分析
        2.2.1 热量传递基本方式
        2.2.2 接触界面演变及传热机理
        2.2.3 钢-铜固-液界面换热系数测试反求
        2.2.4 多辊固-液铸轧复合工艺热阻网络
    2.3 铸轧区几何均匀性分析
        2.3.1 铸轧区几何特征
        2.3.2 铸轧辊名义半径影响
        2.3.3 铸轧辊孔型半径影响
        2.3.4 铸轧区熔池高度影响
    2.4 传热传质均匀性对比分析
        2.4.1 热-流耦合仿真模型
        2.4.2 布置模式对比
        2.4.3 工艺布局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辊固-液铸轧复合设备设计及过程仿真
    3.1 多辊固-液铸轧复合设备设计
        3.1.1 铸轧机主机座
        3.1.2 熔炼浇注系统
        3.1.3 主传动系统
        3.1.4 设备虚拟装配
    3.2 多辊固-液铸轧复合设备优化
        3.2.1 基体金属预热温度控制方法
        3.2.2 铸轧辊冷却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2.3 开浇工艺方案优化
    3.3 工艺参数影响规律分析
        3.3.1 模型简化及边界条件
        3.3.2 熔池高度影响
        3.3.3 名义铸轧速度影响
        3.3.4 覆层金属浇注温度影响
        3.3.5 基体金属预热温度影响
        3.3.6 基体金属半径影响
    3.4 工艺窗口预测及平台搭建
        3.4.1 工程计算模型构建
        3.4.2 合理工艺窗口预测
        3.4.3 实验平台安装调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辊固-液铸轧复合工艺轧制力工程计算模型
    4.1 固-液铸轧区特性分析
        4.1.1 出口截面几何参数
        4.1.2 熔池高度及变形区高度
        4.1.3 入口截面几何参数
        4.1.4 力学图示及金属流动
    4.2 轧制力工程计算模型
        4.2.1 基本假设
        4.2.2 微分单元划分
        4.2.3 单位压力公式
        4.2.4 平均单位压力公式
    4.3 模型验证及工艺因素影响分析
        4.3.1 仿真模型及边界条件
        4.3.2 布置模式影响分析
        4.3.3 工程计算模型验证
        4.3.4 工艺参数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辊固-液铸轧复合工艺实验及机理分析
    5.1 多辊固-液铸轧复合工艺实验研究
        5.1.1 铸轧复合实验方案
        5.1.2 侧耳产生机理分析
        5.1.3 信息测试及热处理策略
        5.1.4 产品周向性能均匀性分析
    5.2 多辊固-液铸轧复合工艺机理分析
        5.2.1 铸轧区演变及成形原理
        5.2.2 热-流-组织多场耦合分析
        5.2.3 固-液铸轧界面复合机理
    5.3 典型金属包覆材料试制研究
        5.3.1 单质金属线棒材
        5.3.2 金属包覆线棒材
        5.3.3 双金属复合管材
        5.3.4 金属包覆芯绞线
        5.3.5 异形截面复合材料
        5.3.6 翅片强化复合材料
        5.3.7 工艺研究现状及难点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改进TRIZ理论在产品工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工业工程相关理论
    2.2 TRIZ理论概述
        2.2.1 TRIZ理论概述
        2.2.2 TRIZ分析工具
        2.2.3 TRIZ求解工具
    2.3 TRIZ理论与工业工程理论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进TRIZ理论模型
    3.1 改进TRIZ理论模型
        3.1.1 TRIZ理论局限性
        3.1.2 改进TRIZ理论解题模型
    3.2 因果链分析改进
        3.2.1 因果链理论概述
        3.2.2 因果链分析的局限性
        3.2.3 因果链分析改进模型
    3.3 物理冲突理论改进思想
        3.3.1 物理冲突理论概述
        3.3.2 物理冲突改进理论
    3.4 理想解分析
    3.5 资源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例应用
    4.1 企业概况
    4.2 产品介绍
    4.3 问题分析
        4.3.1 工艺程序分析
        4.3.2 滚筒生产线工时分析
        4.3.3 功能分析
        4.3.4 改进因果链模型分析
        4.3.5 理想解分析
        4.3.6 资源分析
    4.4 解决问题
        4.4.1 异形筋板的改进
        4.4.2 锥形筒体的改进
        4.4.3 方案总结
    4.5 改进效果
        4.5.1 产品改进方案
        4.5.2 改进TRIZ理论优势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激光扫描方法的料堆体积测量技术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关键技术
    1.4 本文主要章节内容与结构
第2章 料堆体积测量系统总体设计
    2.1 料堆体测量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 系统的硬件设备
        2.2.1 三维激光扫描仪
        2.2.2 计算机
    2.3 激光扫描仪获取点云
        2.3.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2.3.2 三维激光扫描仪分类
        2.3.3 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工作原理
        2.3.4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特点
    2.4 料堆体积计算模型
        2.4.1 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
        2.4.2 体积计算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点云数据处理
    3.1 点云数据分析
        3.1.1 点云数据的分类
        3.1.2 噪声的分类
    3.2 点云滤波算法实现与分析
        3.2.1 快速中值滤波算法
        3.2.2 双边滤波算法
        3.2.3 均值滤波算法
        3.2.4 组合滤波算法
        3.2.5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3.3 点云精简算法实现与分析
        3.3.1 点云精简算法的分类
        3.3.2 基于体素化网格点云下采样
        3.3.3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3.4 点云分割算法实现与分析
        3.4.1 点云分割算法的分类
        3.4.2 随机采样一致性算法
        3.4.3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测量实验
    4.1 精度检验方法
    4.2 小型沙堆测试结果
    4.3 中型沙堆测试结果
    4.4 本章小节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6)基于深度学习的双关语定位与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双关语自动化计算
        1.2.2 双关语定位
        1.2.3 双关语解释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双关语定位与解释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词向量技术
        2.1.1 概述
        2.1.2 词向量模型
    2.2 深度学习模型
        2.2.1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2.2.2 循环神经网络模型及长短时记忆模型
    2.3 注意力机制
        2.3.1 传统注意力机制
        2.3.2 自注意力机制
    2.4 量子概率技术
        2.4.1 概述
        2.4.2 神经量子语言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合多任务学习的组合语义网络下的双关语定位
    3.1 结合多任务学习的组合语义网络
        3.1.1 组合语义网络
        3.1.2 多任务学习机制
    3.2 实验及结果分析
        3.2.1 实验数据与设置
        3.2.2 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合注释的神经网络模型下的双关语解释
    4.1 词义消歧
        4.1.1 基于词典和知识的词义消歧
        4.1.2 基于有监督的词义消歧
    4.2 结合注释的神经网络模型
        4.2.1 上下文模块
        4.2.2 注释模块
        4.2.3 得分模块
    4.3 实验及结果分析
        4.3.1 实验数据与评价指标
        4.3.2 实验设置
        4.3.3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7)电致变色材料稳定性的研究及器件组装方法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致变色材料与器件的发展
    1.3 电致变色器件的组成
        1.3.1 电致变色层
        1.3.2 离子存储层
        1.3.3 离子导电层
    1.4 电化学聚合方法
    1.5 电致变色性能表征
        1.5.1 紫外-可见-红外光谱扫描法
        1.5.2 着色效率
        1.5.3 循环寿命
        1.5.4 响应时间
    1.6 测量仪器与设备
    1.7 电致变色器件的应用
    1.8 本文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第2章 聚3,4-(2,2-二甲基丙烯二氧基)噻吩稳定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聚3,4-(2,2-二甲基丙烯二氧基)噻吩薄膜制备
    2.3 结果与分析
        2.3.1 PProDot-Me_2薄膜的制备
        2.3.2 PProDot-Me_2薄膜的电化学性质和光学性质
        2.3.3 PProDot-Me_2薄膜的稳定性
        2.3.4 PProDot-Me_2薄膜的衰减机理
        2.3.5 PProDot-Me_2薄膜稳定性的优化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Mn掺杂V_2O_5对电极复合薄膜稳定性的提高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矾溶液的配制
        3.2.3 V_2O_5薄膜的制备
        3.2.4 Mn掺杂V_2O_5薄膜的制备
    3.3 结果与分析
        3.3.1 Mn-V_2O_5结构分析
        3.3.2 Mn-V_2O_5形貌分析
        3.3.3 Mn-V_2O_5电化学和光学性质分析
        3.3.4 Mn-V_2O_5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一种新型高强、高粘、高导固态电解质的研发
    4.1 引言
    4.2 实验与结果
        4.2.1 QSPE电导率研究
        4.2.2 QSPE光学性质的研究
        4.2.3 QSPE-PVB复合聚合物电解质
        4.2.4 PVB结构复合前后电解质性质对比
        4.2.5 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内部聚合制备大尺寸异形电致变色器件
    5.1 引言
    5.2 实验与结果
        5.2.1 “内部聚合”聚合电压优化
        5.2.2 “内部聚合”制备电致变色器件
        5.2.3 “内部聚合”电致变色器件性能
        5.2.4 大尺寸异形电致变色器件制备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课题总结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基于双目视觉测距的局部立体匹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双目测距及其立体匹配问题研究现状
        1.2.1 双目测距技术发展现状
        1.2.2 立体匹配技术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基础理论与传统算法的性能试验对比
    2.1 基础理论简介
        2.1.1 双目测距常用坐标系
        2.1.2 双目测距原理
        2.1.3 双目测距相机标定
        2.1.4 立体匹配算法的评价标准
    2.2 传统算法的实验对比分析
        2.2.1 固定窗口算法
        2.2.2 可变窗口算法
        2.2.3 讨论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种异形自适应窗口局部立体匹配算法
    3.1 引言
    3.2 立体匹配问题描述
    3.3 一种异形自适应窗口立体匹配算法
        3.3.1 引导滤波图像预处理
        3.3.2 双螺旋路径法
        3.3.3 像素信息三维化与匹配代价计算
        3.3.4 匹配代价聚合与左右一致性检查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实验结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重构平面的图像低纹理区域立体匹配算法
    4.1 引言
    4.2 一种低纹理区域立体匹配算法
        4.2.1 SLIC算法及其改进
        4.2.2 超像素合并与低纹理区域筛选
        4.2.3 LSD算法提取低纹理区域边界
        4.2.4 “锚点”法
        4.2.5 重构的三维低纹理平面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测距系统开发与测试
    5.1 双目立体视觉测距系统的开发环境
        5.1.1 硬件环境
        5.1.2 软件环境
    5.2 双目立体视觉测距系统开发与相关功能介绍
        5.2.1 系统开发与使用
    5.3 双目立体视觉测距实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目录

(9)基于组态的自动化搬运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组态软件技术简介
        1.2.1 组态软件技术概述
        1.2.2 组态软件发展现状
    1.3 物料搬运技术及设备研究现状
        1.3.1 物料搬运技术及设备简介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电动葫芦控制技术研究
    2.1 电动葫芦概述
    2.2 电动葫芦的控制技术改进设计
        2.2.1 总体设计思想
        2.2.2 检测模块设计
        2.2.3 控制及通信模块设计
        2.2.4 模块功能实现
    2.3 改进后电动葫芦控制精度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直流电机驱动单元位置控制建模与仿真
    3.1 直流电机位置控制系统的结构
    3.2 有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与控制
        3.2.1 有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3.2.2 直流电机的双闭环PID控制
    3.3 仿真与分析
        3.3.1 Simulink仿真工具的介绍
        3.3.2 建模与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搬运系统的组态软件设计
    4.1 组态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4.2 组态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4.3 工程管理模块的设计
    4.4 界面图形组态模块的设计
        4.4.1 基本图元设计
        4.4.2 元件库设计
        4.4.3 画布管理模块设计
    4.5 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
        4.5.1 Lab VIEW中配置文件读写实现
        4.5.2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4.5.3 界面组态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4.6 状态表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4.6.1 工作流程设计模块
        4.6.2 状态表生成模块
    4.7 通信模块的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组态式异形大尺寸物体多点吊装协调搬运系统
    5.1 系统设计背景及要求
    5.2 多点吊装协调搬运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5.2.1 多点吊装协调搬运系统组成
        5.2.2 系统的组态软件界面设计
        5.2.3 通信中继模块及系统抗干扰设计
    5.3 多点吊装协调搬运系统性能测试
        5.3.1 系统平台搭建
        5.3.2 组态功能测试
        5.3.3 多吊点协调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可组态混合动力自动搬运系统
    6.1 系统设计原则及要求
    6.2 可组态混合动力自动搬运系统总体结构
    6.3 气压驱动的功能模块设计
        6.3.1 气动直线运动模块组成结构
        6.3.2 压控模块设计
    6.4 直流电机驱动的功能模块设计
        6.4.1 电动直线输送模块组成结构
        6.4.2 旋转模块设计
    6.5 混合动力自动搬运系统的组态软件
    6.6 可组态混合动力自动搬运系统性能能测试
        6.6.1 可组态混合动力自动搬运系统平台搭建
        6.6.2 电动直线传输模块位置控制精度测试
        6.6.3 搬运功能测试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饮料智能生产线玻璃瓶视觉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饮料市场和饮料包装
        1.1.2 饮料生产工艺
        1.1.3 饮料行业问题和挑战
    1.2 机器视觉技术及其应用概述
        1.2.1 光学成像系统
        1.2.2 机器视觉技术优势及其应用
    1.3 饮料生产线玻璃瓶视觉检测技术与装备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饮料智能生产线玻璃瓶视觉检测机器
    2.1 饮料智能生产线
    2.2 玻璃瓶视觉检测机
    2.3 玻璃瓶缺陷视觉检测机的硬件设计
        2.3.1 速度测控模块
        2.3.2 残留液和异形瓶检测模块
        2.3.3 瓶壁视觉检测模块
        2.3.4 瓶口视觉检测模块
        2.3.5 瓶底视觉检测模块
        2.3.6 次品剔除模块
        2.3.7 人机交互模块
    2.4 玻璃瓶缺陷视觉检测机的软件设计
        2.4.1 玻璃瓶视觉检测软件
        2.4.2 运动控制软件
    2.5 面向表面缺陷检测应用的图像标注软件设计
        2.5.1 缺陷标注软件功能模块
        2.5.2 缺陷标注软件界面
        2.5.3 标注软件的工作状态转换
    2.6 玻璃瓶结构和各部位缺陷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次随机圆检测和模型拟合的瓶口定位方法
    3.1 引言
    3.2 一种多次随机圆检测及拟合度评估的瓶口定位法
        3.2.1 获取边缘点
        3.2.2 多次随机圆检测及拟合度评估
        3.2.3 参数敏感性分析
        3.2.4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3.3 基于模型拟合及最小二乘圆检测的瓶口定位方法
        3.3.1 边缘点提取
        3.3.2 极坐标变换
        3.3.3 模型拟合
        3.3.4 最小二乘圆检测
        3.3.5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残差分析动态阈值分割的瓶口缺陷检测方法
    4.1 引言
    4.2 瓶口图像特征分析
    4.3 基于残差分析动态阈值分割的缺陷检测
        4.3.1 瓶口检测区域定位
        4.3.2 残差分析动态阈值缺陷检测
        4.3.3 全局阈值缺陷识别
        4.3.4 缺陷检测联合判断
    4.4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测地线距离和模板匹配的瓶底缺陷检测方法
    5.1 引言
    5.2 瓶底图像特征和缺陷检测难点
    5.3 基于测地线距离和模板匹配瓶底缺陷检测
        5.3.1 检测区域的定位
        5.3.2 环形纹理区域缺陷检测
        5.3.3 环形平面区域缺陷检测
        5.3.4 中心平面区域缺陷检测
    5.4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5.4.1 评估指标
        5.4.2 参数敏感性分析
        5.4.3 方法验证
        5.4.4 量化分析和方法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显着性检测和小波变换的瓶底缺陷检测方法
    6.1 引言
    6.2 基于显着性检测和小波变换的瓶底缺陷检测
        6.2.1 基于ERSCD的定位和检测区域划分
        6.2.2 基于FTADSP的中心平面区域缺陷检测
        6.2.3 基于WTMF的环形纹理区域缺陷检测
    6.3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6.3.1 参数敏感性分析
        6.3.2 ERSCD方法性能分析
        6.3.3 FTADSP方法性能分析
        6.3.4 WTMF方法性能分析
        6.3.5 整个缺陷检测框架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二值模板匹配的瓶壁定位方法
    7.1 引言
    7.2 基于二值模板匹配的瓶壁定位
        7.2.1 图像降采样和分割
        7.2.2 二值图像模板匹配
        7.2.3 瓶口位置获取
    7.3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异形窗口简单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图像技术的织物动态导湿性能测试研究[D]. 熊晶晶. 江南大学, 2021(01)
  • [2]基于级联Faster R-CNN的尿红细胞检测[D]. 李可舒.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金属包覆材料多辊固-液铸轧复合技术理论与实验研究[D]. 季策. 燕山大学, 2021
  • [4]改进TRIZ理论在产品工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杨仓慧.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5]基于激光扫描方法的料堆体积测量技术的实现[D]. 王卉.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6]基于深度学习的双关语定位与解释[D]. 毛君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7]电致变色材料稳定性的研究及器件组装方法的探索[D]. 管世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8]基于双目视觉测距的局部立体匹配技术研究[D]. 苗志勇.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9]基于组态的自动化搬运技术研究及应用[D]. 崔宏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10]饮料智能生产线玻璃瓶视觉检测方法研究[D]. 周显恩. 湖南大学, 2019

标签:;  ;  ;  

异形窗的简单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