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沉积水中石油污染物自净试验研究

黄河沉积水中石油污染物自净试验研究

一、黄河多泥沙水体石油污染物自净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秦海东[1](2020)在《黄河中下游骨干水库联合运用多维效益综合评估》文中研究表明水库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工具,在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水库运用产生的多维效益进行评估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程度,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价值的最大化。本文依托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河干支流骨干枢纽群泥沙动态调控关键技术”(2018YFC0407400),研究流域水库联合运用下的多维效益量化理论与方法体系,以黄河中下游骨干水库进行实例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水库多功能辨识及多维效益内涵研究。通过资料收集、文献查阅、前沿分析等,以多沙河流水库为对象,从安全性、社会性、可持续性方面,辨识水库的多种功能,从而界定水库产生的多维效益内涵,包括防洪减淤、发电供水、生态环境三大类,为水库联合运用多维效益的量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水库多维效益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量化方法研究。根据水库多维效益内涵,基于能值和经济学方法,提出能够表征各类效益的指标及其量化方法,包括防洪淹没损失、水库及河道减淤效益、水力发电效益、工、农、生活供水效益、生态环境调节与支撑功能效益,构建水库多维效益评估指标体系。(3)水库多维效益评估模型建立。模型包括1)多源水体能值转换率量化模块,确定各区域自然与工程水体太阳能值转换率值;2)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核算模块,获取各区域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环境单方水资源价值;3)多维效益综合评估模块,结合多维效益指标体系,核算水库联合运用下防洪减淤、发电供水、生态环境效益及综合效益。(4)黄河中下游骨干水库多维效益量化实例研究。将上述理论与方法运用到黄河中下游骨干水库的实例中,对“77.7”上大洪水事件下三门峡与小浪底水库保滩、漫滩联合运用的多维效益进行评估与分析。保滩运用方式中,防洪、减淤、发电、供水、生态环境效益依次为-9.54、-25.12、2.42、86.42、172.95亿元,总效益227.13亿元;漫滩运用方式中,各效益依次为-42.42、-18.82、2.30、86.42、176.00亿元,总效益203.48亿元。合理设置水库联合运用方式可有效保证大坝及下游安全,并兼顾其他效益。水库多维效益综合评估,对指导水库科学运行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刘睿[2](2019)在《渭河陕西段水沙变化对河流水质及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河流普遍多沙。泥沙颗粒作为化学物质与微生物的载体,是陆地、地表水与沉积物物质能量信息流通的重要媒介,也是流域内部地球生物化学过程的重要参与者。由于河流泥沙来源复杂多样,且其迁移变化往往伴随着不同生境间的物理化学性质改变,加上传统微生物研究手段的局限性,颗粒物所带来的微生物生态影响往往难以被清晰的认识。本研究围绕“河流泥沙-水质-细菌群落生态效应”这一核心问题,选取渭河(陕西段)作为季节性多泥沙河流的代表,首先通过采样分析考察了悬浮物与沉积物的颗粒理化特征和溶解态与颗粒态有机物、氮、磷的时空变化规律,探明了渭河(陕西段)的水沙环境变化模式。在此基础上,采用末端限制性长度多态性(T-RFLP)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浮游细菌群落与沉积物细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在不同水文时期的空间分布模式,通过CCA、RDA等方法识别了细菌群落变化的关键环境驱动因子,并辨析了泥沙浓度、氮磷含量、粒度特征等对水和沉积物细菌群落变化的贡献程度。最后,进一步探析了由颗粒迁移联通的流域不同生境之间的细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差异,及颗粒特征变化在其中的贡献程度。从而系统阐明了泥沙变化对河流水质与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的影响。相关结果可以为渭河及同类季节性多泥沙河流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新的依据和视角。本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研究期渭河(陕西段)流域悬浮颗粒物浓度介于0.003g/L16.332g/L之间,丰水期干流TSS浓度均值是平水期的23倍、枯水期的58倍,悬浮颗粒物以粘粒和细粉砂为主(d(0.5)=7.34μm)。上游及北岸支流雨洪、关中流域农业非点源、城市市政排污和雨水径流是渭河(陕西段)TSS的主要来源,它们在不同水文季节的相对贡献差异,决定了TSS不同的空间变化规律。渭河干流2014年丰水期泥沙表现出在宝鸡段发生沉积,咸阳-西安段冲淤交杂,接受北岸支流来沙后最终在渭南段再次沉积的过程。不同河段的泥沙冲淤变化造成了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空间差异。(2)丰水期渭河干流上游来沙TN与TP含量分别为11.28g/kg和5.31g/kg,泾河携沙TN与TP含量为8.21g/kg和4.65g/kg,氮磷含量丰富。这些外源颗粒使咸阳周至-渭南潼关段渭河干流颗粒态CODCr、TN和TP的占比达到49.3%、40.8%和98.8%,分别是其它时期CODCr、TN和TP颗粒态浓度的9、59和15倍,同时溶解态复杂有机物和溶解态有机氮的比例增加。RDA分析表明,TSS是不同时期水质变化的关键解释因子,对平、枯、丰三个水文季节综合水质变化的单独解释度为28.1%、2.0%和7.3%。相对于粒度特性,丰水期悬浮颗粒物浓度及颗粒TN、氨氮含量对河流水质空间变化的影响更为显着。河道水沙变化过程与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共同塑造了不同水文时期渭河(陕西段)的水质空间格局。(3)浮游细菌群落Shannon多样性在1.422.91之间,整体呈现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关系。细菌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大于空间变化,且在变化中维持着稳定的“核心”优势菌群,其中包含很多降解污染物的功能性物种,表明了渭河水体潜在的自净能力。TSS、溶解态TP和C/N比是不同季节渭河浮游细菌群落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其中TSS在平、枯、丰三季可以单独解释12.5%、23.5%和9.4%的细菌群落变化。丰水期高悬沙水体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6.7%56.4%)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7.2%33.4%)为绝对优势门类,变形菌门中又以β-变形菌纲相对丰度最高,且干流δ-变形菌纲(4.99%6.29%)和?-变形菌纲(0.98%7.72%)的相对丰度高于其它大多数地表水。丰水期浮游细菌群落对32-63μm颗粒体积占比变化最敏感,不同菌群对不同粒度区间有特殊偏好。TSS浓度在丰、平、枯三个水文季节中,与同汛期雨洪、农业非点源和城市污染源相关的污染物降解菌群或指示菌群相对丰度存在显着相关关系。颗粒物的存在对增加平水期功能菌群占比具有积极意义,并在丰水期巩固“核心”浮游菌群的同时增加致病菌带来的河流健康风险。(4)沉积物细菌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介于1.053.18之间,在除丰水期外的大部分时期高于浮游细菌群落。颗粒为沉积物细菌群落提供了更复杂多样的生存空间。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分析表明,不同水文季节里细菌群落在表层水和沉积物两类生境中存在明显分型,两类细菌群落具有不同的空间与季节演替方向。丰水期流域沉积物细菌群落优势T-RF从21/26条增加到31条,优势菌群种类更加丰富,且复杂的冲淤过程增加了沉积物细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的空间差异。较粗的粒径与较高的重金属污染压力,使平水期西安段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2.37)低于干流其它点位,并出现代表金属耐受性菌群的优势T-RF片段。枯水期西安段沉积物颗粒是致病菌的“收纳所”,并为下游水体造成长期健康风险。多元直接梯度分析结果表明,在多类环境因子中,沉积物氮磷含量及粒度特征对细菌群落变化的影响程度在平水期和枯水期最为突出。(5)丰水期滨岸土壤细菌群落Shannon多样性高于浮游细菌群落与沉积物细菌群落。三类生境中细菌群落在门水平上的组成十分相近,但不同菌群的相对丰度有异,且此差异在精细的分类水平上表现更为充分。浮游细菌群落与土壤细菌群落在不同分类水平上均表现出更高的Bray-Curtis相似度。三元图分析表明ε-Proteiobacteria和Sphingobacteria在表层水中的丰度明显高于其它两类生境;Bacilli、Bacteriodia、Clostridia、Synergistia和Themoleophilia在沉积物样本中的丰度更高,而Nostocophycideae、Synechococcophycideae、Spartobacteria、Chloracidobacteria和Solibacteres在河滨土壤样本中的丰度更高。三种生境里都存在具有生境独特性的高丰度物种,且沉积物与土壤中数量比表层水更加丰富。汛期陆源物质输入与沉积物再悬浮对维持渭河浮游细菌群落中的低丰度物种具有重要意义,而流域土壤对稳定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贡献比沉积物更大。颗粒物硝氮含量与粒度特征指标可以解释研究区域三类生境间65.5%的细菌群落变化。粒度多样性和中值粒径是所选颗粒物理化性质指标中,影响丰水期渭河浮游细菌群落、沉积物细菌群落、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最关键的因子。

李旺[3](2019)在《泥沙絮凝影响因素及磷吸附释放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泥沙淤积及水环境问题一直被广泛关注,对于库区来说,其水体流速较低,大量泥沙在进入库区后由于水体条件的改变而落淤,并且这些泥沙在不断地落淤过程中会吸附水体中的营养盐物质,造成各水库底泥成为氮、磷的贮备库,使得水体内源污染增加。这些变化不仅会对湖库通航、水库调水防洪能力等造成影响,还会对湖库的水质、水域生态环境等都产生负面影响。为研究泥沙絮凝影响因素及对磷等污染物的吸附/释放特性,采集了三峡库区典型弯道河段(忠县段)的泥沙样本,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各因素下三峡库区泥沙的絮凝特征及磷的吸附/释放规律,得出了以下结论:(1)剪切率值对泥沙絮体的粒径分布有较大影响,随剪切率值增大(35.5s-1255.8s-1)粒度分布曲线发生左移,大粒径絮体体积分数明显降低,小颗粒泥沙体积分数逐渐增大。在剪切率G值较高时,曲线明显变宽,峰值降低,说明随剪切率的增加,泥沙颗粒发生了明显分散,粒径较大的泥沙絮体含量减少,同时细微颗粒泥沙含量增幅加大,泥沙的粒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2)不同浓度下(0.5g/L-2.0g/L)的泥沙颗粒在絮凝平衡后其絮体级配有明显差异。随着泥沙浓度的升高,能够增大泥沙颗粒的碰撞效率,级配曲线明显右移,粒径分布范围减小,大颗粒絮体占比增大,泥沙絮凝程度呈增加的趋势。颗粒粒径对于絮凝也有较大影响,以泥沙絮凝度Fn随特征粒径dn的变化来研究颗粒絮凝情况,发现随着特征粒径的增大,泥沙颗粒的絮凝度不断减小,即泥沙颗粒粒径越小,泥沙颗粒的絮凝效果越好。泥沙絮凝度Fn与特征粒径dn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随特征粒径dn的增加,絮凝度Fn呈指数型减小。絮凝实验结果显示,随有机质浓度的升高,细微颗粒泥沙占比明显减小,而大颗粒絮体占比增加。说明有机质可以促进颗粒间的架桥作用,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升高,颗粒间的絮凝效果增强。(3)泥沙对磷的吸附及释放呈明显的先快后慢过程。泥沙浓度越高,泥沙对磷的总吸附量越大,而且随着泥沙浓度的升高(0.5g/L-2.0g/L),吸附普遍趋于更早达到平衡,但单位泥沙的磷吸附量随着泥沙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存在“固体浓度效应”。另外,泥沙浓度越高,磷的总释放量越高,但随着泥沙浓度的升高,其单位泥沙的磷释放量发生下降,认为在低泥沙浓度下,单位泥沙有更大的吸附量和更强的吸附性能以阻碍自身所携带磷的释放。平衡吸附量与扰动强度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扰动的增加,泥沙吸附/释放能力变强,平衡吸附/释放量及最大吸附/释放容量增加。有机质的存在能够影响泥沙颗粒的表面形态及微孔特性,从而影响单位泥沙颗粒对磷的吸附量,有机质含量越高,单位泥沙吸附量越高,且吸附时间越长,其差异越明显,但在释放实验中发现且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其磷释放量随之减小。无论是用来模拟动力学过程的Pseudo-first-order、Pseudo-second-order、Elovich模型,还是用来模拟等温吸附过程的Langmuir、Freundlich、Tempkin模型,都能够较好地对泥沙颗粒吸附/释放磷的过程进行模型,并对泥沙颗粒的最大吸附容量、平衡吸附容量等数据进行预估,但各模型之间对于反应趋势的判断及终点预估存在差异。

张路明[4](2019)在《北方缺水河流水质提升方案研究 ——以延安市延河流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北方河流承担着流域内的防洪、排涝、纳污等功能,水环境的严重破坏对流域内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针对北方河流污染的治理问题,大多采用工程性措施,河流治理的理论性尚有不足。本文通过对延安市延河流域进行现状调查,运用三种水质评价方法分析河流污染现状,使用MIKE软件模拟河流水质并确定污染物削减量和削减方针。最后以削减量和削减方针为依据,结合延河水环境问题对以延河为例的北方缺水河流提出水质提升方案。本文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以延河水质监测断面为依托,将延安市延河流域划分为三个单元即王瑶水库控制单元、朱家沟控制单元、阎家滩控制单元。延河径流量小且沿岸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较高,部分断面的水质严重超过III类水质标准;干流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业面源等。(2)通过单因子指数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超标倍数评价法对延河水质进行综合评价,除王瑶水库监测断面水质达标外,其余监测断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质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朱家沟监测断面与甘谷驿监测断面之间的河段水质污染最严重,污染因子主要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与总磷四项。(3)利用MIKE软件建立延安水文站到甘谷驿水文站河段的水质模型,通过等比例改变河流污染物汇入量模拟水质变化,最终确定该河段污染物的削减量即当氨氮排放量、总磷排放量、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削减26.909t/a、3.285t/a、303.627t/a时,才能保证河段内各监测断面水质提升为达标水质;当河段内污染物截留至污水厂处理达标后排放时,河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因此确定提升污水厂出水标准及截污控源的治理方针。(4)以河流水质模型计算出的削减量与削减方针为理论指导,结合延河不同控制单元的现状水污染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在污水厂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Ⅳ类的基础下,提升王瑶水库控制单元内生态环境修复水平,对朱家沟控制单元内排水管网系统升级改造,统一管理阎家滩控制单元内农村农业规范生产等。按工程类型统计,延河流域水质提升工程主要包括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及管网建设项目、水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等共七类工程。从管理层面上而言:应细化河长制职责与河流水质管理制度、强化民众保护环境的意识,杜绝流域内工业企业偷排漏排和超标排放的行为,从源头上保障污染河流水质提升、全面改善北方缺水河流流域水环境质量。

王鹏程[5](2019)在《南广河高县段水环境质量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南广河全长213km,其中高县段83km,它是万里长江的第一条支流,对长江上游水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南广河高县段面临水质污染、水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并且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进一步认识南广河高县段水质状况,全面分析水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水环境保护和管理措施,有效遏制水环境恶化,对促进高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江上游水质保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南广河高县段水环境问题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南广河流域特点、支流分布及水电站位置,将该段河流划分为趱滩乡-咀上段、文江镇-贡溪段、来复镇-南广镇段三个河段进行水质指标监测。通过对2013年至2017年五年的数据整理,分析同一时间不同监测断面和不同时间同一监测断面的各项指标数据变化趋势,得到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的变化趋势;采用模糊评价法得出三个断面五年来的水质类别,采用综合分析指数法得到三个断面五年来水体的整体污染程度。根据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及其污染源分析,提出了其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论文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时期均表现出“来复镇-南广段”水质较差,污染相对严重;不同年份看,近五年的整体情况是水质逐年变差,到2016年达到最差,2017年情况又有所改善;同年份不同水期看,丰水期污染最轻,平水期次之,枯水期污染最严重。通过污染物分担率计算,反映出南广河高县段上游主要污染要素是氨氮、总磷,中游是溶解氧、氨氮,下游是溶解氧、氨氮、化学需氧量,最后分析出农田及城市地表径流、工业污染为主要污染源。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强化源头生态保护、注重中游环境景观建设和恢复下游生态环境之水环境污染防治总体思路,实施彻底截污、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强化生态护岸建设、调剂南广河高县段流域水量、进行河底清淤工程的五大治理措施,以期实现其水环境污染防治目标。

冯淑琪[6](2018)在《黄河泥沙特性及其处理效果研究》文中指出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平均浊度最高的河流,其泥沙根据存在状态的不同,可分为沉积性泥沙(底泥)和悬浮态泥沙(悬浊物质)。黄河泥沙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它们与排入河流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在接触面上会发生复杂的界面效应;其粗糙多孔的表面存在着多种活性物质,增强了泥沙对水体污染物的吸附降解作用。因此黄河泥沙成为污染物在河流水体中的扩散、迁移和转化的主要载体,从而影响河流流经区域的生态环境。研究黄河泥沙的吸附降解机制对黄河水环境生态评判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兰州段泥沙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其物化特征出发,研究了其与水体浊度的关系;运用传统的动力学实验方法和等温平衡实验方法,探讨了黄河泥沙吸附CODmn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求出了能更好的模拟黄河泥沙对CODmn吸附行为的模型,计算出有关热力学状态函数,分析了吸附机理和吸附能力。通过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方法探究了黄河泥沙对CODmn的吸附和降解能力大小,比较了沉积性泥沙(底泥)和悬浮态泥沙(悬浊物质)的吸附、降解能力差异;利用平板计数法探讨了黄河中微生物在底泥、悬浊物质与水体中的分布特征;利用响应面法研究混凝、过滤、微絮凝等方法对不同时期黄河浊度水(夏季、冬季)的最优处理效果及影响因素。得到如下结论:(1)黄河泥沙不仅易产生较大的浊度,而且导致了水体中总溶解性固体含量较高。黄河泥沙中含有较高的CODmn、总氮和总铁,尤其是细菌总数严重超标,说明黄河水体受有机物污染比较严重,同时丰富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物质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2)水土流失是黄河浊度的直接来源,不同季节下黄河沿岸的水土流失,造成了黄河浊度的巨大变化。随着泥沙含量、季节、时间、水流紊动程度的不同,黄河浊度会显示出不同的变化,实验表明,水体浊度随着泥沙浓度、搅拌时间、搅拌强度的增大而相应的增加,随着静沉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说明由于黄河上游落差大、流速高,剧烈的紊动条件是产生高浊度的另一个原因;黄河泥沙的沉降性能非常显着,处理时难度较小,因为泥沙主要以矿物质为主。(3)黄河泥沙对有机物的吸附迁移作用是水体自净作用的主要方式。黄河泥沙吸附水中CODmn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泥沙浓度、温度和转速。采用BBD响应面法预测黄河上游污染最大的进水CODmn浓度为7mg/L条件下黄河泥沙吸附CODmn的最优效果为:泥沙投加量为2.6g/L、转速为204r/min、温度为25℃,此时,CODmn的最大去除率可达38.83%,单位泥沙对CODmn的最大吸附量为1.09mg/g。(4)黄河底泥对CODmn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在25℃时,随着CODmn的初始浓度的升高吸附量增加,随反应的进行,吸附速率逐渐减弱,直至平衡。当初始CODmn浓度范围为4-8.4mg/L时,将黄河底泥与长江底泥吸附能力进行对比,黄河底泥对CODmn的单位平均吸附量为1.61mg/g,长江底泥平均为1.37mg/g,说明黄河底泥对CODmn的吸附能力优于长江底泥;对比黄河沉积性泥沙(底泥)与悬浮态泥沙(悬浊物质)的吸附规律,当初始CODmn浓度范围在4-8.4mg/L时,黄河底泥和黄河悬浊物质达到吸附平衡状态所需时间分别为60h和24h,它们的单位吸附量分别为1.648mg/g和1.61mg/g,说明黄河悬浊物质吸附能力高于底泥。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得描述黄河底泥和悬浊物质的吸附CODmn的特征行为,相关系数R2能达到0.9以上。(5)黄河沉积性泥沙(底泥)和悬浮态泥沙(悬浊物质)对CODmn的吸附行为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说明该过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黄河底泥在吸附CODmn的过程中,吸附平均自由能(E)小于8,表明其吸附过程主要是物理吸附;黄河底泥在吸附CODmn的过程中,吸附自由能变ΔGθ小于0,说明此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且自发程度高于长江底泥;ΔHθ小于0,表明此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ΔSθ大于0,说明整个吸附过程中体系的混乱度是增加的。(6)于不同初始CODmn浓度微污染水中吸附饱和后的黄河泥沙置于清水中解吸时:吸附量越大,解吸量也越大,随反应的进行,解吸速率逐渐降低,约48h后解吸平衡,且黄河泥沙解吸比例略低于长江泥沙,说明黄河泥沙比长江泥沙更具有吸附性,这是由于黄土具有的较大的粘性所致;准二级反应动力学对黄河泥沙解吸CODmn行为的拟合效果更好,相关系数R2可达0.99以上。(7)黄河泥沙表面附着着大量的微生物,对CODmn的吸附降解起到了促进作用,是水体自净作用的主要方式之一,黄河悬浊物质对CODmn的吸附降解能力优于黄河底泥。对比黄河沉积性泥沙(底泥)和悬浮态泥沙(悬浊物质)的吸附、降解规律,当初始CODmn浓度范围为4-9mg/L时,黄河底泥的动力学拟合准二级方程平衡吸附值为1.930mg/g,准一级方程平衡吸附值为1.863mg/g,黄河悬浊物质的准二级方程平衡吸附值为2.446mg/g,准一级方程平衡吸附值为2.090mg/g,说明黄河泥沙用动力学准二级方程拟合的平衡吸附值略高于准一级拟合结果,准二级方程的拟合效果略优于准一级。(8)黄河底泥吸附、降解CODmn用准一级方程拟合的平衡吸附值较吸附作用下增加了16%,黄河悬浊物质吸附、降解作用较吸附作用使CODmn的去除率提高了26.8%,且吸附、降解作用达到吸附平衡时间较单纯吸附作用缩短1/4,说明黄河泥沙对CODmn的降解作用也很明显,但降解作用小于吸附作用。(9)从冬季黄河泥沙中的微生物组成看出,黄河泥沙中主要为三大微生物类群:细菌数量最多(85.56%),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细菌是降解CODmn的主体。考察微生物数量在黄河底泥、悬浊物质中的分布情况:同体积(每毫升)底泥与水体中,黄河底泥的细菌含量高于黄河水中悬浊物质的细菌含量;同干重底泥与悬浊物质中黄河底泥的细菌含量远低于悬浊物质。说明等量干重的黄河悬浊物质较河床表层0-5cm的黄河底泥更利于微生物附着,但冬季黄河水体中浊度较低,同体积空间下悬浊物质干量少,底泥因密度大而为微生物附着提供了更多的场所。(10)低温低浊水是黄河水处理的难题。采用响应面法对混凝-沉淀-过滤法对黄河夏季常温水与冬季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效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混凝—沉淀出水后经砂滤处理效果优于膜滤,夏季黄河水经混凝法出水后再过滤的处理效果优于低温低浊水两倍以上;微絮凝法(混凝-过滤)是一种将混凝出水立即注入滤柱过滤的强化过滤技术,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它对黄河冬季低温低浊水中浊度、CODmn、氨氮去除率的最佳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较于混凝-沉淀-过滤处理技术,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去除率分别增加0.45、1.3、1.8倍。

刘小雪[7](2016)在《松花江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特征》文中指出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是水体中重要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沉积物是进入水体的各种污染物的积蓄库。松花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水资源,是流域污染物集聚地。调查和分析松花江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可以更好地反映水质的状况,对于保障松花江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流域角度出发,选取松花江干流(包括吉林省下游江段和黑龙江省江段)大范围空间尺度作为研究区域,对不同江段表层和柱样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分析,利用Pb和Cs测年技术建立时间标尺,分别从空间和时间尺度上考察松花江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沉积变化情况,了解流域人类活动对水质变化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松花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的差别较大,变化范围在1872079 ng/g,平均值为1029 ng/g,多环芳烃的组成均以萘、菲、芴、苊等低环(23)多环芳烃为主。沉积物中多环芳烃主要来自石油源和燃烧源的混合源。柱样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总量的峰值呈现非表层的特征;2环和3环多环芳烃化合物在垂直剖面中的含量高于4环和4环以上多环芳烃化合物。借助效应区间低值和效应区间中值对松花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表明,沉积物中多环芳烃不存在严重的生态风险;吉林市江段和哈尔滨市江段附近的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不过潜在风险几率很低。部分江段沉积物中萘、芴和苊的潜在风险几率较高,应引起重视。(2)松花江表层沉积物中Ni、Cd、Mn、Zn、Cu、Pb和Hg等重金属含量范围分别为22.079.5 mg/kg、0.15.2 mg/kg、4341480 mg/kg、87352 mg/kg、1.941.0 mg/kg、17.150.2mg/kg和0.063.45 mg/kg。重金属含量从吉林省段至黑龙江省段沿江逐渐降低,重金属污染多集中于吉林省江段。松花江表层沉积物中Hg、Pb、Zn、Cd和Ni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集,其中Hg的富集指数最高,其次是Cd,Zn属于中度富集;Pb、Cu、Ni和Mn属于轻度富集或无富集。柱样沉积物中,Hg均出现了富集,富集现象多集中在上部沉积物中。与其他重金属相比,Hg的富集程度最高。除Hg外,松原段柱样沉积物还发现了Cd富集;哈尔滨段沉积物还出现了Pb富集。(3)运用地累积指数对松花江表层和柱样沉积物中Pb、Hg、Cd、Ni、Zn、Cu、Mn等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普遍受到Hg的严重污染,Cd在部分江段沉积物中污染较严重,Zn、Ni和Pb的污染相对较轻,Mn和Cu无污染。吉林省江段受到的污染较严重,黑龙江省江段污染相对较轻。Lars Hakanson指数法对表层和柱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显示,松花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处于很强的生态危害等级,Hg和Cd是产生生态危害的主要重金属元素,Ni、Zn、Mn、Pb和Cu等重金属生态危害轻微。(4)应用137Cs和210Pb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方法建立松花江沉积物的年代序列。结果表明,沉积物的年龄跨度约为90100年,137Cs和210Pb定年方法计算出的年代存在4年以内的偏差,但两者反映了相同趋势的沉积速率变化规律。借助定年结果,得出多环芳烃含量及重金属含量在过去百年间随年代的历史变化特征。各江段沉积物中Zn、Mn、Cu、Ni、Pb和Cd等重金属含量随着年代的变化存在不同的变化特征,但Hg含量随着年代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20世纪60年代以来,Hg含量随着年代的变化开始增加,到80年代以后依然增加。松花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及沉积通量的变化特征一致,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无明显变化,之后开始小幅增加,在80年代后大幅增加,并在90年代前后出现峰值,其后开始下降。这个结果既能反映出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历史过程。

张建军,余真真,闫莉[8](2015)在《黄河水资源保护科研进展与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总结了黄河水资源保护40年科研进展,分析了水资源保护面临的形势,识别了水资源保护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未来黄河水资源保护在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生态环境系统演变规律与水资源作用机理、生态环境水量配置与调控管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调度、水环境承载能力预警、重要生态水域保护与修复等主要研究方向和课题。

何刘鹏[9](2014)在《基于Source模型的祖厉河流域水质水量一体化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流域环境的持续变化,加之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及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黄河正面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交织的严峻局面,急需系统研究水质水量一体化管理模型和方法,基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优化河流水量过程、改善水环境。为解决黄河流域水质水量问题,通过对国际上通用的模型对比分析,采取引进、吸收、改进、应用的方式,引入Source模型进行流域水量水质一体化调控的研究工作。在详细分析国内外水质水量一体化调控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入了Source模型系统,深入了解模型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模型的本土化和适应性改进,增强模型在黄河水质水量一体化管理中的适用性。以黄河支流祖厉河为典型流域,在GIS技术和空间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分析祖厉河流域产流、产污的机理,建立了祖厉河流域水质水量一体化调控模型系统,开展产流、产污模拟;从改善植被、控制取水、压缩排污等方面提出实施流域水质水量一体化调控的手段,并开展了水质水量一体化调控研究,推荐了水质与水量一体化配置方案,实现祖厉河流域产流、产污过程模拟和水质水量一体化控制,达到流域水质水量双控的目标。通过祖厉河流域水质水量一体化调控方案的模拟,展示了Source模型在流域水质水量一体化调控功能和实现手段,为黄河流域水质水量一体化调控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借鉴。

刘铭[10](2014)在《泥沙对水中污染物削减过程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泥沙是河流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悬浮态和沉积态存在于水中。悬浮态泥沙在河流中的分布空间非常广,因其粒径非常小而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同时泥沙的表面附着有一些活性物质,因此水体中的泥沙一方面会吸附污染物从而降低水相污染物的浓度,另一方面,当水环境条件或动力条件改变时会向水相中释放污染物而对水体造成污染。因此含沙水体与不含沙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有显着的区别。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了模拟试验的方法,取样漳河中的泥沙并按不同粒径范围对泥沙进行分离,以不同粒径范围的河流泥沙作为试验用沙,将氨氮及有机物作为主要研究的污染物,主要对静水状态下,含沙水体中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氨氮的削减规律和有机物的削减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在不同含沙量、不同泥沙粒径及不同氨氮初始浓度等条件下设计一系列氨氮削减试验,讨论不同条件下的泥沙对氨氮的削减过程的影响;(2)针对不同含沙量、不同泥沙粒径对含沙水体中有机物削减过程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含沙水体中有机物的削减速率比不含沙水体的快;水体中含沙量越高,有机物削减越快;泥沙粒径越小,有机物削减越快;(3)对各试样结果进行反应动力学拟合,并试讨论含沙量和泥沙粒径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分析泥沙对污染物的削减过程的影响;(4)以本次试验结论为依据,针对多沙河流治理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黄河多泥沙水体石油污染物自净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河多泥沙水体石油污染物自净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中下游骨干水库联合运用多维效益综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效益发展过程
        1.2.2 水库联合运用多维效益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水库多维效益量化评估理论与方法
    2.1 水库效益概述
        2.1.1 基本概念
        2.1.2 水库效益特征
        2.1.3 水库多维效益
        2.1.4 水库综合效益
    2.2 水库多维效益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2.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2.2 多维效益指标提出及量化
    2.3 水库多维效益综合评估模型
        2.3.1 模型总体框架
        2.3.2 多源水体能值转换率量化模块
        2.3.3 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核算模块
        2.3.4 多维效益综合评估模块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及联合运用方式
    3.1 研究区概况
        3.1.1 黄河流域概况
        3.1.2 研究河段概况
    3.2 联合运用方式
        3.2.1 设置依据
        3.2.2 运用方式
    3.3 数据来源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区各市各类水资源价值计算
    4.1 能值/货币比率
    4.2 多源水体太阳能值转换率
        4.2.1 自然水体太阳能值转换率
        4.2.2 工程水体太阳能值转换率
    4.3 生产、生活水资源价值
        4.3.1 工业水资源能值价值
        4.3.2 农业水资源能值价值
        4.3.3 生活水资源能值价值
    4.4 生态环境水资源价值
    4.5 研究区各市水资源价值汇总
        4.5.1 生产、生活水资源价值汇总
        4.5.2 生态环境水资源价值汇总
    4.6 本章小结
5 黄河中下游多维效益综合评估
    5.1 防洪效益
        5.1.1 土地分类及价值计算
        5.1.2 淹没面积统计
        5.1.3 淹没损失率确定
        5.1.4 防洪效益计算
        5.1.5 结果分析
    5.2 减淤效益
        5.2.1 减淤效益计算
        5.2.2 结果分析
    5.3 发电效益
        5.3.1 发电效益计算
        5.3.2 结果分析
    5.4 供水效益
        5.4.1 供水效益计算
        5.4.2 结果分析
    5.5 生态环境效益
        5.5.1 生态环境效益计算
        5.5.2 结果分析
    5.6 多维效益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新的见解及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渭河陕西段水沙变化对河流水质及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泥沙对地表水理化环境的影响
        1.2.2 泥沙的地表水微生物生态效应
        1.2.3 决定泥沙水生态环境效应的关键因素
        1.2.4 地表水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中的分子生物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渭河陕西段水沙特征及其对水质变化的影响
    2.1 渭河近年水沙特性分析
        2.1.1 渭河水沙量年际变化
        2.1.2 年内丰平枯规律
        2.1.3 南北支流含沙量差异
        2.1.4 颗粒级配特征
    2.2 采样及实验方法
        2.2.1 研究区域及采样点设置
        2.2.2 采样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渭河陕西段泥沙理化特征
        2.3.2 渭河陕西段含沙水体水质特征
        2.3.3 影响渭河陕西段水化学特性的关键环境因子
    2.4 讨论
        2.4.1 泥沙的来源、特征与汛期冲淤行为
        2.4.2 水质空间格局由水沙变化过程与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共同塑造
        2.4.3 总氮控制是当前渭河(陕西段)水质管理的关键
    2.5 小结
3 水沙变化条件下的浮游细菌群落演替特征及驱动因子
    3.1 实验方法
        3.1.1 样点布设及采样方法
        3.1.2 T-RFLP分析方法
        3.1.3 细菌宏基因组测序
    3.2 数据处理方法
        3.2.1 群落多样性分析
        3.2.2 群落相似性分析
        3.2.3 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排序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3.3.2 浮游细菌群落优势T-RF片段丰度构成
        3.3.3 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聚类分析
        3.3.4 不同时期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环境驱动因子识别
        3.3.5 丰水期浮游细菌群落物种结构分析
    3.4 讨论
        3.4.1 季节性多沙条件下的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
        3.4.2 浮游细菌对水体污染的指示作用以及渭河潜在的自净能力
        3.4.3 丰水期水沙过程对浮游细菌群落的生态影响
        3.4.4 不同水文季节里与颗粒物对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机制
    3.5 小结
4 水沙变化条件下的沉积物细菌群落演替特征及驱动因子
    4.1 实验及分析方法
        4.1.1 样品采集与理化分析
        4.1.2 T-RFLP实验与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4.2.2 沉积物细菌群落优势T-RF片段构成
        4.2.3 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聚类分析
        4.2.4 不同水文时期关键环境因子的识别
    4.3 讨论
        4.3.1 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与浮游细菌群落的差异
        4.3.2 丰水期水沙过程对沉积物细菌群落的影响
        4.3.3 各类环境因子对沉积物细菌群落变化的贡献程度
    4.4 小结
5 沉积物与滨岸土壤对丰水期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1.1 研究区域与样品的采集
        5.1.2 理化性质的测定
        5.1.3 分子微生物检测分析方法
        5.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及分析
        5.2.1 悬浮物、沉积物与河滨土壤颗粒理化性质分析
        5.2.2 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5.2.3 基于T-RFLP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5.2.4 三类生境中细菌的物种构成
        5.2.5 流域细菌群落的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5.3 讨论
        5.3.1 河流表层水、沉积物及河滨土壤细菌群落的异同
        5.3.2 沉积物与河滨土壤对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程度
        5.3.3 颗粒粒度特征是流域不同生境间细菌群落差异的重要解释因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局限及对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3)泥沙絮凝影响因素及磷吸附释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泥沙的絮凝行为
        1.2.2 吸附与释放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方案
        2.1.1 絮凝实验
        2.1.2 吸附-释放实验
    2.2 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
        2.2.1 泥沙参数测量方法
        2.2.2 吸附释放参数测量及计算方法
第三章 泥沙颗粒絮凝影响因素分析
    3.1 含沙量对泥沙絮凝的影响
    3.2 扰动强度对泥沙絮凝的影响
    3.3 泥沙粒径对泥沙絮凝的影响
    3.4 有机质含量对泥沙絮凝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泥沙对磷吸附-释放特性研究
    4.1 扰动对泥沙吸附-释放磷的影响
        4.1.1 动力学吸附
        4.1.2 等温吸附
        4.1.3 动力学释放
    4.2 含沙量对泥沙吸附-释放磷的影响
        4.2.1 动力学吸附
        4.2.2 等温吸附
        4.2.3 动力学释放
    4.3 有机质含量对泥沙吸附-释放磷的影响
        4.3.1 有机质与泥沙颗粒性质
        4.3.2 动力学吸附
        4.3.3 等温吸附
        4.3.4 动力学释放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4)北方缺水河流水质提升方案研究 ——以延安市延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北方河流水质状况
        1.1.2 延河水质改善的必要性
    1.2 研究进展
        1.2.1 河流污染的成因
        1.2.2 河流治理的理论研究
        1.2.3 水质提升技术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课题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课题创新点
2 延安市延河流域现状调查
    2.1 延安市延河流域水文水资源现状
        2.1.1 水文特征
        2.1.2 径流量
        2.1.3 泥沙量
        2.1.4 土壤植被
    2.2 延安市延河流域人文经济现状
        2.2.1 社会经济现状
        2.2.2 土地利用现状
    2.3 延河流域干流地表水环境现状
        2.3.1 水文观测现状
        2.3.2 水质监测现状
        2.3.3 延河干流水质现状
    2.4 延河流域污染源排放现状
        2.4.1 工业污染源
        2.4.2 城镇生活污染源
        2.4.3 面污染源污染
    2.5 延河主要水环境问题识别与诊断
        2.5.1 外源污染问题
        2.5.2 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存在问题
        2.5.3 水生态环境问题
        2.5.4 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力问题
        2.5.5 水环境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2.6 本章小结
3 延河流域水质污染评价
    3.1 常用河流水质评价方法及优缺点
        3.1.1 单因子指数评价方法
        3.1.2 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
        3.1.3 超标倍数评价方法
    3.2 延河流域干流各断面地表水水质评价
        3.2.1 单因子指数评价法评价结果
        3.2.2 综合指数评价法评价结果
        3.2.3 超标倍数评价法评价结果
        3.2.4 延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估
    3.3 延河流域干流各断面污染分析
        3.3.1 延河流域水质污染主要因子
        3.3.2 污染因子时空变化趋势
    3.4 本章小结
4 延河水质模型的选取及建立
    4.1 河流水质模型
        4.1.1 水质模型的定义
        4.1.2 水质模型的分类
    4.2 延河流域水质模型的选取
    4.3 建立延河一维水质模型
        4.3.1 研究河段概述
        4.3.2 建立一维水质模型
    4.4 模拟结果分析
        4.4.1 确定污染物削减量
        4.4.2 确定水质提升方针
    4.5 本章小结
5 延安市延河流域水质提升方案
    5.1 技术方案
    5.2 工程措施
    5.3 管理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成果
附录

(5)南广河高县段水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范围
    2.2 资源环境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水文泥沙
        2.2.4 主要资源
    2.3 社会经济现状
第3章 研究区水环境现状监测
    3.1 监测点位及项目
        3.1.1 监测点位
        3.1.2 监测项目
    3.2 水环境现状及监测结果
        3.2.1 区域水环境状况
        3.2.2 监测结果
    3.3 水质指标年度变化趋势及分析
        3.3.1 水质指标五年变化趋势及分析
        3.3.2 南广河2017 年水质指标变化趋势及分析
第4章 研究区水环境质量评价
    4.1 水环境质量标准
    4.2 水环境质量模糊评价
        4.2.1 模糊评价方法
        4.2.2 趱滩乡-咀上段水环境质量模糊评价
        4.2.3 文江镇-贡溪段水环境质量模糊评价
        4.2.4 来复镇-南广镇段水环境质量模糊评价
        4.2.5 不同断面模糊评价结果比较
    4.3 水质综合分析
        4.3.1 水质综合分析指数法
        4.3.2 趱滩乡-咀上段水质综合分析
        4.3.3 文江镇-贡溪段水质综合分析
        4.3.4 来复镇-南广镇段水质综合分析
        4.3.5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研究区水环境污染原因与防治措施
    5.1 水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5.1.1 入河污染源及其分布特征
        5.1.2 水污染原因
    5.2 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5.2.1 总体思路
        5.2.2 水环境污染预防的措施
        5.2.3 水环境污染治理的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黄河泥沙特性及其处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泥沙对污染物迁移作用及模型研究进展
    1.3 泥沙吸附污染物机制及其模式
    1.4 泥沙对有机物污染物降解影响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2 黄河泥沙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黄河泥沙的物理性质研究
    2.3 黄河泥沙与水体浊度的关系
        2.3.1 泥沙浓度对水体浊度的影响
        2.3.2 搅拌时间对水体浊度的影响
        2.3.3 搅拌强度对水体浊度的影响
        2.3.4 温度对水体浊度的影响
    2.4 小结
3 黄河泥沙对CODmn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仪器和试剂
        3.2.1 泥沙的制备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3.3.1 实验条件确定
        3.3.2 吸附动力学实验方法
        3.3.3 吸附热力学实验方法
        3.3.4 解吸实验方法
        3.3.5 数据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黄河泥沙对CODmn的吸附影响因素研究
        3.4.2 黄河泥沙对CODmn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3.4.3 黄河泥沙对CODmn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3.4.4 黄河底泥对CODmn的解吸动力学研究
    3.5 小结
4 黄河泥沙对CODmn的生物降解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黄河泥沙对CODmn的吸附、降解作用研究
        4.3.2 黄河泥沙对CODmn的吸附与降解作用比较
        4.3.3 黄河泥沙中微生物分布情况研究
    4.4 小结
5 黄河浊度水处理效果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混凝、过滤技术处理夏季黄河水
        5.3.2 混凝过滤法处理黄河低温低浊水
        5.3.3 微絮凝过滤处理黄河低温低浊水
    5.4 小结
结论
论文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松花江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自然水体污染概述
        1.1.1 有毒污染物研究概述
        1.1.2 水体污染的来源
        1.1.3 水体污染物与沉积物、河漫滩
    1.2 国内外对沉积物中污染物分布的研究
        1.2.1 沉积物中污染物的监测方法
        1.2.2 污染物风险评价
        1.2.3 沉积物的环境记录
    1.3 松花江流域污染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松花江水环境变化的历史概述
    2.2 采样方法
        2.2.1 采样点布设的原则
        2.2.2 采样点的布设
        2.2.3 样品采集
    2.3 样品的分析与测试
        2.3.1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2.3.2 重金属含量的分析与测定
        2.3.3 汞含量的分析与测定
        2.3.4 多环芳烃含量的分析与测定
        2.3.5 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
        2.3.6 物理化学指标的测定
第3章 重金属的总量与分布特征
    3.1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与富集指数
        3.1.1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
        3.1.2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指数
        3.1.3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间富集相关性
    3.2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规律
        3.2.1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沿程分布
        3.2.2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变化的原因分析
    3.3 柱样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与分布
        3.3.1 柱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
        3.3.2 柱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状况
        3.3.3 柱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松花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
    4.1 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与分布
        4.1.1 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
        4.1.2 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空间分布
        4.1.3 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来源
    4.2 多环芳烃与表层沉积物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4.2.1 不同多环芳烃组分间的相关性
        4.2.2 不同多环芳烃组分含量与沉积物粒度的关系
        4.2.3 多环芳烃组分含量与总有机碳的关系
    4.3 柱样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
        4.3.1 柱样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总量特征
        4.3.2 多环芳烃总量的垂直变化
        4.3.3 多环芳烃单体在沉积剖面中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风险评价
    5.1 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评价
        5.1.1 地累积指数法
        5.1.2 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5.2 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松花江柱样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分布的年代特征
    6.1 松花江沉积物的计年与现代沉积速率
        6.1.1 ~(137)Cs和~(210)Pb测年原理
        6.1.2 结果与分析
    6.2 松花江干流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年代特征
        6.2.1 多环芳烃含量的年际变化
        6.2.2 多环芳烃沉积通量的变化
    6.3 松花江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年代特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点及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松花江干流河漫滩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与来源
        7.1.2 松花江干流河漫滩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与分布
        7.1.3 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重金属的污染评价
        7.1.4 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年代特征
    7.2 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黄河水资源保护科研进展与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水资源保护科研进展
    1.1多沙河流水质监测技术
    1.2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及水环境模拟技术
    1.3水环境承载能力及水污染控制
    1.4生态环境水量及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1.5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
2面临的形势及科研需求分析
3水资源保护科研发展方向及重点
    3.1黄河生态与环境监测及评价技术
    3.2黄河生态环境系统演变规律与水资源作用机理
    3.3黄河生态环境水量配置与调控管理
    3.4黄河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调度
    3.5黄河水环境承载能力预警
    3.6黄河重要生态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
4结语

(9)基于Source模型的祖厉河流域水质水量一体化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黄河水资源问题
    1.2 水质水量一体化研究进展
        1.2.1 研究进展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模型引进的需求分析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祖厉河流域概况
    2.1 自然概况
    2.2 水资源条件
    2.3 水环境状况
        2.3.1 水功能区划分
        2.3.2 水质现状
3 SOURCE模型及改进
    3.1 SOURCE模型研发历程
    3.2 模型功能及应用
        3.2.1 模型功能
        3.2.2 模型应用范围
    3.3 基本概念及模型架构
        3.3.1 基本概念
        3.3.2 模型架构
    3.4 模型主要组件
        3.4.1 资源评估系统
        3.4.2 需水订购系统
        3.4.3 水资源分配系统
        3.4.4 率定模块
    3.5 模型的改进
        3.5.1 水质模型的改进
        3.5.2 模型界面的本土化改进
4 流域水质水量一体化调控研究
    4.1 流域系统生成
        4.1.1 基于DEM的流域地形与河网提取分析
        4.1.2 流域与子流域的生成
        4.1.3 基于遥感数据的功能单元的提取
        4.1.4 节点和链接的设定
    4.2 流域径流模拟
        4.2.1 模型原理
        4.2.2 模型选择
        4.2.3 数据准备
        4.2.4 参数敏感性分析
        4.2.5 参数率定
    4.3 污染物产生迁移转化模拟
        4.3.1 降雨径流产污模拟
        4.3.2 点源污染及河流水质模拟
        4.3.3 模型选择及参数率定
        4.3.4 降雨—径流—产污一体化模拟分析
    4.4 流域水质水量一体化调控的实现
        4.4.1 调控方案设置
        4.4.2 水质水量一体化调控效果
5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致谢

(10)泥沙对水中污染物削减过程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河流的含沙现状
        1.1.2 含沙水体中泥沙的环境效应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泥沙对水体中重金属及难降解污染物作用的研究
        1.2.2 泥沙对水体中氮、磷等污染物作用的研究
        1.2.3 含沙水体中泥沙对有机物生物降解影响的研究
        1.2.4 含沙水体水质模型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目及内容
        1.3.1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及仪器
    2.1 试验材料及预处理
        2.1.1 试验用沙采集及预处理
        2.1.2 试验用沙的分离
        2.1.3 试验用水的制备
    2.2 主要的试验仪器和设备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含沙水体中氨氮削减规律的试验研究
    3.1 氨氮浓度的测定方法
        3.1.1 氨氮标准贮备溶液
        3.1.2 氨氮标准工作溶液
        3.1.3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3.2 试验方案设计
        3.2.1 试验条件
        3.2.2 试验方法
        3.2.3 试验结果的处理方法
    3.3 含沙水体中氨氮削减试验结果的分析及讨论
        3.3.1 含沙量对氨氮削减过程的影响
        3.3.2 泥沙粒径对氨氮削减过程的影响
        3.3.3 氨氮初始浓度对氨氮削减过程的影响
    3.4 含沙水体中氨氮削减的动力学分析
        3.4.1 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3.4.2 氨氮削减的一级反应动力学拟合
        3.4.3 含沙量和泥沙粒径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沙水体中有机物削减规律的试验研究
    4.1 CODCr值的测定
        4.1.1 COD 标准溶液的配制
        4.1.2 CODCr值的测定方法
    4.2 试验设计
        4.2.1 试验条件
        4.2.2 试验方法
        4.2.3 试验结果的处理方法
    4.3 含沙水体中有机物削减试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4.3.1 含沙量对有机物削减过程的影响
        4.3.2 泥沙粒径对有机物削减过程的影响
    4.4 含沙水体中有机物削减的动力学分析
        4.4.1 有机物削减的一级动力学拟合
        4.4.2 含沙量和泥沙粒径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4.5 对多沙河流管理的建议
    4.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四、黄河多泥沙水体石油污染物自净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中下游骨干水库联合运用多维效益综合评估[D]. 秦海东. 郑州大学, 2020(02)
  • [2]渭河陕西段水沙变化对河流水质及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D]. 刘睿. 西安理工大学, 2019(10)
  • [3]泥沙絮凝影响因素及磷吸附释放特性研究[D]. 李旺.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4]北方缺水河流水质提升方案研究 ——以延安市延河流域为例[D]. 张路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南广河高县段水环境质量评价[D]. 王鹏程.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黄河泥沙特性及其处理效果研究[D]. 冯淑琪.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7]松花江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特征[D]. 刘小雪. 吉林大学, 2016(03)
  • [8]黄河水资源保护科研进展与方向[J]. 张建军,余真真,闫莉.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5(03)
  • [9]基于Source模型的祖厉河流域水质水量一体化调控研究[D]. 何刘鹏. 郑州大学, 2014(07)
  • [10]泥沙对水中污染物削减过程影响的研究[D]. 刘铭. 河北工程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黄河沉积水中石油污染物自净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