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造式样组合对卡林型金矿含矿热液封存的控制——以陕西金龙山—丘岭金矿床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健[1](2020)在《矿床水形成机制及坑道涌水量预测研究 ——以陕西省镇安县金龙山金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矿床水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进而对坑道涌水量进行准确预测,是保障矿山安全建设和生产的重要前提,也是贯穿于矿床勘探、设计、开发等整个生产过程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金龙山金矿位于陕西省镇安县,是一处大型卡林型金矿,大量的前人工作表明该矿区找矿前景良好。长期以来,关于该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矿床成因等方面,专门针对其水文地质特征的研究还比较少,缺乏系统的矿床水文地质研究。本文以金龙山金矿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现场勘察、理论分析等方法对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矿床水形成机制以及坑道涌水量预测等几个主要方面,对矿床进行了系统的水文地质特征研究。通过本文的详细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研究结论:(1)矿区内地层主要为页岩和粉砂岩,裂缝、节理较发育,透水性好,富水性差,地下水均由大气降水补给。由于本区构造作用强烈,对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大,矿区没有明显且稳定的隔水层。区内地形遭受强烈切割,坡降大径流短,地下水的排泄条件良好。(2)由褶皱和断裂控制的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是导致矿床顶底板充水的主要因素。但这些主要的控水断裂延伸长度有限。由于地表遭受较强风化作用,造成近地表断裂带透水和导水能力较强。因此大气降水沿岩石裂隙构造裂隙垂直渗入补给是矿体充水的主要来源,区域径流补给次之。(3)该矿区水文地质勘查复杂程度为中等的矿床(第二型)。(4)分别使用水文地质比拟法、大井法和数值模拟法等3种计算方法对矿坑涌水量进行了预测研究,计算结果可为后续矿山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有益参考。总之,本研究初步查明了研究区矿床水的主要形成机制,并对矿床的坑道涌水量进行了初步预测,弥补了金龙山矿区在水文地质方面的研究短板,为矿区今后的建设开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丁坤[2](2020)在《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文中研究指明南秦岭柞水-山阳(以下简称柞山)矿集区是秦岭造山带内重要矿集区之一,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发育大量赋存于碎屑浊积岩或碳酸盐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对于该矿集区内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时代,岩浆活动与成矿的联系,成矿作用机制及其成矿动力学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尚待深入,制约了该矿集区金矿进一步勘探开发。本文以柞山矿集区的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四个典型金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遥感和矿相学研究,系统的实验测试分析,查明了柞山矿集区金矿床中金的赋存状态和成矿时代,研究了成矿流体的演化、来源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了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关系、成矿作用过程及成矿构造背景,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柞山矿集区出露的金矿床(点)主要集中在二台子—凤镇—夏家店金矿带和青林沟—王家沟—庙梁金矿带中。矿床赋矿围岩为一套碳酸盐岩或碎屑岩沉积建造,矿体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与Au、As、Sb等成矿元素密切共生,具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高岭土化等围岩蚀变特征,其赋矿围岩、金赋存状态等最基本特征与美国内华达州的卡林型金矿床相同或相似,矿石品位、流体性质等不尽相同。(2)根据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矿床地质背景特征和详细的矿相学研究,将成矿阶段划分为石英-黄铁矿(±绢云母)阶段、石英-硫化物(±少量方解石)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黄铁矿、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金的嵌布类型包括裂隙金、粒间金和包裹金三类。(3)柞山矿集区金矿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特征;金矿床形成于中性或弱碱性、还原环境中;金在热液中主要以Au(HS)0的形式运移,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是柞山矿集区卡林型-似卡林型金矿床中Au富集成矿最为关键的作用。(4)通过C-H-O-S同位素及硫化物微量元素研究,认为金矿床中早期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特征,成矿后期有大气降水加入,成矿物质由不同比例的深部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5)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柞山矿集区存在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金成矿事件,金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且成矿与印支期和燕山期高钾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活动有关。青林沟成岩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成矿物质均由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该期事件形成于岩石圈应力状态从挤压向伸展转变的构造背景。夏家店金矿床方解石、萤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139.6±0.98Ma、龙头沟金矿床单矿物Sm-Nd等时线年龄为141±3.6Ma,夏家店金矿及龙头沟金矿的成矿年龄能代表区域卡林型金矿床的主要年龄,王家坪金矿也形成于140Ma左右;燕山期成矿环境为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由于秦岭造山带进入伸展裂陷阶段,地壳厚度减薄,在地幔热和构造减压的条件下,地幔物质和热流体上涌带来了大量的金等成矿元素,同时又诱发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萃取活化了部分地层中的金,导致金大量沉淀聚集成矿,金矿与区内斑岩-矽卡岩铜钼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
付佳丽[3](2019)在《硫化物硫同位素微区原位分析方法开发及其在南秦岭金龙山金-锑-汞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金矿床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是过去二十年来矿床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它不仅在成矿元素组合方面表现出显着的Au-Sb-Hg-As等特征元素组合,而且在空间上金矿床往往与锑、汞矿床关系密切,形成金-锑-汞矿床成矿系列。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金-锑-汞矿床的矿石矿物主要为硫化物,如含砷黄铁矿、毒砂、辉锑矿和辰砂等。因此,系统分析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可为硫和成矿金属元素的来源及矿床成因提供重要的约束。然而,由于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金-锑-汞矿床通常成矿温度较低,硫化物的结构较为复杂,传统的硫同位素分析方法难以获得不同结构区域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实验室开发了硫化物硫同位素的原位微区分析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南秦岭金龙山矿田的金-锑矿带和汞锑矿带的研究中来;同时基于细致的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硫化物微量元素和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对研究区金-锑-汞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完善对丘岭-金龙山金矿带和丁-马汞锑矿带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的研究。笔者利用193 nm ArF excimer纳秒激光和257nm Yb飞秒激光分别与多接收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联用技术对不同基体的硫化物标样进行分析,详细对比了两种激光剥蚀系统在剥蚀硫化物过程中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相似的条件下,飞秒激光在剥蚀硫化物样品时比纳秒激光具有更高的灵敏度(高1.4-2.4倍)和精度(1.6倍)。此外,飞秒激光还能降低激光能量和基体所引起的硫同位素分馏,获得更加稳定的瞬时同位素比值。通过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飞秒激光具有以上的优势都可能是归因于飞秒激光在剥蚀硫化物样品(压饼的硫化银样品P-S-1和天然黄铁矿PPP-1)时产生的热效应小且能形成更细小的气溶胶颗粒,从而使得气溶胶颗粒具有更高的传输率,并在等离子体中能更有效气化、离子化。因此,本实验选择利用飞秒激光和MC-ICP-MS联用进行原位分析。其次,为了实现不同基体硫化物的非基体匹配校正问题,本研究探讨了不同补偿气体流速对基体效应的影响。实验发现:相比最大硫同位素信号强度的条件下(0.6 l min-1),在较低的补偿气体流速下(0.520.54 l min-1)可以显着降低硫同位素的基体效应,这可能是因为在较低的补偿气体流速下,等离子体更加稳定,且产生的气溶胶粒子在较高温度的等离子体中滞留的时间增长,使得气溶胶粒子在等离子体中能有效的气化,离子化。此外,在等离子体中还额外加入了4-6 ml min-1的氮气,使得等离子体进一步稳定,从而克服了不同基体硫化物间的基体效应,实现了非基体匹配校正不同基体硫化物中硫同位素。最后,通过在高空间分辨率条件下(2044μm)分析6个不同基体的硫化物参考物质,发现其测试的结果与推荐值和质量相关的分馏线完全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金龙山金-锑-汞矿田位于南秦岭造山带的南带,陕西镇安-旬阳盆地北缘,镇安-板岩镇断裂南侧,由西段丘岭-金龙山金-锑矿化带(自西向东依次为古楼山、丘岭、腰俭和金龙山四个金矿段)和东段丁-马汞锑矿化带(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坡岭、丁家山和石家山三个汞锑矿段)组成。矿体总体上受控于近东西向展布的金鸡岭复式向斜。金矿中最主要的控矿断裂构造是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汞锑矿则主要受控于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从赋矿层位上看,金矿体主要赋存于泥盆统南阳山组的粉砂岩、页岩和灰岩中,而汞锑矿体则集中于下石炭统袁家沟组灰岩、灰岩夹粉砂质页岩地层。金龙山矿田中金-锑矿化带主要为浸染状或脉状含金黄铁矿-毒砂矿石,同时可见少量条带状含辉锑矿矿石。围岩蚀变主要有铁白云石化、菱铁矿化、绢云母化和硅化等。丁-马汞锑矿化带主要为团块状含辉锑矿矿石、网脉状或斑点状含辰砂矿石。围岩蚀变以方解石化和硅化为主。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和矿石矿物结构构造等,可将金矿化的成矿阶段分为沉积成岩阶段、早期成矿阶段和主成矿阶段。各阶段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显着不同。沉积成岩阶段的黄铁矿(Py1)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赋存于页岩和粉砂岩中的草莓状黄铁矿(Py1a)具有极低的金含量(<1 ppm),但相对较高的As、Cu、Co、Ni、Pb含量(1001000 ppm),其中Sb、Hg、Bi、Ag和Zn的含量也可以达到100 ppm;此外,Py1a的硫同位素组成也表现出极负值(δ34S:-38.2‰-43.0‰;n=10)。另一类是赋存于灰岩中粗晶黄铁矿(Py1b),其微量元素含量极低,绝大部分都低于仪器检测线,可忽略不计;它的δ34S值在-4.52‰-8.91‰之间(n=5)。早期成矿阶段的黄铁矿(Py2)可以分为三种,表现出极度不均一的结构与地球化学特征。第一种是赋存于页岩中的自形黄铁矿(Py2a-1)具有高含量的As、Co和Ni(1001000 ppm),Cu、Sb和Pb含量也可以达到100 ppm,而其它微量元素(Au、Hg、Bi、Ag、Zn)则低于10 ppm;该黄铁矿表现出极正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18.2‰32.2‰;n=5)。第二种是赋存于页岩和粉砂岩中的半自形-它形黄铁矿(Py2a-2),它的As含量比Py1a高了1个数量级(100010000 ppm),但其它微量元素特征与沉积成岩阶段草莓状黄铁矿(Py1a)保持一致;该黄铁矿具有比较大范围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24.4‰8.9‰;n=15)。最后一种是赋存于灰岩与砂岩接触带中碎片状的粗晶黄铁矿(Py2b),其As、Cu、Co、Ni、Pb和Zn的含量在10200 ppm之间,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而其他的元素(Au、Sb、Hg、Bi和Ag)含量极低;其硫同位素变化范围在0‰7.1‰之间(n=6)。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矿表现出高度均一的地球化学特征。无论是赋存于粉砂岩和页岩中的含砷黄铁矿(Py3a),或者是赋存于灰岩和砂岩接触带中的含砷黄铁矿(Py3b),它们具有相对一致的微量元素特征,亏损Hg、Co、Ni、Bi、Pb、Ag和Zn,而富集As、Au和Cu,As含量在10000 ppm以上,Au含量可以达到200 ppm左右,Cu含量在1000 ppm以上;此外,两者都具有几乎一样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9.7‰16.0‰;n=74)。从上述硫同位素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围岩中沉积型黄铁矿具有极负的硫同位素值,到早期成矿阶段的时候,黄铁矿中的硫同位素值就有显着的提高,直到主成矿阶段硫同位素值演化到均一的程度,故而可以推论出成矿流体应具有极正的硫同位素值(>30‰)。当成矿流体与围岩发生最初的水岩反应时(早期成矿阶段),由于流体/岩石比值低,岩石孔隙度和连通性有限,进而导致流体-围岩发生不均一的互相作用,沉积型的黄铁矿发生不同程度的重结晶作用,即硫同位素变化程度大(-24‰30‰),微量元素变化程度小(As除外),强烈受控于围岩岩性和结构特征;然而,随着这种水岩反应的持续进行,流体/岩石比值不断增加(主成矿阶段),围岩中的方解石(单位晶胞体积:367.21?3)被逐渐交代形成白云石-铁白云石(单位晶胞体积:325.83?3),这个反应过程可以显着的减少碳酸盐至少10%以上的体积,从而提高了围岩的孔隙度和连通性,因此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矿的硫同位素(10‰15‰)和微量元素都发生高度均一化,与围岩岩性或结构没有任何关联性。同时,成矿流体与黄铁矿的持续交代反应的过程中,即反复的溶解-再沉淀反应,As被不断的从流体中萃取并富集到黄铁矿晶格中,从而使得Au在含砷黄铁矿中相容性不断提高,并最终富集成矿。也就是说,即便成矿流体中初始Au和As含量不高,只要流体交代黄铁矿的时间足够持久,最终也能形成含金的砷黄铁矿。实际上,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在不同阶段的这种演化趋势也同样反应在Pb同位素上。即随着成矿流体交代黄铁矿程度的加剧,相比于草莓状黄铁矿,含金黄铁矿的208Pb/204Pb和206Pb/204Pb比值都表现出显着的下降。据此,本文对成矿流体的铅同位素进行了大致约束,并将它与南秦岭金龙山矿田周边主要地质储库的铅同位素特征进行对比后发现:无论是岩浆来源(晚三叠世或晚侏罗世)或是前寒武变质基底来源都与之不匹配。相反,金龙山矿田下伏寒武系地层是最可能的成矿物质来源。首先,南秦岭的南带(金龙山矿田周边)有许多重晶石矿床报道,具有非常正值的硫同位素来源;其次,寒武纪海洋中的硫同位素值是显生宙以来的最高点,可以达到30‰左右;最后,寒武系地层中沉积型黄铁矿的金含量也是地质历史时期的高点,平均含量可以达到2 ppm左右。综上所述,从成矿流体的硫和铅同位素特征来分析,结合前人研究的背景资料,本文认为下伏寒武系地层在区域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含金黄铁矿转化成磁黄铁矿的过程中产生了含金变质流体,为金龙山矿田金矿化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金龙山矿田的汞锑矿化由两个矿段组成:一是丘岭-金龙山金-锑矿化带最东边的金龙山锑矿化段;二是矿田东段丁-马汞锑矿化带。金龙山锑矿化段中矿物组合相对简单,主要由石英、方解石、辉锑矿及少量的黄铁矿组成。金龙山锑矿段中的黄铁矿可以分为三期:沉积成岩阶段的黄铁矿(Py1c)、早期成矿阶段的黄铁矿(Py2c)和主成矿阶段黄铁矿(Py3c)。各阶段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显着不同。沉积成岩阶段黄铁矿具有高含量的Cu、Ni和Zn(>1000 ppm),As、Sb、Hg、Co和Pb含量范围则在100到1000 ppm之间;而其他元素(如Au、Bi和Ag)含量则较低(<10 ppm);硫同位素组成表现出极负值(δ34S:-33.3‰-46.3‰;n=5)。与成矿有关的黄铁矿(Py2c+Py3c)呈自形-半自形环带结构,由早期成矿阶段的黄铁矿核(核部:As=100 ppm;δ34S:-6.6‰1.4‰;n=2)和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矿边(边部:As=1000 ppm;δ34S:6.54‰14.86‰;n=11)组成。其中,成矿期黄铁矿的Cu、Sb和Ni含量一般在100 ppm左右,而Au、Hg、Co和Pb的含量一般在10100 ppm之间,其他元素(Bi、Ag和Zn)则含量低,一般低于10 ppm。丁家山汞锑矿是丁-马汞锑矿的代表性矿床,含矿岩石主要由石英、方解石、辉锑矿、辰砂和少量黄铁矿组成。其中,丁家山矿段中黄铁矿(Py3d)的成分均一,无任何环带结构,往往与辉锑矿和辰砂共生,它具有极低的Au含量(<1 ppm),As、Cu、Co和Pb元素的含量范围在10100 ppm之间,其他元素(Hg、Bi、Ag和Zn)则低于10 ppm;δ34S的范围是0.7‰5.3‰(n=13)。综合来看,金龙山矿田金-锑-汞矿化带不同矿段中含矿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具有高度相似性,可能代表了同一成矿体系的不同演化阶段。然而,它们的硫同位素组成也有一定的差别性。例如,从空间位置上看,金龙山矿田自西向东依次表现出金、金-锑、汞锑的矿化特征。以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矿的硫同位素作为对比指标,可以看出自西向东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金矿:9.7‰16.0‰;金-锑矿:6.5‰14.9‰;汞锑矿:0.7‰5.3‰)。利用本文上述中开发的新方法对其它重要的硫化物进行了硫同位素分析后也由类似的下降趋势。具体表现为:金矿或金-锑矿中含砷黄铁矿、毒砂和辉锑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小,δ34S主要介于10‰15‰之间,而汞锑矿中的辉辉锑矿的δ34S范围在4.5‰14.5‰之间,而辰砂的δ34S范围在3.5‰10.0‰之间。考虑到金矿主要赋存于上泥盆统南阳山组,而汞锑矿体则集中于下石炭统袁家沟组这一埋深特点,笔者认为成矿流体从深部(金矿)上升到浅部(汞锑矿)的过程中,围岩中沉积来源硫(低到-40‰左右)的混染的逐步加剧所引起的。事实上,除了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特征外,成矿期黄铁矿中微量元素演变趋势、纳米级矿物包裹体等也表明金龙山金-锑-汞矿化带属于同一成矿体系。当成矿流体交代围岩中草莓状黄铁矿发生金矿化时,流体相中Au、As和Cu由于进入载金黄铁矿中而显着降低,部分成矿元素从草莓状黄铁矿中释放出来,导致晚期成矿流体逐渐演化为富集Pb、Zn、Sb、Hg的特征。此时,流体中Sb逐渐达到饱和,以极少量纳米级Pb-Sb硫盐包裹体的方式赋存于含金黄铁矿中。随着成矿流体空间上的进一步上升,温度发生一定程度上的下降,导致了辉锑矿的饱和沉淀。同期沉淀的黄铁矿相比于金矿中的明显亏损As和Au元素,而Pb-Sb硫盐则以微米级包裹体的方式出现在辉锑矿中。当成矿流体演化到最晚期时,流体相中Hg和Zn的元素含量最终达到饱和,辰砂达到饱和并发生沉淀,并伴有大量闪锌矿的出溶体。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开发了硫化物硫同位素的微区原位分析技术,实现了不同基体硫化物的准确分析,从而为后续的矿床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其次,为了研究金龙山矿田西段金-锑矿化带和东段丁-马汞锑矿化带的成因,本文在详细的岩相学、矿相学观察基础上,利用新开发的硫同位素分析方法对不同矿段中硫化物(黄铁矿、毒砂、辉锑矿、辰砂)进行硫同位素分析,并结合其微区原位微量元素和铅同位素特征,得出金龙山金-锑-汞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下伏寒武系地层中含金黄铁矿转变为磁黄铁矿过程中释放的变质流体。但是,也有一定的微量元素证据表明汞锑矿的成矿元素可能还有一部分源于泥盆-石炭系地层中沉积型草莓状黄铁矿中汞、锑元素的重新活化,这需要更进一步的细致研究,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总之,基于本文对金龙山金-锑-汞矿床成因的研究和成矿规律的认识。笔者认为古楼山、丘岭、腰俭、金龙山等金-锑矿床代表了区域成矿体系的深部矿化过程,而丁-马汞锑矿化带代表了成矿体系中更加浅部的区域。处在矿区西部的丘岭-金龙山金-锑矿由于剥蚀程度深,浅部的汞锑矿床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已经被剥蚀掉,而处在矿区东部的丁-马汞锑矿由于剥蚀程度浅,使得汞锑矿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因此,在丁-马汞锑矿带的深部,尤其是上泥盆统地层,应具备可观的金矿化找矿潜力。
李声浩[4](2019)在《南秦岭夏家店金矿床成因与成矿机制探讨 ——来自矿床元素地球化学与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夏家店金矿床是位于南秦岭造山带的一例产于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的大型金矿床,本文在对夏家店金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对赋矿黑色岩系的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对比了黑色岩系与矿区地层岩石的元素地球化学组成,探讨了黑色岩系的对成矿的可能贡献及其形成环境。此外,通过对夏家店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观测了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确定了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性状及其演化规律。最终在对矿床地质特征进一步研究基础上,结合以上研究工作,探讨了夏家店金矿床的成因类型及其成矿机制。夏家店金矿床位于扬子板块早古生代被动陆缘北部裂陷的深水-半深水滞留缺氧盆地内,矿体主要呈透镜状、层状同时受地层及北东向与近东西向断裂控制。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包括黄铁矿、毒砂、黄铜矿和褐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以石英和方解石为主,同时有少量重晶石及萤石,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褐铁矿化等。热液改造期成矿作用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Ⅰ-硅化石英-少黄铁矿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Ⅲ-碳酸盐-少硫化物阶段。夏家店金矿床赋矿黑色岩系主要由硅质岩、蚀变硅泥质岩、碳硅质板岩、泥质板岩和碳硅泥质岩组成,超常富集Au、Ag、Ni、Cu、Zn、V和Ba等元素,可达地壳丰度的几倍到几十倍,而矿区其他地层岩石的元素富集程度较低,提供成矿物质的可能性不大。黑色岩系中的硅质岩总体呈弱负Ce异常、弱负异常或正Eu异常,泥质岩类显示Ce、Eu负异常,而少数碳硅质岩样品则表现出Eu的正异常,它们的北美页岩标准化稀土配分模式曲线均为向左缓倾。矿石的稀土元素分布特征与黑色岩系样品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矿区其他地层的稀土元素分布特征与矿石差异较大,因此推断水沟口组黑色岩系可能是夏家店金矿床的重要矿源层。从黑色岩系的岩石学特征、产出大地构造环境及特征元素地球化学参数及综合判别图解分析认为,夏家店黑色岩系的成岩物质来源具有多样性,其下部的硅质岩为热水沉积的产物,随着海水及陆源物质的逐渐加入,在热水沉积逐渐向正常沉积所转化的过程中,形成碳硅质岩与泥质岩。夏家店金矿床赋矿黑色岩系形成于大陆边缘深水-半深水滞留缺氧盆地环境,属扬子板块被动陆缘裂陷沉积区。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夏家店金矿床热液改造期的成矿流体总体属于低温、中低盐度的NaCl-H2O体系,流体包裹体类型分为单相A型和气-液两相B型两类,其中以B型富液相水溶液包裹体(LV型)为主要类型。主成矿阶段的均一温度峰值在160°C240°C(平均193°C),盐度峰值在2 wt.%5 wt.%NaCleqv(平均为4.53 wt.%NaCleqv),密度为0.710 g/cm30.984 g/cm3(平均为0.893 g/cm3)。热液改造期成矿流体特征与卡林型金矿床类似,可能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的多来源的非岩浆流体。夏家店金矿床的成矿大地构造背景、控矿构造、矿石类型、矿物组合和流体性质等特征与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类似。夏家店金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预富集以及后期构造-热液改造作用过程,早期过程黑色岩系中Au、Ag、Ni、Mo、Cu、Pb、Zn、V、U、As、Sb和Hg等元素在沉积时明显富集,并为成矿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来源,并经过后期的构造-热液改造最终形成夏家店金矿床。
刘开君[5](2016)在《西秦岭热液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以大桥金矿为例》文中认为西秦岭是我国西部重要的金及多金属构造成矿带,该区除部分砂金和铜镍硫化物矿床中的伴生金外,所有金矿都属于热液金矿床。目前对该区热液金矿的系统研究仍稍显不足。本文以矿床学、地球化学及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基于前人地球化学数据支撑,以西秦岭地区不同成矿带卡林—类卡林型及造山型金矿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该区热液金矿地质构造、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流体特征,并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其成因进行探讨。通过对西秦岭地区热液金矿床年代学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结合区内构造演化历史,本文将该区热液金矿成矿时代划分为三个阶段:金矿预富集阶段(250~225 Ma)、主成矿阶段(220~170 Ma)及后期叠加阶段(140~110 Ma),喜马拉雅期热液活动也对该区部分金成矿产生影响;分析石英流体包裹体物化参数可知,该区成矿流体中低压、中低温及低盐度的特点;通过对黄铁矿及脉石矿物中稳定同位素H、O、C、S的收集与分析,该区热液金矿成矿流体总体上为大气降水、岩浆水及变质水的混合流体,成矿物质为深部物质及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物质混合来源。西秦岭热液金矿成矿时代跨度大,成矿流体及物质来源具多源性特征,成因相对复杂。总结规律:空间上该区三个成矿带成矿流体及物质来源具明显的分带性特征。松潘成矿带成矿物质以深部来源为主,成矿热液受深部及构造热动力驱动,受围岩中有机质影响。南秦岭成矿带成矿流体中大气降水参与成矿增多,具混合来源特征,类比美国卡林金矿,后期成因与大气降水对围岩及区域地层的淋滤作用有关;时间上该区热液金矿成矿作用既有长期性又有间断性、旋回性特征。结合西秦岭造山带演化历史,西秦岭热液金矿三个成矿阶段都与板块俯冲—碰撞和陆内造山活动有关,且碰撞俯冲深浅决定了成矿流体中变质热液、岩浆热液及改造热液参与成矿的程度。大桥金矿是近年西秦岭地区新发现的大型热液金矿,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有极高的潜在矿产资源开发价值。本文通过对矿石中S和Re-Os同位素的测试工作,结合前人关于该区流体包裹体及硅质角砾岩主、微量元素研究资料,讨论其成矿模式,对比西秦岭、滇黔桂及美国内华达州各热液金矿特征,以期为西秦岭地区热液金矿的地质勘探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关于大桥金矿本次论文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测得黄铁矿中的Re含量为2559 ppt~32905 ppt,Os含量为60.4 ppt~299.5 ppt,模式年龄范围54.3 Ma~74.7 Ma,初始187Os/188Os比值为1.333±0.069,拟合等时线年龄为56±3.3 Ma。大桥金矿约成矿于新生代早期,其成矿受喜马拉雅期西秦岭地壳活化及始新世地壳伸展影响;(2)结合本文及前人所测大桥金矿黄铁矿δ34S值介于-3.6‰~9.82‰之间,主要集中在0‰附近及4~10‰两个区间内,说明其硫源有二:其一来自幔源或深部壳源,其二为岩浆、围岩混合来源;结合初始187Os/188Os比值,该值远大于地幔187Os/188Os比值,介于幔源与壳源之间。说明成矿及岩浆侵位过程中有大量地壳物质加入成矿系统中,壳源作为主要成分参与成矿。总结大桥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初始成矿流体为低盐度、中低温、浅成的改造热液,成矿流体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的混合流体;(3)大桥金矿为卡林型金矿。喜马拉雅运动初期,强烈陆内造山作用导致矿区地幔岩浆侵入下地壳,熔融物携带幔源物质进入地壳形成混合流体,上移并与该区泥质岩发生萃取形成成矿流体;自始新世,地壳发生伸展,成矿流体上升进入活泼性较强的地层,与围岩发生去泥化、碳酸盐化作用,导致围岩硫化;最终,还原性成矿流体受大气降水稀释、混合、冷却,金以次显微颗粒赋存于沉淀的黄铁矿中。
刘云华,李真,周肃,韩一筱,李欢,李兴,周赛芳[6](2016)在《南秦岭东沟—金龙山金矿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东沟—金龙山金矿床被认为是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其成矿时代不明。控矿构造为褶冲带短轴背斜。短轴背斜为东西向紧闭背斜与北东向宽缓背斜叠加形成的穹隆构造,成矿作用主要受后期北东向脆性构造及东西向岩性不整合界面的控制;区内Au、As、Sb异常套合较好,异常沿北东向呈串珠状分布并与穹隆构造、遥感解译环形构造套合明显;获得成矿期绢云母40 Ar/39 Ar坪年龄为(142.34±0.83)Ma,等时线年龄为(141.6±2.8)Ma,成矿为晚中生代早期;黄铁矿具有3期形成特征,晚期含金黄铁矿,主要与毒砂、辉锑矿共生。结合区域资料认为成矿作用与深部隐伏岩体有关,矿床类型为与深部岩浆期后热液作用有关的远程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作用发生在141142 Ma晚中生代早期的挤压-伸展转变期,显示挤压伸展转变期的减压增温环境是该矿床最为有利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王斌,陈孝强,樊战军,陈瑞林[7](2014)在《EH4连续电导率仪在陕西省镇安县金龙山矿区控矿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陕西省镇安县金龙山金矿是产于南秦岭印支褶皱带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上泥盆统南羊山组(D3n)细碎屑岩-碳酸盐岩既是金龙山矿区的容矿地层,又是金等成矿物质的矿源层。金矿脉的产出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尤其NE向的断裂构造控制了金龙山金矿绝大多数的矿脉产出。在金龙山金矿区金龙山矿段106号金矿脉应用EH4连续电导率仪成功区分出了两种不同的岩性,并识别出了3条与成矿有关的断裂构造。测区内灰岩表现为高阻异常特征,页岩表现为低阻异常特征。近EW走向的断裂构造Fa为测区内规模最大的断裂构造,深部延伸较深;NE向的断裂构造Fb与Fc近平行产出,并且深部均与Fa交汇,其中Fb为106号金矿脉所处断裂构造,而Fc为测区内一条锑矿脉所处的断裂构造。Fa断裂与区域上EW走向的深大断裂倾向一致,为SN向推覆过程中形成的,在成矿过程中为成矿热液提供运移通道;NE向断裂Fb与Fc具有容矿条件,推测应为张性断裂。
刘新会,杨登美,王伟峰,郑卫军[8](2013)在《南秦岭金龙山金矿构造控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运用基础地质调查和化探方法,对金龙山金矿区成矿带构造、矿区构造、矿脉、矿体及矿石矿物特征进行研究,得出金龙山成矿带脉赋存规律为NE或NW向断裂构造角砾岩型矿化体与近EW向层间剪切带型矿化体交会,主矿脉呈NE向展布,矿脉延深大于延长,控矿构造以主断裂控矿为主、次级断裂控矿为辅。建立了NE向主构造控矿模式:左行走滑构造带在剖面上呈负花状构造,金矿脉及其上部的汞锑矿脉发育在断裂带中,形成断裂构造角砾岩型矿化体,控矿断裂旁侧层间剪切带中形成层间剪切带型金矿化体。锡铜沟—金龙山成矿带分布着4个应变中心,目前仅东坪—两河应变中心未发现任何矿床(仅有铅锌矿点),所以该应变中心将是下一步找矿的远景区。北侧的镇安—龙王沟和锡铜沟—铁厂构造变形带中同时存在强变形带及弱变形域,这2条变形带也是重点成矿区域,可作为成矿远景区。
杨登峰[9](2013)在《东沟—金龙山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择镇安主要的卡林型金矿—金龙山金矿以及金龙山矿带的东沟金矿作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整理和吸收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细致的野外地质调查,收集了大量的地质信息,采集了相关的岩石和矿物标本,并应用现代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地球化学、遥感地质学以及成矿预测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本文在分析研究本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史的基础上,结合金龙山、东沟等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特点等,分析探讨了金矿的主要控矿因素与成矿条件,并从矿床矿石结构、构造、稳定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了矿床成因,认为该区金矿的形成与有利的地层、构造、成矿热液等关系密切,矿区出露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其中含泥砂屑灰岩、粉砂质页岩是矿体形成的有利条件。矿区发育印质期和燕山期构造,其中燕山期北东向右行断裂是控矿的主要断裂。矿区东北20-60km范围有大量燕山期花岗岩株出露,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141.7±1.4Ma,并且分布相关的斑岩型铜矿、金矿。地球物理特征表明矿区深部有隐伏岩体,可能为燕山期侵入岩,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和能量。伸展阶段应力状态的快速转换,引发地幔上涌和深部物质上升,同位素资料表明地幔流体向地壳浅部运移扩散是秦岭造山带有色金属矿产成矿的重要机制,上地幔物质和能量向地壳运移扩散以及壳幔物质的交换循环,极有利于矿床的形成。总结出了该区金矿的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并用对比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对镇安地区金矿进行预测研究,提出找矿方向和重点靶区。
杨碧莹[10](2013)在《陕西省镇安县金龙山金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本论依托《陕西金龙山金矿床成矿规律研究》和《陕西省镇安县金龙山矿带金赋矿规律研究》项目,对陕西省金龙山金矿床成矿规律进行了研究。金龙山金矿区位于南秦岭镇(安)-旬(阳)盆地丁-马Hg-Sb矿带,研究程度深,但对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规律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所以,本文选择对金龙山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规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分析金龙山金矿区地球化学特征,查明成矿规律,本文运用基础地质调查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金龙山金矿区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矿物特征、原生晕轴向分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构造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流体特征、稀土元素特征、元素富集规律和矿体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赋矿地层主要为南羊山组和袁家沟组,矿体展布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次之,黄铁矿、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2.腰俭矿段210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研究表明,在不同地段,热液活动期次和剥蚀程度存在差异,矿体埋深也不同。金龙山矿区,由东向西金矿化程度呈增高趋势,并且依次出现Hg-Sb,Hg-Sb(-Au),Au(-Hg)(-Sb),Au,推断东部有深部寻找金矿的潜力。3.金龙山矿段106矿体赋存区划分的三个(Ⅰ、Ⅱ、Ⅲ区)异常区,中部西坡地区(Ⅱ区)的找矿潜力较西南端八一村地区(Ⅲ区)和北东端(Ⅰ区)大,是进一步找矿应该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重要地段。4.构造地球化学样品的R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As、Sb、Ag与Au相关性很好,可作为特征指示元素组合,也说明金的成矿温度较低。矿石样中Hg、Sb相关性系数可达0.96左右,说明金成矿的同时,Hg、Sb可能伴生成矿。5.成矿流体特征显示,成矿流体系统从成矿早期到晚期,由还原环境逐渐变为氧化环境,成矿深度逐渐变浅,有大气降水混入。C-H-O同位素特征显示该矿床为沉积型矿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围岩为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6.将金龙山金矿床和中国卡林型金矿找矿标志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二者具有相似的控矿构造、赋矿地层、围岩蚀变、元素组合,推断金龙山金矿为卡林型金矿。金龙山金矿体主要受北东向构造控制,其次为北西向,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泥盆系南羊山组和石炭系袁家沟组,黄铁矿化、毒砂化、褐铁矿化等蚀变矿化与金矿体关系密切,蚀变体的发育与热液活动有关,成矿及成矿指示元素组合为低温元素组合,说明金龙山金矿在低温热液作用下形成的。
二、构造式样组合对卡林型金矿含矿热液封存的控制——以陕西金龙山—丘岭金矿床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造式样组合对卡林型金矿含矿热液封存的控制——以陕西金龙山—丘岭金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矿床水形成机制及坑道涌水量预测研究 ——以陕西省镇安县金龙山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床水形成机制研究现状 |
1.2.2 矿坑涌水量预测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以往工作简述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2章 矿区地质概况 |
2.1 位置及交通 |
2.2 自然地理概况 |
2.3 区域地质背景 |
2.3.1 区域地层 |
2.3.2 岩浆岩 |
2.3.3 区域构造 |
2.3.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3.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4 区域矿产 |
2.5 矿区地质特征 |
2.5.1 矿区地层 |
2.5.2 矿区构造 |
2.5.3 矿化及矿体特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
3.1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
3.1.1 区域含水层 |
3.1.2 区域隔水层 |
3.2 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
3.2.1 矿区地形地貌及地表水体 |
3.2.2 矿区含水层分布及特征 |
3.3 邻区生产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矿区水文地质分析 |
4.1 水质特征分析 |
4.2 矿区充水条件分析 |
4.2.1 矿床充水来源分析 |
4.2.2 矿床充水量影响因素分析 |
4.3 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划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矿区坑道涌水量预测 |
5.1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
5.2 预测方法的选择 |
5.3 坑道涌水量的经验模型及理论模型预测 |
5.3.1 坑道涌水量预测参数选择 |
5.3.2 涌水量预测结果 |
5.4 坑道涌水量的数值模拟预测 |
5.4.1 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选择 |
5.4.2 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5.5 水患因素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1 金矿床分类 |
1.2.2 卡林型金矿床研究进展 |
1.2.3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实验方法 |
1.4.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
1.4.2 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
1.4.3 流体包裹体分析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秦岭重点金矿矿集区特征 |
2.2 柞山矿集区地质概况 |
2.2.1 区域地层 |
2.2.2 区域构造 |
2.2.3 岩浆岩 |
2.2.4 地球物理特征 |
2.2.5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2.2.6 遥感地质特征 |
2.2.7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
3.1 夏家店金矿床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体特征 |
3.1.3 矿石特征 |
3.1.4 围岩蚀变及变质作用 |
3.1.5 成矿阶段 |
3.2 龙头沟金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体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围岩蚀变 |
3.2.5 成矿阶段 |
3.3 王家坪金矿床 |
3.3.1 矿区地质特征 |
3.3.2 矿体特征 |
3.3.3 矿石特征 |
3.3.4 围岩蚀变 |
3.3.5 成矿阶段 |
3.4 青林沟金矿 |
3.4.1 矿区地质特征 |
3.4.2 矿体特征 |
3.4.3 矿石特征 |
3.4.4 围岩蚀变 |
3.4.5 成矿阶段 |
第四章 典型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夏家店金矿床 |
4.1.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
4.1.2 同位素特征 |
4.1.3 成矿流体来源 |
4.1.4 成矿物质来源 |
4.1.5 地层含金性及其成矿意义 |
4.1.6 小结 |
4.2 龙头沟金矿床 |
4.2.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
4.2.2 同位素特征 |
4.2.3 成矿物质来源 |
4.2.4 成矿流体来源 |
4.2.5 小结 |
4.3 王家坪金矿床 |
4.3.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
4.3.2 S同位素特征 |
4.3.3 成矿物质来源 |
4.3.4 小结 |
4.4 青林沟金矿床 |
4.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4.2 同位素特征 |
4.4.3 毒砂微量元素组成 |
4.4.4 岩浆岩成因类型 |
4.4.5 岩浆源区 |
4.4.6 岩浆活动与成矿 |
4.4.7 成矿物质来源 |
4.4.8 小结 |
第五章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成矿过程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
5.1 金的迁移沉淀机制 |
5.1.1 金的迁移形式 |
5.1.2 金的沉淀机制 |
5.2 成岩成矿时代 |
5.3 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对比研究 |
5.4 柞水-山阳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
5.4.1 成矿物质来源 |
5.4.2 柞水-山阳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动力学背景 |
5.4.3 矿床成因模式 |
第六章 结论与问题 |
6.1 主要成果 |
6.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硫化物硫同位素微区原位分析方法开发及其在南秦岭金龙山金-锑-汞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原位微区硫同位素分析方法 |
1.2.2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金矿床 |
1.2.3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金-锑-汞成矿带 |
1.2.4 南秦岭地区金、锑、汞矿床 |
1.2.5 金龙山金-锑-汞矿床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工作量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LA-MC-ICP-MS原位微区测定不同基体硫化物中硫同位素组成 |
2.1 实验部分 |
2.1.1 仪器介绍 |
2.1.2 样品制备 |
2.1.3 同位素比值测定和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对比纳秒与飞秒激光的信号强度和精度 |
2.2.2 对比纳秒与飞秒激光的剥蚀坑和气溶胶颗粒形貌 |
2.2.3 对比纳秒与飞秒激光能量密度和剥蚀模式对硫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
2.2.4 补偿气体流速对基体效应的影响 |
2.2.5 使用非基体匹配校正方法分析不同基体硫化物标样的结果 |
2.3 小结 |
第三章 金龙山金-锑-汞成矿带地质特征 |
3.1 区域地质背景 |
3.1.1 区域构造 |
3.1.2 区域地层 |
3.1.3 区域岩浆岩 |
3.1.4 区域矿产 |
3.2 金龙山金-锑-汞成矿带地质特征 |
3.2.1 地层 |
3.2.2 构造 |
3.2.3 岩浆岩 |
3.2.4 矿产 |
3.3 丘岭-金龙山金矿床地质特征 |
3.3.1 赋矿地层 |
3.3.2 构造 |
3.3.3 矿体 |
3.3.4 矿石特征 |
3.3.5 围岩蚀变 |
3.3.6 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
3.4 金龙山-丁家山汞锑矿床地质特征 |
3.4.1 赋矿地层 |
3.4.2 构造 |
3.4.3 矿体 |
3.4.4 矿石特征 |
3.4.5 围岩蚀变 |
第四章 丘岭-金龙山金矿床成因 |
4.1 样品描述 |
4.2 分析方法介绍 |
4.2.1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电子探针分析方法 |
4.2.2 硫化物微量元素原位分析方法 |
4.2.3 硫同位素SIMS分析方法 |
4.2.4 硫化物铅同位素LA-MC-ICP-MS分析方法 |
4.3 黄铁矿类型 |
4.3.1 沉积成岩期黄铁矿(Py1a和 Py1b) |
4.3.2 早期成矿阶段黄铁矿(Py2a-1、Py2a-2和Py2b) |
4.3.3 主成矿阶段黄铁矿(Py3a和 Py3b) |
4.4 黄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
4.4.1 微量元素特征 |
4.4.2 硫同位素特征 |
4.4.3 铅同位素特征 |
4.5 矿床成因讨论 |
4.5.1 矿物交代反应控制寄主沉积岩的渗透性 |
4.5.2 流体:岩石比值控制黄铁矿结构和硫同位素变化 |
4.5.3 成矿流体特征 |
4.5.4 金的来源 |
4.5.5 成矿过程与成矿机制 |
4.6 小结 |
第五章 金龙山-丁家山汞锑矿床成因研究 |
5.1 样品描述 |
5.2 分析方法介绍 |
5.3 黄铁矿类型 |
5.4 硫化物地球化学特征 |
5.4.1 微量元素特征 |
5.4.2 硫同位素特征 |
5.4.3 铅同位素特征 |
5.5 汞锑矿床成因讨论 |
5.5.1 成矿流体特征 |
5.5.2 成矿物质来源 |
5.6 小结 |
第六章 金龙山金-锑-汞成矿带成因联系研究 |
6.1 分析方法介绍 |
6.2 矿物包裹体特征 |
6.2.1 金矿段中矿物包裹体特征 |
6.2.2 汞锑矿段中矿物包裹体特征 |
6.3 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 |
6.3.1 金矿化阶段 |
6.3.2 汞锑矿化阶段 |
6.4 成矿模型 |
6.5 找矿方向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主要认识及结论 |
7.1.1 非基体匹配校正硫化物中硫同位素组成的微区原位分析技术 |
7.1.2 赋存在沉积岩中的金-锑-汞矿床研究 |
7.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4)南秦岭夏家店金矿床成因与成矿机制探讨 ——来自矿床元素地球化学与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秦岭造山带金属矿床研究意义 |
1.1.2 黑色岩系型金属矿床的研究意义和现状 |
1.2 南秦岭黑色岩系中金矿床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1 南秦岭黑色岩系中金属矿床的研究现状 |
1.2.2 夏家店金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成矿大地构造单元属性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与岩浆活动 |
2.4 区域矿产分布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与赋矿黑色岩系 |
3.1.1 矿区地层 |
3.1.2 赋矿黑色岩系岩石学与岩相学特征 |
3.2 矿体特征 |
3.3 控矿构造 |
3.4 矿石特征与成矿阶段 |
3.4.1 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特征 |
3.4.2 成矿阶段 |
第四章 赋矿黑色岩系元素地球化学 |
4.1 样品特征及分析测试方法 |
4.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1 黑色岩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2 矿区其他地层岩石与赋矿黑色岩系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对比 |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 矿床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
4.4.1 黑色岩系与成矿物质来源 |
4.4.2 赋矿黑色岩系的形成环境 |
第五章 流体包裹体与成矿流体特征 |
5.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2 成矿流体物理化学特征 |
5.2.1 温度特征 |
5.2.2 盐度特征 |
5.2.3 密度特征 |
5.2.4 压力及成矿深度预测 |
5.3 流体包裹体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
第六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机制初探 |
6.1 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元素初始富集 |
6.1.1 地层元素富集特征与成矿意义 |
6.1.2 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元素再沉淀富集 |
6.2 矿床成因与成矿过程 |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发表学术论文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西秦岭热液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以大桥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对象 |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目的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 |
2.1 秦岭造山带演化历程 |
2.2 西秦岭金成矿带划分及基本地质特征 |
2.3 大桥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
2.3.1 矿区地质特征 |
2.3.2 矿体特征 |
2.3.3 矿石特征 |
第三章 西秦岭热液金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
3.1 热液金矿地质特征总结 |
3.2 地质演化与成矿时代 |
3.3 成矿流体特征 |
3.3.1 流体包裹体及其物化参数特征 |
3.3.2 成矿流体来源 |
3.4 成矿物质来源 |
3.5 西秦岭热液金矿成因探讨 |
第四章 大桥金矿地球化学特征 |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4.2 铼锇同位素特征 |
4.3 硫同位素特征 |
4.4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5 矿区硅质角砾岩特征 |
第五章 大桥金矿成因分析 |
5.1 成矿时代 |
5.2 成矿物质来源 |
5.3 矿床类型及成因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南秦岭东沟—金龙山金矿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特征 |
2 区域勘查地球化学特征 |
3 矿区地质特征 |
3.1 东沟矿区 |
3.2 金龙山矿区 |
4 黄铁矿矿物学特征 |
5 成矿年龄 |
6 讨论 |
6.1 控矿因素分析 |
6.2 成矿物质来源及成因探讨 |
6.3 成矿地质背景 |
7 结论 |
(7)EH4连续电导率仪在陕西省镇安县金龙山矿区控矿构造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方法和技术 |
3 测量结果及地质解译 |
4 讨论和结论 |
(8)南秦岭金龙山金矿构造控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区域构造特征 |
2.1 成矿带构造特征 |
2.2 成矿带构造的变形分解 |
3 矿区构造系统对矿脉的控制作用 |
3.1 矿区构造系统 |
3.2 矿区构造变形对矿脉的控制 |
3.3 矿区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
4 矿脉赋存规律 |
4.1 矿脉特征 |
4.2 矿体特征 |
5 成矿模式 |
6 结论 |
(9)东沟—金龙山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卡林型金矿研究现状 |
1.2.2 东沟-金龙山卡林型金矿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岩浆岩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7 区域矿产 |
2.8 区域构造演化史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区岩浆岩 |
3.2 矿体地质特征 |
3.2.1 金龙山矿区 |
3.2.2 东沟矿区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矿物组成 |
3.3.2 结构构造 |
3.3.3 围岩蚀变 |
3.3.4 矿石矿物生成顺序和共生关系 |
3.3.5 金的含量及变化规律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电子探针分析 |
4.2 碳同位素 |
4.3 氢-氧同位素 |
4.4 硫同位素 |
4.5 铅同位素 |
第五章 区域金矿床成矿规律 |
5.1 构造形成演化机制 |
5.2 地层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
5.3 岩浆岩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
5.4 成矿时代 |
5.5 成矿地质背景 |
5.6 成矿模式 |
第六章 结论 |
攻读研究生阶段参与的科研项目 |
1、参与项目 |
2、获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陕西省镇安县金龙山金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卡林型金矿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金龙山金矿以往工作情况 |
1.4 研究目的、方法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1.4.4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地理地质概况 |
2.1 地理概况 |
2.1.1 交通位置 |
2.1.2 自然地理 |
2.1.3 经济概况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2 地层 |
2.2.3 构造 |
2.2.4 岩浆岩 |
2.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1.1 泥盆系 |
3.1.2 石炭系 |
3.1.3 二叠系 |
3.1.4 三叠系 |
3.2 构造 |
3.2.1 褶皱 |
3.2.2 断裂 |
3.3 岩浆岩 |
3.4 围岩蚀变特征 |
3.5 矿石特征 |
3.5.1 矿石类型及组构特征 |
3.5.2 矿石矿物组成 |
3.5.3 金的赋存状态 |
3.6 地球化学找矿模式 |
3.7 矿物生成顺序 |
第四章 金龙山金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
4.1 各地层中元素含量特征 |
4.2 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 |
4.3 106 矿体地球化学特征 |
4.3.1 地球化学场特征 |
4.3.2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4.3.3 赋存区元素异常评价 |
4.4 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
4.4.1 微量元素特征 |
4.4.2 构造的含矿性评价 |
4.5 成矿流体特征 |
4.5.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5.2 碳-氢-氧同位素特征 |
4.6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五章 矿床类型分析 |
5.1 中国卡林型金矿特征 |
5.2 金龙山金矿矿床类型分析 |
第六章 成矿规律研究 |
6.1 控矿因素 |
6.2 成矿规律分析 |
6.2.1 元素富集规律 |
6.2.2 矿体分布规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构造式样组合对卡林型金矿含矿热液封存的控制——以陕西金龙山—丘岭金矿床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矿床水形成机制及坑道涌水量预测研究 ——以陕西省镇安县金龙山金矿为例[D]. 张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2]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D]. 丁坤. 长安大学, 2020
- [3]硫化物硫同位素微区原位分析方法开发及其在南秦岭金龙山金-锑-汞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D]. 付佳丽.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4]南秦岭夏家店金矿床成因与成矿机制探讨 ——来自矿床元素地球化学与流体包裹体的研究[D]. 李声浩. 西北大学, 2019(01)
- [5]西秦岭热液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以大桥金矿为例[D]. 刘开君. 兰州大学, 2016(08)
- [6]南秦岭东沟—金龙山金矿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及其地质意义[J]. 刘云华,李真,周肃,韩一筱,李欢,李兴,周赛芳. 地学前缘, 2016(04)
- [7]EH4连续电导率仪在陕西省镇安县金龙山矿区控矿构造研究中的应用[J]. 王斌,陈孝强,樊战军,陈瑞林. 地质与勘探, 2014(03)
- [8]南秦岭金龙山金矿构造控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研究[J]. 刘新会,杨登美,王伟峰,郑卫军. 黄金科学技术, 2013(06)
- [9]东沟—金龙山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分析[D]. 杨登峰. 长安大学, 2013(05)
- [10]陕西省镇安县金龙山金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D]. 杨碧莹. 长安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