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高飞,龚文品,葛敬芳[1](2022)在《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叶酸对小儿腹泻病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功能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叶酸对小儿腹泻病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功能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确诊为小儿腹泻病的患儿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叶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合乳酸菌胶囊。观察2组患儿疗效、肠道功能及肠道屏障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儿肠杆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肠杆菌水平有所降低,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水平均有所上升,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儿乳脂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D-乳酸(D-L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FG-E8水平有所上升,TNF-α及D-LA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脱水、腹泻及呕吐等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叶酸应用于小儿腹泻病的治疗可有效改善肠道菌群水平,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提高疗效。
李玉兰,张栖,邓文辉[2](2021)在《复合乳酸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复合乳酸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5月于广东省连州市连州镇中心卫生院治疗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每组100例。单一组给予蒙脱石散治疗,联合组给予复合乳酸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腹泻、脱水、发热、呕吐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总有效率、1个月内疾病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的IL-6、TNF-α、IL-10、IL-13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均低于单一组(P <0.01)。联合组的腹泻、脱水、发热、呕吐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单一组(P <0.01),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单一组,1个月内复发率低于单一组(P <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单一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84,P=0.194)。结论复合乳酸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可帮助患儿快速消除腹泻、脱水、呕吐等临床症状,改善IL-6、TNF-α、IL-10、IL-13水平,而且疾病复发率更低。
王长聪[3](2021)在《益生菌干预治疗儿童腹泻有效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尽管全球在降低儿童死亡率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腹泻仍然是对儿童健康的严重威胁,尤其是对于5岁以下儿童。益生菌可以用来预防和改善腹泻发生的严重程度,对腹泻具有积极作用,但国内外尚无研究报道益生菌干预对18岁以下腹泻患儿的治疗作用的meta分析。本研究通过检索收集益生菌干预和腹泻患儿的腹泻指标,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生菌干预在腹泻患儿中的作用进行系统评估,为临床和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在Pub Med、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电子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文电子数据库中,按照PICOS原则和纳入排除标准同时检索,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摘取,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利用R software version 3.6.2“meta”包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连续性结果变量用标准均值差(SMD)和95%置信区间(CI)评价,二分类结果用风险比(RR)和95%CI描述。当原始文献中没有直接提供连续变量的标准差时,采用Cochrane手册中提供的公式计算相应的标准差。用I2统计量评估统计学异质性,进行敏感性分析检验结果的稳健性。用Egger检验识别可能的发表偏倚,并利用亚组分析探究潜在的异质性。结果:本研究检索到中文文献1583篇,其中万方数据库465篇,知网数据库13篇,维普数据库13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092篇;检索到英文文献14704篇,pubmed数据库7116篇,web of science数据库6018篇,Cochrane数据库1570篇。去除重复文献并对文献的题目和摘要进行阅读,并对其中293中文文献和170篇英文文献进行全文阅读。本研究最终纳入了符合标准的文献140篇,其中中文文献87篇,英文文献53篇,其中研究指标包括腹泻持续时间、呕吐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第三天腹泻次数、干预后腹泻次数、第三天腹泻频率和干预后腹泻频率等7项。本研究根据GRADE系统的标准要求,经过评估认为所有的结局指标均应当考虑降低至少一个质量等级,因此所有结果的证据等级均为中等质量。以I2为检验指标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除第三天腹泻频率结局指标外,其余指标均具有高异质性的特征。分别有113篇、38篇和57篇文章研究腹泻持续时间和呕吐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益生菌干预可以有效减少腹泻患儿的腹泻持续时间[SMD=-1.456(-1.640,-1.273)]、呕吐持续时间[SMD=-1.142(-1.436,-0.848)]和发热持续时间[SMD=-1.485(-1.771,-1.199)]。此外,研究第三天腹泻次数的文章和干预后腹泻次数的文章分别有23篇和29篇,综合分析的结果同样表明,益生菌干预对于改善腹泻患儿的第三天腹泻次数[SMD=-0.373(-0.617,-0.128)]和干预后腹泻次数[SMD=-1.014(-1.376,-0.653)]也有积极有益的作用。本研究同时分析了益生菌干预对第三天腹泻频率和干预后腹泻频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益生菌干预还可以降低腹泻患儿在第三天和干预后腹泻发生率,益生菌组第3天的腹泻发生率为34.67%(1378/4001),安慰剂或无效治疗对照组为58.22%(2224/3820)[RR=0.597(0.569,0.627)]。益生菌组干预后的腹泻发生率为29.38%(718/2444),而安慰剂或无效治疗对照组为46.33%(1067/2303)[RR=0.651(0.582,0.729)]。结论:1.益生菌干预可能可以有效缩短腹泻儿童的腹泻持续时间,且对不同类型的腹泻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益生菌干预还可能缓解腹泻儿童的其他常见症状,缩短腹泻患儿的呕吐持续时间和发热持续时间,还可以降低干预第三天和干预后的腹泻发生风险;3.与非轮状病毒腹泻相比,益生菌对于治疗轮状病毒腹泻可能具有更好的效果;4.联合使用多种益生菌可能会对腹泻儿童产生更好的治疗作用。
熊学敏,邵荣昌,方丽玲,姜勇超,何茹[4](2021)在《复合乳酸菌胶囊对小儿慢性腹泻病的疗效及对其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复合乳酸菌胶囊对小儿慢性腹泻病的疗效及对其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患有慢性腹泻病的小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补液盐、纠正水电酸碱平衡、抗感染治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止泻时间及排便频率;比较两组小儿慢性腹泻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肠道微生态结构及复杂度;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止泻时间[(2.24±0.45)d]显着短于对照组[(3.56±0.71)d](P<0.05),排便频率[(1.59±0.32)次/日]显着低于对照组[(5.18±1.04)次/日](P<0.05);两组小儿慢性腹泻病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小儿肠道微生物门水平组成基本一致,但不同菌门比例差异显着(P<0.05),且肠道中优势菌属丰度差异显着(P<0.05),其中,观察组的双歧杆菌属[(9.98±1.99)lg拷贝数/g湿便]、乳杆菌属[(8.68±1.74)lg拷贝数/g湿便]显着高于对照组[(8.26±1.65)lg拷贝数/g湿便、(7.34±1.47)lg拷贝数/g湿便](P<0.05),大肠杆菌属[(6.12±1.22)lg拷贝数/g湿便]、肠球菌属[(6.43±1.29)lg拷贝数/g湿便]显着低于对照组[(7.86±1.57)lg拷贝数/g湿便、(7.86±1.62)lg拷贝数/g湿便](P<0.05);观察组治疗后肠道微生态菌群丰富度(Chao1)指数[(5.32±1.06)]及菌群多样性香农(Shannon)指数[(3.17±0.63)]均显着高于对照组[(2.68±0.54)、(2.34±0.47)](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病可有效缩短小儿止泻时间,降低排便频率,增强疗效,改善肠道微生态结构及复杂度,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吕树民[5](2018)在《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急性腹泻病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急性腹泻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50例急性腹泻病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对照组给予蒙脱石散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临床效果以及止泻时间,对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止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有个别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急性腹泻病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李新茹,张九云,何莉,南楠,陈奕铭[6](2018)在《裴氏健脾固元膏穴位敷贴联合复合乳酸菌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裴氏健脾固元膏穴位敷贴联合复合乳酸菌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腹泻患儿28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30例和对照组151例,对照组给予复合乳酸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裴氏健脾固元膏穴位敷贴,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2.3%,对照组为68.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裴氏健脾固元膏穴位敷贴联合复合乳酸菌治疗小儿腹泻效果优于单用复合乳酸菌治疗。
余杜生,许小丽,欧阳火桂,刘少锋[7](2018)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与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方法将于我院儿科治疗的100例小儿腹泻病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全部病例均给予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维持电解质平稳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加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及口服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记录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吐泻停止时间及大便次数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98.00%)较对照组(82.00%)显着提高(P<0.05);实验组的退热时间,呕吐、腹泻缓解时间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着缩短(P<0.05);实验组的血WBC水平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为治疗小儿腹泻病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法,对于缓解患儿临床症状,促进患儿机体恢复有积极意义。
刘少锋,任春霞,余杜生,欧阳火桂[8](2018)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12月收治的腹泻患儿12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5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方案,对照组联用利巴韦林及头孢唑肟钠;治疗组联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止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腹泻有助于快速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病情康复,提高疗效。
史瑞芳[9](2018)在《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112例,将其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6例。2组均给予对症治疗,并加用蒙脱石散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复合乳酸菌胶囊。对比2组患儿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心肌酶谱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6.43%;对照组有效率为78.57%,观察组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较对照组低,观察组LDH、AST及CK-MB水平均较对照组低,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中联合应用复合乳酸菌胶囊,可显着提高临床疗效,有效缓解患儿肠道炎症,减轻心肌损伤,并能避免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宋中福[10](2018)在《复合乳酸菌片联合蒙脱石散对腹泻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复合乳酸菌片联合蒙脱石散对腹泻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选择200例于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儿科治疗小儿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分组,所有患儿均采取相同的方案实施止泻、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儿另加用复合乳酸菌片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记录大便次数复常时间、大便性状复常时间,空腹抽血检测免疫球蛋白(Ig A、Ig G),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统计随访6、12个月腹泻复发次数。结果观察组100例中显效78例(78.0%),总有效率92.0%(92/100);对照组100例中显效52例(52.0%),总有效率87.0%(87/1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大便次数复常时间、大便性状复常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6个月复发次数、12个月复发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g A、Ig G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Ig A、Ig G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g A、Ig 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4/100),对照组发生率为7.0(7/10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9,P>0.05)。结论小儿腹泻治疗中应用复合乳酸菌片和蒙脱石散治疗,能够提高患儿免疫力,有利于患儿早期康复,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
二、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叶酸对小儿腹泻病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功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疗效[7] |
1.3.2 肠道菌群 |
1.3.3 肠黏膜屏障功能 |
1.3.4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儿疗效比较 |
2.2 2组患儿肠道菌群水平比较 |
2.3 肠道屏障功能 |
2.4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
3 讨论 |
3.1 2组疗效结果 |
3.2 2组患者肠道菌群水平 |
3.3 2组患者肠道屏障水平 |
(2)复合乳酸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选择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炎性因子检测方法 |
1.6 疗效评定标准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
2.2 腹泻、脱水、发热、呕吐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
2.3 治疗总有效率及疾病复发率比较 |
2.4 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3)益生菌干预治疗儿童腹泻有效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腹泻 |
1.1.1 临床表现与分类 |
1.1.2 流行病学特征 |
1.1.3 腹泻的治疗 |
1.2 益生菌 |
1.2.1 益生菌与肠道功能 |
1.2.2 益生菌的其他功能 |
1.3 立题依据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检索途径 |
2.2 检索策略 |
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4 文献查阅与筛选 |
2.5 数据提取 |
2.6 文献质量评价 |
2.7 数据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文献基本特征 |
3.3 文献质量评价 |
3.4 异质性检验 |
3.5 合并效应量与森林图 |
3.6 发表偏倚和剪补法(Trim-and-fill) |
3.7 亚组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益生菌对机体的调控机制 |
4.2 益生菌干预对轮状病毒腹泻的治疗作用 |
4.3 多种益生菌菌株联合使用对儿童腹泻的治疗作用 |
4.4 益生菌补充剂的使用对儿童腹泻的治疗作用 |
4.5 益生菌干预时长对儿童腹泻的治疗作用 |
4.6 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复合乳酸菌胶囊对小儿慢性腹泻病的疗效及对其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止泻时间、排便频率 |
2.2 临床疗效 |
2.3 肠道微生态结构及复杂度 |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 讨论 |
(5)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急性腹泻病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对比 |
2.2 止泻时间对比 |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
3 讨论 |
(6)裴氏健脾固元膏穴位敷贴联合复合乳酸菌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5]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疗效标准[6]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月龄婴儿临床疗效 |
2.2 临床疗效 |
3 讨论 |
(7)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与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判定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
2.2 2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对比 |
2.3 2组患者血常规、粪常规的对比 |
2.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
3 讨论 |
(8)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比较 |
2.3 两组腹泻改善情况比较 |
2.4 两组患儿治疗疗效比较 |
3 讨论 |
(9)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临床资料 |
1.2方法 |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
1.4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临床疗效 |
2.2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 |
2.3血清心肌酶谱水平 |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讨论 |
(10)复合乳酸菌片联合蒙脱石散对腹泻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5]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儿症状、复发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儿免疫功能比较 |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四、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叶酸对小儿腹泻病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功能影响[J]. 高飞,龚文品,葛敬芳.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22(01)
- [2]复合乳酸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 李玉兰,张栖,邓文辉.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19)
- [3]益生菌干预治疗儿童腹泻有效性的meta分析[D]. 王长聪. 吉林大学, 2021(01)
- [4]复合乳酸菌胶囊对小儿慢性腹泻病的疗效及对其肠道微生态的影响[J]. 熊学敏,邵荣昌,方丽玲,姜勇超,何茹. 安徽医药, 2021(01)
- [5]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急性腹泻病临床分析[J]. 吕树民.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72)
- [6]裴氏健脾固元膏穴位敷贴联合复合乳酸菌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J]. 李新茹,张九云,何莉,南楠,陈奕铭. 西部中医药, 2018(07)
- [7]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与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J]. 余杜生,许小丽,欧阳火桂,刘少锋. 光明中医, 2018(11)
- [8]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J]. 刘少锋,任春霞,余杜生,欧阳火桂. 今日药学, 2018(04)
- [9]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分析[J]. 史瑞芳. 甘肃科技纵横, 2018(01)
- [10]复合乳酸菌片联合蒙脱石散对腹泻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J]. 宋中福.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