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RACLE:寻找新的价值增长点(论文文献综述)
刘颖洁[1](2021)在《平台生态系统的成长与演化探讨——以Airbnb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平台企业成为重要的组织形态,然而不同的平台生态系统在成长演化的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平台生态的共创、共生和共演三阶段为分析框架,对Airbnb平台展开案例研究。结论显示:(1)在制度压力背景下,平台进入市场的战略受其核心业务的影响;(2)平台扩张速度、激发网络效应的方式和周期受行业特点影响;(3)平台演化受其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基于自身竞争优势平台会采取相应的策略和表现。
韩文[2](2021)在《商业模式转型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影响效果分析 ——以广联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龙晓匆[3](2021)在《生态圈商业模式对小米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
吴龙吟[4](2020)在《董事会非正式等级、组织双元与公司绩效研究》文中提出在日趋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如何打开董事会运作的黑箱对于公司而言显得日益重要。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依赖于董事会的有效决策。当前主流研究重点考察了董事会正式制度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但该路径无法完全解释公司之间在董事会决策结果上的差异。本研究认为,除了董事会正式制度外,董事会内部还存在着对决策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隐性互动关系,当前研究较少考虑董事会成员内部由于个人能力和威望的差异所导致的地位差序对董事会决策的影响。源于社会学领域的群体动力学研究表明,非正式等级普遍存在于所有类型的群体中,清晰的非正式等级会导致群体成员对非正式领导者的自发服从和配合。作为一类群体,董事会的决策也势必会受到其内部非正式等级的影响。当前已有学者开始关注董事会非正式等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但尚未打开此逻辑黑箱,本研究意在解决这一重要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以我国中小板民营上市公司2012-2019年的董事成员任职信息与相关财务数据和专利数据为研究样本,并考虑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些特质,将政治关联和金融关联纳入董事会非正式等级的衡量范畴,以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启示为核心,构建了董事会非正式等级的衡量指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董事会非正式等级如何通过组织双元对公司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产生影响。此外,本研究还考察了 CEO权力对董事会非正式等级与组织双元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环境不确定性与资源约束对组织双元中介效应的影响。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检验之后,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清晰的董事会非正式等级有利于组织双元的培养。董事会并非仅是基于正式制度安排的平等合议式决策团队,由董事会个体成员能力差异形成的非正式等级同样会对董事会决策产生影响。由于董事会需要在缺乏明确程序的前提下,在有限时间内,以民主的方式做出重要的决策,拥有出色决策能力和影响力的董事往往会赢得其他成员的尊敬和服从,自愿赋予其决策主导地位并以合作的方式为之提供建设性意见,从而提升了董事会决策效果和效率。在清晰的董事会非正式等级中,塔尖董事出于维护已得到满足的他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具有充分动机去开发现有业务以满足公司短期效益,同时制定探索性决策以实现公司长期发展。而塔尖董事的意见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不但有意愿,而且有能力去实现公司不同类型股东的投资目标,即资本保值增值和稳定分红的可持续,能够从投资决策、公司文化、组织结构、团队建设、预算支持等各方面为组织双元提供其所需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强化现有竞争优势,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推动组织双元的培养。第二,组织双元能够提升公司的财务绩效与创新绩效。作为框架化的动态能力,组织双元的基本价值是保证公司不在探索和开发二者间偏执一端。开发活动虽然有利于保证公司在可预见未来的稳定收益,但对其过于强调则会使公司难以适应未来发生的重大环境变化,而过于强调探索活动则又不可避免地会挤占开发性业务的合理资源需要,对公司当前的生存产生消极影响。鉴于此,组织双元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使公司在锚定使命和宗旨的前提下,通过灵活地配置探索性和开发性资源,使开发性业务持续地得到强化,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并积极投资探索性领域,为实现公司长期发展寻找新的价值增长点。通过自上而下的系统化建设,组织双元可使公司实现持续、稳定的现金流,而公司的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也在公司制度上得到了可持续的保证,大幅降低了间断的隐患。第三,组织双元在董事会非正式等级影响公司财务绩效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但中介作用的程度存在差别,组织双元在董事会非正式等级影响公司财务绩效中的中介效应要强于其在董事会非正式等级影响公司创新绩效中的中介效应。部分而非完全中介作用的原因在于组织双元只是董事会影响公司绩效的媒介之一,董事会的事务性决策如预算和财务审计、薪酬设计和激励措施等同样会对公司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至于组织双元的中介作用存在差别,是因为组织双元的培养本质上是对公司探索能力和开发能力的两方面培养,而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又是组织双元的重要实践过程,其创新产出则是组织双元强弱的最直接反应。此外,创新产出与其经济效益的实现并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毕竟二者之间存在着市场需求、营销能力等诸多中间因素,而探索性创新相对于开发性创新的不确定性更强。第四,CEO权力加强了董事会非正式等级对组织双元的促进作用。从普遍性观点来看,CEO权力过大易引发其个体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董事会决策和监督的效果和效率。但本研究的特殊性在于,调查样本为中小板民营上市公司,很多公司存在董事长即控股股东及家族式管理的现象,CEO通常作为董事长家族成员与董事长利益一致,此时较大的CEO权力会强化董事会非正式等级对组织双元的积极作用,当CEO与董事长两职合一时,这一趋向会更加明显。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当CEO持股比例高于董事长时,会抑制董事会非正式等级对组织双元的积极作用,这与普遍观点一致,即CEO过大易引发委托—代理问题。第五,环境不确定性对董事会非正式等级与组织双元之间的关系没有起到调节作用,但对组织双元与公司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一方面,无论外部环境平稳抑或动荡,当董事会内部存在清晰的非正式等级时,塔尖董事的个人能力和抱负都会推动其做出探索和开发的双元性决策。当外部环境平稳时,塔尖董事会居安思危,当外部环境动荡时,塔尖董事会危中寻机,时刻锚定公司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作为框架化的动态能力,组织双元本就是为公司克服外部环境束缚和行业生存周期限制才应运而生的,当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较高时,具备出色组织双元的公司便可更加充分地利用该动态能力,从外部环境中寻找机会,对各类可利用资源进行一系列有形和无形配置,使组织双元在更大程度上得以发挥,从而有效推动公司绩效的提高。第六,资源约束既能正向调节董事会非正式等级与组织双元的关系,也能对组织双元与公司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的关系产生促进作用。董事会须要根据公司可利用的资源来制定战略决策,当公司面临较强的资源约束时,纵然董事会内部存在清晰的非正式等级,且塔尖董事具备优秀的个体双元及相应地决策意愿,但碍于资源的匮乏,其不得不优先解决公司面临的迫切问题,有心无力于强势探索或深度开发举措,这无疑抑制了公司的组织双元潜力。另一方面,当公司用以执行双元化战略的有形和无形条件形成后,管理层同样需要必要的资源在双元化情境下进行经营实践,可用资源的多寡便成为制约公司能否实现理想的财务和创新产出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动机源头出发,论述并实证检验了组织双元的成因,推动组织双元研究向纵深发展。现有研究对于组织双元前因变量的探讨集中于两种观点,外部环境和公司领导层,但受到研究方法论和探讨深度所限,二者均未能系统和详尽的阐述组织双元的成因。外部环境观点强调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公司双元行为的主要推动因素,这种观点颠倒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矛盾运动法则,将作为变化条件的外部环境放在了首位,未能突出公司内部因素的主导作用;公司领导层观点虽然考察了领导者特征、行为过程等方面对组织双元的培养,但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指导思想因素,且没有系统论述领导团队成员如何能将个人意志上升为公司决策,进而影响组织双元。鉴于此,本研究深入探讨了非正式等级在董事会内部的形成逻辑和重要性,董事会非正式等级清晰度与塔尖董事个人权力的关系,董事会非正式等级塔尖董事的个人动机和制定双元性战略的意愿,董事会非正式等级塔尖董事的双元性战略执行能力。通过量化分析,本研究最终得出了董事会非正式等级清晰度与组织双元正相关的结论,从而系统深入地论证了组织双元的成因。第二,基于董事会战略参与视角,系统考察董事会治理与公司长期成长的关系,将组织双元纳入董事会治理研究的理论体系中。当前的公司治理学术界虽然已有少量文献探讨了董事会对公司双元性事项的影响,但其内容基本限于对涉及公司探索或开发行为在某一方面具体应用的研究,且大多围绕双元创新,并没有在宏观层面上聚焦组织双元的根本价值,即实现公司的长期健康成长。由于董事会对全体股东负责,而不同类型股东的投资诉求存在着显着差异。因此,在公司治理实践中,称职的董事会不仅应该关注公司日常经营中的具体问题,更须要统筹全局,时刻秉持忧患意识,做好公司的舵手,在公司使命和战略高度上为公司长远发展指明方向,通过一系列战略性决策把握当下,布局未来,并选聘和组建与之相应的高层管理团队以推动决策的执行。这不但与组织双元的基本内涵不谋而合,也符合最高领导团队是组织双元的充分条件这一要求。基于此,本研究从董事会非正式等级出发考查其对组织双元的影响,这同时也是以组织双元为立足点,反向推导归纳称职的董事会所应具备的根本属性的过程。由此本研究将董事会研究与董事会核心职能,即战略决策和监督,恰当地匹配融合,丰富和深化了董事会治理理论体系。第三,构建了“董事会非正式等级—组织双元—公司绩效”研究框架,丰富了现有“董事会非正式结构—行为—绩效”范式。董事会治理的研究范式始于“正式结构—公司绩效”,研究者们多依据委托代理理论、高阶梯队理论等来解释董事会正式结构,如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与CEO两职合一、董事会专业委员会健全度等因素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但由于该范式忽略了公司管理层这一公司实践中最重要的内容,在逻辑推导上存在理论上的明显缺陷,因而研究者将管理实践纳入其中,将其发展为“董事会正式结构—公司行为—公司绩效”范式,以弥补前者的不足。然而,由于董事会正式结构研究所依托是董事会及其成员的直接可观测变量,其背后的逻辑基础依然是传统的经济人假设,鲜有考虑现实中人的社会属性。此外,公司董事是高层次需要者,相对更加适宜以Y假设来判定其行为。因此,研究者提出“董事会非正式结构—公司绩效”和“董事会非正式结构—行为—绩效”范式,从社会群体的角度考查董事会内部互动过程,由此调和了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的对立关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构建了“董事会非正式等级—组织双元—公司绩效”研究框架,探讨董事会非正式等级如何通过组织双元最终影响公司绩效,并引入环境不确定性、CEO权力和资源约束作为调节变量探讨其作用边界,从而丰富了现有董事会非正式结构研究范式。
肖义男[5](2020)在《基于战略调整的融创中国并购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并购市场风生水起,并购案例的数量逐年增加,并购规模日益扩大,房地产行业也是如此。近年来,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出台《资管新规》,全面收紧房地产信托以及地产债融资,使得房企融资渠道缩窄;土地政策更加严格,土地价格上涨;政府出台限购政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而不是炒的立足点,房地产市场的外部环境并不明朗。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进入了白银时代,走到了发展转型的路口,实力雄厚的品牌房企纷纷布局自己新的战略高地,并购是企业扩大自身规模、跨足新的产业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房地产市场的并购案例如雨后春笋,比比皆是,通过并购房地产企业不仅可以避开过热的土地一级市场,获得价格合适的土地资源,扩大规模,而且还可以使企业进入新领域,寻求多元化发展,获得协同价值。众多学者对房地产市场的并购案例进行的研究分析可以为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转型提供前车之鉴,推动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转型的平稳健康发展。本文从融创中国转型阶段两项并购案例入手,分析其以主业为中心进行的多元化战略布局调整,首先介绍了融创中国的公司概况和发展阶段划分,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战略,以及其在转型阶段并购乐视网和万达文旅。其次对融创中国的两起并购案例进行了分析,从并购动因、并购风险和并购绩效三方面展开案例分析。最后对房地产企业的并购行为提出了相关建议,应当谨慎选择并购目标,并购前进行详尽的尽职调查,采用合理的融资方式等来规避并购风险、注重与并购企业的财务、业务、文化方面的整合等,为其他房地产企业并购立标杆,进而推动房地产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基于上述内容,本文进行了研究总结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鲍安琪[6](2019)在《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以中石化为例》文中提出近几年来,在国家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越发严峻的市场形势。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都受到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影响。虽然学术界对营运资金研究十分丰富,但早期主要关注企业自身营运资金的管理,更多的涉及供应链和渠道关系,将价值链与营运资金相结合的研究内容较为缺失,现有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缺乏案例研究,聚焦石油化工行业的案例分析还是空白。石油化工行业作为我国的传统支柱型产业,石油需求对外依存度较高,再加上资源有限、技术水平基础较为薄弱,长期以来受国际石油市场制约严重。我国石化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从价值链的视角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把营运资金管理的探索细化到各项增值活动的微观层面,分别从价值链上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销售渠道提高营运资金的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回顾了价值链、营运资金管理以及两者结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价值链的石化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为石化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果评价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随后选取石化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之一、具有完整价值链的中石化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价值链上采购、生产和营销渠道对其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做出评价,分析中石化目前营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挖掘深层原因。基于此,为中石化营运资金的管理提出优化对策和保障措施:在采购渠道方面,应该加强与战略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VMI集中采购模式;生产渠道方面,提升炼化技术水平,实现规模化精益化作业;营销渠道方面,加强应收账款的管控力度,优化终端销售网络,拓宽销售路径。本文推崇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新模式,立足于石化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优化对策和保障措施,以期帮助中石化切实提升其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并为石化行业的其他企业提供借鉴。
钟声[7](2019)在《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性能优异的新材料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液态金属作为一种战略性新材料,它的发展和产业化进程也受到了全球的关注。云南省作为“有色金属王国”,在液态金属产业的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并致力于打造“中国液态金属谷”,近年来,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产业价值链逐步向外发散扩展,同时,产业链内部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价值增值水平正逐步增强。但我们也要看到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阻碍,如:技术远离市场,产业配对困难,导致盈利活动受限;产业链的纵向合作较少,产业价值链的跨区域延缺少优势;政府缺乏对云南液态技术新材料产业的后续引导。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液态金属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研究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价值链上价值活动,并基于产业价值链对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论文基于产业价值链视角,通过对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和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理论结合,描述了产业价值链理论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基于产业价值链构建了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的纵向价值链系统及横向价值链系统,论证了基于产业价值链对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产业价值链拆分、产业价值链延伸和产业价值链融合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根据创新路径提出产业价值链聚焦的商业模式创新、产业价值链延伸的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链混合的商业模式创新的商业模式创新方法,最终基于价值链为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提供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俞蔓莲[8](2019)在《基于价值创造的LX集团现金流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体来说,企业价值指的是企业在存续状态下保持持续经营状态时的价值。从财务视角上看,以收益模式确定的企业整体资产就可以称之为企业价值。从广义的角度看,企业持续经营获得利润可以用来量化企业价值,是是其具象化的表现形式;而利润又是由现金流量构成,所以企业价值和企业的现金流量通过利润这个媒介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一致性,一个是利润作用的结果,一个是利润的源头,显然,企业价值与现金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考虑将企业创造价值的目标与企业的现金流管理相结合时,又有很多新的问题有待发掘和解决,因此论文将以此为理论依据对LX集团的现金流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和改进。论文的总体架构是从理论上研究在价值创造视角下探讨现金管理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价值创造视角下结合实际案例公司对企业的现金流管理进行优化。首先,论文的理论概述涉及现金流、现金流管理和价值创造;其次,在此基础上,从搜集到的财务与非财务数据分析LX集团现金流各个管理体系的管理现状,指出对应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现有现金流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最后,基于优化方案提出保障措施,保证优化方案顺利实行。具体而言,由于LX集团现金流管理目前还不够完善,在优化时首先有必要引入战略层次的现金流管理,为管理方案提供总体指导,将实体自由现金流模型引入战略层面的现金流管理中,使LX集团的现金流管理体系更加完整,在企业中的层次更高;将经济增加值融入现金流预算是对现有现金流预算管理体系的改进,重点在于对企业的预算编制过程进行细分和管理,力争每项费用的编制都符合企业的创值要求,与价值创造的过程相匹配;针对现金流量管理体系的改良是在原有现金流量管理的分析基础上结合价值创造的目标,提出了现金存量持有和增量控制的方式;优化后的现金流流速管理体系加入综合指标“现金转换周期”,从整体上把握现金流速与价值创造的匹配度;对现金流流程管理体系的优化着重于内部控制的重建,在现金流程中重点构建内部控制矩阵后,再加入风险预警模型进行多重保障;经过综合评价后,在LX集团原先的现金流管理体系中新增了现金流流向管理体系,将企业各项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按照不同的增值环节进行划分,针对价值创造不同环节的不同流向分别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论文在最后分析了LX集团实行现金流管理的前提条件,并且根据提出的不同的优化方案设计了具体的保障措施,以保证提出的优化方案可以科学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综上所述,文末得出论文的结论、总结研究不足。
章晨辉[9](2017)在《某物流企业供应链数字化水平评估体系及提升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企业对于自身供应链数字化水平无法进行全面而有效的评估,同时也存在数字化水平在不同维度差异巨大,难以有效评估企业综合水平,此外对于数字化水平不足的各个方面也无法制定合理优先提升路径。通过建立一套涵盖过往数字化水平评估体系优点,并考虑到供应链从端到端、从战略到实施、从实物流到信息流各个方面的全新供应链数字化评估体系以及针对评估结果的提升路径,可以帮助企业找到自身在数字化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了解对于企业来说提升各种不足之处的优先顺序,帮助企业找到一条可行高效的提升之路。甚至对于部分企业来说,随着数字化水平的提升,该企业的产品价值也可能发生重大改变,产品的增值点可能从原先的跑量低附加值变成了定制化高附加值,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制造转型,成为真正智能制造典范。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使用一套标准的评估体系,可以帮助行业内企业通过横向比较去了解自身数字化水平所在,避免盲人摸象,从而有的放矢地区提升自己;同样也可以帮助行业去认识到行业本身整体水平,对标国外先进水平后充分认识到行业内差距究竟在什么方面,该方面的主要数字化水平的差距在哪些具体抓手,对于这些抓手又该如何进行提升。通过标准化体系的对标之后,对于这些问题都会有一个更清晰更可靠的答案。本篇针对供应链六大价值动因在数字化方面的应用程度进行深入分析,建立对数字化应用水平的全面评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识别各评估项的相对权重来确立评估项对企业的重要程度,从而获得该企业在数字化水平的综合得分。进而基于各评估项得分和评估项的重要程度给出企业在数字化水平上的提升路径,帮助企业可以认清企业现状,结合企业战略有的放矢地稳步提升企业供应链的数字化水平。
李思铭[10](2017)在《用友公司财务政策选择 ——基于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增长的二维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政府研究制定出各种鼓励扶持政策为高科技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想方设法地来提升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水平,推动企业的科技转型升级。高科技企业所具备的高投入、高风险、高成长和高效益等独特的特征使得其所面临的风险与生存环境愈加复杂化,想要实现可持续增长与价值创造及股东权益最大化的企业经营目标无疑考验了公司采用的财务政策。如果管理者在制定企业的财务政策时不加考虑企业财务资源的承载力度只追求规模与速度,公司的生存必然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基于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增长的二维视角,能够让企业在符合现代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财务政策,对高科技企业财务政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有关企业财务政策的探讨不少是从单方面的企业规模、年龄、组织管理结构等界定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角度出发,这种阶段界定比较模凌两可,并且针对高科技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研究大多都是通过实证分析从单一的视角去分析企业单一的财务政策,如高科技企业融资政策、股利政策或投资政策等。不过也有学者将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增长融入财务战略,本文也正是借鉴这种思路,明确提出了财务政策制定新模式。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案例研究的方法,着重演绎推理、逻辑分析,借助可持续增长与价值创造构建的财务政策矩阵模型,明确地指出公司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结合高科技企业自身发展的目标需求,立足于其所处的行业,探讨高科技企业应如何选择与其生命阶段相适应的财务政策,将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来证明财务政策矩阵模型在现实中的有效可操作性。用友网络从最初只有两个人、借款五万元的工商个体户起家发展到成中国目前最大的独立软件厂商、管理软件提供商和亚太地区领先的股份制企业,它是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毋庸置疑的学习榜样优秀教科书。用友公司从初创期发展到成熟期的过程中采用的财务政策较契合高科技企业发展特点,因此本文以用友网络为案例对象分析其具体的财务政策选择以及影响其进行财务政策选择的因素和原因。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研究表明:可持续增长与价值创造构建的财务政策矩阵模型较契合高科技企业发展特点,并且能快速定位企业现状,能够为企业未来财务政策选择提供依据,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财务政策,因此财务政策矩阵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高科技企业进行财务政策选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工具,对高科技企业的健康成长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对价值创造、可持续增长和财务政策的文献,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基本框架;第二部分对财务政策选择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铺垫;第三部分介绍了财务政策矩阵的构建过程,以及在矩阵中根据不同的象限作出财务政策的具体选择。第四部分进行案例分析,案例以本土管理软件的龙头企业-用友公司为研究对象,对用友公司近6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用友公司借助财务政策矩形进行选择的应用。第五部分即总结,首先对此财务政策矩阵在用友公司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对基于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增长二维视角建立的财务政策选择矩阵在高科技企业中应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二、ORACLE:寻找新的价值增长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RACLE:寻找新的价值增长点(论文提纲范文)
(1)平台生态系统的成长与演化探讨——以Airbnb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案例研究 |
1. 案例选取 |
2. Airbnb故事线 |
四、讨论 |
1. 平台进入市场战略 |
2. 平台网络效应 |
3. 平台演化 |
五、结语 |
1. 结论 |
2. 管理启示 |
(4)董事会非正式等级、组织双元与公司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依据及相关研究进展 |
2.1 理论依据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关系契约理论 |
2.1.3 地位特征理论 |
2.2 相关研究进展 |
2.2.1 董事会治理与公司绩效 |
2.2.2 董事会非正式等级的相关研究 |
2.2.3 组织双元的相关研究 |
2.2.4 文献述评 |
2.3 中国情境下董事会非正式等级的文化溯源 |
2.3.1 注重等级的礼序观念 |
2.3.2 注重关系的社会传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3.1 董事会非正式等级与组织双元 |
3.1.1 非正式等级在董事会内部的形成逻辑 |
3.1.2 董事会非正式等级的重要性 |
3.1.3 董事会非正式等级塔尖成员制定双元性战略的意愿 |
3.1.4 董事会非正式等级塔尖董事对双元性战略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能力 |
3.2 组织双元与公司绩效 |
3.2.1 组织双元与财务绩效 |
3.2.2 组织双元与创新绩效 |
3.3 组织双元的中介作用 |
3.3.1 董事会非正式等级、组织双元与财务绩效 |
3.3.2 董事会非正式等级、组织双元与创新绩效 |
3.4 CEO权力对董事会非正式等级与组织双元的调节效应 |
3.5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
3.5.1 董事会非正式等级、环境不确定性与组织双元 |
3.5.2 组织双元、环境不确定性与财务绩效 |
3.5.3 组织双元、环境不确定性与创新绩效 |
3.6 资源约束的调节作用 |
3.6.1 董事会非正式等级、资源约束与组织双元 |
3.6.2 组织双元、资源约束与财务绩效 |
3.6.3 组织双元、资源约束与创新绩效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测量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中介变量 |
4.2.4 调节变量 |
4.2.5 控制变量 |
4.3 模型设定 |
第5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均值中位数差异性检验 |
5.3 相关性分析 |
5.4 回归分析 |
5.4.1 基准回归结果 |
5.4.2 董事会非正式等级、CEO权力与组织双元 |
5.4.3 环境不确定性对组织双元中介效应的影响 |
5.4.4 资源约束对组织双元中介效应的影响 |
5.5 稳健性检验 |
5.5.1 替代关键变量 |
5.5.2 控制地区层面的固定效应 |
5.5.3 中介效应Bootstrap稳健性检验 |
5.6 内生性处理 |
5.6.1 Heckman两阶段备择模型 |
5.6.2 工具变量法 |
5.6.3 固定效应模型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基于战略调整的融创中国并购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1.5 概念界定 |
1.6 文献综述 |
第2章 案例正文 |
2.1 企业概况 |
2.2 公司发展阶段划分 |
2.3 公司阶段性战略演化 |
2.4 公司转型阶段并购实施 |
2.4.1 融创中国并购乐视网 |
2.4.2 融创中国并购万达文旅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并购动因 |
3.1.1 多元化战略 |
3.1.2 扩充土地储备 |
3.1.3 协同效应 |
3.2 并购风险 |
3.2.1 评估风险 |
3.2.2 融资风险 |
3.2.3 支付风险 |
3.2.4 整合风险 |
3.3 并购绩效 |
3.3.1 并购短期绩效 |
3.3.2 并购长期绩效 |
第4章 房地产企业并购的建议 |
4.1 并购前做好准备工作 |
4.1.1 谨慎选择并购目标 |
4.1.2 实施详尽的尽职调查 |
4.2 并购中有效规避风险 |
4.2.1 采用合理的融资方式 |
4.2.2 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 |
4.3 并购后有效的整合 |
4.3.1 财务整合 |
4.3.2 业务整合 |
4.3.3 文化整合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以中石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价值链管理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和价值链管理相结合的研究现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营运资金管理理论 |
2.1.1 营运资金概念 |
2.1.2 营运资金管理理论 |
2.2 价值链管理理论 |
2.2.1 价值链概念 |
2.2.2 价值链管理理论 |
2.3 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 |
2.3.1 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的涵义 |
2.3.2 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相关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价值链的石化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石油化工行业概述 |
3.1.1 原油资源供不应求 对外依存度高 |
3.1.2 地方炼油厂市场份额不断扩张炼化产能过剩 |
3.1.3 成品油消费稳中带升 供需盈余逐步加大 |
3.2 石化企业价值链结构 |
3.3 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重新分类 |
3.3.1 营运资金重新分类 |
3.3.2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 |
3.3.3 生产渠道营运资金 |
3.3.4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 |
3.3.5 理财活动的营运资金 |
3.4 价值链对石化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机理 |
3.4.1 价值链上采购渠道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机理 |
3.4.2 价值链上生产渠道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机理 |
3.4.3 价值链上营销渠道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机理 |
3.5 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效果评价指标设计 |
3.5.1 设计思路和方法 |
3.5.2 营运资金管理水平评价指标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价值链的中石化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中石化概况 |
4.1.1 公司简介及发展状况 |
4.1.2 对比企业中石油情况 |
4.2 中石化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分析 |
4.2.1 中石化基本财务状况分析 |
4.2.2 中石化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分析 |
4.3 中石化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
4.3.1 延期支付能力较弱 |
4.3.2 应收款项缺乏有效管理 |
4.3.3 产成品存在积压现象 |
4.3.4 销售模式有待改进创新 |
4.4 中石化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1 政府的深度参与和调控 |
4.4.2 忽视维护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合作关系 |
4.4.3 价值链上信息化程度不足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价值链的中石化营运资金管理优化对策及保障措施 |
5.1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优化措施 |
5.1.1 与战略供应商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
5.1.2 建立VMI集中采购模式 |
5.2 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优化措施 |
5.2.1 提升炼化技术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 |
5.2.2 促进规模化精益化作业水平 |
5.3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优化措施 |
5.3.1 加强应收账款的管控力度 |
5.3.2 优化终端零售网络拓宽销售路径 |
5.4 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的保障措施 |
5.4.1 将价值链管理的理念深度融入企业文化 |
5.4.2 建立大数据平台整合信息资源提供技术支持 |
5.4.3 将价值链管理理念落实到企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2.1 商业模式研究综述 |
2.1.1 国外商业模式研究综述 |
2.1.2 国内商业模式研究综述 |
2.2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商业模式创新综述 |
2.2.2 国内商业模式创新综述 |
2.3 价值链研究综述 |
2.3.1 产业价值链研究综述 |
2.3.2 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综述 |
2.3.3 产业价值网研究综述 |
第三章 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 |
3.1 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相关概念 |
3.1.1 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的定义 |
3.1.2 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的特点 |
3.2 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
3.2.1 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成果 |
3.2.2 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链结构 |
3.2.3 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商业模式定义 |
3.3 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问题 |
3.3.1 技术远离市场,产业配对困难 |
3.3.2 产业链的纵向延伸较少 |
3.3.3 缺乏政府政策进行引导 |
3.4 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趋势 |
第四章 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
4.1 .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创新概念模型 |
4.1.1 产业价值链模型 |
4.1.2 产业价值链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 |
4.2 .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价值链系统分析 |
4.2.1 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纵向价值链系统 |
4.2.2 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横向价值链系统 |
4.3 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创新可行性分析 |
4.4 基于产业价值链的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4.4.1 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价值链拆分 |
4.4.2 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价值链延伸 |
4.4.3 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价值链融合 |
4.5 基于产业价值链的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
4.5.1 产业价值链聚焦的商业模式创新 |
4.5.2 产业价值链延伸的商业模式创新 |
4.5.3 产业价值链混合的商业模式创新 |
4.5.4 基于产业价值链的云南液态金属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 |
第五章 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的对策 |
5.1 识别主要增值环节,优化产业价值链 |
5.2 构建“虚拟合作企业” |
5.3 建立技术共享与交流机制 |
5.4 加强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合作 |
5.5 加强专业人才引进,提升产业竞争力 |
5.6 建立行业标准,增加市场掌控力 |
5.7 政府可适当干预进行引导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基于价值创造的LX集团现金流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预期创新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现金及现金流的概念 |
2.1.1 现金的概念 |
2.1.2 现金流的概念 |
2.2 现金流管理理论概述 |
2.2.1 现金流管理的概念 |
2.2.2 现金流管理的目标 |
2.2.3 现金流管理的方法论 |
2.3 价值创造理论概述 |
2.3.1 企业价值的概念 |
2.3.2 价值创造的概念 |
2.3.3 价值创造的途径 |
2.4 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管理理论概述 |
2.4.1 价值创造与现金流管理的战略关系 |
2.4.2 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管理的目标 |
2.4.3 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管理的内容 |
2.4.4 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管理的方法论 |
3 基于价值创造的LX集团现金流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LX集团概况 |
3.1.1 集团简介 |
3.1.2 基本组织架构 |
3.2 基于价值创造的LX集团现金流主要环节 |
3.2.1 核心环节 |
3.2.2 现金流入环节 |
3.2.3 额外增值环节 |
3.2.4 现金流出环节 |
3.3 基于价值创造的LX集团现金流管理现状 |
3.3.1 基于价值创造的LX集团现金流管理的现行体系 |
3.3.2 基于价值创造的LX集团现金流管理现状 |
3.4 基于价值创造的LX集团现金流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
3.4.1 缺乏战略层次的现金流管理 |
3.4.2 现金流事前预算编制目的模糊,预算管理缺乏保障 |
3.4.3 现金流事中控制制度不健全 |
4 基于价值创造的LX集团现金流管理的优化方案 |
4.1 战略层面现金流管理的优化方案 |
4.1.1 实体自由现金流总体分析 |
4.1.2 创值因素分析 |
4.2 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事前预算的优化方案 |
4.2.1 营业收入预算的编制 |
4.2.2 营业成本预算的编制 |
4.2.3 税金及附加预算 |
4.2.4 期间费用预算 |
4.2.5 资产减值损失 |
4.2.6 EVA预算表 |
4.2.7 LX集团实施预算管理的控制 |
4.3 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管理事中管理的优化方案 |
4.3.1 现金流流量管理 |
4.3.2 现金流流程管理 |
4.3.3 现金流流向管理 |
4.3.4 现金流流速管理 |
5 LX集团现金流管理优化方案的保障体系建设 |
5.1 现金流管理运转所具备的前提条件 |
5.1.1 健全规范的财务统管模式 |
5.1.2 实行现金流管理信息化,树立现金流管理意识 |
5.2 现金流管理运行的保障措施 |
5.2.1 战略层面现金流管理的保障措施 |
5.2.2 现金流预算管理的保障措施 |
5.2.3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的保障措施 |
5.2.4 现金流风险预警管理的保障措施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某物流企业供应链数字化水平评估体系及提升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主流数字化水平评估体系 |
2.2 主流评估体系的局限性 |
2.3 主流评估体系对于论文的参考价值 |
第3章 供应链数字化评估体系 |
3.1 数字化评估体系框架 |
3.1.1 体系层次结构 |
3.1.2 评价标准 |
3.2 数字化评估动因 |
3.2.1 供应链战略 |
3.2.2 规划 |
3.2.3 实物流 |
3.2.4 订单管理 |
3.2.5 协作 |
3.2.6 绩效管理 |
第4章 层次分析法及提升途径方法 |
4.1 权重系统的意义 |
4.2 权重系统的主要方法 |
4.2.1 层次分析法 |
4.2.2 熵权法 |
4.2.3 权重表选择结论 |
4.3 提升路径方法 |
第5章 供应链评估体系试点运用 |
5.1 企业选择 |
5.2 企业介绍 |
5.3 评估流程 |
5.4 评估过程 |
5.4.1 评估专家选定 |
5.4.2 数字化水平打分 |
5.4.3 权重打分 |
5.5 评估结果输出 |
5.6 结论展开 |
5.6.1 企业对打分的评估及修正 |
5.6.2 企业对低得分项的权重分析 |
5.7 评估体系的价值挖掘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本研究的结论 |
6.1.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用友公司财务政策选择 ——基于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增长的二维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高科技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研究 |
1.2.2 关于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研究 |
1.2.3 关于企业价值创造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
2 高科技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理论概述 |
2.1 高科技企业财务政策的类型和特点 |
2.1.1 高科技企业财务政策的类型 |
2.1.2 高科技企业财务政策的特点 |
2.2 高科技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 |
2.2.1 高科技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外部影响因素 |
2.2.2 高科技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内部影响因素 |
2.3 财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 |
2.3.1 代理理论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3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3 高科技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目标定位与矩阵构建 |
3.1 高科技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目标定位 |
3.1.1 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增长的内涵 |
3.1.2 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增长相结合的目标 |
3.2 基于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增长的高科技企业财务政策选择衡量指标 |
3.2.1 价值创造的衡量指标 |
3.2.2 可持续增长的衡量指标 |
3.3 高科技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矩阵构建 |
3.3.1 基本框架:波士顿矩阵法 |
3.3.2 基于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增长的高科技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矩阵 |
3.3.3 矩阵中财务政策的具体选择 |
4 基于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增长的财务政策选择矩阵的应用:以用友公司为例 |
4.1 用友公司背景介绍 |
4.2 用友公司财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 |
4.2.1 影响用友公司财务政策选择的外部因素 |
4.2.2 影响用友公司财务政策选择的内部因素 |
4.3 用友公司财务政策选择矩阵的构建 |
4.3.1 价值创造指标 |
4.3.2 可持续增长指标 |
4.3.3 财务政策选择矩阵 |
4.4 矩阵内用友公司财务政策的具体选择 |
4.4.1 第一象限的财务政策选择 |
4.4.2 第二象限的财务政策选择 |
4.4.3 第三象限的财务政策选择 |
5 基于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增长的高科技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矩阵的应用评价 |
5.1 用友公司的应用效果评价 |
5.1.1 用友公司融资政策选择的评价 |
5.1.2 用友公司投资政策选择的评价 |
5.1.3 用友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的评价 |
5.1.4 用友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政策选择的评价 |
5.2 矩阵应用的现实评价 |
5.2.1 契合高科技企业发展特点 |
5.2.2 快速定位为企业财务政策选择提供依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ORACLE:寻找新的价值增长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平台生态系统的成长与演化探讨——以Airbnb为例[J]. 刘颖洁. 理论观察, 2021(07)
- [2]商业模式转型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影响效果分析 ——以广联达为例[D]. 韩文.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3]生态圈商业模式对小米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D]. 龙晓匆. 南华大学, 2021
- [4]董事会非正式等级、组织双元与公司绩效研究[D]. 吴龙吟. 山东大学, 2020(04)
- [5]基于战略调整的融创中国并购案例研究[D]. 肖义男. 吉林大学, 2020(08)
- [6]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以中石化为例[D]. 鲍安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7]云南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钟声.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基于价值创造的LX集团现金流管理研究[D]. 俞蔓莲.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9]某物流企业供应链数字化水平评估体系及提升路径[D]. 章晨辉.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10]用友公司财务政策选择 ——基于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增长的二维视角[D]. 李思铭. 江西财经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