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计算机上出试卷的图形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蒋华锋,谢国技[1](2021)在《计算机软考操作题自动阅卷技术实现路径的研究分析》文中提出针对上机操作题人工阅卷效率偏低,同时大量需要专业技术人员阅卷,致使无法大规模推广上机考试的问题,通过对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机考操作题自动评分的方法的实例分析研究,评估在进一步在计算机软考中推广上机考试的可行性。
秦路垚[2](2021)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GIS设备可视化研究》文中指出
程长青[3](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答题卡客观题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考试作为阶段性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方法,是学校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然而客观题的批阅工作单调且重复,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还不利于对考试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本论文拟研发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答题卡客观题识别系统,能兼容多种类型的答题卡,具有使用方便、实用性广等优点,易于在各类学校中推广,减轻教师阅卷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考试教学的信息化进程。本论文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目前广泛存在的无定位点与同步头的答题卡,我们设计了一套不依赖于定位点与同步头的填涂点定位算法,该算法主要基于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找出答题卡上数字题号的位置,再根据题号与填涂点的相对位置关系,精确定位出填涂点的位置。其次,为了兼容考生各种不规范的填涂,我们设计了一套基于填涂点综合特征的填涂信息识别算法,综合利用了整体填涂一致性、填涂面积和填涂灰度等信息,使用改进的K-means算法来识别填涂信息。最后,我们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机器学习的答题卡客观题识别系统。该系统能便捷地批量识别答题卡,还能方便地对考生和班级的考试成绩进行管理查询。在十万张真实的答题卡图像测试数据集上,本系统阅卷的准确度达到了 99%以上,表明了我们算法和系统的有效性。
张薇[4](2021)在《基于PISA的初中生数学素养测试的遗传算法组卷及其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项兴起于OECD、针对15岁左右学生的素养测评项目,PISA测评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数学领域相关研究的成果亦在不断增加。随着信息处理、测量技术的发展,已有将PISA测评计算机化的先例,即以机考的形式开展PISA测评。就目前而言,提到机考这一方面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题库、组卷等一系列问题。由于PISA测评的国际背景,要想在适应国内情况的基础上实现PISA测评的本土化,对于研究者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因此,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基于设计的研究法以及数理统计分析法,选取了PISA测评中的数学领域,结合福建省数学中考的内容,重点研究了基于遗传算法思想的组卷算法的设计,并通过实践验证了算法的质量。在本研究中,笔者所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PISA数学素养以及自动组卷相关的研究现状,以此确定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并尝试探讨了研究的意义所在,对所要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规划。随后从研究问题出发,从词源学上分析了素养的定义,对素养与素质进行了区分,阐述了数学素养的不同定义,并就研究所涉及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整理。其次,研究梳理了数学素养的形成模型、测评框架以及数学素养测量的九个指标。随后,提出组卷应遵循的五条基本原则,确定了试卷考核的内容,整理了基本的认知要求,针对试题的主要属性参数展开剖析,确定了组卷的约束条件,并以此创建对应的数学模型。再者,在对比分析了五种常见组卷算法各自的优缺点后,选定应用遗传算法的思想进行组卷研究,并对算法中的关键内容进行了设计,分别确定了:(1)染色体编码方式:以题型为段,分段实数编码;(2)选择算子:轮盘赌选择;(3)交叉算子:分段交叉,包括段内单点交叉和整段交叉;(4)变异算子:分段单点变异。同时构造了适用于组卷的目标函数及适应度函数,并考虑融入了精英保留的思想。最后,依据所设计的算法生成十份试卷,选择其中适应度最高的一份试卷,并与漳州W中部分数学学科一线教学骨干进行了交流,对该试卷内容进行修订,随后选择九年级X班进行数学知识的测试,并对数学素养的其余八个维度进行了配套的问卷调查,利用SPSS22.0对测试的成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测试成绩呈准正态分布,测试卷各题的实际通过率与预设难度大致接近,证明测试卷质量良好,研究所设计的算法能基本满足要求。本研究认为:设计数学素养测评的组卷算法的目标主要在于提高数学素养测评的便捷性、有效性。目前,本研究所设计的算法已能基本满足测试要求,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为了更好地适应个性化学习和自适应测评的新形势,在后续的研究中或将尝试对算法作组卷系统、试题参数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
蓝莹[5](2021)在《基于移动终端的中职《图形图像处理》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热点。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中职教学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同时是艺术和计算机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本课程教学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高、但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参与较少、学生差异较大、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弱等突出的问题。这样难实现高质量教学目标和目的,现代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学习”优势,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沟通交流的技术平台,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进行有目的地自主学习,既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能发挥传统线下教学模式的优势。因此,本研究将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学校《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中能够促进本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访谈法调查法对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进行基于移动终端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具体研究以及结果如下:首先,理论研究。阐述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对相关概念(教学信息化、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界定,并对支持混合式教学的多种学习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为本文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其次,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调查研究。根据混合式教学能够有效结合在线学习与传统线下课堂教学优势特点,将混合式教学引入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首先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图形图像处理》的教与学进行调查,其次收集整理问卷与访谈数据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在中职计算机专业《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应用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学生对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偏好需求,为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提供依据。再次,构建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据《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特点,分析混合式教学优势,结合移动终端优势,依托学习通教学平台,构建适合中职《图形图像处理》的混合式教学中应用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准备分析、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这四个部分,并对每个部分的组成要素和实施过程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教学进行的实践研究。研究中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桂林市X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中,通过行动研究法,展开三轮行动研究,在行动中不断地去观察、反思来完善混合式教学设计。通过访谈法获取教师和学生在混合式教学中的感受以及建议,验证本研究设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实践结果表明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应用是有效的,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参与度,同时改善了目前的教学现状与丰富了教学资源。
刘蕾[6](2021)在《虚拟仿真技术在皮革学科信息化教学中的初步探索》文中研究指明虚拟仿真技术是一种可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由于其沉浸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能够创设各种各样的仿真的学习环境,特别是模拟现实世界中不易实现、难以接触、危险性较高的事物和环境,应用于实验教学具有突出的优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良好的逼真的学习情境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建构,从而完成知识迁移。因此,虚拟仿真技术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虚拟仿真技术在目前我国皮革学科的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因此,本论文拟通过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在皮革专业课程的辅助教学研究,以期达到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等目的。以现代典型皮革化学品生产中的典型生产工艺流程为依据,以真实工厂的布局、工艺流程和工艺设备为设计基础,简化内部结构,借助Unity 3D虚拟现实系统开发平台,配套先进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建成一套皮革化学品生产仿真实训系统。通过文献查阅、工厂调查等手段收集资料,制定了皮革化学品生产虚拟仿真系统的运行脚本,包括工厂布局、车间布置、主要设备、典型的生产工艺、典型生产设备的操作及相关安全生产知识。完成了生产过程控制物料的运送及控制系统的模拟,实现了操作者身临其境的操作环境构建。分别以加脂剂、粉状氨基树脂复鞣剂和丙烯酸树脂涂饰剂生产线虚拟仿真实验为例验证了虚拟仿真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实验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操控效果真实流畅,基本满足学生实验需求。设计并制作了可用于皮革物理机械性能指标分析的虚拟仿真系统,以设备用途、使用频率、用水、用电为原则,合理布局实验室,并选取皮革特有的卫生性能指标,制定了虚拟仿真系统的运行脚本,包括实验室布局、实验操作规程、知识点设计等。模拟皮革物理机械性能指标分析的实际实验环境、实验操作、仪器设备使用等。以皮革透气性和动态防水性能测试为例对系统软件进行测试,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熟悉和掌握实验操作规程、设备使用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张佳颖[7](2021)在《高三学生力学图像表征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图像是高中物理教学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十分重视图像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图像问题解决即学生进行图像表征的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图像表征作为问题解决的重要形式,本质也是思维的外显表现。提高学生图像表征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解决物理问题、促进思维发展。为了解高三学生图像表征现状、提高其图像表征能力,笔者对学生图像表征过程进行调查研究。本文对有关物理表征理论、思维理论等文献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将图像表征过程划分为知觉物理图像、掌握和分析物理图像以及灵活运用物理图像三个阶段。随后与专家、教师讨论选出10道力学函数图像问题编制成测试卷对S市某学校300名高三学生进行测验调查。回收试卷后,对三个表征阶段的正答率进行统计以了解学生图像表征过程的整体情况;分析学生各个题目的作答过程,同时针对每道题目不同作答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访谈,最终结合20名一线教师访谈总结学生在图像表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上述分析表明:(1)高三学生在力学图像表征过程中整体表现一般。大部分学生能够在知觉图像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图像描述的运动过程,建构物理模型,但不能灵活运用图像解决物理问题。(2)学生在图像表征各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知觉物理图像阶段不能准确提取函数图像要素、理解图像物理意义;在掌握和分析图像阶段存在消极的思维定势、模型建构能力不足;在灵活运用物理图像阶段难以对函数图像进行严密地推理、不能根据问题情境选择恰当的问题表征方式、画图能力较差。(3)学生对图像表征功能的应用能力不足。大部分学生将函数图像视为数学工具,不善于利用图像表征在挖掘隐含信息、表述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及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等方面的功能。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培养学生图像表征意识,根据情境选择恰当表征方式;(2)深入挖掘图像物理意义,提高学生知觉图像能力;(3)基于图像建构物理模型,提高学生掌握和分析图像能力;(4)重视图像建构过程,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图像能力。
朱夏绯[8](2021)在《基于NOBOOK平台的高中化学虚拟实验教学的探究》文中认为虚拟实验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具有安全、节约资源、实验环境可控等优点,近几年已被部分中学和高校运用于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让所有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做实验、参与探究过程,本研究在对当前市面上几种化学虚拟实验平台进行调研、试用与评测后,最终选择使用操作简单、体验感最佳、交互性强的NOBOOK化学虚拟实验室展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实验研究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通过文献调研了解国内外虚拟实验及应用的研究现状,确立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为了了解实践学校的硬件水平是否能够支持化学虚拟实验课的开展,以及教师与学生对虚拟实验的认识与看法,编制了可行性分析问卷发放给该校的师生,在填写完毕后回收问卷,分析结果。第三,在确定能够开展化学虚拟实验教学后,结合化学人教版必修一新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学情与新课标的要求,编写化学虚拟实验课教学设计。第四,选取化学学习水平相当的两个班级展开实践,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对两班的学习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虚拟实验应用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是可行的;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前后测问卷调查与过程性评价的反馈可知,虚拟实验教学的实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根据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填写质量与试题测验等方面的对比可知,虚拟实验教学与视频演示法教学相比,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提升实验操作能力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刘钰[9](2021)在《基于Scratch软件的跨平台自动化调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生产线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互结合推动着制造业向着高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同时带来了调试成本高、周期长和风险大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Scratch的自动化调试技术的研究。该研究主要实现PLC控制程序的输入输出信号在仿真过程中不依赖实体设备,驱动建立的虚拟生产线模型进行动作,达到与现场调试一样的效果。不对真实的生产线进行操作,可将成本与风险值降到最低,缩短企业的设计周期与制造过程,进而使产品快速适应市场需求。该项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可以实现在虚拟环境中调试自动化生产线,在图形化编程软件Scratch中建立生产线模型与PLC控制器的联合仿真实验系统。主要研究了虚拟环境下建模的一些方法以及消息驱动模型的运行机制,最后可以实现PLC程序对虚拟的生产线模型进行驱动,达到现场调试的效果。为降低模型的建立难度,在Scratch软件中创建了常见的执行元器件的库,执行元器件由PLC端传来的信号进行控制,需要将信号与执行元器件的状态进行配置,主要利用Scratch软件的编程功能来实现。(2)对Scratch和多种平台PLC的通信方法进行了研究。完成了调试系统以一种循环扫描的方式对多平台PLC程序进行读取处理并且写入。并且实现了Scratch软件与调试系统的通信,使得Scratch通过调试系统作为中转与PLC实现通信。利用Python软件实现了调试系统的建立,根据调试系统的使用流程,设计了人机界面,使用起来更加便捷。(3)以自动化上下料生产线为实验对象验证系统可行性。在Scratch中建立生产线模型,设计PLC控制系统并且编写PLC程序,在调试系统中关联生产线模型与PLC信号,在调试系统的展示界面对自动化生产线进行调试。对开发的自动化调试系统的可行性进行验证。
王俊洁[10](2021)在《初中生物复习课中知识点可视化表征及其课堂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主题为“生物圈中的人”,其中涉及人体结构和生理的内容较难理解,是初中生物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以静态图示辅助学生认识人体结构和生理,但人体生理活动多为动态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动态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体结构与生理。“人体探秘”、“Human Body”和“Brainapse”软件是与人体结构有关的三个教学软件,将其引入七年级下学期生物复习课教学中,借助其动态知识可视化和交互性活动,以期能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人体结构相关内容,提高生物学习兴趣。本研究以初中生物复习课为出发点,基于对当前初中生物复习课的教学调查,以双重编码理论、可视化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等进行研究。调查发现当前初中生物复习课存在学生兴趣不高、重视不够,教师主导型为主以及教学创新性缺乏等问题。基于这些教学实际问题,将教学软件的知识可视化教学运用于七年级下学期初中生物复习课中,选取云南财经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两个班进行实践研究。根据学生开学考(前测)成绩分析,3班和5班开学考成绩无显着性差异。随机选择5班作为实验班,采用教学软件的动态知识可视化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基于三个教学软件设计了教学案例,实施可视化教学,构建学生积极参与的复习课模式;3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作为对照班。研究从课堂表现、成绩分析、课后访谈三个维度评价初中生物知识可视化。研究表明该方法有利于学优生的培育和学困生的转化,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视觉解读能力,方案符合新课程理念,具有可行性。
二、在计算机上出试卷的图形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计算机上出试卷的图形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计算机软考操作题自动阅卷技术实现路径的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动阅卷评分设计思想 |
二、自动阅卷技术 |
(一)基于Office软件的阅卷技术 |
(二)其它类型的自动阅卷技术 |
1. 虚拟仿真技术 |
2. 全程跟踪评测技术 |
3. 基于文本文件的分析技术 |
4. 基于二进制文件的扫描技术 |
(三)几种自动阅卷技术的对比 |
三、自动阅卷评分流程 |
(一)形成电子试题 |
(二)考生作答 |
(三)自动阅卷 |
(四)编制试题 |
(五)制定评分标准 |
(六)试题入库 |
(七)机器训练 |
(八)考生作答 |
(九)阅卷过程 |
1. 打开考生作答文件 |
2. 读取阅卷参数 |
3. 元素属性取值 |
4. 参数对比 |
5. 关闭考生作答文件 |
(十)人工复核和机器学习 |
四、结束语 |
(3)基于机器学习的答题卡客观题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
2.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
2.1.1 图像二值化 |
2.1.2 图像去噪 |
2.1.3 形态学处理 |
2.1.4 倾斜校正 |
2.2 数字识别算法 |
2.2.1 模板匹配 |
2.2.2 支持向量机的数字识别 |
2.2.3 卷积神经网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答题卡客观题识别算法 |
3.1 客观题识别算法整体框架 |
3.2 图像倾斜校正 |
3.3 基于机器学习的填涂点定位算法 |
3.3.1 题号图像裁剪 |
3.3.2 数字识别 |
3.3.3 题号位置的确定 |
3.3.4 填涂点的精确定位 |
3.4 基于填涂点综合特征的填涂信息识别算法 |
3.4.1 K-means |
3.4.2 客观题识别算法 |
3.5 准考证号的识别 |
3.5.1 填涂型准考证号的识别 |
3.5.2 条形码类准考证号的识别 |
3.6 异常情况 |
3.7 算法性能评估 |
3.7.1 数据集 |
3.7.2 各部分算法性能评估 |
3.7.3 算法总体性能评估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答题卡客观题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系统功能需求 |
4.1.2 系统非功能需求 |
4.2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2.1 系统架构设计与实现 |
4.2.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试卷管理模块 |
4.3.2 客观题识别模块 |
4.3.3 成绩管理模块 |
4.4 系统功能测试 |
4.4.1 试卷管理模块测试 |
4.4.2 客观题识别模块测试 |
4.4.3 成绩管理模块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4)基于PISA的初中生数学素养测试的遗传算法组卷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PISA数学素养的概述 |
1.1.2 PISA数学素养的研究现状 |
1.1.3 自动组卷的研究现状 |
1.2 问题定位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研究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素养 |
2.1.2 数学素养 |
2.2 教育测量理论 |
2.3 数学素养测量的模型、框架与指标 |
第3章 组卷问题分析 |
3.1 组卷基本原则 |
3.2 考核内容 |
3.3 认知要求 |
3.4 试题属性参数 |
3.4.1 编号 |
3.4.2 试题类型 |
3.4.3 试题数量 |
3.4.4 分值 |
3.4.5 总分 |
3.4.6 答题时间 |
3.4.7 知识点 |
3.4.8 难度 |
3.5 组卷数学模型 |
第4章 组卷算法设计 |
4.1 常见组卷算法 |
4.1.1 随机抽取法 |
4.1.2 回溯试探法 |
4.1.3 蚁群算法 |
4.1.4 遗传算法 |
4.1.5 粒子群算法 |
4.1.6 各算法优缺点对比 |
4.2 遗传算法基本用语 |
4.3 遗传算法组卷 |
4.3.1 组卷的基本流程 |
4.3.2 染色体编码 |
4.3.3 初始化种群 |
4.3.4 适应度计算 |
4.3.5 遗传操作 |
4.3.6 适应度重计算与精英保留 |
4.3.7 算法终止条件 |
第5章 遗传算法组卷应用实例 |
5.1 测试卷的生成、选择与修订 |
5.1.1 理想难度值、权重系数与可接受最低适应度值的设定 |
5.1.2 测试卷的选择及修订 |
5.2 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 |
5.2.1 测试信度分析 |
5.2.2 测试数据分析 |
5.2.3 测试卷各题实际难度与预设难度对比 |
5.2.4 数学素养水平情况 |
5.3 数据分析结果 |
第6章 研究成果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初中生数学学习背景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测试成绩汇总 |
附录3:测试卷各题实际难度与预设难度对比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5)基于移动终端的中职《图形图像处理》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教学信息化改革的要求 |
2.中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
3.破解中职信息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教学困境的要求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文献评述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混合式教学 |
2.移动终端 |
3.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布鲁姆教育目标理论 |
3.教学交互理论 |
三、中职《图形图像处理》混合式教学调查分析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1.调查对象与目的 |
2.调查内容与实施 |
(二)问卷调查数据与分析 |
1.学生对《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看法 |
2.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支持条件 |
3.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认知 |
4.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偏好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1.中职《图形图像处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2.中职《图形图像处理》应用混合式教学必要性分析 |
3.中职《图形图像处理》应用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四、基于移动终端的中职《图形图像处理》混合式教学的设计 |
(一)混合式教学优势分析 |
1.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 |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
(二)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
1.教学前期分析 |
2.教学资源设计 |
3.教学活动设计 |
4.教学效果评价 |
五、基于移动终端的中职《图形图像处理》混合式教学实践 |
(一)实践目的 |
(二)实践对象与实践平台 |
1.实施对象 |
2.实践平台 |
(三)实践内容 |
(四)第一轮行动研究 |
1.前期分析 |
2.制定计划 |
3.实施行动 |
4.观察分析 |
5.问题反思 |
(五)第二轮行动研究 |
(六)第三轮行动研究 |
(七)实践结果分析 |
1.学生作品分析 |
2.学生积极性分析 |
3.综合成绩分析 |
4.小组合作分析 |
5.问卷调查分析 |
6.访谈结果分析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1.改善了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
2.提高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参与度 |
3.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4.丰富了线上教学资源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中职计算机专业《图形图像处理》混合式教学调查(学生卷) |
附录二: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教学实施情况调查(学生卷) |
附录三:《图形图像处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应用的调查(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图形图像处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应用的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虚拟仿真技术在皮革学科信息化教学中的初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历程 |
1.1.1 虚拟仿真技术简介 |
1.1.2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历程 |
1.1.3 虚拟现实技术的分类 |
1.2 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
1.2.1 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
1.2.2 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领域 |
1.2.3 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特征和优势 |
1.3 虚拟仿真技术在生产流程类实验项目中的应用 |
1.4 虚拟仿真技术在皮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第2章 皮革化学品生产虚拟仿真系统设计 |
2.1 皮革化学品生产虚拟仿真系统脚本设计 |
2.1.1 皮革化学品虚拟工厂设计 |
2.1.2 生产车间布置 |
2.1.3 工艺流程 |
2.1.4 主要生产设备 |
2.1.5 典型皮革化学品生产工艺 |
2.1.6 典型机械设备操作知识点 |
2.1.7 安全生产知识点 |
2.2 皮革化学品生产虚拟仿真系统软件设计 |
2.2.1 软件总体设计 |
2.2.2 皮革化学品生产虚拟仿真系统各项功能的实现 |
2.3 虚拟仿真在加脂剂生产实验教学中应用实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皮革物理机械性能测试虚拟仿真系统设计 |
3.1 皮革物理机械性能测试虚拟仿真系统脚本设计 |
3.1.1 皮革物理机械性能分析实验室布局 |
3.1.2 典型皮革性能分析的操作规程 |
3.1.3 知识点设计 |
3.2 皮革卫生性能分析虚拟仿真系统软件设计 |
3.2.1 软件功能 |
3.2.2 软件功能的实现 |
3.3 虚拟仿真在皮革理化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
3.3.1 皮革透气性测试 |
3.3.2 皮革动态防水实验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7)高三学生力学图像表征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课程标准对学生图像表征能力的重视 |
1.1.2 高考对图像问题的考查增加 |
1.1.3 图像表征有利于实现物理问题解决 |
1.1.4 图像表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
1.2 图像表征研究现状 |
1.2.1 物理问题表征研究现状 |
1.2.2 物理图像表征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
2.1 物理图像 |
2.1.1 物理图像界定 |
2.1.2 物理图像统计 |
2.2 物理图像表征 |
2.2.1 物理问题表征 |
2.2.2 物理图像表征 |
2.3 研究理论基础 |
2.3.1 信息加工理论 |
2.3.2 戴尔“经验之塔”理论 |
2.3.3 问题解决的表征态理论 |
3 力学图像表征过程分析 |
3.1 图像表征过程分析说明 |
3.2 图像表征过程阶段划分 |
3.2.1 知觉物理图像阶段 |
3.2.2 掌握和分析物理图像阶段 |
3.2.3 灵活运用物理图像阶段 |
3.3 学生图像表征典型案例分析 |
4 高三学生力学图像表征调查研究 |
4.1 测验调查 |
4.1.1 测验目的及对象 |
4.1.2 测验编制 |
4.1.3 测验实施 |
4.1.4 测验评价 |
4.2 测验调查分析 |
4.2.1 高三学生力学图像表征整体分析 |
4.2.2 高三学生力学图像表征过程分析 |
4.2.3 调查结论 |
4.3 教师访谈调查 |
4.3.1 访谈目的 |
4.3.2 访谈对象选取 |
4.3.3 访谈提纲设计 |
4.3.4 访谈结果分析 |
5 提高学生图像表征能力的教学建议 |
5.1 培养学生图像表征意识,根据情境选择恰当表征方式 |
5.2 深入挖掘图像物理意义,提高学生知觉图像能力 |
5.3 基于图像建构物理模型,提高学生掌握和分析图像能力 |
5.4 重视函数图像建构过程,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图像能力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调查结论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高三学生力学图像表征测验试卷 |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8)基于NOBOOK平台的高中化学虚拟实验教学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 |
二、当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引入虚拟实验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概况 |
一、国外虚拟实验及其应用研究概况 |
二、国内虚拟实验及其应用研究概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虚拟现实技术 |
二、虚拟实验 |
三、虚拟实验室 |
第二节 教育理论基础 |
一、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活动理论 |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
第三节 NOBOOK化学虚拟实验室介绍 |
一、NOBOOK化学虚拟实验室介绍 |
二、NOBOOK化学虚拟实验室功能简介 |
第三章 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数据整理与分析 |
一、学校硬件水平调查情况 |
二、教师方调查情况 |
三、学生方调查情况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小结 |
第四章 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实验内容的分析 |
第二节 虚拟实验的优势和局限性 |
第三节 虚拟实验应用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原则 |
一、科学性原则 |
二、辅助性原则 |
三、自主性原则 |
四、探究性原则 |
五、趣味性原则 |
第四节 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案例 |
一、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 |
二、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学设计 |
第五章 高中化学虚拟实验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
第一节 教学实践研究 |
一、教学环境与对象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步骤 |
第二节 虚拟实验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
一、前测成绩分析 |
二、过程性评价数据分析 |
三、实验报告填写质量对比分析 |
四、实验观察记录表情况对比分析 |
五、前后测问卷调查分析 |
六、后测成绩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反思 |
一、虚拟实验教学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
二、教学实践持续时间短、样本单一 |
三、自身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虚拟实验在化学实验中应用的可行性调查问卷(教师方) |
附录 B 虚拟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调查问卷 (学生方) |
附录 C 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 D 后测测试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Scratch软件的跨平台自动化调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自动化调试技术概述与研究现状 |
1.2.1 PLC在自动化中的研究现状 |
1.2.2 自动化调试研究现状 |
1.3 Scratch软件应用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调试系统需求分析与研究内容 |
2.1 引言 |
2.2 调试系统需求分析 |
2.3 Scratch开发优势 |
2.4 系统整体框架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调试模型建立 |
3.1 引言 |
3.2 物理对象在计算机中的表达 |
3.3 生产线模型行为分析 |
3.4 调试模型运行机制 |
3.5 Scratch中模型建立 |
3.5.1 背景与角色的创建 |
3.5.2 Scratch中脚本的编写 |
3.5.3 元器件库的建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调试系统外部通信的实现 |
4.1 引言 |
4.2 调试系统界面的设计 |
4.2.1 人机界面概述 |
4.2.2 界面设计原则 |
4.2.3 界面设计 |
4.3 PLC与调试系统的通信 |
4.3.1 西门子PLC数据读写 |
4.3.2 三菱PLC数据读写 |
4.4 模型与调试系统的通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动化上下料生产线调试 |
5.1 引言 |
5.2 生产线建模 |
5.3 控制程序设计 |
5.4 调试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调试系统人机交互界面部分程序 |
附录 B 工业元器件库建立部分程序 |
附录 C 调试系统与PLC通信部分程序 |
致谢 |
(10)初中生物复习课中知识点可视化表征及其课堂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生物课程标准的呼吁 |
1.1.2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1.1.3 生物学科地位的提升 |
1.1.4 复习课时间延长 |
1.2 选题意义 |
1.2.1 丰富教学资源和形式 |
1.2.2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
1.2.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知识可视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知识可视化研究现状 |
1.4 知识可视化在生物学中的运用 |
1.4.1 知识可视化在生物学中的运用情况 |
1.4.2 知识可视化在生物复习课中的运用情况 |
1.5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
1.6 研究路线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可视化 |
2.1.2 知识可视化 |
2.1.3 表征与知识表征 |
2.1.4 复习课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双重编码理论 |
2.2.2 可视化理论 |
2.2.3 脑科学理论 |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初中生物复习课的现状调查及存在问题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2 调查的对象 |
3.3 调查的分析 |
3.3.1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3.3.2 教师访谈调查分析 |
3.4 开学考成绩分析 |
3.5 初中生物复习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5.1 学生兴趣感不高 |
3.5.2 学生重视度不够 |
3.5.3 教师主导型为主 |
3.5.4 教学创新性不足 |
3.5.5 成绩差异度较大 |
第4章 生物教学软件介绍 |
4.1 生物教学软件基本情况及功能介绍 |
4.1.1 Human Body软件 |
4.1.2 人体探秘软件 |
4.1.3 Brainapse软件 |
4.2 生物教学软件课堂使用方法 |
第5章 研究的设计方案 |
5.1 研究对象及特点 |
5.2 研究目的 |
5.3 研究方法 |
5.3.1 文献法 |
5.3.2 调查法 |
5.3.3 实验法 |
5.3.4 行动研究法 |
5.4 研究工具 |
5.5 研究方案 |
5.5.1 实验流程 |
5.5.2 无关变量的控制 |
5.5.3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
第6章 基于教学软件的知识可视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
6.1 基于教学软件的知识可视化教学实施可行性分析 |
6.1.1 学习者分析 |
6.1.2 学习内容分析 |
6.1.3 成本分析 |
6.2 基于教学软件的知识可视化教学设计基本思路 |
6.2.1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设计 |
6.2.2 知识可视化教学片断案例 |
6.3 基于教学软件的知识可视化教学实例 |
6.3.1 基于人体探秘软件的知识可视化教学实例 |
6.3.2 基于Human Body软件的知识可视化教学案例 |
6.3.3 基于Brainapse软件的知识可视化教学案例 |
6.4 基于教学软件的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
6.4.1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
6.4.2 要以学生为中心 |
6.4.3 注重实用性 |
6.4.4 以教材为根本 |
6.5 基于教学软件的知识可视化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
6.5.1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 |
6.5.2 以学生为中心 |
6.5.3 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 |
6.5.4 与教师和学习者行为习惯相符 |
第7章 基于教学软件的知识可视化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
7.1 课堂表现分析 |
7.2 成绩分析 |
7.2.1 基于教学软件的知识可视化教学对成绩的影响 |
7.2.2 基于教学软件的知识可视化教学对不同阶段人数变化影响 |
7.3 课后调查分析 |
7.3.1 问卷制作及发放 |
7.3.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7.4 讨论与分析 |
7.4.1 生物知识获得的讨论与分析 |
7.4.2 学生能力提高的讨论与分析 |
7.4.3 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的讨论与分析 |
7.4.4 生物学习兴趣的讨论与分析 |
7.4.5 相同方向的讨论与分析 |
7.5 实验结果 |
第8章 结论与思考 |
8.1 结论 |
8.1.1 有利于学优生的培育和学困生的转化 |
8.1.2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
8.1.3 培养了学生的视觉解读能力 |
8.1.4 符合新课程理念,具有可行性 |
8.2 思考 |
8.3 不足之处 |
8.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初中生物复习课现状调查问卷表》 |
附录 B 2019—2020 学年下学期初一生物开学考 |
附录 C《关于基于教学软件的知识可视化教学应用于七年级下学期复习课中的问卷调查表》 |
附录 D 2019—2020 学年下学期初一生物期末考试 |
附录 E《消化与吸收》练习题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在计算机上出试卷的图形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计算机软考操作题自动阅卷技术实现路径的研究分析[J]. 蒋华锋,谢国技.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5)
- [2]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GIS设备可视化研究[D]. 秦路垚.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3]基于机器学习的答题卡客观题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程长青.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基于PISA的初中生数学素养测试的遗传算法组卷及其实践研究[D]. 张薇.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5]基于移动终端的中职《图形图像处理》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D]. 蓝莹.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6]虚拟仿真技术在皮革学科信息化教学中的初步探索[D]. 刘蕾.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7]高三学生力学图像表征调查研究[D]. 张佳颖.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8]基于NOBOOK平台的高中化学虚拟实验教学的探究[D]. 朱夏绯.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基于Scratch软件的跨平台自动化调试技术研究[D]. 刘钰. 东华大学, 2021(01)
- [10]初中生物复习课中知识点可视化表征及其课堂实践研究[D]. 王俊洁.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