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待不可实现的明天(论文文献综述)
查尔顿·佩特斯,余书华[1](2021)在《脱身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家着名医药科技公司创始人乔丹·帕里什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然而,看似成功的人生其实早已千疮百孔。乔丹觉得自己山穷水尽,心力交瘁的他只想着早日逃离现实。乔丹的心理医生罗森给了他一个电话号码,告诉他这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绝望的乔丹拨通了电话,随后被自称是"脱身策略公司"的人带走。这家公司专门帮助那些想要摆脱现有生活,在世界的另一处改头换面、重新生活的人。他们制造了乔丹遭遇车祸死亡的假象,乔丹的家人获得了一笔赔偿金,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是乔丹很快就后悔了,他不愿以这种狼狈的方式退出原来的生活。想念家人的他希望回归家庭,但脱身策略公司的人强行将乔丹送到日本,严格监视他的生活。乔丹无意中发现以前的同事兼好友亚历克斯与脱身策略公司有过联系。难道这一切都是圈套?
阿莹[2](2021)在《长安》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一谁也没想到,忽大年居然在绝密工程竣工典礼前醒过来了。这家偎缩在城墙脚下的医院,从昨晚月上树梢就不停地拥来了一拨又一拨人,先是市上的头头脑脑坐着吉普疯了般冲进小院,低呼高叫,抓紧抢救,不惜代价也要让总指挥睁开眼睛,这人看着脑瓜子灵光,还吹嘘从枪林弹雨里闯过来的,咋就没点防范意识呢?后有工程上大大小小的人物,衣襟上还溅着米粒菜渣就骑着自行车赶来窥望,却一个个盯着白惨惨的窗口一筹莫展,嘴里只会嘟囔咋回事呀?似乎满院人脸上都挂着焦灼,心里都期望总指挥能从病房走出来,能在已经矗起的炮弹厂房前亮起胶东大葱味的嗓音。
娄佳阳[3](2021)在《泰国长篇小说《时间》翻译实践及翻译报告》文中提出本论文为泰语笔译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由翻译实践和翻译报告两部分组成。翻译文本节选自泰国着名作家查·高吉迪的长篇小说《时间》,该小说在体裁上大胆试验,在小说中糅合小说、电影剧本、话剧剧本三种文体,颠覆小说的传统边界,是一种极具先锋性和试验性的小说创作方式。小说于1994年获得东盟文学奖,查·高吉迪也因此成为泰国首位两度获得东盟文学奖的作家。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天中一群老人在老年福利院里发生的故事,以电影导演“我”去观看一部“年度最无聊的话剧”为起始,根据话剧舞台上的时钟呈现的时间,轮换用小说、电影剧本、话剧剧本三种形式将一天中发生在不同老人身上的故事娓娓道来。结合文本特点,笔者采用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本次翻译实践。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要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使目的语读者对译文文本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源语文本的反应相似。笔者结合奈达(1)达意(2)传神(3)行文自然晓畅(4)读者反应相似这四个要求,从词汇、句法、篇章、文体这个四个层面来分析和处理译文。本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所选文本的背景、意义、作者简介、翻译目的以及人物介绍与翻译章节选取;第二章是译文与原文文本的对照;第三章介绍了功能对等理论的相关内容以及功能对等理论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第四章结合功能对等理论的思想,从词汇、句法、篇章、文体四个层面分析探讨文本具体的翻译策略:词汇层面主要讨论人名称谓、语气词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思路与方法,句法层面介绍了三种最常用的句法结构调整技巧,篇章层面是从上下文、情景、文化三种语境考虑具体内容的译法,文体层面则是从小说、电影剧本、话剧剧本各自的特性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第五章结语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收获与体会进行总结,并提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方向。笔者希望通过翻译查·高吉迪的长篇小说《时间》,填补20世纪90年代东盟文学奖小说译介的空缺,并借此机会向中国读者介绍泰国的先锋文学作品,为中泰文学的研究与交流奉献一份绵薄之力。
冯佳玲[4](2021)在《泰国留学生汉语易混淆词“大概、也许”及“期待、等待”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泰国国内掀起“全民汉语热”的浪潮,汉语教学成了中泰两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易混淆词作为汉语学习难点,泰国汉语留学生在易混淆词的使用上容易发生偏误现象。笔者选取HSK大纲中的30组易混淆词,对泰国留学生进行考查发现“期待、等待”以及“大概、也许”这两组易混淆词的错误率高达49.09%、54.55%。因此笔者针对泰国留学生这两组易混淆词的习得偏误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将汉语易混淆词“期待、等待”及“大概、也许”与泰语易混淆词“(大概)、(也许)”及“(期待)、(等待)”进行对比辨析,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泰国留学生混淆词“期待、等待”以及“大概、也许”的习得情况进行调查,在问卷回收分析后,发现泰国留学生在这两组易混淆词的语义、句法、语用等类型上都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偏误。通过对偏误原因的分析,总结出泰国留学生在这两组易混淆词上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有:教材的原因、教师教学方法的原因、学生学习上的重视程度低、汉语易混淆词辨别难度大以及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等造成的。为了提高泰国留学生在易混淆词“期待、等待”以及“大概、也许”上的习得效果,本文分别对这两组词在教学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如:易混淆词“期待、等待”的教学建议有抓住关键字教学、感情色彩上加以区分、汉泰对比教学以及设计多样化的习题。混淆词“大概、也许”的教学建议有从结果的确信度上进行辨析教学、从语用倾向上进行辨析教学以及从猜测依据上进行辨析教学。
衣向东[5](2021)在《身份 长篇小说》文中指出第一章初秋的风挟着绵密的雨丝,弥漫了香港域多利监狱的一处天井。天井外的一堵高墙下,并排站立着七个人,都是五花大绑,伤痕累累。最末端,是一位学生模样的青年女子,穿一身灰色布裙,脸上挂着悲伤。这悲戚的表情让她清秀、美丽的脸庞更加生动。她稍稍探出身子,歪着头,打量着排头那边一个魁梧的男人,看得很专注。魁梧的男人也在看她,同样满眼的渴望。
汤姆·亨特,谭敏,陶涛,赵丽珠[6](2020)在《杀手的抉择》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那是他人生中最糟糕的一个电话。接到电话20分钟后,加里·福斯特驾驶着丰田卡罗拉驶入麦卡恩医疗中心的停车场,然后循着指示牌在急诊室外的一个车位上停下。停车时,由于刹车踩得太猛,他身上的安全带险些锁死。熄了火,加里猛地推开车门,冲向急诊室。
帕姆·杰诺芙,鞠薇[7](2020)在《在巴黎失踪的女孩》文中研究指明在战争时期,真相是如此可贵,需要用谎言来护卫。——温斯顿·丘吉尔第一章格雷丝1946年,纽约要不是犯了人生中第二个严重错误,格雷丝·希利永远不会发现那个手提箱。周二上午9点20分,格雷丝原本应该乘坐开往市中心的早班巴士,从"地狱厨房"街区的出租屋前往她工作的下东区办公室。她是在去上班的路上,但不是从那个称为"家"的方向过来,而是匆匆穿行在麦迪逊大街,边走边将头发绾成发髻。尽管天气寒冷,她还是迅速脱掉外套,扯下里面的薄荷绿开衫。她不想让弗朗基注意到她穿着和昨天一样的衣服,从而怀疑她昨晚根本没有回家。
刘冬雪[8](2020)在《销售洽谈类拒绝话语互动研究》文中提出“言语是行为的影子。”(Η ομιλ?α ε?ναι η σκι? τη? δρ?ση?”)——德谟克利特汉语拒绝语是一种常用的交际语言,是指说话人对交际对象的邀请、请求、建议、提供等行为表达不接受意图的言语行为。人们常常把拒绝语看成是一种令人不舒服的、挫伤他人面子的言语行为。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拒绝话语成为一种艺术,成为增进人们情感的一种手段。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当人们提出的具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即拒绝常常造成伤害。在销售洽谈过程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可能直接导致双方交易的失败,即拒绝常常导致失败。由此可见,以往的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常常是以伤害他人、影响双方关系为代价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地剖析。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商务往来日益频繁,面对这种情况,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商务谈判,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买卖话语活动,都离不开拒绝话语的表达。我们首先在第三章中提出了言语理论三重性及三重关系的错位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划分了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不同类型,并发现不同的类型均显示出言语理解错位的问题。通过真实的话语描写,展现出销售洽谈言语行为的主要特点。强调在拒绝言语行为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策略的使用,从表层形式策略和深层语用策略这两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表达方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销售洽谈过程中买卖双方的拒绝言语行为,即买卖双方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不接受”类言语行为。本文的研究语料来自于笔者自建的“销售洽谈话语语料库”,语料收集范围涉及汽车销售行业、旅游服务行业以及财产保险行业。本文共分为七章,各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具体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同时,介绍了本研究所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及语料的收集和整理情况,最后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做出说明。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回顾了国内外拒绝言语行为研究以及商业洽谈话语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梳理与评价。第三章到第七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销售洽谈言语理论界说。本章谈论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销售言语理论的基本问题。从言语理论三重性、销售言语中的等级问题、销售言语中的节奏问题以及销售言语中的目的问题这四个方面逐一进行阐述。第四章,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界定和分类。我们对销售洽谈言语行为的含义、基本特征和语言特点展开分析。之后对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内涵,拒绝言语行为与否定的关系,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展开分析。将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从总体上划分为直接拒绝言语行为和间接拒绝言语行为这两大类,根据拒绝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强拒绝和弱拒绝,根据拒绝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诚意拒绝和虚假拒绝。第五章,销售洽谈类互动话语分析原则。通过对买卖双方目的的识别以及销售洽谈过程中话语主体目的实现结构的分析,强调了在话语分析中应当关注话语实现的目的原则。其次,通过对销售洽谈话语整体和局部结构的分析,强调了注重过程分析的原则,并提出销售洽谈的三阶段,即开局准备阶段、中场博弈阶段和终局协议阶段。最后,通过对销售洽谈过程中主要参与人具体情况的分析,提出应当重视参与人分析的原则。第六章,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话语实施的类别。具体分析了请求与拒绝、建议与拒绝、提供与拒绝、诱导与拒绝、邀请与拒绝、答谢与拒绝这六种类型的实现方式。第七章,销售洽谈拒绝言语使用的策略。从表层形式策略和深层语用策略这两个角度分析了在销售洽谈过程中应当如何具体实施拒绝言语行为。第八章,结语。总结出本研究的主要成果,指出了研究中的创新之处与不足,明确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提高本研究成果的层次,使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更大地提升。
卢姝杰[9](2020)在《对外汉语新手教师课堂话语形成性评测优化研究 ——以广西大学汉硕赴泰实习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师课堂话语中的即时形成性评测是一种短期的形成性评测,发生在教与学的瞬间,具有积极的促学作用,同时具有动态性、即时性和以话语为载体等特点。但目前关于对外汉语教师形成性评测话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面对真实课堂环境,针对新手对外汉语教师形成性评测实施状况和优化设计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在综合教师课堂话语研究、形成性评测研究及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上,立足于一线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收集新手教师课堂话语,采用课堂观察、录像转写以及语料分析的方式对广西大学文学院20位赴泰汉硕实习生课堂即时形成性评测的实施状况进行研究。将静态分析与动态描述结合起来,总结其进行即时形成性评测时的特点,并通过对比探索其中的规律性问题。深入研究对外汉语新手教师进行即时形成性评测时,如何建立有效联接测评各环节的内部机制,寻找到具有明显促学作用的结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手教师基本具备评测意识,但在进行评测时还存在很多问题。在评测类型的选择上,新手教师偏向于选择单一的一般性提问,且各个评测类型的选择分布极不均衡。评测话语内部对于学习目标层级把握不清,而且做不到对学生的反映进行动态性的调整。评测话语不够规范,与学生话语之间存在信息差。在评测时机上,对于以何种评测方式在何时进行提问和反馈难以选择。在学生情感上还存在个别新手教师无力调节与学生的情感氛围、掌控课堂秩序的状况。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将帮助新手教师从形成性评测的主、客体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到能够帮助新手教师进行形成性评测的优化设计,提出相关教学建议,希望能对新手教师实施形成性评测能具有参考意义和推动作用。
李言实[10](2019)在《永恒的等待:贝克特戏剧在中国》文中提出塞缪尔·贝克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以其“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而获得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贝克特在人物形象、语言使用、戏剧结构、叙事风格等方面实现了独特的创新,颠覆了西方戏剧传统,推动了西方戏剧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成为世界戏剧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本文以“贝克特戏剧在中国”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的接受研究和影响研究为基本方法,结合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文本细读等方法,对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等接受状况以及对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影响进行总体梳理和系统分析。这些章节构成一个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贝克特在中国的接受首先从译介开始,通过对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进行历时考察和研究,发现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经历了从拒斥到谨慎接受再到全面接受的过程;翻译是译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出某一特定社会历史语境的内在需求,本文以《等待戈多》为个案分析,阐明“以文本为导向的翻译”和“以舞台为导向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接受者和阐释者的的主体作用,并分析翻译过程所展现的两种文学的认同与拒斥、理解与误读。唯有在译介的基础上,中国的研究者才能开展对贝克特的研究,因此对贝克特戏剧的研究是接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历时、共时两个角度对中国的贝克特戏剧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详细分析,全面回顾、总结、反思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体现了处于某一社会思潮中研究者对异质文化的个体判断。戏剧的最终完成是在舞台上,因此演出成为戏剧接受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表现了导演对原剧作的理解和对所处时代的思考。通过大量一手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本文对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演出进行分析,旨在研究贝克特戏剧在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不同的导演手法和不同的受众所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质和表现形式。接受和影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贝克特戏剧对中国的影响,最终会在中国本土剧作家或导演的作品中得以体现。通过剧作家访谈、文本细读等方法,本文发现,在荒诞观的形成、等待主题、语言消解等方面,贝克特戏剧对中国当代戏剧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在此过程中,中国接受主体发挥主体作用,使得接受和影响产生变异,变异后的内容融入中国戏剧创作中,使得中国本土创作呈现出与原来不同的风貌,可以与世界戏剧进行对话。最后对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进行总结,认为贝克特在中国经历了从政治性批判到批判性接受再到全面接受的过程,贝克特最终以其独特的戏剧观念和创作手法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戏剧的创作,为中国当代戏剧创作提供了艺术与美学意义上的助力和借鉴,不断推进中国当代戏剧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汇入世界戏剧发展的洪流。
二、等待不可实现的明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等待不可实现的明天(论文提纲范文)
(2)长安(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第二章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三十三 |
三十四 |
三十五 |
三十六 |
三十七 |
第三章 |
三十八 |
三十九 |
四十 |
四十一 |
四十二 |
四十三 |
四十四 |
四十五 |
四十六 |
四十七 |
四十八 |
四十九 |
五十 |
五十一 |
五十二 |
五十三 |
五十四 |
五十五 |
(3)泰国长篇小说《时间》翻译实践及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一章 导言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作者简介 |
三、翻译目的 |
四、人物介绍与翻译章节选取 |
第二章 文本对照 |
一、译文 |
二、原文 |
第三章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
3.1 功能对等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3.2 最高功能对等和最低功能对等 |
3.3 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意义 |
第四章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 |
一、词汇层面功能对等 |
1. 人名、称谓翻译 |
2. 感叹词翻译 |
3. 文化负载词翻译 |
二、句法层面功能对等 |
1. 句子类型对等 |
2. 句法结构调整 |
2.1 语序调整 |
2.2 删补性调整 |
2.3 句子拆分调整 |
三、篇章层面功能对等 |
1 上下文语境 |
2. 情景语境 |
3. 文化语境 |
四、文体层面功能对等 |
1. 小说 |
1.1 修辞 |
1.2 人物塑造 |
2. 电影剧本 |
2.1 电影的画面感 |
2.2 电影专业术语 |
3. 话剧剧本 |
3.1 话剧剧本的无注性 |
3.2 话剧剧本语言的通俗性 |
第五章 总结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泰国留学生汉语易混淆词“大概、也许”及“期待、等待”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C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理论综述及研究现状 |
2.1 易混淆词的概念 |
2.2 基础理论 |
2.2.1 对比分析理论 |
2.2.2 偏误分析理论 |
2.2.3 中介语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关于易混淆词的研究现状综述 |
2.3.2 关于偏误分析的研究现状综述 |
2.3.3 关于“大概、也许;期待、等待”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三章 汉泰易混淆词“大概、也许”对比研究 |
3.1 汉语易混淆词“大概、也许”的相同点 |
3.2 汉语易混淆词“大概、也许”的不同点 |
3.2.1 语义方面 |
3.2.2 语用方面 |
3.2.3 语法方面 |
3.3 泰语易混淆词“ (大概)、 (也许)”的相同点 |
3.4 泰语易混淆词“ (大概)、 (也许)”的不同点 |
3.4.1 语义方面 |
3.4.2 语用方面 |
3.4.3 语法方面 |
3.5 汉泰语易混淆词“大概、也许”的对比分析 |
3.5.1 相同点 |
3.5.2 不同点 |
第四章 汉泰易混淆词“期待、等待”对比研究 |
4.1 汉语易混淆词“期待、等待”的相同点 |
4.2 汉语易混淆词“期待、等待”的不同点 |
4.2.1 语义方面 |
4.2.2 语用方面 |
4.2.3 语法方面 |
4.3 泰语易混淆词“ (期待)、 (等待)”的相同点 |
4.4 泰语易混淆词“ (期待)、 (等待)”的不同点 |
4.4.1 语义方面 |
4.4.2 语用方面 |
4.4.3 语法方面 |
4.5 汉泰语易混淆词“期待”和“等待”的对比分析 |
4.5.1 相同点 |
4.5.2 不同点 |
第五章 泰国留学生“大概、也许”及“期待、等待”习得偏误分析 |
5.1 调查问卷设计 |
5.1.1 调查对象 |
5.1.2 调查内容设计 |
5.1.3 调查过程 |
5.2 问卷回收情况 |
5.3 泰国留学生汉语易混淆词偏误分析 |
5.3.1 选择题部分 |
5.3.2 排序题部分 |
5.3.3 判断题部分 |
5.3.4 造句题部分 |
5.4 泰国留学生汉语易混淆词偏误的类型 |
5.4.1 语义上的偏误 |
5.4.2 语法上的偏误 |
5.4.3 语用上的偏误 |
5.5 泰国留学生汉语易混淆词偏误的原因分析 |
5.5.1 教材的原因 |
5.5.2 汉语本身的原因 |
5.5.3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第六章 “期待、等待”及“大概、也许”的教学建议 |
6.1 “期待、等待”的教学建议 |
6.1.1 抓住关键字教学 |
6.1.2 感情色彩上加以区分 |
6.1.3 汉泰对比教学 |
6.1.4 设计多样化的习题 |
6.2 “大概、也许”的教学建议 |
6.2.1 从结果的确信度上进行辨析教学 |
6.2.2 从语用倾向上进行辨析教学 |
6.2.3 从猜测依据上进行辨析教学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问卷调查(一) |
附录二:调查问卷(二) |
(5)身份 长篇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第二十三章 |
第二十四章 |
后记 |
(6)杀手的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第二十三章 |
第二十四章 |
第二十五章 |
第二十六章 |
第二十七章 |
第二十八章 |
第二十九章 |
第三十章 |
第三十一章 |
第三十二章 |
第三十三章 |
第三十四章 |
第三十五章 |
(7)在巴黎失踪的女孩(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格雷丝 |
第二章埃莉诺 |
第三章玛丽 |
第四章格雷丝 |
第五章玛丽 |
第六章埃莉诺 |
第七章玛丽 |
第八章格雷丝 |
第九章玛丽 |
第十章格雷丝 |
第十一章玛丽 |
第十二章格雷丝 |
第十三章埃莉诺 |
第十四章玛丽 |
第十五章格雷丝 |
第十六章埃莉诺 |
第十七章玛丽 |
第十八章埃莉诺 |
第十九章玛丽 |
第二十章格雷丝 |
第二十一章玛丽 |
第二十二章埃莉诺 |
第二十三章格雷丝 |
第二十四章埃莉诺 |
第二十五章埃莉诺 |
第二十六章玛丽 |
第二十七章埃莉诺 |
第二十八章埃莉诺 |
第二十九章格雷丝 |
第三十章埃莉诺 |
第三十一章格雷丝 |
第三十二章格雷丝 |
(8)销售洽谈类拒绝话语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语料说明 |
一、研究对象 |
二、语料的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理论分析法 |
二、社会观察实录法 |
三、数据统计分析法 |
第五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六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综述 |
一、国内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综述 |
二、国外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国内外商业洽谈话语研究综述 |
一、国内商业洽谈话语研究 |
二、国外商业洽谈话语研究 |
第三节 从国内外研究中得出的结论 |
第三章 销售洽谈言语理论界说 |
第一节 言语理论三重性问题 |
一、传递信息 |
二、传递情感 |
三、传递人文关怀 |
四、三重关系的错位问题 |
第二节 销售言语中的等级问题 |
一、控制与反控制 |
二、主动与被动 |
三、二者间的辩证关系 |
第三节 销售言语中的节奏问题 |
一、快与慢 |
二、轻与重 |
三、虚与实 |
四、二者间的辩证关系 |
第四节 销售言语中的目的问题 |
一、买卖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
二、买卖双方的现实目的达成 |
三、买卖双方的心理目的实现 |
第四章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界定和分类 |
第一节 销售洽谈言语行为概述 |
一、销售洽谈言语行为的含义 |
二、销售洽谈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概述 |
一、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内涵 |
二、拒绝言语行为与否定 |
三、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分类 |
一、直接拒绝言语行为 |
二、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
第五章 销售洽谈类互动话语分析原则 |
第一节 关注话语实现的目的原则 |
一、确认话语主体的目的 |
二、重视目的结构的特点 |
第二节 注重过程分析原则 |
一、销售洽谈话语整体结构分析 |
二、销售洽谈话语局部结构分析 |
第三节 重视参与人分析原则 |
一、参与人的互动关系 |
二、参与人的相对地位 |
三、参与人的性别 |
四、参与人的年龄 |
第六章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话语实施的类别 |
第一节 请求与拒绝 |
一、直接拒绝 |
二、间接拒绝 |
第二节 建议与拒绝 |
一、直接拒绝 |
二、间接拒绝 |
第三节 提供与拒绝 |
一、直接拒绝 |
二、间接拒绝 |
第四节 诱导与拒绝 |
一、直接拒绝 |
二、间接拒绝 |
第五节 邀请与拒绝 |
一、直接拒绝 |
二、间接拒绝 |
第六节 答谢与拒绝 |
第七章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使用的策略 |
第一节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表层形式策略 |
一、表层形式策略 |
二、表层形式策略的表达方式 |
第二节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深层语用策略 |
一、深层语用策略 |
二、深层语用策略的表达方式 |
第八章 结语 |
一、主要研究成果 |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局限 |
(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本研究的局限 |
三、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销售场景实录 |
后记 |
(9)对外汉语新手教师课堂话语形成性评测优化研究 ——以广西大学汉硕赴泰实习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意义及目的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1.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1.1 理论基础 |
1.1.1 形成性评测相关概念界定 |
1.1.2 对外汉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 |
1.1.3 对外汉语教师发展研究 |
1.2 教师课堂话语在即时形成性评测研究现状 |
1.2.1 评估事件的界定与识别研究 |
1.2.2 课堂话语中的形成性评测研究 |
1.2.3 有效的评测话语的结构机制研究 |
1.2.4 形成性评测各环节的联系研究 |
1.3 语料转写和规则 |
2.新手汉语教师课堂形成性评测话语分类及其统计 |
2.1 评测话语的总量及使用比例 |
2.2 新手教师评测话语使用类型 |
2.2.1 即时形成性评测分类 |
2.2.2 新手教师评测话语分类型统计 |
2.3 小结 |
3.新手汉语教师课堂形成性评测话语的评价与分析 |
3.1 新手教师评测话语分析 |
3.1.1 话语中的评测意识 |
3.1.2 话语中的目标意识 |
3.1.3 话语的动态性 |
3.2 评测话语规范性 |
3.3 评测时机适时性 |
3.3.1 提问是否适时 |
3.3.2 反馈是否适时 |
3.4 评测方式合理性 |
3.4.1 提问方式 |
3.4.1.1 提问类型 |
3.4.1.2 等待时间 |
3.4.2 反馈方式 |
3.4.2.1 正反馈 |
3.4.2.2 负反馈 |
3.5 评测情感积极性 |
3.6 小结 |
4.新手教师进行即时形成性评测的教学建议 |
4.1 作为评测主体 |
4.1.1 增强专业修养、强化基础知识 |
4.1.2 课前进行详细的教学大纲及教案设计 |
4.1.3 尽量掌握当地语言,了解当地语言思维 |
4.1.4 注重自我反思和外部反馈 |
4.2 面对评测对象 |
4.2.1 了解学生汉语水平和汉语学习能力 |
4.2.2 关注学生心理及情感变化 |
4.2.3 及时明确学生需求 |
4.3 评测设计策略 |
4.3.1 注意评测预设和生成相结合 |
4.3.2 综合选用评测方式 |
4.3.3 关注评测过程的情感性 |
4.3.4 恰当把握评测时机 |
4.4 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及师资培养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实录视频转写材料 |
致谢 |
(10)永恒的等待:贝克特戏剧在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价值和意义 |
四、研究内容及重点难点 |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作为剧作家的贝克特 |
第一节 贝克特:从小说家到剧作家 |
一、从小说到戏剧 |
二、贝克特的戏剧创作 |
第二节 贝克特的继承与创新 |
一、贝克特对传统的继承 |
二、贝克特对西方戏剧的创新 |
三、贝克特对西方戏剧的影响 |
第二章 贝克特戏剧的中国译介 |
第一节 贝克特戏剧的中国译介历程 |
一、1962—1999:初始期 |
二、2000—2015:发展期 |
三、2016年之后:鼎盛期 |
第二节 贝克特戏剧的中国翻译研究——以《等待戈多》为个案 |
一、关于戏剧翻译的若干理论问题 |
二、学者型翻译:异化翻译策略 |
三、导演型翻译:归化翻译策略 |
四、贝克特其他戏剧的翻译 |
第三章 贝克特戏剧的中国研究 |
第一节 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历时研究 |
一、文革之前:政治挂帅,思想批判 |
二、1978—1999:改革开放,二元接受 |
三、2000—2019:纷繁时代,研究多元 |
第二节 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共时研究 |
一、贝克特研究分析 |
二、贝克特戏剧研究分析 |
第三节 中国贝克特戏剧研究反思 |
一、研究范围有待拓展 |
二、研究视角与方法有待丰富 |
第四章 贝克特戏剧的中国演出 |
第一节 《等待戈多》在中国的演出 |
一、狂躁的颠覆和反抗:孟京辉《等待戈多》 |
二、主题的拼贴转化:林兆华《三姐妹·等待戈多》 |
三、被同性别化和物化的女性身体:任鸣《等待戈多》 |
四、身体政治的隐喻抗争:罗巍《等待·戈多》 |
五、跨文化戏曲实验:吴兴国《等待果陀》 |
六、小结 |
第二节 贝克特其它戏剧在中国的演出 |
一、真实的荒诞: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终局》 |
二、具象化的身体:中央戏剧学院贝克特短剧 |
三、荒漠上的中国色彩:国家话剧院《美好的日子》 |
四、小结 |
第三节 国外剧团在中国演出的贝克特戏剧 |
一、喜剧效果:爱尔兰盖特剧团《等待戈多》 |
二、悲剧意蕴:法国利摩日剧团《等待戈多》 |
三、视觉戏剧:美国威尔逊《克拉普最后的碟带》 |
四、小结 |
第五章 贝克特戏剧的中国影响 |
第一节 贝克特对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影响 |
一、贝克特与中国当代戏剧“荒诞观”的形成 |
二、贝克特与中国当代戏剧的“等待主题” |
三、贝克特与中国当代戏剧的语言 |
第二节 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变异学思考 |
一、聚焦单一《等待戈多》 |
二、戏剧创新,误读荒诞 |
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
四、接纳变异,走向世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贝克特生平创作年表 |
附录B: 贝克特戏剧中国演出年表 |
附录C: 贝克特戏剧作品中译资料年表 |
附录D: 贝克特戏剧相关采访录 |
(一) 田本相教授访谈 |
(二) 吴兴国采访录 |
(三) 张献访谈 |
(四) 冯远征访谈 |
(五) 喻荣军访谈 |
(六) 萨拉·简·斯凯弗导演访谈 |
(七) 朱迪·海格特·拉维特谈如何理解贝克特 |
(八) 罗伯特·威尔逊谈制作《克拉普最后的碟带》 |
附录E: 国外学习总结报告 |
(一) 2016“贝克特的残余”会议及“贝克特暑期学校”学习报告 |
(二) 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访学总结报告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等待不可实现的明天(论文参考文献)
- [1]脱身策略[J]. 查尔顿·佩特斯,余书华. 译林, 2021(05)
- [2]长安[J]. 阿莹.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3)
- [3]泰国长篇小说《时间》翻译实践及翻译报告[D]. 娄佳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泰国留学生汉语易混淆词“大概、也许”及“期待、等待”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D]. 冯佳玲.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5]身份 长篇小说[J]. 衣向东. 红豆, 2021(05)
- [6]杀手的抉择[J]. 汤姆·亨特,谭敏,陶涛,赵丽珠. 译林, 2020(06)
- [7]在巴黎失踪的女孩[J]. 帕姆·杰诺芙,鞠薇. 译林, 2020(04)
- [8]销售洽谈类拒绝话语互动研究[D]. 刘冬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对外汉语新手教师课堂话语形成性评测优化研究 ——以广西大学汉硕赴泰实习生为例[D]. 卢姝杰. 广西大学, 2020(07)
- [10]永恒的等待:贝克特戏剧在中国[D]. 李言实.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