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松松垮垮”出人才(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旭[1](2021)在《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历史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党建,组织为先。一部百年党建史就是一部党的组织路线的演进史。作为党的建设和党事业发展的生命线,组织路线是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理论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而形成的内涵丰富、品格独立、特点鲜明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理论。纵观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历史演进,它主要经历了开始创建、曲折发展、恢复发展、新发展四个阶段,不仅实现了党的组织路线的确立与重新确立,更形成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这一伟大理论成果,为构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布局,促进党的组织建设和组织工作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不断跃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准确、客观、真实地认识这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理论创新史、艰苦奋斗史、自身建设史,自然成为党的组织路线历史演进研究的应有之义。研究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历史演进,首先要弄清党的组织路线是什么的问题。党的组织路线既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具有客观性、阶段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特征,又是一个复合概念和系统概念,包含诸多要素。因此,对党的组织路线的构成要素进行全方位解读是研究党的组织路线的基础理论前提,也是研究党的组织路线历史演进问题的逻辑起点。从基本构成上看,党的组织路线包含五重要素,分别为党员、党的干部、严密的组织体系、民主集中制原则以及人才和知识分子。要厘清这些构成要素,必须立足百年演进这一基点,从历史维度、内容维度、创新维度、价值维度和世界维度廓清党的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这是研究党的组织路线历史演进的客观要求,是建构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路线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较早地提出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成为独立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发挥党员干部和专门人才优势,强调党的纪律和民主原则对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工作的基本保障作用。列宁创造性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路线问题,并在实践中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是有组织的先锋队,它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必须实行严格的“铁的纪律”、坚持把党员干部和专门人才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工作的“第一资源”,充分体现出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相关论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将党的组织路线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开始对党的组织路线的初步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创造性地运用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理论的基本观点,按照革命与实践的现实需要,既在理论上实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路线理论的中国化,又在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一条包括组织体系、组织原则、组织纪律、党员标准、干部队伍建设在内的组织路线,创造出党的组织工作发展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组织路线进入了曲折发展期,这一极其复杂的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三次转变:第一次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作为执政党对组织路线的初步探索。其路向沿着干部队伍建设、组织体系建设、党员标准的确立、完善与健全组织原则与组织纪律这样一条逻辑路径延伸,使党的组织路线为党的组织建设和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第二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组织路线的独特探索。党的组织机构和基层组织、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员干部与知识分子队伍的深相结合,都对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对组织路线的曲折探索。由于受到“文革”影响,党的组织路线偏离正确的轨道,面临组织机构建设陷于停滞、民主集中制原则“从肯定走向否定”、党员干部队伍遭遇“选择性失误”的被动局面。由此证明,党的组织路线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在组织建设的曲折发展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基本路线,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实践价值。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坚持廓清思想迷雾,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在伟大历史转折中实现了党的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通过对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历史任务的研判,使党的组织路线进入发展新阶段,这使党的组织路线的一些重要内容,如思想路线、政治路线与组织路线的关系,组织体系的锻造锤炼,党员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在逻辑演进等在演绎发展中进一步成为提升党的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政治领导力的重要法宝。进入新时代,在社会环境、党内考验、思想观念以及国际趋势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下,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作为一个全新命题被首次提出。科学解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命题可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新的理论阐释、新的实践路径和新的品质特征三方面。理论层面之“新”涵括在提出过程、理论意蕴和主要目标当中,实践层面之“新”体现在科学把握“四对关系”、组织体系建设和干部、党员、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上,品质特征层面之“新”体现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所具备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品质。总之,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始终高度重视对组织路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呈现出党的组织路线基本理论形态的显着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指导思想的引领、阶段性历史任务和组织制度层面的理论认知。同时,党的组织路线的历史演进涵括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统一、立足理论与顺应时代相统一、组织原则与组织纪律相统一、组织体系与关键群体相统一四条基本经验,它们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奠定了重要组织基础。
薛法根[2](2015)在《教育的名字叫“智慧”》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在先哲的字典里,她的名字就叫"智慧"。教育,以他人的智慧激发本人内在的智慧潜能,使人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由此,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生命的智慧,而不能只关注知识、技能,甚至眼中只有分数。因为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技能也不等于智慧,我们的教育有的是作业、训练、考试,缺少的恰恰是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还有什么比品尝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我们需要智慧,也始终在找寻智慧,但智慧究竟在哪儿呢?曾经
顾明远[3](2014)在《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文中认为近年来,教育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之一,有些人似乎对中国教育的信心正在逐步丧失。事实上,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影响教育改革的因素很多,如社会文化、制度设计、市场利益推动等,就教育论教育无法回答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的困惑。因此,推动素质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当然,教育内部也需要改革,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亟须改革,教师质量也亟待提升。本文倡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是作者本人的教育信条,也是作者对走出中国教育困境的回答。
铁流,徐锦庚[4](2012)在《中国民办教育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子苦涩的辉煌很多人还记得那个场面。1996年5月18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委员大会。这是20世纪中国民办高校的一次盛会。400多所民办高校齐聚一堂,场面宏大而热烈。翻出当年的合影,你也许能感受到这次大会的规模,并从中看到中国民办教育的希望。到了2002年,也就是这次会议后的第6个年头,短短几年的时间,当年的400多所民办高校,一路走过来,最后仅剩下40余所。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现更名为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院长曹勇安,就是当年这张照片中的一
张小平[5](2012)在《种树与家教》文中研究指明唐人柳宗元写过一篇发人深省的散文,名叫《种树郭橐驼传》。文中说,"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别人种树不如他,又看不出奥妙,只好诚心讨教,郭橐驼并不保守,直言道:"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那么,什么才是树的本性呢?"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本性栽种,从而保护了树木的生机,促进了树木的生长,因而收到了"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育人如种树,郭氏的种树之道给现代家庭教育以启示。
李奇[6](2011)在《松松垮垮出人才》文中研究表明上个世纪50年代,上海有个中学校长张炎林说过一句话,叫"松松垮垮出人才",松松垮垮,在这里不是指无组织无纪律,而是指学生要有充分的可支配的时间,要有"自由"。因为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简单的时
张明晶[7](2011)在《陈钟梁语文教育思想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钟梁,一位朴实而又坚定的课堂坚守者,执着的语文热爱者。51年的教师路,他的教育理念和近半个世纪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研究,为中国的语文教育抹上了浓重的一笔。作为中国第一代特级教师,他一切为学生着想。作为一名语文人,他心系语文教育,始终走在探索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道路上。陈钟梁语文教育思想对现今改革中的语文教育有其积极的借鉴价值。在研读陈钟梁专着、论文以及课堂实录的基础上,本文拟定从六个部分展开对陈钟梁语文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全文分为六章:第1章从语文性质的争论与探讨的时代背景入手,陈钟棵站在哲学的角度剖析语文教育现状,提出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来阐述语文学科的性质。并期待语言到人的发展的实现。陈钟梁把语言文字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载体,并通过语文教育得以实现。陈钟梁的学科性质观具有前瞻性。第2章在文本解读观中,陈钟棵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摸索,基本上形成了三种解读模式:线条性推进、板块式组合、中观解读。线条性推进需要从文章的第一个自然段、第一句讲到最后一句,直至达到文本的深处。板块组合需要有序地安排文章的版块,然后将这些这些板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自然衔接,使同学们在情境中走进文本,深入到文本的深处。在中观解读中,陈钟梁着重指出句段教学的重要性。第3章从时代发展、人际交往的密切性出发,论述了陈钟梁的口语交际教学观。陈钟棵认为语言就是人的发展本身。人的社会性需要,使得语言的运用日益成为架起沟通与合作的桥梁。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陈钟梁把言语谈吐艺术作为口语交际的灵魂,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要根据言语谈吐的内容,时刻遵循远离野蛮与粗俗;注重典雅与文明;感情真挚;态度诚恳;质朴平易;含蓄委婉等原则。并把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第4章主要论述了陈钟棵的语文教学改革观。陈钟棵以学生之学为出发点、着眼于三个维度、四个学段、五个板块来深入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标准的特殊性和发展性。提出义务教育要体现三性——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育改革要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语文教育改革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语文教育培养的是一代文化人,要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实利力性教育使人习得了知识和技能,学生从中获取了某种生存所需要的手段,却不能享受真善美的陶冶,更不能获得人文的终极关怀,因此语文教育改革需要必要的乌托邦。第5章从陈钟梁所论述的语文教师具备的三重境界——语文教师心肠要善良;语文教师记性要好;语文教师的眼睛要毒出发,论述了语文教师需具备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陈钟梁认为爱是教育的真谛。心中呼唤着学生,一切为学生着想,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一培养人。扎实的专业基础、灵活的教育机智、积极的教学兴趣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所不可或缺的。第6章综述陈钟棵语文教育思想的特点及意义。陈钟梁的语文教育思想,在语文教育的起起伏伏中,形成并发展着。提炼出真、实、朴的特点。以及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结论部分对全文概括,较为客观地评价陈钟梁的语文教育思想。陈钟梁作为一个默默奉献五十余载的语文人,情系母语教育,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语文教育的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薛法根[8](2010)在《教育的名字叫“智慧”》文中研究表明教育,在先哲的字典里,她的名字就叫"智慧"。教育,以他人的智慧激发本人内在的智慧潜能,使人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由此,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生命的智慧,而不能只关注
余党绪[9](2009)在《教书 读书 写书》文中认为今天的教书,越来越没了教书该有的那份悠游。我们拼命追求进步,结果却丢失了很多幸福。我们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不是为了侍弄庄稼,单是为了耕耘分数。老一代人讲,教育不是工业,更像是农业。段力佩先生说,松松垮垮出人才。而今信服的人多,躬行的人少。语文当属重灾区。数学教师阅卷犹如风卷残云,一堆试
桑哲[10](2007)在《立足课堂,走进文本,建设语文——访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钟梁,特级教师,上海市名师工程导师。曾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现为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华中师大、四川师大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员。主要着作有《高中生作文十日谈》、《作文题型研究》等。
二、“松松垮垮”出人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松垮垮”出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及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基本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构成要素及多维解读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构成要素 |
一、党员是党的组织路线的细胞 |
二、党的干部是党的组织路线的关键 |
三、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组织路线的重点 |
四、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路线的根本组织原则 |
五、人才和知识分子是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支撑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多维解读 |
一、历史之维:党的组织路线在不懈奋斗中的丰富和发展 |
二、理论之维:党的组织路线基本内容的深层延展 |
三、创新之维:党的组织路线主题、话语、制度的承继与创新 |
四、价值之维:党的组织路线内在价值意蕴的历史传承 |
五、世界之维:党的组织路线在不同话语体系中的交流互鉴 |
第二章 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的奠基与发展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路线的理论奠基 |
一、“独立的”政党是无产阶级“组织自己独立运动”的前提和基础 |
二、“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无产阶级组成独立政党的核心与方向 |
三、“党的干部”和“专门人才”是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主体要素 |
四、“党的纪律”和“民主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重要保障 |
第二节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路线的理论与实践 |
一、无产阶级政党是有组织的先锋队 |
二、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来组织 |
三、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实行严格的“铁的纪律” |
四、“党员干部”和“专门人才”是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第一资源” |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创建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严密组织体系的基本成型 |
一、中央组织机构的整合完善 |
二、中央派出机构的“多元化”历史演变 |
三、地方组织机构建设的初步探索 |
四、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组织原则与组织纪律的确立及发展 |
一、组织原则:从“民主制的实行”到“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
二、组织纪律:从“组织纪律源于什么”到“如何实行组织纪律”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一、党员队伍建设:党员标准的确立及有计划地教育管理 |
二、干部队伍建设:选拔什么样的干部、如何选拔培养 |
第四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曲折发展 |
第一节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初步探索 |
一、从严管理干部,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
二、重视组织体系建设,“谨慎地发展党的组织” |
三、探赜党员标准,“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 |
四、完善党的组织原则,在严明党纪中巩固党的团结统一 |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接续探索 |
一、“两个核心”:党的组织机构和基层组织的协同发展 |
二、“一个基本点”:坚持以民主集中制原则为中心 |
三、“三个着力点”:稳定干部队伍、提高党员标准与造就知识分子队伍深相结合 |
第三节 “文革”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偏离正确的轨道 |
一、党的组织机构建设陷于停滞 |
二、民主集中制原则“从肯定走向否定” |
三、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遭遇“选择性失误” |
第五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恢复发展 |
第一节 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恢复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 |
一、党的组织路线的初步恢复 |
二、伟大历史转折中党的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
三、党的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要靠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来保证 |
第二节 “组织强党”:锻造锤炼党的组织体系的三重维度 |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拓展与深化 |
二、党组织机构的健全与完善 |
三、党基层组织核心作用的发挥 |
第三节 “关键在人”:干部、党员与人才队伍发展的内在逻辑演进 |
一、变革与发展:干部队伍发展的“破”与“立” |
二、传承与创新:党员队伍发展的“变”与“不变” |
三、认识与深化:人才队伍发展的“立”与“行” |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新发展 |
第一节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理论新阐释 |
一、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提出过程 |
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理论意蕴 |
三、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主要目标 |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实践新路径 |
一、科学把握“四对关系”,树立积极健康的组织观 |
二、强化组织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党的组织力 |
三、培养高素质党员干部,厚植近悦远来的人才沃土 |
第三节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品质新特征 |
一、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时代性品质 |
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实践性品质 |
三、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创新性品质 |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演进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历史演进的主要特点 |
一、党的组织路线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为理论原点 |
二、党的组织路线始终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根本遵循 |
三、基于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发展党的组织路线 |
四、在组织制度保障下把党的组织路线和党的建设统一起来 |
第二节 历史思鉴: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历史演进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理论与党的组织建设实际相结合 |
二、强调党的组织路线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 |
三、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是践行党的组织路线的根本力量 |
四、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体系、党员干部与专门人才的整合作用 |
结语 不断开辟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新境界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3)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就教育论教育能走出教育的困境吗? |
(一) “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 |
(二) 重学术轻技术的传统思想 |
(三) 攀比文化助长了教育竞争 |
(四) 社会用人制度的学历主义 |
(五) 评价考试制度的指挥棒 |
(六) 升学率成了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 |
(七) 社会诚信的缺失影响教育改革 |
(八) 教育培训机构与教辅材料的推波助澜 |
二、教育本身没有责任吗? |
(一) 长期以来缺乏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
(二) 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的误区 |
(三) 轻视职业教育的制度设计 |
(四) 学校发展不均衡 |
(五) 正确的评价制度的缺失 |
(六) 传统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 |
三、为素质教育正名 |
(一) 素质教育的提出和争论 |
(二) 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 |
(三) 怎么理解“素质”这个概念? |
(四) 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 提高国民素质 |
(五) 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
(六) 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进展 |
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上) |
(一)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
(二)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三)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
(四) 以学生为本, 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 |
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下) |
(一) 把学习选择权还给学生 |
(二) 改善教学方法 |
(三) 充分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 |
(四) 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
(五) 怎么看待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
六、教师是关键 |
(一)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
(二) 我国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 |
(三) 师范教育改革的得与失 |
(四) 师范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 |
(五) 教师专业化问题 |
(六) 严格实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和证书注册制度 |
(七) 实施免费师范生的历史意义 |
(八) 师德———教师之魂 |
(九) 教书育人在细微处 |
(十) 终身学习 |
(7)陈钟梁语文教育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课题背景 |
2 文献综述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思路 |
5 研究方法 |
第1章 学科性质观 |
1.1 时代背景 |
1.2 前瞻性 |
1.3 语言文字——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载体 |
1.4 语文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途径 |
第2章 文本解读观 |
2.1 线条性推进 |
2.2 板块式组合 |
2.3 中观解读 |
第3章 口语交际教学观 |
3.1 言语谈吐艺术——口语交际的灵魂 |
3.2 言语谈吐的内容——口语交际的载体 |
3.3 口语交际的终极目标——培养真正的人 |
第4章 陈钟梁语文教学改革观 |
4.1 陈钟梁解读课程标准 |
4.2 语文教育改革的原则:文道统一 |
4.3 语文教学改革:必要的乌托邦 |
第5章 语文教师素质观 |
5.1 教师道德素质 |
5.2 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 |
第6章 陈钟梁语文教育思想的特点及意义 |
6.1 陈钟梁语文教育思想的特点 |
6.2 陈钟梁语文教育思想的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松松垮垮”出人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历史演进研究[D]. 张晓旭.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教育的名字叫“智慧”[J]. 薛法根. 考试, 2015(28)
- [3]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J]. 顾明远. 中国教育科学, 2014(03)
- [4]中国民办教育调查[J]. 铁流,徐锦庚. 中国作家, 2012(22)
- [5]种树与家教[J]. 张小平.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2(01)
- [6]松松垮垮出人才[J]. 李奇. 吉林教育, 2011(12)
- [7]陈钟梁语文教育思想探析[D]. 张明晶. 西南大学, 2011(10)
- [8]教育的名字叫“智慧”[J]. 薛法根. 小学语文教学, 2010(27)
- [9]教书 读书 写书[J]. 余党绪. 上海教育, 2009(21)
- [10]立足课堂,走进文本,建设语文——访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J]. 桑哲.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