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反应及应激中介变量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海燕[1](202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耻感对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耻感对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病耻感和自我管理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便利抽样从济南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慢性HBV感染者歧视测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医学应对方式量表、慢性乙肝患者自我管理量表。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240例。慢乙肝患者病耻感、自我管理行为、社会支持、得分分别为(74.43±19.157)、(89.90±20.536)、(35.23±10.872)分,应对方式中面对、屈服、回避得分分别为(18.98±5.277)、(10.56±2.986)、(16.46±1.914)分。2.不同职业、病程、居住地及医疗付费方式的慢乙肝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明显不同;而不同婚姻状况、职业、人均月收入、病程的慢乙肝患者病耻感得分有显着性差异。P 均<0.05。3.以病耻感得分的中位数75分为界限,高病耻感组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低于低病耻感组(t=-7.272,P<0.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耻感与自我管理行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面对)呈负相关,与应对方式中的屈服、回避呈正相关;自我管理行为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面对)呈正相关,与应对方式中的屈服呈负相关,P均<0.05。4.社会支持在病耻感与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病耻感对自我管理行为的回归系数,即总效应(path c)为-0.4077(P<0.01)。病耻感对社会支持(path a)的回归系数为-0.2029(P<0.01);社会支持对自我管理行为(path b)的回归系数为0.7214(P<0.01);间接效应(path a×pathb)为-0.1464。加入社会支持后,病耻感对自我管理行为的回归系数,即直接效应(path c’)为-0.2614(P<0.01),提示社会支持在病耻感对自我管理行为影响中的作用为部分中介,效应占比(path a×βath b/path c)为 35.9088%。5.应对方式在病耻感与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模型结果显示,病耻感对面对、屈服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759与0.0762;应对方式中的面对、屈服对自我管理行为(path b)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0442与-1.9749(P均<0.01);中介效应(path a×path b分别为-0.0792与-0.1504)成立。加入应对方式面对、屈服后,病耻感对自我管理行为的回归系数为-0.3285(95%CI:-0.4626,-0.1944;P<0.01)、-0.2573(95%CI:-0.4084,-0.1062;P<0.01),面对、屈服的作用为部分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8.6166%、36.8899%。而应对方式(回避)在病耻感与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不成立。6.社会支持、面对在病耻感与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模型结果显示,间接效应(path a×path b×path c)系数为-0.0275,(95%CI:-0.0522,-0.0117),社会支持及面对在病耻感与自我管理行为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成立。间接效应(path a×path e)为-0.1189(95%CI:-0.1963,-0.0621),社会支持中介作用成立。间接效应(path f×pathc)为-0.0289,(95%Cl:-0.0765,-0.0088),面对中介作用成立。加入中介变量社会支持及面对后,直接效应(path d’)为-0.2325(95%CI:-0.3701,-0.0949,P=0.001),说明该中介效应为部分中介。7.社会支持、屈服在病耻感与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模型结果显示,间接效应(path a×path b×path c)系数为-0.0156(95%CI:-0.0431,-0.0036),社会支持及屈服在病耻感与自我管理行为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成立。间接效应(path a×path e)为-0.1308(95%CI:-0.2117,-0.0749),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成立。间接效应(path f×path c)为-0.1043(95%CI:-0.1762,-0.0429),屈服的中介作用成立。加入中介变量社会支持及屈服后,直接效应(path d’)为-0.1571(95%CI:-0.3076,-0.0065,P=0.0409),该中介效应为部分中介。结论1.慢乙肝患者病耻感水平普遍偏高,自我管理行为能力低于健康人群。2.慢乙肝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在不同职业、病程、居住地及医疗付费方式的组群中表现出明显差异。而慢乙肝患者病耻感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婚姻状况、职业、人均月收入、病程组间。3.病耻感与自我管理行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面对)呈负相关关系,与应对方式中的屈服、回避呈正相关关系;自我管理行为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面对)呈正相关关系,与应对方式中的屈服、回避呈呈负相关。医务人员可考虑针对性干预,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及降低病耻感。4.社会支持、应对方式(面对、屈服)在慢乙肝患者的病耻感与自我管理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及链式中介作用。
樊杰[2](2020)在《授权教育对肝硬化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应对方式在肝硬化患者自我效能对自我管理影响过程中的中介机制。2.评价授权教育对肝硬化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1.2018年8月—2019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在山西省某2所三级甲等医院选取336名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医学应对方式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肝硬化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进行调查。2.2019年6月—9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山西省某三甲医院消化科符合标准的肝硬化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消化科病区一的受试对象为试验组,病区二的受试对象为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接受授权教育模式,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模式,两组均干预6周,运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肝硬化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在干预前后进行测量,评价实施效果。结果:1.肝硬化患者医学应对方式中“回避”和“屈服”得分均高于常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者多采用“回避”和“屈服”应对方式,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得分分别为(27±5.542)、(70.75±11.295);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和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278,P<0.01)(r=0.249,P<0.01),应对方式与自我管理呈正相关(r=0.263,P<0.01);应对方式在自我效能感和自我管理之间起着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值26%;Bootstrap检验显示,自我效能至自我管理中介效应95%置信区间为0.067-0.003。2.干预前,两组在医学应对方式、自我效能、自我管理得分的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在医学应对方式、自我效能、自我管理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肝硬化人群中,应对方式可以在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管理之间进行中介作用。临床工作中应引导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着重评估及提高病人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科学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2.授权教育能够改善肝硬化患者的医学应对方式,增强自我效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王齐[3](2020)在《齐齐哈尔地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掌握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从社会人口学特征、疾病相关情况、家庭关怀、社会支持、医学应对方式等角度分析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路径,为制定提高尿毒症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7月在齐齐哈尔地区25家具有血液透析资质医院接受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以及疾病情况通过自行设计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进行收集,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家庭功能、领悟社会支持以及医学应对方式分别通过一般健康问卷(12-item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GHQ-12)、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PGAR)、领悟社会支持量表(Multi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MSPSS)以及医学应对方式量表(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进行调查。所有数据处理和分析应用IBM SPSS 24.0和AMOS 22.0软件进行。所有统计学检验的显着性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参与本次调查的769名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GHQ-12量表平均得分为5.04±2.74分。调查对象中心理障碍筛查阳性者共计55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2.3%。2.自评身体健康状况,自理能力,家庭功能,社会支持以及屈服的应对方式是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理障碍筛查阳性的相关因素(P<0.05)。自评身体健康状况一般或者较差者发生心理障碍的风险分别是自评健康状况较好者的2.43倍(95%CI:1.357-4.351)和2.757倍(95%CI:1.336-5.689);部分自理以及不能自理的患者发生心理障碍的风险分别是完全自理的患者的1.71倍(95%CI:1.037-2.819)和5.968倍(95%CI:0.659-54.086);家庭功能中度障碍或者重度障碍者发生心理障碍的风险分别是家庭功能良好者的2.464倍(95%CI:1.5-4.048)和4.453倍(95%CI:1.353-14.657);社会支持得分高的患者发生心理障碍的风险低(OR=0.967,95%CI:0.948-0.985)。倾向于选择屈服方式的患者心理障碍的发生风险增加(OR=1.471,95%CI:1.343-1.612)。3.结构方程结果显示,疾病情况、自评健康、社会支持以及家庭功能是尿毒症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其中,疾病情况、自评健康以及社会支持可直接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同时,社会支持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家庭功能以社会支持为中介变量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结论:1.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理障碍筛查阳性率较高。2.自评身体健康状况,自理能力,家庭功能,社会支持以及屈服的应对方式是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理障碍筛查阳性的相关因素。自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自理能力差,家庭功能障碍,社会支持得分低以及屈服的应对方式是患者发生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3.疾病情况、自评健康和社会支持可以直接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家庭功能可以通过作用于社会支持间接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景梦雅[4](2020)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社会支持、知觉压力、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描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社会支持、知觉压力、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的现状;2.明确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社会支持、知觉压力、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3.探讨社会支持、知觉压力、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4.探索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知觉压力、自我管理行为在社会支持与自我管理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及四者之间的作用路径。研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慢性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该量表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差)于2019年5~9月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82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均数、标准差、构成比等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社会支持、知觉压力、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现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人口学差异;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分析探讨该人群社会支持、知觉压力、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采用中介效应方法探讨知觉压力、自我管理行为在社会支持与自我管理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平均分为(34.46±4.52)分,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居住情况、付费方式、工作状况、病程、关节变形程度、疼痛程度、关节功能分级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社会支持得分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知觉压力总分平均分为(33.91±6.61)分,处于较高水平;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住地、居住情况、文化程度、付费方式、工作状况、家庭平均月收入、病程、关节变形程度、疼痛程度、关节功能分级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知觉压力得分上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平均分为(23.24±6.01)分,处于较低水平;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居住地、居住情况、文化程度、付费方式、关节变形程度、疼痛程度、关节功能分级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上具有统计学差(P<0.05)。4.生活质量总分平均分为(75.22±11.09)分,处于较差水平;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居住地、居住情况、文化程度、诊疗付费方式、工作状况、家庭平均月收入、病程、关节变形程度、疼痛及关节功能分级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生活质量得分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社会支持得分与知觉压力得分、生活质量得分(生活质量量表为反向量表)呈负相关,与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呈正相关;知觉压力得分与生活质量得分(生活质量量表为反向量表)呈正相关,与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呈负相关;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与生活质量得分(生活质量量表为反向量表)呈负相关。6.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关节有无变形、居住情况3个变量共同解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社会支持20.7%的变异度;社会支持总分、关节有无变形、婚姻状况、性别、关节功能分级、年龄、人均家庭月收入、居住情况8个变量可共同解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知觉压力27.7%的变异度;知觉压力总分、社会支持总分、付费方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年龄、疼痛程度、工作状况8个变量可共同解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31.2%的变异度;文化程度、关节有无变形、社会支持、知觉压力、自我管理行为、年龄6个变量可解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55.2%的变异度。7.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知觉压力在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路径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占总效应的33.74%;自我管理行为在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路径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占总效应的25.29%;知觉压力与自我管理行为在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路径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占总效应的50.66%。研究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社会支持得分处于中等水平;知觉压力得分处于较高水平;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处于较低水平;生活质量得分处于较差水平。2.社会支持得分与知觉压力得分、生活质量得分(生活质量量表为反向量表)呈负相关,与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呈正相关,即社会支持越高,知觉压力越低,生活质量越好;知觉压力得分与自我管理行得分为呈负相关,与生活质量得分呈正相关(生活质量量表为反向量表),即知觉压力越高,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越差;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与生活质量得分(生活质量量表为反向量表)呈负相关,即自我管理行为越好,生活质量越好。3.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社会支持、知觉压力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影响,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因素实施个体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措施。4.社会支持可直接影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可通过知觉压力与自我管理行为间接影响生活质量。
王国力[5](2016)在《慢性应激诱发抑郁大鼠肝实质损伤机制及疏肝中药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慢性应激对肝脏实质及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中药复方四逆散对应激性肝损伤的干预效果。研究方法分别用慢性轻度不可预知刺激(chronic mild unpredictable stress,CUMS)和慢性束缚应激结合孤养的方式复制大鼠慢性应激模型,通过测试大鼠旷场得分和糖水偏好度来评估大鼠是否出现抑郁;模型复制成功后,检测大鼠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观察大鼠是否出现肝功能损伤,同时对肝组织切片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观察大鼠肝细胞是否出现损伤,从而判断大鼠肝损伤的程度。检测大鼠肝脏的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含量,进行油红O染色,观察大鼠脂质代谢的情况。检测大鼠肝脏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从肝损伤发生的两大通路(脂质代谢和氧化应激)来研究慢性应激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CUMS应激和慢性束缚应激可导致大鼠机体的整体状况下降,旷场得分及糖水偏好度明显降低,呈现出“抑郁”状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两种慢性应激方式都可成功复制出大鼠应激抑郁模型。2.两种应激抑郁模型的大鼠ALT、AST含量显着升高,提示应激性抑郁导致了肝功能的损伤;肝脏HE染色显示肝细胞发生水肿、体积增大、肝索紊乱、炎细胞浸润等,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因此,CUMS和慢性束缚诱导的应激抑郁能损害大鼠肝功能,并造成大鼠肝实质损伤。3.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大鼠血清的FFA含量显着上升,血清及肝脏中的TG、 TC含量显着升高,炎性因子TNF-α及IL-6含量升高,各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油红染色证实了,HE染色观察到的肝细胞空泡是脂滴。表明慢性束缚诱导的应激性抑郁能够引起大鼠肝脏的脂质代谢异常,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肝细胞内脂肪蓄积。4.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大鼠肝脏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上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慢性束缚诱导的应激性抑郁能够导致肝组织的脂质过氧化损伤。5.中药复方四逆散能显着改善两种应激抑郁模型中大鼠的抑郁症状,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且抗抑郁的效果与百优解相近。四逆散能显着降低ALT、 AST的含量,逐渐修复肝功能的损伤;在慢性束缚应激抑郁模型中,四逆散能显着降低血清TNF-α及肝内FFA、 TG、 TC、 IL-6的含量,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中TG、 TC、 MDA的含量有下降趋势,但没有统计学差异;SOD的活性有升高趋势,但与模型组对比,也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四逆散能逐渐纠正大鼠紊乱的脂质代谢情况,减轻大鼠的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损伤,但是不能完全恢复到大鼠正常的脂质代谢及氧化应激过程。由此推测,在应激持续发生的环境中,机体很难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而四逆散的用药剂量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研究结论1.CUMS应激和慢性束缚应激都能诱发SD大鼠的抑郁状态,进而造成肝功能及肝细胞实质损伤。2.CUMS应激和慢性束缚应激可能是通过引发肝脏脂质代谢紊乱及氧化应激损伤,造成肝损伤。3.四逆散能显着改善大鼠的抑郁症状,具有抗抑郁的作用,并且对于肝功能损伤、脂肪性病变、慢性炎症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对脂质代谢、氧化应激异常具有治疗趋势,具有抗肝损伤的作用。
曾丽[6](2014)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的调查分析及其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同时,它又是一种身心疾病,仅从医学生理指标上已不能完全反映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影响,而生命质量基于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和价值取向等,是对个体对自身生理状况、心理功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验,它能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希望感和社会支持在影响生命质量的因素中占有重要地位。科学治疗乙肝应当结合医学和心理学,在常规抗病毒药物基础上配合恰当、合理的心理干预,激发患者内在的希望源泉,提高其对社会支持的察觉和体验,最终实现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的总体目标。研究目的:旨在评估慢乙肝患者的生命质量状况,探讨希望感、社会支持对生命质量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分析心理干预对希望感、社会支持与生命质量的影响,为寻求科学、有效治疗乙肝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研究一和研究二抽取340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患者自填方式,填写研究者自行编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希望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以及昆明医学院万崇华等开发的慢性肝炎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D-CH(V2.0)等问卷。研究三采取自愿参加原则选取36名住院慢乙肝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名。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抗病毒药物基础上同时进行为期8周的心理干预,对照组则只接受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研究结果:慢乙肝患者的生命质量总体水平比较低,患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婚姻状况、自我感觉健康状况和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维度的差异;患者的希望感和社会支持水平均比较高,与生命质量两两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希望感在社会支持与生命质量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干预后,干预组的希望感、社会支持、生命质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而对照组除了社会支持有小额上升,希望感和生命质量均降低了。结论:慢乙肝患者的总体生命质量比较低,并在人口学资料上表现不同的差异。希望感和社会支持对生命质量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且希望感在社会支持影响生命质量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希望感、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具有积极效果。因此,治疗乙肝,应该从多学科,多角度整体全面评估和诊断,应该在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共性化与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注重提高患者对社会支持的觉知,调动其积极主动性,挖掘潜在的希望源泉,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帮助他们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健康生活,全面改善生命质量。
杨滨妮[7](2014)在《慢乙肝患者的应对方式与抑郁情绪:韧性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抑郁情绪是慢乙肝患者较为普遍的一种情绪状态,不同应对方式的患者体验不同水平的抑郁情绪,本研究主要围绕慢乙肝患者的应对方式如何影响他们的抑郁情绪展开探讨。本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的研究:研究一采用访谈法对慢乙肝患者进行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质性分析,探讨慢乙肝患者诊疗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应对方式对情绪体验的影响。其抑郁情绪发生的因素;研究二采用问卷法,调查慢乙肝患者的抑郁情绪、应对方式和韧性现状;研究三主要探讨慢乙肝患者应对方式、韧性与抑郁的关系。研究主要结论有:(1)慢乙肝患者存在较多的消极情绪体验,慢乙肝患者面对自己患病事实,更多采取的依次是认知调整、逃避拒绝、行为改变等应对,患者采取的应对方式会影响消极情绪的增减。(2)慢乙肝患者的抑郁情绪标准分显着高于常模,在性别、疾病严重程度上差异显着,在教育程度上差异显着,总体随教育水平升高而降低。(3)慢乙肝患者的应对方式在教育程度、疾病严重程度上差异显着;积极应对维度均分总体随教育程度呈上升趋势;消极应对维度均分上总体随教育程度呈下降趋势。(4)慢乙肝患者韧性在性别上、疾病严重程度上显着差异,受教育程度越高,慢乙肝患者韧性水平越高。(5)慢乙肝患者的应对方式、韧性和抑郁有极其显着的相关关系,韧性在积极应对和抑郁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消极应对和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王丽娜[8](2012)在《老年冠心病住院失眠患者睡眠心理行为干预模式的构建与验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揭示影响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相关的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学因素,分析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特征性变化。2.构建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种因素对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状况产生的心理机制。3.结合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状况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初步构建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心理行为干预模式。4.以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对照试验,验证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心理行为干预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1.运用文献分析法,结合相关学科对失眠、住院失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确定影响住院失眠患者睡眠状况的相关因素。2.通过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以152例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心理学及相关睡眠量表的测量、问卷访谈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方法,构建生物学、心理社会学因素对老年CHD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3.以应激理论及心理护理的层次论理论为基础,根据建立的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影响因素模型,构建适合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的睡眠心理行为干预模式。4.采用类试验研究的方法,将64例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以睡眠心理行为干预模式为自变量,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的睡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因变量进行临床对照试验,运用两因素方差分析及简单效应分析的统计方法验证住院失眠患者睡眠心理行为干预模式的临床效果。结果1.影响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状况的因素主要包括疾病严重程度,入院数次、失眠类型、住院应激、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及焦虑抑郁情绪。2.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PSQI总分高于国内常模(P<0.001);老年CHD住院患者社会支持不足,主观社会支持相对较高,支持利用度较低;患者HSRS总分为279.15±137.58,严重疾病威胁为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最主要的应激源(72.19±45.38);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面对当前的应激事件;49.3%的老年CHD患者存在焦虑情绪;存在抑郁情绪的患者达到50%以上;重复入院的老年CHD失眠患者睡眠及相关的心理社会问题更为突出。3.生物、心理社会因素通过直接及间接路径影响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的睡眠状况。焦虑抑郁情绪是介导各种因素对睡眠影响路径中的重要中介变量。4.分组因素的主效应在SOL、PSQI、家庭社会因素应激源、HSRS总分、三项应对因子、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SSRS总分及情绪障碍等指标上的主效应显着(P<0.05);除客观支持指标外,时间因素在各项观测指标上的主效应均显着(P<0.05);交互作用经简单效应分析,除客观支持指标外,干预组干预后各项睡眠指标及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指标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5.焦虑及抑郁情绪可影响睡眠状况,主要影响到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的使用量及日间功能障碍等;干预后焦虑及抑郁情绪可解释干预后睡眠状况变异的71.6%。6.干预期间两组被试催眠药物的平均使用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96,P<0.001)。结论1.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住院应激水平较高,感受的社会支持不足,常以消极的方式来面对当前的应激事件,结果造成不良的负性情绪,这些因素最终共同促进住院患者失眠的发生。2.住院数次、应激、应对及社会支持通过直接及间接路径影响住院患者的睡眠状况。从总体作用分析,住院应激对患者睡眠状况影响最大,作用路径最多。从间接作用分析,社会支持经情绪介导后对患者睡眠状况影响最大。3.睡眠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对提高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减轻患者住院应激水平,改变患者消极应对方式,增强患者社会支持系统,调节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减少患者对催眠药物的倾向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4.焦虑抑郁情绪与睡眠质量密切相关,情绪状态对失眠的发生具有更强的预测作用。
于进红[9](2011)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慢性乙肝感染者约有4亿人,每年死于乙型肝炎及其相关疾病者约有100万人。大约15-40%的HBV感染者可发生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肝癌。我国为乙肝中度流行区,据最新发布的流行病学统计数字,我国自然人群的总体HBsAg阳性率为7.18%,部分地区高于8%。慢性乙型肝炎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同时,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Min等[’]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个病人每年的经济费用在北京和广州分别为1636美元和1452美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明显下降,姚光弼等[2]研究发现拉米夫定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的生存质量。李雯雯等研究证实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健康人群比较明显下降,短期综合治疗可以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生存质量[3,41。目前,恩替卡韦与阿德福韦酯均为公认的有效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核苷酸类似物,能够抑制HBV复制、控制炎症进展、延缓疾病进程。本研究旨在借助于简明的生存质量量表(SF-36中文版)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恩替卡韦与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对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将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ETV组(60例)与ADV组(60例),分别给予ETV 0.5mg/d、ADV 10mg/d抗病毒治疗。分别在基线、治疗24周、治疗48周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学及病毒学指标,并采用简明生存质量量表(SF-36中文版)测定生存质量评分。应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对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进行对照分析。计算48周与基线之间各维度、生理健康方面(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PCS)、心理健康方面(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MCS)及总评分差值,以差值>0作为生存质量改善的标准,将其划分为二分类变量作为因变量,6个因素:年龄、性别、户籍、文化程度、48周ALT、48周HBV DNA作为自变量,进行卡方检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索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基线时,与健康人群相比较[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除了机体疼痛(Bodily Pain,BP)及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MH)方面差别较小之外,其余各维度得分均明显降低,尤其以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ing, SF)最为显着,降低了20.6。除了BP及MH之外,其余各维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ETV、ADV治疗24、48周后,伴随生化学和病毒学指标的改善,除了BP之外,生存质量其余维度的评分均明显升高,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方面,其中躯体角色限制(Role Physical, RP)和情感角色限制(Role Emotional, RE)于48周时分别提高了17.68分,14.67分。并且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显示,除了BP之外,其余各维度3个时间点的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非参数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治疗48周后,HBV DNA转阴组较未转阴组生存质量的改善在以下维度具有明显差别:BP(T=-0.259,P=0.010)、总的健康状况(General Health, GH,T=-2.246, P=0.025)、VT (T=-2.443, P=0.015)、SF (T=-3.252, P=0.001)、MH (T=-3.351, P=0.00l)、PCS (T=-2.567, P=0.010)、MCS (T=-3.560,P=0.000)、总评分(T=-3.433,P=0.001)。对抗病毒治疗48周时单个维度评分及PCS、MCS评分提高具有统计学影响的因素是HBV DNA转阴,影响维度主要集中于心理健康方面为,包括活力(Vitality, VT)(χ2值=8.1,P值=0.00)、SF(χ2值=6.0,P值=0.01)、MH(χ2值=6.1,P值=0.01)、PCS(χ2值=4.8,P值=0.03)、MCS(χ2值=7.9,P值=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在治疗48周时生存质量总评分的改善率方面,HBV DNA转阴组明显高于未转阴组(83.8% vs 63.0%,χ2=6.6,P=0.010),而其余5个因素分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别。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BV DNA转阴为48周生存质量各维度、PCS及MCS评分提高的独立影响因素,主要集中于与心理健康方面,为:VT(P=0.002,OR=4.022,95%CI:1.675~9.661). SF (P=0.016, OR=2.694,95%CI:1.207-6.013)、MH (P=0.020, OR=2.576,95%CI:1.157~5.733)、PCS (P=0.020, OR=2.993, 95%CI:1.192~7.517)、MCS (P=0.005, OR=3.901,95%CI:1.519~10.018)。以48周生存质量总评分与基线总评分差值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HBV DNA转阴为独立的影响的因素,其OR值为3.665(95%CI:1.416~9.488,P=0.007)。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生存质量明显降低。(2)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显着提高。(3) HBV DNA转阴是生存质量提高的独立影响因素。
罗兴伟[10](2010)在《慢性乙肝患者和配偶的疾病认知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病情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慢性乙肝患者疾病认知状况、情绪调整、应对方式、自我效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疾病认知、情绪调整、应对方式、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进行问卷调查的横断面研究设计。总共134名慢性乙肝患者参与了调查,测量的量表包括疾病认知调查问卷修订版(TheRevised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IPQ-R)、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Olson婚姻满意度与交流问卷(ENRICH)、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 for Patient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QLS-CHB)。结果1.患者疾病认知中情绪陈述及相关性因子与情绪调整、应对方式呈负相关,情绪陈述与自我效能感有负相关,控制性因子与情绪调整、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整、应对方式间呈正相关。2.疾病认知中控制性因子、情绪调整与生活质量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维度呈正相关,而相关性和情绪陈述因子则与上述三个维度呈负相关;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各维度呈显着的正相关;自我效能感与生活质量的生理维度呈现正相关;而疾病认知中的病程与严重后果因子还有患者的婚姻满意度与生活质量未发现显着的相关。生活质量高分组的疾病控制性认知、情绪调整、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的得分明显高于低分组的得分,高分组的疾病相关性、情绪陈述认知显着低于低分组的得分。3.疾病认知各因子、情绪调整、应对方式、自我效能对生活质量的逐步回归分析发现:①病程认知对生活质量的心理与社会维度有负性的影响;②严重后果认知对生活质量社会维度有负性的影响;③控制性认知对生活质量生理、心理与社会维度有正性的影响;④相关性认知对生活质量生理和心理维度有负性的影响;⑤情绪调整对生活质量生理、心理和社会维度均有显着的正性影响;⑥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对生活质量心理维度有显着的正性影响。4.经中介变量的检验程序,结果示情绪调整为疾病认知与生活质量间的完全中介变量,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为部分中介变量。结论1.患者疾病认知的控制性因子、情绪调整是生活质量生理维度的积极因素,相关性因子是其消极因素;患者疾病病程认知因子、相关性认知因子是生活质量心理维度的消极因素,而控制性因子、情绪调整、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是其积极因素;疾病病程认知和严重后果认知因子是生活质量社会维度的消极因素,而控制性因子、情绪调整是其积极因素。2.随着疾病控制性认知的提高,患者情绪调整、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均有所改善;随着疾病相关性、情绪陈述认知的降低,患者情绪调整、应对方式均有所改善;患者疾病控制性认知、情绪调整、应对方式、自我效能的得分越高,疾病相关性、情绪陈述认知的得分越低,生活质量越好。3.疾病认知通过情绪调整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部分通过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的了解慢性乙肝患者配偶疾病认知、情绪调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针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配偶的疾病认知、情绪调整、婚姻满意度进行调查的横断面研究设计。总共134名慢性乙肝患者配偶参与了调查,用于测量的量表包括疾病认知调查问卷修订版(The Revised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IPQ-R)、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Olson婚姻满意度与交流问卷(ENRICH)。结果1.患者及配偶的疾病认知在病程、严重后果、控制性及情绪陈述因子上无明显差异,两者的相关性认知有显着性的差异,配偶认为患者对疾病相关的了解程度比患者自身认知的要差。配偶与患者疾病病程、控制性及相关性认知缺乏显着相关,而严重后果与情绪陈述均呈显着正相关。2.配偶控制性认知与患者生活质量生理和社会维度呈正相关,配偶疾病相关性认知与生活质量症状维度呈正相关,配偶情绪陈述认知与患者情绪调整、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生理、心理、社会维度呈负相关,配偶情绪调整与患者情绪调整及生活质量心理维度呈正相关;配偶相关性认知与自身情绪调整呈负相关,配偶的婚姻满意度、控制性认知与自身情绪调整呈正相关。3.配偶疾病认知各因子、情绪调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逐步回归分析发现:①配偶情绪调整对患者生活质量生理、心理维度有正性的影响,且与患者的情绪调整存在交互作用;②配偶严重后果认知对患者生活质量社会维度有负性的影响,与患者严重后果认知存在交互作用;③配偶控制性认知对患者生活质量生理、心理和社会维度都有正性的影响,且配偶控制性认知与患者控制性认知之间存在交互作用。4.患者生活质量高分组的配偶疾病控制性认知和情绪调整得分较高,疾病情绪陈述认知得分较低。结论1.慢性乙肝患者和配偶的疾病认知差异性并不明显;配偶疾病认知的控制性因子是患者生活质量生理、心理和社会维度的积极因素,且这种积极影响是通过患者自身的控制性作为调节的;配偶严重后果的认知因子是患者社会功能的消极因素,且也是通过患者自身的后果认知作为调节的。较高的配偶控制性认知和较低的情绪陈述认知对患者总体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2.配偶的情绪调整状况是患者生活质量生理维度和心理维度的积极因素,这种影响是通过患者的情绪调整作为调节的;配偶情绪调整还有利于患者总体生活质量的提高。目的初步探讨针对慢性乙肝患者及配偶的疾病认知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病情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心理干预组与药物治疗组对照的前瞻性干预研究设计,系统比较了两组间在疾病认知、情绪调整、应对方式、自我效能、生活质量以及肝功能指标方面治疗前后的差异,同时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预测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至心理干预组或药物治疗组,入组时心理干预组65人,药物治疗组69人,最后心理干预组54人,药物治疗组52人完成了研究。被试在入院后即与配偶一起进行基线指标的测量,包括疾病认知调查问卷修订版(The Revised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IPQ-R)、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Olson婚姻满意度与交流问卷(ENRICH)、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 for Patient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QLS-CHB),治疗后6周、12周对患者进行上述指标的追踪调查。结果1.干预组与控制组治疗前后的疾病认知各因子得分均有显着性差异,除控制性因子得分升高外其余因子均有明显降低;心理干预组在疾病认知各因子方面减分的差值均显着高于控制组。2.干预组与控制组情绪调整、应对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在治疗后的得分都有显着的升高;干预组治疗前后减分的程度显着高于控制组。3.对于生活质量各维度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结果如下:①对于生活质量症状维度的分析显示,时间因素的主效应达到显着性水平,组别因素的主效应也达到显着性水平;组别和时间因素两者的交互作用也很显着,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两组在时间1水平上有显着差异,在时间2、3水平上无明显差异;②对于生活质量生理维度的分析显示,时间因素的主效应达到显着性水平,组别因素的主效应达到显着性水平;组别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两组在时间1水平上无显着性差异,在时间2、3水平上差异显着。③对于生活质量心理维度的分析显示,受疾病相关性认知、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与时间的交互作用的影响,时间因素的主效应变得缺乏显着性,而组别因素受相关性认知的影响,主效应有显着性,组别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简单效应显示两组在时间1、时间3水平上有显着差异。④对于生活质量社会维度的分析显示,时间因素的主效应达到显着性,组别因素的主效应有显着性,组别和时间没有明显的交互作用。4.心理干预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各维度减分的程度显着高于控制组;两组ALT、AST、TBIL、DBIL在治疗后的值都有显着的降低,ALB明显升高;心理干预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各项指标改善的程度除AST外与控制组无明显差别。5.患者病程认知与情绪陈述认知及应对方式得分对生活质量总分有显着的预测作用;配偶严重后果认知、相关性认知和情绪陈述认知得分以及情绪调整得分对患者生活质量总分有显着的预测作用。6.心理干预组病程认知、严重后果认知、相关性认知、情绪陈述认知减分与生活质量生理、心理、社会维度及总分减分有显着的负相关;控制性认知、应对方式、情绪调整、自我效能感减分与生活质量生理、心理、社会维度及总分减分有显着的正相关;情绪调整、应对方式、自我效能减分与生活质量症状维度减分有显着的正相关。结论1.疾病认知方面,心理干预显着改善了患者疾病认知的水平,且随着疾病认知的改善,生活质量也有较大的提高,病程认知和情绪陈述认知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有较强的预测作用;2.情绪调整方面,心理干预显着改善了患者的情绪调整状况,随着情绪调整的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3.自我效能感方面,心理干预显着改善了患者自我效能水平,随着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4.应对方式方面,心理干预显着改善了患者应对方式水平,随着应对方式的提高,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并且应对方式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有较强的预测作用;5.生活质量方面,干预组与控制组均有效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的各个维度,心理干预组的作用更显着,对生理维度与心理维度尤其明显;6.心理干预对患者病情影响并不显着,可能是干预和追踪时间较短的原因。7.配偶严重后果认知、相关性认知、情绪陈述认知及情绪调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二、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反应及应激中介变量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反应及应激中介变量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耻感对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病耻感的研究进展 |
2.2 自我管理行为的研究进展 |
2.3 慢乙肝患者病耻感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自我管理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
2.4 研究假设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研究工具 |
3.3 资料收集 |
3.4 统计方法 |
3.5 伦理考虑 |
3.6 质量控制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一般资料 |
4.2 不同人口学特征及疾病特征的慢乙肝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病耻感比较 |
4.3 慢乙肝患者病耻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4.4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分别在慢乙肝患者病耻感与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
4.5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病耻感与自我管理行为间的链式中介效应 |
第五章 讨论 |
5.1 慢乙肝患者病耻感、自我管理行为、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现状 |
5.2 慢乙肝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病耻感的人口学特征 |
5.3 慢乙肝患者病耻感、自我管理行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
5.4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慢乙肝患者病耻感与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
5.5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病耻感对自我管理行为影响中的链式中介效应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
7.1 创新性 |
7.2 局限性 |
附录 |
第一部分: 一般资料调查表 |
第二部分: 主要变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授权教育对肝硬化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应对方式在肝硬化患者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能力间的中介作用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2.1 调查工具 |
2.2 调查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肝硬化患者一般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 |
3.2 肝硬化患者自我效能、应对方式、自我管理现状 |
3.3 肝硬化患者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自我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
3.4 应对方式在肝硬化患者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的中介效应分析 |
3.5 中介效应的检验 |
4.讨论 |
4.1 肝硬化患者自我效能、应对方式、自我管理的现状分析 |
4.2 肝硬化患者自我效能、“面对”“回避”应对方式与自我管理呈正相关 |
4.3 应对方式在肝硬化患者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间具有中介作用 |
5.小结 |
第二部分 授权教育对肝硬化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工具 |
2.2 干预方法 |
2.3 资料收集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3.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脱落情况 |
3.2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3.3 干预前后两组研究对象的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
3.4 干预前后两组研究对象的自我效能得分比较 |
3.5 干预前后两组研究对象的自我管理得分比较 |
4.讨论 |
4.1 授权教育能够使患者积极应对方式增加,消极应对方式减少 |
4.2 授权教育能够增强肝硬化患者自我效能 |
4.3 授权教育对提高肝硬化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
5.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齐齐哈尔地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尿毒症的概述 |
1.2 心理健康的概述 |
1.2.1 心理健康的标准 |
1.2.2 心理健康的测量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2.2.2 标准化量表及得分标准 |
(1)一般健康问卷 |
(2)家庭功能评估量表 |
(3)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
(4)医学应对方式问卷 |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2.5 技术路线 |
第3章 结果 |
3.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
3.1.1 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
3.1.2 调查对象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状况满意度 |
3.1.3 调查对象的疾病情况 |
3.1.4 调查对象的自评健康情况 |
3.1.5 调查对象的家庭功能 |
3.1.6 调查对象的社会支持 |
3.1.7 调查对象的医学应对方式 |
3.2 心理障碍的筛查情况 |
3.2.1 心理障碍筛查阳性率 |
3.2.2 GHQ-12 各条目的阳性率 |
3.3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单因素分析 |
3.3.1.1 社会人口学特征与心理障碍 |
3.3.1.2 生活方式及生活状况满意度与心理障碍 |
3.3.1.3 疾病相关情况与心理障碍 |
3.3.1.4 自评健康情况与心理障碍 |
3.3.1.5 家庭功能与心理障碍 |
3.3.1.6 社会支持与心理障碍 |
3.3.1.7 医学应对方式与心理障碍 |
3.3.2 多因素分析 |
3.4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理障碍相关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
3.4.1 心理障碍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与拟合结果分析 |
3.4.2 心理障碍影响因素效应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
4.2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 |
4.2.1 生活状况满意度与心理障碍 |
4.2.2 疾病状况与心理障碍 |
4.2.3 自评健康情况与心理障碍 |
4.2.4 家庭功能与心理障碍 |
4.2.5 社会支持与心理障碍 |
4.2.6 医学应对方式与心理障碍 |
4.3 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心理障碍的作用路径 |
4.4 对策及建议 |
4.4.1 个人 |
4.4.2 家庭 |
4.4.3 社会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社会支持、知觉压力、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
5 概念界定 |
6 技术路线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类型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指标及测量工具 |
4 资料收集 |
5 统计分析 |
6 质量控制 |
7 伦理原则 |
研究结果 |
1 预调查各量表信度检验 |
2 RA 患者人口学资料及疾病资料 |
3 RA 患者社会支持、知觉压力、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现状 |
4 RA 患者社会支持、知觉压力、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5 虚拟变量的赋值情况 |
6 RA 患者社会支持、知觉压力、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7 RA 患者社会支持、知觉压力、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与中介作用分析 |
讨论 |
1 RA 患者人口学资料与疾病资料情况 |
2 RA 患者社会支持、知觉压力、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的现状分析 |
3 RA 患者社会支持、知觉压力、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4 RA 患者社会支持、知觉压力、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5 知觉压力、自我管理行为在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6 建议 |
研究结论 |
创新点 |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慢性应激诱发抑郁大鼠肝实质损伤机制及疏肝中药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抑郁与肝病的相关性研究概况 |
1 肝病患者伴发的抑郁及焦虑症状的研究进展 |
1.1 慢性病毒性肝炎与抑郁 |
1.2 酒精性肝病与抑郁 |
1.3 肝病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临床治疗 |
2 抑郁影响肝病的内在机制 |
2.1 肝脏与抑郁的作用途径——应激反应 |
2.2 肝失疏泄与抑郁症的病理学基础——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
3 慢性应激与肝损伤 |
4 中药抗抑郁治疗对抗肝损伤有一定疗效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慢性应激诱发抑郁大鼠肝实质损伤机制及疏肝中药的保护作用 |
前言 |
实验一 CUMS诱发大鼠抑郁模型的制备及其对肝脏损伤的影响 |
一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二 实验结果 |
1 一般状态观察 |
2 行为学检测结果 |
3 糖水偏好试验 |
4 大鼠肝功能指标(ALT、AST)检测结果 |
5 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HE染色) |
6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检测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慢性束缚应激对抑郁大鼠肝脏损伤的影响 |
一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二 实验结果 |
1 束缚模型评估 |
2 慢性束缚应激对大鼠肝功能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3 慢性束缚应激对大鼠炎性因子的影响 |
4 慢性束缚应激导致大鼠肝脏内脂肪异常蓄积 |
5 大鼠油红染色 |
6 慢性束缚应激对大鼠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 |
存在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的调查分析及其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动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慢性乙型肝炎 |
1.2.2 生命质量 |
1.2.3 希望 |
1.2.4 社会支持 |
1.2.5 希望感、社会支持与生命质量的关系 |
1.3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假设 |
第2章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的调查分析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工具 |
2.2.3 研究程序 |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 |
2.3.1 一般人口学资料统计 |
2.3.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的描述性统计 |
2.3.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的比较分析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3章 慢乙肝患者的希望感、社会支持、生命质量的关系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工具 |
3.2.3 研究程序 |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 |
3.3.1 患者的希望感状况 |
3.3.2 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 |
3.3.3 患者的希望感、社会支持与生命质量的关系 |
3.4 希望感在社会支持影响生命质量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
3.4.1 希望感在社会支持影响生命质量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检验 |
3.4.2 检验结果 |
3.5 讨论 |
3.5.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希望感水平 |
3.5.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 |
3.5.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希望感、社会支持与生命质量的关系 |
3.6 结论 |
第4章 心理干预对慢乙肝患者希望感、社会支持、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工具 |
4.3 研究程序 |
4.4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 |
4.4.1 健康教育 |
4.4.2 认知行为疗法 |
4.4.3 个别心理辅导 |
4.4.4 疏泄支持疗法 |
4.4.5 小组性心理干预 |
4.5 心理干预的实施 |
4.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7 结果 |
4.7.1 心理干预前 |
4.7.2 心理干预后 |
4.8 讨论 |
4.9 结论 |
第5章 总讨论 |
5.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命质量状况 |
5.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希望感、社会支持对其生命质量的影响 |
5.3 心理干预对慢乙肝患者希望感、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的影响 |
第6章 总结论 |
第7章 研究中的创新和不足 |
7.1 研究中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7.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7)慢乙肝患者的应对方式与抑郁情绪:韧性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抑郁 |
1.1.1 抑郁情绪及其表现的相关研究 |
1.1.2 慢乙肝患者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 |
1.1.3 抑郁的评估 |
1.2 韧性 |
1.2.1 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的界定 |
1.2.2 韧性的相关研究 |
1.2.3 韧性的过程模型 |
1.2.4 韧性的评估工具 |
1.3 应对方式 |
1.3.1 应对方式的定义 |
1.3.2 应对方式的相关理论 |
1.3.3 应对方式的测量工具 |
1.4 问题提出 |
1.4.1 研究问题呈现 |
1.4.2 研究假设 |
1.4.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慢乙肝患者应对方式和情绪体验的质性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工具 |
2.3 研究收集与分析 |
2.3.1 资料收集 |
2.3.2 访谈过程 |
2.3.3 资料转录与分析 |
2.3.4 研究结果的信效度检验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基本情况 |
2.4.2 慢乙肝患者的情绪体验 |
2.4.3 慢乙肝患者的应对方式 |
2.4.4 慢乙肝患者积极应对和消极方式对消极情绪影响的探索 |
2.5 小结 |
第3章 慢乙肝患者的积极应对、消极应对、韧性和抑郁情绪的调查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工具 |
3.2.3 施测过程及数据处理 |
3.3 结果 |
3.3.1 慢乙肝患者的抑郁情况 |
3.3.2 慢乙肝患者采用的积极与消极应对情况 |
3.3.3 慢乙肝患者的韧性情况 |
3.4 讨论 |
3.4.1 慢乙肝患者抑郁情绪的特点 |
3.4.2 慢乙肝患者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的特点 |
3.4.3 慢乙肝患者韧性的特点 |
3.5 小结 |
第4章 慢乙肝患者积极应对、消极应对、韧性和抑郁的关系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工具 |
4.2.3 施测过程及数据处理 |
4.3 结果 |
4.3.1 慢乙肝患者积极应对、消极应对、韧性和抑郁的相关分析 |
4.3.2 韧性在积极应对和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 |
4.3.3 韧性在消极应对和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总讨论 |
5.1 慢乙肝患者的应对方式、韧性、抑郁的关系 |
5.2 慢乙肝患者的抑郁情绪的缓解以及对策的探讨 |
5.3 本研究的研究限制与不足之处 |
5.4 研究的展望 |
第6章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访谈提纲 |
附录 2: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
附录 3:韧性量表 |
附录 4:抑郁量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8)老年冠心病住院失眠患者睡眠心理行为干预模式的构建与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文献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文献来源 |
1.1.2 检索词 |
1.2 结果 |
二、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工具/测量工具 |
2.1.3 资料收集 |
2.1.4 质量控制 |
2.1.5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研究被试的生物学、心理社会学特征 |
2.2.2 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状况影响因素初始理论模型的构建 |
2.2.3 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变量之间直接关系的验证 |
2.2.4 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变量之间间接关系的验证 |
2.2.5 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建立 |
2.2.6 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研究假设 |
2.2.7 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影响因素模型的路径系数检验及修正 |
2.2.8 修正后模型的路径系数检验 |
2.2.9 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影响因素模型的拟合情况 |
2.2.10 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影响因素模型的最终确定 |
2.2.11 潜变量的直接效果及间接效果解析 |
2.2.12 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简化 |
2.3 讨论 |
2.3.1 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特征 |
2.3.2 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心理社会学特征 |
2.3.3 入院数次对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状况及相关因素的影响 |
2.3.4 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状况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2.4 小结 |
2.4.1 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特征 |
2.4.2 情绪障碍是预测患者失眠发生路径中的重要中介变量 |
2.4.3 老年CHD住院患者失眠发生的危险因素 |
三、构建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心理行为干预模式 |
3.1 理论基础 |
3.1.1 应激理论 |
3.1.2 心理护理的层次论 |
3.2 构建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心理行为干预模式 |
3.2.1 评估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相关问题 |
3.2.2 根据评估结果及特点确定睡眠心理行为干预的主要切入点 |
3.2.3 拟定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心理行为干预的主要步骤 |
3.2.4 影响睡眠状况的因素间作用路径图的应用 |
3.2.5 干预时间的安排 |
四、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睡眠心理行为干预模式的效果验证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工具/测量工具 |
4.1.3 干预方法 |
4.1.4 资料收集 |
4.1.5 质量控制 |
4.1.6 统计方法 |
4.2 结果 |
4.2.1 两组被试人口统计学变量特征 |
4.2.2 两组被试临床医学变量特征 |
4.2.3 心理行为干预对研究被试睡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影响的效果评价 |
4.2.4 干预组干预后焦虑及抑郁情绪与患者睡眠状况的关系分析 |
4.2.5 干预期间两组被试催眠药物平均使用量的结果比较 |
4.3 讨论 |
4.3.1 住院睡眠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对患者住院应激水平的影响 |
4.3.2 住院睡眠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对患者住院应对方式的作用 |
4.3.3 住院睡眠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对患者社会支持状况的作用 |
4.3.4 住院睡眠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
4.3.5 住院睡眠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对患者睡眠状况的影响 |
4.3.6 住院睡眠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对患者催眠药物倾向性的影响 |
4.3.7 对照组被试睡眠及相关心理社会学指标的改善 |
4.3.8 老年CHD住院失眠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睡眠状况的关系 |
4.3.9 本研究对护理工作的启示 |
4.3.10 研究的局限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
4.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住院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相关因素及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9)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健康相关生存质量 |
2.SF-36简介 |
3.乙型肝炎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研究 |
4 资料与方法 |
5 数据处理 |
6 结果 |
讨论 |
创新与不足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慢性乙肝患者和配偶的疾病认知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病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和行为学研究 |
2. 个人亲密关系对慢性乙肝的影响 |
3. 自我调节理论模型 |
4. 疾病认知与夫妻关系 |
5. 疾病认知一致性的潜在影响和自我效能感 |
6. 心理干预在慢性乙肝病人中的作用 |
7.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假设和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疾病认知、情绪调整、应对方式、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人口学和疾病特征资料 |
2.2 疾病认知各因子与情绪调整、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的相关 |
2.3 疾病认知各因子、情绪调整、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婚姻满意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 |
2.4 慢性乙肝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2.5 患者各心理因素在生活质量总分高低分组上的比较 |
2.6 情绪调整、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在疾病认知对生活质量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
3 讨论 |
3.1 疾病认知、情绪调整、应对方式、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的相互关系 |
3.2 疾病认知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3.3 情绪调整、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在疾病认知对生活质量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配偶疾病认知、情绪调整与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慢性乙肝患者及配偶疾病认知的比较 |
2.2 配偶疾病认知、情绪调整与患者情绪调整、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相关 |
2.3 配偶疾病认知及情绪调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2.4 配偶疾病认知及情绪调整在患者生活质量高低分组上的比较 |
3 讨论 |
3.1 患者与配偶疾病认知差异的比较 |
3.2 配偶情绪调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3.3 配偶疾病认知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慢性乙肝患者及配偶的疾病认知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病情的影响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干预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被试的人口学和疾病特征比较 |
2.2 两组被试的基线资料比较 |
2.3 两组对心理因素作用的比较 |
2.4 两组间生活质量的比较 |
2.5 两组对肝功能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结果和差值的比较 |
2.6 患者及配偶疾病认知及其它心理因素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分层回归分析 |
2.7 两组各心理因素和生活质量治疗前后减分的相关分析 |
3 讨论 |
3.1 疾病认知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作用 |
3.2 情绪调整在疾病认知干预中的作用 |
3.3 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在疾病认知干预中的作用 |
3.4 配偶对于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
3.5 从生活质量的改善与疾病认知及情绪调整改善的关系看疾病认知干预的作用机制 |
3.6 疾病认知干预可能的影响因素 |
3.7 慢性乙肝疾病认知干预对临床治疗意义的探讨 |
4 结论 |
本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综述二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反应及应激中介变量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耻感对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D]. 黄海燕. 山东大学, 2021(11)
- [2]授权教育对肝硬化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D]. 樊杰.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3]齐齐哈尔地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齐. 吉林大学, 2020(08)
- [4]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社会支持、知觉压力、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景梦雅.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慢性应激诱发抑郁大鼠肝实质损伤机制及疏肝中药的保护作用[D]. 王国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的调查分析及其相关研究[D]. 曾丽. 闽南师范大学, 2014(04)
- [7]慢乙肝患者的应对方式与抑郁情绪:韧性的中介作用[D]. 杨滨妮. 闽南师范大学, 2014(04)
- [8]老年冠心病住院失眠患者睡眠心理行为干预模式的构建与验证研究[D]. 王丽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1)
- [9]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D]. 于进红. 山东大学, 2011(05)
- [10]慢性乙肝患者和配偶的疾病认知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病情的影响[D]. 罗兴伟. 中南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