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差生的心理疏导(论文文献综述)
崔炳蔚[1](2021)在《普通高中“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以开封市WZ公办高中为例》文中指出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是青少年价值观和美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将会对他们未来的生存状态产生巨大的影响。高中生在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的同时,整天过着紧张、枯燥的两点一线学习生活,很容易产生挫折感。一部分学习成绩不佳、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学生由于学习时间不足、努力程度不够、学习动机缺乏等原因,不再愿意继续坚持学习。因为在课堂上无所事事,他们打扰他人、睡觉、欺凌同学,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以上这些学生被统称为“问题学生”。一般来说,“问题学生”总是不断制造麻烦,这深深困扰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帮助“问题学生”健康成长,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艰巨挑战,又意义非凡。该文以WZ中学的师生为研究对象,针对问题学生的实际状况,提出了问题学生的管理方法。WZ中学虽然不是当地的重点学校,但历史悠久,待解决的问题学生种类典型。该论文主要以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研究为工具,收集各种数据。WZ中学全体教师和95%以上的学生参与了针对教师和学生不同目的而设计的问卷调查,包括个人信息、问题学生现状、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和建议等。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可信,作者还对11名教师代表、6名中层干部和4名学校领导进行了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录音。除问卷调查和访谈外,笔者还查阅了学校有关学生管理的规定、学生违纪处分记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记录等文件。借助“问卷之星软件”和“SPSS应用程序”,对大量的数据和记录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整理,试图找出“问题学生”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和“问题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然后通过对上述原因的研究,阐述了转化“问题学生”的理论和策略,并将其付诸实践,以改善“问题学生”的不良状况。作者根据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真实事例,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促使“问题学生”回归正途的理论和实践。案例研究表明,应当为“问题学生”提供更多改变和提升自己的机会。一方面,必须充分理解和尊重“问题学生”,让他们感到平等、快乐和希望;另一方面,要让“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诸如游戏、讨论、小组探究等,激发他们对学习、友谊、爱的信心,增强他们有所作为的意志。由于法律对教师惩戒权支持乏力,并且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有力支持,学校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没有人敢惩罚“问题学生”或对他们说“不”。依据本文作者的观点,WZ中学要在“问题学生”管理上有所突破,必须努力做到:提高学生管理能力,转变学生管理方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培养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转变教育职能,大力寻求校外资源支持等。总之,希望本文能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有所裨益。
张中华[2](2021)在《高中地理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地理学困生”即地理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在常态学习过程中,难以或无法达到地理课标要求的学生。学生学习困难是当前教育界共同关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相比,对学习的理论性、综合性、系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高中地理学困生群体日益庞大。高中地理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查明其形成原因及提出有效的转化策略,是学校和教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笔者所在的洛阳市栾川县中学为例,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查明地理学习困难的原因、提出转化策略和反思转化效果。该结果对素质教育、学困生个人全面发展、学生失学辍学、社会及家庭和谐等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针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过程、具体表现形式、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转化策略。根据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为内因主导型和外因主导型。内因主导型主要有:(1)内驱力不足型、(2)习惯不良型、(3)意志薄弱型、(4)问题卡脖型。外因主导型主要有:(1)教师影响型、(2)学校影响型、(3)家庭影响型。为此,针对内因型学困生提出了以下策略:(1)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和信心、强化地理学习动机。(2)课前预习、课上质疑、课后复习,制订地理学习计划、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3)加强挫折教育、引导客观归因、注重专注度和注意力的培养。(4)优化地理学科认知结构、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外部环境影响型转化策略是:(1)强化赏识教育,做有温度的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创新地理授课方式。(2)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健全各学科均衡发展机制;开发地理校本课程,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3)结合学生实际,树立适当的期望值;转变教育方式,重视情感关爱,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在文章最后,选取一名高中地理学困生进行案例研究和实践转化。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分析获取该高中地理学困生相关信息,结合内外影响因素对其进行分类。在转化原则和总策略的指导下,参照具体策略进行转化。结果证明,在理论指导下,积极付诸于实践,学困生是可以被转化的。总之,学困生的转化过程是复杂繁琐的,作为教师,需要对学困生有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对其转化要充满信心和耐心。既要帮助学困生寻找学习障碍的因素并辅助其积极转化,又要防止各种学习障碍问题的产生。
綦梦迪[3](2020)在《初中数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探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数困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问题是非常普遍的,而“数困生”最大的群体则为初中“数困生”。因此,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教师如何帮助他们进行数学学习和转化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学者的研究作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对初中“数困生”进行界定。对“数困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原因以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两个被试者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同的特征得出有针对性的转化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提出问题。该部分对问题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关于“数困生”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对其现状、概念、原因以及对策进行梳理。第三部分:理论基础。该部分对研究的理论依据进行总结,以多元智力理论对“数困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挖掘,并以分层次教学以及发展区理论对不同“数困生”进行转化和个别辅导。第四部分:研究的方法与过程。本部分选择两个学生(A和B),其中学生A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因为数学抽象困难,学生B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因为数学情感缺乏,该部分跟踪了两个被试者,并对其转化策略进行了研究。第五部分:个案研究结果。该部分对被试者情感以及成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学生家长进行访问,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式。第六部分:结论及教学建议。通过以上论述,对“数困生”目前存在的大多数问题进行梳理,并严格分析其成因,从原因入手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为今后教学提供借鉴。
陈欣婷[4](2020)在《初级中学走班制分层教学对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研究 ——以中山市Z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走向机会均等的“以生为本”教育应是当下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理念。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普遍采用的班级授课制弊端日益明显,已与“与生为本”、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渐行渐远。走班制分层教学作为对传统教学制度的变革,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初中阶段是容易形成两极分化、产生学困群体的特殊时期。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走班制分层教学优势实现英语学困生转化,缩小两极分化差距,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成为本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以中山市Z初级中学作为研究主体,以执教的9年级2个B班共9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一学期(4个月)的英语分层教学实验。通过借鉴前人实践理论和经验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多元智能”等作为主要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探究三个问题:第一,走班制分层教学怎样实施;第二,走班分层教学对英语学困生的转化效果如何;第三,走班制分层教学转化英语学困生的策略。研究发现,Z中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英语成绩有明显正向的提升作用,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生为本的理念。此外,笔者还就走班分层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转化英语学困生的建设性策略和教学建议: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分层对待,帮助树立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是前提;注重德育与心理疏导,转变老旧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核心;侧重学习方法指导、开展师徒结对与小组合作是方式;形成家校合力是关键。
周洪燕[5](2020)在《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调查研究 ——以凉山州普格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提倡教育要均衡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所有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具有多种功能和重要的奠基作用。在偏远落后的彝族地区还存在大量的语文学困生,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的发展还面临严峻的挑战,关注少数民族地区这一特殊学习群体,分析其形成的特殊原因并探讨转化对策,对其语文素养的提升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往研究大多是关于学困生整体的研究,而对特殊地区具体学科学困生的关注相对较少。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彝族地区的语文学困生与当地特殊的教育背景密不可分。本论文特别关注到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学困生群体,立足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同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探讨,希望对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本论文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在对当地初中语文学困生的现状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对转化对策进行了探讨。首先,第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调查研究背景的介绍。包括当地的社会环境、民族历史背景、彝族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等,并重点关注到当地的教育现状及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政策,同时还对当地彝族初中生的共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其次,第二部分内容是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在前期,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等方法,对当地语文学困生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了解。调查内容涉及当地彝族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动机、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学习的体验、语文学习的成效、语文学习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语文学习的成败归因以及个体的心理等各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彝族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许多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完善。再者,第三部分内容主要是从主观与客观两大方面对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这一特殊学习群体的成因复杂多样,而且跟少数民族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当地实际现状有着特殊的联系。一方面,当地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形成主观上与彝族学生个体的认知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以及情感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客观上主要受来自彝族家庭、语文教师、社会和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方面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当地语文学困生语文基础特别薄弱,语文知识结构普遍较差,同时又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与动机,缺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与方法,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很少拥有成功的体验,有的语文学困生还面临一些心理障碍与消极的情感因素干扰,加上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很难走出语文学习的困境。最后,第四部分内容是关于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对策的探讨。不管是从现实层面还是理论层面来讲,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都十分必要。笔者结合彝族地区特殊的背景和实际情况,从导致当地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因素出发,对症下药,从彝族语文学困生自身、当地语文老师、彝族学生家长、国家与社会不同层面提出对策建议,旨在帮助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得以转化,走出语文学习的窘境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夏育鹏[6](2018)在《小学阶段“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因此,对关注并研究小学阶段的"学困生"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DD小学三到六年级的"学困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观察、走访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分析小学阶段"学困生"的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转化策略。
宋黎明[7](2018)在《人际沟通中心理健康教育之同伴心理辅导形式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同伴互诉,同伴互疏,同伴互助,同伴互阻四种小学生同伴心理辅导形式研究的叙述,着重说明了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注重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保健及健康心理的培养,使小学生在同伴心理辅导过程中能够提高心理互助自助能力。
黄聊[8](2018)在《互动式教学在高中历史学困生转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特殊教育家柯克提出“学习障碍”一词后引发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学困生问题的讨论与研究。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检索、观察访谈、案列分析等研究方法,尝试将互动式教学运用到对高中历史学困生的转化。在运用互动式教学转化高中历史学困生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知识与能力水平,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互动内容和形式既要符合学困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具有多元化特点,要重视历史学困生的心理分析和疏导,通过互动情景、历史小活动、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等不断提高学困生的求知欲和参与度,增强师生、生生互动效率,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本文共分五个章节来论述互动式教学在高中历史学困生转化中的应用研究。第一章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括梳理了近来学界对学困生和互动式教学研究的现状,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主要通过对高中历史学困生现状的剖析,概括了高中历史学困生在知识、技能、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并重点分析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出现困难或障碍的教师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在历史学科中利用互动式教学转化学困生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并提出了利用互动式教学转化高中历史学困生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第四章在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互动式教学转化高中历史学困生实施策略,主要从如何改善教师主导性作用和如何发挥高中历史学困生主体性作用两方面进行论述,重点论述了师生、生生间有效互动的策略。最后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提出了互动式教学转化历史学困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朱慈[9](2018)在《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学困生成因及调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英语学困生现象逐步蔓延扩散,其现状堪忧。从微观角度看,学困生易形成消极的心理定位,影响其自身潜能的发展;从宏观角度看,不利于教育公平,影响整个国家的教育效益。因此,深度剖析学困生成因及调控策略研究刻不容缓。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是高中英语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应当采取怎样的调控策略。笔者在国内外有关英语学困生研究基础上,编制了高中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对筛选出的英语学困生与学优生共446人,展开调查和对比分析,又结合访谈、课堂观察、个案和测验等研究方法,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把握了该校高中英语学困生现状。研究结果显示主要有以下突出的致困因素: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淡薄、学习态度不端、学习意志薄弱、学习策略缺乏、自我效能感差、归因方式不当等内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学校管理体制欠妥、英语教材的编选、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学校和班级英语学习氛围、师生关系不和谐、社会不良风气等外因。内部与外部非智力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交织。通过深挖深思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本研究探索、提炼形成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普遍规律,反复抓学困生非智力因素中的薄弱环节,探索出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的调控策略。诸如加强心理疏导、实施情感教育,激发动机与内在潜力,提高自我效能感、正确成败归因,指导运用系统化学习策略、构建多模态现代英语教学语境、提升英语教学水平等;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对学困生的潜在影响,优化校园英语学习软环境和硬环境,改善家庭和社会舆论环境。通过进行学困生个案跟踪试验,再结合实验班和对照班测验成绩的显着差异性,验证得出转化措施可行性较高。可望对高中英语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练玉来[10](2017)在《高职院校差生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差生的表现入手,分析差生社会、家庭和自身原因,提出通过心理疏导、思想教育、改良教育方式、小组教学和优生帮扶等方法有效管理差生。
二、谈差生的心理疏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差生的心理疏导(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通高中“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以开封市WZ公办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1.4 拟创新点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3 “问题学生”核心概念界定 |
1.3.1 “问题学生”的概念 |
1.3.2 “问题学生”的判定标准 |
1.3.3 “问题学生”定义争论 |
1.4 “问题学生”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
1.4.1 社会认知理论 |
1.4.2 学习动机理论 |
1.4.3 心理健康理论 |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5.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普通高中“问题学生”调查研究 |
2.1 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的设计 |
2.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2.1.2 调查问卷的信度 |
2.1.3 调查问卷的效度 |
2.1.4 访谈问题的设计 |
2.1.5 访谈对象的确定 |
2.2 访谈步骤和调查问卷的实施 |
2.2.1 访谈步骤的实施 |
2.2.2 调查问卷的实施 |
2.3 研究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2.3.1 调查结果的统计 |
2.3.2 调查结果的分析 |
2.4 普通高中“问题学生”的管理现状 |
2.4.1 学习型“问题学生” |
2.4.2 行为型“问题学生” |
2.4.3 心理型“问题学生” |
2.4.4 思想型“问题学生 |
第三章 高中“问题学生”成因分析 |
3.1 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问题 |
3.1.1 家庭结构不完整影响孩子身心发展 |
3.1.2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
3.1.3 父母的不良行为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
3.2 学校教育和管理原因 |
3.2.1 学校应试教育不切合学生发展 |
3.2.2 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
3.3 社会环境的影响 |
3.3.1 富足的生活滋生不良价值取向 |
3.3.2 便捷的网络产生负面影响 |
3.4 学生自身原因 |
3.4.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化 |
3.4.2 青春期人格教育缺失 |
3.4.3 青春期“三观”教育不足 |
第四章 普通高中“问题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
4.1 形成教育合力 |
4.1.1 加强家校联系 |
4.1.2 助力家庭教育 |
4.2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
4.2.1 重视心理疏导 |
4.2.2 用“仁爱”唤醒学生 |
4.3 破解学生管理瓶颈 |
4.3.1 德育课题引领研究能力 |
4.3.2 分层培训助推专业发展 |
4.3.3 校本培训立足常规管理 |
4.4 营造浓厚德育环境 |
4.4.1 开展“道德讲堂”系列活动 |
4.4.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4.3 继续深化“中国梦”主题教育 |
4.5 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
4.5.1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
4.5.2 全面落实“全员德育” |
4.5.3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
4.6 净化社会环境 |
4.6.1 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
4.6.2 宣传落实《惩戒条例》 |
第五章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高中地理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社会背景:学困生是学校教育的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
二、学科背景:新课标关于“素质教育、全面评价”的整体思想要求 |
三、现实背景:学困生成为社会发展的负驱力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进展 |
二、国内研究进展 |
三、研究小结 |
第四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学困生的界定 |
二、高中地理学困生的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二、认知发展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四、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高中地理学困生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访谈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选取 |
三、调查问卷设计 |
四、访谈实施 |
第二节 结果分析 |
一、总体调查与分析 |
二、高中地理学困生内因调查分析 |
三、地理学困生外因调查分析 |
第四章 高中地理学困生转化原则及策略 |
第一节 转化原则 |
第二节 转化总策略 |
一、学困生自救 |
二、学校辅助 |
三、教师支援 |
四、家庭协作 |
第三节 分类转化策略 |
一、内驱力不足型转化策略 |
(一)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和信心 |
(二)强化地理学习动机 |
二、学习习惯不良型转化策略 |
(一)改进课堂学习方法 |
(二)增强课后学习自觉 |
三、问题卡脖型转化策略 |
(一)优化地理学科认知结构 |
(二)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
(三)灵活运用多种地理解题方法 |
四、意志薄弱型转化策略 |
(一)加强挫折教育 |
(二)引导客观归因 |
(三)注重专注度和注意力的培养 |
五、外部环境影响型转化策略 |
(一)教师影响型 |
(二)学校影响型 |
(三)家庭影响型 |
第五章 高中地理学困生转化策略实例研究 |
第一节 个案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主要原因分析 |
一、内部原因 |
二、外部原因 |
第三节 转化策略 |
一、总原则 |
二、转化策略 |
第四节 转化结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一、不足之处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初中数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困生”的现状 |
1.1.2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3 数学重要作用和地位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困生”的相关理论 |
2.1.1 “数困生”的界定 |
2.1.2 “数困生”的界定方法 |
2.2 “数困生”成因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对“数困生”成因的研究 |
2.2.2 国内对“数困生”成因的研究 |
2.3 “数困生”转化策略的相关研究 |
2.3.1 国外关于“数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 |
2.3.2 国内关于“数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理论依据 |
3.2 转化策略 |
第四章 研究方法及过程 |
4.1 研究方法 |
4.2 调查问卷 |
4.2.1 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
4.2.2 调查对象和时间 |
4.3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4.3.1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4.3.2 初中“数困生”学习情况的具体问题分析 |
4.4 被试背景 |
4.4.1 被试原因 |
4.4.2 被试者特征 |
4.5 个案研究设计 |
4.6 个案实施过程 |
第五章 个案研究结果 |
5.1 数学能力的变化 |
5.1.1 成绩的变化 |
5.1.2 数学计算能力的变化 |
5.1.3 数学书写能力的变化 |
5.1.4 数学思维能力的变化 |
5.2 数学情感的变化 |
5.2.1 学生自身变化 |
5.2.2 家长访谈的内容 |
5.2.3 同学的评价 |
5.3 “数困生”转化策略 |
5.3.1 数学抽象困难型学生的转化策略 |
5.3.2 数学情感缺乏型学生的转化策略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1.1 “数困生”的学习障碍 |
6.1.2 教学建议 |
6.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在校期间参加项目及获奖情况 |
附录B 调查问卷 |
(4)初级中学走班制分层教学对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研究 ——以中山市Z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的问题和方法 |
1.4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研究现状综述 |
2.1.1 学困生国内外研究概况 |
2.1.2 走班分层教学国内外研究概况 |
2.1.3 走班制分层教学对学困生转化的研究概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第3章 Z中学走班制分层中的英语教学实践 |
3.1 走班分层教学实践背景 |
3.2 走班分层教学对象 |
3.3 走班分层实施方法 |
3.4 走班分层实施过程 |
3.4.1 教学目标分层 |
3.4.2 教学内容分层 |
3.4.3 教学评价分层 |
3.4.4 课堂管理分层 |
3.5 走班分层教学案例分析 |
3.5.1 案例一 |
3.5.2 案例二 |
3.5.3 案例三 |
第4章 走班制分层教学对英语学困生转化的效果分析 |
4.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2 师生访谈结果分析 |
4.3 英语学困生测试成绩分析 |
4.3.1 实验班前测数据分析 |
4.3.2 实验班后测数据分析 |
4.3.3 实验班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
4.4 英语学困生转化情况及分析 |
4.4.1 转化情况总结 |
4.4.2 转化结果分析 |
第5章 走班制分层教学对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
5.1 学生自身层面转化策略 |
5.1.1 培养正确的英语学习价值观 |
5.1.2 提高自我效能感 |
5.1.3 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
5.2 教师教学实施层面策略 |
5.2.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5.2.2 提供作业分层 |
5.2.3 多元评价方式有效监控 |
5.2.4 提高业务学习的能力 |
5.3 家长层面转化策略 |
5.3.1 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
5.3.2 帮助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发现 |
6.2 教学启示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Z中学“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B Z中学“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C Z中学“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学生访谈问卷 |
附录D Z中学“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教师访谈问卷 |
附录E 2019初三级第一次水平测试 |
附录F 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英语考试 |
致谢 |
(5)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调查研究 ——以凉山州普格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学困生 |
(二)语文学困生 |
(三)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调查研究的背景 |
第一节 凉山州概述及国家对彝族地区的教育政策 |
一、凉山州概述 |
二、国家对凉山彝族地区的教育政策 |
第二节 凉山普格县概述及彝族初中生的共性特征 |
一、普格县总况 |
二、普格县教育现状 |
三、凉山彝族地区初中学生的共性特征 |
第二章 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内容 |
三、有效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有效调查对象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一、关于彝族地区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 |
第三节 调查结果总结 |
第三章 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形成的主观原因 |
一、语文学困生个体的认知因素 |
二、语文学困生个体的非智力因素 |
三、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及情感因素 |
第二节 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客观原因 |
一、家庭因素 |
二、语文教师因素 |
三、社会和历史因素 |
第四章 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对策探讨 |
第一节 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依据 |
一、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现实依据 |
二、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彝族地区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困难转化对策 |
一、彝族初中语文学困生做出改变和努力 |
二、彝族地区语文老师做出改进和探索 |
三、彝族学生家长做出转变和努力 |
四、国家及社会继续加大扶持和援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小学阶段“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学困生”的概念及其特点 |
1.学习基础薄弱型。 |
2.学习动机不足型。 |
3.道德品质不良型。 |
二、“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
1.个人因素 |
2.家庭因素 |
3.环境因素 |
三、“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
1.激发动机是基础 |
2.培育习惯是保障 |
3.心理疏导不可少 |
4.优化环境需提速 |
5.家校合作共努力 |
总结 |
(7)人际沟通中心理健康教育之同伴心理辅导形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同伴心事互诉——“讲讲我的心里话” |
二、同伴问题互疏——设立“同伴老娘舅” |
三、同伴相议互助——设立“同伴议事厅” |
四、同伴督导互阻——设立“同伴心理督察员” |
(8)互动式教学在高中历史学困生转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2 高中历史学困生的特征及成因 |
2.1 高中历史学困生特征分析 |
2.2 高中历史学困生成因分析 |
3 互动式教学转化高中历史学困生的依据和原则 |
3.1 利用互动式教学转化高中历史学困生的依据 |
3.2 实施互动式教学转化高中历史学困生的原则 |
4 互动式教学转化高中历史学困生实施策略 |
4.1 改善历史教师主导性作用策略 |
4.2 发挥高中历史学困生主体性作用策略 |
5 互动式教学转化高中历史学困生实践总结及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学困生成因及调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2 理论基础 |
2.1 归因理论 |
2.2 同心圆理论 |
2.3 三层次理论 |
2.4 情感过滤理论 |
3 文献综述 |
3.1 学困生概念界定 |
3.2 研究现状 |
3.2.1 国外研究现状 |
3.2.2 国内研究现状 |
4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及过程 |
4.3.1 问卷调查法 |
4.3.2 访谈法 |
4.3.3 课堂观察法 |
4.3.4 个案研究法 |
5 研究结果与成因分析 |
5.1 研究结果 |
5.1.1 问卷调查结果 |
5.1.2 访谈结果 |
5.1.3 课堂观察结果 |
5.1.4 个案研究结果 |
5.2 英语学困生成因分析 |
5.2.1 内因 |
5.2.2 外因 |
6 转化策略及成效 |
6.1 转化策略 |
6.1.1 加强心理疏导,实施情感教育 |
6.1.2 构建多模态现代外语教学语境 |
6.1.3 重视个性化英语学习策略指导 |
6.1.4 提升教学水平,雕琢授课艺术 |
6.1.5 家庭、学校、社会齐心助脱困 |
6.2 转化成效 |
7 结论 |
7.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7.2 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10)高职院校差生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差生表现 |
二、原因 |
1. 社会原因 |
2. 家庭原因 |
3. 自身原因 |
三、方法 |
1. 心理疏导 |
2. 思想教育 |
3. 改良教学方式 |
4. 小组教学和优生帮扶 |
四、小结 |
四、谈差生的心理疏导(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高中“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以开封市WZ公办高中为例[D]. 崔炳蔚.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2]高中地理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研究[D]. 张中华.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初中数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探究[D]. 綦梦迪. 济南大学, 2020(05)
- [4]初级中学走班制分层教学对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研究 ——以中山市Z中学为例[D]. 陈欣婷.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5]彝族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调查研究 ——以凉山州普格县为例[D]. 周洪燕.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6]小学阶段“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策略[J]. 夏育鹏. 安徽教育科研, 2018(16)
- [7]人际沟通中心理健康教育之同伴心理辅导形式探究[J]. 宋黎明. 长江丛刊, 2018(35)
- [8]互动式教学在高中历史学困生转化中的应用研究[D]. 黄聊.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9]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学困生成因及调控策略研究[D]. 朱慈. 淮北师范大学, 2018(12)
- [10]高职院校差生管理[J]. 练玉来. 考试周刊, 20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