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固定网短消息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周润林,王志谦[1](2009)在《固网支付系统中改进的CTSIGW服务器及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目前的固网支付系统进行概括和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系统架构,并对新的系统中CTSIGW服务器的结构、设计和性能进行分析和讨论。
李睿文[2](2008)在《中日手机短信通讯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目前在日华人对短消息通信服务的需求以及中日间国际短信服务的不足,面向在日华人,结合中日现有的并广泛使用的通信服务,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以互联网络为媒介,方便、廉价、高效的第三方短信通信服务:中日短消息服务。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和日本两国各自在移动通信服务领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了目前两国各大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市场情况,以及各自在市场中的地位、用户规模及业务模式。从技术上分析了国内短消息服务的技术实现以及业务模式,研究了SP/CP在国内短消息增值业务上的商业模式。介绍了以日本NTT DoCoMo i-Mode服务为代表的日本移动互联网服务在邮件上的应用:手机邮件短消息服务。同时,还介绍了日本其他各大移动运营商的手机邮件短消息业务。在以上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把中日两国国内各自应用广泛,且有着成熟技术和市场的服务(中国短消息服务和日本手机邮件服务)利用互联网络连接起来,设计并实现了一个中日之间主要为在日华人服务的短消息通信系统。本文从需求入手,采集并分析了中日短消息服务的用户角色,以及各自对于短消息系统的需求,设计了中日短消息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子系统及模块划分。针对不同功能的子系统和模块分析了各自在实现上所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包括为两边平台不同字符集转化问题而设计的码表转换机制;为提高短消息服务质量而建立的短消息路由策略表机制以及在SP号码资源上的分配策略等。本文设计开发的中日短消息服务系统已经过将近一年半的实际运营。通过对注册用户数、邮件和短消息的收发情况以及日本侧用户所属运营商的比例进行得数字分析表明,该系统是可行和有效的。
李载锐[3](2008)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互联互通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3G的引入将会使更多的新业务出现,而业务的互联互通问题也将成为运营商开展3G业务成败的关键。本文将以短消息、多媒体消息以及即时通信消息系统为例,探讨一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运营商之间业务互联互通的问题。
高志坚[4](2008)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互通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3G的引入将会有更多的新业务出现,业务的互联互通问题也将成为运营商开展3G业务成败的关键。本文将以短消息、多媒体消息以及即时通信消息系统为例,探讨一下第三代
覃礼貌,李秀梅[5](2007)在《基于固网(PSTN)短信的地质灾害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与地质、地貌等因子有关外,降水是最主要的诱发因子。因此在确定的地质环境背景下,降水情况已成为地质灾害预报的主要依据。给出了一套完整的基于降水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报预警的系统体系,并详细介绍了利用现有的PSTN(Pub lic Sw itch Telephone Net公共电话交换网),通过短信方式实现数据传输的灾害信息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给出了各部分原理框图及数据传输模式。
谢亮[6](2007)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互通与漫游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未来第三代移动通信(以下简称3G)牌照的发放,国内运营商移动网络之间互联互通及漫游的问题将成为新的讨论焦点。对于运营商来讲,在获得3G牌照建设3G网络后,如何通过互联互通及漫游的实现为用户提供真正″无缝″的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能够顺利开展3G话音等业务并实现其互联互通及漫游,对3G互联互通及漫游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是很必要的。本论文就第三代移动通信的运营商间互联互通和漫游进行了论述,包括话音业务、短消息业务和其他增值业务的运营商间互联互通和漫游技术方案,并进行了相关可行性分析。本论文参考了信息产业部相关规定并结合国内外标准组织的相关标准文件,以信息产业部3G互联互通试验的结果为基础,论证了运营商间互通漫游方案的特点和可行性。本论文关于运营商间互联互通的基本结论是:各业务互通原则上以业务网关的互联实现。关于运营商间漫游的基本结论是:采用国际漫游方案或者漫游接入方案实现。目前国内运营商间的话音业务和短消息业务的互联互通工作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增值业务的互通和运营商间的漫游则基本没有实现。故本论文关于增值业务的互通和运营商间的漫游部分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谢亮[7](2005)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互通的研究》文中指出3G的引入将会有更多的新业务出现,业务的互联互通问题也将成为运营商开展3G业务成败的关键。本文将以短消息、多媒体消息以及即时通信消息系统为例,探讨一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运营商间业务互联互通的问题。
周文君[8](2005)在《中国电信综合短消息业务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短消息业务是移动网络上第一个数据业务,自开通以来就成了运营商利润的重头。中国电信作为传统的固话运营商也已向移动数据业务迈出了一步—其固网短信自开通以来就是发展的重点业务之一。如今,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浪潮给中国电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的短消息业务倍受重视。 本文首先对综合短消息业务系统及国内外短消息标准的制定情况、相关设备的现状以及设备制造厂商的市场占有情况做了简单的介绍,针对现有标准对短消息的要求以及中国电信将来开展短消息业务的实际需求,从设备功能、计费、互通、性能等方面对中国电信综合短消息业务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在功能规范中分目标系统的网络结构、短消息中心功能模块、短消息业务接入网关功能模块、接口协议、业务流程等内容对系统提出了规范要求。最后的测试内容是对需求研究、功能规范的可行性验证。 本项目的成果是中国电信3G业务引擎设备选型的依据,将直接支撑中国电信集团公司3G数据业务发展和3G业务运营,对中国电信的移动数据业务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董斌,杨涛[9](2004)在《中国电信3G短信和固网短信互通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许瑶[10](2004)在《邮政短消息和多媒体消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移动互连是移动通信和互连网的美妙结合,而移动通信中的短消息服务借助互连网的应用十分火热。现在,第三代移动通信(3G)即将面世.3G标准利用本身的带宽优势对短消息服务进行了拓展,它要求除提供文本外,还要能提供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格式,这就是多媒体消息服务。 本课题的工作主要是邮政短消息和多媒体消息系统的研究和设计。虽然从短消息到多媒体消息是一个纵向的发展,但是,两者所包含的技术却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邮政短消息系统的研究和设计;第二部分是邮政多媒体消息系统的研究和设计。第一部分首先从网络结构、CMPP应用层协议等方面介绍了整个短消息系统,然后分析广东省邮政短消息收发系统的功能模块和实现思路。并详细论述了其中的短信平台的关键实现技术。第二部分首先从网络结构、接口定义、通信协议等方面对整个多媒体消息系统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广东邮政多媒体消息模拟系统的原型和系统的功能模块,并详细论述了其中的多媒体消息收/发等主要模块的关键实现技术。 论文的最后总结了短消息和多媒体消息系统的异同点和本人在课题研究期间的研究任务,并提出了该课题可以继续开展的后续工作。
二、浅谈固定网短消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固定网短消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2)中日手机短信通讯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发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发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
1.4 章节安排 |
2 中日移动通信服务发展简史及市场分析 |
2.1 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发展简史 |
2.2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分析 |
2.3 日本移动通信服务发展简史 |
2.4 日本移动通信市场分析 |
3 中日短信业务技术分析 |
3.1 中国短信业务技术分析 |
3.1.1 SMS 短信业务介绍 |
3.1.2 SMS 短信业务技术实现 |
3.1.3 SMS 增值业务及服务提供商(SP)短信接入 |
3.1.4 内容提供商(CP)短信接入 |
3.2 日本短信业务技术分析 |
3.2.1 NTT DoCoMo i-Mode 技术介绍 |
3.2.2 NTT DoCoMo i-Mode 邮件短消息服务 |
3.2.3 其他移动运营商的邮件短消息服务 |
4 系统需求分析 |
4.1 系统主要用户角色分析 |
4.2 主要用户角色需求分析 |
4.2.1 日本端用户需求分析 |
4.2.2 中国端用户需求分析 |
4.2.3 系统维护人员需求分析 |
4.2.4 业务管理人员需求分析 |
4.2.5 短消息SP 需求分析 |
4.2.6 支付系统需求分析 |
5 系统总体设计 |
5.1 系统架构设计 |
5.2 系统流程设计 |
5.2.1 日本手机发送短消息倒到中国手机 |
5.2.2 中国侧用户发送/回复短消息到日本手机 |
5.3 系统拓扑设计 |
6 邮件接口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6.1 邮件接口子系统模块组成 |
6.2 邮件服务器设计及实现 |
6.3 邮件接收模块设计与实现 |
6.3.1 模块总体设计 |
6.3.2 邮件服务器设计及实现 |
6.3.3 新邮件预处理逻辑设计及实现 |
6.4 邮件发送模块设计与实现 |
6.4.1 模块总体设计 |
6.4.2 邮件服务器设计及实现 |
6.4.3 邮件发送逻辑设计及实现 |
7 短消息SP 接口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7.1 短消息SP 接口合作模式 |
7.2 短消息SP 接口子系统模块组成 |
7.3 短消息发送模块设计及实现 |
7.3.1 总体设计 |
7.3.2 待发短消息表结构设计 |
7.3.3 短消息发送逻辑设计 |
7.3.4 短消息发送逻辑实现 |
7.4 短消息接收模块设计及实现 |
7.4.1 总体设计 |
7.4.2 新收短消息表结构设计 |
7.4.3 短消息接收逻辑设计 |
7.4.4 短消息接收逻辑实现 |
7.5 短消息状态模块设计及实现 |
8 消息处理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8.1 消息处理子系统主要功能及模块组成 |
8.2 字符集转码功能设计 |
8.3 计费策略及预扣费机制 |
8.4 短消息发送路由策略表机制 |
8.5 邮件处理逻辑设计及实现 |
8.5.1 主要功能及基本流程 |
8.5.2 指令邮件的处理 |
8.5.3 普通内容邮件的处理 |
8.5.4 邮件消息处理逻辑实现 |
8.6 短消息处理逻辑设计及实现 |
8.6.1 主要功能及基本流程 |
8.6.2 短消息处理逻辑实现 |
8.7 邮件/短消息事件逻辑设计及实现 |
9 计费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9.1 计费子系统功能设计 |
9.2 计费子系统实现 |
10 维护管理子系统和报警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10.1 维护管理子系统 |
10.2 报警子系统 |
11 系统运营分析 |
11.1 运营情况介绍 |
11.2 收益分析 |
12 总结与展望 |
12.1 总结 |
1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目录 |
(3)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互联互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短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
2 与固定网短消息的互通 |
3 网络结构 |
4 编号问题 |
5 第三方短信互联网关 |
6 与移动网短消息的互通 |
7 多媒体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
8 即时通信(IMPS)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
(5)基于固网(PSTN)短信的地质灾害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思路 |
2 远程监测系统的组成 |
2.1 传输网络 (PSTN) |
2.2 智能监测终端 |
(1) 监测终端的功能 |
(2) 工作过程 |
2.3 数据处理中心 |
3 结论及展望 |
(6)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互通与漫游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互联互通及漫游研究背景和目的 |
互联互通及漫游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3G及互联互通概述 |
2.1 3G发展现状 |
2.2 WCDMA标准化现状与演进 |
2.3 国内外3G研发现状 |
2.4 国内外互联互通现状 |
2.4.1 国外互联互通现状 |
2.4.2 国内各网络的互联互通现状 |
2.5 WCDMA网络的构成 |
2.6 WCDMA业务网络架构及其互联互通需求 |
第三章 3G话音业务的互联互通 |
3.1 3G话音业务互联互通 |
3.1.1 网络结构 |
3.1.2 话音业务互通的其他问题 |
3.2 话音业务互通的实际测试结果 |
第四章 3G短消息业务的互联互通 |
4.1 短消息业务平台 |
4.2 现有运营商短消息网关及路由现状 |
4.2.1 现有固网运营商短消息网络结构及路由方式 |
4.2.2 现有移动运营商短消息网络结构及路由方式 |
4.3 3G短消息的互联互通 |
4.3.1 网络结构 |
4.3.2 短消息互通的其他问题 |
4.4 短消息业务互联互通的实际测试结果 |
第五章 3G多媒体消息业务的互联互通 |
5.1 多媒体消息业务平台 |
5.2 现有移动运营商多媒体消息网络结构 |
5.2.1 中国移动的多媒体消息系统 |
5.2.2 中国联通的多媒体消息系统 |
5.3 3G多媒体消息的互联互通 |
5.3.1 网络结构 |
5.3.2 多媒体消息互通的其他问题 |
5.4 多媒体消息业务互联互通的实际测试结果 |
第六章 3G定位业务的互联互通 |
6.1 定位技术简介 |
6.1.1 三种基本的定位技术 |
6.1.2 不同定位技术对应的定位距离精度 |
6.2 3G定位业务网络 |
6.3 定位业务的互联互通 |
6.3.1 不同定位技术对于互联互通的影响 |
6.3.2 网络结构 |
6.3.3 定位业务互通的其他问题 |
第七章 3G漫游的基本问题 |
7.1 漫游的概念及分类 |
7.2 国外漫游现状及分析 |
第八章 3G漫游的技术实现 |
8.1 漫游的基本要求 |
8.2 话音业务漫游 |
8.2.1 国际漫游方案 |
8.2.2 漫游接入方案 |
8.2.3 基于两种漫游方案的话音业务接续分析 |
8.3 短消息业务漫游 |
8.3.1 发短消息(MO)过程 |
8.3.2 收短消息(MT)过程 |
8.4 数据类业务漫游 |
8.4.1 数据业务漫游实现方式 |
8.4.2 连接和配置方式 |
8.5 漫游方案可行性分析 |
8.5.1 对业务提供能力的比较分析 |
8.5.2 对技术实现难度的比较分析 |
8.5.3 对监管影响的比较分析 |
8.5.4 对资源利用率的比较分析 |
第九章 结束语 |
第十章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附录1 |
第十二章 致谢 |
(8)中国电信综合短消息业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论文结构 |
2 短消息业务系统及其发展概况 |
2.1 综合短消息业务系统 |
2.2 相关标准 |
2.3 设备状况 |
3 目标业务系统需求研究 |
3.1 设备功能需求 |
3.2 计费需求 |
3.3 互通需求 |
3.4 性能需求 |
4 目标业务系统功能规范 |
4.1 目标系统网络结构 |
4.2 SMSC功能规范 |
4.3 SMS SAG功能规范 |
4.4 接口协议设计 |
4.5 业务流程设计 |
5 目标业务系统功能规范的可行性验证 |
5.1 实现 |
5.2 测试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问题与策略 |
附录(缩略语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邮政短消息和多媒体消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移动互连发展简史 |
1.2 移动短消息服务发展概况 |
1.3 移动短消息服务的重要性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短消息系统技术概述 |
2.1 SMS系统体系结构 |
2.1.1 SMS系统的网元要素 |
2.1.2 SMS系统的网络结构 |
2.2 SP和ISMG互联系统的模型 |
2.2.1 系统的运行模式 |
2.2.2 系统的工作模型 |
2.3 SP和ISMG互联系统的传输层协议 |
2.4 SP和ISMG互联系统的应用层协议 |
2.4.1 CMPP功能概述 |
2.4.2 协议栈 |
2.4.3 消息流程 |
2.4.4 消息定义 |
第3章 邮政短消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的设计 |
3.1.1 系统架构图 |
3.1.2 系统的功能模块分析与设计 |
3.1.2.1 发布端 |
3.1.2.2 发布平台 |
3.1.2.3 短信平台 |
3.2 短信平台的实现 |
3.2.1 开发方式 |
3.2.2 华为900INtess-SMAX Ⅱ系统--API |
3.2.3 Java的特点 |
3.2.3.1 Java语言的特点 |
3.2.3.2 Java和C、C++的比较 |
3.2.4 短信平台功能的实现 |
3.2.4.1 短信平台的功能 |
3.2.4.2 短信平台的实现 |
3.3 系统的优点 |
3.4 EMS的实现 |
第4章 多媒体消息系统技术概述 |
4.1 MMS系统技术概述 |
4.1.1 MMS系统功能 |
4.1.2 MMS系统的承载方式 |
4.1.3 系统的实现方式 |
4.1.4 MMS系统支持的消息类型 |
4.1.5 MMS系统中消息的组装方式 |
4.2 MMS系统的体系结构 |
4.2.1 MMS系统的网元要素 |
4.2.2 接口定义 |
4.3 MMS的实现方式和工作流程 |
4.3.1 基于WAP的实现方式 |
4.3.2 基于IP的实现方式 |
4.3.3 HTTP协议 |
第5章 邮政多媒体消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的设计 |
5.1.1 工作模型 |
5.1.2 系统功能 |
5.1.3 系统数据处理过程 |
5.1.4 系统的流程图 |
5.1.5 Nokia API介绍 |
5.2 系统的实现 |
5.2.1 编程机制 |
5.2.2 软件实现 |
5.2.2.1 客户端(VASP)发送消息的实现 |
5.2.2.2 服务器(MMSC)接收消息的实现 |
5.2.2.3 同时处理多线程的实现 |
5.3 系统的优点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SMS和MMS的区别 |
6.2 主要工作 |
6.3 展望 |
附录A CMPP协议消息格式 |
附录B 术语汇编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浅谈固定网短消息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固网支付系统中改进的CTSIGW服务器及实现[J]. 周润林,王志谦.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9(09)
- [2]中日手机短信通讯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睿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4)
- [3]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互联互通的研究[J]. 李载锐.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18)
- [4]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互通的研究[J]. 高志坚.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1)
- [5]基于固网(PSTN)短信的地质灾害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J]. 覃礼貌,李秀梅. 灾害学, 2007(01)
- [6]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互通与漫游技术的研究[D]. 谢亮.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7]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互通的研究[J]. 谢亮. 当代通信, 2005(13)
- [8]中国电信综合短消息业务系统设计[D]. 周文君.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9]中国电信3G短信和固网短信互通方案研究[J]. 董斌,杨涛. 信息网络, 2004(05)
- [10]邮政短消息和多媒体消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许瑶. 暨南大学, 2004(04)
标签:互联互通论文;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论文; 移动通信技术论文; 逻辑结构论文; 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