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元商品猪胃溃疡病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胡先友[1](2013)在《提高养猪场经济效益的措施》文中提出提高肉猪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益的关键在于提高出栏率,力争使生长育肥猪在67月龄(即育肥45月)体重达到90115kg屠宰、上市,为此应采取一整套科学的、综合的技术措施。1选择性能优良的仔猪选择的好坏对育肥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对于自繁自养的养猪场,关键是要选择配合力好的杂交品种,因其所产生的杂交后代具有良好的杂交优势,如生活力强、增重快、饲料报酬高、瘦肉率高、经济效益高等优点。一般以杜洛
吕晨辉[2](2013)在《富硒益生菌对高温条件下仔猪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高温导致的热应激会给养殖场的畜禽生产带来严重危害,它能显着影响断奶仔猪胃肠道微生态平衡、降低免疫力并破坏机体的抗氧化防御系统。热应激引起的不利影响,如食欲降低、体重减轻、饲料利用率下降、过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等,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硒是动物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营养元素,通过在动物机体内转化为硒蛋白(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碘化酪氨酸脱碘酶等)的形式在动物健康和疾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提高机体免疫力、抗氧化能力、抗肿瘤和调节机体代谢等。益生菌有保持胃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防止病原微生物在肠道内增殖,减缓肠道炎症感染,改善消化系统能力和刺激宿主免疫系统的作用。研究表明,硒或益生菌等可作为抗热应激添加剂添加到仔猪日粮中以减轻热应激对仔猪健康和生产性能的不利影响。本实验室通过生物转化的方法,利用益生菌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的富硒益生菌制剂,它是一种富含有机硒和高活性益生菌的饲料添加剂,可发挥有机硒和益生菌的双重作用。本实验室先前的研究表明,在不同动物的日粮中添加富硒益生菌(包括乳酸杆菌和酵母菌)具有提高生产性能,增强抗氧化能力,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但尚未进行有关富硒益生菌抗热应激效果的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在日粮中添加富硒益生菌,探索其对高温条件下仔猪的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血硒含量、甲状腺激素含量和粪便中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评价其作为抗热应激添加剂的应用效果,为其在畜牧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试验1富硒益生菌对高温条件下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某猪场三元杂交(杜×长×大)28日龄断奶仔猪4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所有猪只均在同一栋猪舍内饲养。整个试验期为42天。试验期间,前33天的平均温度为38℃,后9天的平均温度为42℃。试验分组情况:第一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第二组为益生菌组,饲喂基础日粮加益生菌,其中活菌数与富硒益生菌组的相同;第三组为亚硒酸钠组,饲喂基础日粮加0.3mg/kg硒的亚硒酸钠;第四组为富硒益生菌组,饲喂基础日粮加0.3mg/kg的富硒益生菌(富硒益生菌和益生菌中活菌数量相等)。各试验组中基础日粮硒含量为0.16ng/kg,力口硒后日粮的总硒含量为0.46mg/kg。在试验结束后,测定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肉比和腹泻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富硒益生菌组、亚硒酸钠组和益生菌的末重分别增加了15.35%(P<0.05)、6.63%(P>0.05)和6.85%(P>0.05);与对照组相比,富硒益生菌组、亚硒酸钠组和益生菌的平均日增重分别增加了22.58%(P<0.05)、9.87%(P<0.05)和10.32%(P<0.05),且富硒益生菌组与亚硒酸钠组和益生菌组之间有显着差异;富硒益生菌组的料肉比显着低于亚硒酸钠组、益生菌组和对照组(P<0.05),亚硒酸钠组和益生菌组的料肉比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富硒益生菌组和益生菌组仔猪的腹泻率显着低于亚硒酸钠组和对照组(P<0.05),富硒益生菌组和益生菌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日粮中添加富硒益生菌可以提高高温条件下仔猪的生产性能,降低仔猪腹泻率。试验2富硒益生菌对高温条件下仔猪血硒含量和GPx活性及甲状腺激素(T3和T4)的影响试验分组和动物饲养同试验1。于试验的第0、14、28和42天,每组随机选择3头猪,采集血液样品,用于分析血硒含量、全血GPx活性和血清甲状腺激素(T3和R4)含量。结果:在试验的第14、28和42天,富硒益生菌组和亚硒酸钠组血液中GPx活性和血硒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显着升高(P<0.05),富硒益生菌组均高于亚硒酸钠组;在试验的第28天和42天,与对照组和益生菌组仔猪相比,富硒益生菌组和亚硒酸钠组仔猪血清中T3含量显着升高(P<0.05)而T4含量显着降低(P<0.05),同时,富硒益生菌组和亚硒酸钠组差异不显着。结论:日粮中添加富硒益生菌和亚硒酸钠均能提高高温条件下仔猪全血中GPx活性和血硒含量,提高血液中T3含量并降低T4含量。试验3富硒益生菌对高温条件下仔猪肠道菌群区系的影响试验分组和动物饲养同试验1。于试验的第0、14、28和42天,每组随机选择3头猪,采集新鲜粪便样品,用于选择性分离培养仔猪粪便中肠杆菌、乳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和双歧杆菌并计数。结果:在试验的第28天和42天,与对照组和亚硒酸钠组仔猪相比,富硒益生菌组和益生菌组仔猪粪便中乳杆菌数量极显着提高(P<0.01)且肠杆菌数量极显着降低(P<0.01),富硒益生菌组和益生菌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和亚硒酸钠组相比也无显着差异(P>0.05),同时,整个试验期间,各组仔猪粪便中肠球菌、葡萄球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日粮中添加富硒益生菌和益生菌能调节高温条件下仔猪肠道中有益菌和有害菌的比例,有利于仔猪肠道环境的稳定。试验4富硒益生菌对高温条件下仔猪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试验分组和动物饲养同试验1。于试验的第42d,每组随机选择4头仔猪,采集新鲜粪便样品,用PCR-RFLP方法分析日粮中添加富硒益生菌后高温条件下仔猪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用合适的引物对粪便中提取的总细菌16SrDNA的V3、V4和V5区进行扩增,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Hha Ⅰ, Afa Ⅰ, Alu Ⅰ和Msp Ⅰ对PCR扩增产物进行酶切,酶切的总条带数作为肠道菌群多样性的量度。结果:富硒益生菌组和益生菌组与亚硒酸钠组、对照组之间的酶切总条带数均差异显着(P<0.05),亚硒酸钠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富硒益生菌组、亚硒酸钠组、益生菌组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65.0%、74.6%和68.1%。结论:日粮中添加富硒益生菌能够增加高温条件下仔猪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富硒益生菌能明显改善肠道微生物组成。
陈飞[3](2009)在《盐酸小檗碱树脂复合物胃粘附缓释微囊的制备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用抗菌药盐酸小檗碱(Berbamine hydrochloride, BH)作为模型药物,将其与新型药物载体离子交换树脂(Ion-exchange resin, IER)相结合形成药物树脂复合物(Drug-Ion exchange Resin Complexes, DRC),并采用乳化溶剂挥干法包裹胃粘附缓释衣层,得到最终产品——盐酸小檗碱树脂复合物胃粘附缓释微囊(ad-ERDRC)。同时在本文中对该制剂的体内外动力学和释药机制进行了探讨与评价。具体内容如下:1)采用静态交换法制备药物树脂复合物,考察不同因素对树脂载药能力影响,并对树脂载药过程中离子交换反应的动力学及热力学进行探讨。根据不同载药因素考察结果确定最终载药条件为:选用IRP88离子交换树脂作为载体,在37℃,pH5.0,初始药液浓度为1.0mg.mL-1条件下进行载药;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证明药物与离子交换树脂之间紧密结合;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反应为可自发正向进行的吸热反应。2)以f2相似因子作为指标考察温度、转速、氢离子浓度变化是否对药物树脂复合物的释放产生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温度和氢离子浓度变化对药物树脂复合物中药物释放影响明显,转速条件对释放没有明显影响,同时药物释放符合Viswanathan方程。3)采用W/O型乳化——溶剂挥干法给DRC包裹缓释粘附衣层,通过对包衣工艺的考察与包衣处方的优化,综合考虑最终的包衣工艺为:乙醇(V):液体石蜡(V):Span 80(W)=4:30:3在30℃条件下固化,300 r·min-1搅拌挥8h后用布氏漏斗抽滤,收集微囊,石油醚洗涤,25℃真空干燥24 h。达到设计释放和粘附要求的包衣处方为:Carbopol934(Cp934)与DRC比例为0.75;Eudragit与DRC的比例为0.9;Eudragit RS(ERS)与Eudragit RL(ERL)的比例为0.6。4)建立BH在胃组织及其粘膜组织中药物浓度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监测大鼠口服药物后胃组织及其粘膜组织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显示受试制剂(ad-ERDRC)与参比普通制剂相比可达到相似的胃组织药物浓度,但在胃组织中可维持较长时间高药物浓度。经模型拟合,参比制剂与受试制剂从胃组织内消除符合一级速度方程。5)经最小抑菌试验证明盐酸小檗碱对幽门螺旋杆菌的MIC为500μg·mL-16)经γ-闪烁扫描示踪法证明受试制剂(ad-ERDRC)与参比普通制剂相比确实具有更好的胃内滞留能力。
朱琳[4](2008)在《运输应激仔猪组织的应激性损伤及Hsp47、Hsp60表达》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选择纯种皮特兰(12)头和二花脸(24头)两个品种仔猪,置于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饲养.待仔猪体重达到20±1kg时,随机选取6头皮特兰和12头二花脸仔猪作为运输组,在常规路段上进行2 h运输应激(车速为60千米/小时),同时将其余两个品种的仔猪饲养于正常饲养环境中作为对照组。2 h运输应激结束后,将所有运输和对照组受试仔猪均先行注射戊巴比妥钠(10 mg/kg)麻醉后再进行剖杀。采取血液,分离血清,于-20℃保存用于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的检测;采取心脏、肝脏、肾脏和胃等组织,一部分固定于4%的多聚甲醛溶液中以备组织病理学、Hsp47和Hsp60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检测,另一部分迅速置于液氮中速冻,并保存于-70℃冰箱,用于Hsp47和Hsp60的定量检测。比色法检测结果显示,运输应激2 h后,二花脸仔猪血清中的CK活性显着升高(P<0.05),皮特兰仔猪血清中的CK含量升高,差异极显着(P<0.01);二花脸和皮特兰仔猪血清中AST的活性在运输应激后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表明,二花脸和皮特兰两个品种仔猪在运输应激2 h后,其心脏、肝脏、肾脏和胃均显示不同程度的以实质细胞呈现急性变性为特征的组织损伤,其中尤其以皮特兰仔猪的病理损伤表现更为明显,而两个品种的对照组仔猪均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Hsp47和Hsp60在二花脸和皮特兰这两个品种仔猪心脏、肝脏、肾脏和胃中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结果分别显示:Hsp47主要分布在心肌细胞的胞浆和胞核,肝小叶的中央静脉管壁和窦状隙内皮细胞,肾小球毛细血管和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和胞核,胃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的疏松结缔组织;Hsp60则主要分布于心肌细胞和肝细胞的胞浆,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胞浆,胃底腺腺体细胞的边缘。而且在组织细胞病理损伤越明显的部位,其中的Hsp60阳性信号越弱,这种现象尤其以心脏和肝脏中的表现更为明显。Hsp47和Hsp60在二花脸和皮特兰这两个品种仔猪心脏、肝脏、肾脏和胃中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经过2 h的运输应激后,Hsp47在两个品种仔猪的心脏和肝脏中的含量变化差异均不显着,但在皮特兰仔猪的肾脏和胃中含量则显着升高(P<0.05),Hsp47在二花脸仔猪的肾脏和胃中的含量变化差异不显着;Hsp60在两个品种仔猪的心脏中含量显着减少(P<0.01),在胃中的含量明显增加(P<0.05),Hsp60在皮特兰仔猪肝脏中的含量显着减少(P<0.05),在二花脸仔猪肝脏中的含量变化差异不显着,两个品种仔猪肾脏中Hsp60的含量变化差异均不显着。以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经过2 h的运输应激后,运输组仔猪的心脏、肝脏、肾脏和胃均显示不同程度的以实质细胞呈现急性变性为特征的病理损伤,组织损伤尤其以皮特兰仔猪的表现更为明显,说明皮特兰仔猪作为应激敏感猪,更容易在运输中受到应激性损伤。(2)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检测显示,病理损伤越明显的组织细胞处,其中的Hsp60阳性信号越弱,说明组织的应激性损伤与Hsp60的表达有一定关系。(3)2 h的运输应激后,Hsp47在皮特兰仔猪肾脏和胃中显着升高,Hsp60在皮特兰仔猪肝脏中显着减少,而这两种不同家族的蛋白在二花脸仔猪的相应组织中变化差异不显着,提示二花脸仔猪更能适应运输所致的应激,而皮特兰作为应激敏感猪,受到刺激后会迅速引起组织中Hsp47和Hsp60的表达异常。(4)二花脸和皮特兰仔猪在2 h运输后,心脏、肝脏、肾脏和胃四种组织的Hsp47和Hsp60含量变化无规律,或者升高或者降低,且差异的显着水平不同,说明不同家族的热休克蛋白在发挥其对组织的保护功能时,作用机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种热休克蛋白,在不同组织中的保护作用机制也可能不同,显示出Hsps的组织依赖性。
薛春放[5](2008)在《苜蓿皂苷的提取纯化与生物活性评价》文中提出苜蓿皂苷是苜蓿属植物中含有的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近年的研究表明,苜蓿皂苷具有显着的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等生理功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开发前景。因此,本研究以紫花苜蓿为原料,对其提取纯化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为苜蓿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的主要试验内容和结果如下:以比色法作为测定苜蓿总皂苷含量的方法,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OA)为对照品,筛选出香草醛-高氯酸作为显色体系,经紫外扫描,得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60nm,得标准曲线方程为:y=0.1453x-0.0071,相关系数R2=0.9993,其精密度试验的RSD=0.42%,加标回收率为98.3%,其RSD=3.88%,该方法快捷、精确、重现性良好。试验通过对热醇法和超声波辅助法提取的研究,分别得出了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1)热醇提取。在参考文献中乙醇提取最佳工艺的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实验,得出了热醇法提取的适宜工艺参数为: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1.5h、乙醇浓度70%、固液比1:20时TAS的得率最高,平均为1.472%,RSD(%)=1.58%。(2)超声波辅助提取。考察了乙醇浓度、超声时间、固液比对TAS得率的影响,乙醇浓度70%、超声时间30min,固液比1:10,TAS得率为2.025%,RSD(%)=4.19%。对两种提取方法的提取率进行比较,得出超声波辅助法比热醇法的提取率高37.57%,超声波技术用于TAS的提取是有效可行的。试验以TAS的静态吸附量、洗脱率和精制度为考察指标,研究了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TAS的吸附性能和洗脱参数,并确定了影响纯化效率不同因素的最佳工艺参数,得出了最佳的上样和洗脱条件:筛选出的最适树脂型号为DM-130型。DM-130型树脂的最佳吸附条件为:溶液pH值为5,上样液浓度为812mg/mL,上样液流速为2BV/h;最佳解吸条件为:解吸液流速为2BV/h,解吸液温度为60℃,色谱柱的径高比1:8,先用4BV的水以2BV/h流速洗脱后,再以4BV的50%的乙醇溶液以2BV/h的流速洗脱,可较好的分离TAB。将提取纯化出的TAS进行生物活性研究时发现:(1)通过还原力试验,得出TAS具有清除游离基的活性,且还原力的大小和TAS的浓度呈现线性关系:(2)TAS具有清除DPPH游离基的作用,不同浓度TAS溶液对DPPH的清除作用不同,也表现出一定的浓度效应。综上所述,采取超声波辅助醇法提取,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这些技术和方法可以有效提高TAS这一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和纯度;通过对TAS体外还原力试验和清除DPPH游离基的试验,初步判断,TAS对DPPH游离基具有一定的清除效果。
朱中平[6](2007)在《不可漠视动物群亚健康的存在——为畜牧业管理决策层提出的警示与建言》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动物疫病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治疗,尤其是2006年发生于我国大江南北的高热性疾病,更是使我们对生物安全的重视敲响了警钟。农业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示要求,及时部署开展了各项防控工作,通过组织有关单位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动物试验等科技攻关,发现了高致病性蓝耳病变异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证实疫情主要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引起的,并研究制定了相应的防控技术措施。经过农业部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近一年的调查研究,终于有了权威的结果和应对方案。笔者指出,尽管从近几年的许多报道,尤其是今年4月22日至25日在武汉召开的第三届亚洲猪病大会的最新的有关蓝耳病的报道中显示,蓝耳病具有"多变"的特性。但蓝耳病的祖先不在我国,蓝耳病是1987年首次在美国报道的,在美国发现至今有近20年时间,但在美国没有发现"高致病性蓝耳病变异病毒"如此猖獗,却在我国"引进"短短十年时间就变成"高致病性蓝耳病变异病毒",并泛滥26个省份。是哪些因素在促使蓝耳病病毒发生变异?这些因素中又有哪些是在人为无意间制造出的环境条件在帮助病毒变异?使我国养猪业蒙受巨大损失。昂贵的"学费"已交付,然而其中蕴涵的自然规律却非常值得业界上下认真深思、反省!
王仪贵[7](2003)在《三元商品猪胃溃疡病的防治》文中认为
朴希璥[8](2002)在《中韩人参研究的系统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 人参在中韩两国临床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两国医药工作者不断地探索,不断交流,促进了对人参系统研究的发展,时至今日人参在两国的医疗、康复、预防、保健事业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并均已形成医药行业中支柱产业,但目前尚缺乏对两国人参研究与应用的系统比较,故为中韩两国有关人参研究工作者提供完整系统的人参研究对比资料,为深入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文献依据,同时为开展中韩之间进行人参研究的学术交流活动作出有意义的尝试,促进交流,通过中韩两国人参系统研究比较,力求两国在人参研究与应用过程中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如何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必将对促进两国人参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2.方法 中韩两国历代史料、本草及医学文献中对人参的基源、栽培、炮制、性味、功效、应用、制剂都有相近的文字记载。近20年人参研究进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有关人参的物种基源、栽培研究、炮制方法、制剂工艺、化学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毒理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及有关人参行业管理研究等大量的文献资料。检索收集近十年的中韩两国有关人参研究的文献为主、期刊杂志及历代文献资料共六千余篇,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分析。 3.结果 3.1.人参药用广泛,历史悠久,由于产地、形态、色泽、生长环境、炮制加工、产地及作为贡品和贸易品的不同,中韩两国形成人参众多名称。人参经长期临床应用探索,对其功效,主治逐渐深化拓宽,中国方面累积丰富的经验,影响了周边国家。16世纪韩国始有明确的记载,人参作为贡品及商品交流,中国人参药源供应除自产的辽参外,朝鲜人参贡品及贸易商品给予极大的补充。以上中韩两国史料及本草书的记载可见自公元二世纪以来,人参已成为中韩两国主要交易商品之一,以外交贡品,或以两国贸易商品的形式,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交流方面均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中韩两国关系中可谓源远流长,上党参、辽参、高丽参延传不已,为人参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药源保证。 3.2.中韩两国人参栽培技术及管理研究的比较中,对中韩两国人参栽培进行了历史的回顾,从合理使用添加剂改善人参栽培环境,如何改善人参生长发育,两国人参生产管理方法、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法、品种改良等,进行了多方位的比较,可以充分看到各有所长,值得互相借鉴。然人参做为特殊商品,在实施法制管理,规范市场行为,改进栽培技术,改良人参品种方面韩国有较大的优势。中国必须从全面提高人参栽培技术,改良品种方面做出努力,加强市场管理,迅速从市场无竞争力,价值扭曲的困境中走出来,早日使中国人参市场经济,尽快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文摘要5 3.3.中国学者在化学成分研究方面比较深入全面。运用各种新技术进行人参的各个部位 如根、茎、叶、花、果、种子等多种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如皂昔类、挥发油类、多糖类、 氨基酸和多肽类及其他成分等,并发现了许多新成分。还进行了一些构效关系的探讨。此外, 还应用遗传工程技术化学合成人参多肽基因也进行了研究。同时也结合各成忖量分析对提 取工艺,不同加工产品进行了比较研究。而韩国学者对化学成分的基础研究较少,侧重于结 躺取工艺,生物活性等方面,对人参皂替类、挥发油类、多糖类进行了成分分析及含量测 定工作. 3.4.通过中韩两国学者对人参药理学研究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两国学者都作了大量工 作,而中国更为广泛和深入,尤其对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物质代谢系 统等方面的作用的研究工作尤为细致和深入;而韩国在免疫系统和“适应原”作用研究比较 突出。究其原因,这是与人参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基础,在医疗、保健、康复等诸多 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关,因而促进了药理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以为其提供了科学依据; 而韩国由于有关法律的限制,人参多局限于保健用药,因此对于提高免疫、增加机体适应原 作用较为深入。 3.5.从临床研究资料表明,由于近代中国重视传统中医学的继承与发扬工作,注重中西 医结合,推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饿统名贵药物人参的临床研究取得长足进步,临床资 料规范可信,涉猎病种宽泛,包括抗休克、心血管系统、代谢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 统、呼吸系统、肿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9个方面,尤其在抗休克和。〔血管系统方面 的研究比较深入,取得的经验十分可贵,为人类科学合理使用人参,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韩国是高丽人参的故乡,人参的临床应用也有着丰富的经验,然而由于体制及医政法 的限制,目前广大传统汉医有关人参的临床资料多个多属个案,用药经验报导、临床资料 欠规范,与以西医为主的临床研究工作比较,翔实可靠,但投入力量较少,使用范围较窄, 仅涉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肿?
黄沧海[9](2003)在《仔猪复合益生乳酸杆菌制剂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是分离选育出天然具有抗逆性和益生特性的乳酸杆菌,优化各菌株组合后制成专门用于早期断奶仔猪的益生素。同时探讨该制剂对人工感染大肠杆菌断奶仔猪的保护力和日粮中添加该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从胃肠粘膜上分离出1220 株胃乳酸杆菌和5789 株肠乳酸杆菌;应用体外法选育出能在pH3.0 中生长、耐250 mg/kg 铜和抗大肠杆菌能力强的胃乳酸杆菌一株,选育出在pH2.5 处理8 h 后存活率达18%以上、能在0.3%胆盐和250 mg/kg 铜的肉汤中生长以及抗大肠杆菌能力强的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乳酸杆菌各一株。系统研究了4 株乳酸杆菌的生长曲线,75℃处理15 min 的存活率,贮藏1 个月后的存活率和pH2.0 处理6 h 后的存活率;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了6 个影响乳酸杆菌发酵的因素。结果表明,格氏乳酸杆菌的耐热存活率为72%,贮藏存活率为37.8%,耐酸存活率为133%,优化的发酵参数为:时间20 h,葡萄糖110 g/L,蔗糖60 g/L,胰蛋白胨30 g/L,酵母浸粉30 g/L,柠檬酸铵2 g/L;罗伊氏乳酸杆菌的耐热存活率为31.3%,贮藏存活率为85.5%,耐酸存活率为34.4%,发酵参数为:时间20 h,葡萄糖10 g/L,蔗糖60 g/L,胰蛋白胨30 g/L,酵母浸粉5 g/L,柠檬酸铵12 g/L;嗜酸乳酸杆菌的耐热存活率为62.5%,贮藏存活率为59%,耐酸存活率69.5%,发酵参数为:时间20 h,葡萄糖110 g/L,蔗糖10 g/L,胰蛋白胨5 g/L,酵母浸粉30 g/L,柠檬酸盐12 g/L;发酵乳酸杆菌的耐热存活率为45.1%,贮藏存活率为78.4%,耐酸存活率为80.9%,发酵参数为:时间20 h,葡萄糖10 g/L,蔗糖60 g/L,胰蛋白胨30 g/L,酵母浸粉30 g/L,柠檬酸盐12 g/L。应用均匀设计法以仔猪日增重、饲料采食量和腹泻作为指标对4 株乳酸杆菌进行组合优化。试验结果表明,4 株乳酸杆菌对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和腹泻有明显的互作效应。综合各因素的影响,各菌株在日粮中的优化比例为:格氏乳酸杆菌:罗伊氏乳酸杆菌:嗜酸乳酸杆菌:发酵乳酸杆菌= 2:3:5:2。将12 头健康断奶仔猪随机分成2 组,大肠杆菌攻毒前7 d,试验组口服乳酸杆菌制剂,对照组饮自来水。试验组腹泻发病率比对照组下降69.1%,腹泻指数下降了66。在大部分胃肠道食糜和粘膜,试验组仔猪大肠杆菌、肠杆菌和好氧菌数量显着低于对照组,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厌氧菌总数显着地高于对照组。将36 头断奶仔猪随机分成2 组,试验组为基础日粮添加乳酸杆菌制剂;对照组为基础日粮添加50 mg/kg 卡巴氧。0~14 d 试验组仔猪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30.2%,日采食量比对照组提高23.9%(P<0.01)。试验组血清尿素氮水平比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试验组粗蛋白质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提高(P<0.05)。在大部分胃肠道食糜和粘膜,试验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厌氧菌总数、大肠杆菌、肠杆菌和好氧菌总数都显着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表明,复合乳酸杆菌制剂主要通过改善胃肠道菌群平衡来促进断奶前期仔猪的生长,提高断奶仔猪对大肠杆菌攻毒的抵抗力。
二、三元商品猪胃溃疡病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元商品猪胃溃疡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提高养猪场经济效益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选择性能优良的 |
2 提高仔猪的出生重和均匀度 |
3 提高饲料利用率 |
4 防治育肥猪运动过度 |
5 采取有力措施预防疾病 |
6 适时屠宰 |
(2)富硒益生菌对高温条件下仔猪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硒和益生菌的研究进展 |
1 硒的研究进展 |
2 益生菌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热应激对动物机体的影响和肠道菌群的研究方法 |
1 热应激对动物机体的影响 |
2 仔猪肠道菌群的研究方法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富硒益生菌对高温条件下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富硒益生菌对高温条件下仔猪血硒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及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五章 富硒益生菌对高温条件下仔猪肠道菌群区系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六章 富硒益生菌对高温条件下仔猪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盐酸小檗碱树脂复合物胃粘附缓释微囊的制备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盐酸小檗碱树脂复合物的制备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原理 |
3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1 分析方法的建立 |
3.2 药物离子交换树脂复合物(Drug-Ion exchange Resin Complexes,DRC)的制备 |
3.3 药物树脂结合机制 |
4 讨论 |
4.1 离子交换反应动力学曲线的研究 |
4.2 离子交换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 |
5 结论 |
第二章 盐酸小檗碱药物树脂复合物体外释药特性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 释放条件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优化胃粘附缓释包衣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释放度实验方法 |
2.2 胃粘附缓释包衣 |
2.3 胃滞留百分比测定 |
2.4 胃粘附缓释包衣处方优化 |
2.5 实验结果 |
2.6 DIR与微囊释放行为对比 #40·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章 盐酸小檗碱树脂复合物胃粘附缓释微囊在体释放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胃粘膜中BH测定方法的建立 |
2.2 动物实验方法 |
2.3 BH对幽门螺旋杆菌MIC测定 |
2.4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3.1 药物在胃内动力学模型建立 |
4 结论 |
第五章 胃粘附缓释微囊在体示踪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样品的制备 |
2.3 γ-闪烁扫描示踪法 |
2.4 γ-闪烁扫描结果 |
3 讨论 |
3.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3.2 背景造影 |
4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文章目录 |
(4)运输应激仔猪组织的应激性损伤及Hsp47、Hsp60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部分缩写的中英文对照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应激与热休克蛋白 |
1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
1.1 应激时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
1.2 应激时机体物质、机能代谢的变化 |
1.3 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
2 猪常见的应激性疾病 |
2.1 猪应激综合征(porcine stress syndrome,PSS) |
2.2 猪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 |
2.3 消化道菌群失调 |
2.4 其他应激性疾病 |
3 Hsps概述 |
3.1 Hsps成员 |
3.2 Hsps的生物学特性 |
3.3 Hsp47和Hsp60的分子结构 |
3.4 Hsps的基因表达与调控 |
3.5 Hsps的生物学功能 |
3.6 Hsps与疾病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运输应激后二花脸和皮特兰仔猪组织中Hsp47、Hsp60的表达及组织应激性损伤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1.2 主要试验材料 |
1.3 CK与AST活性测定 |
1.4 病理组织切片制作及HE染色 |
1.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1.7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CK与AST活性测定结果 |
2.2 运输应激后仔猪各组织的应激性损伤 |
2.3 Hsp47和Hsp60在受试仔猪各组织中的定位 |
2.4 Hsp47和Hsp60在受试仔猪各组织中的定量检测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主要试剂配制 |
致谢 |
论文发表情况 |
(5)苜蓿皂苷的提取纯化与生物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苜蓿(MEDICAGO SATIVA) |
1.2 紫花苜蓿的特征 |
1.2.1 紫花苜蓿的营养组成 |
1.2.2 紫花苜蓿的中药学特征 |
1.2.3 苜蓿含有的其他活性物质及生理活性 |
1.2.4 苜蓿在食品和保健品中的应用 |
1.3 皂苷(SAPONINS) |
1.3.1 皂苷的组成结构和理化性质 |
1.3.2 一些主要皂苷的生理活性 |
1.3.3 苜蓿皂苷(ALFALFA SAPONIN) |
1.4 皂苷的提取与纯化 |
1.4.1 皂苷的提取方法 |
1.4.2 大孔吸附树脂对苜蓿皂苷的纯化富集 |
1.5 皂苷的检测 |
1.5.1 皂苷的定性检测 |
1.5.2 皂苷的定量分析方法 |
1.6 苜蓿皂苷生理活性的研究 |
1.6.1 自由基及其危害 |
1.6.2 自由基的清除剂 |
1.7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实验材料和化学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原料的采集和预处理 |
2.2.2 紫花苜蓿成分的分析 |
2.2.3 齐墩果酸标准溶液的制备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4 苜蓿皂苷的定性分析 |
2.2.5 苜蓿皂苷的提取 |
2.2.6 苜蓿皂苷的纯化 |
2.3 苜蓿皂苷的生物活性测定 |
2.3.1 还原力测定 |
2.3.2 皂苷的清除DPPH 自由基能力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紫花苜蓿中主要成分的分析 |
3.2 苜蓿皂苷的定量检测 |
3.2.1 显色体系的选择与干扰试验 |
3.2.2 齐墩果酸标准曲线的绘制及线性方程的建立 |
3.2.3 显色体系的稳定性实验 |
3.2.4 精密度试验结果 |
3.2.5 重现性试验结果 |
3.2.6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 |
3.3 苜蓿皂苷的定性分析 |
3.4 不同提取次数对苜蓿皂苷提取效率的影响 |
3.5 苜蓿皂苷醇法提取的结果 |
3.5.1 醇法提取的正交试验结果 |
3.5.2 醇法提取的验证试验的结果 |
3.6 苜蓿皂苷超声波辅助醇法提取的实验结果 |
3.6.1 单因素试验 |
3.6.2 超声波辅助提取的正交试验 |
3.6.3 超声波辅助提取的验证试验结果 |
3.6.4 TAS 超声醇提与常规醇提提取效率的比较 |
3.7 苜蓿皂苷的纯化 |
3.7.1 大孔吸附树脂型号的筛选 |
3.7.2 大孔吸附树脂静态解吸的动力学试验结果 |
3.7.3 大孔吸附树脂动态吸附条件的优化 |
3.7.4 动态解吸条件的优化 |
3.7.5 验证试验 |
3.8 苜蓿皂苷的生物活性 |
3.8.1 还原能力的测定结果 |
3.8.2 苜蓿皂苷清除DPPH 自由基能力的测定结果 |
4 讨论 |
4.1 测定方法的选择和显色体系的确定 |
4.1.1 测定方法的选择 |
4.1.2 显色体系的确定 |
4.2 两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
4.2.1 超声波辅助提取的优势 |
4.2.2 超声波技术在植物活性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
4.2.3 影响超声波辅助提取效率因素的分析 |
4.3 TAS 的纯化 |
4.3.1 大孔吸附树脂的选择 |
4.3.2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及再生 |
4.3.3 影响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的因素 |
4.4 TAS 的生物活性研究 |
4.4.1 还原力试验 |
4.4.2 清除DPPH 游离基试验 |
5 结论 |
5.1 显色体系的选择及显色条件的确定 |
5.2 rTAS的提取 |
5.3 rrAS的分离纯化 |
5.4 TAS的生物活性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中韩人参研究的系统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韩人参名称、功效主治及药用交流的文献研究的比较 |
1. 中韩人参名称及异名考证 |
2. 中韩有关人参功效、主治及应用的文献记述 |
3. 中韩人参药用交流的文献记载 |
4. 结果 |
第二部分 中韩人参栽培技术与管理学的比较研究 |
1. 人参栽培的历史 |
2. 改善人参生长环境 |
3. 改善人参生长发育条件 |
4. 管理方法与栽培技术 |
5. 人参病虫害防治 |
6. 改良人参品种 |
7. 结果 |
第三部分 中韩人参化学成分与成分分析研究比较 |
1. 人参皂苷类成分 |
2. 挥发性成分 |
3. 人参多糖(ginseng polysaccharides) |
4. 人参氨基酸和多肽类成分 |
5. 其他成分 |
6. 人参多肽基因的合成 |
7. 结果 |
第四部分 中韩人参药理学研究的比较 |
1. 中国药理研究 |
1.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1.2.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
1.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1.4.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
1.5. 对内分泌益统的影响 |
1.6.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1.7. 抗衰老作用 |
1.8. 增强机体适应性 |
1.9. 抗肿瘤作用 |
1.10. 抗肝损伤作用 |
1.11. 缓解吗啡成瘾性的作用 |
1.12. 其它作用 |
2. 韩国药理研究 |
2.1. 对心脑血管系统作用研究 |
2.2. 对物质代谢作用的研究 |
2.3. 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研究 |
2.4. 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作用 |
2.5. 对内分泌系统作用研究 |
2.6. 对免疫功能的研究 |
2.7. 抗衰老作用研究 |
2.8. 对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2.9. 其他研究 |
3. 结果 |
第五部分 中韩人参临床应用研究的比较 |
1. 中国有关人参的临床研究 |
1.1. 休克的急救 |
1.2. 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
1.3. 治疗代谢疾病 |
1.4. 治疗内分泌疾病 |
1.5. 治疗血液疾病 |
1.6.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
1.7. 治疗肿瘤 |
1.8.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
1.9. 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
2. 韩国有关人参的临床研究 |
2.1. 人参对高血压疾病的临床研究 |
2.2. 人参作为癌症辅助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 |
2.3. 红参对艾滋病感染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临床研究 |
2.4. 人参对代谢疾病的临床研究 |
2.5. 人参对性功能低下的临床研究 |
3. 结果 |
第六部分 中韩人参的毒性研究 |
1. 中国有关滥用人参不良反应及毒性研究 |
1.1. 人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
1.2. 引起人参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 |
1.3. 人参的不良反应的治疗 |
1.4. 人参不良反应的预防 |
1.5. 中国人参毒性研究 |
2. 韩国有关人参的不良反应和毒理研究 |
2.1. 韩国有关人参的不良反应 |
2.2. 韩国人参毒性研究 |
3. 结果 |
第七部分 中韩人参及人参制剂商品学研究的比较 |
1. 人参原药材加工炮制商品及市场营销状况对比分析 |
1.1. 人参原药材商品可根据生长环境不同进行分类 |
1.2. 人参原药材商品可根据炮制、加工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类 |
1.3. 人参原药材商品可根据栽培地区的不同进行分类 |
1.4. 中韩人参市场情况的比较 |
2. 两国人参单味、复方制剂研发现状的对比分析 |
2.1. 人参制剂品种研发对比研究 |
2.2. 人参制剂提取工艺及质控标准研究对比 |
2.3. 人参单味、复方制剂及研发市场对比 |
3. 结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历 |
(9)仔猪复合益生乳酸杆菌制剂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仔猪益生乳酸杆菌的分离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二 乳酸杆菌抗逆性选育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三 乳酸杆菌益生特性选育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试验四 乳酸杆菌生物特性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五 复合益生乳酸杆菌制剂菌种比例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试验六 复合益生乳酸杆菌制剂对大肠杆菌感染仔猪的腹泻、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七 复合益生乳酸杆菌制剂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胃肠道微生物菌群、血液指标、VFA 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三元商品猪胃溃疡病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提高养猪场经济效益的措施[J]. 胡先友.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3(07)
- [2]富硒益生菌对高温条件下仔猪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D]. 吕晨辉.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3)
- [3]盐酸小檗碱树脂复合物胃粘附缓释微囊的制备与评价[D]. 陈飞. 沈阳药科大学, 2009(S1)
- [4]运输应激仔猪组织的应激性损伤及Hsp47、Hsp60表达[D]. 朱琳.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5]苜蓿皂苷的提取纯化与生物活性评价[D]. 薛春放.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3)
- [6]不可漠视动物群亚健康的存在——为畜牧业管理决策层提出的警示与建言[J]. 朱中平. 中国动物保健, 2007(10)
- [7]三元商品猪胃溃疡病的防治[J]. 王仪贵. 农村百事通, 2003(24)
- [8]中韩人参研究的系统比较[D]. 朴希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2(02)
- [9]仔猪复合益生乳酸杆菌制剂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 黄沧海. 中国农业大学, 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