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面铣削装置的设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乾坤[1](2020)在《铣刨机铣刨鼓结构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铣刨机作为一种路面机械已广泛应用于道路养护施工。铣刨机工作装置-铣刨鼓的性能优劣对铣刨机作业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开展了铣刨鼓快换刀座的设计、仿真分析、可靠性试验研究;计算了刀具安装相关参数并进行仿真分析;基于切削理论给出了铣刨鼓刀具排布的设计思路与分布图;按照设计方案试制样机并设计试验进行验证。首先,本文在分析铣刨鼓快换刀座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快换刀座结构设计,并建立仿真模型,通过对实物加载真实载荷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根据受力分析结果得出影响性能与寿命的关键参数因子,分别对每个因子选取不同参数进行仿真,得到参数最优值;试制并设计试验方案,验证设计刀座的可靠性。然后,分析确定了单个刀具的安装参数,对单个刀具的运动学和受力进行分析,利用LS-DYNA仿真得到最优刀具安装角度;根据自制刀座及刀具的关键尺寸参数,通过理论计算结合经验范围得出侧向倾角,并利用LS-DYNA仿真计算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按照切削图理论和一般排布原则,在计算螺旋升角、螺旋头数等相关参数之后,研究不同的刀具排布方式,确定主刀具及边刀排布方案,设计绘制最佳刀具排布展开图并对设计结果进行设计校验。最后,完成自主设计铣刨鼓样机试制,对试制的铣刨鼓样机设计了场地试验方案并进行专项试验与工况试验。通过对噪声、振动、切边效果、抛料效果、路面平整度等多个维度试验结果研究分析,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2](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李大伟[3](2017)在《基于SBS改性沥青胶浆老化特性的旧路面铣刨过程的离散元模拟》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已建成的各级沥青道路按车道里程计算已超过一百多万公里,其中SBS改性沥青路面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同时每年都有一大批沥青路面需要进行大中修养护,而铣刨作业则是沥青路面大中修工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面对日益匮乏的石料资源,以及快速增长的路面铣刨作业量,如何提高路面铣刨料的再生利用率,提升路面铣刨作业效率,已成为业内普遍关注的热点。理想的铣刨效果应该是尽可能使粗集料与沥青胶浆剥离,同时避免石料的破碎并防止铣下较大的路面团块。然而,目前的铣刨机械对于不同的旧沥青路面都是采用同样的铣刨工艺,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能源的消耗。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胶结料、不同老化程度的路面铣刨工艺进行系统的研究。针对传统铣刨方式存在的问题,通过对SBS改性沥青胶浆老化规律的研究,得出不同服务年限SBS改性沥青胶浆的老化性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对不同服务年限路面的铣刨过程进行研究。利用老化后的改性沥青制备试件进行单轴压缩,并使用离散元软件PFC建立三维沥青混合料试件模型进行单轴压缩模拟试验,以校核模型参数。采用校核后的模型参数建立用于模拟铣刨过程的离散元模型,通过设置不同的刀具参数分别对旧路面的铣刨过程进行模拟,探究最佳的刀具参数。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所采用刀具尺寸和AC-16级配下,首先,在铣刨过程中刀具的受力呈现出强烈的波动性,且其受到的最大应力可能出现在X、Y、Z中的任何一个方向。其次,切削速度及切削深度对刀具受力的影响较大,而切入角对刀具受力的影响并不显着。再次,在对服务年限为10年左右的旧沥青路面进行铣刨时,推荐选择铣刨速度为0.5m/s、切削深度为20mm、切入角为45°的刀具参数,以追求更低的刀具受力。最后,应当尽量避免采用切削速度为1m/s、切入角为40°、切削深度为25mm的刀具参数,以防止出现铣下较大路面团块的情况。
王伟明[4](2017)在《沥青路面铣削转子试验测试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公路运输行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现在到了对公路进行维护与保修的阶段。其中,铣刨机作为一种常见的路面养护机械,在对公路的维保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国内铣刨机厂家研制出多款铣刨机设备,但对铣削过程和作业理论的研究仍落后与国外铣刨机厂家。本文提出设计一个铣刨转子测试系统,可以更好的对铣削过程和作业理论进行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铣刨转子试验台方案设计和各项铣刨机参数的基础上,在现有的路面机械试验台基础上进行铣刨转子测试系统的搭建,并对测试系统进行了试验验证。本论文首先对铣刨转子主要的性能参数及结构参数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铣刨转子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些分析研究都为接下来测试系统的方案设计、试验系统的搭建、试验测试、试验数据分析奠定了基础。又根据论文的目的及任务,对铣刨转子测试系统进行了方案上的设计。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依次完成了测力传感器(三分力传感器)的设计、传感器电阻应变片的布置和组桥、用二维CAD软件和三维Solidworks软件进行传感器连接板的设计制造、传感器的标定及测试仪器的选型,最终在路面机械试验台的基础上,进行了测试试验系统的搭建,然后进行了试验方案的设计,并进行了试验测试。在试验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在对传感器进行标定及试验测试时,使用了无线遥测系统来进行数据的传输,保证了信号的分辨率及精度满足试验要求。通过DEWESoft软件获得的试验数据并对之进行分析后发现,本铣刨转子测试系统能较好的反映试验过程中各个参数的变化情况并能实时显示出参数的数值,并且具有较好的精度,能满足试验的要求。为铣刨机的铣削过程和作业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更好的方法与角度。
肖頔[5](2017)在《沥青路面铣刨机铣刨室的堆料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路面铣刨机是厂拌热再生技术的重要设备之一,厂拌热再生也是目前道路养护修补重铺最成熟的技术。国外铣刨机的技术成熟,产品可靠,2m及以上的国外产品占全球铣刨机市场的80%以上。国内铣刨机与国外设备还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国内铣刨机的基础研究起步较晚,也不够深入和完善,作业时阻力大,作业效率远低于国外。铣刨室堆积的铣削料的多少对作业阻力有着直接的影响,铣刨室堆积的铣削料较多,会出现重复破碎,并且铣刨机前进时也需要推动更多的铣削料,增大了铣削阻力和行驶阻力,造成功率浪费。因此,本文就是对铣刨机作业过程中铣刨室内铣削料堆积进行研究,找出铣削料堆积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减少铣刨室铣削料堆积,减少作业过程的阻力及功率损失,提高国内铣刨机的作业效率。论文首先阐述了铣刨转子、铣刨室结构的组成、功能和原理,对抛料过程和螺旋集料进行了相关理论分析,为铣刨室堆料仿真提供了理论支持。然后,参考W2000和XM200K铣刨机转子和铣刨室参数,利用三维软件proe建立了转子和铣刨室模型。借助EDEM离散元分析软件对铣刨机工作过程中铣刨室内铣削料堆积进行仿真分析,以了解铣刨室内铣削料堆积的变化过程,分析可能影响铣刨室铣削料堆积的因素,得到了铣削深度、作业速度、抛料板安装角度、转子转速、接料皮带倾角对铣刨室堆积铣削料的影响规律。最后,为了减小铣刨室铣削料的堆积,对铣刨室结构进行了适当改进:后刮板与转子轴线的距离适当减小、前挡料板与转子轴线成一定夹角,并对改进前后铣刨室结构进行仿真对比分析,验证了改进后的铣刨室堆料要明显少于改进前。
汪学斌[6](2017)在《沥青混凝土路面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铣削转子是沥青混凝土路面冷铣刨机核心部件,目前国内主要依据经验和类比进行铣削转子结构设计、铣削作业参数选取及铣削功率配置,铣削转子作业性能、功率利用率、铣削转子及部件寿命亟待提高。为此开展沥青混凝土路面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采用理论模型和室内足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单把刀具铣削转子与沥青混凝土路面相互作用的力学规律和铣削能耗规律,并实现单刀和旋转多刀铣削阻力计算、铣削能耗预测,为铣削转子设计、铣削参数选取、铣刨机功率控制等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依据沥青混凝土铣削受力模式及平移切削阻力特性,以剪切破坏建立了包含沥青混凝土材料特性参数、铣削作业参数、铣削转子及铣削刀具结构参数的铣削刀具三维空间铣削阻力计算模型;将任一时刻同时参与铣削的各刀具铣削阻力的向量叠加作为旋转多刀铣削阻力,得到了旋转多刀铣削阻力和铣削功率的理论计算方法。为验证理论模型并进行铣削刀具与沥青混凝土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研制了沥青混凝土路面铣削转子动力学试验台。并设计了沥青路面冷铣刨机用角度调节式刀库组件及单刀铣削切向力、径向力和侧向力三分力传感器。以单刀铣削阻力、铣削转子转速、转角、驱动扭矩、铣削作业速度、铣削转子液压马达压力为主要检测值搭建了试验数据采集系统,并实现了单刀铣削阻力数据的无线传输。制作了典型AC-10、AC-13和AC-20三种沥青混凝土路面板并进行了其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和剪切强度试验。开展沥青混凝土路面铣削转子单刀铣削试验得到了铣削线速度、铣削进距、铣削深度、安装角、铣削模式、沥青混凝土剪切强度对铣削阻力的单因素影响规律,并确定了铣削阻力模型中待定系数和铣削模式系数取值,实现了单刀和旋转多刀铣削阻力及铣削功率的理论计算。试验数据表明,保持铣削进距、铣削深度不变时,铣削切向力随铣削线速度无明显变化趋势;单刀铣削切向力随铣削进距和铣削深度均呈单调函数变化;铣削进距对单刀铣削切向力峰值影响最为显着。单刀铣削试验数据还表明铣削作业参数不变时单刀铣削切向力峰值随沥青混凝土剪切强度增大而增大,而与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无明显联系,直接剪切试验得到的剪切强度可以很好的表征沥青混凝土铣削破坏难易程度。刀具刀尖半角为55°时,安装角最佳取值为42° :不同工况下铣削切向力与铣削阻力合力的夹角在26°~32°变化;通过试验确定了旋转多刀铣削时不同刀间距对应的铣削模式系数。铣削转子设计和铣削参数的选取还必须考虑铣削转子作业过程中的能耗规律。能耗参数的理论计算和试验数据表明,单刀铣削生产率、平均功率、比能耗随铣削转子半径、铣削线速度、铣削进距和铣削深度呈单调递增或递减函数关系。相同工况下单刀铣削生产率、平均功率、比能耗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差值较小,理论能耗模型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实际能耗。考虑铣削转子工作稳定及单刀铣削平均功率,铣削线速度应取6~7m/s并利用铣削刀具对沥青混凝土的冲击挤压作用;在一定铣削深度作业时,应适当提高铣削进距以降低比能耗提高生产率。理论模型为铣削转子及铣刨机设计和旋转多刀铣削功率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陆鹏震[7](2016)在《沥青路面冷铣削转子动态仿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公路网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同时绝大数公路也逐步进入了维修与保养时期,从而对路面养护机械研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路面冷铣刨机是沥青路面维修必不可少的主导设备,但我国对铣刨机铣削转子的研究缺乏相关的理论设计经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对铣削过程的研究,因此研究转子在铣削过程的载荷波动对转子的理论设计显得尤为迫切。而本文就是对铣削转子的铣削过程进行动态仿真研究,通过研究不同转子的波动状况,进而为转子的理论设计提供指导,并了解铣削时工作参数对转子的受力影响,更好的选择工作参数。本文研究的工作重心为铣刨机的铣削转子在工作过程中所受载荷的波动情况,这就首先需要研究铣削转子的结构参数以及它们对铣削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研究这些参数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其次研究了铣削转子在工作过程中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的规律等内容,最后设计建立了仿真所需的三维转子,并进行仿真分析与优化。论文首先了解了国内外先进的铣刨机技术以及现阶段铣削仿真的发展概况。其次通过现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而得到铣削转子与铣削刀具结构参数的设计要求,进而设计出不同刀具布置的铣削转子,以其通过仿真来比较它们之间的载荷波动。然后应用沥青路面的剪切破坏准则来研究铣削时刀具的受力状态,并推导出相应的理论公式。最后,通过Solidworks建立出所设计的转子模型,并导入到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中,对转子的工作过程进行仿真,先分析单刀所受阻力与阻力矩,然后将其叠加进而分析多刀对转子作用时所受的载荷波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刀具的结构参数,研究工作参数对转子受力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当单刀作用于铣削转子时,转子中心所受各个方向的阻力和阻力矩都是与刀具在铣削过程的铣刨厚度变化规律一致,在竖直方向所受力为先向上,然后向下,且转子所受的冲击主要是水平方向的;当多刀作用于转子时,转子中心所受的阻力和阻力矩达到稳定后,都呈现出周期性变化,其所受的载荷波动也主要是水平方向的;转子上刀具布置均匀与否对转子的冲击至关重要,当刀具布置不均时,其所受阻力与阻力矩将会减小,但对转子的载荷波动增大较为明显;当刀具布置均匀时,但相邻刀具的相位差减小时,其所受阻力与阻力矩都会增大,但波动范围却没有相应的增大。对刀具的刀尖角与安装角最后优化为70°和45°,优化后阻力矩下降了471N·m。当转子转速n(r/min)与水平工作速度v(mm/s)比值k不变时,其对转子的冲击强度不会改变,只改变冲击的频率;当k值增大时,其对转子的冲击强度成反比下降。
李永朋[8](2015)在《基于离散元法的路面铣刨机铣刨装置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和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其中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中小城市大型化与特大城市正在稳步发展中。在这种新型城镇化趋势下,对公路及城市道路养护要求越来越高,公路及城市道路养护作业变得日益繁重,现代化、智能化、高效的机械养护作业方式大势所趋。路面铣刨机是主要的道路养护路面机械,我国在应用铣刨技术的作业中,应用的时间相对较晚,缺乏核心技术与混凝土的切割理论及相关使用经验。本文对铣刨装置及铣刨机铣削作业理论进行研究。本文分析了铣刨装置的主要结构铣刨转子刀具的设计排布要求及主要参数的选取。对抛料板的安装角度进行了设计计算分析,得到了合理的安装角度。阐述了沥青混合料的结构组成机理及沥青混凝土的破坏准则。对铣刨转子刀尖与沥青路面相互作用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和受力分析。基于离散元理论,建立了沥青混凝土结构的数值模型。模拟单轴压缩试验和间接拉伸试验完成对模型参数的标定,确定了沥青混凝土结构的离散元模型参数。对铣刨转子由开始切入路面直到铣刨转子停止行走,清理铣刨室内废料颗粒的整个铣刨作业过程仿真研究,得到了铣刨作业过程中的五种作业状态并论述各个状态下传送带上废料颗粒瞬时通过率、铣刨转子瞬时转矩及轴向力作业特征,完善了铣削作业过程理论研究。分析了铣刨转子理论螺旋排布与“人”字形错开排布两种结构的优缺点及在铣刨作业中铣刨性能的异同;分析了不同轴间角结构铣刨转子的传送带上废料颗粒瞬时通过率、铣刨切削性能及铣刨转子轴向力对铣削质量的影响。利用EDEM与FEM耦合分析对铣刨室结构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对铣刨室上罩磨损区域的确定进行研究,得出磨损区域面积的相应计算方法。分析了传统铣刨室前挡料板的弊端,提出改进方法并验证了改进后前挡料板结构的合理性。
李军[9](2014)在《基于离散元法的沥青混凝土切削数值模拟》文中提出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路面养护机械中的路面铣刨机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路面铣刨机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子弹头刀具对损坏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切削,再重新摊铺新的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是一种具有粘弹性和流变特性的多相复合材料,而有限元在处理非连续介质力学有着固有的缺陷。本文提出采用离散元数值方法来模拟沥青混凝土的切削,从而预测刀具的受力,分析离散元颗粒流软件PFC中二维和三维在模拟沥青混凝土切削的优缺点,深入地研究沥青混凝土切削中刀具受力的变化,得到合理、最优的刀具工作参数,达到提高切削效率的目的。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路面铣刨机的工作原理和沥青混凝土数值方法研究的现状和进展,介绍离散元颗粒流软件(Particle Flow Code简称PFC)在研究沥青混凝土切削问题上的优势和其基本原理。2、采用微机控制万能试验机对沥青混凝土进行室内单轴压缩实验,测得沥青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3、以沥青混凝土的胶浆理论为基础结合颗粒流软件内置的本构模型建立沥青混凝土的二维和三维模型。采用颗粒流软件的FISH语言编写程序建立虚拟的单轴压缩试验和劈裂试验对沥青混凝土离散元模型进行校核,校准其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和抗拉强度。4、采用AutoCAD建立刀具的模型导入PFC2D建立沥青混凝土的二维切削模型,采用PRO/E建立刀具的模型导入PFC3D中建立三维的切削模型,分别进行切削模拟,分析刀具受力,得出三维的切削模拟更适合于模拟子弹头刀具切削沥青混凝土,预测刀具的受力。5、先采用单因素法,后采用正交试验法分析切削速度、切入角和切削深度三因素对子弹头刀具在切削沥青混凝土的切削力的影响,得到最优的切削参数为: c=5m/s,0=45°,a p=5mm。
孙雁涛[10](2014)在《快速底盘圆形坑槽铣刨车铣刨装置设计及负载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市政道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逐年增加,在我国公路事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个关于如何快速高效地对已损坏路面进行养护的问题。沥青路面的小面积损坏即坑槽是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主要病害之一,直接影响到交通的舒适性与安全性;而坑槽修补作业也是沥青路面经常性养护的主要作业种类之一,坑槽修补的质量和寿命决定路面的运营质量以及路面养护的总体效益。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在相同条件下,圆形坑槽修补质量大大优于方形坑槽。因此,研发一种圆形坑槽铣刨机是实现圆形坑槽修补的先决条件,满足高速公路和市政道路的小面积破损路面的修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较大的收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本文以宋永刚教授的发明专利《沥青路面圆形坑槽铣刨设备》为研究基础,通过分析和借鉴现有铣刨装置的结构和功能原理,设计出了合理的可以开挖圆形坑槽的铣刨设备的铣刨装置,对其主要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诠释。本文重点讨论了该铣刨装置的铣刨芯轴旋转结构和三级铣刨刀盘组合结构及其有关这两个结构的重要参数,并给出了其相关参数的校验过程;讨论了三级铣刨刀盘的设计和各级刀盘上刀具的布置形式,分别给出了主刀和边刀各主要角度参数以及安装角,并从刀具的磨损、选择和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铣刨刀头及其切削路面过程的实体模型,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设定不同的刀盘转速和进给速度,对铣刨刀头切削路面过程进行了显式动力学仿真,对其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讨论了沥青路面在常温下的破坏机理,对铣刨刀具的铣削阻力进行了理论计算探析,给出了铣刨芯轴液压驱动马达的工作负载计算式。本文的研究工作为圆形坑槽铣刨装置的研发提供了一种设计参考,并给出了完整的机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对圆形坑槽铣刨装置的进一步功能完善和性能优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路面铣削装置的设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路面铣削装置的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铣刨机铣刨鼓结构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铣刨机与铣刨鼓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铣刨鼓快换刀座设计 |
2.1 快换刀座结构设计 |
2.2 快换刀座仿真模型搭建 |
2.3 快换刀座仿真模型验证 |
2.4 快换刀座关键设计参数优化 |
2.5 快换刀座可靠性试验 |
2.6 本章小结 |
3 铣刨鼓刀具安装设计 |
3.1 刀具安装关键参数 |
3.2 刀具安装角设计 |
3.3 刀具侧向倾角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铣刨鼓刀具排布设计 |
4.1 相关参数计算 |
4.2 刀具排布模式设计 |
4.3 刀具排布展开图设计 |
4.4 设计结果校验 |
4.5 本章小结 |
5 铣刨鼓试验研究 |
5.1 试验方案 |
5.2 试验结果分析 |
5.3 样机用户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3)基于SBS改性沥青胶浆老化特性的旧路面铣刨过程的离散元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SBS改性沥青及其胶浆性能的老化规律研究 |
2.1 原材料基本性能 |
2.2 SBS改性沥青制备及其性能试验 |
2.3 SBS改性沥青性能的老化规律研究 |
2.3.1 室内老化和自然老化间的对应关系 |
2.3.2 SBS改性沥青基本性能老化规律的研究 |
2.3.3 数据回归分析 |
2.4 SBS改性沥青胶浆老化规律研究 |
2.4.1 SBS改性沥青胶浆的制备 |
2.4.2 SBS改性沥青胶浆基本性能老化规律研究 |
2.4.3 SBS改性沥青胶浆布氏黏度老化规律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路面铣刨过程模拟方法的分析 |
3.1 离散元法及PFC简介 |
3.1.1 离散元法优势 |
3.1.2 离散元法基本原理 |
3.2 沥青混凝土的接触本构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混凝土离散元模型建立与校核 |
4.1 沥青混凝土离散元模型的建立 |
4.1.1 沥青混凝土组成结构理论 |
4.1.2 沥青混凝土颗粒接触的重构 |
4.1.3 沥青混凝土三维离散元模型的建立 |
4.2 沥青混凝土离散元模型的校核 |
4.2.1 沥青混凝土的单轴压缩试验 |
4.2.1.1 试件制备 |
4.2.1.2 实验步骤及结果 |
4.2.2 沥青混凝土单轴压缩模拟实验 |
4.2.3 沥青混凝土模型的校核 |
4.2.3.1 模型校核方法 |
4.2.3.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旧沥青路面铣刨过程的离散元模拟 |
5.1 旧沥青路面切削模型的建立 |
5.2 旧沥青路面铣刨过程的参数研究 |
5.2.1 切削速度对刀具受力的影响 |
5.2.2 切入角对刀具受力的影响 |
5.2.3 切削深度对刀具受力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沥青路面铣削转子试验测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路面铣刨机发展及测试试验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铣刨机发展及测试试验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铣刨机发展及测试试验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铣削转子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 |
2.1 铣刨机铣削作业过程 |
2.2 铣刨转子的主要性能参数研究 |
2.2.1 铣刨宽度 |
2.2.2 铣刨深度 |
2.2.3 铣刨机作业速度 |
2.2.4 铣刨转子转速 |
2.3 铣刨转子主要结构参数研究 |
2.3.1 铣刨转子直径 |
2.3.2 螺旋升角 |
2.3.3 刀间距 |
2.3.4 刀具的安装角 |
2.4 铣刨转子刀具 |
2.4.1 铣刨刀具的组成 |
2.4.2 刀具的磨损 |
2.5 铣刨转子运动学分析 |
2.5.1 刀尖的运动轨迹 |
2.5.2 刀具的铣刨速度 |
2.5.3 铣刨进给量与铣刨不平度 |
2.6 沥青路面的破坏理论 |
2.7 铣刨转子动力学分析 |
2.7.1 刀具铣刨过程的力学分析 |
2.7.2 铣刨机作业阻力的计算 |
2.7.3 单把刀具铣削阻力P的计算 |
2.7.4 单把刀具摩擦阻力F的计算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铣刨转子测试系统设计 |
3.1 测试系统的概念 |
3.2 测试系统的方案设计 |
3.3 测力传感器(三分力传感器)的设计 |
3.3.1 切向力和侧向力传感器的设计计算 |
3.3.2 径向力传感器的设计计算 |
3.4 测量电桥的基本原理 |
3.5 传感器电阻应变片的布置和组桥方式 |
3.5.1 电阻应变片的粘贴和组桥 |
3.5.2 径向力传感器的贴片与组桥 |
3.5.3 切向力传感器的贴片与组桥 |
3.5.4 侧向力传感器的贴片与组桥 |
3.6 传感器及连接板的生产制造及封装 |
3.7 传感器的标定 |
3.8 其余测试所用设备的选型 |
3.9 测试系统的搭建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试系统试验台搭建 |
4.1 铣刨转子试验台的基本介绍 |
4.2 铣刨试验台的工作原理 |
4.3 试验目的及意义 |
4.4 试验前的准备 |
4.4.1 试验主要所需仪器介绍 |
4.4.2 测试参数的标定 |
4.4.3 DEWESoft软件通道设置 |
4.4.4 刀具最低点(零点)的检测 |
4.5 试验方案及步骤 |
4.6 试验测试内容及方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台测试系统数据分析 |
5.1 试验数据的获取 |
5.2 试验数据的处理 |
5.3 试验数据的分析 |
5.4 人机交互系统界面设计 |
5.5 测试系统的精度影响因素 |
5.6 测试系统的精度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沥青路面铣刨机铣刨室的堆料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沥青冷铣刨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铣刨机作业时抛料动力学和运动学分析 |
2.1 铣刨机结构组成和功用 |
2.1.1 铣刨室结构 |
2.1.2 铣刨转子结构 |
2.2 抛料过程分析 |
2.2.1 铣削料飞离抛料板后运动学分析 |
2.2.2 抛料板上铣削料动力学分析 |
2.3 螺旋集料运动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转子和铣刨室三维实体建模 |
3.1 XM200K与W2000参数对比 |
3.2 铣刨转子参数选取 |
3.3 铣刨转子的实体建模 |
3.3.1 刀头刀座的建模 |
3.3.2 铣刨滚筒和叶片的建模 |
3.3.3 端盖和抛料板的建模 |
3.4 转子、铣刨室和接料皮带的装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铣刨室堆料的EDEM仿真分析 |
4.1 离散元法及EDEM软件简介 |
4.1.1 离散元法简介 |
4.1.2 EDEM软件简介 |
4.2 铣刨室仿真分析 |
4.2.1 EDEM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2 仿真结果的分析 |
4.3 其它参数对铣刨室铣削料堆积的影响 |
4.3.1 铣削深度和作业速度对堆料的影响 |
4.3.2 抛料板安装角度对堆料的影响 |
4.3.3 转子转速对堆料的影响 |
4.3.4 皮带倾角对堆料的影响 |
4.3.5 皮带速度对堆料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铣刨室结构改进 |
5.1 后刮板与转子距离改进 |
5.1.1 后刮板与转子距离改进方案说明 |
5.1.2 尾门距离减小前后仿真结果比较 |
5.2 前挡料板结构改进 |
5.2.1 前挡料板改进方案说明 |
5.2.2 前挡料板改进前后仿真结果比较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沥青混凝土路面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沥青混凝土路面铣刨机铣削转子 |
1.2.2 沥青混凝土铣削理论研究现状 |
1.2.3 典型岩土切削力学模型及切削试验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沥青混凝土路面铣削转子动力学模型 |
2.1 铣削转子运动学分析 |
2.1.1 铣削刀具刀尖点运动轨迹 |
2.1.2 铣削进距与铣削不平度 |
2.1.3 单把刀具铣削厚度 |
2.1.4 单把刀具铣削横截面和纵断面 |
2.2 沥青混凝土铣削破坏过程 |
2.3 单把刀具铣削动力学模型 |
2.3.1 铣削过程中单把刀具任一时刻受力分析 |
2.3.2 铣削刀具单位宽度铣削力学模型 |
2.3.3 单把刀具三维空间铣削力学模型 |
2.4 旋转多刀铣削动力学模型 |
2.4.1 铣削刀具的铣削模式 |
2.4.2 旋转多刀铣削力学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混凝土路面铣削转子动力学试验台 |
3.1 沥青混凝土路面铣削转子动力学试验台结构方案 |
3.1.1 沥青混凝土路面铣削转子动力学试验台基本要求 |
3.1.2 现有沥青路面摊铺试验台基本概况 |
3.1.3 单刀铣削试验台方案 |
3.2 沥青混凝土路面铣削转子动力学试验台结构 |
3.3 单刀铣削试验数据采集系统 |
3.3.1 单刀铣削试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 |
3.3.2 单刀铣削三向力传感器设计 |
3.3.3 单刀铣削三向力传感器标定 |
3.3.4 单刀铣削三向力数据无线采集 |
3.3.5 铣削作业速度的标定 |
3.4 沥青混凝土路面板制作与强度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混凝土单刀铣削试验分析 |
4.1 沥青混凝土单刀铣削试验方案 |
4.1.1 试验目的 |
4.1.2 试验设备和仪器 |
4.1.3 试验内容与步骤 |
4.2 单刀铣削过程分析 |
4.2.1 单把刀具铣削阻力时间历程 |
4.2.2 单把刀具铣削转子驱动系统特性 |
4.3 铣削参数对单刀铣削阻力的影响规律 |
4.3.1 铣削线速度对单刀铣削切向力的影响规律 |
4.3.2 铣削进距和铣削深度对单刀铣削切向力的影响规律 |
4.3.3 铣削模式对单刀铣削切向力的影响规律 |
4.3.4 不同强度沥青混凝土单刀铣削阻力对比 |
4.3.5 不同安装角铣削转子单刀铣削阻力对比 |
4.3.6 单刀铣削切向力和径向力的关系 |
4.4 铣削转子铣削阻力的理论计算 |
4.4.1 单刀铣削阻力的计算分析 |
4.4.2 单刀铣削阻力的变化规律 |
4.4.3 旋转多刀铣削阻力和铣削功率的理论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沥青混凝土单刀铣削能耗分析 |
5.1 单刀铣削能耗参数 |
5.2 单刀铣削能耗参数分析 |
5.2.1 铣削线速度对单刀能耗参数的影响规律 |
5.2.2 铣削进距对单刀铣削能耗参数的影响规律 |
5.2.3 铣削深度对单刀铣削能耗参数的影响规律 |
5.2.4 铣削转子半径对单刀铣削能耗参数的影响规律 |
5.2.5 不同铣削模式铣削能耗参数试验分析 |
5.2.6 单刀铣削能耗规律分析 |
5.3 旋转多刀铣削功率控制方案的探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沥青路面冷铣削转子动态仿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路面铣刨机及铣削仿真发展现状 |
1.2.1 国外铣刨机发展进程及现状 |
1.2.2 国内铣刨机发展进程及现状 |
1.2.3 国外铣削仿真发展的现状 |
1.2.4 国内铣削仿真的发展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铣削转子的工作原理与结构参数 |
2.1 铣刨机的铣削原理 |
2.2 铣削转子的主要参数研究 |
2.2.1 铣削转子的直径 |
2.2.2 铣削转子的螺旋角 |
2.3 铣削刀具总成的研究 |
2.3.1 铣削刀具 |
2.3.2 铣削刀座 |
2.4 铣削刀具的结构参数 |
2.4.1 刀尖角 |
2.4.2 刀具的铣削前角 |
2.4.3 铣削刀具的铣削后角 |
2.4.4 刀具的侧向倾角 |
2.4.5 刀具的安装角 |
2.5 铣削刀具排列参数研究 |
2.5.1 刀具的布置原则 |
2.5.2 螺旋线头数 |
2.5.3 切削图对铣削颗粒大小的影响 |
2.5.4 铣削刀具的排列方式及所形成的切削图 |
2.5.5 最佳的刀尖距 |
2.5.6 两相邻刀具的相关参数 |
2.6 铣削转子的抛料板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铣削转子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 |
3.1 铣削转子的运动学分析 |
3.1.1 刀具的运动方程 |
3.1.2 刀具的水平进距及铣削后的不平度 |
3.1.3 铣刨厚度的确定 |
3.2 沥青混合料破坏机理 |
3.3 铣削转子的动力学模型及分析 |
3.3.1 刀具在转子的定位 |
3.3.2 铣削面积的计算 |
3.3.3 铣削转子的工作阻力 |
3.3.4 多刀作用时铣削阻力的计算 |
3.3.5 铣削转子所受合力的影响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铣削转子三维仿真模型的建立 |
4.1 铣削转子参数的选取 |
4.1.1 铣削转子各个直径的选取 |
4.1.2 铣削刀具结构参数的选取 |
4.1.3 铣削刀具的布置参数及其排布 |
4.2 铣削转子各部件结构及定位 |
4.2.1 转子上刀具总成的结构 |
4.2.2 转子上各零部件的定位 |
4.3 铣削转子三维模型的建立 |
4.3.1 刀具和刀座的建模 |
4.3.2 铣削滚筒及螺旋叶片的建模 |
4.4 铣削转子的装配及导出 |
4.4.1 转子的装配 |
4.4.2 铣削转子的导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铣削过程的仿真分析及优化 |
5.1 Adams软件的简介 |
5.2 铣削转子模型的导入及仿真 |
5.2.1 铣削转子的导入 |
5.2.2 铣削转子的约束与驱动 |
5.2.3 铣削转子外载荷的添加 |
5.2.4 铣削转子的仿真 |
5.3 铣削仿真结果的分析 |
5.3.1 单把刀具的仿真与分析 |
5.3.2 多把刀具对转子的作用分析 |
5.4 刀具参数及铣削参数对转子冲击的影响 |
5.4.1 刀具结构参数对转子的影响 |
5.4.2 铣削工作参数对铣削转子的受力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离散元法的路面铣刨机铣刨装置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路面铣刨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路面铣刨机发展历程 |
1.2.2 国内路面铣刨机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铣刨转子结构设计与沥青混凝土强度构成机理 |
2.1 铣刨鼓上截齿排布要求及主要参数选取 |
2.2 铣刨转子三维模型的建立 |
2.2.1 铣刨转子截齿刀具排布展开图 |
2.2.2 抛料板设计 |
2.2.3 铣刨转子三维模型 |
2.3 铣刨转子与沥青混凝土相互作用机理 |
2.3.1 沥青混合料结构组成 |
2.3.2 沥青混凝土力学强度 |
2.3.3 截齿刀具刀尖的运动轨迹 |
2.3.4 铣刨机截齿刀具受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沥青混凝土路面离散元模型参数标定 |
3.1 离散元法基本原理与力学模型 |
3.1.1 离散元法基本原理 |
3.1.2 离散元法的本构关系及力学模型 |
3.1.3 EDEM 软件介绍 |
3.2 沥青混凝土结构组织离散元模型 |
3.3 颗粒模型模拟试验及模型参数标定 |
3.3.1 单轴压缩试验介绍及模拟试验 |
3.3.2 间接拉伸试验介绍及模拟试验 |
3.3.3 模拟试验的结果分析 |
3.4 沥青混凝土路面离散元模型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铣刨转子仿真研究 |
4.1 铣刨转子离散元仿真分析 |
4.1.1 传送带废料颗粒瞬时通过率分析 |
4.1.2 尾门刮料与不刮料结构对比分析 |
4.1.3 铣刨转子瞬时转矩分析 |
4.1.4 铣刨转子瞬时轴向力分析 |
4.2 理论螺旋排布与“人”字形错开排布结构对比研究 |
4.2.1 两种结构传送带废料颗粒瞬时通过率对比分析 |
4.2.2 两种结构瞬时转矩对比分析 |
4.2.3 两种结构轴向力对比分析 |
4.3 “人”字形铣刨转子结构轴间角对铣刨性能影响 |
4.3.1 不同轴间角结构废料颗粒瞬时通过率对比分析 |
4.3.2 不同轴间角结构瞬时转矩对比分析 |
4.3.3 不同轴间角结构轴向力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铣刨室仿真研究与改进 |
5.1 铣刨室的 EDEM 与 FEM 耦合分析 |
5.1.1 铣刨室结构 FEM 前处理 |
5.1.2 EDEM 与 FEM 耦合静力学分析 |
5.1.3 铣刨作业中铣刨室上罩静力学分析 |
5.2 铣刨室的结构改进 |
5.2.1 传统设计下铣刨室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
5.2.2 铣刨室改进前后对比分析 |
5.2.3 前挡料板角度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经历 |
致谢 |
(9)基于离散元法的沥青混凝土切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路面铣刨机的概述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非接触模型法 |
1.2.2 接触模型法 |
1.2.3 经验模型法 |
1.2.4 有限元法 |
1.2.5 离散元法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离散元法基本理论 |
2.1 离散元法及 PFC 的简介 |
2.2 离散元软件 PFC 的基本假设 |
2.3 离散元法的基本原理 |
2.3.1 物理方程:力—位移之间的关系 |
2.3.2 平衡方程 |
2.4 时步算法及计算流程 |
2.5 接触本构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沥青混凝土的离散元模型 |
3.1 沥青混凝土的单轴压缩实验 |
3.1.1 实验原理和目的 |
3.1.2 实验研究 |
3.2 沥青混凝土的组成结构理论及力学模型 |
3.2.1 组成结构理论 |
3.2.2 沥青混凝土的力学模型建立 |
3.3 沥青混凝土二维离散元模型的建立及校核 |
3.3.1 沥青混凝土二维离散元模型的建立 |
3.3.2 沥青混凝土二维离散元模型校核 |
3.4 沥青混凝土三维离散元模型的建立及校核 |
3.4.1 沥青混凝土三维离散元模型的建立 |
3.4.2 沥青混凝土三维离散元模型的校核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沥青混凝土切削的离散元数值模拟 |
4.1 沥青混凝土的切削破裂机理 |
4.2 沥青混凝土切削模型的建立 |
4.3 沥青混凝土数值切削模拟及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沥青混凝土切削模拟的正交分析 |
5.1 正交试验设计法 |
5.2 试验方案的制定 |
5.3 沥青混凝土切削过程的离散元数值模拟 |
5.3.1 切削速度对切削力的影响 |
5.3.2 切入角对切削力的影响 |
5.3.3 切削深度对切削力的影响 |
5.4 正交试验统计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快速底盘圆形坑槽铣刨车铣刨装置设计及负载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铣刨机概述 |
1.2 铣刨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铣刨机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快速底盘圆形坑槽铣刨车铣刨装置总体结构设计 |
2.1 现有水平鼓铣刨机铣刨装置简介 |
2.2 快速底盘圆形坑槽铣刨车铣刨装置总体设计 |
2.2.1 铣刨装置总体组成及功能 |
2.2.2 三级组合铣刨刀盘结构设计 |
2.2.3 铣刨装置工作原理 |
2.2.4 铣刨装置工作特点 |
2.3 快速底盘圆形坑槽铣刨车铣刨装置重要结构参数确定 |
2.3.1 铣刨芯轴旋转结构的确定 |
2.3.2 铣刨刀盘装卸结构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铣刨刀具的布置、磨损及选用 |
3.1 刀具的布置 |
3.1.1 主刀的布置 |
3.1.2 边刀的布置 |
3.2 刀具的安装角度 |
3.2.1 主刀的侧向倾角 |
3.2.2 主刀切入角及其安装角 |
3.2.3 边刀外倾角 |
3.3 刀具的磨损 |
3.3.1 刀具磨损形式 |
3.3.2 刀具强化 |
3.4 刀具的选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铣刨刀头铣削沥青路面过程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法和铣削过程分析软件简介 |
4.1.1 有限元分析法 |
4.1.2 铣削过程分析软件简介 |
4.2 铣刨刀头实体模型和铣削过程模型 |
4.2.1 铣刨刀头实体模型 |
4.2.2 铣削过程实体模型 |
4.3 铣刨刀头铣削过程分析 |
4.3.1 铣削过程实体模型的导入 |
4.3.2 铣削过程实体模型材料属性 |
4.3.3 铣削过程实体模型的网格划分 |
4.3.4 铣削过程实体模型的接触属性、边界条件和载荷 |
4.3.5 铣削过程实体模型的约束和初始条件的设定 |
4.4 铣削模型的有限元仿真结果及结果分析 |
4.4.1 铣削刀头向下的进给速度为 1mm/s |
4.4.2 铣削刀头向下的进给速度为 2mm/s |
4.4.3 铣削刀头向下的进给速度为 3mm/s |
4.4.4 铣削过程实体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铣刨装置负载理论分析 |
5.1 沥青路面常温破坏机理分析 |
5.2 铣刨刀具铣削阻力理论计算探析 |
5.2.1 铣刨刀具作业过程阻力分析 |
5.2.2 铣刨刀具铣削阻力计算分析 |
5.3 铣刨芯轴液压驱动马达工作负载理论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路面铣削装置的设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铣刨机铣刨鼓结构设计及试验研究[D]. 赵乾坤.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2]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3]基于SBS改性沥青胶浆老化特性的旧路面铣刨过程的离散元模拟[D]. 李大伟. 长安大学, 2017(07)
- [4]沥青路面铣削转子试验测试系统研究[D]. 王伟明. 长安大学, 2017(04)
- [5]沥青路面铣刨机铣刨室的堆料规律研究[D]. 肖頔. 长安大学, 2017(04)
- [6]沥青混凝土路面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D]. 汪学斌. 长安大学, 2017(12)
- [7]沥青路面冷铣削转子动态仿真优化研究[D]. 陆鹏震. 长安大学, 2016(02)
- [8]基于离散元法的路面铣刨机铣刨装置仿真研究[D]. 李永朋. 吉林大学, 2015(08)
- [9]基于离散元法的沥青混凝土切削数值模拟[D]. 李军. 湘潭大学, 2014(05)
- [10]快速底盘圆形坑槽铣刨车铣刨装置设计及负载理论研究[D]. 孙雁涛. 长安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