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UNIX主机系统的漏洞扫描器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昊,贺江敏,屈晔[1](2020)在《网络安全漏洞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网络安全漏洞检测在网络信息系统保障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文章首先对漏洞扫描器的原理和漏洞数据库进行了分析,接着介绍了模拟攻击脚本定制和插件技术两种常见技术,最后给出了软件实现和利用该工具对系统进行安全分析得到的检测结果。实践证明,在该工具软件在已实现功能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漏洞和插件更新,就可用于网络系统安全检测。
张思思[2](2020)在《轻量级Web应用漏洞扫描器的优化实现》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进一步蓬勃发展,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等网站上每天都流通着亿级的企业和用户信息,网站本身存在的漏洞会导致敏感信息的泄露,因此网络漏洞扫描至关重要。通过对漏洞扫描技术进行调查分析,针对其中的爬取网页部分的URL去重和漏洞扫描部分展开优化,一方面本文通过采用Farm Hash算法压缩结合布隆过滤器的方式进行URL去重,减小了时间和空间复杂度,提高了爬虫爬取的速度和漏洞扫描器的扫描速度。另一方面本文使用动态链接库和插件技术设计实现了漏洞扫描库,内置八十多个漏洞扫描插件,并支持用户自定义扫描插件,实现了漏洞扫描器的高扩展性。基于上述优化方案,本文设计实现了一个使用方便、扩展性强、扫描迅速的轻量级漏洞扫描器。该漏洞扫描器包括四个模块:命令行解析与配置模块、爬虫模块、漏洞扫描模块、扫描报告模块。用户通过命令行键入命令开启任务,系统则解析命令行并结合配置文件进行配置初始化,之后系统根据配置调用爬虫模块爬取url,根据配置和爬取的url调用漏洞扫描模块动态载入扫描插件进行扫描,最后扫描报告模块将爬取结果和扫描结果进行整合,统一输出结果文本给用户,完成扫描。最后,对漏洞扫描器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测试,发现都能运行良好,并且具有一定容错性,然后搭建靶机进行漏洞扫描测试,结果表明漏洞扫描器能够扫描出漏洞,具有不错的性能,因此本文的漏洞扫描器功能完善,具有一定的可用性。
刘洋洋[3](2020)在《基于Nessus漏洞扫描系统的研究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活和发展,但随之衍生的安全问题也愈演愈烈,据统计数据显示,安全漏洞衍生了许多网络安全问题。而漏洞扫描技术作为网络安全检测的重要技术,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检测方式检测网络环境是否安全。然而,市场上传统的漏洞扫描系统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其多采用单机模式,甚至有些扫描系统存在着扫描速度慢、加载速度受限、报告冗余等等不足之处。云计算,作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为漏洞扫描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安全即服务。云安全是通过云计算平台的动态可扩展资源向所需用户提供安全漏洞扫描服务,可以解决计算成本高的问题,降低用户的操作难度。另外,本论文研究了传统漏洞扫描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新型漏洞扫描技术,分析了当下市场有着较高扫描效率的Nessus扫描器。Nessus是一款功能强大且使用广泛的网络漏洞扫描系统,因此对Nessus的研究与优化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研究发现,Nessus的扫描效率和实用性有它自己的优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包括基于其单一服务器、扫描速度慢、插件加载困难、报告冗余等等。本文针对单一Nessus扫描器的不足之处,设计了一套基于Nessus扫描器,部署在云平台中,利用云平台虚拟机弹性资源的特性的漏洞扫描系统。系统机制在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漏洞扫描的实际情况造成的负载不平衡等各种因素,有效地实现了漏洞扫描任务的调度,它可以满足用户的定制需求,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并实现对这些方面的优化。本文首先对云安全、漏洞扫描技术以及相关任务调度算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系统中漏洞扫描器的工作过程和漏洞扫描技术,以及该系统部署所基于的云平台虚拟化技术。根据现有功能和非功能的需求分析提出系统的整体架构和主要功能模块总体概要设计,并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和实现,包括用户权限管理、扫描任务管理、平台引擎管理、漏扫任务调度、主机探测扫描、漏扫报告管理等主要模块。最后在实验室云平台环境下,对本系统主要管理模块进行了功能测试以及性能测试,根据相关测试指标,测试结果表明本漏洞扫描系统符合预期的设计目标。
马丽雅[4](2020)在《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信息安全状态感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力物联网的提出和实施,“云大物移智链”等先进信息技术融入电网,信息技术和传统电网之间的融合不断加深,信息侧的安全漏洞也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新的风险。变电站作为重要的电力枢纽设施,虽已有“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的信息安全防御体系,但仍存在网络非法外联、非认证移动介质接入等典型内部人为安全风险,并缺乏相应的监测与管控手段。针对当前变电站监控设备信息安全存在的严重隐患,结合目前变电站实际应用需求,在研究变电站监控系统及设备状态感知技术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可移植的分布式监控设备监测原型软件。该软件基于目前变电站普遍使用的类Linux操作系统平台实现,部署在变电站监控主机、网关机等监控设备上,采用独立运行方式,自动收集信息安全监测信息,并进行了测试验证。具体工作如下:(1)在深入研究和分析当前智能变电站防御体系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遵循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三权分立”中“最小特权”原则,研究并设计了变电站监控设备信息安全监测原型软件的三层分布式总体架构。将数据采集交由Probe模块实现,数据封装和传输交由Agent模块实现。(2)在数据采集方面,采用标准C语言库和POSIX(Portable Operating System Interface)标准来实现软件的可移植性。针对内核编程容错率低的问题,创新性地利用了内核模块中的内核文件对监控设备的用户行为和系统性能进行状态感知,简化采集方法。为解决进程间通信阻塞的问题,利用循环队列实现数据缓冲。在数据传输方面,提出一种新的多协同策略来满足分布式系统通信节点均衡、可靠交互。设计实现了相应的加密算法和认证策略,以保证传送数据的安全性。(3)基于110k V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典型设计,搭建测试环境并对设计和实现的原型软件进行测试验证。通过测试证明原型软件功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利用变电站监控设备信息安全状态感知技术,能够较好地规范内部人员行为和操作,有效防止变电站人为信息安全事件发生,进而保障智能变电站安全可靠运行。
郭川[5](2019)在《基于Kali Linux的渗透测试平台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的分布式计算机领域中,网络是一种便利的信息交换媒介。然而,随着互联网环境的快速变化,网络攻击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个人信息的安全性。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但是计算机本身就带有不安全属性。在一个组织机构中,无论其规模大小,提高计算机基础设施的安全等级成为了网络系统管理员的工作内容之一,然而由于网络安全漏洞的迅速出现,即使一个完全修复过的系统也会存在安全缺陷。虽然管理员可以部署各种安全措施来保护网络系统,但是想要真正保护网络系统的最佳办法是执行渗透测试。通过渗透测试可以识别网络基础设施中潜在的威胁和漏洞,为网络系统管理员提供一个真实的安全态势评估。测试人员会使用与攻击者相同的手段来渗透目标网络系统,从而验证目标存在的威胁与漏洞,并帮助其巩固安全措施。本文首先界定了渗透测试的理论背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由/开源软件(F/OSS)的渗透测试方法,确保渗透测试的成功执行;阐述自由或开源软件技术,确定并解释整个渗透测试的过程,模拟网络系统管理员使用的各种攻击手段对目标网络执行渗透测试。在测试期间使用了网络探测工具、端口扫描器、漏洞扫描器和漏洞利用框架等工具。一些常用的渗透测试方法将在文中被介绍,以帮助测试人员在执行任务前做好规划与设计,避免浪费不必要的精力与时间。执行渗透测试的最佳系统是比较通用的Linux系统。在众多的Linux发行版中,Kali Linux是一款专门为渗透测试与安全审计人员设计的系统。它集成了600多种网络安全工具,并对它们做了良好的优化。在实验环节中,设计了一种基于Kali Linux操作系统的渗透测试平台,模拟了一个包括DHCP服务器、FTP服务器,WEB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的小型组织网络。在实验阶段将详细研究各种网络工具的原理和功能,使用众所周知的开源工具与框架(例如端口扫描工具Nmap、漏洞扫描工具OpenVAS和Nessus、漏洞利用框架Meatsploit等)对目标网络执行渗透测试。
张驯,马之力,智勇,朱小琴,龚波,李志茹[6](2016)在《基于内核检测的数据库漏洞扫描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通过对数据库业务的安全性能分析发现,面向应用及其后台数据库的应用级入侵问题已经日益泛滥,尤其对数据库中重要数据的窃取和篡改最为常见。为了保证数据库的安全,及时检测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漏洞,文章设计出一种基于内核入侵检测机制的数据库漏洞扫描器。该扫描器能够深入分析数据库内核,实时检测黑客的入侵行为,从而防止数据库系统被入侵后导致数据泄露及恶意篡改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提升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
姜成斌,郑薇,赵亮,姜丽萍[7](2012)在《论漏洞扫描技术与网络安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辽阳石化公司信息系统不断建成应用和信息化的加快推进,信息系统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使现有网络更安全呢?作者结合自己工作经验,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本文从漏洞扫描的概念、步骤和分类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并对四种主要的漏洞扫描技术——基于主机的漏洞扫描技术、基于网络的漏洞扫描技术、主动漏洞扫描技术和被动漏洞扫描技术分别进行了分析,结合辽阳石化公司实际情况阐述了漏洞扫描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作用。
郭俸明[8](2008)在《漏洞扫描工具原理与实现》文中认为每个系统都有漏洞,不论你在系统安全性上投入多少财力,攻击者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可利用的特征和配置缺陷。亡羊补牢,毕竟羊已失去,不如在羊丢失之前,好好检查牢的漏洞,一旦发现及时修复。本文详细讨论了网络系统存在的漏洞以及主要的解决方案。发现一个已知的漏洞,比发现一个未知漏洞容易得多,这就意味着:多数攻击者所利用的都是常见的漏洞,这些漏洞,均有书面资料记载。采用适当的工具,就能在黑客利用这些常见漏洞之前,查出系统的薄弱之处。快速简便地发现这些漏洞,是VSGW(Vulnerabilities Scanner of GardWay,国卫漏洞扫描)漏洞扫描工具的主要使命。漏洞,大体上分为两大类:1)软件编写错误造成的漏洞;2)软件配置不当造成的漏洞。VSGW能检测以上两种类型的漏洞。VSGW漏洞扫描工具由两个主要模块组成:一是扫描模块,包括端口扫描和入侵扫描,二是漏洞库模块,包括对插件的分类和更新。VSGW的工作原理为:采用SSH通讯协议远程访问Unix/Linux主机,获取该主机的系统信息,主要是系统组件信息,然后在本地主机分析该主机的所有安装程序的版本信息,与本地漏洞库中的最新发布漏洞插件匹配,根据相应的规则判断远程主机各子系统是否存在漏洞,以及相应的风险级别。VSGW不仅能够提出风险预警,还能提供帮助用户修复漏洞的解决方案。VSGW与一般漏洞扫描扫描工具的最大的不同是:VSGW提供即时监控并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提出预警。本文所使用的技术主要有:插件技术,端口扫描,入侵检测,多线程,智能识别技术。
王新留[9](2008)在《构建基于Snort的网络入侵防御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开源IDS-Snort的网络入侵防御系统(NIPS)。在对入侵检测和入侵防御技术做了大量的研究后,作者提出了在入侵检测系统中融入漏洞扫描技术,并实现入侵检测系统和防火墙的智能联动,设计出了一种能动态适应所部署网络环境的、具有实时防御功能的网络入侵防御系统(NIPS)。系统运行在Linux操作系统下,使用着名的开源IDS-Snort作为系统的入侵检测模块,实时检测进出受保护子网的网络流量,使用告警融合、过滤模块对Snort输出的告警进行融合和过滤,提取出针对子网主机系统或服务漏洞的攻击入侵,并由实时防御模块生成防火墙阻塞规则,实时阻断当前的攻击入侵。系统被部署为透明网桥模式的防火墙,以串联的方式连接到网络的关键路径中。由于系统以透明网桥方式工作,在实施时既不需改动原有的网络拓扑结构,也能保证自身的安全。系统的实时防御功能,通过配置系统内核自带的Netfilter防火墙来实现,系统的实时防御模块使用Iptables动态调整系统防火墙阻塞规则来实现受保护子网的安全通信。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有很强的网络环境适应能力,伸缩性也很强。既可以作为网络入侵防御系统(NIPS),也可以简单地作为网络入侵检测系统(NIDS),还可以简化为透明网桥模式的防火墙。
李为[10](2007)在《谈系统漏洞扫描》文中指出对系统漏洞和系统漏洞扫描进行了探讨,主要分析了系统漏洞的分级以及常见的漏洞及其攻击方法,介绍了基于主机的漏洞扫描和基于网络的漏洞扫描的区别,并重点对网络扫描进行了研究。
二、基于UNIX主机系统的漏洞扫描器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UNIX主机系统的漏洞扫描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安全漏洞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网络安全检测工具 |
2.1 漏洞扫描器的原理 |
2.2 安全漏洞数据库 |
3 网络安全检测工具开发 |
3.1 模拟攻击脚本定制 |
3.2 插件技术 |
4 网络系统安全检测工具软件实现 |
4.1 存活主机探测 |
4.2 端口扫描技术 |
(1)TCP SYN扫描: |
(2)TCP FIN扫描: |
(3)TCP connect扫描: |
(4)FIN+URG+PUSH扫描: |
(5)NULL扫描: |
(6)UDP ICMP端口不能到达扫描: |
4.3 指纹探测技术 |
4.4 软件主要功能 |
4.5 小结 |
5 结束语 |
(2)轻量级Web应用漏洞扫描器的优化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2 漏洞扫描技术介绍 |
2.1 常见网络漏洞 |
2.2 漏洞扫描插件库 |
2.3 本章小结 |
3 URL去重方式优化 |
3.1 常见的URL去重方式 |
3.2 哈希算法 |
3.3 URL去重方式设计与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4 Web应用漏洞扫描器的系统设计 |
4.1 Web应用漏洞扫描器的设计方案 |
4.2 扫描器总体设计 |
4.3 各功能模块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测试与分析 |
5.1 测试环境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3 全漏洞扫描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Nessus漏洞扫描系统的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云安全研究现状 |
1.2.2 漏洞扫描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工作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云平台下Nessus漏洞扫描技术的概述 |
2.1 云安全及虚拟化 |
2.1.1 云安全应用概述 |
2.1.2 虚拟化技术概述 |
2.2 漏洞及漏洞扫描技术 |
2.2.1 安全漏洞的研究 |
2.2.2 漏洞扫描技术 |
2.3 开源框架及工具 |
2.3.1 远程调用工具 |
2.3.2 前端开发框架 |
2.3.3 Nessus扫描器 |
2.4 云平台的任务调度 |
2.4.1 任务调度概述 |
2.4.2 任务调度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Nessus漏洞扫描系统优化的总体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需求概述 |
3.1.2 系统功能性需求 |
3.1.3 系统非功能需求 |
3.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3.2.1 主要模块功能概述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Nessus漏洞扫描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用户权限管理模块 |
4.1.1 登录认证实现 |
4.1.2 系统用户管理 |
4.2 扫描任务管理模块 |
4.2.1 任务策略创建实现 |
4.2.2 扫描任务状态迁移 |
4.2.3 扫描任务创建实现 |
4.3 平台引擎管理模块 |
4.3.1 扫描引擎生命周期 |
4.3.2 引擎虚拟机监控 |
4.4 漏扫任务调度模块 |
4.4.1 任务调度模型构建 |
4.4.2 蚁群任务调度算法 |
4.4.3 任务调度算法优化 |
4.5 主机探测扫描模块 |
4.5.1 探测信息收集实现 |
4.5.2 扫描插件管理 |
4.5.3 插件编辑实现 |
4.6 漏扫报告管理模块 |
4.6.1 扫描报告优化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云平台下漏洞扫描系统测试 |
5.1 测试指标 |
5.2 测试环境部署 |
5.3 系统测试及结果 |
5.3.1 用户权限管理测试 |
5.3.2 漏扫任务管理测试 |
5.3.3 平台引擎管理测试 |
5.3.4 漏扫插件管理测试 |
5.3.5 漏扫报告管理测试 |
5.3.6 系统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信息安全状态感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变电站监控设备信息安全状态感知基本原理和总体架构 |
2.1 监控系统信息安全状态感知需求分析 |
2.1.1 设计目标 |
2.1.2 功能性需求 |
2.1.3 非功能性需求 |
2.2 三权分立基本原理 |
2.3 总体架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电站监控设备信息安全监测采集功能研究与实现 |
3.1 采集功能模块架构设计 |
3.1.1 Probe监测功能性需求 |
3.1.2 Probe模块系统结构设计 |
3.2 采集技术研究与实现 |
3.2.1 系统性能信息获取 |
3.2.2 网络状态信息获取 |
3.2.3 安全事件信息获取 |
3.3 数据缓冲研究与实现 |
3.3.1 循环队列缓冲区实现原理 |
3.3.2 循环队列缓冲功能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电站监控设备信息安全监测通信功能研究与实现 |
4.1 通信功能架构设计 |
4.2 通信功能设计与实现 |
4.2.1 通信接口设计与实现 |
4.2.2 数据加密算法设计与实现 |
4.2.3 通信协议实现 |
4.3 通信交互功能设计与实现 |
4.3.1 MAS基本理论 |
4.3.2 MAS系统中个体Agent的多协同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变电站监控设备信息安全监测原型软件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系统测试 |
5.2.1 功能性测试 |
5.2.2 性能测试 |
5.3 运行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5)基于Kali Linux的渗透测试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规划与问题陈述 |
2 渗透测试概述 |
2.1 渗透测试基本概念 |
2.2 渗透测试的分类 |
2.2.1 基于信息量的测试 |
2.2.2 基于攻击强度的测试 |
2.2.3 基于范围的测试 |
2.2.4 基于方法的测试 |
2.2.5 基于技术的测试 |
2.2.6 基于初始攻击点的测试 |
2.3 渗透试验的局限性 |
3 渗透测试的方法与过程 |
3.1 渗透测试方法介绍 |
3.1.1 开源安全测试方法手册 |
3.1.2 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框架 |
3.1.3 信息安全测试与评估技术指南 |
3.1.4 开放式WEB应用程序安全项目 |
3.1.5 渗透测试执行标准 |
3.2 渗透测试过程 |
3.2.1 计划与准备阶段 |
3.2.2 发现阶段 |
3.2.3 评估阶段 |
3.2.4 攻击阶段 |
3.2.5 报告阶段 |
4 渗透测试平台与工具 |
4.1 Kali Linux |
4.2 Metasploit |
4.3 Nmap |
4.4 OpenVAS |
4.5 VirtualBox |
5 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5.1 实验设计 |
5.1.1 实验平台设计 |
5.1.2 实验过程设计 |
5.1.3 软件配置说明 |
5.2渗透测试实验 |
5.2.1 信息收集 |
5.2.2 漏洞扫描与评估 |
5.2.3 漏洞利用 |
5.2.4 后期利用 |
5.2.5 报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内核检测的数据库漏洞扫描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库漏洞扫描器 |
2 常用的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 |
3 基于内核检测的数据库漏洞扫描器的设计 |
3.1 设计目标 |
3.2 设计模型 |
3.3 数据库内核入侵检测原理 |
3.4 数据库内核入侵检测方法 |
3.4.1 检测恶意代码注入行为 |
3.4.2 保护Device/Physical Memory |
3.4.3 驱动加载检测 |
4 结语 |
(7)论漏洞扫描技术与网络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漏洞扫描的概念 |
3 漏洞扫描的步骤和分类 |
3.1 基于网络的漏洞扫描 |
3.1.1 概念 |
3.1.2 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3.1.3 优点和不足 |
3.2 基于主机的漏洞扫描 |
3.2.1 概念 |
3.2.2 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3.2.3 优点和不足 |
3.3 主动扫描 |
3.4 被动扫描 |
4 漏洞扫描器的选购 |
5 漏洞扫描在辽阳石化的一些应用 |
5.1 SSS漏洞扫描器 |
5.2 Nmap扫描程序 |
5.3 扫描结果及漏洞修复 |
5 结束语 |
(8)漏洞扫描工具原理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系统的安全威胁 |
1.2.2 漏洞及其安全威胁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功能模块 |
1.4.2 技术路线 |
2 常见网络漏洞及对策 |
2.1 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的现状 |
2.2 基于密码术的网络安全 |
2.2.1 网络层安全机制 |
2.2.2 会话层安全机制 |
2.2.3 应用层安全机制 |
2.3 基于网络技术本身的网络安全 |
2.4 问题 |
2.5 展望 |
3 主要功能及技术特点 |
3.1 产品概述 |
3.2 扫描器的分类 |
3.3 关于创安国卫网络安全评估系统 |
3.4 安全性设计 |
4 设计方案及实现 |
4.1 扫描器的设计原理概述 |
4.1.1 网络漏洞扫描器的总体结构 |
4.1.2 网络漏洞扫描器的工作原理 |
4.2 扫描器的实现概述 |
4.2.1 扫描模块的实现 |
4.2.2 漏洞库的建立 |
4.3 入侵检测子系统 |
4.3.1 入侵检测系统(IDS)概念 |
4.3.2 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
4.3.3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
4.3.4 IDS 的评价标准 |
4.3.5 IDS 的发展趋式 |
4.4 国卫网络安全评估系统的技术特点 |
4.4.1 性能 |
4.4.2 扫描覆盖面广 |
4.4.3 可扩展的特征库设计 |
4.4.4 易用性设计 |
4.4.5 对无线接入设备进行扫描 |
4.4.6 其它特色 |
5 关键技术 |
5.1 开发安全 |
5.1.1 物理安全 |
5.1.2 网络安全 |
5.2 缺陷跟踪 |
5.3 生命周期支持 |
6 安全性分析 |
6.1 创安国卫网络安全评估系统的版本 |
6.2 认证安全性 |
6.3 用户权限配置 |
6.4 开放端口 |
6.5 漏洞扫描器的系统安全 |
6.6 防止扫描器滥用 |
7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
附件二 |
(9)构建基于Snort的网络入侵防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网络安全现状 |
1.1.1 网络安全 |
1.1.2 网络安全现状 |
1.1.3 互联网安全威胁分析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3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系统的实现技术与工具 |
2.1 防火墙技术 |
2.2 入侵检测技术 |
2.2.1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
2.2.2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
2.3 入侵防御技术 |
2.3.1 IPS的分类 |
2.3.2 IPS与防火墙、IDS的区别 |
2.4 安全漏洞扫描技术 |
2.4.1 基于主机的漏洞扫描器 |
2.4.2 基于网络的漏洞扫描器 |
2.4.3 系统使用的网络安全扫描工具 |
2.5 CVE漏洞发布标准 |
2.5.1 CVE漏洞分类标准 |
2.5.2 CVE漏洞描述标准 |
2.5.3 CVE的兼容性 |
第三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系统的设计目标 |
3.2 系统在网络中的部署 |
3.3 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
3.4 系统的几项关键技术研究 |
3.4.1 告警泛滥抑制和告警融合 |
3.4.2 告警智能关联和告警过滤 |
3.4.3 实时防御 |
第四章 系统各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透明网桥模式的防火墙配置 |
4.1.1 透明网桥的配置 |
4.1.2 防火墙的规则配置 |
4.2 入侵检测模块 |
4.3 子网主机信息表的生成、更新模块 |
4.4 告警融合、过滤模块 |
4.4.1 入侵检测告警接收模块 |
4.4.2 告警泛滥抑制子模块 |
4.4.3 告警智能关联、过滤子模块 |
4.5 实时防御模块 |
第五章 系统总结与完善方向 |
5.1 本系统的特点 |
5.2 本系统的完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谈系统漏洞扫描(论文提纲范文)
一、系统漏洞简介和常见攻击手段 |
1.系统漏洞简介 |
(1) 什么是漏洞。 |
(2) 漏洞的特性。 |
2. 常见针对系统漏洞的攻击手段 |
(1) 电子欺骗攻击 |
(2) 拒绝服务攻击 |
(3) 缓冲区溢出攻击 |
二、系统漏洞扫描的两大类型 |
1. 系统漏洞扫描概述 |
(1) 漏洞扫描概念 |
(2) 漏洞扫描功能 |
(3) 漏洞扫描分类 |
2. 基于网络的漏洞扫描 |
(1) 漏洞数据库模块 |
(2) 用户配置控制台模块 |
(3) 扫描引擎模块 |
(4) 当前活动的扫描知识库模块 |
(5) 目前系统漏洞扫描领域的发展现状 |
3.基于主机的漏洞扫描 |
4. 两种扫描方式的比较 |
(1) 基于网络的漏洞扫描 |
(2) 基于主机的漏洞扫描 |
第一, 扫描的漏洞数量多。 |
第二, 集中化管理。 |
第三, 网络流量负载小。 |
第四, 通讯过程中的加密机制。 |
四、基于UNIX主机系统的漏洞扫描器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安全漏洞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J]. 张昊,贺江敏,屈晔. 网络空间安全, 2020(09)
- [2]轻量级Web应用漏洞扫描器的优化实现[D]. 张思思.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Nessus漏洞扫描系统的研究与优化[D]. 刘洋洋.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4]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信息安全状态感知技术研究[D]. 马丽雅.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5]基于Kali Linux的渗透测试平台的研究[D]. 郭川.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6]基于内核检测的数据库漏洞扫描器的设计与实现[J]. 张驯,马之力,智勇,朱小琴,龚波,李志茹.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6(08)
- [7]论漏洞扫描技术与网络安全[J]. 姜成斌,郑薇,赵亮,姜丽萍. 中国信息界, 2012(03)
- [8]漏洞扫描工具原理与实现[D]. 郭俸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9]构建基于Snort的网络入侵防御系统[D]. 王新留.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 [10]谈系统漏洞扫描[J]. 李为.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