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编氨纶起绒布的生产(论文文献综述)
李枫裕[1](2019)在《经编双面绒织物的设计及保暖疏水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户外运动一直是运动爱好者的热门选择,现代快节奏和高强度的生活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寻求户外生活,由此户外运动已经成为了较受欢迎的休闲方式之一。经编面料由于其良好的拉伸透气等性能,逐步成为设计制造户外面料的选择,但仍满足不了市场对功能性户外面料的需求。根本原因在于国内户外纺织品设计理念及理论的缺乏,使得国内多功能户外面料的开发长期处于起步阶段。针对这一问题,本课题拟开发保暖及疏水经编面料,以应对户外活动种所遇到的极端天气,拓展经编面料在产品上的应用。本课题从经编工艺入手,研究了原料、组织结构等参数织造经编双面绒织物,并对织物基本性能以及保暖性能展开研究,然后利用模糊决策优选性能最佳织物。后期在织物表面构筑疏水结构来赋予织物疏水性能并对其进行研究。最后对织物进行洗涤及摩擦实验,分析不同整理工艺对织物疏水耐久性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耐久性疏水双面绒织物的制备工艺。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原料的对比以及四梳栉经编组织结构的设计,研究编制工艺路线以及起绒工艺,确定了经编双面绒织物的织造工艺,并对其厚度、克重等基本性能进行测试,以便后续实验的对比与分析。2、对织物保暖性能进行测试,重点考察了蓬松度与透气性对织物保暖性能的影响。并选取市面上四种双面绒织物,结合织物基本性能以及保暖性能,利用两种模糊决策对制备的经编双面绒进行综合性能评价,选取性能最佳织物以备后续实验研究。3、以一步法及两步法对织物进行疏水后整理,结合扫描电镜及红外光谱,探究硅烷偶联剂种类、用量以及整理工序对织物疏水性能的影响。同时对织物基本性能以及保暖性能进行测试,研究疏水后整理对织物性能的影响。4、疏水耐久性能测试:洗涤实验中以2次为单位,对织物进行10次洗涤测试,研究洗涤后织物水接触角的变化,并对比一步法及两步法构建的疏水结构稳定性。摩擦实验中以200次为单位,对织物进行1000次摩擦实验,研究不同整理工艺构建的疏水表面性能差异。5、建立正交实验设计,对影响织物疏水耐久性的各因素进行研究。对比10次洗涤及1000摩擦后织物水接触角的变化,通过极差分析,确定制备最佳耐久性疏水双面绒织物的工艺参数。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得到:随着前梳延展线的增加,织物保暖性能增强。实验制备的保暖性最佳织物垫纱数码为GB1,GB4:1-0/7-8//;GB2,GB3:1-0/2-3//的5号织物。通过模糊决策方法比较实验所选取工艺织造的经编双面绒织物与市面上四种双面绒织物的综合性能。综合两种模糊处理结果,垫纱数码为GB1,GB4:1-0/5-6//;GB2,GB3:1-0/2-3//的3号织物具有好于市售样的综合性能,作为后续实验试样。实验以两步法疏水整理对织物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面,HDTMS为2wt%时织物最高可以获得153°的水接触角,而使用KH570对织物整理后最大水接触角仅为141°。实验又以一步法疏水整理对织物进行整理。实验结果表面,3wt%HDTMS整理后织物水接触角最高可达到158°,3wt%KH570水解液整理织物水接触角最高,但仅为147°,与两步法疏水整理相比,一步法疏水整理可获得更好的疏水织物,但同时也需要消耗更多的硅烷偶联剂。重复基本性能测试及保暖性能测试。对比先前数据可以得到,疏水整理后织物克重,厚度,热阻基本不变,透气性、拉伸强力略有减小。因此,本实验制定的疏水整理工艺并未造成织物保暖性的下降。在洗涤实验中,织物水接触角随洗涤次数的增加而减小。经十次洗涤后,两步法整理织物水接触角为119°,一步法整理织物为116°。表明了两步法织物具备更好的疏水耐久性。在摩擦实验中,织物水接触角随摩擦次数的增加而减小。经1000次摩擦后,两步法整理织物水接触角为141°,一步法整理织物为131°。表明两步法织物同样在摩擦后展现出较一步法织物更好的耐久性。在正交实验的极差分析法中可以得到,以2wt%的HDTMS两步法工艺对织物进行疏水后整理,可以获得耐洗涤及耐摩擦性能最佳的疏水双面绒织物本课题进行的探索及分析对后续研究开发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双面绒类面料的开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张爱军[2](2018)在《经编毛绒织物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编毛绒织物是经编产品中的一个重要品类,广泛使用在家纺、服装、汽车内饰等领域。近年来,电子横移和电子贾卡等提花技术在经编毛绒产品上的应用逐渐增加,提高了经编毛绒织物花色的丰富性,迎合了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的需求。新产品开发量的增加也对设计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研究了经编毛绒织物提花效应的设计方法,建立了包含织物工艺信息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织物中线圈结构和毛绒结构的仿真方法,并根据研究内容开发出具有完整设计和仿真功能的CAD系统,有助于提高经编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和信息化程度。通过研究单针床经编机和双针床经编机编织毛绒织物的原理,分析了毛绒提花效应的设计方法,对穿经排列、垫纱运动、贾卡意匠等对象的信息和关系进行抽象,用数学的语言和符号建立了描述它们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能够用于计算横移提花和贾卡提花毛绒织物的起绒区域和非起绒区域,为织物CAD系统实现设计功能和仿真功能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线圈结构的仿真包括线圈几何模型定义、线圈路径生成和线圈实体生成三个步骤。根据纱线在经编织物中的穿套关系,将成圈组织分为圈弧、圈柱、圈脚和延展线四个部分,将衬纬组织分为延展线和延展弧两个部分,结合线圈各个组成部分在织物中厚度方向所处的层次,通过给出关键点的方式定义了线圈的几何模型。为模拟织物中线圈的倾斜和网孔的形成,使用质点弹簧系统对线圈进行形变计算,根据计算结果调整线圈上关键点在织物中的位置,获得更接近真实织物的形态。在比较逼近样条曲线和插值样条曲线性质的基础上,选择Cardinal样条形成经过线圈几何模型上所有关键点的纱线路径曲线,研究了曲线生成时参数的影响和确定方法。分析常见局部标架的特性和经编线圈的特点后,建立了一种适用于经编线圈仿真的切向旋转标架扫掠生成纱线的表面,标架跟随曲线切线的变化而旋转,通过简单的运算有效解决了扫掠过程中纱线截面可能发生突变扭转的问题。研究毛绒结构的仿真时,基于分层切片方法建立了经编毛绒织物的毛绒模型,给出了截面切片和轴向切片在几何着色器中的生成方法以及两种切片的选择算法。使用两种不同的切片消除了经典分层方法在与毛绒横截面平行的视线方向上容易出现层间空隙的视觉瑕疵。创建了噪声纹理图像和毛绒方向之间的映射关系,应用分形噪声模拟真实织物上毛绒角度的随机性,使毛绒方向更加自然。逐层绘制毛绒切片的过程中,为增强毛绒的层次感,建立了阴影的分层生成方法,并使用百分比接近滤波方法进行毛绒阴影的反走样,最后在像素着色器中实现了带阴影的光照模型。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以Visual Studio为开发环境,使用GDI和DirectX图形接口实现了经编毛绒织物的设计和仿真系统。系统具有穿经视图、垫纱运动视图和贾卡意匠视图等可视化设计界面,包含穿经、垫纱、工艺数据、原料等功能窗体,能够进行单针床和双针床提花毛绒织物的设计。通过对比系统输出的织物仿真结果和真实图像,验证了仿真算法的可行性。本文实现的织物设计和仿真系统可以帮助工艺开发人员直观地进行经编毛绒产品的开发,其生成的仿真图像也能够为服装系统的虚拟展示提供素材。
王婷婷[3](2017)在《针织男式西裤面料开发及服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裤的发展源远流长,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传统西裤面料多以梭织为主,但随着针织工艺的日益成熟,针织西裤面料逐渐成为国内外面料生产商研制开发的新型服装面料。我国对针织西裤面料的研发和生产还处于摸索和凭经验加工阶段,尤其对服用性能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开发设计针织西裤面料并研究其服用性能特点,对促进针织西裤面料融入服装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与泉州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开发服用性能优异的针织西裤面料为目标。通过市场调查,观察市面上流通的针织西裤采用何种原料,使用何种组织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织西裤面料的开发。首先,本课题共设计开发四种不同纹理效果的针织西裤面料13块,分别为平纹效应、点纹效应、隐横条纹效应和斜纹效应。具体如下:(1)选用差别化涤纶、氨纶、涤粘混纺纱为原料开发平纹效应的针织西裤面料,分别通过两种不同的组织结构以形成平纹效应,一种是衬垫组织,一种是具有两面派效应的双罗纹变化组织;(2)选用涤粘混纺纱、氨纶、涤纶长丝开发设计两种组织结构略有不同的点纹效应的针织西裤面料;(3)鉴于双罗纹空气层组织在针织休闲服装中使用广泛,采用三种多组分原料编织双罗纹空气层组织,以产生隐横条纹效应;(4)运用涤纶短纤纱、涤粘混纺纱、涤纶长丝以及氨纶,开发两种粗细不同的斜纹组织,分别为结构紧密的单针细斜纹和风格粗犷的双针粗斜纹。其次,对开发的针织西裤面料进行服用性能测试,重点分析13块试样的力学性能、外观保持性能和舒适性能。可以发现:针织物的基本结构参数会影响针织西裤面料的服用性能,紧密、厚实、面密度好的针织物,其顶破性、抗皱性、硬挺性、抗勾丝性、保暖性等性能指标较好,服用性能较好。使用氨纶、涤纶弹力纱等弹性纤维的针织物,具有较好的弹性和弹性回复性,其服用性能得到很好的改善。然后,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开发的针织西裤面料进行综合服用性能分析,确定13块试样中综合服用性能最好的针织西裤面料。可以发现:厚实、紧密并且使用了氨纶的Y3、P4、P1试样综合服用性能好。未使用氨纶的织物,其弹性回复性和抗皱性差,进而影响整体的综合服用性能,如X1、P3试样的综合服用性能在本次开发的面料中排名靠后。衬垫组织尽管其厚度和面密度较低,但轻起绒后,织物表面蓬松丰满,手感细腻,厚度增加,具有良好的综合服用性能。选择合理的原料品种、规格和上机参数,用于休闲针织服装的双罗纹空气层组织也能用于正装(西裤)成衣。斜纹效应试样的综合服用性能均不佳,织物表面凹凸花纹和较长的浮线导致试样的抗勾丝性能达不到国家标准。最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邀请企业专家和学校老师对13块面料进行视觉、触感和原料的主观评价,并将主观与客观评价的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纹理效应上平纹效应更受欢迎,点纹效应主观评价最差;在色彩上以黑色和黑藏青色更受评价者喜欢;在花型上以黑麻灰外观更受消费者青睐。紧密、厚实、挺括、抗皱、富有弹性的试样,主观评价好。此外,Y3、P4、P1试样的主客观评价均排在前列,并被西裤生产企业选中,因此一块开发成功的针织西裤面料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服用性能,还需要有好的视觉外观和手感。
丛洪莲,范思齐,董智佳[4](2017)在《功能性经编运动面料产品的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消费者对运动面料舒适性、功能性的追求,功能性经编运动面料的开发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原料、织造技术及后整理技术3方面入手,阐述了功能性经编运动面料产品的开发方法;同时详细地介绍了功能性运动面料的开发现状,主要包括舒适类、耐疲劳类、卫生保健类及防护类功能面料;最后,预测了功能性经编运动面料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经编运动面料将向功能更加多样化、优异化,用途更加专业化,面料更加时尚化的方向发展。
杜奕铃[5](2017)在《涤纶起绒织物的分散染料碱性着色烂花印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涤纶起绒织物的着色烂花印花产品具有华丽的外观、凹凸立体的花型和丰富细腻的手感,深受消费者喜爱。根据聚酯纤维不耐碱的特性,以烧碱作为烂花剂,局部腐蚀涤纶绒面可以获得凹凸立体的花型,若同时进行着色印花则可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设计效果。但分散染料普遍耐碱性较差,一般需要将涤纶起绒织物先进行烂花后再着色,其工艺较为复杂,加工成本较高。为实现着色和烂花一步进行的新型烂花印花,本文研究了不同碱性条件下分散染料的稳定性,结合目测法制定筛选规则筛选得到耐碱性较高的分散染料,并探究了典型结构分散染料的耐碱性与其结构的关系;研制了着色烂花浆配方,优化了着色烂花工艺条件,开发出了一种较为理想的涤纶起绒织物分散染料碱性着色烂花印花技术。通过研究不同分散染料的染液在120℃,0-10 g/L的NaOH浓度条件下处理后的吸光度曲线,根据染液的可见光吸收特性,分析染料的耐碱性强弱。高温碱处理后的分散染料染液的吸光度曲线变化越小,其耐碱性越高;比较烂花浆碱浓度为25%的着色烂花织物与直接印花织物的K/S值、K/S曲线最大峰值处波长和色差?E,分析了各只分散染料在着色烂花织物上的着色效果,制定了筛选规则,并结合在染液状态中染料的耐碱性研究结果确定了以下10只耐碱性较高的分散染料:分散大红SXF、分散洋红HA-B、分散深红SA-6B、分散黄SXF、分散黄SA-RL、分散嫩黄SA-GL、分散宝蓝A-BR、分散上青A-BT、分散蓝HA-2R和分散兰SA-GBL。通过对比分散红SXF(苯并噻唑偶氮类)、分散大红SXF(苯并噻唑偶氮类)和分散黄SXF(单偶氮类)在高温碱处理前后的高效液相色谱图和红外吸收光谱图发现,上述三种染料的主体结构均较为稳定,对染料耐碱性影响较小;而其取代基种类对染料耐碱性影响较大,有酯基存在的染料较易发生水解,耐碱性不佳,而氰基的耐碱性较高;对于氰基而言,氰基中N原子的电负性越小,其反应性就越弱,当偶氮类染料的重氮组分中存在吸电子共轭效应时,可使得体系中的电荷更加分散,因而偶合组分中-CN的N原子电负性降低,从而使得氰基的水解能力下降,染料的耐碱性提高。选用耐碱分散染料宝蓝A-BR对涤纶起绒织物进行着色烂花印花,研究了糊料性能、烧碱用量、其它助剂及用量对着色烂花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烂花糊料D-10耐碱稳定性、贮存稳定性与抱水性均较好,印制所得织物着色烂花效果最优;烧碱用量为25%时织物烂花效果已十分明显,继续提高用量提升作用不大而织物顶破强力会有所下降;非/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较适用于涤纶起绒织物的着色烂花印花工艺。因此确定着色烂花色浆配方为:耐碱分散染料2%,烂花糊料D-10 35%-37%,烧碱25%,渗透剂107 3%。研究印花工艺参数对上浆量、着色烂花效果以及花型清晰度的影响,发现磁棒直径的增加和印制车速的降低,使得织物上浆量和减重率显着提高,而花型清晰度略有下降;磁力对印花效果的影响则略小于前两者。当磁棒直径为12 mm,磁力为3#,印制车速为1m·min-1,上浆量为133-135 g·m-2时,着色烂花效果较好;通过研究焙烘工艺条件对涤纶起绒织物着色烂花效果的影响,确定焙烘温度为190℃,焙烘时间为3 min。本文筛选得到的10只耐碱分散染料对涤纶起绒织物进行一步法着色烂花印花后,其产品的耐皂洗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均在3级以上,大部分为4级和4-5级;确保了织物顶破强力的损失在35%以内;制得的涤纶起绒织物颜色鲜艳、立体感强,花型清晰度高,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刘骏[6](2013)在《经编户外运动面料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户外运动在国外是一种大众化运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市场空间。近年来,国内户外运动也开始兴起和流行起来,户外运动的快速发展为户外运动服装带来了广阔的市场,也对户外运动服装及面料的开发提出更高的要求。经编面料具有脱散性小,稳定性好,透气性好,延伸性适中,保暖性好等独特的优势使其很适用于户外运动服装,因此经编户外运动面料的开发会给户外运动服装市场带来更多的选择,同时可以提升户外运动服装的服用性能,也可以为经编行业拓宽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开发性能优异的经编户外运动面料,本课题对各类户外运动面料的性能要求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并根据户外运动服装面料的三层分类,建立了一个户外运动面料关键性能的评判标准。介绍常用的原料选择,经编面料组织结构设计原理,并以户外抓绒面料为例,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与面料的开发,并分析经编户外运动面料的应用设计。最后对抓绒面料的主要热湿舒适性和力学性能,包括透气性、透湿性、保暖性、耐磨性、拉伸性能和顶破强力进行测试和分析,与常用的纬编抓绒面料性能进行对比性评价。根据测试结果,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经编工艺在户外运动服装面料开发上的优势。根据对抓绒面料服用性能的测试,发现经编抓绒面料的热湿舒适性能相对优于纬编抓绒面料,包括透湿性、透气性和保暖性能。此外力学性能也相对优于纬编面料,其中纬编抓绒面料的耐磨性能较优,但经编面料的拉伸性能和顶破强力则相对优于纬编面料。同时根据模糊综合评判结果,经编户外抓绒面料的综合性能优于纬编面料。基于面料综合性能评价结果,以及经编面料生产效率高,工艺变化快等优势,应该加大经编面料在户外抓绒服装面料上的应用与推广,以及经编面料在户外运动服装内衣层与外部保护层的设计与开发。同时加强功能性后整理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经编面料上的使用,开发性能更加优异的户外运动面料。
史春丽[7](2013)在《涤纶经编仿棉面料的开发与服用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人们对服装舒适性的要求逐渐提高,运动休闲类针织服装成了人们购买服装的主要选择种类。经编面料以其产品特有的优势以及较高的效率、较短的生产流程,成为纺织行业中应用较广的产品。利用化学纤维仿天然纤维面料的开发也成为纺织服装业内研究的热点,各高校和企业也都涌入开发创新的热潮。顺应行业要求,本文对涤纶经编仿棉面料的开发方法和服用性能展开探究。本文首先对适合经编生产的仿棉面料开发方法进行了选择,其次对选择出的两种方法——功能性超仿棉涤纶长丝开发经编仿棉面料和细旦涤纶长丝开发经编仿棉面料,分别进行了试样和测试。然后通过对比分析两种开发方法的生产实际情况和产品性能,得出用超仿棉涤纶长丝开发的经编仿棉面料的棉感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且超仿棉涤纶长丝面料的缩率问题较难控制,一般公司很难熟练掌握,还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的要求。而用细旦涤纶开发经编起绒面料经过织物组织结构设计和染整技术的整合,可以得到外观和手感似棉织物的仿棉产品,且生产工艺较为成熟、投资与产出性价比更高,因此选择用经编短绒的方法开发仿棉面料。确定开发方法之后,对经编仿棉面料生产要求和设计方案进行了阐述,从原料的选用、组织结构的设计、染整工艺的改变三者整合的角度出发,合理设计开发方案,并从实际生产中发现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并列举两个生产开发实例。原料的改变有利于面料在外观上的仿棉,仿棉织物的光泽、色泽、柔软度等;组织结构改变有利于改变面料的手感和舒适性,如产生肌理感、提高透气、透湿、导湿等性能;染整工艺的改变一方面是对应新原料的应用进行改变,另外为提高涤纶产品的舒适度,也要进行适当的整理,如抗静电整理等。然后对开发的涤纶经编短绒仿棉面料、常规经编短绒面料以及全棉机灯芯绒面料进行基本力学性能、外观保形性、舒适性及织物风格等服用性能测试与分析。最后通过灰色近优综合评价的方法分别对整体综合性能和舒适度性能进行评价。经测试仿棉面料的服用性能在各项舒适性指标上已经非常接近用作对比的全棉面料,其综合服用性能比全棉产品、常规经编短绒产品要好。这说明本次的经编仿棉产品的开发是相对成功的,同时灰色近优综合评价理论的评价结果显示仿棉面料直条纹产品的综合服用性能最好。最后从整个生产过程和服用性能测试的结果分析可知,用经编起绒的方法生产经编仿棉面料的重点在于经编面料组织结构的设计和抗静电性能改进两个方面,因为组织结构跟面料的透湿、透气等热湿舒适性密切相关,而抗静电性能是涤纶与棉织物的差异所在,是要进行攻关的方向,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以后如何开展涤纶经编仿棉课题的进行有一定指导意义。
陈宝坤[8](2012)在《经编超弹麻花起绒面料的设计与生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涤纶+阳离子涤纶复合丝与氨纶纤维,在卡尔.迈耶HKS2-3型特里科经编机上开发经编超弹麻花起绒面料,介绍了其织造工艺、整经与织造技术要点、染整工艺与技术要点,如氨纶丝两伸两缩处理,整经工艺控制,以及坯布松弛处理,织物碳刷与起绒等,并对面料的延伸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面料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延伸性、柔软舒适、毛感丰富,是制作休闲运动装、保暖内衣、健身服等的理想面料。
王雪芳,丛洪莲,雷惠[9](2012)在《少梳栉电脑经编机的产品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少梳栉电脑经编机是采用EL电子横移机构的经编机,一般梳栉数少于6把。少梳栉电脑经编机具有纵向花纹循环基本不受限制的优势,在经编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少梳栉电脑经编机的特点及用途,探讨了少梳栉电脑经编机在生产内衣面料、外衣面料、装饰面料、塑身面料等方面的优势。分别以不同的机型为例,详细介绍了少梳栉电脑经编机产品开发的方法。
杨菊红[10](2011)在《经编运动休闲服面料的服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改善,以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健康、愉快的悠闲生活,已成为在快节奏下生活的现代人越来越关注的生活方式,运动休闲装越来越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衣装。中国体育产业的产值也在不断增加,被认为是仅次于美国的最有潜力的体育用品消费市场,运动休闲服装将在中国形成飞速发展的趋势。经编面料以其具有的优良的透气性与舒适性正成为运动休闲服的首选,由经编面料设计制作的各种各样的休闲服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运动休闲服装中常用的经编面料有经编绒布、经编网眼布、仿皮革类经编外衣面料(如麂皮绒)以及贾卡类花色面料。本课题选取了目前运动休闲服市场上常用的针织面料,包括经编面料19种和纬编面料10种,比较研究这两大类面料的服用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应用于运动休闲服的经编面料和纬编面料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包括拉伸断裂性能、顶破性能和刚柔性。经编平布类面料和经编绒类面料的纵向断裂强力较高,经编网眼类面料的纵向断裂强力低于纬编网眼类面料。经编面料具有较高的顶破强力,经编面料的刚性较小,面料手感较柔软,非常适合用于运动休闲服装。(2)对所选面料进行了保暖性、导水性、透湿性和透气性的测试分析,并对用于夏季服装的经编面料的热湿舒适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厚度较薄的平布类面料的热湿舒适性综合评价最好,网眼类面料在热湿舒适性方面表现较好,绒类面料由于厚度的影响,热湿舒适性能较差。因此经编平布类面料可以用于单层运动服中,而在多层设计的运动服中,既可用于服装里层,亦可用于外层。经编网眼类面料用作运动服、休闲服的衬里。经编绒类面料适宜用于秋冬季的运动休闲服装的面料或里料。(3)测试分析了经编运动休闲服面料的抗起毛起球性能。经编平布类面料的抗起毛球性一般,经编网眼类面料的抗起毛起球性非常好,经编绒类面料中,不同风格的面料的抗起毛起球性不同。经编面料可以加强面料的后整理技术,提高抗起毛起球性。(4)基于所有的实验测试分析,对经编运动休闲服面料进行服用性能的综合评价。对应用于运动休闲服装的经编面料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市场推广意见:增加经编面料的生产原料种类;加强后整理技术在经编面料中的使用;不同类型的面料应用于正确的服装部位;加大经编服装的设计。
二、经编氨纶起绒布的生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编氨纶起绒布的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经编双面绒织物的设计及保暖疏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保暖织物概述 |
1.2.1 保暖机理 |
1.2.2 保暖材料发展现状 |
1.3 疏水织物概述 |
1.3.1 疏水原理 |
1.3.2 织物疏水整理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经编双面绒的制备及分析 |
2.1 经编服用面料特点 |
2.2 经编双面绒织物的制备 |
2.2.1 纤维原料的选用及性能测试 |
2.2.2 经编双面绒织物工艺设计 |
2.2.3 经编双面绒织物织造 |
2.3 织物外观 |
2.4 织物基本性能测试 |
2.4.1 拉伸强力 |
2.4.2 透气性 |
2.4.3 蓬松度 |
2.4.4 物褶皱回复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经编双面绒保暖性能分析 |
3.1 织物保暖性测试原理 |
3.1.1 保暖性测试指标 |
3.1.2 测试方法 |
3.2 保暖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
3.3 经编双面绒保暖性能模糊综合评价 |
3.3.1 模糊决策 |
3.3.2 模糊决策评价织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编双面绒疏水整理研究 |
4.1 SiO_2溶胶-凝胶概述 |
4.2 硅烷偶联剂选取及反应原理 |
4.2.1 硅烷偶联剂的选取 |
4.2.2 硅烷偶联剂反应原理 |
4.3 实验原料及设备 |
4.4 实验方法 |
4.4.1 实验原理 |
4.4.2 制备流程 |
4.4.3 测试与表征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织物形貌表征 |
4.5.2 织物组分表征 |
4.5.3 溶胶整理对疏水性能的影响 |
4.5.4 HDTMS/KH570 用量对水接触角的影响 |
4.5.5 织物表面润湿性 |
4.5.6 疏水后整理对织物性能影响 |
4.5.7 两步法一步法疏水整理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经编双面绒耐久性测试及分析 |
5.1 实验方法 |
5.1.1 织物耐洗涤测试 |
5.1.2 织物摩擦测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洗涤对织物水接触角的影响 |
5.2.2 洗涤后织物形貌表征 |
5.2.3 摩擦对织物水接触角的影响 |
5.2.4 摩擦后织物形貌表征 |
5.3正交实验 |
5.3.1正交实验 |
5.3.2 正交实验表设计 |
5.3.3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经编毛绒织物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经编毛绒织物的提花工艺方法 |
1.2.2 经编线圈几何模型的建立与实现 |
1.2.3 毛绒的仿真方法 |
1.2.4 经编CAD系统的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经编毛绒织物的设计方法和数学模型 |
2.1 单针床经编机提花毛绒设计方法 |
2.1.1 穿经排列形成花色绒 |
2.1.2 垫纱运动形成花色绒 |
2.2 单针床提花毛绒织物的数学模型 |
2.2.1 单针床经编织物数学模型 |
2.2.2 数学模型的应用 |
2.3 双针床经编提花毛绒设计方法 |
2.3.1 横移形成双针床提花毛绒 |
2.3.2 贾卡形成双针床提花毛绒 |
2.4 双针床毛绒织物数学模型 |
2.4.1 穿经和垫纱的数学模型 |
2.4.2 贾卡的数学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经编毛绒织物的线圈结构仿真 |
3.1 经编织物的线圈模型 |
3.1.1 单针床织物的线圈层次 |
3.1.2 单针床织物的线圈关键点 |
3.1.3 双针床织物的线圈层次和关键点 |
3.2 线圈的形变 |
3.3 线圈路径的生成 |
3.3.1 样条和插值方法 |
3.3.2 埃尔米特样条 |
3.3.3 Cardinal样条生成线圈路径 |
3.3.4 Cardinal样条控制点的调整 |
3.4 线圈实体的生成 |
3.4.1 建立局部标架 |
3.4.2 生成纱线表面 |
3.4.3 线圈仿真示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编毛绒织物的毛绒结构仿真 |
4.1 毛绒模型的建立 |
4.1.1 毛绒切片的表示 |
4.1.2 毛绒切片的选择 |
4.1.3 毛绒的形态 |
4.2 毛绒方向的生成 |
4.2.1 毛绒初始方向的确定 |
4.2.2 毛绒随机方向的生成 |
4.3 毛绒的渲染 |
4.3.1 毛绒的逐层绘制 |
4.3.2 毛绒着色的光照模型 |
4.3.3 毛绒阴影的生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经编毛绒织物设计与仿真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的总体描述 |
5.1.1 系统的开发和测试环境 |
5.1.2 系统的功能 |
5.2 矩阵类的实现 |
5.3 设计模块的实现 |
5.3.1 设计视图的实现 |
5.3.2 功能窗体的实现 |
5.3.3 文件管理 |
5.4 仿真模块的实现 |
5.4.1 图形渲染流水线 |
5.4.2 仿真功能类的结构 |
5.4.3 仿真流程 |
5.5 工艺实例与仿真效果 |
5.5.1 单针床毛绒织物实例 |
5.5.2 双针床毛绒织物实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针织男式西裤面料开发及服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西裤面料的应用状况 |
1.2.1 西裤面料的分类 |
1.2.2 针织西裤面料的优缺点 |
1.3 西裤面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理论研究成果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1.4.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章 针织西裤面料产品开发 |
2.1 针织西裤面料开发要求 |
2.2 针织西裤面料开发 |
2.2.1 原料的选用 |
2.2.2 针织西裤面料的编织工艺 |
2.2.3 针织西裤面料上机编织注意事项 |
2.2.4 针织西裤面料的后整理工艺流程 |
2.3 针织西裤面料的基本结构参数 |
第3章 针织西裤面料服用性能测试与评价 |
3.1 针织西裤面料力学性能测试与评价 |
3.1.1 顶破性能测试与分析 |
3.1.2 刚柔性能测试与分析 |
3.1.3 悬垂性测试与分析 |
3.2 针织西裤面料的外观保持性测试与评价 |
3.2.1 抗皱性能测试与分析 |
3.2.2 拉伸回弹性测试与分析 |
3.2.3 抗勾丝性能测试与分析 |
3.2.4 抗起毛起球测试与分析 |
3.2.5 尺寸稳定性测试 |
3.3 针织西裤面料舒适性测试与评价 |
3.3.1 透气性测试与分析 |
3.3.2 保暖性测试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针织西裤面料综合服用性能分析 |
4.1 模糊数学原理和模型建立 |
4.2 针织西裤面料综合服用性能的模糊数学计算 |
4.3 针织西裤面料模糊数学综合服用性能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针织西裤面料服用性能的主观评价分析 |
5.1 针织西裤面料服用性能的主观评价 |
5.1.1 问卷设计 |
5.1.2 实验条件 |
5.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2.1 主观视觉评价分析 |
5.2.2 主观触感评价分析 |
5.2.3 原料主观评价分析 |
5.2.4 主观综合评价分析 |
5.3 主客观评价值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本课题的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功能性经编运动面料产品的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功能性经编运动面料的开发方法 |
1.1 原料开发 |
1.2 织造方法开发 |
1.3 后整理技术开发 |
2 功能性经编运动面料的开发现状 |
2.1 舒适性功能面料的开发 |
2.2 耐疲劳性功能面料的开发 |
2.3 卫生保健性功能面料的开发 |
2.4 防护性功能面料的开发 |
3 功能性经编运动面料的发展趋势 |
3.1 功能更加多样化 |
3.2 用途更加专业化 |
3.3 面料更加时尚化 |
(5)涤纶起绒织物的分散染料碱性着色烂花印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涤纶超细起绒织物的研究现状 |
1.3 分散染料的研究现状 |
1.3.1 分散染料简介 |
1.3.2 分散染料的耐碱性 |
1.3.3 耐碱分散染料的生产现状 |
1.4 基于涤纶超细纤维起绒织物的着色烂花印花 |
1.4.1 烂花印花的原理 |
1.4.2 常见涤纶织物的着色烂花工艺 |
1.5 课题的立意、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课题的立意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课题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高温碱性条件下分散染料的稳定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4 测试方法 |
2.2.4.1 红外吸收光谱测试 |
2.2.4.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 |
2.2.4.3 着色烂花织物的着色效果测试 |
2.2.4.4 HPLC测试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高温碱性条件下分散染料染液的可见光吸收特性 |
2.3.1.1 红色系分散染料染液在高温碱性条件下的可见光吸收特性 |
2.3.1.2 黄橙色系分散染料染液在高温碱性条件下的可见光吸收特性 |
2.3.1.3 蓝紫色系分散染料染液在高温碱性条件下的可见光吸收特性 |
2.3.2 碱性条件下分散染料对着色烂花织物的着色效果 |
2.3.3 碱性条件下典型结构分散染料的反应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耐碱分散染料着色烂花浆的研制与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4 测试方法 |
3.2.4.1 糊料的性能测试 |
3.2.4.2 减重率的计算 |
3.2.4.3 绒面凹凸效果的测定 |
3.2.4.4 顶破强力测试 |
3.2.4.5 K/S值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糊料性能研究 |
3.3.1.1 原糊的流变性 |
3.3.1.2 原糊的贮存稳定性 |
3.3.1.3 原糊的耐碱稳定性 |
3.3.1.4 原糊的抱水性 |
3.3.1.5 原糊种类及用量对着色烂花效果的影响 |
3.3.2 烧碱用量的影响 |
3.3.2.1 烧碱用量对烂花效果的影响 |
3.3.2.2 烧碱用量对织物顶破强力的影响 |
3.3.3 助剂对着色烂花效果的影响 |
3.3.3.1 不同助剂对着色烂花效果的影响 |
3.3.3.2 助剂用量对着色烂花效果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印花工艺的优化及着色烂花织物的性能测试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2.4 测试方法 |
4.2.4.1 减重率的计算 |
4.2.4.2 K/S值测试 |
4.2.4.3 耐皂洗色牢度测试 |
4.2.4.4 耐摩擦色牢度测试 |
4.2.4.5 顶破强力测试 |
4.2.4.6 单位面积得浆量计算 |
4.2.4.7 花型清晰度等级评定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印花工艺参数对着色烂花印花效果的影响 |
4.3.1.1 磁棒直径对着色烂花印花效果的影响 |
4.3.1.2 磁力对着色烂花印花效果的影响 |
4.3.1.3 印制车速对着色烂花印花效果的影响 |
4.3.2 焙烘工艺的优化 |
4.3.2.1 焙烘温度对着色烂花效果的影响 |
4.3.2.2 焙烘时间对着色烂花效果的影响 |
4.3.3 着色烂花织物耐皂洗色牢度测试 |
4.3.4 着色烂花织物耐摩擦色牢度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经编户外运动面料的设计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户外运动面料的市场需求状况 |
1.2 经编户外运动面料的应用概述 |
1.3 国内外户外运动面料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现状 |
1.3.2 国内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5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户外运动面料性能要求与评判 |
2.1 户外运动面料分类 |
2.1.1 户外运动分类 |
2.1.2 户外运动面料分类 |
2.2 户外运动面料的主要性能要求 |
2.2.1 户外运动面料基本性能要求 |
2.2.2 户外运动面料功能性要求 |
2.2.3 户外运动面料分类性能要求 |
2.3 户外运动面料性能评判标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经编户外运动面料的设计 |
3.1 经编面料概述 |
3.1.1 经编面料特点 |
3.1.2 经编户外运动面料优势 |
3.2 原料介绍与原料选择 |
3.2.1 普通原料 |
3.2.2 功能性原料 |
3.2.3 原料选择 |
3.3 经编面料组织结构设计原理 |
3.3.1 经编组织表示方法 |
3.3.2 组织结构设计原理 |
3.4 经编户外运动面料工艺设计 |
3.4.1 经编抓绒面料的功能分类 |
3.4.2 经编抓绒面料工艺设计 |
3.5 经编户外运动面料的应用设计 |
3.5.1 抓绒面料的应用设计 |
3.5.2 抓绒衣细节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编抓绒面料的开发与性能分析 |
4.1 经编抓绒面料开发实例 |
4.2 后整理及其对面料性能影响 |
4.3 经编抓绒面料性能测试 |
4.3.1 试样准备 |
4.3.2 热湿舒适性实验 |
4.3.3 力学性能测试 |
4.4 面料性能模糊综合评判 |
4.4.1 评价步骤 |
4.4.2 离差最大化法确定权重 |
4.4.3 面料服用性能模糊综合评判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涤纶经编仿棉面料的开发与服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仿棉面料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经编仿棉面料生产方法探讨 |
2.1 经编仿棉面料的设计与开发要求 |
2.1.1 涤纶经编仿棉面料设计要求 |
2.1.2 服装用面料等级标准及测试要求 |
2.2 仿棉面料的开发方法 |
2.2.1 短纤仿棉 |
2.2.2 功能性涤纶长丝仿棉 |
2.2.3 细旦涤纶长丝仿棉 |
2.3 两类经编仿棉面料的比较 |
2.3.1 涤纶长丝经编超仿棉面料的生产 |
2.3.2 细旦涤纶经编短绒仿棉面料的生产 |
2.3.3 两类经编仿棉面料性能及生产工艺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涤纶经编短绒仿棉面料的开发 |
3.1 涤纶经编短绒仿棉面料开发思路 |
3.1.1 原料的选用与搭配 |
3.1.2 织造工艺设计 |
3.1.3 染整工艺设计 |
3.2 涤纶经编仿棉短绒面料的织造 |
3.2.1 整经 |
3.2.2 织造 |
3.2.3 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
3.3 涤纶经编仿棉短绒面料的染整 |
3.3.1 热定形 |
3.3.2 起绒整理 |
3.3.3 染色 |
3.3.4 抗静电整理 |
3.3.5 烫剪 |
3.3.6 复定形 |
3.3.7 热转移印花 |
3.3.8 技术难点和解决措施 |
3.4 开发产品工艺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涤纶经编短绒仿棉面料服用性能测试 |
4.1 面料服用性能取样方法介绍 |
4.2 涤纶经编短绒仿棉面料的力学性能 |
4.2.1 强伸性能测试 |
4.2.2 耐磨性能测试 |
4.2.3 悬垂性能测试 |
4.3 涤纶经编短绒仿棉面料的外观保持性能 |
4.3.1 抗皱性测试 |
4.3.2 抗起毛起球性测试 |
4.3.3 尺寸稳定性测试 |
4.4 涤纶经编短绒仿棉面料舒适性能 |
4.4.1 透气性测试 |
4.4.2 透湿性测试 |
4.4.3 导湿性能测试 |
4.4.4 保暖性测试 |
4.4.5 抗静电性能测试 |
4.5 涤纶经编短绒仿棉面料的风格 |
4.5.1 拉伸性能测试 |
4.5.2 剪切性能测试 |
4.5.3 弯曲性能测试 |
4.5.4 压缩性能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涤纶经编短绒仿棉面料服用性能的灰色近优综合评价 |
5.1 灰色近优综合评价理论 |
5.2 涤纶经编短绒仿棉面料服用性能综合评价 |
5.2.1 各项服用性能的综合评价 |
5.2.2 面料舒适性的综合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6.2.1 不足 |
6.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经编超弹麻花起绒面料的设计与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思路 |
2 织造工艺及面料参数 |
2.1 设备参数 |
2.2 工艺参数 |
2.3 面料参数 |
3 整经与织造技术要点 |
3.1 氨纶丝两伸两缩 |
3.2 整经工艺控制 |
3.2.1 原料 |
a.均匀度 |
b.批号和存放 |
3.2.2 整经伸长回缩控制 |
3.2.3 氨纶丝在纱架上的排放 |
4 染整工艺与技术要点 |
4.1 工艺流程 |
4.2 染整流程控制 |
4.2.1 松弛 |
4.3 预定形 |
4.4 染色 |
4.5 碳刷与起绒 |
4.6 定形 |
5 面料延伸性测试 |
6 用途 |
(9)少梳栉电脑经编机的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少梳栉电脑经编机的特点 |
2 内衣面料的开发 |
2.1 底布的设计方法 |
2.2 花型的设计方法 |
2.2.1 线条纹 |
2.2.2 小点纹 |
2.2.3 几何花纹 |
3 外衣面料的开发 |
3.1 绒类 |
3.1.1 花式条绒布 |
3.1.2 花式毛圈布 |
3.1.3 双针床提花绒 |
3.2 绉纹 |
3.2.1 利用氨纶的弹性收缩形成绉纹 |
3.2.2 运用缺垫形成褶裥 |
3.3 网眼类 |
4 装饰面料的开发 |
4.1 毛绒类装饰面料 |
4.1.1 全幅毛圈(绒) |
4.1.2 平纹、毛绒组合织物 |
4.2 非毛绒类装饰面料 |
5 塑身面料的开发 |
5.1 塑身面料设计的基本要求 |
5.2 塑身面料的设计方法 |
6 结语 |
(10)经编运动休闲服面料的服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经编简述 |
1.1.1 经编及其发展历史 |
1.1.2 经编产品 |
1.2 经编面料的开发应用 |
1.3 运动休闲装的发展概况 |
1.3.1 运动休闲装的发展 |
1.3.2 经编运动休闲服面料的发展 |
1.4 服装舒适性 |
1.4.1 服装面料的热湿舒适性 |
1.4.2 服装面料的触觉舒适性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1.5.1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5.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2 经编面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
2.1 实验准备 |
2.1.1 试样准备 |
2.1.2 实验环境条件 |
2.2 拉伸性能测试分析 |
2.2.1 拉伸性能测试 |
2.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2.3 顶破测试分析 |
2.3.1 顶破测试 |
2.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2.4 刚柔性测试分析 |
2.4.1 刚柔性测试 |
2.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2.5 小结 |
3 经编面料的热湿舒适性研究 |
3.1 保暖性测试分析 |
3.1.1 保暖性测试 |
3.1.2 结果及分析 |
3.2 导水性测试分析 |
3.2.1 导水性测试 |
3.2.2 结果及分析 |
3.3 透湿性测试分析 |
3.3.1 透湿性测试 |
3.3.2 结果及分析 |
3.4 透气性测试分析 |
3.4.1 透气性测试 |
3.4.2 结果及分析 |
3.5 小结 |
4 经编面料的外观保持性研究 |
4.1 抗起毛起球性测试 |
4.2 影响织物起毛起球的因素 |
4.2.1 起毛起球的机理 |
4.2.2 起毛起球的影响因素 |
4.3 分析与结论 |
4.3.1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2 结论 |
5 经编运动休闲服面料服用性能的综合评价 |
5.1 经编运动休闲服面料的热湿舒适性能综合评价 |
5.1.1 常用评价方法介绍 |
5.1.2 经编运动休闲服面料的灰色聚类分析 |
5.2 综合评定经编运动休闲服面料 |
5.2.1 聚类分析方法理论口 |
5.2.2 经编运动休闲服面料的聚类分析 |
5.3 经编运动休闲服面料的市场推广意见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经编氨纶起绒布的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编双面绒织物的设计及保暖疏水性能研究[D]. 李枫裕.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
- [2]经编毛绒织物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研究[D]. 张爱军. 江南大学, 2018(12)
- [3]针织男式西裤面料开发及服用性能研究[D]. 王婷婷. 东华大学, 2017(06)
- [4]功能性经编运动面料产品的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丛洪莲,范思齐,董智佳. 纺织导报, 2017(05)
- [5]涤纶起绒织物的分散染料碱性着色烂花印花研究[D]. 杜奕铃. 浙江理工大学, 2017(07)
- [6]经编户外运动面料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 刘骏. 江南大学, 2013(05)
- [7]涤纶经编仿棉面料的开发与服用性能研究[D]. 史春丽. 江南大学, 2013(05)
- [8]经编超弹麻花起绒面料的设计与生产[J]. 陈宝坤. 针织工业, 2012(08)
- [9]少梳栉电脑经编机的产品开发[J]. 王雪芳,丛洪莲,雷惠. 纺织导报, 2012(02)
- [10]经编运动休闲服面料的服用性能研究[D]. 杨菊红. 东华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