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绝句中的“刘”

唐代绝句中的“刘”

一、唐人绝句中的“柳”(论文文献综述)

刘萱仪[1](2021)在《明代女词人词作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明代女词人词作的研究,随着近年来各类相关资料的出版,已经具有比较坚实的文献基础,相关研究也已展开并取得一些重要成果。本文将生于明代的女词人词作视作研究对象,在过往大多呈现碎片化、个案化研究的基础上,对明代女词人词作展开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认识明代女词人创作的整体风貌,阐释其繁荣的背景,探讨其词作的思想情致和形式风格上的特征,进而评价其词史地位。具体来讲,论文共分如下几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意义,阐述了明代女词人词作从词史意义上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为明词研究和女性词研究增补资料的必要性。其次,梳理了本文的文献基础和学界的宏观研究、专题研究、个案及其他相关研究,作出综述并总结当前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特点和现存问题。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方法。第一章是对明代女词人和词作做出概述。首先对明代女词人进行界定,在综合考虑女词人的个人意志、创作时间以及鼎革之际社会思想认同等因素后,将生于明代(1368-1644)的女词人视为研究对象,解决明代女词人的断代问题。进而解决具体的词人词数问题,以《全明词》《全明词补编》所收女词人及词作为基础,参考相关补正论文,通过重新考证,剔除重复与误收词人及词作,增补漏收词人及词作,增补已收词人漏收词作,存疑者暂列入附录,从而进行明代女词人及词作的数据统计。根据上述断代年限,得出研究对象411位女词人、词作2888首,解决了谁是明代女词人和词作多少的问题。在《全明词》《全明词补编》及相关补正论文基础上,本文考证增补女词人52位,词作360首,均超过总数的12%,同时剔除非明代女词人20多位,还做了大量的补词工作。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可以窥得明代女词人及词作的基本风貌,包括其大致活动年代和地域等。本文对大量明代女词人的活动时期做出考证。据此已经大致可以看出明代女词人及词作的繁荣景象。第二章是探究明代女词人创作繁荣的背景。从词学发展、文体演进的角度,分析了当时词坛风尚对明代女词人创作的感召和推助,包括《花间》《草堂》传统的本色复归、晚明词坛振兴形成创作氛围、词谱迭出提供创作便利等方面。其次探讨了晚明特殊时代背景对于明代女性词作一些特点的深刻影响,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女性观念以及女性教育几方面展开探讨。第三章是明代女词人词作思想内容的上半部分,主要集中于“闺门之内”的细腻情思。首先是明代女词人的闺情世界,包括她们笔下浓情艳情、相思空闺、寡妇悲吟等爱情体验,不同身份女性的不安心态,亲友之情的建构和在词作中的体现,以及游艺消遣、赏玩自然的生活意趣。其次是明代女词人笔下的女性观,聚焦了女性对自身的看法,包括女性的自我迷恋与互相欣赏、女性道德的彰显与叛逆、以及女性意识的萌发。第四章是明代女词人词作思想内容的下半部分,聚焦于“闺门之外”的更宏大深远的主题。首先探讨女词人的遗民情怀的来源,同时讨论了心态各异、内涵丰富的遗民词作,探究其中的亡国之痛、缅怀英烈、离乱乡情、吊古讽今、厌言兵火等复杂的遗民情怀,总结了明代女性遗民词的群体性特征。其次是女词人的人生思考,包括明代女词人词作中的隐逸思想,探讨了其由来和表现,也涉及了国变后女词人的避世思想。还包括明代女词人的出世情怀,探讨了她们的佛道因缘和词作中体现的出世遐思。第五章是明代女词人词作的艺术风貌。从用调、小序等方面探究其形式特色,以梦、花、春、秋为例阐释其常用意象,从婉约清雅、豪放洒脱、率真浅近和戏谑诙谐等方面分析其艺术风格。第六章是明代女词人及词作的词史地位评说,其中词史、女性词史和明词史等方面都有涉及。首先从词史的角度讨论其正本清源的意义,包括“男子作闺音”的词之本色与明代女词人的闺音原唱。其次是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探究明代女词人的创作对明词振衰的助力作用。再次是明代女词人对宋代女性词创作传统的继承、发展以及杰出词人的突破。最后是对清代女性词坛的影响与推动,包括开拓清代女性词创作空间,以及对清初女性词坛繁荣景象的参与与推动。对明代女性词的词史地位评价,本文得出突破唐宋、助力明词振衰、参与推动清初女性词繁荣的结论,并以大量资料作为佐证。本文附录部分是对第一章的补充,包括对存疑的研究对象的概述,对研究对象词作补辑的依据,以及女词人按活动年代分组的情况。

陈怡君[2](2021)在《宋刻本韩愈集近体诗异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时自欧阳修起,形成了一股“尊韩”的热潮,出版、整理韩愈诗文集也成为一时之盛。但在韩愈诗中异文的处理上,诸家版本不尽相同。论文以四种宋刻本韩集中的近体诗异文为语料,借助《中华再造善本资料库》将韩集的四种宋刻本——宋蜀刻十二行本《昌黎先生文集》、宋刻魏仲举《新刊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宋刻文谠注王俦补注的《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宋咸淳廖氏世彩堂本《昌黎先生集》进行比对,搜集以上诸本韩集中被编为两卷的“律诗”(含绝句)异文253处。结合文字学、音韵学、文学等专业的研究成果和思维方式,对异文进行分类、辨析,并挖掘其在版本学、语言学、文学等方面的价值。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章为韩愈近体诗文异文的分类。在郭在贻对杜诗异文成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韩愈近体诗异文的实际,将韩愈近体诗异文分为如下几类:形近)误形成的异文;同义词或近义词替代形成的异文;同音词或音近词替代形成的异文;文字颠倒形成的异文;异体字异文。第二章为韩愈近体诗文异文的辨析。主要从版本、诗律、诗境、词义四个方面辨析异文优劣。其中从诗律方面分为依对仗、依韵律两种;从诗境方面又分为据诗歌语境、据写作背景、据宋代避讳。在辨析异文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尽可能还原韩愈诗歌原貌。第三章为韩愈近体诗异文研究的价值。异文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版本学、语言学、文学三个学科上。其中版本学上的价值是指在异文研究的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十二行本、文本、世彩堂本三个版本的特点。语言学上的价值则体现在文字、词汇、音韵三个方面。文学方面的价值是指异文在文学鉴赏上的多义解读,具体分为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传递两部分。

张赛男[3](2020)在《崔国辅诗歌接受研究》文中提出盛唐诗人崔国辅,以五言绝句着名,在当时与王昌龄、王之涣等人齐名。本文以接受美学的理论对崔国辅诗歌在历代的接受情况进行考察,意在构建崔国辅诗歌的接受史。注重从各时代的诗集选取与诗话评论中分析崔国辅诗歌在历代的接受情况,并考察不同时期社会思潮与文学观的嬗变对崔国辅诗歌接受产生的影响。第一章研究崔国辅诗歌在唐代的接受,唐人选唐诗选本如《河岳英灵集》《国秀集》《玉台后集》《又玄集》《才调集》都选取了其诗歌。《河岳英灵集》推崇其“婉而多讽”的诗风,《国秀集》重视其送别诗,《玉台后集》对崔国辅诗歌美学意蕴有了新认识,认为其描写女性题材的诗歌具有“凝艳”的特点,晚唐五代时崔国辅依然受诗选家认可,《又玄集》和《才调集》都选录了其诗歌。唐人编选的唐诗选本收录崔国辅诗歌在其诗歌接受史上有重要的意义,确立了崔国辅的盛唐诗名以及对其诗歌的基本评价,对其传世名篇具有初步构建的作用,并促进了其诗歌在后世的流传。第二章研究崔国辅诗歌在宋元的接受,一方面宋元承袭了唐人对其诗歌的选录与评价,另一方面,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宋代诗坛出现了编选唐代绝句诗集的热潮,在这次热潮中,有选家关注崔国辅并推崇其五言绝句。元代《吴礼部诗话》中深入挖掘了崔国辅诗歌美学意蕴的新内涵,指出其诗具有“邃远清妙”的审美特质。第三章研究崔国辅诗歌在明清的接受,此时唐诗选本与诗话选本大量出现,唐诗学进入到繁荣期,对其诗歌接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编选唐诗选本的热潮中,崔国辅诗歌被高频选入;继承了前代对其五言绝句诗创作的肯定,高棅编选《唐诗品汇》确立了崔国辅五言绝句的正宗地位;对崔国辅诗歌诗篇、诗句、诗法的点评增多;《唐诗三百首》未收崔国辅诗歌,影响了其诗在近代的流传。

高艺文[4](2020)在《晚唐乐府诗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晚唐是整个唐朝的最后一程,帝位更迭频繁,战乱频发,整体表现极为动荡不安。这一时期的乐府特点与当时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乐府一词实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宫廷音乐机构,一是指乐府诗歌。无论是宫廷乐府,还是文人乐府诗创作,在晚唐都呈现出较为曲折的变化,所以针对此时期的诗学研究尤为必要。本文拟从晚唐乐府的基本文献、音乐研究、诗学史、创作情况四个部分进行研究。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基本文献研究,在《乐府诗集》的基础上,对晚唐乐府诗尤其是新题乐府进行细致地辑补和梳理。发现了各种前人未曾关注的重要事项,并进行考察研讨,如陆龟蒙名下的“子夜歌”的实际归属问题等。第二章晚唐乐府中的音乐研究主要展示了晚唐宫廷及民间乐府的演奏情况、历代帝王的音乐活动。具体阐述宫廷机构中雅乐、燕乐在晚唐时期的表演状况;民间独特的百戏的表演。帝王参与的音乐活动既有制乐也有撤乐,而制新乐较少。雅乐相对严正,所以帝王们更喜燕乐,民间亦是效仿宫廷亲近燕乐。第三章诗学史研究,主要是晚唐乐府诗批评史,其中有对唐世新乐府之论断,对晚唐乐府诗现状及其成因的分析,也有具体对晚唐主要诗人乐府诗的批评。其中的亮点在于从诗论的角度划分乐府与歌行,分析两者关系,并梳理晚唐歌行特点。第四章晚唐乐府诗创作情况研究,分为晚唐前后期乐府诗概况研究、艺术特点分析两部分,依据具体作品考察乐府诗题材,揭示出晚唐乐府诗在体式、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并总结出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刘梅[5](2020)在《盛唐乐府诗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最辉煌灿烂的时期之一,而盛唐乐府诗作为众诗体中的一朵奇葩,其文学成就之高,影响之大,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推崇备至,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挖掘盛唐乐府诗创作的创作原理,探寻盛唐乐府诗的发展脉络,厘清盛唐乐府诗的创作情况。本文拟从盛唐乐府文献收录、盛唐乐府制度、盛唐乐府诗创作论析以及盛唐乐府诗批评史等方面入手,揭示盛唐乐府诗学全貌。论文分三章,第一章为《盛唐乐府诗文献收录研究》,本章第一节的重点内容在于仔细梳理盛唐乐府诗在诸别集与总集中的载录情况;第二节以《乐府诗集》作为参照,辑录该书漏收之盛唐乐府诗,并对其中误收、重复的乐府诗进行考辨和校勘;第三节对校勘过程中遇到的“挽歌诗”问题进行合理分析与定性,该节首先分析了盛唐以前的挽歌诗流变情况,并梳理了挽歌诗在盛唐时期的创作、演奏情况,辨析盛唐挽歌诗的属性。总体上讲,该章旨在为后续研究工作打好文献基础,正本清源。第二章为《盛唐乐府诗论》,本章第一节首先从盛唐的乐府制度入手,着重阐述初、盛唐乐府制度、乐府机构的沿革与新变,考察该时期的乐人活动及流行曲调,探讨盛唐乐府诗创作背后的诗学原理;第二节对盛唐文人乐府诗创作进行论析,在梳理盛唐以前乐府诗发展流变的基础上,将盛唐乐府诗创作分为拟古乐府与新题乐府,同时对成就最高的“歌行体”乐府进行深入探讨;第三节主要内容是梳理李白、杜甫两位大家的乐府诗创作概况以及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并对二人的题材选取与创作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第三章为《盛唐乐府诗学批评》,第一节盛唐乐府的总体批评,梳理唐代至清代诗话对盛唐乐府诗的接受与批评情况,第二节为历代诗话对李、杜乐府的批评,对李、杜乐府“优劣论”之争再作进一步论析。

王睿[6](2017)在《南宋选本《唐诗绝句》新论》文中指出《唐诗绝句》是南宋诗人赵蕃与韩淲编选的一部唐绝句选本,现存的常见版本如民国胡光国重刊本与清代《宛委别藏》本、奉天学务公所铅印本流传较广,通过这些版本的综合考察,可以明确其选源为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万首唐人绝句》在流传过程中很少有善本存世,而《唐诗绝句》作为《万首唐人绝句》的一个再选本,不仅对于《万首唐人绝句》和《全唐诗》的校勘具有重要的价值,也反映了南宋唐诗学发展的面貌。

周欣展[7](2016)在《寓于风景的世界秩序——杜甫《绝句四首》其三再读札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杜甫在成都草堂所作的《绝句四首》其三是唐人绝句中的别调,其中并列的四个诗句所描述的四幅风景画面不是通过一个固定的或连续的视点联系在一起的,相互之间也不存在因果关系足以表达思想情感的转折变化。但诗人却通过模糊景色的时令性和强化时空的思维性将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囊括在内,展现了一个世界性的完整图景;而且还在这个世界中建构了一个万物各得其所、各适其性以及天人合一、和谐相处的理想秩序,从而使得平凡的景物得到高度的审美升华。

单丽君[8](2016)在《中唐乐府诗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乐府诗最初是由本事生发,诗、乐、义三部分共同构成的一个艺术整体,至唐出现了诗乐分离的徒诗化倾向,中唐则是这一分化基本完成的关键时期。中唐乐府诗是乐府变革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对于乐府诗的研究基本还集中在汉魏六朝时期,对于唐代乐府诗人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李白、张籍、白居易等个别乐府大家身上。本文拟从基本文献、乐府制度与诗学原理、乐府诗史、乐府诗体以及白居易新乐府专题研究等方面入手,力图对中唐乐府诗学诸多方面的内容进行整体讨论,并试图解决争议较大、悬而未决的一些重要学术问题。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对中唐乐府诗在唐人选唐诗、唐人别集以及唐后总集中的载录情况进行梳理,并以郭茂倩《乐府诗集》为工作本进行辑佚,同时对校勘过程中发现的中唐三舍人乐府诗的作者归属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二章从制度、诗史以及诗体三个方面对中唐乐府诗的内容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考察。第一节分别介绍了唐代的乐制沿革、中唐的乐府机构以及乐府活动,认为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志在恢复盛时礼乐,意欲营造中兴之势。第二节对不同分期乐府诗的风格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认为中唐乐府诗的风格特点为前期守正、后期求变。本节还梳理了学术史上有关“新乐府运动”是否存在这一议题的争论,认为这是新乐府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表现,它已经成为一种学术现象,作为乐府研究史的研究对象而存在。第三节对中唐乐府诗体进行总结和判定,肯定了白居易《秦中吟》为乐府诗体。此外,通过对中唐乐府题绝句的讨论,认为“词”体乐府盛行于中唐,其音乐属性较弱,其文本创作多依托于当时流行曲调,作为曲调或因事立题的形式而存在。第三章是白居易新乐府专题研究,分为两节,分别以新乐府诗题和句式的相关问题为切入点展开研讨。认为白居易新乐府诗题命名方式取法于《诗经》,其序文中“首句标其目”下出现的“古十九首之例也”句,实为他人所加,非白居易原文所有。白居易《新乐府》中大量使用的“三三七”句式源于古乐府和民间歌谣,其创作目的在于借鉴民间歌谣,以此顺肆之体载讽谕时事之要,古为今用,以改变朝廷浮靡的乐府曲风,从而复兴传统的礼乐制度。

杨磊磊[9](2015)在《从宋本到明本:《万首唐人绝句》编排体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试图通过深入比较宋、明版本《万首唐人绝句》的编排体例,揭示其背后反映的诗学观念转变。全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简述宋、明两个版本《万首唐人绝句》的基本情况,指出宋本与明本的根本差异在于编排体例。第二章通过对宋本的详细分析,认为宋本《万首唐人绝句》是一部以“七言在先,五言其次,六言殿后”、以诗人文学史地位进行编排的唐代绝句诗歌总集,凸显出其重视文学体裁、重视诗人文学史地位的价值取向。第三章通过对明本文本内容分析,指出明本《万首唐人绝句》是以“诗以人汇,人以代次”的原则重新编排《万首唐人绝句》,其排序大体遵照时代先后顺序,显示出对“四唐说”的重视,着重建立以“四唐”为分期的唐代绝句史。第四章通过分析不同版本诗学观念之不同,指出其表面编排体例的差异,实则反映出不同时代诗学观念的转变。总体而言,宋本主要是按照文学史地位对诗人进行排序,而明本则形成了“人以代次”的编排标准。附录部分以清人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为切入点,对《万首唐人绝句》的后续选本及其诗学观念进行了探讨。《唐人万首绝句选》显示出王士祯“绝句以乐府为宗”的诗学观念。《万首唐人绝句》以有唐绝句一体为对象,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编排体例,实则反映出不同时代诗学观念的转变。这一现象极为独特,也极有研究价值。

张炳文[10](2015)在《唐代联章七绝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七言绝句是唐诗数量第二多的诗体。唐人七绝诗具有诗学典范意义,历代选本众多。联章诗是两首或两首以上诗歌的联合体。在诗歌选本中,联章的整体性往往被忽视。绝句与联章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唐人联章七绝数量最多,为后世提供宝贵的艺术经验。本文将唐人联章七绝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探索其源流、结构、诗学意义以及诗人创作情况。第一章:源流论。首先,推源溯流,梳理联章诗起源之众说。其次,辨析唐人各种形式的“一题数首”,界定联章诗的范畴,明确同题唱和诗、联句诗、宴饮雅集同题共作、同一诗人同题诗、辑诗与选诗等皆不在联章之列。最后,确定此类诗体之名称为“联章诗”,联章诗是一个狭义概念。第二章:结构论。联章诗最核心的因素是结构章法。联章有法,却无定法。讨论联章结构可从联章诗歌艺术特性出发,由表及里地深入探究。先区分出一元趋同结构与多元互异结构,再去讨论内部具体之法。联章诗讲究和而不同,参差变化。唐人联章七绝的实践经验是:一元结构的联章在剪裁上错落有致,化整为零;多元结构的联章则有一与多、多与多、一与一等多种变化之法。但是,唐人也有失联的组诗,失败教训值得反思。第三章:意义论。研究唐人联章七绝的意义在于三个方面:其一,联章体使绝句小诗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具备了长篇的艺术表现力。其二,联章诗体是一种注重整体性的诗学视野,以此观照诗歌,能够发现被选本忽略的诗歌之思想艺术价值。其三,联章体七绝也可作为研究诗家之心与诗学思想的一个角度。另附唐人同题联章七绝诗品一例。第四章:诗人论。论述唐代三位绝句大家的联章七绝:联章七绝质量最高的诗人——王昌龄;绝句评价存在争议的诗人——杜甫;联章七绝创作数量最多的诗人——白居易。另附皮陆联章七绝唱和评析五例。最后梳理各章观点,得出结论。唐人联章七绝作为一个诗学典范,启示后人应该突破选本局限,以联章整体视野去阅读、批评和研究诗歌,使联章各篇各得其所。

二、唐人绝句中的“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人绝句中的“柳”(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女词人词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与现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章 明代女词人和词作概述
    第一节 断代方法及依据
    第二节 词人及词作的数据统计
    第三节 明代女词人词作的基本风貌
        一、大致活动年代
        二、籍里分布
第二章 明代女词人创作繁荣的背景
    第一节 词学背景
        一、《花间》《草堂》的影响
        二、晚明词坛振兴形成创作氛围
        三、词谱迭出提供创作便利
    第二节 时代背景
        一、明代政治、经济环境中的女词人
        二、明代文学思想和女性观念的新变
        三、明代女词人的教育背景与文化修养
第三章 闺门之内——明代女词人词作的思想内容(上)
    第一节 明代女词人的闺情世界
        一、爱情体验
        二、不安心绪
        三、亲友之情
        四、生活意趣
    第二节 明代女词人的女性观
        一、女性的自我迷恋与互相欣赏
        二、女性道德的彰显与叛逆
        三、女性意识的萌发
第四章 闺门之外——明代女词人词作的思想内容(下)
    第一节 遗民情怀
        一、词作中遗民情怀的来源
        二、内涵丰富的遗民词作
    第二节 人生思考
        一、隐逸思想
        二、出世情怀
第五章 明代女词人词作的艺术风貌
    第一节 形式特色
        一、词调的选择
        二、小序的使用
        三、联章的使用
    第二节 常用意象
        一、凄美迷离的梦意象
        二、自喻明志的花意象
        三、敏感牵情的春、秋意象
    第三节 艺术风格
        一、婉约清雅
        二、豪放洒脱
        三、率真浅近
        四、戏谑诙谐
第六章 明代女词人词作的词史地位
    第一节 正本清源的闺音原唱
        一、“男子作闺音”的词之本色
        二、明代女词人的闺音原唱
    第二节 明词振衰的女性助力
        一、“量”的方面
        二、“质”的方面
    第三节 对宋代女性词的继承、发展与突破
        一、对宋代女词人创作传统的继承
        二、对宋代女词人创作的发展
        三、杰出词人的突破与新高峰的树立
    第四节 对清代女性词的影响
        一、开拓了清代女性词的创作空间
        二、清初女性词繁荣景象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存疑但仍作为研究对象者概况
    附录二:存疑暂不作为研究对象者概况
    附录三:研究对象补词表
    附录四:明代女词人按活动年代分组的具体情况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宋刻本韩愈集近体诗异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韩愈近体诗异文的分类
    第一节 形近讹误形成的异文
        一 形近讹误
        二 偏旁脱落
    第二节 同义词或近义词替代形成的异文
        一 同义词异文
        二 近义词异文
    第三节 同音词或音近词代形成的异文
        一 同音词异文
        二 音近词异文
    第四节 文字颠倒形成的异文
    第五节 异体字异文
        一 简省
        二 改换
        三 形近转写
        四 移位
        五 联绵词的不同变体
    小结
第二章 韩愈近体诗异文的辨析
    第一节 从版本方面辨析
    第二节 从诗律方面辨析
        一 依对仗
        二 依韵律
    第三节 从诗境方面辨析
        一 据诗歌语境
        二 据写作背景
        三 据宋代避讳
    第四节 从词义方面辨析
    小结
第三章 韩愈近体诗异文研究的价值
    第一节 版本学上的价值
        一 蜀刻十二行本《昌黎先生文集》
        二 文谠注王俦补注《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
        三 廖氏世彩堂本《昌黎先生集》
    第二节 语言学上的价值
        一 文字学上的价值
        二 词汇学上的价值
        三 音韵学上的价值
    第三节 文学上的价值
        一 意境的营造
        二 情感的传递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四种宋刻本韩愈集近体诗异文汇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崔国辅诗歌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一)崔国辅生平经历研究
        (二)崔国辅诗歌艺术特色研究
        (三)崔国辅诗歌异文注释及诗集版本和诗作辨伪研究
    三、研究价值及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崔国辅诗歌在唐代的接受
    第一节 唐人选唐诗对崔国辅诗歌的接受
        一、“婉娈清楚,深宜讽味”:《河岳英灵集》对崔国辅诗风的体认
        二、“风流婉丽”:《国秀集》对崔国辅送别诗的重视
        三、“凝艳”:《玉台后集》对崔国辅女性题材诗风的认识
        四、“清词丽句”“韵高词丽”:《又玄集》与《才调集》选录标准视野下的崔国辅诗
    第二节 唐人选唐诗选录崔国辅诗歌的接受史意义
        一、树立了崔国辅的盛唐诗名
        二、构建了崔国辅的传世名篇
        三、评定了崔国辅诗歌的基本风格
        四、促进了崔国辅诗歌的后世流传
第二章 崔国辅诗歌在宋元的接受
    第一节 对唐人评述与选录的承袭
    第二节 对崔国辅诗歌的选录与新评
        一、对崔国辅五言绝句的格外推崇
        二、“邃远清妙”:《吴礼部诗话》对崔国辅诗风的新评
第三章 崔国辅诗歌在明清的接受
    第一节 高频入选:唐诗编选潮流中的崔国辅诗歌
    第二节 五绝正宗:对崔国辅五绝地位的体认
    第三节 格式诗法:对崔国辅诗歌的多种点评
    第四节 遗珠之憾:崔国辅诗歌在《唐诗三百首》中的缺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崔国辅生平事略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晚唐乐府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晚唐时间的界定
    二、晚唐乐府诗研究现状
    三、晚唐乐府诗学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 晚唐乐府诗的文献研究
    第一节 晚唐乐府诗的文本载录情况
        一、晚唐乐府诗在唐人选唐诗中的载录情况
        二、晚唐乐府诗在唐后文献中的载录情况
    第二节 晚唐乐府诗的辑佚
        一、补辑标准
        二、补辑内容
    第三节 晚唐几首《子夜歌》的作者归属问题
第二章 晚唐乐府中的音乐研究
    第一节 晚唐时期的礼乐制度
        一、雅乐
        二、燕乐
        三、晚唐帝王的音乐活动
        四、唐文宗与《云韶乐》
    第二节 晚唐雅乐建设之外的乐府发展
        一、民间俗乐
        二、俗乐艺人
    第三节 雅乐与俗乐的关系分析
        一、现象分析
        二、原因分析
第三章 历代关于晚唐乐府诗之批评
    第一节 历代诗论对晚唐乐府诗的整体批评
        一、历代诗论对晚唐诗歌的批评
        二、历代诗论中乐府与歌行的关系分析及其他
        三、历代诗论对晚唐乐府诗作的批评
    第二节 历代诗论对晚唐乐府诗人的批评
        一、关于“皮陆”、聂夷中等人讽刺时事的乐府诗评
        二、关于“温李”的浮艳空洞的乐府诗评
    第三节 历代诗论对《竹枝词》、《柳枝词》的批评
第四章 晚唐乐府诗的创作及其艺术特点
    第一节 晚唐乐府诗创作分析
        一、晚唐前期乐府诗创作分析
        二、晚唐后期乐府诗创作分析
    第二节 晚唐乐府诗的艺术特点
        一、体式上的艺术特点
        二、风格上的艺术特点
结论
附录: 《乐府诗集》收录晚唐乐府诗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致谢

(5)盛唐乐府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盛唐乐府诗学研究价值与意义
    二、盛唐乐府诗学研究现状与不足
    三、盛唐乐府诗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盛唐乐府诗文献收录研究
    第一节 盛唐乐府诗载录情况
        一、盛唐乐府诗在别集中的载录情况
        二、盛唐乐府诗在唐及五代的载录情况
        三、盛唐乐府诗在宋代的载录情况
    第二节 盛唐乐府诗辑佚
        一、辑录标准
        二、辑录作品
    第三节 盛唐乐府诗中的挽歌载录献疑
        一、唐前挽歌诗流变
        二、挽歌诗在盛唐的创作情况
        三、盛唐挽歌诗诗体辨析
第二章 盛唐乐府诗论
    第一节 盛唐乐府制度
        一、初、盛唐乐制度的沿革与新变
        二、盛唐乐府机构
        三、盛唐乐人、乐曲考
    第二节 盛唐乐府诗论析
        一、盛唐前乐府诗的发展流变
        二、盛唐乐府诗创作
        三、盛唐歌行体乐府诗创作
    第三节 李、杜乐府诗的创作与比较研究
        一、李白乐府诗创作及研究现状
        二、杜甫乐府诗创作及研究现状
        三、李白、杜甫乐府诗比较研究
第三章 盛唐乐府诗学批评
    第一节 历代诗话对盛唐乐府诗的总体批评
        一、唐、宋、元时期对盛唐乐府诗的总体批评
        二、明、清时期对盛唐乐府诗的总体批评
    第二节 历代诗话对李、杜乐府诗的批评
        一、历代诗话对李白乐府诗的批评
        二、历代诗话对杜甫乐府诗的批评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南宋选本《唐诗绝句》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唐诗绝句》出自《万首唐人绝句》
二、《唐诗绝句》与《万首唐人绝句》的版本差别
三、《唐诗绝句》反映的诗学思想

(7)寓于风景的世界秩序——杜甫《绝句四首》其三再读札记(论文提纲范文)

(8)中唐乐府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唐乐府诗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唐乐府诗的文本载录
        一、 中唐文人别集中的乐府诗载录及编次情况
        二、 中唐乐府诗在唐人选唐诗中的载录情况
        三、 中唐乐府诗在唐后文献中的载录情况
    第二节 中唐乐府诗辑佚
        一、 辑佚标准
        二、 辑佚内容
    第三节 中唐三舍人乐府诗的作者问题辨析
        一、 王维、王涯乐府诗归属问题及争论
        二、 中唐三舍人乐府诗归属问题
第二章 中唐乐府诗论
    第一节 中唐乐府制度
        一、 唐代乐制沿革
        二、 中唐乐府机构
        三、 中唐乐府活动
    第二节 中唐乐府诗史
        一、 中唐乐府诗创作发展概论
        二、 张、王、元、白对古乐府之义的传承和发展
        三、 中唐“新乐府运动”有无之争
    第三节 中唐乐府诗体
        一、 唐代乐府诗体判定以及《秦中吟》的诗体归属问题
        二、 中唐乐府题绝句以及词体乐府概念辨析
第三章 白居易新乐府二题
    第一节 白居易新乐府诗题探源
        一、 从白氏诗文集的不同版本看序文原貌
        二、 学界关于白居易新乐府诗序“首句标其目”句校勘问题的讨论
        三、 对白居易新乐府诗题名方式的考察
        四、 《诗经》对白居易新乐府诗题名方式及其意旨的影响
    第二节 白居易新乐府中的“三三七”句式及相关问题探析
        一、 学界关于白居易新乐府中“三三七”句式的探讨
        二、 从《乐府诗集》中“三三七”句式的分布看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作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从宋本到明本:《万首唐人绝句》编排体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版本概述
    二 研究现状及研究空间
    三 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一章 《万首唐人绝句》宋、明版本概述
    第一节 宋本《万首唐人绝句》概述
    第二节 明本《万首唐人绝句》概述
    小结
第二章 宋本《万首唐人绝句》的编排
    第一节 诗以体分及七言为尊:七言在先,五言其次,六言殿后
    第二节 人以位显:诗人的次序编排
        一 诗人排序的“前严后宽”
        二 严的标准:诗人的诗体成就或文学史地位
        三 补说:通过宋人唐诗观来观照其诗人排序
    小结
第三章 明本《万首唐人绝句》的编排
    第一节 “诗以人汇”及“乐府辞”的消失
    第二节 “人以代次”及其问题
    第三节 “四唐”框架的设立
    小结
第四章 体例之变背后的诗学观念之变
    第一节 宋本:文学价值评判
    第二节 明本:建立唐代绝句诗史
    小结
附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后记

(10)唐代联章七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源流论
    第一节 联章起源之检讨
    第二节 “一题数首”之辨析
    第三节 联章名称与内涵之确定
第二章 结构论
    第一节 前人对联章结构法的认识
    第二节 唐人七绝联章结构艺术
    第三节 唐人七绝联章结构之反思
第三章 意义论
    第一节 联章体之于绝句艺术的意义
    第二节 联章体之于诗歌批评的意义
    第三节 联章体之于诗人研究的意义
    附:唐人同题联章七绝诗品一例
第四章 诗人论
    第一节 王昌龄的联章七绝
    第二节 杜甫的联章七绝
    第三节 白居易的联章七绝
    附:皮陆的联章七绝唱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唐人绝句中的“柳”(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女词人词作研究[D]. 刘萱仪.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宋刻本韩愈集近体诗异文研究[D]. 陈怡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崔国辅诗歌接受研究[D]. 张赛男. 北华大学, 2020(11)
  • [4]晚唐乐府诗学研究[D]. 高艺文. 苏州大学, 2020(03)
  • [5]盛唐乐府诗学研究[D]. 刘梅. 苏州大学, 2020(03)
  • [6]南宋选本《唐诗绝句》新论[J]. 王睿.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7(04)
  • [7]寓于风景的世界秩序——杜甫《绝句四首》其三再读札记[J]. 周欣展. 杜甫研究学刊, 2016(04)
  • [8]中唐乐府诗学研究[D]. 单丽君. 苏州大学, 2016(02)
  • [9]从宋本到明本:《万首唐人绝句》编排体例研究[D]. 杨磊磊. 河北师范大学, 2015(12)
  • [10]唐代联章七绝研究[D]. 张炳文. 南京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唐代绝句中的“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