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徐淼淼[1](2020)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基于EFQM卓越模型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众多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研究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的发展对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与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完善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今外部云诡波谲、内部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以及高职扩招百万的生源量化目标均对高职院校的质量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如何促进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EFQM卓越模型是欧洲质量奖的管理模型,它致力于组织提升质量效益,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卓越发展,它的非规范性框架适用于所有组织,这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与提升提供新的视角与途径。EFQM模型的非规范性管理框架适用于所有组织,那么其适用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合理性何在?EFQM模型内部要素和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要素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如何基于EFQM模型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模式如何?本文从EFQM卓越模型视角出发,以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对EFQM卓越模型进行详细阐述,其次对EFQM卓越模型的应用进行可行性及逻辑性分析,随后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接着分析该质量保障体系运作的原则,并探索其运作的要素:“引擎”主体,管理要素,工具技术,进而从内外部角度构建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模式,与此同时通过调查研究法分析G高职的应用情况。最后从高职院校内部、政府和社会外部的角度提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运行完善的策略。除绪论之外,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EFQM卓越模型的基本概念、核心内容以及内涵特征,分析阐述8个基本理念,九大基本准则和RADAR逻辑的关系。第二部分是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首先从可能性和必然性两个角度对EFQM模型的应用进行可行性分析,其次从准则和RADAR两方面进行逻辑性分析,最后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第三部分是阐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首先分析运作的基本原则,基于原则和EFQM模型从内外部角度探索具体运作模式。第四部分是以G高职为例阐述其应用的背景、具体应用情况以及应用中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对实施该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基于G高职应用的问题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和外部监控体系完善两方面提出相关策略。
牛海燕[2](2019)在《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转型发展时期。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高技能人才急剧匮乏等。因此,加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引导,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则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新课题。2014年国家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必须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速技能型人才培养,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鉴于此,加强对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分析,就显得很有必要。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试图在分析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可行性探析,这对于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该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高职教育政策发展各阶段的文本解读和主要政策。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高职教育政策发展特点,包括政策在促进高职教育地位和功能上的作用逐步提升;政策的目标和导向愈加明确;政策提倡高职教育办学类型、层次和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政策注重高职教育自身建设能力的增强以及政策引导高职教育发展更加均衡化和公平化。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高职教育政策缺乏相关配套的法律保障;政策在提升高职教育吸引力方面的作用不够突出;政策在促使企业积极参与办学方面的作用不够明显;政策在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渠道方面不够完善以及政策在增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方面有待改进。第五部分介绍了德国和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最后一部分介绍了针对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提出了几点思考,包括完善高职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制订和完善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的相关政策;完善企业参与办学的相关政策;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以及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
中国职教学会职教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3](2009)在《第七次全国优秀职教文章评选结果》文中研究说明
孟瑜方[4](2021)在《基于课程观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文本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标准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建设有效的课程标准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近年来,职业教育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中,都着重强调职业教育标准建设的重要性,作为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的建设是其中的主要议题。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研究梳理可知,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对怎样建设课程标准等应然层面的研究,对课程标准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实然研究较少,尤其对课程标准本身有效性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对其文本进行分析,以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优化建设提供借鉴。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进行归纳可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经历了知识导向到能力导向,再到素养导向的转变,其中,知识导向课程观又可以具体划分为客观主义知识观、主观主义知识观和生成主义知识观三种,能力导向课程观又可以具体划分为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导向的能力观、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观和整合的能力观三种,素养导向课程观主要体现为职业核心素养课程观。基于不同课程观的特点,采用个案研究法,以辽宁省三所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三所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标准文本进行分析可知,三种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标准同时存在,以能力导向为主,知识导向次之,素养导向发展不完善,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滞后于课程观的发展。不同课程观在课程标准中的贯彻程度不同,知识导向课程观中以客观主义知识观为主,能力导向课程观中以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导向的能力观、整合的能力观为主,职业核心素养导向课程观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当前课程标准文本中,在课程标准的结构、内容以及价值取向方面存在问题,原因在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缺乏规范化管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对职业核心素养课程观的认识不足、标准开发人员不能正确认识课程标准的作用以及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开发缺乏有效的技术与方法,需要构建相对统一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结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编制的科学性以及加强职业核心素养导向课程观指导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文本内容的优化发展。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5](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库热西江·托呼提,奥布力喀斯木·图尔荪[6](2018)在《高职教育中临床检验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我国的医疗事业有着很大的进步,教育行业为医疗事业不断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其在基础教学中的发展关系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同时高职教育中的临床检验基础教学在我国医疗事业当中占有重要位置,文章就围绕高职教育中的临床检验基础教学展开叙述,希望能够推动能够我国医疗事业的现代化进程。
江敏敏[7](2017)在《黄炎培职业人才教育观视阈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系统阐述黄炎培职业人才教育观的形成背景和思想渊源、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以及黄炎培对于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概括和总结了他的职业人才教育观的合理性与实用性。与此同时,结合一定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黄炎培职业人才教育观所提供的历史经验出发,探讨了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黄炎培职业人才教育观的主要内容及实践探索。黄炎培职业人才教育观主要包括人才教育目的论、职业人才教学论、职业人才课程论、职业人才师资观。关于人才教育目的,黄炎培强调职业人才培养要达成“个人谋生之预备”、“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谋个性之发展”四个目的,最终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理想。职业人才教学应该遵循“手脑并用、学做合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在课程与专业设置方面,注重调查研究并根据办学地实际需要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以及重视实践性课程的开设。教师的遴选首先必须有着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此外还应该既有着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相应的实践经验,又能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懂得如何教学。第二,黄炎培职业人才教育观的合理性与实用性。通过对黄炎培职业人才教育观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探索的深层分析,认为黄炎培职业人才教育观的合理性与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体现了教育的本质;(2)“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观注重了学生的人格发展;(3)强调职业人才培养的社会性顺应了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4)“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教育原则培养了职业人才的创新能力。第三,当前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透视。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上取得很大成就,但是高职人才培养在适应社会企业发展需要同时如何兼顾人的培养方面尚不完善。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入学形式欠合理,培养目标定位模糊;(2)专业设置缺乏特色,课程内容过于繁杂且陈旧;(3)实践操作环节不足,学生对企业行业现状和需求不明确;(4)片面注重专业知识训练,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5)教学方式古板,缺乏“双师型”教师和稳定的师资力量等。第四,黄炎培职业人才教育观下的高职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从黄炎培职业人才教育观出发,结合当前我国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认为:(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前提;(2)突出高职教育的社会性和开放性,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3)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是改善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4)完善师资队伍,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任慧婧,夏俊丽,王美会,谭琪明,刘芸[8](2016)在《对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贵州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较快发展,同时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贺雅文[9](2016)在《重庆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教材出版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二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政策文件。高职高专教材作为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和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出版高质量的高职高专教材,并以此推进高职高专教育建设与发展是大学出版社主要任务之一,在高教社和中央部委专业出版社占诸多优势的竞争环境中,大学出版社如何找到一条全面加强高职高专教材出版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大学出版社业务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重庆大学出版社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9大教材出版中心之一,是国家高校教材和职业教材出版基地。重庆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教材出版早、品种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重庆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教材出版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首先基于近五年高职高专教材出版数据并结合对分社社长的访谈情况,分析各分社高职高专教材的发展现状及成因;其次,选取典型出版案例进行分析,总结重大出版社高职高专教材出版中的成功和不足;最后结合出版策划的具体流程,从选题策划、制作策划、营销策划和后期维护四个环节对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教材出版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期为大学出版社更加有效地做好高职高专教材出版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李晨峰[10](2011)在《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建国后,随着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关于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未能较好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造成了运动员在社会中自我发展能力的不足,不但影响了运动员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也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影响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政策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借鉴国外部分国家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相关政策措施,提出了提高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的政策建议。研究指出,虽然我国在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给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提供了方便,但依然存在体育系统学校教学资源少、师资力量弱、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优秀运动员教学目标存在缺陷、制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一直难以很好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为我国体育事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使我国优秀运动员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价值,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社会化理论和社会需求理论,提出了制定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政策建议:建立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保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学习质量;要以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打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基础;在以提高运动员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制定健全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体系,使运动员能够获得足够的知识技能;建立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指导、咨询和监督机构,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提供帮助;结合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应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促进体育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多元化途径;要加大教育部门的管理力度,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在高校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中,要根据运动员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办成职业导向更强、更具特色的专业。
二、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基于EFQM卓越模型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与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需要 |
2.高职院校亟待完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3.EFQM卓越模型适合引进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增添理论积淀 |
2.实践意义: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良性健康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关于EFQM卓越模型的研究 |
2.关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
3.已有研究述评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质量保障体系 |
2.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 |
3.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EFQM卓越模型概述 |
(一)EFQM卓越模型的基本概念 |
(二)EFQM卓越模型的核心内容 |
1.基本理念和准则 |
2.RADAR逻辑 |
(三)EFQM卓越模型的内涵 |
1.EFQM卓越模型是一种非规范性管理框架 |
2.EFQM卓越模型以RADAR评估为主要管理手段 |
3.EFQM卓越模型是一种认证激励手段 |
三、基于EFQM卓越模型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的构建 |
(一)EFQM卓越模型用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
1.EFQM卓越模型应用的可能性 |
2.EFQM卓越模型应用的必然性 |
(二)EFQM卓越模型应用的逻辑性分析 |
1.准则的对应性分析 |
2.RADAR的逻辑性分析 |
(三)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的构建 |
四、基于EFQM卓越模型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 |
(一)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运作的原则 |
1.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 |
2.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 |
3.注重发挥领导的作用 |
4.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作用 |
5.坚持过程管理与监控 |
6.以评估结果为导向 |
(二)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模式 |
1.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 |
2.外部质量监控反馈 |
五、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应用 |
(一)学校概况 |
(二)G高职应用的背景 |
1.教学诊改浪潮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提供外部环境 |
2.政府支持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创造有益条件 |
3.学校管理文化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提供思想动力 |
(三)G高职的具体应用 |
1.内部质量管理运行 |
2.外部监控反馈情况 |
(四)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六、实施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 |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的改进 |
1.进一步提高领导者的管理能力 |
2.组建扁平化的专业内部评估机构 |
3.建设全面的人员管理系统 |
4.进一步整合合作伙伴和资源 |
5.健全学习..创新的动态评估反馈系统 |
(二)外部监控体系的完善 |
1.国家顶层设计,政策制度引领教育质量发展 |
2.建设长效的人才需求预估机制 |
3.扩大公共媒体监督的影响力 |
七、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五、研究的不足与创新之处 |
(一)不足之处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
一、高职教育的规模壮大与大力发展阶段(2001-2004 年) |
(一)本阶段的主要政策文本 |
(二)关于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 |
(三)关于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政策 |
(四)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的政策 |
二、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阶段(2005-2013 年) |
(一)本阶段的主要政策文本 |
(二)关于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 |
(三)关于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政策 |
(四)关于高职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政策 |
三、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与特色化建设阶段(2014-至今) |
(一)本阶段的主要政策文本 |
(二)关于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 |
(三)关于努力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 |
(四)关于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政策 |
(五)关于招生工作的政策 |
(六)关于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政策 |
第二章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特点 |
一、政策在促进高职教育地位和功能上的作用逐步提升 |
二、政策的目标和导向愈加明确 |
三、政策提倡高职教育办学类型、层次和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
四、政策注重高职教育自身建设能力的增强 |
(一)政策日益注重规模逐步扩大与质量不断提升 |
(二)政策要求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实践技能 |
(三)政策提出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更加明确 |
(四)政策要求高职经费投入要不断增长 |
五、政策引导高职教育发展更加均衡化和公平化 |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高职教育政策缺乏相关配套的法律保障 |
二、政策在提升高职教育吸引力方面的作用不够突出 |
(一)社会对高职教育仍存在歧视 |
(二)高职院校普遍缺乏特色 |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工资待遇和地位较低 |
三、政策在促使企业积极参与办学方面的作用不够明显 |
四、政策在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渠道方面不够完善 |
五、政策在增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方面有待改进 |
(一)高职院校规模与双师型教师数量不协调 |
(二)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高技术人才匮乏 |
(三)双师型教师建设流于形式 |
(四)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不合理 |
第四章 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
一、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 |
(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 |
(二)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 |
二、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
(二)加强校企合作的政策保障 |
(三)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
(四)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 |
第五章 对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思考 |
一、完善高职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 |
二、制订和完善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的相关政策 |
(一)加强高职政策宣传力度,出台提高社会对高职认同度的相关政策 |
(二)出台鼓励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相关政策,以增强吸引力 |
(三)调整和完善高职学生就业政策,提高毕业生社会地位 |
三、完善企业参与办学的相关政策,以调动企业积极性 |
(一)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校企双方各自的职责和义务 |
(二)完善高职经费投入的相关政策,增加高职教育办学经费 |
(三)制订和完善校企合作监督约束和协调机制 |
四、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渠道 |
(一)完善高职教育和培训体系,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 |
(二)完善学历教育政策,扩宽发展空间 |
(三)健全经费投入机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 |
五、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一)完善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的相关政策 |
(二)进一步完善提升双师型教师质量的相关政策 |
(三)健全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基于课程观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文本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有效的课程标准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
(二)国家重视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建设 |
(三)未来课程标准是对当前课程标准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
(四)研究者兴趣使然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 |
(二)课程观 |
(三)职业核心素养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内容分析法 |
六、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有创新 |
(二)研究方法有创新 |
第二章 基于课程观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特征 |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观 |
(一)知识导向职业教育课程观 |
(二)能力导向职业教育课程观 |
(三)素养导向职业教育课程观 |
二、不同课程观指导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特征 |
(一)知识导向课程观指导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特征 |
(二)能力导向课程观指导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特征 |
(三)职业核心素养导向课程观指导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特征 |
第三章 基于课程观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分析 |
一、案例选取情况 |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结构分析 |
(一)差异分析 |
(二)共性分析 |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内容分析 |
(一)知识导向课程观指导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内容分析 |
(二)能力导向课程观指导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内容分析 |
(三)职业核心素养导向课程观指导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内容分析 |
(四)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文本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文本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结构不规范、不统一 |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内容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
(三)职业核心素养导向课程观尚未深入落实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之中 |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文本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缺乏规范化管理 |
(二)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对职业核心素养课程观的认识不足 |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开发人员不能正确认识课程标准的作用 |
(四)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开发缺乏有效的技术与方法 |
第五章 优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文本的策略 |
一、构建相对统一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结构 |
二、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编制的科学性 |
(一)探索本土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开发技术与方法 |
(二)邀请课程专家定期开展学校教师培训 |
(三)通过校际交流相互学习课程标准建设的先进经验 |
三、加强职业核心素养导向课程观指导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 |
(一)课程目标方面,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
(二)课程内容方面,整合知识、能力以及素养要求 |
(三)课程实施方面,选用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
(四)课程评价方面,确定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标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三、可能的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基础 |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
二、研究方法 |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
四、辅助软件 |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后续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
附录二 数据索引 |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高职教育中临床检验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高等职业教育 |
2.1 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况及培养目标 |
2.2 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 |
2.3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涵 |
3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中临床检验基础教学几点思考 |
3.1 高等职业教育中临床检验基础教学内容 |
3.2 高等职业教育中临床检验基础教学模式 |
3.3高等职业教育中临床检验基础教学实践 |
4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中临床检验基础教学进程的策略 |
4.1 改进高职教育中临床检验基础教学内容 |
4.2 转变高职教育中临床检验基础教学模式 |
4.3 促进高职教育中临床检验基础教学实践 |
(7)黄炎培职业人才教育观视阈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概念的界定 |
1.2.1 职业人才教育观 |
1.2.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
1.2.3 高职人才培养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黄炎培职业人才教育观的形成背景和思想渊源 |
2.1 形成背景和思想渊源 |
2.2 形成过程 |
2.2.1 职业人才教育观的萌芽 |
2.2.2 职业人才教育观的形成 |
2.2.3 职业人才教育观的发展和成熟 |
第三章 黄炎培职业人才教育观的主要内容及实践探索 |
3.1 人才教育目的论 |
3.2 职业人才教学论 |
3.3 职业人才课程论 |
3.4 职业人才师资观 |
3.5 黄炎培职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以中华职业学校为个案分析 |
3.5.1 中华职业学校的历史沿革 |
3.5.2 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 |
3.5.3 专业及课程设置 |
3.5.4 教学活动方式及教学原则 |
3.5.5 师资情况 |
第四章 黄炎培职业人才教育观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
4.1 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体现了教育的本质 |
4.2“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观注重了学生的人格发展 |
4.3 强调职业人才培养的社会性顺应了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 |
4.4“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教育原则培养了职业人才的创新能力 |
第五章 当前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透视 |
5.1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
5.2 存在的问题 |
5.2.1 入学形式欠合理,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
5.2.2 专业设置缺乏特色,课程内容过于繁杂且陈旧 |
5.2.3 实践操作环节不足,学生对企业行业现状和需求不明确 |
5.2.4 片面注重专业知识训练,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
5.2.5 教学方式古板,缺乏“双师型”教师和稳定的师资力量 |
第六章 黄炎培职业人才教育观下的高职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
6.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前提 |
6.2 突出高职教育的社会性和开放性,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
6.3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是改善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 |
6.4 完善师资队伍,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8)对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
二、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我省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
(二)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
(三)“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
(四)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
三、关于深化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措施的思考 |
(一)加大经费投入,整合教育资源 |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
(三)狠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四)加强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 |
(9)重庆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教材出版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问题及创新点 |
1.3.1 研究问题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重大出版社高职高专教材出版现状 |
2.1 重大出版社高职高专教材出版历程 |
2.2 重大出版社高职高专教材出版宏观趋势 |
2.3 重大出版社高职高专教材出版微观现状 |
2.3.1 建筑分社全力打造拳头产品 |
2.3.2 理工分社“广种”而“薄收” |
2.3.3 经管分社关注新兴专业发展 |
2.3.4 社文、外语分社公共课优势显着 |
2.4 小结 |
3 重大出版社高职高专教材出版个案研究 |
3.1 案例选取的典型意义 |
3.2 《高等职业教育工程造价专业系列教材》的成功之道 |
3.2.1 依托学科资源优势 |
3.2.2 采用校企结合编写模式 |
3.2.3 注重营销推广 |
3.2.4 电子配套资源丰富 |
3.2.5 版本及时更新 |
3.3 《高职高专模具制造与设计专业系列教材》的不足之处 |
3.3.1 版式设计单一 |
3.3.2 营销推广不足 |
3.3.3 版本老化严重 |
3.4 小结 |
4 关于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教材出版的几点思考 |
4.1 选题策划 |
4.1.1 集中力量打造出版特色 |
4.1.2 关注新兴专业发展动向 |
4.1.3 组建产教结合的编写队伍 |
4.2 制作策划 |
4.2.1 封面设计新颖独特 |
4.2.2 版式设计活泼易读 |
4.3 营销策划 |
4.3.1 落实国家教育方针 |
4.3.2 进行资源整合与战略合作 |
4.3.3 采用多元化营销策略 |
4.3.4 加强品牌营销 |
4.4 后期维护 |
4.4.1 及时修订教材版本 |
4.4.2 同步建设立体化配套资源 |
4.4.3 做好作者资源的有效维护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10)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情况 |
2.1.1 将体育与教育结合的研究 |
2.1.2 教育教学组织方式研究 |
2.1.3 小结 |
2.2 国外研究情况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概念界定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调研法 |
3.2.4 统计法 |
3.2.5 历史研究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视角与理论依据 |
4.1 研究视角 |
4.2 研究理论依据 |
4.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4.2.2 系统理论 |
4.2.3 社会化理论 |
4.2.4 社会需求理论 |
5 分析与讨论 |
5.1 建国后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发展历程及政策制定 |
5.1.1 建国初期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
5.1.2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基础体系的逐步建立 |
5.1.3 以体为主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和矛盾凸显 |
5.1.4 以体教结合为主导优秀运动员多元化文化教育的发展 |
5.1.5 我国优秀运动员职业教育的发展 |
5.1.6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开展情况 |
5.2 当前我国优秀运动员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教育体系 |
5.2.1 优秀运动员的研究生文化教育 |
5.2.2 优秀运动员的本科和大专文化教育 |
5.2.3 优秀运动员的高中阶段文化教育 |
5.2.4 优秀运动员的九年义务文化教育 |
5.3 当前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开展状况 |
5.3.1 体育系统所属学校教学硬件条件较差 |
5.3.2 优秀运动员学习时间较少 |
5.3.3 体育系统所属学校文化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
5.3.4 体育系统所属学校教师数量不足 |
5.3.5 优秀后备人才逐年减少 |
5.4 国外优秀运动员学校文化教育的借鉴 |
5.4.1 国外关于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规章制度 |
5.4.2 部分发达国家优秀运动员学校文化教育经验借鉴 |
5.4.3 部分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状况 |
5.4.4 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借鉴 |
5.5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制度存在的问题 |
5.5.1 教育目标的缺陷 |
5.5.2 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控制不严 |
5.5.3 我国管理体制的束缚与制约 |
5.5.4 我国体育事业社会化程度较低 |
5.5.5 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 |
5.6 制定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的建议 |
5.6.1 建立社会化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目标 |
5.6.2 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 |
5.6.3 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体系 |
5.6.4 建立社会积极参与的、以市场为主导的优秀运动员培养体系 |
5.6.5 加强对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指导、咨询、监督 |
5.6.6 调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 |
5.6.7 积极发挥教育部门的资源优势 |
5.6.8 积极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四、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基于EFQM卓越模型视角[D]. 徐淼淼.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2]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 牛海燕.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3]第七次全国优秀职教文章评选结果[J]. 中国职教学会职教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职业教育研究, 2009(09)
- [4]基于课程观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文本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D]. 孟瑜方.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5]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6]高职教育中临床检验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 库热西江·托呼提,奥布力喀斯木·图尔荪.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8(03)
- [7]黄炎培职业人才教育观视阈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探讨[D]. 江敏敏. 南京邮电大学, 2017(02)
- [8]对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任慧婧,夏俊丽,王美会,谭琪明,刘芸. 河南农业, 2016(21)
- [9]重庆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教材出版现状研究[D]. 贺雅文. 重庆大学, 2016(03)
- [10]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D]. 李晨峰. 北京体育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