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racle Reports6i在工程勘测数据库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魏暄云[1](2021)在《GIS信息管理系统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科学高效的使用土地资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我国政府出台了许多针对性的政策,国务院也提出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在改善条件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质量。制定并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目前高标准农田已经在我国多地展开,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信息量大、信息碎片化;各方信息交互差,在数据传递过程中难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造成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提高建设过程数据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使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提出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利用GIS技术结合建设过程的相关数据,建成图形、属性一体化管理的系统平台。本文基于ArcGIS Engine10.2技术,以Visual Studio2015为开发平台,运用Visual C#编程语言,构建关系型数据库模型,研发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对河南省某地项目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得到了如下成果:(1)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结合我国的政策及法规现状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管理流程。(2)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数据库建立,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数据可视化,图像和属性的统一管理。(3)设计并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完成数据管理、地图操作、建设监管、查询及统计分析等功能。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其他相关的高标准农田信息系统,了解了国内外应用现状,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的实际需求,开发了高标准农田信息系统的功能,能够较好的满足农田建设信息的需要,为多方部门快速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提供参考。
高建新[2](2020)在《基于BIM的边坡隧道洞口段动态分析信息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边坡隧道洞口段往往是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地段,施工较为困难,采取有效的施工方法保障顺利进洞,确保隧道施工和运营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21世纪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在土木行业中的价值与作用日益凸显,BIM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在工程应用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BIM技术在边坡隧道洞口段施工中的应用还未成熟,尚未能利用BIM对边坡隧道洞口段施工进行科学指导。本文主要对BIM技术在边坡隧道洞口段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并完成基于BIM的边坡隧道洞口段动态分析信息系统开发,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Revit API与C#语言进行了 Revit二次开发,实现了基于Revit二次开发的边坡隧道洞口段参数化建模,探讨了一套BIM高效建模手段,在创建以及修改模型时无需手动反复修改。用参数化形式高效精准创建模型,避免了大量重复性工作并大大降低了错误率,为BIM在边坡隧道洞口段的应用提供模型基础。(2)探讨实现基于BIM的隧道洞口段的动态施工信息管理,对隧道洞口段设计施工阶段过程中工程设计信息,施工进度信息,监控量测信息,动态设计信息进行管理,借助于相关施工理论进行分析,借助BIM直观展示工程状态,查询工程信息。将BIM与施工信息相结合,实现利用BIM管理动态施工,为设计施工人员利用BIM科学对隧道洞口段进行动态施工信息管理提供参考。(3)研究基于IFC标准的边坡信息模型,对IFC边坡空间结构进行空间子类表达方面的拓展,依据IFC标准文件的继承关系,在IFC原有标准中增加了边坡物理元素的定义,同时对边坡参数信息属性进行了有效拓展。利用基于CS-RF算法的监测信息时间序列,对边坡沉降监测值进行预测,利用IFC读写功能,将监测历史数据以及沉降预测值中的预警数据信息写入IFC文件,形成基于IFC标准的边坡信息模型。(4)对基于BIM的边坡隧道洞口段动态分析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制订系统开发流程,确定系统需求分析,制定总体的功能框架,确定开发平台选择,进行系统各功能模块程序开发。研发了易于一线设计及施工管理人员使用的基于BIM的边坡隧道洞口段动态分析信息系统,并利用实际工程项目展开试运行,取得了较为良好的信息分析与管理效果,验证了本文系统的开发方法和程序的适用性。本文开发技术为实现利用BIM科学指导边坡隧道洞口段设计施工提供一定参考,通过该系统将BIM应用于岩土工程领域,充分发挥信息化施工的巨大优势。
李瀚[3](2019)在《面向矢量瓦片的高效空间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地图测绘技术的发展,原始地图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对地图数据处理的空间及时间效率提出了更高需求。面对此需求,提出了面向矢量瓦片的矢量数据高效并行切片技术,在海量矢量数据的高效处理上,本课题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此并行处理技术在提高矢量数据切片效率上有显着效果。首先,本文从矢量数据模型以及矢量要素处理策略两方面对矢量切片策略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面向分布式的矢量数据存储模型以及分别针对点线面空间实体要素的处理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矢量瓦片的高性能存储模型、矢量数据并行处理方法以及基于Map-Reduce的并行处理支撑技术进行了研究。基于上述模型、策略、算法的研究,本文提出了矢量瓦片高效处理服务的总体架构,分别从底层支撑平台、中间服务层设计以及应用层多线程/进程的执行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并在文中设计了矢量数据、矢量瓦片的存储模型,分布式并行切片方案以及作为适配的矢量瓦片上传服务实现。最后,本文进行了传统切图实验以及多机并行切图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本课题的实验数据源为原始地图矢量数据,矢量数据经过切片以及瓦片服务上传至数据存储平台(Hbase)进行显示,而传统的切片工具,海量矢量数据切图往往需要数周甚至更多的时间,那么针对矢量数据特性进行合理的任务划分,通过并行分布式处理服务进行分布式切图,并且在服务端进行并行上传,可以大幅度提升矢量数据整体处理效率。
秦志伟[4](2018)在《基于MES的光缆制造过程优化与监控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光缆制造的产品种类丰富多样,制造工艺复杂离散,很依赖作业调度来优化其整个工艺流程,往往对作业车间任务调度问题解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车间运行的效率,而车间调度与现场所采集到信息的实时反馈息息相关。现如今,光缆生产作业信息以及生产系统复杂性的急速增加使得传统的人工采集、传输、统计信息方式已经无法跟上车间生产调度的要求,因而迫切需要一种面向光缆制造改善其现状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采集和获取与生产作业调度作为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ES)中的两个核心功能,前者可以帮助车间管理人员实时准确地监测作业车间物料、设备、人员等状态信息,查看生产计划的执行进度,后者则根据反馈而来的实时生产信息安排生产作业的调度管理,使得车间生产井然有序。本文以某光缆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为背景,结合物联网技术和MES相关理论,重点作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在分析光缆制造的整个工艺流程和生产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光缆生产车间问题和功能需求,提出了面向光缆制造的MES设计框架,重点研究其数据采集和车间作业调度这个两个MES核心功能。接着,对常见的三个采集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采用了物联网的RFID和Zig Bee技术对光缆MES数据采集终端进行了研究与设计,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对设计和系统工作流程进行了说明。其次,根据理论标准建立的车间调度框架模型并对车间调度算法模型进行了研究,采用万有引力算法作为车间调度的算法基础,针对万有引力搜索算法求解作业车间调度问题时存在的算法收敛速度慢、易早熟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多策略万有引力搜索算法,并在MATALB上进行仿真分析。最后,对MES数据库进行了设计,以ASP.NET为开发技术,C#为开发语言,SQL Server2008为数据库,实现了上位机管理系统的研发,包括登录、生产状态查看、设备管理、产品工艺管理、订单管理等功能模块,并将主要页面进行了展示。
王晓旭[5](2017)在《基于Skyline的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通过对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现状分析,虽然大部分城市完成了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但大多数以二维为主,三维场景展示效果较差,专业空间分析功能薄弱。管线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导致多方面管线信息不能共享。为解决以上问题,以Skyline平台为基础,采用C#开发语言,前端使用JavaScript脚本,以地上地下三维场景构建、管线模型参数化生产和三维空间分析功能实现为研究目标,做B/S架构的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研究。系统中三维场景构建将Skyline与倾斜摄影技术相结合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展示。针对传统管道建模方法不足,采用一种基于Skyline的三维管道参数化建模方法,结合第三方软件3D Max定制模型单元。即复杂模型手工干预事先建立管点、管段单元,简单模型根据空间拓扑关系自动生成,大大提高了管网模型生产效率。空间分析通过增加净距规则库和覆土深度规则库,实现排查违规管线;采用DEM网格划分算法,提高填挖方计算精度;采用多面体逼近球算法,构建三维点、线、面的缓冲区;采用深度优先遍历算法,最短时间内找到防止事故继续扩大化的相关设施等行业空间分析。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能够更加科学、准确的描述地下管线的空间位置关系。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为地下管线管理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显着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周京春[6](2016)在《地下管网三维空间数据模型及自动化精细建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地下管网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能量输送、物质传输、信息传递、排涝减灾和废物排弃的重要载体。作为城市地下空间中的一种重要对象,正承载着日益增长的城市居住人口及城市活动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成为了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重中之重,日益呈现出错综复杂、相互交叠的立体特征,并具有施工不可见性、难度大、投资大、开发后不易改变等特点,因此,实现城市地下管网定位管理精细化、安全监管综合化、应急处置高效化和信息共享全面化已成为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的本质目标。但是,目前面向地下管网的三维空间数据模型及其相关标准不统一,在数据信息含量、空间表现和分析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三维模型缺乏完整的精细化构模和井室内外一体化表达的有效方法,造成了地下管网信息资源在表达和理解上各有不同,共享困难,建成的地下管网3D GIS成为了“信息孤岛”,三维模型建模自动化程度不高且更新困难,难以实现业务融合和协同互联,更无法支撑各种管网专业领域的知识模型。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昆明市地下管网信息应用与共享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城市地下管网实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种顾及几何、时态、拓扑、语义的一体化的地下管网三维空间数据模型,并在模型基础上,寻求一种自动化程度高、精细化、便于更新维护的三维构模方法。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面向智能管网的地下管网综合管理的需求及其内涵,提出了一体化的地下管网三维空间数据模型。以三维地下管网对象为核心,包含了语义数据模型、几何数据模型和时态数据模型三个部分,通过现实世界中的地下管网→地下管网本体系统→地下管网对象类库→地下管网时空对象的映射和转换,将地下管网实体的几何特征、时间特征、拓扑特征、语义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便于模型在计算机中得以实现,又保障了语义信息无歧义地传输和执行。(2)提出了基于CSG+Sweep+体布尔运算的混合方法来自动化、完整地建立三维地下管网精细模型的新方法。将地下管网实体分为了抽象化的不规则形体的管点实体、尺寸结构属性驱动的管点实体、拓扑连接关系驱动的管点实体和管段实体四类,不同的实体采用不同的表面数学建模方法,并设计了3种基本几何元素和7种实体对象的数据结构,研究了井室内外一体化表达的方法。(3)研究了地下管网三维模型数据在线更新的方法。针对管网变化后整体生成管网三维模型,时间长而无法满足应急等相关应用需求的难题,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在服务器和客户端采用XML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了管网二维数据变更后,同步在线自动化局部更新管网三维模型数据的技术流程,填补了国内的空白。(4)基于上述研究成果,以昆明市地下管网信息应用与共享平台为原型系统,重点阐述了其中三维系统的实现路线及其建模效果,并以两个真实的应用案例,验证了本文研究成果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应用价值。
刘涛[7](2015)在《多维航道模型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航运业和航道建设的发展,以及地理空间数据应用研究的发展,内河航道信息化建设,尤其是航道测绘的地理空间数据的应用,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空间信息应用作为数字航道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为船舶用户和监管部门提供航道实时的动态信息。因此,更高效、更丰富的航道空间数据模型及其应用系统对于船舶用户和监管部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长江南京航道局“多维数字航道基础平台关键技术研究”科技项目的资助下,本文开展了多维数字航道空间信息应用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工程应用中探索多维数字航道的空间数据模型及其应用关键技术,完成了以下七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为了提供更加丰富的数字航道空间信息,有别于传统的二维电子航道图,本文分析了数字航道的不同空间数据类型包括测深信息、导航标志、岸上地形信息、沿岸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等信息的多维表达方式,设计了以二三维多源空间信息融合为基础的多维航道模型。(2)基于多维航道模型设计,针对其水下地形的三维空间表达问题,提出了多分辨率水下地形构建算法。首先,构建了陆上地形金字塔数据模型,设计了地形数据与水深数据融合的阈值计算方法;然后,采用分层距离加权平均的方法逐层进行数据融合,将陆上地形数据与水深数据相融合。(3)基于多维航道模型设计,针对其在三维空间中多比例电子航道图与遥感影像和水下三维地形的融合问题,提出了多比例尺电子航道图数据融合算法。在三维场景中,研究了多比例尺电子航道图数据与遥感影像数据和水下地形数据融合的具体流程,包括多比例尺电子航道图数据的视相关可视化方法,电子航道图图幅处理的顺序问题、图幅裁剪和图幅拼接的方法,电子航道图中物标的绘制方法,以及物标的拾取方法等。(4)三维模型能表达更加丰富的空间信息,为了更高效和精确地将三维模型融合到多维航道模型中,本文提出了基于矢量数据的三维模型数据融合算法。首先,给出了三维模型的描述方法,定义了用于三维模型投影计算的简单网格的概念,设计了相交测试方法、通用逆时针排序算法和轮廓提取算法等;然后,基于上述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研究了三维模型基于矢量数据的融合流程,包括姿态调整、大小调整和位置匹配。(5)针对当前的航道空间数据应用习惯,研究了多维航道模型的Mercator变换,将多维航道模型在球面坐标和Mercator投影场景坐标之间进行变换,并对变换方法进行了分析。(6)基于多维航道模型,参照二维电子航道图系统、三维数字地球系统和数字航道相关业务系统,设计了多维航道基础平台的功能结构和系统架构,并研究了多维航道模型绘制相关的多图层技术、视点相关LOD可视化技术、异步多线程方法、数据调度的预读策略以及基于视点和视角的模型转换和隐藏方法等,构建了多维航道基础平台。(7)将多维航道基础平台应用于船舶导航和航道监控。针对多维航道模型中船舶等动态目标的绘制和信息查询需求,提出了动态目标的折半抽稀、多细节层次目标符号的绘制方法以及基于光线投射思想的目标拾取方法。设计开发了多维航道监控应用系统,实现基于多维航道模型的航标、水位和船舶监控;设计开发了多维船舶导航应用系统,实现多维航道模型中的船舶导航功能。基于上述研究,为数字航道构建了一个新的空间数据组织模型,并在船舶导航和航道监控应用研究中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袁子君[8](2014)在《基于GIS的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房地产建设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也创造了数以亿计的工作岗位,满足了一大批民众的生机和生活需要。然而这样一个庞大的产业,却存在着管理方法落后、管理效率低下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不仅关系着项目能否顺利如期完成,而且还与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息息相关,提高管理效率,首先就要从改变进度管理方法开始。本文在总结了传统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现代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技术要求并与GIS的技术特点相对比,分析了其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继而论证了基于GIS的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系统在工程项目中的运行机制和流程,并设计、开发了基于GIS的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管理系统。可概括为四个部分:(1)研究将GIS应用于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比分析了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技术要求和GIS的技术特征,对于将二者结合起来用于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2)基于GIS的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运行机制与流程研究。从创建全新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入手,分进度计划编制和进度实施控制两方面,探讨了基于GIS的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系统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应用流程和运行机制。(3)设计和实现了基于GIS的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系统。对系统的总体架构、逻辑架构、网络架构、数据库和主要功能进行了设计,并以Visual Basic为开发平台,研究了如何实现上述设计。(4)工程实例验证系统的优越性。本文将该系统运用于某一工程实例,在详细的阐述了应用过程之后,分析了其优越性。
李振标[9](2013)在《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模式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各国政府在财政投入上对农业都给予了高度支持和保护。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在财政农业投入资金的管理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中间环节多、资金在途时间长、运行缓慢、资金到位率低和监督手段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着资金的使用效率。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三农”工作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财政农业投入资金规模也越来越大,加强财政农业投入监管、确保各项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成为当务之急。为促进财政农业投入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国家审计署多次组织人员对部分省、自治区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并公布审计公告。公告表明,我国财政农业投入资金管理领域存在着地方财政支农投入未完全落实到位、部分地方政府未按规定对财政支农投入进行统计和考核以及财政支农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立足于当前现状,本文力图在考察和分析现存财政支农资金监管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其他领域的成功监管模式和经验,结合财政农业投入资金使用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适合当前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监管的优化模式,为促进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思路。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应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模式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政府投资工程监管方面的研究、财政农业投入资金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财政农业投入资金监管模式方面的研究、财政农业投入后评价及第三方评价方面的实践和研究等与本文相关的研究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并深入考察分析了公共财政理论、系统优化理论、项目管理理论、反馈控制理论等基础理论以及国家财政投入项目监管办法。这些内容为建构和阐述财政农业投入优化监管模式奠定了基础。主要包括第2章和第3章。(2)基于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模式及实施的现行状况,在分析和借鉴国(境)外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模式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模式优化设计的设计目标、设计原则、总体思路以及优化模式的构成及运行机制,体现了本文的创新思维。主要包括第4、5、6、7章。(3)基于现代计算机科学相关的技术和应用,本文系统论证了财政农业投入监管优化模式的网络信息平台设计与实现,为有效地使用高科技手段对财政农业投入进行监管提供了一个信息平台整体解决方案。相对于以往的监管模式,本文所提出的融入信息平台建设的监管模式体现了一定的创新设计。主要内容为第8章。(4)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和分析,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我国已经尝试实施第三方独立后评价省区的个案分析,首次具有创新性地阐述了优化监管模式如何与第三方独立评价及项目后评价的方法和理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加强财政农业投入项目监管的效果。主要内容为第9章。(5)在前面几个部分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主要的结论并提出了财政农业投入监管优化模式实施的配套措施。主要内容为第10章。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为提高财政农业投入项目的效益,我国必须加强对财政农业投入项目的全程监管。而加强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监管任务的实现,则必须通过建构优化的监管模式来实现。具体而言,必须构建立体化的监管模式、拓展监管主体和强化监管主体功能、引进信息平台采用高科技方法和科学有效的监管方法和工具等。(2)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本文认为在财政农业投入监管过程中引进高科技信息平台加强监管的效果,应该是政府相关部门值得借鉴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和思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3)部分省区先行先试的实践经验表明,在财政农业投入监管过程中,采用第三方独立后评价方法,有利于加强对财政农业投入项目的全程监管,从而提高财政农业投入项目的整体绩效。为此,本文认为第三方独立后评价方法是当前优化和加强财政农业投入监管的有效方法,在实践中值得有关部门推广、借鉴和采纳。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在强化财政农业投入监管过程中,必须转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必须建立完善的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法律体系,必须切实优化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必须采取实际措施大力推行财政农业投入政务公开,必须加强技术及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引入第三方的绩效评价制度等政策建议。在财政农业投入领域,相关的研究很多,但是真正系统、完整的针对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较少,通过借助建设具有高端技术含量的现代化信息平台、采用和引进第三方独立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来加强和优化财政农业投入效益和监管效果的研究更少。因此,本文在这方面的努力可算是这个方向的初步尝试。当然,由于各种客观条件和时间、体力、学力的限制,本文未能进一步扩大对全国范围内已经尝试实施第三方独立后评价的省市进行现场调研和实证分析得出更加科学、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本文所尝试的议题还有待今后进一步跟踪研究。
邵双[10](2013)在《输电线路综合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余杭供电局输电工区的主要职责是确保所辖区域内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字设备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输电工区的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极大地提升了工区的工作效能和管理水平。余杭供电局自2008年起研究输电工区综合管理平台,并投入使用,其涵盖了运行管理、基础台帐、检修管理、缺陷管理、日常管理、安全管理、图纸管理、仓储管理、查询统计、基础资料等多项功能,使输电工区管理水平迈入新的水平,步入信息化作业新时代。作者作为该项目的主要研发和应用人员,详细论述了该系统的设计原则、关键技术、具体功能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本课题针对系统应用特点及产生的工作效益作出了分析,将其特点归结为基础数据标准化、流程操作规范化、业务管理全面化、系统资源共享化、信息传递高速化、部门管理信息化、故障排查科学化。然后阐述了该系统如何在工作中得到应用和帮助,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针对性,确保输电线路的运行和检修质量,提高电网的安全性。最后文章对系统在输电线路信息化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作了论述,并指出该系统较之于其他信息化管理软件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并对目前系统存在问题一一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二、Oracle Reports6i在工程勘测数据库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racle Reports6i在工程勘测数据库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GIS信息管理系统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现状 |
1.2.2 信息管理系统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相关技术和理论依据 |
2.1 Sqlserver数据库技术 |
2.2 GIS技术 |
2.2.1 GIS组件式开发 |
2.2.2 ArcGIS |
2.2.3 ArcGIS Engine |
2.3 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全生命周期管理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用户需求分析 |
3.1.2 可行性分析 |
3.2 系统设计原则及思想路线 |
3.2.1 系统设计原则 |
3.2.2 系统设计思想 |
3.3 系统体系结构 |
3.3.1 系统总体结构 |
3.3.2 系统技术路线 |
3.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4.1 用户管理模块 |
3.4.2 数据管理模块 |
3.4.3 地图操作模块 |
3.4.4 建设监管模块 |
3.4.5 系统管理模块 |
3.5 数据库设计 |
3.5.1 概念设计 |
3.5.2 逻辑设计 |
3.5.3 物理设计 |
3.6 基于关联规则算法的建设监管 |
3.6.1 关联规则 |
3.6.2 关联规则中的Apriori算法 |
3.6.3 Apriori算法在建设监管方面的应用 |
3.7 本章小结 |
4 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管理系统—以X县为例 |
4.1 系统概述 |
4.2 系统开发环境 |
4.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
4.3.1 连接数据库 |
4.3.2 用户管理模块 |
4.3.3 数据管理模块 |
4.3.4 地图操作模块 |
4.3.5 系统管理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BIM的边坡隧道洞口段动态分析信息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BIM的研究现状 |
1.2.2 BIM技术在工程施工管理的应用现状 |
1.2.3 IFC标准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Revit二次开发的边坡隧道洞口段参数化建模 |
2.1 Revit参数化建模介绍 |
2.2 Revit二次开发流程 |
2.2.1 开发环境 |
2.2.2 开发方式 |
2.3 基于Revit的边坡隧道洞口段参数化建模 |
2.3.1 边坡锚杆建模 |
2.3.2 边坡独立锚墩建模 |
2.3.3 边坡锚索肋板墙建模 |
2.3.4 边坡挂网喷锚防护网建模 |
2.3.5 隧道衬砌建模 |
2.3.6 隧道仰拱和仰拱填充建模 |
2.3.7 边坡隧道洞口段监测传感器建模 |
2.3.8 边坡地质体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BIM的隧道洞口段的动态施工信息管理 |
3.1 BIM设计与信息 |
3.1.1 BIM设计与信息的意义 |
3.1.2 基于BIM的设计与信息数据管理 |
3.1.3 基于BIM的设计与信息数据查询 |
3.2 BIM施工进度与信息 |
3.2.1 BIM施工进度控制意义 |
3.2.2 基于BIM的施工进度数据管理 |
3.2.3 基于BIM的施工进度信息查询 |
3.3 BIM监测数据管理 |
3.3.1 基于BIM的监控量测意义 |
3.3.2 基于BIM的监测数据表格查询 |
3.3.3 基于BIM的监测数据图表查询 |
3.4 BIM动态设计与信息 |
3.4.1 BIM动态设计意义 |
3.4.2 基于BIM的动态设计数据管理 |
3.4.3 基于BIM的动态设计信息查询 |
3.5 小结 |
4 基于IFC标准的边坡信息模型研究 |
4.1 IFC标准的定义和体系结构 |
4.2 IFC标准边坡领域扩展方法研究 |
4.2.1 IFC标准实体拓展思路 |
4.2.2 IFC标准属性集拓展思路 |
4.3 基于IFC标准的边坡结构数据体系 |
4.3.1 基于IFC的边坡空间结构表达 |
4.3.2 基于IFC的边坡物理元素表达 |
4.3.3 基于IFC的边坡参数信息表达 |
4.4 基于IFC标准的边坡监测数据管理 |
4.4.1 基于IFC的边坡监测信息表达 |
4.4.2 基于IFC的边坡监测数据读写实现 |
4.5 基于CS-RF算法监测信息时间序列预警的IFC读写 |
4.5.1 CS-RF算法的实现 |
4.5.2 边坡监测数据时间序列预测 |
4.5.3 预警数据IFC读写 |
4.6 小结 |
5 基于BIM的边坡隧道洞口段信息系统二次开发 |
5.1 系统方案设计 |
5.1.1 系统开发流程 |
5.1.2 系统需求分析 |
5.1.3 总体功能框架 |
5.1.4 开发平台选择 |
5.2 程序实现及工程应用 |
5.2.1 工程简介 |
5.2.2 功能菜单 |
5.2.3 BIM参数化建模模块 |
5.2.4 BIM动态施工信息管理模块 |
5.2.5 IFC标准信息拓展模块 |
5.3 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面向矢量瓦片的高效空间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空间数据处理发展现状 |
1.1.2 空间数据高效处理必要性 |
1.2 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论文研究目标 |
1.3.2 矢量数据切片策略研究 |
1.3.3 矢量数据高效并行切图技术研究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矢量数据切片策略研究 |
2.1 矢量数据的存储模型分析 |
2.1.1 矢量数据模型原理分析 |
2.1.2 矢量数据的拓扑模型 |
2.1.3 矢量数据的非拓扑模型 |
2.2 矢量要素处理策略研究 |
2.2.1 点状要素的处理策略 |
2.2.2 线状要素的处理策略 |
2.2.3 面状要素的处理策略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矢量数据高效并行处理技术的研究 |
3.1 矢量瓦片高性能存储模型研究 |
3.1.1 矢量瓦片逻辑模型研究 |
3.1.2 矢量瓦片物理模型研究 |
3.1.3 HBase存储模型研究 |
3.2 矢量数据并行处理模型研究 |
3.2.1 矢量数据分布式存储模型研究 |
3.2.2 矢量瓦片列式数据库存储模型研究 |
3.2.3 矢量数据并行切图模型研究 |
3.3 矢量瓦片并行处理支撑技术研究 |
3.3.1 传统并行处理能力研究 |
3.3.2 分布式并行计算处理方法研究 |
3.3.3 矢量瓦片并行处理架构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矢量瓦片高效处理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
4.1 总体设计 |
4.2 数据模型设计 |
4.2.1 矢量数据分布式存储模型设计 |
4.2.2 矢量瓦片的高性能存储模型设计 |
4.3 矢量数据并行处理模型设计 |
4.3.1 矢量数据并行切片设计思路 |
4.3.2 基于并行的单图幅切片设计 |
4.3.3 基于并行的切图任务划分设计 |
4.4 矢量瓦片处理服务实现 |
4.4.1 高效并行切图任务调度实现 |
4.4.2 高效并行切图处理任务实现 |
4.4.3 矢量瓦片落地存储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矢量数据高效切图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环境 |
5.2 并行切图实验及结果对比 |
5.2.1 传统并行切图实验 |
5.2.2 多机并行切图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方向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4)基于MES的光缆制造过程优化与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MES研究现状 |
1.3 车间作业调度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2 光缆制造工艺和MES理论简介 |
2.1 光缆制造工艺简介 |
2.1.1 着色工艺 |
2.1.2 二次套塑工艺 |
2.1.3 成缆工艺 |
2.1.4 护套工艺 |
2.2 光缆车间生产需求分析 |
2.3 MES相关理论 |
2.3.1 MES定位 |
2.3.2 MES典型模型 |
2.4 基于MES的光缆制造过程优化与监控系统体系 |
2.5 MES实施的关键技术 |
2.5.1 作业调度技术 |
2.5.2 数据采集与监控技术 |
2.5.3 数据集成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3 光缆制造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3.1 生产信息类型划分 |
3.2 现场车间生产数据采集方式 |
3.3 光缆制造数据采集方案 |
3.3.1 工况信息采集 |
3.3.2 工艺重要参数采集 |
3.4 数据采集系统网络结构 |
3.5 数据采集终端硬件设计 |
3.5.1 硬件总体框架 |
3.5.2 硬件主要模块选型 |
3.6 数据采集终端软件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改进的光缆车间作业调度 |
4.1 光缆产品调度模型 |
4.2 作业车间调度数学描述 |
4.3 多策略万有引力算法应用于Job-shop调度 |
4.3.1 万有引力算法(GSA) |
4.3.2 编码方案 |
4.3.3 精英记忆的指导和协同合作策略 |
4.3.4 中断策略 |
4.3.5 弹性边界变异策略 |
4.3.6 算法步骤 |
4.3.7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MES的光缆制造过程优化与监控系统设计 |
5.1 总体功能结构设计 |
5.2 数据库设计 |
5.3 上位机主要界面展示 |
5.3.1 登录界面 |
5.3.2 生产调度模块 |
5.3.3 工艺管理模块 |
5.3.4 设备管理模块 |
5.3.5 订单管理模块 |
5.3.6 生产状态查询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基于Skyline的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4 主流三维GIS软件平台介绍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需求分析 |
2.1 监理入库需求分析 |
2.2 数据资源管理需求分析 |
2.3 工程档案归档需求分析 |
2.4 分析决策需求分析 |
2.5 共享服务需求分析 |
3 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建设总体目标 |
3.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3 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 |
3.4 系统功能设计 |
3.5 数据库设计 |
3.5.1 建库原则 |
3.5.2 数据存储 |
3.5.3 结构设计 |
3.5.4 建库流程 |
4 系统建设关键理论和方法 |
4.1 多源数据融合存储及显示 |
4.2 参数化建模 |
4.2.1 建模数据要求 |
4.2.2 参数化建模流程 |
4.3 空间分析功能实现理论与方法 |
4.3.1 流向分析 |
4.3.2 净距分析 |
4.3.3 剖面分析 |
4.3.4 缓冲区分析 |
4.3.5 开挖分析 |
4.3.6 填挖方分析 |
4.3.7 覆土深度分析 |
4.3.8 事故分析 |
4.4 网络发布技术 |
5 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功能实现 |
5.1 三维场景建立 |
5.2 管线数据参数化建模 |
5.3 空间分析功能实现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部分功能代码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地下管网三维空间数据模型及自动化精细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地下管网建模需求概述 |
1.2.1 国家政策层面 |
1.2.2 智慧城市与智慧管网 |
1.2.3 BIM与地下管网三维模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地下管网三维GIS的研究现状 |
1.3.2 地下管网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地下管网的特征及数据分析 |
2.1 地下管网的特征及分析 |
2.1.1 地下管网的几何特征及分析 |
2.1.2 地下管网的时间特征及分析 |
2.1.3 地下管网的语义特征与分析 |
2.2 地下管网数据的内容 |
2.3 地下管网数据的获取与表达 |
2.3.1 管线探测技术 |
2.3.2 管道闭路电视(CCTV) |
2.3.3 管线电子标识系统 |
2.3.4 管线状态传感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体化的地下管网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
3.1 地下管网一体化的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
3.1.1 模型建设思路 |
3.1.2 一体化模型的设计 |
3.2 地下管网的语义数据模型 |
3.2.1 基于本体的语义数据模型 |
3.2.2 地下管网本体与专业管网本体间的集成与互操作 |
3.3 地下管网的几何数据模型 |
3.3.1 几何数据模型 |
3.3.2 空间关系的描述 |
3.4 地下管网的时态数据模型 |
3.4.1 规划设计时态 |
3.4.2 建设工程时态 |
3.4.3 管网设施时态 |
3.4.4 运行维护时态 |
3.4.5 在线监测时态 |
3.4.6 事件时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下管网三维自动化精细构模方法 |
4.1 构模思路 |
4.1.1 管网实体表面数学构模方法的选择 |
4.1.2 模型数据结构设计 |
4.2 地下管网实体的构模方法 |
4.2.1 三维管网整体构模步骤 |
4.2.2 数据约束及数据处理 |
4.2.3 CSG方法构模 |
4.2.4 Sweep方法构模 |
4.3 管井相交处理 |
4.4 管网三维模型的更新 |
4.4.1 模型更新架构 |
4.4.2 模型更新工作流 |
4.4.3 模型更新规则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下管网三维原型系统及其应用分析 |
5.1 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1 原型系统概述 |
5.1.2 三维原型系统实现 |
5.1.3 建模效果及分析 |
5.2 应用分析 |
5.2.1 辅助管网工程在线三维规划审批 |
5.2.2 对排水管网专业模型的支持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研究工作 |
6.2 主要的创新点 |
6.3 进一步的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所编着作与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博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攻读期间获得的科技奖励 |
致谢 |
(7)多维航道模型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数字航道定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数字航道空间信息可视化 |
1.3.2 数字航道空间信息可视化研究发展趋势 |
1.4 数字航道应用研究现状 |
1.4.1 航道动态监控应用 |
1.4.2 船舶导航应用 |
1.4.3 其他应用研究 |
1.4.4 数字航道应用研究发展趋势 |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多维航道模型 |
2.1 引言 |
2.2 多维航道模型 |
2.2.1 三维航道模型 |
2.2.2 多维航道模型的概念及构建流程 |
2.3 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多维航道模型数据融合 |
3.1 引言 |
3.2 多分辨率水下地形构建 |
3.2.1 地形金字塔构建 |
3.2.2 阈值计算 |
3.2.3 数据融合 |
3.3 多比例尺电子航道图数据融合 |
3.3.1 视相关可视化 |
3.3.2 图幅处理 |
3.3.3 物标绘制 |
3.3.4 物标拾取方法 |
3.3.5 应用效果 |
3.4 三维模型数据融合算法 |
3.4.1 基本概念和计算过程 |
3.4.2 融合方法 |
3.4.3 应用示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维航道模型绘制及Mercator变换 |
4.1 引言 |
4.2 数据融合的多图层技术 |
4.3 视点相关LOD可视化技术 |
4.4 异步多线程绘制 |
4.5 数据调度的预读策略 |
4.6 基于视点和视角的模型转换和隐藏 |
4.7 多维航道模型Mercator变换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维航道基础平台 |
5.1 引言 |
5.2 多维航道基础平台功能结构 |
5.3 多维航道基础平台架构 |
5.3.1 客户端 |
5.3.2 服务器端 |
5.3.3 客户端Web发布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多维航道模型应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动态目标绘制算法 |
6.2.1 折半抽稀算法 |
6.2.2 目标符号绘制 |
6.3 动态目标拾取算法 |
6.4 航道监控应用 |
6.4.1 系统架构 |
6.4.2 航标监控 |
6.4.3 水位监控 |
6.4.4 船舶监控 |
6.5 船舶导航应用 |
6.5.1 系统架构 |
6.5.2 船舶导航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GIS的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项目进度管理研究现状 |
1.2.2 GIS 研究现状 |
1.2.3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信息化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GIS 的技术特征与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技术要求分析 |
2.1 GIS 的发展过程及技术特性 |
2.1.1 GIS 的内涵 |
2.1.2 GIS 的技术特性分析 |
2.2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内涵及技术要求 |
2.2.1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内涵 |
2.2.2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技术要求分析 |
2.3 GIS 与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2.3.1 必要性分析 |
2.3.2 可行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 GIS 的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运行机制与流程研究 |
3.1 基于 GIS 的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编制 |
3.1.1 基于 GIS 的进度计划编制流程和组织架构 |
3.1.2 GIS 平台下进度计划的编制内容和表达方式 |
3.2 基于 GIS 的进度控制机制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 GIS 的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功能需求 |
4.2 系统的设计 |
4.2.1 系统的开发工具与技术 |
4.2.2 系统的建设架构设计 |
4.2.3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
4.3 系统的实现 |
4.3.1 主界面 |
4.3.2 数据库连接 |
4.3.3 数据库访问 |
4.3.4 系统各功能的实现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 GIS 的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系统的应用分析 |
5.1 工程概况及选择依据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工程选择依据 |
5.2 系统的实际应用成果及优越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存在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9)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模式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目标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
2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关于政府投资工程监管方面的研究 |
2.2 关于财政农业投入资金绩效评价的研究 |
2.3 关于财政农业投入资金监管模式的研究 |
2.4 关于财政农业投入资金后评价及第三方评价的研究 |
2.5 已有研究对本文的启发和借鉴 |
2.6 相关概念说明 |
2.6.1 财政农业投入 |
2.6.2 政府监管 |
3 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公共财政理论 |
3.2 系统优化理论 |
3.3 项目管理理论 |
3.4 反馈控制理论 |
3.5 国家财政投资项目监管的方法 |
3.5.1 反馈控制方法 |
3.5.2 监测与评价方法 |
3.5.3 后评价方法 |
4 我国现行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模式及实施状况 |
4.1 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现状分析 |
4.1.1 我国财政农业投入发展历程 |
4.1.2 我国财政农业投入构成 |
4.2 财政农业投入现行监管模式 |
4.3 财政农业投入现行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3.1 存在问题 |
4.3.2 原因分析 |
5 国(境)外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模式分析及借鉴 |
5.1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模式及实施效果 |
5.1.1 美国监管模式及实施效果 |
5.1.2 英国监管模式及实施效果 |
5.1.3 德国监管模式及实施效果 |
5.2 亚洲主要国家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模式及实施效果 |
5.2.1 日本监管模式及实施效果 |
5.2.2 韩国监管模式及实施效果 |
5.2.3 印度监管模式及实施效果 |
5.3 我国台湾地区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模式及实施效果 |
5.4 国(境)外财政农业投入监管经验及启示 |
6 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模式优化设计的总体思路 |
6.1 优化设计的总目标 |
6.1.1 依法依规性的目标 |
6.1.2 经济社会效益性的目标 |
6.1.3 生态文明性的目标 |
6.2 优化设计的原则 |
6.2.1 监督与服务原则 |
6.2.2 预防与堵漏原则 |
6.2.3 奖励与制裁原则 |
6.2.4 专业监督与社会监督原则 |
6.2.5 坚持分级实施原则 |
6.2.6 依法监管原则 |
6.3 优化设计的风险控制 |
6.3.1 监管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6.3.2 财政农业投入决策风险控制 |
6.3.3 财政农业投入实施风险控制 |
6.3.4 财政农业投入监管风险控制 |
6.4 优化设计的总体思想 |
6.4.1 全过程监管的制度安排 |
6.4.2 引入国内外先进理念和信息化技术 |
6.4.3 强化监管的执行力 |
7 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监管优化模式的构成及运行机制 |
7.1 优化模式的构成 |
7.1.1 财政农业投入监管优化模式 |
7.1.2 优化模式的监管主体 |
7.1.3 优化模式监管的网络信息平台 |
7.1.4 优化模式的组织保障 |
7.1.5 优化模式的监管方式 |
7.2 优化模式的新组份 |
7.2.1 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价和项目后评价方法加强评价监管 |
7.2.2 立体化建构的监管模式 |
7.2.3 拓展和强化的监管主体 |
7.2.4 强化高科技方法的监管手段 |
7.3 优化模式的监管内容 |
7.3.1 财政农业投入管理体制分配关系 |
7.3.2 财政农业投入内控机制运行情况 |
7.3.3 财政农业投入预算编制与执行 |
7.3.4 财政农业投资收入与支出活动 |
7.3.5 财政部门农业投入工作管理情况 |
7.4 优化模式的运行机制 |
7.4.1 优化模式实行分级监管制度 |
7.4.2 优化模式的运行机制 |
7.4.3 优化模式省级财政专职监管机构权力运行 |
7.4.4 优化模式市县财政监管权力运行 |
7.4.5 优化模式审计部门监管权力运行 |
7.5 优化模式运行的特点 |
8 网络信息平台设计与实现 |
8.1 网络信息平台 |
8.1.1 设计背景 |
8.1.2 建设目标 |
8.1.3 建设任务 |
8.2 财政农业投入监管信息平台设计模型 |
8.2.1 网络信息平台设计的原理模型 |
8.2.2 数据交换原理模型 |
8.3 系统设计实现 |
8.3.1 设计原则 |
8.3.2 总体架构 |
8.3.3 数据流设计 |
8.4 应用软件 |
8.4.1 软件总体应用模型 |
8.4.2 系统功能描述 |
8.5 云平台 |
8.5.1 云计算的定义 |
8.5.2 财政农业投入监管信息平台的云平台架构 |
8.5.3 引入云计算技术的重大意义 |
8.6 数据交换 |
8.6.1 数据交换方式 |
8.6.2 交换方式选择 |
8.6.3 数据交换规范 |
8.6.4 数据交换的实现 |
8.7 网络拓扑结构 |
8.8 技术路线 |
9 财政农业投入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 |
9.1 农业投资项目后评价的一般内容、方法及工作原则 |
9.1.1 农业投资项目后评价的一般内容 |
9.1.2 农业投资项目后评价的一般方法及工作原则 |
9.2 农业投资项目后评价的评价内容 |
9.2.1 财政农业投入项目后评价的主要内容 |
9.2.2 农业投资项目后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
9.3 广东省财政厅财政农业投入项目第三方评价暨后评价效果实证分析 |
9.3.1 广东财政农业投入项目第三方评价简况 |
9.3.2 第三方绩效评价项目正向效应及其优化提高监管效果分析 |
9.4 第三方绩效评价优化财政投入项目监管作用分析 |
10 研究的基本结论及监管优化模式实施的配套措施 |
10.1 研究的基本结论 |
10.2 监管优化模式实施的配套措施 |
10.2.1 转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
10.2.2 建立完善的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法律体系 |
10.2.3 切实优化“三农”发展的舆论环境 |
10.2.4 大力推行财政农业投入政务公开 |
10.2.5 加强技术及人才队伍建设 |
10.2.6 引入第三方的绩效评价制度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接受)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10)输电线路综合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余杭供电局输电工区管理现状 |
1.1.1 单位简介 |
1.1.2 与其他县级供电企业的职责区别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1 国内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县级供电企业现状调查 |
1.3 余杭供电局输电工区信息化发展现状 |
1.3.1 信息化现状 |
1.3.2 制约因素 |
1.3.3 研究目的 |
1.4 输电线路专业有关概念 |
1.4.1 输电线路定义、分类 |
1.4.2 输电电压等级 |
1.5 输电线路专业信息化的应用 |
1.5.1 智能电网 |
1.5.2 输电线路专业信息化的应用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MAPINFO平台与MAPX控件简介 |
2.1 MAPINFO介绍 |
2.1.1 MapInfo |
2.1.2 图形的输入与编辑 |
2.1.3 Maplnfo数据表管理 |
2.1.4 查询功能 |
2.2 MAPX介绍 |
2.2.1 MapX |
2.2.2 功能 |
2.2.3 将MapX加载到开发程序 |
2.2.4 地图加载 |
2.2.5 基本运用 |
2.2.6 特性 |
2.2.7 导出格式 |
第3章 系统设计原则、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
3.1 系统设计思路与设计原则 |
3.1.1 设计思路 |
3.1.2 设计原则 |
3.2 方案与关键技术 |
3.2.1 模块功能 |
3.2.2 关键技术 |
3.2.3 技术指标 |
3.3 系统创新点 |
3.3.1 资源共享 |
3.3.2 日常工作流程一体化 |
3.3.3 基本资料更新常态化 |
第4章 系统网络拓扑与开发构架 |
4.1 网络拓扑 |
4.2 开发构架 |
4.3 技术路线 |
第5章 系统应用 |
5.1 运行管理 |
5.2 基础台帐 |
5.3 检修管理 |
5.3.1 工作票管理 |
5.3.2 检修周期管理 |
5.4 缺陷管理 |
5.4.1 缺陷流程设置 |
5.4.2 缺陷填报 |
5.4.3 缺陷查询 |
5.5 日常管理 |
5.5.1 在办业务 |
5.5.2 年度重点工作计划 |
5.6 安全管理 |
5.6.1 安全大检查(分春秋季) |
5.6.2 安全稽查 |
5.6.3 安全协议 |
5.6.4 安全月报 |
5.6.5 消防登记 |
5.7 图纸管理 |
5.7.1 高压输电线路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
5.7.2 图纸管理 |
5.8 仓储管理 |
5.8.1 物资管理 |
5.8.2 工器具管理 |
5.9 基础设置 |
5.9.1 人员选择的设置 |
5.9.2 流程设置 |
5.9.3 流程权限设置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作者简介 |
四、Oracle Reports6i在工程勘测数据库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GIS信息管理系统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 魏暄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2]基于BIM的边坡隧道洞口段动态分析信息系统开发[D]. 高建新.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面向矢量瓦片的高效空间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李瀚.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2019(02)
- [4]基于MES的光缆制造过程优化与监控系统研究[D]. 秦志伟. 安徽理工大学, 2018(12)
- [5]基于Skyline的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的研究[D]. 王晓旭.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05)
- [6]地下管网三维空间数据模型及自动化精细建模方法研究[D]. 周京春. 武汉大学, 2016(08)
- [7]多维航道模型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D]. 刘涛. 大连海事大学, 2015(12)
- [8]基于GIS的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研究与应用[D]. 袁子君. 青岛理工大学, 2014(12)
- [9]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模式优化设计研究[D]. 李振标.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3)
- [10]输电线路综合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应用[D]. 邵双. 华北电力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