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兴软交换不“软”(论文文献综述)
赵雪[1](2019)在《基于软交换的地铁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伴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语音通信的交换方式已经从最初的空分交换方式发展到了现下的分组交换方式。科技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滞不前,在下一代的语音通信系统中,基于计算机网络的IP数据包软交换方式将会逐步缩减现有其它电话交换技术的应用范围和空间。本文对当前使用的各类语音通信交换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对国内地铁行业内应用比较成熟的数字程控交换进行了应用案例分析。重点针对软件换技术进行了相关技术及应用探讨,对该系统的结构组成、应用特点、软件交换能够提供的新功能和具体性能参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根据成都地铁未来的线网规划要求,考虑未来用户规模和业务的规划,对后期地铁线路形成网络后的公务电话系统维护和扩展方面进行探讨。在分析数字程控交换技术和软交换技术在系统建设、维护成本等方面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软交换技术的地铁语音电话网络设计方案。本文中的软交换设计紧密结合了成都地铁未来的建设发展趋势,以成都地铁7、10号线的环形地铁线路工程与COCC控制中心工程为实际案例背景,结合语音设备的地域分布和用户数量分布的具体情况,对基于软交换的7、10号线公务电话系统COCC专用电话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设计了系统的网络架构,对如何进行电话系统组网进行了详细的实施方案研究。通过对未来地铁内网用户规模的预估,确定了具体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方法。作为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放式数据通信平台,计算机网络自诞生以来不是那么安全的。因此,针对软交换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原则,文中结合已有的地铁软交换应用案例,对如何保障安全这一重要因素和原则做了详细的阐述。在地铁通信新技术采用以前,有必要进行相关应急灾备倒切的研究工作,为后续地铁软交换维保工作提供应急情况下的设备保障,提高维保效率。通过对基于软交换的地铁通信技术进行的详细论述和研究,充分展现了软交换技术在地铁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优势。特别是在设计未来地铁通信系统建设的新方案后,不仅给后期地铁运营期间的通信系统维护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方向,也进一步增强了地铁专业人员对软交换技术的掌握力度。
梅晓虎[2](2018)在《软交换IP电话技术在矿区的应用及改进研究》文中指出大型煤炭企业一般均拥有多个矿井,矿区分布较为广泛,为给矿区各生产及辅助单位提供语音通信,一般均建立了程控交换系统或者软交换系统。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管理单位的细分,原有通信系统逐渐出现语音通信质量差、部分老旧设备无法接入软交换系统、临时办公地点语音通信无法接入、辅助单位驻各矿的驻点机构语音通信接入混乱、号码段不利于管理等问题逐渐凸显。因此,结合当今语音通信系统及设备发展的趋势,在对原有通信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整个矿区的通信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势在必行。为解决现有系统中的不足,本文采用软交换IP电话技术对矿区通信系统进行改进升级,解决了部分办公地点没有语音通信的问题。对于专业化公司在各矿井派出机构这样的驻点分散的单位,通过使用IP电话来虚拟同一号段进行管理,提高了号码资源的管理效率,并且利用IAD设备作为接入端局,增加了通信业务的稳定性,也便于维护和节约了投资。通过对本文的研究,解决了大型煤炭企业矿区部分办公点的语音通信接入问题,验证了对矿区语音通信系统改进方案的可行性,完成了升级改造的目标,最终提高了整个矿区语音通信系统的稳定性。
赵潇[3](2016)在《南京联通本地软交换网络改造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信业务的发展以及网络的不断融合,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认识到在一个统一的公共分组网络上承载语音、视频和数据的重要性。下一代网络是通过呼叫控制和承载的分离来实现同时承载语音、视频和数据的全新网络。下一代网络将会实现开放的分层结构,各层之间的网络单元通过标准协议进行互通,从而实现从传统的电路交换向基于IP分组交换的网络的平稳过渡。软交换技术正是基于下一代网络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是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关键技术。软交换的主要思想是它将呼叫连接、用户管理、业务控制等功能与业务媒体流进行分开传送,从而实现了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功能,可以高效的对电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进行融合。面对新的发展趋势,本地网运营商同时面临原有业务量日渐萎缩和新业务难以有效开展的双重压力。本论文正是基于这种特殊情况下提出利用软交换对现有的电信网络进行软交换改造的设想,利用软交换平台接口功能的开放性等特点,逐渐发展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新业务。本论文首先对软交换原理和特点进行介绍,根据软交换的技术特点,同时结合南京联通本地网的实际情况,从灵活性、有效性、可靠性等方面论述了南京联通本地网软交换改造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根据南京联通本地网改造的实施的规模、程度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改造方案。通过对这几种改造方案的比较和研究,得出本地网软交换改造的可行性分析结果,在南京联通本地网改造的实际情况也达到了预期的改造效果。软交换的网络改造不但整合了现有的网络构成,同时也为运营商提供了更加贴合市场需求的新业务打下了基础,提高了运营商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齐贵霞,刘欢,王娟[4](2016)在《基于中兴软交换的电力通信网络容灾系统建设》文中研究表明针对软交换网络的重要性,结合电力通信交换网络的容灾建设需求,介绍软交换网络及其组网方式,通过分析软交换组网模式及中兴SS1B容灾功能,提出中兴SS1B容灾组网方式、容灾系统切换方式及实现异地容灾的注意事项,为软交换系统容灾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陈宜春[5](2014)在《中兴软交换组网及维护案例解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长江航运通信网络的IP进程进展,中兴软交换设备在长江通信网络占有较大比例。为此共享维护经验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及日常维护十分重要。本文简析了长江通信NGN的建设,以及安庆海事局通信信息中心软交换组网。通过对中兴软交换日常维护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具体案例分析,对中兴软交换日常维护及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借鉴作用。
熊佩华,杨谦,李韶阳,项肖峰[6](2014)在《行政软交换系统互连互通测试》文中提出为验证省、地市电力公司软交换系统与县级电力公司软交换平台的互连互通性,以及软交换平台接入第三方终端的可行性和软交换系统备份机制的可靠性,以浙江电力行政软交换构架为组网模型,搭建模拟平台进行充分测试。文章阐述了测试目的、内容、相关设备及测试组网结构,并且给出了相关测试结果,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王锦[7](2012)在《浅谈PON设备接入中兴软交换网络应注意的问题》文中指出首先通过介绍PON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说明PON设备的发展背景,然后根据PON设备接入中兴软交换网络的主要工作内容,结合作者在实际工作的经历,较全面的阐述了PON设备在接入软交换网络过程中,在前期测试、数据配置、维护资料整理等各环节应注意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张铁刚[8](2012)在《固定通信PSTN网络软交换IP化改造研究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IP技术开始在通信行业成熟规模应用,各个行业用户的通信需求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广泛扩大。对于传统固定通信PSTN网络来说,由于网络设备在网运行的时间较长,设备大多己陈旧老化,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通信网络高速的需求。同时PSTN网络由于功能和业务结构单一,又不能适应用户对通信业务广泛的需要。为了满足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国内各大电信运营商开始对各自的PSTN网络进行软交换IP化改造。本文就是在联通某省PSTN网络软交换IP化改造的基础上,首先对PSTN网络软交换IP化改造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其次对PSTN网络软交换IP化改造的方案进行研究,同时总结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工作。最后对整个改造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对联通某省PSTN网络软交换IP化改造,网络结构变得更加简单清晰,用户接入能力得到加强,市场需求得到满足,为其他省PSTN网络的改造优化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张妮[9](2012)在《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持续发展,空管业务日益体现出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业务规模的与日俱增带来了各类空管业务信息的传输需求,并逐步呈现多样化、差异化、高复杂性、高安全性、高保密性等特点,为空管专用传输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确保空管系统安全生产,民航华东空管局对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实施了新一轮建设,运用了基于软交换(Softswitch)的下一代网络(NGN)技术。论文主要研究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的设计与实现方案,为民航华东空管局各类业务信息建立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传输专网,突出层次化、模型化、高可靠性的原则,确保网络在具有高性能、高安全可靠性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和持续发展性。论文首先阐述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总体要求,提出了网络设计方案,构建了网络拓扑。其次,介绍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一是介绍了软交换系统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包括NGN核心控制设备、中继信令网关、边界网关、坐席系统、综合网管、接入网关等,二是介绍了承载网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随后,论文介绍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与现网的融合方案,分析了全网用户互联互通的流程。之后,论文介绍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配套系统的设计方案,阐述了网络管理系统、认证和计费系统、综合业务平台、坐席系统等四个主要的配套系统的设计,使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全网设计更全面。论文着重分析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及可靠性研究和QoS设计方案,一是研究了NGN系统的安全解决方案,二是研究了承载网的可靠性解决方案,三是研究了承载网的安全性解决方案,并重点阐述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QoS设计,得出软交换系统对承载网QoS指标,并设计了软交换系统和承载网的QoS策略。最后,论文对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包括核心设备功能及性能测试、业务功能测试、承载网络性能,并总结了测试结论。
杨金生[10](2012)在《吉林市NGN承载网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电信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拥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本课题就是在此背景下,针对吉林市NGN网络的特点,对吉林市NGN网络进行改造,提出了现有华为NGN和中兴NGN双网对接的改造方案。达到吉林市电信网和互联网的融合。从而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发挥NGN的优势,最终为吉林联通节约成本等现实意义。本课题主要完成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深入研究了国内外现有NGN网络现状,根据吉林市NGN网络的自身特点,着重分析了中兴NGN网络的结构原理和相关网元的工作原理,从而对中兴NGN和华为NGN的双网融合设计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对当前的中兴承载网和华为承载网所呈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深入讨论了原有NGN网络的拓扑结构,并且对业务层、控制层、承载层、接入层这四层结构的功能和相对应的网络协议进行详细的介绍。另外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基于原有承载网网络的改造方案。该方案本着简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安全性,为公司提供新的业务增长点的原则想法进行设计的。第三,针对降低网络复杂度,提高系统可维护性、提高承载网的容灾能力,以及对两个承载网对接设计要求,提出了新的NGN网络改造方案,设计了冗余的网络拓扑,确定了网络升级三步走的实施计划。最后依据计划对现有的NGN网络进行实际改造,保证施工的顺利完成。最终,依据NGN承载网的改造方案,确定测试方案,该方案主要对设备冗余备份的热插拔测试、承载性能测试和承载网的冗余安全测试这三方面进行测试。从热插拔的测试情况上看,倒换成功率达到100%,倒换丢包几乎为0,倒换平均时间小于6分钟。从承载性能上看,不同局之间网络平均时延均小于15ms,网络平均抖动也均小于4ms,网络平均丢包率均小于0.04%,网络性能表现为优秀。另外,从冗余安全测试角度,在网络中断0.3—0.5ms后,不同分局的测试PC机均能建立重新的连接,说明路由倒换正常。通过测试结果的说明,本课题的NGN网络的改造方案可以实现通信网和互联网之间的互通,实现了二网融合的实际需求。同时,该方案也为吉林联通的业务转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日后吉林联通的三网融合的改造提供很好的网络支撑平台,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网络体验和优良的网络服务。
二、中兴软交换不“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兴软交换不“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软交换的地铁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2.1 软交换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地铁电话通信系统发展现状介绍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地铁电话通信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成都地铁通信系统概述 |
2.2 成都地铁电话系统需求分析 |
2.2.1 公务电话系统现状及需求分析 |
2.2.2 专用电话系统现状及需求分析 |
2.3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成都地铁电话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1 设计原则 |
2.3.2 常用的地铁电话通信系统交换技术 |
2.3.2.1 程控交换的特点和功能 |
2.3.2.2 软交换技术特点和功能 |
2.3.3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成都公务地铁电话系统总体构架设计 |
2.3.4 与其它系统接口方案设计 |
2.4 软交换技术应用故障情况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软交换的成都地铁公务电话系统详细设计与容灾测试 |
3.1 成都地铁7号线公务电话系统详细设计 |
3.1.1 系统构成及方案说明 |
3.1.2 业务功能 |
3.1.3 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
3.2 成都地铁10号线公务电话系统详细设计 |
3.2.1 系统结构及方案说明 |
3.2.2 业务功能 |
3.2.3 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
3.3 成都地铁公务电话系统容灾测试 |
3.3.1 测试目的 |
3.3.2 容灾方式 |
3.3.3 容灾演练前准备 |
3.3.4 演练实施方案 |
3.3.5 容灾测试内容及测试结果 |
3.3.6 容灾演练影响 |
3.4 成都地铁7号线公务电话系统容灾方案选择 |
3.4.1 1:1配置模式 |
3.4.2 1:0配置模式 |
3.4.3 两种容灾方式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软交换的成都地铁专用电话系统详细设计 |
4.1 软交换在COCC专用电话系统中的应用 |
4.2 成都地铁COCC线网专用电话系统方案设计 |
4.2.1 组网规划 |
4.2.2 业务功能 |
4.2.3 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
4.2.4 互联互通接口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总结 |
2.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软交换IP电话技术在矿区的应用及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软交换技术简介 |
1.2 论文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4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2 软交换的核心技术 |
2.1 软交换技术概述 |
2.1.1 软交换技术的定义 |
2.1.2 软交换技术的功能 |
2.1.3 软交换与协议 |
2.1.4 H.323协议 |
2.1.5 SIP协议 |
2.1.6 H.248协议 |
2.2 软交换的技术特点 |
2.3 下一代网络通信的体系结构 |
2.3.1 NGN网络的技术特点 |
2.3.2 标准NGN网络架构 |
2.4 中兴软交换的系统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3 矿区软交换系统改进方案设计 |
3.1 企业软交换系统现状描述 |
3.2 H.323、H.248、SIP协议比较分析 |
3.3 分析确定采用的通信协议 |
3.4 现有通信系统改进的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4 矿区软交换系统功能及呼叫流程分析 |
4.1 软交换系统改进后系统功能分析 |
4.1.1 媒体网关的语音处理功能 |
4.1.2 媒体网关的资源控制功能 |
4.1.3 媒体网关的呼叫处理功能 |
4.1.4 媒体网关的管理维护功能 |
4.1.5 网络服务质量的管理功能 |
4.2 软交换系统改进后呼叫流程分析 |
4.2.1 呼叫建立、释放流程 |
4.2.2 基本呼叫信令示例 |
4.3 本章小结 |
5 矿区软交换系统的优化及改造 |
5.1 优化及改造思路 |
5.2 设备选用原则 |
5.3 设备选用及配置方法 |
5.3.1 接入设备的选用 |
5.3.2 接入设备IAD的配置 |
5.3.3 SS侧的配置 |
5.4 本章小结 |
6 软交换IP电话技术在矿区的应用结果分析 |
6.1 软交换IP电话技术在矿区的应用 |
6.2 软交换IP电话技术在矿区的应用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软交换技术的发展 |
7.3 无线IP通信网络的前景发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南京联通本地软交换网络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软交换技术概况 |
2.1 软交换的背景 |
2.2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 |
2.2.1 软交换技术在国外的应用 |
2.2.2 软交换技术在国内的应用 |
2.3 软交换业务以及应用 |
2.3.1 软交换在IP城域网上提供本地电信业务 |
2.3.2 软交换在骨干数据网上提供长途电信业务 |
2.3.3 软交换与现有PSTN、VoIP网、智能网进行互通 |
2.3.4 软交换与现有H.323 VoIP互通的方案 |
2.4 软交换技术的可靠性 |
2.4.1 功能上的稳定性 |
2.4.2 软交换网络中的协议稳定性 |
2.4.3 软交换组网的稳定性 |
2.4.4 第三方提供的服务稳定性 |
第三章 软交换技术基本原理 |
3.1 软交换的概念 |
3.2 软交换的功能 |
3.3 软交换原理及体系结构 |
3.4 软交换中的协议 |
3.5 软交换标准与研究现状 |
3.5.1 软交换标准研究 |
3.5.2 软交换研究现状 |
3.6 软交换的对外接口 |
第四章 软交换技术在南京联通本地网中的应用 |
4.1 工程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
4.1.1 省内PSTN固定语音网现状 |
4.1.2 省内固定软交换语音网现状 |
4.1.3 省内固定智能网现状 |
4.1.4 省内IP承载B网现状 |
4.1.5 省内IP承载A网现状 |
4.1.6 本地IP承载网现状 |
4.1.7 工程建设必要性 |
4.2 建设方案 |
4.2.1 建设原则 |
4.2.2 建设目标及用户规模 |
4.2.3IMS总体架构及核心网元设置方案 |
4.2.4SBC建设方案 |
4.2.5 业务系统建设方案 |
4.2.6 互联互通和路由计划 |
4.2.7 网络承载方案 |
4.2.8 编号和地址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中兴软交换的电力通信网络容灾系统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软交换网络组网模式 |
3 中兴SS1B软交换容灾功能 |
4 中兴SS1B容灾系统组网方式及切换 |
4.1 组网方式 |
4.2 容灾系统切换 |
4.3 实现异地容灾的注意事项 |
5 结束语 |
(5)中兴软交换组网及维护案例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简述长江通信软交换建设 |
2 安庆海事局通信信息中心软交换组网情况介绍 |
3 软交换在安庆海事局通信信息中心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
4 采用软交换组网, 不仅可以享受到同时实现窄带语音和IP宽带业务的提供等好处, 也可以实现很多可以预见的远期规划 |
5 软交换应用故障案例分析 |
5.1 案例1:软交换用户无法通过MSG9000进行出局呼叫 |
5.2 案例2:MSG9000下挂J10做AG, 用户摘机无拨号音 |
5.3 案例3:MSG900放音时, 部分放音不正常 |
5.4 案例4:MSG900做AG无法进入自交换状态 |
(8)固定通信PSTN网络软交换IP化改造研究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
1.1.1 固定通信PSTN网络IP化改造研究背景 |
1.1.2 固定通信PSTN网络IP化改造目的 |
1.2 本文的主要任务 |
1.3 本文的结构 |
第二章 中国通信网络发展概况 |
2.1 中国通信网络的发展概况 |
2.1.1 中国通信网络的主要组成 |
2.1.2 中国通信网络的发展概况 |
2.2 固定通信网络发展情况 |
2.2.1 固定通信网络的组成 |
2.2.2 固定通信网络的发展情况 |
2.3 NGN软交换网络介绍 |
2.3.1 NGN软交换网络的由来和发展 |
2.3.2 软交换网络的技术特点 |
2.3.3 软交换的业务优势 |
第三章 固定通信PSTN网络IP化改造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
3.1 固定通信PSTN网络的组成 |
3.1.1 固定通信PSTN网络的组成 |
3.1.2 固定通信PSTN网络交换局的组成 |
3.2 固定通信PSTN网络面临的问题 |
3.2.1 网络设备带宽窄,难以满足市场业务发展的需求 |
3.2.2 网络设备功能单一,难以支撑新业务发展需要 |
3.2.3 网络设备故障频发,难以保证网络安全 |
3.2.4 网络设备在网时间长,难以降低维护费用 |
3.3 固定通信PSTN网络IP化改造的现实意义 |
3.3.1 通信网络发展的需要 |
3.3.2 运营商自身发展的需要 |
3.3.3 运营商之间市场竞争的需要 |
第四章 固定通信PSTN网络IP化改造的实施方案 |
4.1 PSTN网络软交换IP化改造的准备工作 |
4.2 联通某省PSTN网络的现状 |
4.2.1 PSTN语音网络的组网情况 |
4.2.2 PSTN信令网络的组网情况 |
4.3 PSTN网络软交换IP化改造的总体原则 |
4.4 PSTN网络软交换IP化改造的方案 |
4.4.1 语音网的改造方案 |
4.4.2 信令网的改造方案 |
4.4.3 计费支撑系统的改造方案 |
4.5 端局割接后相关呼叫流程说明 |
4.5.1 端局语音业务的呼叫流程 |
4.6 端局割接后业务实现和签约点说明 |
4.7 割接过程中移机不改号业务的流程说明 |
4.7.1 软交换用户拨打物理号段在SS,逻辑号段在未割接端局用户示例 |
4.7.2 未割接端局、关口、长途从汇接局呼叫物理号码在SS,逻辑号码在未割接端局用户示例 |
4.7.3 物理号段在SS,逻辑号码未割接用户外呼示例 |
4.7.4 软交换用户拨打逻辑号段在SS,物理号码未割接用户示例 |
4.7.5 未割接端局、关口、长途从汇接局呼叫逻辑号码段在SS,物理号码段在汇接局用户示例 |
4.7.6 物理号码未割接,逻辑号码在SS用户外呼示例 |
4.8 PSTN网络软交换IP化改造割接前的准备工作 |
4.8.1 对现有软交换IP网络的资源、处理能力进行评估 |
4.8.2 在相关局向开通并测试到软交换各地市TG的中继电路 |
4.8.3 将PSTN端局用户数据上移到软交换SDC |
4.8.4 将PSTN端局用户的智能业务数据上移到软交换智能网 |
4.8.5 将PSTN端局用户的智能业务数据上移到软交换智能网 |
4.8.6 提取PSTN端局的相关数据 |
4.8.7 将汇接局所有短号码落地在端局的号码变换数据 |
4.9 PSTN网络软交换IP化改造割接的步骤 |
第五章 改造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案讨论 |
5.1 软交换网络安全的防护 |
5.1.1 软交换现网存在的安全问题 |
5.1.2 软交换现网的安全防护措施 |
5.2 电路同抢的防范 |
5.3 循环呼叫的防范 |
5.4 用户话单收入减少的防范 |
5.5 用户异常话务的防范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9)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总体设计 |
2.1 下一代网络概述 |
2.1.1 下一代网络概述 |
2.1.2 软交换网络架构 |
2.1.3 支持软交换的主要协议 |
2.2 研究目标与需求 |
2.2.1 建设目标 |
2.2.2 总体要求 |
2.3 主要建设内容 |
2.3.1 主要建设内容 |
2.3.2 提供的业务需求 |
2.3.3 模型选择 |
2.4 网络拓扑架构 |
2.5 组网设计方案 |
2.5.1 软交换系统设计方案 |
2.5.2 承载网络设计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 |
3.1 软交换系统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 |
3.1.1 NGN 核心控制设备 |
3.1.2 中继信令网关 |
3.1.3 边界网关 |
3.1.4 接入网关 |
3.1.5 综合网管系统 |
3.1.6 坐席系统 |
3.1.7 NGN 系统各设备 IP 地址需求和配置 |
3.2 承载网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 |
3.2.1 流量分析 |
3.2.2 核心侧流量分析及设备选型 |
3.2.3 接入侧流量分析和设备选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与现网的融合方案 |
4.1 现网程控交换机用户的融合方案 |
4.1.1 融合组网方案 |
4.1.2 用户号码编制 |
4.1.3 信令路由组织 |
4.1.4 用户业务实现和继承 |
4.2 全网用户的互联互通 |
4.2.1 机场 NGN 用户拨打机场 NGN 用户 |
4.2.2 机场 NGN 用户拨打机场 PSTN 用户 |
4.2.3 机场 NGN 用户拨打市话 |
4.2.4 机场 NGN 用户拨打国内长途 |
4.2.5 机场 NGN 用户拨打国际长途 |
4.2.6 机场 PSTN 用户通过 NGN 拨打市话 |
4.2.7 机场 PSTN 用户通过 NGN 拨打国内长途 |
4.2.8 机场 PSTN 用户通过 NGN 拨打国际长途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配套系统的设计方案 |
5.1 网络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
5.1.1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体系结构 |
5.1.2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分布式处理结构 |
5.1.3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的集中管理模式 |
5.1.4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管理功能 |
5.2 认证和计费系统设计方案 |
5.2.1 软交换语音用户的认证机制 |
5.2.2 软交换语音用户的计费方案 |
5.2.3 宽带用户的认证和计费方案 |
5.3 综合业务平台的设计方案 |
5.3.1 主要业务描述 |
5.3.2 业务平台的组网方案 |
5.3.3 ZXUP10 综合业务平台 |
5.4 坐席系统设计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安全策略及 QoS 设计方案 |
6.1 NGN 系统的安全性解决方案 |
6.1.1 设备安全 |
6.1.2 系统安全 |
6.1.3 管理安全 |
6.1.4 软交换的容灾组网方案 |
6.1.5 拥塞与负荷控制技术 |
6.1.6 AG 自交换功能 |
6.2 承载网的可靠性解决方案 |
6.2.1 链路可靠性保证 |
6.2.2 设备可靠性保证 |
6.3 承载网的安全性解决方案 |
6.3.1 网络安全整体规划 |
6.3.2 防火墙安全系统 |
6.3.3 防病毒安全系统 |
6.3.4 网络设备本身提供安全保障 |
6.4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 QoS 设计 |
6.4.1 影响软交换系统的 QoS 因素 |
6.4.2 软交换系统对承载网 QoS 指标 |
6.4.3 软交换系统 QoS 策略 |
6.4.4 承载网 QoS 策略 |
6.4.5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 QoS 设计方案总结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功能及性能测试 |
7.1 核心设备功能测试 |
7.1.1 软交换核心控制设备 SS |
7.1.2 中继信令网关 TG/SG |
7.1.3 核心路由器 T1200 |
7.2 业务功能测试 |
7.2.1 基本语音业务测试 |
7.2.2 业务平台功能测试 |
7.3 软交换系统性能测试 |
7.3.1 软交换话务量模型分析 |
7.3.2 测试环境及流程 |
7.3.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7.4 承载网络性能测试 |
7.4.1 测试项目及方法 |
7.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7.4.3 承载网络性能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件 |
(10)吉林市NGN承载网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与传统电信网络相比 NGN 的优势 |
1.2.2 各国际标准化组织对 NGN 的研究情况 |
1.2.3 国内对 NGN 研究情况 |
1.3 中兴 NGN 承载网改造的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中兴 NGN 网络结构原理与相关网元的工作原理 |
2.1 中兴 NGN 网络结构原理 |
2.1.1 NGN 功能分层结构 |
2.1.2 基于 ZET 软交换的 NGN 体系结构 |
2.1.3 NGN 的组网模型 |
2.1.4 基于 ZTE 的 NGN 的主要协议 |
2.2 相关网元的工作原理 |
2.2.1 ZXSS10 SS1 软交换机 |
2.2.2 ZXMSG 9000 系列 |
2.2.3 ZXMSG 7200 系列 |
2.2.4 ZXMSG 5200 系列 |
2.2.5 ZXSS10 B100/B200 宽带网关设备 |
2.2.6 ZXSS10 系列终端设备 |
2.3 小结 |
第3章 NGN 承载网改造相关模型 |
3.1 现网存在问题 |
3.2 改造方案设计 |
3.2.1 改造思路 |
3.2.2 改造方案 |
3.2.3 话务量数据及测算 |
3.2.4 影响 NGN 网 QoS 的主要因素 |
3.3 小结 |
第4章 NGN 承载网网络建设及改造步骤 |
4.1 准备工作 |
4.1.1 设备准备 |
4.1.2 链路准备 |
4.1.3 数据准备 |
4.2 新增设备的调试 |
4.2.1 路由器的连接 |
4.2.2 路由器测试 |
4.2.3 常见错误解决 |
4.3 施工步骤 |
4.3.1 新增 NGN 承载网设备施工 |
4.3.2 NGN 承载网设备互联地址修改 |
4.3.3 双网双平面组网改造 |
4.3.4 NGN 相关设备的回退 |
4.4 小结 |
第5章 NGN 承载网测试方案 |
5.1 设备冗余备份热插拔测试 |
5.1.1 存在路由迂回情况下控制板主备倒换测试 |
5.1.2 没有路由迂回情况下控制板主备倒换测试 |
5.2 承载性能测试 |
5.2.1 河南局和站前局之间网络性能测试 |
5.2.2 河南局和铁东局之间网络性能测试 |
5.2.3 河南局和平山局之间网络性能测试 |
5.2.4 铁东局和平山局之间网络性能测试 |
5.2.5 QoS 流量监管和优先级测试 |
5.3 承载网冗余安全测试 |
5.3.1 T128 互联中继链路中断,路由倒换测试 |
5.3.2 T128 下电,路由倒换测试 |
5.3.3 T64G 部分链路中断,路由倒换测试 |
5.3.4 T64G 下电,路由倒换测试 |
5.3.5 3928 部分链路中断,报文转发测试 |
5.3.6 防火墙 PIX515 控制策略是否可以阻止攻击报文 |
5.3.7 3928 下电,PIX515 failover 测试 |
5.3.8 PIX515 下电,failover 是否正常 |
5.3.9 T64G、3928 VRRP 测试 |
5.4 改造前后的 NGN 比较 |
5.5 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与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中兴软交换不“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软交换的地铁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 赵雪.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2]软交换IP电话技术在矿区的应用及改进研究[D]. 梅晓虎. 西安科技大学, 2018(12)
- [3]南京联通本地软交换网络改造方案研究[D]. 赵潇. 南京邮电大学, 2016(04)
- [4]基于中兴软交换的电力通信网络容灾系统建设[J]. 齐贵霞,刘欢,王娟. 河北电力技术, 2016(05)
- [5]中兴软交换组网及维护案例解析[J]. 陈宜春.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4(12)
- [6]行政软交换系统互连互通测试[J]. 熊佩华,杨谦,李韶阳,项肖峰.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4(04)
- [7]浅谈PON设备接入中兴软交换网络应注意的问题[A]. 王锦. 《内蒙古通信》2012年第1-4期, 2012(总第99期)
- [8]固定通信PSTN网络软交换IP化改造研究与实施[D]. 张铁刚.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9]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D]. 张妮.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3)
- [10]吉林市NGN承载网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 杨金生. 吉林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