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成因及防治措施初探

泥石流成因及防治措施初探

一、泥石流成因和防治措施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马殿学[1](2021)在《初中地理地质灾害实践教学设计研究 ——以鲁甸县龙泉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全球地质灾害频发,如何防灾减灾成为各国亟需解决的难题。为了贯彻“减灾始于学校”这一理念,地理学科无疑成为地质灾害教育主阵地。鲁甸县地处乌蒙山区,地质灾害频发,教育素材丰富。初中地理地质灾害实践教学设计研究,符合国家新课改和核心素养目标的要求,充实灾害教育理论,提供可借鉴的地质灾害实践教学经验,具有防灾避灾保护生命安全的实践价值。利用文献法对国内外地质灾害教育研究现状综述,相关概念界定。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卢梭生存教育思想、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对鲁甸7所乡镇中学师生抽样问卷和访谈。收回的有效问卷和访谈内容统计分析,梳理出鲁甸县初中地理地质灾害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究产生原因,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根据学情、灾情设计出有针对性教学方案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以龙泉中学作为实践对象。得出如下结论:(1)学生地质灾害基础知识薄弱,避灾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获取避灾知识途径单一,防灾减灾技能亟待加强;地理课堂对地质灾害教育的贡献力度不足;防灾演练种类单一,形式机械,多以火灾、地震为主;绝大多数教师未接受过地质灾害教育相关培训,普遍地理专业素养不高,灾害专业知识不强;地质灾害教育的开展受课时、中考压力、教师灾害素养等影响。(2)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地质灾害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避灾减灾意识,丰富学生地质灾害知识,提高学生防灾减灾技能;通过提升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灾害教学课堂效率,搞活课外防灾演练,狠抓实效性和技能性;完善落实地质灾害教育评价机制。(3)根据设计好的地质灾害实践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依次组织开展地质灾害课堂教学,应急避险疏散演练,地质灾害野外考察教学。受课时限制,开展次数偏少。根据构建的地质灾害避险疏散演练评价体系和地质灾害野外考察教学评价体系,对防灾演练、野外实践考察教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例如:龙泉中学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效果评价,经过量化考评总分为72分。龙泉中学195班地质灾害野外实践考察效果评价,经过量化考评总分为69分。评价结果,防灾疏散演练和野外实践考察教学,学生整体灾害素养不高,有待加强。

勾书琪[2](2021)在《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研究 ——以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文中指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地理实践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地理学科的重要育人价值之一。同时,“课标”实施建议中提出加强地理实践和问题式教学。研究发现相对于一般性的验证原理类地理实验,问题式地理实验有待加强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展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的内容研究;另一方面,探究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的策略研究。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细化本文的研究工作:首先,广泛收集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与案例,并结合中图版地理教材提出可开发的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其次,在界定问题式地理实验概念的基础上,整理与分析问题式地理实验案例,依据相关理论指导和案例分析启示,设计了10个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再次,进一步提出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策略和实验方案的组成部分;最后,为检验研究得到的结论,本文从设计的方案中选取其中一个进行实施,通过实践反馈,修改完善本文的研究结论。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提出2019中图版教材中可开发的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30个,设计了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10个。第二,提出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策略6条:(1)以地理实践力培养为导向,结合地理实验内容设计问题链;(2)从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视角,对问题式地理实验所揭示的地理问题进行分析;(3)依据地理原理、实验变量和客观条件选择实验器材;(4)运用对比、转换的方法设计问题式地理实验装置;(5)以地理问题为线索引领实验实施、转换空间尺度促进认知发展;(6)依据问题式地理实验活动目标,设计实验评价量表。第三,研究得到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的基本组成11部分,即实验名称、问题类型、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装置示意图、问题表征与猜想、问题分析与观察操作、问题解决与迁移、反思与评价。

孟苗苗[3](2021)在《中学地理学科的灾害教育研究》文中指出灾害是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对人和动植物及生存环境造成的一定规模的祸害。人类社会的发展伴随着与灾害的抗争,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全球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目前人们防御灾害的能力亟待提高,灾前预防、灾时应对以及灾后重建的能力都需要较大幅度的提升。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与地理学知识息息相关,中学地理学科专门介绍了地质、水文、气象等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这些都显示中学地理学科通过灾害教育加强青少年防灾意识与技能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通过问卷调查、交叉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研究标准,以需求层次理论为灾害教育基础,以学习迁移理论为教学设计指导,结合中学地理教材涉及的灾害内容研究中学地理学科的灾害教育。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首先,厘清中学地理灾害教育基本内容。通过对人教版近年来初高中地理教材涉及的灾害知识进行梳理,将灾害内容按照自然灾害、人为自然灾害、人类及社会灾害进行归类分析与“词云”统计,发现随着地理教材的更新,防灾减灾内容得到进一步的重视,防灾避灾措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其次,调查中学地理灾害教育基本现状。对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和方差分析,发现学生对生活中的避灾防灾方法与技能运用不灵活,对课堂中的灾害知识缺乏兴趣等问题。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教材本位观念忽视了对学生防灾技能的培训,学校防灾演习形式化,学校缺乏对灾害教育的多样化评价。第三,构建中学地理灾害教育基本策略。针对当前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的提升策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地理教师灾害教育的质量;以学生兴趣为引导,尝试多途径的灾害教育;结合本地灾害教育的需求,适时进行防灾培训;摒弃单一评价方式,建立灾害教育的多元评价机制。第四,示范中学地理灾害教育教学设计。针对目前中学地理学科在灾害教育上存在的问题,设计了灾害教育的教学案例,期望能够指导中学地理灾害教育,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防灾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灾害是自然系统对人类系统的反馈,中学阶段是人生“三观”建构的关键时期,通过灾害教育的研究,深化中学生人地关系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增强灾害危机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技能,实现“三全育人”新格局。

杨龙伟[4](2021)在《高位滑坡远程动力成灾机理及减灾措施研究》文中认为高位滑坡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高山峡谷地区,具有急剧突发、破坏性强和致灾范围广等特点,危害巨大。加强对高位滑坡远程动力成灾机理研究,可以揭示滑坡动力冲击及远程堆积等运动演化过程,指导开展高位滑坡减灾措施制定。本文选取2017年6月24日发生的四川省茂县新磨滑坡为例,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遥感影像分析、理论推导、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仿真等方法,对新磨高位滑坡的易滑地质结构、孕灾演化、冲击加载、远程堆积、早期识别和减灾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高位滑坡地质灾害进行分析,总结了高位滑坡灾害的定义、分类和特征,阐释了软弱结构带、锁固段和冻融黄土等西部地区的高位滑坡易滑地质结构的控灾特征,分析了地震、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作用下的高位滑坡诱发机制,最后总结了高位滑坡链式成灾模式。(2)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遥感影像分析和室内试验,分析了研究区内工程地质条件和古滑坡分布情况,查明了新磨滑坡地层主要为变质砂岩夹杂板岩的复理石建造,其崩滑体形态呈现“U”字形,且裂缝发育。岩体结构在地震和优势节理切割作用下成网状,形成震裂山体,最后在长期自重和降雨等因素下出现溃曲破坏。微观试验结果显示线性擦痕、矿物定向聚集排列和微裂隙发育,表明滑体运动剧烈、碰撞解体效应明显。(3)基于溃曲结构破坏方程和Hoek-Brown强度准则,分析了新磨滑坡溃曲段临界长度变化趋势。利用峰值残余降原理计算了新磨滑坡启动速度和运动速度。基于势能转化原理和块体模型建立了有无初速度的两种新磨高位滑坡动力冲击力计算模型,分析了坡度和堆载体积对动力冲击力的影响。计算了动力冲击荷载下新磨古滑坡的稳定性,当加载滑体体积约100×104m3~150×104m3时,古滑坡体失稳滑动。(4)基于无人机航拍图和数字图像识别技术方法,对新磨滑坡各区域的块体粒径和分形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滑程越远,滑体的破碎化程度越高,并在滑坡前缘堆积区域发现有大型堆积平台、运动脊和块石定向排列等远程堆积地貌特征。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和时频分析等方法,研究表明新磨滑坡地震信号以低频为主。基于滑坡破碎地质特征和动力分析等,提出新磨高位远程滑坡动力灾害分区方法:高位滑坡急剧启动区、冲击加载区、破碎运移区和散落堆积区。(5)利用经验法、连续体法和离散元法等数值技术方法,重构了新磨滑坡运动演化全过程,计算了滑体的运动速度、堆积体厚度和典型特征点的运动规律,其中离散单元法更适用于模拟动力冲击、铲刮和裹挟等动力学特征。基于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分析了块石粒径、质量和坡度等因素对滑坡碎屑流的堆积范围和运动速度等影响,提出了远程滑坡碎屑流的运动模式。(6)通过野外详细地质调查和多期多源遥感调查方法,建立基于坡体结构、岩体类型和地形地貌等方面的新磨高位滑坡灾害的早期识别地质指标,提出了基于易滑地质结构和“空-天-地”一体化空间遥感监测,耦合易滑溃曲地质强度指标分析的早期识别方法,有效指导分析高位滑坡从孕灾到临灾的演化过程,总结了高位滑坡风险防控技术思路,为高位滑坡防灾减灾提供重要支撑。

支上[5](2020)在《浙江省东吴镇天童寺泥石流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泥石流灾害因爆发速度快、破坏性极大,常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超强台风“利奇马”发生后,台风区发了很多的滑坡、崩塌灾害,从而为天童寺泥石流带来了大量碎屑物质,受台风和降水影响,研究区宁波市东吴镇内泥石流的地质特征较台风前有较大变化,现有相关资料不能够完全满足生产的要求。因此,在对泥石流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分区及危险性特征与防治的方法对灾后重新恢复建设有重要意义。天童寺泥石流位于宁波市东吴镇天童寺,具有沟谷区域多、纵坡降较大、受台风影响大、物质的来源丰富、水文地质特征好、对于周边的影响严重等特征,属于台风影响的泥石流沟谷。通过对天童寺泥石流的研究,发现该泥石流的主要特征如下:1.危害程度大,天童寺泥石流的威胁的地区主要为东吴镇天童寺景区。2.沟谷形成区的位置狭窄而且陡峭纵坡度非常大,流通区和堆积区的沟道宽而且平缓。沟谷纵坡降大,泥石流流通区内松散物质易启动,天童寺泥石流流域的面积约有2.1 km2,主沟长度950m,沟谷形态呈树枝状,相对高差495m,主沟谷平均纵坡降495‰。3.根据活动危险性分为3个区域:下游堆积区域是极危险区,中下游区域为危险区,以及上游区域的影响区,天童寺泥石流总体活动性危害程度大。4.天童寺泥石流属于中等易发泥石流沟,其中泥石流物源冲出总量为2.85万m3,潜在的物源方量11.7万m3。5.根据天童寺泥石流沟道条件及固体物源的特征,结合治理经验,建议以拦挡和加固为主,护排疏的综合治理为辅,中游沟岸护坡+沟床排导+沟口拦挡治理思路的防止措施。

李晓婷[6](2020)在《陇南武都区盐土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与治理措施研究》文中指出泥石流是我国山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历时短暂等特点,一旦爆发后,对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和人身安全都有着很大的影响。陇南市武都区盐土沟沟谷流域内物源丰富、沟床比降较大;区内局地瞬时降雨频发,导致盐土沟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加之沟口即为小山坪村所在地,居民密集,泥石流发生后,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本文以陇南武都区盐土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获取研究区地质背景,分析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并对泥石流的运动特征参数进行计算。建立适合盐土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合理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把评价结果与《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附录G中的数量化综合评判方法以及传统的刘希林评价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同时,在获取计算参数的基础上,对盐土沟泥石流灾害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设计。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盐土沟属白龙江右岸一级支沟,为季节性流水沟谷,沟谷呈脉状,主沟长1.93km,流域高差1692m,主沟沟床平均坡降237‰,流域面积2.52km2。(2)盐土沟流域相对高差大、沟谷切割强烈,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废渣堆积量大且集中,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物源条件和地形条件。暴雨为该地区主要的降水特点,区内的水源极为丰富,为泥石流的爆发提供了有利的水源条件。(3)结合盐土沟泥石流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泥石流的各个因素,从中选取对泥石流危险性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模型,对盐土沟泥石流危险性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与数量化综合评判方法以及传统的刘希林评价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三种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评价模型的选取与建立能较好的反应盐土沟泥石流的实际情况。(4)基于泥石流动力特征参数和防治工程布设原则,综合考虑盐土沟泥石流具体特征、防治工程区地质条件及危害对象,对盐土沟泥石流采取“拦+排+护”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设计。

陈志[7](2020)在《滇西北高原峡谷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研究 ——以香格里拉市为例》文中认为云南大部分地区地质环境脆弱,是国家投入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最多的省份之一。香格里拉位于滇西北高原峡谷区生态脆弱区、现代地表活动试验区、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论文研究目的是基于环境生态学与地质学融合的视角探讨该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及危险性并对其进行分区,为国土空间规划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供数据支撑和建议。本研究利用RS和GIS技术,结合现场调研资料,定量揭示了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特征,初步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动态及静态控制因子;分析了4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并结合CA-Markov模型拟合了现有状况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未来情况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采用遥感手段结合现有的气象数据探讨了市域尺度地表温度、湿度的空间分布;分析了过去50年(1961-2010年)及今后30年(2031-2060年)的气温及降水分布特征,获得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动态因子;最后利用模型对现状及未来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进行分区评价,初步探索了基于生态地质学为基础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遥感解译,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共解译滑坡416个,崩塌179个,泥石流沟262条;并结合既有资料记载,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灾害点规模、灾害特征、险情及诱发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具有区域聚集特征,且沿断层及碎屑岩区域展布,灾害点密度整体呈南部及西北高、东部及中部低、沿河谷及构造带分布的特点。(2)运用雷达比值指数法开展地质灾害的快速提取和灾害监测,与调查结果图相比,总体精度较好,满足快速提取精度要求;运用Sentinel-1 SAR方法在针对地质灾害体的信息提取与监测方面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其应有前景宽广;采用该方法对地质灾害信息的识别和提取时效快、效果好,且不受天气因素限制,可为应急救灾和监测提供信息支持。(3)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获取与地质灾害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称之为评价因子。(1)地表温度数据用到了从NASA官网上下载的MODIS传感器的8天合成地表温度产品,经数据预处理、运用空间插值方法后,得到研究区的年平均地表温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2)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负相关关系,结合相关方程计算研究区的土壤湿度,结果表明:香格里拉市的气候条件整体上较干旱,其中湿润地区的分布范围约占6%,正常区域占13%,微旱和干旱区域占60%,重旱区域约占12%。植被覆盖度不同,其土壤湿度差异较大。(4)本研究利用1961—2010年云南省香格里拉市的逐日气象格点数据,通过编写程序,运用R软件运行程序,提取出研究区范围内的每个格点数据,利用STARDEX中的FORTRAN子程序计算出极端气候指数,并选取与研究相关的主要极端指数,分析香格里拉市过去(1961-2010年)及将来(2031-2060年)极端气温及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为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的易发性提供气象数据支撑。(5)人类工程活动是影响地质灾害的重要影响因子,通过土地利用变化表征这一活动的强度及其趋势,利用遥感探讨了近30年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整体表现出西部、东部及西南部相对较高,中部、东南部及北部覆盖低的特点;运用CA-Mark模型对土地利用驱动力因子进行分析,经对过去及现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实际解译的结果进行检验,2019年土地利用模拟的全局Kappa系数为0.794,全局精度85.6%,说明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高度一致,CA-Markov模型模拟精度满足应用要求;模型依据过去3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式预测未来2030年土地利用状况,结果显示未来建筑用地和耕地地依旧在增加,但增速均有所放缓。1990-2019年香格里拉市建筑用地平均年增速为5.0%,2020-2030年下降到2.0%。草地地在过去30年的平均年增速为6.8%,未来将会下降到1.0%(2020-2030)。耕地、林地、其他用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年均减少速度分别为-1.2%、-0.8%和-0.2%。(6)基于过去(2014年)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根据相关模型评价现状(2019年)及未来(2030年)地质灾害危险性及易发性。2019年研究区地质灾害高、中、低易发区及不易发区面积分别为1860.83 km2,3008.12 km2,4023.63 km2,2367.47 km2,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南部区域金沙江沿岸阶地及其支流的河谷两岸;2019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高、中、低危险区及安全区面积面积分别为125.03 km2、3500.85 km2、6274.13 km2,1359.8 km2,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高、中等危险区域主要分布于南部区域及北部的东旺乡东旺河及西北部尼西乡汤满河的河谷地带。另外,本文根据相关模型预测了2030年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易发性及危险性等级、面积及分布区域。基于对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及危险性进行分区的结果,初步探索了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香格里拉市未来高易发区和危险区仍然存在增加的趋势,地质灾害诱发的静态因子是稳定的,变化的是其动态因子,动态因子主要体现在生态因子上,鉴于香格里拉特殊的生态定位,未来需要从生态系统及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对其进行预防。

徐艳波[8](2020)在《环境史视野下的东川泥石流灾害研究综述》文中指出东川地处滇东北小江流域,受地质、地貌、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是我国泥石流高发区。从环境史的角度对东川泥石流灾害研究的成果颇为丰富,并更深层次揭示出泥石流产生的社会成因以及灾害影响,但今后研究需着重加强对历史时期的泥石流灾害、民间防治以及泥石流与民众生计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希冀进一步推进泥石流灾害的研究。

李雨思[9](2020)在《秦岭北坡地质灾害调查分析》文中提出秦岭北坡地质地貌独特,地形地势陡峻,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如何降低地质灾害产生的威胁、减少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已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为探究秦岭北坡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分布规律及成因机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产生的威胁,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遥感影像分析,获取秦岭北坡DEM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综合分析和研究地质灾害的基本数据和特征,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以及地质灾害发生点的坐标、高程、灾害类型、规模等数据,获得以下成果:(1)基本查明秦岭北坡地质地层主要组成单元,即由中元古代宽坪群(Pt2kn)变质岩、燕山期花岗岩体(γ5)、第四纪更新世早期的午城黄土(Q1)、更新世中期的离石黄土(Q2)、更新世晚期马兰黄土(Q3)以及全新统沉积物(Q4)等地质单元组成,为该地区地质灾害研究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同时,对秦岭北坡地貌单元进行了划分,即主要由山地和黄土台塬两大地貌单元组成,二者之间以秦岭山前大型正断层为界,该断层构造带以南为山地区,属中山中等切割区,主要由中元古代宽坪群(Pt2kn)变质岩、燕山期花岗岩体(γ5)基岩组成;该断层构造带以北为黄土台塬区,属于渭河地堑的南缘部分,出露地层主要由第四纪更新世早期的午城黄土(Q1)、更新世中期的离石黄土(Q2)、更新世晚期马兰黄土(Q3)以及全新统沉积物(Q4)等组成。(2)查明秦岭北坡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和空间展布规律,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三大类型。其中,崩塌地质灾害有早期崩塌、晚期崩塌两类;滑坡地质灾害有老滑坡、新滑坡两类。秦岭北坡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空间展布规律。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秦岭北坡山地地貌单元,为基岩崩塌,其中,早期崩塌分布于秦岭北坡山地中部、出露海拔范围约700m—1000m,晚期崩塌分布于秦岭北坡山地上部和下部、出露海拔范围约700m—800m、1000m—1300m;滑坡地质灾害分布于黄土台塬地貌单元,主要为黄土滑坡,出露海拔范围约500m—800m;泥石流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贯穿于秦岭北坡山地和黄土台塬两大地貌单元,其中,物源产生、流通运移分布于秦岭北坡、堆积主要分布于秦岭山地和台塬两大地貌单元的交汇地带。(3)秦岭北坡地质灾害的形成具有多因素特征,其中,内在因素主要包括岩层物质组成、节理构造、地形地貌特征、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等因素,诱发因素主要降雨强度、人为活动等因素。(4)对于秦岭北坡地质灾害的防治,应以预警预防,工程治理,生态修复以及合理安全避让等为主要措施,以减少经济和生命财产损失。通过调查和研究,总结出秦岭北坡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展布规律、及其成因机理,对秦岭北坡地质灾害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白天[10](2020)在《乐西高速S1标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文中指出拟建乐(山)西(昌)高速公路S1标段起于马边县永红乡,止于雷波县大谷堆村,路线全长40km。公路沿线地质构造复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对公路的施工及运行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本文在对沿线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调查基础上,对公路沿线不同类型斜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机制分析,结合典型地质灾害分析,掌握了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的一般规律,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地质灾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采用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研究区进行危险性评价,通过Arc GIS平台,得到研究区危险性分区图,并且采用ROC曲线进行检验,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评价了研究区的危险性情况。最后根据公路线路布设,对沿线地质灾害的防治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为乐西高速公路线路的规划、设计及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公路区域性地质灾害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论文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通过收集研究区相关地质资料及现场调查,分析研究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并根据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组、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将研究区岩土体类型划分为4个岩类,分别为坚硬岩类、半坚硬岩类、软岩类、松散岩类。(2)研究区斜坡类型分为岩质斜坡和土质斜坡两类,根据岩层走向与公路走向角度相交关系,将研究区斜坡分为顺向坡、逆向坡、横向坡、斜向坡。分析了各类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状况,掌握了研究区斜坡变形破坏的一般规律,斜坡主要破坏模式为滑移-拉裂型和滑移-弯曲型。土质斜坡以滑坡、泥石流堆积体为主,崩塌堆积体次之,冲洪积斜坡较少,其主要的破坏模式为界面滑动和圆弧滑动。在分析了斜坡类型和破坏模式的基础上,得到了研究区斜坡工程地质分段,并对不同斜坡提出了稳定性初步评价。(3)公路沿线调查地质灾害共34个,其中滑坡12个,崩塌8个,泥石流14条,对不同灾害类型及基本特征进行统计,并选取典型灾害点进行稳定性分析。通过分析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基本影响因素,结合研究区斜坡的破坏模式,选取坡度、高程、工程岩组、坡体结构、水系距离、降雨量6个评价因子,得到每个评级因子的栅格图。建立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量化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因子权重。(4)将研究区按19m×19m的大小进行正方形网格划分,共划分为463286个栅格单元,利用Arc GIS软件绘制出各评价因子栅格图,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危险等级划分,对不同的评价因子采用隶属度函数,并在Arc GIS中计算出每个评价因子的低、中、高隶属度图,最后运用Arc GIS加权叠加得出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并用ROC曲线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根据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沿线灾害发育特点、斜坡工程地质分段等,将公路线路分为八个不同的区段,并对每个区段进行危险性综合评价,最后结合工程布置以及沿线灾害特点对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二、泥石流成因和防治措施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泥石流成因和防治措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地理地质灾害实践教学设计研究 ——以鲁甸县龙泉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地区地理概况
        一、鲁甸县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
        二、地质灾害特点
        三、鲁甸县龙泉中学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实践研究法
        五、行动研究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灾害教育
        二、地质灾害
        三、实践教学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二、卢梭的生存教育思想
        三、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节 重要性分析
        一、必要性
        二、可行性
第三章 鲁甸县初中地理地质灾害实践教学实施现状调查
    第一节 问卷调查设计
        一、问卷调查目的
        二、调查内容构建
        三、调查对象选取
    第二节 访谈调查设计
        一、访谈调查目的
        二、访谈对象
        三、访谈内容提纲
    第三节 问卷统计分析
        一、学生问卷统计分析
        二、教师问卷统计分析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第四节 调查结论与讨论
        一、学生的结论
        二、教师的结论
        三、讨论
    第五节 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问题
        二、教材中地质灾害知识分散,需教师整合提炼
        三、学校评价机制重分数轻技能
        四、学校的问题
        五、教师的问题
        六、学生的问题
    第六节 改进对策
        一、利用803 地震灾害素材,推进地质灾害教育校本课程研发
        二、借助803 地震纪念馆、地震遗址,建立灾害教育实践基地
        三、学科结合优势互补,进行渗透教育
        四、摒弃单一方式,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五、扎实做好地质灾害教育的实践活动
        六、加强地质灾害教育师资培训
        七、完善落实评价机制
        八、拓宽学习防灾减灾技能的途径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地质灾害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
    第一节 地质灾害实践教学流程
        一、实践教学前的主要工作
        二、实践教学中的主要工作
        三、地质灾害实践教学总结工作
    第二节 鲁甸县龙泉中学地质灾害实践教学设计
        一、鲁甸县龙泉中学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方案
        二、龙泉中学地震、滑坡、崩塌灾害教学设计
        三、龙泉中学泥石流灾害教学设计
        四、龙泉中学野外实践考察教学设计—以鲁甸 8.03 地震遗址—龙泉河泥石流遗址—甘家寨滑坡遗址为例
第五章 地质灾害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案例分析
    第一节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三、评价方法
        四、评价指标
    第二节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效果的案例分析
        一、龙泉中学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效果评价
        二、龙泉中学 195 班地质灾害野外实践考察效果评价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研究 ——以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研究意义
        2.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四)概念界定
        1.问题式地理实验
        2.地理实验方案
        3.地理实践力
一、理论基础
    (一)具身认知理论
        1.具身认知理论主要观点
        2.具身认知理论对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的指导
    (二)地理学理论
        1.问题式地理实验关注问题的时空分布差异及其成因
        2.问题式地理实验关注问题背后的各要素关系
    (三)地理教学理论
        1.从地理实践力出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以问题为线索”设计问题式地理实验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内容分析
    (一)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类型分析
        1.地理实验类型分析
        2.问题式地理实验类型分析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分析
        1.地理实验项目统计分析
        2.中图版教材中可开展的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分析
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
        1.案例筛选与分析目的
        2.案例分析内容与方法
        3.案例分析呈现
    (二)案例分析启示
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
    (一)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依据
        1.依据课标、教材
        2.依据相关理论与案例分析
        3.依据问题式地理实验特点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组成
    (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
        1.设计示例
        2.设计分析
    (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策略
        1.以地理实践力培养为导向,结合地理实验内容设计问题链
        2.从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视角,对问题式地理实验所揭示的地理问题进行分析
        3.依据地理原理、实验变量和客观条件选择实验器材
        4.运用对比、转换的方法设计问题式地理实验装置
        5.以地理问题为线索引领实验实施、转换空间尺度促进认知发展
        6.依据问题式地理实验活动目标,设计实验评价量表
五、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实施
    (一)案例实施过程
        1.准备过程
        2.实施过程
    (二)实施反思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地理实验项目统计
附录2 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统计
附录3 问题式地理实验案例分析
附录4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
附录5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实施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3)中学地理学科的灾害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提升灾害防治能力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二、加强中学灾害教育是提升灾害防治能力的关键
        三、发挥地理学科独特优势是中学灾害教育的重点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案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灾害
        二、灾害教育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需求层次理论
        三、学习迁移理论
第三章 人教版中学地理教材灾害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节 初中人教版地理教材有关灾害的教学内容分析
        一、1992 年版初中地理教材
        二、2001 年版初中地理教材
        三、2012 年版初中地理教材
    第二节 高中人教版地理教材有关灾害的教学内容分析
        一、1982 年版高中地理教材
        二、1995 年版高中地理教材
        三、2002 年版高中地理教材
        四、2004 年版高中地理教材
        五、2019 年版高中地理教材
    第三节 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特征分析
        一、基于“词云”的中学地理教材灾害教育主题特征分析
        二、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时序特征分析
        三、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教学方法特征分析
第四章 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信度分析
    第二节 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调查问卷分析
        一、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二、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教师调查问卷分析
    第三节 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教材本位导致教师忽视对学生防灾技能的培训
        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缺乏兴趣
        三、学校防灾演习形式化导致与本地防灾需求相脱节
        四、学校缺乏考察机制导致多样化评价不到位
    第四节 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的策略优化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地理教师灾害教育的质量
        二、激发学生兴趣,尝试多途径的灾害教育
        三、迎合本地灾害教育需求,适时进行防灾培训
        四、改革单一评价方式,建立灾害教育的多元评价机制
第五章 灾害教育的案例设计
    第一节 《旱涝灾害》专题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第二节 《防灾减灾》专题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的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 B 中学地理学科灾害教育的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致谢

(4)高位滑坡远程动力成灾机理及减灾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高位远程滑坡典型实例列举及机理分析
        1.2.2 国内高位远程滑坡典型实例列举及机理分析
        1.2.3 高位远程滑坡动力学研究
        1.2.4 灾害冲击力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高位远程滑坡成灾地质环境综述
    2.1 引言
    2.2 高位远程滑坡典型案例
        2.2.1 瑞士Elm滑坡
        2.2.2 加拿大Frank滑坡
        2.2.3 菲律宾Guinsaugon滑坡
        2.2.4 西藏波密易贡滑坡
        2.2.5 四川大光包滑坡
        2.2.6 西藏白格滑坡
    2.3 高位远程滑坡定义、分类和特征
        2.3.1 高位远程滑坡定义
        2.3.2 高位远程滑坡分类
        2.3.3 高位远程滑坡特征
    2.4 高位远程滑坡易滑地质结构分析
        2.4.1 软弱结构带控制型
        2.4.2 锁固段破裂触发型
        2.4.3 冻融黄土型
    2.5 高位远程滑坡诱发因素
        2.5.1 地震因素
        2.5.2 降雨因素
        2.5.3 人类工程活动
    2.6 高位远程滑坡链式成灾模式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地质环境研究
    3.1 新磨滑坡基本概况
    3.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3.2.1 地理位置
        3.2.2 区域地质背景
        3.2.3 区域构造背景
        3.2.4 降雨气候
        3.2.5 流域内地质灾害发育概况
    3.3 新磨滑坡地质环境研究
        3.3.1 构造型式
        3.3.2 地层岩性
        3.3.3 地形地貌
        3.3.4 水文地质特征
        3.3.5 地震活动及古滑坡
    3.4 新磨滑坡基本特征分析
        3.4.1 滑坡类型
        3.4.2 崩滑体边界及平面形态
        3.4.3 岩体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滑源区多期多源遥感信息研究
    4.1 引言
    4.2 滑坡灾害遥感调查方法研究
        4.2.1 无人机航拍技术
        4.2.2 光学卫星遥感技术
        4.2.3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4.3 新磨滑坡灾害演化过程
        4.3.1 滑前地质调查分析
        4.3.2 多源遥感调查分析
        4.3.3 地质强度指标GSI演化
    4.4 滑源区遥感灾害调查探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碎屑流动力启动-冲击机理分析
    5.1 引言
    5.2 高位滑坡溃曲破坏机制
        5.2.1 溃曲破坏地质模型
        5.2.2 溃曲力学机制分析
    5.3 新磨高位滑体运动速度计算
        5.3.1 启动速度
        5.3.2 运动速度
    5.4 块体堆载冲击力计算模型
        5.4.1 模型建立
        5.4.2 控制方程建立及求解
        5.4.3 冲击力影响因素
        5.4.4 古滑坡复活稳定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成灾过程动力学特征及分区研究
    6.1 引言
    6.2 新磨高位滑坡动力堆积地貌特征研究
        6.2.1 颗粒识别方法
        6.2.2 粒径曲线分析
        6.2.3 破碎分形程度
        6.2.4 地貌堆积特征
    6.3 震动信号反演分析
        6.3.1 地震信号获取
        6.3.2 地震信号处理方法
        6.3.3 信号结果分析
    6.4 高位滑坡动力灾害分区探讨
        6.4.1 急剧启动区
        6.4.2 冲击加载区
        6.4.3 破碎运移区
        6.4.4 散落堆积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碎屑流动力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7.1 计算方法
        7.1.1 经验法
        7.1.2 连续体法
        7.1.3 离散元法
    7.2 结果分析
        7.2.1 运动状态分析
        7.2.2 运动速度分析
        7.2.3 堆积体状态分析
        7.2.4 典型点动力学特征分析
        7.2.5 动力学效应分析
    7.3 数值计算总结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高位远程滑坡碎屑流运动堆积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8.1 滑槽物理模型试验概况
        8.1.1 试验装置
        8.1.2 试验样品
        8.1.3 试验工况
        8.1.4 试验步骤
    8.2 试验结果分析
        8.2.1 碎屑流运动过程分析
        8.2.2 堆积体形态特征分析
        8.2.3 运动速度分析
    8.3 远程运动模式探讨
        8.3.1 碎屑层流运动模型
        8.3.2 块石撞击流运动模型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高位远程滑坡风险防控对策研究
    9.1 高位滑坡风险防控思路
    9.2 高位滑坡早期监测预警
        9.2.1 高位滑坡早期识别地质指标
        9.2.2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
    9.3 高位滑坡灾害治理技术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浙江省东吴镇天童寺泥石流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东吴镇天童寺区域地质条件
    2.1 自然地理
    2.2 地质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情况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3 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
    2.4 人类工程活动
3 泥石流灾害的基本特征
    3.1 天童寺泥石流基本特征
    3.2 沟谷一的基本特征
        3.2.1 泥石流形成区特征
        3.2.2 泥石流流通区特征
        3.2.3 泥石流堆积区特征
    3.3 罗汉沟(沟谷二)基本特征
        3.3.1 泥石流形成区特征
        3.3.2 泥石流流通区特征
        3.3.3 泥石流堆积区特征
    3.4 泥石流成因机制分析
        3.4.1 降雨激发条件
        3.4.2 地形地貌条件
        3.4.3 松散物源条件
        3.4.4 泥石流成因机制分析
4 泥石流特征值计算及确定
    4.1 总水体积计算
    4.2 泥石流容重
    4.3 泥石流流量及流速
        4.3.1 泥石流峰值流量及过程总量
        4.3.2 泥石流流速
        4.3.3 泥石流中石块运动速度计算
    4.4 泥石流冲击力
    4.5 泥石流高度
        4.5.1 泥石流最大冲起高度
        4.5.2 泥石流爬高
        4.5.3 泥石流弯道超高
5 泥石流易发程度评价
    5.1 天童寺泥石流易发程度得分评价
    5.2 天童寺泥石流环境动态评价
    5.3 易发程度评价
    5.4 泥石流活动强度分级
    5.5 泥石流危险性评估
        5.5.1 评价方法及要求
        5.5.2 致灾能力和承灾能力确定
        5.5.3 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价
6 治理工程设计
    6.1 防治目标和原则
        6.1.1 防治目标
        6.1.2 防治原则
    6.2 设计工程级别、安全系数、基本参数的确定
        6.2.1 设计工程级别、安全系数
        6.2.2 设计基本参数
    6.3 泥石流治理方案设计
    6.4 罗汉沟(沟谷二)泥石流治理设计
        6.4.1 拦挡坝体设计
        6.4.2 拦挡坝稳定性验算
        6.4.3 拦挡坝地基承载力验算
        6.4.4 地基垫层设置及要求
        6.4.5 排导槽设计
        6.4.6 沟道格栅坝工程
    6.5 沟谷1泥石流治理设计
        6.5.1 排导槽设计
        6.5.2 沟口边坡防护
        6.5.3 沟道格栅坝工程
        6.5.4 沟谷1泥石流两侧岸坡护坡
    6.6 天童寺西侧沟谷及罗汉沟支沟治理设计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陇南武都区盐土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与治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2 泥石流治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环境条件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2.1.2 气象与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2.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人类工程活动
第三章 盐土沟泥石流形成条件
    3.1 地形条件
    3.2 松散固体物源条件
        3.2.1 固体松散物质的组成及特征
        3.2.2 流域内固体松散物源储量
        3.2.3 流域内可转化为泥石流固体松散物质分析
    3.3 水动力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盐土沟泥石流基本特征
    4.1 泥石流流域分区特征
        4.1.1 形成区
        4.1.2 流通区
        4.1.3 堆积区
    4.2 泥石流动力学特征
        4.2.1 泥石流流体重度
        4.2.2 泥石流流速
        4.2.3 泥石流峰值流量
        4.2.4 一次泥石流过程总量
        4.2.5 泥石流冲击力
        4.2.6 泥石流冲起高度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盐土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5.1 模糊层次分析评价方法
        5.1.1 模糊层次分析评价方法概述
        5.1.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5.1.3 构造判断矩阵
        5.1.4 模糊关系隶属矩阵的确定
        5.1.5 盐土沟泥石流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
    5.2 刘希林评价模型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5.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3 评价模型的建立
        5.2.4 盐土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应用
    5.3 数量化综合评判方法
    5.4 泥石流危险性综合分析
    5.5 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及危害形式
        5.5.1 危险性分区
        5.5.2 危害形式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土沟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研究
    6.1 防治方案布设原则
        6.1.1 指导思想
        6.1.2 治理原则
    6.2 防治方案建议
    6.3 防治工程区平面布置
    6.4 防治方案设计
        6.4.1 设计参数选取
        6.4.2 拦挡工程
        6.4.3 防护工程
        6.4.4 沟道清淤工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7)滇西北高原峡谷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研究 ——以香格里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香格里拉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体系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研究工作概况及完成工作量
    1.7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社会经济
    2.3 地形地貌
    2.4 地质与地震
    2.5 气象水文
    2.6 植被
    2.7 土壤及土地利用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3.1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发育特征
    3.2 地质灾害时空分布与形成条件
    3.3 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与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entinel_1A技术对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监测研究
    4.1 Sentinel-1 SAR影像及预处理
    4.2 雷达遥感监测地质灾害方法
    4.3 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体散射特征分析
    4.4 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体监测精度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质灾害动态评价因子获取及分析研究
    5.1 香格里拉市地表温度的反演
    5.2 香格里拉市地表湿度的反演
    5.3 香格里拉市极端气温、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5.4 植被覆盖度因子获取与分析研究
    5.5 基于CA-Markov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预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变化与预测
    6.1 2014年香格里拉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6.2 2014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6.3 2019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6.4 2019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6.5 2030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易发性预测评价
    6.6 2030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价
    6.7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防治模式
    7.1 基于地质灾害分区的防治模式
    7.2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防灾模式
    7.3 基于生态定位的地质灾害防治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环境史视野下的东川泥石流灾害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川泥石流的自然成因及其渊源
二、东川经济开发与泥石流灾害的耦合关系
    (一)移民开发与泥石流
    (二)农田开辟、外来高产农作物种植与泥石流
    (三)铜矿开发与泥石流
    (四)交通开发与泥石流
三、民族文化与东川生态环境变迁
四、结语

(9)秦岭北坡地质灾害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1.2.2 秦岭北坡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秦岭北坡地质灾害调查
    2.1 地质灾害概述
        2.1.1 地质灾害定义
        2.1.2 地质灾害分类
        2.1.3 地质灾害特征
    2.2 野外调查方案
    2.3 调查区情况说明
    2.4 典型地质灾害类型特征
        2.4.1 崩塌定义
        2.4.2 崩塌灾害类型特征
        2.4.3 滑坡定义
        2.4.4 滑坡灾害类型特征
        2.4.5 泥石流定义
        2.4.6 泥石流灾害类型特征
3 秦岭北坡概况
    3.1 地理位置和交通概况
    3.2 自然地理环境
        3.2.1 地形地貌
        3.2.2 水文
        3.2.3 气候
        3.2.4 自然资源
    3.3 社会经济条件
4 秦岭北坡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时空分布特征
    4.1 崩塌
        4.1.1 早期崩塌
        4.1.2 晚期崩塌
    4.2 滑坡
    4.3 泥石流
    4.4 空间分布特征
        4.4.1 垂直分布特征
        4.4.2 水平分布特征
    4.5 时间分布特征
5 秦岭北坡地质灾害成因机理
    5.1 崩塌灾害成因分析
    5.2 滑坡灾害成因分析
    5.3 泥石流灾害成因分析
    5.4 综合分析
6 秦岭北坡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6.1 预防监测
    6.2 工程措施
        6.2.1 崩塌灾害工程防治措施
        6.2.2 滑坡灾害工程防治措施
        6.2.3 泥石流灾害工程防治措施
    6.3 生态措施
    6.4 安全避让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10)乐西高速S1标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崩塌灾害研究现状
        1.2.2 滑坡灾害研究现状
        1.2.3 泥石流灾害研究现状
        1.2.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水文
    2.2 地质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2.6 人类工程活动
    2.3 工程岩组划分
第3章 斜坡结构类型及变形破坏特征
    3.1 斜坡地质结构类型
        3.1.1 层状结构类型斜坡
        3.1.2 土质斜坡
        3.1.3 斜坡结构发育分布状况
    3.2 斜坡变形破坏特征
        3.2.1 斜坡变形主要机制类型
        3.2.2 斜坡变形破坏的一般规律
    3.3 斜坡工程地质分段
第4章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4.1.1 灾害类型与基本特征
        4.1.2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4.2 典型灾害分析
        4.2.1 雷马坪滑坡
        4.2.2 银厂沟滑坡
        4.2.3 五彝湾崩塌
        4.2.4 罗彻泥石流
    4.3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4.3.1 地形地貌
        4.3.2 地层岩性
        4.3.3 坡体结构
        4.3.4 水文气象
        4.3.5 人类工程活动
第5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5.1.1 层次分析法
        5.1.2 模糊综合评判法
    5.2 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5.2.1 确定评价指标与评价单元
        5.2.2 评价因子的选取及栅格化处理
        5.2.3 计算评价因子权重
    5.3 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3.1 计算隶属度函数
        5.3.2 基于Arc GIS的隶属度操作
        5.3.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3.4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段综合评价
第6章 沿线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6.1 滑坡防治建议
    6.2 崩塌防治建议
    6.3 泥石流防治建议
    6.4 路基段斜坡稳定性控制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泥石流成因和防治措施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地理地质灾害实践教学设计研究 ——以鲁甸县龙泉中学为例[D]. 马殿学.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研究 ——以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D]. 勾书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中学地理学科的灾害教育研究[D]. 孟苗苗.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4]高位滑坡远程动力成灾机理及减灾措施研究[D]. 杨龙伟. 长安大学, 2021(02)
  • [5]浙江省东吴镇天童寺泥石流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D]. 支上.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6]陇南武都区盐土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与治理措施研究[D]. 李晓婷.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7]滇西北高原峡谷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研究 ——以香格里拉市为例[D]. 陈志.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8]环境史视野下的东川泥石流灾害研究综述[J]. 徐艳波. 文山学院学报, 2020(04)
  • [9]秦岭北坡地质灾害调查分析[D]. 李雨思.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10]乐西高速S1标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D]. 白天.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泥石流成因及防治措施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