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兴通讯(000063)科技蓝筹龙头风范(论文文献综述)
吴迪[1](2018)在《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预测研究》文中认为沪深300股指期货这种能够规避系统性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从2010年4月16日上市以来,备受投资者的关注。传统股票现货市场仅仅拥有低价买进的单向交易机制,而沪深300股指期货拥有双向交易机制,拥有投机、套期保值和套利的功能,给股票现货市场避免系统性风险提供了衍生金融工具。由于股指期货交易具有杠杆作用,投机者和套期保值者面临较大的价格波动风险,尤其当发生极端行情时,沪深300股指期货大的波动会给投资者带来大的损失。如何分析沪深300股指的变动趋势,避免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是金融市场学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先是介绍了股指期货的相关基础知识。系统阐述了金融市场传统预测方法,较全面地梳理了金融市场现代预测模型。通过比较分析,建立了ARMA-GARCH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具体内容如下:首先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从基本面分析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的变动趋势;其次阐述了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技术分析法。最后,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进行实证研究的步骤是,选取2010-4-16至2017-12-8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日收盘价作为原始数据,取对数收益率后作为研究变量。先通过可预测性检验,判断数据是可以进行预测的。再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判断出序列拥有波动集群性,并且满足金融时间序列分布。接下来做单位根检验,判断序列是平稳的;进行序列自相关检验,结合AIC和SC准则判断出ARMA模型阶数后,再做ARCH效应检验,表明存在ARCH效应后,建立GARCH族模型。GARCH族模型包括GARCH,EGARCH和TGARCH,它们的残差都分别服从正态分布、学生t分布和GED分布。分别考虑不同分布的情况下运用ARMA模型与GARCH族的每个模型相结合,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最优模型。最后,先进行样本内预测,根据残差判断模型的适用性。再进行样本外预测,选取2017-12-12至2018-3-16期间的日收盘价的数据与运用模型后得到的预测值进行比对,并结合预测误差指标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判断模型准确度。
武梓杨[2](2017)在《卖空机制、盈余管理与公司投资效率》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股票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证券监管部门开始引入以融券业务为主要内容的卖空机制。2010年3月我国资本市场正式放开卖空管制,投资者可以对市场上90只股票进行融券卖空,这标志着我国单边交易市场的正式结束。2015年股票市场在“牛市”、“熊市”之间的转换,融资融券制度再次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早期学者们主要集中于研究双融制度对市场的波动性、流动性等影响;近年来,研究方向逐渐转变到对公司层面的影响,但是相关文献仍然很少。所以本文以卖空机制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为主题进行研究,不仅丰富了卖空机制对公司治理层面的研究,而且对我国进一步深化证券市场改革,提高公司投资效率,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证券引入融资融券的交易制度这一特殊的自然实验,本文基于2006-2015年我国A股市场数据,通过建立双重差分模型比较可卖空公司与不可卖空公司以及可卖空公司卖空时点前后的投资效率,研究卖空机制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1)放松卖空管制可以提高公司的投资效率。(2)盈余管理是卖空机制对公司投资效率影响的中间渠道。(3)相较于公司治理质量较好的公司来说,在治理质量较差的公司中卖空机制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更明显。
闫树生[3](2017)在《融资融券对标的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结束了我国股票市场单边交易的历史。随着两融业务的推进,转融通机制的实施,两融交易规则的多次调整,标的股票范围的不断扩容,我国融资融券交易机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股市运行过程中,融资融券是否促进了我国股市稳定?两融标的股票范围逐步从主板市场扩容至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从高市值股票扩容至中小市值股票,在不同市场板块和不同市值标的股票中,融资融券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是否一致?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我国股票市场依次经历了牛市和熊市的洗礼,融资融券交易机制在其中是否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将2010年3月31日之后的中国股市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震荡市(2010年3月31日至2014年3月21日)、牛市(2014年3月24日至2015年6月9日)和熊市(2015年6月10日至2016年2月29日)。在各市场周期中,分别选取控制组和实验组股票,利用政策实施前股价数据拟合回归方程,估计各实验组股票在假设没有实施融资融券交易政策情况下的股价走势,即反事实股价路径,进而计算出标的股票的实际波动率和估计波动率,通过二者的比较,分析在不同市场周期、不同板块、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市值中融资融券交易制度对标的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可知,在震荡市中,融资融券交易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标的股票价格波动性,但其效果并不明显,在牛市和熊市中,融资融券交易机制提高了标的股票价格的波动性;在震荡市中,融资融券交易机制对于标的股票价格波动性的抑制,在主板中的效果要好于中小企业板,在牛市和熊市中,融资融券交易机制对不同市场板块的影响有所差异,但差异不大;融资融券交易机制对不同行业标的股票价格波动性影响呈现不平衡性,且无明显规律;标的股票总市值越小,其在不同市场周期中,融资融券交易机制对抑制或提高标的股票价格波动性的作用越明显。根据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发展现状和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一是建立风险动态监管体系,灵活运用两融监管政策;二是加强投资者教育,改善投资者结构;三是加快融券机制发展速度,充分发挥融券卖空机制作用;四是降低两融交易费用,提高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
陈杨龙[4](2016)在《基于分形特征的中国证券市场微观波动研究》文中提出从Markowitz(1952,1959)的投资组合理论,到Sharpe(1964)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再到Black-Scholes(1972)期权定价模型,这些经典模型都以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为基础。现实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不断挑战了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大量研究证实收益并不服从正态分布,普遍呈现显着的“尖峰厚尾”特征,资产价格波动具有记忆性;交易者不完全理性。1987年美国股市的“黑色星期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2010年美股“闪崩”(Flash Crash),2015年6月至8月A股股灾时“千股涨停、千股跌停、千股涨停再跌停”、2016年1月4日和6日两次触发熔断等现象显示全球证券市场,尤其是A股证券市场不断频繁发生的异常波动给有效市场假说赖以存在的均衡模型带来极大挑战。有效市场假说缺乏对非平衡态市场的假设和刻画,因此有必要探索其他学说的价值。自Mandelbrot(1967)发现资产价格波动的长记忆性等特征并提出分形概念以来,分形理论逐渐发展成为资产价格波动分析的工具之一,Peters(1991)利用分形理论构建了弥补有效市场假说缺陷的分形市场假说(Fractal Market Hypothesis,FMH)。该假说从投资者非同质性角度解释市场流动性形成机制,进而刻画市场价格波动稳定性。该假说认为市场中存在多元化的投资逻辑有助于市场投资者形成不同交易方向与投资时点,保证市场具有足够稳定性,市场成为全局确定性与局部随机性的有机组合,即形成分形结构;如果所有投资者只有唯一的投资逻辑,市场的分形结构就会消失,市场就会发生崩盘。证券市场微观结构一直是金融研究的重点领域?传统证券市场微观结构实证研究都是基于日度或者周度等低频数据,低频数据因丢失大量市场信息,其研究结果不尽完备。随着计算机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较低频数据更加准确地记录市场原始特征的高频微观数据变得更易于获得和处理,这成为证券市场高频微观研究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界逐渐注意到高频微观数据中存在长期被忽略的研究对象——交易持续期(交易持续期是指连续两次交易之间的时间间隔),并开展了针对交易持续期的内在特征研究?波动建模及预测、以及交易持续期与交易价格和成交量的相关关系等。交易持续期反映了资产日内交易活跃度,是资产日内流动性的衡量指标之一,能够为价格波动的建模和预测带来提供新思路。作为高频微观数据的交易持续期既具有传统低频数据的特征,比如高峰厚尾、波动聚类、分形特征等,同时也具有低频数据不具有的特征,比如数据非等间隔、日内周期特征、序列负相关、数量海量等特征。Engle和Rusell(1998)提出了自回归条件持续期(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Duration,ACD)模型,并成为研究交易持续期的主流方法,但该模型未能考虑交易持续期存在的分形特征,因此有必要提出具有分形属性的交易持续模型;考虑到交易持续期作为微观金融中反映流动性和投资者积极性的重要新指标,本文提出将具有分性属性的交易持续模型纳入到收益率波动模型中提高对于收益率分形特征的刻画和预测效果,并进一步提出高频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此外,本文从投资者结构和交易逻辑出发,探究了市场分形特征的来源,为前述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理解。关于检验A股市场的分形特征,本文从传统低频(指数、个股)、高频收益率、高频持续期三个角度进行了考察,发现无论低频日度还是高频秒级,无论收益率还是交易持续期都具有趋势增强的分形特征,并发现投资者决策逻辑决定了收益率的分形特征来自于交易持续期,凸显了从分形角度构建交易持续期模型、将交易持续期信息纳入收益率波动计算、构建日内高频风险管理工具的必要性。本文随后探讨证实了马尔科夫转换多分形持续期模型(Markov Switching Multifractal Duration,MSMD)内生能够刻画分形特征、离差偏大、长记忆性等特征,MSMD模型通过建立多层次马尔科夫更新过程,能够将交易持续期波动分拆为不同波动层次,进而较ACD模型更加适合对交易持续期建模。为将交易持续期的分形特征信息纳入收益率建模中,本文提出了MSMD-GARCH模型,该模型能够很好地刻画收益率以及收益率与持续期的关系,并发现投资者结构能够通过投资者交易模式、不同的信息反馈对股票交易流动性以及价格产生影响,进而形成了股票的分形特征。以样本外预测偏差做为判断标准,实证数据显示MSMD-GARCH能够显着优于ACD-GARCH进行持续期收益率的预测。检验MSMD-GARCH具有良好的高频收益率预测能力,本文提出微观金融非等间隔风险管理方案MSMD-GARCH-Va R,并实证发现MSMD-GARCH-VaR样本外的VaR突破率介于4-17%,相对较低,同时其突破率显着低于GARCH-VaR突破率,表明MSMD-GARCH-VaR的稳健性和有效性高于GARCH-Va R,其具有作为高频日内风险管理工具的潜力。本文最后改进了分形市场假说模型,从投资者机构和交易逻辑角度分析探究A股分形特征来源,为分形的理解和应用提供现实依据;研究发现,投资者结构不尽合理、投资逻辑未差异化是A股分形特征、频繁异常波动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我国在证券市场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应该着眼于建立合理的投资者结构,并不断丰富金融投资产品,培养投资者的多元化投资逻辑和渠道,降低市场的非理性因素。
商鸿钧[5](2011)在《我国股指期货期现套利及现货选择》文中提出本文重点介绍了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的概念、功能、流程、定价原理,着重介绍了沪深300指数期货对应的现货配置的几种组合,并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的的实际情况,计算了我国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的交易成本,推导出期现套利交易的无套利区间。文章提出了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环境下,股指期货的期现套利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套利行为并非完全无风险,有些因素甚至威胁到套利操作的成败与否。作者从股期期现套利行为的全过程入手,分析了影响套利效果的各种因素,提出解决方案,并对其中关键的现货选择提供了具体配置方案,以期对套利投资者的套利实践有所帮助。文章还分别介绍了几种常见ETF基金成分股票的选择依据、套利标的ETF指数基金的选择依据,可选的ETF及其组合的比较,使用数学模型求出ETF组合的最优配置比例,并将各配置组合对标的指数的跟踪效果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结论为:(1)中国资本市场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确实存在着无套利区间,可以依据现有交易参数计算出来该区间的上限下限,并在文中根据现有指数点位和交易费率等参数计算出了现在期现套利的无套利空间。(2)对于期现套利的现货组合选择给出几种方案,并以数学计算和模拟交易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其中尤以采用ETF50、ETF180和ETF100组合的方案相关性最高,并给出用这三种ETF组合配置的最优比例。本文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股指期货期现套利作为研究对象的现实背景和意义、采取的研究方法、文章的基本思路和结构安排;第二章介绍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相关原理及部分研究文献,从套利-股指期货套利-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的顺序展开,逐步深入分析期现套利;第三章介绍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的操作步骤及操作流程,并用案例讲述套利的过程;第四章介绍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现货配置组合的选择,并说明ETF基金作为现货选择的优势,以及国内基于ETF实现套利的研究情况;第五章介绍各种现货组合与股指期货相关性比较,得出本文的结论,并分别用理论和实证总结,借助数学模型、交易数据等论证上述结论;第六章介绍股指期货期现套利存在的风险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听月楼[6](2010)在《谁能攻守兼备》文中研究表明沪综指自7月28日突破2600点展开扩散喇叭形整理已经长达28天,多头蓄势极度充分,技术形态上中型"头肩底"的雏形呼之欲出;但与此同时,大型下降通道对股指上行形成的一定压力不容忽视,且9月份将迎来定向增发限售股的解禁高峰,多空角力之下大盘陷入进退
李东阳[7](2010)在《中国上市公司竞争战略因素与战略绩效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回顾公司制的出现及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股份制公司的诞生是公司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台阶,可以说为公司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我国上市公司是近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总体来看,一千多家上市公司共分三路,大部分上市公司发展是健康的,越走越好;少数上市公司走了错路,出现了严重问题,个别甚至退市;中间一部分公司走了曲折道路,起伏不定,处于亚健康状态。国外也曾出现类似情况。原因何在,于是引来国内学术界的热切关注,分别从公司战略、公司绩效以及战略因素与战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因而诞生不同的理论学派和分析方法。有的偏重战略理论的研究,有的则是对公司绩效及其评价的研究,还有的是就某一项或一个方面的因素与公司绩效的某一指数的关系的研究。总之,诸多研究由于立足的角度和选择的方法不同,所得结论并非完全一致。本文的特点是综合各学派理论观点,对涉及到的100多个战略因素进行分析界定,提出了战略因素层次结构模型。选出20个相对重要的因素,运用AHP法确定其权重,最终选定12个关键因素。对体现公司战略绩效的32个指标进行分析界定,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选出8个相对重要的指标,通过排定权重,最终选定4个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法,以选定的食品饮料行业和信息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4个关键绩效指标,对所属130多家上市公司的绩效水平进行分析评价与归类,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对确定的公司12个重要战略因素和战略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测度和判断,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评析。进而提出了培育与强化上市公司的战略因素,提升公司绩效水平的建议。本文的研究路线是立足理论分析,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密切联系上市公司实际,最终达到本文的宗旨——上市公司战略因素与战略绩效关系的判定。
汪勇[8](2010)在《开放中的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十九世纪后期开始的美国工业化进程,一直到二十世纪中期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华尔街推动了美国从一个原始而单一的经济体成长为一个强大而复杂的经济体,与此同时,华尔街本身也成长为全球金融体系的中心之一。可以说,华尔街创造了当今美国的实体经济。资本市场是基于社会信用和委托代理关系,基于完备的法律和监管体系,基于系列规则约束的跨时空价值交换机制。以投资者的角度,通过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回顾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资本市场具有典型的“政治市”和“政策市”的特点,它是在社会信用和法律体系建设不完备、制度构建的思路不清晰和缺乏股份制公司实践的微观基础上,由国家意志主导、同步催生起来的市场,市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由制度性缺陷带来的市场系统性风险和道德风险。鉴于开放中的中国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认为采取基于对未来制度、政策变量合理预期下的价值投资策略是市场重要和有效的盈利模式,即用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选股,用索罗斯的宏观投资逻辑博弈。本文通过对基于宏观投资逻辑的山东黄金股票投资、基于制度和行业政策分析的万科A和中粮地产股票投资、基于估值分析的中兴通讯股票投资的案例分析,在具体实践中,将价值投资策略和基于制度、政策变量合理预期的博弈策略有机的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投资收益。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投资最大的风险在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合理的应对策略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找确定性的因素并制定合理的博弈对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的未来在于经济结构转型的成功,中国上市公司的未来在于科技创新,在于资本创新。未来的投资也需要“与时谐进,集成创新”,合理调整投资的预期,探索有效的投资策略,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投资的确定性战胜未来的不确定性。
刘晓娜[9](2008)在《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改革与开放,我国保险业发展突飞猛进,保费的增长率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长率。加入WTO后,我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外资企业纷纷涌入中国保险市场。外资保险公司相对于中资保险公司具有资金雄厚、管理技术先进、经营水平高、风险管理能力强等优势,给中资保险公司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中外保险公司的生存竞争也集中表现为绩效的竞争,绩效是保险公司综合实力的体现,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都迫切要求我国保险公司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经营绩效。因此,研究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及其影响原因,科学评价我国经济增长时期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并对保险公司的经营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保险公司中选取20家人寿保险公司的财务报表作为主要依据,在充分借鉴国内外保险行业经营绩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取适用于保险行业的经营绩效评价指标,分别从偿付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利用统计软件使用因子分析法对保险公司2006年的经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然后,选取行业代表公司中国人寿作为评价对象,对其五年的经营绩效进行纵向分析;最后,根据评价结果结合现实分析影响中国人寿经营绩效的原因并提出建议。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介绍了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二章: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以及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的方法。第三章: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首先,从偿付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的主要财务指标逐一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名。第四章:中国人寿经营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首先对中国人寿2003年至2007年的财务指标逐一进行分析,然后,从非财务指标角度对其经营绩效进行全面评价。第五章:中国人寿经营绩效影响原因及发展对策。根据中国人寿经营绩效评价结果,分析影响其经营绩效的原因,并提出可行建议。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靳亚毅[10](2009)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及其对股价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投资,通过组合投资,努力降低投资风险,为投资者赚取利润。基金投资者既享受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也承担基金亏损的风险。由于证券投资基金具有集合投资、专家理财、分散风险和规模经济等独特优势,现已成为风靡全球的大众投资方式。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基金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伴随着证券投资基金增长而来的一种观点认为机构的投资行为具有羊群行为的特点,并且羊群行为影响了证券的价格,带来了证券价格过度的波动和市场的脆弱性。长期以来,以个人投资为主体的投资者结构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股票市场波动剧烈的主要原因,发展机构投资者尤其是证券投资基金也因此成为政策的重点。随着基金规模的不断壮大,基金的投资行为在市场中的影响力日益显着。投资者构成的变化,股票所有权的转移,以及机构或个人投资策略的变化,带来股票市场风险和收益的特征也随之变化。因此,基金的投资行为和对市场的影响成为倍受关注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说,一方面,基金因为其专业投资的运作方式和相对理性的投资理念,在客观上能够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在信息获取的渠道、研究方法、投资理念等方面的高度一致,也有可能使得证券投资基金,尤其是其中的某一个子集,例如大盘成长型基金等,在投资行为上表现出一定的雷同性,甚至过度的羊群行为。因此,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的检验,观察其对于市场稳定性的影响,不仅可以作为一个证券市场及其机构投资者发育和成熟程度的测度之一,也可能成为对我国证券市场稳定性做出判断的一个量化指标,研究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在交易方面是否存在一定的羊群行为及其对市场的影响程度可以帮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同时也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中国股市的价格波动特征。本文首先采用传统的方差--标准差方法来衡量股票市场的波动率,用证券市场指数波动性来衡量市场波动性,并用指数的日收益率(对数收益率)月度均方差作为每个月指数的波动值。通过这些指标来分析中国股市总体的波动性状况,发现我国股市指数绝对点位的变化幅度比较大,股市的整体波动率呈现加大的趋势,且近三年市场也没有呈现出稳定的状态。接着,文章对羊群行为这一定义进行了解释,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回顾了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及其对股价影响的相关研究。在介绍了羊群行为产生的机理理论,并对这些机理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评论之后,从证券市场和证券投资基金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成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经典的LSV羊群行为测度模型用Wermers的思想进行了改进和修正,建立了适合我国股市的羊群行为测度模型。通过由wind资讯2008年提供的全部证券投资基金的季报公布的重仓持股明细公告,整理得到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8个季度的原始数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我国股市投资基金的整体“羊群效应”显着。并且通过中美之间的比较发现,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比美国的股市要严重的多。数据分析的结果还发现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近两年的的趋势中没有下降的趋势,可见随着基金数目与规模的急剧扩张,羊群行为没有减弱的迹象。如果说羊群行为加大股市波动的话,这与我国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实证结果还显示我国股市投资基金的买方羊群行为强于卖方羊群行为,这个结论和我国证券市场目前的发展状况相吻合,我国股市近两年发展迅速,指数快速增长,而这时基金是市场主要的多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基金经理在买进股票时更容易相信私人的消息,产生跟风操作,不过这是和卖出相比得出的结论。通过建立基于股票特征的回归分析模型,文章可以看到Wermers买卖羊群行为都与流通市值显着负相关,上述关系说明投资基金倾向于在小流通市值股票上发生羊群行为,可能是因为小流通市值的股票公开信息相对较少,而国内的投资者普遍以收益率高低作为选择基金的唯一标准,与此同时小市值股票一直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收益率,所以基金经理在选择时更容易产生相互模仿的投资行为,这可以由基于信息流的羊群行为理论所解释。BHM随上季度股价表现的增强有渐进减少的趋势,说明基金略偏向羊群买入上季度股价表现较差的股票,表现出一定的“低吸”倾向。而对于SHM ,却表现出“杀跌”和“高抛”的混和策略,因为SHM不仅对上季度股价表现较差的股票显着,而且对于上季度股价表现较好也显着,由此引起了本期股票波动率的加大。可见,BHM随着股票历史收益的下降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投资基金在买入历史收益率较差的股票上具有明显的羊群行为。SHM随着股票历史收益的下降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投资基金在卖出历史收益率较差的股票上具有明显的羊群行为。在通过理论得出中国股市投资基金羊群行为是由基金市场被少数几家寡头公司所控制,对基金经理人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股市体制的不健全,我国证券市场金融产品单一,制约证券投资基金的选择等原因造成的基础上,本文从羊群行为的根源得出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羊群行为”主要是由于投资理念过于单一。于是本文分别构造机构投资者重仓股指数和沪深300指数,通过基金重仓股整体波动性和大盘波动性的比较来分析基金对股价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大盘的波动率并没有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波动的幅度也不是很稳定,这也部分肯定了机构投资者未对稳定证券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总体上基金重仓股50指数波动率和沪深股指数波动率差别在2006年并不十分明显,但2007年3季度到2008年1季度这个阶段差距较大,这说明基金对市场波动性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期的变化而变化。另外,整体上看基金重仓股的波动率一直略微高于大盘波动率,只是在2007年12月份基本相同,这说明基金进入单个股票可能加大了该股的波动,基金是拉动大盘上升的主要力量。在大盘下降过程中基金重仓股的波动较大盘平稳,初步说明基金在下降过程中起到了抑制大盘下跌的作用。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文章还发现我国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还造成市场价格波动增加和错误信息的传播,容易引起股价指数失真。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以及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交易行为对股价影响的分析,本文得出引导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如下政策建议: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丰富证券市场交易品种,有层次地推出股指期货、期权等衍生交易品种;加快推进优质大型企业境内上市,改善上市公司质量;建立一个完善的投资基金评价体系,修正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结构,在衡量业绩时还要衡量多方面的能力;鼓励基金投资风格的多元化,降低基金整体的风险;抑制证券投资基金的内部人控制,抑制道德风险,强化基金托管人的责任,弱化对基金经理人的行政干预,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改进考核方式,应改革基金管理费计提方式。
二、中兴通讯(000063)科技蓝筹龙头风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兴通讯(000063)科技蓝筹龙头风范(论文提纲范文)
(1)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框架结构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股指期货概述 |
2.1 股指期货的介绍 |
2.1.1 含义 |
2.1.2 作用 |
2.1.3 特点 |
2.1.4 基本制度 |
2.2 国内外主要股指期货 |
2.3 沪深300指数的介绍 |
2.4 沪深300股指期货 |
第3章 预测分析方法综述 |
3.1 传统预测法 |
3.1.1 基本面分析法 |
3.1.2 技术分析法 |
3.2 现代预测法 |
3.2.1 BP神经网络预测法 |
3.2.2 支持向量机预测法 |
3.2.3 马尔科夫预测法 |
3.2.4 时间序列预测法 |
第4章 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预测实证研究 |
4.1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
4.2 实证研究 |
4.3 预测与分析 |
第5章 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影响因素 |
5.1 合约标的物价格 |
5.2 GDP增长率 |
5.3 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 |
5.4 生产者物价指数 |
5.5 采购人经理指数 |
5.6 利率 |
5.7 汇率 |
5.8 突发事件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卖空机制、盈余管理与公司投资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价值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卖空机制 |
2.2 企业投资效率 |
2.2.1 非投资效率的产生原因 |
2.2.2 非投资效率的制约因素 |
2.2.3 投资效率的测度指标 |
2.3 盈余管理 |
2.3.1 盈余管理动机 |
2.3.2 盈余管理测度 |
2.4 文献述评 |
3 卖空机制、盈余管理和公司投资效率的理论分析 |
3.1 卖空机制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
3.1.1 基于第一类代理问题分析 |
3.1.2 基于第二类代理问题分析 |
3.2 卖空机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3.3 卖空机制对投资效率影响的盈余管理渠道 |
3.4 公司治理质量的异质性 |
4 卖空机制、盈余管理与公司投资效率的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变量选择 |
4.2.1 投资效率 |
4.2.2 盈余管理水平 |
4.2.3 公司治理质量 |
4.2.4 其它控制变量 |
4.3 实证模型 |
4.3.1 卖空机制与投资效率 |
4.3.2 卖空机制与盈余管理 |
4.3.3 盈余管理渠道存在性检验 |
4.3.4 公司治理质量对卖空机制的异质性影响 |
4.4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4.4.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实证结果分析 |
4.4.3 稳健性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监管部门增强惩罚力度 |
5.2.2 加强对卖空交易的监督管理 |
5.2.3 要注意政策效果的多维度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3)融资融券对标的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发展历程及特点 |
2.1 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发展历程 |
2.1.1 禁止融资融券业务阶段 |
2.1.2 筹备融资融券业务阶段 |
2.1.3 融资融券业务试点阶段 |
2.1.4 融资融券业务常规发展阶段 |
2.2 融资融券交易制度发展特点 |
2.2.1 融资融券业务发展迅速但不稳定 |
2.2.2 融资融券业务发展不平衡 |
2.2.3 投资者结构错位 |
第3章 融资融券交易影响股价波动的理论基础和机制 |
3.1 融资融券交易影响股价波动的理论基础 |
3.1.1 影响股价波动的主要因素 |
3.1.2 内在价值理论 |
3.1.3 行为金融学理论 |
3.1.4 供求关系理论 |
3.2 在中国股市中融资融券对股价波动的影响机制 |
3.2.1 震荡市中融资融券交易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机制 |
3.2.2 牛市中融资融券交易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机制 |
3.2.3 熊市中融资融券交易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机制 |
第4章 融资融券对标的股票价格波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实证框架构建 |
4.2 数据选取和处理 |
4.2.1 中国股市周期划分 |
4.2.2 实验组数据选取和处理 |
4.2.3 控制组数据预选取和处理 |
4.3 反事实股价路径中的自变量选取 |
4.3.1 震荡市中构造反事实股价路径自变量的选取 |
4.3.2 牛熊市中构造反事实股价路径自变量的选取 |
4.4 构建实验组反事实股价路径 |
4.4.1 拟合政策推出前实验组股价回归方程 |
4.4.2 构建实验组反事实股价路径 |
4.5 融资融券交易制度处置效应估计 |
4.6 实证结果分析 |
4.6.1 震荡市中融资融券对标的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影响 |
4.6.2 牛市中的融资融券对标的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影响 |
4.6.3 熊市中的融资融券对标的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影响 |
4.6.4 小结 |
第5章 促进股市稳定的融资融券政策建议 |
5.1 建立风险动态监管体系,灵活运用两融监管政策 |
5.2 加强投资者教育,培育理性投资者 |
5.3 加快融券机制发展速度,充分发挥融券卖空机制作用 |
5.4 降低两融交易费用,提高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分形特征的中国证券市场微观波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意义?研究目的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证券市场分形特征研究 |
2.1 分形概念与测度 |
2.1.1 单分形测度方法 |
2.1.2 多分形测度方法 |
2.1.3 资产收益多分形模型(MMAR) |
2.2 A股证券市场分形特征研究 |
2.2.1 A股指数分形特征研究 |
2.2.2 A股个股分形特征研究 |
2.3 高频微观数据概念及研究方法 |
2.3.1 金融高频微观数据的概念 |
2.3.2 金融高频微观数据的基本特征 |
2.3.3 金融高频数据的研究方法 |
2.4 高频微观数据分形特征研究 |
2.4.1 数据选取说明 |
2.4.2 高频收益率基本特征分析 |
2.4.3 高频收益率分形特征研究 |
2.4.4 交易持续期基本特征分析 |
2.4.5 交易持续期分形特征研究 |
2.4.6 交易持续与收益率关联关系研究 |
第三章 基于分形特征的高频微观波动建模:MSMD系列模型 |
3.1 交易持续期建模:MSMD |
3.1.1 MSMD模型构建 |
3.1.2 MSMD模型特征证明 |
3.2 MSMD-GARCH模型构建 |
3.2.1 常规GARCH族结构设定 |
3.2.2 MSMD-GARCH模型构建 |
3.3 MSMD-GARCH-VaR模型构建 |
第四章 MSMD系列模型实证 |
4.1 MSMD与ACD比较 |
4.1.1 MSMD模型阶数选择及参数估计 |
4.1.2 ACD模型阶数选择及参数估计 |
4.1.3 MSMD与ACD实证比较 |
4.2 MSMD-GARCH与ACD-GARCH实证比较 |
4.2.1 ACD-GARCH模型介绍 |
4.2.2 ACD-GARCH模型参数估计 |
4.2.3 MSMD-GARCH模型参数估计 |
4.2.4 MSMD-GARCH与ACD-GARCH预测效果比较 |
4.3 MSMD-GARCH-VaR计算及有效性检验 |
4.3.1 MSMD-GARCH-VaR计算 |
4.3.2 MSMD-GARCH-VaR检验 |
4.3.3 MSMD-GARCH-VaR与GARCH-VaR有效性检验比较 |
第五章 基于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的A股分形特征来源研究 |
5.1 分形市场假说与A股异常波动 |
5.2 我国分形假说模型构建 |
5.3 我国分形假说模型模拟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基本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政策建议 |
附 1:不同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的Hurst指数 |
附 2:MSMD-GARCH-VaR突破率比较图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我国股指期货期现套利及现货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4 主要概念界定 |
1.5 文献综述 |
1.5.1 国外研究综述 |
1.5.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二章 股指期货期现套利原理及国内外发展情况 |
2.1 期现套利理论基础 |
2.1.1 期现套利的原理 |
2.1.2 无套利均衡原理 |
2.1.3 期货定价公式 |
2.1.4 股指期货期现套利操作遵循的原则 |
2.1.5 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的作用 |
2.2 期现套利机会分析 |
2.2.1 股指期货推出初期的机会分析 |
2.2.2 大市值权重股发生特殊事件进行套利 |
2.2.3 指数成分股分红期进行套利 |
2.2.4 分红套利(反向套利) |
2.3 国外股指期货期现套利发展情况 |
2.3.1 国外股指期货期现套利发展历史 |
2.3.2 国外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现状及主要的股指期货合约 |
2.4 我国股期期现套利的发展历程 |
2.4.1 我国股指期货的发展过程 |
2.4.2 我国发展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的积极作用 |
2.4.3 我国期现套利的现状 |
2.5 沪深300指数及股指期货介绍 |
2.5.1 沪深300指数介绍 |
2.5.2 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介绍 |
2.5.3 推出股指期货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作用 |
第三章 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的现货选择及操作 |
3.1 期现套利的一般步骤 |
3.1.1 简要列示一般步骤 |
3.1.2 无套利区间定价 |
3.2 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的现货选择 |
3.2.1 可选择的现货组合 |
3.2.2 ETF作为现货选择的优势 |
3.3 选择ETF组合时需考虑的因素 |
3.3.1 选择时考虑的基本因素 |
3.3.2 影响跟踪误差的因素 |
3.4 股期期现套利的交易参数分析 |
3.5 以案例讲述期现套利的步骤 |
3.6 套利交易操作需注意的细节 |
3.7 期现套利风险及防范 |
3.7.1 交易制度障碍风险 |
3.7.2 构建现货组合风险 |
3.7.3 交易操作实践风险 |
3.7.4 保证金管理风险 |
第四章 各现货组合与期货相关性的比较 |
4.1 期现套利中可做现货配置选择的ETF基金介绍 |
4.1.1 可做现货配置品种的ETF基金选择 |
4.1.2 华夏上证50ETF简介 |
4.1.3 易方达深证100ETF简介 |
4.1.4 华安上证180ETF简介 |
4.1.5 上述三支基金与沪深300成分股构成比较 |
4.2 ETF组合选择及其与沪深300指数跟踪误差比较 |
4.2.1 跟踪误差原理及公式 |
4.2.2 以上三支ETF与沪深300相关性及跟踪误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最优的ETF组合配置比例 |
5.1.1 两只ETF组成的现货组合的最优配置比例 |
5.1.2 三只ETF基金组合的现货组合的最优配置比例 |
5.2 验证 |
5.3 以上现货组合的无套利区间测算 |
5.3.1 现货组合的套利成本组成分析 |
5.3.2 以7月份主力合约IF1107为例进行的无套利区间的测算 |
5.4 研究创新点 |
5.5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中国上市公司竞争战略因素与战略绩效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主体的界定 |
1.2 中国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 |
1.3 上市公司的重要作用及存在问题 |
1.4 国内外关于公司战略与绩效的研究状况 |
1.4.1 国外关于公司战略的研究概述 |
1.4.2 国内关于公司战略研究的概述 |
1.4.3 国内外关于公司绩效的研究状况 |
1.4.4 国内外关于战略因素与战略绩效关系的研究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创新点 |
1.7 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论文结构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公司战略与绩效的有关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
2.1 公司战略理论与战略因素 |
2.1.1 战略的概念 |
2.1.2 企业战略理论的演进 |
2.1.3 企业战略的特征 |
2.1.4 战略意图、战略使命与战略态势 |
2.1.5 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 |
2.1.6 企业战略层次体系 |
2.1.7 公司战略类型及战略选择 |
2.1.8 公司战略因素概论 |
2.2 公司绩效的有关理论与评价方法 |
2.2.1 公司绩效 |
2.2.2 公司绩效评价 |
2.2.3 公司绩效评价体系 |
2.2.4 公司绩效评价指标 |
2.2.5 公司绩效评价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上市公司战略因素分析 |
3.1 基于行业结构理论的战略因素分析 |
3.1.1 行业结构理论的主导思想 |
3.1.2 基于行业结构理论的战略因素界定 |
3.2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战略因素分析 |
3.2.1 资源基础理论的主导思想 |
3.2.2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战略因素界定 |
3.3 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战略因素分析 |
3.3.1 核心能力理论的主导思想 |
3.3.2 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战略因素界定 |
3.4 宏观环境的战略因素分析 |
3.4.1 宏观环境对公司战略的影响 |
3.4.2 宏观范畴的公司战略因素界定 |
3.5 公司战略因素层次结构及要素组合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上市公司战略绩效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 |
4.1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状况分析 |
4.1.1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逐年衰退 |
4.1.2 上市公司绩效不佳 |
4.1.3 上市公司“变脸”现象普遍,持续经营能力较差 |
4.1.4 上市公司亏损面加大 |
4.1.5 公司绩效不佳的原因分析 |
4.2 中国上市公司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4.2.1 构建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
4.2.2 战略绩效评价指标的综合分析 |
4.2.3 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市公司战略因素与战略绩效关系模 |
5.1 公司战略因素的选择 |
5.1.1 战略因素选择的原则 |
5.1.2 战略因素选择的方法 |
5.2 战略绩效指标的选择 |
5.2.1 战略绩效指标选择的原则 |
5.2.2 战略绩效指标选择方法 |
5.3 公司战略因素与战略绩效关系模型及研究方法 |
5.3.1 公司绩效模型 |
5.3.2 关于公司战略绩效与战略因素关系的研究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战略因素 |
6.1 上市公司行业样本的选择 |
6.2 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概况 |
6.3 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战略绩效的分类 |
6.3.1 分类方法 |
6.3.2 分类结果 |
6.4 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战略因素与战略绩效关系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6.4.1 描述性分析 |
6.4.2 多因素方差分析 |
6.4.3 多重比较 |
6.4.4 边际估计 |
6.4.5 上市公司战略因素与战略绩效关系的图示分析 |
6.5 企业品牌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战略因素与 |
7.1 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概况 |
7.2 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分类 |
7.2.1 分类方法 |
7.2.2 分类结果 |
7.3 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战略因素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7.3.1 描述性分析结果 |
7.3.2 多因素方差分析 |
7.3.3 多重比较 |
7.3.4 边际估计 |
7.3.5 上市公司战略因素与战略绩效关系的图示分析 |
7.4 企业品牌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强化战略因素,提升公司绩效的建议 |
8.2.1 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模式 |
8.2.2 积极培养成熟理性的机构投资者 |
8.2.3 建立健全有效的债权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应 |
8.2.4 积极推进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 |
8.2.5 开拓创新,进一步推进并购重组 |
8.2.6 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潜能,提升公司长期持续型战略绩效 |
8.2.7 打造公司品牌,提升公司隐形绩效 |
8.2.8 加强战略管理,培养核心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
8.2.9 切实发挥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
8.2.10 履行政府职责,引导和推动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 |
8.3 本文未竞之处与后续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的说明 |
致谢 |
(8)开放中的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国外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主流投资理念 |
2.1 资本市场的起源和发展 |
2.2 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 |
2.3 主流投资理念 |
2.3.1 价值投资理念 |
2.3.2 趋势投资理念 |
2.3.3 巴菲特和索罗斯的启示 |
3 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解 |
3.1 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回顾 |
3.2 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性缺陷 |
3.2.1 市场发行制度的缺陷 |
3.2.2 市场结构的缺陷 |
3.2.3 市场制衡机制的缺陷 |
3.2.4 市场退出机制的缺陷 |
3.2.5 市场监管机制的缺陷 |
3.2.6 市场信用的缺陷 |
3.3 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 |
3.3.1 融资功能 |
3.3.2 资源配置功能 |
3.3.3 博弈赢利功能 |
3.3.4 启蒙教育功能 |
3.4 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风险 |
3.4.1 估值风险 |
3.4.2 道德风险 |
3.4.3 系统性风险 |
3.5 从资产重估模型分析市场运行的内在逻辑 |
4 投资策略与实例分析 |
4.1 投资策略分析 |
4.2 投资实例分析 |
4.2.1 基于宏观投资逻辑的投资 |
4.2.2 基于制度和行业政策的投资 |
4.2.3 基于价值投资策略的投资 |
5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理论基础 |
2.1 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相关概念 |
2.2 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 |
2.3 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的方法 |
第3章 我国保险行业经营绩效评价 |
3.1 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
3.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3.3 我国保险行业经营绩效财务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
3.4 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综合评价 |
第4章 中国人寿经营绩效评价的个案研究 |
4.1 中国人寿简介 |
4.2 中国人寿经营绩效的财务指标分析与评价 |
4.3 中国人寿经营绩效的非财务指标分析与评价 |
第5章 中国人寿经营绩效影响原因及发展对策 |
5.1 中国人寿经营绩效影响原因分析 |
5.2 中国人寿提升经营绩效的发展对策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1 样本2006年财务指标 |
附表2 中国人寿2003年~2007年财务指标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及其对股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的框架 |
2. 基金羊群行为与股价波动性现状及理论分析 |
2.1 我国股市波动现状 |
2.2 羊群行为的概述 |
2.2.1 羊群行为概念 |
2.2.2 “羊群行为”的特点 |
2.2.3 羊群行为产生的机理理论介绍 |
2.3 羊群行为对股价影响的理论分析 |
2.3.1 证券投资基金加剧股市波动的原因分析 |
2.3.2 证券投资基金稳定市场的作用分析 |
3.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 |
3.1 羊群行为实证研究概述 |
3.1.1 国外羊群行为的检验 |
3.1.2 国内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 |
3.2 羊群行为检验的实证模型描述 |
3.2.1 模型的选取及方法描述 |
3.2.2 数据描述 |
3.3 实证分析的结果 |
3.4 基于股票特征的回归分析 |
3.5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严重的原因思考 |
4. 我国基金羊群行为对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
4.1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对证券市场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1 研究方法及数据 |
4.1.2 基金重仓股指数波动同大盘波动比较 |
4.2 我国证券市场由羊群行为引起的问题 |
4.2.1 造成市场价格波动增加 |
4.2.2 造成错误信息的传播 |
4.2.3 容易引起股价指数失真 |
5. 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 |
5.2.2 丰富证券市场交易品种,有层次地推出股指期货、期权等衍生交易品种 |
5.2.3 加快推进优质大型企业境内上市,改善上市公司质量 |
5.2.4 建立一个完善的投资基金评价体系,修正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结构,在衡量业绩时还要衡量多方面的能力 |
5.2.5 鼓励基金投资风格的多元化,降低基金整体的风险 |
5.2.6 抑制证券投资基金的内部人控制 |
5.3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BHM 计算及回归相关数据(仅保留满足Wermers 定义部分).. |
附录2 SHM 计算及回归相关数据(仅保留满足Wermers 定义部分) |
致谢 |
四、中兴通讯(000063)科技蓝筹龙头风范(论文参考文献)
- [1]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预测研究[D]. 吴迪. 沈阳工业大学, 2018(12)
- [2]卖空机制、盈余管理与公司投资效率[D]. 武梓杨. 广东财经大学, 2017(05)
- [3]融资融券对标的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影响研究[D]. 闫树生. 河北大学, 2017(01)
- [4]基于分形特征的中国证券市场微观波动研究[D]. 陈杨龙. 中央财经大学, 2016(12)
- [5]我国股指期货期现套利及现货选择[D]. 商鸿钧. 山东大学, 2011(06)
- [6]谁能攻守兼备[J]. 听月楼. 证券导刊, 2010(34)
- [7]中国上市公司竞争战略因素与战略绩效关系的研究[D]. 李东阳. 天津大学, 2010(07)
- [8]开放中的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策略[D]. 汪勇. 复旦大学, 2010(03)
- [9]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研究[D]. 刘晓娜. 武汉理工大学, 2008(05)
- [10]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及其对股价的影响[D]. 靳亚毅.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