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1地区超稠油蒸汽吞吐油藏纵向生产程度分析

蜀1地区超稠油蒸汽吞吐油藏纵向生产程度分析

一、曙一区超稠油蒸汽吞吐油层纵向动用程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梁婧[1](2018)在《S1612块稠油油藏开发中后期综合调整》文中指出本次研究以S1612块蒸汽吞吐前期地质认识为基础,针对目前区块存在的油水关系认识不清、蒸汽吞吐效果差及动用程度不均等开发难题,开展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评价,明确吞吐平面、纵向动用程度,综合利用多种研究方法,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落实剩余潜力,根据区块特点和经济界限,制定调整部署原则,进一步部署挖潜井位,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改善区块开发效果。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发效果综合分析及评价,根据生产动态指标变化规律,落实目标区块及各试验区蒸汽吞吐的开发特点和规律;根据数值模拟正交化分析和生产动态敏感性评价,落实影响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通过纵向油层动用状况研究和“三场”分布特征分析,利用地球物理测井分析法、物质平衡法和油藏数值模拟法等确定剩余可采储量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明确提出调整潜力主要方向。课题取得以下成果:针对S1612兴隆台油层的油藏地质特点,开发规律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完成综合油藏工程研究,包括开发方式、井网、井距等研究,针对蒸汽吞吐开发方式,优化设计关键操作参数,依据油层发育及剩余油分布情况,完成开发调整井位部署及蒸汽吞吐指标预测。本次研究成果对于现场蒸汽吞吐中后期油层动用程度研究、蒸汽吞吐井间加密调整及蒸汽吞吐后期方式转换时机优化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杨宝华[2](2017)在《曙光地区开发地质特征及开发效果评价》文中提出曙光油田是开采50年的老油田,从1983年6月曙1-7-5块曙1-3532井稠油蒸汽吞吐实验获得成功开始,在曙1-7-5块、杜80块、杜84块陆续扩大稠油蒸汽热采规模,目前多数已进入高轮次吞吐阶段,产量递减大,周期油汽比低,有效期短,为了提高现开采方式下挖掘油藏动用程度的潜力,合理配置注汽量、提高吞吐开发经济效益,对该地区开发地质特征、目前吞吐阶段的热采规律、吸汽状况以及地层压力变化等开展了研究。储集层的单层厚度影响油藏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依据储集层单层厚度将曙光地区稠油油藏类型划分为块状底(顶)水油藏、多油组厚互层油藏、多油组薄互层油藏、薄-厚互层油藏、潜山底水油藏,并结合地层构造特点、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油层分布、流体性质、渗流特征、储层分布等特征对各类油藏进行了综合研究,筛选出普通稠油油藏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油藏为研究对象,对其吞吐生产特征、吞吐规律、开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进行研究。最后综合对比分析现有开采模式下的阶段产油、稳产期年限、递减速度、可采储量采出程度、现阶段标定采收率等多种指标,运用指数递减法、周期生产规律法、递减模型三种产量预测方法,对普通稠油的杜66块等、特稠油的曙1-7-5块、超稠油的杜84等区块的周期生产规律、阶段开发指标变化规律、储量动用状况、油藏地层压力变化规律、采收率评价等指标进行研究,并客观的进行开发效果评价和开发趋势预测。

刘梦[3](2015)在《曙一区杜84块超稠油油藏增产技术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超稠油油藏1976年发现,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深入,各个阶段暴露出不同的开发矛盾。投产初期注汽压力高,易出砂;中期易引起较严重的井间干扰或汽窜,后期周期生产时间长、日产油峰值低,排水期长,汽窜加剧,平面矛盾、层间矛盾加剧,井下技术状况变差。超稠油单井日产水平不断降低。本文针对吞吐中后期的各种矛盾,立足超稠油油藏高效开发和超稠油油藏采收率提高,通过对研究区域地质体重新认识并结合蒸汽吞吐中后期存在的矛盾,摸清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中后期的主要开发矛盾和单井日产量变化规律,采取适合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阶段的组合式注汽,水平井挖潜及蒸汽吞吐后的SAGD方式转换等特色技术。现场实施,单井日产上升至8t/d,水平井日产达到直井单井日产的3倍,蒸汽吞吐和SAGD的最终采收率达到60%左右,最终实现油藏的高效开发。

王革[4](2012)在《超稠油整体防窜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稠油在蒸汽吞吐开采阶段,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地层压力下降,汽窜现象变得严重,严重影响区块的开采效果,如何防止汽窜,确保油井有效开采,提高断块油藏的采收率,变成油田生产的重要课题。辽河油区杜229块超稠油开发逐步深入,油井蒸汽吞吐已经进入中高轮次生产阶段,高轮低效,汽窜严重等开发矛盾加重,单井蒸汽吞吐进一步提高采出程度难度大。论文从生产实际出发,分析汽窜的实质,利用目前技术现状,结合国内外防窜主要采取同注同采与化学封窜及关闭汽窜井等技术,开展调剖封窜,机械封窜,降速注汽防窜,一注多采,区域注汽,分层注汽,间歇注汽等多种手段,对杜229断块实施综合治理,并逐步由单井向多井组合整体蒸汽吞吐开发模式转化。根据油井分布、射孔层位对应情况及汽窜关系,将区划分为若干个井组开发单元,对井组单元实施整体有序集中注汽,全方位立体加热,利用井间汽窜通道,通过维持注汽压力均衡,抑制和避免井间汽窜,重新调整温度场、压力场和含油饱和度场,进一步提高区块采出程度,对提高区块的开发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见到的显着的经济效果,得出了治理汽窜的一些结论,为稠油油藏开采防治汽窜提供了经验。

马洪伟[5](2012)在《提高超稠油蒸汽吞吐效果综合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兴隆台、馆陶油层为超稠油油藏。1997年采用蒸汽吞吐方式投入开发,目前产量规模保持在120万吨以上,成为我国最大的超稠油生产基地。由于受蒸汽吞吐开采方式和原油性质的制约,油井进入高周期吞吐以后,周期产油量逐渐下降,吞吐效果明显变差,吨油成本不断上升。在超稠油热采下步转换开发方式前景不是很明朗的背景下,寻求改善稠油蒸汽吞吐中后期开发效果、提高吞吐阶段采出程度的技术手段势在必行。本文从油藏地质条件和超稠油开采机理入手,运用油藏工程方法,结合超稠油生产实际,研究了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特点和规律,总结出“采出程度高、近井含油饱和度低;地下存水多、热利用率低;地下亏空大、地层压力下降;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加剧”是影响超稠油高轮蒸汽吞吐效果的主要因素。通过理论研究和动态监测资料分析,创造性地提出多井整体蒸汽吞吐、间歇蒸汽吞吐和一注多采等三种开采方式及高温调剖、三元复合吞吐等工艺技术措施,这些方法的原理都是通过相对集中的注汽,建立集中温场,提高了油层注入蒸汽的热利用率,从而达到改善超稠油高轮蒸汽吞吐效果,提高了吞吐阶段采收率,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些技术措施对其它超稠油和稠油油藏开发都具有借鉴作用。本文还从实际出发,以现场实例兴H66-68井组开发效果为实例,有力的说明了该井组历史上同注期间,每次同注参与的井数,注汽的顺序都不相同,都会对吞吐效果差异很大。井组整体吞吐过程中,参与注汽的井数少,注汽井网不完善,总注汽量不够,虽然周边油井都实施了关井防窜,但整齐外溢现象依然严重,蒸汽的热效率低,都会造成吞吐效果不好。另外,辅助的措施选择是否得当,是否有助于井组立体加热的效果,都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只有选择合适的辅助措施,才能更大的发挥蒸汽吞吐的热效率,才能进一步加热井间剩余油,提高周期生产效果,形成更有效的连通,为下步转换开发方式奠定基础。

孙绍彬[6](2012)在《超稠油油层深部复合封堵调刨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自超稠油投入开发以来,井间汽窜问题就成为制约油田开发的主要矛盾,随着开发规模的扩大,油井吞吐轮次的增加,以及边部、难动用区块油井的投产,汽窜矛盾更为突出,对产量的影响日趋严重,汽窜会导致注汽井能量外溢,蒸汽热利用率降低。汽窜会引起油藏加热严重不均匀现象,导致蒸汽波及体积小、热效率低、吞吐效果差;形成汽窜通道进一步加剧动用不均的矛盾;轻微受窜井有效生产时率下降,影响产量。汽窜造成被窜井产液量大幅增加,产油量大幅波动,产量运行不平稳。严重受窜井发生套坏,造成油井报废。严重汽窜可能导致受扰井井喷污染事故的发生,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更为严重的是汽窜会导致被窜井套坏关井。本文从曙一区超稠油区块储层特征、油品性质、生产情况等方面入手,通过汽窜规律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确定下步措施方向,最终达到优化选井范围和技术参数的目的,以此来指导现场应用,提高措施效果。该项研究的成功,将为曙光油田其他超稠油区块的开发提供科学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和相应的技术支持,对国内外其他油田超稠油的开发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赵文峰[7](2012)在《曙一区蒸汽吞吐组合式注汽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辽河稠油主要的开采方式为蒸汽吞吐。目前,大多数蒸汽吞吐稠油油藏已步入了蒸汽吞吐中后期,注入蒸汽的热量和井下地层消耗的能量达到动态平衡,加热半径不再扩大,周期产量越来越低,吞吐效果越来越差,生产成本越来越接近经济极限。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稠油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对辽河油田曙一区的地质状况和地下流体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分析了曙一区的开发历程、开发部署情况,对开发状况和开发效果进行了详细研究,对开发中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另外,还研究了组合式整齐吞吐技术的基础理论,分别对井对同注同采、多井整体吞吐、一注多采、少注多采、水平井组同注同采等方式的组合式蒸汽吞吐进行了原理分析和特点介绍,介绍了蒸汽吞吐经济极限条件和蒸汽吞吐油藏极限条件,指出了组合式蒸汽吞吐在现场应用的注意问题。在曙一区通过理论研究与现场实际操作相结合,结合油藏地质特点,通过油藏工程计算法、数值模拟研究、现场试验研究对蒸汽吞吐极限条件、不同类型稠油递减规律、典型区块数值模拟、组合式吞吐油藏技术界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出组合式吞吐在稠油开发中的应用界限,为下步开发指明方向。

马占河[8](2012)在《超稠油蒸汽吞吐生产特点及措施对策——以辽河油田曙一区为例》文中提出超稠油蒸汽吞吐生产过程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充分认识各阶段的生产规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相关措施对策对于超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曙一区超稠油蒸汽吞吐生产特征的研究,总结了超稠油蒸汽吞吐的生产规律,理清了不同生产阶段各项生产参数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各吞吐阶段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油藏实际,制定相应对策,指导曙一区超稠油的高效开发,对同类型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田文杰[9](2011)在《双水平井蒸气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在杜84馆陶西油藏开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馆陶区块超稠油,由于其特殊的油品性质,造成常规蒸汽吞吐开发产量递减很快,年递减率在20%左右。针对曙一区杜84馆陶区块超稠油油藏开发中后期出现的吞吐轮次高、开发效果逐渐变差等问题,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对该区块的开发特征、水平井吞吐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从油藏地质参数、注汽工艺参数、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油井吞吐效果的制约因素,为后续油井的吞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研制了双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工艺技术,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工艺技术在辽河油田曙一区超稠油区块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措施效果显着。但在双水平井组合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理论研究方面还较为欠缺,结合区块开发特点,对选井范围及施工参数进行优化,用理论指导现场实施,以进一步提高措施效果。本文从曙一区杜84超稠油区块储层特征、油品性质、生产情况等方面入手,通过室内模拟研究,最终达到优化选井范围、优化技术参数的目的,以此来指导现场应用,提高措施效果。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项研究对曙光油田超稠油开发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双水平井组合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适合杜84馆陶油层开发的需要。

杨德卿[10](2011)在《署一区杜84块SAGD开发动态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曙一区超稠油是辽河油田“九五”以来的重要产能建设区块,曙一区超稠油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8308万吨,其中杜84块地质储量3361万吨,1996年采用蒸汽吞吐开采方式投入工业性开采,2000年起生产规模突破128万吨,现年产量为97万吨。然而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超稠油蒸汽吞吐的开发矛盾逐渐暴露出来。首先,由于吞吐轮次的不断增加,吞吐效果逐渐变差,故此油田稳产基础薄弱。其次,蒸汽吞吐的油井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预计蒸汽吞吐阶段采收率不高于25%。为此,通过与国内外合作研究认为采用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简称SAGD)开采方法开采超稠油具备可行性和较大的经济效益。2006年9月在曙一区杜84块开展了SAGD先导试验并获得成功,通过了股份公司的验收。但是目前关于SAGD生产过程中的动态跟踪和动态预测,国内还没有成熟的SAGD开发动态跟踪、动态调控(注采参数等)技术界限,影响了SAGD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通过对超稠油蒸汽吞吐后期转入SAGD开发几年来的现场试验,开展动态调控的研究,对吞吐降压后SAGD生产阶段科学的划分了四个阶段;总结出SAGD动态调控的主要参数界限;同时针对对夹层发育的兴Ⅵ组编制了调整方案,创新开展了重力泄油与蒸汽驱联合开采试验,极大改善了SAGD试验区开发效果,达到了方案设计指标。

二、曙一区超稠油蒸汽吞吐油层纵向动用程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曙一区超稠油蒸汽吞吐油层纵向动用程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S1612块稠油油藏开发中后期综合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次研究内容
第二章 蒸汽吞吐开发效果分析及评价
    2.1 开发历程及现状
        2.1.1 开发历程
        2.1.2 开发现状
    2.2 开发效果分析及评价
        2.2.1 直井生产规律与特点
        2.2.2 地层压力变化
        2.2.3 水淹现状
    2.3 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2.3.1 储层物性
        2.3.2 油层厚度
        2.3.3 注汽强度
        2.3.4 注汽速度
    2.4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2.4.1 油水关系复杂
        2.4.2 油井出砂,开井率低,影响开发效果
        2.4.3 诸多因素影响,生产不正常井数比例高
        2.4.4 汽窜的不利影响
    2.5 总体评价
        2.5.1 蒸汽吞吐主要开发指标评价
        2.5.2 开发方式和井网、井距适应性评价
第三章 剩余油分布研究
    3.1 油层动用程度分析
        3.1.1 纵向动用程度分析
        3.1.2 平面动用程度分析
    3.2 剩余油研究方法
    3.3 剩余油分布规律
        3.3.1 模型建立
        3.3.2 生产历史拟合
        3.3.3 剩余油分布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章 综合调整油藏工程设计研究
    4.1 开发井型优选
    4.2 开发方式优选
    4.3 井距优化设计
    4.4 水平井长度优化
    4.5 水平井纵向位置优化
    4.6 关键注采参数优化
        4.6.1 注汽强度优化
        4.6.2 注汽速度优化
        4.6.3 蒸汽干度优化
        4.6.4 焖井时间优化
第五章 吞吐中后期综合调整部署研究
    5.1 调整部署原则
    5.2 综合调整部署
    5.3 开发指标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2)曙光地区开发地质特征及开发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曙光地区油藏类型与地质特征
    1.1 稠油分类
        1.1.1 稠油的分类原则
        1.1.2 稠油的分类标准
    1.2 油藏类型
        1.2.1 块状底(顶)水油藏
        1.2.2 多油组厚互层油藏
        1.2.3 多油组薄互层油藏
        1.2.4 薄-厚互层油藏
        1.2.5 潜山底水油藏
    1.3 地质特征
        1.3.1 地层划分
        1.3.2 构造特点
        1.3.3 沉积特征
        1.3.4 储层特征
        1.3.5 油层分布
        1.3.6 流体性质
        1.3.7 渗流特征
        1.3.8 层系划分
第二章 曙光地区热采开发规律研究
    2.1 周期生产规律
        2.1.1 周期产量变化规律
        2.1.2 周期油汽比变化规律
        2.1.3 不同油藏条件下加密井产油量、油汽比变化规律
        2.1.4 水平井蒸汽吞吐特点
    2.2 阶段开发指标变化规律
        2.2.1 曙光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产量变化模式
        2.2.2 曙光热采稠油老井产量递减规律
    2.3 储量动用状况
        2.3.1 平面动用程度研究
        2.3.2 纵向动用程度研究
    2.4 油藏地层压力变化规律
    2.5 采收率评价
        2.5.1 采收率标定方法
        2.5.2 标定结果及分析
第三章 曙光地区稠油开发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3.1 套管损坏问题
        3.1.1 套管损坏的影响
        3.1.2 套管损坏的预防措施
    3.2 出砂问题
        3.2.1 出砂的影响
        3.2.2 出砂的预防措施
    3.3 出水问题
        3.3.1 出水的影响
        3.3.2 出水的预防措施
    3.4 汽窜问题
        3.4.1 汽窜的影响
        3.4.2 汽窜的预防措施
第四章 曙光地区热采开发效果评价
    4.1 油藏开发水平
    4.2 与开发方案对比
    4.4 开发趋势预测
        4.4.1 目前方式下继续吞吐潜力
        4.4.2 产量预测方法的确定
        4.4.3 蒸汽吞吐产量变化趋势预测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3)曙一区杜84块超稠油油藏增产技术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曙一区超稠油开发概况
    1.1 油田基本情况
    1.2 滚动开发历程
第二章 单井日产量变化规律分析
    2.1 直井单井日产规律分析
    2.2 吞吐水平井单井日产规律分析
    2.3 新井日产规律分析
    2.4 SAGD单井日产规律分析
第三章 组合式注汽分析及效果评价
    3.1 多井整体蒸汽吞吐分析
    3.2 间歇蒸汽吞吐分析
    3.3 一注多采分析
    3.4 三元复合吞吐分析
第四章 水平井应用分析及效果评价
    4.1 部署分析
    4.2 钻井设计分析
    4.3 措施选择分析
    4.4 油井大修恢复分析
    4.5 多元化二次开发研究分析
第五章 SAGD应用分析及效果评价
    5.1 SAGD动态调控馆陶油藏实例分析
    5.2 SAGD动态调控兴Ⅵ油藏实例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4)超稠油整体防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稠油开采技术
    1.1 稠油的定义和标准
    1.2 稠油的一般性质
    1.3 稠油的基本特点
    1.4 影响稠油粘度的因素
    1.5 稠油的开采方法
        1.5.1 蒸汽吞吐采油技术
        1.5.2 蒸汽驱采油技术
        1.5.3 火烧油层采油技术
        1.5.4 热水驱采油技术
        1.5.5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SAGD)
第二章 地质概况及开发现状
    2.1 杜229块地质概况
        2.1.1 构造特点
        2.1.2 储层特征与油层分布
        2.1.3 原油流体性质
    2.2 开发现状
        2.2.1 周期生产规律
        2.2.2 开发方式
        2.2.3 开发层系
        2.2.4 井网、井距
第三章 汽窜的机理分析
    3.1 汽窜的形成
        3.1.1 汽窜的构成形式
        3.1.2 判断油井发生汽窜的方式
    3.2 汽窜的危害
    3.3 汽窜的因素
        3.3.1 油藏因素
        3.3.2 开发因素
    3.4 杜229块汽窜特征
第四章 防窜技术研究
    4.1 优化运行方式
        4.1.1 区域整体蒸汽吞吐
        4.1.2 优化注汽参数
    4.2 优化配套工艺措施
        4.2.1 分注或选注
        4.2.2 高温调剖技术
        4.2.3 复合吞吐
        4.2.4 投球选注技术
    4.3 综合应用开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5)提高超稠油蒸汽吞吐效果综合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稠油开发技术
    1.1 稠油的性质
        1.1.1 稠油的定义和标准
        1.1.2 稠油的一般性质
    1.2 国内外开发技术现状
        1.2.1 稠油热采技术的现状
        1.2.2 稠油热采技术发展趋势
第二章 曙一区超稠油开发历程
    2.1 杜84块主要地质特点
        2.1.1 主力含油储层地层时代为新生界沙河街组和馆陶组
        2.1.2 断层控制地层沉积和油水分布
        2.1.3 发育了三种沉积体系
        2.1.4 储层物性好,为中-高孔、高渗-特高渗储层
        2.1.5 油层产状以中厚层、厚层、块状为主
        2.1.6 油品性质差,开发难度大
        2.1.7 储量丰度高,有利于整体开发
    2.2 杜84块开发历程及开采现状
        2.2.1 兴隆台油层开发历程及开采现状
        2.2.2 馆陶油层开发历程及开采现状
    2.3 超稠油生产特点
        2.3.1 流动温度高,启动压差大
        2.3.2 周期间产量变化规律
        2.3.3 周期内日产油变化规律
        2.3.4 累积采油量与累积注汽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2.3.5 采注比、回采水率、油汽比变化趋势
第三章 超稠油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3.1 单井差异
    3.2 地层压力下降
    3.3 体系干扰
    3.4 层间动用不均,汽窜问题突出
    3.5 闷井时间
    3.6 地下存水增加,油井加热半径有限
    3.7 水平段动用不均
    3.8 蒸汽超覆严重,面临顶水下窜威胁
第四章 综合治理改善吞吐效果
    4.1 改善超稠油吞吐效果的各类方法
        4.1.1 分注选注技术
        4.1.2 高温调剖
        4.1.3 三元复合吞吐
        4.1.4 蒸汽吞吐添加剂
        4.1.5 高温气体驱油剂
        4.1.6 水平井加密
    4.2 井组综合优化改善超稠油吞吐效果
        4.2.1 优化井组,完善井网,合理调整注汽顺序
        4.2.2 优化注汽参数,合理把握操作时机
        4.2.3 辅助油井间歇,提高油井周期产油量
        4.2.4 开发实例
    4.3 井组整体注汽的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摘要

(6)超稠油油层深部复合封堵调刨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油藏地质特征
    1.1 地层划分
    1.2 构造特征
    1.3 沉积特征
    1.4 储层特征
    1.5 油层分布
    1.6 流体性质
第二章 汽窜制约超稠油开发主要因素研究
    2.1 气窜特点
    2.2 气窜原因分析
        2.2.1 油藏原因
        2.2.2 开发因素
    2.3 气窜的危害
        2.3.1 汽窜干扰严重影响油井产量
        2.3.2 汽窜加剧油藏动用不均的矛盾
        2.3.3 频繁汽窜加剧油井出砂、套坏
    2.4 现有汽窜防治技术应用效果评价
        2.4.1 优化射孔层位,减小渗透率级差
        2.4.2 优化注汽参数设计
        2.4.3 利用平面组合式蒸汽吞吐技术抑制汽窜影响
        2.4.4 利用机械分层注汽技术强制调整纵向吸汽以减少汽窜
        2.4.5 高温暂堵调剖技术
        2.4.6 蒸汽调剖技术
        2.4.7 三项泡沫调剖技术
        2.4.8 多功能管柱精细分层技术
        2.4.9 水平井均匀注汽技术
第三章 深部复合封堵调剖技术的研究
    3.1 深部复合封堵调剖技术思路
    3.2 深部复合封堵调剖技术原理
    3.3 药剂的性能评价实验
        3.3.1 自生气源性能指标测试
        3.3.2 表面活性剂性能指标测试
        3.3.3 凝胶封堵剂的性能评价
        3.3.4 颗粒封堵剂的性能评价
        3.3.5 药剂的复配及性能评价实验
    3.4 现场施工工艺
第四章 现场应用效果
    4.1 现场实施情况
    4.2 现场应用效果
        4.2.1 汽窜影响产量得到有效控制
        4.2.2 纵向吸汽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4.2.3 油井吞吐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4.2.4 典型病例分析
第五章 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7)曙一区蒸汽吞吐组合式注汽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
        0.2.1 国内外稠油开采状况
        0.2.2 存在问题
    0.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关键
第一章 曙一区地质特征
    1.1 地层层序与层组划分
        1.1.1 地层层序
        1.1.2 层组划分
    1.2 构造特征
    1.3 储集层特征
        1.3.1 沉积特征
        1.3.2 岩性特征
        1.3.3 储层物性
    1.4 隔层分布特征
    1.5 油水分布特点及油藏类型
        1.5.1 油水分布特点
        1.5.2 油藏类型
    1.6 流体性质
        1.6.1 原油性质
        1.6.2 地层水性质
    1.7 地层压力和温度
    1.8 储量计算
第二章 曙一区开发历程及开发部署现状
    2.1 曙一区开发历程
    2.2 曙一区开发部署
    2.3 开发现状及效果分析
        2.3.1 周期生产特点
        2.3.2 油层动用程度
    2.4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蒸汽吞吐组合式注汽技术研究
    3.1 组合式注汽的原理及特点
        3.1.1 井对同注同采方式
        3.1.2 多井整体吞吐方式
        3.1.3 水平井井组同注同采方式
        3.1.4 少注多采方式
        3.1.5 一注多采方式
    3.2 组合式蒸汽吞吐极限条件研究
    3.3 稠油油藏递减规律
        3.3.1 周期内产量递减规律
        3.3.2 周期间产量递减规律
        3.3.3 区块产量递减规律
    3.4 组合式蒸汽吞吐现场实施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蒸汽吞吐组合式注汽技术在曙一区的应用
    4.1 多井整体吞吐效果分析及认识
        4.1.1 曙 1-36-7046 井组多井整体吞吐效果分析
        4.1.2 多井整体吞吐整体认识
    4.2 一注多采效果分析及认识
        4.2.1 一注多采吞吐效果分析
        4.2.2 一注多采整体认识
    4.3 蒸汽化学吞吐效果分析及认识
        4.3.1 杜 80 块化学吞吐效果分析
        4.3.2 蒸汽化学吞吐整体认识
    4.4 蒸汽吞吐组合式注汽在曙一区的开发成效
    4.5 组合式蒸汽吞吐的油藏适应性研究及筛选标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8)超稠油蒸汽吞吐生产特点及措施对策——以辽河油田曙一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特征研究
2 超稠油蒸汽吞吐生产特点
    2.1 流动温度高, 启动压差大
    2.2 吞吐各阶段表现出不同特点和开采规律
        (1) 上升阶段 (1~2周期)
        (2) 高峰期 (3~6周期)
        (3) 递减阶段 (7~10周期)
    2.3 各周期内生产特点
3 各阶段主要问题及措施对策
    3.1 注汽压力高、生产井出砂的原因分析及措施 (注气初期)
    3.2 汽窜原因分析及措施对策 (产量高峰期)
    3.3 高递减、边底水侵入措施对策 (递减阶段)
4 结论

(9)双水平井蒸气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在杜84馆陶西油藏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区域概况
    1.1 地理位置及自然状况
    1.2 开发简况
    1.3 开发中存在问题
        1.3.1 产量高、递减快、周期短,稳产难度大
        1.3.2 高周期后,排水期延长,下泵初期增量降低,日产水平明显下降
        1.3.3 开发中的各种矛盾日渐突出
        1.3.4 未动用储量资源品位变差,开发难度加大
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
    2.1 地层层序及层组划分
    2.2 沉积背景与沉积体系模式
    2.3 储层特征
        2.3.1 储层砂体分布特征
        2.3.2 储层岩性特征
        2.3.3 储层物性特征
        2.3.4 储层非均质性
        2.3.5 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储集空间研究
        2.3.6 储层粘土矿物特征
    2.4 油水分布规律及油藏控制因素分析
        2.4.1 馆陶油层有效储层标准研究
        2.4.2 馆陶油层有效厚度划分
        2.4.3 馆陶油层油水分布规律及油藏类型
    2.5 渗流物理特征
        2.5.1 高温油—水、油—汽相对渗透率
        2.5.2 驱油效率
    2.6 地层温度与压力
    2.7 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计算
    2.8 油藏综合评价
第三章 开发可行性研究
    3.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2 开发原理
    3.3 杜84 井区油层重力泄油开发可行性研究
        3.3.1 油藏地质条件基本符合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油藏筛选标准
        3.3.2 数值模拟试验
        3.3.3 主要结论
        3.3.4 开展重力泄油的风险分析
第四章 现场实施情况
    4.1 主要参数的影响
        4.1.1 原油粘度影响
        4.1.2 注汽工艺参数的影响
    4.2 工艺确定
        4.2.1 井组概况
        4.2.2 油藏工程方案参数要求
        4.2.3 高干度注汽系统
        4.2.4 双管注汽技术
        4.2.5 井底干度
    4.3 优化选井措施条件
        4.3.1 井下监测系统
        4.3.2 地面集输工艺
        4.3.3 计量装置设计
        4.3.4 地面数据的实时采集系统设计
    4.4 实施阶段的动态特点
    4.5 效果分析
    4.6 认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10)署一区杜84块SAGD开发动态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曙一区超稠油基本情况
    1.1 概况
    1.2 开发历程
    1.3 开发部署及开发现状
第二章 地质特征
    2.1 地层层序与层组划分
    2.2 构造特征
    2.3 储集层特征
    2.4 隔层分布特征
    2.5 油水分布特点及油藏类型
    2.6 流体性质
    2.7 储量计算
第三章 蒸汽吞吐开发效果分析
    3.1 开发现状
    3.2 周期生产特点
    3.3 油层动用程度
    3.4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SAGD先导试验区开发效果评价
    4.1 馆陶试验区主要地质特征
    4.2 兴Ⅵ组试验区主要地质特征
    4.3 方案设计要点
    4.4 实施要点
    4.5 蒸汽腔的形成
    4.6 SAGD试验区开发效果评价
    4.7 试验区SAGD开发阶段划分
第五章 合理开采注采操作参数的技术界限
    5.1 最佳的油藏压力
    5.2 控制合理的井底流压
    5.3 注入干度
    5.4 合理的注汽压力
    5.5 合理的注汽速率
    5.6 最佳采注比
    5.7 合理的采液速度
    5.8 合理的产出液温度
第六章 编制兴Ⅵ组试验区调整方案,改善SAGD开发效果
    6.1 开发初期效果评价
    6.2 目前存在问题
    6.3 改善开发效果的综合调整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四、曙一区超稠油蒸汽吞吐油层纵向动用程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S1612块稠油油藏开发中后期综合调整[D]. 梁婧.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2]曙光地区开发地质特征及开发效果评价[D]. 杨宝华.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3]曙一区杜84块超稠油油藏增产技术对策研究[D]. 刘梦.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4)
  • [4]超稠油整体防窜技术研究[D]. 王革.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7)
  • [5]提高超稠油蒸汽吞吐效果综合对策研究[D]. 马洪伟.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1)
  • [6]超稠油油层深部复合封堵调刨技术研究与应用[D]. 孙绍彬. 东北石油大学, 2012(12)
  • [7]曙一区蒸汽吞吐组合式注汽技术研究与应用[D]. 赵文峰.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1)
  • [8]超稠油蒸汽吞吐生产特点及措施对策——以辽河油田曙一区为例[J]. 马占河.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2(01)
  • [9]双水平井蒸气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在杜84馆陶西油藏开发中的应用[D]. 田文杰. 东北石油大学, 2011(01)
  • [10]署一区杜84块SAGD开发动态调控技术研究[D]. 杨德卿. 东北石油大学, 2011(04)

标签:;  ;  ;  

蜀1地区超稠油蒸汽吞吐油藏纵向生产程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