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群体理性与绿色营销(论文文献综述)
刘菁元[1](2021)在《全球治理中私人规制的行为逻辑研究 ——以国际森林管理委员会为例》文中提出私人规制一般是指由各类私人实体所创设的一系列规则与实践。私人规制的出现既是对全球问题复杂化趋势的适应,也是对目前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治理体系的补充。本文结合全球治理的语境,将私人规制具体定义为一种由包括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在劳工、人权和环境等领域进行标准编撰、标准执行情况监督和认证的治理机制。其中,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是其最为重要的方面。私人规制主要作用于社会、环境等领域,是缓解当前传统治理模式下“治理赤字”的重要出路,也是私人权威发挥其作用和影响力的重要路径。有学者提出其在全球治理中的“棘轮效应”使之成为近50年最具有创新性的制度设计。因此,本文的核心问题是:私人规制如何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作用,即其行为逻辑为何。此问题不仅涉及了私人规制的作用机制,更与其行为策略相关。行为逻辑是研究治理机制作用模式的重要工具。为了对私人规制的作用模式进行整体性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个行为逻辑研究框架。本文认为,私人规制因其治理目标的全面性和自身性质的独特性,在一系列治理实践中形成了高度复合性的行为逻辑:即控制逻辑、赋权逻辑、市场逻辑。具体来讲,控制性逻辑通过对行为体的生产、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实现治理的环境价值;赋权逻辑通过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赋权的方式实现治理机制的社会性目标;市场性逻辑以市场供求为利益杠杆,对行为体的经营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从而实现治理的经济价值。正是这样的复合性逻辑使得私人规制在处理全球性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兼顾环境、社会和经济三方面价值,实现更为全面的治理效果。本文绪论部分对私人规制的研究背景、现状、方法、意义进行了介绍。正文开篇由全球治理的“失灵”现象引入,进而论述了私人规制产生、兴起和发展的历程和成果。接着,作者构建了文章的理论框架部分,先后对私人规制行为逻辑的本质驱动、理论基底和具体形式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为验证提出的分析框架,文章选取国际森林管理委员会作为案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FSC正是借助“控制”、“赋权”和“市场”三种行为逻辑来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三方面的治理价值。首先,FSC通过制定森林管理和林产品生产等方面的标准和规则、设立执行保证机制的方式对相关行为体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约束,以实现治理的环境价值;其次,FSC通过制度设计、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方式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赋权,实现治理的社会性价值。其中,制度设计主要包含了“三分席位”模式、公众咨询机制、纠纷解决系统、开放性平台等方面。知识生产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价值理念、概念创新和实践信息三个层次。最后,FSC运用市场逻辑,通过市场激励和市场宣传两种方式实现了治理的经济价值。其中,市场激励措施包括商标提供、市场运动等方面;市场宣传则主要包括构建宣传网络、拓展传播主体、大众媒体宣传和修辞策略运用等内容。文章的结论部分对国际森林问题及FSC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论述,并同时提出了私人规制研究的潜在方向和重点领域。
万筠[2](2020)在《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日益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社会的兴起,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的生活垃圾问题逐渐暴露并日趋严峻,据统计现在全国2/3以上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困境。我国自八十年代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开始出台专项政策以来,经历了早期的随意丢弃简单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集中收集处理、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源头分类的综合治理阶段,然而其在发展变迁中却并非一帆风顺,曾面临着焚烧设施大规模兴建期和反焚烧冲突频发的矛盾,也在垃圾分类推广中出现时而暂缓停滞、时而积极热情的现象。基于这些实践观察和矛盾张力,本研究尝试探究的问题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在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变迁形态?在中国的制度结构和政策运行中,如何理解这种变迁形态的运行机理和内在动力?随着政策变迁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可了政策变迁的非线性发展形态,结合着对中外政策变迁代表性理论的梳理,本研究从政策窗口开启的机会视角、行动者之间的博弈互动视角、制度与时机兼顾的转换视角对其不足和启示进行评析,并继而提出了“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分析框架用来分析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阶段形态、均衡式发展机理、及间断发生的因果机制,为政策优化和城市治理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议,并进一步回应和推动本土化政策变迁理论的发展。在构建并利用“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框架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实证分析过程中,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政策内容分析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历史和逻辑统一法、半结构访谈法等方法来分析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发展的形态特征、内在机理和因果机制。具体而言,本研究在实证分析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安排:首先,在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形态的分析判断上,借助政策范式理论的序列分布设定判断标准,通过与政策内容分析法的结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处理和具体解读,并进而划分出四个时期,分别为:末端被动管理的第一个均衡期(1986—2003年)、鼓励市场参与的第二个均衡期(2004—2009年)、冲突频发和转向源头防治的间断期(2010—2016年)、以及源头防治和公众参与的新均衡期(2017—至今)。其次,在针对推动均衡式变迁的机理解释上,借助制度结构对中国政策运行过程的影响,推导出自上而下的“中央政策制定—地方偏好执行—社会反馈互动”政策运行“三阶段”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制度惯性在政策运行过程中的阻力及成本作用形式:中央政策制定阶段的价值导向固化提升认知成本、地方偏好执行阶段的路径依赖提升决策和交易成本、社会反馈互动阶段的参与渠道缺失提升信息成本,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中的均衡期产生、维持及推动新均衡期重新出现的内在运行机理。再次,在针对间断发生的因果机制分析上,具体进入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政策在各地执行过程中因遭遇反焚烧冲突所形成的间断发生场域,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讨并验证间断结果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因果机制,并将其归纳为:扩大社会影响的“负面形象—媒体互激”、政府维稳压力下的“焦点—吸纳”、维稳压力与社会影响共存的“媒体互激—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员—共识”四种模式,在将四种模式统一整合后补充了行动者之间如何互动导致间断结果出现的因果机制链条,也进一步完善了从机会之窗开启到间断结果出现的中间逻辑环节。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分析框架进行了补充完善,将均衡运行机理、间断因果机制的分析结论与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顶层设计和过程优化进行结合,并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未来发展之路作以展望。限于作者有限的知识能力,本研究或有以下三方面的理论贡献:其一,对政策变迁形态认知边界的拓展。本研究对间断均衡的变迁形态判断持肯定态度,在融合了政策范式理论后重新设定了形态判断标准,并通过对政策文本材料的内容分析,将原来应用在公共财政领域的研究材料和判断标准进行了拓展,并将间断期视为一段时期的矛盾凸显期。其二,通过对政策运行过程的提炼,分析了制度惯性对均衡式变迁的作用机制。聚焦决策环节的传统变迁理论分析是一种截面式的观察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渐进式变迁逻辑的关注,本研究将中国的政策运行过程进行了自上而下的三阶段提炼,并通过制度惯性在其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分析了均衡式变迁的内在机理,是一种关注政策长期发展的历时性视角。其三,通过间断发生场域概念的提炼和具体分析,补充了政策间断出现的因果机制。传统理论对“机会之窗”开启到间断出现的中间因果机制并未给予足够关注,本研究通过对焦点事件开启机会之窗后各主体的行为互动进行了 fsQCA分析,回应了传统理论对因果机制分析不足的问题,并由此对间断发生的变迁过程优化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熊庆弟[3](2020)在《新零售模式下的去性别化消费符号研究与设计 ——以欧莱雅子品牌策划设计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新的消费方式消费理念层出不穷,新零售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新零售是一种有别于传统零售模式,其设计的核心动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一种商业模式,在新的商业模式下,用户与消费的自由度获得了提升。在这种商业模式下,消费者的倾向于内在需求成为商业活动中的核心要素。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大众消费者的消费认知的引导可以以较低成本完成。消费共识的生产与传播也教传统媒体更具效率与优势。而过往大众媒体时期以性别划分的消费符号已经不适用于当下年轻群体,一些基于过去时代的性别符号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了失范的现象。本文主要以当代年轻人在护肤领域中的去性别化符号消费为切入点,进行去性别化的消费符号研究。借助符号传播学领域相关研究方法与成果,进行去性别化的消费符号构建。了解消费符号的作用方式,结合新零售商业模式提出一套新的符合现下年轻人的消费符号,并给出具体的设计运用,使消费者能够从僵化的符号系统中走出来,向内探索,重视自我的消费。提升用户的购物体验和使用体验。让消费者能够体验合适的产品及服务带来的满足感。
姚皓[4](2019)在《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模型及其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投资合作不断增加,然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也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绿色供应链背景下“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各类基础设施、船舶修造、港口修建和航道建设等拓展业务,以及航运和贸易的急剧增长都推动了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大量投资。通过在自贸区实行免征进口和增值税政策,对船舶投资者产生巨大吸引力,为中国的船舶工业的产能转移提供难得机会,成为中国建立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标准的迫切需求。自工业革命开始,干散货船便是世界工业的助推力量,尽管工业扩张的驱动因素有所变化,贸易发生震荡,但是干散货船仍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航运经营中,干散货船不仅盈利能力和劳动力需求中占据重要领先地位,在航运最主要的货物贸易类型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船舶工业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的双重背景下,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成为当前船舶发展的大势所趋。低排放、低油耗、节能环保型高技术绿色船舶已经成为航运业和船舶制造业产业的必然趋势。绿色船舶具有自身要求和标准,从设计、建造、运营、修理直到拆解,不仅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盲目投资就会导致投资效益的下降,因此,急需在船舶制造与航运市场环境统一的前提下,构建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模型,为现代船舶投资决策提供有利借鉴。本文对船舶投资选择问题研究建立在前人已完成的相关投资经济性指标成果基础上,重点研究投资决策方案的筛选问题。通过界定船舶投资选择、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的内涵,分析了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选择的现状和问题,构建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研究框架,首先进行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选择模型初步构建,进行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过程分析和投资决策类型分析,进而确定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选择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指标的不确定性,结合云模型与前景理论进行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模型构建。再次,构建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双重群决策融合机制,进而测度投资选择一致度和构建反馈控制机制。最终给出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实例和实证研究,并提出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保障策略。首先,界定了绿色供应链、船舶投资选择与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选择的内涵与特征,通过分析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选择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构建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群决策初步模型和基于云模型和前景理论的群决策模型构建,以及投资选择群决策模型的一致度测度和反馈机制,并分析不同章节内容的关联关系。第二,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模型理论构建研究。通过分析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选择准则,进而分析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过程,包括决策主体,备选方案,指标评价及决策后果。对投资决策类型,包括决策目标和决策状态类型进行界定,分析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的影响因素。第三,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模型构建。通过绿色供应链背景下指标的不确定性分析,利用二阶正态云模型进行指标云化,实现指标的定量转化,进而引入具有动态参考点和风险态度的前景理论,并结合云模型,构建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前景决策理论模型。第四,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双重群决策融合机制。基于不确定性语言变量和数值打分对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进行属性评价,并进行语言等级和隶属度的一一映射,通过集结群决策专家的评价,并测度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的一致性水平,提出群决策专家的反馈控制机制,从而实现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的较高满意度水平。第五,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选择实证研究。基于语言变量评价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模型和双重群决策融合机制,对比上述两种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的决策效率,提出投资选择方案,并对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的关键因素进行敏感新分析。最后,提出了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保障措施。从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过程提出保障措施,包括内外部因素保障、群体决策保障以及反馈控制保障措施。实现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的综合保障。
赵宏亚[5](2017)在《卡欣公司绿色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灰尘,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有机碳氢化合物等大量粒子悬在空气中,使天空灰暗,能见度在有些地区仅有几十米,目前这种大气污染已经十分恶劣。这种自然环境的恶劣情况已经受到国内和国际的极大关注。卡欣油墨公司属于化工油墨行业,主营金、银等传统溶剂型油墨。传统溶剂型油墨由于特有的化学性质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这些传统型油墨中的溶剂挥发造成对大气的污染,这种由油墨引发的污染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为了减少油墨对大气的污染,卡欣油墨公司最近新推出绿色环保的水性金墨银墨,这种新产品属于绿色环保产品,需要新的绿色环保营销新思路进行推广和销售。本文以卡欣油墨公司实施绿色营销为案例背景,收集大量资料,深入分析行业现状,为我国的油墨行业引入绿色营销策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保护环境。论文首先对绿色营销理论及相关理论进行学习研究和总结,其次介绍行业情况,介绍卡欣油墨公司实际经营状态。以绿色营销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卡欣油墨公司的绿色营销策略加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分析方法,分析卡欣油墨公司绿色营销中发生的三大主要问题,找出这三大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针对这些主要问题提出合理的策略建议。本文在绿色化的大框架下,进行印刷油墨研发,销售整个过程的绿色营销战略研究,相信绿色营销的推广实施一定会减少对大气的污染,一定会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齐特[6](2016)在《政治沟通视域下智慧政务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中,政治沟通在任何一种政治形态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政治沟通环境可以形成良好的官民关系,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在新媒体语境下,政治沟通的特性有所转变,随之而来的是政治沟通的应对性转变。智慧政务便是这个时期出现的政治沟通形式和解决方案。2012年底,国家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正式拉开了中国建设智慧城市的序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随时存在的雾霾,可怕的水污染,不可再生能源枯竭,主体焦虑等都在威胁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IBM公司针对现代城市问题,提出了“智慧城市”概念,即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将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引入城市治理,将城市打造成智慧、绿色、和谐的社区。智慧政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现代社会政治沟通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以上现实背景及理论背景下,该研究使用了案例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新媒体技术及理论的发展,对智慧政务这一政治沟通过程进行分析,对国内优秀智慧政务案例进行分析和经验对比,并对智慧政务建设中的新闻资讯、政府文件、建设档案、政务平台内容进行归纳和提炼,以回答什么是智慧政务,智慧政务发展现状如何,智慧政务的政治沟通属性,智慧政务要怎样促进良好的官民沟通,如何建设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问题。该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智慧政务及政治沟通研究的社会大背景,并对政治沟通、智慧政务等概念进行界定,厘清研究对象。第二章为相关研究综述,学术研究不是闭门造车,虽然研究问题为新鲜事物,但也是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研讨的结果,作者通过对中国知网、人大复印资料等数据库的检索、筛选,和对经典书籍、文献的阅读,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路径。第三章为对中国智慧城市及智慧政务的概况的研究,从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图景入手,窥探整体情况,再对北京、上海、南京、长治、银川五个智慧政务领军城市的经验进行总结,发现中国智慧政务建设的共性与特性。第四章为对智慧政务的政治沟通属性的深入分析,作者认为智慧政务是新媒体环境下一种政治沟通过程,考察了智慧政务的沟通动力、沟通功能、沟通方式,进而了解智慧政务的本质和意义所在。第五章为对问题和对策的探讨,通过对智慧政务经验材料的分析和理论上的梳理,了解其发展中存在的疑惑及问题,并尝试提出努力方向和解决路径。智慧城市及智慧政务在中国的建设已经有一段时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典型城市的经验被介绍到全国各地及国外。智慧政务,用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拥有多样性的服务平台,广泛的覆盖人口,在大数据、云计算的支撑下集传统沟通方式于一身,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决策、监督、渗透等功能,并实现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解决其制约性方面,加强政治信任,重新考量集体主义政治文化的动力作用,建设可沟通型城市是供人思考的路径。
曾豪杰[7](2014)在《组织内耗理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组织内耗是组织系统复杂性问题之一,主要根源于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复杂性。通过概念间的比较和辨析,发现内耗不同于内斗、内讧、内乱、窝里斗等,组织内耗与组织冲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冲突的地方不必然会有内耗,有内耗的时候也未必有冲突。从广义的角度来讲,组织内耗就是组织系统内部的损耗;从狭义的角度来讲,组织内耗就是组织内部因人的因素所造成的资源的无效损耗。通过分析,发现组织内耗既是一种组织内部发生可以被感知且对组织而言具有否定性的矛盾,又是一种组织不愿付出而又可能无法避免的代价;既是一种对组织而言有害而无利的社会内耗,又是一种反向的、负面的、破坏性的恶果性的组织行为和组织病,还是一种组织管理不足或者无效的管理;组织内耗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复杂性和可感知性、多因性和破坏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难量化性和难控制性、多样性和隐蔽性等主要特征。组织内耗形成的条件既有客观方面的,又有主观方面的。组织内耗的客观条件主要有分工关联性、资源稀缺性和时空特定性;主观条件主要有:人力资源、能动性和需要。组织内耗产生缘由十分复杂,从宏观视角来看,组织内耗就是一种组织矛盾集聚效应的结果,一种组织风险集中效应的结果,一种组织缺陷叠加效应的结果;从微观视角来看,组织内耗实际上就是一种组织功能耦合矛盾的结果,一种组织供需矛盾的结果,一种组织管理矛盾的结果。从组织外部的视角来看,组织所处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国内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各种环境因素都可以影响组织内耗的形成,成为组织内耗缘由之一;从组织内部的视角来看,诸如个体价值观、个性、人际关系、组织制度、管理风格、组织文化、权力、利益、名誉、机会、观念、制度、流程等各个因素都有可能可导致组织内耗。组织内耗的机理是复杂的,如果从内耗人假设来看,那么组织内耗就是外部或者内部刺激物刺激了人的内心中的内耗因子从而引发内耗行为发生,从而造成的人的行为对外界的一种伤害或者功能失效;如果从决策的心相模型理论假设来看,那么组织内耗就是人的心相在相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良影响和作用。组织内耗监测具有复杂性、间接性、困难性等特点,不过,我们可以在组织成员价值观、组织制度、组织流程、组织管理、组织文化等方面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赵静[8](2013)在《技术哲学视域下的绿色营销研究》文中指出绿色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它的诞生并非偶然,它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的持续恶化,企业的传统营销模式的窘境和国际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市场营销理论开始把生态问题纳入了企业营销策略的范围,“绿色营销”概念兴起,很多企业开始了“绿色营销之路”。尽管人类的技术在不断发展改进,绿色营销的战略手段也随之提升,政府也积极提出相应的政策法规,或者对企业进行扶持,但是绿色营销只是在小面积上取得了胜利,却无法普及,具有污染的企业仍旧存在,人们是绿色意识也淡然,似乎绿色营销停止是脚步,究其原因是需要进行研究和探讨的。本文从对传统营销学的弊端、绿色营销学的兴起和演进逻辑、国内外绿色营销的现状及其不足进行了文献梳理,从技术哲学的视觉上对浅绿色营销进行了问题分析和批判,借鉴了深生态哲学的理论精髓,界定了深绿色营销的本质、内涵,前瞻了深绿色营销的实现路径。
柴灵甫[9](2013)在《基于博弈视角下的家具行业绿色营销实施条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真正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在微观领域,实现经济运行主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入到企业,消费者这些微观主题中,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的实现。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市场营销活动是联系消费者和企业的纽带,理应成为可持续发展渗透的重大突破口。目前,家具行业绿色营销的实践活动局限于有限数量的绿色产品和满足这些有限需求的有限企业,市场发育的不足造成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动力严重不足。然而,随着我国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觉醒,绿色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日趋成型的国外绿色壁垒,从客观上促使家具企业开展绿色营销。但企业要真正实现绿色营销却因市场经济的不完善、搭便车等效应,供应链障碍等诸多障碍因素,远未成为主体的营销模式。所以,如何促成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波特五力模型的分解,分析了家具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家具行业现有的市场环境,建立了消费者、家具企业和政府绿色营销博弈模型。通过建立效率模型和打破不效率的模型状态来对比分析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实施的条件。本文对家具行业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如何选择绿色营销战略进行了相关阐述,对企业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提出了,政府、企业、消费者在促进绿色营销时需要扮演的角色,为政府、企业、消费者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多赢局面的形成,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表明,当实施绿色家具生产和销售带来的企业盈利水平高于传统模式时,厂商才有冲劲去实现绿色生产、销售;反之,厂商则不会自觉实施相关策略,恰恰反映了企业逐利的本质;消费培育对企业营销策略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消费者决定购买,企业才有盈利的可能,否则,企业将面临破产的危机;对于绿色家具在我国失去吸引力的解释,模型指出了消费者不愿意购买绿色家具,因为政府对伪造的绿色家具产品的违法行为没有大力度的惩罚措施,形成了虚假绿色产品的暴力利润的局面。
姚良宏[10](2012)在《合法性视角的绿色管理行为与绩效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过渡消耗等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各国纷纷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要求。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也制约了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基本单位的企业,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其生产经营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于绿色管理的现有驱动力研究主要从制度因素、技术因素、利益相关者因素和组织特性因素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学者对制度因素对企业绿色管理的影响还未形成统一的共识。本研究基于中国情境从制度理论出发,以合法性视角,探讨了绿色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在概念、测量和相关变量研究方面做了梳理。在对相关文献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基于合法性视角,以技术相容性为调节,探索制度因素对企业绿色管理的影响、绿色管理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将合法性分为规制合法性、规范合法性、认知合法性和内部合法性,将企业绿色管理分为清洁生产和绿色营销两个维度,据此提出研究假设,探讨了合法性对不同绿色管理行为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不同的绿色管理行为对环保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结构方程对假设进行了检验,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企业在实施绿色管理追求合法性的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规范合法性和内部合法性;第二、技术相容性在内部合法性与绿色管理之间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第三、清洁生产能产生较好的财务绩效和环保绩效,绿色营销获得较好的财务绩效但没有导致较高的环保绩效。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本文针对目前企业绿色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务建议,为政府制定政策和企业开展绿色管理提供借鉴。
二、论群体理性与绿色营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群体理性与绿色营销(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治理中私人规制的行为逻辑研究 ——以国际森林管理委员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
(一)何为“私人规制”? |
(二)关于私人规制的现有研究 |
(三)对FSC的现有研究 |
(四)现有研究的不足 |
三、研究框架及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全球治理的“失灵”与私人规制的兴起 |
第一节 全球治理的“失灵” |
一、全球化的加速与治理概念的兴起 |
二、全球治理失灵的背景及表现 |
第二节 私人规制的兴起与发展 |
一、私人规制的概念与分类 |
二、私人规制的兴起和演变 |
第三节 全球治理中的私人规制 |
一、全球治理中私人规制的发展现状 |
二、全球治理领域私人规制的发展趋势 |
第二章 私人规制的行为逻辑 |
第一节 行为逻辑的驱动:合法性问题 |
一、关于合法性的研究 |
二、关于组织合法性的研究 |
三、组织合法性研究路径 |
四、合法化与合法化策略的研究 |
第二节 复合式行为逻辑:“控制”、“赋权”与“市场” |
一、逻辑一:“控制”逻辑 |
二、逻辑二:“赋权”逻辑(Empowerment) |
三、逻辑三:“市场”逻辑(Marketing) |
第三节 治理逻辑与治理价值 |
一、“控制”逻辑与环境价值 |
二、“赋权”逻辑与社会价值 |
三、“市场”逻辑与经济价值 |
四、复合式行为逻辑与可持续发展 |
第三章 私人规制视角下的森林管理委员会 |
第一节 国际森林治理的背景与进展 |
一、国际森林治理的历史与背景 |
二、国际森林治理进展与现状 |
三、国际森林治理的特点和趋势 |
第二节 国际森林治理的困境与挑战 |
第三节 国际森林治理中的私人规制——FSC |
一、国际森林治理中的“私人”转向 |
二、国际森林治理中的森林规制 |
第四章 国际森林管理委员会(FSC)的行为逻辑 |
第一节 逻辑一:基于环境价值的“控制”逻辑 |
一、“控制”逻辑下的标准与原则 |
二、“控制”逻辑下的执行保证机制(Assurance System) |
第二节 逻辑二:基于社会价值的“赋权”逻辑 |
一、制度赋权 |
二、知识赋权 |
第三节 逻辑三:基于经济价值的“市场”逻辑 |
一、市场激励策略 |
二、市场宣传 |
结论 |
一、国际森林问题发展态势 |
二、可持续发展与森林治理 |
三、研究不足及未来方向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2)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立意和议题选择 |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生活垃圾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本研究政策相关概念的梳理辨析 |
三、国外政策变迁理论的回顾述评 |
四、国内政策变迁研究的理论进展 |
第四节 研究对象和问题分解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问题的分解 |
第五节 论文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论文结构和篇章布局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的政策变迁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关于政策变迁的三个解释视角 |
一、对不确定性的关注: 政策窗口开启的机会视角 |
二、对理性选择的关注: 行动者之间的博弈互动视角 |
三、对子系统的关注: 制度与时机兼顾的转换视角 |
四、解释视角的不足和启示 |
第二节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 一个解释框架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制度惯性的作用形式 |
三、注意力转移的驱动因素 |
四、分析框架的具体说明 |
第三章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历程 |
第一节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体系 |
一、城市生活垃圾界定及属性 |
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理念及原则 |
三、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职能与体系构成 |
第二节 间断均衡期划分的判断标准 |
一、政策范式理论 |
二、判断标准的说明 |
第三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内容分析 |
一、阶段历程的划分 |
二、扎根理论的选择依据 |
三、具体操作步骤 |
第四节 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发展历程 |
一、1986—2003年: 末端被动管理的均衡期 |
二、2004—2009年: 鼓励市场参与的均衡期 |
三、2010—2016年: 冲突频发和转向源头防治的间断期 |
四、2017—至今: 源头防治和公众参与的新均衡期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制度惯性: 均衡式变迁的内在机理分析 |
第一节 制度惯性与政策运行过程 |
一、制度结构对中国政策运行过程的影响 |
二、制度惯性的作用过程: 自上而下的三阶段政策运行 |
第二节 制度惯性的阻力及成本分析 |
一、中央政策制定: 价值导向固化提升认知成本 |
二、地方偏好执行: 路径依赖提升决策交易成本 |
三、社会反馈互动: 参与渠道缺失提升信息成本 |
第三节 制度惯性对均衡式变迁的塑造、延续与调整 |
一、第一个均衡期: 初步构建、塑造成型 |
二、第二个均衡期: 方向延续、阻力对抗 |
三、新均衡期实现: 成本支付、政策调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注意力转移: 基于间断发生场域的因果机制分析 |
第一节 间断发生场域和影响因素模型 |
一、政策间断的发生场域 |
二、影响因素模型和变量设计 |
第二节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过程 |
一、fsQCA的选择依据 |
二、具体运算过程 |
三、真值运算结果讨论 |
第三节 间断发生的模式提炼和因果机制分析 |
一、扩大社会影响的“负面形象—媒体互激”模式 |
二、政府维稳压力下的“焦点—吸纳”模式 |
三、维稳压力与社会影响共存的“媒体互激—吸纳”模式 |
四、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员—共识”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政策变迁: 理论阐释、实践对策与发展之路 |
第一节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框架的理论启示 |
一、对政策变迁形态的认知拓展 |
二、制度惯性维持均衡式变迁 |
三、注意力转移助推间断发生 |
第二节 均衡性与顶层设计: 管理体系的制度建设 |
一、层级治理迈向法理分权 |
二、转向协商共识的公共决策 |
三、完善创新扩散的试点机制 |
第三节 间断性与过程优化: 冲突应对和消解策略 |
一、冲突应对: 多元行动者参与的嵌入式治理 |
二、消解冲突: 多元利益诉求的制度化吸纳 |
第四节 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的未来发展之路 |
一、源头主动防治,兼顾前瞻性与协调性 |
二、鼓励公众参与,多元主体共同治理 |
三、践行“三化”原则,构建配套政策体系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理论贡献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新零售模式下的去性别化消费符号研究与设计 ——以欧莱雅子品牌策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消费者升级 |
1.1.2 品牌升级 |
1.1.3 渠道升级 |
1.1.4 总结 |
1.2 研究现状 |
1.2.1 去性别化消费相关研究现状 |
1.2.2 消费符号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创新点 |
第2章 新零售模式下的去性别化消费与消费符号理论概述 |
2.1 新零售模式下的去性别化消费 |
2.1.1 新零售模式 |
2.1.2 去性别化消费 |
2.1.3 新零售模式下的去性别化消费 |
2.2 消费符号理论概述 |
2.2.1 符号学相关理论概述 |
2.2.2 消费符号相关概念解释 |
2.2.3 符号的传播理论概述 |
2.2.4 符号传播影响因素 |
2.3 新零售模式、去性别化消费与符号传播的联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零售模式下的当代年轻群体护肤品领域里的消费符号分析 |
3.1 新零售模式下消费方在护肤品领域的消费行为调研 |
3.1.1 调研抽样介绍 |
3.1.2 调研问卷及访谈过程 |
3.1.3 当下年轻群体在护肤品领域的消费行为关键字采集 |
3.1.4 小结 |
3.2 新零售模式下护肤品品牌方销售行为调研 |
3.2.1 抽样介绍 |
3.2.2 品牌方销售行为研究 |
3.2.3 品牌方消费销售行为关键字采集 |
3.2.4 小结 |
3.3 消费方消费行为关键词与品牌方市场认知关键词对比分析 |
3.3.1 新零售模式下消费方与品牌方出现新的沟通需求 |
3.3.2 消费方与品牌方分析对比 |
3.3.3 总结 |
3.4 新零售模式下的护肤品消费领域符号传播问题分析 |
3.4.1 新零售模式下的去性别化消费现象 |
3.4.2 以“场景”为划分依据的去性别化的消费符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零售模式下去性别化消费符号传播及设计策略 |
4.1 新零售模式下的消费行为路径 |
4.2 消费行为路径下的符号传播影响力 |
4.3 消费行为路径下提升符号传播影响力的设计要素 |
4.3.1 Attention阶段直觉影响力提升设计要素 |
4.3.2 interest阶段理性影响力的提升设计要素 |
4.3.3 Desire阶段自我影响力的提升 |
4.3.4 渠道优化的设计要素提取 |
4.3.5 总结 |
4.4 新零售模式下去性别化消费符号引导策略 |
4.4.1 attention提升消费者的直觉影响力 |
4.4.2 interest阶段提升理性影响力 |
4.4.3 desire阶段提升持续影响力 |
4.4.4 建立触发机制 |
4.4.5 消费行为引导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零售模式下去性别化消费符号设计实践 |
5.1 设计方向的提出 |
5.1.1 新零售模式下当代年轻群体护肤品消费现状 |
5.1.2 欧莱雅品牌现状 |
5.1.3 设计方向提出 |
5.2 欧莱雅旗下护肤品品牌-EED |
5.2.1 品牌定位 |
5.2.2 品牌理念 |
5.2.3 品牌基础VI |
5.3 品牌策略 |
5.4 以“熬夜”场景为切入的“I NEED”系列产品策划 |
5.4.1 Attention阶段 |
5.4.2 Interest阶段 |
5.4.3 Desire阶段 |
5.4.4 Action阶段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局限性与不足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设计手册 |
附录3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模型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目的 |
1.1.3 论文研究意义 |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现状分析与研究框架建立 |
2.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的干散货船舶投资的内涵界定 |
2.1.1 绿色供应链的内涵 |
2.1.2 船舶投资选择的内涵 |
2.1.3 干散货船舶绿色供应链的内涵 |
2.1.4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的内涵 |
2.2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选择的现状与问题 |
2.2.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选择的现状 |
2.2.2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选择存在的的主要问题分析 |
2.3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研究框架 |
2.3.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物质流分析 |
2.3.2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的研究问题确定 |
2.3.3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流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投资选择的决策视角分析和影响因素选择 |
3.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的群决策理论基础 |
3.1.1 群决策的基本概念 |
3.1.2 群决策属性测度 |
3.1.3 群决策信息集结 |
3.2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的准则 |
3.3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过程分析 |
3.3.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活动阶段 |
3.3.2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决策主体及备选方案 |
3.3.3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决策属性评价 |
3.3.4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决策后果 |
3.4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决策类型分析 |
3.4.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决策目标 |
3.4.2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决策状态类型 |
3.5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3.5.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影响因素文献分析 |
3.5.2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影响因素识别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多属性决策模型构建 |
4.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指标不确定性分析 |
4.1.1 云模型理论基础 |
4.1.2 二阶正态云模型 |
4.1.3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指标云化 |
4.2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标准与指标参考 |
4.2.1 前景理论框架 |
4.2.2 价值函数 |
4.2.3 概率权重函数 |
4.3 基于云模型和前景理论的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模型中的双重群决策融合机制研究 |
5.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中群决策的基本假设 |
5.2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双重群决策融合机制 |
5.3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云前景值一致度方法构建 |
5.3.1 集结 |
5.3.2 云前景值一致度 |
5.4 反馈控制机制 |
5.4.1 后悔-欣喜函数 |
5.4.2 确定反馈方案 |
5.4.3 反馈修正信息 |
5.4.4 决策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实证研究 |
6.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实例分析 |
6.2 实证分析 |
6.2.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评价 |
6.2.2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 |
6.3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选择敏感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保障措施 |
7.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的企业内部因素保障 |
7.1.1 绿色采购 |
7.1.2 绿色绩效 |
7.1.3 绿色合作与协同 |
7.2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外部因素保障 |
7.2.1 绿色实践 |
7.2.2 绿色政策 |
7.2.3 绿色竞争策略 |
7.3 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决策主体保障 |
7.4 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流程保障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表 |
(5)卡欣公司绿色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绿色营销的理论文献综述 |
2.1 绿色营销的理论 |
2.2 绿色营销的相关文献及资料 |
2.3 绿色营销的需求及发展 |
第三章 卡欣油墨公司实施绿色营销现状及问题 |
3.1 油墨行业的现状 |
3.2 卡欣油墨公司的现状 |
3.3 卡欣公司SWOT分析 |
3.4 卡欣油墨公司绿色营销的三大难点问题 |
第四章 卡欣油墨公司市场综合分析 |
4.1 深度访谈的调研与分析 |
4.2 问卷调查的调研与分析 |
4.3 绿色营销难点综合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卡欣油墨公司绿色营销组合策略建议 |
5.1 根据绿色营销理论制定绿色营销策略计划 |
5.2 根据绿色营销具体实施制定策略计划 |
5.3 绿色教育宣传补充策略计划 |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6)政治沟通视域下智慧政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价值 |
1.2“政治沟通”与“政治传播”的界定 |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
2.1 政治沟通研究 |
2.2 智慧政务研究 |
2.3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
3 中国智慧政务建设的实践经验 |
3.1 全国“智慧城市”及智慧政务建设概貌 |
3.2 个案介绍:“十二五中国智慧政务领军城市” |
3.3 小结:共性与特性 |
4 智慧政务:政治沟通的新挑战 |
4.1 新媒体环境下政治沟通的性质与特点 |
4.2 智慧政务的政治沟通属性 |
4.3 小结:功能性和局限性 |
5 智慧政务语境下政治沟通的探索方向 |
5.1 可信任的政府形象 |
5.2 中国特色政治文化建设 |
6 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7)组织内耗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言 |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内容及全文结构安排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点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组织内耗含义辨析 |
一、内耗研究综述 |
(一) 关于内耗的含义 |
(二) 关于内耗的表现与特征 |
(三) 关于内耗的类型划分 |
(四) 关于内耗产生原因 |
(五) 关于内耗的治理 |
二、组织内耗含义辨析 |
(一) 内耗含义的解释与探讨 |
(二) 组织内耗含义的界定 |
(三) 组织冲突与组织内耗辨析 |
第三章 组织内耗属性与特征分析 |
一、组织内耗属性分析 |
(一) 组织内耗是一种组织矛盾 |
(二) 组织内耗是一种组织成本 |
(三) 组织内耗是一种社会内耗 |
(四) 组织内耗是一种组织行为 |
(五) 组织内耗是一种无效管理 |
二、组织内耗特征分析 |
(一) 组织内耗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
(二) 组织内耗具有复杂性和可感知性 |
(三) 组织内耗具有多因性和破坏性 |
(四) 组织内耗具有非线性和不确定性 |
(五) 组织内耗具有难量化性和难控制性 |
(六) 组织内耗具有多样性和隐蔽性 |
第四章 组织内耗形成条件与产生缘由分析 |
一、组织内耗形成条件 |
(一) 组织内耗形成客观条件 |
(二) 组织内耗形成主观条件 |
二、组织内耗产生缘由 |
(一) 宏观与微观视角的组织内耗产生缘由 |
(二) 外部与内部视角的组织内耗产生缘由 |
(三) 抽象与具体视角的组织内耗产生缘由 |
第五章 组织内耗形成与发生机理分析 |
一、人性理论视角的组织内耗机理探讨 |
(一) 古今中外人性论回顾 |
(二) 西方人性假设理论 |
(三) 人的劣根性与内耗 |
(四) 内耗人概念的提出 |
二、决策理论视角的组织内耗机理探讨 |
(一) 决策理论简述 |
(二) 人的行为特点与已有决策理论局限性分析 |
(三) 心相耦合决策概念的提出与假设探讨 |
三、组织内耗分类视角的组织内耗机理分析 |
(一) 内耗主体情况视角的组织内耗机理 |
(二) 竞争冲突视角的组织内耗形成与发生机理 |
第六章 组织内耗比较分析 |
一、自然内耗与社会内耗比较 |
(一) 自然内耗的主要类型 |
(二) 自然内耗与社会内耗比较 |
二、组织内耗与社会内耗比较 |
(一) 社会内耗的主要情形 |
(二) 组织内耗与社会内耗比较 |
三、公共组织内耗与非公共组织内耗比较 |
(一) 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 |
(二) 公共组织内耗与非公共组织内耗比较 |
第七章 组织内耗监测问题与防控对策探讨 |
一、组织内耗的测量问题 |
(一) 组织内耗测量的含义和意义 |
(二) 组织内耗测量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
(三) 组织内耗测量的主体与客体问题 |
(四) 组织内耗测量的特点与难度 |
(五) 组织内耗测量的过程与方法 |
二、组织内耗的防控对策 |
(一) 价值性防控 |
(二) 制度性防控 |
(三) 流程性防控 |
(四) 管理性防控 |
(五) 文化性防控 |
第八章 结语 |
一、组织内耗研究收获 |
二、组织内耗研究余思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技术哲学视域下的绿色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绿色营销的现实考察 |
第一节 真假绿色产品 |
一、 “假文凭”的安全食品问题 |
二、 家具产品深陷环保质量漩涡 |
第二节 实施绿色营销的障碍 |
一、 绿色营销实施过程中的消费问题 |
二、 绿色营销实施的生产问题 |
第三节 绿色营销问题的博弈分析 |
一、 行动者网络理论 |
二、 企业、消费者、政府之间的博弈 |
第二章 绿色营销的本质 |
第一节 绿色营销的内涵 |
一、 绿色营销的概念 |
二、 绿色营销的内涵 |
第二节 绿色营销的实质 |
一、 绿色营销是对传统营销观念的扬弃 |
二、 最终目的是实现自私的人类幸福 |
第三节 绿色营销批判 |
一、 绿色营销的实质是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
二、 绿色营销是一种浅的经营哲学 |
第三章 绿色营销的现实超越:深绿色营销 |
第一节 深生态学的理论启示 |
一、 “深次”的含义 |
二、 深绿色营销的特征 |
第二节 深绿色营销与浅绿色营销的比较 |
一、 世界观的不同 |
二、 价值观的不同 |
三、 处理资源、环境、人口等问题上的分歧 |
第三节 深绿色生活方式“乐活”的实践论证 |
一、 乐活——一种深生态的生活方式 |
二、 乐活族的出现给现代技术一记耳光 |
三、 乐活对市场的影响 |
第四节 深绿色营销的实质 |
一、 个体意识的大变革 |
二、 节制物质欲望的“生活质量”替代工业化的“生活标准” |
三、 把环境当做不可缺少的营销对象 |
四、 实现真正的人类幸福 |
第四章 走向深绿色营销的思考 |
第一节 走向自觉的深绿色营销 |
一、 深绿色营销的 4P |
二、 深绿色营销的企业、消费者、政府的互应 |
第二节 深绿色营销的实现路径 |
一、 深绿色营销的“硬”技术的创新 |
二、 深绿色营销的“软”技术的建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博弈视角下的家具行业绿色营销实施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径 |
第2章 绿色营销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绿色营销的内涵 |
2.2 绿色营销主要内容 |
2.3 绿色营销特点 |
第3章 我国家具行业绿色营销的发展现状 |
3.1 我国家具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
3.1.1 我国家具企业发展所处阶段促使企业实施绿色营销 |
3.1.2 消费者购买需求决定家具企业实施绿色营销 |
3.1.3 政府及环保团体迫使家具企业实行绿色营销 |
3.2 绿色营销战略的障碍 |
3.2.1 购买力障碍 |
3.2.2 企业障碍 |
3.2.3 政府及其他多方障碍 |
3.3 小结 |
第4章 家具行业绿色营销的博弈分析 |
4.1 消费者是否购买绿色家具产品的决策模型 |
4.2 消费者与家具企业间的博弈模型 |
4.2.1 基本模型 |
4.2.2 修正模型 |
4.2.3 修正模型2 |
4.2.4 修正模型3 |
4.3 家具企业间的博弈模型 |
4.4 政府和家具企业间的博弈模型 |
4.4.1 基本模型 |
4.4.2 扩展模型 |
4.5 消费者和政府间的博弈模型 |
4.6 本章结论 |
第5章 家具行业绿色营销的实施条件 |
5.1 消费者主导的实现条件 |
5.2 企业主导的实现条件 |
5.3 政府主导的实现条件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合法性视角的绿色管理行为与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绿色管理的理论基础 |
1.2.2 绿色管理 |
1.2.3 绿色管理的理论框架 |
1.2.4 绿色管理与绩效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流程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合法性视角的绿色管理 |
2.1 绿色管理概念的界定 |
2.2 合法性概念的界定 |
2.3 合法性与绿色管理 |
2.4 技术相容性与绿色管理 |
2.5 绿色管理与绩效的关系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提出 |
3.1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
3.1.1 合法性对绿色管理的影响 |
3.1.2 技术相容性的调节作用 |
3.1.3 绿色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3.2 量表设计与来源 |
3.2.1 绿色管理部分 |
3.2.2 合法性部分 |
3.2.3 技术相容性部分 |
3.2.4 企业绩效部分 |
3.2.5 企业基本资料统计变量 |
3.3 预测试的实施及其结果分析 |
3.3.1 预测试实施方法 |
3.3.2 小样本检验的程序与标准 |
3.3.3 绿色管理量表的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 |
3.3.4 合法性量表的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 |
3.3.5 技术相容性量表的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 |
3.3.6 绩效量表的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 |
3.4 研究样本和问卷调研 |
3.4.1 研究样本的选择 |
3.4.2 问卷的发放方式与数据收集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1 样本背景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2 绿色管理行为、合法性和绩效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信度与效度 |
4.2.1 绿色管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4.2.2 合法性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4.2.3 技术相容性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4.2.4 绩效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4.3 整体模型检验 |
4.4 合法性对绿色管理的影响 |
4.4.1 合法性各维度对清洁生产的影响 |
4.4.2 合法性各维度对绿色营销的影响 |
4.5 技术因素的调节作用 |
4.6 绿色管理对绩效的影响 |
4.6.1 绿色管理各维度对环保绩效的影响 |
4.6.2 绿色管理各维度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果讨论与建议 |
5.1 实证研究的结果与探讨 |
5.1.1 合法性对企业绿色管理行为的作用 |
5.1.2 技术相容性的调节作用 |
5.1.3 企业绿色管理行为对绩效的影响 |
5.2 理论贡献与实务建议 |
5.2.1 理论贡献 |
5.2.2 实务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论群体理性与绿色营销(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治理中私人规制的行为逻辑研究 ——以国际森林管理委员会为例[D]. 刘菁元. 外交学院, 2021(11)
- [2]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D]. 万筠. 山东大学, 2020(08)
- [3]新零售模式下的去性别化消费符号研究与设计 ——以欧莱雅子品牌策划设计为例[D]. 熊庆弟.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4]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 姚皓.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5]卡欣公司绿色营销策略研究[D]. 赵宏亚. 东华大学, 2017(01)
- [6]政治沟通视域下智慧政务发展研究[D]. 齐特. 西南大学, 2016(12)
- [7]组织内耗理论分析[D]. 曾豪杰. 南京大学, 2014(05)
- [8]技术哲学视域下的绿色营销研究[D]. 赵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13(06)
- [9]基于博弈视角下的家具行业绿色营销实施条件分析[D]. 柴灵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12)
- [10]合法性视角的绿色管理行为与绩效关系研究[D]. 姚良宏.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