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集中站轨道秤轨道电路

电动集中站轨道秤轨道电路

一、电气集中车站轨道衡轨道电路(论文文献综述)

丁冠芳[1](2020)在《列车偏载监测与告警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铁路运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列车运行安全又是铁路运输的重中之重。列车偏载除了对列车轮轨造成严重的磨损外,还可能导致脱轨事故的发生,严重影响列车的运行安全。而当前的列车偏载监测装置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枕轨间距不匹配导致检测准确性下降、检测平台安装及维修难度大、监测过程中对列车的速度有限制等。而智能化的列车偏载监测手段还是空白,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一个可对列车偏载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而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车载式传感器的列车偏载监测系统,可为列车的偏载监测提供一种远程、实时、准确的监测手段。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列车偏载因素分析及偏载指标筛选。首先从影响列车偏载的几点原因(如货物布放不合理、弯道超速、单侧路基沉降、侧风等)入手,对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由此确定系统需要采集的数据信息。(2)列车偏载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比较几种传感器的安装使用方法及性能参数等,重点考虑适用条件及测量精度,分析选择出合适的传感器以确定系统的硬件组成;数据处理方法:传感器测量的数据需进行异常值剔除,文中采用一组数据中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求取平均值的方法来避免异常数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3)列车偏载监测系统方案设计。该系统利用各类传感器实现有效数据的测量:二维电子罗盘SEC225测量列车与水平面的夹角,GPS测量列车的运行速度及位置信息,温湿度记录仪TH20RS记录列车内的温湿度数据,风速传感器SM5386B检测环境风速等。再由嵌入式工控机IBOX-601 PLUS对数据进行采集,并对倾角原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将数据打包上传至监控中心计算机,实现传感器技术与无线数传技术的结合。(4)列车偏载监测与告警系统设计实现与实验测试。硬件部分根据各仪器所选择的通讯方式进行连线,通过串口调试助手或者通用的上位机进行调试,以保证硬件部分的连通。软件部分中监测界面的设计以及系统功能的实现皆通过Java语言编程实现。在阈值确定过程中加入自适应算法,根据列车运行的具体位置及环境参数进行阈值确定;在程序开发中选用TCP/IP通信协议实现C/S模式下的网络通信功能;选用SQL Server 2000进行数据库的创建,即列车运行线路上轨道参数部分的数据,方便进行数据的提取和管理。通过对系统进行硬件、软件测试,系统各方面性能也得到充分检测,可实现对列车的实时监测。

潘文武[2](2020)在《基于磁致伸缩材料的无源轨道检测装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轨道交通在生活中日益重要,而轨道的运行状态在保障列车行车安全中至关重要,如何高效、便捷的检测轨道状态成为铁路系统发展的重点,在线动态检测技术能够提供实时性的信息,是轨道状态检测的重要组成,目前的轨道在线检测主要有计轴器、轨道衡等,缺少对轨道振动状态的检测手段,且多采用电池供电,工作周期受制。本文基于磁致伸缩能量材料设计制作了无源轨道检测装置,能够同时实现对轨道的在线振动检测和自供电。以下为研究的几个方面:首先对现有轨道检测技术及装置进行分析探究,分析静态监测和动态监测的检测原理、供能方式等。对现有的能量收集技术进行分析探究,主要有压电式、电磁式和磁致伸缩式能量收集器等,并着重介绍了磁致伸缩材料在能量收集器领域的发展。其次根据无源轨道振动检测装置的具体需求,确定实现方案,然后设计装置的整体模型并对各个构件进行优化分析。装置主要由Galfenol薄片、铷铁硼永磁体、光敏树脂线圈骨架、感应线圈、导磁壳、底板及电路板等组成。运用ANSYS Workbench和ANSYS Maxwell等软件对各个构件作优化分析。然后对无源轨道装置进行数学建模,基于Jiles-Atherton模型搭建了关于偏置磁场H、外加应力σ和总磁化强度M的数学模型,在MATLAB中分析可知15KA/m的偏置磁场最适合本装置;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搭建关于轨道的振动微分方程,求解得其振动峰值约为29KN,最大振动幅值约为0.5mm;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来结合机-磁模型和振动模型,最后得到关于振动参数和感应电动势的数学模型。最后设计电路、制作样机和搭建实验平台进行验证分析等。电路主要包括储能电路、放电电路、信号分析电路和数据存储电路等组成,编写相应代码,制作电路板。制作样机后以激振器作为振源,以示波器和数据采集板卡等采集其感应电压,单个线圈在25KΩ的负载下发电功率可达32mW,三个该线圈即可满足信号分析及数据储存电路71.5mW的功耗。对样机所测数据与振源输入进行曲线拟合,该拟合公式可以反应振源输入幅值与感应电压之间的关系,实现信号检测。

铁路BIM联盟[3](2018)在《铁路工程信息模型交付精度标准(1.0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09-05发布2017-09-06实施前言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总体方案,铁路BIM联盟组织理事会员单位,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本标准由7部分组成,其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模型精度规定、信息深度要求、几何精度要求、附录。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郭鹏程[4](2017)在《基于GUM法的铁路货运超偏载期间核查方案的分析与构建》文中指出超偏载装置可以动态测量列车的轮对,分别得到各个车轮重量,计算得出每辆货车的超载、偏重和偏载情况,通过车号系统对应记录数据,提供铁路货运计量安全系统数据采集追踪。超偏载安装在繁忙干线,是当前铁路运输的现代化检测监控设备。因为长期震动、钢轨爬行等原因造成装置称重性能的线性偏移,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依靠现有科技程度和优化算法都不能彻底解决,现有的铁路超偏载期间核查规定方案并不完善,实际使用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设计新的期间核查方案来进行测量并校正,保证铁路超偏载设备的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论文根据呼铁局辖内的特有的厂矿企业和线路分布,作出以下研究:(1)通过对当前呼铁局货运防超载体系分析,采集大量数据分析,发现现有的超偏载常规期间核查方案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期间核查频次低;核查标准器赋值不及时;核查标准器挂运困难等,都会导致频繁出现较大超差不能及时发现和校正的情况,危及行车安全和货主利益。(2)经过分析后,因地制宜设计了三种期间核查方案:方案一利用包钢的厂内静态轨道衡作为标准,以钢材货车为量值传播媒介进行期间核查,并论证其有效程度和可靠性。方案二分析现有的期间核查规定及方法,利用数据统计描述其现有缺陷造成的数据有效程度,做出很重要的方案改进。方案三则利用神华蒙西煤焦化有限公司的静态轨道衡作为标准,以焦炭货车为量值传播媒介进行期间核查,并论证其有效程度和可靠性。(3)构建方案后,使用Guide to the Uncertainty in Measurement方法(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以下简称GUM法)验证各方案的标准器是否具备对超偏载进行期间核查的资格。再以货运计量安全系统为平台,在萨拉齐东京包上行和包头西打拉亥上行两处超偏载现场进行了过车实验,采集数据后,以示值偏差均值为最佳估计值。建立数学模型后,使用GUM法评估各个不确定度分量。合并计算分量得到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扩展不确定度,对超偏载测量结果进行符合性评定得出数据有效性结果后,得出该超偏载目前的称重示值偏差量及其扩展不确定度,确定超偏载示值误差是否符合要求。实验数据经处理后证明方案可行。本论文以方案一为重点,完成呼铁局运输核心地带超偏载检测装置的期间核查工作;以方案二作为普遍性核查方案覆盖全局超偏载;以方案三为补充,核查乌海至包头的部分超偏载装置。设计的方案利用了现有的重点企业用户和地理位置优势,相互补充,具有避免产生后续的经济成本、尽量不用现场人工、尽量依靠自动化程度完成等三个特点。

吴勇[5](2017)在《广铁集团铁路行车事故分析与防控》文中研究表明安全是铁路的生命线。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是铁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国家和社会对铁路最基本的要求。安全是指生产过程中,人员不发生伤害或财产不发生损毁的一种有序状态,事故是生产过程中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失去控制的产物,安全的本质就是消除或防控与事故发生密切相连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的职场环境和管理制度缺陷,达到生产过程不发生人员伤害或财产损毁的目的。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动车组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后,原铁道部党组准确指出当前的铁路安全现状:问题在现场,原因在管理,根子在干部,管理问题是铁路最大的风险源。推行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就是运用风险控制的相关理论,以铁路运输生产中的危险和隐患为风险管控对象,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隐患事件链过程识别研判,确认危险和隐患的本质规律,采取技术或管理的手段,主动决策,超前防范,消除或控制危及铁路行车安全的隐患。本文通过2010-2015年广州铁路集团公司铁路行车事故数据的研究,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将事故按性质等级、原因类型、专业系统等分类统计,将行车事故的原因归纳为人——违章违纪、机——设备不良、环境——社会治安、自然灾害,管理等4个方面4种类型,其中管理存在于各种原因类型中。由于管理者水平、管理手段、方法限制,加上未识别的人、机、环境等安全隐患的叠加,风险管控不力,导致列车脱轨、施工等恶性行车事故易发多发;运用事故树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列车脱轨、施工、作业等铁路典型行车事故,找出事故的基本事件,特别是管理基本事件重要度,提出安全防范措施,服务于安全生产,阻断安全风险,促进铁路安全发展。

雷天华[6](2016)在《煤炭销售铁路装车站自动控制系统》文中认为装车系统是煤炭销售的必备环节,能够将煤炭按照需求快速、安全、高效的装车对煤炭生产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国内外装车系统的现状进行了叙述,并分析各种装车系统的优势与不足;依据变频控制和内模控制理论,以枣矿集团蒋庄煤矿装车系统为背景,设计了一套煤炭装车站自动控制系统。该煤炭装车站自动控制系统融合了PLC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传感器检测技术、变频控制和基于内模原理的PID控制策略,实现自动控制与人工操作控制的两种装车方式。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工作:(1)对自动控制系统构架进行设计,完成装车自动控制系统中PLC硬件系统设计、模块选型、传感器设备的选型等;完成了对被控设备的电气部分设计;实现利用动态电子轨道衡对列车装载量的动态称量;利用光电开关对列车车厢的定位检测;利用料位计实现对装载车厢煤位高度的检测。控制系统选择采用西门子S7-300系列PLC为程序控制核心,通过采用以太网技术、PROFIBUS-DP技术实现系统的通信网络构建。(2)将传统的PID控制策略与内模控制原理相结合,根据装车高度设定装载量模型,从而实现对绞车牵引速度的控制。为实现装载量与列车牵引速度精确配合,建立被控对象放料闸门的数学模型,采用基于内模原理的PID控制器,并实现参数整定;控制器调节闸门的开闭程度,从而实现对列车装载量连续、稳定的控制。(3)系统程序设计分为PLC程序设计与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PLC控制程序利用STEP7 V13编程软件依据控制策略实现对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态、参数设置与程序块功能的实现。利用昆仑通态触摸屏作为上位机,采用MCGS软件设计上位机界面,监测并控制设备运行。经现场运行表明,本控制系统设置合理,能够有效的提高煤炭装车的效率和精度,节约生产成本,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王雪峰[7](2013)在《基于铁路信号系统的德兴铜矿生产数据管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德兴铜矿承受着由于铁路运输效率低下和场地受限带来的种种压力,具有场地狭小而运量大、技术作业环节多等特点。长期以来企业铁路运输调度作业沿袭着落后的传统作业方式,存在信息不畅、调度滞后、统计报表不准确等问题。统计人员根据调车员的记录统计数据,对调车员及统计人员的记忆力和经验依赖程度很高,随着铁路运输任务的不断增加,经常出现调车员调度不及时,统计人员经常出错等难题。而单纯套用以铁路干线和其他工业企业为研究背景取得的理论成果变得不可行,因此有必要专门就德兴铜矿铁路运输生产管理理论和方法展开研究,开发生产数据管理系统。本文针对德兴铜矿原矿铁路运输的特殊性,在对铁路信号硬件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对原矿运输铁路工作任务进行了需求分析,对放矿作业、运矿作业、接车作业、卸矿作业进行了一次流程梳理,通过绘制流程图理顺了相互之间的关系。根据需求分析对系统划分为基础信息管理、生产流程管理、生产报表、基础数据采集四大模块,并对各模块功能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实现。系统中设计的超速报警、闯红灯报警、发车频率报警及可人工干预的报表生成为该系统的独有特点。系统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生产流程管理平台及生产报表管理平台,实现生产流程管理与报表统计的完整性、实时性、准确性。为确保系统网络的畅通,建立了独立光纤构成的双套冗余环状连接的网络结构,同时又将将2#,3#站进行集中控制以减少操作人员。

何冀东[8](2013)在《基于网络重要度的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布局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铁路货物超偏载问题一直是影响铁路货运安全的重大惯性问题,随着铁路的发展,特别是高铁线路的开通,既有线路运能得到释放,现有的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配置已经不能满足要求,铁道部计划对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进行布局优化。有鉴于此,本文对铁路超偏载检测设备的布局方案进行优化研究,建立相关的优化模型,并针对沈阳铁路局现有的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布局方案的优化。论文首先从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系统框架和设备的工作原理、技术选型入手,介绍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出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技术选型的相关标准。论文研究的重点内容是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的方法以及对沈阳铁路局货运系统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方案的优化。通过对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以及对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相关配置要求、安装要求研究,基于网络重要度模型的基本理论,结合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网络重要度模型进行改进,最终构建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方案的优化模型;结合相关要求确定模型节点选择的原则和方法,选定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的影响指标;以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研究为案例,利用MATLABR2012a软件对模型进行0-1整数规划编程求解,得出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的优化方案。

刘世森[9](2013)在《秦皇岛港翻车机房改造项目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新阶段,与国外、各地区的交流日渐频繁,因此港口生产和港口物流的需求不断上升,港口的各个行业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港口装卸设备是保证港口各项生产、装卸运输的关键所在,装卸设备的效能直接体现了港口吞吐量。尤其在当前港口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港口的输出效能直接影响着地区和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如何对基于港口装卸的翻车机房进行有效改造,是提高港口生产和运输效能的直接体现。如何运用现有的设备,对翻车机房进行改造,形成最佳改造策略,恰好是本文所在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将以秦皇岛港煤四期工程码头的翻车机房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秦皇岛港所在的宏观环境、现实状况以及内部条件的情况,从各个角度分析翻车机房改造的建设条件,并运用现有的条件对翻车机房改造的必要性和要求进行了分析,科学运用各项数据,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多角度、多方位全面剖析改造过程中面临的难题、获得的创新以及预期的效能,并在案例分析和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秦皇岛港进行翻车机房改造,从而提升港口的装卸效能,从而加大秦皇岛港的吞吐效率。最后针对秦皇岛港口装卸的实际状况,对秦皇岛港煤运的翻车机房的改造提出了预期的效果评价,以及提出了问题和建议。

徐栋[10](2012)在《铁道货车动态超偏载轨道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作为一种我国重要的物流运输途径之一,以其运输量大、运输安全可靠、价格低廉等诸多因素在货物运输领域具有相当的比率。近年来,在国内交通运输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驱使下,我国铁路部门也明显加强了对铁路安全的监管力度,以维持铁路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主导地位。铁路货车超偏载检测装置是安装在铁路沿线上,对行驶的货车进行动态检测超载、偏载等装载情况的一种计量装置,是我国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铁路列车运行速度大面积提升和电气化铁路大量开通,对货物装载加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货运安全在铁路运输安全中的位置日益凸显出来。依照目前计量条件,为保证列车的运行安全,要在铁路沿线线路上安装大量动态电子轨道衡及货物列车超偏载检测装置,对货物列车超偏载状态进行检测。目前,轨道衡和超偏载装置虽各自对铁路货运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都不能很好结合两者优势,本文提出一种新型铁路货车超偏载轨道衡装置,能结合轨道衡称重精度高和超偏载测偏的功能,达到提高检测精度,减少铁路投资的目的。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动态电子轨道衡和超偏载装置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并对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做了说明。之后对系统的技术要求、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后又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作出了分析。其次,对系统的硬件组成电路—信号调理电路进行了重点介绍,对组成电路的各个单元进行了细致说明,完成了传感器信号的放大、滤波、A/D转换作用。对整个硬件部分分成电源模块、放大模块、滤波模块、A/D模块四个部分进行了说明,对组成各模块的各器件、工作过程及在系统中的作用进行说明。第三,对影响信号检测电路精度的因素及改进措施进行了分析说明,指出温度、干扰及桥压稳定度作为影响电路测量精度的三个主要因素,并列举了许多改进方法,以提高电路检测精度。第四,对系统的软件部分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对系统的称重算法,程序流程图,系统实现的功能,系统运行结果进行简短说明。最后,对整个系统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工作方向。

二、电气集中车站轨道衡轨道电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气集中车站轨道衡轨道电路(论文提纲范文)

(1)列车偏载监测与告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偏载监测现状
        1.2.1 国内发展概况
        1.2.2 国外研究方向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列车产生偏载的原因分析
        1.3.2 列车偏载监测方法研究
        1.3.3 列车偏载监测与告警系统方案设计
        1.3.4 列车偏载监测与告警系统设计实现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偏载监测系统的原理分析
    2.1 系统设计要求
    2.2 影响列车偏载的原因分析
        2.2.1 货物布放不合理对偏载的影响
        2.2.2 弯道超速对偏载的影响
        2.2.3 侧风对偏载的影响
        2.2.4 单侧路基沉降对偏载的影响
    2.3 系统建模
        2.3.1 自适应算法
    2.4 系统设计方案
        2.4.1 工控机选型
        2.4.2 倾角传感器选型
        2.4.3 GPS选型
        2.4.4 温湿度传感器选型
        2.4.5 风速传感器选型
    2.5 系统结构框图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载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嵌入式工控机模块
        3.1.1 通信方式的分类
        3.1.2 通信接口的分类
    3.2 倾角传感器模块
        3.2.1 电子罗盘的校准
        3.2.2 电子罗盘的安装
        3.2.3 电源适配器
        3.2.4 帝特USB2.0转RS-485接口转换器
    3.3 GPS模块
    3.4 温湿度记录仪模块
    3.5 风速传感器模块
    3.6 偏载监测与告警系统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偏载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界面的编程
        4.1.1 Java的编程界面
        4.1.2 LKJ系统
    4.2 软件程序设计
        4.2.1 数据处理
    4.3 网络通信
        4.3.1 C/S架构
        4.3.2 通信协议TCP/IP
        4.3.3 程序实现
    4.4 数据库的创建
        4.4.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4.4.2 数据库表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硬件测试
        5.1.1 二维电子罗盘的测试
        5.1.2 GPS的测试
    5.2 软件测试
        5.2.1 软件测试原则
        5.2.2 告警功能测试
        5.2.3 数据库的测试
        5.2.4 网络通信的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基于磁致伸缩材料的无源轨道检测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轨道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1.1 静态检测
        1.1.2 轨道动态检测
    1.2 能量收集研究现状
        1.2.1 电磁式能量收集技术
        1.2.2 压电式能量收集技术
        1.2.3 磁致伸缩式能量收集技术
    1.3 论文的主题思想和具体章节安排
        1.3.1 论文主题思想
        1.3.2 具体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磁致伸缩材料的无源轨道检测装置结构设计
    2.1 无源轨道检测装置设计要求分析
    2.2 能量转换材料选择
    2.3 无源轨道检测装置功能实现
    2.4 基于磁致伸缩材料的无源自供电轨道检测装置的优化设计
        2.4.1 振动导杆的设计与优化
        2.4.2 外部偏置磁场优化设计
        2.4.3 线圈骨架的优化设计
        2.4.4 感应线圈的设计
        2.4.5 导磁壳的优化设计
    2.5 无源轨道检测装置整体结构与安装
第3章 无源轨道检测装置数学模型的建立
    3.1 磁致伸缩材料的机电转换原理
    3.2 磁滞与磁化模型
    3.3 车-轨耦合振动模型
    3.4 机-电模型
第4章 电路与实验研究
    4.1 样机制作
    4.2 电路逻辑原理与电路图
        4.2.1 储能及放电电路的设计
        4.2.2 信号分析及数据储存电路
        4.2.3 整体电路与样机电路板
    4.3 实验平台的搭建
        4.3.1 实验原理
        4.3.2 样机测试实验平台的搭建
        4.3.3 实验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二 电路运行代码

(3)铁路工程信息模型交付精度标准(1.0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本标准主编单位及人员:
        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及人员:
        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协编单位及人员:
        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建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1总则
2 术语
    2.1 铁路工程信息模型(Railway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2.2 交付(Delivery)
    2.3 使用需求(Utilization Requirements)
    2.4 模型单元(Model Unit)
    2.5 最小模型单元(Minimal Model Unit)
    2.6 几何精度(Level of Geometric Detail)
    2.7 信息深度(Level of Information Detail)
    2.8 模型精度(Level of Details)
    2.9 几何信息(Geometric Information)
    2.1 0 非几何信息(non-Geometric Information)
    2.1 1 总装模型(Assembly model)
    2.1 2 定位信息(Localization information)
3基本规定
    3.1 模型交付原则
    3.2 交付成果要求
4模型精度规定
    4.1 一般规定
    4.2 模型单元
5信息深度要求
    5.1 总体要求
    5.2 线路基本信息
    5.3 桥梁基本信息
    5.4 隧道基本信息
    5.5 路基及土地利用基本信息
    5.6 轨道基本信息
    5.7 站场基本信息
    5.8 改移道路基本信息
    5.9 景观基本信息
    5.1 0 给排水基本信息
    5.1 1 机务设备基本信息
    5.1 2 车辆设备基本信息
    5.1 3 动车组设备基本信息
    5.1 4 环保基本信息
    5.1 5 接触网基本信息
    5.16变电基本信息
    5.17电力基本信息
    5.18通信基本信息
    5.19信号基本信息
    5.20信息专业基本信息
    5.21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专业基本信息
    5.22综合维修工务设备基本信息
6几何精度要求
    6.1 总体要求
    6.2 线路几何精度
        6.2.1 LOD1.0线路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2.1的规定。
        6.2.2 LOD2.0线路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2.2的规定。
        6.2.3 LOD3.0线路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2.3的规定。
        6.2.4 LOD3.5线路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2.4的规定。
    6.3 桥梁几何精度
        6.3.1 LOD1.0桥梁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3.1的规定。
        6.3.2 LOD2.0桥梁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3.2的规定。
        6.3.3 LOD3.0桥梁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3.3的规定。
        6.3.4 LOD3.5桥梁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3.4的规定。
    6.4 隧道几何精度
        6.4.1 LOD1.0隧道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4.1的规定。
        6.4.2 LOD2.0隧道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4.2的规定。
        6.4.3 LOD3.0隧道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4.3的规定。
        6.4.4 LOD3.5隧道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4.4的规定。
    6.5 路基及土地利用几何精度
        6.5.1 LOD1.0路基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5.1的规定。
        6.5.2 LOD2.0路基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5.2的规定。
        6.5.3 LOD3.0路基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5.3的规定。
        6.5.4 LOD3.5路基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5.4的规定。
        6.5.5 LOD1.0土地利用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5.5的规定。
        6.5.6 LOD2.0土地利用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5.6的规定。
        6.5.7 LOD3.0土地利用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5.7的规定。
        6.5.8 LOD3.5土地利用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5.8的规定。
    6.6 站场几何精度
        6.6.1 LOD1.0站场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6.1的规定。
        6.6.2 LOD2.0站场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6.2的规定。
        6.6.3 LOD3.0站场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6.3的规定。
        6.6.4 LOD3.5站场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6.4的规定。
    6.7 轨道几何精度
        6.7.1 LOD1.0轨道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7.1的规定。
        6.7.2 LOD2.0轨道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7.2的规定。
        6.7.3 LOD3.0轨道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7.3的规定。
        6.7.4 LOD3.5轨道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7.4的规定。
    6.8 改移道路几何精度
        6.8.1 LOD1.0改移道路模型精度的建模精度宜符合表6.8.1的规定。
        6.8.2 LOD2.0改移道路模型精度的建模精度宜符合表6.8.2的规定。
        6.8.3 LOD3.0改移道路模型精度的建模精度宜符合表6.8.3的规定。
        6.8.4 LOD3.5改移道路模型精度的建模精度宜符合表6.8.4的规定。
    6.9 景观几何精度
        6.9.1 LOD1.0景观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9.1的规定。
        6.9.2 LOD2.0景观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9.2的规定。
        6.9.3 LOD3.0景观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9.3的规定。
        6.9.4 LOD3.5景观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9.4的规定。
    6.1 0 给排水几何精度
        6.1 0. 1 LOD1.0给排水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0. 1的规定。
        6.1 0. 2 LOD2.0给排水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0. 2的规定。
        6.1 0. 3 LOD3.0给排水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0. 3的规定。
        6.1 0. 4 LOD3.5给排水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0. 4的规定。
    6.1 1 机务设备几何精度
        6.1 1. 1 LOD1.0机务设备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1. 1的规定。
        6.1 1. 2 LOD2.0机务设备模型精度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1. 2的规定。
        6.1 1. 3 LOD3.0机务设备模型精度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1. 3的规定。
        6.1 1. 4 LOD3.5机务设备模型精度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1. 4的规定。
    6.1 2 车辆设备几何精度
        6.1 2. 1 LOD1.0车辆设备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2. 1的规定。
        LOD2.0车辆设备模型精度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2.2的规定。
        6.1 2. 3 LOD3.0车辆设备模型精度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2. 3的规定。
        6.1 2. 4 LOD3.5车辆设备模型精度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2. 4的规定。
    6.1 3 动车组设备几何精度
        6.1 3. 1 LOD1.0动车组设备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3. 1的规定。
        6.1 3. 2 LOD2.0动车组设备模型精度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3. 2的规定。
        6.1 3. 3 LOD3.0动车组设备模型精度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3. 3的规定。
        6.1 3. 4 LOD3.5动车组设备模型精度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3. 4的规定。
    6.1 4 环保几何精度
        6.1 4. 1 LOD1.0模型精度的环保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4. 1的规定。
        6.1 4. 2 LOD2.0模型精细度的环保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4. 2的规定。
        6.1 4. 3 LOD3.0模型精细度的环保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4. 3的规定。
        6.1 4. 4 LOD3.5模型精细度的环保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4. 4的规定。
    6.1 5 接触网几何精度
        6.1 5. 1 LOD1.0接触网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5. 1的规定。
        6.1 5. 2 LOD2.0接触网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5. 2的规定。
        6.1 5. 3 LOD3.0接触网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5. 3的规定。
        6.1 5. 4 LOD3.5接触网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5. 4的规定。
    6.16变电几何精度
        6.16.1 LOD1.0变电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6.1的规定。
        6.16.2 LOD2.0变电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6.2的规定。
        6.1 6. 3 LOD3.0变电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 6. 3的规定。
        6.16.4 LOD3.5变电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6.4的规定。
    6.17电力几何精度
        6.17.1 LOD1.0电力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7.1的规定。
        6.17.2 LOD2.0电力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7.2的规定。
        6.17.3 LOD3.0电力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7.3的规定。
        6.17.4 LOD3.5电力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7.4的规定。
    6.18通信几何精度
        6.18.1 LOD1.0通信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8.1的规定。
        6.18.2 LOD2.0通信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8.2的规定。
        6.18.3 LOD3.0通信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8.3的规定。
        6.18.4 LOD3.5通信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8.4的规定。
    6.19信号几何精度
        6.19.1 LOD1.0信号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9.1的规定。
        6.19.2 LOD2.0信号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9.2的规定。
        6.19.3 LOD3.0信号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9.3的规定。
        6.19.4 LOD3.5信号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19.4的规定。
    6.20信息专业几何精度
    6.21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专业几何精度
    6.22综合维修工务设备几何精度
        6.22.1 LOD1.0综合维修工务设备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22.1的规定。
        6.22.2 LOD2.0综合维修工务设备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22.2的规定。
        6.22.3 LOD3.0综合维修工务设备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22.3的规定。
        6.22.4 LOD3.5综合维修工务设备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宜符合表6.22.4的规定。
本标准用词说明
附录A铁路工程信息模型精度
    A.1线路模型精度应符合表A.1的规定。
    A.2桥梁模型精度应符合表A.2的规定。
    A.3隧道模型精度应符合表A.3的规定。
    A.4路基及土地利用模型精度应符合表A.4.1、A.4.2的规定。
    A.5轨道模型精度应符合表A.5的规定。
    A.6站场模型精度应符合表A.6的规定。
    A.7改移道路模型精度应符合表A.7的规定。
    A.8景观模型精度应符合表A.8的规定。
    A.9给排水模型精度应符合表A.9的规定。
    A.10机务设备模型精度应符合表A.10的规定。
    A.11车辆设备模型精度应符合表A.11的规定。
    A.12动车组设备模型精度应符合表A.12的规定。
    A.13环保模型精度应符合表A.13的规定。
    A.14接触网模型精度应符合表A.14的规定。
    A.15变电模型精度应符合表A.15的规定。
    A.16电力模型精度应符合表A.16的规定。
    A.17通信模型精度应符合表A.17的规定。
    A.18信号模型精度应符合表A.18的规定。
    A.19信息专业模型精度应符合表A.19的规定。
    A.20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专业模型精度应符合表A.20的规定。
    A.21综合维修工务设备模型精度应符合表A.21的规定。

(4)基于GUM法的铁路货运超偏载期间核查方案的分析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目标
    1.4 论文的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超偏载原理及设备构成
    2.1 概述
    2.2 超偏载检测原理
        2.2.1 车辆动态称重方式
        2.2.2 超偏载称重原理
    2.3 超偏载设备的硬件构成
        2.3.1 机械承载部分
        2.3.2 传感器
        2.3.3 数据采集仪
        2.3.4 工控机系统
    2.4 超偏载检测软件系统
        2.4.1 检测主菜单
        2.4.2 超偏载检测功能
        2.4.3 超偏载调试功能
        2.4.4 超偏载统计功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呼铁局货运防超载体系分析
    3.1 超偏载系统性能分析
        3.1.1 超偏载技术性能指标
        3.1.2 超偏载实际运行状态分析
    3.2 货运计量安全系统
        3.2.1 系统概况
        3.2.2 系统功能
    3.3 呼铁局货运防超载现状
        3.3.1 超偏载和货运计量安全系统的联合使用
        3.3.2 超偏载有较大偏差时带来的后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偏载期间核查系统的分析与构建
    4.1 期间核查的必要性
        4.1.1 呼铁局现行期间核查办法
        4.1.2 对现行办法的分析
    4.2 标准器及相关计算方法的选定
        4.2.1 核查标准器
        4.2.2 实验标准偏差的估计方法
        4.2.3 异常值的判别剔除方法
        4.2.4 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4.3 方案一
        4.3.1 核查标准
        4.3.2 核查设计
        4.3.3 方案预期
    4.4 方案二
        4.4.1 现有方案分析
        4.4.2 现有方案改进
    4.5 方案三
        4.5.1 核查标准
        4.5.2 核查设计
        4.5.3 方案预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期间核查现场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方案一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
        5.1.1 钢材货车实验
        5.1.2 数据处理
        5.1.3 方案分析
    5.2 方案二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
        5.2.1 数据处理
        5.2.2 方案分析
    5.3 方案三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
        5.3.1 焦炭货车实验
        5.3.2 数据处理
        5.3.3 方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广铁集团铁路行车事故分析与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铁路行车事故现状
        1.2.2 国内外铁路安全监管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采取的技术线路
    1.4 相关理论
        1.4.1 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主要内容
        1.4.2 事故树分析原理
第2章 铁路行车事故统计分析
    2.1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简况及铁路交通事故主要内容
        2.1.1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基本情况
        2.1.2 铁路行车事故定义及等级
    2.2 2010 -2015 年广铁集团铁路行车事故统计分析
        2.2.1 按事故等级统计分析
        2.2.2 按事故原因统计分析
        2.2.3 按专业部门统计分析
        2.2.4 按施工作业统计分析
        2.2.5 按线别及时段统计分析
第3章 列车脱轨事故分析
    3.1 列车脱轨事故一般性分析
        3.1.1 列车脱轨事故类型
        3.1.2 列车脱轨机理分析
        3.1.3 列车脱轨原因类型
    3.2 线路设备质量不良脱轨事故分析
        3.2.1 线路失修列车脱轨较大事故案例
        3.2.2 事故树定性分析
    3.3 自然灾害脱轨事故分析
        3.3.1 山洪水害脱轨较大事故案例
        3.3.2 事故树定性分析
    3.4 货物偏载脱轨事故分析
        3.4.1 货物偏载列车脱轨一般事故案例
        3.4.2 事故树定性分析
    3.5 施工脱轨事故分析
        3.5.1 利用列车间隔违章施工致列车脱轨一般事故案例
        3.5.2 事故树定性分析
第4章 施工行车事故分析
    4.1 铁路营业线施工事故一般性分析
        4.1.1 铁路营业线施工事故等级类型
        4.1.2 施工行车事故责任性质分析
        4.1.3 施工行车事故原因类型
    4.2 营业线施工典型行车事故案例分析
        4.2.1 无计划超范围施工一般C24 类事故
        4.2.2 列车冒进信号或越过警冲标一般C10 类事故
        4.2.3 列车碰撞设备设施一般C13 类事故
        4.2.4 施工烧断接触网线一般C14 类事故
        4.2.5 施工检修设备耽误列车一般D9 类事故
第5章 行车典型一般事故分析
    5.1 列车运行中部件脱落一般C12 类事故分析
        5.1.1 一般C12 类事故构成
        5.1.2 动车组运行中闸瓦片脱落
    5.2 接发列车类一般事故分析
        5.2.1 接发列车典型事故类型
        5.2.2 车站值班员错误操控信号导致列车停车一般D5 类事故
    5.3 调车作业冲脱挤一般事故分析
        5.3.1 调车作业冲脱挤一般事故界定
        5.3.2 调车作业冲脱挤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5.4 典型违章违纪一般D类事故分析
        5.4.1 违反作业标准耽误列车一般D10 类事故
        5.4.2 错误操纵使用行车设备耽误列车一般D15 类事故
第6章 铁路行车事故安全风险防控
    6.1 管理是铁路行车安全风险防控的基础
        6.1.1 健全完善安全风险管理基础
        6.1.2 规范安全管理
        6.1.3 强化过程控制管理
        6.1.4 强化隐患排查整治
    6.2 违章作业类行车事故风险防控
        6.2.1 违章作业类行车事故防控重点
        6.2.2 加强安全管理和作业过程控制
        6.2.3 突出现场违章作业的检查整治
    6.3 列车脱轨行车事故风险防控
        6.3.1 行车设备质量隐患引发列车脱轨风险防控
        6.3.2 水害断道等自然灾害引发列车脱轨风险防控
    6.4 施工作业类行车事故风险防控
        6.4.1 无计划超范围施工风险防控
        6.4.2 施工方案及施工过程控制风险防控
        6.4.3 自轮运转设备及大型施工机械风险防控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2010 年-2015 年欧美及亚洲部分国家铁路交通事故一览表
附录2:铁道部《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事故等级(部令第30 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煤炭销售铁路装车站自动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煤炭装车站自动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2.1 概述
    2.2 蒋庄煤矿装车系统简介
    2.3 装车系统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设计
    3.1 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
    3.2 PLC控制系统设计
    3.3 现场设备电气原理图设计
    3.4 现场设备选型
    3.5 装车流程
    3.6 本章小结
4 装车过程的控制策略
    4.1 内模控制
    4.2 PID控制系统
    4.3 控制系统的实现
    4.4 系统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PLC控制程序设计
    5.2 控制网络设计
    5.3 触摸屏软件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铁路信号系统的德兴铜矿生产数据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项目目的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铁路运输生产数据管理系统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德兴铜矿原矿运输铁路生产数据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2.1 德兴铜矿原矿运输铁路简介
    2.2 原矿运输铁路工作任务
    2.3 原矿运输铁路工作流程
        2.3.1 放矿作业
        2.3.2 运矿作业
        2.3.3 接车作业
        2.3.4 卸矿作业
        2.3.5 流程补充
    2.4 生产数据管理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德兴铜矿原矿运输铁路生产数据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总体目标设计
    3.2 系统设计原则
    3.3 系统网络结构
    3.4 系统功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德兴铜矿原矿运输铁路生产数据管理系统的实现
    4.1 数据维护管理模块设计
        4.1.1 功能描述
        4.1.2 功能设计
    4.2 生产流程管理模块设计
        4.2.1 功能描述
        4.2.2 功能设计
    4.3 生产报表模块设计
        4.3.1 功能描述
        4.3.2 功能设计
    4.4 基础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4.4.1 功能描述
        4.4.2 功能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附录A 1#站生产流程
附录B 中心站生产流程
附录C 报表流程
附录D 生产报表数据计算源代码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基于网络重要度的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布局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超偏载检测设备原理及系统结构
    2.1 超偏载仪检测原理
        2.1.1 车辆重量的计量方式及其原理
        2.1.2 轮重的测量原理
    2.2 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系统结构
        2.2.1 总体架构
        2.2.2 逻辑架构
        2.2.3 网络结构
3 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技术选型
    3.1 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技术要求
        3.1.1 超偏载检测设备技术要求
        3.1.2 站场用轨道衡的技术要求
    3.2 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选型要求
    3.3 小结
4 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模型研究
    4.1 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2 超偏载检测设备配置要求以及安装技术要求
        4.2.1 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配置要求
        4.2.2 铁路货车超偏载检测装置安装技术要求
    4.3 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模型比选
    4.4 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模型节点的选择
    4.5 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模型重要度指标的选定
    4.6 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重要度模型研究
        4.6.1 重要度模型研究
        4.6.2 优化模型的建立
    4.7 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4.7.1 整数规划算法
        4.7.2 启发式算法
        4.7.3 算法比选
    4.8 小结
5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方案研究
    5.1 沈阳铁路局概况
    5.2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影响因素
        5.2.1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节点的选择
        5.2.2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路线的确定
        5.2.3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节点重要度指标的确定
    5.3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方案研究
        5.3.1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现状
        5.3.2 布局优化方案求解
        5.3.3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方案评价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秦皇岛港翻车机房改造项目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翻车机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
        1.3.2 国外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秦皇岛港运行和管理现状
    2.1 港口发展状况
        2.1.1 港口设施状况
        2.1.2 煤四期泊位运营现状
        2.1.3 现状评价
    2.2 秦皇岛港口翻车机状况
        2.2.1 港口翻车机发展状况
        2.2.2 影响翻车机效能的因素
    2.3 港口及经济腹地吞吐需求
        2.3.1 项目目标及定位
        2.3.2 腹地经济社会及交通发展
        2.3.3 港口吞吐量预测
    2.4 建设规模和建设时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翻车机房改造建设条件分析
    3.1 翻车机改造的主要问题
    3.2 建设必要性
    3.3 工程改造条件
        3.3.1 自然条件
        3.3.2 工程配套条件
        3.3.3 工程设计条件
        3.3.4 港区交通条件
        3.3.5 工程电力条件
    3.4 其他建设条件
        3.4.1 给排水
        3.4.2 消防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翻车机房配套设备分析
    4.1 通信设施
    4.2 控制及计算机管理
        4.2.1 控制系统构成
        4.2.2 控制系统功能
        4.2.3 控制系统操作方式
        4.2.4 现场安全检测装置
        4.2.5 工业电视系统
        4.2.6 电缆敷设
    4.3 铁路系统建设
        4.3.1 设计范围
        4.3.2 既有铁路线路概况
        4.3.3 本工程铁路运量及改造方案
        4.3.4 铁路信号及接触网
    4.4 生产及辅助建筑物
        4.4.1 项目建筑规模、规范和标准
        4.4.2 主要建、构筑物结构
        4.4.3 采暖、空气调节、通风与除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翻车机房改造实施方案
    5.1 总平面布置设计原则
    5.2 总平面布置
    5.3 工艺设计原则
        5.3.1 主要设计参数
        5.3.2 结构设计
        5.3.3 装卸工艺方案
        5.3.4 主要装卸机械设备配置表
        5.3.5 装卸工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5.4 安全生产危险因素分析
        5.4.1 设备设施事故危险因素分析
        5.4.2 危险因素形成原因
        5.4.3 安全防范措施
    5.5 工程改造实施
        5.5.1 工程施工概况
        5.5.2 施工条件
        5.5.3 施工方案
        5.5.4 施工进度
    5.6 预期评价
        5.6.1 效果分析
        5.6.2 问题与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铁道货车动态超偏载轨道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动态电子轨道衡和动态超偏载装置概述
    1.3 国内外发展概述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动态超偏载轨道衡系统
    2.1 系统的技术特征及性能指标
        2.1.1 系统的设计思想
        2.1.2 系统的总体技术性能
        2.1.3 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2.1.4 系统的安装条件及要求
    2.2 动态超偏载轨道衡系统的组成
    2.3 动态超偏载轨道衡系统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偏载轨道衡系统数学模型分析
    3.1 系统数学模型的研究
    3.2 系统数学模型的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偏载轨道衡信号检测电路研究
    4.1 信号检测电路的组成
    4.2 信号检测电路硬件设计
        4.2.1 电源模块设计
        4.2.1.1 芯片电源设计
        4.2.1.2 供桥电压设计
        4.2.2 放大电路设计
        4.2.3 滤波电路设计
        4.2.4 模数转换卡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偏载轨道衡信号检测电路精度分析
    5.1 影响电路精度的因素
    5.2 提高电路精度的措施
        5.2.1 抑制温漂的措施
        5.2.1.1 抑制温漂的必要性
        5.2.1.2 电子环境恒温系统设计
        5.2.2 抗干扰措施
        5.2.2.1 杂散电磁场干扰抑制措施
        5.2.2.2 电源系统的抗干扰
        5.2.2.3 接地系统的抗干扰
        5.2.3 提高供桥电压稳定性的措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动态超偏载轨道衡称重系统软件设计
    6.1 系统软件设计原则及功能
        6.1.1 系统软件设计原则
        6.1.2 系统软件功能
    6.2 系统主程序流程图
    6.3 系统称重结果说明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7.2 后续工作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电气集中车站轨道衡轨道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列车偏载监测与告警系统设计[D]. 丁冠芳.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2]基于磁致伸缩材料的无源轨道检测装置[D]. 潘文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3]铁路工程信息模型交付精度标准(1.0版)[J]. 铁路BIM联盟. 铁路技术创新, 2018(01)
  • [4]基于GUM法的铁路货运超偏载期间核查方案的分析与构建[D]. 郭鹏程.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1)
  • [5]广铁集团铁路行车事故分析与防控[D]. 吴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6]煤炭销售铁路装车站自动控制系统[D]. 雷天华.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7]基于铁路信号系统的德兴铜矿生产数据管理系统设计[D]. 王雪峰. 南昌大学, 2013(06)
  • [8]基于网络重要度的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布局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D]. 何冀东.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
  • [9]秦皇岛港翻车机房改造项目方案研究[D]. 刘世森. 燕山大学, 2013(02)
  • [10]铁道货车动态超偏载轨道衡研究[D]. 徐栋. 广西工学院, 2012(04)

标签:;  ;  ;  ;  

电动集中站轨道秤轨道电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