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锦州有线广播电视市县联网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沈洋[1](2018)在《辽宁省政府经管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有资产流失的制度根结在于计量体系的失准。一方面,计量观念与计量方法不合理。过分依赖交易的历史价值,而忽视资产的时空流动和公共性,致使核算标准过于偏狭,统计的口径也十分混乱;另一方面,现有的预算会计制度将自然资源、储备物资等政府经管资产挡在门外。大部分政府经管资产的价值量变动和管理、使用情况等“关键财务信息”无法由政府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取,显然容易造成管理疏漏,推高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也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务院、财政部于2015年起,开始在全国试点推行政府资产报告工作。其中,“政府经管资产”的系统化、专门化、规范化管理和计量成为重中之重。本研究拟以辽宁省的政府经管资产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旨在运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发现其管理体制运行的瓶颈、分析这些疑难产生的原因,并在借鉴他省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优化策略与保障实施措施。当然,这些工作都需要建立在完备的“政府经管资产”的概念分析之上:预算会计制度未兼容“政府经管资产”的根源便在于传统资产观念的狭隘性;本研究将指明,“政府经管资产”是“政府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产报告的重要维度,更是政府会计核算的必要口径之一。具体来看,通过研究得知,辽宁省在政府经管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碎片化”、预算会计制度“效能脱钩”、经管资产计量困难重重、资产负债表“碎片化”和“静态化”等方面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完备管理框架的缺失、统一管理组织的缺位和政府会计核算体系的羸弱。为了探索上述问题的解决之道,本研究在综合借鉴湖南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省区的政府经管资产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在恰当的理念和原则指导下开展政府经管资产管理工作。这些原则包括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原则以及权利义务对等原则;第二,设立专门的政府经管资产管理机构,建构科学、合理的政府经管资产横纵管理体制;第三,完善政府经管资产会计核算和报告的管理技术细节,如统一填报口径、实行卡片登记和动态管理、设立经管资产报告的网络平台等。
张家源[2](2016)在《后整合时代烟台广电网络公司战略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以及战略转型理论为指导,在三网融合的历史背景下,对刚完成网络整合的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烟台分公司运用战略分析工具,对其进行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以及竞争对手分析,制定出了公司层战略即:实现公司的战略转型,由过去单一的视频传输服务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变;结合日益紧迫的市场形势,确定了主营业务实施差异化战略;紧紧围绕着公司的整体战略目标,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制定出了适合烟台分公司发展的职能层战略规划。与此同时,加强公司组织再造、流程重构、人力资源、财务内控、企业文化等方面建设,强有力地支撑保障公司战略转型与战略实施。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深入推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业链日趋复杂、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以及广电企业内部的适应性分工和调整,使得广电转型涉及的内容包括:业务类型、基础网络、运营机制以及组织管理等各个层面,可以说战略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由于全国广电企业仍然分散经营,各地发展不平衡,大多仍处在从事业向企业转型的过渡期,因此在广电战略转型的内涵上业界至今没有达成共识,在转型的动因、路线图以及措施等方面,学者仍没有进行系统地理论探讨与着述。广电企业战略转型需要更多的研究,需要深度挖掘其内涵,更需要切合实际的系统的转型理论体系来指导广电企业成功转型。因此,深入研究战略管理以及战略转型理论,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广电企业的战略转型做出分析和研究,提供转型的方法与路径,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在新竞争形势下的广电网络公司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论文对广电基层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系统化地阐述,论证较为全面,从战略分析、定位与制定,以及从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以及职能层战略都有涉及,给出了战略转型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提出了进行战略转型路线图与时间表。对全国广电基层企业战略规划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李建柱[3](2014)在《基于新经济增长点的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核心问题在于研究:东北地区在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这一发展战略上所存在的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经济和非经济的多重制约因素,以及为摆脱上述问题而应该采取的可行对策。根据这一研究设想,全文六章分别解决了研究背景、理论基础、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制约因素、国外经验借鉴和本地应对措施等六大问题。导论认为,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是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突破资源瓶颈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是保存、传承、创新关东特色地域文化的可行之举,也是增强东北地区文化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必将对区域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方式、区域经济文化综合竞争力,乃至区域特色文化文明的保存和传承等产生长期、持续而显着的影响。第2章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现代西方思想家的若干文化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南,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同时,应该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特殊语境和特殊指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当代西方思想界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本理论、文化权利理论、思想市场理论等新观点,应深入研究上述文化理论的科学内涵,大胆吸收其理论精华,为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第3章从历史演进的视角梳理了东北地区文化产业从萌芽到繁荣的历史。东北文化产业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现代印书馆和新式报纸,其后经过民国初期、伪满洲国时期、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等五大发展阶段,形成了表演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动漫游戏等四大优势产业部门,为培育文化产业成为区域新经济增长点奠定了产业基础。第4章将产业经济学、文化地理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引入到对制约东北地区文化产业生长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分析中,认为制约东北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文化因素;既有体制性问题,也有制度性缺陷;既有自然地理区位原因,也有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该章主要讨论了自然地理区位、人才队伍、资本、文化体制、投融资渠道等五大制约因素,创造性地论述了文化产业观念和文化产业环境两大因素。东北特殊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特殊的文化品格,这种包容开放、多元一体的关东文化品格属于典型的北方文化涵养出来的文化品格,它正面表现为诚恳直爽、热情泼辣、幽默风趣的文化性格;反面则表现为知足常乐、小富即安、过度粗放的缺陷,缺乏文化创新的动力。这种具有双重性的文化品格衍生出了一些错误的文化产业观念,例如“文化技术化”思维、“文化泛经济化”思维,文化管制思维等,东北地区在培育文化产业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上述认识误区。针对当前东北地区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保守氛围,在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和创意阶级理论创始人佛罗里达观点的启发下,本文分析了文化环境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作用,提出科学理想的文化产业环境应该具有“自由宽松、包容开放、竞争激励”的特征。受上述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东北地区在培育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过程中面临如下五大问题。一是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产业法规不健全;二是文化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竞争力不强;三是文化产业产品链条不完整,价值链条低端化;四是文化产业还存在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和农村、骨干大型文化企业和中小微型企业之间的三大发展不平衡现象;五是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第5章探讨了文化产业强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培育文化产业的举措和启示。日韩两国政府在健全政府文化职能机构、拓展产业融资渠道、开拓海外文化市场等方面,美国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开放思想市场等方面的做法,都为东北地区振兴文化产业提供了有益启示。第6章尝试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合理对策。东北地区要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首要之举在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力边界,确定双方各自的职责角色,坚持发挥政府的先导性作用和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防止政府对文化市场的过度干预和不当干预,发挥价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次,要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金融杠杆作用,引导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有序进入文化产业资金紧缺的环节,同时要提高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防控文化产业风险,防止文化资源浪费。第三,东北文化产业要超越其他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关键还在于多出文化艺术精品,实现文化作品的商业化、产业化。第四,要逐步推进文化开放,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规模,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水平和结构,发挥对外出口特殊区域对文化开放的支持作用。
于凤静[4](2014)在《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散居区。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多处于边疆地带,民族成分复杂,是我国跨境民族人数最多的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的跨境民族不同,东北跨境民族受发达国家影响较大,多种舆论交汇,其新闻传播尤其是跨境传播所处的严峻形势不容忽视。国家东北亚地区战略的实施把东北推到了东北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地位。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必须努力同东北地区的转型、东北亚大区域的发展协调一致,力争在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潮流中与时俱进,这也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自身发展和提升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以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发展研究为核心,全面梳理和研究东北地区的朝鲜族、蒙古族、满族和达斡尔族等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能更好地促进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提升东北地区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力,增强各少数民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的认同。目前学界和业界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空白点较多,对建国以来东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活动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对东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发展的对策性研究更是鲜见。为了完整、深入地评估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属性和特征,进一步把握其“两极格局”的发展态势,为学界和业界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启发,本文进行了下述主要研究。首先,论文以时间为序,参照中国社会变革及媒介发展等因素,把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发展分为1949年—1966年、1966年—1976年、1976年—1999年和2000年—2010年四个时期。对每个时期,按照不同民族地区、不同的媒体门类分别予以分析和阐述,重点对其2000年—2010年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予以整体观照,并兼顾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学术研究等。其次,论文总结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经过60年的发展历程所形成的独有特色,即由跨境传播和县域乡村传播共同构成的外向和内向“两极格局”传播。同时深入研究了“两极格局”的成因,提出了县域乡村、跨境民族和语言特色是影响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的主要因素的论断,并从21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东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媒介生态的合力影响与促进上,寻找形成“两极格局”的动因,分析“两极格局”在60年历程中显示的孕育、萌动到确立的发展态势。重点探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的确立和成效,对“两极”确立时期新闻传播的民族特色即共通的民族精神追求,予以了阐述和论证。再次,对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存在的问题及其症结进行了全面观照和系统分析。论文提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总体及其内部存在的五大问题是:“两极格局”总体失衡、发展缓慢乏力、“两极格局”中新闻传播民族特色的表现不足、跨境传播的表面化与单向性、县域乡村传播的尴尬处境等。“两极格局”存在问题的症结则是由于县域传播、跨境民族和语言特色这媒介生态三要素对新闻传播的根本影响,具体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与“外宣”思维的不利影响、新媒体开发及媒体融合滞后、对民族特色、民族精神和民族身份的认识偏颇、跨境传播的规划和执行力薄弱、县域乡村传播的认识误区等。最后,针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两极格局”的对策和建议,从优化媒介生态、新媒体的开发及媒体融合的拓展、民族特色的把握和开掘、跨境传播的特色定位和多渠道开拓、县域乡村传播的准确定位等方面展开全面的探讨。
蔡浩杰[5](2013)在《辽宁盘锦广电网络三网融合项目改造方案研究》文中指出三网融合从字面上看是广电,电信,互联网三种网络的相互融合,但从深层次的意义上去追究,他包含了其中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甚至超过以上这三种网络的技术及业务融合。三网融合从提出到当前所具备的技术应用水平,他所带来的新兴业务已经覆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诸如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话,有线宽带及电网宽带,甚至连无线抄表系统智能家电系统等等都属于三网融合的范畴。三网融合早起的提出是由于我国骨干网络较短,区域分割严重且互不联通,电信企业及广电企业之间的网络资源分布不均。国家政策层面希望通过在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过程中推进广电和电信两个物理层面网络的融合,实现基础传输网络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实现三网技术,架构的最终统一。出于以上提出三网融合概念的最初目的,当前所有主流的观点对三网融合的理解都是从物理网络的融合这个层面入手的,而三网的物理层面目前其实只有电信网络及有线电视网络,今后可能也会融入国家电网。但我认为所有这些物理层面的融合统一最终目的都是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无差异化的服务,所以我认为三网融合并不纯粹的是网络物理层面的融合,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业务走向统一。将来所有这些运营商能够为我们提供同质的业务模式,同时不同运营商提供的不同业务也能够相互联通。打个比方,沈阳某小区在基础建设时引进了中国电信的光缆进户,那么按照当前的业务模式水平,目前这个小区的业主只能享受中国电信提供的宽带服务。在三网融合以后这个小区的业主可以选择通过电信的光缆接入安装中国联通的宽带使用沈阳有线电视提供的宽带有线电视机顶盒。这仅仅是个最基础的三网融合优势,他将来能够带了的业务模式远不止此。任何一种业务的推广必须以该业务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为基础。为了有效说明我的三网融合最终目的是业务融合的观点,我以辽宁盘锦地区的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为列,分析其中该改造我们所需要的投入及若干年内他为我们带来的经济效益。最为重要的是三网融合技术改造后他能为盘锦广电带来很多新的业务模式,增加的盘锦广电的业务收入,提高到了盘锦广电的市场竞争力。
毛巍俨[6](2012)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四川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广电网络公司”)是根据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精神,在整合全省广电网络资产、改革创新广电网络管理体制基础上,由全省广电系统118家发起人单位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制公司,是四川省国有控股的大型文化企业,最大的地方广电网络运营商。本研究以“三网融合”的国家战略和四川省广电网络产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为背景,以战略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四川广电网络现状为研究出发点,以打造成为具备三网融合业务运营能力的信息化高速公路的重要支撑平台、四川省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和西部信息网络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目标,借助SWOT分析法等战略分析工具,通过建立战略分析框架,对四川广电网络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对比分析,经过战略概念的合并分组、归纳提炼,得出四川广电网络公司发展未来五年的整体战略体系。本文第一章绪论主要是对四川广电网络公司成立以来所面临的发展背景作出概括,就本文所探讨的发展战略的意义、目的和内容进行了分析。同时,就本文将要对四川广电网络公司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了研究思路和框架,并选定了公司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手段,设定了公司发展战略的阶段和步骤。本文第二章就目前国内三网融合的主要状况进行了分析。第三章阐述了战略理论和四川广电网络公司的现状,并对公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制定了公司的发展战略的规划流程和规划内容,确定了公司的愿景、使命以及战略目标。第四章采取SWOT分析法对公司的各项因素进行了分类,并借助模型进行战略因素的分析,得出了公司发展战略的几种模式。第五章根据第四章的因素分析,制定了四川广电网络的总体发展战略:整合战略、创新战略,制定了公司的基本竞争战略:经营战略,同时制定了公司的服务战略。并对各种战略进行了分解。第六章和第七章是就公司的发展战略如何实施进行了分解并提出了实施战略的保障措施。本文是对未来四川省广电网络公司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布局,并对实施进行了预估和展望,这将有利于未来四川广电网络公司抓住机遇,扬长避短,重构企业核心竞争力,重塑四川广电行业发展的新格局。
史晓霞[7](2011)在《科技信息在农村传播的机制与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已成为农村重要的生产、生活要素,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便成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而农村信息有效的传播模式就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所要解决的是农村信息在供给与需求上的不对称问题。本文的课题来源是星火计划(2005EA106015-01):贫困地区科技信息进村入户运行机制与服务模式。以信息经济学与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围绕我国目前的农村信息传播现状展开分析,在课题组之前对8000份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我国东、中、西部的31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作为研究的代表区域,对这些地区农民的信息需求现状进行分析;采用模式结构与功能分析方法,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几个不同地区典型农村信息传播模式的起步背景、特点、主要功能及建设经验等内容,并对几类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研究,本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论和建议:1、不同地区农民信息需求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越是相对贫困的地方,农民对信息的需求越强烈,西部达到42.31%;科技信息需求在整体信息需求内容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约占42.43%。2、农民采用的信息来源渠道多集中在政府部门,对有偿中介以及协会组织采用率较小。理想的信息载体主要是电视,所占比例达80%以上;采用互联网的比例比电话、电视和报纸小;科技直通车在各地区的普及率不高,在2%-3%之间。3、支付意愿虽然与当地的经济状况以及农户家庭的经济收入情况有关,但农民还是趋向于获得免费信息,平均比例占82%;农民信息支付能力与有偿支付意愿在一定程度上不一致,支付能力强的是在东部,而支付意愿东、中、西部相当,在15%左右。4、农民信息需求影响最大的两个因子是信息传播服务和科技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3、0.139。5、科技信息需求在农村信息需求中所占比例最大,我国信息服务传播的重点是农村科技信息。6、从研究选择的几种我国农村信息传播模式看出,运营模式是逐渐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参与型的市场型模式发展;媒体利用模式是向电视、电话、电脑等先进媒体传递型模式发展。7、农技“110”是农村信息多元化协同发展的战略模式;是高效的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的资源配置模式;是多方参与和多方联动的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是可以作为我国不同地区的借鉴模式。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信息传播的对策建议。
党东耀[8](2010)在《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组织形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市级广电媒体是中国广播电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组织形制的切入口着手,研究地市级广电媒体的改革进程,考察它们在确保合法性机制的前提下,努力提升效率机制运作水平的探索中积累的经验。地市级广电媒体处于中国广电业的低端层级,面临求生存、谋发展的诸多困难,对广电体制的变革十分敏感,有创新的动力,也有探索的胆略。淄博、无锡、牡丹江等地市级广电媒体在组织形制变革方面,走在广电业的前列,其他一些地市级广电媒体也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案例。笔者提出:组织形制的建立和变革是组织的合法性机制与效率机制的互动结果。文章分析了中国广电媒体的合法性机制和效率机制的要素构成,提出:合法性机制的要素有:实现意识形态功能的合法性(包括宣传合法性、公共服务合法性和文化建设合法性)、国家行政管理链中的合法性、经营合法性;并指出地市级广电媒体合法性要素要求经历了单向度合法性阶段、双向度合法性阶段、探索拓展合法性阶段等三个阶段;而效率机制的要素则有:宣传业务运作效率、信号传输效率和经营效率。笔者从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选取了在组织形制变革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无锡、佛山、淄博、牡丹江、南阳、红河、百色等地级市的广电媒体,还有整合了广东全省地市级广电媒体的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实地观察、深度访谈、文献调研等方式,搜集大量资料,分别梳理了它们的组织形制变化历程,分析了它们的运行绩效。在综合个案考察的实证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强调指出:地市级广电媒体实现意识形态功能的合法性和宣传业务运作效率的核心内容是政策宣传、民生新闻和对外(地市级区域之外)宣传。地市级广电媒体的经营效率与本地市的社会状况和经济环境紧密相关。区域守卫是地市级广电媒体生存的首要前提,而边界突破成为地市级广电媒体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提高掌控合法性机制和效率机制的能力,地市级广电媒体要强化改革意识、牢牢把握机遇、适时进行组织形制变革。在个案考察的基础上,笔者综合论述了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的组织制度格局,提出必须妥善处理广电媒体与有线网络的关系,广电媒体与制作方的关系,乃至广电媒体内事业部分与产业部分的关系问题,并描述了多种关系引发的多种博弈的格局。文章指出,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多方寻求制度变迁的突破点,推进媒体组织形制的变革。外界压力是合法性机制变化的原因,是推动组织形制变革的首要动力。危机拯救可以激发效率机制,是推动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行政力量推进制度变迁具有不确定性。学习效应可以减少制度变迁的成本,使制度变迁成果得以固化。文章总结了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组织制度的变迁路径:要有一个方案设计,要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往往经历设计、试验、过渡,乃至反复。文章进而对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组织形制进行制度经济学分析,重点分析了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的产权问题和交易成本问题。笔者对未来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的制度变迁做出预测,指出:随着以产权为核心的合法性机制的拓展,有可能实现地市级广电集团的跨区域组合,新的地市级广电媒体群可望支撑起中国未来大广电的格局。
李洁琼[9](2009)在《县级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对于县级电视台生存与发展存在这样一种争议:有人认为县级电视台节目制作水平不高,专业人才缺乏,有的县级台甚至入不敷出,应该取消;还有人认为,县级台是当地政府的喉舌,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信息传播渠道,其节目制作水平不高不足以成为取消县级台的原因。笔者认为县级台不应该取消,而应该巩固、规范、提高,加强改革和管理,充分发挥县级媒体在基层所起的舆论导向作用和宣传作用。本文从梳理“四级办电视”后全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情况入手,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对县级电视台发展的历程进行梳理,这对于行业人士了解县级电视台的发生、发展及以后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后分析了我国县级电视台发展的现状,因为特殊的行业位置,县级电视台存在资金、人才缺乏等困扰。因此,虽然目前我国县级电视台数量庞大,但是整体实力不强,而且呈现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县级台电视也开始了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基础的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并强化本土文化信息服务。但是,还是存在精品节目缺乏,频道包装水平不高,广告管理混乱,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接着,本文对制约县级电视台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除了县级电视台自身的发展意识不够等自身原因外,国家政策规制是制约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因素。在国家治散治滥的过程中以及世界传媒业发展的压力下,国家行业政策主要偏向中央、省级两级办台,并对县级电视台频道资源进行了压缩,限制了县级电视台发展的空间;当地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以及受众环境、竞争环境也是影响县级电视台发展的因素。但是,“两级为主办电视”没有否定县级办台,加上县级电视台与当地受众具有天然的亲缘性,是当地受众了解信息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当地政府的宣传平台,因此,县级电视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最后,本文提出了县级电视台发展的对策,认为国家对于县级电视台的发展可以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于发展情况不同的县级电视台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而县级电视台也要加强与当地政治、经济的互动,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创新经营并加强内容建设。文章还以新沂电视台为例,分析了其发展的策略。
陈燕[10](2007)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是中国艺术产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艺术产业得以不断扩展和延伸。演出产业,音像产业,电影产业,艺术品业等等各行业市场迅速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艺术产业竞争将更加趋于激烈。我国艺术产业经营者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发达国家的艺术产业相比,我们在生产方式、经营理念、营运资本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尤其是在市场化运作方面,人家积累了上百年的历史经验,我们所经历的艺术市场实践不过十来年时间。我国艺术产业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低廉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艺术产业要虚心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手段、生产方式和市场经验。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博采众长、勇于进取,才能创造辉煌的未来。本文主要以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状况为资料,从发展轨迹、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呈现其发展的具体面貌,也希望为中国艺术产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锦州有线广播电视市县联网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锦州有线广播电视市县联网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省政府经管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分析法 |
(二) 实证分析法 |
(三) 比较分析法 |
五、创新点 |
(一) 提出了比较完备的政府经管资产概念 |
(二) 提出了辽宁省政府经管资产管理横纵管理体制的建构方案 |
第二章 政府经管资产概述及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政府经管资产的概念 |
(一) 界定“政府经管资产”的两个前提性问题 |
(二) “政府经管资产”的概念 |
(三) “政府经管资产”的概念辨析 |
二、政府经管资产管理的内容及特殊性 |
(一) 政府经管资产管理的内容 |
(二) 政府经管资产管理的特殊性 |
三、“政府经管资产”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公共产品理论 |
(二) 外部性理论 |
(三) 财政分权理论 |
(四)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三章 辽宁省政府经管资产管理的现存问题及其原因 |
一、辽宁省政府经管资产的管理概况 |
(一) 管理组织概况 |
(二) 管理基础与管理环境 |
(三) 管理的绩效表现 |
二、辽宁省政府经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 管理职权分散,管理“碎片化” |
(二) 预算会计制度同管理需求不匹配 |
(三)资产计量困难重重 |
(四) 资产负债表编制困难 |
三、辽宁省政府经管资产管理问题的成因 |
(一) 缺乏完备的政府经管资产管理框架 |
(二) 适宜政府经管资产管理的政府会计体系尚未确立 |
(三) 经管资产数量、融资发生规模大而致计量困难 |
(四) 体制机制弊端推高资产负债表的原生性劣势 |
第四章 国内部分省政府经管资产管理的经验 |
一、湖南省政府经管资产管理经验 |
(一) 湖南省经管资产管理和报告的基本做法 |
(二) 湖南省经管资产管理取得的成效 |
(三) 湖南省经管资产管理的经验 |
二、云南省政府经管资产管理经验 |
(一) 云南省经管资产管理和报告的基本做法 |
(二) 云南省经管资产管理取得的成效 |
(三) 云南省经管资产管理的经验 |
三、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经管资产管理经验 |
(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管资产管理和报告的基本做法 |
(二)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管资产管理取得的成效 |
(三)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管资产管理的经验 |
第五章 优化辽宁省政府经管资产管理的对策 |
一、优化辽宁省政府经管资产管理所应遵循的原则 |
(一)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
(二) 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
(三) 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 |
二、设立专门的政府经管资产管理部门 |
三、建构科学的辽宁省政府经管资产横纵管理体制 |
(一) 构建科学的政府经管资产横向管理体制 |
(二) 构建科学的政府经管资产纵向管理体制 |
四、完善政府经管资产统计报告 |
(一) 统一政府经管资产统计报告的口径和标准 |
(二) 建立网络版政府经管资产报告平台 |
五、完善政府经管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与技术 |
(一)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对政府经管资产实行卡片登记和动态管理 |
(二) 建构“动而全”的政府经管资产负债表 |
第六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后整合时代烟台广电网络公司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战略管理内涵及层级 |
2.2 经典战略理论概述 |
2.3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
2.4 战略转型相关理论 |
2.5 广电网络运营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战略转型内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简介及发展历程 |
3.2 网络整合现状 |
3.3 公司资源分析 |
3.4 公司能力分析 |
3.5 核心能力分析 |
第4章 战略转型外部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第5章 烟台广电网络公司的战略转型 |
5.1 SWOT分析 |
5.2 战略目标及战略转型 |
5.3 公司层战略 |
5.4 业务层战略 |
5.5 职能层战略 |
第6章 烟台广电网络公司的战略实施 |
6.1 组织架构 |
6.2 流程重组 |
6.3 人力资源整合 |
6.4 财务内控 |
6.5 企业文化重塑 |
第7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基于新经济增长点的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表格目录 |
插图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价值 |
1.3 研究成果述评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成果评价 |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文化产业基础理论概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文化产业 |
2.1.2 经济增长点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生产和文化建设的理论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思想 |
2.2.2 列宁文化革命思想 |
2.2.3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 |
2.2.4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战略 |
2.3 西方学者关于文化资本和文化软权力的理论 |
2.3.1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
2.3.2 约瑟夫·奈的软权力学说 |
2.3.3 科斯的思想市场理论 |
2.4 几点评论 |
第3章 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
3.1 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 |
3.1.1 清末和民国前期(—1931 年):东北文化产业的萌芽 |
3.1.2 伪满洲国时期(1931—1945):虚假繁荣表象下的扭曲发展 |
3.1.3 解放战争与建国初期(1945—1955):由灰烬走向繁荣 |
3.1.4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56—1978):文化生产的全面非商业化 |
3.1.5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07):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重新起步 |
3.2 东北地区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 |
3.2.1 表演艺术产业 |
3.2.2 广播影视产业 |
3.2.3 新闻出版产业 |
3.2.4 动漫游戏产业 |
第4章 东北地区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面临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
4.1 面临的问题 |
4.1.1 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配套规制不完善 |
4.1.2 产业规模较小,整体竞争力不强 |
4.1.3 产品链不完整;价值链低端化 |
4.1.4 存在业态、区域、市场主体三大不平衡 |
4.1.5 发展动力不足:文化消费、文化贸易和区域增长极 |
4.2 制约因素 |
4.2.1 自然地理区位与历史文化资源 |
4.2.2 区域文化品格与产业发展误区 |
4.2.3 人力资源储备与人才成长环境 |
4.2.4 高新技术与创新能力 |
第5章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借鉴与启示 |
5.1 日本 |
5.1.1 日本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
5.1.2 日本内容产业崛起背后的密码 |
5.2 韩国 |
5.2.1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
5.2.2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的支撑措施 |
5.3 美国 |
5.3.1 美国版权产业发展概况 |
5.3.2 美国促进版权产业繁荣的举措 |
5.4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5.4.1 突出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是文化产业振兴的根本前提 |
5.4.2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克服文化产业资金瓶颈的必由之路 |
5.4.3 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是提供文化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 |
5.4.4 推动国际文化贸易是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渠道 |
第6章 东北地区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对策选择 |
6.1 明确政府和市场权力边界,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
6.1.1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先导作用 |
6.1.2 要协调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
6.2 创新投融资体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来源 |
6.2.1 完善投融资相关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
6.2.2 畅通投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主体结构 |
6.2.3 提高文化资产监管水平,防控文化产业投融资风险 |
6.3 注重创意特色融入,打造区域文化产业精品 |
6.3.1 为文化产品提供先进的“内容”来源 |
6.3.2 将东北特色文化资源转化成创意特色 |
6.3.3 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品牌 |
6.3.4 培育特殊产业技能人才 |
6.4 推动文化开放,使区域文化走出去 |
6.4.1 提高东北在国际文化贸易中的市场份额 |
6.4.2 加强集聚区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 |
6.4.3 创新东北文化产业对外合作模式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 |
(4)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创新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观点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基本观点 |
1.3.3 核心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田野调查法 |
1.4.3 比较研究法 |
2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历史沿革 |
2.1 20世纪下半叶(1949.10-1999.12)的新闻传播 |
2.1.1 “文革”前17年(1949.10-1966.5) |
2.1.2 “文革”10年(1966.6-1976.10) |
2.1.3 改革开放20年(1976.11-1999.12) |
2.2 21世纪以来(2000.1-2010.12)的新闻传播 |
2.2.1 朝鲜族地区的新闻传播 |
2.2.2 蒙古族地区的新闻传播 |
2.2.3 满族地区的新闻传播 |
2.2.4 达斡尔族地区的新闻传播 |
2.2.5 非民族地区的民族语文新闻传播 |
3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的成因与现状 |
3.1 “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
3.1.1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基本生态要素 |
3.1.2 20世纪下半叶全国与东北少数民族媒介生态的相互影响 |
3.1.3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东北少数民族媒介生态的合力促进 |
3.2 “两极格局”的由来 |
3.2.1 “两极格局”的孕育期 |
3.2.2 “两极格局”的萌动期 |
3.3 “两极格局”的现状 |
3.3.1 “两极格局”的确立及成效 |
3.3.2 “两极格局”的新媒体特征 |
3.3.3 “两极格局”传播的民族特色 |
3.3.4 对“两极格局”及其传播特色的评价 |
4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存在的问题及其症结 |
4.1 传者和受众对“两极格局”的认知和评价 |
4.1.1 传者和受众对县域传播的认知和评价 |
4.1.2 中国朝鲜族人和韩国人、朝鲜人对跨境传播的认知和评价 |
4.2 “两极格局”存在的问题 |
4.2.1 “两极格局”总体失衡 |
4.2.2 “两极格局”总体发展缓慢乏力 |
4.2.3 “两极格局”中新闻传播的民族特色表现不足 |
4.2.4 跨境传播的表面化与单向性 |
4.2.5 县域乡村传播的尴尬处境 |
4.3 “两极格局”存在问题的症结 |
4.3.1 城乡“二元结构”与传统“外宣”思维的不利影响 |
4.3.2 新媒体开发及媒体融合滞后 |
4.3.3 对民族特色、民族精神和民族身份的认识偏颇 |
4.3.4 跨境传播的规划和执行力薄弱 |
4.3.5 县域乡村传播的认识误区 |
5 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的优化对策 |
5.1 媒介生态的优化 |
5.1.1 生态要素的调整和重构 |
5.1.2 挖掘各种政策、政治效应的关联度 |
5.2 外向一极:跨境传播的特色定位和多渠道开拓 |
5.2.1 统筹规划,形成合力 |
5.2.2 以特色立台,以个性感人 |
5.2.3 打造民族品牌栏目 |
5.2.4 提升朝鲜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
5.2.5 建立沟通渠道,增强互动机会 |
5.3 内向一极:县域乡村传播的准确定位 |
5.3.1 县域乡村的惠农传播 |
5.3.2 培养少数民族的市民意识 |
5.4 民族特色的把握和开掘 |
5.4.1 民族语言要由实用性的记录转向文化性的表达 |
5.4.2 依托风土人情的表现,多领域打造民族特色 |
5.4.3 提炼多民族共通的文化精神 |
5.5 新媒体的开发及媒体融合的拓展 |
5.5.1 建立网络战略联盟 |
5.5.2 开发手机等新媒体 |
5.5.3 开展多层次的媒体融合活动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辽宁盘锦广电网络三网融合项目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三网融合的提出背景 |
1.1.2 三网融合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
1.1.3 三网融合在我国的网络发展规划 |
1.2 选题意义 |
1.2.1 三网融合对广电运营商的意义 |
1.2.2 三网融合对电信运营商的意义 |
1.2.3 三网融合对最终用户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三网融合技术研究 |
2.1 三网融合的概念 |
2.1.1 三网融合基本概念 |
2.1.2 三网融合概念分析 |
2.2 三网融合所涉及的主要技术 |
2.3 世界主流电信设备供应商的三网融合技术现状 |
2.3.1 中兴通讯三网融合技术分析 |
2.3.2 深圳华为三网融合技术分析 |
2.3.3 UT 斯达康三网融合技术分析 |
第3章 三网融合的业务现状及展望 |
3.1 国外三网融合的发展现状 |
3.2 中国三网融合的发展现状 |
3.2.1 国内电信运营商与广电系统业务发展现状 |
3.2.2 IPTV 的发展现状 |
3.3 广电系统的三网融合业务展望 |
3.3.1 广电系统的业务结构 |
3.3.2 广电系统的业务发展展望 |
3.4 电信系统的业务发展展望 |
第4章 辽宁盘锦广电系统有线电视双向改造方案分析 |
4.1 辽宁盘锦有线电视网络现状 |
4.2 辽宁盘锦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总体原则 |
4.3 辽宁盘锦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技术的选择 |
4.4 辽宁盘锦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的目标及实施方案 |
4.5 辽宁盘锦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的投资预算及回报 |
4.6 辽宁盘锦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后能够提供的业务模式分析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三网融合背景下四川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3.1 公司战略 |
1.3.2 四川广电网络及电信网络比较 |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5 公司战略目标的选择及步骤 |
1.5.1 公司战略目标 |
1.5.2 战略选择 |
1.5.3 战略阶段和步骤 |
第2章 三网融合概述 |
2.1 三网融合的概述 |
2.2 中国三网融合发展历程 |
2.3 中国三网融合的现状 |
第3章 战略规划流程和内容 |
3.1 战略理论 |
3.2 公司战略分析框架及方法 |
3.3 四川广电网络公司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公司的现状 |
3.3.2 公司存在的问题 |
3.4 四川广电网络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流程 |
3.5 四川广电网络公司的战略规划内容 |
3.5.1 确定公司的愿景、使命 |
3.5.2 确定公司的战略目标 |
第4章 战略的分析 |
4.1 构造分析模型 |
4.2 借助模型进行战略因素分析 |
4.3 矩阵分析 |
第5章 战略的选择 |
5.1 公司战略的分解 |
5.2 四川广电网络公司总体发展战略—整合战略 |
5.2.1 四川广电网络公司的纵向整合战略 |
5.2.2 四川广电网络公司的横向整合战略 |
5.3 四川广电网络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创新战略 |
5.3.1 产业联盟创新 |
5.3.2 技术服务平台创新 |
5.3.3 新兴产业创造 |
5.4 四川广电网络公司基本竞争战略—经营战略 |
5.4.1 差异化战略 |
5.4.2 低成本战略 |
5.5 四川广电网络公司服务战略 |
5.5.1 企业文化战略 |
5.5.2 公司品牌战略 |
5.5.3 客户服务战略 |
第6章 战略实施 |
6.1 公司的战略实施 |
6.2 分解战略目标 |
6.3 创建全省一体化运营机制 |
6.4 搭建三网融合业务基础平台,加快数字化、双向化建设 |
6.5 强化市场营销能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
6.6 确保广电网络安全传输,提高服务质量 |
第7章 战略的保障措施 |
7.1 提升发展的引领力 |
7.2 提升企业的服务力 |
7.3 提升团队的战斗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科技信息在农村传播的机制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动态 |
1.3.1 国外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模式 |
1.3.2 国内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进展状况 |
1.3.3 我国相对于国外的发展优势及劣势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
1.5.1 论文结构 |
1.5.2 创新点 |
1.6 研究范围界定(调查点的选取) |
1.7 可能存在的问题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信息、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与信息不对称 |
2.1.1 信息 |
2.1.2 信息化 |
2.1.3 农村信息化 |
2.1.4 信息不对称 |
2.2 农民信息需求的内涵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信息传播学理论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3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2.3.4 公共产品理论 |
2.3.5 信息资源配置理论 |
2.4 农村科技信息服务 |
2.5 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机制 |
2.6 农村信息传播的模式类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地区农民对科技信息传播的需求分析 |
3.1 信息需求的内容 |
3.2 研究基础 |
3.2.1 数据来源的基本情况 |
3.2.2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3.3 信息需求率的分析 |
3.4 信息获取渠道的分析 |
3.4.1 信息获取渠道分析(基于组织传播渠道) |
3.4.2 信息获取渠道分析(基于大众传播媒介) |
3.5 农民对信息支付意愿的分析 |
3.6 农民信息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3.7 信息需求的回归估计 |
3.7.1 回归过程 |
3.7.2 回归结果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村科技信息快速传播的机制与模式 |
4.1 北京市“首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模式背景 |
4.1.1 “首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特点 |
4.1.2 “首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功能 |
4.1.3 “首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经验 |
4.2 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模式背景 |
4.2.1 “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的特点 |
4.2.2 “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的重要功能 |
4.2.3 “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的建设经验 |
4.3 浙江省“百万农民信箱”模式背景 |
4.3.1 “百万农民信箱”的特点 |
4.3.2 “百万农民信箱”的重要功能 |
4.3.3 “百万农民信箱”的建设经验 |
4.4 海南省“农业科技服务110”模式背景 |
4.4.1 农技“110”的特点 |
4.4.2 农技“110”的重要功能 |
4.4.3 农技“110”的建设经验 |
4.5 吉林省12316“三农”综合服务平台模式背景 |
4.5.1 12316“三农”综合服务平台特点 |
4.5.2 12316“三农”综合服务平台重要功能 |
4.5.3 12316“三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经验 |
4.6 示范点的机制模式比较 |
4.6.1 不同地区农村信息传播模式特点比较 |
4.6.2 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模式的比较 |
4.6.3 信息的采集和发布方式 |
4.7 进一步创建科技信息传播的机制模式——农技“110” |
4.8 农技“110”的应用——“12396 星火科技服务” |
4.8.1 星火科技“12396”模式特点 |
4.8.2 星火科技“12396”模式的内容 |
4.8.3 星火科技“12396”模式的建设经验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5.1 进一步满足农民信息需求的对策建议 |
5.2 进一步发展我国信息服务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发表文章 |
(8)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组织形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对象的确定 |
1.2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3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径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2 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组织两种机制 |
2.2 制度与制度变迁 |
2.3 制度设计的核心问题 |
2.4 中国广电媒体的产权制度 |
2.5 中国广电媒体的交易成本 |
3 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的合法性要素与效率要素 |
3.1 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的发展历程 |
3.2 地市级广电媒体的合法性要素及合法性要素要求的变化历程 |
3.3 地市级广电媒体的效率要素 |
4 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组织形制与制度变迁考察 |
4.1 选择考察对象的说明 |
4.2 建立广电集团的地市级广电媒体考察 |
4.3 未建立广电集团的地市级广电媒体考察 |
4.4 作为考察对象的地市级广电媒体的组织形制变革综述 |
5 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组织形制综论 |
5.1 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的组织制度格局 |
5.2 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的组织制度变迁 |
5.3 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组织形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5.4 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的制度变迁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东中西部所考察地级市的广电有线网络电视频道安排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县级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县级电视台的发展亟需关注 |
1.1.2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政策规定 |
1.1.3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困境 |
1.1.4 关于县级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的争议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电视产业经营管理研究综述 |
1.2.2 地方电视媒体发展研究综述 |
1.2.3 关于国外广播电视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县级电视台历史沿革 |
2.1 起步阶段(1983——1989) |
2.1.1 全国广电行业政策发生变化 |
2.1.2 全国电视行业发展概况 |
2.1.3 县级电视台发展情况 |
2.2 初步发展阶段(1990——1996) |
2.2.1 治理行业“散滥”政策出现调整 |
2.2.2 全国电视行业发展概况 |
2.2.3 县级电视台发展情况 |
2.3 政策压力下的平稳发展(1997——2002) |
2.3.1 全国电视行业发展思路与政策调整 |
2.3.2 全国电视行业发展概况 |
2.3.3 县级电视台发展情况 |
2.4 体制改革下的机遇与困惑(2003——至今) |
2.4.1 全国电视行业政策环境 |
2.4.2 全国电视行业发展概况 |
2.4.3 县级电视台发展情况 |
第3章 县级电视台发展现状及原因 |
3.1 基本情况 |
3.1.1 数量庞大 |
3.1.2 实力不强 |
3.1.3 发展不平衡 |
3.2 县级电视台发展中的突破 |
3.2.1 以人事改革为基础的内部管理机制改革 |
3.2.2 节目经营的本土化 |
3.2.3 强化本土文化信息服务优势 |
3.3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困境 |
3.3.1 职能改变带来的困惑 |
3.3.2 人才缺乏造成的困扰 |
3.3.3 经济包袱带来的无奈 |
3.3.4 内容缺乏造成的困惑 |
3.4 制约县级电视台发展的原因分析 |
3.4.1 县级电视台发展中的两大矛盾 |
3.4.2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3.4.3 县级电视台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第4章 县级电视台发展对策分析 |
4.1 实行管理体制改革解职能转变之困 |
4.1.1 国家关于县级电视台体制改革的方向 |
4.1.2 县级电视台自身体制改革方向 |
4.2 深化内部机制改革解人才缺乏之困 |
4.2.1 实行录用制向聘用制的改革 |
4.2.2 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管理制度 |
4.2.3 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 |
4.2.4 设立人力资源部门 |
4.3 创新经营解经济困难之惑 |
4.3.1 树立经营意识 |
4.3.2 创新广告经营模式 |
4.3.3 开展多样化经营 |
4.3.4 联合经营 |
4.3.5 经营与财务管理 |
4.4 加强管理解内容缺乏之困 |
4.4.1 加强管理理念 |
4.4.2 找准定位 |
4.4.3 本土化内容的制作 |
4.4.4 节目编排的管理 |
4.4.5 节目评估体系的构建和管理 |
4.4.6 频道形象的管理 |
4.4.7 企业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
第5章 新沂电视台发展对策案例分析 |
5.1 背景环境 |
5.2 发展脉络及现状 |
5.2.1 新沂电视台发展概况 |
5.2.2 新沂电视台管理体制及频道设置 |
5.2.3 新沂电视台受众研究 |
5.3 新沂电视台改革措施 |
5.3.1 内部机制改革 |
5.3.2 人才机制改革 |
5.3.3 产业化改革 |
5.3.4 内容建设现状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基础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角度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历史:发展轨迹 |
2.1 中国现当代艺术产业的发展 |
2.2 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现状 |
第3章 系统:产业结构 |
3.1 演出产业 |
3.2 音像产业 |
3.3 影视产业 |
3.4 艺术品业 |
3.5 其他艺术服务业 |
第4章 管理:产业政策 |
4.1 文艺体制改革 |
4.2 艺术产业的政策演变 |
4.3 世纪之交的中国主要艺术行业的产业政策 |
第5章 空间:产业地位 |
5.1 艺术产业在国家产业中的地位 |
5.2 艺术产业对国家艺术事业的作用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锦州有线广播电视市县联网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省政府经管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沈洋. 东北大学, 2018(02)
- [2]后整合时代烟台广电网络公司战略转型研究[D]. 张家源. 山东大学, 2016(03)
- [3]基于新经济增长点的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李建柱. 吉林大学, 2014(09)
- [4]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两极格局”研究[D]. 于凤静. 武汉大学, 2014(06)
- [5]辽宁盘锦广电网络三网融合项目改造方案研究[D]. 蔡浩杰. 吉林大学, 2013(08)
- [6]三网融合背景下四川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D]. 毛巍俨.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1)
- [7]科技信息在农村传播的机制与模式研究[D]. 史晓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8]中国地市级广电媒体组织形制研究[D]. 党东耀.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9]县级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研究[D]. 李洁琼. 湖南大学, 2009(02)
- [10]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D]. 陈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