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中部暴雨与径流关系分析

海河流域中部暴雨与径流关系分析

一、海河流域中部地区暴雨径流关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贾昊茹[1](2021)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河平原南部有河北历史上较大的湖群,称作大陆泽,随着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导致湖泊淤积,大陆泽逐渐分离,北部的湖泊因地处宁晋县所以被称为宁晋泊。宁晋泊在明清时期面积逐渐减少,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宁晋泊不再长期蓄水,而是有着独特的水环境特点。目前,学界对宁晋泊水环境的研究关注较少,宁晋泊主要位于宁晋县东南部,地势最低,多条河流同时注入,具有“九河下梢宁晋泊”之称。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的状况、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将档案资料与地方志相结合,揭示新中国成立后宁晋泊变迁的基本情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晋泊的水环境变迁受自然和社会两大因素影响,自然因素主要表现在地势、气候、河流等方面;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水利工程,工农业发展。宁晋泊的水环境变迁也影响着社会发展,促使了农业耕作技术的改革。根治海河运动后,1969年宁晋泊滞洪区正式建立,主要承担在洪水期间的分洪和蓄洪作用,保证工农业的稳定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宁晋泊水环境变化的特点具有其独特性,它的变迁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同时宁晋泊作为我国众多湖泊之一,其变迁也反映了我国湖泊资源逐渐减少的现状。湖泊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对我国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宁晋泊水环境变迁,以小见大,为保护湖泊资源提出建议。

华逢耀[2](2021)在《降雨径流对金盆水库分层及水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降雨径流对金盆水库分层和水质的影响,于2019~2020年进行原位科学研究,并结合2012~2020年多场径流原位监测数据,分析不同季节、不同雨强条件下入库径流对水体分层及水质的作用影响,以此为金盆水库汛期调度优化提供可靠依据。重点研究了:(1)黑河金盆水库分层和水质变化规律;(2)不同强度降雨径流潜入特征;(3)不同季节降雨径流对主库区水质和分层影响。主要结论和成果有:(1)1~2月份为自然混合期,垂向水温分布均匀,溶解氧浓度升高,氮磷处于较低水平。3~5月份热分层开始逐步形成,随着上部水温持续上升,库区水体表底垂向温差不断增大,热分层结构的形成降低了上下水体溶解氧传递效率,导致氧分层结构的出现。6~9月份水库出现稳定的热分层结构,导致底部水体处于厌氧状态,氮磷营养盐还原释放而浓度升高,而径流污染物的输入则导致库区潜流层污染物浓度增大;10月份水库热分层结构开始削弱,至12月底再次进入自然混合期。(2)不同强度降雨潜入库区位置不同,径流量较小时,径流为等温度层潜流,从温跃层上部进入库区;径流量增大时,受温度和含沙量共同作用,潜入点下移,以中部层间流方式进入库区,当上游入流水体含沙量极大时,潜流层厚度变大,径流以底部潜流方式进入库区。不同强度降雨径流对库区热分层影响也不同,小径流影响较小;中径流会破坏水体上部的温跃层,并在底部形成温度梯度较小的温跃层;大径流则会使中底部水体完全更新混合,导致中底部水体水温均匀一致,由温跃层直接过渡到恒温层。(3)以2019年9月15日特大入库径流(Q=1170 m3/s)为例,输入营养盐中,总磷主要由颗粒态组成,占比达90.10%,而总氮以溶解态为主要赋存形态,占比超85%,通过泄洪污染物去除率可达95%。对沿程颗粒粒径分析可知,沿程粒径不断细化,颗粒污染物以黏粒、粉砂为主要载体,与粒径较大的砂砾则显着负相关,需重视小粒径颗粒吸附污染物的潜力。将现场原位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得出磷素与浊度定量关系,结果很好的验证了降雨模型对异重流潜入位置及对应水体磷素营养盐的浓度的预测准确性,对水库汛期保障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4)桃花汛上游来水主要以低温低浊水为主,受上游初始冲刷作用影响,来水水质很差,氮磷浓度较高。径流主要受水温控制,以等密度层潜流方式从库区温跃层上部潜入,导致温跃层下移,氧跃层被破坏,同时表层水体氮磷营养盐浓度升高。夏汛期间受短时强降雨影响,径流流速大、含沙量高、持续时间短,水体扰动作用增强,加速水体的垂向混合,温跃层遭到破坏,潜流层水温混合。秋汛时期多为多日连续强降雨,径流流量最大,多为中底部潜流,来水浊度高,含沙量强,潜流层超过40m,中下部水体完全混合,水温、溶解氧保持一致,由温跃层直接过渡至恒温层。受来水水质影响,夏秋季节径流中总氮由溶解态污染物组成,而总磷对泥沙吸附作用较强,以颗粒态为主,随含沙量升高而升高,随着热分层被破坏,营养盐进行垂向扩散,整个断面均处于较高水平。

赵海月[3](2020)在《弹性视角下暴雨灾害适应性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义乌市双江湖职业教育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我国进入校园建设的大发展时期,但是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降雨频率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过去以传统方式建设的校园景观暴雨灾害、内涝问题频发,应对能力稍显乏力。而弹性理念自产生以来就非常关注系统应对外界各种变化的适应能力,弹性景观更是一脉相承,尤其注意与灾害相关的系统适应性,因此如何将弹性理念融入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提高校园景观的暴雨灾害适应性是本研究的出发点。本文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为弹性视角下的暴雨灾害适应性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的理论研究,第2部分以义乌市双江湖职业教育学校校园景观为例,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案例中。理论研究部分,首先从灾害学的角度界定了暴雨灾害的概念和发生条件,总结了暴雨频率增加背景下传统校园景观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其次,研究从“弹性景观”、“暴雨适应性景观”等概念入手,总结出弹性视角下暴雨灾害适应性景观的特点,并与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进行对比,探讨其异同之处;随后,作为核心部分,本文提出了暴雨灾害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流程,探讨了从孕灾环境的危险性和承灾体的敏感性角度研究场地的暴雨灾害风险,进而形成暴雨灾害风险评价,并归纳暴雨灾害适应性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从承灾体的防护、孕灾环境的雨洪管理,校园景观设施的暴雨适应等角度提出了弹性避让、分散疏导和防护顺应3大适应性设计策略;最后,根据校园的特点,总结了校园景观的生态科普设计和互动性设计等内容。实践研究部分将上述理论应用到双江湖职业教育学校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形成设计方案。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场地的前期分析、设计目标、设计定位与策略、设计方案、暴雨灾害适应性规划与设计和其他专项规划等内容。文章的最后是对本研究的总结,并从校园管理、新兴技术运用、师生对暴雨灾害防护认识的提高等方面提出了启示与展望。

刘燕[4](2020)在《南方典型小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与分析 ——以太平江流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是水污染的两种形式。前者由于比较简单、排放集中和较易控制,其防控在国内取得了显着成效;后者由于机理繁杂、不确定性大,以及防控困难,是目前国内水体污染防治的重点。水文水质模型的发展成为非点源污染防控的重要技术手段,其中,HSPF模型结合了分布式水文模型和其它水文模型的优点,为优秀的非点源污染模型代表。太平江流域是赣江的上游支流,其水文水质状况不仅影响着本区域居民用水安全还影响下游城镇居民的用水质量。论文以太平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DEM、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等空间数据以及气象和水文、水质等资料数据构建数据库,通过资料收集、遥感影像提取、实地调研、现场监测和情景模拟等方法构建HSPF模型,模拟流域水文和非点源污染,分析非点源污染的时空负荷状况,设置气候情景并预测模拟情景下径流和非点源污染负荷状况,丰富对流域水环境的认识并为流域水环境管控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文模拟表明,对LZSN、UZSN和INFILT等参数进行校准后,各时间尺度的径流模拟都基本符合模型精度要求,但模拟的径流量总体上比实测径流量偏低。流域径流量集中在5-40 m3/s,2016年的径流总量最大,为53065×104m3。校准后模拟期的日径流模拟相关系数(R)为0.871;月径流模拟的相关系数(R)和纳什系数(NSE)分别为0.91和0.67;冬季和夏季径流量模拟偏差百分比(Re)分别为4.5%和-19.1%;年径流模拟偏差百分比(Re)为-19.0%。验证期日径流模拟相关系数(R)为0.91,月径流模拟的相关系数(R)和纳什系数(NSE)分别为0.985和0.71;冬季和夏季的偏差百分比(Re)分别为-13.4%和-18.5%;年径流量的偏差百分比(Re)为-17.9%。(2)非点源污染模拟表明,泥沙浓度与降水变化较为同步,泥沙浓度多在10-40mg/L。流域水温在4.5-31℃范围内,水温和营养物质的模拟值与实测值较匹配,基本符合模拟的精度要求。校准期水温模拟的相关系数、偏差百分比和纳什系数(NSE)分别为0.83、12.7%和0.43;验证期水温模拟的相关系数、偏差百分比和纳什系数(NSE)分别为0.87,7.85%和0.51。BOD5、NH4-N和TP模拟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8和0.87,偏差百分比分别为10.4%、16.4%和32.6%,纳什系数(NSE)分别为0.4、0.53和0.7。模拟结果表明BOD5、NH4-N和TP的浓度分别集中在1.8-2.5mg/L、0.12-0.2mg/L和0.02-0.07mg/L。(3)非点源污染物负荷与径流负荷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子流域1的径流和营养物质负荷量最大,子流域3的泥沙负荷量最大。2015年流域BOD5、NH4-N和TP的负荷量分别为2896t/a、151t/a和54t/a。依据气候变化趋势设置:降水量减少2.0%,太阳辐射减少2.0%,平均气温增加5.0%,风速减少5.0%的情景模式后,径流负荷减少了3.0%,TP负荷量减少2.6%,NH4-N负荷量减少了2.0%,BOD5负荷量减少1.0%。

张鑫[5](2020)在《大清河流域山区降雨—径流关系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影响分析》文中提出以大清河流域山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时间、空间层面探究分析其降雨-径流关系的演变特点及其驱动因素的影响,为变化环境下大清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研究及研究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依据研究区收集整理的相关水文气象资料,首先从统计特点、趋势性、持续性及周期性等方面分析山区降雨-径流关系演变规律,从EMD分解变量尺度细致剖析山区降雨、径流序列的变化原因及其与时间突变拐点的关系,进一步依据Archimedean Copula函数构造主要子流域降雨径流丰枯遭遇概率,结合Markov相关理论构造降雨径流二维组合状态转移概率矩阵,探究分析降雨-径流关系的丰枯演化特点;然后采用GAMLSS方法及流量历时曲线(Flow Duration Curve,FDC)相关定义,探究降雨-径流关系非一致性特点,其中降雨-径流关系演变的驱动因素影响最直观的表现是对径流贡献度的变化,为此以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分析驱动因素对径流的影响及相关原因;最后通过Copula联合分布概率值量化降雨-径流关系,结合地统计学相关知识建立研究区降雨-径流关系的空间变异。研究主要内容及取得成果如下:(1)大清河流域山区内的各降雨及径流序列的统计特点基本相似,且各径流序列趋势性、持续性及周期性等演变特征变化一致,山区主要呈现降雨变化较小,径流锐减的现象,从分解变量尺度上可以明显看出由于受趋势项Res分量的偏态形式及各IMF分量振幅变化共同作用使得原始序列减小,且各IMF分量振幅变化具有明显的时段特点,经Mann-Kendall突变检验、累积距平法及相关文献成果判断山区径流时间演变突变拐点为1980、2000年;由降雨径流丰枯遭遇概率及组合状态转移概率矩阵的变化探究其丰枯演化特点时可以明显看出主要子流域丰枯演化的异同,各子流域丰枯遭遇同步概率均高于异步概率,可达50%以上,且径流状态更易转入较差的状态,与降雨联系性较差;结合各子流域丰枯遭遇中同步概率值及长期演变后的组合状态极限概率值的变化,初步判断子流域中受人类活动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由高至低为西大洋水库以上流域、紫荆关以上流域、王快水库以上流域。(2)依据GAMLSS方法,以各子流域主要控制站为研究对象,构建考虑时变特点的非一致性模型,其中径流随时间线性变化与抛物线性变化更为显着,直观体现径流趋势及量级的变化,而以降雨为协变量的非一致性模型可以有效反映研究区径流序列的动态变化过程,明显体现研究区洪水发生时间;进一步以阜平站为例,结合FDC曲线相关定义发现阜平站径流序列的下降趋势更多是由暴雨洪水非一致性变化造成的,高流量的发生次数及量级明显降低,而非汛期的降雨-径流关系变化更多呈现一致性。(3)采用Pearson指数分析气象因素间相关性;进一步将与降雨、蒸发作为气候变化主要驱动因素,以1980、2000年为界划分三组时段,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确定各时段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经验证人类活动对降雨-径流减少的贡献度逐渐增大,且明显发现各子流域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比较与降雨-径流关系丰枯演变特点中判断结果相一致。(4)通过Copula函数量化降雨-径流关系,结合地统计学知识构建研究区降雨-径流关系的空间变异分布,其中大清河流域山区降雨-径流关系1980年后空间自相关性增强,整体呈下降趋势,中部更为明显,即西大洋水库以上流域及紫荆关以上流域空间变异显着,与降雨-径流关系时间演变规律具有一定相似性;进而以王快水库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域,经验证子流域与山区空间变异在相对位置、Copula联合分布概率值等各方面均一致,方法具备一定可行性。

郑箐舟[6](2020)在《秦淮河流域城市化对蒸散以及地表径流过程的影响》文中认为近几十年来,我国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大量的稻田向较“干”的城市用地转化,导致其生态服务功能衰退,进而对该地区水循环过程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目前有大量的研究关注城市化带来的水文响应,然而下垫面变化下的水文干扰机制与过程尚不明确。蒸散作为水循环过程中重要一环,其变化趋势揭示了下垫面变化对不同尺度水平衡的扰动机理。因此本文从蒸散入手,选择了受人类活动影响显着、城市化程度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明显的长三角地区典型流域——秦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建立适用于该流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MIKE SHE,量化和评估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水文要素的动态变化;聚焦洪水径流的变化,构建合理的土地利用情景,探究稻麦轮作田转为城市用地对流域水量平衡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综合采用地面观测与遥感监测数据,基于MIKE SHE模型,探讨了准确估算流域实际蒸散发的技术与方法,详细模拟了包括蒸散、径流过程、土壤水分以及地下水在内的全水文过程。位于江苏省农科院白马实验基地的通量塔实测的水稻日蒸散数据(2016-2017年)与模型模拟值决定系数(R2)达到0.72;武定门水文站实测月径流值与模型模拟值在率定期(1991-1994年)和验证期(1995-1999年)R2分别达到0.89和0.74,纳什系数(Nash)分别达到0.79和0.64。(2)稻麦轮作田转为不透水层不仅对流域总蒸散量有影响,而且对其分配也有显着的影响。蒸散不同组分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植被蒸腾T、冠层截留Ei以及土壤蒸发Es的总减少量大约是积水蒸发Ep总增加量的2.5倍,这导致了整个流域的总实际蒸散量以每年5mm(单位面积)的速度呈现显着的下降趋势(p=0.01)。另外将稻麦轮作田改造为城市用地比起其他土地利用的转变会产生更大的水文效应,且这种差异在水稻生长季最为明显。由于目前大部分的遥感技术和水文模型较少能模拟或估算出实际蒸散及其分量的这种变化,因此认为在模拟预测变化环境下(如城市化)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应特别强调植被变化的重要性。(3)通过模拟分析城市化对单次暴雨-径流过程、日径流量、干湿季径流量以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揭示了稻麦轮作田蒸散变化影响流域产流过程的关键驱动。研究发现,城市化高的情景(LU2011)下汛期流量和极端流量均高于城市化低(LU2000)的情景,城市化增强了水文极值事件发生的概率。与LU2000相比,LU2011情景下50年一遇的洪水流量增幅为10.2%,而2年一遇的洪水流量增幅则高达33.6%,说明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小量级洪水的影响更加显着。前期土壤水分含量越高,雨水产流能力越强,枯水径流和洪峰径流则越高,而且枯水径流增加趋势更为明显,说明洪峰流量除了与地表入渗速率有关外,还受前期土壤含水量影响。因此,大范围稻麦轮作田转为城市用地后,实际蒸散减少,降低了稻田湿地的“生物排水”功能,导致土壤含水量增大,加上不透水面增加,在流域尺度上极易加剧洪涝风险。研究还发现,原下垫面是森林或稻田湿地的城市化地区,不仅极端降水事件更易引发流域洪涝灾害,而且常规降水也可能导致极端水文效应。(4)基于不同土地利用数据构建MIKE SHE模型,模拟2000-2013年径流量、实际蒸散量、土壤含水量、下渗以及其他水文要素的动态变化,研究流域尺度下不同城市化水平地表水量平衡过程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的扩张(LU2000→LU2004→LU2007→LU2011),稻麦轮作田转为城市用地通过影响地表蒸散导致流域年水量平衡发生明显改变,年实际蒸散占降水量的相对值(ETa/P)降低(62.9%-49.4%),雨水入渗量亦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604mm/year-560mm/year)。与此相反的是年产水量占降水量的相对值(Q/P)则呈增加趋势(40.2%-49.2%),土壤相对含水量也增大(37.2%-37.6%)。这表明,稻麦轮作田转为城市用地引起的实际蒸散减少是流域年总径流、基流和暴雨径流增加的主要原因。

冯爱萍,王雪蕾,徐逸,黄莉,吴传庆,王昌佐,王洪亮[7](2020)在《基于DPeRS模型的海河流域面源污染潜在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DPeRS(diffuse pollution estimation with remote sensing)模型对海河流域面源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进行遥感像元尺度解析,结合地表水质评价标准,构建了面源污染潜在风险分级方法,评估了海河流域面源污染潜在风险.结果表明:污染量上,海河流域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和化学需氧量(COD)面源污染排放负荷分别为429.2、 25.7、 288.3和1 017.0 kg·km-2,入河量分别为2.5万t、 1 597.2 t、 1.7万t和6.6万t;污染类型上,农田径流是海河流域最主要的氮磷型(TN、TP和NH+4-N)面源污染源,对于COD指标,城镇生活是首要污染类型,其次为畜禽养殖;空间分布上,海河流域中部和南部地区面源污染负荷较高,此区域也是该流域面源污染高风险集中分布区,氮磷型面源污染高风险区域分布相对较为集中,化学需氧量型则较为零散;海河流域有36%以上的区域存在氮磷型面源污染风险,有2.94%的区域存在化学需氧量型面源污染风险.

李屹[8](2019)在《目标与容量控制相结合的海河干流水质适应性管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天然径流短缺和闸坝控制等因素影响,海河干流已然成为典型的人工水位控制的缓滞流景观河道,近年来发生了藻华爆发、暴雨后水质恶化等一系列水环境与景观问题。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包括海河干流在内的河湖水体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和目标。作为天津市的最重要景观河流及备用水水源地,海河干流的水质保持与改善将是天津乃至全国水十条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海河干流流域急需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基于断面水质达标的流域污染源(点源及非点源)负荷管控方案。该论文基于GIS技术进行了控制单位划分,并按调水期(4~11月)和非调水期(12~3月)分别进行点源和非点源的水污染负荷输入与水环境容量计算,以容量总量控制为核心提出了海河干流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管控方案,从而为海河干流流域的水环境改善提供技术支撑。工程博士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基于近年来天津市污染源调查结果进行了海河干流不同控制单元污染排放与入河量核算,结果表明,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入河量下游段最高,分别为:2518.07 t/a、380.32 t/a、638.10t/a、31.51 t/a。非点源污染入河量核算结果表明,CODCr、NH3-N、TN、TP入河量中游段最高,分别为5633.44 t/a、141.75 t/a、328.48 t/a、86.87 t/a。暴雨径流输入是非点源污染入河负荷中最主要的贡献源。(2)综合调水期一维河流水质模型、非调水期水库水质模型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海河干流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水环境容量核算结果表明,在调水期,由于有固定外调水量输入,海河干流CODCr、NH3-N、TN、TP的理想水环境容量分别为36477.07 t、935.89 t、833.81 t、97.92 t。在确保断面达标前提下,海河干流汇流段、上游段、中游段、下游段控制单元污染负荷削减率应达到27.8%、84.87%、90.96%、23.17%;在非调水期,海河干流CODCr、NH3-N、TN、TP的理想水环境容量分别为415.98 t、10.44 t、0.44 t、2.09 t,点源污染输入负荷远超理想水环境容量。在确保断面达标前提下,海河干流汇流段、上游段、中游段、下游段控制单元污染负荷削减率应分别达到94.18%、96.49%、89.61%、96.81%。(3)以容量总量控制为核心,提出海河干流各控制单元陆域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及水质适应性管理方案。海河干流的水质目标适应性管理主要包括问题识别、方案设计、方案执行、监测评估、方案调整等五个阶段,尤其是在管理实践中要对方案实施结果进行及时监测评估,并通过反馈适时调整水质改善目标和具体方案。海河干流水质改善应重点通过工程/管理措施进行外源性营养负荷削减,同时考虑与周边水系的联通与水力调度,并兼顾水体生态修复与藻华应急处理。该工程博士论文研究的目标与容量控制相结合的海河干流水质适应性管理方案成果,已经被天津市生态环境局采纳,并在《天津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的第二部分防治任务中应用,辅助制定污染排放和城市生活污染治理方案。

代月[9](2019)在《城市多维视角下的城市水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对生态脆弱性的重视日益增加,以水为基础的水环境、水生态系统保护规划方法与技术逐渐深入,探寻城市建设对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将为水环境导向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鉴于当下水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局限于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等其他学科,本研究从城市规划的领域出发,首次将城市空间要素作为一个维度融入,构建城市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城市空间多维视角下的城市水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本研究以多学科融合的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归纳法、跨学科研究法、统计法、模拟法等研究方法,分别基于生态背景下不同城市建设模式、脆弱性评估和城市水环境保护等既有相关评价体系,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理论、道路生态学理论、河流生态修复理论、河流景观生态学等级斑块系统理论等交叉学科理论,以及SWMM模型雨洪模拟,探究并识别城市水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因子。随后,运用统计法、跨学科交叉方法,对影响因子进行量化指标研究。发放两次专家打分调查问卷进行筛选评定,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影响因子及评价指标权重,构建城市多维视角下的城市水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分析得出结论:社会维度的水资源利用和经济维度的技术改进对城市水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最为强烈;城市空间维度中水系空间格局、水系规模、绿地系统空间格局,城市滨水地区建设强度,道路网络格局、滨河道路空间形式等对城市水生态系统存在影响。并对城市规划提出保护森林湿地、预留自然保护区,加强水网和道路-绿网-水网连接度、减少道路和建构筑物对河流生态廊道的阻隔等策略建议。本研究构建的城市多维视角下城市水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将为城市规划领域提供直观的、具有操作性和参考性的指标,指导水生态可持续、水环境导向的城市建设。

方旭辉[10](2019)在《大清河水系变迁及其对雄安新区建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大清河水系位于海河流域的核心地带,目前的水系格局是历史上在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变迁形成的,不同的水系格局塑造了不同的水环境。大清河流域特别是白洋淀水环境建设是雄安新区建设的关键,论文在明确大清河流域水系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探讨适应雄安新区发展的水系格局,以期为大清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实现雄安新区有历史传承、水城共融的建设目标提供决策支持。论文以大清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和整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历史上大清河水系变迁的驱动力、驱动方向;研究了水系与社会的关系,水系对社会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不同历史时期水系变迁对于现今水系格局的作用;对比分析了目前水系格局、水环境与《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要求存在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区建设的相关方案。早期的地质活动和黄河在河北平原的过流为流域的形成和发育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目前流域平原区洼淀遍布、河道过流能力不足的状况。宋代,由于战争因素,通过开河引水形成的“塘泺防线”是目前流域中游蓄滞洪区形成的基础。清代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水系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及开发利用。整体水环境由水系联通、河网密布、洼淀连绵分布的情形转变为通过堤防约束使洼淀数量、面积大幅缩减的情形。新安北堤与千里堤的成形奠定了目前白洋淀南北界限,也使潴龙河入淀口由淀下游转入淀内。建国后枣林庄枢纽和白洋淀四周堤防的建设使相对自然的白洋淀转变为由工程调控的平原湿地;唐河与潴龙河入淀口的变迁加剧了淀南防洪压力。对比分析目前水系格局、水环境与《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要求存在的差距,探讨了新区建设的相关方案:结合水城共融的建设理念,合理安排新区水系格局,并参照清代的河网、渠系来建设淀泊和新区间的水系联通工程;新区在提高河道堤防防洪标准的同时也应注重河道的生态建设。

二、海河流域中部地区暴雨径流关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河流域中部地区暴雨径流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环境史研究与水环境变迁
        (二)水环境专题研究
        (三)河北水利研究
        (四)宁晋泊专题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宁晋泊的基本情况
    1.1 宁晋泊的基本概况
    1.2 注入宁晋泊的主要河流
        1.2.1 滹沱河
        1.2.2 滏阳河
        1.2.3 洨河、泜河、槐午河
        1.2.4 碱河
        1.2.5 沙河
        1.2.6 澧河
        1.2.7 漳河
    1.3 新中国建立前宁晋泊水环境变迁
        1.3.1 宁晋泊水域面积扩大
        1.3.2 宁晋泊水域面积缩小
    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宁晋泊的水环境变迁
    2.1 新中国成立后的宁晋泊水环境变迁
        2.1.1 “56.8”洪水与宁晋泊
        2.1.2 “63.8”洪水与宁晋泊
        2.1.3 1969 年宁晋泊滞洪区的建立
    2.2 新中国成后宁晋泊水环境特征
        2.2.1 地下水减少
        2.2.2 水质恶化
        2.2.3 宁晋泊水量呈季节性变化
    小结
第三章 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的因素与政府应对
    3.1 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的自然因素
        3.1.1 气候条件
        3.1.2 地质与地震
        3.1.3 河流因素
        3.1.4 土壤因素
    3.2 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的社会因素
        3.2.1 国家政策
        3.2.2 人口增长
        3.2.3 蓄灌工程迅速发展
        3.2.4 工业用水增加
    3.3 政府在宁晋泊水环境变迁中的应对
        3.3.1 兴修水利,减少洪涝灾害
        3.3.2 治理盐碱地,改善土壤
        3.3.3 政策扶持,促进农业技术的改进
    小结
第四章 宁晋泊水环境变迁引发的思考
    4.1 滞洪区建立后的两次特大洪水
        4.1.1 “96.8”洪水与宁晋泊滞洪区
        4.1.2 “7.19”洪水与宁晋泊滞洪区
    4.2 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的积极影响
        4.2.1 防洪效益:分洪蓄洪,保证生命财产安全
        4.2.2 工业效益:保证工业稳定运行
        4.2.3 农业效益:保证农作物生长,农民收入增加
        4.2.4 生态效益:改善区域生态条件
    4.3 民众对待环境与面对自然灾害的心态
        4.3.1 民众对待环境的心态转变
        4.3.2 应对自然灾害时民众的不同心态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降雨径流对金盆水库分层及水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降雨径流潜入过程研究
        1.2.2 降雨径流潜入对水库分层的影响
        1.2.3 降雨径流潜入对水库水质的影响
        1.2.4 汛期水质防污染措施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监测断面设置与样品采集
    2.3 分析方法
    2.4 潜流水体密度计算
    2.5 负荷计算
3 金盆水库分层和水质变化规律
    3.1 金盆水库分层形成规律
        3.1.1 热分层形成规律
        3.1.2 溶解氧分层形成规律
    3.2 金盆水库水质变化规律
        3.2.1 浊度变化规律
        3.2.2 氮磷营养盐变化规律
    3.3 汛期水文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强度降雨径流潜入特征
    4.1 不同强度降雨径流潜入形态分析
    4.2 沿程污染物的迁移
    4.3 特大降雨径流入库污染负荷分析
        4.3.1 污染负荷分析
        4.3.2 颗粒态污染物与粒径关系
    4.4 降雨径流潜入位置模型优化及验证
        4.4.1 模型前期研究概况
        4.4.2 模型优化
        4.4.3 模型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季节降雨径流对主库区水质和分层影响
    5.1 桃花汛时期降雨径流对主库区分层和水质影响
        5.1.1 上游来水水质
        5.1.2 桃花汛时期径流对主库区分层影响
        5.1.3 桃花汛时期径流对主库区水质影响
    5.2 夏汛时期降雨径流对主库区水质和分层影响
        5.2.1 上游来水水质分析
        5.2.2 夏汛时期降雨径流对主库区分层影响
        5.2.3 夏汛时期降雨径流对主库区水质影响
    5.3 秋汛时期降雨径流对主库区水质和分层影响
        5.3.1 上游来水水质分析
        5.3.2 秋汛时期降雨径流对主库区分层影响
        5.3.3 秋汛时期降雨径流对主库区水质影响
    5.4 不同季节径流特征比较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弹性视角下暴雨灾害适应性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义乌市双江湖职业教育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校园建设大发展与“校园看海”现象
        1.1.2 新时代背景下的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与其责任担当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1 弹性理念及其发展的相关研究
        1.5.2 水适应性景观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框架
2 暴雨灾害频率增加背景下传统校园景观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2.1 暴雨及其灾害概述
        2.1.1 降水量与暴雨
        2.1.2 我国暴雨特征及变化趋势
        2.1.3 暴雨灾害及其发生条件
    2.2 极端降雨频率增加背景下传统校园景观存在的问题
    2.3 传统校园景观暴雨脆弱性较高的原因
3 弹性视角下的暴雨适应性校园景观理论初探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弹性景观
        3.1.2 适应性景观和暴雨适应性景观
        3.1.3 弹性视角下的暴雨适应性景观内涵
    3.2 弹性视角下的暴雨适应性校园景观特征
    3.3 弹性视角下的暴雨适应性景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区别
    3.4 弹性视角下的暴雨适应性校园景观的优势
        3.4.1 更加贴近自然水循环,具有较高的生态意义
        3.4.2 缓解暴雨内涝问题,同时减少暴雨对师生生活、学习的影响
        3.4.3 相较灰色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更低、管理更粗放
        3.4.4 形成特色雨水景观,赋有生态认知和教育功能
    3.5 弹性视角下暴雨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案例研究
        3.5.1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百年纪念公园
        3.5.2 美国亚特兰大Historic Fourth Forward公园
        3.5.3 清华大学胜因苑景观改造
        3.5.4 天津大学北洋校区校园景观
4 弹性视角下的暴雨适应性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4.1 弹性视角下暴雨适应性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与实施管理流程优化
    4.2 校园暴雨灾害风险评价——以义乌双江湖职业教育学校为例
        4.2.1 研究区域自然条件及降水特征概述
        4.2.2 构建校园景观暴雨灾害风险评价框架
        4.2.3 评价方法
        4.2.4 评价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
        4.2.5 评价结果分析
    4.3 暴雨适应性校园景观弹性提升的原则
        4.3.1 多样性原则
        4.3.2 冗余性原则
        4.3.3 自然法原则
        4.3.4 动态适应原则
        4.3.5 乡土地域化原则
        4.3.6 节约减量化原则
        4.3.7 耐用持久性原则
    4.4 弹性视角下暴雨适应性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4.4.1 弹性避让适应性策略
        4.4.2 分散疏导适应性策略
        4.4.3 防护顺应适应性策略
    4.5 参与性景观设计与生态、地域文化科普设计
        4.5.1 暴雨适应性校园景观的参与性设计
        4.5.2 暴雨适应性校园景观的生态与地域文化的科普设计
5 义乌双江湖职业技术学校暴雨适应性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5.1 项目背景及概况
        5.1.1 地理区位
        5.1.2 气候条件
        5.1.3 上位规划
        5.1.4 周边用地及交通概况及基地现状地形分析
        5.1.5 基地规划建筑、交通及水系分析
        5.1.6 SWOT分析
    5.2 设计目标与设计策略
        5.2.1 设计目标
        5.2.2 设计定位和愿景
        5.2.3 设计策略
    5.3 设计方案
        5.3.1 设计总平面
        5.3.2 分区设计
    5.5 暴雨灾害适应性规划与设计
        5.5.1 雨洪管理系统设计与验证
        5.5.2 .适应性交通系统规划
        5.5.3 .适应性植物景观规划
        5.5.4 .基础设施防护规划
    5.6 专项规划
        5.6.1 夜景灯光规划
        5.6.2 标识系统规划
        5.6.3 景观设施设计
6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2 启示和展望
        6.2.1 思想转变——转变对待干扰的态度和静态的思维方式
        6.2.2 技术加强——引入高科技暴雨灾害监测系统平台,尝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行业赋能
        6.2.3 人的提高——提高参与性和暴雨灾害的综合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附件

(4)南方典型小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与分析 ——以太平江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
        1.2.2 HSPF模型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2.1.2 经济与人文状况
    2.2 HSPF水文模型简介和运行流程
        2.2.1 HSPF水文模型简介
        2.2.2 HSPF水文模型的运行流程
    2.3 模型运行关键技术
        2.3.1 流域水循环
        2.3.2 流域产污与汇污
    2.4 模型效率评价指标
    2.5 小结
第三章 太平江流域HSPF模型构建
    3.1 数据预处理
        3.1.1 主要数据来源
        3.1.2 DEM数据
        3.1.3 土地利用数据
        3.1.4 土壤土质类型数据
        3.1.5 气象数据
        3.1.6 水文水质数据
        3.1.7 流域社会经济数据
    3.2 WDM气象文件生成
    3.3 子流域划分与模型构建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HSPF模型的太平江流域径流模拟
    4.1 径流模拟模块的原理
    4.2 径流的模拟与校准
        4.2.1 校准前的模拟径流
        4.2.2 校准后的模拟径流
    4.3 模拟径流的验证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HSPF模型的太平江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
    5.1 河流泥沙模拟
        5.1.1 泥沙模拟模块的原理
        5.1.2 泥沙模拟结果
    5.2 河流水温模拟
    5.3 营养物质模拟
        5.3.1 BOD_5模拟
        5.3.2 NH_4-N模拟
        5.3.3 TP模拟
    5.4 小结
第六章 流域非点源污染时空负荷和气候情景设置
    6.1 流域非点源污染时空负荷
        6.1.1 时间负荷变化
        6.1.2 空间负荷分布
    6.2 径流与非点源污染负荷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6.2.1 气候变化状况
        6.2.2 径流负荷对气候情景变化的响应
        6.2.3 非点源污染负荷对气候情景变化的响应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大清河流域山区降雨—径流关系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降雨-径流时间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影响分析
        1.2.2 降雨-径流空间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影响分析
        1.2.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河流水系
    2.4 气象水文
3 降雨-径流关系演变规律
    3.1 统计特点及其演变特征
        3.1.1 统计特点
        3.1.2 演变特征
    3.2 降雨-径流丰枯演化
        3.2.1 丰枯遭遇概率分析
        3.2.2 状态转移概率分析
4 降雨-径流关系非一致性及其驱动因素影响分析
    4.1 非一致性分析
        4.1.1 基于GAMLSS模型的山区径流非一致性
        4.1.2 以降雨为协变量的生态径流非一致性-以阜平站为例
    4.2 驱动因素影响分析
        4.2.1 气象驱动因素相关性分析
        4.2.2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降雨-径流贡献度分析
5 降雨-径流关系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分析
    5.1 降雨-径流关系空间变异分析过程
        5.1.1 地统计学
        5.1.2 降雨-径流关系空间变异分析过程
    5.2 大清河流域山区降雨-径流关系空间变异分析
        5.2.1 气象站点虚拟径流的确定
        5.2.2 气象站点Copula函数值的确定
        5.2.3 降雨-径流关系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分析
    5.3 王快水库以上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空间变异分析
        5.3.1 气象站点虚拟径流的确定
        5.3.2 气象站点Copula函数值的确定
        5.3.3 降雨-径流关系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秦淮河流域城市化对蒸散以及地表径流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表蒸散理论研究以及估算方法
        1.2.2 地表蒸散组分理论研究以及估算方法
        1.2.3 水循环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
        1.2.4 水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1.2.5 水文模型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库准备以及分析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范围
        2.1.2 气候特征
        2.1.3 植被、土壤以及土地覆被/利用状况
        2.1.4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库准备
        2.2.1 地形数据和河网水系
        2.2.2 土地利用/覆被数据
        2.2.3 土壤数据
        2.2.4 气象数据
        2.2.5 灌溉数据
        2.2.6 实际观测数据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3.1 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
        2.3.2 通径分析
第三章 秦淮河流域MIKE SHE模型构建
    3.1 MIKE SHE模型简介
    3.2 MIKE SHE模型原理
        3.2.1 截留和蒸散发
        3.2.2 坡面流与河道流
        3.2.3 非饱和带土壤水运动
        3.2.4 饱和流
        3.2.5 MIKE SHE模型数据组织以及模型输出
    3.3 MIKE11 水动力模块(HD)
    3.4 MIKE SHE模型参数估算
        3.4.1 气象数据参数估算
        3.4.2 河道流参数估算
        3.4.3 坡面流参数估算
        3.4.4 非饱和带参数估算
        3.4.5 饱和带参数估算
    3.5 模拟步长设置
    3.6 初始条件设置
    3.7 模型率定以及验证
        3.7.1 径流率定以及验证
        3.7.2 蒸散验证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秦淮河流域蒸散及其组分研究
    4.1 格点尺度
        4.1.1 蒸散季节变异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4.1.2 蒸散组分季节变异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4.2 流域尺度
        4.2.1 蒸散及其分量季节变化
        4.2.2 蒸散及其分量年际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秦淮河流域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
    5.1 城市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5.1.1 城市化对单次暴雨-径流过程的影响
        5.1.2 城市化对日径流量的影响
        5.1.3 城市化对干湿季径流量的影响
        5.1.4 城市化以及土壤含水量对径流量的影响
        5.1.5 径流重现期分析
    5.2 秦淮河流域水量平衡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点
    6.3 不确定性与局限性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DPeRS模型的海河流域面源污染潜在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主要数据库
        (1)土地利用类型和月植被覆盖度数据
        (2)月降水量数据
        (3)坡度坡长数据
        (4)土壤类型
        (5)农田氮磷表观平衡量
    1.3 面源污染评估模型方法
    1.4 面源污染潜在风险阈值确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海河流域面源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
    2.2 海河流域面源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2.3 海河流域面源污染潜在风险评估
    2.4 结果对比分析
3 结论

(8)目标与容量控制相结合的海河干流水质适应性管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环境容量研究现状
        1.2.2 水质目标管理研究进展
        1.2.3 适应性管理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2.1.1 海河干流流域范围界定
        2.1.2 海河干流水功能区划
    2.2 研究方法
        2.2.1 流域控制单元划分与水系概化方法
        2.2.2 污染源调查与污染负荷核算方法
        2.2.3 水质模型建模理论及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第3章 海河干流流域控制单元划分及水系概化
    3.1 海河干流控制单元划分
    3.2 海河干流水系及排污口概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河干流污染源调查与污染负荷核算
    4.1 点源污染
        4.1.1 污水处理厂排水
        4.1.2 工业企业废水排放
        4.1.3 散排的城镇居民生活污水
        4.1.4 点源污染入河负荷汇总
    4.2 非点源(面源)污染
        4.2.1 暴雨径流非点源污染
        4.2.2 畜禽养殖污染流失
        4.2.3 农村生活污水
        4.2.4 非点源污染入河负荷汇总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河干流水环境容量核算
    5.1 模型参数确定
        5.1.1 流量
        5.1.2 流速
        5.1.3 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
        5.1.4 控制断面现状水质及目标水质
    5.2 调水期水环境容量测算结果
        5.2.1 理想水环境容量测算与非点源污染入河负荷对比
        5.2.2 水环境容量核算与点源污染入河负荷对比
        5.2.3 可分配水环境容量
        5.2.4 不同支流域的水环境容量计算
    5.3 非调水期水环境容量测算
    5.4 全年水环境容量核算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海河干流环境污染控制目标与重点区域确定
    6.1 海河干流水环境污染控制目标
        6.1.1 调水期不同控制单元污染源控制目标
        6.1.2 非调水期不同控制单元污染源控制目标
    6.2 海河干流污染控制重点区域确定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海河干流水质目标适应性管控方案研究
    7.1 资料收集、补充监测及现状问题诊断
        7.1.1 基本资料收集与补充监测
        7.1.2 水质模型选择与确定
        7.1.3 水质现状评价与问题识别
    7.2 水质改善方案研究与确定
        7.2.1 点源污染输入控制
        7.2.2 非点源污染控制
        7.2.3 海河干流河网水量水质综合调控
        7.2.4 水体生态修复
        7.2.5 水体藻华应急处理技术
    7.3 方案执行与工程实施
    7.4 监测与评估
    7.5 方案调整与改进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城市多维视角下的城市水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既有文献综述及本文创新点
    1.3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内容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水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城市水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
        2.1.1 水文、水动力与水循环过程
        2.1.2 城市水生态系统特点与功能
        2.1.3 城市化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2.1.4 当前城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法
    2.2 脆弱性评价的相关研究基础
        2.2.1 脆弱性的概念来源
        2.2.2 脆弱性评价的常用评价方法
        2.2.3 脆弱性评价的既有研究成果
    2.3 城市规划学科相关研究基础
        2.3.1 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原则
        2.3.2 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规划路径
        2.3.3 城市水系的功能与城市水系空间规划
    2.4 景观生态学学科相关研究基础
        2.4.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2.4.2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2.4.3 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及其生态服务作用
        2.4.4 景观生态学的延伸理论
    2.5 环境工程学科相关研究基础
        2.5.1 雨洪管理的概念和目标
        2.5.2 国内外先进雨洪管理理论及技术
        2.5.3 常用城市暴雨径流模拟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水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因子识别
    3.1 基于既有评价体系的影响因子识别
        3.1.1 基于既有评价体系的影响因子识别流程和标准
        3.1.2 生态背景下不同城市建设模式相关评价体系的影响因子识别
        3.1.3 脆弱性评估相关评价体系的影响因子识别
        3.1.4 城市水环境保护相关评价体系的影响因子识别
        3.1.5 基于既有评价体系的影响因子识别汇总
    3.2 基于交叉学科理论的影响因子识别
        3.2.1 基于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的影响因子识别
        3.2.2 基于道路生态学的影响因子识别
        3.2.3 基于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的影响因子识别
        3.2.4 基于河流景观生态学等级斑块系统理论的影响因子识别
        3.2.5 基于交叉学科理论的影响因子识别汇总
    3.3 基于SWMM模型模拟的影响因子识别
        3.3.1 雨洪管理理论模拟模型的选择
        3.3.2 SWMM软件构建理想街区模型
        3.3.3 SWMM模型模拟道路系统空间要素变化与雨洪径流变化的关系
        3.3.4 SWMM模型模拟绿地系统空间要素变化与雨洪径流变化的关系
        3.3.5 基于SWMM模型模拟的影响因子识别汇总
    3.4 构建城市水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的影响因子汇总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多维视角下城市水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因子量化方法
    4.1 经济维度
        4.1.1 城市经济
        4.1.2 产业
        4.1.3 科技研发
        4.1.4 技术改进
    4.2 社会维度
        4.2.1 人口
        4.2.2 水资源利用
        4.2.3 管理政策
        4.2.4 公众参与
    4.3 自然环境维度
        4.3.1 地形地貌
        4.3.2 空气
        4.3.3 气候
        4.3.4 土壤
        4.3.5 生物
        4.3.6 灾害
    4.4 城市空间维度
        4.4.1 城市土地利用情况
        4.4.2 城市开敞空间系统
        4.4.3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构建城市多维视角下的城市水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5.1 构建城市多维视角下的城市水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汇总表
    5.2 专家打分法评定和筛选影响因子及评价指标
        5.2.1 专家打分法的定义与流程
        5.2.2 城市空间维度的影响因子一次问卷
        5.2.3 城市多维视角下的影响因子二次问卷
        5.2.4 影响因子及评价指标的筛选与调整
    5.3 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因子及评价指标权重
    5.4 构建城市多维视角下的城市水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1.1 城市多维视角
        6.1.2 城市空间维度视角
    6.2 对城市规划的反思和策略建议
        6.2.1 城市多维视角
        6.2.2 城市空间维度视角
    6.3 本文创新点
    6.4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大清河水系变迁及其对雄安新区建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水系变迁相关研究
        1.2.2 水利与社会相关研究
        1.2.3 大清河流域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大清河水系现状及变迁要素分析
    2.1 大清河水系现状
    2.2 变迁要素分析
3 大清河水系的形成及清代前水系的变迁
    3.1 早期大清河流域特征及黄河过流的影响
    3.2 大清河水系及海河水系的形成
    3.3 宋代大清河水系的变迁及变迁方向
    3.4 元明时期大清河水系及水环境的演变
    3.5 小结
4 清代大清河水系的变迁及影响
    4.1 康熙早期的大清河水系格局
    4.2 康熙朝大清河水系格局的演变
    4.3 雍正、乾隆朝大清河水系的变迁
        4.3.1 白洋淀周边堤防的成形及影响
        4.3.2 白洋淀上游水系的演变及影响
        4.3.3 淀泊的清淤及影响
        4.3.4 白洋淀下游水系的演变及影响
        4.3.5 发展营田及其对白洋淀的影响
    4.4 晚清及民国时期时期大清河水系的变迁
    4.5 小结
5 建国后大清河水系的变迁及影响
    5.1 解放后大清河水利工程的建设
        5.1.1 上游兴修水利工程
        5.1.2 水利工程体系的成形
    5.2 大清河流域水资源量及水环境的变化
        5.2.1 水资源量的减少
        5.2.2 水环境的恶化
    5.3 小结
6 当前大清河水系格局对雄安新区建设的影响
    6.1 新区规划建设要求
    6.2 流域当前水资源状况对新区建设的影响
    6.3 新区水环境存在的风险及水环境改善方案
    6.4 新区存在的防洪风险及防洪建设方案
        6.4.1 大清河洪水威胁对于新区的影响
        6.4.2 新区防洪建设方案
    6.5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海河流域中部地区暴雨径流关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研究[D]. 贾昊茹. 河北大学, 2021(02)
  • [2]降雨径流对金盆水库分层及水质的影响[D]. 华逢耀.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弹性视角下暴雨灾害适应性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义乌市双江湖职业教育学校为例[D]. 赵海月.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南方典型小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与分析 ——以太平江流域为例[D]. 刘燕.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5]大清河流域山区降雨—径流关系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影响分析[D]. 张鑫. 郑州大学, 2020
  • [6]秦淮河流域城市化对蒸散以及地表径流过程的影响[D]. 郑箐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7]基于DPeRS模型的海河流域面源污染潜在风险评估[J]. 冯爱萍,王雪蕾,徐逸,黄莉,吴传庆,王昌佐,王洪亮. 环境科学, 2020(10)
  • [8]目标与容量控制相结合的海河干流水质适应性管控技术研究[D]. 李屹. 天津大学, 2019(01)
  • [9]城市多维视角下的城市水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D]. 代月. 天津大学, 2019(01)
  • [10]大清河水系变迁及其对雄安新区建设的影响[D]. 方旭辉.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海河流域中部暴雨与径流关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