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栓与溶栓药物的血液学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李德剑[1](2020)在《老年髋部骨折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诊治进展》文中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的并发症,可进一步发展成致命的肺栓塞而危及患者生命,危害较大,目前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为降低其病死率,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及时明确诊断和正确治疗至关重要。为此,本研究从髋部骨折合并DVT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方面,对其近年来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刘毅强(Lau ngaikeung)[2](2019)在《芪田颗粒方对老年髋部骨折后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芪田颗粒方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二聚体(D-Dimer)和凝血四项即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的作用,探讨芪田颗粒方干预老年髋部骨折后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试验方案研究对象: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广东省中医院收住入院的老年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符合髋部骨折骨折PFNA内固定术、半髋置换术的手术适应症。符合气虚血瘀证的中医辨证分型原则。按照非盲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共60例。试验组(芪田颗粒方+低分子肝素钙组)、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钙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进行治疗,而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芪田颗粒方进行治疗,研究中芪田颗粒方研究剂型为汤剂。试验组:术前1天至术后6天服用芪田颗粒方,研究剂型为汤剂,用法是水煎内服。术前1天至术后6天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术后常规抗感染处理;对照组:术前1天至术后6天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术后常规抗感染处理;依分组的不同分别给予相应治疗方法。两组均于手术术前1天及术后第1、3、7天复查D-二聚体(D-dimer,D-D)和凝血四项的具体含量,通过统计分析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各观察指标的差别。术前1天及术后第7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各并发症情况。结果:结果对两个组别的病患在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治疗前D—二聚体(D-dimer,D-D)和凝血四项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通过配套的治疗之后,试验组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比对照组的明显降低。两组D—二聚体术后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Fib术后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较对照组延长,两组PT、APTT术后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期间,两组患者都未有出现不良反应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自拟芪田颗粒方联合低分子肝素,可有效干预患者的凝血和纤溶指标,有更快的治疗效果。芪田颗粒方治疗对老年髋部骨折后血液高凝状态作用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肖成[3](2018)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华法林稳态剂量的研究及预测剂量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研究昆明地区汉族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是否存在细胞色素P4502C9(CYP2C9)基因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1(VK0RC1)基因的多态性。2.基于对患者VK0RC1和CYP2C9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探讨其多态性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华法林稳态剂量的影响。3.建立当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华法林的预测剂量给药模型,为安全使用剂量的估算提供依据。[方法]1.162例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患者66例,男性患者96例,年龄中位数为58岁。采用扩增阻滞突变体系-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ARMS-PCR)检测患者血液中CYP2C9*3(1075A/C)和 VK0RC1-1639 G/A 基因的多态性。2.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国际化标准比率(INR)、体质指数(BMI)等资料。3.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临床特征与华法林个体剂量的关系,综合患者的VK0RC1和CYP2C9基因型、年龄、性别、体质量、身高、INR值及华法林的应用情况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预测剂量模型。4.另外选取20例患者,采用研究所得的预测剂量模型用药,观察疗效。[结果]1.162例研究对象VK0RC1基因-1639G/A位点的AA、AG、GG型分别为85.19%(138)、13.46(22%)、1.350%(2),其中AA型华法林稳态剂量低于AG型和GG型。2.162例研究对象CYP2C9*3(1075A/C)基因的AA、AC基因型分别为93.21%(151)、6.79%例(11),其中AC型华法林稳态剂量低于AA型。3.CYP2C9*3(1075A/C)和VKORC1-1639G/A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4.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体质量、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的稳态剂量相关。5.预测剂量模型:华法林剂量=3.401-0.027×年龄+0.015×体质量-0.312×CYP2C9+0.979×(VKORC1-X1)+0.64X(VKORC1-X2),r=0.816。6.应用预测剂量模型所推荐使用的剂量疗效好,未出现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1.昆明地区汉族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存在VKORC1和CYP2C9基因的多态性。2.所入选患者中的预测剂量模型推荐的剂量与实际的稳态剂量具有显着相关性。3.应用所建立的预测剂量模型可较为准确地评估华法林的使用剂量。4.可运用预测剂量模型推荐的剂量进行试验性用药。
陈寿权,雷远丽[4](2015)在《常见急症抗凝溶栓治疗规范的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临床急症可能发生凝血异常、血栓,或可能起因于凝血异常、血栓。针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抗凝、抗血小板、溶栓以及取栓是治疗的主要措施。由于抗凝、溶栓治疗具有出血危险,以及急危重症本身发生出血的风险,寻找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最佳平衡经常是治疗的重点策略。为此,急诊医师应及时了解循证研究的进展和指南(共识)
李虎,王健,史占军[5](2013)在《骨科大手术应用抗凝药物的风险及并发症》文中提出骨科大手术(major orthopedic surgery)特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ip fractures surgery,HFS)。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骨科大手术后常见且后果严重的并
薛发刚[6](2011)在《硫酸皮肤素和硫酸乙酰肝素的制备及其抗血栓相关活性协同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血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导致的死亡和致残在全世界都是第一位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身或局部血流缓慢、淤滞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脂血症和循环障碍等。血栓栓塞性疾病一旦发生危害严重,应以预防为主,要预防和治疗血栓,需要长期保证血液的正常状态。因此,研发作用缓和、无出血副反应、可长期安全使用的抗栓药物就成为抗栓药物研发的一个方向。类肝素是指天然的、合成的和半合成的与肝素有类似作用的物质。猪肠黏膜类肝素作用缓和、副作用小、疗效肯定、费用较低,从分子量和化学性质方面更适于口服,而服用方便的类肝素制剂是抗栓药物重要的研发方向。目前,猪肠黏膜类肝素已经被开发成预防和治疗血栓的药物(如danaparoid, lomoparan, sulodexide, mesoglycan等)在国外市场上市多年。然而,我国生产精品肝素而得到的副产物猪肠黏膜类肝素则被低价出售,没有该类药物上市,这种类肝素产量大、成本低,亟待开发和利用。在国内开发新的、更安全有效的猪肠黏膜类肝素抗栓药物制剂,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前景良好。猪肠黏膜类肝素(heparinoid, HPND)的主要组分是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 HS)、硫酸皮肤素(dermatan sulfate, DS)、少量的肝素(heparin,HP)和极少量的硫酸软骨素(chond roitin sulfate, CS)。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猪肠黏膜类肝素的主要组分都具有抗血栓作用。HS和HP通过结合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 ATⅢ)加速凝血酶和各凝血因子的失活速度;DS主要通过结合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Ⅱ, HCIⅡ)抑制凝血酶活性,降低血小板聚集,而发挥抗血栓作用。在抗凝血过程中,有1/3的凝血酶是通过HCⅡ的结合而使活性受到抑制,另外2/3的凝血酶通过ATⅢ被抑制。并且,这两种凝血酶抑制方式在体内凝血过程中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当DS和HS同时存在时,两者起到协同增效作用。然而,这类药物(如sulodexide)的生物效价却是用脂蛋白酯酶释放活性(lipoprotein lipase release unit, LSU)来确定的。对该类药物的制备方法、组分组成详细信息、各组分对其生物效价影响的研究却报道甚少。因此,本实验以HP精制的副产物猪肠黏膜类肝素粗品为原料分离纯化制备猪肠黏膜类肝素(HPND);以sulodexide (SLDX)作为阳性对照药,对所制得的HPND用Benedict’s沉淀法和强阴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纯化,得到各组分,并对其进行全面的结构确证和理化性质分析,包括双糖分析、核磁图谱分析、分子量测定、比旋光度分析、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析、硫酸根/羧酸跟比值测定等;为了研究HPND的抗栓相关活性及其内在机理,本实验在体外检测了其各组分的抗FⅩa活性和抗FⅡa活性,得到各组分的抗FⅩa/抗FⅡa活性比值;用体内试验验证了HPND的促脂蛋白酯酶(LPL)释放活性和促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释放活性;为了进一步研究HPND的何种组分对促LPL释放活性和促t-PA释放活性发挥主要作用,本实验用体内实验分别进行了HS和DS促LPL释放活性以及促t-PA释放活性的协同作用研究。本研究取得的结果和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1.HPND的制备及其各组分的分离纯化以粗品猪肠黏膜类肝素作为原料,经过胰蛋白酶(trypsin)和木瓜蛋白酶(papain)联用酶解,或链酶蛋白酶E(pronase E)酶解,水解掉糖胺聚糖链上的杂蛋白,然后用CaCI2沉淀法脱蛋白,最后将得到的无蛋白多糖用过氧化氢氧化脱色除杂质,经脱盐后冷冻干燥得到纯的HPND。用紫外全波长扫描检测,HPND的核酸和蛋白吸收符合美国药典对核酸和蛋白质杂质的要求。为了进一步的研究,HPND连同对照药SLDX用Benedict试剂沉淀法分为两大组分,DS组分和HS组分。DS和HS经过SP强阳离子交换层析脱铜,得到无铜纯品。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原料、DS和HS铜含量分别为2.83ppm、35.1 ppm和18.4 ppm。HS组分再经过QFF强阴离子交换层析二次分离,得到HS0,HS1和HS2三种亚组分。HPND和对照药SLDX的HS组分QFF强阴离子交换层析二次分离图谱显示,两者相应HS0,HS1和HS2三种亚组分的出峰位置一致。2. HPND和SLDX各组分结构确证和理化性质(1) HPND-DS, Mw为22,070 Da,主要双糖组成为α-△UA-[1→3]-GaINAc,比旋光度为-56°,硫酸根/羧酸根比值1.14±0.03,核磁图谱1H在1.940ppm有GaINAc的甲基的特征化学位移,可确定为硫酸皮肤素。(2)SLDX-DS,Mw为18,860 Da,主要双糖组成为a-AUA-[1→3]-GalNAc,比旋光度为-51°,硫酸根/羧酸根比值1.45±0.09,核磁图谱1H在1.939ppm有GaINAc的甲基的特征化学位移,可确定为硫酸皮肤素。(3) HPND-HSO,比旋光度为接近0°,含有双糖a-AUA-[1→4]-GlcNAc,蒽酮比色法测定其糖含量为(15.31±0.96)%,(4) SLDX-HSO,比旋光度为接近0°,含有双糖a-AUA-[1→4]-GIcNAc,蒽酮比色法测定其糖含量为(3.60±0.38)%,(5) HPND-HS1, Mw为14,070 Da,主要双糖组成为α-AUA-[1→4]-GIcNAc和a-AU A-2S-[1→4]-GIcN-6S,比旋光度为57°,硫酸根/羧酸根比值1.06±0.06,为硫酸乙酰肝素;(6)SLDX-HS1,Mw为11,150 Da,主要双糖组成为a-△UA-[1→4]-GIcNAc和a-△UA-2S-[1→4]-GIcN-6S,比旋光度为50°,硫酸根/羧酸根比值1.50±0.08,为硫酸乙酰肝素;(7) HPND-HS2,Mw为14,300 Da,主要双糖组成为α-△UA-[1→4]-GIcNAc和a-AUA-2S-[1→4]-GIcNS-6S,比旋光度为40°,硫酸根,羧酸根比值1.72±0.11,为肝素;(8)SLDX-HS2,Mw为10,370 Da,主要双糖组成为a-△UA-[1→4]-GIcNAc和a-△UA-2S-[1→4]-GIcNS-6S,比旋光度为36°,硫酸根/羧酸根比值1.85±0.13,为肝素。3. HPND和SLDX各组分体外抗FⅩa活性和抗FⅡa活性HPND和SLDX各组分体外抗FⅩa活性和抗FⅡa活性采用美国药典方法测定,实验结果显示,HPND-DS、SLDX-DS、HPND-HSO和SLDX-HSO的抗FⅩa效价和抗FⅡa效价都比较低,都在2-8 IU/mg之间,抗FⅩa/抗FⅡa比值均为1.2。HPND和SLDX的抗FⅩa活性和抗FⅡa活性都主要是由HS组分来呈现的:(1) HPND-HS抗FⅩa活性122.6 IU/mg,抗FⅡa活性97.7 IU/mg,抗FⅩa/抗FⅡa比值1.3;(2) SLDX-HS抗FⅩa活性64.6 IU/mg,抗FⅡa活性46.9 IU/mg,抗FⅩa/抗FⅡa比值1.4;(3) HPND-HS1抗FⅩa活性19.6 IU/mg,抗FⅡa活性11.3 IU/mg,抗FⅩa/抗FⅡa比值1.7;(4) SLDX-HS1抗FⅩa活性8.6 IU/mg,抗FⅡa活性2.4 IU/mg,抗FⅩa/抗FⅡa比值3.6;(5) HPND-HS2抗FⅩa活性173.6 IU/mg,抗FⅡa活性148.5 IU/mg,抗FⅩa/抗FⅡa比值1.2;(6) SLDX-HS2抗FⅩa活性118.4 IU/mg,抗FⅡa活性79.5 IU/mg,抗FⅩa/抗FⅡa比值1.5;4. HPND促血管内皮细胞LPL和t-PA释放活性健康wistar大鼠尾静脉注射HPND,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浆中LPL和t-PA含量变化情况,实验组HPND给药的低、中、高剂量分别为2.5 mg/kg、5.0mg/kg、10.0mg/kg;阳性对照SLDX组给药剂量为5.0 mg/kg;生理盐水组做阴性对照。实验结果显示, HPND明显促血管内皮细胞LPL释放,与SLDX效果相当,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具体数据为:生理盐水组LPL含量为(0.0893±1.7069)ng/mL; HPND低、中、高剂量组LPL含量分别为(3.926±0.984)ng/mL、(9.502±1.532) ng/mL、(10.481±4.681) ng/mL; SLDX组LPL含量为(10.368±4.453) ng/mL。HPND给药之后大鼠血浆中t-PA含量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大微弱的升高,即HPND促t-PA释放活性并不明显。实验结果如下:生理盐水组t-PA含量为(0.4641±0.0421)pg/mL;HPND低、中、高剂量组t-PA含量分别为(0.5336±0.1564)pg/mL.(0.7051±0.1538)pg/mL.(0.7771±0.1091)pg/mL;SLDX组t-PA含量为(0.5259±0.0595)pg/mL.5.HS和DS协同促LPL和t-PA释放活性为了确定HPND中促LPL和t-PA释放活性的主要组分,按HS和DS在HPND中的百分含量设立低、中、高剂量组分别验证HS和DS促LPL和t-PA释放活性。实验结果表明,DS比HS具有更强的促LPL释放能力,而DS和HS的促t-PA释放能力都较弱,但是DS比HS作用稍强。DS低、中、高剂量组LPL含量分别为(1.5355±0.8644)ng/mL.(2.0118±0.9767)ng/mL.(3.7870±2.2535)ng/mL;HS低、中、高剂量组LPL含量分别为(1.6134±0.4838)ng/mL.(2.5573±0.6038)ng/mL.(2.8604±0.8253)ng/mL;生理盐水组(0.0893±1.7069)ng/mL.DS低、中、高剂量t-PA含量分别为(0.6507±0.2116)pg/mL.(0.7429±0.2547)pg/mL.(0.7401±0.1543)pg/mL;HS低、中、高剂量t-PA含量分别为(0.5044±0.1049)pg/mL.(0.6297±0.2148)pg/mL.(0.5883±0.1786) pg/mL;生理盐水组(0.4641±0.0421)pg/mL.6.本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果(1)建立了一套实验室制备猪肠黏膜类肝素(HPND)以及HS和DS的方法,并得到高纯度的HPND.HS和DS。(2)首次对HPND和SLDX各组分体外抗FⅩa活性和抗FⅡa活性进行了测定。(3)首次对猪肠黏膜类肝素HPND促血管内皮细胞LPL和t-PA释放活性进行了测定。(4)首次对HS和DS在促血管内皮细胞LPL和t-PA释放活性方面的协同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
张骅,张民,徐鹏,刘琨,李泽[7](2009)在《肺血栓栓塞症的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施静静[8](2009)在《脑梗死患者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置入术与凝血—纤溶指标检测》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颅内大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研究数据显示,约8~10%脑缺血性卒中是由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在亚洲这个比例更高;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一年内狭窄血管供血范围的缺血性脑卒中风险为11%。在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中,卒中风险可能因动脉狭窄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颅内大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是卒中进展及卒中后30天内再次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狭窄程度≥70%者继发其供血范围内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最高。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脑梗死的可能机制包括:血栓形成堵塞穿支动脉而导致分支动脉闭塞,可以引起“腔隙样梗死”;不稳定斑块破裂,斑块内出血或斑块的生长导致狭窄部位血栓形成导致较大面积脑梗死;狭窄部位血栓栓子脱落造成远端小动脉栓塞(动脉-动脉栓塞)是皮层梗死的主要原因;血流动力学改变所致的低灌注以及微栓塞与低灌注的共同作用都可能导致交界区梗死;狭窄部位直接闭塞穿支血管。药物治疗对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国外大型前瞻性、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WASID研究结果证明,目前临床应用的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等抗栓药物治疗对于狭窄程度≥50%的颅内大动脉狭窄无效,不能降低其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随着影像及材料技术的发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PTAS)现已广泛应用于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近年来大量临床实践及研究证明,对于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颅内动脉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技术成熟、临床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能够显着降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者长期内脑卒中率和死亡率。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伴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以及一系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大量临床研究证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液中内皮损伤指标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指标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主要抑制物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含量均存在异常。这些血液学指标的含量异常与动脉粥样性狭窄程度、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预后相关。相关血液学指标检测可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高危人群的卒中预防及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提供简便、快捷的手段。第一部分: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大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浆tPA、PAI-1及vWF水平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初步探索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A、PAI-1及vWF水平与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2008年2月至11月连续收治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96例为病例组,入组患者均经全脑血管造影术(DSA)证实血管狭窄程度≥50%,并按照血管狭窄是否≥70%分为重度狭窄(n=45)和非重度狭窄(n=51)两个亚组;同期健康体检者98例为对照组。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每个研究对象的血浆tPA、PAI-1及vWF水平。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血型等一般情况对比无显着性差异,病例组中长期吸烟、长期饮酒、高血压及糖尿病、血脂异常者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而两亚组间上述基线条件均衡,差异均无显着性。组间血浆tPA、PAI-1、vWF水平对比,病例组血浆tPA、PAI-1、vWF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0):两亚组间相比,重度狭窄亚组血浆tPA、PAI-1水平均高于非重度狭窄亚组,但差异均无显着性;重度狭窄组血浆vWF水平显着高于非重度狭窄亚组(P=0.000)。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A、PAI-1、vWF水平均显着高于健康人群;颅内大动脉重度狭窄者血浆vWF水平显着高于非重度狭窄者。血浆tPA、PAI-1、vWF水平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液学监测指标,用于预测颅内大动脉粥样狭窄严重程度及脑梗死的发生风险。第二部分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后血浆tPA、PAI-1及vWF水平变化的对比观察目的:初步探索PTA S联合药物抗栓治疗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液纤溶系统及血管内皮的影响。方法: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于2008年2月至11月连续收治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96例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98例为对照组。病例组按治疗方法不同又分为支架/PTAS(n=38)、阿司匹林/ASP(n=36)和低分子肝素/LMH(n=22)三个亚组。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每例研究对象治疗前后血浆tPA、PAI-1及vWF水平。结果:病例组血浆tPA、PAI-1和vWF抗原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0);治疗前三亚组间血浆tPA、PAI-1和vWF水平无显着性差异;治疗后PTAS亚组与ASP、LMH亚组相比,血浆tPA浓度显着高于后两者(P=0.000,0.001),血浆PAI—1浓度显着低于后两者(P=0.047,0.008);血浆vWF含量着高于后两亚组(P=0.000);以治疗前后血浆tPA、PAI—1和vWF水平变化量进行亚组间比较,PTAS亚组与ASP、LMH亚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0)。结论:对颅内动脉粥样性狭窄的脑梗死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联合药物抗栓治疗较单纯药物抗栓治疗更有利于提高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内纤溶状态,有利于预防血栓形成或动脉-动脉栓塞造成再次缺血性脑卒中;同时,目前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仍对血管内皮损伤较重,这可能是术后支架处血栓形成、高灌注综合征等并发症出现的重要原因。统计分析:数据以SPSS13.0软件包处理。定量资料以((?)±s)表示,定性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病例组和对照组及两狭窄亚组间三抗原水平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亚组间定量资料以单向方差分析进行比较;以Pearson相关分析t—PA和PAI—1的相关关系。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
陈丹[9](2006)在《雷帕霉素和巴曲酶复合药物涂层支架防治急慢性支架内再狭窄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PTCA术后再狭窄是困扰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主要问题,支架的应用虽然减少了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后的再狭窄率,但支架内再狭窄率仍高达15%—30%。药物洗脱支架的研究是近年来预防再狭窄的最重要进展。经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双盲临床实验已经证实雷帕霉素洗脱支架预防再狭窄安全、有效。但SIRIUS试验结果显示仍有8.9%发生再狭窄,同时普通药物支架延缓内皮化有一定的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1%—3%);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这不仅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副作用而且也会经济上带来巨大负担。探索新的更有效的药物洗脱支架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巴曲酶是一种降纤酶,它具有分解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加速内皮细胞化,增强纤溶系统的活性、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我们应用雷帕霉素和巴曲酶两种药物复合涂层支架,同时减少术后口服抗血小板药的剂量及持续时间,观察它们对猪冠状动脉新生内膜的影响,评价这种组合是否具有防治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作用,并且了解雷帕霉素-巴曲酶复合药物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目前尚未见到国内外关于两
黄丽,李洵桦[10](2004)在《脑深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1 引言 脑深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eral venous thrombosis or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T)是一种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其发生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或误诊。现就其早期诊断及治疗现状作一简介。
二、抗栓与溶栓药物的血液学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栓与溶栓药物的血液学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髋部骨折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预防方法 |
1.1 基本预防措施 |
1.2 物理预防措施 |
1.3 药物预防措施 |
2 诊断方法 |
2.1 临床表现 |
2.2 辅助检查 |
2.2.1 超声诊断(US) |
2.2.2 血浆D-二聚体测定 |
2.2.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
2.2.4 CT血管造影(CTA) |
3 治疗方法 |
3.1 一般治疗 |
3.2 抗凝治疗 |
3.3 溶栓治疗 |
3.4 取栓治疗 |
3.4.1 机械血栓消融术 |
3.4.2 手术取栓治疗 |
3.5 下腔静脉过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置入术 |
3.6 其他 |
4 小结与展望 |
(2)芪田颗粒方对老年髋部骨折后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血液高凝状态的研究 |
1.1.1 老年髋部骨折后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机制 |
1.1.2 高凝状态的敏感指标 |
1.1.3 溶栓治疗的监测 |
1.1.4 D-二聚体及凝血四项指标对老年患者下肢DVT临界值的研究 |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的研究 |
1.2.1 中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的认识 |
1.2.2 现代医学对深静脉血栓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1.3 中西医抗凝血药物的研究 |
1.3.1 中药芪田颗粒方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
1.3.2 现代医学预防DVT形成的研究进展 |
1.3.3 中药治疗DVT的优势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1.1 研究方案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标准 |
2.1.6 脱落退出标准 |
2.1.7 终止(中止)标准 |
2.1.8 样本含量的估算 |
2.2 试验方案 |
2.2.1 试验用药物 |
2.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实验室指标 |
2.3.2 临床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不良事件的记录及处理 |
2.6 可行性分析 |
2.7 伦理问题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结果分析 |
3.1 术前一般基本情况分析 |
3.1.1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之间的比较 |
3.1.2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性别的比较 |
3.1.3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骨折部位和患肢部位的比较 |
3.1.4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基础疾病之比较 |
3.1.5 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类型的比较 |
3.2 观察指标情况分析 |
3.2.1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查情况 |
3.2.2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前D—二聚体的比较 |
3.2.3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凝血四项的比较 |
3.2.4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后D—二聚体的比较 |
3.2.5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的比较 |
3.2.6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比较 |
3.2.7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后凝血酶时间(TT)的比较 |
3.2.8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纤维蛋白原(Fib)的比较 |
3.2.9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查情况 |
3.3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第四部分 讨论分析 |
4.1 老年髋部骨折后血液高凝状态观察指标的作用 |
4.2 临床结果分析 |
4.2.1 髋部骨折快速康复团队在抗凝降纤的治疗方案 |
4.2.2 术前一般基本情况分析 |
4.2.3 术前两组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结果分析 |
4.2.4 术前与术后两组D—二聚体结果分析 |
4.2.5 术前与术后两组凝血四项结果分析 |
4.3 中医骨伤内治法干预凝血系统效用的优点 |
4.3.1 芪田颗粒方对有效调节老人髋部骨折后体内凝血系统的探讨 |
4.3.2 益气活血法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探讨 |
4.3.3 结论 |
4.4 本研究设定上局限性 |
4.5 本研究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华法林稳态剂量的研究及预测剂量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骨科大手术应用抗凝药物的风险及并发症(论文提纲范文)
一、抗凝的定义 |
二、抗凝风险及其并发症 |
(一) 出血 |
(二) 血小板减少 |
(三) 皮肤坏死及切口愈合不良 |
(四) 骨质疏松 |
(五) 其他 |
三、应用抗凝药物安全性展望 |
(6)硫酸皮肤素和硫酸乙酰肝素的制备及其抗血栓相关活性协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 血栓的形成 |
1.1 凝血级联反应 |
1.2 血小板与血栓形成 |
1.3 血液状态与血栓形成 |
1.4 纤溶系统与血栓形成 |
2 抗血栓药物 |
2.1 抗血小板药 |
2.2 抗凝血药 |
2.3 溶栓药 |
3 肝素及其提取副产物 |
3.1 肝素 |
3.2 硫酸乙酰肝素/硫酸皮肤素 |
3.3 硫酸乙酰肝素和硫酸皮肤素抗栓协同增效作用 |
4 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 |
5 本实验拟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猪肠黏膜类肝素的制备与分离纯化 |
1 材料 |
1.1 试剂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HPND除蛋白 |
2.2 HPND氧化除杂质 |
2.3 HPND和SLDX各组分的分离 |
2.4 QFF分离HS组分 |
2.5 脱盐 |
2.6 HPND和SLDX组成分析 |
3 结果 |
3.1 HPND除蛋白 |
3.2 HPND氧化除杂质 |
3.3 HPND和SLDX各组分的分离 |
3.4 QFF分离HS |
3.5 脱盐 |
3.6 HPND-HS和SLDX-HS组成分析 |
4 讨论 |
4.1 糖蛋白的酶解 |
4.2 脱蛋白 |
4.3 HPND和SLDX各组分的分离 |
4.4 脱铜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PND的结构与理化性质研究 |
1 材料 |
1.1 试剂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比旋度的测定 |
2.2 蒽酮比色法确定HSO |
2.3 铜含量测定 |
2.4 硫酸根/羧酸根比值测定 |
2.5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
2.6 HS/HP双糖分析 |
2.7 DS双糖分析 |
2.8 分子量的测定 |
2.9 核磁共振图谱测定 |
3 结果 |
3.1 比旋度的测定 |
3.2 蒽酮比色法确定HSO |
3.3 火焰原子分光光度法测样品铜含量 |
3.4 硫酸根/羧酸根比值测定 |
3.5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
3.6 HS/HP双糖分析 |
3.7 DS双糖分析 |
3.8 分子量的测定 |
3.9 核磁共振图谱分析 |
4 讨论 |
4.1 HSO组分分析 |
4.2 样品铜含量 |
4.3 HPND组分分析 |
4.6 双糖分析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PND抗FⅩa、抗FⅡa活性及促脂蛋白酯酶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释放活性 |
1 材料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抗FⅩa活性测定 |
2.2 抗Ⅱa活性测定 |
2.3 HPND脂蛋白酯酶释放活性测定 |
3 结果 |
3.1 抗FⅩa活性和抗FⅡa活性 |
3.2 HPND促脂蛋白酯酶释放活性测定 |
3.3 HPND促t-PA释放活性测定 |
4 讨论 |
4.1 抗FⅩa活性和抗FⅡa活性 |
4.2 HPND促LPL释放活性 |
4.3 HPND促t-PA释放活性 |
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S与DS促进LPL和t-PA释放活性协同增效作用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HS与DS分别促进脂蛋白酯酶释放活性的研究 |
2.2 LPL和t-PA含量测定 |
3 结果 |
3.1 HS与DS分别促进LPL释放活性的测定结果 |
3.2 HS与DS分别促进t-PA释放活性的测定结果 |
4 讨论 |
4.1 HS与DS促进LPL释放协同增效作用 |
4.2 HS与DS分别促进t-PA释放活性 |
5 本章小结 |
总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肺血栓栓塞症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般处理与呼吸循环支持 |
二、溶栓治疗 |
三、抗凝治疗 |
四、介入治疗 |
五、手术治疗 |
六、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七、其他治疗[28~32] |
(8)脑梗死患者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置入术与凝血—纤溶指标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大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浆tPA、PAI-1及vWF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1.主要实验对象、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二部分 脑梗死患者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置入术与凝血-纤溶指标检测 |
前言 |
1.实验对象与主要材料及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9)雷帕霉素和巴曲酶复合药物涂层支架防治急慢性支架内再狭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续论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
引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
引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抗栓与溶栓药物的血液学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髋部骨折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诊治进展[J]. 李德剑. 基层医学论坛, 2020(14)
- [2]芪田颗粒方对老年髋部骨折后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研究[D]. 刘毅强(Lau ngaikeu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华法林稳态剂量的研究及预测剂量模型的建立[D]. 肖成.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4]常见急症抗凝溶栓治疗规范的进展[J]. 陈寿权,雷远丽.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04)
- [5]骨科大手术应用抗凝药物的风险及并发症[J]. 李虎,王健,史占军.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3(01)
- [6]硫酸皮肤素和硫酸乙酰肝素的制备及其抗血栓相关活性协同作用研究[D]. 薛发刚. 山东大学, 2011(04)
- [7]肺血栓栓塞症的治疗进展[J]. 张骅,张民,徐鹏,刘琨,李泽. 临床肺科杂志, 2009(06)
- [8]脑梗死患者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置入术与凝血—纤溶指标检测[D]. 施静静. 南方医科大学, 2009(01)
- [9]雷帕霉素和巴曲酶复合药物涂层支架防治急慢性支架内再狭窄的实验研究[D]. 陈丹. 第四军医大学, 2006(11)
- [10]脑深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 黄丽,李洵桦. 新医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