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博弈:论徐坤与皮皮的小说创作

两种博弈:论徐坤与皮皮的小说创作

一、游戏二种:论徐坤与皮皮的小说创作(论文文献综述)

王悦[1](2021)在《徐坤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创作研究》文中提出

杨锦凤[2](2021)在《论徐坤小说的都市书写》文中研究表明徐坤的小说将都市作为创作的大背景,以都市中的知识分子、职业女性为创作题材,对都市中人的欲望、焦虑、困境等现实境遇做了真实的把握与阐释,揭示出了都市化进程中人的存在意义及都市文化精神。本文以徐坤小说中所凸显出来的都市书写为切入点,试图就作者在展现都市景观、都市人物等方面作较为详细的分析梳理,并进一步探究作者对都市中弊端问题的批判以及对都市两性的人文关怀,从而彰显其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交代本论文选择以徐坤为研究对象的目的与意义、徐坤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重点讨论徐坤小说中的都市景观。徐坤选取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对都市进行书写,从都市的人文历史景观到日常的私人生活场景再到社会的公共空间,她将都市的显性表象与都市的隐性精神相结合,在景观的书写中透视人与都市的关系,探索人与都市的精神,从而关照整个都市社会。第二章着眼分析徐坤笔下的都市人物形象。根据人物在都市中的不同生存状态以及面对都市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将都市中的人物形象归为了三类,分别是社会转型中的知识分子,形形色色的都市职业女性以及无根漂泊的都市边缘人。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都市人生,既能看到徐坤创作的阶段性变化,表现出她对都市书写的探索与思考;又能看到现代大都市对人性的异化,呈现出人在都市中生存的种种困境,从而表现她对都市人性的一种批判性关怀。第三章主要对徐坤的都市书写进行了反思与前瞻。对都市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揭露和批判,为都市中的两性情感困境积极追寻出路。徐坤为女性文学的书写,为都市文学的书写提供了新的创作视角,从而也彰显了她独特的创作价值与意义。结语部分则对徐坤小说的都市书写做了整体性的总结与评价。

汪鸿儒[3](2017)在《走进皮皮的小说世界—皮皮小说创作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皮皮,作为一名80年代末初登文坛、90年代即获得认可的作家,她为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皮皮的小说文本中,女性是独立的,既不依赖于男性的垂怜与庇佑,也不和男性形成非死即伤的对立格局,体现了现代女性对个体存在方式与价值的追寻。同时,皮皮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两性共存互动的社会画卷——不仅女性,男性也同样是男权中心意识的受害者,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皮皮特有的小说故事模式和人物形象,值得我们深入思索。皮皮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是治愈系的先锋小说创作,在这个阶段皮皮完成的是以爱与怜悯疗愈心灵创伤的主题,注重对童年创伤的书写,重在实现情感的解构与建构。这时皮皮的创作呈现出了故事圈套和专注于儿童视角的艺术特色。中期以透视婚姻“围城”的情感小说为主。在这个阶段皮皮完成的是“围城”内外的困境书写与审视的主题,着重描写了女性两难的“围城”处境,以及男性自私投机的鄙俗心理。之所以在中期形成这样的创作主题是由皮皮从恋爱到婚变的心路历程决定的,在这段感情经历中,她开始进行女性的自审与自省。皮皮的后期创作,则向前迈了一大步,她开始转型到探讨都市人心理疾患的悬疑小说的创作中,在这个阶段完成了她的悬疑代表作,也是她唯一一部悬疑小说:《黄昏的下落》。此时她的创作主题为“现代社会的心理疾病书写”,她开始解释无法逃避的孤独、肮脏的自尊心、社会潜规则和社会的病态等社会问题,这些全都是皮皮之前没有尝试过的话题。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其实是因为皮皮一直渴望能够突破自我,成功转型,她希望自己回到小众,关注社会现实。在这部《黄昏的下落里》,她成功地将悬疑小说的悬疑性、神秘性和带有恐怖色彩的感情叙述三种艺术特色娴熟地运用。鉴于目前学界尚没有对皮皮小说的整体研究,本人试图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本文将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分三个部分详细论述皮皮三个转型期的成因、创作历程、风格主题的嬗变及其艺术特色,对其进行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审视与观照,以期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客观的定位。

张岩[4](2012)在《徐坤小说的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徐坤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期登上文坛的新生代学者型女作家,文学博士。她以其小说的能产性和语言的游戏姿态,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有关徐坤小说的评论已经很多,但大多是从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评论的,所以论文试图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角度,对徐坤自出道来陆续出版的小说集(包括十三部中短篇小说集和四部长篇小说)进行分析,以大量的语言实例对文学语言中小说语言进行语言实践层面的研究,以便帮助读者更全面认识、理解徐坤的作品。同时通过对徐坤小说的个案研究,为当前的文学创作、语言研究和社会现实等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全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徐坤的基本情况,同时梳理了学术界对徐坤小说的研究现状,提出对徐坤小说从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并说明其可行性与创造性。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徐坤小说的词语研究。这一部分主要从方言词、詈语、四字格等方面来解析徐坤小说的词语运用。大量使用四字格是徐坤小说语言的最大特色。第三部分为第三章,徐坤小说的句式研究。这一部分分别从长句和短句,整句的使用以及对称句式的运用来简要分析了徐坤小说中句式的选用。第四部分为第四章,徐坤小说的辞格研究。从辞格的角度考察徐坤小说,可研究的东西很多,因为在徐坤的作品中,几乎使用了所有辞格。在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了徐坤小说比喻、排比、比拟、反复、夸张等辞格的使用。第五部分为结语,在这一部分简要总结了徐坤小说语言的总特点。并对徐坤小说的历时发展脉络做了简单梳理。

艾晓娜[5](2012)在《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徐坤作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徐坤是一位文坛中颇具有个人特色的女性作家,她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以来,便以学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对知识分子和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关注。徐坤的文学创作明显的可以分为前期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和后期的女性题材小说创作。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立场入手,重点剖析徐坤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和女性题材的代表作品,进而解析作品中的男性知识精英以及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本论文分为四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重点探讨徐坤的女性主义立场的形成和内涵。这一部分主要从女性主义在中国新时期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徐坤的女性主义立场的形成这两方面进行论述。女性主义自八十年代开始在中国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便引发了国内对于女性主义的热烈思考。我们以女性主义在中国新时期的传播和接受为大背景,分析学者型作家徐坤独特的女性主义立场并阐释徐坤小说创作特色的形成和原因。论文第二部分重点分析徐坤前期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这部分主要从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和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漫画像”两方面进行阐述。中国自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商业化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让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知识分子无所适从。部分知识分子开始一味的追逐金钱和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内心空虚的他们失去了知识分子传统中的优秀品质。徐坤的这类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她成功“反串”男性角色的策略中,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在嬉笑怒骂的氛围中,对知识分子进行了消解和讥讽。同时在消解与讥讽的过程中关注了他们的生存状态,还原了他们的真实面目。论文第三部分重点剖析徐坤后期的女性题材小说,分别从职业女性的悲哀、寻找女性的话语权以及对于两性关系的思考这三方面进行论述。徐坤以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和睿智,对知识女性的生存体验进行了书写。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使得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开始同男性一样拥有强大的事业和独立的经济能力,但是变大变强之后的女性同样渴望家庭的温暖与异性的呵护,徐坤在小说中以细腻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作为职业女性的悲哀。同时徐坤以她的“女性身份”进行小说创作时,向男权社会发出了反对男权中心话语,要求女性发出自己的呐喊。在对待两性关系的问题上,徐坤期望达到两性的和谐,这样才能更利于女性在爱情、家庭和事业中赢得一份尊重和自信,进而寻找到一处温暖的精神家园。论文最后总结了徐坤女性主义立场在文学史中的意义。徐坤前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大胆的“反串”男性角色对以男性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群体进行了有力地消解和颠覆,而这种消解和颠覆又在一步步瓦解着男性社会的权威与根基。徐坤后期的女性题材创作,重点关注知识女性的生存体验,在对西方女性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之上,挖掘了一条同陈染、林白不同的女性写作的道路。

陈碧莲[6](2010)在《徐坤小说语言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徐坤以其小说的能产性和语言的游戏姿态,引起学术界的浓厚兴趣。目前关于徐坤小说的评论已经不少,但多是从文学的角度着手的,本文试图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角度对其语言变异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徐坤小说语言变异形态异常丰富。她凭借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大量运用了仿拟、引用、比喻等众多修辞手法,在小说语言建构的三个层面:语词、句段、篇章,都设置了丰富的变异形态,使其小说语言别有一番滋味,引起读者的极大关注。徐坤在小说当中,凭借这种陌生化的话语方式来书写九十年代知识分子和知识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前途命运,既达到了对写作对象的关怀和担忧的目的,也达到了对九十年代混杂的社会文化局面的严厉批判的目的。

孙红岩[7](2007)在《快意“解构”背后的深切忧思 ——论徐坤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和女性命运》文中研究说明徐坤是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一位颇有个性的新锐作家。在初登文坛之时,她“反串”成男性角色,以调侃的口吻描摹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揭示了社会转型期他们的生存和文化境遇,写出了知识分子从中心走向边缘的历史命运,解构了曾经的“精英神话”。徐坤看到了九十年代知识分子在无奈的认同中也饱含着抗争的痛苦,表现了徐坤作为一个“质疑精英”的精英对自身所处阶层的一份清醒的认识。在90年代中期以后,她的作品主要表现知识女性的女性意识和精神追求,这些女性走出了传统的樊篱,摆脱了贤妻良母的家庭角色,但作者睿智的发现了现代“娜拉”们在出走后面临的迷惘、无奈和疲惫的退却。面对男权势力的强大,现代女性的突围只能是一种永远“在路上”。徐坤的小说是智性的文本,这不仅体现在她理性揭示九十年代知识分子的存在状态和女性小说中凸显的女性自审意识,还体现在她独具个性的话语方式,即反讽、狂欢化语言的自觉运用。本文希图通过她对知识分子命运和女性命运的独特书写,发现她快意“解构”背后所饱含的对人的深切忧思和理性拷问。

邵娟[8](2006)在《女性主义背景下徐坤的小说创作》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中外文学关系的角度,以90年代女性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接受情况为背景,对中国现当代学者型作家徐坤的作品,分阶段进行纵向分析,并将其部分文本与域外的某些文本进行平行比较,从而揭示出徐坤小说创作的特色以及形成这种特色的深层原因。第一章从中国女性主义思想的萌芽及其发展为开始,略述戊戌维新以来国外关于妇女问题着作在中国的译介。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性别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被淡化甚至忽视。本章重点描述,伴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的译介,女性主义是如何在新时期的中国开始勃兴的。第二章结合传统史学中的知识分子论点和西方现代的知识分子论,考察徐坤所创作的知识分子小说,在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的背景下,通过对当前知识分子的类型化分析,得出作者温和的批判立场:对当前知识分子生存的无奈与荒诞的一面,包含着理解和同情,也体现了她为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执着——对知识分子职责的强调。第三章以第4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为转折点,着力探讨徐坤的创作如何发生突变,完成了花木兰似的突围。她创作突变的直接表现是女性主义公式化小说的创作,但她很快从女性主义借到成熟的性别视角而告别了公式化小说。这得益于徐坤对于女性主义的吸收和利用所持有的清醒态度,有了圆熟的性别视角,她开始关注都市女性的生存困惑。第四章主要探讨徐坤把她的写作疆域扩展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以她的生活经验以及不太熟悉的长篇小说形式,开始着手抒写历史前行、变化中,对于实利的追逐麻木了人们心灵,麻木的心灵在情感上充满了困惑。创作范围的扩展避免了90年代女性写作在繁荣中出现若干言语误区,体现了对两性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重视。结束语部分对全文的主要观点加以总结。在女性主义理论背景下,通过对徐坤创作三个阶段的分析,揭示出一个对理论具有清醒意识的作家是如何在创作中发生突变的。以及她突变的特征对其后她的创作的积极影响。最后描述与本课题相关论题的展望。

李裘[9](2004)在《穿行于双重话语角色之间——徐坤小说话语特征论析》文中指出徐坤以年轻学者与女性作家双重角色在当代文坛出场,这是很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本文参照现有研究成果,借鉴话语角色理论,聚焦于徐坤小说创作的写作姿态,剖析了徐坤的双重角色话语,展示出徐坤小说话语的特征及审美张力。徐坤小说的话语特征在90年代中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前期以学者话语为主,发展期以女性话语为主。学者话语特征主要体现在成语妙用,亦中亦洋的异语修辞,学者化的仿拟,诗词句的引用四个方面。女性话语特征主要体现在诗情品格,女性主义的戏拟,女性视角:观看男人的三种眼光,爱情叙事四个方面。“双重话语角色”使徐坤自由穿行于两套话语之间,两套话语的互融铸造了独特的徐坤。此外,还分析了“脏话”,这种与学者话语、女性话语相悖的话语方式在徐坤小说中存在的意义。力图还原出一个更丰富、更复杂的徐坤。

徐岱[10](2002)在《游戏二种:论徐坤与皮皮的小说创作》文中研究说明

二、游戏二种:论徐坤与皮皮的小说创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游戏二种:论徐坤与皮皮的小说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2)论徐坤小说的都市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徐坤小说中的都市景观
    第一节 人文历史景观
    第二节 私人生活场景
    第三节 社会公共空间
第二章 徐坤小说中的都市人生
    第一节 知识精英处境的艰难选择
    第二节 职场丽人生存的抗争自省
    第三节 都市边缘人的无根漂泊
第三章 徐坤都市书写的反思与前瞻
    第一节 都市弊病的揭露与批判
    第二节 都市两性的人文关怀
    第三节 都市书写的意义与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走进皮皮的小说世界—皮皮小说创作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早期——治愈系的先锋写作
    第一节 以爱与怜悯疗愈心灵创伤
        一、童年创伤书写
        二、情感的解构与建构
    第二节 早期小说主题成因
        一、童年情结
        二、以赤子之心感悟人生
    第三节 早期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故事圈套
        二、儿童视角
第二章 中期创作——透视婚姻“围城”的情感小说
    第一节 主题:“围城”内外的困境书写与审视
        一、女性两难的“围城”处境
        二、男性自私投机的鄙俗心理
    第二节 中期小说主题成因
        一、从恋爱到婚变的心路历程
        二、女性意识的自审与自省
    第三节 中期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两性关系的易位观照
        二、贴近生活的主妇视角
第三章 后期创作——探讨都市人心理疾患的悬疑小说
    第一节 主题:现代社会的心理疾病书写
        一、无法逃避的孤独
        二、肮脏的自尊心
        三、社会潜规则
        四、社会的病态
    第二节 后期小说主题成因
        一、突破自己,成功转型
        二、回到小众,关注社会现实
    第三节 后期小说艺术特色
        一、悬疑性
        二、神秘性
        三、带有恐怖色彩的感情叙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徐坤小说的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徐坤及徐坤小说研究现状
    1.3 选题缘由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语料来源
2 徐坤小说的词语研究
    2.1 方言词语的使用
    2.2 詈语的使用
    2.3 四字格的使用
    2.4 拟声词的使用
    2.5 动词的使用
3 徐坤小说的句式研究
    3.1 长句和短句
    3.2 整句的运用
    3.3 对称句式的运用
4 徐坤小说的辞格研究
    4.1 比喻
    4.2 比拟
    4.3 排比
    4.4 反复
    4.5 夸张
    4.6 借代
    4.7 仿拟
    4.8 异语修辞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5)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徐坤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徐坤女性主义立场的形成和内涵
    第一节 女性主义在中国新时期的传播和接受
    第二节 徐坤的女性主义立场
第二章 知识分子的消解
    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
    第二节 自觉对知识分子的消解
        (一) 失落的知识分子
        (二) 嘲讽男性知识分子
        (三) 颠覆男性知识分子形象
第三章 女性生存体验的书写
    第一节 徐坤式的女性写作
    第二节 职业女性的悲哀
    第三节 寻找女性的话语
    第四节 两性关系的思考
第四章 徐坤文学写作的文学史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徐坤小说语言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徐坤小说研究现状
    第二节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写作思路
第一章 徐坤小说语言变异形态
    第一节 语词变异形态
    第二节 句段变异形态
    第三节 篇章变异形态
第二章 徐坤小说语言变异构建的修辞手法
    第一节 仿拟:徐坤小说语言变异构建的修辞手法之一
    第二节 超常引用:徐坤小说语言变异构建的修辞手法之二
    第三节 比喻:徐坤小说语言变异构建的修辞手法之三
第三章 徐坤小说语言变异的语境
    第一节 徐坤小说语言变异的文本外语境
    第二节 徐坤小说语言变异的文本语境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快意“解构”背后的深切忧思 ——论徐坤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和女性命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揭示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生存、文化境遇
    1.1 知识分子:从“中心”到“边缘”
    1.2 质疑“精英意识”的精英
    1.3 知识分子的艰难寻找
第二章: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和言说
    2.1 走出传统樊篱的知识女性
    2.2 对爱情神话的质询
    2.3 “娜拉”走后又怎样
第三章:徐坤小说的话语方式
    3.1 以“反讽”来解构的文本策略
    3.2 “狂欢化”的语言
    3.3 “智性”的写作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8)女性主义背景下徐坤的小说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新时期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1. 女性意识及女性主义的历史渊源
    2. 女性主义在新时期中国的影响
第二章 知识分子浮生图
    1. 理想主义青春的苦涩珍存
    2. 在夹缝中生存的“重放的鲜花”类知识分子
    3. “先锋”类知识分子的化妆舞会
第三章 都市女性诗意生存的呼唤
    1. 存在于公式化故事里的女性主义
    2. 求索充满诗意的女性生存方式
    3. 变性鱼上岸以后
第四章 历史变化中个人的感情遭遇
    1. 多重对视中的一声叹息
    2. 历史变化中个人充满痛觉的困惑
第五章 结语
参考书目
参考论文
附录:徐坤主要作品目录
致 谢

(9)穿行于双重话语角色之间——徐坤小说话语特征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提要
引论
    一 社会角色与话语角色
    二 徐坤与徐坤小说研究现状
    三 本文研究思路、主要观点
第一章 “徐坤式”的学者话语
    一 成语妙用:化用、降用、反用、无标点连用
    二 亦中亦洋的异语修辞兼与池莉、杨绛之比较
    三 学者化的仿拟
    四 诗词句的引用
    五 小结
第二章 “徐坤式”的女性话语
    一 诗情品格
    二 女性主义的戏拟
    三 女性视角:观看男人的三种眼光
    四 爱情叙事兼与张洁、张欣之比较
    五 小结
第三章 两种角色话语的互融
    一 历时意义上话语角色的共时互融
    二 话语互融的个案分析--《含情脉脉水悠悠》
    三 不和谐的话语
    四 结论
余论 新的开始:《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
附录一 本文主要语料来源
附录二 徐坤小说研究主要论文索引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四、游戏二种:论徐坤与皮皮的小说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徐坤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创作研究[D]. 王悦. 济南大学, 2021
  • [2]论徐坤小说的都市书写[D]. 杨锦凤.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走进皮皮的小说世界—皮皮小说创作嬗变研究[D]. 汪鸿儒.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4]徐坤小说的语言研究[D]. 张岩. 新疆师范大学, 2012(03)
  • [5]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徐坤作品研究[D]. 艾晓娜.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3)
  • [6]徐坤小说语言变异研究[D]. 陈碧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2)
  • [7]快意“解构”背后的深切忧思 ——论徐坤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和女性命运[D]. 孙红岩. 河北师范大学, 2007(08)
  • [8]女性主义背景下徐坤的小说创作[D]. 邵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02)
  • [9]穿行于双重话语角色之间——徐坤小说话语特征论析[D]. 李裘. 福建师范大学, 2004(04)
  • [10]游戏二种:论徐坤与皮皮的小说创作[J]. 徐岱. 南方文坛, 2002(01)

标签:;  ;  ;  ;  ;  

两种博弈:论徐坤与皮皮的小说创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