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田径价值的辨证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唐子贤[1](2021)在《期待视野下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田径运动一直以来都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田径运动在体教融合、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田径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受欢迎,但利用田径运动作为健身的一种手段逐渐被大学生们所接受。因此本研究针对高校学生在参与田径健身活动过程中出现参与度不高、对田径健身价值认识不全面、田径健身的整体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分析影响学生进行田径健身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力的提高,有效解决大学生体质健康低水平的问题。研究方法:以扬州大学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较全面地了解扬州大学学生田径健身的现状,以期待视野为理论依据,运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初步探讨扬州大学学生参与田径健身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就如何促进大学生田径健身活动进一步的开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丰富高校田径健身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研究结论:1、在学生田径健身的认识上,只有少部分学生了解田径健身,对田径健身喜爱程度不高,对田径健身价值上有一定认知但是不全面;学生田径健身在锻炼时长和强度上有待提高;学生选择田径健身的方法较为单一,学校是其进行健身的主要场所;在学生田径健身的锻炼效果上,会参加田径健身与普通组相比,男生在1000米(P=0.04)、50米(P=0.011)和引体向上(P<0.001)有显着性差异,女生在800米(P=0.01)、50米(P<0.001)、一分钟仰卧起坐上(P=0.0 1)有显着性差异,其他项目上无显着差异(P>0.05)。2、在学生期待情况上,学生对学校田径健身运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在田径健身时有专业指导的期待值都达到了 80%及以上。3、影响学生进行田径健身的主要因素是教师是否在课上教授相关田径健身知识(P=0.002),其次分别是对田径健身的了解程度(P<0.001),受身边其他人影响(P<0.001),学校是否开展了田径健身课程(P=0.004),在田径健身时是否有专业指导(P=0.01)以及自我对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需求(P=0.017)。4、据此提出了思考:1)逐步推进普通高校田径健身课程建设,满足学生获取正确锻炼方法的期待;2)提升田径健身有助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关注学生自主锻炼的需求;3)加强课外田径健身指导,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符合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期待;4)重视普通学生田径健身,寻找与高校田径竞赛的契合点,实现学生对校园田径健身活动的期待;5)创建田径健身社团、完善基础设施,解决学生对校园田径健身氛围的期待;6)正确认识大学生田径健身与全民健身的关系,使其具有可持续性。
李佼龙[2](2021)在《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体育赛事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老师和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日常活动,是学校发扬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好校园体育文化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昆明市呈贡区的四所高校为主要研究区,调查校园体育赛事下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情况,发现校园体育赛事建设的不足,以及校园体育文化由于赛事的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文化建设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为日后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的发展以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良性参考。本研究以体育文化学理论为基础,针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主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大维度,体育场馆、体育景观、体育资讯、高水平运动、校园内各类比赛、体育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关注、体育口号、体育兴趣、体育价值认同十个分维度进行分析研究。立足昆明,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查法、差异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的开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场馆的开放。但是,免费向学生开放场馆或增加免费开放时间,是促进昆明市大学生锻炼热情,完善昆明市高校物质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2.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线上以及线下的传播手段都较为欠缺,各类校园体育标识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价值。多数学生仅在海报和标语上获取信息,占有比重高达67%,且学校对当前的热门的社交媒体建设稍显不足,降低了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及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3.高水平运动队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昆明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宣传和建设不足。85.1%的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对自己学校的强势项目毫不知情,导致当前昆明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校园中的声望较低,知晓的学生较少,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4.昆明市各高校应该增加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型集群式体育项目的开展,满足昆明市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需求,提升赛事满意度。学生对于体育赛事满意度的提升,直接导致其在体育价值认同上的巨大差异性。对赛事满意的同学,体育价值的认同度要更高,且整体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5.社团举办的比赛,是昆明市高校学生参与和组织校园体育赛事的重要渠道。昆明市各个高校社团根据自身学校特色举办不同的高校体育赛事,(如云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团结杯),更能彰显学校特色,是建设好昆明市高校体育行为文化的重要条件。6.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让学生的体育参与目的和意义更加明确。昆明市高校的大学生在参与赛事的过程中,将体育锻炼身体的意义理解得更加清晰,明确了提升体育能力,感悟校园体育文化的目的。学生的体育认知也开始向生活化转变,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7.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项目建设较为单一。由于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的不断发展,学生对赛事的需求日益丰富,而当前昆明市的高校校园体育赛事多为传统的奥运项目,因而难以满足学生日益丰富的体育赛事需求。应完善学生体育喜好调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高校体育赛事,是建设好昆明市高校体育制度文化的重要保证。
张程程[3](2021)在《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影响着学生体育基本常识的认知、体育态度、体育价值的认知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丰富着体育课程教学理论,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以及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于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还局限在各大环境因素、各类APP对体育认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认知以及体育基本常识认知三个维度探究大学生体育认知与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以及云南农业大学三所大学体育选项课的大一、大二的1323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进行相关研究,通过对体育认知的三个维度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部分高校体育选项课程可选项目设置过少。31.4%的学生反映出所选课程并非意向课程,体育项目的缺少成为阻碍他们体育认知的主要因素之一。(2)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较为缺乏是造成学生体育基本常识较差的主要因素。数据显示,71.6%的学生反映他们并没有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在体育锻炼的基本常识方面总体认知性较差,主要表现在扭伤后的处理办法、运动后保暖以及体育锻炼后洗澡几个方面。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中,目标态度和行为认知呈现基本肯定的态度,在行为态度、行为意向以及情感体验呈现出不确定态度。在体育价值认知当中,认知较好,大都呈现出基本肯定状态。(3)大学生体育认知状况受个体差异性影响。表现在体育态度、体育价值、体育基本常识认知中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男生认知较女生认知好,大二同学较大一认知好。(4)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意识薄弱。96.6%的学生都会参与体育锻炼,但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仅有13.2%。说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意识还有待加强。通过对昆明市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来分析,低运动量参与人数最多,其中大约有一半人的运动量没有达标,且不同群体各有差异。(5)学生体育认知情况影响锻炼行为参与。大学生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认知以及体育基本常识认知都影响着大学生的运动量以及参与度。(6)学业紧张成为制约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的首要因素。其次理论课的缺乏、课程项目的稀缺、场地器材的不足以及自身的兴趣爱好等也是影响学生体育认知与行为特征的主要因素,不容忽视。
董文静[4](2020)在《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无可替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价值观念,追求“君子”的优秀人格,一生不断完善自身的修养,这些文化精髓对当今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具有极大地修正与指导借鉴意义。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高校教育往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突出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再次突出强调“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点目标与要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落实包含高校体育教师在内的高校教师师德水平建设。师德的建设更应扎根于传统优秀文化,汲取精华。因此,将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精华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当中去,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应,更是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发展的重要一步。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师德失范现象以及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入手分析,通过阐述儒家人文精神对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修正指导作用,旨在探讨儒家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敬业意识薄弱、自我提升意识不强、育人意识不强等失范现象以及人文精神缺失,这不仅损害了高校体育教师的群体形象,更阻碍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表明了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亟待加强。2.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有助于继承与传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师德师风的建设,也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发展战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3.儒家以人为本、仁爱、博学、笃志、终身学习、尊师重教、诚信、忧患责任意识、义利观等人文精神可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文化元素支持。4.以“君子”人格为指导,依据义利关系、安贫乐道、仁礼并重、自省自克、经世致用等原则,构建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规范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以及66个二级指标构成,该体系可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5.以“德治”思想为指导,建立一个既包含“德性”又包含“德行”在内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45个二级评价指标构成,可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评价提供参考。6.基于儒家人文精神提出的弘扬“人本”精神,重塑教育理念、重视“义利”精神,提升个人品质、坚定“笃行”精神,力求精业博学、坚定“乐道”精神,提升敬业意识、遵循“师道”精神,发挥榜样作用等举措,可为提升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水平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7.可通过加强政策保障、健全教育法律法规、增大师资培训资金投入、完善师德考核制度、依法实施社会舆论管控等方式保障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落实。
何恒[5](2020)在《湖南省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体育行为的养成与体育价值观形成有着重要的关联性,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可以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体育行为,而且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对医专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行为两者之间进行相关性研究,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运用相关性分析对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之间以及各个二级指标层面之间进行研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和是否具有影响关系,为后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之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依据。从而使我们对医学专业学生体育的“表层结构”有进一步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我们观察医专学生体育行为形成的深层动因,对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健身价值、休闲娱乐价值中具有显着性差异,在人际交往价值中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且体育价值观水平为男生高于女生。2、不同生源地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教育价值、人际交往价值中具有显着性差异,在休闲娱乐价值中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且城镇学生的体育价值观高于农村学生。3、不同性别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的体育行为存在差异,男生的活动次数、活动时间、活动强度、体育消费较优于女生。4、不同生源地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的体育行为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城镇、农村学生的活动强度和体育消费具有显着性差异,其活动次数、活动时间没有显着性差异。5、湖南省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行为有明显相关性,体育价值观中相关程度较大的为健身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另外教育价值、人际交往价值、爱国主义价值均与学生的体育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表明体育价值观中的各维度均对体育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并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6、体育价值观对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的体育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也会受体育行为的影响,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体育价值观中的健身价值与活动次数、活动时间、活动强度、体育消费具有高度正向相关性;休闲娱乐价值与活动次数、活动时间、体育消费有高度正向相关性,与活动强度的相关程度较次之;教育价值与活动次数、活动时间、活动强度、体育消费有正向相关性,其中与活动次数是高度相关;人际交往价值与活动次数、活动时间、体育消费有正向相关性;爱国主义价值与活动次数、活动时间具有高度正相关性。建议:1、提高体育教师育人实效,促进学生体育价值观养成。2、重视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丰富体育课程内容。3、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开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兴趣。4、完善体育考试机制,严格成绩评价体系。
温梦如[6](2020)在《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趋势研究 ——以四所本科院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仔细研读过大量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相关内容的资料之后,对“消费”、“体育消费”等概念进行理解和总结。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借鉴,设计了《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表》并进行发放调查,对参与体育消费的大学生以及相关专家进行访谈,使用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使用逻辑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借助SWOT分析对苏州市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挑战进行了归纳。本文主要对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一些现状和趋势进行了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绝大部分苏州市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都具有比较强的体育消费意识并在合理范围内参与了体育消费,“愉悦心情”和“强身健体”和是他们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2)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水平总体上属于正常水平,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调查对象每个月用于体育方面的开销金额在50元以上;体育消费结构较为清晰,他们主要的体育消费还是集中在实物消费方面;体育消费相关运动项目涉及到各个方面,调查中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在进行体育消费时喜欢的运动项目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电子竞技和田径,这五项运动依次排在前五位。(3)在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这部分,从积极影响因素和消极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也考虑到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他们把愉悦身心和受校园环境方面的影响分别作为最主要的主观积极因素和最主要的客观积极因素,同时他们认为自己没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是最主要的主观消极因素,运动场地和器材分布不均匀则是最主要的客观消极因素。(4)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市场将会非常广阔,他们在未来体育消费方向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在专业场所锻炼、参加健身俱乐部以及去现场观看体育赛事。
李永辉[7](2020)在《课余田径训练对初二学生心理韧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珠海景山实验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心发育不稳定、情绪状态波动起伏较大、表现出生理和心理极大的不平衡性,容易产生一定的心里矛盾和心理冲突,往往较易形成复杂的相关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处在飞速发展时代的大背景下所形成的外部环境工作竞争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多变、外部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和困扰、对于目前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关键阶段的中学生来说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烦恼与困扰。对于如何提升中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预防抵抗外界环境所带来的种种不良因素成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经过大量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该及早的对中学生进行心理预防教育,加强指导与引导。相关部门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把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各项学科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中”中学生作为学校课余田径训练的主要开展群体之一,课余田径训练的相关内容对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精神、挑战困难和抗挫折能力都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本文通过课余田径训练的教学手段来干预中学生的心理韧性,试图达到改善、提高的正向作用,进而在潜移默化的训练当中达到提升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水平的程度,并以此种干预教育的方式来帮助中学生减少危险和提升心理韧性水平,来预防解决个体所面临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扰,使其中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主要以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采用胡月琴、甘怡群(2008)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为实验的测量工具,从珠海景山实验学校随机选取2个初二班级各30名学生,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通过学校课余田径训练的教学手段,采用实验班和对照班前后测的实验设计,来探究学校课余田径训练手段的干预对初二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从而得知学校课余田径训练干预对初二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在本次教学实验的过程中,为了尽量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选中的班级由同一名体育教师采用同一教学计划和内容,同等的授课时数和统一的教学进度,来完成学校体育常规教学,对照组不进行课余田径训练,处于常规学习。通过实验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前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测得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心理韧性指标及两个维度个人力维度和支持力维度数据因子无显着性变化,符合进行实验研究的条件。通过对实验组30名同学进行学校课余田径训练干预10周后与对照班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心理韧性指标及两个维度个人力维度和支持力维度数据因子有显着性变化,具体表现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和人际协助因子上。得出课余田径训练对中学生心理韧性的成长发展,减少危险和提升心理韧性水平,预防缓解个体所面临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扰,使其健康成长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2)学校课余田径训练干预对心理韧性量表检验指标的显着性差异,得出学校课余田径训练手段的干预能够有效提升初二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在今后的相关实验研究上可以扩大实验对象不同年龄段的遴选范围,通过这种干预教育不仅仅能使学生提高身体素质,还能提升学生心理韧性,建议一线的体育教师应在平时上课的时候,要重视学生们心理健康发展,应该充分发挥体育的“育心”功能,针对现阶段学生们身心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充分发挥体育干预的积极作用来帮助学生减少危险和提升心理韧性,使其健康发展。(3)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之一,应重视提升中学生心理韧性的导向和培养,家校联合多多开展户外亲子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父母与孩子深度沟通交流不仅能提升个体的体质健康也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宣泄缓解个体所面临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还可以增强中学生意志品质,使其提升中学生心理韧性水平。
杨文嘉[8](2020)在《影响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田径运动一直以来都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在高校经常从事田径运动,能够使学生强身健体,在运动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和竞技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服输,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竞争精神;让学生在运动中不断磨练自己,使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得以提升。田径运动不仅体现在体育教学的课程中,还表现在全民健身、业余训练、体质健康测试和体育运动竞赛中。涉及的内容宽、范围广、影响大。调查中发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田径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受欢迎,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田径运动过于枯燥单一缺乏娱乐性、训练过程难以承受、害怕田径运动项目因专业性强而考试不通过等原因,不选择田径运动作为普及技能和强身健体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因为黑龙江省地处东北地区,春秋凉,冬季天气寒冷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田径运动备受冷落的现状。在黑龙江省高校中,田径运动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制约和挑战,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本文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调查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现状,通过对黑龙江省6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罗列分析了影响黑龙江省田径运动发展的因素,并对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提出了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得出以下结论:一、目前,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田径运动又作为基础性项目,其发展本应受到普及和重视。调查结果表明,现黑龙江省田径运动发展呈下降趋势,发展前景令人堪忧。二、男女生选择项目的出发点不同,选择田径运动的男生多,女生少。而且田径运动本身缺少互娱性、较为枯燥,不容易使学生接受。加之,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手段单一,长期以来并没有明显的变化,教学及训练模式过于传统化,缺乏新意。三、高校田径运动的开展会受到场地器材及天气因素的影响。在调查的6所高校中,其中5所拥有标准室外田径场地,但均没有室内田径场地。12.8%的学生因为场地设施建设不足、器材破损严重、陈旧等问题而不选择接触田径运动。黑龙江省冬季周期短、天气寒冷,导致授课困难,无法满足多数田径运动项目的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四、高校田径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新鲜血液。受选课制度改革和东北天气原因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都不愿引进田径方向专业的教师,造成了各综合类院校没有田径专业的教师或有极少数田径专业方向的教师。五、高校对于田径运动的宣传力度不够高,缺少田径类运动项目的社团性活动,以至于有些学生根本不懂“田径”一词的概念,不了解田径运动,对田径运动健身价值认识不足,接触不到田径运动项目,因而不能参与到田径运动中来,感受不到校园中的体育文化。六、对田径训练队队员的培养不够重视,高校训练队普遍训练时间不足,训练量及训练强度都达不到提高的标准。没有重视队员成绩的提高与培养,对田径队员的培养缺乏全局意识,影响了田径训练队人才队伍的建设。
胡茂森[9](2020)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对湖北省高校田径文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田径运动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的核心项目,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良好的教育价值。近年来,湖北省高校中的田径文化有所缺失。本人试图通过本次世界军人运动会对湖北省高校田径文化的影响来提升高校中的田径文化,使田径文化的提升对田径运动的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湖北省高校中田径专修生为调查对象,共340名学生。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来进行研究。通过梳理前人文献和访谈相关专家确定理论依据和研究范围。文章从田径理念文化,视觉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角度对高校田径文化进行分析。通过细致的研究、归纳总结和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1.湖北省高校学生对田径文化的概念认识不足,无法深刻理解田径文化精神所带来的价值,而大型赛事举办能对田径文化有更好的普及性。2.通过赛事的举办能够提升高校学生对田径文化的喜爱程度,从场地器材,执裁水平等方面对高校中田径文化产生影响。3.通过赛事的举办带动学生从实际行动上来参与田径运动,提升田径文化影响力。4.大型赛事的举办能改善高校中存在的田径文化认同感较低、对田径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从外界环境的影响来提升高校田径文化。针对赛事对田径文化影响研究的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多举办类似赛事,以赛事为实例对高校学生进行田径文化知识教育2.在赛事举办期间,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为高校学生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传达正面且规范的田径项目形象。3.让比赛期间具有代表性参赛运动员呼吁高校学生加强日常体育锻炼,参与到田径文化的建设中来。4.多举办小型的田径赛事和活动,满足想参加比赛学生的基本诉求,营造田径文化和谐氛围。
李超[10](2019)在《高校体质健康教育的核心素养干预研究 ——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学生总体体质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却一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已成为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核心素养是当今世界普遍重视的话题,它的全面实施将直接影响学生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能力和价值,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根据东北石油大学2016级本科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并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测试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进行分析。总体来看,2016级本科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除了男女生在身体形态方面处于良好指标范围内,其他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耐力、柔韧、下肢力量都处于及格的指标范围内。其中男生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引体向上,处于不及格指标范围内。通过与他们刚入学时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出三年来学生体质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三年间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中,男生在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上都在呈现下降的趋势;女生整体变化趋势呈良好趋势,总的体质健康发展情况好于男生。男生在体质健康方面有待加强。通过对影响东北石油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因素进行分析,综合东北石油大学体质健康教育实施现状,从核心素养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利用核心素养对体质健康教育目标的更明确、内容的更重视、覆盖面更广泛等作用,达到以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标准,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结合人类情感和价值观,实现以学生的健康需求为导向,以体育情感的培养为基本方法,整合体质健康教育的价值作为特定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学过程;同时,加强学生对健康问题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健康需求,重视个性化培养,开阔学生对身体健康问题的视野。从“知行冲突”走向“知行合一”。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本质、功能和价值的认识,优化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方法。同时,教学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身体状况,充实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兴趣。实现从过去以学校为主体的单一责任体转化为政府为引领,充分发挥政府应有指导、监督、协调、保障作用。在政府调控,社会、学校、家庭、网络媒体共同参与的多种责任相互协调、配合、统一的结构体系框架内,让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目标更具体、责任更明确、制度更完善、标准更统一、计划更有效、实施更方便、调控更简单、评估更细化、奖励更显着,从而保证体质健康教育系统工作有效运行,以此来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现状,达到利用核心素养的新理念,探索出对新时期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新思路。
二、论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田径价值的辨证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田径价值的辨证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期待视野下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
1.1.1 田径健身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 |
1.1.2 田径健身可以有效阻止大学生体质下滑现象 |
1.1.3 田径健身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优良品质培养 |
1.1.4 期待视野对田径健身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
1.1.5 扬州大学学生进行田径健身锻炼的现实需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期待视野理论在体育发展中的研究 |
2.1.1 期待视野的概念 |
2.1.2 期待视野与田径健身融合机制 |
2.1.3 期待视野在体育领域中的运用 |
2.2 田径健身理论研究 |
2.2.1 田径运动的属性 |
2.2.2 田径健身的概念 |
2.2.3 田径健身的特点 |
2.2.4 田径健身的分类 |
2.2.5 田径健身的价值 |
2.2.6 田径健身锻炼的方法 |
2.3 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对策及影响因素研究 |
2.4 田径课程教学与田径健身的相关研究 |
2.5 国外相关研究 |
2.5.1 美国田径健身状况 |
2.5.2 日本田径健身情况 |
2.5.3 英国田径健身状况 |
2.5.4 其他国家田径健身状况 |
2.6 文献述评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地考察法 |
3.2.4 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3.2.7 对比分析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扬州大学学生田径健身现状调查分析 |
4.1.1 对田径健身价值认知情况 |
4.1.2 学生参与田径健身的情况 |
4.1.3 田径健身的效果现状 |
4.2 扬州大学学生田径健身期待情况调查分析 |
4.3 扬州大学学生参与田径健身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方法的选择 |
4.3.2 变量的选取 |
4.3.3 实证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0 期待视野下对大学生开展田径健身活动的思考 |
5.1 逐步推进普通高校田径健身课程建设,满足学生获取正确锻炼方法的期待 |
5.2 提升田径健身有助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关注学生自主锻炼的需求 |
5.3 加强课外田径健身指导,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符合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期待 |
5.4 重视普通学生田径健身,寻找与高校田径竞赛的契合点,实现学生对田径健身活动的期待 |
5.5 创建田径健身社团、完善基础设施,解决学生对田径健身氛围的期待 |
5.6 正确认识大学生田径健身与全民健身的关系,使其具有可持续性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 |
1.1.2 享受乐趣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重点 |
1.1.3 建设好校园体育文化是区域体育发展的需要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体育文化建设理论 |
2.1.2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理论 |
2.1.3 高校体育赛事理论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现实意义 |
2.3 核心概念界定 |
2.3.1 体育赛事概念 |
2.3.2 高校体育赛事 |
2.3.3 校园文化 |
2.3.4 体育文化 |
2.3.5 校园体育文化 |
2.3.6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1 体育赛事研究现状 |
2.4.2 高校体育赛事研究现状 |
2.4.3 体育文化研究现状 |
2.4.4 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现状 |
第3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研究技术路线 |
3.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3.1 研究对象 |
3.3.2 研究方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影响 |
4.1.1 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其场馆开放的影响 |
4.1.2 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景观的影响有待提升 |
4.1.3 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资讯的影响稍显不足 |
4.2 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的影响 |
4.2.1 高水平运动队个案分析 |
4.2.2 高水平运动队及赛事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
4.2.3 校内比赛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
4.3 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的影响 |
4.3.1 昆明市高校社团赛事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
4.3.2 昆明市高校学生体育赛事参与和关注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
4.4 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影响 |
4.4.1 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口号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
4.4.2 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学生体育兴趣发展的影响 |
4.4.3 体育价值取向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大学生赛事参与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专家问卷 |
附件 |
致谢 |
(3)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方案提供参考 |
1.1.2 为优化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提供参考 |
1.1.3 是提升大学生体育认知的重要渠道 |
1.1.4 是促进大学生锻炼行为的重要途径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课程教学理论 |
2.1.2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
2.1.3 计划行为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体育选项课 |
2.2.2 体育认知 |
2.2.3 体育锻炼行为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1 国内文献综述 |
2.3.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框架 |
3.2 假设模型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方法 |
3.4.1 文献资料法 |
3.4.2 问卷调查法 |
3.4.3 访谈法 |
3.4.4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昆明市三所高校样本情况统计 |
4.1.1 体育选项课学生课程选择的意愿情况调查 |
4.1.2 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的开设情况 |
4.2 大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现状分析 |
4.2.1 大学生体育认知状况分析 |
4.2.2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特征 |
4.3 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
4.3.1 基本常识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相关性 |
4.3.2 体育价值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相关性 |
4.3.3 体育态度与锻炼行为特征相关性 |
4.4 不同体育选项课的大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
4.4.1 不同体育选项课的大学生体育认知特征差异性分析 |
4.4.2 不同体育选项课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差异性分析 |
4.5 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1 昆明市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
4.5.2 昆明市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4.5.3 研究假设验证结果总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创新点 |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访谈纪要 |
附录 B 学生问卷 |
附录 C 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 D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儒家人文精神 |
1.3.2 高校体育教师 |
1.3.3 高校体育教师师德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国内对体育教师师德的研究现状 |
2.1.2 国内对高校体育教师师德的研究现状 |
2.1.3 国内对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
2.1.4 国内对儒家文化融入体育道德的研究现状 |
2.1.5 国内对儒家人文精神融入体育的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关于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外关于体育道德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归纳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
4.1.1 儒家思想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 |
4.1.2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整体现状 |
4.1.3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问题 |
4.1.3.1 原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乏力 |
4.1.3.2 高校体育教师相关法律法规较少 |
4.1.3.3 体育教师社会地位不高 |
4.1.3.4 政治思想觉悟有提升空间 |
4.1.3.5 爱岗敬业意识薄弱 |
4.1.3.6 教师自身提升意识淡薄 |
4.1.3.7 部分教师责任心缺少 |
4.1.3.8 功利主义倾向 |
4.1.3.9 育人意识淡薄,忽视德育工作 |
4.1.3.10 学术风气不正 |
4.1.3.11 部分教师精业博学程度不高 |
4.1.3.12 部分教师以身作则意识淡薄 |
4.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
4.2.1 成就“君子”的理想人格目标 |
4.2.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任务 |
4.2.2.1 体现儒家“人文”精神 |
4.2.2.2 突出高校体育教师特点 |
4.2.2.3 强化“立德树人”思想 |
4.3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原则 |
4.3.1 坚持“安贫乐道”原则,实现师德与自身职业特征相统一 |
4.3.2 坚持“仁礼并重”原则,实现师德与社会关系相制约 |
4.3.3 坚持“自省自克”原则,实现师德与个人道德品质相统一 |
4.3.4 坚持“经世致用”原则,实现师德标准的系统性、可操作性 |
4.4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元素与方式 |
4.4.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元素 |
4.4.1.1 以人为本 |
4.4.1.2 忧患、责任、奉献精神 |
4.4.1.3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
4.4.1.4 自省自克 |
4.4.1.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4.4.1.6 尊师而惮,耆艾而信,知微而论 |
4.4.1.7 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
4.4.1.8 君子义以为上 |
4.4.1.9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
4.4.1.10 夫子教人,各因其才 |
4.4.1.11 有教无类 |
4.4.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方式 |
4.4.2.1 以“君子”人格为指导,构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规范指标体系 |
4.4.2.2 以“德治”思想为指导,建立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 |
4.5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与保障 |
4.5.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 |
4.5.1.1 弘扬“人本”精神,重塑教育理念 |
4.5.1.2 重视“义利”精神,提升个人品质 |
4.5.1.3 坚定“笃行”精神,力求精业博学 |
4.5.1.4 坚定“乐道”精神,提升敬业意识 |
4.5.1.5 遵循“师道”精神,发挥榜样作用 |
4.5.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保障 |
4.5.2.1 政府发挥作用,加强政策保障 |
4.5.2.2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法制保障 |
4.5.2.3 加大培训投入,保障师资质量 |
4.5.2.4 完善考核制度,加强学校保障 |
4.5.2.5 依法管理舆论,加强社会保障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湖南省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国内外体育价值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外体育行为相关研究 |
1.3.4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的相关研究 |
1.3.5 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体育价值观特征与差异性分析 |
3.1.1 体育价值观总体分析 |
3.1.2 不同性别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体育价值观差异性分析 |
3.1.3 不同生源地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体育价值观差异性分析 |
3.2 湖南省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体育行为差异性分析 |
3.2.1 不同性别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体育行为差异性分析 |
3.2.2 不同生源地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体育行为差异性分析 |
3.3 湖南省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相关性研究 |
3.3.1 不同性别医专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的相关分析 |
3.3.2 不同生源地医专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的相关分析 |
3.3.3 湖南省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提高体育教师育人实效,促进学生体育价值观养成 |
4.2.2 重视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
4.2.3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开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兴趣 |
4.2.4 完善体育考试机制,严格成绩评价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件A 《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状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6)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趋势研究 ——以四所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依据 |
1.1 提出问题 |
1.1.1 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对苏州普通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影响 |
1.1.2 苏州普通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体育消费群体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消费有关研究 |
2.1.1 研究概况 |
2.1.2 关于消费的概念 |
2.1.3 关于消费的影响因素 |
2.2 体育消费有关研究 |
2.2.1 研究概况 |
2.2.2 关于体育消费的概念 |
2.2.3 关于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3 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综述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访谈法 |
3.3.4 数理统计法 |
3.3.5 逻辑分析法 |
3.3.6 SWOT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4.1.1 对参与调查的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性别结构情况分析 |
4.1.2 对参与调查的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生源的结构情况分析 |
4.2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消费的意识和动机 |
4.2.1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 |
4.2.2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 |
4.3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结构和体育消费项目 |
4.3.1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消费水平情况 |
4.3.2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情况 |
4.3.3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类型 |
4.3.4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经常参与的体育消费项目 |
4.4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影响因素 |
4.4.1 促进体育消费的主观积极因素 |
4.4.2 促进体育消费的客观积极因素 |
4.4.3 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观消极因素 |
4.4.4 影响体育消费的客观消极因素 |
4.4.5 普通高校学生对学校体育消费满意度 |
4.4.6 校内社团组织对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 |
4.4.7 体育消费产品本身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
4.5 苏州市高校大学生未来消费趋势的预测 |
4.5.1 未来消费方向情况统计 |
4.5.2 在收入允许的情况下,更愿意进行的体育消费方向 |
4.6 对策 |
4.6.1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自身因素的引导对策 |
4.6.2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外部因素的引导对策 |
5 SWOT分析与结论 |
5.1 SWOT分析 |
5.1.1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中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
5.1.2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中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
5.1.3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中的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
5.1.4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中的挑战(Threats)分析 |
5.2 结论 |
5.2.1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消费的意识和动机 |
5.2.2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结构和消费项目 |
5.2.3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影响因素 |
5.2.4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趋势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表 |
附录二 :访谈题目概要 |
附录三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致谢 |
(7)课余田径训练对初二学生心理韧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珠海景山实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心理韧性概念界定及其相关理论 |
2.1.1 心理韧性界定 |
2.1.2 心理韧性相关理论 |
2.2 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相关研究 |
2.2.1 青少年心理韧性的测量 |
2.2.2 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 |
2.2.3 青少年心理韧性的提高路径 |
2.2.4 青少年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
2.3 体育运动对心理韧性影响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心理韧性测试结果分析 |
4.2 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心理韧性测量结果分析 |
4.2.1 个人力因素对比分析 |
4.2.2 支持力因素对比分析 |
4.3 实验前、后对照班学生心理韧性测量结果分析 |
4.3.1 个人力因素对比分析 |
4.3.2 支持力因素对比分析(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两个因子的前后差异分析) |
4.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心理韧性的对比结果与分析 |
4.5 课余田径训练对初二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分析 |
4.5.1 课余田径训练干预对初二学生目标专注因子的影响 |
4.5.2 课余田径训练干预对初二学生情绪控制因子的影响 |
4.5.3 课余田径训练干预对初二学生积极认知因子的影响 |
4.5.4 课余田径训练干预对初二学生家庭支持因子的影响 |
4.5.5 课余田径训练干预对初二学生人际协助因子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
(8)影响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日本(亚洲)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现状 |
2.1.2 德国(欧洲)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现状 |
2.1.3 美国(北美洲)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现状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田径运动价值的相关研究 |
2.2.2 田径运动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3 田径运动竞技的相关研究 |
2.2.4 田径运动发展的相关研究 |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开展的现状 |
4.1.1 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现状 |
4.1.2 黑龙江省高校场地器材现状 |
4.1.3 黑龙江省高校田径师资现状 |
4.1.4 体质健康测试 |
4.1.5 体育运动竞赛 |
4.1.6 全民健身 |
4.1.7 业余训练 |
4.2 影响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因素 |
4.2.1 田径运动本身枯燥无味 |
4.2.2 田径运动开展受器材场地、气候等因素影响 |
4.2.3 教师团队师资力量不足 |
4.2.4 教学模式手段单一,技术动作单调 |
4.2.5 对田径运动健身价值认识不足 |
4.2.6 粗放式训练,缺乏对田径训练队队员的培养 |
4.3 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对策 |
4.3.1 加大校园宣传力度,开展田径社团性活动 |
4.3.2 加大对体育场馆的投资与建设 |
4.3.3 完善师资力量,加强教师培训与思想道德建设 |
4.3.4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丰富田径课程内容 |
4.3.5 肯定田径运动健身价值 |
4.3.6 科学训练,重视田径训练队队员的培养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
5.1.2 男女生选择项目的出发点不同,田径运动不容易被多数学生接受 |
5.1.3 高校田径运动受场地器材及天气因素的影响 |
5.1.4 现有田径专业教师团队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新鲜血液 |
5.1.5 高校对于田径运动的校园宣传力度不够高 |
5.1.6 高校学生对田径运动健身价值认识不足 |
5.1.7 对田径训练队员的培养不够重视 |
5.2 建议 |
5.2.1 尊重高校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中心 |
5.2.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 |
5.2.3 尽快完善高校体育场馆基础设施 |
5.2.4 适应高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
5.2.5 尽快改变高校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现有印象 |
5.2.6 使学生充分了解田径运动,肯定田径运动健身价值 |
5.2.7 科学选材,充实田径训练队人才力量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9)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对湖北省高校田径文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田径文化的研究 |
2.1.1 体育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简述 |
2.1.2 田径文化的内涵与表现特征的研究 |
2.1.3 田径文化的功能 |
2.1.4 田径文化的重要性 |
2.1.5 我国田径文化现状的研究 |
2.1.6 湖北省高校田径文化的背景研究 |
2.2 大型体育赛事对田径文化的影响研究 |
2.2.1 体育赛事的概念 |
2.2.2 体育赛事对体育运动普及方面的影响的研究 |
2.2.3 体育赛事对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 |
2.3 关于世界军人运动会的研究 |
2.3.1 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历程 |
2.3.2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概况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赛事特征 |
4.1.1 广泛参与性 |
4.1.2 多元展示性 |
4.1.3 广泛传播性 |
4.1.4 公平竞争性 |
4.2 湖北省高校田径文化缺失的表现 |
4.2.1 缺少对田径理念文化的深层理解 |
4.2.2 田径视觉文化上的局限性 |
4.2.3 田径行为文化的被动性 |
4.2.4 田径环境文化的缺失 |
4.3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对湖北省高校田径文化的影响 |
4.3.1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对湖北省高校田径理念文化的影响 |
4.3.2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对湖北省高校田径视觉文化的影响 |
4.3.3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对湖北省高校田径行为文化的影响 |
4.3.4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对湖北省高校田径环境文化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10)高校体质健康教育的核心素养干预研究 ——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绪论 |
一、学生总体体质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发展导向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概念的基本界定 |
1.1 文献综述 |
1.1.1 核心素养综述 |
1.1.2 体育核心素养综述 |
1.1.3 体质健康综述 |
1.2 相关概念的基本界定 |
1.2.1 核心素养 |
1.2.2 学科核心素养 |
1.2.3 体育核心素养 |
1.2.4 体质健康教育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验测试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问卷调查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东北石油大学2016 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现状 |
3.1.1 身体形态 |
3.1.2 身体机能 |
3.1.3 身体素质 |
3.2 东北石油大学2016 级学生体质健康的变化结果 |
3.2.1 三年间男生体质健康变化结果分析 |
3.2.2 三年间女生体质健康变化结果分析 |
3.3 东北石油大学体质健康教育具体实施现状 |
3.3.1 体育课程设置的情况与分析 |
3.3.2 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分析 |
3.4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过程中影响干预的因素 |
3.4.1 社会对健康教育的关注 |
3.4.2 学校对健康教育的重视 |
3.4.3 个人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
3.5 核心素养干预下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发展的优势 |
3.5.1 核心素养对体质健康教育的目标更明确 |
3.5.2 核心素养对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更重视 |
3.5.3 核心素养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覆盖更广泛 |
3.5.4 核心素养对体质健康教育的把握更透彻 |
3.6 对体质健康教育的核心素养干预对策 |
3.6.1 因地制宜,落实成效 |
3.6.2 师生互动,共同进步 |
3.6.3 政策支持,完善评价 |
3.6.4 构建网络信息化平台 |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附录 1 |
四、论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田径价值的辨证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期待视野下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D]. 唐子贤. 扬州大学, 2021(09)
- [2]昆明市高校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D]. 李佼龙.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程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D]. 董文静.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湖南省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的相关性研究[D]. 何恒.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苏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趋势研究 ——以四所本科院校为例[D]. 温梦如. 苏州大学, 2020(03)
- [7]课余田径训练对初二学生心理韧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珠海景山实验学校为例[D]. 李永辉. 山西大学, 2020(01)
- [8]影响黑龙江省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D]. 杨文嘉.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9]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对湖北省高校田径文化的影响研究[D]. 胡茂森.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10]高校体质健康教育的核心素养干预研究 ——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D]. 李超.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