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阿库勒地区下奥陶统古岩溶及油气分布

塔里木盆地阿库勒地区下奥陶统古岩溶及油气分布

一、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下奥陶统古岩溶及油气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佟秀秀[1](2020)在《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塌陷体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体储层储集空间有溶洞、溶孔和裂缝三种,其中溶洞为主要的储集空间。易被溶蚀的碳酸盐岩在岩溶期受地表风化以及大气降水的混合岩溶作用,形成了大量的岩溶洞穴,后期岩溶洞穴被埋深,受各种因素垮塌形成塌陷。岩溶塌陷体虽被垮塌角砾岩充填,但仍有较大的储集空间,通过研究岩溶塌陷体的分布特征、形成时间、控制因素,划分出成因类型,结合统计岩溶塌陷体中生产井的丰度进行开发潜力评价,为后期的开发提供方向和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构造曲率法和基准面法确定了研究区负向构造的边界,绘制了研究区负向构造分布图。进一步通过区分不同负向构造在地震剖面上的形态差异,以及有无“串珠”的反射特征,划分出岩溶塌陷体、冲沟和向斜三种负向构造,并确定了岩溶塌陷体的分布特征。统计了岩溶塌陷体的面积分布情况和充填情况,包括未充填、机械充填以及垮塌充填。(2)通过对岩溶塌陷体的形态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生长指数(G)、垂向海拔变化(Δz)以及宽度(w)等参数定量评价古岩溶塌陷体的形成时间,确定了本地区岩溶塌陷的形成期次,主要为巴楚组沉积时期形成的,在下巴楚组泥岩沉积期达到塌陷作用的顶峰。(3)通过分析不同地质因素对岩溶塌陷体形成的影响,认为研究区岩溶塌陷体的形成主要与深大断裂、岩溶作用以及上覆地层的负载作用有关;结合岩溶塌陷体在形态、地震剖面特征、成因上的不同,将研究区塌陷体划分为了与断裂有关的塌陷、负载塌陷、冲沟侧向塌陷三种。(4)通过分析对比单井塌陷结构类型与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并统计不同类型塌陷的产量丰度,认为冲沟侧向的高产井比例最大,与断裂有关的塌陷高产井比例次之,为有利的区带。以塌陷带中生产井的产量、放空漏失、断层密度、地震反射规律以及振幅变化率等参数对塌陷带进行了开发潜力评价,并对Ⅰ类开发区中的部分塌陷带进行了生产特征描述。

尚培[2](2019)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文中提出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塔河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中段南翼的阿克库勒凸起之上,受盆地多个构造时期的差异构造演化影响,阿克库勒凸起内的构造高部位发生了多次迁移,导致了塔河内不同地区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盖层分布和断裂发育的的差异性。因此,研究区奥陶系发育多期油气充注和调整改造,油气物理化学性质和油藏成藏期次平面分布存在较强非均质性。论文基于前人对塔河地区奥陶系岩石学、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从成岩观察、碳酸盐矿物碳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入手,识别和判断于奇西、艾丁、塔河主体区和托普台地区不同时期成岩流体的类型和来源,探究大气淡水、地层水和热液流体等成岩流体对储层的改造机制;从原油地球化学性质、流体包裹体分析参数厘定油气成藏期次和多期断裂活动特征,对比和总结上述地区内成藏要素差异性,厘定研究区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本次研究在岩芯和薄片岩石学观察基础上,在于奇西地区识别出了溶缝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DFC),该溶缝充填有沥青;早期裂缝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FC1);压溶缝合线(Sty),其错断FC1;早期溶洞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VC1);细晶白云石(Dol),大量白云石沿缝合线发育,少量发育于VC1边缘;垮塌角砾岩中的方解石胶结物(CC3);去白云石化作用(Dedol),白云石晶体有明显的港湾状,经茜素红浸染方解石胶结物呈红色;石英颗粒(Q),部分溶洞中充填暗河沉积物;缝洞中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CC4),疑似与暗河沉积物同期;晚期裂缝中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FC5),该裂缝中充填有大量沥青。艾丁地区识别出早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1),并见示顶底构造,早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1),晚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2)切割示顶底构造和FC1,压溶缝合线(Sty)切割FC1但与FC2无交切关系,晚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2)分布于缝合线附近,推测为缝合线扩溶形成。塔河主体区识别出早期近地表环境渗流带形成早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1),第二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2)错段第一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1),然FC1与VC1关系不明,FC1与VC2被压溶缝合线(Sty)切割,同时沿压溶缝合线发生白云石化作用(Dol),第二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2)切割缝合线及白云石,第三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3)亦切割缝合线及白云石,最晚一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4)发育于方解石粗脉FC3中央。托普台地区识别出早期方解石脉(FC1),而后被压溶缝合线(Sty)所错段,沿压溶缝合线发育白云石(Dol),之后发生硅化作用使白云石呈破碎状分布于隐晶硅质中,并于硅质中心发育溶洞充填方解石(VC1),方解石脉(FC2)切割隐晶硅质,VC1和FC2均晚于硅化作用但两者相对顺序暂不明确,FC2和方解石脉(FC3)在白云岩段中发育,FC3呈橘黄色阴极光晚于FC2,重晶石(B)发育在FC3中心为最晚期成岩事件。在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序次观察基础上,结合各期次成岩矿物阴极发光特征、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和碳氧同位素分析,识别出塔河地区成岩流体主要有同期海水、大气淡水、地层水、深部热流体。其中,于奇西地区大气淡水对奥陶系储层改造贡献最多,塔河主体区大气淡水和地层水对储层改造贡献最为明显,托普台地区奥陶系储层接受大气淡水和深部热流体改造最为明显,为油气提供了更多储集空间。在成岩序次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奥陶系流体包裹体的岩石学观察和荧光观察,对油包裹体及其同期盐水包裹体进行显微测温,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埋藏史投影法,厘定研究区油气充注年龄,结果表明于奇西地区主要存在三期油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52.5-447.8Ma)、燕山期(150.2-100.2Ma)和喜山期(19.8-1.4Ma);艾丁地区主要存在两期油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35.2-426.6Ma)和海西晚期(289.5Ma);塔河主体区主要存在三期油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54.8Ma)、印支燕山(259-95Ma)和喜山期(20.4-5.3Ma);托普台地区主要存在三期油成藏一期天然气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33.7-420.5Ma)、印支-燕山期(249.4-110Ma)和喜山期(20.1-12.1Ma)。基于研究区原油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油气成藏期次平面图,塔河地区奥陶系原油均存在的较强空间非均质性。YQX1和YQX101井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图同时具备完整的正构烷烃系列和UCM“鼓包”的现象,说明于奇西地区至少存在两期油气充注,与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厘定该井区油气充注期次,YQX1井发育三期油气充注,两者的结果是一致的。虽然YQX2等井同样检测到了第三期油气充注的证据,但因晚期油气充注量较少未能改变其重质油藏的现状,而YQX1井奥陶系接受大量轻质油充注从而形成中—轻质油藏。说明研究区主要受输导体系和局部盖层因素影响,有效输导能够保证第三期油气充注到该井区,同时有效盖层的存在保证了第三期油气充注到奥陶系有效聚集。全区第一期和第二期充注油受控于古隆起-古斜坡构造枢纽带和构造脊以及潜山岩溶储集体,原油金刚烷与原油气相色谱显示于奇西艾丁塔河主体第一期油在后续构造抬升过程中发生了生物降解而稠油化,而托普台地区由于盖层存在而保存了轻质油藏,第三期发育轻质油充注并与早期重质油藏发生混合改造。T74、T50和T24界面断裂平面分布图显示研究区在加里东晚、海西晚、喜山期断裂活跃,T81界面相干属性沿层切片显示NE向断裂为重要的沟源断裂,整体具有“断接式”输导体系、统一的海相烃源灶供烃和晚期沿NW、NNE向张扭性断裂带复式聚集规律。

李九梅[3](2018)在《塔里木盆地玉北及邻区构造演化及寒武-奥陶系构造古地貌重建》文中指出玉北及邻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是重要的油气储层,本文通过对研究区钻测井资料和地震剖面解析,建立了三维构造模型,对玉北及邻区重要断裂带组合特征及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平衡剖面分析,揭示玉北及邻区构造演化特征;针对研究区不同时期构造特征,使用印模法和残厚法,结合古水深校正,重建加里东中期早幕至海西早期构造古地貌;并分析了构造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的控制作用。该区断裂主要分为中寒武统阿瓦塔格组膏盐岩层之下的铲状逆冲断裂,寒武系膏盐岩之上的逆冲滑脱断裂。研究区东部较中西部地区断裂发育时间早,变形剧烈。在玉北东部以叠瓦冲断构造为主,次级断裂更为发育。空间上断裂的走向基本为NE向,玉北1断裂带和玉东3断裂带具有分段性,说明不同层系内的断裂受控因素不同。玉北及邻区在加里东中期早幕、I幕为向北倾的斜坡,整体为南高北低格局;加里东中期III幕整体隆升剥蚀,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大范围缺失志留-中泥盆统,仍处于区域隆升阶段,玉北地区整体为东高西低的构造格局;海西晚期为稳定沉积期,玉北地区整体仍为东高西低的构造格局;喜马拉雅期巴麦地区整体反转,麦盖提为向南倾斜坡,玉北地区为北东高,南西低的构造格局。通过计算单井古水深,玉北地区蓬莱坝组主要发育局限台地相,东部水深范围在3.734.02 m。鹰山组主要发育开阔台地相,水深范围在4.8850 m,其中东部断洼为汇水区,水深在20.1049.97 m;中部水深较浅,水深在4.889.86 m。蓬莱坝组和鹰山组沉积时,玉北地区为南高北低格局,水体主要分布在北部,玉北地区中部和南部遭受风化剥蚀。构造古地貌恢复表明,玉北地区在加里东中期早幕时南西部发育岩溶高地,中部发育岩溶斜坡,北部及北东部发育岩溶洼地;加里东中期I幕时中部以南发育岩溶高地,中部及南西部发育岩溶斜坡,西部皮山北新1井-皮山北2井一带呈条带状发育岩溶洼地;加里东中期III幕东部及中部以南发育岩溶高地,中北发育岩溶斜坡,西部则发育岩溶洼地;海西早期东部岩溶高地成条带状分布,中部发育岩溶斜坡,西部为岩溶洼地。从加里东中期早幕至海西早期,和田古隆起核部向东转移,岩溶高地迁移与之具有一致性。玉北地区中部自加里东中期早幕至海西早期构造古地貌处于岩溶斜坡,遭受强烈剥蚀,是有利的岩溶发育带;蓬莱坝组和鹰山组风化壳岩溶以及东部断裂带褶皱翼部是有利勘探领域。

韩长城[4](2017)在《塔河油田奥陶系断控岩溶储集体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碳酸盐岩油藏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油气探明储量占全球油气总探明储量的60%,储集体成因分布是碳酸盐岩油藏研究的核心内容,目前对沉积成因的碳酸盐岩储集体研究程度较高,而对于深层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体,由于埋藏深、储集空间类型多样,成因复杂、非均质性强,造成对该类储集体识别预测难度大,岩溶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认识程度较低。塔河油田作为我国典型的深层潜山型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大油田,对岩溶储集体关注的重点多是与不整合面和潜水面控制的风化壳缝洞体,而对于潜山斜坡区和深层内幕区岩溶储集体的研究较少,这类储集体的形成与分布除了与风化壳岩溶作用有关外,还受到断裂作用及其差异性的控制。因此,本文以塔河油田奥陶系潜山斜坡区碳酸盐岩储集体为研究对象,以碳酸盐岩岩石学及沉积学、岩溶地质学和地貌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分析测试、生产动态以及相似露头区等资料,以断裂体系差异性和断裂带内部结构对岩溶储集体的控制作用为论文研究重点,探讨了断控岩溶储集体的分布规律和发育模式。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从控制断控岩溶储集体的断裂因素入手,明确了塔河油田奥陶系断裂体系在断裂组合样式、期次、分级、分段性等方面的差异性;以相似露头区断裂带内部结构为原型模型,提出了四种断裂带内部结构样式,利用测井方法和地震技术,实现了断裂带的识别,指出断裂演化的不同阶段和同一条断裂不同位置其断裂带结构和物性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建立了断裂带演化模式。(2)针对深层岩溶作用发生的流体来源复杂这一问题,本次研究在区域构造演化史研究的基础上,以微观薄片矿物组合分析、碳、氧、锶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等为依据,明确了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作用存在大气淡水、热液流体、地层水等三种流体类型,分别探讨了不同流体类型的溶蚀机理,认为大气淡水溶蚀是最主要的岩溶作用,受控于溶有CO2的大气淡水补给条件;火山热液活动可以释放大量的CO2,H2S,SO2等酸性气体和热能,促进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发生,具有一定的溶蚀能力;建立了大气淡水岩溶作用模式和热液流体岩溶作用模式。(3)针对地震反射波场复杂,对缝洞储集体特别是内幕孤立岩溶储集体地震识别和预测难度大这一问题,以岩溶缝洞储集体地质成因为指导,在古地貌恢复和正演模拟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地震波形指示缝洞体反演方法,反演高频成分确定过程充分利用了地震波形的变化,定量识别了不同类型储集体,有效预测了储集体空间展布规律,同时形成了一种基于构造属性处理后地震数据体的缝洞体精细雕刻技术,实现了断控岩溶储集体内部缝洞结构的三维精细刻画。(4)探讨了断控岩溶储集体成储控储机理及发育演化模式。断裂控制岩溶储集体平面分布位置并使垂向发育深度加深,断裂交汇处、Ⅱ级断裂及其伴生的Ⅲ-1级断裂控制着岩溶储集体发育的有利部位,断裂带内部结构和构造样式的差异性控制着岩溶储集体的发育规模;综合考虑塔河油田构造演化、断裂体系差异性、岩溶流体类型以及断裂与流体的耦合关系,建立了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三个重要时期的断控岩溶演化模式,其中,海西早期地表大气淡水沿断裂带向下运移,是断控岩溶储集层形成的最主要时期;海西晚期深部热液流体在“地震泵”作用下流向断裂带,是热液岩溶作用发育主要时期。(5)根据断裂及其他影响岩溶储集体发育因素,建立了断裂-暗河型、断控孤立溶洞型、断裂-古地貌-古地表水系耦合、断裂-台内滩相耦合型型等4种断控岩溶储集体发育模式,并揭示了不同类型断控岩溶储集体的分布规律。论文研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成因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对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藏向深部勘探与开发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吴悠[5](2013)在《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差异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一个经历了多期构造旋回的叠合复合盆地,盆地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巨大。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中段南翼的阿克库勒凸起之上,受盆地多期构造运动特别是不同构造时期的差异构造演化影响,古构造脊发生了多期迁移,由此导致了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以及多期油气充注成藏和油气藏调整改造的差异性,油气成藏历史极其复杂。论文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岩石学、油气地质学、油藏地球化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钻井、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以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古流体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塔河油田不同地区奥陶系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研究,确定油气充注幕次和成藏时期;同时结合研究区古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过程,以及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分析古构造脊迁移变化对古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以及对油气充注成藏的控制作用,重点分析塔河艾丁地区、于奇地区及塔河主体区油气成藏过程,初步阐述三个不同地区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差异性。结合典型油气藏的解剖和流体包裹体进行的油气运移路径追踪,分析油气藏的充注和调整改造过程,总结了塔河油田不同地区油气成藏模式。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显示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分布规律复杂,总体上表现为多期充注、多期不连续成藏,早期成熟-高成熟油充注、晚期高成熟油气充注。受构造演化和岩溶储层发育差异性的控制,不同地区油气藏成藏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艾丁地区存在四幕两期油成藏和一期天然气成藏,两期油成藏分别发生在433.3-420.2Ma和18.8-6.8Ma,成藏持续时间短;于奇地区发生五幕三期油成藏和一期天然气成藏,三期油成藏分别发生在463.2-452Ma、132-94.9Ma和22-7.9Ma,成藏时间较早,且存在一期较弱的燕山期油成藏;塔河主体区存在五幕两期油成藏和一期天然气成藏,两期油成藏分别发生在449-411.3Ma和22.5-4.8Ma,成藏时间相对较晚,但成藏持续时间较长,以第一期持续时间较长的油充注为主。阿克库勒凸起差异构造演化特征分析表明塔河油田古构造脊发生了多次迁移,导致不同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和古岩溶发育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加里东中期,艾丁地区处于古构造脊的高部位,于奇和塔河主体区处于古构造脊的斜坡-盆地部位,艾丁-于奇西地区发育加里东中期古岩溶,而在于奇东地区和塔河主体区该期古岩溶发育较弱;海西早期,古构造脊开始发生迁移,古构造脊的高部位由艾丁地区向于奇地区迁移,艾丁和塔河主体区处于古构造脊的斜坡部位,古岩溶在于奇和塔河主体区较发育,在艾丁地区发育较弱;海西晚期,古构造脊进一步由于奇地区向塔河主体区迁移,艾丁地区位于古构造脊的斜坡-盆地部位,于奇地区位于构造脊的斜坡部位,塔河主体区位于古构造脊的高部位;印支-燕山期至喜山期,古构造脊未发生大的改变,塔河主体区仍位于古构造脊的高部位,艾丁和于奇地区位于古构造脊的斜坡部位。油气源对比和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参数分析表明,塔河油田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在不同区块也表现较为一致;研究区差异构造演化、岩溶储层发育和流体包裹体系统运移路径追踪等综合分析表明,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输导体系主要由断裂系统、构造裂隙以及多个不整合面构成。根据典型油气藏剖面解剖和流体包裹体所揭示的油气充注微观信息表明,受古构造脊多期迁移影响,塔河油田艾丁地区奥陶系油气藏经历了加里东中晚期充注成藏、海西早期构造破坏改造调整、喜山期充注定型的油气成藏模式;于奇地区奥陶系油气藏经历了加里东中晚期充注成藏、海西早期初次破坏、海西晚期调整改造、印支-燕山期微弱充注调整、喜山期再次充注重建的油气成藏模式;塔河主体区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持续时间较长的油气充注成藏期、海西晚期的破坏改造、印支-燕山期的成藏间歇、喜山期的叠加充注定型油气成藏模式。艾丁-于奇地区奥陶系油气充注成藏时间相对较早,但成藏持续时间较短,加里东中晚期形成的油藏因海西早期构造抬升,奥陶系油藏遭受大气淡水冲洗和生物降解改造强烈,早期正常原油油藏转变为稠油油藏,大量古油藏被破坏形成残留沥青。塔河主体区奥陶系油气充注成藏时间相对较晚,但成藏持续时间长,海西早期的构造抬升由北往南逐渐减弱,奥陶系油藏改造程度逐渐减弱,由此造成了奥陶系油气成藏改造的差异性。本论文主要创新点:(1)、主要用含烃地质流体的微观证据来揭示古构造脊迁移对近地表岩溶和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2)、从宏观和微观,地质综合分析和实验相结合,建立塔河奥陶系油气成藏过程和具有预测功能的油气成藏模式。

刘陈[6](2013)在《塔河油田奥陶系T739断裂带储层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塔河油田奥陶系T739断裂带穿越塔河油田西北部10、12区、西南部托甫台区,这几个区块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塔里木盆地北部的阿克库勒凸起西南部。前期勘探业已表明,塔河油田奥陶系的成藏受多因素控制,其中断裂及断裂带的形成对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的形成和控制非常明显,该断裂带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储集体的非均质性表现更强,其储层特征比较复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参照断裂分期研究成果,依据断裂走向、断距大小、延伸长度、断开层位、断裂演化剖面解释等,结合岩心、薄片、钻井、录井、测井、测试、地震等资料,对T739断裂带进行储层特征发育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得出以下认识:1. T739断裂是主要是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NNE向剪切性质的逆断裂,结合地层尖灭线将断裂带由南向北以T739井、S99井为节点分成三段,断裂向北逐渐减弱。2.加里东中期和海西早期,岩溶地貌(岩溶高低、岩溶斜坡和岩溶洼地)和岩溶水系(地表水系、暗河和伏流)发育,形成了大量的缝洞系统。岩溶高地,垂向溶蚀作用强烈,有利于形成缝洞系统。T739井以北Ⅱ、Ⅲ段主要受海西早期岩溶作用。以南的Ⅰ段还受到加里东中期岩溶作用。3.从沉积相可以看出,断裂带T739井以北Ⅱ、Ⅲ段地区桑塔木组、良里塔格组、一间房组出现不同程度的剥蚀。4.储层发育与断裂和古岩溶作用密切相关。断裂带通常是洞穴型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区,尤其在断裂的交汇处储层更为发育。T739——S99井的断裂带的Ⅱ段就是与艾丁断裂的交汇处储层发育比价好;T739以南的Ⅰ段沿主控断裂带、断裂发育密集区以及多组断裂交汇处溶洞较发育但规模较小;S99井以北的Ⅲ段断裂发育程度变差,远离主干断裂地区岩溶作用减弱,一些洞穴被充填,储层发育比较差。5储层主要发育在中下奥陶统,纵向上T74(中下奥陶统顶面)下一定范围内,不同地区钻遇溶洞率不同。断裂带Ⅰ段T74以下60m内溶洞钻遇率高,60m以下局部发育;断裂带Ⅱ段T74顶面以下0-100m较发育,100m以下局部发育;断裂带Ⅲ段溶洞主要发育在T74之下80m以内。

张涛[7](2012)在《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岩溶型储层形成与保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碳酸盐岩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古岩溶作用,储层主要为岩溶型储层,大型洞穴、裂缝和溶蚀孔洞是其主要的储集空间,储层非均质性强。通过岩心、钻井、分析化验数据、测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对比分析,建立了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岩溶的识别标志,总结了岩溶储层时空分布特征,提出北部多期不整合叠加区厚层纯灰岩中优质岩溶储层发育受控于多期表生岩溶的“复合效应”,南部短期暴露地区有利储层形成受控于有利相带、古地貌、断裂-裂缝等多因素有效匹配的“联合效应”。总结了岩溶孔洞后期充填与保持的规律,建立了岩溶型储层复合-联合成因机理、地质模式与地质-地球物理综合预测模型。证实塔北地区存在加里东期运动及该期岩溶作用,指出早期断裂及伴生裂缝发育程度是加里东中期岩溶作用的主控因素,该期岩溶具有层控性,断控性,较强非均质性。该期岩溶的存在与发现,对塔河油田外围乃至整个塔北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海西早期岩溶作用对塔河主体区储层影响最大,在构造运动阶段性发生和地层脉动式隆升的影响下,区域上形成三套洞穴层,每个洞穴层发育期与盆地内沉积层序的高水位海平面稳定期对应,洞穴层序次为上老下新。塔河主体区发育岩溶壮年期的高幅度地貌非均质裂缝-洞穴储层,海西晚期岩溶对于奇中北部三叠系覆盖区内影响较大,由于多期次岩溶叠加,岩溶残丘夷平作用强,处于岩溶发育的老年期,岩溶储层不发育。锶同位素在划分岩溶期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加里东中期岩溶形成的岩溶缝洞方解石,具有低87Sr/86Sr比值特征,87Sr/86Sr比值主要由围岩的重溶锶控制。海西早期岩溶形成的岩溶缝洞方解石具有高87Sr/86Sr比值特征,87Sr/86Sr比值受壳源锶和来自围岩的重溶锶控制;塔河地区洞穴充填体系包括重力坍塌、机械搬运沉积和化学充填三类。北部以机械充填为主,南部以化学充填为主,主要受控于岩溶发育期次和古地貌特征。指出地表溶沟起源于密集落水洞的发育,地表河谷对应于近地表岩溶通道塌陷形成的表面凹坑,深埋阶段岩溶塌陷形成规模较大联合塌陷古洞穴系统,地震剖面上上显示为独特的圆形图案的断层(平面图)对应串珠状反射。利用、压力、产能流体资料对洞穴系统连通性法进行了分析。“串珠状”反射代表了优质储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振幅变化率属性能较好地表征上奥陶统覆盖区岩溶型储层发育展布。振幅变化率中的强振幅变化区或条带代表了储层发育区,地震测井联合反演表明岩溶型储层主要发育在风化面以下200m左右,具有低波阻抗、低层速度、高孔隙度特征。波阻抗反演和地震反射强度的方法预测洞穴系统的充填性质。

冯益潘[8](2012)在《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构造特征演化对油气的控制作用》文中提出塔河油田位于阿克库勒凸起构造带西南翼上,阿克库勒凸起自加里东期形成雏形,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改造,于喜山期定型。塔河油田油气藏在成藏的整个过程中,构造演化起着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从阿克库勒凸起地区大地构造入手,通过对区域地质、地层沉积、构造演化研究入手,详细介绍了阿克库勒凸起从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燕山期、喜山期构造演化对阿克库勒凸起的构造形态、构造格局以及地层沉积的影响。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基质不具备渗流能力,其内储集空间是缝洞储集体。古岩溶作用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有着重要意义,而古岩溶作用受不整合面与断裂系统控制。构造运动是不整合面、断裂系统形成的内因。阿克库勒凸起地区经历多期构造演化,构造运动对该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有着重要意义。从岩性、先存孔隙结构、不整合面、古地貌、海平面、断裂、古气候和古构造等方面分析了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储集体发育的控制因素,接着详细叙述了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的古岩溶作用。烃源岩分布及热演化史、油气运移时间对油气藏成藏的影响以及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等受构造运动的控制。圈闭的形成和破坏、油气运聚成藏也深受阿克库勒凸起构造演化控制。最后根据对塔河油田所处的阿克库勒凸起构造演化研究,从油气藏的烃源岩分布与演化、储集层与封盖条件、圈闭类型、输导体系、油气成藏模式等方面综合论述了阿克库勒凸起构造演化对整个阿克库勒凸起地区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控制作用。

刘韵[9](2010)在《阿克库勒地区古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克库勒凸起已先后在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四个层位获得油气突破,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优越条件。本论文以构造特征研究为主题,再详细分析阿克库勒凸起断裂、不整合以及圈闭等构造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3个重要不整合面(T74、T50、T46)在几个主要运动时期的古构造特征特别是局部构造特征,探讨局部构造的演化过程,建立起阿克库勒地区的古构造演化模式。之后,将研究区古构造演化规律与成藏条件以及成藏过程相结合,总结了古构造演化与油气的关系,最后进行了简单的目标预测,同时也取得了一些认识。主要有:1、阿克库勒凸起是一个形成早、多期次继承性发育、晚期翘倾变动并定型的构造单元。受区域构造背景的制约,加里东早期为拉张背景下的水下斜坡;加里东中期晚幕构造转换形成鼻凸雏形;海西早期强烈挤压形成夷平型鼻凸;海西晚期持续挤压,断裂发育强烈形成断隆鼻凸;印支-燕山期为翘倾背景下的沉降型鼻凸;喜马拉雅期大型复式凸起定型。2、阿克库勒地区断裂极其发育,断裂的发育不仅是油气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还控制了研究区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发育。研究区多期的构造运动发育了T74、T70、T60、T50等不整合面,不整合面与断裂和输导层等油气输导系统相互交叉、叠置和连通,构成了研究区油气运移的立体输导网络。3、研究区在区域应力、岩溶作用、断裂、不整合、盐体塑性流动等因素的作用下,发育了构造型、非构造型和复合型三种类型的圈闭,平面分布具有分带性,纵向分布存在不同类型的叠加与改造。4、阿克库勒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藏的形成是起始于加里东区延续至喜马拉雅期的持续过程,主要分为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四个阶段。圈闭形成时期主要为海西晚期和印支-燕山期,与成藏期匹配较好,喜马拉雅中晚期中新生代地层区域性北倾,使先期油气藏改造,油气重新分异、调整,浅层油气由北向南运移,形成新的油气藏。5、轮南地区是寻找碳酸盐岩油气藏的有利区带,托普台地区是寻找碎屑岩油气藏的有利区带。

赵裕辉[10](2010)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预测研究》文中认为塔河油田是我国第一大古生界海相油气田,其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突破,奠定了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理论基础。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面临的难点愈发显着,主体区碳酸盐岩储层的三维空间展布规律,井位部署及调整,储量计算,外围区加里东期储层发育规律,储层预测技术方法等急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针对塔河探明储量区奥陶系油藏的开发地质研究现状,充分利用地质、地震、测井、测试及开发动态资料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发挥多学科的优势,以构造演化研究为基础,深刻认识构造的控制作用,把握岩溶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采取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解剖重点区块,开展更精细的地震模式识别和储层预测工作,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新思路,对缝洞储集体的地震响应模式和展布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的技术和方法。其核心内容如下:(1)构造演化分析表明,塔河地区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等多次构造运动。加里东期的构造活动较弱,以地壳抬升形成平行不整合面为特征;海西早期是轮台断裂以南阿克库勒凸起的主要变形期;海西晚期轮台断裂以北的雅克拉凸起区构造非常活跃;自晚泥盆世末塔北隆起定型以来至古近系,塔北隆起一直处于相对高的隆起;直到新近系以来,塔北隆起与塔中隆起埋深才大致相同。(2)在构造演化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加里东期及海西期的断裂活动特征。提出加里东期的岩溶模式主要受基准面变化的控制,还受断裂活动的影响。(3)采用不等厚时窗精确选取半波形整数倍的方法,使精细波形分类技术在塔河油田上奥陶统覆盖区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的效果显着。(4)首次应用了监督波形分类技术,可识别储层和隔层,直观表达了储层的三维空间展布特征,较好地解决了碳酸盐岩强非均质性储层的预测问题,解决了储集体体积计算的难题。(5)识别出塔河油田古溶洞系统主要由11条暗河条带组成。重点分析研究了1号暗河S113带和4号暗河TK481X-S117带的储层发育特征,明确了在暗河条带的储层分布规律及预测方法。(6)通过钻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地质模型正演分析,对强反射同相轴的成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了有7种岩溶情况可形成强反射同相轴,但因岩溶发育及充填情况不同,会出现产能及洞穴钻遇情况的不同。为井位部署及调整提供了依据。(7)塔河油田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有别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碳酸盐岩储层,通过分析地震响应特征,建立缝洞的识别模式,基础研究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针对不同区域缝洞建立不同的储层预测技术方法系列,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二、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下奥陶统古岩溶及油气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下奥陶统古岩溶及油气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塌陷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构造演化特征
3 负向构造识别
    3.1 构造曲率法、基准面法确定负向构造
    3.2 负向构造分类
    3.3 塌陷结构的识别
    3.4 岩溶塌陷规模大小的平面分布
    3.5 本章小结
4 古岩溶塌陷体形成机制分析
    4.1 塔河油田岩溶背景
    4.2 古岩溶塌陷构造形态
    4.3 定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古岩溶塌陷体成因分类
    5.1 深大断裂对塌陷分布的控制
    5.2 岩溶作用
    5.3 上覆地层的负载作用
    5.4 岩溶塌陷体结构分类
    5.5 本章小结
6 古岩溶塌陷体开发潜力评价
    6.1 单井塌陷结构类型和地震响应对比
    6.2 不同类型塌陷产量统计
    6.3 开发潜力评价
    6.4 I类塌陷带生产特征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成岩流体研究现状与趋势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和构造位置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1 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
        2.2.2 研究区沉积特征
    2.3 研究区油气地质条件
        2.3.1 研究区烃源岩分布
        2.3.2 研究区储盖特征
        2.3.3 研究区断裂发育特征
第三章 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研究
    3.1 岩石学特征
    3.2 成岩作用
        3.2.1 于奇西地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2 艾丁地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3 塔河主体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4 托普台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
    4.1 流体包裹体岩石学
        4.1.1 流体包裹体类型
        4.1.2 流体包裹体产状
        4.1.3 不同成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和产状
    4.2 油包裹体显微荧光特征
    4.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4.4 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
    4.5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测试
    4.6 油气充注年龄和成藏期次
第五章 成岩流体类型
    5.1 碳酸盐岩矿物碳氧同位素
    5.2 成岩流体类型及特征
第六章 研究区原油特征
    6.1 原油物理化学性质
    6.2 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
    6.3 原油金刚烷特征
第七章 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
    7.1 成岩流体对储层的影响
    7.2 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
    7.3 油气输导体系
    7.4 油气成藏过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塔里木盆地玉北及邻区构造演化及寒武-奥陶系构造古地貌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古隆起
        1.3.2 古构造研究现状与趋势
        1.3.3 古地貌重建
        1.3.4 古岩溶
        1.3.5 塔里木盆地古岩溶研究现状
        1.3.6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玉北及邻区构造演化
        1.4.2 关键构造变革期古构造恢复
        1.4.3 关键构造变革期构造古地貌恢复及地质模型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工区概况
    2.2 大地构造背景
    2.3 地层展布
    2.4 玉北及邻区主要构造特征
第3章 玉北及邻区断裂解析
    3.1 玉北及邻区主要断裂带特征
        3.1.1 断裂样式
        3.1.2 断裂期次
        3.1.3 断裂分期分布
    3.2 玉北地区重点区块断裂构造模型
        3.2.1 构造模型原理
        3.2.2 构造模型流程
        3.2.3 构造模型断裂演化机制
        3.2.4 构造模型的应用
    3.3 断裂活动主控因素分析
        3.3.1 基底先存构造行迹或基底断裂的控制作用
        3.3.2 盐构造的调节作用
        3.3.3 构造应力的叠加与转换
        3.3.4 不整合面的限制作用
第4章 玉北及邻区构造演化特征
    4.1 关键构造变革期
    4.2 平衡剖面分析
        4.2.1 平衡剖面的理论基础
        4.2.2 平衡剖面方法流程
    4.3 古构造研究基础
        4.3.1 地震解释
        4.3.2 剥蚀量估算
        4.3.3 古埋深恢复及特征
    4.4 玉北及邻区构造演化特征
        4.4.1 近南北向构造演化特征
        4.4.2 近东西向构造演化特征
    4.5 构造演化差异
        4.5.1 玉北及邻区南北段演化差异
        4.5.2 玉北及邻区东西段演化差异
第5章 构造古地貌恢复及对岩溶作用的控制
    5.1 岩溶古地貌单元划分及特征
    5.2 构造古地貌恢复方法
        5.2.1 古地貌分析的理论基础
        5.2.2 印模法
        5.2.3 自厚度法
        5.2.4 古水深校正
    5.3 玉北地区岩溶古地貌恢复及特征
        5.3.1 加里东中期早幕岩溶古地貌
        5.3.2 加里东中期I幕岩溶古地貌
        5.3.3 加里东中期III幕岩溶古地貌
        5.3.4 海西早期岩溶古地貌
    5.4 岩溶古地貌单元迁移及特征
    5.5 构造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的控制
        5.5.1 构造抬升-沉降差异
        5.5.2 构造古地貌差异
        5.5.3 断裂体系及伴生裂缝对岩溶的控制
        5.5.4 玉北地区有利岩溶储层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塔河油田奥陶系断控岩溶储集体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控岩溶作用研究现状
        1.2.2 岩溶缝洞储集体地震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采用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塔河油田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位置
    2.2 奥陶系地层特征
    2.3 构造演化特征
    2.4 沉积特征
第三章 储集体类型及特征
    3.1 储集岩岩石学特征
        3.1.1 颗粒灰岩
        3.1.2 泥微晶灰岩
        3.1.3 生物灰岩
        3.1.4 云质灰岩
    3.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3.2.1 岩溶洞穴
        3.2.2 溶蚀孔隙
        3.2.3 裂缝
    3.3 储集体类型及特征
        3.3.1 溶蚀洞穴型储集体
        3.3.2 溶蚀裂缝-孔洞型储集体
        3.3.3 裂缝型储集体
第四章 断裂体系差异性及断裂带特征研究
    4.1 断裂体系差异性
        4.1.1 组合样式
        4.1.2 分期性
        4.1.3 继承性
        4.1.4 断裂分级
        4.1.5 平面分段性
        4.1.6 分层性和分区性
    4.2 断裂带结构特征
        4.2.1 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
        4.2.2 断裂带分类
    4.3 断裂带识别及分布特征
        4.3.1 断裂带测井识别
        4.3.2 断裂带地震识别
        4.3.3 断裂带的分布特征
    4.4 断裂带差异性
        4.4.1 断裂带物性特征
        4.4.2 断裂带演化
第五章 岩溶作用流体类型及溶蚀机理研究
    5.1 地球化学特征
        5.1.1 样品和方法
        5.1.2 分析测试结果
        5.1.3 岩溶作用流体类型
    5.2 岩溶作用流体溶蚀机理
        5.2.1 大气淡水溶蚀作用
        5.2.2 热液流体溶蚀作用
        5.2.3 地层水溶蚀作用
        5.2.4 混合溶蚀作用
    5.3 主要成岩作用及特征
        5.3.1 破坏性成岩作用
        5.3.2 建设性成岩作用
    5.4 不同类型流体岩溶作用模式
        5.4.1 大气淡水作用模式
        5.4.2 热液流体作用模式
第六章 岩溶缝洞储集体预测技术研究
    6.1 岩溶古地貌特征
        6.1.1 岩溶古地貌恢复
        6.1.2 古地貌类型划分及特征
    6.2 缝洞型储集体模型正演模拟
        6.2.1 缝洞体数值模拟方法
        6.2.2 “串珠状”反射正演模拟
        6.2.3 非“串珠状”反射正演模拟
    6.3 缝洞储集体精细预测技术
        6.3.1 地震属性技术
        6.3.2 波阻抗反演技术
        6.3.3 基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
        6.3.4 断控岩溶储集体精细雕刻技术
第七章 断控岩溶储集体分布规律及岩溶演化研究
    7.1 岩溶储集体宏观分布特征
        7.1.1 剥蚀区储集体分布特征
        7.1.2 过渡区和覆盖区储集体分布特征
    7.2 断裂对岩溶储集体的控制作用
        7.2.1 断裂活动导致碳酸盐岩裂缝发育
        7.2.2 断裂差异性控制岩溶储集体的分布
    7.3 其他控制因素对断控岩溶储集的影响
        7.3.1 断裂与流体活动匹配关系对岩溶储集体的影响
        7.3.2 古地貌对岩溶储集体的影响
        7.3.3 古地表水系对岩溶储集体的影响
        7.3.4 沉积相对岩溶储集体的影响
    7.4 基于模式的断控岩溶储集体分布规律
        7.4.1 断控岩溶储集体发育模式
        7.4.2 断控岩溶演化
        7.4.3 断控岩溶储集体分布规律
    7.5 潜力区预测
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差异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古构造研究现状与趋势
        1.2.2 流体包裹体技术理论研究现状与趋势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塔河油田地理和构造位置
    §2.2 区域构造与演化特征
    §2.3 盆地地层和沉积充填特征
    §2.4 塔河油田油气地质条件
        2.4.1 烃源岩
        2.4.2 储盖特征
        2.4.3 输导体系
第三章 塔河油田奥陶系差异构造演化分析
    §3.1 古构造特征分析
        3.1.1 加里东期古构造特征
        3.1.2 海西期古构造特征
        3.1.3 印支-燕山期古构造特征
        3.1.4 喜马拉雅期古构造特征
    §3.2 阿克库勒凸起构造演化及古构造脊迁移
        3.2.1 阿克库勒凸起构造演化
        3.2.2 古构造脊迁移特征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分析
    §4.1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思路
    §4.2 成岩作用特征及成岩序次观察
    §4.3 有机包裹体荧光特征
        4.3.1 艾丁地区流体包裹体荧光观察
        4.3.2 于奇地区流体包裹体荧光观察
        4.3.4 塔河主体地区流体包裹体荧光观察
    §4.4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4.5 油气成藏期次和时期确定
第五章 塔河油田奥陶系差异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分析
    §5.1 油源对比及生排烃史
    §5.2 差异构造演化对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5.2.1 加里东中期岩溶作用
        5.2.2 海西期岩溶作用
        5.2.3 差异构造演化对岩溶储层的控制作用
    §5.3 油气输导体系
        5.3.1 断裂输导体系
        5.3.2 不整合面输导体系
    §5.4 油气成藏过程
        5.4.1 差异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
        5.4.2 油气成藏历史
        5.4.3 油气成藏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塔河油田奥陶系T739断裂带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 勘探开发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油藏地质概况
        2.1.1 工区位置
        2.1.2 构造演化
        2.1.3 地层及地震层序
    2.2 断裂发育及分布
    2.3 断裂期次划分与识别
        2.3.1 加里东中期主要断裂
        2.3.2 海西早期主要断裂
        2.3.3 海西晚期主要断裂
        2.3.4 印支期、燕山期断裂
第3章 沉积特征
    3.1 奥陶系沉积相标志
        3.1.1 开阔台地
        3.1.2 台地边缘
        3.1.3 陆棚
    3.2 沉积相展布
第4章 储层特征
    4.1 储集体岩石学特征
        4.1.1 中下奥陶统岩石类型与特征
        4.1.2 中下奥陶统储层物性特征
        4.1.3 上奥陶统主要岩石类型与特征
    4.2 储集空间类型
    4.3 储层类型及其测井识别标志
        4.3.1 裂缝—孔洞型储层
        4.3.2 孔隙—裂缝—孔洞型储层
        4.3.3 洞穴—裂缝—孔洞型储层
        4.3.4 孔隙—孔洞型储层
    4.4 储层地震响应
        4.4.1 储层地震反射几何学特征
第5章 储层形成机制
    5.1 成岩作用简述
    5.2 岩溶发育期次与识别
        5.2.1 加里东中期岩溶与判识
        5.2.2 海西早期岩溶判识依据
    5.3 加里东中期岩溶的主要影响因素
        5.3.1 岩溶发育规律及与断裂的关系
    5.4 海西早期岩溶及主控因素
        5.4.1 海西早期岩溶作用的特点
        5.4.2 岩溶旋回与岩溶模式
    5.5 加里东中期与海西早期岩溶作用对比及岩溶演化序列
第6章 储层评价与预测
    6.1 储层平面有利井区评价与预测
    6.2 奥陶系主要层段储层纵向上评价与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岩溶型储层形成与保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古岩溶研究现状
        1.1.1 岩溶定义、类型及识别标志
        1.1.2 岩溶洞穴储层形成与演化
        1.1.3 古岩溶储层的预测
        1.1.4 洞穴系统与油气产能的关系
        1.1.5 古岩溶储层研究发展趋势
    1.2 选题依据
        1.2.1 塔河油田油气勘探概况
        1.2.2 塔河油田岩溶储层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与论文的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论文的创新点
2 阿克库勒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发育与展布特征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断裂特征
    2.4 主要不整合面特征
3 岩溶型储层发育特征
    3.1 岩溶洞穴的识别与差异性分布
        3.1.1 洞穴层的识别
        3.1.2 岩溶储层发育状况
        3.1.3 洞穴层分层分带性
        3.1.4 洞穴分布与断层的统计关系
        3.1.5 洞穴分布差异性
        3.1.6 岩溶储层形成期次
    3.2 加里东中期岩溶作用
        3.2.1 地质依据
        3.2.2 加里东中期岩溶作用标志
        3.2.3 地球化学标志
        3.2.4 加里东中期古地貌恢复
        3.2.5 加里东中期岩溶作用特征
        3.2.6 加里东中期岩溶发育模式
    3.3 海西期岩溶作用
        3.3.1 海西期岩溶作用标志
        3.3.2 海西早期古地貌特征的恢复
        3.3.3 塔北地区海西早期岩溶旋回
        3.3.4 海西期岩溶作用主要特征
    3.4 海西晚期岩溶作用
    3.5 加里东中期与海西早期岩溶作用对比
        3.5.1 岩溶发育的介质条件
        3.5.2 岩溶发育的构造背景
        3.5.3 断裂对两期岩溶作用的影响差异
        3.5.4 岩溶产物的特征
4 岩溶成因模式研究
    4.1 岩溶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4.1.1 构造
        4.1.2 地层结构
        4.1.3 断裂及其伴生裂缝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
        4.1.4 不整合面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4.1.5 沉积相控制
        4.1.6 流体作用
        4.1.7 时间
    4.2 岩溶储层成因演化模式
        4.2.1 岩溶储层的分布模式
        4.2.2 成因演化模式
        4.2.3 岩溶作用发生范围探讨
    4.3 洞穴层的保存状况与储层关系分析
        4.3.1 储集空间的充填与保持
        4.3.2 洞穴系统连通性
5 岩溶型储层地震预测研究
    5.1 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
        5.1.1 地震波在碳酸盐岩缝洞储层中的传播特征
        5.1.2 大型溶洞的地震响应
    5.2 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技术方法应用
        5.2.1 相干数据体分析
        5.2.2 振幅变化率分析
        5.2.3 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技术
    5.3 碳酸盐岩储层预测
    5.4 碳酸盐岩储层及充填性探索研究-于奇地区为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构造特征演化对油气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概况
    2.2 区域构造背景
        2.2.1 大地构造背景
        2.2.2 区域构造特征
        2.2.3 局部构造特征
    2.3 区域地层特征
第3章 阿克库勒构造特征演化以及对岩溶控制作用
    3.1 阿克库勒凸起古构造演化
        3.1.1 加里东期构造演化
        3.1.2 海西期构造演化
        3.1.3 印支-燕山期构造演化
        3.1.4 喜马拉雅期构造演化
    3.2 岩溶作用的控制因素
        3.2.1 岩溶作用机理及模式
        3.2.2 岩溶作用的控制因素
    3.3 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的岩溶作用
        3.3.1 加里东中期岩溶作用
        3.3.2 海西早期岩溶作用
第4章 构造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
    4.1 烃源条件
        4.1.1 烃源岩的分布
        4.1.2 烃源岩的有机质成熟度演化
    4.2 储盖条件
        4.2.1 储集条件
        4.2.2 封盖条件
    4.3 圈闭条件
        4.3.1 构造圈闭
        4.3.2 地层岩性圈闭
        4.3.3 复合型圈闭
    4.4 输导体系
        4.4.3 岩溶网络
    4.5 油气成藏模式
        4.5.1 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成藏
        4.5.2 海西晚期成藏
        4.5.3 印支—燕山期成藏
        4.5.4 喜山期成藏
    4.6 构造运动对油气聚餐成藏的作用
        4.6.1 构造运动对储集体的改造
        4.6.2 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的运移
        4.6.3 构造运动对圈闭形成的影响
        4.6.4 构造运动对油气聚集成藏的控制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阿克库勒地区古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古构造研究现状
        1.2.2 阿克库勒凸起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1.3.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3.5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发育及展布特征
    2.3 勘探概况
第3章 构造特征
    3.1 断裂
        3.1.1 断裂展布特征
        3.1.2 主干断裂特征
        3.1.3 断裂演化期次
    3.2 不整合
        3.2.1 不整合特征
        3.2.2 不整合面分布样式
    3.3 局部构造与圈闭
        3.3.1 局部构造(圈闭)类型
        3.3.2 平面分布特征
        3.3.3 纵向分布特征
        3.3.4 局部构造形成时期
第4章 古构造演化特征
    4.1 区域古构造复原
        4.1.1 标志层法原理
        4.1.2 标志层选择
    4.2 主要不整合面古构造恢复特征
        4.2.1 中下奥陶统顶界(T74 不整合面)古构造特征
        4.2.2 石炭系顶界(T50 不整合面)古构造特征
        4.2.3 三叠系顶界(T46 不整合面)古构造特征
    4.3 构造演化模式
第5章 古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
    5.1 油气成藏条件
        5.1.1 充足的烃源条件
        5.1.2 良好的储盖组合
        5.1.3 复杂的油气输导网络
        5.1.4 多层次、多类型圈闭广泛发育
    5.2 典型油气藏分析
        5.2.1 LN1-59 井区油气藏
        5.2.2 艾斜克构造带油气藏
        5.2.3 桑塔木盐边、塔河南盐丘构造带油气藏
    5.3 古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
    5.4 有利区带预测
        5.4.1 碳酸盐岩勘探领域
        5.4.2 碎屑岩勘探领域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碳酸盐岩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古岩溶研究现状
        1.2.2 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塔河油田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2 塔河油田地层层序
    2.1 地层层序及分布特征
        2.1.1 基底岩系
        2.1.2 盖层岩系
    2.2 塔河地区奥陶系地层划分及岩性剖面建立
    2.3 奥陶系岩性剖面分层与结构特征
        2.3.1 奥陶系岩性剖面分层
        2.3.2 不同区带奥陶系岩性剖面结构特征
3 塔河油田构造演化特征
    3.1 区域构造背景
    3.2 阿克库勒凸起构造演化历史
    3.3 塔河油田断裂活动历史分析
        3.3.1 断裂发育分布特征
        3.3.2 断裂活动历史分析
4 奥陶系地层岩石类型及岩溶机制
    4.1 奥陶系地层岩石类型及岩石学特征
        4.1.1 中下奥陶统主要岩石类型与特征
        4.1.2 上奥陶统主要岩石类型与特征
        4.1.3 岩石可溶性分析
    4.2 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识别标志及期次划分
        4.2.1 岩溶识别标志
        4.2.2 岩溶期次划分
        4.2.3 岩溶旋回
    4.3 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特征
        4.3.1 受海平面变化控制的大气水溶蚀特征
        4.3.2 加里东期受平行不整合面控制的大气水岩溶活动特征
        4.3.3 海西早期受角度不整合面控制的大气水岩溶活动特征
    4.4 碳酸盐岩岩溶古地貌特征
        4.4.1 加里东期岩溶古地貌特征
        4.4.2 海西早期岩溶古地貌特征
    4.5 碳酸盐岩岩溶机制
        4.5.1 岩溶控制因素
        4.5.2 加里东期岩溶作用机制
        4.5.3 海西早期岩溶机制
5 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5.1 碳酸盐岩储集特征
        5.1.1 储集空间类型
        5.1.2 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
        5.1.3 储集类型及特征
    5.2 缝洞储层发育特征
        5.2.1 Ⅰ类溶洞型储层展布特征
        5.2.2 Ⅰ类裂缝-孔洞型储层展布特征
        5.2.3 Ⅱ类裂缝型储层展布特征
6 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方法及应用效果
    6.1 碳酸盐岩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6.1.1 碳酸盐岩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6.1.2 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
    6.2 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方法
        6.2.1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6.2.2 频谱分解技术
        6.2.3 精细波形分类方法
        6.2.4 监督波形分析方法
        6.2.5 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方法分析
7 塔河油田古溶洞系统研究
    7.1 古溶洞系统平面展布特征
    7.2 古溶洞系统储层发育特征
    7.3 1号暗河S113 发育带特征
    7.4 4号暗河TK481X-S117 发育带特征
        7.4.1 主体区T444-TK483 暗河发育带分析
        7.4.2 TK487-TK488 储层特征及强反射同相轴成因
    7.5 TK427 模式分析及井位搜索
8 储层分区综合预测
    8.1 上奥陶统覆盖区研究成果
        8.1.1 串珠型强反射分布规律
        8.1.2 串珠型反射分类
        8.1.3 储层发育区带划分描述及井位建议
    8.2 一间房组剥蚀残留区研究成果
        8.2.1 一间房组残留区储层发育分析
        8.2.2 一间房组残留区钻探潜力分析
    8.3 一间房组剥蚀区研究成果
        8.3.1 波形数据体视体积概念
        8.3.2 储层预测误差分析
        8.3.3 时深转换
        8.3.4 储层雕刻方法
        8.3.5 储集体定量化应用
9 结论与认识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下奥陶统古岩溶及油气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塌陷体特征研究[D]. 佟秀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2]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D]. 尚培.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3]塔里木盆地玉北及邻区构造演化及寒武-奥陶系构造古地貌重建[D]. 李九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
  • [4]塔河油田奥陶系断控岩溶储集体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D]. 韩长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5]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差异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研究[D]. 吴悠.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
  • [6]塔河油田奥陶系T739断裂带储层特征研究[D]. 刘陈. 成都理工大学, 2013(S2)
  • [7]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岩溶型储层形成与保持研究[D]. 张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 [8]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构造特征演化对油气的控制作用[D]. 冯益潘.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2)
  • [9]阿克库勒地区古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研究[D]. 刘韵.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5)
  • [10]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预测研究[D]. 赵裕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标签:;  ;  

塔里木盆地阿库勒地区下奥陶统古岩溶及油气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